世界经典诗歌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世界经典诗歌(共13篇)

世界经典诗歌 篇1

黑夜里,一座山,阳台上一个沉默的女性,

月光下略有起伏的一条白色的路,

从我怀着眷念的躯体里夺走了恐惧的心。

啊,火热的世界,啊,你这位阳台上白皙的女性,

山谷里吠叫的狗,滚滚远去的火车,

你们始终是我最甜蜜的幻想和梦境,

啊,尽避你们撒谎,尽避你们骗得我好不伤心。

我常常尝试踏上通往可怕的“现实”的道路,

那是官吏、法律、时髦和金钱行市主宰的地方,

但我始终孤独地逃跑,既死亡又感到获得了解放,

返回那幻梦与令人幸福的痴愚如清泉喷涌的地方。

黑夜里树间闷热的风,黝黑的吉普塞女人,

充满愚蠢的眷念和诗人的芳香的世界,

你的闪电使我震颤,我听到你的声音在呼唤,

世界经典诗歌 篇2

关键词:世界文学,诗歌世界,《关雎》,《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天》

Ⅰ.世界文学与诗歌的世界

世界文学是什么?歌德认为世界文学是各民族文学的融合, 是各族人民长期交流的产物。歌德曾多次提到 “ 世界文学” (Weltliteratur) 这一概念。歌德把它看作 “ the circulation of ideas, themes and forms between the literati of, infirst instance, Europe, and possibly beyond.”

那么诗歌, 在世界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说诗歌表现的是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情感需求。但是由于地域、种族、语言、宗教的不同, 出现了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文化和文学上的差异性, 这正是世界文学的价值所在。

本文以中西方的爱情诗来阐述其中的异同之处。笔者选取了《诗经》 第一篇 《关雎》 和莎士比亚的 《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天》两首诗歌进行鉴赏和比较。它们都是在描写爱情, 它跨越种族、时空和国界, 是人类共同的向往。但由于中、英不同的语言、文化、语境, 所以其表现手法和感情程度都有很大的不同。

Ⅱ. 《关雎》 与 《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天》

《关雎》 诗意地描绘了外在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诗在开头就描绘了美丽图景:“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爱情常始于被对方的形体 (窕) 吸引, 而后才会了解对方的心灵 (窈) 。爱情双方是感同身受的关系, 它虽然从异性形体美的感受开始, 但却具有对异性形体美的超越性感受。少年男子初遇女子时关注女子的形体美,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情绪上的波动“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优哉游哉, 辗转反侧”, 女子不确定的态度引发了他无尽相思。

可以看出, 诗人的语言是委婉含蓄的, 诗人只用“窈”字来暗示男子对女子的爱始于对美好形体的渴求, 通过情绪上的波动来体现男子的感情变化, 这含蓄的手法体现出了当时社会所强调的理性和伦理道德。 《关雎》 产生于高扬主体理性的周朝, 统治者建构了以宗法血缘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 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浸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 《关雎》 肯定了人的自然性, 又以社会理性作为自觉要求, 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 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理想爱情审美价值取向。

而莎翁诗的张扬与 《关雎》的细腻形成对比。开篇第一句便直抒胸臆, 毫不含蓄的点名“她”的美。虽然夏天如此美丽, 但仍然不及“她”之美。作者通过疑问句, 引出第二句肯定的回答表达一种怜惜之情。后接着的两句“世上娇艳之物都…的局限”, 意寓世界上所有美丽的事物都会随着时间而消失。接着, 诗人用暗喻将她的美比作 “长夏”。诗中的夏天既表示爱人的可爱, 又暗指她正处于年轻、精力旺盛时期。不同与 《关雎》, 诗人开门见山地描绘出爱人的模样, 从形体上大肆赞扬她的美丽。诗人对文中的“你”感情充沛, 呼之欲出与 《关雎》 中“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不同, 它直接对灵魂和肉体歌颂, 彰显人性的需求和感情的表达, 这和英国的社会环境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Ⅲ.结论

论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 篇3

关键词:海子 诗歌 精神世界 矛盾

海子是矛盾的结合体,他生活在理想与现实、幸福与痛苦、生存与死亡等诸多矛盾之中。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海子出生在农民家庭,家里生活极端贫困。工作后的海子边创作诗歌,边寄钱补贴家用,但贫乏的生活却培养出了精神富有的海子,这种矛盾在他的诗歌中得以充分地展现。

试看《祖国,或以梦为马》中的两节:“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只有粮食是我的珍爱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的家园”。六十年代出生的海子,到了八十年代正好进入准青春期,他遭遇了精神空前狭小,物质却空前膨胀的时代,他试图坚守自己的理想家园,“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他要追求崇高精神和远大理想。但在各种现实欲望的诱惑面前,他不得不做“物质的短暂情人”,虽然是短暂的,却也表现出诗人在现实的物质社会中被迫随波逐流,违背本心。

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中,也有同样的绝唱,“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目了然,一切都是“明天的”,“今天的”海子一无所有,他与世俗的理想生活相距甚远。这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这个满怀梦想的诗人,他是多么渴盼摆脱尘世的喧嚣与羁绊,“周游世界”“面朝大海”,但是在物质的羁绊之下,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是如此现实,但对他来说又是如此的虚无缥缈。他只能栖居在自己的梦想中去祈祷别人的幸福,海子就这样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徘徊着。

二、幸福与痛苦的矛盾

海子短暂的一生却有多段情感经历,而每一次的情感经历对海子来说都是幸福与痛苦的矛盾组合,他爱过的几个女人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与他擦肩而过。

海子渴望爱情,他在《四姐妹》中写道:“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空气中的一棵麦子/高举到我的头顶/我身在这荒芜的山岗/怀念我空空的房间,落满灰尘”,“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像爱着我亲手写下的四首诗/我的美丽的结伴而行的四姐妹/比命运女神还要多出一个”。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子对他生命中四个女人真诚的爱意,他毫不掩饰,更不虚伪,“我的美丽的结伴而行的四姐妹,比命运女神还要多出一个”,海子把自己深爱的女人比作命运女神,比作他挚爱的诗歌,可见她们在海子生命里地位之高。然而,她们在给海子带来甜蜜的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忧伤。

海子在《幸福》一诗中写道:“当我俩同在草原晒黑/是否饮下这最初的幸福/最初的吻/当云朵清楚极了/听得见你我嘴唇/这两朵神秘火焰/这是我母亲给我的嘴唇/这是你母亲给你的嘴唇/我们合着眼睛共同啜饮/像万里洁白的羊群共同啜饮”……这是海子的初恋女友波婉给予他的幸福,也是海子最渴望得到的美好、纯洁的爱情,波婉喜欢海子的诗,欣赏海子的才华,但由于波婉父母的门第之见,出身农村的海子最终被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波婉所抛弃。海子在《泪水》一诗中宣泄了自己的痛苦,“最后的山顶树叶渐红/群山似穷孩子的灰马和白马/在十月的最后一夜/倒在血泊中//在十月的最后一夜/穷孩子夜里提灯还家泪流满面/一切死于中途 在远离故乡的小镇上/在十月的最后一夜”,“是否此魂替我打开窗户/替我扔出一本破旧的诗集/在十月的最后一夜/我从此不再写你”。挥别了给自己带来了幸福与痛苦的初恋,海子的诗歌创作也从此进入了伤痛期。虽然海子后来又从成熟稳重的诗芬那里得到了爱情的幸福,甚至点燃了他创作长诗的激情,但缺乏诗意的诗芬总是让海子怅然若失,也许下一个出现的会是更好的,这种想法使海子错失了自己的幸福。一次次的等待,一次次的错过,海子的爱情就在幸福与痛苦的矛盾交织中渐行渐远。

三、生存与死亡的矛盾

处于理想与现实、幸福与痛苦的矛盾中的海子显然无法在尘世的生存中求得幸福,于是“死亡”成为他灵魂的寄托。“‘生是需要理由的。这是海子留给世人最值得回味的警世良言。生命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就应该慷慨赴死,这正是海子死亡意识的核心内涵。”[1]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真存在就是“向死亡的存在”,“死亡不是一个对生存漠不相关的终点。死亡之为终点把生命的弦绷紧了。而生命正是由于有终性造成的张力成其为生命的。”[2]

海子来自底层,他有一颗平凡的心,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他,又能站在灵魂的高处,俯视俗世人生的悲剧。从海子有关“死亡”的诗歌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死亡的体悟其实就是其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思考,是其对人类本真生存状态的执着拷问。在海子的早期代表作《亚洲铜》中,我们能读到这样的诗句:“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显然,在海子眼里,大地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无论生与死,人都将与大地共存,从而获得生命的永恒。正是拥有这种超然的面对死亡的心态,海子才能坦然地面对生存与死亡的矛盾。

海子最初对生的困惑源自其对自己的厌恶,因为他不仅身材矮小,缺少男子汉的伟岸,而且他的性情也像温和、柔弱的女性,但贫穷且丑陋,又使自命天才的海子充满了自卑倾向。他在《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里》写道:“我不声不响的/带来自己这个包袱/尽管我不喜欢自己/但我还是悄悄打开。”这种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尴尬的“此在”成为海子无法释然的痛苦,但也恰是这种痛苦成就了海子非凡的诗歌成就。然而,理想与现实斗争的结果却是伟大的精神摈弃了肉体,诗人以自杀的方式让自己的精神与广漠的天宇融合。

“与那些风云一时旋即被遗忘的诗人相比,海子是幸运的,他没有速荣的显赫,可也没有速朽的悲哀。海子生前饱尝寂寞,处于生活和艺术的边缘,作品仅艰难地发表50首,死后却声誉日隆,不但诗集接连出版,诗界频繁纪念,而且被推举成20世纪为数不多的中国诗歌大师之一,甚至有人提议将他每年的祭日定为中国诗歌节。”[3]的确,海子在矛盾中生存,又在矛盾中逝去,但在他短暂的25年人生中,却为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宝贵的诗歌财富。

注释:

[1]黄其恕:《带到“葵花之外”的“孤独之王”——海子诗歌中的死亡意识解读》,当代文坛,2002年,第2期,第52页。

[2]陈映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95页。

[3]付军龙:《“歌唱生命的痛苦”——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文艺评论,2003年,第6期,第51页。

世界经典诗歌选集 篇4

我在黑暗中前行,我跌绊、摔倒,

又站起,我茫然前行,我的脚,

踩上寂寞的石块,还有枯干的枝叶

在我身后,另一个人也踩上石块、树叶。

当我缓行,他也慢行,

但我疾跑,他也飞跑。我转身望去:却空无一人。

一片都是黑漆漆的,连门也没有,

唯有我的足声才让我意识到自身的存在,

我转身重重叠叠的.拐角,

可这些拐角总把我引向这条街,

这里没有人等我,也没有人跟随我,

这里我跟随一人,他跌倒

经典《完美世界》经典语录 篇5

1、如果不能重逢,如果沧海化桑田,如果真的难相见 我会改变一切,寻到所有,从轮回中走出。

2、愿望是美好的,过程是曲折的,但结果是不可能的。唉,幻想的季节,少女心中总是充满了憧憬,可怜的孩子醒一醒吧,那一天是不可能来临的。

3、因为爱所以爱,爱不需要道理。

4、曾经的山盟海誓犹萦于耳,过逝的音容笑貌仍现眼前,往昔的心有灵犀至今未散。然而,再次相见,却已生死两茫茫!

5、我知道我永远忘不了你,但我还是要说:让往事飞!

6、半日不见,如隔一秋半……

7、幸福是需要自己争取的,当它飘远时,你想抓也抓不住了。

8、相逢是一种缘分,离别后不断相逢,便是奇缘。

9、女人若是仅仅外表美丽,她不过是个花瓶。破碎的花瓶并不好看,它的里部并不如表面那样光滑美丽,甚至很粗糙。花瓶不过是很脏的泥土烧制而成,说到底只是个摆设而已。

10、不,我只要你心里有我一点点位置就好,不要忘记我就好。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你,你不要总是想我,我要你好好的活下去……

11、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往事如风。

12、强者不怕寂寞,就怕在追寻力量地道路上,失去一颗强者之心!

13、既然是生死对决,当然是无所不用,如果能够用最省力的方法杀死你,我何必多花费气力呢?

14、世间一切,皆如烟云,我何必存一执念呢?弃心中赘石,以出世之心,以入世之态,来面对那人世浮华。

15、光阴飞纵,岁月流逝,消逝的永远消逝了,再不可能回头,存在的还依然存在,只有存在的才是真实的。人不能总活在过去,只有把握好现在,才能够不遗憾过去……

16、这天地间没有破不了的局,只要你永不屈服,敢与天抗,一切皆有可能发生。

17、风雨过后未必有彩虹,但肯定会有希望,会有光芒。

18、不要妄自菲薄,即使一根废柴点燃后也能够发光发热,何况你比废柴要强上一些呢。

19、小子不要忘记你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向前一步是一片光明,退后一步是数十个龙骑士,你自己选择吧。

20、有挑战的地方才能够激起奋发的斗志。

21、世上永远不会缺少天才,但即便是天才也要勤学苦修,不然只会沦于平凡。

22、武人修炼的道路本来就充满了坎坷,我们是在逆天修身,在修炼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磨难。但若能够靠自身的实力一关一关闯下去,金石将越磨越亮。

23、有些事情应该看的长远一些,莫要为眼前的虚幻蒙蔽了心智。在修炼的路途中有高峰,便有低谷,总要有起伏。

24、坐在高山看虎斗,站在桥头看水流。整日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不是很好吗?

25、人生需要磨砺,苦难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6、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必自迩,在这个世界上,重要的不是你正站在哪里,而是你正朝什么方向移动!

27、人啊,简单的外相,复杂的内里,每个人的形与心都不一样。但为了生活,每个人不得不演戏,将真实掩藏,用虚伪包装。

28、欲望有时是鞭策人前进不辍的动力,有时又像是甜蜜的毒药,它可以让一个人奋发向上,也可以让一个人如飞蛾扑火般走向毁灭。

29、罪恶来源于欲望,若每个人都能约束自己的恶念,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惨事发生。

30、人生一世,各有各的活法,我觉得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不然即使霸居天下,为人至尊,也无快乐可言。

31、伤心之最莫过于生离与死别。

32、人世间的事情总是那样复杂,许多事当事人根本无法做主,许许多多“莫名”、“阴差阳错”的事情发生在人们身上,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边。

33、世事总是难以意料,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在一瞬间会发生转变。

34、当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突然间从五彩缤纷的云端跌落而下,他心中的失落感可想而知。对于上苍来说这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操作失误,但对于一个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少年来说,这可能是最为悲惨的事情。

35、山中虽然风景优美,少了尘世的喧嚣,但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一个人若是游离于整个人类社会之外,他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少了很多的乐趣。

36、晨曦你太善良了,有时太过善良就是对自己残忍。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人都有,有些人是可以讲道理的,但有些人你根本无需敬他,越是敬他,他越是得寸进尺。和他讲道理就如同对狗讲道理一般,对这样的恶人只能以恶制恶!有些事情即使你再怎么躲避,也是无法避免的。就像现在,即使我们放下尊严给他们道歉,他们也会像疯狗一样狠狠的咬上我们几口。与其如此,不如直接打狗!

37、善恶一念间,当一个人将心中善之门闭合,那么恶之门便已无声大开。

38、有时一瞬间可以改变一切。

39、正义与邪恶总是共容于世的,就像有白天便有黑夜一般,有些东西是无法根除的。你看阳光如此明媚,但某些角落依旧有阴影,这就是世间的法则,总有对立面,人生就是这样复杂,但你不能够逃避……

40、有时候人真的没有选择的机会,我想如果一切重来,我还会那样做!

41、在人类中有种叫做“真情”的东西,虽然在越来越冷漠的人类社会中这种东西越来越少,但它却一直存在。

42、杀人者人恒杀之。

43、万载岁月后复活,过往的一切都已经成烟云,在喧闹繁华之中,辰南内心深处充满了深深的孤独、悲哀,彷佛身边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幻影,随时都会如烟花般消散。看似胡闹的行为,不过是想让自己忘记那久远的记忆和孤独的自我……

44、如果你以为扰乱我心中的宁静。就能够扰我修行,那就大错特错了。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人不可能心中无欲。过分强调清心绝欲,只能沦落为下乘。我派祖师在派中秘典中曾经特别提到:容身于世间,体验人生百态,了解人性种种,才能够感悟天地至理,达到天人合一至境。

45、不知道自己的过去。不知道自己是谁,这样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

46、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不生不灭,云散碧空山色净;无去无来,慧归禅定月轮孤……

47、一片光辉周法界,虚空朗彻天地耀,双忘寂静最灵虚……

48、在追杀与被追杀中,杀戮才是生存的根本,如果心存仁慈,连妇人之仁都算不上,那是愚蠢。

49、有些时侯,人言真的可畏啊!同样的事情,前一秒也许还在被人们津津乐道,后一秒也许就被人们当作反面教材痛斥其恶行了。

50、王朝历史掌握在统治阶级的手中。而修炼界的历史呢?自然掌握在“实力派”地手中,所谓的“真-相”都是被人为造出来的!

51、似乎所有人本性中都有劣根,喜欢毁灭美好的事情。

52、生活充满了无奈,冥冥之中一双大手,牵引着我们向着指定的方向前进,要怪你就去怪他吧,不要怪我。

53、正中有邪,邪中有正,就像人性一般,早已不能用绝对的善与恶来评判。

54、人生真的很奇妙,有些巧合让人欣喜,有的巧合却让人无奈。

55、忘不了就不要忘记,但有些人注定只能怀念。

56、究竟是我摆脱了历史,还是被历史遗弃了呢?

57、死人没有话语权。

58、遇到恶人,他会更恶十倍,遇到善人,他会更善十倍。

59、有些人很狂妄,但就是有狂妄的本钱。

60、浮华落尽,平淡归真……

两个世界诗歌 篇6

一个是大人的世界,

它大大的满满的,

里面装着钱钱与忙忙……

一个是小孩的世界,

它小小的却装满好奇……

大人们每天忙着挣钱,

忙着对我们说:

“好好学习,才能多多挣钱!”

可他们总怨自己挣钱不多。

一定是他们从小学习不怎么样,

所以把重任移交在我们身上!

大人的世界里,

王子与公主必须配上!

出门不要用脚,

必须坐在车上……

小孩的世界里,

白云总飘着大家的幻想,

而蚂蚁可以指挥大象,

当然!自己可以骑在恐龙上!

…………

不过总有一天,

小小的世界会长大,

小孩就会在大世界里当上严厉的爸妈,

于是,

又有一个小小的世界,

陶渊明诗歌的田园世界 篇7

在陶渊明之前, 山水题材虽已进入诗歌当中, 如曹操的《观沧海》, 西晋的金谷宴集、兰亭修禊等诗, 但他们只是登临游赏而兴吟咏, 或助兴己怀, 或借以悟道, 而不能真正地生活于其中, 与自己的观赏对象融为一体。陶渊明的田园诗则迥异于此, 他写的田园风物, 稼穑生活, 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 他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 而是其中的一员, 所以, 他能开拓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田园风光

陶渊明写的田园风物, 稼穑生活, 与其是完全融合为一体的, 他不是泛咏山林, 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 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 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 表达了诗人置身大自然的感受, 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并未直接说出, 而是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 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

再如《和郭主簿》其一:

蔼蔼堂前林, 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 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 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兹, 旧谷犹储今。营己有良极, 过足非所钦。春秫作美酒, 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则, 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 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 怀古一何深。

这是陶渊明回赠郭主簿两首佳作中的第一首。诗人描写的是平常的田园景物和村居生活, 前四句生动地描写了田园夏日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畅适的心境, 中间十二句写平静的田园生活, 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 这些平常的小事却给人带来极大的乐趣, 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和焦虑中彻底解脱出来, 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宋代朱熹赞赏说:“晋宋人物, 虽曰尚清高, 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 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 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诗人虽然退居田园, 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却也不同于那些佯狂避世、离群索居的隐士, 他仍然筑室于人群聚居的尘世, 但能避开车马的喧嚣之声, 远离庸俗鄙俚的人们。何能身处人境而能离尘绝俗呢?诗人吟道“心远地自偏”, 从而不仅道出了此诗的主旨, 也道出了诗人一生追求的立身宗旨。“采菊东篱下”四句正从心远地自偏引申出来。心无所系, 居处僻静, 故能采菊东篱而悠然自得, 偶一仰视, 高耸入云的庐山便映入眼帘。山间夕阳, 飞鸟归林, 就在这样的情景下, 诗人情不自禁地抒发了人生真谛的感悟, 那正是一种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而诗人的欣喜之情也跃然纸上了。

二.真实地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

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 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 平静乐观, 怡然自得。《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

人生归有道, 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 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 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 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 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 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 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 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 躬耕非所叹。

诗一开头就表述了作者对耕田生活的态度和认识。“孰是都不管, 而以求自安?”说明不劳而获、无所事事, 是得不到安生的。诗人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人生基本所需的衣食, 虽然田家劳作辛苦, 四体诚疲, 但却免掉“异患”带来的心理精神负担, 劳作后盥洗小酌, 亦堪欣慰。

再如《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为。

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生活的劳动者的切身感受。皓月当空, 劳作一天的诗人荷锄归来, 乡村小路旁的野露沾湿了诗人的衣裳。但是, 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 因为诗人力耕自食的理想得以如愿。一种怡然自得之状呼之欲出。

陶渊明在《移居》其二中写道:“衣食当须纪, 力耕不吾欺。”穿的吃的需要自己去经营, 只要努力耕作, 就不会徒劳无所得, 这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虽然在南村有时也有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 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 而且更深地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

三.记叙真挚淳朴的友谊

诗人亲自参加劳动, 接近劳动人民, 和劳动人们生活在一起, 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的艰辛, 对农民的苦难有了同情, 并和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 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如《移居》其一:

昔欲居南村, 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 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 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 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 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诗人直率地说出“昔欲居南村”的原因, 是听说南村这个地方有很多心地淳朴的人, 诗人很乐意天天同他们相处在一起。写同“素心人”朝夕相处叙谈往事, 我们似乎可以想见邻里之间你来我往、自由无拘的情状, 言谈声笑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 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 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 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 何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 力耕不吾欺。

这看似平淡的诗句, 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人们经营耕作, 时时相聚, “乐数晨夕”的图画。

朋友过门, 互相招呼, 相聚在一起, 如果有酒, 大家一起斟酌品尝, 这里, 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闲暇时, 大家就披衣相访, 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 没有厌足的时候。“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往来。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经常在乡野闾里和劳动的村民共事往来, 与农民相见时并不谈那些尘杂之事, 只谈论桑麻等庄稼生长之类的话。诗人与村民的感情就在共同的躬耕自资的生活中产生, 发展。

四.表现农村的贫困生活

在陶渊明笔下, 田园生活也不都是惬意的, 农村景象也不都是宜人的, 农民不堪徭役的繁重、赋税的苛刻, 纷纷逃往山林, 田园荒芜, 农村破败。陶渊明本人也既遭天灾, 又遇人祸, 他品味了个人生活贫困的苦涩, 也目睹了农村凋敝的景象。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 他写道:“炎炎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鸟迁。”陶渊明归田初期的“余兹”之乐, 后来被这“抱饥”之忧取代了。这里虽然是诗人对自己贫困生活的倾诉, 但从此也不难想象广大农民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归园田居》其四中, 诗人写道:“井灶有遗处, 桑竹残朽株。”诗人触目之处皆荒凉残破。动乱年代, 农村的贫困生活可想而知。

在陶渊明52岁时, 从事耕田生活已经12年了, 这年他写了《丙辰岁八月中于巽舍获》。在诗中, 我们已看不到诗人当年的书生意气了, 劳动了12年, 努力耕作, 至老不懈, 但长年的生活还是饥寒交迫, 满足不了最低的生活要求。“饥者欢初饱”“悲风爱静夜”, 在描写他的缺衣少食的生活感受上是多么让人难忘啊!

世界经典航母展示 篇8

刚开始美国建造航母的速度还比较缓慢,而珍珠港事件则转变了美国造舰思想。一夜之间,航空母舰取代了战列舰成为主力舰,残留在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力量断然以航母为核心组成了抗击兵力。这时,美国人才痛切地感到,航母数量的不足和舰载机的陈旧过时,使他们不得不以劣势兵力与占优势的日本舰队抗衡。在一段时间内,美军在太平洋上只剩下了“企业”号(“约克城”级)一艘可以战斗的航空母舰。在此危急情况下,美国国会和政府做出了加速建造航母的决定:1942年财年建造10艘,1943年财年建造3艘,1944年财年建造6艘“埃塞克斯”级航母。

“埃塞克斯”级航母批准建造的总数为32艘,但实际建成24艘。“二战”期间共有17艘建成服役,“埃塞克斯”号则是首制舰。1943年5月,试航之后的“埃塞克斯”号航母驶入太平洋,开始了它的胜利之旅。1943年8月“埃塞克斯”号航母加入第16特遣舰队进攻马尔库斯岛:10月作为第14特遣舰队的旗舰袭击威克岛。11月,“埃塞克斯”号第一次参加了两栖攻击战,与第50特混大队一起向吉尔伯特群岛发起攻击。1944年2月,“埃塞克斯”号航母与第58特混大队一起组成了当时最强大的航母攻击编队,向特鲁克群岛发起了攻击,击沉8艘日本舰艇。此次战役后,“埃塞克斯”号转往旧金山进行了战争期间的唯一一次检修。随后,“埃塞克斯”号航母又参与了很多战役。

1947年1月9日,“埃塞克斯”号退出现役转为预备役。1951年1月16日,“埃塞克斯”号重新服役,此时的它改装了新的飞行甲板和流线型岛式上层建筑。在夏威夷海域执行了短暂的巡航任务后,“埃塞克斯”号航母参与了朝鲜战争。1957年秋天,“埃塞克斯”号作为反潜航母参加了北约的海上军事演习。中东危机爆发后,又火速前往美军位于黎巴嫩贝鲁特的维和部队基地提供支援,从事侦察和巡逻任务,加入了第77特遣编队执行飞行任务。1959年12月,它参与了对法国弗雷诺斯地区洪灾遇困者的救援行动。1960年春天,“埃塞克斯”号转为反潜战支援航母。从那时开始,它担任了第18航母分队和第3反潜航母大队的旗舰,从事过新泽西海岸外沉船的救援和打捞工作,参与了北约和中央条约组织的军事演习。1960年11月,它参加了法国海军的“喷气风暴”行动,从那以后,它一直在世界各地从事保卫自由与和平的任务。1975年,“埃塞克斯”号航母正式退役。

“埃塞克斯”号及其姊妹舰在“二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埃塞克斯”号除荣获“总统嘉奖”外,还因在“二战”中的突出表现获得13枚“战星”勋章,因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获得4枚“战星”勋章和海军通报表扬。

念旧的世界诗歌 篇9

这是一个念旧的世界

我看见有人悄悄的

写在书页

这里有一个念旧的尘世

容不下一丝意外

冰晶挂满我的额头

风卷起满眼的悲哀

我唱着洁白

栖息在蔷薇花开的盆栽

这是一个念旧的.世界

鲜血淋漓在透明的梦里

干涸成紫色的未来

没有人记得

没有人理解

这是一个念旧的世界

苍蝇飞了回来

在盛夏的黄昏里表白

他很意外

一个轮回后还记得

却只是被染色后的尘埃

这是一个念旧的世界

尘埃被大雨洗去

苍蝇依然嗅到紫色的鲜血

鸟儿在蔷薇的刺上

依然高傲的看着天外

唱着

这是一个念旧的世界

酒鬼老人清醒的回来

开门听见有人在独白

几十年过去了

酒杯被掩埋

但依然固执的被记得

酒鬼曾经醉倒在门外

难得,开怀

苍蝇说他们世世代代

都还传说那些古老的尘埃

酒鬼倒在街头

鲜血淋漓成紫黑

这是一个念旧的世界

跟我走吧

去遥远的天外

看我的手指

那片蓝色的海

纯洁的没有过去

没有未来

任何时候都被看见

周游世界的诗歌 篇10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文、天涯风筝

不记忧伤,做一个快乐的人

心情舒畅,向往幸福

把清晨的`每一束阳光采撷

安放在每个夜甜蜜的美梦

//

不许仇恨,当一个爱慕的人

学着倾听,试着关心

终有如水的柔情可以流淌

化解千里之外冰冻的感情

//

淡泊,找寻心灵深处的宁静

在江南以南,漠北以北

千帆望尽,流云悠悠

却把红尘看破

愿得香茗一杯灯一盏

且听那雨,且听那风

//

善良,找寻有关人性的柔软

在喧嚣的都市,孤单的人群

冷暖看穿,岁月悠悠

却把人世洞悉

愿得经书一卷裟一身

把爱传播,把爱温暖

//

温暖,从我开始微笑

告诉每一个亲人我的近况

询问每一个朋友她的消息

想念每一颗星星,明月

祝福遥远的故乡,年迈的父母

还有暖春屋前恩爱的那对燕

//

写一个心情:天高云淡

换一个名字:不记过往

如果可以,我愿走过更多陌路

如果可以,我愿放下更多羁绊

如果可以,我愿意学那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彩色世界取代黑白经典 篇11

其实离不开电影最本的目的:记录生活当中活动的影像。

春天是童话的季节。继《巨人杀手杰克》之后,另一部童话改编电影《魔境仙踪》也登上了国内院线。为了呈现童话的奇幻色彩,影片以精致的3D特效展现了奥兹国美轮美奂的翡翠城、瓷器城和黄金楼,神秘魔境也异常绚烂壮观,甚至被认为是《阿凡达》之后最好的3D电影。

??其实,这并不是一部100%的3D电影。在片头的几分钟里,主人公在“人间”的生活就是以2D模式呈现的,只有到了“仙境”后3D效果才出现。有趣的是, 片中“人间”“仙境”的不同不仅体现在空间感上,更是以“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来展示。一句话,“人间”像一部老电影,而“仙境”展示了潮流电影科技,这个片子让人想起了早期电影从黑白影像、非宽银幕一路走来的发展史。

小桥段连接电影古与今

1939年,除了《乱世佳人》,还有一部经典电影上映,那就是《绿野仙踪》。尽管生不逢时,没有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但是这部改编自同名童话的电影至今依然被认为是最佳儿童影片。

??如今,除非怀旧影院重播,我们已经很难欣赏到这部老片了。不过,影迷还是能猜出,30年代的《绿野仙踪》应该像同时代绝大多数影片一样是黑白的,银幕看起来大概偏向正方形,音效也是单声道的,自然更不会与3D、IMAX等名词扯上关系了……一句话,在技术方面有点“不够瞧”。

新版《绿野仙踪》来了。当然,在《魔境仙踪》里可找不到多萝西和她的朋友们,有的只是魔术师奥斯卡,他乘坐热气球盲打误撞地来到奥兹国,一心想着赚大钱的他却遇到各怀心事的三个女巫和一群善良的人们。从情节上看,这个魔术师就是童话中多萝西一心寻找的“奥兹国的魔法师”,所以本片可以被视为《绿野仙踪》的前传。

不过,尽管剧情与童话和原版电影相去甚远,影迷依然能寻找到老版的影子。这就要靠导演设计的小桥段了:影片一开始是2D黑白非宽银幕的。而主人公来到奥兹国,影片变成了宽银幕彩色电影,也变成3D了。导演山姆·雷米表示,这一切都是在向1939年的《绿野仙踪》致敬。

对观众来说,片头老电影的感觉虽是惊鸿一瞥,却足够有穿越之感,仿佛回到了早期电影时代:不仅没有3D、立体声,还是黑白和窄银幕。在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杨永安看来,这个桥段的设计很好地反映了电影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当年的表现形式大多已边缘化了。

给黑白世界加上颜色

在摄影界,黑白摄影一直都有很多拥趸,独特的穿透力与张力,充满吸引力的内在韵味,让彩色摄影无法取代它。“不过,黑白影片就不一样了。如今虽然还有特定影片出于特定表现需要选择黑白形式,但是作为一种电影类型,黑白电影已经基本消失了。”杨永安说。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还在于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以大众接受为准。在摄影领域,黑白照片‘粉丝’群相对发展成熟,而喜欢黑白电影的人还不明显、确定,相对比较窄众,无法使此类影片形成产业。”杨永安说。

事实上,电影自萌芽时起,给黑白影片“上色”的尝试就层出不穷。从一开始“红绿”双色系统到“红蓝绿”三色系统,再到彩色胶片具有三层感光涂层,一层感红、一层感蓝、一层感绿,彩色技术不断完善起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彩色电影早已不是《雨中曲》时代颜色很“板”的样子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老版《绿野仙踪》也有彩色版。1998年,为纪念《绿野仙踪》问世60周年,数字化技术处理的《绿野仙踪》问世,影迷终于能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奇幻世界了。

电影界如此专注于将黑白影片“色彩化”,其实离不开电影最初的目的:记录生活当中活动的影像。从这个方面来讲,彩色电影相较黑白电影无疑增加了对自然世界的表现能力,受到影迷的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黑白电影还是有其独特的魅力。杨永安介绍,上个世纪60年代彩色电影已经兴起,而希区柯克选择把《精神病患者》拍成黑白片就是为了体现现实与精神的对比。“当然,除了特定艺术方面的考虑,如今电影已经没有不用彩色的理由了。”杨永安说。

把标准银幕做个三次方

无独有偶,早期电影的标准银幕也在不断被取代。曾几何时,“宽银幕”一词还是吸引观众的噱头,如今已经没有哪部影片不是“宽银幕”了。

1925年,国际电影与摄影工作大会把4:3定为银幕的标准,称为标准银幕,因为与黄金分割一致,也可以称为黄金银幕。

不过,从很早以前,标准银幕就已经风光不再了。杨永安说,标准银幕的表现力确实不如宽银幕。说起来,标准银幕的没落史跟人眼构造密不可分。人们很早就发现,人眼的水平视角大于垂直视角,接近正方形的窄银幕似乎不能令人眼充分“满足”。而窄银幕,使人眼视角受到很大的束缚,在生理和心理感受上缺乏身临其境的临场感,构图和艺术表现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为了更好的视觉感受,在标准银幕基础上进行三次方的宽银幕电影逐渐兴起,与之相对,标准银幕开始被称为窄银幕。不过,宽银幕真正对窄银幕出现压倒性优势还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电视走入家庭,荧幕也是4:3的,这让观众觉得看电视好像也能得到在电影院中相似的体验。

为了重新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宽银幕电影蓬勃发展起来,广阔的视角更满足了大家的“临场感”和更多“参与感”,尤其适合表现自然景色和大场面。

说起来,标准银幕的衰落比黑白片更彻底。杨永安说,标准银幕不像黑白片那样涉及某些特殊的艺术考量,被替代已成必然。如今4:3屏只在特种影片中才有出现。如胶片拍摄的巨幕影片有些还是4:3的,其他地方已难觅踪迹。事实上,连以4:3为标准的电视屏幕如今也越来越少了,看来黄金分割不是影视屏幕的最好选择。■

tips

老版《绿野仙踪》和新版《魔境仙踪》相比,当然还有2D与3D的区别。与彩色片和宽银幕已完全胜出不同,2D与3D 似乎还可一争长短。很多观众也表示更喜欢2D版本,“眼睛更舒服,头不晕”。

不过,这并不能说3D电影不如2D。事实上,现在3D电影的水平就相当于四五十年代的彩色电影,其实并不成熟。彩色电影取代黑白电影用了二三十年,现在3D电影也是这样,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才能成为成熟的艺术表达手段,带给观众更多视觉享受。——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立体影视教研室主任 崔蕴鹏

从经典影片看少年的内心世界 篇12

我们知道, 人脑发育在十三至十四岁逐渐形成, 神经功能主要特点是兴奋性较高, 兴奋抑制转换较快, 容易激动。性成熟引起心理变化, 促进个性发展, 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自我意识在发展, 但很难通过现象揭露本质。道德行为习惯开始形成, 但很多观念 (如人生观、幸福观、友谊观、自由观) 还不很明确, 是性格发展的形成阶段。性格抑制特征不稳定, 但也有可塑性。对于以上这些少年个性的形成及其特点, 这几部影片都各有侧重地予以表现, 可称作是少年心理的形象化阐述。

一、影片对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形象化阐述

1. 观念待明是非可辨

在《留给孩子们的日记》一片中, 小姑娘尤莉因失去父母, 对像父亲一样关心她的贾诺什产生了父女之情, 为此她离开了给她以良好生活和学习条件, 但却积极参加了大清洗运动的姑母玛格达, 而去监狱看望贾诺什。尤莉的自我意识在形成, 道德行为习惯也开始形成。在形成的重要阶段, 她有幸得到了像贾诺什这样正直的人的言传身教。虽然她的观念尚待明确, 但已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特别是她的道德行为习惯向着正面发展使人欣慰:她放弃了姑母为她带来的特权生活, 而去一家工厂当工人。这即使是对于我们今天的孩子来说, 依然有现实的教化作用。而在另一部影片《一个少女的自白》中, 十三至十四岁的小姑娘克里斯蒂亚娜父母离异, 家中唯一可以谈心的妹妹也离开了她。她在家中没有温暖, 在道德形成的重要阶段 (也是开始意识到两性阶段) 认识并爱慕一个叫德特勒夫的小伙子 (吸毒者) , 由此从好奇到尝试, 再到后来越陷越深, 以致到靠出卖肉体来吸毒, 少女天真纯洁的心灵遭到了摧残。透过她麻木的表情, 我们可以看到她受伤的心灵, 看到她纯真可爱的丧失殆尽。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震撼。这也是影片当年轰动了整个德国社会的原因所在。

2. 行为可塑易受影响

《留给孩子们的日记》和《一个少女的自白》的主人公年龄相仿, 都处在道德行为习惯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少年具有可塑性。这一阶段她所接触到的有影响力的人, 对她道德行为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缺失了父母之爱这一点上, 两人是相似的, 而在接触的有影响的人上, 两人是大不相同:尤莉接触的是革命者和知识分子贾诺什, 而克里斯蒂亚娜接触的是吸毒者德特勒夫。在这一成长的重要阶段, 因接触的对她们有重大影响的人的不同, 她们的道德形成和命运也自然大不相同:前者自强自立, 后者沦为吸毒与卖淫者。由此可见, 在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 他所接触的对他有影响力的人对他是何等的重要。我们通常所说的“跟什么人学什么样”指的就是人生的这一阶段。这两部影片的内容印证了这个道理, 也给了我们相应的启示。这种启示有对少年成长的心理学角度的关注, 也有其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二、影片对少年的两性关系认知发展成熟的形象化阐述

1. 青春萌动心理变化

十三至十四岁这个年龄段是青春萌动期, 性成熟引起心理变化, 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这五部影片中就有三部涉及到了这一问题。《不安分的姑娘》中的夏洛特 (十三岁) 一开始进入青春期, 就试图去和当地一个比她大很多的休假的海员调情 (仅此而已) 。《一个少女的自白》的女主人公在十四岁即与她所爱慕的小伙子有了云雨之事 (这可害了她) 。其他三部影片也都表现了这一时期的少年对异性的关注、好奇和喜欢接触, 并有进一步探寻的欲望。这也就较为准确地表现了这一时期少年的一系列与此相关的特征。

2. 探索禁区掀起波澜

《平台上的孩子》是探索少年的性问题的一部轰动一时的作品。这部作品在当时的阿拉伯世界还引发了一场前所未见的论争 (因为表现的是阿拉伯人) 。影片的主人公努拉家住工人区内, 十三岁的他身材瘦小, 受尽同学取笑。但也由于他长得小, 被允许随妈妈进女澡堂洗澡———他进入了别的同龄人无法进入的禁区。他虽长得小, 但却已进入青春发育期, 性成熟引起心理变化, 已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 因此才有了过分贴近女浴者的事件。他也由此不再被允许进入女浴室。他十分失望, 开始整天呆在屋顶的平台上偷窥以解郁闷。后来又与寄宿在他家的孤女莱拉相恋, 在热恋疯狂之时其父不合时宜地出现。他逃跑了。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少年的性心理, 这在当时尚属对禁区的探索 (现今也少有关注) 。

这部影片在今天或许不会再引起轩然大波, 但它们可给我们以启示:我们整个社会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学习关注过度, 而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因性成熟带来的心理问题却少有关注, 少有正确引导, 更多的是避而不谈。这种现象反映出现今的人们对少年的成长缺乏全面的科学的认识, 还停留在表浅的阶段。而这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

三、影片对少年情感情绪特征的形象化阐述

我们知道, 少年的情感情绪比较强烈, 但有明显的两极性 (处于人们所说的“疾风暴雨时期”) , 激情常常占有相当地位。重感情和友谊 (有了强烈的友谊需要) 。有成群结伴的特点, 这是集体荣誉感的基础, 也是讲义气, 导致不良行为的原因。对于这些少年情感情绪上的特点, 这五部影片都各有自己的表现。

1. 重视感情看重友谊

重感情重友谊是这几部影片主人公的共同特点。如《红衣少女》中的安然和米晓玲之间的友情, 她帮助功课不好的米晓玲并同情她, 安慰她, 她喜欢和男生玩;如《不安分的姑娘》中的夏洛特与露露之间的友谊, 在露露因失望而伤心并发病住院时 (怕失去夏洛特的友情) , 夏洛特及时出现并宽慰了她:“从未想过要离开”。在夏洛特想与克拉拉成为朋友并觉得此愿望实现时不由得心花怒放。这都可看出夏洛特把友谊看得十分重。

2. 看人要准交友宜慎

《留给孩子们的日记》中的尤莉与自己有着父女一般情感的贾诺什之间的故事十分感人:她为贾诺什而离开了有特权的姑母家的优越生活。而《一个少女的自白》中的克里斯蒂亚娜却因重友情而走上了另一条路:因为她所交之友 (男友和女友) 都是瘾君子, 而这把她引上了一条绝路。这正反两方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少年重友情是好事, 但是同时也要看准人, 交友宜慎, 不然容易适得其反。

四、影片对少年思维发展的形象化阐述

少年时期是人思维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少年独立思考能力达到了新水平, 进入喜欢怀疑和批判的时期, 但也具有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特点。

1. 独立思考敢于批评

《不安分的姑娘》中的夏洛特的探寻一切和自作主张, 《留给孩子们的日记》用自己离开的实际行动对姑母批判和到狱中看望贾诺什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独立思考 (“我等你回来”体现了她对是非的判断和行动) 。特别是《红衣少女》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安然的一系列表现使人们感受到这个少女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她发现班主任韦老师读错了字, 不管老师气恼不气恼, 举手指出老师的错处;她不顾老师同学怎么看她, 在作文课上对班长祝文娟说假话的行为作了抨击;她姐不让她穿红衬衫她非要穿;妈妈指责她和男生玩, 她气愤地说:“妈妈, 我看不起你”。这些都表现了这一阶段的少年的独立思考、敢于批判的特征。这一内容的表现也给人们以启示:要理解孩子, 就要有接受他批判的胸怀, 即或他的批判有片面和表面的弱点。他们的独立思考是他们的创造力之源, 尽管这种独立性常常使你不舒服, 你也应接受他。

2. 真情融入真实表现

此片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成就。影片对内容的真实表现, 饱含着创作者对表现对象的真挚感情, 饱含着对现实生活的真切的理性升华。在这真实的后面, 则是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在《不安分的姑娘》中, 那个个惹人喜爱的鲜活人物形象, 在出现在银幕上之前, 已然存活于导演的心中。《红衣少女》则是导演看了铁凝的原著《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后, 激情难抑, 亲自动手改编而成的。由此可见, 是导演的实感, 触发了他们的真情。这真情在影片的创作中, 与表现对象的特征———真诚相契合, 相得益彰, 相映生辉。而这光辉又照亮了观众的心, 使他们在观片后豁然开朗, 感而后悟。

综上所述, 这些影片是少年心理的真实写照, 是我们学习少年心理发展的形象教材。通过它们, 我们了解了并不熟悉的少年的内心世界, 从而理解少年, 尽到我们成年人应作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的责任。但在这些影片中对少年性格形成阶段的动摇性和可塑性的表现, 对少年情感情绪的两极性和不善于调控自己的表现以及对少年思维发展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表现, 都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相应的表现, 而这又不能不削弱影片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我们在分析影片过后, 也该深思这样一个问题, 影片应该如何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这不仅是我们影视人的义务, 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希望通过对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的描述少年心理的影片的分析, 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借鉴, 使得我们以少年为描写对象的影片更加真实, 更加深刻, 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郑雪莱谷时宇:《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教育出版社2005

[5]赵欣:《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

[6]张华:《对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思考》教育探索2007

[7]张琼:《中学生早恋问题分析与对策》广东教育2007

[8]张海霞张涛:《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

我们的世界诗歌 篇13

我,素面仰天,看见了蝴蝶为了翩翩起舞而不懈。

我们,抒写青春,只为看见天空的那抹灿烂的彩虹。

我们,这代人,太愚昧,太无为,那些麻木的思想,封锁了我们。

所以,人们眼中的我们是懦弱!更所以,我们要证明自己!

我们曾经挥霍的青春已经逝去,待我们勇往直前的是不变的`诺言!

朋友,何必两眼迷离,不要沮丧,这是你的世界。

跟我一起舞动吧!我说,谁的青春不淤青呢?

看看天空,虽然有时会哭泣,到头来还不是笑容阳光。

我说,00后的孩子们,不要迎合于流言蜚语。

我们是新世界的主宰!我们我行我素,自我坚强!

上一篇:十八大党章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2017鸡年春节文艺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