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状元学习方法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大状元学习方法(推荐6篇)

北大状元学习方法 篇1

语文学习:

1.要对自己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首要的是必须全神贯注地听课,上课时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做到眼看、耳听、口说、心想、手写,尽可能地吸收有用信息。

2.高度重视课外点滴的积累,勤作读书笔记并持之以恒。

3.然后要做相当数量的练习,做题时务必要做到透彻理解,不要忽视任何一个考点。

4.对已暴露出的薄弱环节,突破时也要讲究方法。我先对拼音和作文这两部分感觉复习效果不佳。针对作文,考虑到高考复习紧张,就记素材,经常记一些警句啊、例子啊等等,作为写作文的“材料仓库”,这样在写作文时构思快,容易左右逢源,不至于笔头干涩。

5.在阅读时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做读书笔记,不让任何有效信息漏掉。

6.饭后睡前的闲暇时,可以翻翻字典,纠正一下读音,认定一下字形,熟悉一些生僻的词语,做到有备无患。

7.书本是最初知识的来源,是万变之宗,特别是书中每个单元后的复习题,更要给予重视、记牢、吃透。

英语学习:

1先把书细读一遍,记语言现象和老师抄的笔记,细到记住每个单词,每个短语。英语高考题量很大,分数极轻,正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不重视一个个语法点、一个个词和词组,要想考好英语那是很难的。

2.把书本上的语法、词法等系统整理一下,关键是要心里领会并记住,而不是在笔记本上。 (1)在复习书上的课文时,养成按照句意断句的习惯,不要一字一断或随意断句。 (2)在复习语法时,可以参照一本英语语法书,以便全面深入地了解。 (3)在复习词法时,你可以借阅那些字迹端正、态度认真的同学的笔记看一下。在治学方而,不应该保守,而应该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大规模突击战的目的,就是要扫除你存疑的地方,弥补你未知的缺憾,巩固你已有的知识,理清你记忆的思路,增强你高考时的判断力。

3.就是要注意解题的方法问题。仔细而不马虎就已经是最好的方法了。分数总是青睐于那些准备充分思想灵活的人。做阅读理解时,要本着抓紧时间,有理有据的原则,千万不可无中生有,但这不包括合理推断。阅读理解题的选材通常有说明型和叙述型两类,或严肃或诙谐,而每一段的首、末句又通常是十分重要的。再者就是完形填空,它所考查的内容不外乎有冠词、名词、数词、形容词或副词、V-ing 或V-ed 及各种时态、语态及固定短语、习语搭配等小知识点。

4.日常做题目时,建议边做题目边看答案,不致使你忽略那些把握不大而又侥幸做对的题目。

数学:

1.第一步背公式。

2.学习数学,思考总结非常重要。有的人一旦做出一道难题就欣喜异常、大受鼓舞;想乘胜追击解出下一道难题,因而又把做出的那道题扔在了一边。

我们每做一道题都要注意思考总结,从中总结出这一类型题目的一般解法,尤其是做完了难题,更应从中掌握这种题的特殊技巧。对于错题和没做出来的题,则要搞懂答案的解题思路,并和自己的思维方法作对比,看看问题出在哪一环。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消化吸收。

3.所以,学数学主要就在背熟公式、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的例题的训练,从中掌握一些题型的基本解法和某些特殊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4.另外,重视基础题,试卷上的难题毕竟不多,大多数还是容易题和中等题,而且有些难题也只是在基础题上稍作变化而已。

5.复习的过程中,最好能做一定量的习题(做题贵在精。那种对概念要求高,自己易做错的题比较好)。通常,做错一道题,可能有四种情况:概念不清或根本不理解题意;计算过程中出现失误;方法不当或虽知道题意却不知道如何做;对题意理解失误。

第一种情况,你应该找到课本,认真看一看弄错了的概念,对弄混淆了的概念进行比较、理解(检查自己是否用已理解的办法做题);方法,这是数学解题中十分重要的。例题中有代表性的题目,都有自己的解法。掌握好这种解法见到类似的题目时,能熟练正确地套用这种解法)。

北大状元学习方法 篇2

2010年高考招 生结束后 , 北大称招了6成的高考状元。 清华当然也不示弱,他们宣称全国九成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的文科第一名填报了清华并被录取。 数据的真伪没人知道,可是,民众颇为两所高校无底线的 “掐尖 ”行为失望 。 其实 ,“掐尖 ”争夺战并非 一时斗气 , 抢到优质生源,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几率就高,当然知名度也就更扶摇直上了, 这就是他们不惜撕破脸争夺优质资源的原因。

名校“掐尖”,给基础教育和高中教 育投下非 常恶劣的阴影。 分数代表不了能力,这几乎成了共识,高分低能者终究成不了人才。 国家费尽心思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素质教育, 在高中教育阶段也极力淡化唯分数论,禁止炒作高考状元。 可是,高校“掐尖”如火如荼,岂不是跟素质教育对着干吗?

再者,名校把全国各地的大部分状元吸收了 ,真把他们培养成尖端人才了吗? 一项数据调查表明,只有约20%的状元在 进入大学后 能继续优秀 , 另外60% 则表现一般。 这其中的原因或许有很多,但高校真能把责任脱得一干二净吗? 其实,挖空心思地掐尖抢状元,倒不如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到教育教学和科研上。 四年之后,拼一拼你们各自的状元有什么收获, 比一比谁的学生在学术研究上更厉害,这样或许更能真正打动公众。

高考状元为何放弃北大清华 篇3

“至少未来几年,他们上推特和YouTube不用翻墙了。”他笑道。

两年前,李杨从香港大学毕业,现在在一家出版社做编辑。他的言谈举止比同龄人要老练得多。“你无法说,去香港读大学就会给人生带来怎样的不同,那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但是在香港读大学,确实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

2011年,18名省级高考状元被香港的大学录取。在此之前,中国的高考状元们几乎都是北大清华的囊中之物,但这股刮向南方的狂飙,已经开始越来越有力地打破着既有的高等教育格局。

和北大、清华鼎足而立

2004年,李杨考上了香港大学。那一年,香港大学在内地招了60个学生。

事实上,回归第二年,香港高校就委托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开始在内地“代招”学生。到2003年,教育部放开了港校在内地“代招”的限制,6省市对香港高校开放。这个数字在一年后增加到10个。

然而此时,到香港读书还是极少数人的选择,香港对内地人来说还是有些陌生。而北大清华,才是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眼中的第一目标。

一直到2005年。北京的高考文科状元易萌、理科状元田禾毫无悬念地被北大录取。然而另一名理科状元陈秀野则放弃清华,投奔香港科技大学,她所就读的生物化学系主任叶玉如,是世界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这一年,广东和成都的高考状元也作了同样选择。海南省的高考状元则因为高考移民,被清华大学退档后,选择了香港城市大学。

人们猛然发现,香港高校已经不再是一种另类出路,反而成为和北大、清华鼎足而立的求学选项。这一年,腾讯网将陈秀野评选为2005校园最具影响力人物。

影响力在第二年就再明显不过了,两名当年的北京高考状元全部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在那之后的5年里,北京文理状元一共有12位,其中8人选择了去香港读大学,北大录取了另外4人。

融入香港?

一个并不容易的问题

在复旦大学完成一年的预科学习后,2005年,李杨到了港大。

他的宿舍被分在一座舍堂。这是港大的宿舍楼,被称作hall。让李杨没想到的是,住进宿舍的第一天就遭遇了“下马威”。

在一阵让人眩晕的尖叫和起哄声中,刚刚走进舍堂的新生们被扒掉裤子,狼狈不堪地逃回宿舍。

“他们有英国学校的传统,要想尽办法捉弄新生。”李杨说,“内地的学生未必会接受得了。”

在本地学生看来,舍堂就是一个荣誉集体,有舍堂歌,舍堂操,有舍堂间的比赛。在感恩节、圣诞节的时候,舍堂的大厅会举行富丽堂皇的“高桌晚宴”,所有人必须身穿礼服,彬彬有礼。

听起来好像是哈利·波特电影中的场景。但是想融入进去,却不是那么容易。

李杨认识了同样从上海来、长他一级的周原。周原在港大读经济金融。

“跟大部分內地人相比,香港人除了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视野也大不相同。”周原说,“香港学生习惯的是商业资本主导的文化,他们之间很容易达成有效的交流,而跟我们不行。对于内地的学生来说,香港的学生是比较排外的。”

在香港大学的头一年,周原试图和香港的学生交往,但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努力。只有在舍堂的活动室看球赛的时候,和身边的人聊一聊。他甚至从来都不知道那些人的中文名字。

在后来两三年里,几个上海的学生构成了一个小圈子,极少再和香港同学交流。

自由,还是自由

在经济学专业读了一年,李杨突然有休学创业的想法。

手续极其简单。他给学院办公室写了封邮件,含糊地说了句“由于个人原因”,休学一年的申请就得到了批准。

“香港的大学跟内地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几乎感受不到官僚气息,行政人员没有官腔。”曾经在内地高校执教,后来当过浸会大学研究生会主席、教务议会研究生代表的陈晓炜说。

李杨回到了上海,开了一家书店。书店维持了一年,他到学校网站上选了下学期的课程,又回到香港接着上课。

这并不是什么稀罕事。香港高校的学生休学很容易,去做别的事,譬如去恒生银行或者摩根士丹利实习。

李杨很快又有了新想法。选择读经济是家人的意思,但现在他感到无趣,于是决定去读中文。转系的事很快办成了,所有的手续,仅仅是几封电子邮件。

不仅仅是摩根士丹利和哈佛

周原毕业后选择留在香港,去了一家香港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3年,已经满足在香港工作生活7年的期限,周原拿到了香港的永久居留权。这意味着可以享受140多个国家的免签政策,而他对香港的社会保障更有信心。

也在这一年,当年投奔香港科技大学,引发舆论轰动的陈秀野完成了在港科大的学习,获得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分子细胞生物博士。

根据港科大当年的统计,2009年毕业的内地生中,大多数被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欧美名校录取,继续深造。而67名商学院学生除了得到28个研究生录取名额外,还手握32份来自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美林银行、麦肯锡公司等知名企业的聘书。

与此同时,香港大学发生了一件轰动的新闻。学生会会长陈一谔被港大学生公投罢免。2000多学生参与投票,但是无法统计其中有多少内地的学生。

“参选学生会主席,组阁、拉票、竞选,这一套东西在香港的高校中很成熟,讲究民主,讲究程序。内地的学生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毕竟有文化差异,而且起码要会粤语才能跟大多数同学交流。可能有一些人能参与学生会的工作吧,那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陈晓炜说。

第二年,被公投罢免的陈一谔竞选财务秘书。他向同学们承诺,当选后将会把更多资源投放在促进校园内的文化、学术交流,严格执行预算案的制定,向同学定期披露财政情况。“作为一个曾被民主机制罢免的会长,我没有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我相信通过这一场选举,通过跟广大同学的接触,通过对批评意见的虚心接受,是可以重新建立不单是同学之于我,而且是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之间的互信与包容。”

而另一个总会被兴高采烈谈论的故事是,2000年,香港大学的学生会曾经举办过一场“混账高层颁奖典礼”。时任校长郑耀宗得奖的原因,除了没有捍卫学术自由,还有“与学者及职员沟通严重不足”、“领导校方高层的能力严重不足”以及“怀疑说谎”,副校长黄绍伦及程介明也被颁发奖状。而3位得奖者居然到场,副校长黄绍伦甚至欣然接受“奖状”,承诺如果调查结果属实,他将公开认错。

内地高校差的不是钱

与香港高校的宽松氛围相对照的是,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评论说,这十几年来,内地大学关心的大多是看得见的大楼,而不关心大楼里装什么东西;同时,内地大学缺乏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而过多的行政干预,让大学独立办学的空间过分狭窄。

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则认为,在港读书更国际化,教学水平得到国际认可,国际交流机会多。他所担心的是,内地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一定适应港校,可能更适合内地高校。

但是给传统内地名校带来竞争的还不仅仅是香港的大学。今年3月,上海浦东陆家嘴,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合作举办的上海纽约大学奠基。这是国内第一所中美合作的国际化大学,2013年有望在全世界范围内招收首届本科生。

而此前,已经有两座中英合作的大学—(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成立。

无论如何,香港高校在内地“掐尖”,已经让内地的一流高校感到威胁。香港大学今年在内地共录取学生291人,港大、港科大、中文大等几所香港最强的高校,每年在内地招收的学生中,最低的高考分数,都超过了国内各个省市划定的一本分数线100分左右。

北大状元学习方法 篇4

连乔(保送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习,第28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

对于物理这样一门与现象密切相关的学科,我想生活中的观察是有益的。我一直对物理现象比较感兴趣。自我记事以来,我就对许多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并且力图寻找原因。就拿飞机来说,不知道为什么能飞,我曾经做过许多个失败的模型。由于各种各样的幼稚的探索未果,我就很注意收集一些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信息。于是等我上了小学之后,姐姐上初中有了物理课本,我发现天下居然有这样一种把我想知道的事情收集在一起的书,于是物理书成了我除《十万个为什么》之外最爱看的书。这样,我在初中刚上物理时就已经看过了高中的物理课本。所以屡屡在各类物理竞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逐渐成为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才踏上了通往清华之路。

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出解释的目的逐渐达到的过程中,我的兴趣也渐渐转向对方法的探索上。从解题方法到学习方法都是我所感兴趣的。因为我认为:只有方法才是真正最实用的东西。试想:我们学的解析几何、有机化学等等,有几个人在将来会用到它们的?现在的大学生,只要不是热门专业的,也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与专业不符的。再譬如,朱基总理以前学的是工科,可以说与现在干的事关系不大吧!可见,很大可能是要在工作之后据实际情况新学很多东西的,故而我认为,方法是最重要的,要学会学习,就像学会打猎一样。话又说回来,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可以说没有不会学习的,拿着书慢慢看,慢慢研究,总能学下来的。但各人的学习速度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你时间紧,显然需要找到一个速成法。但如果成天无所事事,那也无所谓什么好学习方法了。但我想这种情况在准备高考的人当中是不会有的。之所以万事开头难,对于学习,说实话没哪门课是先难后易的。它之所以难在于我们对一门新课必须先研究一下学它的具体方法。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三点是比较重要的。第一,不要怕牺牲太多的时间在上面,磨刀是不误砍柴工的。第二,要大胆。敢于尝试各种方法,只要自己觉得有道理,就去试。第三,不要盲目迷信现成的××书说的××方法,只要觉得不合适,就马上放弃,以免浪费过多的时间。

在学物理的过程中,我有一个与我一直在竞争的同学,我想这也是重要的。寻找一个参考系对促进学习是很有好处的。试想:在湖里划船,当你在湖心划的时候,划了半天可能感觉不出前进了多少,慢慢自然就没劲了。但贴着湖岸划,一直看到自己在前进,看得见成果,自然有干劲。更进一步,选择一只与你同行的船相互比赛,效果一般来说会更好。通常情况是要选择一只在你前面的船,但可能追了很久追不上想放弃了,这时选择一条紧跟着你的船就重要了,它会帮你恢复信心。然后再回头追前面的船。同样,前方的船也不能选得太远,否则就会显得这是比较长远的事,而在近期中的“短”时间认为是没什么,“反正还有三个月,今天玩了就算了,从明天开始努力”,这种思想就极易出现,但若是一只近处的船,你准备在后天就赶上它,那么今天的一时一刻自然都重要,这就有利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或许有的同学有更好的办法,总之,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使自已处于最良好的心理状态,分秒必争地学习,是最终的目的,一个心理上的波动,哪怕很小,很小,就有可能影响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对学习的损失是非常大的。

也许我说了这些,有的同学说是什么也没说,没有一点实质性的东西,搬了一套套的道理,这些“纯”理论的东西没有一些实用性,好像我本来也懂。我在这里想指出的就是:具体如物理该怎么学,平时看什么书之类的学习方法其实不一定具有普适性。这些东西因人而异,具体办法只能靠自己琢磨。而且,在这方面教师肯定有一套比我更普适的学习方法。听听老师的就足够了。另外,我在一些书中看到一些关于理科学习方法的论述,我想把具备一定普适性的介绍给大家。多年的学习生活常常不可避免地使学生觉得老师所说的每个问题都是正确的。这种思想其实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味地接受在语言方面的可能还行,但在理科方面是绝行不通的。我们要学会提出疑问,即使老师真的说的全是正确的,何况这还不一定。在学习一些结论的过程中能自己推导,或是创造性地思维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是最好的。即使努力而未得到,再去学习它,也比机械地学习要强得多。我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在一些比较浅的物理学习中,常常就是在看到书中对一个定理的叙述之前脑袋里已经有了这么一种思想,或清楚得可以把它用简陋而不严密的语言写下来,或模糊得只是一种说不出的直觉,但一旦我见到这个定理,就能在脑袋里留下一个十分清晰的印象,同时还发出:“哦,原来是它”的感叹。这种把脑袋里说不出的感觉和现实中书里的话对应起来的感觉真是妙极了。沿着历史发展的顺序,自己在各类书刊的帮助下把一门学科在自己的脑袋里“发展”起来是我一贯的学习数理类学科的指导思想。但作为参加考试来说,对各类题目要熟练应用定理以达到快速解题,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目的。这就只有靠练了。据我所知的几个得金牌的同学,他们也都是有巨大的练习量的。说实话,以我之见,这些东西对掌握和应用一些知识来说是没有必要的,但现在有许多考试如高考及竞赛的选拔赛之类,据我目前所知托福考试也是这样,因为是按名次选拔的,所以都被“炒”得“水平”很高,使得应试者得花很多不值得的精力在上面。但限于目前的升学状况,我们也不得不面临它。

既然我们面临着考试,那么我想介绍一下考试技巧也是必要的。我自我感觉我能在各级选拔

考试中战胜众多“对手”,在某些程度上与考试技巧有关。有的同学可能也发现,高考中往往很多优秀生考不出原来的水平,而头几名很可能会“冒”出一些新人,我觉得这就是优秀学生心理状态不佳,包袱重的表现。我们往往忌讳说诸如没考好的话,该怎么怎么办的话,说这是乌鸦嘴,我认为不然。打仗可以讲背水一战,以提高士气,使得战士更勇猛,但考试却不一样,如果没有退路,想一定要成功,到了考场上只要有一题做不出来,那就毁了,有的可能着急想做出来,缠在一题上花了过多的时间因小失大,有的可能就想完了,于是破罐子破摔,后面的题目随便做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重视学习,轻视考试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才能以平常心面对它,做到正常发挥(至于超水平发挥,我还不曾总结出来)。当然要做到这样,与家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这方面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心里怎么想我不是太清楚,但表现出来的对于我考试成绩好坏的反应,我记得只有在小学的时候,曾经说过我,自初中以来,他们从没有与我计较过某一次考试成绩如何如何之类。所以这些东西一般由我自己调整、面对,不必担心父母方面的压力,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有各种因素的压力,我想都应该排除掉,最后再靠自我调整就比较容易了。调整好心理后,还要有具体的考试技巧,看准考试的目的是得分,所以做不出来的题,想尽办法把懂的东西往上写,或是做些推导之类,能做多少算多少,都有可能碰上能得分的东西。有可能碰到的几分能最终发挥巨大的作用。

最后我想谈一谈关于动手的问题,这就离考试比较远了,但我觉得这是必要的。中国在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上拿过理论总分最佳奖和总成绩最佳奖,但从未拿过实验成绩最佳奖。看过一些关于中小学生科技制作之类的报道,其作品之简陋,除去创造性一点都没有之外,模仿的也都不是很好。这也许和我们的教材有点关系,据说中国很多学科的教材难度在世界上算很大的,但距离现实也算是较远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我们的经济条件支持不起这些东西。中国的技术方面曾经在历史上达到很高的水平,现在却逊色得多了。这也许和儒家的孔子鄙视生产劳动对我们的影响有关。以我之见,脱离于实践的理论将来可能有用,可是在目前还是纸上谈兵,要实现对这些理论的运用可能需要另一种思想方法,从小培养一些动手的能力对此也许是有益的。还有,对自然的解释是人们研究科学的初衷,也许某门学科的研究会抽象于自然进行,但什么时候都不应跑得太远,立足于事实的科学才有价值。

徐凡(保送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

物理与数学有所不同,它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更加抽象。物理学习要重视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在分析中要注意培养几种能力。一是实验动手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

基本研究手段。况且,实验题为历届高考必考之项。实验题的考察范围在《考试说明》上都

有划定。这些实验如果死记,不仅易混,而且易忘。因此,复习实验一定要亲自去做,做完

后要跟初学时一样写实验报告,作数据分析。这其中一个难点是对系统误差的分析。如测量

电池电动势与内阻时安培表内接、外接所产生的误差,分析起来较复杂,但对理解实验帮助

很大。这一点突破了,应该说对这个实验已经掌握了。

二是空间想像能力。分析一种运动,有时要借助图形。但图形是死的,而且一些复杂运动根

本无法用图形表示。这就需要在头脑中建立起物理图景,让物体“动”起来。这时,如果你

已将所有的条件都加到了图景之中,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的。培养空间想像能力,首先应从

立体几何开始,首先考虑角度变换,再逐步发展为图形的运动。总之,这时候想像力还是能 发挥些作用的。

三要按步骤行事。建立起物理图景后,对物理过程要进行分析。对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如果不循顺序,将会无从下手,或者思想混乱,进一步分析将会受到阻滞。这时,从平日学习中提炼一个分析步骤,并将它应用于新问题,成为迫切需要的一种能力。步骤明确,则思想清晰,解答顺畅。这个步骤并不要求很详细,很具体,而要求很普遍,对具体问题分析时能够因题而异,做些变化。总之,物理学习与数学学习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按照数学的那一套建立一个知识网络也是必 要的。复习方法大致相同,但物理鲜明的应用性所要求具备的上述能力还是希望诸位能够留

意。纵无大用(不太可能)对将来大学课程的学习也会有所帮助。刘海涛(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生,青海省高考理科第六名): 再谈谈物理,它也是一个逻辑上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体系,虽然历史上它们建立在实验的基础 上,但最终承认它们或者证明它们是其它定律的导出定理,或者把它们作为实验基础上的假

定并朝定理化的方向努力,而且,我们学习物理知识,也是以逻辑为其各种知识块间联系手

段的,因此,学习物理的根本方法也是力图把握其内部联系。物理知识大致可分为力学、电 磁学、热学、振动与波动学等几大块。每块内部及各块之间均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力学在逻

辑上是以牛顿三定律为实验基础上的假定,循着运动与能量两条线,推衍出力学中其它所有 的运动规律。电磁学也是以电作用于电荷(F=Eq)、电产生磁()、磁产生电()、磁作用于磁(F=BIL)四个实验定律为逻辑假定,从而推衍出电磁学中其它理论。热学的逻辑假定是分子运动论和热力学第一定律,而振动与波动的逻辑前提为力学及光学中有关光的波动性的假定。另外,各块间也相互渗透,如力学在逻辑上也贯穿于其它知识块中。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犹如知识的总纲,我们掌握得越广泛、越深入,就越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赵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平时成绩优秀保送入清华大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中重要的一点是正确的思维习惯。这表现在复习中就是要真正从本质上即原

理上明白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在复习中,通过经验我们总结出了许多定理、公式和结论,但是我们往往舍本逐末,只是记住了这些结论,而忽略了结论的适用条件和推导过程,结

果在考试中乱套公式。比如高考物理试题中关于方波的有效值问题。大家平时只记住了公式,却忽略了这个经验公式的根本来源是有效值的概念: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同,因此不假思索地选择了错误答案。还有另一道关于变压器的题也给我敲响了警钟,使我深深认识到理解原理的重要性。在那次模考之前我只是记住了变压器的变压公式:

而对这个公式的得来过程不是很在意,结果在做下面这道时选择了错误答案U1∶U2∶U3为4∶1∶1,而正确结果为8∶1∶1。这是因为该题的理想变压器模型与推导公式时的模型有了较大差别,从中间出来的磁力线分成了两股,而原来的公式是根据ε=-n 推导出来的,现在ΔΦ不再相同,因此原来的公式就不能应用了。在总结每次考试时,我们经常使用这样一些词眼:“马虎”,“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实际上只是一种托辞,根据在于对原理理解得不深入,未能注意结论的适用条件。为避免这种张冠李戴的错误,在使用结论时一定要注意结论成立的前提。在允许的情况下,自己动手推导公式、定理不失是一种好办法。良好的思维习惯表现在考试中就是注意审题和执行严谨的解题步骤。审题,无论对于哪一个 科目,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挖掘隐含条件,判断定理,公式和结论是否适用的过 程。我们在考试中犯的一些错误有相当是解题不规范的结果。比如在物理解题中是有着一套

比较严整的解题思路的。第一步是审题,第二步是受力分析或过程分析,弄清楚题目表述的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涉及到哪几个物理过程,第三步才是根据分析选择适当公式进行计算,有些人自忖聪明或为了偷懒,边审题边列方程,略过了过程分析这一步,但实际上我们每个

人对物理的感觉远没好到一看即知的程度,承认这一点,我们就要老老实实地按照思维过程 解题。

孟宪飞(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生,平时成绩优秀保送入清华大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实验学科,所研究的问题更加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有些还是我们很感兴趣或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因而学习物理、化学除了继承学数学的一些好方法外,还必须多结合生活实际、多对比、多思考,用生活经验辅助定理定律的学习,并发现它们的区别,以便使感性思维上升为正确的理性思维。

物理课中有许许多多来自生活的例子,但有些理论与感性认识并不一致。亚里士多德曾根据

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断“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这一推断是站不住脚的,实际情况石头比羽毛落得快是由于阻力的影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着重对比理论与实际的差别,对生活实际建立正确的认识。同时生活经验也有助于我们对理论的学习。如坐公共汽车就能分明地感觉到惯性的存在,接

受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总之,物理课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旨在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现

象,因而学习物理也不能脱离了它的源泉。做实验是物理、化学课的关键一环。对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现象的认识是零散的、无条理的,因而为了突出体现某一定理的正确性,需要引进实验的手段。通过实验,便把定律的条文

融入到具体情景中去,便于理解和记忆,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善于从实验中抓住重点、发现问题,并尽量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加以解决,再遇到这些问题

就迎刃而解了。经过一段时间水平就会有显著的提高。做实验首先要弄通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实验步骤的顺序和合理性,遇到问题才能

以理论为依据加以解决。物理实验中的物理定律,如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化

学实验中的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及生成物状态特点等等,这些都在实验之前就要明确的。做实验的过程是对综合能力很好的训练,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进来。通过仪器的布置、调节、连接,体会到如何操作才更合理并不简单。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书中、老师都

未提到的问题,这时要积极思考,寻找原因,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把这些经验转化成

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蔡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生,高考成绩666分):

我在高考中物理得了满分,这实在也出乎我的预料。回首前程,我不禁为过去的勤奋终有回

报而感到欣慰,但想得最多的还是我可亲可敬的物理老师——胡坤英老师。在我觉得自己的

努力都是白废,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的时候,她不断提高要求,激励我前行;也正是从她的教

育中,我得到了如何使自己的学习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的启示,并使之成为我的另一个成

功的学习方法。时至今日,我仍深深地感激她教授与我的一切,并为身为她的学生而自豪。

在高三上学期,因为物理成绩不甚理想,我做了许多题(包括单元训练和综合模拟题),使自

己的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尽管这种努力在寒假也不曾松懈,但在下学期初的摸底考试中我却

只答了129分,与同班同学的142分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考试后我与胡老师讨论物理的学习方法。她说:“你最近的成绩稳定在120~130分的分数段,下一步要稳定在130分以上。既然你觉得选择填空已游刃有余,那不妨专门练习一下大题,提高解难题的能力。要知道历年来物理高考的最后一道大题还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我相信胡老师的分析,回家后立即拿出新买的一本16套的物理模拟题做起来,当然只做大题。说实话,许多题都让我煞费苦心,伤透脑筋,然而当一一攻克那些坚固的堡垒,一页页翻向最后一道题的时候,我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虽说16套模拟题并不多,但收获却很大。集中精力打攻坚战使我在短时间内熟悉了大量题型,并起到了重复记忆的效果。我在做完16套大题之后,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别的学科上,很少再大量做物理题了,然而由于思路已在16套题的痛苦磨炼中形成,以后的物理考试都考得很好。

这次“物理难题大会战”打得很漂亮,是我高三复习的经典之作之一。我从此抽出了大量

宝贵的时间来加强已呈下降态势的语文,保持了整体的平衡和稳定。魏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生,曾获全国化学竞赛二等奖): 其实高中数理化三科中还是要数物理最为难学,公式多得很,原理、定律也不少,所以平时,就要把这些公式、定律掌握得十分熟练,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同时,又

要寻找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例如用动量定理解的题,可否去用牛顿三大定律去解或者功

能定理和动量守恒定理去做呢?反过来又如何?在学习这些的过程中,要反复地去研究做这样 的练习,使自己真正地掌握这些定律的本质和应用的局限性。与前面方法一样要注重前后的

联系,要把知识融合在一起,不要让知识孤立,你是你,我是我,要集思广益;因为物理学习的过程重在分析,分析的对了那么解题不会费太多的时间,分析的不对,那么花再多的时

间,也不会有什么收获,而分析的基本练功在平时,不可能在课堂上练的十分得好,课外必

须要进行练习,多练习这种分析的能力;多分析一些题,多看一看例题的分析过程,适当也

可看一看历年的高考题。关键要分析它的各个过程,过程只要正确,那么就没有问题,就怕你分析不出来过程,那么你花再多的时间也于事无补,那么平时一定要花一些时间来分析题目之中的运动过程,清楚过程之后就可以知道该如何做,在哪一个过程中用哪些公式、定理,不能运用哪个定理,找个最好的运用,简单、明了节省时间。

高三过程中物理的学习更要注意这个分析与联系,复习过程中一边跟着老师走,另一方面要

自己巩固、温习前面所学的,不然有些就会忘记,这对以后不利,会浪费许多时间,把知识

融汇贯通,不要怕麻烦、怕累,联系分析得多了,积累的经验就会多,这样在做题时,有时

凭感觉也会知道该运用什么来求解,立刻就可以反应出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这样在高考时明

显比别人占优,而且还可以提高速度,把节省出来的时间运用在答不出来的“难题”之上。

高三物理的复习过程不要做一些偏题、怪题,实在太难的题事实上也不会考你的,高考考的

也是概念,但要比概念稍深一些,并不会难到做一星期也不会做,实在做不出,马上请教老

师。让老师来解答,而我们仅仅是听一听思路即可。

高考状元谈学习方法

徐琰恺,1999年江苏省理科状元,现就读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关于学习,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很少有普遍适用的,因此,在众多的方法中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上课,做作业,复习,做参考书,准备考试,事情很多,人的精力有限,每样都做是不大可能的。对我而言,有一下几条:

1、上课集中精神,积极思维,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东西。

2、重视复习。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我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多,但是反复的遍数很多,以加深印象。

3、我高中时没有做过参考书,但是我花在习题上的时间并不少。在作题时同时还在思考,总结概念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作题的同时也时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平时我做题比较慢,但到考试时由于有平时的积累就可以提高速度。虽然我做的题量不多,但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4、我有即错即问的习惯。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会随手拿张纸记下,放在铅笔盒里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就扔掉。只有少数有价值的才用专门的本子记下。

5、考试时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解题中去,而不要想考试的最后成绩会是怎么样。考前注意休息好,宁可复习少一点时间,也保证考试时有充沛的精力。考试时先易后难,要能够狠心跳过难题,不要有心理负担,要立刻投入到后面的解题中去。

张宇,2000年天津市高考文科第一名,总分652分(原始分)。毕业于天津市南开中学,现为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

“只剩下最后不到1个月时间,学习状况基本已定型。良好的心态就成为同档次考生间比拼的法宝。”张宇总结了一套心理备战经验。

他概括说,6月~7月的心理准备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一要充分估计自己在考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准备好有效的应对措施。张宇解释道,考场变幻莫测难以预料,像天气偏热、监考老师面容严厉、遇到从未见过的试题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到考生的心情和状态。在这1个月中,应该把能够想见的“万一”都预设出来,然后有意将自己置于此种情境之下,并设法谋求多种稳妥的解决方式。

二要放下一切思想包袱,切忌迷信、盲从。在这段最紧张最易心烦的日子里,考生应更注重考试过程,想想如何发挥最佳水平,而“不要总去惦记考试结果,不要荒唐地臆造出失败的假象”。某一次考试或自我评估成绩不理想之后,考生千万不可认为“是高考成绩的预兆”,自此失去信心和拼搏的勇气。

三要学会主动适度地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即自我认同和自我鼓励。张宇介绍说,当时他就不时地告诉自己“实力很强”。“他人的赞扬或许还带有些许奉承和虚假的意味,而潜意识的自我激励肯定会事半功倍。”

张宇告诉笔者,刚进校时,北大曾请一位心理专家对各地高考“状元”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人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心理状态略胜一筹。所以,他希望考生家长不要从语言和行动上“逼”孩子,不要有意无意地拿孩子同他人比较,而是应该主动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营造轻松的氛围,并科学合理地搭配膳食。

谈到最后一阶段的复习,张宇提出了4点建议:一是6月中旬之后不必再做历史试题,不必再进行笼统的记忆,只需每天像翻看故事书似地阅读就行;二是不必再练习数学难题,只需适当地做一些普通试题,同时勤看勤练“错题档案”;三是不必一一过滤语文和英语的琐碎知识点,只需看看作文范文,梳理宏观上的结构层次;四是多阅读时事类新闻,把握社会动态、热点,强化运用理论知识解释时政的能力。“文科考试强调平时积累,考生应保证匀速前进的趋势,切忌突击猛攻”。

他还认为,从高考前的两天起就可以停止复习,并建议考生观看部分娱乐节目以使心情放松。在考场上,要做到“稳定压倒一切”,考生不必强求超水平发挥,只需达到一贯的水准即可。另外,一定要保证容易、中等难度类试题的100%正确率,对于难度较大的试题不要死钻牛角尖,“在关键时刻要懂得取舍”。

最后,张宇告诉所有考生,定要“保证每天至少20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避免过度操心和疲劳。

张东升,男,毕业于云南省重点中学——曲靖一中,在1997年5月份的全省统测中曾荣获云南省文科第一名,现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生:

记得高考前夕,我在书店里发现一本书《在北大等你》,当即欣喜若狂。从此以后,那本书陪伴我走过了 一段最难熬的日子,也陪伴我走进了北大。

我曾把《在北大等你》诸学子的方法归纳总结,分门别类地记在笔记本上,不时翻阅,的确受益匪浅。最 为重要的是形成了我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方法因博采众长而显得更加珍贵,使我在高三的学习中甚至大学的学习中都受用无穷。

拿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后,常有人问我学习经验,自己也确实尽力地告诉他们,但却发觉常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于是常想着能静下心来,全面地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求对在高中学习的诸学子有所帮助。正好出版社给了我这一机会,于是也就有了这篇短文。

在这篇文章里,略谈高一高二的学习,重点论及高三的学习、生活、心理调整,以及如何填报志愿。

一.高一高二:冲刺前的准备

如果说高中生活是一场马拉松长跑的话,那么,高一便是兴奋的起点,高二算是难熬的中段,高三则是最后的冲刺。高

一、高二是打基础的阶段,基础越厚,才能冲得越高。因此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应当时刻记住“广博”二 字。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不偏科,文理科同等对待。自己喜欢的课要努力学好,并使之成为自己 的优势;不喜欢的课亦应耐心听讲。其二,多读课外书,广泛涉猎各国文化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这点 相当重要,很多平日堪称优秀但却并非尖子的人到了高三一跃而上,凭的就是较深厚的文化素养。至于具体到 读哪些书,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这人喜欢总体浏览,把四五本厚厚的文学史仔细读了一遍,记了四 本笔记,收获不小。之后也就知道名著的价值所在,知道了该读什么。其三,常去阅览室,多读各种期刊杂志,坚持看报纸,关注国家大事。记得我上高中时,每天必去阅览室,有时星期六星期天也会鬼使神差般地转到 那儿(周六周日不开门)。《中国青年报》我每天都看。期刊杂志则凭兴趣,随手翻阅,碰到感兴趣的就抄下 来,不知不觉中也有了几大本摘抄。于是,与人谈天头头是道了,写起作文来一挥而就了,其实归根到底是知 识面广了,知识增加了。

给高一高二学生的一点建议是:生活要有规律,每天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最好能固定下来。单调的重复不见 得就是枯燥,它至少让你觉得有事做。

二.成功=时间+方法+坚持

大概这一成功公式是我的发明创造,才看到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等我把它解释一下,你也就清楚了。

时间是指时间上要保证,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苦”字也就说明了读书是必须多投入的。凭我自己的经历,在高中阶段,每天学习时间的投入(包括上课时间、课外学习时间)如下:高

一、高二≥10小时,高三≥12 小时。高中生应当树立时间至上的观念,学会挤时间,抢时间。在这方面,制定一份作息时间表和一份短时期 的计划有较大意义。

方法之重要自不用说。只有好的方法才能有学习上的高效率。如果说时间保证是表面上的刻苦,那么,好 的方法便是本质上的动力。具体方法在后面谈到,这里要告诉高中生的是两句话:其一,学习时间内心平气和,“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翻开学习资料的同时,排除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思考。其 二,学会正确安排时间,高一高二应当文理相间,先课内后课外,先作业后练习。高三我采取集中复习法,每 天两门,每周完成两轮大循环,自我感觉效果不错。其要点还在这两门的安排上,我是学文科的,历史和政治 不能安排在一起,英语和语文不能安排在一起,这四科都有相互的干扰性。我当时是这样安排的:历史和数学、语文和政治,英语每天安排固定时间段看。

最后就是坚持,恐怕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重要的三点一线总是很单调的,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每日 面对高强度的练习及记忆总不免会有几分害怕。这时候,“坚持”尤为重要,我高中时习惯写日记,高三更是 每天必记,现在翻看,确有触目惊心之感。常有的内容是发泄自己的坏心情,向笔记本诉苦,然后又鼓励自己 前途是光明的。出现最多的句子便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大概就是凭着日记的鼓舞 和心里那一份对大学的渴望,我每天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做应该做的事,直至高考。河南理科状元:王 轩

【坚持笔算法】

除了开平方、开立方、一般角的三角函数这些非用计算器不可的场合之外,在其余任何时候,都不要用计算器,一定要动笔算。运算能力是理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运算能力的提高不像学英语那样可以在短期内立竿见影,它需要细心、耐心,以及长期的磨砺,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坚持笔算,不仅针对数学,物理化学也是如此。可能当题目涉及万有引力、电磁学问题或化学平衡产率的算法时运算比较复杂,但在保留3位数的前提下,笔算是完全可行的。此外,日常还要积累一些简单常见的近似算法。值得一提的是,用笔算的方法开平方也是可行的,其难度和笔算除法差不多,推荐大家找数学老师或竞赛生咨询一下。

北京理科状元:陈秀野

化学的知识点比较碎,很多同学把笔记按时间顺序记在同一个本子上,如果不是记性非常好,查阅起来可能会很耗精力。针对这个问题,我平日用一个活页本,按章或自己容易分辨的标准把课堂上或习题中筛选出来的不熟悉的零散知识分类记录下来。因为是活页可以随时添加,比如在某一个地方记基础理论,第二页可以记化学实验,有了其他新的内容还可以随时添加。如果某一页记满了,后面又没有空白页了,加一张白纸就可以继续往下记。这样很多很零碎的知识可以很好地归纳起来,以后复习的时候就会比较有系统,查找信息也会非常方便。时间久了或查找的次数多了,很多东西自然就记住了。我另外还有一个错题本,有些题目有很典型的陷阱,值得一记。

黑龙江理科状元:程相源

【化学图网标点法】

这种方法的要点是,在学习与元素有关的章节时,在课堂上把老师强调的、自己觉得很重要或者不太能记住的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用不同颜色的笔或特殊符号标出来。在学完每一章的内容之后,凭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建立起一个包含物质相互转化、重要反应式、代表物质重要性质的图表,并根据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形成一个图网。这个图网中往往有某些结点或“线”是我们不太熟悉的,那么我们又可以将这些“点”或“线”特别标出,并在图网旁边注明。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深化记忆,又可以为以后的复习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很好的辅助工具,为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脑力。江西理科状元:李 超

【物理放电影法】

北大状元座右铭 篇5

2) 天天给自己加油!

3)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4) 意志可以改变命运。

5) 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6)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7)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8) 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记分板上

9)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10) 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眼泪

11) 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12) 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

13) 悟性 方法习惯=成功

14)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1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6)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17)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18)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9) 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记分板上

20)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1) 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眼泪

22) 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3) 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

24) 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25)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26) 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北京北大清华高考状元研学营 篇6

—— 与北大清华高材生同吃同住同玩同学习

目标明确、张弛有度、严肃军训、好玩课堂、改变陋习、提升能力

一、与众不同的亮点

(北京北大清华高考状元研学营)二适合对象:升五年级至升高一学生

三、未来领袖素质训练夏令营宗旨

青少年未来领袖素质训练营

未来领袖课程宗旨

“未来领袖训练营就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给孩子寻找成长的“导师”。令孩子有了明晰的领袖思维和领袖

思想,优秀的学习能力,卓越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创造力与创新力,养成杰出领袖的九大优秀品质,行之有效的人生管理能力。在中西方精英教育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等众多学科研究成果,针对青少年各阶段成长特点,采用团体动力学、行为塑造、心理激励等方式,通过科学、生动、系统的课程训练构建的优势学习的平台,循序激发智力因子,渐进培养非智力因子,发掘孩子无限潜能,成就孩子辉煌人生!

未来领袖课程篇

本次训练营我们将通过三个方面来设计课程,即:心态、思维能力和行为习惯。

(1)针对学生心态的迁善,我们设计了三天的NLP生命动力培训,该培训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NLP培训技术以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开展,通过各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看到自身盲点和优势、明确目标、知晓方法,课程由从事多年NLP 教练技术培训的专业导师负责。

(2)针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在课程里穿插了一定量的军事拓展训练,这些拓展训练集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身,在孩子感受军事化的规范生活,剔除自身一些不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坚忍不拔的性格,这部分训练由专业的军事拓展师负责。

佛商学院约翰斯教授说过:“习惯是存放在大脑里的资本,养成良好习惯就是一辈子享受不尽的利息,坏的习惯将是一生都偿还不完的债务。”同样的老师和教法为什么会有高低分之别呢?由于学习习惯不同,学生在课外学习的时间和方式,及执行力度也不同,当然得到的效果就不一样。(北京北大清华高考状元研学营)

未来领袖训练营的学习中,严格的作息时间和规范的学习生活制度,这样的强化训练很快就能纠正学生不良的习惯,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好习惯。好习惯养成了,学习效率提高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1、训练目标

自信——提高自信心,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敢于超越自我。释放压力,教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提高自立和自我调控能力,建立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让孩子在活 动中开放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开发自身潜能,肯定自我价值,提高自信心。

活动:信任倒、疾风劲草等。

2、训练目标行动——克服眼高手低,学习磨蹭,效率低下的不良习惯,培养学员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教师方法点拨、技能提升和军事主训师的军事拓展,全面提升孩子的观察力、洞察力、分析力、学习力、应变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让孩子养成自立自强的习惯。

活动:军训、小鬼当家自助晚餐、迷失松林等

3、训练目标沟通——让学员学会交流,融洽人际关系,为领袖人生做好铺垫。针对现在青少年不了解生活、心理脆弱、不懂不问、自我封闭、不会交流、性格孤僻等性格缺陷,共同实施快乐成长——青少年身心突破拓展训练,让孩子们了解生活,学会沟通,学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清华北大领袖夏令营)

4、训练目标

人格——激发潜能,塑造领袖人生。克服高智商,低情商,懦弱胆怯,让孩子能够积极面对挫折、逆境、不公平,并善于转换思维模式,客观认识自我潜在能力和极限,克服恐惧心理和思想障碍,培养孩子上进心,增强抗挫折和突破能力,使个性变得坚强而有韧性。

5、训练目标合作——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引导参加者发现在团队生活中合作的价值和团队中个人的责任。(北京北大清华高考状元研学营)

上一篇:总结带有拱字的成语及解释下一篇:期货投资的操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