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会计国际化 论文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会计国际化 论文

谈会计国际化 论文 篇1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和进程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

会计国际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目前,世界各主要证券交易所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由于会计准则的差异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奔驰公司到美国上市时,按照德国的会计准则,奔驰公司是盈利的,但按照美国的会计准则,它就变成了亏损公司。为此,美国、日本、欧洲以及东南亚各国,都在认真考虑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些差距首先表现在会计准则的数量上。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制定了41项具体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已经比较完备。美国的会计准则也已制定了一百多项。而我国目前只有十几项具体会计准则。相比之下,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其次表现在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效果。但我国由于证券市场不够发达,上市公司的面比较窄,以致会计准则的实施受到了限制,如企业合并、金融工具、坏账准备等都有一些特定的标准和运用范围。客观地讲,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自1992年以来,已陆续修订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十多项具体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核心准则所规定的已基本相同。如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期末存货按照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要求企业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可以说,《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它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会计的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我国还将根据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台企业外币折算、企业合并等新的准则,这些都将逐步缩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

(二)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

中国会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像我国的其他事物一样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过去的里,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其间制定了“两则”、“两制”。在这之前的xx年突变是中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局部发展阶段。其中表现为,适应外商投资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对会计制度进行了局部的改革,同时开展了会计准则的基础研究,步步推进会计准则建设。这十多年可以理解为会计制度局部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启动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2年到,这5年可以理解为中国会计制度的转换阶段。这里所说的转换是从由计划经济阶段的会计模式转向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其最根本的是确立了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这些要素是计划经济所没有的,而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从1992年发布“两则”、“两制”,到1993年开始实行“两则”、“两制”,再到新的会计模式深入人心、发挥作用,前后经历了5年,我们可以把这5年称为转换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19开始实施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发展到现在及以后的xx年时间,这是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发展阶段。从1993年到,我们起草了三十余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和草案,当时之所以没有全部正式颁布实施,原因是会计改革不能割断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外部市场环境还没有这么大的需求,考虑到现实的社会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环境还不适合支撑会计准则这样一个体系,所以直到1997年才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发布了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自那时以来,会计准则陆续发布,到现在已有了十几项具体准则。再用xx年的时间,我们大体上可以建立会计准则体系。其主要考虑是,到20xx年,我们要兑现wto协议中的所有承诺,会计准则的建设应当适应加入wto的要求,改革开放进程不能有所延误。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第二期的计划,争取再发布三十余个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当然,这个体系仍然需要不断完善。随着经济发展对会计的需求日益更新和增加,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会结束,就像我们在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所见到的那样,会计准则也要与时俱进。

从上述回顾可以看出,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三个阶段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进程相吻合的。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历程也再一次证明了会计工作与经济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与我们国家在加入wto以后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也是相吻合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会计准则也将越来越完善。

二、对加速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建设

(一)会计教育国际化

要加快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十分重要,而这必须仰仗于会计教育的改革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为此,笔者就我国会计教育的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会计教育的国际化导向。要求会计教材、教育组织形式等应当面向国际化。在过去的20年中,一些高校已经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尝试,已经开始采用英文教材进行教学等,这一工作应当继续加强。随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应当把国际会计准则当成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蓝本。当然会计教学的国际化,并不是简单地重述会计准则条文,而应当主要分析国际会计准则背后所包含的原理和理念,这些原理和理念应当成为今天会计学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而不应当局限于特定条文的含义。比如说,我们已经发布了十几个会计准则,仅准则概念的内涵就可以讲不少内容,但这种纯理论的讲述不易理解,应当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解释这些准则背后隐含的基本理念。即在现代财务报告的重点已由利润表转向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已经成为第一报表。而资产负债表至上,实际上是资产至上,也就是未来至上。因为资产反映的是企业控制的未来的经济利益,负债是企业未来要流出的经济利益,所以当期资产负债表实际上反映了企业未来的经济走向,它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预测企业的未来提供了依据。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通过当期资产负债表既能了解企业当前的经营情况,又能分析预测企业的未来趋势。

第二,会计教育的导向。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即如何坚持以前一直认定的原则,避免一些国家如美国越来越体现出的规则导向。美国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太原则化,不太好操作,不便执行。而美国会计准则规范得比较细,对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提出了不少数量标准和判断标准。比如企业合并是采用购买法还是权益结合法用了14条标准加以判断,美国会计准则从实质上看,多年来施行的是一种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近年有所变化)。在中国尽管没有人提出类似的命题,但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存在的,不少会计理论上的争论实质上都与这个命题有关。但不管争论如何,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已越来越多地体现了原则性的规定。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导向以及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我们在会计学教育中更加需要原则导向。真正体现出原则导向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有分析判断能力、能够适应变化的会计环境的人才。

第三,会计教育中的案例导向。当前我国会计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职业判断问题。为此,我们在提倡会计教育的原则导向的同时,应当加强案例教育,以提高会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加强簿记教育。突出簿记教育是我国会计教育的特点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人员的簿记知识和技能就十分过硬了。其实,会计实务中很多人还过多地依赖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会计分录举例来理解会计政策、运用会计分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迫切需要总结我国簿记教育的经验和问题,使簿记理论系统化、条理化,更加生动,更加好用,以此指导簿记教育,促使我国的簿记教育上一个新台阶,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奠定坚实的簿记基础。

第五,处理好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对于会计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要避免陷入一种误区。因为我国会计所讲的继续教育与发达国家所讲的继续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现有的主体会计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在很长一段时间接受的是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教育,对于市场经济会计理论和方法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对新会计制度和具体准则感受不深,掌握不够牢固,从而对我们全面贯彻实施新会计制度和具体准则带来了困难。所以在会计继续教育方面,我们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对新会计准则的宣讲,应当同时补充以现代会计理念和知识的教育,补上市场经济会计这一课。

(二)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当前要加快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特别要服从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重视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需要;摆正会计准则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避免准则与制度关系的混乱;同时还应加快准则的制定速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展准则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争取财务信息主要相关者积极参与准则的制定,调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准则的制订、培训、宣传、研究工作,使准则尽快深入人心。

(三)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依赖非常交易及不公允的关联交易等操纵利润。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赋予证监会更多的监管权力,如有权确定审计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格,有权对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予以处罚等等,以更好地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

(四)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执行水平,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准靠拢。在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素质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鼓励国际知名会计公司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各式各样、广泛的项目合作,逐渐造就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

(五)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特色

谈会计国际化 论文 篇2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

一、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随中国加入世贸后,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与国际经济交往日益加强,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活动不断拓展。可见中国的会计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从世界会计的发展历史来观察, 中国的会计发展变化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向国际化发展的的一个过程, 中国会计国际化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必要性

(一) 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随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中国企业同其他各国跨国公司的业务不断的增加。这就必须要求有规范企业的会计和企业财务报告, 还应关注到东道国的税收、财政、会计等诸多政策的影响及监管;也应维护跨国公司的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 跨国公司也应按国际惯例来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这就要严格按国际会计处理方法与原则来处理有关的经济业务。此外, 会计的国际化能使中国提高与改进管理成本、业绩评价以及财务决策等诸多工作。

(二) 金融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世界上跨国集团公司上市与发行证券等一些国际融资行为在不断增多, 企业资本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同时亦带动会计的日益国际化。这些年, 国际会计准则也不断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支持, 已为各国政府增强自己国家的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发行证券的公司与跨国上市等等降低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提高筹资效率与筹资成本的重要考虑, 也为各国间加强会计的沟通、交流与理解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中国企业在纽约、香港等一些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规模日益加大。我国沪深交易所也有多家B股公司, 在境外也有多家H股公司, 更有很多其他国家注册并上市的中资公司。此外, 中国政府也出台鼓励政策, 让企业“走出去”, 鼓励企业到境外去合资或独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2008~2015年) 》指出应以天然气、石油、铁、铬、镍、锰、铜、铝和钾盐等资源为发展重点, 不断深化资源勘查开发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就要中国企业严格遵守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 应向国际投资者与债权人提供真实的有关会计信息。因此中国会计国际化是必然要求。

(三) 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随国际贸易活动日趋全球化, 各个国家的双边与多边经济贸易活动不断增加, 各个国家地区经济区域合作日趋增多, 企业如要从事对外贸易, 就必须要进入世界市场。因此会计信息就必然是衡量交易双方资产状况、风险程度以及信誉等级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且在国际贸易中, 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外币交易结算等诸多本国会计没法解决的问题, 就必须要求按国际惯例来解决, 要各方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所以, 中国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及国家贸易, 就一定要会计的国际化。

(四) 会计服务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注册会计师已经在国际审计中得以认可, 这也使国际投资者与债权人感受到安全感。会计服务也跨越国界界限, 日益成为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必须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争取早日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五) 增强我国会计监管水平的必然要求

会计国际化能使中国不断借鉴一些世界会计的先进的方法与经验, 制定一系列既能符合我国国情, 又能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规范, 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我国的会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国会计监管水平, 提高中国会计信息的服务质量, 这既利于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 又利于加强我国会计监管工作水平。

三、加速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对策

1) 增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国际会计准则是有概念框架来参照的, 由此来制定国际会计的一些具体会计准则, 然而中国未有一个概念框架来参照。因而首先应建立我国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次在适应中国国情下制定一些新的会计准则, 以适应国际会计准则。目前, 我国的商品销售与劳务收入的会计计算方法以及利润分配方案等一些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因此应在符合中国国情的条件下及时加以修订, 这样才能与国际会计准则相适应。2) 正确处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要加快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特别要服从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 摆正会计准则和传统会计制度两者之间的关系, 尽力避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之间的混乱发生。我国的会计制度侧重在如何会计记账, 而会计准则侧重在某个会计要素与经济事项上, 同时规定如何核算并体现在财务报表里面。从长期来观察, 会计制度是特定时期的过度办法, 我国现在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是并存的, 无法互相代替, 因此两者必须配合与协调。3) 加快培育国际会计人才。为适应会计国际化的需求, 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国际化会计人员培训制度, 在国际化会计人员培训方上, 既要考虑加强国际会计准则、外语以及网络技术等内容来培养复合型的国际会计人才, 并且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制度, 同时又应多关注我国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培训教育工作, 使他们能全面了解国际会计惯例与准则, 不断更新知识观念,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4) 提高注册会计师水平。为推动国际著名会计事务所和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 进一步地开放国内的会计服务市场, 促进国际化进程, 就应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素质水平。不断提升客观、独立、公正执业的国内注册会计师的自觉性, 促进他们向国际水准方向发展。鼓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著名会计事务所之间开展各种类型的、广泛的项目合作, 同时还应在增强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等诸多方面的专业素质培养工作, 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 促进一批国内会计事务所形成自己的品牌。

四、总结

由上可见, 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 客观上已经要求我国会计必须国际化。只有实现会计的国际化, 才能使我国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这样便于国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国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发展潜力, 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会计的国际化, 能让我们吸借鉴国际会计的先进的水平与经验, 能规范我国的会计服务市场, 提升我国会计信息服务质量与水平。通过会计国际化, 也能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与可比性, 降低我国企业在国际融资成本, 能不断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更加健康发展。

因此, 我们必须加深对会计国际化的认识, 在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坚持以中国国情为基础, 不断借鉴国际会计先进惯例, 促进我国会计服务市场的国际化, 不断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发挥应有的作用, 使得我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淑萍.关于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 2002.

谈会计国际化 论文 篇3

【摘 要】WTO;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差异;对策

加入WTO后,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及其广泛及深远的影响,虽然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进步与成果,但由于现实以及各种历史原因,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与国际间实现会计信息的相互协调、统一、沟通以及规范。不论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不断频繁,还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等方面而言,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是我国会计发展的必然结局。

一、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始终注意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吸收或借鉴美、德、法、英等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制定经验以及成熟的条文,不断制定和完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通过多年来的改革与实践,在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与一致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①会计准则内容不够详细,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②尚未突出主体,尤其是体现在投资人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需求方面并未突出。③会计准则制定速度较慢,并不能及时解决在实务中暴露出来的对财务信息质量有一定影响的重大问题。④普遍存在关联方交易,并没有公正评价企业与其他子公司等的交易。⑤会计准则制定缺乏稳定性,不能及时消化不良资产,存在严重的资本销蚀、虚盈实亏现象,各种资产的损失计提准备不足。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并且有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的非现金交易估价机制。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仍存在诸多差异,比如:①财务报表质量维持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质量特性之间的平衡”、“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实质重于形式”等三项内容,在我国并未涉及。②基本会计假设。国际会计准则中明确提出“继续经营、权责发生制以及一致性”等三项内容,而我国会计准则中主要包括“货币计量”、“会计分期”、“持续经营”、“会计主体”等四项内容。③结算日后事项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若在编报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一些有利于针对财务状况作出更好的实际估计的事项,可以提供新的证据。或者对于一些可证明企业部分或全部不再适用继续经营假定事项,应及时调整有效负债以及资产。但我国对该项内容并没有做出明确规范。④盈余公积提取比例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中并未规定盈余公积金按照一定比例提取,而我国对此有明确规定。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方面还存在很多差异。

三、进一步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的对策

1.积极扩大影响

我国应多参加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相关的活动或者其他国际会计事务,能够尝试着向世界推广为我国会计改革的成果,使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可以被国际会计学界理解和接受,赢得独立发言权,拥有更重要的地位,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同时应积极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可以利用IASB会计开放机制参与其中,针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积极征求意见反馈。同时应主动反映一些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以及一些经济型国家会计的特殊性,并积极建立IASB专项研究,加强我国在国际协调中的影响,使我国能够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新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2.充分突出中国特色

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系统过程,受到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历史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就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实践现状分析,我国应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从会计人员素质、法律法规建设、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着手,首先应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与专业培训,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证券监管的公开化、规范化以及程序化,加强企业信息披露监督与管理;加强市场环境与秩序的整顿与治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进一步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总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应结合当前我国基本国情以及现实的会计环境,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会计准则。

3.应注意在调整中渐进

加入WTO后,我国面对着新的规则和环境,应积极探讨、比较、研究我国会计准则与美、德、法、英等诸多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的异同点,应重点调整当前在现实会计环境中较为“可行”的会计准则,尽可能缩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尽早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一致。

综上所述,会计准则国际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现状而言,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应正视当前会计准则国际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差异,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等相关活动,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慢慢调整当前现实会计环境中“可行”会计准则,尽可能向国际会计准则靠近,全面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郭道扬,康均.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基本会计问题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2

[2]魏朱宝.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障碍与对策-经济研究参考[M],2012

会计国际化哲学思考论文 篇4

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会计国际化并非空穴来风,它产生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是各国会计走向世界大同的必然要求。经济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

一、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从哲学角度来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孤立地存在。会计国际化是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贸易等各个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全球企业兼并的步伐加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使得减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推动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对于提供可比透明的财务信息至关重要,对世界通用商业语言会计的要求也就更为迫切。

二、当今会计国际化面临的困难

(一)各国环境的独特性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致趋势,但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可能是绝对一致的,必然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深深根植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等社会因素中,因而具有会计国家化的一面。各国政治、经济、法律体系、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等各项因素必然影响和制约其会计的发展。因此,要在各个环境不相同的国家实施统一的会计准则与模式,是当今会计全球化的一大困难。

(二)各国利益的冲突

在国际会计化进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正是一个政治化过程,其实质是各国利益的斗争与碰撞。因为会计准则规范不同的计量实务和信息披露要求,将影响不同的利益团体的利益,它总会或多或少地有利于某些国家,不利于另外一些国家。国际会计准则由谁制定,其内容是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包括欧洲)会计准则的精神,还是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多地体现的是英、美国家会计准则的精神,那么英、美国家在这场会计国际化运动中将大受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去实现其本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该进程中所发生的大量改革成本和风险也将主要由这些国家来承担。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仍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模式。因此,推行世界会计的本质是对各国利益的协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甚至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缺点和不足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却是必然的。满腔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为其发展开辟道路是我们对待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会计全球化作为一种新事物其要被所有环境和利益各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和接受还需要时间的磨合,虽然目前会计全球化困难重重,但会计始终是国际化的会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会计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并在实际中把握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准确路径。

三、我国应对会计国际化的态度

(一)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会计国际化过程中,我国要积极吸收国际上有用的准则,以推动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但更主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我国完整的准则体系,推动我国会计实务的进步。最根本的是要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权,维护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会计国际化应当是双向性的。我国一方面要遵循国际会计惯例,另一方面,我国会计也要成为国际化会计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仅局限于遵守国际会计惯例,而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得国际会计准则能在一定程序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为会计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利益问题。现在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改组,主要为英美国家所控制,这是一个很不利的局面。我们已经获得了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一个席位,应该把握好这个机会,不仅要针对国际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恰当、中肯的意见,而且要建议采用一些有利于我国的做法,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出现一些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应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培养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会计学家,扩大对国际会计界的影响力。

(二)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各种矛盾的共同点、共同性,或称“共同本质”: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各自的特点、特性,或称“特殊本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括特殊性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要坚持矛盾分析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存在着很多共同的利益,因此必须要参与到国际化的大趋势中来。但在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定环境。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体系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容量都还较小,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会计传统也与其它国家不一致。故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忽视我国的实际去谈会计国际化只会在国际化过程中迷失方向,

当前我国的会计实务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对于不同种类的会计实务应采取不同的国际化策略:

第一类是国的经济交易事项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规范的交易事项相同,而且两者所处的环境也相同的会计实务。对于这类交易事项,我国应积极促进其与国际财务报告的准则的趋同。第二类是我国的交易事项在形式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交易事项相同,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其经济实质并不相同。对于这类交易事项,我国应该从实际出发,按照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来规范其所应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第三类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经济交易事项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可能还没有,或者才刚刚起步。对于这类交易事项,我国应展开有关研究,作好相关准备工作,待该类交易事项实际发生或者较为成熟时,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有关会计原则。第四类是我国特有的一些经济交易事项,在西方发达国家是没有的或者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没有规范。对于这类经济交易事项,我国需要制定其专门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规范。

会计标准国际化若干理论的研究 篇5

同样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对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也会带来好处,这也是这些年各发达国家积极推动会计标准国际化的重要原因,如英国、德国、法国等国一方面积极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努力争取本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

这些都只是会计标准国际化背后所反映的利益关系的一个层面,其另一个层面则是,谁在这场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利益之争将决定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认识这一点对于我国会计标准的制定十分重要。

3 会计标准本身的国际化与强化

会计标准的执行机制应当并举在会计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强调会计标准本身内容的国际化,强调会计标准应当与国际通行惯例相协调固然重要,但是确保会计标准的有效贯彻与执行同样十分重要,两者缺一不可,它们是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中的两驾马车,应当并行不悖。近年来,我国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我国会计标准上迈出了较大步伐,许多重大会计问题的处理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会计国际化进程之快甚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会计标准的具体执行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个制定得再好的会计标准,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成为了一纸空文,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更是形同虚设。所以,要真正实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要使所制定的会计标准发挥其应有作用,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标准执行机制十分重要,它是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会计国际化发展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篇6

关键字:会计,银行监管,资本,减值准备,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完成了自身重组,重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iasb)积极加强了与世界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的合作,欧洲委员会、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俄罗斯等国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给予了支持,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采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美国也改变了以往消极观望的态度,全方位的介入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我国目前正在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抓紧建立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但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各使用国原有的经济管理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中击,而对银行监管来说更为显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银行监管机构针对会计的国际化发展制定了相应的监管对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鼓励各国在保持现行的资本监管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监管政策调整,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cebs)通过发布“监管资本的审慎过滤器”,以应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欧盟银行监管所产生的影响。为了促进银行监管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会计和银行监管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银行会计国际化会对银行监管产生影响的缘由

我们知道会计和银行监管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各自沿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发展。同时两者又是互补的,银行监管过程中需要借助会计数据信息,而银行监管能够有效弥补会计信息自身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更加全面地了解银行机构的经营状况。由于会计和监管的目标不同,两者在对银行的业务规范上必然会产生分歧,而监管对会计的天然依赖性决定了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与摩擦。

1.会计目标。会计目标在实务中主要表现为会计准则的制定目标,目前会计学界对于会计准则制定目标方面倾向于信息“中立性”的观点。“中立性”观点认为,会计信息应该与所反映的客观经济事实的价值运动相一致,不带有任何的个人偏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2号概念公告中也将“中立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构成内容,并指出“中立性”是指“报告的信息不带有达到预定目标或导致特定行为模式的偏见”。国际会计准则将“中立性”作为财务报表的重要质量特征,并认为,“财务报表内包含的信息要可靠,就必须中立,也就是不带偏向的。如果财务报表通过选取和列报信息去影响决策和判断,以求达到预定的效果或结果,那财务报表就不是中立的。”因此,“中立性”是会计学界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要求,是评判会计准则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

从企业契约理论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利益相关者一致选择的结果。如果会计规则能够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那么,它必定是信息“中立”的。因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始终处于矛盾的状态之下,而会计信息又是企业利益分配的重要依据,在这种利益冲突与协调以及契约自由与平等的作用下,利益相关者最终的选择只能是真实反映客观事实的会计信息,即中立的会计信息。任何不中立的会计信息,它必定会给某些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害。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所谓会计信息“中立性”就是企业所披露的信息是能够客观反映经济事实的,并且信息不带有达到预定目标或导致特定行为模式的偏见。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势 篇7

一、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状况

多年来,我们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来促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化。2005年6月, 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征求意见稿) 》。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 这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各会计准则的实质内容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很明显的国际趋同性。如, 关于金融资产的四项分类与相应计量, 源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对于衍生金融工具, 变以往表外披露为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 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从事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可以采用套期会计方法, 但必须满足严格的前提条件。当然, 会计国际趋同不等于相同, 而应当考虑各国特殊的国情, 做到求同存异、趋同化异, 其结果是减少分歧并对一些明显的差异有更清晰的理解。

尽管中国会计准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有些是由中国特定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也有一些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技术性问题所造成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又要重视其本身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通常地,会计准则与特定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环境、文化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会计准则也因此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主要表现在准则内容、形式制定机制等三个方面:

1. 准则内容的差异

(1) 中国会计准则缺少会计概念框架,且数量不足。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大多数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均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基础,而中国会计准则还没有系统的概念框架。因此,在对有关业务事项进行规范时,容易导致制度之间相互矛盾。 (2) 中国对于一些会计问题未出台任何制度。中国会计准则没有针对衍生金融工具、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退休福利计划等已经普遍存在的业务活动或现象出台明确的会计制度。 (3) 部分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

2. 准则形式的差异

中国的会计准则正式条文比较简略,而国际会计准则的正文比较详尽;国际会计准则设置几个不同的层次,准则下面有准则解释、技术公告、运用指南等,中国会计准则还没有建立这种框架。

3. 准则制定机制的差异

中国的会计准则主要由财政部负责制定,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调研和征求意见范围比较有限,制定过程的透明度不够;国际会计准则有严格的制定程序、透明度要求,如公开征求意见、委员会成员讨论、投票表决等都对外公布,透明度较高。

三、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1. 我国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 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市场国际化的结果要求会计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参与竞争提供真实、公允、可比, 能满足国际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 因此要求我国会计惯例必须趋同国际会计惯例。

2. 会计国际化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以及市场的变化无常,使得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这就需要消除各国之间会计的差异,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跨国公司的经济业务。这就要求我国的会计国际化。

3. 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十几年以来,各国双边、多边贸易活动日益增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从事对外贸易,必然通过客户提供的财务报告来分析评价客户的资产实力、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因此,作为商业的会计应按照国际惯例,提供可比和有效的会计信息,以提高国际贸易的高效率。

4. 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必然要求

目前,跨国上市和发行债券等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不仅资本的供需双方需要了解彼此的财务状况,满足各自需求,而且国际证券监管机构为实施有效监管,也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审核跨国筹资公司的财务报告。这就要求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随着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我国企业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四、会计准则国际化推进的相应建议

1. 定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涵义,处理好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矛盾

由于会计国家化和国际化在目前是不可协调的矛盾, 加之我国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只能是部分会计惯例国际化, 换言之即国际协调化, 大部分趋同或接轨, 另一部分保持我国特色, 这也是国际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要求,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然而由于各国环境的差异, 会计的全球统一化、标准化也很难实现, 因此会计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并存将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这也正是国际会计协调的主题, 只有承认会计的国家化, 才能更好的与国际会计相协调, 促使本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从会计国家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来说,会计国家化应服从会计国际化。国际化是通过不断借鉴国际惯例而实现的, 因此把握国际会计惯例的借鉴标准和方法方式则是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把握两个标准: (1) 是否具有国际公认性; (2) 是否具有有效性。

2. 正确处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会计制度侧重于如何记帐,会计准则是就某个会计要素或经济事项的不同情况,规定如何合理核算并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在我国现阶段,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将并存,二者不能相互代替,缺一不可,必须做好两者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工作起步较晚,无法涵盖实际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国际会计界对会计准则强调的更多些,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因而采用制度的形式与国际会计界潮流相悖,会计制度将最终被准则取代。所以从长远角度考虑,我们应当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

3. 加快培育国际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会计准则最终是靠会计人员来执行的,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准则的定位。我国会计准则人员目前整体素质并不高,而且最大的问题是长期以来习惯于依赖现成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缺乏独立判断能力。我国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力方面的弱势显然会影响接轨后会计方法的运用,进而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提。在会计人才的培养上,应将教育方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力求造就国际型高级会计人才,同时还应重视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他们能比较全面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更新知识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应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保持其客观、公正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为制定和执行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营造好的环境。此外还要完善会计技术考试和考核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另外,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职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4. 进一步解放思想, 敢于借鉴, 走出认识误区

我国会计作为世界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借鉴。如果要以会计准则是否被准确理解和严格运用来衡量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水平,众多事实就会说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效率还是比较低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制定会计准则是一方面,同时如何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执行问题是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一个制定的再好再完善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会计准则,如果难以执行或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很难说,我们国际化的意义,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就是形同虚设,因而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及处罚细则显得尤为重要。

5. 正确对待会计国际化与中国国情的关系

中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我们即不能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全盘否认国际会计准则,要在吸收、借鉴其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体现自己的特色。我们在推动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应采取渐进式而非激进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逐步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首先,我们在修订企业基本准则和制定新的准则时,要充分参考国际会计组织和一些主要国家的经验,尤其是一些新动向,以免新出台的准则与国际惯例出现不协调,从而消除一些人为的分歧和不一致;其次,对于常规的经济业务,则是按国际会计惯例的要求,采取渐进式的改革,逐步缩小直至消除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再次,在整体上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改革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接轨。

6. 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增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

会计准则国际化作为会计国际化的核心内容, 加快其进程必能促进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先应尽快颁布实施具体会计准则, 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增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首先,要尽快建立中国自己的会计原则框架。国际会计准则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参照,以此来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但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只就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分项处理,这就无法有逻辑地发展一套在原则上连贯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其次,加快制定新的具体会计准则,继续修改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的准则。当前,中国尚未对许多会计问题发布具体准则,要加强具体准则的制定工作;同时,在商品销售和提供劳务收入的计算、债务准备的计量、利润分配方案等方面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还存在差异,应及时修改,使之与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保持一致。

摘要:本文首先从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及其发展入手展开论述, 分析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状况及趋向, 针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然后得出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最后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化,国际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葛家澎程春晖:《论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财务业绩报告的国际动态及财务业绩报告的发展趋势》[J].会计之友, 2000, (9) (10)

[2]郑红霞:《透视国际会计协调》[J].会计之友, 2000, (3)

[3]潘上永:《中国会计准则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学谦:《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

谈会计国际化 论文 篇8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含义比较宽泛的概念,是一个“比较一协调一趋同一统一”的由弱变强的过程,这一顺序客观地描述了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最近几年才被广泛运用的新名词,是对全球会计国际化更深层次的描述。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成功后,正式提出“趋同”概念。会计的国际趋同意味着各国向单一的会计标准过渡。

一、部分国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情况

(一) 美国

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改组前和改组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对美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环境。美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制定的GAAP,得到了包括IASB在内的多方认可,效仿,借鉴和吸收。2011年,美国证监会就此问题发布工作人员立场报告,建议采用“趋同认可”的策略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入美国会计准则体系,并征求各方意见。具体而言,在5—7年的过渡期间运用“趋同”策略,处理现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的差异,而在过渡期结束后,根据美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希望与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取得一致。

(二) 欧盟( EU)

欧盟是世界上最早积极表态支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的一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2001 年, EU 建议所有已在欧盟国家上市的约7000 家公司( 包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最迟不超过2005 年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并建议要在2007 年之前将这种要求扩展到所有拟在欧洲上市的公司。此外, 还允许欧盟成员国自主决定是否要求本国的非上市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或单独的财务报表。欧洲议会投票于2003 年通过上述立法草案,因此该草案现已成为欧洲法律, 要求在各成员国中执行。

(三)澳大利亚对采用IFRS的态度非常积极,明确其国际趋同的长期目标为:通过参与IASB的活动,寻求制定一套单一的国际上可接受的会计准则,该准则既能在澳大利亚国内又能在全球其他地方采用,从而使澳大利亚获益。当澳大利亚认定IFRS内容不适,它将作出主动而准确的取舍决定,采纳自己认定的最佳处理方法,并努力影响IASB采纳此法。

(四)俄罗斯

俄罗斯则是一个权力距离较大的民族,比较崇尚集体精神,倾向保密。俄文化具有双重性,表现为彻底的极端性。从俄罗斯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其特点上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会计准则并不像原来设想的那样与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完全接轨,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可以说,俄罗斯会计准则中大约只有50%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

二、我国现阶段会计国际化进程特点

2006 年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京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 正式宣布中国会计准则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这就标志着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开始。我国属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特定的法律基础、经济环境和文化特色,这就决定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必须创新模式,走立足国情的国际趋同之路。笔者以为,我国现阶段会计国际化进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国际趋同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并不是一种盲目的、被动跟从的选择,而是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主动选择。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可以获得国际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好处和方便,而对于未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而言,由于世界上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国家的增多而相应地导致需要“翻译”的会计准则的种类减少,从而降低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交流的成本,可以得到有关的好处和方便。

(二)渐进过程中提速的国际趋同

与分阶段逐步完成趋同的欧美国家不同,我国对于会计国际趋同遵循了渐进过程中的提速趋同策略。渐进地导入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国家会计制度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增加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性和降低财务报表清晰度,周密确定渐进趋同的范围和速度至关重要。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建议与启示

(一)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各方差异

各国会计体系存在差异,只不过是国家社会多样性的反映,体现了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法律、企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且各国政府从税收的角度出发,不愿协调税收制度,这样,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中的税收差异是无法消除的。IASB以及它所制定的IFRS应是全世界各国平等沟通共谋发展的平台,但是目前各国博弈的结果使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努力地遵循IFRS,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盲从。

(二)积极参与制度博弈 ,争取会计国际化的主动性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对于我国特有的一些经济交易事项,在IFRS中并没有规范,我们就应该积极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对我国处理的认可。另一方面,应呼吁IASB在制定IFRS时能够更多地考虑象我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经济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特殊会计问题。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我们应该立足于自身的会计环境和国家利益进行博弈选择,主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积极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三)明确态度,坚持会计国际化的持续性

目前来看,欧盟一刀切地强制在各成员国实施IFRS,进展并不顺利。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欧盟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更不能全盘照搬基本上是建立在成熟市场经济基础上的IFRS。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不能一蹴而就。这既是我国国情的实际需要,也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中国财政部于2010年4月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再次向国际国内社会表达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原则立场和明确态度,同时提出了我国下一步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季晓东,《经济全球化与会计国际化若干问题初步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

[2]张新民,《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中央财经出版社2007

[3]王军. 审时度势 把握机遇,完善中国会计准则[J]. 会计研究 2005

[4]王向红.如何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J].财会研究 2007

上一篇:高考作文如何打造亮点下一篇:阅读居里夫人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