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校本课程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保护校本课程(通用8篇)

环境保护校本课程 篇1

《环境教育》

盐池三中 2017年.秋

《环境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生态学知识,初步知道什么是环境和环境问题,认识环境。即会分析环境质量与生命质量的关系。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利用资料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产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环境和环境问题、环境质量与生命质量的关系 教师准备:录像片,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图片、表格、文字材料等活动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请同学们大屏幕,欣赏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几个片断(播放课文中的图片课件,环境污染带来一系列危害。)

师:同学们,看到刚才播放的几个镜头,你们有哪些感受?想到那些问题? 师: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

增加,导致世界各国都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大气、水、土壤等遭受严重的破坏,大面积砍伐树木、滥杀生灵,扰乱了生态平衡„„人类生存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环境污染(板书课题)

所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问题。

(二)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中央电视台有一栏节目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挑战无处不在”。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真是到处充满挑战。今天上课,咱们就以挑战的方式进行,叫“智者为王”。全班同学共分成四个小队即:梅队、兰队、竹队、菊队。(教师介绍挑战的方式)

师:挑战无处不在,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回答按要求做答:

1、请把你们能够想到的与环境有关的5个词语写出来,先独立写,然后小组讨论,每一位学生向小组成员讲解自己认为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污染”?

师:环境污染——指人类在生产与生活时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主要是废气、废水、废渣)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危害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发展。

2、砍伐森林、水污染、白色污染、空气污染有什么害处?

三、活动准备:

(三)分析问题,探究明理师:同学们,请结合书、录像片及生活实际,我们开始“智者为王”

第二轮挑战(教师介绍挑战规则:组与组之间是必答,组内是抢答)挑战题如下:

1、你还知道哪些污染情况?

2、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环境问题,对环境污染 进行分类(不要求全部说出)师:A、空气污染B、水污染C土壤污染D全球变 暧E臭氧层空洞F噪声污染G光化学污染H、大气污染

3、各小组分析产生这些 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4、这些污染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5、探究如何查找这些污 染源的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情况做必要的补充,完善下图。附:关于环境污 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图

(四)师:(读图)“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人类在发展进程中,需要“三思而后行”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以小组为单位,在下面两个活动中任选一个进行调查,也可以自行设计调查内容,并讨论污染的原因。

活动一:调查水污染

1、确定一条被污染的河流。

2、取一瓶水带回家沉淀并观察。

3、填写调查报告。

活动二:调查学校或家周围的空气状况。

1、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观察主要路段一小时内驶过多少辆汽车。

2、在学校或家庭附近数一数有多少个工厂的烟囱,看一看冒出的烟是什么颜色的。

3、在窗台上放一张白纸,观察一天后白纸上落了多少灰尘。

五、课后强化:

1、鼓励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资料在网上发布以“保护环境,拯救自己”为题的倡议书。

环境保护校本课程 篇2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策略

为了使校本课程真正落到实处,我们首先编写了《环境教育课程标准》。《标准》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前言,包括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趋势、我国环境现状与环境教育发展趋势、我校环境教育状况和环境教育基本理念。第二部分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年级目标。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包括低、中、高三个年级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建议。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实施准备、设计与组织、教学实施。第五部分评价建议,包括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评价要点与方法。

校本教材《环境教育常识》共分低年、中年、高年三册:

低年级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亲近、欣赏和爱护自然;感知周边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与环境的关系。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行为规范;了解社区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

高年级的教学目标是感受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们生活的相互关系;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积极参与有关环境的决策和行动,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本教材的特色是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上。环境教育的实施必须凭借有效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对环境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如下有效教学策略: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和方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和教师的现实情况,灵活选择多种教学途径与方法。例如:户外教学、社区服务、实地考察、模拟游戏、个案研究等。

2.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改变了对学生角色关系的传统认识,真正做到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素质的培养为教育教学目标。力争在民主的环境下实施环境教育,努力培养身心健康、表里如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

3.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是环境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环境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使人们意识到日常生活方式、传统生活方式与环境现象、环境问题的联系,使学生意识到,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例如:人们业已习惯的垃圾处理方式,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填埋导致土壤污染,向江河倾倒导致水体和水源污染等等。

4.从“可解决的问题”做起。

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许多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对小学生来说,更需要的还是关注身边可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教室、学校、家庭和当地社区,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研究和解决这样的环境问题,学生可以增强信心,产生从自身做起改善环境的意愿,并行动起来。

5.创造融洽和相互支持的人际环境。

环境教育的教学过程不仅要鼓励学生、教师和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也要为学生搭建相互分享和交流的平台。

二、课程的实施及取得的成绩

我校从2001年开始提出了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学校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党政领导亲自挂帅,责成一名副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将环保教育列入重点工作,做到“三同时”,即与学校的其他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落实。先后派出3名教师参加了国家和省环保局举办的环保专题培训,订阅了《中国环境报》供师生阅读。发动师生收集环保教育方面的书籍、资料等。

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我校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为目的,以课堂教学渗透为主渠道,以专题教育为突破口,促进环境教育的全面实施。

在课堂上,每一位教师都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适时适量地渗透环境教育。英语老师所上的《保护水资源》一课,在全市英语双语教学会上做观摩,课堂上通过猜谜、讨论、举例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水的用途,认识水的重要性,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语文老师通过《只有一个地球》的语文教学,使学生不仅认识到保护地球的紧迫性,又激发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愿望。

环境教育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鼓励亲身体验。它的实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校教师依据自身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校本课程,达成环境教育的目标。

经过几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我校教师积累了操作性较强的环境教育素材,总结出一整套适合于小学生并且行之有效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按低、中、高年段划分,每两周上一次校本课,每周保证一次10分钟的信息交流小课。

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行动研究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方式。对真实的环境问题或自己所关心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究,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并总结出的基本教学流程为:

1.探究。

探究过程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包括如下要素:

(1)学生独立或者在教师指导下关注、识别并提出环境问题;

(2)对该问题已经了解到什么,还需了解什么;

(3)鉴别有助于解决该问题的信息来源,搜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4)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评价各方案可能产生的效果,并选择确定行动方案;

(5)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实施计划,及时评价并调整计划。

2.行动研究。

针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边调查边计划、边思考边行动、边实施边评价,在反思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构成了环境教育的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或教师不断地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根据反思结果修正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学生不必等到调查研究取得明确结果之后再采取行动,而是边计划边行动,边进行反思与评价,这样,可以避免无休止的调查研究而贻误采取行动的时机。

校本课程的实施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完善环境道德人格。例如我校在世界水日,组织学生参观水厂,了解饮用水生产及污水处理的过程,增强节约用水意识;在爱鸟日,组织学生收集鸟的资料,宣传鸟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争做爱鸟护鸟的使者;世界戒烟日,宣传吸烟如何有害人体健康,发动学生规劝自己的父亲及亲人戒烟。

为拓展学生活动空间、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我们在校园有限的土地上,为学生开辟了“红领巾太阳能发电站”、“实小种植园”,“鹦鹉园”等学生可参与的活动场所。学生可以自制节能电池,在种植园里播种自己的希望,在鹦鹉园领养小动物。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观察、体验,感悟环境教育的魅力。学校还设立一块环保宣传板,作为校园环保宣传教育基地;每学期有计划地利用升旗仪式、校园广播、海报、班级墙报等形式宣传环保知识。

我校还注重各学科间沟通与整合,海模实验班的学生在环保材料船的制作中,船体的材料使用的都是饮料瓶、易拉罐等生活垃圾,虽然制作出来的船性能上并不优秀,但学生从中了解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小常识,养成了从小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学校还制定了《环保规范20条》,提倡使用自动铅笔替代传统的木制铅笔,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号召学生两面用练习本等。每周五定期清理校园环境卫生,有固定的垃圾箱,能够实现垃圾分装。校园内设有废旧电池回收箱,废旧电池独立投放。

大力倡导节水节电意识。每个厕所都用上了节能蓄水箱,而且在每次卫生宣传活动时,都提醒学生节约用水。学校还在走廊灯开关下面,设有“你走了可别忘记我呀!”等生动有趣的提示语,让学生和总务人员共同参与,随时检查各班的关灯情况。

八年来,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教师参与省市评优课活动,有20余节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课被评为一等优秀课,学生参与全国、省市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类知识竞赛、作文竞赛,均名列前茅。形成了人人关注环境、爱护环境并自主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的良好局面。于此同时,学校获得了抚顺市花园式单位、抚顺市绿色学校、辽宁省绿色学校、抚顺市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先进学校、抚顺市环保示范AAA单位、全国绿色学校等十余项相关荣誉称号。

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环境 篇3

对学校办学状况的分析

酒泉市实验中学的前身是甘肃省酒泉师范学校,自建校以来共培养师范生14000余名,为酒泉市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同时,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实践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教育改革方面,一方面学校狠抓观念更新,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各项改革,另一方面狠抓教育科研工程,坚持科研兴校,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各学科的研究课题,如语文、地理、计算机等学科的校本课程已经立项并通过鉴定。在历史学科方面,开设了《中华文明礼仪常识》《酒泉文史知识》等选修课,以及《敦煌学》《丝路学》《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丁家闸魏晋墓葬》等讲座,开发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内部条件已经成熟。

对学生需求的分析

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校本课程是针对特定的群体的,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中要时刻关注有关学生情况进行研究,尤其是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方面的情况。在研究中,既要把握学生的共同点,又要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酒泉市实验中学现有在校学生2067人,其中女生1176人,男生891人。计划在2011年入校的高二年级开设校本课程。高二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16周岁,由于他们已经适应了新的环境,他们的心理素质在原来的水平上有所提高,这些学生基本上完成了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们的感觉、知觉更具有目的性,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细节和因果关系,有意注意的水平更加稳定和集中,范围进一步扩大,意义识记有进一步发展。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宗教、哲学、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等内容对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比较喜欢历史学科的有170人,占总数的85%,这170名学生中又有153名学生喜欢了解酒泉的历史和现状,原因无一例外都是“自己生活在酒泉”,了解酒泉的历史与现状,对他们今后在酒泉生活工作有帮助。可见,开设历史学科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

对当地历史课程资源的分析

酒泉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历来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酒泉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的土特产品,多彩的民族风情,成为河西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自汉武帝开疆扩土,“据两关,设四郡”和张骞“凿空”通西域以来,这里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艺术交流的必经通道和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交汇融合之地,为促进中西两大文明的交流和融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境内分布着1000余处独具魅力的西部文化胜迹:以莫高窟、榆林窟为代表的石窟艺术群;以锁阳城、桥湾城、玉门关、阳关、汉长城为代表的古长城、关隘遗址;以酒泉钟鼓楼、金塔为代表的古建筑艺术,以敦煌祁家湾、酒泉丁家闸为代表的古墓群遗址以及玉门火烧沟原始人遗址等。在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历代志士仁人、迁客骚人也留下了他们宝贵的诗词,如李白的《月下独酌》、王翰的《凉州词》等。当今的“铁人精神”“航天精神”不仅成为酒泉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也成为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使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有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也使历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环境保护校本课程 篇4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课程方案

1、主讲教师:

2、教学材料: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拓展)

3、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授课时间:一学期

5、授课对象:初二

具体内容

(一)需求评估随着学生的长大,他们越来越需要运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容易被教师忽视,因此不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量化考核;二是教师和学生的着重点都在“重、难点”的基础知识上,而忽视了计算能力的提高,这反映了总体要求和具体实施上的矛盾。说明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课程目标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使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及整体素质。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4、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形成教研组特色。

(三)课程内容

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我将研究内容分为三大块: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概念的深化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习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四)课程实施建议

1、实施方法:

(1)模拟训练

(2)传授法

2、实施形式

(1)课堂集体训练。就是本班成员共同参与课堂训练。

(2)分组训练。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参加训练。这种方法在训练中比较实用,便于学生化整为零进行训练。

(3)教师设计、组织、主持。基于对课程的认识、设想、开发等原因,校本课程的设计应以教师为主。当然设计应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延伸、拓展。

(4)学生设计、组织、主持。校本课程是为学生发展开发的,学生对设计教学内容、步骤有较浓的兴趣,教师提供一定的目录、内容,让学生挑选擅长或感兴趣的项目设计活动、情景,给予学生充分参与课程设计的权利,调动学生积极性。

采取哪一种形式或哪几种形式,没有固定的程式,应根据具体环境、场合、学生实际而定,不可拘泥于形式,形式应服从于内容、任务,服务于学生发展。

(五)课程要求

1、依照新课程理论对课例进行剖析。

2、开展教学研究反思活动,在自己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3、开展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从细节做起。

5、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6、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7、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8、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9、加强练习,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10、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六)课程评价

1评价内容

(1)学生参与课堂训练的态度。

(2)学生思维能力有无变化。

(3)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2、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思维能力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价。内容包括: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准确度等。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训练思维能力的态度(投入程度),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用档案袋、成绩册、记分等方式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简单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3)学校评价:可以是学校了解本课程情况的方式,也可以是学生在学校某写活动中特长发挥,得到学校的认可、肯定。

(4)学生评价:学生根据被评价者思维能力的灵活性的变化,给予认为合适的评价。

围棋课程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篇5

围棋课程实施纲要

一、基本项目

1、主讲教师:张村

2、教学材料:选编

3、课程类型:选修课

4、授课时间:每周三下午

5、授课对象:三至五年级选修本课程学生

二、具体内容

1、课程性质

围棋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古典文化,娱乐性、创造性、趣味性和竞技性使其得以绵延几千年而不衰,它的益智教化、陶冶性情功能更为人们所赏识。许多有识之士呼吁重视围棋的教育功能,使之进入中小学的课堂,让琴棋书画这四大文化艺术在教育园地上同放异彩。

2000年,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围棋协会共同倡导发起了青少年棋艺培训和等级测试活动。2001年3月,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要在学校开展围棋活动,这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个性的塑造和美德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

现代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孩子经常下围棋,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都能得到极大锻炼,面对下棋的输赢心理素质也能得到良好培养。为让更多孩子从中受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我校开设了围棋选修课程。

2、课程目标

1、了解围棋的起源、现状,掌握和应用基本的围棋知识和技能。

2、培养围棋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认识围棋人物。

3、培养良好的大局观,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

4、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5、在围棋活动中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3、教学内容及所要达到的标准

本课程从入门开始以24学时为一段落,初步了解围棋知识掌握基本为围棋技能,使学生达到认识围棋、喜爱围棋、初步掌握和学会围棋。

4、课程实施:

1、每周二课时,利用挂盘讲解教学,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对弈,体验下棋乐趣。

2、教会学生利用网络下棋,从小树立起适应社会、挑战自我的竞争意识。

3、利用专业的围棋教材、习题集让学生更熟练的掌握围棋知识。

5、课程评价:

以综合围棋能力为核心,具体评价学生参与训练比赛,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状态和发展水平。

实施以参与性、完成性为衡量标准的评价模式,通过讨论、作业、观察、适当的书面考试及实战比赛训练等方式从围棋基础知识、围棋基本技能、围棋课表现、参与竞赛情况等方面给与评定,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 篇6

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包括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材的校本化处理,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习评价等多样化的行为策略。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

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构建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结合点:(国家课程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校本化则体现着学校理想)

结合点一:国家课程校本化与学校文化相结合。

(加强名师工程建设:给位置、给任务、给政策、给机会)

结合点二: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教研团队相结合。

(课本永远是落后的)

校本化的意义:知识是种子、课堂是实验田、课本是说明书、学生是土壤)问题:1.知识用什么呈现方式最符合学生需求?

2.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能不能重新构建?

3.课程与课程之间如何协调?

结合点三: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教师个人相结合。

(结合名师工程建设)

只有把国家的课程理想内化为教师的职业理想,形成和教师特点高度融合的个性化课程,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才可能看到希望。

结合点四:国家课程校本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高效课堂与学科育人相结合总体考虑)

环境保护校本课程 篇7

第一, 模块具有综合性。凡模块都以一个特定主题作为该模块组织的核心, 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设置。主题是模块的灵魂, 每一模块所蕴含的主题都指向明确的教育目标。学生在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

第二, 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模块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 并围绕特定的主题内容, 对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整合, 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

第三, 模块具有开放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梯状序列, 使课程内容得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进行组织, 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联结。模块注意整合学生的经验及相关内容, 这样就有效地沟通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既可使相应的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及时进入高中课程, 又为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介入课程提供了合理性和开放空间。

一、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的必要性

1.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是贯彻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的要求。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是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因为有了选择, 学校、教师、学生便有了责任, 便有了教和学的主动权, 才可能有办学、教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才可能培育学校特色, 发展学生特长。因为有了选择, 教学内容便可以剔除“繁、难、偏、旧”, 便可以更加贴近时代、生活和学生实际, 便可能减轻师生过重的不合理的负担, 从而更好实施素质教育, 体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

2.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是学校进行课程管理的要求。学校对教师的课程管理常规上大多限于教案或教学进度表, 前者往往不能综观全局, 实际意义受到局限;后者将课程管理的功能严重缩水, 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怎么评价, 学校难以顾及周全。从目前的管理机制看, 只有学生分数一个标准, 这与教学的实际状态有差距, 从这个意义上说, 课程纲要有利于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课程、教与学和评价进行科学的管理, 从而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规范化的需要。

3.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师素质、加快教师成长的需要。首先, 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模块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具体说有利于教师明确本模块在学科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 明确本模块与学科课程整体的逻辑关系, 明确知识点与课程目标间的逻辑关系, 最终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模块和课程;有利于克服以往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非常清楚, 而对各知识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模糊, 对各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和课程的总体要求不很明确的问题;有利于克服常常缺乏比较清晰的中期规划, 容易局限于一堂课的得与失, 对模块、学科的总体把握失之偏颇的问题。其次, 有利于教师审视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课程设计过程中, 必然有许多美好的设想, 但再好的设想也要基于现有条件, 如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的可行性、教学方法和策略实施的可行性、实验室条件等, 编制课程纲要有助于促进教师重视教学的合理性。课程纲要的撰写是教师的集体行为, 学科的集体审议也非常重要, 只有经过学科审议后的课程纲要才能真正进入实施阶段, 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科发展的持续性。第三, 发挥导教、导学、导练、导考功能,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要求教师综合深入研究新课程教材、新教学参考书、国家和省颁教学标准要求以及国家和省颁考试说明等材料, 在此基础上方能形成。所以, 它是提高课程综合利用效率的需要, 是进一步提升办学档次和提高学校竞争力的需要。

二、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的具体要求

1.提高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一, 国家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 它是面向全国的基本要求, 在达到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我校作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完全有可能将目标适当调高, 对实施过程作适当创新, 对评价方法和标准作适当改进, 以使新课程的实施更符合学生及学校的实际, 更有力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及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 积极探索在课程标准指导下, 按照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的实际, 以保证、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为目标, 合理调整必修、选修科目或模块的教学顺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如政、史、地、生必修内容可以对同一模块, 在一学期内全年级采取分两组对开的办法。第三, 进一步加强对选修课的研究, 在充分考虑高考方案的导向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前提下, 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尤其要注重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类指导, 加强对文、理实验班的选课指导;在总结体育和健康课按兴趣选择实行分项教学的基础上, 积极做好艺术课、信息技术课等按兴趣、基础选择的准备, 按新的选项组织形式上课。第四, 每模块施教前三周, 学科委员会要按照课程标准, 依据学校、教师、学生实际, 制定出本模块的课程纲要, 包括: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内容整合, 实施策略, 考试评价、保障要求等六个方面。施教前两周内, 各教研组在认真学习、研讨的基础上, 提出修改意见, 施教前一周的上半周, 学科主任在征求学科委员会有关成员意见的基础上签字并上交教务处审批, 施教前一周的下半周分管校长召开教务处长、年级教学干部会审批并签发至年级、学科组教师、学生。课程实施计划一旦下发, 各部门、各任课教师, 均以此为据开展工作。

2.加大学校课程资源整合力度, 积极开发更多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构建起支撑、保障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 凸现办学特色的重要元素。要按照我校“基础宽厚、人格健全、特长突出、国际视野”的课程目标, 启动校本课程发展计划和开发机制, 以项目组建设为保障, 整合现有课程资源, 拿出来一批水平较高的课程供学生选用, 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质量;确保3年时间内, 使校本课程稳定在20~30门之间。

(1) 学科领域。 (1) 语言与文学领域。以开发阅读和表达类课程为主要方向, 如我校语文将课前演讲整合为“演讲和交流”, 将现有的课外阅读训练整合为“阅读与欣赏”;将英语的课外阅读整合为“新视听英语”、外教所上口语课整合为“口语和交流”等必选课程。 (2) 数学、科学领域。我校将现有适当拓展的教学内容、活动, 整合为以提高学科素养为目标的必选课程;将现有竞赛辅导训练、质优生提高等教学活动, 整合为以发展特长为目标的任选课程;把为不同选修选考的学生开设的实验性、实践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的活动课程整合为相关任选课程。 (3) 人文和社会领域。我校在以前有关选修课、兴趣活动的基础上, 兼顾学生需求、时代精神和本土特色, 每学科均开出1~2门任选课程。 (4) 体育与健康、艺术领域。我校将特长生的专业教学整合为相关任选课程, 将活动课整合为按兴趣选择的任选课程。 (5) 将原有分散进行的以补习提高为特点的特需生教学活动, 整合为以打好基础为目标的任选课程。如语文基础、数学基础、英语基础、物理基础、历史基础、化学基础、政治基础、生物基础、地理基础等课程。

(2) 活动类。 (1) 我校将班会整合为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目标, 包括不同模块、专题 (如心理和健康、礼仪和修养、学习方法指导、升学及职业生涯规划等) 的必选课程。 (2) 学校将体育节、艺术节、知识节等活动作为专题, 累计整合到相关模块, 纳入到相关必选课程中。 (3) 将修学旅行、各种社团活动等整合为任选课程, (4) 将校外名家讲座和校内学科骨干教师讲座等微型课累计整合为相关任选课程。

(3) 实验班课程。加强实验班课程建设的步伐, 既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又要虚心借鉴他人的做法, 更要立足现实大胆创新, 在此基础上编制出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文、理科课程体系。徐州一中实验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重点班, 它是在考入一中的学生中通过特定的学科知识能力测试选拔出来的, 是在某方面有一定潜能的学生组织而成的, 在教学中遵循兼顾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 对各学科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对国家课程必修部分课时适当压缩, 压缩下来的课时用于选修, 确保了我校各年级实验班教学迅速提升层次。

(4) 完善学分制管理。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拟定并完善《徐州市第一中学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 加强对教师、学生, 教和学的有效引领和管理, 确保教育教学有效进行, 确保学生修习足够学分, 高质量完成高中学业。

三、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在学科《模块课程纲要》编制过程中常常出现下列问题:

1.模块课程元素构成上没有按照模块六要素进行总体规划, 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师课堂要求等层次上。这主要出现在高三年级的部分学科复习模块课程纲要的编写上。

【对策】模块课程纲要是以纲要的形式呈现某门课程某一模块各种课程元素的文本:一般由教学目标、内容整合、实施策略、考试评价、课时安排、保障要求等构成。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表的主要区别是:课程纲要完整地体现了课程的六个元素, 教案则往往只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安排, 课程纲要反应了教师对将要实施的某模块教学的整体思考。

2.模块教学目标上, 有的目标太抽象, 把学科目标当模块目标;有的使用动词太空泛, 目标设定可行性不足, 或者只强调知识忽视其他目标;有的过多的渲染课程地位性质, 对目标定位模糊不准, 以“目的”代替“目标”。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有的含糊其词, 难以评价。如“培养学生崇高理想”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行为主体是教师, 而不是学生。如“使学生树立……观点”。

【对策】要明确基于模块的课程纲要要充分考虑模块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实现, 而不是把与知识直接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划分课时的唯一依据。要充分考虑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空间, 以便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更加有效地实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3.模块内容整合上, 往往拘泥于现有教材, 知识素材使用缺乏宏观把握, 也缺乏合理细化优化、合理取舍、合理删繁、合理提升。在这一点上, 我校历史和外语学科模块内容的整合更多的体现了开放性特征, 整合的力度也更大些。

【对策】基于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可将模块再分解为若干个单元。对于整个模块的教学时间的划分, 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内容的不同实现阶段, 可将一个模块划分为几个单元 (或主题) , 相应地把时间进行单元 (或主题) 划分。需要注意的是要强调不同单元 (或主题) 内容的内在连续性, 同时也在一定的教学时段内保持主题内容的相对完整。简而言之, 一可以增:新加内容, 如补充材料, 或主题活动, 实验操作等;二可以删:删除重复的, 不符合标准的, 不必要的内容;三可以换:更换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四可以合: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五可以立: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 开发全新的内容。

4.实施策略上, 对教师、学生、教材、方法等要素在合理组合上缺乏变通性, 显得僵硬。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方法上没有体现新课程探究互动精神要求的贯彻, 难以实现目标的三维性。

【对策】基于模块的课程纲要要充分考虑有效互动教学方式的运用;设计出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重视教学双方的交流、沟通, 注重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 善于根据总体内容、具体章节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不同学习策略, 从而真正学会学习。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教学设计方案, 也是学生学习的蓝本, 它描述了学习的目的地, 画出了学习的路线图, 指明了学习的运动场, 所以, 课程纲要写出来后, 与学生分享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强化和能力的提高。

5.课时安排上往往是大而化之、模糊概念、缺乏严谨性。

【对策】基于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在将模块再分解为若干个单元基础上, 对于单元 (或主题) 的教学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划分, 从而更有利于接近日常的教学安排, 即课时的安排。传统的课表编制中对同一学科的课时一般不会有连排的情况, 而模块教学的课表编制则可以有两节连排的课时, 以保证在有效、连续时间内解决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对单元 (或主题) 的教学内容的划分应该能做到相对独立的问题与课时的相对对应。

6.考试评价只强调结果评价、成绩量化评价、知识评价、教师单方评价, 使评价缺乏全面性、教育性、多元性、发展性、过程性, 因而不具备科学性。

【对策】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评价要实现: (1) 在评价内容方面, 重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 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2) 在评价标准方面, 重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 在评价方法方面, 重视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方法。 (4) 在评价主体方面, 要逐步形成由学生、教师、家长、学校领导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 (5) 在评价重心方面, 突出被评价者在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的表现, 更好地发挥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7.保障要求上, 编写者往往不了解教学设施的配备情况, 不能根据模块课时内容要求选择教学设施设备, 造成可利用资产闲置或因未能及时申购相关教学设备因而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的后果。

【对策】学校要搞好后勤设施设备的保障采购和供应, 做好对各学科教师在器材使用过程中的培训, 同时努力搞好教学自制课件的研究制作。

环境保护校本课程 篇8

摘 要:当前校本课程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师资不足、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素材资源短缺、学生参与程度低等等,诸多问题导致了校本课程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项目学习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活动接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介绍了在Moodle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并具体讲解了它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Moodle;项目学习;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0-0040-04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推出了相关政策试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十几年过去了,我国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又是怎么样呢?许多学者和专家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当前我国校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很多,但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不足

由于校本课程一直不受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导致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时间不充分。而且,当前校本课程的专职教师很少,大多数是由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使得他们还没有对课程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就应付似的给学生上课,很少真正拿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教学的设计。

2.课程内容枯燥乏味

当前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还沿用很多年以前的设计,没有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对学生有新的要求。这让学生感觉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太远,对课程内容毫无兴趣,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课本内容呈现方面,大量的文字充斥着全书,仅有的几张图片也没有经过加工和处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完全违背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3.素材资源短缺

校本课程的内容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根据本校特点和条件自行设定,只要是贴近生活方面都可以展开实施,可以利用任何对教学内容有用的资源和条件。然而,当下承担校本课程教学的教师一直被素材资源短缺所困扰,他们认为除了课本上的内容,其他能进行教学的资源太少。素材来源的途径单一,导致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大打折扣,最终造成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4.学生参与程度低,缺乏协作

由于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很低,不能有效地配合教师进行教学。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还是那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模式,十分古板,学生之间缺少一定的协作学习,无法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只是一味地依照教师的观念和方法学习,这不仅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完全违背了校本课程最初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

二、校本课程中进行项目学习教学法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规范下,根据本地所拥有的资源、条件和学生的需求,自主进行开发和编制的可供学生多种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它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是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是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1] 总之,校本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因材施教,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且课程内容要求多元化、跨学科性,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上述校本课程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普通的课堂教学方法很难符合它的要求。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运动早在16世纪晚期,在意大利就被提出了,起初主要用于建筑和工程教育活动中。[2]在美国,由于受杜威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得到蓬勃的发展。近几年,由于建构主义的兴起,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而且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新型人才有了新的要求,项目学习尤其受到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关于项目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实施的成功案例。项目学习是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开展的实践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的、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它的特征是学习内容多元化、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经过前面的介绍,我们能够得出基于项目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深入贯彻校本课程最初的教育理念。

三、Moodle中基于项目学习的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基于项目的学习一般包含五个主要环节: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得出成果和成果交流及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活动和情景的设计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强调它的真实性,内容要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值得学生探究学习,最重要的是符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活动设计方面要注重它的可挑战性,是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才可以完成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另外,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团队任务。而且,活动的情景要提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技术工具,这样学生不但在活动中学会了各种工具的使用,还使得他们的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最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之后得到的成果也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每个团队的成果都有值得借鉴和推敲的地方,教师应该将其展示在所有同学面前,让学生参与评价,然后教师再给出自己的观点。

项目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在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间的协作和工具的使用。然而,在以往的项目学习案例教学中,教师们遇到的问题是很难找到一个集成学习工具和交流协作的学习环境,大多数的项目学习网站功能都不是很强,很难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小学生,他们的计算机水平有限,不可能像高年级的学生一样用邮箱、BBS交流,在搜索引擎中寻找资料,而且项目学习的时间一般很长,教师无法在课后了解学生的学习交流情况。所以,给他们提供一个方便的、集成性的学习平台十分重要。Moodle作为一个基于Internet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是目前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之一。在Moodle中,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课程,添加各种教学活动并将其发布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它以社会建构理论为依据,通过人性化的操作界面,让学生更加方便进行课程学习。学生只要通过浏览器,即能随时随地学习课程、与同学交流。Moodle提供了许多渠道让学生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如分组、测验、组织讨论,学生可以以论坛、聊天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总之,Moodle是一个强大的、灵活的课程学习、交流平台。

所以在Moodle平台中展开项目学习是可行的,根据项目学习的主要环节,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Moodle平台进行设计。

1.准备阶段

正式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很多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完成Moodle的安装工作,下载相关的软件,具体安装和使用过程可以参考Moodle中国官方网站http://www.cmoodle.cn/;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设计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界面,在Moodle的官方网站(http://moodle.org/)中有很多适合各类教学的主题供教师下载;然后,教师就可以以管理员的身份建立自己的课程了,并对课程做简单的介绍;最后,教师要提醒学生在Moodle网站中注册自己的账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为下一步的分析学生兴趣、给学生分组作铺垫。

2.选择项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课本和本地的资源条件,选择几个备选的题目,然后在Moodle平台上将课程模式选择为主题模式,将备选题目添加到各个主题当中,并对项目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当然,对项目做介绍的时候,教师可以添加相关图片、Flash,让学生了解项目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同时可以添加讨论区活动,让学生们讨论一下他们对这些题目的看法,以及他们想选择哪些题目,以有利于教师对项目主题进行修改、对学生进行分组。

3.制定计划

教师通过在选择项目主题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将学生进行分组。在Moodle平台中对学生分组很容易,教师只需在课程的“管理”栏下选择“组”菜单,在弹出的页面中建立组,并将学生姓名拖入组内即可。分组工作完成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小组要制定出详细的活动计划,主要包括主题项目的时间计划和活动设计。在时间表方面,要求每组的学生讨论出项目的开始、结束时间,每段时间要完成什么任务,总之,最后要提交给教师一个关于项目的完整的、总体的时间规划,由教师审查后方可展开探究活动;对于活动的设计,每组要讨论出具体的实践步骤,收集资料的方法、渠道,需要访谈哪些人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提交给教师审核。在Moodle中,制定计划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可以在课程中添加Wiki活动,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人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修改组内制定的方案。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建立Wiki活动时将类型设定为“小组”,将小组模式修改为“分隔小组”,以保证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4.活动探究

这一阶段是项目学习的主体部分,在这期间学生要进行实地考察、探究,通过真实的活动场景发现问题,并利用相关的技术、方法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最终制作出自己的成果、作品。此阶段的大部分时间是课外的活动探究,学生很少有时间在课堂上与教师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所以,有效利用Moodle平台是非常关键的。教师需根据每组学生的项目计划及时在平台上给他们提供可能需要的资源、素材,可以包括相关主题的知识介绍、网页链接、视音频素材等等。同时,教师需在平台上建立“聊天室”活动资源,便于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活动时遇到的相关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说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想。最后,教师要在课程平台上添加“作业”模块,要求每组定期向教师提交一份活动情况的作业,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学生提交的作业,在平台上给每组学生的活动情况加以评论或打分,学生通过浏览教师的评价对活动加以修改。这里也同样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添加“聊天室”和“作业”时,务必将小组模式修改为“分隔小组”,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清楚每一组成员的活动情况。

5.得出成果

作品成果的制作是项目学习的特征之一,有别于其他教学活动。每组学生要将探究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技能以作品的形式展示给其他人,格式可以是电子文档报告、视音频文件、实物模型、幻灯片等等,总之,要能表现出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收获。这部分在Moodle中的设计可以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用提交作业的方法提交给教师,如果是实物模型的成果也可以直接交给教师本人或将其照片提交。

6.成果交流及评价

在项目学习中,当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完成后,应该在所有同学和教师面前,甚至包括家长和学校相关领导,汇报他们的成果,介绍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喜悦。并且,可以要求教师、领导和家长对作品进行评价,要求同学们对其评价,小组也可以自我评价他们的成果。对于评价这一环节,在Moodle中有很好的资源可以利用。教师在课程中添加“互动评价”活动,设定具体的评价开始、结束时间、评价类型、评价权重、评价要素内容以及选择学生可以自我评价的功能,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提交作品后,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最后就可以根据总成绩中各种评价的结果很容易地看出哪个组的作品是优秀的。

四、结束语

文章中,虽然已经较为具体地介绍了如何在Moodle平台中展开项目学习,但在Moodle中还有很多资源和活动可供利用,可以使活动更加有效地展开,教师可以根据项目本身和本地条件灵活使用平台中的各种资源。另外要注意的是,在课程学习展开之前,对学生和教师做一下关于Moodle平台使用方面的培训也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昌官.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J].中小学管理,2001,(10).

[2]余志文.基于主题学习网站的项目式学习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5-6).

[3]余志文.香港校本课程发展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4]李建耀,冯镅.浅析中小学校本课程设计当中存在的十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08,(1):21-22.

[5]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22.

[6]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Moodle官方网站[EB/OL].http://www.moodle.org.

[8]Abdallah F,Toffolon C,et al.Models transformation to implement a Project-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BCL)

scenario: Moodle case study[A].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08. ICALT apos;08[C].Eigh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lume ,Issue,2008:639–643.

上一篇:《班超字仲升》阅读答案下一篇:超拽霸道简单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