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的方案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的方案(共12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的方案 篇1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 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 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 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 通假字:“要”同“邀”

5. 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 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 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 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 深入讨论

1. 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 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九. 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二 : 桃花心木优质课教案设计

桃花心木优质课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义教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文章借树喻人,文笔朴实流畅,寓意深刻。

本文所在组的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阶段阅读目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拓展阅读面。”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逐渐增强。生字词可以在预习中自学学会。四年级接触过借物喻人的文章,对这种表达方法并不陌生的,但对物与人的连接点却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读写“插秧、枯萎、依赖、锻炼、优雅”等词语,理解“莫名其妙、语重心长、基业”等的意思。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4.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种树人的用心,联系生活实际领悟作者受到的启迪,从而感受育人的真谛。

5.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种树人的用心,领悟作者受到的启迪,从而感受育人的真谛;学习运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

评价设计:

目标1:学生在预习中通过自学达成,上课初通过开火车读词、交流学习收获来考查。

目标2、3:当堂学习,并通过填空背诵、配音诵读达成。

目标4: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之后,通过小组展示来检测。

目标5:通过“小练笔”来检测达成情况。

课前准备: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学。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存疑激趣。(3’)

1、揭题质疑:

2、交流资料:

3、存疑激趣:

(1)树名由此而来,那么,以《桃花心木》为题的这篇文章是否在写桃花心木呢?大作家林清玄为什么以此为题呢?

(2)大家先别急着说,我们存个疑问,待课文学完后再来交流。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5’)

1、检查字词

(1)开火车读,相机正音。

(2)在读、写方面,最想提醒大家哪个字?

(3)最想给大家讲讲哪个词?

2、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

三、问题导学,感悟用心(15’)

1、那么,种树人的哪些做法让作者感到奇怪?他这为什么要这样做?

课件出示导学提纲,学生自学。

2、小组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1)出示表格:

(2)在小组汇报过程中,相机出现相关的语句;小组同学之间或互相补充,或提出不同见解,或提出疑问;全班共同讨论完善表格。

3、同学们,如果你就是种树人,我就是作者,你能回答好我的问题吗?

别急,请各位种树人再精心地准备一下。

现在,哪位种树人来解答我的疑惑呀?

师生角色问答。

师小结。

四、领悟写法,实践运用。(15’)

1、你的做法让我非常感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

课件出示种树人的话。

(1)师配乐读。生齐读。

(2)这里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挫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不确定,我们应该怎样做?

(3)“很少的养分”指什么?“巨大的能量”指什么?

(4)种树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让我悟出了育人的真谛,这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值得积累。自己练练;填空读(这样还会读吗?);背诵。

2、还记得刚上课时存起来的问题吗——课文为什么以《桃花心木》为题?课文只是在写种树吗?

(1)种树和育人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对比着读两段话,小结:看来,不论是树还是人,都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经受磨练,才能茁壮生长,这是种树与育人的神似处,也是借物喻人的连接点。

(2)我们四年级也曾学过借物喻人的文章——

《落花生》,借花生比喻什么样的人?

《白杨》,借白杨来赞美谁?

3、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自己的习作立意深远,让人回味。想不想试试这种写法?

(1)教师课件出示:

小练笔:

1. 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让我想起了--------------------。

2.最弱小的却是最强大的。一只小小的蚂蚁根本不可能搬动这块糖球,但是,当许多蚂蚁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的时候,就凝结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由此,我想了到了--------------------------------------------。

学生说话,集体交流、评价。

(2)教师课件出示四幅精美的图画。请在练习本上写一段话。

学生写话,集体交流、评议。

五、推荐作业,课外延伸(2’)

课件出示:

推荐作业:

1、仿照课文的写法,从身边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中,选择一个使你有所感悟的写清特点,以及从中得到的感悟。

2、阅读林清玄的其他作品。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的方案 篇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在该文“教学建议”部分有一条是“关于朗读教学”,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将“读和讲”“穿插起来进行”。关于“读”,建议教师分阶段让学生“在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读得顺畅”,并“通过多次朗读熟悉故事”,在“牢牢记住文章中所有重要语句” 的基础上“读出一点‘讲故事’的味道”,最后达到 “比较熟练地背诵全文”的目标;对于“讲”,建议教师“对情节作一点分析”,并能“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样将“读、讲穿插”的方式固然有其可行性, 可是笔者仔细揣摩关于“读”的分阶段建议时,发现基本还只停留在大而化之的要求和目标层面,缺少具体而又必要的朗读教学设计与指导。

基于对此“建议”的迷茫与遗憾,笔者依据文本既有情节又有情味的特质和学生的特点,以“融理解文本于多种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领略文本朴素简洁的语言风格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尝试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探析朗读教学设计的多重维度。

一、叙述视角维度

(一)作者视角与渔人视角相交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段中“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以传记的笔法,向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 并引出身份为“渔人”的人物。其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的主语虽是渔人,但从叙述视角来看,依然是作者向读者介绍具体故事发生前的情形。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看似既可以是作者的客观介绍,也可以是渔人的眼中所见,但从“渔人甚异之”一句来看,这句所写之景只能是渔人眼中所见,唯如此,才解释得通渔人为何“异”,也才能与“忽”这一表示瞬即时间的词语所领起的心理变化相符合。这也是渔人有了“复前行,欲穷其林”这一行动的原因。

因此,这段文字中就出现了两种叙述视角:作者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和渔人的第一人称视角。前者是客观的冷静的姿态,读来自然是舒缓、平静的; 后者是渔人“忽逢”桃林后的惊异与“欲穷其林”的渴望,读来自然是急切、期待的。

(二)作者视角与渔人视角相统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从言语情境来看,“问今是何世”一句中的人物关系非常明确,即村人问渔人,是作者的叙述。可接下去对“乃不知有汉”感到惊奇并发出“无论魏晋” 这一感慨的人是谁?是跟村人对话的渔人,还是全知视角的作者?就行文来看,似乎两者都说得通,因为此处渔人与作者的心理是相统一的。只是接下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的叙述视角是确切的, 即全知视角作者,这是作者在向读者交代之后进行的活动,或许能从“一一”中读出一点惊讶与感动来,但更多的还是平静与舒缓。为了能整体地体现主客人间交谈的浓厚氛围,笔者更倾向于这句话的叙述视角是作者。

因此在朗读这个句子时,不但要体现出由“乃” 与“无论”所引发的惊讶与感慨,而且也要为读下一句时的平静与舒缓作过渡。

二、言语形式维度

(一)缺省指称词,让画面切换更流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这几句最大的特点是主语及部分人称代词的缺省。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句中某些具体的指称词,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言语现象。若将省略的成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还原,就变成:(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 他)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这样一来是否将句子变复杂了,暂且不论,致命的是破坏了原句本有的和谐画面与场景间切换的流畅性。这三个句子犹如一组电影镜头:先是聚焦某位村人,他碰见渔人,大吃一惊,此时需要特写他吃惊的表情或动作,继而问渔人从哪里来;接着将镜头切换到渔人回答村人问话的画面,这里值得玩味的是,村人虽然只问了“从哪里来”这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可渔人是“具答之”,即详尽地回答问题,可见渔人的朴实与真诚;紧接着画面再切换到村人,是他热情邀请渔人前去做客及“设酒杀鸡”款待渔人,这里虽有时空的转换,但画面的切换流畅到了无须过渡的境地。可见,这里行文的节奏是急的。如果加上指称词,就破坏了这种紧凑的节奏,更影响了对人物心理与性格特点的准确理解。

在朗读时,先要准确揣摩句中描写渔人神态、 动作的词语,“乃”与“便”等词体现的是“快”:遇见渔人是突然的,村人的表情变化快;邀请渔人跟他一起回家,是在听了渔人回答后随即作出的决定, 同样是快;更妙的是“设酒杀鸡作食”之前没有任何过渡词,足见“设酒杀鸡”是村人一回家就开始的, 深切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此,在朗读指导时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加快的节奏,并要在快中透着稳、透着诚,通过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让学生体会到渔人的朴实真诚与村人的热情好客。

(二)使用短式句,让场景转换更清晰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是在村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声中离开桃花源的,可他一出来,就急着去见太守。渔人的“急”体现在两种比较典型的言语形式上,一是主语的缺省,二是短式句的使用。缺省主语,能更加突出动作的连贯与快捷,而将这些连贯快捷的系列动作再以短式句的形式呈现出来,场景的转换就更为清晰明快,这种“清”“快”既能体现故事本身的节奏,更能突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出”“得”“志”“及” “诣”“说”犹如一个个按下快进键后的画面,只见渔人的脚步匆匆动作夸张,即使向太守讲桃源见闻的情形,也只一个画面闪过而已———并不是他讲述得少,而是作者通过省略话语内容并以短式句的方式来表现渔人迫切的心理。

太守听后不假思索,即刻就派遣人跟着渔人前往,可最终以“不复得路”的结局作罢。若从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出发,完全可以想象不论是寻找渔人所作标记的情形,还是迷路后寻找出路的情景,即使内心再急切,但体现在动作上是仔细的,是小心翼翼的,更是持续了很久时间的,可作者依然用一组短句来叙述,用这组清晰转换的场景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急切。

短式句本身因其字数少语义明确,读来就清晰明快,如果学生能在一定语感与理解的基础上,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些短式句,其文字背后的情形与意味才能应然而生。只有朗读教学的设计与指导到位,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些,从而培养学生语感的敏锐性。

三、词语所指维度

“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所在,那里没有压迫, 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极为融洽而友好。作者在塑造这个人人都向往的理想社会时,选择以表现“群像”的形式来体现桃源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点。第一个遇见渔人并邀请其到家做客的村人,虽是“个像”,但作者并没有对其进行具体的描写与刻画。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这是渔人所见,男男女女的穿戴跟桃源外的人全都一样。学者们对这句的理解多有分歧,说一直生活在桃源且不曾到过外边的秦人后代的衣着,怎么可能与东晋太元时人们穿得一样?但不论怎么解答这个疑点,从“悉”这个词我们能读出作者是从群像的角度进行描写的。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源中老人小孩以怎样的形式体现他们的 “乐”,他们一个个在干什么,比如老人们坐在树下聊天,小孩们在空地上游戏,或小孩们围起来听老人讲故事,等等,虽是渔人亲眼所见,但作者没有进行具体的描写或介绍,只用一个“并”字概括反映他们的情态与神貌,依然是从群像角度体现人们的安闲快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当桃源中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后,反应与行动是一致的,一个“咸”字,将村人的群像群情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他们都来打探消息。至于他们问了哪些问题,渔人是怎么回答的,作者都略去不写,但简洁中渗透着丰富。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中的人听渔人讲了外面的见闻后,都感叹惋惜起来。结合渔人的时代背景,读者大致能推测出渔人的所讲,但究竟是何内容,作者同样以精简的笔法将其省去,然后以村人的群像情态作结,每个人都在感慨惋惜,或许为自己,或许为桃源外的人们。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相对于第一个邀请渔人到家做客的人而言,其他人就都是“余人”,这也是一个表示群像的词,再用“各”“皆”等词作限定,具体表现出了村人们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与安逸闲适的精神风貌。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就文字本身的所指而言,“此中人”既可是个人,也可是群体,但若从整个语境来看,是群像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彼时的情景是渔人向桃花源人告别,唯有大家都来相送,方与他们热情好客的特点相符合;再者,让大家来说这句嘱咐的话,更能体现他们统一的意志与愿望,即不希望桃源里安宁祥和的氛围被外人打扰、破坏。

村人的这些“集体意识”突出体现了他们的默契与和谐,他们表现着同样的好奇,有着同样的善良与热情,也有着同样的感慨与祈求。因此,在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能体现村人统一意志与群像情态的词,如“悉”“咸”“并”“皆”“各”等。不论是初读, 还是品读,只有敏感于这些限制词的所指,方能更清晰地勾勒出作者笔下理想社会的轮廓,在领略文本简洁的语言风格时,更能理解、体悟文章丰富的内涵。

余映潮老师曾指出,日常教学中很多朗读是 “为朗读而朗读”,并说:“朗读教学对学生主要起着四种作用:一是情感体味、熏陶感染,二是训练朗读能力,三是丰富学生的语感,四是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1]只是想要让朗读在课堂上真正起到这些作用,就需要教师有着“强烈的‘利用教材’的理念”,并对学生的课堂“朗读实践活动”进行一定的设计与指导。

《桃花源记》四项学习任务的设计 篇3

为此,我经过思考,变换新的角度设计了四项学习任务,旨在使学生多角度地认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学习任务一:朗读感悟,描绘桃源。词句理解的任务移到课外,由学生在课外合作解决。课堂上学生以听自己朗读、听别人朗读来诱发通感,激活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重在发挥想像力描绘桃花源由外到内的某个环境和某个生活画面。学生们起初略显拘谨,但在我的激励和几个积极分子的带动下,想像力开始被打开,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词句和情节的感知,一个比一个想像得合情、合理、丰富:有的对桃花源外的山青水秀、桃红草绿组合的画面进行想像,有的对桃花源村中的田池桑竹、鸡犬相闻的美好环境进行想像,有的对村中人幸福的生活画面进行想像,有的对渔人和村中人促膝交谈的情景进行想像,有的对村中人宴请渔人的情景进行想像,有的甚至想到了村中人对洞口进行了处理,等等。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适时点拨、鼓励,学生学习的思维细胞便会翩翩起舞。

学习任务二:对比现实,获得认识。让学生对比桃花源中的生活和现实的生活,领悟作者思想。学生们研读课文发现:桃花源村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的美好环境就在自己身边;男女“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的幸福生活就出现在自家和身边众多家庭中;至于桃花源中和谐富足、淳朴热情的民风和我们所处乡村没有多大区别。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为我们设计了一幅美好的小康农村的蓝图,经过代代努力,今天我们实现了陶渊明的理想。有的学生还为美化我们的生活提出了治理环境、加强“三个文明”建设的建议,这也是认识。在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中,学生逻辑思维很活跃,原因是以对比拉近了古代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凭借颇为熟悉的现实生活去参悟分析前人的思想,显得较为容易。

学习任务三:探究渔人,别有收获。指导学生学习时,教师探讨桃花源的人多,另辟蹊径探讨渔人的人少,而这个渔人并不简单,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不知是否陶渊明的巧设玄机。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们讨论:联系渔人的言行举动,你发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学生认为,渔人出去透露秘密还带人寻找桃花源,是不诚信的卑鄙小人;有学生认为,渔人只身一人深入一个陌生环境,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有学生认为,渔人“处处志之”,是个做事细致认真的人;还有学生认为如果渔人是小人,那么他在桃花源中时,就不会热心的“具言所闻”,至于出而复寻,那是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过于迫切罢了……最终大家都原谅了渔人的不是,接受了这个有意思的渔人。在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中,学生们或因果推理,或假设推理,或归纳,或演绎,在探求渔人精神秉性的同时,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任务四:推想发展,描绘未来。学习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课程资源也应与未来发展相适应。我让学生思考: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的乡村模式是否有不足之处,桃花源可能的发展方向有哪些,如何建立新时代的“桃花源”。学生们认为,桃花源的自我封闭,逃避了战争,但是逃避不了疾病和自然灾害,有灭顶之灾的威胁;避开了与世人的交往,也断绝了对外界信息的接受,精神生活难以丰富;不能与外界资源互补共享,生活质量难能提高……一个思想落后、生活质量低下、自以为是、忽视外界发展的村子在当今不能算一个理想的村子!由此,学生们推想:“桃花源”发展视其对外开放交往的程度,或灭亡落后,或融入当今社会成为文明村。新时代的“桃花源”应该是发展的“桃花源”,既保持传统的淳朴诚信,又体现出现代睿智的发展眼光,是和谐的,美好的,发展的。本次学习任务的完成,就是要让学生以辩证的、发展的哲学观点来科学思维,形成正确的判断。

以上四个学习任务的设计,使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程度远高于以往,学习收获远多于以往,这大概是这四个角度的任务有别于常规思维,且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让思维迸发火花的平台吧。

“新春桃花节”活动方案 篇4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嬗变为旅游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打造吐鲁番市休闲农业品牌,我市拟结合新春佳节的黄金假日,举办以“结缘桃花田 猴年好运来”为主题的新春桃花节活动,以桃花为媒,将春节、情人节、元宵节等传统文化与吐鲁番市特色民俗文化相融合,作为新疆迎春赏春第一站,打造吐鲁番“迎新春、赏桃花、交好运、结好缘”的新春桃花节品牌。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节会时间:2016年2月11日至2月28日

二、节会地点: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

三、节会主题:结缘桃花田 猴年好运来

四、主办单位:吐鲁番市农业局

承办单位:高昌区农业局、统一旅游公司

五、活动安排:

(一)迎新春、赏桃花、交好运、结好缘

时间:2016年2月8日—2月28日

地点: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桃花观赏基地

活动设置:

1、开展“挂红绳 许心愿”活动,游客领取桃花绳、姻缘绳、好运绳、健康绳,挂上桃枝,祈求好运;

2、游客开展“结桃缘、定桃果”订购活动,意喻让游客带着美好心愿成真的期待等待桃子的成熟,促进农产品销售。成熟期桃子价格20-35元一公斤,桃花节期间订购价格有优惠,15元/公斤;

3、聘请专业摄影师在桃花棚为游客合影留念,捕捉最幸福家庭、最美微笑、最萌宝贝。游客可将满意照片发送到火洲农业微信平台参加评选活动。

(二)浪漫情人节“美满桃缘”活动

时间:2016年2月14日

地点:三堡乡桃花观赏基地

1、2月14日上午12:00,三堡乡文化大院民俗文艺演出活动;

2、以桃花为主题的.手工艺品、民俗食品及农副产品展示展销;

3、以桃花为主题的诗画作品展示;

4、组织吐鲁番市直部门及高昌区各单位单身男女报名,同游赏桃花、互换单身资料的活动;

5、在现场挑选幸运游客,凭借订购桃子的小票编号,挑选幸运观众,邀请书法家、画家在桃园现场为游客赠送以桃花为主题的书画作品。

6、为到场牵手成功情侣(前100名)准备一份精美礼品。

(三)“新春桃花节”民俗活动闹新春

1、2月12日至2月13日,每天上午11点30分,在游客迎宾厅邀请民间艺人举办民俗表演活动,时间15分钟,迎接游客。

2、2月22日元宵节社火活动。

3、2月12日组织游客观看斗鸡比赛。

(四)“新春桃花节”游客摄影比赛

桃花源旅游农贸大市场宣传方案 篇5

桃花源旅游农贸大市场现已竣工,招商工作全面启动,为了更好地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社会知名度,市场投资方与桃源电视台经过协商,拟在桃源电视台进行广告宣传,具体宣传方案如下:

一、宣传重点

桃花源旅游农贸大市场招商

二、宣传形式

飞字广告形象画面广告(30秒)

1、飞字广告投放频道及频次:中央3、5、6、8、湖南卫视、经视、都市、娱乐、桃源综合频道、文艺频道,每晚20:00——22:00播出四次。

2、形象画面广告(30秒)投放频道及频次:桃源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档7次。

三、宣传时间

2013年8月16日——2013年9月15日(30天)

四、宣传费用

飞字广告:400元/天x30天=12000元

画面广告:80元/次x7次/天x30天=16800元 合计:28800元

西充县第六届桃花节活动策划方案 篇6

(讨论稿)

为了进一步提升生态西充形象,突出西充乡村旅游品牌特色,体现西充地方民间文化特点,丰富西充县第六届桃花节文化活动,特拟定《西充县第六届桃花节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名称及主题

1、活动名称 西充县第六届桃花节

2、活动主题

赏名县花海

游生态西充

二、活动地点

西充县古楼镇充国香桃源旅游区(桃博园、赵家庙、过江楼等)

三、活动期间

2018年3月中旬至月底共15天

四、活动组织

主办:西充县人民政府 承办:西充县旅游局

西充县旅游协会

四川诚邦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西充县古楼镇人民政府

/ 7

西充映山红演艺有限公司

协办:各相关部门、各版块参与企业

五、活动版块

桃花节开幕式、百里桃源地方特色文艺展演、社会文艺表演团体节目展演、桃花源广场舞大赛、千人旗袍秀、西充民歌展演、西充民间曲艺展演、传统川剧优秀剧目展演、桃花节闭幕式。(共15场)

六、活动设置

1、桃花节开幕式

地点:桃博园、赵家庙桃花广场或城北文化广场 方案一:

时间:2018年3月中旬 时长:120分钟 场次:1场

演出地点:城北文化广场

内容与形式:作为西充县桃花、荷花、玫瑰花、梅花、油菜花五花节的启动开幕式。内容有领导致辞、相关人员讲话、宣布开幕、文艺节目表演,拟邀请国家二、三级演员参加演出,进行封闭式售票演出。

节目类型设置: ⑴ 开幕舞蹈1个(邀请四川省或南充市歌舞剧院舞蹈参演)

/ 7

⑵ 邀请省级男女民歌手各一名、男女通俗歌手各一名(或星光大道获奖歌手)

⑶ 民族舞蹈1个、现代舞或外国舞蹈1个(邀请四川省或南充市歌舞剧院舞蹈参演)

⑷ ⑸ ⑹ ⑺ 力与美组合(国家级)西充地方特色节目1个 其他类型节目1个

结束舞蹈1个(邀请四川省或南充市歌舞剧院舞蹈参演)

方案二:

时间:2018年3月中旬 时长:70分钟 场次:1场

演出地点:桃博园或赵家庙桃花广场

内容与形式:领导致辞、相关人员讲话、宣布开幕、文艺节目表演,(拟邀请星光大道明星及模仿秀参加开幕式演出)

节目类型设置: ⑴ ⑵ ⑶ ⑷ 开幕舞蹈1个(邀请南充市歌舞剧院舞蹈参演)邀请星光大道获奖歌手1名 邀请模仿秀1名

民族舞蹈1个、现代舞或外国舞蹈1个(邀请南充市歌舞剧院舞蹈参演)

/ 7

⑸ ⑹ 西充地方特色节目1个

结束舞蹈1个(南充市歌舞剧院舞蹈参演)

2、百里桃园地方特色文艺展演 地点:桃博园、赵家庙或过江楼 时间:2018年3月(桃花节期间)时长:120分钟 场次:2场

内容与形式:涉及百里桃园连片的乡镇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文艺节目参加展演,并由组委会对节目进行筛选和组合。同时宣传各乡镇发展优势,吸引游客。节目形式可选择歌舞、小品、莲宵、金钱板、花灯、旱船、广场舞、舞龙舞狮等。

3、社会文艺表演团体节目展演 地点:桃博园、赵家庙或过江楼 时间:2018年3月(桃花节期间)时长:120分钟 场次:2场

内容与形式:发动和组织全县社会文艺表演团体参加节目展演,内容要求宣传西充,由组委会对节目进行筛选和组合。节目形式可选择歌舞、小品、莲宵、金钱板、花灯、旱船、广场舞、舞龙舞狮等。

4、桃花源广场舞大赛

/ 7

地点:桃博园、赵家庙或过江楼 时间:2018年3月(桃花节期间)时长:120分钟 场次:4场

内容与形式:面向县内外,开展桃花源广场舞大赛。提前进行线上线下报名,通过初赛、复赛、决赛最终决出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并在闭幕式上进行颁奖和参加演出。

5、千人旗袍秀 地点:桃园景区

时间:2018年3月(桃花节期间)时长:半天至一天 场次:1场

内容与形式:邀请中国旗袍会传世雅韵会组织千人旗袍佳丽在桃花园进行展示秀,并组织摄影爱好者参与摄影互动。

6、西充民歌展演

地点:桃博园、赵家庙或过江楼 时间:2018年3月(桃花节期间)时长:100分钟 场次:1场

内容及形式:将西充民歌进行专场展示。组织西充民乐队及西充民歌手参加展演。

7、西充民间曲艺展演

/ 7

地点:桃博园、赵家庙或过江楼 时间:2018年3月(桃花节期间)时长:100分钟 场次:1场

内容及形式:通过广泛征集和选拔,将西充民间曲艺如金钱板、莲宵、莲花落、旱船、哭嫁等形式的节目进行集中展演。

8、传统川剧优秀剧目展演 地点:桃博园、赵家庙或过江楼 时间:2018年3月(桃花节期间)时长:120分钟 场次:2场

内容及形式:集中原西充川剧团老中青演员,借助西充川剧传承基地——天街茶艺的演艺平台,将传统川剧优秀剧目搬上桃花节进行展演。

9、桃花节闭幕式

地点:桃博园、赵家庙或过江楼 时间:2018年3月(桃花节期间)时长:100分钟 场次:1场

内容及形式:为广场舞大赛、展演节目及组织单位颁奖,将广场舞大赛获奖节目及各个展演优秀节目组合进行文

/ 7

艺演出,并举行闭幕式。

西充映山红演艺有限公司

策划

二O一七年十二月三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的方案 篇7

一、课件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设计是开发的基础, 开发是根据课件设计的内容把抽象的东西用具体的实物展现出来, 课件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件的质量, 也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在《桃花源记》课件中, 前期的设计主要从教学内容设计、页面设计和交互设计三个方面进行。

1. 教学内容设计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人教版上册的课文, 根据学习者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为学习者设计了丰富的知识, 有感情的课文朗诵和形象生动的视频, 难度适中的习题和开阔思维的拓展学习资源。

根据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多媒体课件分为背景介绍、课文讲解、练习研讨、知识拓展四个模块。

在背景介绍模块下, 设置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图片欣赏和动画观看四个二级模块;课文讲解模块是多媒体课件的核心, 设置了课标解读、配乐朗诵、课文讲授、结构分析、参考译文和诗文赏析六个模块;练习研讨模块是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 在该模块下设置了字词考查、讨论思考、典型案例三个模块;知识拓展模块设置了推荐资源、古诗体裁、知识应用三个模块。

2. 页面设计

《桃花源记》这篇课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剥削、人人自得其乐的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根据作者描述的画面和课文内容, 页面设计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 这样可以让学习者看到主页时就能联想到学习的内容, 可以牢牢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页面主要包括主页、导航页和课程页面。主页中, 随着悠扬的笛声, 一片一片的桃花飘然而落, 然后一幅土黄色的卷轴慢慢展开, 出现了一幅农人在桃花源中辛勤劳作的图片 (如图1所示) 。然后用动画呈现课文题目, 采用按笔画顺序书写题目。土黄色的卷轴给人一种浓厚的历史文化感, 展开的卷轴意味着开卷有益。

导航页给学习者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使学习者明确学习内容。导航页中的导航按钮在页面的左端依次排开, 页面的中间是一幅有桃花盛开的山水画 (如图2所示) 。导航页采用的是暖色系的黄色和粉红色, 颜色搭配和谐, 给人温暖明亮的感觉。当鼠标放在导航页的按钮上, 会出现该按钮下的学习模块内容, 当鼠标点击按钮时, 会进入一级模块进行学习。这样的设置可以让学习者明确一级模块下的学习内容,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基础进行选择性学习。

课程页面是呈现学习内容的页面。课程页面的背景色采用很淡很淡的土黄色, 页面的边框用到了淡棕色四方连续, 具有我国的古典风格, 土黄色和棕色是最不容易分散学习者注意力的颜色, 这两种颜色恰到好处地与首页和导航页的颜色统一起来。为了给学习者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课程页面简单却不单调, 每一个模块下的二级学习页面均有所不同, 但是整体基本一致, 减轻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3. 交互设计

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的重要特性, 多媒体课件交互一般包括人机交互和师生交互。基于Flash开发的多媒体课件不能向精品课程网站中那样设置QQ交流和BBS讨论区, 这里的交互设计仅仅指人机交互的设计。

课件中的导航按钮清晰美观, 按钮位置符合多媒体课件设计原则。按钮的点击区域设置合理, 鼠标点击按钮后就可以进入相应的页面, 不会出现按钮点击后没有课件没有反应的情况。

交互性在习题测试方面表现比较充分。习题测试可以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明确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在习题测试中, 古今异义中设置了输入文本, 让学习者输入自己的答案, 学习者完成后可以单击按钮查看参考答案;在词类活用中使用了选择题的格式, 让学习者选出词类活用的一项, 计算机会根据学习者选择的答案进行判断然后评分, 最后给出评分等级, 等级过低系统会给出提示和鼓励, 如果等级较高系统用动态文本显示“你真棒!”。

二、课件的开发

课件的开发是依照设计进行, 课件开发的流程如图3所示。

1. 处理素材

对收集的素材进行加工处理。Photoshop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图片处理和设计软件, 在Photoshop中对收集到的图片进行裁切使之符合页面大小, 调整图片的色相饱和度使之与背景色和谐统一;制作合适按钮, 如控制背景音乐的按钮是一个乐符, 在Photoshop中用自定义形状工具画出“∮”, 保存成png的格式, 然后导入到Flash中作为按钮元件。

多媒体课件的主页和按钮中添加的音频是需要从乐曲中截取的, 此时需要用音频编辑软件Audition截取符合背景的音乐, 然后调整音量的高低。

2. 整合资源

把收集和制作的各种图片、文本、按钮音频和视频整合起来, 构成完成的教学课件。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参考Mayer的多媒体设计原则, 根据聚焦要义原则没有放太多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图片和动画, 这样可以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力;根据空间邻近原则, 把图片和相关的学习内容放在一起, 加深学习者的印象;双向通道原则是指通过动画和解说进行学习比通过动画和屏幕文本学习的效果要好, 因此, 课件中放置《桃花源记》的视频, 视频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课文的内容, 把难学的古文转化成易理解的故事。

3. 实现功能

在Flash中把各个模块的内容做成单独的影片剪辑, 并为影片剪辑的实例命名。然后在页面适当的位置放上按钮、文本和动画等内容, 页面布局完成后再利用按钮、影片剪辑和帧上的脚本实现功能。

(1) 导航页把鼠标放在一级模块显示二级模块功能代码, 以背景介绍按钮上的脚本为例。

(2) 播放背景音乐

(3) 选择题代码

(4) 对选择题评分

(5) 全屏显示

fscommand (″fullscreen″, ″true″) ;

(6) 退出课件

三、Flash课件的优势

Flash多媒体课件把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和动画融合在一起, 实现听觉和视觉、静止和运动的集合, 表现力比较强。《桃花源记》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欣赏画面, 观看动画, 还可以聆听饱含深情的课文朗诵, 从朗诵中学习古文的断句, 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Flash多媒体课件给学习者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刺激,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学习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学习者学习知识后可以马上进行评测, 过程性的评价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Flash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被PPT和Authorware所调用, 文件量比较小, 还可以打包成.exe文件, 即使电脑上没有安装Flash软件也可以播放, 方便学习者的学习。

四、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基于Flash的《桃花源记》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开发的流程, 在开发过程利用软件工程的思想, 分部进行, 修改贯穿整个开发过程。课件的界面清晰美观, 颜色和字体搭配和谐, 教学内容丰富。希望通过多媒体教学, 提高学习者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让学习者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孙晓红.物理教学中Flash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03) .

[2]李运林, 徐福荫编著.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新词,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孩子,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立志当一位作家。你认为他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生交流)

是啊,他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都是不确定的。但是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努力成长,从17岁就开始发表作品,在30岁时就获得过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这个人叫林清玄,(介绍作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心木》(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桃花心木”

1.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导向桃花心木的样子: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桃花心木吗?(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生机勃勃……)

(三)整体感悟“种树”

带着刚才的疑问,打开书45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篇文章?(解决能解决的问题)

1.实际上,这篇文章就写了一件事?什么事?用一个词语概括。

板书:种树。

2.可是这个人种树和别人不一样,让我感到奇怪,这个人的哪些做法让我奇怪呢?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请默读课文,勾画出写种树的有关句子,放声读一读。

的确,这是一种特别的、甚至让人觉得奇怪的种树方式。你看,他来的间隔时间“不确定”,浇水的量也“不确定”,什么时间来,也“不确定”。

读到这里,你心里一定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猜想或疑问。同学们,如果此时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想问他什么?(生交流)

是啊!作者和你们一样,也忍不住问他,它问了什么(读11段)?

可是,这个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呢?从课本找出,放声读。

(四)精读“不确定”

种树人认为:

1.在确定的环境中生长,结果会怎样?

生长过程:养成依赖心,根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

生长结果:自然枯萎,遇到狂风暴雨也会被吹倒。

2.在不确定的环境是生长又会怎样?

生长过程:学会在土地里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汲取水源。

生长结果: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3.你觉得一棵树会有哪些不确定?

岁月悠悠,变幻莫测。如果你就是一棵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苗,想象一下,在这漫长的成长历程中,你可能会遭遇些什么?必须面对些什么?(干旱、洪水、虫害……)你又是怎么想、怎样做的呢? (板书:不确定)

4.现在说一说:种树人为什么要让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生长?种树人采用了正反对比来说明道理。

由此可见,种树人可不是一个一般的人,不但懂得种树的道理,还懂得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说明道理(引导学生朗读)。

5.“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由种树过渡到了人的成长。作者想到了什么?(生读第14自然段)

为什么“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说人的成长也和树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容易成才?(因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锻炼一颗独立的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作者只说了人在不确定中生活,你能不能模仿作者继续说下去?

“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就会养成依赖心,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做不了有用的人才。

我们由树在确定中生活推出了人在确定中生活的情况。把课文中没有的内容补充了出来。说说为什么人也和树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容易成才?

(人如果在确定中生活,容易养成依赖心,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做不了有用的人才。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才能锻炼一颗独立的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实现自己的梦想。)

林清玄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必须做到“两个学会”——

(一个是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一个是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五)升华“不确定”

想一想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

结合人的成长过程,谈谈你对“不确定”的理解。

事例准备:PPT1魏永康PPT2刘伟

2008年4月30日,參加北京电视台《唱响奥运》节目;

2010年3月,赴意大利参加世界吉尼斯纪录,创造了用脚打字一分钟251个英文字母的世界纪录;

2010年7月,参加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同年10月,摘得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头衔;

2010年11月,获奖后首赴美国迈阿密访问,于皇家加勒比游轮“海洋魅力号”上举办小型演奏会,为全世界媒体及观众现场表演《梦中的婚礼》《神秘园》及自创钢琴曲《希望》。

生活给刘伟的养分很少,但他却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力量!的确了不起!

实际上,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想要借桃花心木的生长告诉我们,要成就梦想,长成参天大树,必须做到“两个学会”——

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他提示我们“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齐读最后一句。思考:为什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你仅仅看到的是树吗?

(六)因文悟法,“借物喻人”

作者借种树来写育人,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把它叫做借物喻人

他提示我们“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会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板书:借物喻人)

四、作业

1.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推荐阅读:《心田上的百合花》。

板书设计: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努力成长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陶渊明的常识。

2、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

2、根据渔人的行踪,美点寻踪,理清思路,掌握内容。

能力目标:

1、学习曲折回环的写法。

2、背诵课文,领悟文章的美

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2、理解作者的感情。雷金梅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美点寻踪,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能辩证地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教学过程方法:

1、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熟知内容。

2、通过讨论,辩证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教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中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全诗先写“晴”,次写“雨”,用新奇的妙语赞美了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令人神往。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作者所描绘的也是一个迷人的桃花源,我们进入这个美妙的世界,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识回顾(上节课大家已经学习了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疏通了文义,下来做一下相关的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

3、不足(不值得)为外人道也。..

4、乃不知有汉,无论(更不用说)魏晋。..

5、芳草鲜美(鲜嫩美丽),落英缤纷。..

提示: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异义的解释,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

(2)翻译句子(提示:注意补出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注意——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延:邀请。

三、研读赏析

1、初读课文,我们已感受到桃花源的美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它的意思(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板书

2、让我们随着渔人的行踪,进行美点寻踪。

读:分男女各读一段,比一比谁读的好

要求:语句流畅、节奏合理、语速适中(强调重点词的理解)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忘路之远近(迷路)“忽逢”渔人是在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桃花林既吸引了他,又暗示后面将会更美。

(2)结合具体的语句,逐段看一下桃花源美在哪里?

A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相应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宁静祥和。

B教师归纳:美在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相应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生活安乐幸福

C教师归纳:(提示: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热情好客

相应的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没有提防,没有排斥,只有热情接纳)

D桃花源人一直在这儿吗?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教师小结:田园风光仿佛是一首恬静闲适的抒情诗,仿佛是一首祥和古朴的风景画,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3、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依据是什么?

不存在。(1)因为渔人“寻向所志,遂迷”;(2)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

板书 虚构 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明确:当时的社会黑暗纷乱,作者是借此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所以说这是作者的一个美丽的梦。

5总结: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同时,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以现实与梦想的极大反差来揭露当时的黑暗现实。决定了写作手法的真假结合,虚实相生。

6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呢?

积极意义: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使人们在痛苦中找到寄托,得以安慰。消极意义:有些消极避世的心理。

而今的青少年应敢于想像、敢于行动,勇于直面现实,而不要消极避世。

7.与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作比较。

四、写作活动

生活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和郭沫若描绘了这样的美好境界,是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这美是并不存在的,他只能通过艺术的加工来表现。那么,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已经拥有了幸福美好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作文。

五、课后作业

1、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想社会,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2画停顿。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至, 遂迷,不复得路

3、用原文回答

⑴描写桃花林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⑵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⑶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

⑷表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5)文中能表现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语句是?

(6)与“黄发垂髫”意思最近的一个词是?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示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六、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但你们的理想经过努力一定会成为现实。

教后记: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环境幽雅

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生活幸福理想社会——政治理想

虚构热情好客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基础字词意思掌握;

2、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字词,扩大词汇掌握文言句式;

3、情感目标:初步感知世外桃源的生活;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文言字词和句式的掌握; 教学难点:文言字词句式的归类; 教学过程:

导学思考:

1、写作背景:

2、作者介绍: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开创了文学上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二、初识文本,字词过关:

缤纷然huò

俨然yǎn

阡陌..bīn fēn

豁....qiānmò

垂髫.tiáo 拜诣.yì

老骥.jì

三、熟识文本,了解文意:

1、听朗读,把握正确节奏;

2、集体朗读,(教师指出朗读不足之处);

3、同学根据课本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4、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文意,明确重点字词意思;

5、学生再次朗读,加深文意理解;

四、归纳字词句式,提高能力: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

2、古今异意:

⑴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⑵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邮电和运输事业总称)⑶妻子: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⑷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⑸无论:古(更不要说)

今(表条件的关联词)⑹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⑺开朗:古(开阔明朗)

今(性格乐观)

3、一词多意:

⑴乃: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乃悟前狼假寐(才); ⑵舍:便舍船(放下,舍弃);屋舍俨然(房屋); ⑶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⑷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向所志(标记,名词); ⑸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最终,终于);

4、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5、思考:桃花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三个词语概括。

自主学习:

一、新课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③):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合作交流

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好奇心)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平静的社会生活和勤劳和平的人们)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一看到渔人是怎样的表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展示质疑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表现桃花源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实效反馈

四、发表感慨,加深内涵把握:

我记得上堂课叫大家有三个词语概括文中的桃花源,接下去我们按照一种句式来回答:

“挑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那时因为 ”!

1、“美”的世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2、“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3、“奇”的世界:景物和奇特;人和奇特;踪迹和奇特;

五、概括小结:

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1、这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表现了作者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2、这个社会: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六、再读课文,感受桃源世界: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实录 篇11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2.熟读成诵。

3.理解文中流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重点:

1.通过文章理解,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2.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赏析文句。

2.归纳概括宴会之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一分钟的生命》导入课文

师:假如人生只有一分钟,我们又将如何度过自己的生命?

生: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次宴饮来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板书课题)

环节二 初读感悟,检查预习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把这篇序文集体朗读一遍,然后再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是要注意句读的停顿和语气的抑扬顿挫。另外,这篇序文在形式上有一个特点,大家注意到没有?

生:以散句为主,但是散中有整,音韵和谐,韵律优美。

师:回答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继续诵读,前四排读第一句,后四排读第二句。读完之后再调过来,后四排读第一句,前四排读第二句,然后这样试着自己背诵一下。(学生读完)

师:在同学们初读课文、感悟文章之后,我们就用幻灯片检查大家的预习工作完成得怎样。哪位同学先来说一下实词的翻译。(幻灯片)

生:假(提供) 飞(使……飞动) 序(通假字,通“叙”)

师:回答得很正确,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解释虚词。(幻灯片)

生:良有以也(名词,原因) 阳春召我以烟景(介词,用) 开琼筵以坐花(连词,而)

师:这位同学解释得很准确,预习的时候很细心。很好,请坐下。接下来再请同学们翻译两个句子。(幻灯片)

1.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2.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生:第一句的意思是春天用艳丽的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炫丽的景色赐予我。

师:很好,“大块”在这里的意思是大自然,“文章”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翻译为“色彩绚丽的景色”,请同学们把这两个地方打上着重符号。

师:第二句,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

生:“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的意思是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行酒如飞醉于月下。

师:很好,你把这句话的意境翻译得很美。请同学们看幻灯片上的参考翻译。

环节三 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师:请大家放声速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文章的标题《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师: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生:时间是春夜,地点是桃花园,事件是宴请,人物是李白和他的堂弟们。

师:回答得很准确,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宴请”,我们在作文里也经常写到宴请,比如中秋佳节、国庆佳节、端午节等等。我们写宴请会怎么写?会像李白那样写吗?那李白又是怎样写的呢?

环节四 复读课文,把握本文感情基调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之后,说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我读出的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应该说是“欢乐”的感情基调吧。

师:同学们有没有其它看法?没有学生回答。(板书“欢乐”)如果没有,那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下面这个问题。

环节五 问题探讨

探讨一: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欢乐的,那么作者在文中到底写了哪些乐事?(请用“……之乐”的格式来概括)(幻灯片)

师:老师可以先做一个示范。由“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这两句可以归纳概括出“共叙天伦之乐”。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相会于桃李芬芳的花园,叙谈兄弟间的天伦之乐,与前面的为欢几何的“欢”相照应。这种欢不是别的,正是天伦之乐的欢。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然后畅所欲言。(小组讨论)

生:由“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概括出“群季俊秀之乐”。“群季俊秀,皆为惠连”,说的是众兄弟人才荟萃,都是谢惠连一样的人物。在古代,伯仲叔季作为兄弟间的排行,因此以季指代弟,谢惠连是南朝著明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族弟,十岁能作文,深得谢灵运的赏识。作者以谢惠连比他的兄弟,同时以谢灵运来比自己。(掌 声)

师:刚才这个小组的同学发言相当精彩,“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这一句自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辞。其实李白是很自信和自负的,他曾在给大臣韩朝宗的自荐信中说自己有“倚马可待”之才,说自己三十岁就诗文有成。由此可见,他自视甚高。请大家继续探讨发言。

生:“幽赏未已,高谈转清”,李白和他的从弟们赏的是“阳春烟景”,谈的是天伦乐事,所以我们小组概括为“高谈幽赏之乐”。

师:你的心思很细腻。在这里,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了高潮。(学生举手更积极)

生:我们小组由“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总结出了“坐花醉月之乐”。这两句集中写春夜在桃花园欢宴的高潮场面,“月”是春夜之月,花是桃李之花,兄弟相会,花叶交辉,幽赏高谈,其乐无穷。摆开盛宴,坐在花间,举杯如飞,醉于月下,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掌声)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组织得相当精彩,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羽觞”又称“爵”,是酒器的名称。在古代,“爵”与“雀”相通,酒器的形状活像一只飞雀,有头、有尾、有羽翼。李白从“羽”字着想,生动地用了一个“飞”字,就把众人频频举杯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由“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总结出“赋诗罚酒之乐”。“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写的是李白和他的从弟们狂欢痛饮,但是光痛饮还不够,还要写诗作赋来宣泄自己欢乐的情感,表达自己高雅的情怀。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总结一下,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共叙天伦之乐、群季俊秀之乐、高谈幽赏之乐、坐花醉月之乐、赋诗罚酒之乐。

探讨二:文章极力叙述夜宴之乐事,但文中还出现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样的说法,这种说法与夜宴之乐事矛盾吗?(小组讨论)

生:不矛盾。

师:为什么?请你分析一下。

生:因为李白所说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并不是体现思想的消极颓废,而是认为人生短暂,自己应该珍惜时间及时为欢,所以与夜宴之事不矛盾。

师:刚才你说人生短暂,在文中能否找到依据?

生:“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师:“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逆旅”是什么意思?

生:旅社。

师:逆者,迎也;旅者,客也。迎客的地方就是旅馆。后面这一句,请注意,“光阴”是从哪个角度讲的?

生:时间。

师:天地呢?

生:空间。

师:时间,用古人的话来讲就是,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上下四方叫“宇”,宇宙。请大家注意一下,他说天地是万物的旅馆,写出了天地的什么特点?

生:广大。

师:那么光阴是百代的匆匆过客,写出了时间什么特点?

生:短暂。

师:大家想一下,文章刚开始,李白就把天地写得这么广大,把时间写得这么迅速,有什么目的?

生:衬托。

师:极力地反衬出人生的短暂。一般来讲,一个宇宙意识很强的人,他的生命意识是超强的。李白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当他感到天地这么广大,时间这么迅速时,很自然地就把目光收回来,放到自己身上,问了一句什么话?

生:为欢几何?

师:“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请大家注意一下,这个“浮生若梦”好像跟哪句话似曾相识呢?

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浮生若梦”,这个喻体选得好吗?

生:好。

师:梦有什么特点?

生:虚幻的、朦胧的、短暂的。

师:注意,李白用的是“浮生”,凭大家的艺术直觉,你觉得“浮生”好还是“人生”好?

生:“浮生”好。

师:为什么?“人生”为什么不好?

生:太直白,没有韵味。

师:大家的语感很好。“人生”太直白,太普通,而“浮生”有什么感觉?

生:漂浮感。

师:还有一种形象感。人生好像浮在水上的东西一样,漂浮不定,这样写有一个好处,可以把人生的悲凉感写出来,表达效果要比“人生”好。李白在长安的时候,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豪情壮志,但在政治上多次碰壁,因此这句话有一种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迷惘感、漂泊感。正因为人生短暂、虚幻莫测,所以作者提出珍惜生命,珍惜美好时光,用文章的话叫及时为欢,就像古人秉烛夜游一样,“秉烛”其实就是抢占时间,“夜游”就是拓展空间,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有超越这一点。所以夜宴和“浮生若梦”并不矛盾。

师:除此以外,作者夜宴从弟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生:没有。

师:大家看,这句话下面用了一个什么连词?

生:况。

师:什么意思?

生:何况。

师:表达什么关系?

生:递进。

师:大家来读一下这句。(生读“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师:这两句写得好吗?

生:我觉得写得很好。因为这两句在形式上很对称,使用的字,又非常有意境,情绪就被表达出来了。(掌声)

师:讲得太好了。这位同学首先感觉到句子很对称。另外他还想到了高考考点,分析了字词,他的分析思路非常好。这两句是李白的千古名句,“烟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妙处?

生:烟柳美景。

师:“烟”给你什么感觉?

生:朦胧、飘缈。

师:还有梦幻感。大家想象一下,景色像被一层轻纱笼罩一样,是不是非常有意境。这个烟字还可以跟别的字词组合吗?

生:烟花、烟光、烟云、烟雾、烟波浩渺。

师:但是这里李白用了一个烟字,后面跟了一个景字,写得很妙,写得很美。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烟景?

生:因为有雾气。

师:这里写的是什么季节?

生:阳春。

师:如果我们把这句改为“春天召我以烟景”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阳春就更好吗?

生:阳春体现出它是早上的春天,早上的春天是烟雾弥漫的,能制造一种朦胧的感觉。

师:她讲得对吗?

生:对。(掌声)

师:“阳”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温暖,有阳光。

师:很好,“阳”除了温暖以外,还有光。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文,“阳春”总能让我们想到阳光普照大地的温暖画面,凡是让我们能想象到一个画面的都叫做形象,比如炎夏、金秋、寒冬等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温暖的春天用朦胧梦幻的美景来召唤“我”,这里作者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

生:拟人。

师:这样就把春天写得很有感情。我有一个翻译,你们看怎样?温暖的春天用朦胧梦幻的美景来勾引“我”。(生大笑)

师:这个翻译好吗?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召”和“勾”有什么不同?

生:“召”字有亲切感。

师:你给我做一个“召”的动作。这个动作是“勾”。“召”体现了阳春端庄、美丽、大气,“勾”则是一种轻佻。李白创造了“阳春烟景”,后来这个词千古流传。

师:其实,古代还有很多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它的思想感情是由乐转悲,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则是抒发逸兴遄飞的欢乐之情。为什么同是宴集序,文章的情感却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生:因为李白是一个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人,他身上洋溢着浓郁的盛唐浪漫主义气息。(掌声)

环节六 拓展升华

师:大多数时候,生命或多或少都会给我们暗黑的底子,有的人偏要把它涂成明亮的色彩,有的人,却在黑暗中沉沦下去。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的本质在于诗意地生活”,李白饮酒为欢并非用来麻痹自己,而是用来抒发情怀,讴歌生命,追求人生的诗意。作为后人的我们,面对浩瀚的宇宙和易逝的光阴,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那么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增加生命的宽度,学会在流逝的时光中充实地行走。于是乎,滔滔历史长河:屈原上下求索,曹操积极建功,陶渊明归隐田园,李白及时为欢……从本质上讲,都是充实生命的一种方式。最后,让我们带着李白给予的启示,用勤奋抓住稍纵即逝的时间,用彩笔绘出人生美丽的画卷,用行动去践行诗意的人生!(幻灯片)

环节七 作业(幻灯片)

环节八 教学反思

李白这篇美文意境崇高、格调明朗。诵读全文,不但不会滋生“浮生若梦”的消极情绪,反而能够激发起我们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情怀。在李白之前,同类作品也大都是低沉伤感的,同样写夜宴,李白这篇文章却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别开生面,的确称得上是“锦心绣口之文”。在教学的时候,重在培养学生语感,诵读体会文章的感情,着重分析文章词句,突出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型这个考点,拓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热爱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三月桃花水》教学及点评 篇12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质疑与思考, 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文章的优美意境, 积累好词佳句, 感受文本的特点。

2.体会《春潮》与《三月桃花水》的不同,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赞美和对春天的热爱。

教材分析

《三月桃花水》 (北师大四下) 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水悦耳动听的声音和斑斓绚丽的色彩, 表达了对春水及春天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积累语言, 学习习作方法, 还可以深化对美好事物的体验, 进而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披文入境, 整体感知

1.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三月桃花水》, 现在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用心聆听作者的心声, 品味三月桃花水的美。

2.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倾听, 想想能感受到什么。

3.交流感受。

4.感知文章的写法。

(1) 指导读第一自然段。

(2) 找出与第一自然段相对应的段落。

(3) 课文有问有答, 这种写法我们应该学习。

二、精读文本, 品味语言

1.学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2.你觉得桃花水像什么呢?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交流, 指导朗读。

4.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 学生接读:那细白的浪花……

(2) 介绍竖琴, 播放竖琴音乐, 指名五位学生诵读本段。

(3) 学生质疑, 讨论解决。

(4) 教师相机点拨提升, 引导学生感受春水的精神并指导朗读。

(5) 配乐朗读。

5.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选择书中描述的其中一个画面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与小组成员交流描述画面内容。

(3) 全班交流并相机指导朗读。

(4) 延伸文本, 想象春水映照出的其他画面。

(5) 配乐诵读, 能背则背。

6.总结课文, 升华情感。

(1) 句式调换, 男女生先后诵读体会情感的不同。

(2) 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妩媚动人, 生机盎然……)

(3) 品读课题, 升华情感。

三、文学对比, 提升高度

1.质疑, 同样写春水, 《三月桃花水》与《春潮》有何不同?

2.出示《三月桃花水》与《春潮》片段, 男女生分别配乐诵读。

3.交流体会, 教师总结。

四、积累语言, 拓展延伸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推荐阅读描写春水的文章。

课后反思春水芳菲何处去?

“是什么声音, 像一串小铃铛, 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 像一匹明洁的丝绸, 映照着蓝天?”

这是刘湛秋《三月桃花水》中的句子。我们喜欢这样细腻妩媚的文风, 像一幅水彩画, 又像一阵凉爽清新的风, 让人沉醉其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首先是一位读者, 和学生一样, 和他们一起拜读一篇篇美文佳作。在文本面前, 我们是平等的。所不同的是, 我们要把自己的阅读经历和体验向学生作一次呈现, 要有交流, 有碰撞。这种过程就像登山一样。

登山的过程使体力得到锻炼, 眼界得到开阔, 心灵得到陶冶, 人格得到升华。上课的过程使智力得到开发, 能力得到培养, 情感得到熏陶, 人格得到提升。

要上好这篇课文, 关键要搭好情感的阶梯, 顺着这梯子, 由学生去捕捉、欣赏“桃花水”的动人。在设计上, 我们关注了以下几点:

1.设计导语, 情境朗读。

文章的语言文字非常优美。为了让学生有发现美的眼睛, 有感受美的心灵, 我们在几处都设计了导语,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一气呵成。

2.展开联想, 延伸文本。

课文第六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绚丽的春色, 课文用隽永的语言、整齐的句式描画出了一幅幅春天的美景。为了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我们让学生先用彩笔描画自己喜欢的画面, 然后再描述出来。这样, 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提升了情感,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得以体现。

3.文学对比, 提升高度。

在学完本课后, 将《三月桃花水》与《春潮》进行了对比。春潮是势不可挡、雄健的阳刚之气, 而桃花水是轻柔舒缓、秀丽阴柔之美, 但二者都表达了对春水的喜爱之情。

课例简评营造幸福的语文世界

这节课就如三月桃花水, 涓涓细流, 没有波澜壮阔, 没有峰回路转, 但很动人, 像一首清丽的小诗, 整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 师生在交流、对话中完成了对文本的审美。我们用心灵的唤醒、智慧的创造、恬淡的心情, 营造了一个幸福、诗意的语文世界。细品一下, 本课有三个突出特点:

1.语言如诗, 读中体味。

本文文质兼美, 我们的语言也与文本表现的秀丽阴柔之美相得益彰, 尤其是课堂导语的起承转合很自然, 很优美, 把学生自然地引进文本, 又从文字中拓展开去, 感受春天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及一切的美好, 充满了诗情画意。

整堂课以读助讲, 以读代讲。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 认识了比喻、排比、拟人的手法, 采用范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 体味比喻句的形象美, 排比句的整齐美, 拟人句的情感美。

2.整体入手, 感悟文本。

开课伊始, 教师范读课文, 让学生思考能感受到什么。这一步整体感知文本, 是精读的准备, 也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践。结束时, 再次点题!“书读到这里, 桃花水给了你什么感觉?”这样回归整体, 品读课题, 升华情感, 使学生正确地把握了文章主旨, 受到了情感熏陶, 习得了文章的写法。

3.引领发现, 自主体会。

课堂伊始, 指名感情朗读第一段的两个疑问句后, 即让学生找出与第一段相对应的段落。引领学生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作者问答式的表达方法, 自然简洁。在学习“比金子还贵啊, 三月桃花水”这句话时, 我们有意识地调换了前后两部分, 即“三月桃花水, 比金子还贵啊!”让学生先诵读, 之后谈感受, 在读中品味倒装句的特点, 明白这样写情感更浓, 表达效果更好。

站在单元的高度, 本课最后质疑探究:“同样写春水, 《三月桃花水》与《春潮》有何不同?”教师以恰当的音乐作背景, 男女生分别读文,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自主体验, 感受由于地域不同、作家不同、时代背景不同, 所描写的春水迥然不同, 在雄浑与轻柔、阳刚与温婉的对峙中体会文章的特点。

上一篇:鸟的歇后语有哪些下一篇:签订《就业协议书》及报到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