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十二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5篇)

十二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1

[教学设计理念]

第十二册《古诗三首》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教学时要以新课标有关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求为依据,以评促学,评中导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以评促学,既有老师的评,又有学生的互评,评学生是否能凭借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评学生是否能适当了解诗的表达方法;评中导学,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新天地。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凭借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深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时间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长歌行》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揭题后告诉学生,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然后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明确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古诗,并想想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三)检查学生的朗读和对诗意的初步感知。

(学习古诗也需要初步整体感知。)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一)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老师告诉学生,利用注释学习古诗文,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诗句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

2、学生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二)反馈时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1、理解注释中未解的词义:

生光辉:焕发生命的光彩。

2、逐句理解诗意后,要求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老师要加以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理解古诗诗句意思是学习古诗的重要基本功。)

四、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对诗中多层取喻的表达方法,学生不易理解,老师可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赏读: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八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清晨,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粘满了雨露,朝阳升起以后,晒干了露水,葵菜沐浴在一片阳光之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享受大自然阳光雨露的恩泽,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他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败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直向东流到大海,一去不复还了。我们在年轻力壮时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二)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要珍惜时间,读过哪些有关时间的诗文?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你自己对时间有什么体会?

(多层取喻是这首诗教学的难点,老师有必要做适当的讲解。)

五、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和尝试背诵

(一)指导朗读

教师再次范读后,让学生自读体味,同桌互读交流,最后找好朋友(包括老师)朗读交流。

(二)指导背诵

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老师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记得快;抓住能引起联想的重点词语背得快,如可抓住“园中葵”“百川”等词语帮助记忆。)

(朗读、背诵也需要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六、作业

1、自学《七步诗》,对曹植多一些了解。

2、搜集边塞诗。

(拓展课外阅读,是更为有效的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七步诗》《出塞》

一、复习

我们是怎样学懂《长歌行》的?

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老师要强调:(1)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2)要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再次强化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七步诗》

(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交流时老师作适当的指点:

对注释中已解的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语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持”与“然”;对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要适当讲解,如:“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了解《七步诗》的写作背景,才能理解“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的悲愤心情。)

二、学习《出塞》

(一)指导学生凭借注释读懂诗句。

1、学生自读、理解。

2、老师适当指导。

对注释中未解的学生又难以理解的词句要适当指导,如:

但使:只要。

不教:不让,不使。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秦汉时期的边关。对本句互文的修辞手法不必涉及。

(二)指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

在唐诗成百上千首边塞诗中,王昌龄这首七绝被誉为唐诗绝句第一,这是为什么?可提示学生思考方向: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在学生交流时,老师适当指点,引导学生赏读: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保卫边疆、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英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恢弘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气概。

三、指导感情朗读

这首诗应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成诵。

四、交流边塞诗

对学生没有交流的名诗,可予适当提示,如唐朝王翰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和陈陶的《陇西行》等,看能不能朗读或背诵出来。

(此诗用语平淡,但意境恢弘,有必要指点学生赏读。)

十二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2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 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其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 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能实现各种资源有机整合, 不仅能拓展学生视野, 增加课堂容量,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 而且能帮助学生顺利突破重点难点, 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上如何来实现这种整合呢?下面以《墨梅》教学为例, 谈谈本人的一点看法。

教材重组, 拓展视野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 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传统的一课一教的课堂模式不仅形式单调, 而且重复消耗了师生大量的精力, 且又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于是, 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 一种新颖高效的主题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里的主题, 可以是同一思想主题, 可以是同一知识主题, 更可以是同一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 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

窦桂梅老师说:“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 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在对《墨梅》一课进行备课时, 本人就意识到, 如果一堂课仅仅围绕这首诗来进行, 虽然学生对于诗情诗意的把握会比较扎实, 但未免有点单薄。经过反复思考过后, 我决定把梅花诗作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 这不仅因为我国古代有近两千首写梅花的诗, 更因为这些梅花诗中饱含诗人的思想和精神, 梅花是广大诗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一种象征。

这节课以梅花为主线, 由王安石的《梅花》导入, 让学生初步体会梅花的清香与淡雅。接着进入《墨梅》这首诗的学习, 通过对诗句的品读, 对诗意的理解, 对作者品质的深度探究, 学生既明白了这首古诗的意思和墨梅的特点, 更透过字面走进了诗人王冕高洁的精神世界。第三个环节是拓展阅读《卜算子·咏梅》, 进一步探究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

“一树梅花千首诗, 铸就中华民族魂”。课后, 我深深体会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整合尝试, 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认识了淡雅清香的梅花, 接触到了“咏物言志”这种常见的表达方法,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从这一首首梅花诗中所领悟到的坚贞不屈, 淡泊名利的中华民族魂, 一举多得!

媒体整合, 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 是教育过程的关键。课堂鲜活有趣情境的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它是一节课是否精彩的关键。

上课前, 我先给学生观看了一段梅花视频, 这些婀娜多姿的梅花图伴随着《梅花三弄》的古典音乐呈现于学生的视野当中, 给他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学习古诗《墨梅》时, 我又出示了王冕的《墨梅》图, 那横出一枝梅花, 枝干挺秀, 布局主次分明, 疏密得当, 清新秀丽, 似乎还渗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这样的图片加之教师动情的介绍, 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情境, 增加了学生对《墨梅》图的理解, 也调动了学生对古诗对作者的探究欲望。

课内外整合, 突破难点

课堂上,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材, 用好这个文本。但有时, 为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需要, 可以适当进行拓展, 补充一些课外知识, 把课内外知识有机整合,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文本, 理解文本, 感悟文本。

学习《墨梅》这首古诗时, 学生对于诗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对于“清气”一词出现了困难, 他们只能大概知道“清气”就是清香之气, 对于其中暗藏的深意则无法洞悉。

这时, 我及时利用投影出示了一段文字, 介绍了作者王冕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文字中提到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王冕在几次考进士未被录取的情况下毅然烧了自己所有的文章, 决定永不做官, 以免使自己成为老百姓怨恨的对象。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好, 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 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 当县官亲自下乡去见他时, 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 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

在阅读了这段文字之后, 学生纷纷被王冕的洁身自好、鄙视流俗的精神所感动。当再问起他们对“清气”一词的理解时, 大家畅所欲言, 有的说是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节气, 有的说这是王冕敢同黑暗社会斗争的铮铮骨气……

当学生理解文本出现困难, 适度拓展相关课外知识, 并与课内知识有机整合, 就能帮助他们快速突破难点, 为他们顺利打开学习道路上的又一扇大门。

十二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3

教学步骤

二、新授和抢答

(一)放录音──《杜少府之任蜀州》

1.谁能解释“之”字?(计分)

2.(读诗)谁能最先背诵该诗?(计分)

3.谁能说出该诗的大体意思?(计分)

4.谁能解释“望”的含义?(计分)

5.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诗的含义。(计分)

6.板书小结:审理诗,背诵后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放录音──《望天门山》

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2.推能最先画出这首嵌画诗的简笔画?(计分)

4.放幻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5.谁能最先背诵该诗?(计分)

6。“望”的观察点在哪儿?(计分)

7.“断”、“开”、“出”各有何含义?(计分)

8.板书小结:嵌画诗,画简笔画理解。

(三)放录音──《天净沙·秋思》

1·放幻灯片。

2.学生边小声朗读,边看幻灯片,沉入意境,设身处地体会该散曲所抒发的情感。看谁理解得又快又好。(计分)

3.谁能是先背诵这首歌曲?(计分)

4.(录音、幻灯兼放)与上两首相比较,该散曲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计分)

5.板书小结:情景诗,设身处地体验。

三、幻灯片总结古诗学法

事理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嵌画诗:画简笔画理解

情景诗:设身处地体验

四、总结和宣布抢答赛结果,表彰先进,勉励后进

五、投影片安排作业

1.运用已掌握的古诗学法,自学《水调歌头》和《山坡羊》。

2.将《天净沙·秋思》改写为散文。

点评:这是一堂设计“精巧”的古诗电教课。

说它“精",是因其紧扣了教学目的,融电教、竞赛、学法传授为一体,而且篇幅精悍,从头到尾浑然一体。

十二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忆江南》。

2.通过搜集资料、看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培养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3.感受江南美好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诗词的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正确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两首诗,谁能背诵下来?学习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观察的角度、字词和修辞方法等方面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忆江南》。(板书)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

二 学习《忆江南》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作近三千首,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白居易在五十岁至五十五岁期间,曾先后在杭州、苏州出任刺史(地方行政长官),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忆起这段令人愉快的时光。这首《忆江南》是他在六十七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的。

2.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词的人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却是对江南春色的回忆,或许这也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3.自主学习,理解词义。

(1)自读,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2)再读,借助注释,想象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理解词句,不懂的作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小组相互交流读懂了什么,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4)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间相互补充,有不同看法的可以共同探讨。)

要点提示:“谙”指自己过去已体验过、感受到、熟悉了的。第一句“江南好”中的“好”,又与下文的“忆”相照应,上下沟通,此为精彩之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描写江南美景的绝妙之笔,要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意境,红的江花,绿的江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很是耀眼。作者对江南景象的描述以色彩的渲染而别具独到之处。

“能不忆江南?”通过反问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同时与开头呼应,使全词浑然一体。

这首词通过对江南景象的回忆,来表达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与怀念。全词引人遐想,给人以深刻印象,令人叫绝。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感受江南的美景,体会作者的表达之妙。

三 学习本课的生字

1.两分钟记住字形。

十二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5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2.课文插图。a 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4.背诵。

第二课时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3.默写两首古诗。b案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第二课时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上一篇:贾谊《过秦论》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下一篇:高考文化生活答题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