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李白)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望庐山瀑布(李白)(通用10篇)

望庐山瀑布(李白) 篇1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大家知道相关的知识内容吗?一起来了解一下!

望庐山瀑布二首⑴

其一

西登香炉峰⑵,南见瀑布水⑶。

挂流三百丈⑷,喷壑数十里⑸。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⑹。

初惊河汉落⑺,半洒云天里⑻。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⑼。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⑽。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⑾;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⑿。

而我乐名山⒀,对之心益闲⒁;

无论漱琼液⒂,还得洗尘颜⒃。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⒄。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⒅。

飞流直下三千尺⒆,疑是银河落九天⒇。

词句注释

⑴庐山:又名匡山,中国名山之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⑵香炉峰:庐山香炉峰有四。此指南香炉峰。因烟云聚散,如香炉之状,故名。关于香炉峰的位置,各注本有多种说法。

⑶南见:一作“南望”。

⑷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⑸“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壑(hè):坑谷。

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此二句化用沈约《八咏诗·被褐守山东》“掣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句意。歘(xū):迅疾貌。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隐若:一作“宛若”。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

⑺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

⑻“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⑼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此指大自然。

⑽“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江月:一作“山月”。

⑾“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

⑿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⒀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

⒁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⒂无论:不必说。漱:漱洗。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

⒃还得:但得。一作“且得”。尘颜:沾满风尘的脸。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

⒄“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谐:谐和。宿:旧。宿所好:素来的爱好。一解为旧友。

⒅“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⒆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极言天高。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一作“半天”。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白话译文

其一

从西面登上庐山的香炉峰,看见南面瀑布高挂在山前。

瀑布高高悬挂达到三百丈,喷涌出的溪水有数十里长。

瀑布水流迅疾如同闪电般,时隐时现恰如空中升白虹。

初看以为银河从九天垂落,河水从云天高处半洒而下。

抬头仰观那气势更加雄伟,大自然造化之功多么壮阔!

海天之风吹不断瀑布水练,江上明月照来又如同空无。

瀑布水花在空中四溅乱射,冲洗着两侧青色的山石壁。

水珠飞溅犹如轻霞般四散,流淌的水沫在巨石上翻滚。

我平生素来喜爱游览名山,面临此瀑布更觉心里闲逸。

不必说可吸饮如琼液之水,还可以用来洗去途中尘颜。

还是与旧友相携一道到此,在这里隐居永远辞别人间。

其二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干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创作背景

望庐山瀑布(李白) 篇2

这首短诗本来连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都是朗朗上口, 但是, 对它的理解, 可以说, 就是大名鼎鼎的所谓专家也难以形成定论。比如, 对 “遥看瀑布挂前川”中 “挂前川”意思的理解, 以及“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所用修辞的确定, 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法不一的。下面着重就这二句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愿与同仁共勉!

《望庐山瀑布》在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里被选编上, 同时, 在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中也录用了, 由此可见该诗永久的影响力。但是, “遥看瀑布挂前川”如何理解呢? 其中北师大版教材中注解 “挂前川”为: “好像山前挂着的河流。”

把瀑布比喻为悬挂山前的匹练似的河流, 这类理解, 就笔法来讲, 的确貌似奇崛, 实际上, 非但谈不上平常, 而且显得非常笨拙。为什么呢?

因为瀑布本身就是悬挂起来竖立着的河流, 二者之间谈什么作譬相似性的条件呢? 这就像一棵树的横枝和竖枝, 强自互比, 有何必要! 还有, 这样一解读, 抹煞了原诗所创设意境的层次感。诗人描绘瀑布是渐次完成的, 这里只是告诉人们在这个立足点上瀑布的整体印象, 还没有翻过它的家底儿。另外也与诗人设景构物错落有致的原汁原味风马牛不相及。这点下面会提到。

但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还不知道诗仙他是在哪儿看瀑布的, 在山脚还是山腰, 是临水细瞧还是远望轮廓? 当把 “前川” 本身解读成瀑布的时候, 那么, 诗人则失去了观察的立足点, 他总不会真的端上满满一杯酒, 跳在半空中 “仙” 一回吧! 这样, 我们即可假定他就在瀑布跟前, 就像朱自清先生看梅雨潭瀑布一样, 细品慢尝了! 如此这般, 就与 “望庐山瀑布”矛盾了, 因为大可不必 “遥看”, 近视就行啊! 如果说庐山很高, 瀑流很长, 只有 “遥看”, 那瀑布落下的低处何尝不是瀑布呢?

对于 “挂前川”的另一种理解是: 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这种理解就对了! 把瀑布比喻为“挂”, 即悬挂着的白练。瀑布是瀑布, 川流是川流, 没有笼统为一, 和第一种理解中把 “挂”作为 “川”即河流的修饰语的错误截然不同。更为重要的是, 当时还跳不到空中的诗仙总有了一个具体的落脚点, 他就醉卧在山前瀑布落入的河流对岸, 逍遥自在地观赏山顶紫烟缭绕, 山间白练悬挂, 山下激流奔腾……正因庐山高, 瀑布大, 河流急, 诗人大概只有远隔大河遥看瀑布了。景致叠现, 何其从容不迫。

再说 “飞流直下三千尺”, 人人都会说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理由是把个瀑布说得太长了。其实, 此为其一, 还有其二呢! 只有高度浪漫的李白才会这样毫不含糊地说 “三千尺”, 似乎他亲自丈量过一般, 十分确定, 不容置疑。这就是此句夸张的大胆奇特的真正所在。若单单因为诗人把瀑布说得太长以为是夸张, 那 “白发三千丈” 大概更会吓人了吧! 所以, 这里把难以确定的数字敢于肯定地说, 更是夸张的体现。

诗人远望瀑布, 时候一多, 神志、眼睛变得朦胧迷离起来, 何况他想必醉眼还惺忪着, 于是疑心顿生, 那不正是九天之外的银河垂落眼前吗! 这才是实实在在描绘瀑布瑰丽雄奇的神来之笔。由眼前人间瀑布, 到想象天外银河, 由此及彼, 神思飞扬, 表现出诗仙游心于物而不被俗物羁留的高度浪漫主义的笔调。换句话, 诗人的思情已经藉着落在眼前的银河仙升遐引了, 哪还顾念到凡品的庐山瀑布呢? 这层意境的展开, 就由想象和联想达到的, 因此, 就不能说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原因就在于此。否则, 逗留落迹于尘世的瀑布, 那就没有诗仙的 “仙气”了!

造成这种不同理解的分际是对 “疑” 字的说法不一。多数人愿意把它注解为 “好像”, 那么多半自然会连带出比喻用法的说辞出现, 在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这个 “疑” 就当 “疑心”讲, 虽有 “如同”的意思, 但不是比喻用法。举个例子, 如说“他在鄙陋的小屋, 如同身处豪华的大厦, 因为那颗心无比广大”, 怎是比喻呢? 事实上, 李白诗句中有 “疑” 处太多了, 比如: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丹崖森在目, 清昼疑卷幔。———《莹禅师房观山海图》

疑是老僧休念诵, 腕前推下水晶珠。———《白胡桃》

楼疑出蓬海, 鹤似飞玉京。———《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欲道心下事, 时人疑夜光。———《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鸟聚疑闻法, 龙参若护禅。———《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一个 “疑”字率直而然, 由此及彼的想象和联想, 道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动不动就跨过眼前现实, 飞升远引, 直向天际, 驰骋于另外一个似乎十分熟悉, 令自己倍感亲切自在的理想的境界中, 此即 “谪仙”所由来也; 显得气势豪壮, 意气奋发, 给人以美的感受, 令人感到意味悠长; 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胸襟阔大、超尘绝俗的精神面貌。

李白诗歌的这一浪漫手笔, 与杜甫为代表的现实手法比较, 不同就在超越现实, 思飞杳冥, 而不羁绊于现实的忧患当中。因此, 以写景来说, 浪漫者重在烘云托月, 建构起情思的跷跷板, 现实者重借景抒情, 成为精神的钩锁链。这是两种侧重点不同的写景作用。笔调不一, 境界殊绝。

摘要:人尽皆知,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不仅有“酒仙”的清誉, 更有“诗仙”“谪仙”的美誉。这些称名其实源出于一点, 那就是他写诗前必要畅饮一番, 在常人来说可能是神志不清的时候, 正是诗仙诗兴大发, 笔毫舌吐跃跃欲试的良机!因此, 人、酒、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志难酬借酒消愁, 酒大醉诗情澎湃, 人因诗名传千古, 而有诸仙令名齐集一身的可观效果, 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葩了。

望庐山瀑布(李白) 篇3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潀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以上第一首为五古,第二首为七绝。七绝似乎简单将五古的“挂流三百丈”的“三百丈”乘以十,便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古代诗歌对此前作品的因袭并不少,但像这种浅层次的改写却不多见。由此我们怀疑存在这样一种可能:通行本署名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虽广为传诵,但不是李白的作品,而是晚唐五代或宋初人根据李白的五言古体改写的。

支持上述判断的理由之一是,七绝《望庐山瀑布》因袭五古以及李白他作的地方过多。除七绝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简单改自五言的“挂流三百丈”一句之外,七绝的“疑是银河落九天”亦改自五言的“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七绝的首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亦疑似改自五言的“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明朱谏《李诗选注》卷一二评论七绝《望庐山瀑布》曰:“银河九天,亦蹈前意。”可以确信,七绝亦步亦趋地抄袭改写五古。天才的李白会如此改写自己的作品吗?值得怀疑。

天宝十二载,李白作《秋于敬亭送从侄端游庐山序》,其中述庐山曰:“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序中“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潀射万壑”分别可视作李白对早年所写五古中“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空中乱潀射,左右洗青壁”的散文式表达。而七绝《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既是五古“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的改写,又是《游庐山序》中“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的改写。

更为重要的是,七绝虽改写自五古,但却忽略了五古内在的逻辑统一性。五古“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的句子表明,诗中所写为傍晚至月亮升起的情景;而七绝起句就说“日照香炉生紫烟”,与五言所写相矛盾。而且,五言古体“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二句,与“江月照还空”句互为照应。只有在傍晚入夜月亮升起之时,由“挂流三百丈”的瀑布联想到“河汉落”才显得顺理成章;而七绝初日刚上便联想到“银河”,似乎说不过去。又五古并未涉及所谓“川”,而七绝曰“瀑布挂前川”。金性尧《帝遣银河一派垂》一文说:“次句的‘前川’两字不大好解,似瀑布之前还有川流,有些本子作‘长川’,也嫌重复,可能是凑韵。”(《金性尧集外文编》第三卷,中西书局2013年版)若是太白本人据五古改作七绝,两首诗怎么会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李白又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求崖山人百丈崖瀑布图》:“但见瀑泉落,如潀云汉来。”七绝对李白庐山瀑布写作的重复,简单而可疑,若为李白本人所改写,的确难以想象。

支持上述判断的理由之二是,李白同时代的文人、唐人李诗抄本、现存各种唐人的唐诗选本和唐人诗文评皆未曾提及七绝《望庐山瀑布》。李白同时代的崇拜者任华写了一首《杂言寄李白》,其中说:“登庐山,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余爱此两句。”所引李白写庐山瀑布的句子出于五古,而对颇受后世看重的七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字未提。这证明李白的时代,后来耳熟能详的七绝《望庐山瀑布》可能并不存在。

敦煌遗书P.2567李诗抄本抄有李白诗37题43首,其中只录五古《瀑布水》,即我们看到的五古《望庐山瀑布》,文字略有异同,未见七绝《望庐山瀑布》。这是唐人手抄的李白诗,年代比今知最早的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早二百多年。按照常理,P.2567的抄写者如果读过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他一定会在抄一首更长的五古之后随手将七绝同题之作抄下来;或者径直抄录七绝而放弃五古,不太可能忽略这首广为后人称道的作品。

此外,现存所有唐人的唐诗选本都未录七绝《望庐山瀑布》。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三:“徐凝《瀑布》诗云:‘千古犹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东坡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据葛立方“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之语,似白居易与徐凝不知李白有七绝《望庐山瀑布》。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若白居易当时读过署名李白的七绝,他决不可能去表彰徐凝这首格调卑俗的瀑布诗(参看程千帆《古诗考索·关于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这或可说明,中唐白居易的时代,署名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尚未出现。

支持上述判断的理由之三是,七绝内容本身的疑问:“日照香炉”不可能“生紫烟”。有人说:“此诗描绘的是庐山山南香炉峰及该处瀑布的绮丽景象。香炉峰烟雾缭绕,瀑布顺崖悬挂数十丈,气势宏伟,蔚为壮观。从绿葱葱的山涧中飞流直下的瀑布应是白花花的山泉,或是‘白练千丈’,或是‘银链坠潭’,产生的是白雾,怎么会有‘紫烟’呢?其实是‘日照’的原因,因为瀑布水跌落过程中,会溅激起无数水花雨雾,在阳光照射下,由于光线折射,出现五颜六色,使观看的人产生‘紫烟’的视觉。”(黄明亮等编著《趣闻江西》,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这一意见显然很难成立,“五颜六色”与“紫烟”显然不同。换言之,瀑布遇日光照射出现的是彩虹,而不可能生出紫烟。论者没有注意到这一说法的自相矛盾。

明人王祎《开先寺观瀑布记》记日光照耀香炉峰说:“日初出,红光尽照香炉诸峰上,诸峰紫霭犹未敛,光景恍惚,可玩不可言也。”朱金城据此以为“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实景(《“日照香炉生紫烟”新解质疑》,《唐代文学论丛》1984年第5辑)。按王祎的话不能证明“日照香炉生紫烟”,因为“诸峰紫霭犹未敛”,与“日照香炉生紫烟”并不是一回事。王祎的文章所记为实写,“紫霭犹未敛”中的“紫霭”是日光尚未升腾而出之前的景象,日光只能促使“紫霭敛”,而不能“生紫烟”。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引七绝首句作“日暮香炉生紫烟”,这跟明人王祎的说法一道证明,初日照射下,“香炉”不可能“生紫烟”。苗埒说:“去年游庐山,才知日照原来也是峰名,这诗是写暮色苍茫中,遥遥相对的日照、香炉二峰峰顶仿佛如紫烟缭绕,这才更衬托出末二句的瀑布形象,注家注为日光照射,真是隔靴搔痒,‘不识庐山真面目’了。”(《日照何能生紫烟》,《唐代文学》1982年第1期)此文虽因不明历史地名沿革而遭到广泛的批评,但其中所说太白诗写“暮色苍茫”中庐山山峰“紫烟缭绕”下瀑布之景的意见,确实是值得思考的。

nlc202309090316

支持上述判断的理由之四是,七绝与五古的风格不相类。关于五古和七绝二诗之间的关系,明朱谏《李诗选注》卷一二曰:“李白《瀑布诗》,选言其详,绝言其概。言其详者,奇状异形,无不备举;言其概者,撮其大体而略其细目也。选则详赡而精到,绝则疏畅而明快。”程千帆《关于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分析说:“这是一个才情横溢的青年面对着与他所已经熟悉了的蜀中山水风格很不相同的新境界所发出的由衷的赞叹。他用纵横铺排的赋体写了一首五言古诗,‘言之不足’,又写上一首七言绝句,更其集中地刻画了瀑布本身的令人惊心动魄的雄伟形象。绝句显然是古诗中所表现的景物在诗人构思中更其典型化的再现。”上面两家的分析不无道理,但两首诗风格的差异却与它们在文字层面的因袭显相矛盾。詹锳、程千帆和安旗等学者均以五古和七绝两首作于李白早年(开元二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之时),但五古与李白同期其他作品风格相近,七绝则大不相同。五古略见稚拙,有欣喜的天仙之气,末句“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充分表达了作者出世游仙的愿望(“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敦煌遗书P.2567作“舟人莫敢窥,羽客遥相指”),是李白早年作品不断表露的思想。七绝则太过纯熟,意指不明,看不出表达了什么明确的感情。而同一时期,李白所作的其他写景七绝都与五言《望庐山瀑布》相类,而与七绝《望庐山瀑布》不同。如: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望庐山五老峰》)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以上两首七言绝句,一者明确表达了李白的出世之想,一者与李白的行踪相合,其创作情境能够很清楚地读出来。七绝《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二句,的确生动形象,气势宏大。但我们应该考虑该诗的整体,它究竟要表达什么呢?它所欲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李白个人所处的某种生活境况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些问题似乎都难以回答。

总之,虽然两种宋本《李太白文集》都有七绝《望庐山瀑布》,北宋人所编的《文苑英华》《唐文粹》《庐山记》也都收了这首诗,比苏轼大两岁的郭祥正在一首怀念李白的诗中也抄了“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但由于上述四项事实,我们大致可以做这样的推测:七绝《望庐山瀑布》并非李白的作品,它极可能是对李白同题五古的改写,其出现时间在晚唐五代或北宋初。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李白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4

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而在理解这一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最难的部分,学生虽然可以用给字组词,通过借助课文插图理解了诗意,但很难体会到作者李白想表达的那种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分析了一下原因:

部分学生没有见过瀑布,部分学生见过却没有仔细观察体会过,学生想象的能力有些弱。学生没有很好的体会到这种感情,只是知道作者想要表达这种感情,所以后面的有感情朗读也是比较失败的,而最后的诵,在朗诵方面也是失败的,而背诵是十分成功的,因为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会背了。

李白与孟浩然游庐山 篇5

到了庐山,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香炉峰升腾着紫色的烟雾,令人感到十分的温暖,好像沉浸在仙境之中。他们来到瀑布脚下,瀑布就像一匹匹白马,飞快地往下跑,又像一粒粒珍珠落下来。李白和孟浩然仿佛觉得身子轻飘飘的,飞到瀑布底下,去接那一粒粒断了线的珍珠。忽然,一阵风儿吹过,令他们感到神清气爽。李白对孟浩然说:“这儿真美,简直就是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孟浩然说:“这正如施肩吾的诗 ‘ 豁开青冥巅,泻出万丈泉 ’。”于是,李白挥笔写下了《玩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李白) 篇6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二、对比赏析

1.两首诗一开头便将一条巨大的瀑布“挂”在了读者的眼帘,即使并未亲眼见过庐山,但通过他们的描写我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观,两首诗中均有“诗中有画”的境界。读罢“遥看瀑布挂前川”与“虚空落泉千仞直”这两句诗,我们已然不知是该赞叹大自然造物的巧夺天工还是该赞美诗人们的艺术美感。这两句同写瀑布与山的依存状态,李在描写手法上巧在了一个“挂”字,“挂”原意是人为的动作,却用来描写瀑布倚靠在香炉峰的状态,突出了瀑布的巧夺天工,似乎是神仙有意为之;“遥看”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白远远望见瀑布时“两眼放光”的喜悦之情,此情着实溢于言表。徐的“千仞直”则把瀑布写得干净利落,这里的瀑布好似一把利刃,于千万丈的山峰上直直地劈斩至平地,气势震撼,场面壮阔,让人为之一震。

2.读到这里,我们发现,徐的诗较之李更早地进入了描写瀑布的状态,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李一开始腾出了一句七个字“日照香炉生紫烟”来描写整个大环境,而不直接就写瀑布,这是有其用意,他并不着急将我们带到瀑布面前,而是先跳出来,让我们看看香炉山在日光的照耀下烟雾缭绕的景象,意境灵动,视野开阔,给人“欲进却出”之感。徐则单刀直入,马上从视觉上给予我们以强烈的冲击,而后如惊雷般的声响更让人心头为之一震。两首诗的前两句是两位诗人在不同的方位观下对瀑布的艺术渲染,各有其妙处。前者较之后者意境视野更加开阔,但在冲击力方面则要略略逊色于后者。

3.两首诗为突显瀑布的宏伟巨大似乎注定了描写手法上离不开了夸张和比喻等手法,先看李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有多长?三尺为一米,三千尺为一千米!天晓得哪里找得到这么长的瀑布,但是,在李白的诗里,它却可以存在着。词句为展现瀑布与山峰的高大毫不吝啬地夸张描绘,画面感依旧同前两句一样地强烈。最后诗人发出感慨:想必这是天上银河落下来的吧,更是将诗人的兴奋、赞叹的情绪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而徐则把瀑布比成白练,着重从视觉上展现瀑布镶嵌于山峰中间的状态,“破”字更是如前面所提到的“千仞直”一样突显了瀑布的冲击力(“杀伤力”),瀑布于被青色包裹的山峰中冲“破”而下,抑或说是“劈出”一道“白痕”来,手法夸张但又写实,很好展现了徐凝眼中瀑布的雄伟壮观之景象,这是徐的手法妙之所在。

望庐山瀑布 篇7

——庞古堆小学:卢杨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瀑、炉、疑”四个生字,会写“炉、烟、流、银”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背诵课内外学过的李白的诗。

2、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大家坚持课外阅读唐诗,一个个都会成为小诗人的。

3、板书课题。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二、解读课题,检查预习

1、大家齐读课题。谁能加个词,把题目说成一句完整的话?(李白望庐山瀑布)

2、读课题要有讲究,看谁能够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么读,能够看出李白到庐山瀑布干什么?(生朗读时,强调“望”字)

3、怎么读,能够看出诗人望的是什么?(生朗读时,强调“瀑布”二字)

4、小组合作,检查预习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预习情况,教师巡视指导。(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指导,同学评价。(3)、指名朗读古诗,相机纠正读音,标注节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品读一、二两行诗。

1、指名读第一行诗“日照香炉生紫烟”

2、指名读第二行诗“遥看瀑布挂前川”

(二)品读三、四两行诗

1、指名读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提问: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水流得很快?

(要求学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落”三个字。)

3、出示庐山瀑布的插图,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4、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指导朗读诗句。

师范读,学生认真听,指导学生朗读时语速快速而响亮,给人以水流很快之感。

6、“三千尺”有多高?假如我们的教学楼一层有4米高,3千尺相当于250层教学楼的高度。在这里,“三千尺”不是准确的数字,主要是形容香炉峰很高,瀑布很长。李白在许多诗中都有意地把数字夸大了,谁能举出例子来?

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7、再读第三行诗,看看“三千尺”要怎么读,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长?(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缓,语调稍扬,表现水流很长。)

8、介绍“银河”的知识:农历七月,在晴天的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叫“银河”,瀑布看上去跟银河很相似。

10、这银河从天上掉下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疑”字。

11、请同学们一起想象瀑布像银河从天而降的景象,一起读读第四行诗。(朗读第四行诗时,要求语调平稳有力,带着神往的表情,“落九天”要读出给人以瀑布很高很长之感。)

四、赏读古诗,练习背诵

1、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李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师指插图,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哪位李白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

3、学生练习背诵整首诗。(看图背,齐背,赛背)

4、小结:诗人李白写出了他所见到的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并展开大胆想象,整首诗色彩明丽,想象奇特,像一幅壮美的图画。希望你们回家被给爸爸妈妈听。

五、练习书写生字

1、让学生认读生字。

2、教师相机重点指导学生从笔画、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

3、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

六、作业(自选喜欢的方式完成):

1、喜欢背诵的同学把这首诗背给家人听;

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画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望庐山瀑布教案 篇8

十月份第四周大班语言(古诗)活动----《望庐山瀑布》

设计者:邱萍 执教者:邱萍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并有感情、有节律的朗诵古诗。

2.根据古诗涵义创编动作并表演,感受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已学过歌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瀑布图片提问:

师: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瀑布像什么?

幼:这是瀑布。出去旅游的时候见过。瀑布像滑梯、镜子……

小结:瀑布是从上而下不停地流动着,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给人的感觉很壮观。

二、欣赏古诗

师:上周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瀑布的歌曲,现在大家一起来唱一唱。

小结:刚才我们唱的这首歌曲其实是由唐代诗人李白写的古诗《望庐山瀑布》而改编的。

二、学习古诗

师:诗人李白在游庐山的时候,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感受到了我们祖国是多么的美丽,于是写下了这首《望庐山瀑布》,那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出示古诗)1.朗诵古诗

(1)教师完整朗诵一遍,(2)幼儿跟读

(3)师生再次按照节律朗诵 2.初步理解字词含义

师:我们刚刚念了这首古诗,你们喜欢诗中的那一句呢?(幼儿说出一句,教师解释生字和句子的意思)

生—形成 烟---烟雾 遥---远远的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三千尺---高度(形容很高)疑----怀疑 银河----星河 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

四.创编、表演古诗

1.在熟念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创编动作。2.鼓励个别幼儿大方展现自己的表演动作。

小结:其实这首诗是李白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我们小朋友有机会的话可以去庐山感受一下那里的美景。

附古诗《望庐山瀑布》简介及译文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教案--《望庐山瀑布》 篇9

【教材分析】

《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本首诗体现了“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落实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鼓励学生拓宽视野,阅读相关书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瀑、炉、疑”四个生字,会写“炉、烟、流、银” 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 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背诵课内外学过的李白的诗。

2、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大家坚持课 外阅读唐诗,一个个都会成为小诗人的。

3、出示课件(课文插图),讲故事导入:一天,李白来到庐山游览,当他看到太阳照在郁郁葱葱的香炉峰上,峰顶升腾起紫色的烟雾,一 条瀑布好像大河般高高地垂挂在山前,长长的流水像飞一样奔泻而下,真让人以为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时,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一首诗 来——

(播放课文录音《望庐山瀑布》)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写景的诗。(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二、解读课题,检查预习

(一)解读课题

1、大家齐读课题。

2、谁能加个词,把题目说成一句完整的话?(李白望庐山瀑布)

3、读课题要有讲究,看谁能够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么读,能够 看出李白到庐山瀑布干什么?(生朗读时,强调“望”字)

4、怎么读,能够看出诗人望的是什么?(生朗读时,强调“瀑布” 二字)

(二)小组合作,检查预习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预习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①小组长抽读同学自制的生字卡片,检查组员生字识记情况。②小组长组织同学给生字组词,并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③小组齐读课文。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指导,同学评价。①读准字音。②认清字形。a.用猜字谜、熟字相加等方法识字。b.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c.用自己喜欢的生字扩词并说一句话。

3、指名朗读古诗,相机纠正读音,标注节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品读一、二两行诗。

1、指名读第一行诗“日照香炉生紫烟”

a.课件出示:(没有“日照”与“紫烟”的香炉峰图片)让学生边读 第一行诗边观察图片,看看图里缺了什么?

b.课件出示:(有“日照”与“紫烟”的香炉峰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 什么?

c.教师描述“紫烟”与“日照”的关系。d.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指导朗读第一行诗。

(通过评议,重点指导“生紫烟”的读法,要求读时语气舒缓,声音 又轻又柔,能让人陶醉在紫烟里。)

e.师配乐读,生闭眼边听边想象香炉峰的美景,再用词句描绘自己所 看到的景象。

f.大家边想象香炉峰的美景,边入情入境地诵读第一行诗。

2、指名读第二行诗“遥看瀑布挂前川” a.你们平常看到什么东西用上“挂”字?诗中“挂”字是什么意思? b.观察画面,瀑布吊在山前像什么?

c.师描述:在紫烟缠绕的香炉峰上,一条白色的瀑布像河流一样垂 挂在山前,多么有气势!

d.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句诗,读时强调“挂”字。

(二)品读三、四两行诗

1、指名读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提问: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水流得很快?

(要求学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落”三个字。)

3、(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象)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 下的壮观景象吧。

4、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指导朗读诗句。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评读,配乐诵读等读好第三行诗,读时要求语 调稍扬,重点指导朗读“飞流直下”,要求读时语速快速而响亮,给 人以水流很快之感。)

6、“三千尺”有多高?假如我们的教学楼一层有4米高,3千尺相当 于250层教学楼的高度。在这里,“三千尺”不是准确的数字,主要 是形容香炉峰很高,瀑布很长。李白在许多诗中都有意地把数字夸大了,谁能举出例子来?

(相机出示文字,引导学生吟诵:)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

7、再读第三行诗,看看“三千尺”要怎么读,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长?(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缓,语调稍扬,表现水流很长。)

8、我们以前学过“银河“这个词,谁能说说”银河“是什么?

9、课件出示图片,描述“银河”:农历七月,在晴天的夜晚,天空 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 白色的大河,叫“银河”,瀑布看上去跟银河很相似。

10、这银河从天上掉下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疑”字。大家想一想,李白在哪一首诗中也展开想象,用到“疑”字?(相机出示文字,引导学生吟诵:)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

11、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请同学们一起想 象瀑布像银河从天而降的景象,一起读读第四行诗。

(朗读第四行诗时,要求语调平稳有力,带着神往的表情,“落 九天”要读出给人以瀑布很高很长之感。)

四、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以〈高山流水〉的音乐伴奏)自由练读:现在,请同学们把自 己当作李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指挂图),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哪位李白愿意上来 吟诵一下这首诗呢?(生上台演读)

3、做诗人还应自然些,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生起立,师 生配乐演读。)

4、小结:诗人李白写出了他所见到的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 布,并展开大胆想象,整首诗色彩明丽,想象奇特,像一幅壮美的图 画。

让我们想象着这美景,再有滋有味地把它背下来。

5、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背诵整首诗。(看图背,齐背,赛背)

6、瀑布以它神奇的美感动着诗人,诗人以它神奇的诗句感动着我们。此时此刻,谁能够用上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练习书写生字:炉、烟、流、银

1、让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师生评议。

2、教师相机重点指导学生从笔画、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

3、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师生评议。

六、作业(自选喜欢的方式完成):

喜欢背诵的同学把这首诗背给家人听;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画庐山瀑 布的壮观景象;爱好积累的同学课外再背几首古诗„„

附板书设计:

香炉 紫烟

见{ 瀑布 前川 雄伟壮观

望庐山瀑布作文 篇10

行至香炉峰山脚下,远远的就能够听到水流由高空落下的声音,很是雄伟壮观,让人不由抬眼望去,只见一条瀑布从峰顶飞泻而下,沿途产生的水气蒸腾而上,在明亮的阳光照耀下,像是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遥望山顶,水气在阳光照耀下生成的紫烟缭绕,瀑布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山下激流奔腾,声势浩大,与峻美秀丽的山峰和飞流而下的瀑布构成了一幅绚丽壮美的山水图景。让人心生怜爱。

这香炉峰高峻陡峭,直入云端,加之瀑布水流湍急,喷涌而下,像是天上的银河掉落在人间。以它那势不可挡的速度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高度临空而落,腾起的水雾惊人魂魄,真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壮丽美景。

上一篇:岗位环境分析报告下一篇:汽车电器故障维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