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共14篇)

《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1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教学设想

1.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2.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四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四次流泪”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朗读《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听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检查预习

1、让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25年10月,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2、字词检查(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jiāo)卸(xiè)奔(bēn)丧(sāng)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典(diǎn)质(zhì)赋(fù)闲(xián)颓(tuí)唐(táng)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亏(kuī)空(kong)勾(gōu)留(liú)拣(jiǎn)搀(chān)蹒(pán)跚(shān)(2)、看意思说出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2.纷纷落下的样子()3.凄惨暗淡,不景气()4.失业在家()5.短时间停留()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7.衰颓败落()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10.细小而繁多(的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质疑探究

1、“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第一次点背影开篇点题 第二次绘背影突出主题 第三次别背影深化感情 第四次念背影深化主题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

3、《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体会几次流泪包含的感情。“到徐州见到父亲„„。不禁簌簌地流下泪”(伤心难过的泪)看见父亲爬月台„„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激的泪)父亲背影消失时„„我的眼泪又来了。(依依惜别的泪)

读到父亲来信时„„晶莹的泪光(相思的泪、饱含辛酸的泪)

4、理解本文朴实简练的语言表达方式: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吧,里边没人。

四、再读首尾,领悟深情,把握主旨。再读首尾段,引导学生谈自己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五、真情告白,理解父亲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他的爱。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六、小结

以歌曲《父亲》作为本节课结束,去深深体会那伟大的亲情。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父亲的背影我的泪

点背影开篇点题伤心难过 绘背影突出主题感激 别背影深化感情依依惜别 念背影深化主题思念辛酸

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教学反思: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三)培养语感

语感对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世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课时导入、播放录音、学生的自由朗读,都有意识对学生进行了语感培养,但在学生探究问题及分析课文时却忽略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

《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2

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 我们知道父亲的“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 点出背景;父亲买橘, 刻画背影;父子分手, 告别背影;文章结尾, 照应背影, 这是文章的明线———背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

师:课文中父爱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用电脑课件回放父亲的“背影”并配以音乐欣赏)

生1:“我”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看到满院狼藉, 又想起祖母, 不禁流泪。父亲说:“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从父亲的语言中, 我感觉到了父爱。因为父亲当时刚经受了丧母和失业的双重打击, 他的心里应该有着比儿子更多的苦楚, 但他却反过来安慰儿子。 (教师板书“语言”)

生2:从父亲和儿子的衣着对比可看出父亲深爱着自己的儿子。父亲自己一身布衣却要为儿子做紫毛大衣以抵御北方的风寒。 (教师板书“衣着”)

生3:从父亲爬月台的动作中可以看出父爱。父亲那么肥胖, 为了儿子竟要攀那么高的栅栏, 现在想想那情景, 真想大哭, 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而哭。 (教师板书“动作”)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 儿子在父亲平实的生活小事中理解了父亲, 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因为他流泪了。从作者的泪光中, 我们仿佛看到一对相拥相契、幸福美满的父子俩。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 看看文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生:买橘送别。因为最能表现父子深情。

师:具体地说一说。 (教师进一步引导)

生:过铁道很不容易, 但为了让儿子能吃到橘子, 他宁可自己多费点事, 也心甘情愿。

师:过铁道很不容易?何以见得? (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生:从父亲过铁道时的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来。“两手攀着上面”, 说明月台比较高, 爬上去不容易;“两脚再向上缩”显示出一种吃力;“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好像亲眼看到了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

师:“好像亲眼看到了”, 说得好。老师把这段文字改了一下, 大家对照原文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幻灯演示) “父亲利索地走到铁道边, 一下子跳下去, 两手撑着月台边, 双脚一蹬就上去了”。

生:“蹒跚”显示了父亲胖而且年老, “利索”则不能表达这一层意思, 它更多地显示出人的动作敏捷、身手灵活, 不符合父亲的实际。“慢慢探身下去”表现了父亲的小心翼翼和行动艰难, 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 “一下子跳下去”是年轻人的动作。“撑着月台边”显示不出月台的高度, 月台不高走过去自然不难, “双脚一蹬”也是年轻人的动作, 不符合父亲当时的特征。

师:分析得真好, 谢谢你。父亲还有哪些行动可以让我们感动呢?

生1:“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通过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 自己一个也不品尝, 全部留给儿子, 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 儿子就是一切了!这里, 慈父爱子的深情, 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生2:“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悲凉氛围中的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 宽慰儿子。

生3:“我身体平安, 惟膀子疼痛厉害……大去之期不远矣。”说明父亲此时身体状况已非常不好, 可能已经百病缠身, 但他没有向儿子诉苦, 只用一个“惟”字轻描淡写自己的病痛, 把所有的痛苦化于无形。离“大去之期不远”的父亲, 为儿子考虑得多么周到啊!

生4:还可以从送“我”上车, 帮“我”找好座位的行动上感受到。如“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拣定”这个词表达了父亲帮我挑选座位时的精心, 这种精心就是关爱。

生5:还有, “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这话包含着许多牵挂, 如路上是否顺利?车是否准点到达?路上可否饿着、冻着?行李有没有丢等。

生6:最后一段“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写出了别后怀念, 追思往事, 寄托思念的情?感。

师:分析得很好。这些语言, 含义丰富, 有离别的愁苦, 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 有对未来的忧虑, 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一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 多好的父亲啊!而当时的儿子有没有感受到呢?儿子是怎样表现的呢?请大家用刚才分析父亲的方法分析儿子。

生:儿子感受到了, 儿子的四次流泪表现了这一点。

师:能体会四次流泪的心理吗? (学生讨论体会交流)

师:作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背影, 通过对父亲细腻的动作、朴实的语言、熟悉的衣着、矛盾的心理的细致描写, 刻画了始终深爱着儿子的慈父形象。请同学们从课文的结构归纳一下文章的暗线。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生:文章的暗线是:开始引出回忆, 接着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 然后详写买橘送别的场面, 结尾表达思念之情, 催人泪下。可以用“父子深情”来概括。

师:同学们, 父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 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父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父爱是一场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 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受到情感的滋润。领悟父爱的方式很多, 领悟了就要懂得回报。人世间并不缺少父爱, 让我们用自己美丽的眼睛和纯真的心去发现父爱、品味父爱、领悟父爱吧!

二、课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这篇《背影》, 语言自然朴实却蕴含深情, 博大父爱催人泪下。如何解读“父爱”, 感悟文章丰富的情感, 获得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 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背影》情感教学反思 篇3

首先我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学生们显然有些吃惊,他们没想到在这样的场合中居然能听到这首老歌,孩子们都安静地若有所思地听着。音乐声隐去,我说:“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这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妈妈’,这是世界上最神圣、最辉煌的称呼!那么,我们的父亲如何呢?‘严父慈母’,根据中国的这句老话,仿佛做父亲的一定非常之严厉。其实,我觉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慈父是很多很多的。我们不妨说说自己的父亲。”

停了一会儿,我说:“同学们,我可以肯定,再严厉的父亲对你也有慈善的一面,你是否足够细心?你是否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下面请大家想想,然后具体地说一说。”

几分钟过后,我们班的谭东东先第一个举起了手。她笑着说:“我爸爸做了很多让我感动的事。比如以前上小学的时候天气突变,而且是快放学的时候,雨下得特别大,我当时想等吧,等雨停再走吧。正想着就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叫‘东东,走了’。我回头一看,居然是老爸!真是惊喜!在回家的路上,由于雨很大,我紧紧挨着老爸,可我还是能明显感觉到他把大部分的伞都遮挡了我。回到家时,我看到老爸的衣服几乎全湿了。当时是冬天,冷得不行,我一看到爸爸湿冷的衣服,眼睛就模糊了。”说着说着,本来笑着的她声音竟有些变调:“还有很多啦,不说了,再说就控制不住了……”

我正想再点同学起来说说自己的故事,我们班的宋楚江提议:“艾老师,你也说说你的爸爸吧!”还没等我反应过来,班上的同学们已经用掌声热烈响应他的提议了。看到这种情况,我顿了顿,说:“我的爸爸和你们的爸爸一样,很爱我,他为我做的事并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就是一些简简单单的事触动到我心里的那根弦。记得有一年严冬,我上学少穿了一件棉袄,冻得我直哆嗦,我搓着手,心里后悔没听妈妈的话。这时听汪新伟说:“小君,你爸爸来了!”我走出教室,只见爸爸微笑着,手里拿着一件棉袄,说“来,穿上吧”。我穿上棉袄,身上暖和了,心里更是暖洋洋的,爸爸说“以后要注意啊”。我笑着使劲地点了点头。回到家里,妈妈听说我上学少穿了一件棉袄,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顿,正要打我,爸爸笑着走过来,说“小孩子不懂事,算了吧”。我感激的看着爸爸,爸爸用宽容教育了我。几秒钟后,他们以掌声给予我“鼓励”。

后来又有几位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感人之处,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进入到《背影》的学习中。有了前面良好的感情基础,学生们读起书来也格外有感情。

在分析“我”的几次流泪时,有的学生无法理解:“艾老师,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作者怎么那么容易流泪呢?这是不是夸张的写法?”这个问题问得好,直接帮我把重点转到四次流泪上。我先让学生把作者流泪的句子找出来,再作分析。

“第一次流泪出现于课文第二节,‘父亲赋闲,家道衰落,满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伤,再加上失去亲人的伤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泪。父亲的艰难与父爱的伟大,使得作者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亲,从此又要走上风雨飘摇的人生之路。不难看出,离别的伤感与对父亲的牵挂,是作者第三次流泪的原因。‘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

在学生慢慢理解后,我继续说:“文章中的父爱,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关心、爱护,这种爱是浓烈、深沉、厚重的,是一种含泪的爱。这份爱表现在父亲为我所做的一件件小事里,深藏在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那份艰难和不易中。”

我觉得,学习这篇文章,必须让学生从父亲的境遇去体会,去感受父亲那一言一行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感动着作者的感动,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最终达到情感教育与学习教育的目的。

《背影》教学反思 篇4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多年来,大家都喜欢从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笔者不作赘述。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第一次流泪出现于课文第二节,“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父亲赋闲,家道衰落,“满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伤,再加上失去亲人的伤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

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泪。“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艰难与父爱的伟大,使得作者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亲,从此又要走上风雨飘摇的人生之路。不难看出,离别的伤感与对父亲的牵挂,是作者第三次流泪的原因。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三)对比服装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环境”,从着装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自我的关心程度。父亲穿着很朴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价,颜色普通。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就连给脚夫的小费,父亲也要讲价,家境惨淡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出读书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亲为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贵重,也很时髦。通过父子服装的对比,不言自明: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远远胜过自己。从父子服装对比这一角度来分析课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背影》教学反思 篇5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作者朱自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眷恋之情。作者“诚实”的写作使文章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人间亲情。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了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情感上,实现本文教学重点的落实。因为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因而,我在教学设计中选取了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所渗透的父子深情的角度,设置了几个层层深入的环节:

先是由龙应台在《目送》中的一段话导入,体会父母子女之间目送彼此渐行渐远背影的无奈,联想到自己的父母,让学生初步进入到一个感悟亲情世界的氛围当中。

之后是“初读,探寻背影”这一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实施,学生对文章能有一个初步的体会,找出时隔八年之久却依旧让作者念念不忘的背影画面,学生能准确找到细致描写的片段。

再来“品读,聚焦背影”,感悟至深父爱。文中,对父亲买橘子时的动作刻画地特别细腻,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关心、爱护,这种爱是浓烈、深沉、厚重的,是一种含泪的爱。这份爱表现在父亲为我所作的一件件小事里,深藏在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那份艰难和不易中。

然后是“研读,儿子的眼泪”,作者亲眼目睹父亲的背影留下了眼泪,眼泪中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眼泪的含义,联想到生活中自己的行为,理解父亲,读懂父亲。

最后进行拓展延伸,以片段写作的形式对父母进行“真情告白”,从而学会感恩,关爱身边爱着自己的人。

本课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和重点,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获得顿悟并能从课堂中体验到真切的人间至情。从学生的状态来看,他们较为深入地探究了文本,通过层层深入的环节,理解了文章情感。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同学在读自己写的真情告白片段时声音哽咽流泪了,这说明他在这堂课中有着很多的收获。

背影教学反思 篇6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多年来,大家都喜欢从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我不作赘述。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第一次流泪出现于课文第二节,“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父亲赋闲,家道衰落,“满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伤,再加上失去亲人的伤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

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泪。“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艰难与父爱的伟大,使得作者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亲,从此又要走上风雨飘摇的人生之路。不难看出,离别的伤感与对父亲的牵挂,是作者第三次流泪的原因。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三)对比服装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环境”,从着装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自我的关心程度。父亲穿着很朴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价,颜色普通。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就连给脚夫的小费,父亲也要讲价,家境惨淡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出读书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亲为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贵重,也很时髦。通过父子服装的对比,不言自明: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远远胜过自己。从父子服装对比这一角度来分析课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7

就语文学科来说,《背影》还应该怎样上, 还能怎样上,这每每被大家提出。笔者参与了“深度研课”群有关韩军老师《背影》教学的一系列讨论。我认为,语文学科只有教出文化风景,才能够真正引发学生积极的语文关注。

一、有风景,要把握好远和近的关系

韩军老师眼中的“风景”即整体教学与深度课堂的有机融合。

韩军老师教学《背影》,不同于某些课堂进行的片段式教学,或纯个性化解读。韩军老师化平面为立体,化单线条解读为多元化解读,使得他的课堂教学就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格局。

日常自由阅读或者解读《背影》文本,读者每每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教学《背影》,韩军老师把文中的几个人物归结为“两个祖辈、 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两个孙子、四条生命”, 用文中的四次流泪来唤醒生命意识,窥探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个性化地将一向解读《背影》 为“父子情深”的观点上升到“珍爱生命”的高度。这样做,课堂教学就有了别样的风景, 学生就可以觅得文本之浓重情感。

因此,韩军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观察文化现场的范例,那就是要把握好课堂上远和近的关系。一般说来,教师和文本走得太近,和学生走得太远,过于文本细读而忽略学情,课堂就会显得凌乱而琐碎,沉闷而单调 ;教师距离课程标准太远,凌驾文本过高,教学就会显得大而空,虚而浮。韩军老师课堂独有的风景,正是他沉入文本又跳出文本,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远和近的微妙关系。 一方面,他跳出文本,带着自身体验去理解 《背影》,巧妙调动学生的生活与记忆,把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另一方面,他并没有脱离文本,抛弃课堂,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品父子间的滋味,将文中的人物映射于自身生命体验,在浸润式的教学环境中去发现父子真情、生命可贵。是以, 韩军的课堂风景别样。我们看——

(投影)“生之背,死之影,

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师: 孩子们,朱自清爱祖母、爱父亲,铭心刻骨地希望他们生命久长,希望青春和壮年长在。然而,祖母生命不可能久长,父亲不可能青春壮年长在。你们看,《背影》究竟写什么呢?是写“父与子”,父子情深呢,还是写“生与死”,感叹生命的脆弱、短暂和虚幻呢?

生:是“生与死”。

师:不懂“生与死”,怎懂“父与子”。欲懂“父与子”,先懂“生与死”。懂得“父与子”,才懂“生与死”。

从韩军老师处理《背影》的方式来看, 《背影》已不仅是给予学生强制性知识的教材,而且是能够伴随学生成长,从其中感悟生命,使学生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

《背影》所讲述的,是朱自清父子的故事。多数情况下,我们读别人的故事,最感动不过唏嘘感叹一番,随即便抛诸脑后,如果与自身的经历有了交集,便会产生共鸣,文章的妙处与情致也在不觉中体现。我觉得韩军老师正是想借助朱自清的故事,以自身的体验唤醒处在懵懂中的少年们思考生命的意识。他并没有抛弃文本空说生命,而是通过朱自清的一次次流泪来引导学生感受背后的深意。“生命短暂、生命脆弱”是从学生的口中而出,始终犹如警钟般敲响在他们的心头。我想,凡是初读《背影》的人,几乎都可以从中读出父子间的深情。从创新阅读来看,教师要做的,是不是应该引领学生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呢?如果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亲情更深一步的感悟,哪怕是短暂的、为数不多的, 也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吧!韩军老师的做法, 正是如此。细观韩军老师的这堂课能够发现, 他给我们展示了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结合教师联系生活经历、感悟生命的功力。我想, 教学《背影》仅仅是一个侧面,要想更了解韩军,恐怕还是要多走进他的课堂一些。

二、有风景,要始终保持语文元素

语文元素丰富,课堂才有语文味。

韩军老师课堂的风景,始终保持着浓厚的语文味,语文味即语言之味、训练之味。 因此,韩军教学的《背影》是节充满语文元素的好课!

韩军老师的语言训练环节,从开课释读词汇的积累到当堂背诵两段文字 ;从阅读文本辨识人物到深悟人物角色和关系 ;咀嚼 “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微倾、努力” 等词悟出父亲小心翼翼、腿短、体胖、年老体衰、老态龙钟、风烛残年之情状,几个动词的揣摩,解释得很有味。

师:怎样走到铁道旁的?

生:蹒跚。

师:从蹒跚,能读出什么?

生:年龄大了,是一位老人。

生:走路缓慢,看出是老年人。

师:从“慢慢”和“探”,能读出什么?

(师用动作表演“蹒跚”、“慢慢”、“探身”。)

生:看出父亲年老了。

师:说具体。

生:年老了,走路就慢。

师:探身呢?能否读出父亲是高个矮个? 腿长腿短?

生:矮个,腿短。

生:腿短,他要试探。

师:为什么用“探身”,不用“纵身”?

生:探,是小心翼翼。纵身,会骨折。

生:骨头老了,纵身腿会骨折。

师:蹒跚,慢慢,探身,都强调什么呢?

生:都强调父亲腿脚老了。

师 : 还有哪些 词需要注 意 , 需要 “ 咀嚼”?

生:(读课文)“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学生找到“攀”、“缩”、“倾”、“努力”咀嚼。师抓住黑板上沿,示范“攀”、“缩”、 “倾”、“努力”动作。)

生:攀,表明父亲矮个,攀爬月台,十分用力,吃力。

生:两脚“缩”,身子“倾”,说明尽力、 吃力、费力、乏力。

须知咬文嚼字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一系列动词的咀嚼和演示, 让学生一次次走近朱自清,走进他的父亲。

此外,韩军老师以汉字形体入手,重构题目内涵——“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师:放到标题里。

生:背影,就是,曾经的虎背熊腰的身影,变成了弯腰驼背的身影。

师:背,如果读阴平,与“负”组词,背负,二字等义。善负之人,方为夫;善负之夫,方为父。身强力壮的“善负之人”,才堪称丈夫;只有身强力壮、勤奋劳作、能养活老婆孩子的“善负之夫”,才堪作父亲。

(板书“背负夫父”)

背=负=夫=父。

由此,回到标题,背影,不妨解为“夫之影”,“父之影”。

韩军老师带着学生咬文嚼字品出父亲 “背负”的沉重来,这不正是语文素养在课堂的渗透吗?然而,以李华平为代表的几位教授认为,韩军老师的教学“迷失在哲学、美学、生命教育等学科的丛林之中”,偏离了教学的正规,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味道。其实,作为研究课、研讨课,这样上未尝不可。有了《背影》作为课堂底子、思考的底子,《背影》的阅读才能较好的升华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感叹上。

细读《背影》,你会发现课文中每个词语都值得注意。比如,文中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为什么会“不相见”?因为朱自清和父亲间存在着相当的矛盾。这里有1921年父亲代领薪水事件发生——父子矛盾公开化 ;这里有1922年、1923年暑假朱自清曾回家——父子关系并没缓和 ;这里有1923年,朱自清甚至把母亲妹妹接出来一起住——朱自清几乎和父亲断绝了关系。中国家庭每每是这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血浓于水的亲情仍在。再如,文章结尾写到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 :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 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两年的不相见,膀子痛就想到“大去之期”,好像有点言过其实。其实,这是朱父被儿子轻视后的复杂生命反应。这可以看作朱父的主动 “服软”,当然,最终也令朱自清愧悔交作, 潸然泪下。所以,《背影》表达的是为人子的作者对父亲的深情与愧疚,记录了父子间跨越时空的艰难对话。

朱自清说过 :“过去的典籍,我们阅读它、研究它,可以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这便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认识的任务。”“尽管社会组织不一样, 意识形态不一样,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父爱子孝”历来是中国社会所尊崇的,也是人情不相远的地方,学生从《背影》 中所体会到的,应该是结合自身感受到父爱的不易,生命的脆弱。韩军老师引领学生不断亲近文本、不断走进文本,不断汲取文本的滋养,从文本提升到人情,从人情上升到生命,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润物无声”的魅力所在吗?大语文学习的背景下,阅读《背影》应该有多重取向,而韩军老师的解读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三、有风景,要唤醒生命的意识

齐白石的中国画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他努力地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一幅 《棉花图》题为“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而《不倒翁图》则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他的画面生命意识非常浓郁。《背影》的生命意识也非常强烈。父亲过铁道,留给读者的是一个“蹒跚攀过铁路的老人”的背影,但你可以想象他的容貌、他的表情,他吃力的动作,甚至将他投射到自己父亲身上。

“背影”作为一个文学意象,既是对中国传统中绵延不断的父爱的缅怀,又意味着同过去、同传统的惜别。当祖母已死,父亲日渐年迈,而“我”似乎距离父亲越来越远, 由此感伤流泪,生出对生命无奈、生命易逝的感慨,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呢?韩军老师带着学生感受朱自清的流泪,通过多次朗读——不断渲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来窥探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这无疑给“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们一次次深思的机会。

师:也就是说,老,是朱自清流泪的真正原因。人生这一辈子,就是一场场风霜雨雪,一个个春夏秋冬,父亲遽然间,匆匆间, 就一下子老了。朱自清心里分明觉得,去年或前年,父亲还是一个壮年,一个中年,怎么今天,匆匆间,突然就变成老年呢?上下月台, 都那么艰难了。朱自清不能接受,不能忍受, 不敢深想。于是,泪泉奔涌。从朱自清对父亲的描摹,我们得出生命什么结论呢?

生:生命太脆弱,经不起时间消磨。

生:生命太短暂,奶奶说死就死了,父亲说老就老了。

师:肉体的生命并不坚强,它非常脆弱 ; 肉体的生命并不永恒,它非常短暂。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推敲、咀嚼词语,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朱自清第一次泪水,是为“祖母的死”而流 ;第二次泪水,是为 “父亲的老”而流。

王尔德说过 :“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读者的第二次创作每每使作品有了新的生命力,而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常读常新,韩军老师教学《背影》,带领学生尝试思考新的方向,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师 :孩子们,你们的生命也属于将逝的, 想想,有没有道理?你们肉体的生命,会不会永远活在世界上?

生:我们也会离开世界,不会永恒。

生:跟刚出生的婴儿比,我们也是将逝的。

生:五十多岁的人,比十二三岁的先死, 但是,我们,跟刚刚出生的婴儿比,我们的生命,也是将逝的。

师:世上有没有永恒不死的肉体生命?

生:所有肉体生命,都将逝。

师:从每人生命的开端,就开始了生命倒计时。你们也属于将逝的生命。终究有一天, 你们也会离开世界,离开繁华、热闹,每个人都必定跟这喧嚣、纷纭的世界告别!孩子们,想到这,你们是什么心情?

生:我恐惧。

生:我难过。

生:郁闷。

生:伤心。

有人认为,敬畏生命的主题对于中学生来说过于凝重,但是有了这样的思考与沉淀,学生才能够成长!因此,在不连续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韩军老师的处理,还是恰当的!

作为倡导“新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 韩军老师把目光放得更远。他带着学生走到了生命哲学的殿堂,实是大胆创新之举。很多时候,语文课堂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存在, 课堂教学被从整体的生命中抽象和隔离出来, 或是简化为特殊的认知活动,作为一种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以及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教学活动则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之物。如果教师只注意《背影》的写作特点及写作技巧,《背影》中若有若无的生命苦楚,想说而无法说的自我愧疚,学生又如何体会得深刻呢?韩军老师的探索,则是一种勇敢超越!

课的尾声,韩军老师出示了这样一条短信,也是非常美丽的风景 :

我的《背影》发表87年来,一直被人们浅读、粗度、误读,只有今天,你们猜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因此, 我的在天之灵由衷欣慰,谢谢孩子们!

有风景的课,要唤醒生命的意识。我觉得,韩军老师把《背影》读深、读细,没有什么不好。语文教学能够给学生留下别样的风景,不也是一大幸事?

龙应台说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方向,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不必追。”华枝春满,悲喜交集,人生恰是如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风景!——这就是韩军老师《背影》的教学风景。

摘要:韩军老师教学《背影》,个性化地将一向解读《背影》为“父子情深”的观点转变为“珍爱生命”,使他的课堂教学,别有一番风景。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让我们思考语文教学要展现文化风景,就要把握好课堂当中远和近的关系,始终保持语文元素,有唤醒生命的意识,才能够真正引发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关注。

《背影》教学感悟 篇8

关键词:《背影》 教学感悟 教学反思

一、《背影》该如何教

(一)抓住主线,反复体味

散文重在形散而神不散,虽然文章看似比较散漫,却一直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就是父爱,而这父爱的体现便是父亲的背影,因此要想抓住主题,就要深挖“背影”中暗含的内容。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几次出现的“背影”,反复诵读,体味,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朱自清,假想自己看到了父亲蹒跚的背影,来体味父亲无微不至的爱。

(二)课外拓展,巩固知识

课外阅读中,也有一篇《背影》,它是三毛通过母亲的“背影”来体现母爱的文章,与朱自清这篇通过父亲的背影来体现父爱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效。所以我将三毛的《背影》拿来让学生对比、总结出两位作者写作手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巩固了学生课上所学的知识。

(三)切身体会,升华文章

其实描写母爱和父爱的文章有很多,学生自己也写过很多相关的作文,对于父母的爱,他们都有着深切的体会,如果我们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让他们用切身体会来感受天下父母的伟大,就会使文章得到升华。因此,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通过小组讨论,推选1-2人上台演讲,全班交流,预期使全课达到高潮。但可惜,下课的铃声已响起,只能把这一精彩的环节放在第二节课,继续讨论。最后,学生纷纷表示,父母对自己的爱真的是无处不在,无微不至,可是自己却总是让父母操心,今后一定要做一个孝顺、懂事、让父母放心的孩子。这样,《背影》的意义便不仅于此。

二、《背影》的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背影》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篇不能避开的文章,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们应该从中总结一些具有启示作用的东西。比如,语文课堂要充满文人关怀,语文教学过程要充分进行师生互动,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富有感染力……

(一)要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应该具有人文性,语文课堂应该充满人文关怀。比如《背影》的教学中,讲到爸爸为我买橘子的时候,学生就产生了一些疑惑:儿子都已经这么大了,爸爸应该为他买橘子吗?我抓住学生的疑问让大家讨论。有的学生说,“爸爸很伟大,他为了儿子可以做一切小道不值得一提的事,但是每件事都蕴含了深深的父爱,都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是也有学生说,“儿子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买橘子这样的事还需要父亲亲自去做吗?儿子年轻力壮,难道不应该自己去买吗?这样事事包办代替,不是溺爱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很多学生的思考,他们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课堂上一阵激烈的讨论声音。我没有阻止他们,因为这是学生独特的体验,我们应该主动的激发、维护他们独特的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的生命就在于读书的过程中,以文本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融入自我的体验和感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世界,引发新的共鸣和思维,创造出新的境界,感悟出新内容,从而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学就是教与学,也就是说教学包含着教和学两个内容,课堂不仅是教师的课堂,也是学生的课堂,更是师生不断互动的课堂。我在教学《背影》的时候,不断的引导学生谈自己的一些经验、体会,在学生谈的时候,我认真倾听,时不时的点头、赞许,虽然这些行为微不足道,但是却让学生感受到了我的参与,于是他们在讨论的时候就会更加认真。在学生讲完之后,我不仅对他们所说的内容都作了一一点评,还就自己所体味到的父爱进行了一番诉说,说到动情之处,我的眼圈也红了。学生听得很认真,也很动情,他们此刻感受到:老师不仅仅是威严、神圣的老师,更是一个为人子女的晚辈,这个时候师生的心理距离拉近了,教学内容也化为无形渗透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激情和富有感情的语言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当然这种语言是发自于教师的内心的,是心中的真情实感的体现,而非教师为激怀而抒情,也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哗众取宠式的无聊言语。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富有创造性,并适当的幽默,让学生能主动的接近你。新课程的理念认为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其实教师的亲和力主要是得益于教师的语言的运用。如本课教学中,当学生自主选择朗读片段时,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是“父亲为我买橘子”一部分,于是深情地说:同学们,你们的选择使我想起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们”,我们的父母为我们默默的做着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我们经常忽略,甚至无视。现在就让我们认真的读一读这个阶段,看看文中的父亲为儿子所做的“小事”呢!接下来请学生饱含感情朗读课文中描写父亲的语句。如此一来,学生不知不觉的受到感染,从而更为投入地读起了课文。

参考文献:

[1]尹鸿儒.舔犊情深大爱无言——试析《背影》的情感教育艺术[J].科学教育,2010(5).

[2]吕逸新.情感与形式熔铸成的经典——《背影》文本形式的审美解读[J].现代语文,2006(6).

[3]钱理群.“做”与“不做”之间——读朱自清的散文《绿》《背影》和《春》[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9(11).

[4]杨钟玲.《背影》是一篇经典教材[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版,2007(3).

[5]刘康.《背影》何以成为经典新探[J].语文教学通讯,2007(26).

[6]何年早,姚桂宁.《背影》及其文化思想价值[J].文学教育,2007(7).

背影课文教学反思 篇9

分析课文要选好角度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我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一)抓住背影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多年来,大家都喜欢从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笔者不作赘述。

(二)分析流泪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

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第一次流泪出现于课文第二节,“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父亲赋闲,家道衰落,“满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伤,再加上失去亲人的伤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泪。“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艰难与父爱的伟大,使得作者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亲,从此又要走上风雨飘摇的人生之路。不难看出,离别的伤感与对父亲的牵挂,是作者第三次流泪的原因。“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关于背影的教学反思 篇10

中文系 09级3班 09010084徐绍鹏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初二年级上期的一篇叙事散文,是一篇感情深挚的美文,教学前,我的教学思路是:理清课文线索、找出文章父亲所说的话、教学中运用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选用语言实例赏析,让学生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本文质朴的特点也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有人说,没有《背影》的细腻描蘑没有质朴的语言就没有背影的全部风采。因此,老师指导大家再次走进文本,感受本文质朴的特点。(重点从语言上突破)。老师再次总结(2):“质朴传情”是本文的经典之二。当然,学生可能还会从其他方面来品评《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来,老师再次以情感激发同学的热情,增加感染点。

赏读父亲写给孩子的一句话,体会深沉的父爱。“情感夺人”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亲身体验、感受独特的个性化的父爱,在次基础上完成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

“细微之处见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多次展开描写”,这是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上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呢?学生讨论后,我进行小结:抓住细节描写能达到艺术视角的创新,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并且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讲课中,找出文中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那份艰难的描写,对父亲去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却很细腻,尤其是用了一个特写:攀爬月台,刻画得很精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身体动作,攀、缩、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动作描写很到位。写攀爬只写起始动作,不再往下写,形成“背影”的终极定格。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父爱,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关心、爱护,这种爱是浓烈、深沉、厚重的,是一种含泪的爱。这份爱表现在父亲为我所作的一件件小事里,深藏在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那份艰难和不易中。作者因这份爱而感动,不仅仅是因为父爱的年老力迈,臃肿蹒跚,更是因为父亲当时所处的艰难的处境。父亲承受着刚刚丧母的巨大悲痛,又加上失业赋闲,经济困顿。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肩扛着一家老小的生养之责。母亲的善后要钱,家庭的生计要钱,儿女的读书要钱,父亲只有变卖典质,倾家荡产。这对于一个父亲而言,对于一个男人而言,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啊?但父亲却在重重压力之下,仍然坚持送我上学。并且按照当地的风俗,送橘子表达对孩子的远行的祝福。这种特殊情况下的爱是何等强烈!是何等厚重!

最后一环节,我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然后布置学生们周末回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

《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11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来具体阐释电子白板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开展。

1.情景设置

本文是一篇介绍父爱情深的回忆性散文,选取父亲的背影为定格点。上课前,播放提前下载好的MV——满文军的《懂你》,这些通过白板连接都显示在白板上。歌手深情的演唱加上富有感染力的MV画面以及歌词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听完后,我让学生阐述在《懂你》中,“谁懂得了谁”学生很快抓住了这是描写母爱情深的一首歌,及时引导学生,父爱无声,但同样是伟大的,从而进入本课的教学。

2.字词教学

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在文本上画出,效果较小,学生不容易记住。使用电子白板的屏幕批注功能以及新建白板页自动手写等功能对此很有成果。使用白板不只是PPT的呈现,更多的是教师的自主行为。如本课的字词教学,先把重点字“颓唐、蹒跚、情不能已”等以PPT的形式出现在白板上。然后,通过屏幕批注标划重点字,同时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颜色笔以引发学生注意。使用遮屏和聚光灯,可以更好的练习。最后,新建白板页让学生来练习所学过的生字词,通过这种强化训练,学生想记不住都难了。

3.课文朗读

朗读文本,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本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在互联网上找到《背影》的电视散文朗读资源。这种朗读的好处是摈弃了以往单纯使用录音机的无生命性,在白板上显示的朗读是可动的,包含了一些画面,使学生更为文中父亲的形象所感动,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4.语言品析

语言的讲解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必经之路,尤其对散文而言。本文教学中先将最让人感动的“月台买橘”段落打在白板上。“月台买橘”环节中,一些颜色词如“黑”“深青色”等,一些动词如“攀”“缩”等对于表现文中父爱子的情感有非常大的作用。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白板上圈划出自己认为能表现“父爱情深”的词语。这样,再加上教师的点评,学生会理解的更深刻。

5.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部分,我利用网上资源找到了一组漫画式的图画,配以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明白: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时间流逝,世事变迁,这种伟大的亲情却不会改变。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6.学有所获

一节课讲授完后进行课堂小结时,白板的板书回放功能把课上教师所讲内容按先后顺序再次展现,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同时,教学重点难点也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笔迹来体现,使整个课堂教学形象而直观,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了学有所获!

二、板书的运用

使用白板时,一般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有些教师把白板的使用和PPT的使用划了等号,这是很不对的,白板不只是PPT的播放。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谈到的,在字词的教学部分,板书的作用特别重要。如果只是一个播放功能的话,还是不能达到让学生快速记忆字词的目的。

在学有所获阶段,进行课堂小结时,白板的板书回放功能可以将教师所写板书进行回放,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课堂小结结束之后,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练习题来加强巩固。同时,为了检测学生掌握程度,可以让学生去白板上将答案写出,并通过白板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点评。通过白板将其记录,复习时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库。

《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12

一、备课中的发现:师生大多轻视和不解《背影》末段

《背影》的末段,文字不长,却是文章深度、厚度之关键所在。那种只看到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感动,可能是浅薄的。一次买橘子仍不过是买橘子而已。所以,许多学校语文老师有一种共识性的议论:仅以几只橘子和几滴眼泪来表现父爱子孝的文章在商业社会的今天已显苍白无力,缺乏刺激,读来味同嚼蜡。而《背影》文风又朴实无华,好似一杯白开水。总之,不像朱自清的其他几篇美文有教头。

其实,我们似乎并没有真正读懂《背影》。为什么他的《背影》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文章写出了真情,但这份真情,严格说来不仅仅是一般的父爱子孝,而更是经历了巨大龃龉隔阂而终至于亲情回归的那种真情。认真梳理若干年内其父子情感状态,特别是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又“终于忘却我的不好”背后的复杂情感纠结,才能真正体悟其间的一切。反复读一读末段原文,十分必要: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这段文字极为平实,但信息量超大,几乎每个字句都有深刻的内涵,用“微言大义”来评价它,一点也不为过。逆向追问,它既陈述了家庭渐衰的境况,更交代了引发作者写作此文的情感动因,这便是父亲的一封来信。平常家信,又何以触动作者如此深情?这便又令人追寻父子隔膜至隔膜化解的一系列因由。原来是,作为三个男孩之父,因“家中光景是一年不如一年”,自然是“触目伤怀”,“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而至“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些变故,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让人唏嘘,又那样的一言难尽。

二、“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背后,到底藏了什么

依国人传统伦理习俗,长子往往受宠,获得格外照顾,朱自清也不例外。他的弟弟朱国华回忆,“1916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见《人民政协报》,1988年10月25日)

但末段信息却告诉我们,至少,朱自清与父亲在写作《背影》之前的那几年中,有过较长时间的不愉快和隔阂。这是为什么呢?以下信息或许能揭开谜底。

据关坤英《朱自清评传》提供的材料,可知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的1925年,和父亲有过一段激烈而持久的感情摩擦,原因就是经济问题:

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一次龃龉。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这就是《毁灭》中所说的“败家的凶残”“骨肉间的仇恨”。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看得出,全然因了生活所迫,父亲才无奈地“下调”了对长子明显的“优先照顾”并且有所“触怒”;我也相信,这种“下调”并“触怒”,在老父那里,是伴随着岁月的长期煎熬的;我还相信,朱自清在这段被父亲“下调”且逐渐“触怒”的日子里,积聚了些许“邪恶”的“自私”念头。翻一下朱自清1924年在浙江的日记,可见他生活开支毫无计划,贪昧以致伤身,借钱当物的记录比比皆是。养活妻儿尚嫌窘迫,更不要说周济老父。俗语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青年朱自清实在不像一个好父亲。他在《儿女》一文中说:“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

朱自清自己还回忆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朱自清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

这就清楚不过地表明,朱自清是怀着巨大的悔疚来写《背影》的。

三、末段蕴含的重大价值

我们不妨这样来做一下:末段只保留最后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行不行?结构上完全可行。可是,阅读效果怎样?大打折扣。为什么?通俗地讲,前文内容似乎一下子“瘪”了下去。所以,末段的存在,非同一般。概而言之,它使得文章的深广度同时得到巨大拓展。

一方面,应该说,《背影》前部大半,“点”的描写已经足够,这里则由点及面,简要陈述:父子奔波劳碌,家中光景每况愈下,尤其是父亲劳苦一生,独力支撑家中诸多大事。这从阅读心理上根本性地确立了父亲的“颓唐而高大”的形象。基于前因,设身处地,表明自己彻底理解了父爱中途生变即“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之因,并用“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这释然的一转,从父爱再续、自己忏悔的角度,主动承揽下自己的所有错误和责任,也就为这来之不易、血浓于水的父子深情作了最合人情、国情,最合阅读心理的定论。这样的广度拓展,实际上也同时大大增加了阅读活动中主客体参与的整体深度。

另一方面,看似简单的点面结合,又带来巨大的文本张力。教师需明白,文本结构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呼应”“照应”之类,就如同房屋结构,不同设计,其支撑力、预应力也大为不同。本段除了大家熟知的前后呼应作用,更重要的还在于聚集形成巨大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又在于,将文章前部二、三自然段叙写的几件具体的家庭变故“还原”为一种“惨淡”的“背景”,从而阐释了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亲情演变因由,又反过来,沿着“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和“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所提供的空间长度和宽度,阅读能力强的读者定将在显而易见的买橘子背影之外,寻获到另一份来自于朱氏父子重拾遗落亲情历程所释放的人类生命原始力量:人性。甚至,我们还可以这样掂量:《背影》,是否掺杂了些醒悟的儿子不敢直面“颓唐”老父而借“背影”进行忏悔的影子?

四、基于末段内容开拓深化的文本教学策略

《背影》全身是宝。教师引领学生解读甚至欣赏这篇散文,若只关注买橘子细节,是浅俗的。重视并能合理全面深刻解读最后一段包括前面的几个散叙段落,是出色教学本课的重要条件,如上所析。

但是,是不是像朱自清父子某段时期龃龉矛盾及其本质,都需要告知和解读给初中学生,或者是不是都要靠发掘别人资料然后展示给学生呢?我认为基本是否定的。因为父子之间如此复杂的恩怨情仇,一般不是懵懂童少一两节课所能体悟。同理,更重要的是,父亲去买橘子,转过身去还要转过身来,这个“背影”若无象征别离的意味,也就无法符号化。显然,如果去掉买橘子的背影,这篇文章就撑不起来了,因为其他几个背影都由此衍化而来。可见,这个背影的情感分量和象征功能如此深远,这就使整篇文章内涵极其深厚沉重,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让琐细的家庭纠葛恩怨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这个角度说,近些年那些纯粹观风赏景,不讲内质,或小资或迁就或虚情假意的应时文字不断蚕食包括《背影》这样的经典的局面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令人担忧的,需要认真对待、处理。

所以,我们不可以放弃对教学内容深刻性的求索,相反,更需要重视教学行为,从各个角度不断予以强化,如采用以下几条具体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的设定,需大胆突破传统规定,把对父子情深的进一层理解(相对于普通关怀、口体之欲的满足等简单理解),及学生能够较为恰切地类比、举例、回忆、陈述自己或他人相近经历经验(如莫怀戚《散步》的内容等)作为教学重点难点,以尽可能提升学生的感悟认知水平。

课堂教学的模式,围绕教学目标达成,宜采用“情知对称”四分教学模式,即情知分类,能级分层,训练分步,教材分型,其核心是借助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让它成为培养学生“情知对称”的人格与智能双向平等发展的“黄金三角洲”(即教学模式、人格与智能双向平等发展),以使不同学生获得丰富的情绪体验和人性体认。

朱自清《背影》教学反思 篇13

《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叙事散文,是作者1925年10月在清华大教任教时写的。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深刻理解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父爱比较难,但是如果从散文中的细节描写展开,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他们的理解就相对比较简单。背影是父爱的凝聚,课文第六段是作者印象最深的两次背影的集中描写,所以第六段是文章的重点。

这节课教学步骤一共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步导入;第二步读背影;第三步品父爱,这个环节分为“言行中看父爱”、“感动中谈父爱”、“细节中悟父爱”,其中“细节中悟父爱”是重点,也是难点;第四步是写真情;第五步是导学案检测,对作者简介和重点字词进行检测;第六步是作业布置。

教师教态方面,这节课一共45分钟,其中讲授时间约25分钟,音调平缓,基本上面带微笑。但是,这节课在教态上最大的缺陷就是“满堂走”。由于我是第一次上公开课,缺乏经验,在课堂一开始就没有很好地进入状态,教师范读的时候也出现了错误。由于紧张而不由自主地走来走去来缓解紧张的状态。

教学时间把握上,没有一个整体的时间概念。在八中试讲的时候,一节课是四十分钟,进行了四个环节,所以在这节公开课上的时间一定要注意调整。但是,我在这次教学时,由于经验不足和精神紧张,所以时间没有把握好,无形中就把各个环节的时间延长了,出现了课堂松散、重点不突出的情况。最后时间不足,教学计划也没有完成。教师情绪在一开始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情感上没有感染到学生。总体来说,这节课上的是比较失败的。授课中,我就已经感觉到课堂中出现了问题,第一、二环节时间拖得过长,所以在第三环节时,就把前两部分的时间加快,作为重点的第三部分“细节中悟父爱”的时间也比以前缩短了。但是总时间还是不够。教学步骤中的后三个环节都没有进行。

教师语言方面,语言不精练。教学步骤中各个环节的过渡语、教师评价语不够精彩,没有真正体现出教师素质。

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思:

课前,让学生结合导学案对课文进行预习。根据课堂整体情况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比较好。在后来进行的字词测试中,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不够扎实,这也是由于课堂上没有对自此进行强调造成的。

课堂上,学生发言比较活跃,基本上做到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发现两个没有积极参与的同学,就及时让他们参与进去。

背影优秀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 篇14

课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背影》

作者及

工作单位

王春霞 绥化市第四中学

教材分析

《背影》是本单元所选四篇叙事性散文之一,它也是一片传统课文。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与子之间的亲情。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我发现学生们掌握的还不错。我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和课后与学生们交谈检测一下,学生们很喜欢这篇文章,也让他们懂得了亲情的重要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2、体会通过人物动作的刻画展现人物;

3、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背影”作为文章描写的对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尤其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穿铁道,攀月台那一个个场面的细节描写得非常详细,是全文的重点所在。

教学难点:体会蕴含在作者笔端的浓浓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

四、本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思考回忆父亲对自己的爱;

2、抽几名学生分段读

3、默读课文

4、文眼是什么

5、写了几个背影

6、最详细的背影

1、好奇、产生兴趣

2、做相应记录

3、找出不解的语句

4、感人的地方

5、写背影的地方

让学生感悟真情,品味生活,以“情”为切入口,读出文中蕴含的父子亲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父亲。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背影

朱自清

父:四句话 四处背影

淡淡的文笔 :父子浦口送别

子:两次自责 三次流泪

父:在奔波劳累中为儿子尽心尽力的慈父,浓浓的父子情。

子:不解――顿悟――感念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们学的很认真,完全融入到了课堂之中,师生互动很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反思

我讲解这篇课文,主要运用教学启发法,同时,用朗读来辅助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在本课教学时,我以作者两次自责、三次流泪、四处背影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们领读、齐读、自由读,来感受文章,理解文章,并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感悟文中的父子亲情。

上一篇:最好的直销奖金制度下一篇:外研社九年级上单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