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侵权如何认定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商标侵权如何认定(推荐8篇)

商标侵权如何认定 篇1

可以参照一下这个例子:

如何认定在商标侵权案中的类似商品侵权行为?

2005年3月25日瓯海工商分局直属工商所执法人员根据线索,依法对位于瓯海新桥某工业区的温州某某烟具有限公司的经营场所例行检查。经查发现该公司正在生产包装标识上标注“WIND RESISTANT Pipe/Ciger lighter”(译为:防风 烟斗/卷烟 打火机)和“ELITE”商标的打火机(不是厨房用的打火机)。对于“ELITE”商标的使用,该公司无法提供合法有效的许可使用资料,此商标的注册人是:意大利的MINISTERO DELLE FINANZE AMMINISTRAZIO-NE AUTONOMA DEL MONOPOLI DI STATO 使用商品是34类中的未加工烟草和加工烟草、烟具、火柴。对此,涉嫌构成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经立案调查该公司是从2005年3月初依照国外客户的要求使用标注“ELITE”商标,开始生产打火机的。到案发日止,已经生产标注“ELITE”商标的打火机14400只,合计经营额72000元。在该案的调查中,就如何认定在商标侵权案中的类似商品侵权行为,曾产生过三种不同意见:一是,认为该公司未经“ELITE”商标注册人的许可,擅自在类似商品上使用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生产打火机,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一)项之规定的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行为。理由是:依据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十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的类似商品,是指在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等方面相同,或者相关公众一般认为其存在特定联系、容易造成混淆的商品。”,因而本案中的打火机同烟具属于类似商品,构成侵犯他人注册商标行为。

二是,认为本案中的烟具和打火机的商品内涵不同,从名称上判断属于不同类别的商品,其“ELITE”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保护的范围不包括打火机。理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一条之规定: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因而,不能认定该公司生产标注“ELITE”商标的打火机,侵犯了“ELITE”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三是,认为如果本案中的烟具“ELITE”商标属于驰名商标或者著名商标,具有更强的排他性,那么该公司生产的“ELITE”打火机构成商标侵权行为,反之不构成侵权行为。同时,根据《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和《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中的规定“ELITE”商标是在第34类中的第3402小类注册的烟具商品,而第34类中的第3404小类注册的商品是吸烟用打火机。因而属于非类似商品,则不构成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

针对上述情况,办案机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本案中当事人生产的打火机上标注“WIND RESISTANT Pipe/Ciger lighter”(译为:防风 烟斗/卷烟 打火机)内容,已经突出说明其生产的打火机功能、用途是吸烟用的,属吸烟用打火机。同时,打火机产品对于一般公众来说对其认为与烟具存在特定联系,从消费习惯上看容易造成同烟具混淆的情况。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的类似商品,是指在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等方面相同,或者相关公众一般认为其存在特定联系、容易造成混淆的商品。”,因而本案中的打火机同烟具属于类似商品,构成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

理由是:在判定商标侵权案中的商品是否属于类似商品,不能单纯的从商品的自然属性或者商品名称方面来进行认定。商品名称可以被理解为商品类别在形式上的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则是商品类别在实质意义上的反映,但由于有些商品名称是由企业根据商业需要或者行业中形成的惯例自行确定的,具有很大的任意性,其中一些诸如叫水不称为水、叫酒不称为酒的商品名称,则不能“以名定类”。实践中往往有人忽视商品名称在确定上的随意性,片面地将商品名称对应到《商品分类表》和《商品区分表》等“统一认定”归类,并以此作为“类

似”的结论,这就在判断类似商品的误解。事实上,商品名称对类似商品的影响是体现在判断标准的客观方面,而且这种影响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也就是说,在个案中商品名称可能成为判断类似商品的一个客观因素,这是因为相关公众在看待某些商品是否类似时有时可能会受到特定商品名称的影响。

商标侵权如何认定 篇2

一、近似商标侵权的认定

广义的商标侵权包括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 直接侵权是指侵权人为了达到商业目的, 在没有经过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 在形同或者相似的商品或服务、域名或商号上 (如果是驰名商标, 则非近似) 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商标的行为;间接侵权主要是指, 在明知某种行为构成商标侵权的情况下, 仍然教唆、引诱他人去实施这种行为, 或者对他人的侵权行为提供实质性帮助的行为。在直接侵权中, 主观过错并不是构成侵权的必要条件, 只影响责任的承担。本文研究的只涉及近似商标侵权, 属于狭义的商标侵权, 因此只研究直接侵权。

近似商标侵权侵犯的是商标的消极全能, 即商标的排他权。商标权为依商标法注册取得的专有使用权, 其主体为注册人、继承人、受让人或合法被授权使用的人, 由于商标权具有排他的专有使用权, 故无法律上的权源而使用相同或近似于他人注册商标的图样于同一类商品或类似商品者即构成商标侵权。狭义的商标侵权是指侵权人在未经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在商品有效地域和有效期内, 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他相同或近似商标的行为。因此, 狭义的商标侵权与近似商标的侵权具有相同的表现形式, 是同一概念。笔者认为, 构成近似商标侵权有五大构成要件:

1.侵权人实施了侵权行为。商业标识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非穷尽式的, 除专门的《商标法》保护外, 还可以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的补充性保护。我国《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实施条例》以列举的方式对侵权行为的种类和表现形式进行了规定, 包括“使用”“销售”“伪造”“擅自制造”“假冒”等, 只有在法律规定的侵权行为范围内, 才能够被认定为侵权。

2.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指被侵权的权利主体的财产或名誉损失是由于侵权人的不正当行为导致的。

3.侵权商标与被侵权商标使用于相同或类似商品或服务上。除了驰名商标以外, 近似商标的侵权必须是侵权商标与被侵权商标使用于相同或类似商品或服务上, 否则属于合法范围内的正当使用。

4.近似商标的使用足以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混淆的可能性。商标的识别性受到侵害即宣告商标侵权的产生。只有当两个商标构成混淆性近似才可以构成近似商标侵权。

5.符合商标侵权的归责原则。在我国, 商标权的归责原则并没有一个定论, 《商标法》也没有明确作出规定, 只能参考某些条文:“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 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 不承担赔偿责任”“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 (五) 项所称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一) 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 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 误导公众的……”, 从这些条文可以推断出归责原则采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即归责原则不考虑侵权人的主观状态。

二、近似商标侵权保护的限制

任何权利的自由都是相对的, “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为了使私权利与公共利益达到一定的平衡, 对商标权的行使和保护进行部分限制很有必要。在我国法律上能够成立的商标权限制有以下三种:

1.商标的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指权利人以外的人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对描述性商标进行善意、正当使用, 则不构成对商标专用权的侵权。合理使用包括了叙述性使用和指示性使用。“当以一种不欺骗公众的方式使用商标时, 我们并不认为商标足以神圣到禁止使用它以告知真相的程度, 商标不是禁忌”, 否则就无法向社会公众尤其是消费者传达销售或维修等信息, 但必须以商标所有人的同意为前提。商标的合理使用本质上是为了达到将权利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平衡的目的。

2.商标权用尽。商标权用尽, 是指在取得商标权利人的许可将已经附有商标的产品首次投入市场以后, 即使再有人生产、销售、使用该产品, 商标权人都不能再以其拥有商标权进行对抗。商标权用尽这一制度的设计是基于保障商品交易安全, 促进商品正常流通, 避免商标权利人利用商标分割市场、加大垄断、提高物价的目的, 这已经超越商标现有的功能价值, 但是很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

3.商标的非商业性使用。非商业性使用包括两类, 一类是新闻报道及评论中对注册商标的引用, 另一类是滑稽模仿, 是指在某些舞台作品中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或图形符号, 这两种情况都是私权利向公权利的妥协, 也是对近似商标侵权的限制。

三、注册商标与外观专利冲突的情形和建议

商标强调的是识别性功能, 而外观专利则强调的是设计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和美感, 当二者图形或者其他文字存在重叠或交叉且分属不同权利主体的时候, 侵权纠纷随之产生。我国的法律法规没有直接作出具体处理规定, 笔者认为, 可以参照以下情形和建议:

1.将他人的注册商标申请为外观专利。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 取得外观设计专利的实质条件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富有美感, 且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同时, 我国《商标法》也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由此可见两部知识产权法都有意保护“在先权利”, 使“智慧财产权”具有相当的独创性。外观专利的申请很容易给心怀坏心的人留下空子, 因为申请不做实质审查, 能够比较建议就将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下来, 因此外观专利并不能当然的对抗商标权, 即使享有外观设计, 也不能在商标侵权的事实发生以后被减轻责任甚至免除责任。

2.将他人的外观专利注册为商标。这里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他人专利权效力期间的外观专利注册为商标, 这类情形显然违反了《商标法》规定的不得损害他人在先权利的条款, “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 此时外观专利权人可以在商标公告期内向国家商标局提出异议, 已经注册的商标, 可以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销, 造成损失的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另外一种是将他人过期的外观专利注册为商标, 《商标法》规定的外观专利保护期为10年且不能续展, 超过十年的将转化为公用财产, 此时将他人的外观专利注册为商标将不视为侵权。

3.权利主体的相互协商转让作为注册商标与外观专利冲突的救济。注册商标专用权与外观设计专利权本质上都是一种智慧财产性权利, 属于民法上的流通物, 不管哪边是在先权利者, 都可以依照法律自由协商转让。外观专利的保护期限是10年, 自申请日起计算且期满不可续展, 注册商标的保护期限同样是10年, 但是从核准日起计算且期满后可以无限制续展。因此, 注册商标所有人与外观专利所有人可以相互协商转让, 将不同权利主体变为一个主体, 避免侵权纠纷的产生。协商转让是侵权纠纷产生后的一种私力救济, 是比法院、商标局和专利局等公力救济较为容易变通的权利处置方式, 能够把商标侵权纠纷转化成互利共赢的商业合作。

四、结语

知识产权的发展与保护是创新型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 也是人类思想得以发展和燃烧的动力。彼得·德鲁克认为, 知识经济将占据后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主导。商标权作为知识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无形财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深对相同或近似商标侵权的研究, 有助于推动司法实务中对商标的常规管理和法律保护。

本文针对在司法实务中怎样认定近似商标构成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着重强调了近似商标的认定标准、近似商标侵权构成及其归责原则, 为有效地限制近似商标的侵权提出了部分可行性建议, 希望对以后的相同或近似商标侵权案件纠纷能够产生实际指导价值的借鉴意义。

摘要: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是商标的最基本功能, 商标近似作为商标侵权的常见形态之一, 其侵犯的是商标的识别性功能, 使消费者产生视觉混淆, 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注册商标产生的权利通常用“专用权”来表达, 权利人具有排斥他人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的权利, 申请注册的商标与取得外观设计专利而未注册的商标撞车能否构成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需要借助于近似商标的认定标准、侵权构成要件、归责原则等进行认定。

商标侵权如何认定 篇3

【案例索引】

案号:一审:(2012)深福法知民初字第652号; 二审:(2013)深中法知民终字第738号。

【案情】

上诉人(原审原告):李明。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李少芳。

李明于2007年3月7日获得第4294908号“ ”商标注册证,核定使用商品为第30类茶、冰茶、茶饮料、茶叶代用品,有效期自2007年3月7日至2017年3月6日。2010年11月,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前述商标为“云南省著名商标”,有效期为2010年11月至2015年11月。李明授权“普洱景谷李记谷庄茶业有限公司”在其生产的茶叶商品上使用

商标。

深圳市福田区德芳茶庄系李少芳个人经营。2011年1月21日,李明在该茶庄公证购得普洱茶茶饼十饼(生、熟茶各五饼)及环保手提袋八个。茶饼外包装盒上及包裹茶饼的包装纸上均有“ ”、“

”标识,并有“侯爵号饼”、“百年老字号 云南省著名商标”及原料、地址、电话、厂名“普洱景谷李记谷庄茶业有限公司”等字样;茶饼内均有一张印有“ ”标识、“普洱景谷李记谷庄茶业有限公司”及标注了号码的小标签纸。环保手提袋一面印有“德芳茶庄”字样,另一面印有“ ”、“ ”标识及“云南.思茅景谷李记谷庄茶业有限公司”、“厂址:云南省思茅市景谷县景谷乡新街”、“电话:0879-5381888 0755-83593209”字样。李明确认,涉案十盒普洱茶及包装均系其授权的“普洱景谷李记谷庄茶叶有限公司”生产,但环保手提袋系李少芳未经授权生产。李少芳当庭确认上述十盒普洱茶系其销售,并陈述上述八个环保手提袋是其委托他人制作,制作目的是为销售“李记谷庄”茶叶使用。因为茶叶生产者一般不向茶叶销售商提供环保手提袋,为顾客携带方便,茶叶销售商会自行委托他人生产部分环保手提袋。

【审判】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李少芳在环保手提袋上使用“ ”、“ ”标识是否侵犯了李明“ ”注册商标专用权。李少芳系深圳市福田区德芳茶庄的经营者,主要从事包括“ ”品牌在内的茶叶的销售经营,李少芳虽自行委托他人制作了环保手提袋,在环保手提袋上使用了“ ”、“ ”标识,该“ ”标识与李明的“ ”注册商标标识相同,“ ”标识与李明的“ ”注册商标标识相似,但李少芳在使用“ ”、“ ”标识时,同时在该标识下方注明了生产者及联系电话,指明了“李记谷庄”品牌茶叶的生产者,在环保手提袋的另一方印制了字号“德芳茶庄”,表明了李少芳系“李记谷庄”茶叶的销售者,且李少芳销售的涉案“李记谷庄”普洱茶系李明授权的合法厂家生产,客观上该产品本身不会导致消费者混淆和误认。综上所述,李少芳在环保手提袋上使用“ ”及“ ”时,主观上不存在恶意,客观上不会造成消费者的混淆和误认,属合理目的的使用,故不构成商标侵权。李明要求李少芳停止侵权及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原审法院不予支持,遂判决驳回李明的诉讼请求。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李少芳未经李明许可,擅自委托他人制作了印有与李明“ ”注册商标标识相同、近似的“ ”、“ ”标识的环保手提袋。尽管其声称其制作该环保手提袋的目的是为方便顾客携带所购买茶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该行为并未经作为注册商标权人的李明的明确授权或追认。商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产品的质量及企业的信誉,即便该环保手提袋完全用于李明商品,也会因印制工艺及质量等的差异,发生与李明商标不完全一致,以致造成李明商标及商品形象及价值贬损的后果。因此,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的行为为我国商标法所明文禁止。其次,商标侵权不但包括直接混淆,同时还包括间接混淆。本案中,李明所提交证据显示其“ ”注册商标获评“云南省著名商标”,这意味着李明该注册商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李少芳委托他人制作的环保手提袋一面印有李明注册商标以及企业名称、厂址、电话等信息,另一面却印有其“德芳茶庄”字号,该行为将导致相关公众对被李明“德芳茶庄”与李明“ ”注册商标及“普洱景谷李记谷庄茶业有限公司”之间的关系发生误认,即误认为他们之间存在许可使用或关联企业等特定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不恰当利用了李明“ ”注册商标的良好声誉,产生了间接混淆的后果。综上,该行为已经构成了对李明注册商标的侵犯,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应立即停止侵犯李明“李记谷庄”注册商标专用权、停止使用印有“李记谷庄及图”商标的包装袋,并销毁全部库存包装袋。综上,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依法改判:一、撤销原判;二、李少芳立即停止侵害李明“李记谷庄”注册商标专用权,停止使用印有“李记谷庄及图”商标的包装袋,并销毁全部库存包装袋;三、李少芳赔偿李明经济损失、维权合理开支共计人民币7000元;四、驳回李明其他诉讼请求。

【评析】

本案一、二审观点完全悖离,显示该类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在司法实务中存在较大争议,故厘清该类行为的侵权构成要件,对处理相关案件的司法经验的累积是很有益的尝试。

一、商标性使用行为与商标的“说明性”/“描述性”使用行为。

构成商标侵权的前提行为必须是商标性使用行为。商标意义上的使用行为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

商标的描述性使用行为是对商标的“非商标性使用行为”。 虽然使用了商标中的文字或图形,但并非用其指示商品或服务的特定来源,而是对自己商品或服务本身进行描述,或者是说明自己商品或服务的用途。该类使用行为属于对自己商品或服务的合理描述,不会带给消费者任何商品来源的区别信息。故不属于商标标识意义上的使用行为。北京高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27条规定,在销售商品时,为指示用途,可以在必要范围内使用他人注册商标。例如惠普商标 侵权案。激光打印机用硒鼓里面的碳粉用完之后必须更换。因为惠普原装硒鼓较贵,就有一些厂商生产价格较为低廉的硒鼓,标注自己的标识和字号进行销售,并在说明书中注明:本硒鼓适用惠普 激光打印机。只要是正常使用该商标,而不是突出使用,结合说明书的相关文字,消费者一般不会误认为该硒鼓来自惠普,而只会认为该厂商生产的硒鼓可以用于惠普打印机。这种使用方式不构成商标侵权。

二、商标的合理使用。

前述不构成侵权的描述性使用经常被成为“对商标的合理使用”、“正当使用”。 亦即,有一种观点认为,“说明性”、“描述性”标示行为属于商标的合理使用的范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商标的合理使用系商标使用行为的一种不侵权抗辩,如果将其与商标的描述性使用行为混为一谈,则会模糊二者的界限;在司法实务中对二者进行甄别和区分是更加符合商标法的立法旨趣的:商标的合理使用是指对他人的商标进行商标性使用,但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或者服务的来源发生混淆。例如北京高院于2004年颁布《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曾将“使用不会造成相关公众的混淆、误认”作为商标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

故对商标的使用行为认定是否构成侵权,以下的思路更加符合逻辑:使用他人商标→商标意义上的使用(非商标性使用行为的不侵权抗辩:排除非商标意义使用的描述性使用等行为)→造成相关公众混淆或误认(商标性使用行为的不侵权抗辩:排除未导致混淆或误认的合理使用)→构成商标侵权。

三、本案是否构成商标侵权的司法认定问题:间接混淆/关联性混淆的构成要件。

实务中,对经销商标示所售商品商标的侵权认定有两个典型案例:“五粮液”商标侵权案 和“立邦漆”商标侵权案 。前者基本案情:成都某贸易公司经五粮液公司授权成为“真藏五粮液”的全国总运营商,其未经五粮液公司授权,擅自在形象店招牌上使用“五粮液”文字及图形商标;后者基本案情为:“汇通油漆商城”系在淘宝网经营的一家网店,除了销售立邦漆之外,还销售多乐士等品牌。该店铺将前述油漆品牌的图片在网站首页上滚动播出。立邦漆公司遂将该网店与淘宝网作为共同被告诉至法院。法院判决认定:前者构成侵权,后者不构成侵权。理由如下:前案被告使用五粮液文字及图形商标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相关公众的注意,而非就销售酒类产品向相关公众的合理说明,因其并未取得五粮液酒的授权,故其构成侵权。后案被告具有相关商标专用权人的授权销售立邦漆,其使用立邦漆的商标是为了向相关公众说明网店所售产品的信息,以便相关公众进行了解和知悉。

前案属于典型的关联性混淆案件。店铺招牌等标示载体在商业活动中的识别作用是首要的,被告的行为暗示和误导消费者的主观意图非常明显:亦即意图让相关公众误认其与五粮液商标具有紧密联系,其具有销售五粮液酒的资质和授权,故利用五粮液商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商机,消费者受其不当指引进入店铺,再向其兜售真藏五粮液酒,其行为构成商标侵权。后案则属于商标的描述性使用,不构成侵权。

商标侵权举报函 篇4

尊敬的浙江省工商局:

我公司系格莱美墙纸注册商标(商标注册证号:)的注册人,有侵权者未经我司授权私自使用我司门头和标识,侵犯了我公司格莱美注册商标专用权,姓名:,电话:,地址:。

现向贵局提出举报,恳请贵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法规之规定,予以查处!

我公司将在贵局查处过程中竭尽全力提供协助!附件: 1.我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2.商标注册证复印件。3.北京市著名商标证明文件 4.其他相关证明材料或证据。我司联系人: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商标侵权的法律维护 篇5

商标侵权有哪些类型?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原则是什么?在商标转让和许可合同中有何陷阱与漏洞?面对商标侵权,当事人应采取什么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维护企业的商标权益?

■典型案例

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他人注册育标或者相近的文字、图形作为商品名称或者装潢使用,并足以造成误认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使用”是构成商标侵权的要件,销售只是使用的形式之一,或者只是其使用的一个阶段。

北方某酱油厂有数百年酿制工艺,其酱油曾为宫廷膳用,在消费市场享有良好声誉。1986年该厂申请了专用商标,核定用于该厂生产的酱油制品。1998年春节,该厂发现河北省某县一调料厂的酱油赠品商标与自己本厂商标仅一字之差,图案与酱油厂的商标图案如出一辙。酱油厂遂以商标侵权为由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调料厂辩称其商标印刷于商标局批准某市酱油厂申请之前,而且只是在发给本厂职工的产品和赠送礼品中,才使用了这些剩余的商标,未在市场流通中使用,因此并不认为自己侵犯了对方的商标专用权。

当地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赠品是宣传和使用产品的一种方式,调料厂未经许可不正当使用别人的商标,其行为构成侵权,属于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法院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标法》,最后判决调料厂赔偿酱油厂20余万元。

■风险评析

除了明目张胆的商标侵权外,在商标许可、转让中也充满了法律风险,有人利用某些企业商标知识的匮乏和急于成功的心理,利用种种手段牟取不法利益:

1.商标侵权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①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及给他人的注册

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③经销明知或者应知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或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图形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并足以造成误认的行为;④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行为。

2.利用商标转让和许可牟取不法利益

在商标转让和许可合同交易行为,常存在以下陷阱:

(1)指鹿为马,混淆范围。每一种商标都有商品范围,如生产纺织品的商标就不能用于食品上。商标转让后其经营范围与原来相同,被许可人使用被许可商标的商品或服务不得超过被许可商品经商标局核准使用的商品或服务的范围。但有人却故意夸大或混淆商标所申请的范围,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身价,从而使被许可人遭受经济损失。

(2)伪造商标,以假乱真。接受转让的商标,要注意许可人的资格。如果商标许可人进行有意伪造,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3)金蝉脱壳,转移风险。有的行业必须具有相应的经营资质,需要国家机关进行层层审批,如卫生行政部门的证明或者相关主管机关批准生产的证明文件等。有人以包办证照为条件,将对自己无用的商标转让给别人,一旦转让费到手,则以种种理由推诿,使商标成为一张无用的白纸。

(4)天女散花,障眼有术。商标转让可以是独占性许可,也可是排他性许可,也可是一般性质的许可。如果被许可人所签合同为一般性质的许可,许可方则以无数量限制为由向其他人转让商标,被许可人将承受市场饱和的巨大经营风险。

(5)虚假许诺,强行回购。对被许可商标的使用,我国法律要求在商品上必须要标明产地。有的许可人则以标注原产地为诱饵,一旦被许可人在商标上标明其老厂厂址以后,许可人便以侵权相威胁,压低价格强行收购被许可方的产品,令其有口难辩。

(6)排除异己,擅自注销。有的许可人为排除异己,在企业转型时,违约将商标注销,或故意放弃商标的续展注册,从而给被许可人带来经营上的困难和阻碍。

■防范技巧

为防范商标侵权纠纷和商标转让、许可带来更多损失,企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仔细审核,认真调查

签订商标许可合同时的审查非常重要,首先要审查被许可商标是否为注册商标,然后再审查许可人是否为该注册商标的注册人,并要对商标的许可类型有详细而清楚的约定。被许可人可要求许可人出示有关资质证书,也可通过商标局和工商局进行查询。

2.运用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权利

一旦认定为驰名商标,不用注册即受法律保护,其他企业或个人的恶意抢注等侵权行为将受到法律的惩罚。我国目前认定驰名商标主要有两种方式:①通过行政机关,主要是由工商部门认定;②法院在商标纠纷的审理过程中进行认定。

《商标法》规定,认定驰名商标应当考虑下列因素:①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②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③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④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等因素。企业塑造商标形象时,不妨多从上述角度考虑商标的策划。当然,企业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驰名商标身上,最保险的做法还是及早注册。

按《商标法》第41条的规定,自商标注册之日起5年内,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对恶意注册的,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5年的时间限制。可见,对于侵害驰名商标的侥幸注册行为,驰名商标所有人也可以请求撤销。

3。全方面收集商标侵权的证据

如果有人侵害了自己的商标,第一要紧的事情是收集证据。只有证据才能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无论别人的侵权行为有多么恶劣和严重,只有掌握充分的证据之后,才能在法律上对其侵权行为予以认定。在收集案件证据的时候,要尽量多收集,特别是以下几方面应作为收集的重点内容:①侵权产品样本及被侵权人的产品样本;②被侵权人的在先权利证明文件。包括商标注册证、专利证明、版权登记证明、与案件有关的获奖情况证明等;③购买侵权产

品的证明。这里主要是指购买发票。在发票上一定要注明,侵权产品名称、购买侵权产品的地点、侵权产品的价格、销售人名称等事项。

4.依法维权。遏制纠纷

对于因商标权而产生的纠纷,当事人处理时注意采取多种解决途径:

(1)请求行政查处商标侵权行为。行政查处力度大、行动快,能对制假者和售假者予以迅速有效的打击,并能制止侵权行为的蔓延。

(2)通过司法程序寻求赔偿。权利人关心的主要是损害赔偿问题。专利权人可依据有关法律规定,要求侵权人对其实施的侵权行为给被侵权人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

(3)向商标局提起商标异议。凡认为初审并公告的商标与自己的商标或已初步审定在先的商标相同或近似,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商标权益的人,都有权提出异议。所谓异议,就是指对商标局初审公告的商标依法提出反对意见。按《商标法》规定,商标局初审并公告的商标,自公告之日起3月内,任何人均可提异议,要求商标局在规定的异议期满后不要将该商标核准注册。被异议商标是否能注册,以商标局裁定为准。如果异议人和被异议人不服,均可在收到异议裁定通知之日起15日内提出复审要求。对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复审如果仍然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商标侵权上诉状 篇6

被告一:***,性别:***,现住***

被告二:浙江***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系公司***,住所:***,电话:***

诉讼请求:

1、确认两被告侵犯原告第***号注册商标专用权;

2、判令两被告立即停止销售、许诺销售侵权产品行为;

3、判令被告一、被告二连带赔偿原告合理费用支出及损失额共计***万元;

4、判令被告二立即删除、封停名下网站所有侵犯第***号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店铺网页并向原告提供其注册的真实身份信息资料;同时在其网页上发布启事、消除影响;

5、本案诉讼费用由两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原告申请注册的第***号商标,于***年***月***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予以核准注册,核定使用商品(第25类):鞋(脚上的穿着物);服装;游泳衣;足球鞋;帽;袜;手套(服装);围巾;婴儿全套衣;雨衣。该商标经原告投入大量广告宣传,在服装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与美誉度。

被告二经营的淘宝网为提供商品或服务电子交易平台的网络服务营运商,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为浙***,并为买卖双方提供支付宝、消费者保障等盈利服务。被告二疏于履行法律规定的审查义务,致使淘宝网上存有高达数百家未经原告许可擅自销售、许诺销售涉嫌侵权产品的网络店铺(经南方公证处证据保全),实质上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52条第4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0条第2项规定---------为实施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属于共同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经南方公证处证据保全的侵权网络店铺----“***”未经原告许可,大肆销售、许诺销售含有 服装。侵权结果发生地在广州越秀区中山四路广州市南方公证处,该案贵院有管辖权!

原告先后于***年***月***、***年***月***日将第***号 商标许可给林伟璇、武梅、魏木生、汝凤玲广东省内使用,三年许可费总额为***万,足以折射出该商标市场价值!原告并将上述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向商标局提交备案,并先后获得商标局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备案通知书(赔偿额参照)。

(***)南公证内字第***公证书记录的“东京著衣”网店侵权销售额一个月达***元,按照***年***月***日计算至***月***日止共计按照***个月统计,侵权销售总额为***元。而该份公证书记录的“XX著衣”网店侵权库存总数为***件,分别按照展示的价格统计库存总额为***元。加之公证费***元、律师费***元,购物费***元,故原告请求***万元赔偿于法有据!

综上,为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其相关规定,请求法院判决两被告承担停止侵权、赔偿原告损失等民事责任。

此致:

XX市XX区人民法院

具状人:

商标侵权起诉状范文3

上诉人(一审被告):温州xxx鞋业有限公司

住所地: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状元镇三期工业区11号四楼

法定代表人:潘xx,董事长

代理人:杨xx,北京市洪范广住律师事务所律师

电话:xxxxxxxxxx

被上诉人(一审原告):xxx(福建)鞋服有限公司

住所地: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鼎诚工业区

法定代表人:傅维锦,董事长

上诉人因与被上诉人侵犯商标专用权一案,不服福建省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xxxx)泉民初字第487号民事判决书,特提起上诉。

上诉请求:

1、依法撤销(xxxx)泉民初字第487号民事判决书;

2、依法改判,驳回被上诉人的诉讼请求;

3、本案诉讼费用由被上诉人承担。

上诉事实和理由:

一、一审法院超出被上诉人诉讼请求范围作出判决,无法律依据。

在本案中,被上诉人在诉讼请求中主张两被告(包括上诉人)停止在其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等商业活动中使用“BLUE CAT”等文字,而一审法院在判决中则超出被上诉人诉讼请求范围,判令上诉人停止使用“BLUE CAT SHOES”文字。

诉讼请求作为法院判决的具体事项,制约着判决的具体范围,一审法院超越当事人诉讼请求范围进行施判,无法律依据。事实上,上诉人对“BLUE CAT”文字商标享有独占许可使用权,被上诉人主张上诉人在网站中使用该文字构成商标侵权无任何依据。

二、上诉人温州xxx公司在其网站上使用“xxx鞋业”、“xxx鞋博士”等文字与被上诉人福建xxx公司“xx”商标并不构成“商标近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答》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商标近似”的构成要件有二:其一,是涉讼文字标识与权利人的注册商标文字近似,其二,是“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认或者认为其来源与权利人注册商标的商品有特定的联系”。

(一)上诉人在其网站中使用的“xxx鞋业”、“xxx鞋博士”“BLUE CAT”等文字与“xx”不构成文字近似

“xxx”字面意义上是指“蓝颜色的猫”,实际指称《xxx淘气x问》中的一个卡通形象,“xx”则无此含义。“xxx鞋博士”中的“xxx”同样做此含义,另外“xxx鞋博士”系由五个汉字构成、“xx”则由两个字构成,二者字型不同;“xxx鞋博士”意指xxx鞋质量好、品位高,而“xx”二字显然无此含义。

“BLUE CAT”与“xx”同样不构成文字近似:“BLUE CAT”系由英文字母组成,而“xx”由汉字构成,二者字型不同;“BLUE CAT”中的“BLUE”意指“蓝色”,而“xx”中的“兰”指“兰花”、“兰草”或姓氏之意,无此含义;“BLUE CAT”做“xxx”解释,同样出自《xxx淘气x问》中的一个卡通形象,“xx”则无此含义。更重要的是,“BLUE CAT”做为上诉人具有独占许可使用权的商标,被上诉人当然有权利在其网站中使用。

由此可见,上诉人网站中使用的“xxx”、“xxx鞋博士”以及“BLUE CAT”与“xx”文字直接进行比较,并不构成文字近似。

(二)上诉人网站中使用的“xxx鞋业”、“xxx鞋博士”、“BLUE CAT”文字更不会造成误导公众、混淆商品来源。

最高法司法解释规定“商标近似”认定中,除对商标间直接进行文字、图案比对外,还应当对是否造成“误导公众”、“混淆商品来源”进行认定。商标法立法宗旨就是要制止“混淆”,仅有商标间文字近似,不能造成误导公众、混淆商品来源的,不能认定构成商标侵权。

而认定是否“误导公众”、“混淆商品来源”,应当以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能力为标准、要遵循整体观察的原则。被上诉人既然主张上诉人网站中使用的文字构成商标侵权,而涉讼文字又是做为网站整体内容的组成部分,那么,认定涉讼文字是否会造成与被上诉人商品来源的混淆误认,就不能将其与网站整体内容相割裂,而应将涉讼文字放在整个网站中与被上诉人商标进行比较,进而认定是否会造成混淆误认。

作为《xxx淘气x问》的授权生产厂家,上诉人的网站被深深的打上了该部卡通片的`烙印:网站上的全部卡通形象均来源于该部卡通片,而且被控所谓侵权文字旁边均配有“xxx”、“咖喱”、“淘气”等卡通形象:如“xxx鞋博士”文字左侧配有xxx和咖喱的卡通形象、“BLUE CAT”文字左侧是xxx全家福的图片、“xxx鞋业”文字的左侧则是xxx的形象。上诉人在网站显著位置均注明:“温州xxx鞋业有限公司是大型卡通片《xxx淘气x问》唯一授权的童鞋和书包生产厂商”、“xxx淘气3000问授权产品”字样。这一切无不昭示,本网站宣传的童鞋、书包商品均与《xxx淘气x问》有关,“xxx”、“xxx鞋博士”、和“BLUE CAT”均指《xxx淘气x问》中的“xxx”,并非其他的“xxx”,更非被上诉人的“xx”。上诉人将“xxx”、“xxx鞋博士”、“xxx鞋业”等文字与《xxx淘气x问》中的卡通形象结合在一起使用,足以将其网站中宣传的产品与被上诉人的“xx”商品相区分。

一审法院将涉讼文字与网站整体内容相割裂,从涉讼文字与被上诉人商标简单比对中,直接得出误导公众、混淆商品来源的结论,进而认定上诉人构成侵权,既不符合“商标近似”构成要件规定,又不符合“整体观察”和“相关公众一般注意能力”原则。

综上,上诉人认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有误,请二审法院撤销原审判决予以改判,以维护上诉人的合法权益。

此致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

上诉人:温州xxx鞋业有限公司

商标侵权如何认定 篇7

一、定牌加工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第52 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 《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0 条规定的行为,均应判定为商标侵权

目前认为涉外定牌加工行为不构成商标侵权的主要理由是:(1)贴牌行为不是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行为;(2)定牌加工的商品全部销售到国外,不进入中国市场,不会给商标权人造成损害。

笔者对此持有异议。事实上,中国奉行的是商标权的严格保护主义,中国商标法规对商标侵权行为的各种情形都有明确规定,依据这些规定涉外定牌加工的加工方是侵权的,那些认为涉外定牌加工行为不构成商标侵权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一)定牌加工中的贴牌行为属于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行为

有观点认为,定牌加工的性质属于合同法中加工承揽,加工方按照定作方的要求将商标贴附于产品上,并将产品全部出口交付给定作方,只是一种国际间的劳务输出,加工方的贴牌行为不是真正商标法意义上的商标使用行为[3]。因此,该定牌加工不构成商标侵权。

中国《商标法》第52 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权的商品的……”。由此可以看出,商标的“使用”与“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是两种并列的商标侵权行为,如果将这里的“使用”仅狭义地理解为“销售”的话,那么《商标法》第52 条第(1)项的规定就毫无意义了。此其一。其二,《商标法实施条例》第3 条也对“商标的使用”做出专门规定:“商标法和本条例所称商标的使用,包括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众所周知,将商标直接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的主要是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者而非销售。故被委托方即加工方的加工贴牌行为也属于商标使用行为。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 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一条款表明任何人在订立、履行合同时,均有义务对合同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鉴于涉外定牌加工合同中涉及国内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的问题,加工方有义务依法对定作方所提供的境外商标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若加工方未尽审查义务,加工侵犯国内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仍然应当承担商标侵权责任。加工方不可能因为是“加工承揽关系”而免责。

(二)是否给商标权利人造成直接损害不是构成商标侵权行为的必要条件

这是认为加工方不构成商标侵权观点所持的最大理由,认为涉外定牌商品均出口到境外,未在国内销售,不会给中国商标权人造成损害,故不构成商标侵权。

笔者认为,知识产权侵权理论有别于传统民事侵权理论,并不以有损害事实发生为构成要件。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主要由四个法律要件构成:一是要有损害事实存在;二是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三是该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四是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而根据《商标法》第52 条第(1)项之规定,商标侵权行为并不强调必须有直接损害事实的存在,而重在“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这一要件。因此,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即使没有给商标注册人造成直接损害,也要承担侵权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在商标侵权民事责任承担问题上明确指出:请求保护的注册商标未实际投入商业使用的,确定民事责任时可将责令停止侵权行为作为主要方式,在确定赔偿责任时可以酌情考虑未实际使用的事实,除为维权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外,如果确无实际损失和其他损害,一般不根据被控侵权人的获利确定赔偿;注册人或者受让人并无实际使用意图,仅将注册商标作为索赔工具的,可以不予赔偿[4]。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是符合适度保护原则的,是否发生实际损失不应作为是否判断侵犯商标专用权的构成要件。

二、如果涉外定牌加工行为不构成商标侵权,将于中国现行的其他相关规定冲突,影响法律的权威和统一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以下简称《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的规定,如在海关实施出口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时,并不要求审查是否会导致消费者混淆、误认等要件。中国《商标法》第52 条第(1)项的规定中并无混淆才构成侵权的明文规定,是否构成商标权侵权的判定只能严格适用法律,不应超越法律规定,而且混淆的判断是具有主观性的。如果在侵权判断中引入混淆标准将会导致目前行政查处的大多商标侵权假冒案件不能成立,会对市场秩序造成破坏[5]。

三、从长远利益看,涉外定牌加工应当界定为侵权,否则会损害商标权人潜在的市场利益,影响全球的市场竞争秩序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国际贸易交往频繁,一国的商品通过制造、买卖等交易行为,并通过进出口而在不同国家之间流通。由于商品是知识产权的载体,于是商标权保护的地域性受到冲击,权利冲突的发生成为客观现实。

商标权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其损失往往处于一种不可估计的进行时状态,根据TRIPS协议第五十条要求,成员国当局应该禁止这种“即发侵权”,也就是把侵权产品制止在进入流通渠道之前,而不是之后。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亦应遵守该规定。1999 年北京曾出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非商标权人的库房里存放了上百个带有商标权人商标瓶贴的酒瓶且商标标识是真的,不是非法印制的,商标权人很清楚该存放人不可能制造出正牌的酒,下一步肯定是装上假酒出售。但由于存放者还没有装,没有出售,亦即没有对权利人造成“实际损害”,其“侵权”似乎没有发生,这就是所谓的即发侵权。况且,是否造成事实损害也并不是法律学者一家之言可以断定的,应当留待产业界的经济学者们研究,或者用法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有人认为,外商的贴牌竞争行为,有可能抬高同类商品的定牌加工费用,从而增加国内注册商标专用权人的生产成本,客观上会隐含地造成不应有的损失[6]。

笔者也赞同上述观点,虽然可以用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规制,但在实践中却加重了中国商标权人的举证责任,变相地损害了中国商标权人的利益,故仍应按照《商标法》进行保护。

四、结语

涉外定牌加工行为违反了中国《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条例》之规定,中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应当认定为侵权,否则将会与《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的规定冲突,影响中国现行的司法秩序。而且,从长远利益看,中国应当继续奉行严格的商标专用权保护主义原则,制裁这些恶意的规避法律的行为,维护世界正常的竞争秩序,挽回商标权人潜在的利益损失。

论如何认定同一种假冒注册商标 篇8

2013年5月以来犯罪嫌疑人周某在其位于晋江市灵源街道张前社区育才路2号的旧宅及附近的新宅,通过收购正品白酒的空瓶及外包装,购买低档白酒,并利用特制拔盖器、压瓶器进行勾兑灌装,生产假冒贵州“茅台”牌白酒。2013年5月31日,晋江市公安局在上述地点共扣押假冒“飞天”牌贵州茅台53度500ml装酱香型白酒117瓶、假冒“飞天”牌贵州茅台53度500ml装15年酱香型白酒4瓶、假冒“茅台王子洒”53度500ml装白酒78瓶及拔盖器1个、压瓶器1个、吹线机1台。晋江市价格认证中心出具的价格鉴定结论意见书是:“飞天”牌贵州茅台53度500ml装酱香型白酒966元/瓶、“飞天”牌15年贵州茅台(酱香型)53度500ml装6429元/瓶、“茅台王子洒”(酱香型)53度500ml装199元/酒。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又出具了证明证实涉案被侵权产品的出厂价格,即“飞天”牌贵州茅台(酱香型)53度500ml装出厂价为999元/瓶、“飞天”牌15年贵州茅台(酱香型)53度500ml装出厂价为3999元/瓶、“茅台王子洒”(酱香型)53度500ml装出厂价为139元/酒。本案主要涉及以下两个问题:

一、如何认定假冒注册商标的涉案侵权产品价值?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了“侵权产品没有标价或者无法查清其实际销售价格的,按照被侵权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对于“标价”与“实际销售价”是好理解的,标价以明码标价的方式体现了侵权产品的价格;实际销售价即是侵权产品销售他人的实际价格。在无法查清这两类的价格外,即以被侵权产品的市场中间价为核算侵权产品的价值的依据。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关于“市场中间价”未给予明确的定义,“市场中间价”可包含着出厂价、批发价及市场零售终端的中间价。

关于本案侵权产品价值如何认定?产生了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价格认证中心是法定的价格鉴定部门,没有证据证明鉴定结论有误的情况,该价格鉴定部门出具的价格鉴定结论意见书应予以采信,作为核算侵权产品价值的依据,并据此定罪量刑。被侵权企业因对产品定价较为随意性,不能客观反映该产品的市场价,故其出具有价格证明不能作为定案依据,故本案不能按茅台酒有限责任公司出具的价格证明作为核算涉案侵权产品价值的依据。

第二种意见认为,因“市场中间价”可包含出厂价、批发价及市场零售终端的中间价。

周某某在自家灌装冒牌的茅台酒、茅台王子酒,属于生产环节造假行为,在没有证据证明侵权产品的标价及实际销售价的情况下,应相对应适用被侵权产品的出厂价或批发价。因控方无法提供被侵权产品的出厂价或批发价,而被侵权单位又能根据警方的要求出具了被侵权产品的价格证明,因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出具了酒类产品出厂价具有对市场价指导意义,结合被侵权产单价的价格证明及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角度出厂,故本案应以被侵权单位出具的价格证明为主,以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解释为辅的认定标准。

笔者认同第一种意见。根据《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应当委托指定的估价机构予以确定,价格认证中心是物价局指定对商品价格进行认证的职能机构,因此,价格认证中心出具的价格证明具有法律效力,可作为定案证据之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标价及实际销售价,在这两种价格无法查清的情况下,就按被侵权产中的市场中间价计算案值。依据一般社会常识,仿品的正常市场价比正品来得低,且各类仿品之间的市场价差异性较大,适用计算案值的依据或标准不同对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影响非常大。标价或被侵权单位所出具的价格证明不能客观反映被侵权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商品价格在市场上受到供求关系、季节等因素影响,波动性很大,且被侵权单位可能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出具价格证明不能客观反映市场价格,因此,被侵权单位出具的价格证明不具有公正性、客观性及公信力。按实际销售价作为计算案值的标准或依据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侵权人或犯罪行为人可以采取事先约定较低价格以防止被查获科于重罪,且以实际销售价也不利于保护被侵权单位的合法权益,故实际销售价作为计算案值的依据很不科学。以同类合格产品或正品的市场中间价计算案值更具有相对的公正性、稳定性及可操作性,因为同类合格产品或正品的市场中间价充分体现了商品价格受市场调节所产生的波动性,物价部门对各类商品的市场价格更充分了解,且便于查证确定,具有公开性及公信力,因此,物价部门对被侵权产品的价格证明更具有公正性及公信力,故应予以采信。

二、本案侵犯几个注册商标

第一种意见认为,“贵州茅台”、“茅台王子酒”均属于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所有的注册商标,均属于茅台酒系列产品,“贵州茅台”、“茅台王子酒”应认定同一种注册商标。

第二种意见认为,不同的注册商标应按商标主管部门批准或颁发的商标注册证所体现的商标为准,按一证一商标原则作为区别不同商标的依据,贵州茅台与茅台王子酒分别注册并获得不同的商标注册证,故本案应认定为两个不同的注册商标。

笔者认同第二种意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第1款对“相同的商标”作出规定,是指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完全相同,或者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商标的构成要素是文字、图形或者文字与图形的组合,故应从商标的读音、外观、意义方面来识别商标。从司法解释角度诠释了“相同的商标”的界定,“相同”并不要求所假冒的商标与注册商标完全一致,即使存在一定细微差别,但考虑消费者辨别能力及认知程度,只要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也可以认定侵犯他人注册商标。

“商标注册”是企业、事业或自然人为了取得其使用的商标具有专用权,依照法定程序向商标局提出注册申请,经商标局审核后予以准予注册,并颁发了商标注册证。在核定的商品类别上具有商标专用权,他人在同一类别的商品不得侵犯其商标专用权,否则就构成侵权。一款商标的商标注册证仅有一份,不同商标其商标注册证不同,故商标注册证所核定的商标是区别不同商标的依据。贵州茅台商标与茅台王子酒商标虽均系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注册的商标,前者虽有年份之分、包装精简度、酒精度含量大小等区别,只要酒瓶或外包装印上同一商标,就被消费者认同为贵州茅台酒或茅台酒。茅台王子酒虽为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但此商标与彼商标差异很大,从视觉就可以完全区别开来,且从其商品价位及消费者认知度看,茅台王子酒无法被消费者视为贵州茅台酒,故两者之间差异大且两个商标分别申请注册,故不能视为同一种商标,而应认定为两种不同的商标。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保证书下一篇:理货员社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