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通用7篇)

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 篇1

本文属于中联论文网优秀论文

本文来源于:中联论文网转载请注明本文仅供学术参考,严谨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但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应用中较难能把握分寸。该文试图从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分析入手,通过解析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广度,对如何准确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应用;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在新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得到广泛运用,许多业务的处理不再做清晰明确的规定或者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留给企业更大的业务处理空间。在财务上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合理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已成为必然。但从目前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现状看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有些企业尚未充分认识谨慎性原则的作用,没有意识到应该加以广泛的利用,甚至未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则存在滥用谨慎性原则的现象,利用谨慎性原则任意调节盈亏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或掩盖经营亏损的目的。针对以上现状本文仅就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应用略抒拙见。一

1.谨慎性原则并没有跳出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狭隘观念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但在新会计准则在对谨慎性的定性上仅着眼于避免企业价值的虚增,缺乏对“度”的把握。一味地低估资产、高估负债必然会导致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误解,进而导致谨慎性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间的矛盾。

1.1谨慎性与相关性质量要求的矛盾。会计信息是相关的,必须满足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基本特征。如前所述,谨慎性原则只确认了部分或有事项,使会计信息的反映缺乏全面性和及时性。显然,这种反映上的缺陷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也必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1.2谨慎性与可靠性质量要求的矛盾。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的但尚未发生的损失或费用,这就明显地违背了可靠性要求。且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易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也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多期刊发表详情联系QQ:1286503325电话:***王编辑

1.3谨慎性与可理解性质量要求的矛盾。基于谨慎性原则与上述诸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矛盾,将不利于会计信息的理解和使用。因此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也极有可能被违背。

2.谨慎性原则应用中的思考

由于谨慎性原则的特殊性和应用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在实际应用中,财政部门、理论界和企业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

由于谨慎性原则的特殊性,企业在实际应用中较难掌握应用的深度,人为操纵的空间较

大,涉及的核算也较复杂,应用的结果会对企业收支起到调节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利润的多寡及会计

信息的真实性。作为财政部门,应及时进行监控,防止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滥提各种准备金,任意调节利润。达到调节所得税的目的。财政部门应该从宏观上规定企业提取各种准备金和运用各种方法的比例或度,使之既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又不过分限制企业采用谨慎性原则的自主性,以免影响企业采用谨慎性原则的积极性,使谨慎性原则真正地发挥作用。因为,从长远看,采用谨慎性原则能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国家和地方都将是极其有利的。

2.2企业应充分应用但不滥用

企业需着力于培养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增强财务风险意识,使其拥有较强的风险敏感度和职业判断力,能对风险适时地做出反应。故企业应为财务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去学习新会计准则并达到熟练地运用新准则的效果。其次管理层应有意识地引导财务人员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充分利用制度给予企业的自主性,以合理的会计政策和适当的会计方法,使得谨慎性原则真正起到抵御风险的作用。最后,要对谨慎性原则持正确的态度。谨慎性原则应用良好与否会影响企业的盈利,如任意夸大未来的损失,虽可少交所得税,但会使盈利偏低,致使投资者的信心不足,同时违背会计准则的规定。因此,企业应充分应用谨慎性原则,但要掌握好“度”,防止任意扩大范围和随意提取秘密准备金。

2.3充分发挥社会评估机构的作用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重心在于确定预计损失,而这个需要有专门的知识和经验,不单是财务人员能够完成的。一方面,损失评估涉及多方面专业知识,如短期及长期投资中股票及债券的市价预测、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或有负债的估计、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等.片面要求财务人员全面掌握某一方面,容易导致财务人员自估损失或利用评估资产价值和损失达到调节盈亏目的。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等中介机构承担一些评估损失的工作,且更为客观、更专业、更准确,同时可以达到公正评估、消除人为操纵的缺陷,在评估资产价值和损失中的作用更能得到充分发挥。

2.4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以指导会计实务

会计准则中仅较详细的规定对有关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方法的具体会计处理,虽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无法解决实际中许多具体问题。如各种减值、跌价准备的计提,关键在于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或可变现净值.从而计算出应计提的减值、跌价准备.但由于不同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不同导致准备金的计算存在较大差异,且存在人为操控的空间,使其谨慎性的应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应注重会计理论专题的研究,使谨慎性原则应用符合实质。

3.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新准则中居于指导思想的地位。首先将分析会计确认、计量两方面。

3.1会计确认方面:新会计准则中,会计确认的主要变化表现为对会计要素定义和确认条件的重新修订和进一步完善,从而使金融资产不再游离于财务报表之外,而是单列项目反映。正是出于防范不确定风险的需要、规避重大的潜在损失,新会计准则从金融工具的定义入手,将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充分披露,是财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客观要求,也是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必然结果。

3.2会计计量方面:会计计量包括两方面,即计量属性和计量金额。在新会计准则中,计量属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重新引入公允价值,且得到广泛运用,而《资产减值准则》为如何进行资产计价提供了规范、务实的指导。在会计环境复杂多变、行业和社会监管普遍缺失、管理当局及会计人员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操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被当作“利润调节器”

是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内部控制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和业绩评价体系等的相继建立并完善,世界性竞争要求企业和个人不断修炼“专业、诚信”的美德,“品牌第一、顾客至上”成为企业基业常青的不二选择,由此“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机会成本逐渐增

大,从而为公允价值的孕育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文化保障。

3.3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第一个全面适用于除小企业外的所有企业的统一会计准则,克服了按行业制定行业会计制度、造成各行业之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的缺陷;其内容详尽,与国际会计惯例实质性趋同,稳定性较强,能够克服我国会计制度多变的缺陷。总之,作为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贯彻和运用主体的会计人员,如何充分运用会计准则中的可选择性权力,特别是如何把握好谨慎性原则在应用时的分寸,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客观公正的估计和判断。参考文献:

[1]查秉柱:新会计准则下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2007

[2]徐春雷: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2008

[3]杨庆洁:浅谈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2007

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 篇2

谨慎性原则, 亦称稳健性原则, 通俗地说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 应持谨慎的态度。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 对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账。

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 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 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 企业在会计核算时, 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 少计负债和费用, 也不能计提秘密准备。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 (2) 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 特别是费用和损失, 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 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 又不计提秘密准备。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3) 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损失, 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 保证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二、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围

谨慎性原则并不能应用于所有会计业务的处理, 只能应用于存在不确定性的业务。不能把谨慎性原则简单地理解为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对于处理真实可靠、能够准确计量的经济业务时, 只能如实反映准确计量, 不存在谨慎的问题。会计人员处理不确定性业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会计业务的发生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会计处理有些经济业务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比较典型的是或有事项。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充分披露或有事项的基础上, 对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 可适度预计或有事项可能引起的负债和损失, 而尽量不要预计或有事项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益。

2、经济业务确认和会计政策选择时的不确定性

会计规范规定的会计确认和会计政策选择标准一般是抽象、原则化的, 是会计实务基本特征的综合性体现, 是对会计业务做出的普遍性规定。而会计人员面对的会计业务是具体而复杂的, 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业务时自然面临着抽象、原则化的标准与具体、特殊的业务之间存在的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差别。在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时, 需按照会计标准对具体的会计事项进行职业判断。

3、经济业务计量时的不确定

会计计量是指准确确定经济业务的发生额。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 不仅要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确认, 还要进行计量记录。在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大小的时候, 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可以分成以下两类:一类是业务的大小可以取得实际发生的各种单据加以证实, 只用按照单据写明的发生金额进行反映即可;另一类是业务发生额的大小无法取得实际发生的单据加以证实, 业务发生的金额需由会计人员进行估计确定。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 当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涉及的未来事项不确定时, 必须对其予以估计入账。

4、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

会计处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变动状况等会计信息的需求。但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方面的, 既有内部管理者, 又有外部信息使用者, 各方面信息使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其信息关注的重点以及对信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另外, 企业经营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 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状况、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从谨慎性原则考虑, 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 特别是会计报告应满足信息使用者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不同时段的要求。企业不可能对各方面信息使用者分别提供报告以满足其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这就要求企业应尽量了解企业信息使用者各方面的信息需求, 对外披露的会计报告应尽量全面的提供企业各个方面的会计信息, 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加以改进, 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实际运用谨慎性原则中存在的问题

1、谨慎性原则可能使企业操纵利润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对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做出的一种反映。比如存货, 计提存货跌价准期不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 期末存货价值减少, 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 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 (如房地产开发公司) , 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因此, 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 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 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 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 而无需在次年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 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2、谨慎性原则具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

谨慎性原则的主观臆断性, 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较大, 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在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 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 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中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 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或无形资产) 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 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或无形资产) 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多少, 折现率选用多大, 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 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 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 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 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3、会计人员职业水平较低, 滥用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的“可选择性”, 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目前, 虽然我国会计业的发展较为迅速, 但是所培养出的会计人员素质还存在较大的缺陷, 一是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 难以掌握新的核算要求, 更谈不上在会计实务中正确应用新制度。因为新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 尤其是谨慎性原则应用的许多地方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如坏账准备提取的比例、存货可变现净值大小等等;二是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虽然这些会计人员知道如何准备应用谨慎性原则, 但基于特定目的, 往往会对这一会计政策进行滥用。

4、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 企业资产和利润易被扭曲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在公认的会计准则、其他法规等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的范围内, 管理当局在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的整个过程中, 对可供选用的特定会计原则、会计基础、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主观判断, 选择有利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的行为。如在实际成本计价下, 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 是采用先进先出法, 还是采用后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 企业做出的任何一种选择, 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固定资产采用何种折旧法, 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高低。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 使资产和利润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四、完善谨慎性原则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

会计准则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措辞, 比如“可能”“极有可能”“极小可能”等, 如何界定这些情况便成为影响会计选择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制度法规中应明确规定或说明。比如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 严格限定企业会计选择、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估计差错更正上的权力, 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类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特有的业务做出分类的规定, 某些企业只能适用其中的某一类情况等, 从而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 使其估计判断也有章可循。

2、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 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

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 揭示因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而对企业财务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动情况。对于某些运用谨慎性原则处理的会计事项, 应在会计报表报告中加以阐明, 不但要反映影响金额, 而且应揭示会计事项的真实情况和会计人员的处理方法, 以使信息的使用者明确事实, 独立判断。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可比性, 从而使与企业有利害的关系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 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3、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

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 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做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鉴于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 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 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使其能够准确地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 在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 力求客观和公正, 避免主观随意性。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 应当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必须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其二, 会计人员应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对本职工作态度严谨, 立足岗位, 踏实苦干;其三, 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加强后续教育, 还应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 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4、加强审计监督, 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 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监督, 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 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 应认识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只是会计对风险加以防范和管理的一个环节, 管理者不要过分信赖。要强化企业的内在约束机制,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优化会计行为, 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运用。并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 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 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 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 指出了在实际运用谨慎性原则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谨慎性原则的对策。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基本要求,适用范围,对策

参考文献

[1]丁晓东:谨慎原则的认识及思考[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6 (10) .

[2]陈爱琴: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 .

[3]左淑慧: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J].管理荟萃, 2007 (10) .

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 篇3

谨慎性原则作为企业防范市场经济风险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企业与有关部门的重视。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采用谨慎性原则将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如果不恰当的理解和应用谨慎性原则,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扭曲与失真,这同样会违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因此,正确理解与应用谨慎性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保守主义。它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即在会计处理犹豫难决时尽量采用不夸大这一期间的资产和收益的解决办法。目前该准则在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尽早确认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

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是谨慎性原则产生的前提。经营的多变性导致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不确定性,这便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反映风险的信息。谨慎性原则认为,悲观的会计实务优于乐观的会计实务,在特定情况下保守、谨慎总比乐观、大胆要强一些,否则,投资者或决策者面临的风险就会加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有利于企业经营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客观环境作出正确判断,从而规避经营风险,稳定盈亏;对于投资者来说,谨慎性原则有利于防止他们产生过于乐观的情绪,规避因虚增利润而导致利润分配侵蚀股本的风险;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谨慎性可以避免因提供盲目乐观的信息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而招致的索赔风险。可见,谨慎性作为经济生活中的镇静剂是相当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突出表现在:计提各种资产减值准备、或有负债的出现、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在物价上涨情况下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等。以下从五个方面谈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一)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其出发点就在于要求企业将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价值损耗,予以充分考虑并计入相关费用,以确保企业的资产更加真实、有效,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稳妥可靠,确保投资者的长远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

(二)或有负债的出现

《企业会计制度》将或有负债定义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者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或有负债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或有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或有负债包括两类义务:一类是潜在义务,其结果如何只能由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来证实;另一类是特殊的现时义务,其特殊之处在于该现时义务的履行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现时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

(三)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确认,如果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收入分别按以下情况确认和计量:①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②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收入,并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确认的金额小于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的差额,作为当期损失;③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全部不能得到补偿,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不确认收入。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谨慎原则。

(四)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是直线法,这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内在要求。为此,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取加速折旧法。采用加速折旧法并非是对直线折旧法的否定,而是改变了每期折旧额的分布,在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分布以较大的折旧额,后期分布以较少的折旧额。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在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另一方面是因技术进步而产生了无形损耗,使得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应在短期限内收回。正是采用加速折旧法,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等同是国家为企业提供了变相的无息贷款,不仅提高了资金利用率,而且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五)关于存货计价方法的选用

恰当选择存货计价方法,对于真实反映存货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现实条件下的经营成果,这也是会计稳建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来看,扩大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运用谨慎性原则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随着谨慎性原则应用范围的扩大,人为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的空间也在增大,其会计提供的信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成为当前贯彻实施新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关键因素。因此,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要适度

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过度对费用与负债的不确定性运用谨慎性惯例,而对收入和资产的不确定性绝对排斥进行有关会计处理,这都违背了谨慎性原则度的规定。极端的稳健会导致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揭示,损害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只有适度地应用稳健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谨慎会计的本质。

(二)要合理估计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

企业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要作出合理判断必须保持必要的谨慎态度。对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应加以合理估计,可对防范风险起到预警作用,以保证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三)要注重各项减值准备及收入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披露

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 篇4

自1993年以来,我国的贷款呆帐准备金制度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是谨慎性会计原则在金融业务中的具体运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次重大突破。但也不容否认,我国的呆帐准备金制度在会计核算、税务处理及遵循谨慎性原则等方面还存在不协调之处,致使呆帐准备金制度尚未充分发挥其效用。

一、问题:呆帐准备金计提尚未能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这一规定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实行谨慎原则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谨慎性会计原则要求对利润的估计和记载要谨慎和保守,对损失的估价和记载要充分,同时要保持充足的准备金以弥补损失。从表面上看,贷款计提呆帐准备金是体现了谨慎原则,但从实际上看,对损失的估价和记载并不充分,现计提的呆帐准备金无法抵御贷款风险损失。具体表现在:

1、计提比例单一,与现行的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不相适应。1998年,我国商业银行推行了贷款五级分类管理,这是银行稳健经营的需要,是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需要。其核心内容是: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作出评价,以谨慎地对待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按其初衷,各行在会计核算上应根据贷款的不同风险按不同的比例计提呆帐准备。1998年财政部(1998)302号文件,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呆帐准备金的提取办法做了不少改进,但对呆帐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一直未修订,仍执行的是1993年制度中的1%的单一比例。任何一项银行经营业务的实现都离不开银行会计工作,单一的计提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实施和推广。

2、计提比例偏低,与我国商业银行的高风险不相称。银行也是高风险行业,现行的1%的计提比例,从我国贷款损失率来看,是极不适应的。近年来,受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逾期贷款的比例上升,呆帐损失率远不止1%。据报道,截止1999年底,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帐面需核销的呆帐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2.7%,加上逾期和呆滞贷款中应该核销的部分,总计需核销的呆帐可能为8%或9%。由此可见,1%的计提比例只会使“呆帐准备金”帐户发生“透支”、入不敷出,根本无法抵御风险损失。西方国家不仅总体的计提比例较高,而且允许各行根据贷款风险程度自行决定分类计提比例。

3、准备金的计提时点与呆帐的核销时点不配比,违背了及时性会计原则,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1998年5月财政部呆帐准备金提取新办法规定:我国的金融机构的呆帐准备金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将计提时点由原来的“年初”改为“年末”,其原因之一是为了使商业银行计提呆帐准备的时点与编制报表的时点相一致,以减少会计信息在时点上的误差。可是,“本年度新增加的贷款计提准备金,而本年核销的呆帐不再补提,其损失体现在下一年度帐上”的规定是一种损失推迟入帐的做法,不仅与及时性原则相悖,而且,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计提金额没有剔除呆帐核销数额,与实际准备金水平不等。现行呆帐准备金计提公式是:本年呆帐准备=本年末贷款余额(扣除委托贷款和拆借资金)×1%-上年末呆帐准备金余额。表面上看,本年末差额提取的呆帐准备金数额是应与“上年末呆帐准备金余额”相比较,若高于则冲回多提的差额,若低于则补足少提的差额。可是,呆帐准备金是为了抵御贷款风险而计提的风险备抵基金,若有呆帐核销,则需将核销的呆帐从“上年末呆帐准备金余额”中扣减,现行会计帐务上也是作了“借:呆帐准备金,贷:XX贷款”的会计分录,减少“呆帐准备金”帐户的余额。但是本年末提取呆帐准备金时,核销的呆帐的准备金仍存在,这就出现了会计假象:本应增加费用支出却增加了利

[1] [2] [3]

★ 谨慎近义词

★ 谨慎反义词

★ 谈会计国际化 论文

★ 谨慎的近义词是什么

★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

★ 形容谨慎的成语

★ 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论文

★ 原则读后感

★ 谈文学翻译中文化的可译性论文

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篇5

李英爱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四平分校,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原则,运用广泛,但谨慎性原则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要采取必要措施趋利弊害,使会计信息更具客观性。〔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局限性;会计制度;改进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应当考虑到企业风险,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的预计并入账,而对可能取得的收益,则不予预计或入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企业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真实考核经营者的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竟争力。然而谨慎性原则从产生之初就带有明显的两面性,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

一、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一)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

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下,存货、短期投资等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与历史成本原则相背离;另外,应用谨慎性还与配比原则、客观性原则发生冲突。

(二)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容易造成计提滥用

谨慎性原则作为一种对于不确定性的约束因素,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首先,它只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对于其具体应用范围、方法、计量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它本身也由此而具有不确定的特性,这样就容易造成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滥用该原则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局面。

(三)企业财务制度中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在会计制度中,许多会计处理要求应用谨慎性原则,但却没有规定具体的操作方法,给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如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不规范等。

(四)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五)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领域的不确定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尤其企业财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如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等都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而这一要求与会计人员的现实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更何况还存在部分会计人员滥用会计政策等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的问题。

三、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思路

(一)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在13条会计原则中,真实性原则居于首要位置,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冲突时,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定性程度较高,优先考虑前者,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除此之外,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地确定。

(二)通过法律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加以科学的必要的限制。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谨慎性原则,必须服从于其价值目标和利益关系,因此国家必须通过法律对其加以科学的必要的限制,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如企业财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作了相应规定。如允许企业按年末应收帐款余额3%--5%计提坏帐准备金;允许部分技术更新快的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等,这些规定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建立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使其条款尽量有可操作性。如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另外还要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不同的判断会导致不同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体规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四)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

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设计各个方面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的进行。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为了使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力求客观和公正,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诚信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第二,加强会计专业知识教育;第三,加强后续教育。

总之虽然谨慎性原则有其理论及实务上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就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晓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完善探微[J].经济问题,2006(5)

2.卫东.谨慎性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体现、问题和建议[J].广西会计,2002(11)

3.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编.2001企业会计准则及指南·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

浅谈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篇6

谨慎性准则也可以称之为稳健性准则, 是指单位开展经济内部会计结算的情况下, 要按照会计的稳健性进行, 这样可以避免高估收入的情况出现, 降低负债以及支出, 同时还能够发现隐患消除隐患。详细的工作步骤:延迟收入的确认, 尽可能早的确认支出, 资本价值向低处估算, 负债往高处预算。恰当准确的使用稳健性准则, 避免单位出现浮夸现象、单位没有足够能力就上市、虚假利益等情况出现, 能够为社会各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供给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会计资料, 不仅确保了股东和所有者的权益, 还能够保证单位的经济管制能力, 为单位的正确预算提供了真实的数据, 提升了所占市场的比例以及经济效益。

1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使用谨慎性准则的前提:当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面对不稳定的因素以及具有危害性的因素时使用的一种会计结算准则。之所以使用谨慎性这项准则就是当单位的运行中具有不安稳的因素以及风险时。单位的生产经营运行和社会市场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市场环境稍微有一些小的变动都会对会计资料起直接作用, 致使单位的财产资本持续产生变动。会计工作的外部因素有变动, 也会导致会计资料发生改变不精确。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 肯定会面临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 所以, 单位的会计资料中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安稳性。针对经济活动以获取利润为目标的单位来讲, 怎样才能够推算出隐患、怎样解决隐患, 是这种类型的单位面对的难题。在会计工作中使用谨慎性准则就能够对付这些隐患风险, 恰当的分期风险, 预测风险, 降低风险带来的危害, 确保所有者权利不受到损失。

2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2.1会计核算中各种“准备”的提取

2.1.1计提坏账。单位的全部应收款中, 每个应收账款都可能会出现欠债人不愿支付、欠款单位倒闭、欠债人死亡等现象而产生坏账, 单位财产受到损失。单位本着稳健性原则工作, 应该按时对应收账款开展具体的审查, 对于可能会发展成坏账的账款开展推测, 确实不能够要回的欠款, 就应该提取坏账准备, 这里就合理的使用了稳健性准则。

2.1.2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

单位应该常常对库存开展盘查, 如果发现库存的商品有损坏、全部的商品不流行或者有一部分商品不流行卖价会比制作成本低的现象, 可以根据损失值计提库存跌价准备。这其中就合理的运用了稳健性准则。

2.1.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提取

单位做的一些投资, 从期货市场购买的股票、债券等行为, 因为期货市场的运行环境直接受市场环境的影响, 很不稳定, 带来的收入和损失也是不确定的。在年度末, 单位应该把购买股票或者债券成本价格和市场运行中最低价格相比较, 对其中的差额进行提取。这其中就合理的运用了稳健性准则。

2.1.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规范:单位应该按时或至少每个年度结束, 对单位存在的长期投资每一项每一项的开展审查, 假如购买的股票或者债券市场价值持续降低或者对别的单位进行投资, 预计收回的成本可能会低于投资成本, 那么就应该提取投资减值准备。

2.1.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规范:单位应该按时或至少内个年度结束, 对单位存在的固资每一项每一项的开展审查。假如因为市场价值持续下降, 或者因为技术落后、破坏、长期没有使用等因素, 致使以使用的固资价值变低, 就应该按照估算的收回价值和在账面中固资的价值的差额, 提取固资的减值准备。

2.1.6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因为无形资产本身就不稳定, 带来的收入和利润也是不稳定的, 所以单位应该按时或者在每年度结束, 预算单位中无形资产可能会带来的收入以及利润, 估算的结果比无形资产的价值低的, 按照差额提取减值准备。

3 存货期末计价方法的运用

资产负债表日,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也就是按“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的较低者进行计价, 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 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 是指在日常活动中, 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种计价方法符合谨慎性的原则。

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

对固资计提累计折旧工作中, 也合理的使用了稳健性准则。因为生产技术的持续发展前进, 固资不但具有有形的损失, 还具有无形的损失。假如在计提中一直使用直线计提方法, 很有可能等固资已经不能使用了还没有全部计提完。如果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方法或者年数总和方法进行计提累计折旧, 就能够加快对固资的计提, 加快固资的更新速度, 并且这种计提方法更适合真实情况的需要。

5 无形资产的摊销

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计提也采用稳健性准则, 普遍情况下对无形资产的计提会使用直线计提法。因此, 对无形资产的计提关键要素是分摊的时间长短。在真实运行中, 应该把无形资产的购买成本按照所计提的时间, 平均分配在每个单位里。计提分摊的时间越不长, 越能够显示出其中运用稳健性的准则。

6 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够确认。如果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收入分别按以下情况确认和计量。

(1) 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 应该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 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

(2) 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全部得到补偿, 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收入, 并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 作为当期费用, 确认的金额小于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的差额, 作为当期损失;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全部不能得到补偿, 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 不确认收入。这些规定, 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 关注和反映或有事项的规定。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 其结果需要通过未来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企业会计制度》对或有事项的处理所作的规定, 确认或有负债而不披露可能的或有资产, 遵循了谨慎性原则, 同时也能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清晰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信息, 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总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谨慎性原则的合理应用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得出的财务信息、经营投资信息是十分稳健可靠的, 为企业经营投资和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摘要:从九十年代开始,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会计工作的客观环境越来越不稳定。在单位经营活动中会计是管制工作的关键部分, 同时在国际上也是普遍使用的商业沟通, 所以, 会计资料能不能具体、详细、准确的呈现出单位的真实状况, 不管是对我国宏观调控, 或者是对单位的生产运行以及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方面都有着很关键的作用。会计资料的使用者一定要更加注重不确定性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在会计实际工作中要本着谨慎性的准则开展工作。

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 篇7

【關键词】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核算实务;应用

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比较严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严重缺失。失真的会计报表,严重的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本文将通过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基本准则的变化以及变化之后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来说明企业应该以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为准绳,进行会计核算。

一、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选择中的应用

原企业会计准则中后进先出法是发出存货的一种计价方法,企业为了体现谨慎性都曾采用过后进先出法 。这样尽管符合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但企业因为市场变化带来的利润或亏损将影响库存,所以不利于反映公司长期的经营情况,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将大打折扣。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终止使用后进先出法,提升了客观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更有利于实现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准确反映,满足了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具体来说,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在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时,只能采用一次转销法或五五摊销法计提有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原准则中,企业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时可以选用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分次摊销法。新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分次摊销法,不能再通过待摊费用列支以后分期摊入有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这样,防止了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改变,多计提或少计提费用,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几率。

二、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中的应用

会计上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有很多,一类是直线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另一类是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我国历来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是有严格规定的,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固定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企业选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如果不做调整,原方法必然不能反映出其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的方式,据此提供的会计信息很可能就不够真实、准确。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企业应定期复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相应的调整,并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以利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三、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的应用

对于资产减值准备,旧的企业会计准则没有一个专门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进行具体规定,而是在各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体现。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有一个专门的《资产减值》准则主要对长期资产减值进行规范外,对流动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生物资产等则由其他具体准则进行规定。对于上市公司,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后,《企业会计制度》不再执行,原会计制度对减值准备的规定将废止。

原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八个资产项目可以计提减值准备,包括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8项资产减值准备。由于会计准则的变化,增减了部分资产项目,计提减值的资产项目名称也就有了相应的变化。上述8项资产减值准备中除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因核算科目变化删除外,其他7项减值准备继续保留,新增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或单独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未担保—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油气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准备等8项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另外还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等2项可以核算资产减值的新增科目。新增加的10项资产减值准备或损失核算科目只是因会计核算科目改变从原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科目中分离变化而来,其实核算内容没有实质的变化。因此新会计准则有了17个科目可以核算资产减值准备或损失,几乎涵盖了资产负债表中所有非现金类资产。这样,一方面避免了资产虚增,一方面也使财务会计报告能提供更加真实的会计信息,避免企业利用关联交易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的可能。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都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不同资产项目的减值准备在提取时所计入的损益类科目各不相同。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为例,在过去的会计制度中无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有多高,即使固定资产价值已大幅度下跌,只要固定资产是按历史成本计价的,并按规定计提折旧,会计报表中反映的固定资产余额远远不同于现在的价值。如果计提减值准备,公司应预先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出来,计入营业外支出,这样,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的余额更能反映其现在的状况。

原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规定的8项资产减值准备可以转回,而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绝大部分非流动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能转回,具体包括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油气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等8项资产减值准备不能冲回,其他9项资产减值准备或损失可以冲回。这表明,新的资产减值准则通过禁止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部分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转回来遏制企业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来调节利润,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利用这种手法调节利润将会越来越难。

四、 收入的确认与计量中的应用

收入的确认主要是指企业应何时记录收入的问题,收入准则规定了各类收入的标准,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其中在提供劳务的收入确认中,劳务可分为跨年度和不跨年度两种。跨年度的收入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按完成合同法确认收入,应在资产负债表日,视提供劳务的结果是否能够可靠的估计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不跨年度的在劳务完成时确认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形成的收入只要符合收入确认的两项基本条件即可确认,一是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收入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当收入中包含利息收入或使用费用收入的可收回性存在不确定因素时,无法收回的或无法补偿的金额不应该作为最初已确认的收入金额的调整数来处理,而应确认为一项费用。

(作者单位: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与古诗有关的名言警句下一篇:聊斋志异读后感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