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精选6篇)

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篇1

从2003年底以来,北仑区(开发区)实行“政府专业建设制”,将政府投资工程交由政府专门成立的“北仑区建筑工务局”建设,建筑工务局通过八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政府投资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就当前的客观条件看,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在目前阶段应该大力推行“专业建设”的模式。即由区建筑工务局代表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行使政府投资项目的业主和项目建设管理职能,负责除农林、水利、交通工程以外的政府投资项目的集中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项目建成后移交使用单位或管理单位的制度。区建筑工务局作为建设单位或专业机构,围绕“安全、质量、造价、进度、廉政”五位一体目标,按有关法律法规和《北仑区(开发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北仑区、开发区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组织实施。使项目建设能够有序进行,随着我区区域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政府投资不断增加,政府投资实行“政府专业建设制”将会在促进我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建筑工务局成立八年来(截止2010年底),承接政府投资项目350多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300多项,累计完成投资约73.27亿元;从已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134个项目看,共节约政府投资约5.37个亿,概算节约率达17.06%。

一、北仑区实行政府投资项目专业建设的背景

北仑区(开发区)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长期以来在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决策随意、投资超标、浪费较大、欠款积压、管理失控、缺乏监督等影响政府信誉的现象,个别项目有的决算超预算达一倍以上,这些建设项目大多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政府某些主管领导或部门主要领导“突发奇想”地提个“建议”,来个“创新”所造成的,“拍脑袋工程”、“钓鱼工程”和“三边工程”几乎成为政府工程的惯例。花多少钱算多少钱,超预算、改方案,工程拖延、投资浪费,完工不验收、不移交、不结算等现象都成了政府工程的家常便饭,政府工程在给谁做、怎么做上滋生了业主单位的腐败,最后难免导致“工程上马,主管干部下马”的结局。而在争抢政府工程标书和承包权的建筑业关系大战中,更是无限度地增加了政府工程的非建筑成本。行政权力直接介入政府工程项目的实施,其中的权力寻租和投资“黑洞”谁也说不清楚。

在政府工程的管理模式上,北仑和全国一样,过去长期沿袭的是四种传统方式:

一是国有企业作为政府工程的“代甲方”模式,即由政府建设部门直属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负责承担市政建设和建筑项目,政府工程资金往往被国企挪作他用,出现业主职能行使不到位、拖欠大量工程款等弊端;二是普遍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临时指挥部模式,由因项目而设的临时机构负责某项政府工程建设。三是各个业主单位自行设立的工程筹建处模式,或者采取委托管理的模式。这些运作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每一个工地都有一套基建班子的“战国纷争”局面,临时抽调的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管理效率低,缺乏自我约束和有效监管,必然使政府工程成为腐败的高发领域。四是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做承担政府投资管理的甲方,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甲方职能与监管职能同时兼顾,两种角色都不能到位,漏洞较多。

以上四种管理模式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基建任务的完成,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对项目管理缺乏有效性,各建设单位各自为阵,缺乏统一有效的制约、监督体制;一是缺乏专业化。由使用单位组建临时的基建班子,一般对建设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熟悉不够,缺乏相应技术和专业知识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难以体现,整体效益受到影响;二是成本效益受到影响。在专业化缺失的情况下,投资成本低、工程效益高、建设工期短、技术和质量水平高理想目标是很难实现的。(据调查,一般由建设单位自行承担项目管理,其用于项目班子的总费用约占工程总

投资的8%至10 %)。因此,迫切需要改革目前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采用项目管理,即选择专业化、职业化的独立的第三者——建筑工务局显然是降低和转移风险的最佳方案之一。三是建设市场管理难度大,由于都是政府部门,条块分割,互不隶属,管理难以到位;四是由于临时组建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经验不足,专业技术结构不完善,对工程的质量、进度管理难以到位,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五是项目建设部门往往也是项目使用部门,自建自用,许多部门从自身小团体利益出发,想方设法扩大建设规模或提高装修标准,导致部门、单位之间攀比,奢靡之风日盛,增加政府投资;六是工程造价得不到有效控制,企业代表政府行使业主职能,产生角色冲突,因其本质是要赚钱的,当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政府的基建投资,利用工作便利增加企业盈利是难以避免的;七是职责不清,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疲于应付,两种角色都不到位;八是不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当前建筑市场无序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政府工程业主缺乏自我约束和有效监管,行为不够规范,漏洞较多。

二、围绕“安全、质量、造价、进度、廉政”五位一体目标,加快推进项目保廉体系建设

八年来,北仑区建筑工务局以管理政府投资工程为己任,以构建“廉洁、高效、创新、和谐”的政府工程为目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围绕“安全、质量、造价、进度、廉政”五位一体目标,分阶段做好各项工程的立项、设计、报建、招投标等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精心组织施工,科学管理,制定项目的具体实施管理计划,推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加快项目建设的实施步伐。坚持工程建设与反腐保廉两手抓,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实现了北仑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政府投资工程安全、质量、工期、投资、廉洁五大控制,工务局作为政府常设机构,长期存在,质量有问题,随时可以追究到人。从而确保了工期不再“马拉松”,投资不再“无底洞”,质量不再“豆腐渣”,干部不再“落下马”。真正成为“政府工程好管家”。

(一)保安全

一是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建立了局领导挂帅、业务科监督检查、工程项目组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成立局建设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明确了建筑项目综合治理职能科室,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及分工,使各单位及有关人员切实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做到上有组织领导,下有管理网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责任制,查找安全隐患,制定安全措施,认真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扎扎实实做好我区政府投资项目建筑工地安全工作。

二是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为强化安全生产教育、管理工作,做到警钟常鸣,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工务局每年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及培训,通过培训,切实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促进了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学习操作技术规程的自觉性,提高了防范事故发生的能力,培养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术熟练的职工队伍,有效的防止了事故发生和职业危害。各建筑工地都制定了安全生产制度,监理、项目组派专人每天负责检查监督,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是开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大检查及专项检查。在建筑工地开展《建筑法》、《安全生产法》、《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加强建筑工地安全检查力度与检查频率,建立建筑工程治安安全制度,对检查中发现的施工安全问题,责令及时整改落实,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坚决予以整改。加强重点工程工地巡查,检查安全责任人的到位情况、安全隐患是否根除等。督促各建筑工地做好工棚、脚手架、吊塔等施工设施的安全加固,重点加强对高空坠落、施工坍塌、深开挖、高切坡等事故多发地的监控管理力度,责成施工单位落实专人负责,实施全过程监控检查。从而形成了“抓安全、保稳定、促发展”安全无事故的良好氛围。

(二)重质量

对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也是容易发生权钱交易和失职、渎职行为的关键环节。工务局注重发挥业主代表的“两个监督”作用。一方面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监督,要求监理单位及其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对发现质量问题,及时纠正,严肃处理责任人。另一方面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严格按照《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对施工单位加强监督和检查。发现工程质量问题,不仅要追究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同时要追究施工单位领导的责任。北仑区建筑工务局全面实行项目方案审查和设计图内审制度,从源头抓起、重点加强对项目前期阶段设计方案和设计成果的审查力度,充分协调和调动内部相关科室和社会咨询机构参与的前期工作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管机制,要求前期工作尽可能地做到准确、细致、充分,为六大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减造价

北仑区建筑工务局按照“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的原则,严格控制投资。严格履行委托建设程序、计划立项、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款拨付、竣工验收、资产登记、移交管理等严格遵照基建程序,所有工程项目经区有关部门立项和概算批复、落实资金、下达任务书后开工,确保计划落实,控制投资。同时加强计划、财政、建设、审计、纪检监察对政府投资工程运作过程的监督,实行项目联审,工程款直接拨付施工单位和相关单位。工务局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在政府工程管理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认真履行业主对工程管理职能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包括港澳地区先进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上具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的专业中介机构的作用。如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工程监理、造价咨询等中介组织参与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建设”不仅节约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由于实行相对集中管理,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监管成本也大大降低。北仑区建筑工务局成立以来,在各工程项目之间统一调配资源,为节省政府投资成本提供了条件。创造了全新和科学的政府工程集中统一和专业化管理的新鲜经验,达到了改革当初提出的控制政府投资、遏制腐败和提高管理水平三大目标。此外,这种实践同时也在建设单位非工程开支的节约、规范建筑市场的行为和规则等方面达到了很好的作用,起到了一种行业示范的作用。所以说,象北仑区建筑工务局实行政府“专业建设”方式,虽然是花费了一定的政府财政资金建立和维持一个专业化的机构运行,但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当前状况下是其它社会上的商业化企业远远不能相比的。北仑区建筑工务局政府投资项目“专业建设”方式的成效已经凸显,引起业内的关注和赞誉是不言而喻的。

(四)抓进度

建筑工务局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建立科学的政府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政府工程集中建设后,工务局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保廉体系链中的一环,与相关单位一起建立政府投资领域的保廉体系。在投资计划、招投标、现场签证、工程款支付等环节,加强与区纪检、建设、审计、财政、评审中心、招投标中心以及使用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并接受监督。如接手每个项目前,先审查施工图预算是否与政府计划部门下达的投资计划相符,凡超计划的一律不开工,有效地防止了“钓鱼工程”的出现;建设过程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现场签证报经计划和评审中心审核认可,工程款统一由市财政支付等,使不同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政府工程建设。为减少内耗,提高效率,建筑工务局各科室以政府投资项目的进展为“接力棒”实现无缝链接,强化各科室项目管理职责,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有力地推进了工程建设进度。同时,建筑工务局从分散权力、相互制约、加强监督和执行与决策分离等方面考虑,制订了工程监督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预算、工程款支付、工程变更管理等20多项规章制度,为工务局的正常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针对北仑区政府投资工程种类繁多、分布区域广、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北仑区建筑工务局从工程实际入手,充分发挥政府集中管理的优势,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建立连接畅通、分类明 3

确、管理明晰、运作高效的信息管理网络,建立各政府主管部门与工务局对工程管理审批两级联动的资源共享管理体系。一方面为局内各业务科室提供顺畅便捷的信息沟通及共享平台,另一方面为政府有关审批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不断增强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不断提升政府工程管理的效率。同时实行了项目责任人制度和内部会审会签制度,确保项目安计划进度顺利实施。

(五)促廉政

建筑工务局通过以下五大措施确保了政府工程的廉洁高效。

一是严把招投标关。公开招标信息。所有政府项目招标信息及其准入条件、工程情况、资金安排等,一律在区招投标中心、建筑工务局网站上公布。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准许符合条件的施工企业参加工程投标,企业凭实力公平竞争。工务局在招标过程中,邀请区监管办、招投标中心、行业主管部门参加工程招投标有关会议,对涉及招投标工作的各项重大问题的决策进行全程监督。招标单位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委托信誉好、操作规范的代理公司,负责组织招标。行业主管部门与招投标中心对标书所涉及的各项内容进行审核。同时加强对评标委员会成员审核,从专家库随机抽取评标专家与有关人员一道组成评标委员会,规范评标程序。区监管办、招投标中心从专家接送、现场唱标、评标全过程进行参与,实行同步监督,严防漏标和违规评标等问题的出现。

二是严把工程材料采购供应关。施工设备材料不仅决定工程质量,也往往与职务犯罪行为有直接关系。为了把住这个关口,防止在材料采购供应环节上出现违规、违法、甚至犯罪现象,工务局与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区财政局、区招投标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考察小组对参与工程设备和材料采购的单位进行严格考察。定标后选择作风正,业务过硬的管理人员对设备采购进行跟踪检查;对到货材料进行严格验收。工务局要求对工程管理人员做到“五个不准”,即不准为建材设备采购招投标说情;不准为施工单位介绍建筑材料设备;不准干预建材采购过程中的正常监督;不准插手计量支付;不准与采购供应单位拉关系。通过以上措施,形成了由纪检监察、监理单位、项目业主、采购企业等组成的对建材采购的全程监控,保证了采购设备和材料的质量。

三是严把工程变更关。为了防止施工单位利用工程变更和联系单调整虚报工程费套取工程资金,工务局明确工程项目变更设计权限。规定工程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接受多部门监督,必须经业主、监理、设计、评审单位多方联合事前会审,杜绝事后外签。重要变更必须按程序报批,从而有效地杜绝了随意变更套取工程资金的问题发生。

四是严把工程资金管理关。为了防止发生工程建设资金被挪用、挤占现象,以及不严格按照资金管理程序拨付资金的问题,工务局在资金的管理上,建立完善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建筑工务局工程财务管理规定》、《建筑工务局工程结算审核制度》等。工程款支付接受财政局监督,工程款由财政局直接支付,工程造价由评审中心审核。工务局负责工程量审核、工程造价审核和办理资金报付手续,财政局监督、审查资金拨付,从而提高了资金利用率,保障了工程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

五是严把项目管理关。工务局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和内部管理,编制了《北仑区建筑工务局规章制度汇编》,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建设程序管理规定、工程廉政制度规定等,从工程项目可性性研究、计划立项、方案设计、招标组织到施工管理、工程款拨付、竣工验收、资产登记、移交管理的全过程的不同阶段、环节入手,规定了工作程序、项目管理人员职责权限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按照“投资、建设、监管、使用”分离的原则,对工程前期工作、建设组织实施以及工程竣工验收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负责,实行“交钥匙工程”,按基本建设程序,在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认真把好关。

三、发挥专业机构优势,十大亮点构筑政府工程保廉体系

建筑工务局高度重视政府工程保廉体系建设,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重点,完善抓落实的各项措施,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反腐倡廉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巩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果,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利运行的监控机制,建成具有建筑工务局特点的、完善的“十大亮点”政府投资项目保廉体系。

亮点之一:建立风险基金制度。风险基金制度从每位项目管理人员保底部分经济收入中,每年提取一定的收入存入专户,作为项目管理人员的项目质量和廉政承诺保证金,对每位项目管理人员的前两年风险基金进行冻结,经对项目质量和廉政情况考评后,从第三年或离职或退休方可按年办理提取手续,从而全力促进政府项目健康实施。

亮点之二:建立廉政约谈制。廉政约谈包括内部责任制人员之间的约谈、外部承建单位的约谈以及新职工廉政约谈制。按照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局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与每个中层以上干部、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约谈一到两次。廉政约谈形成的有关材料存入领导干部和工程管理人员党风廉政档案。

亮点之三:全面推行《工程承包合同》和《建设工程廉政合同》双合同机制。“双合同”明确规定工务局组织实施的政府投资项目,必须与施工单位订立《建设工程廉政合同》,而且必须与施工合同同步签订,并具备施工合同同等的效力。同时,“双合同”还分别就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责任及违约后的处罚情况等条款作了详细的阐述。施工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廉政合同的,建设单位可视情节轻重拒绝参加,直至取消施工单位所有政府项目的投标资格,并明确廉政合同由区纪检监察机关和区人民检察院负责监督,并送区监察局备案,确保在源头上杜绝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

亮点之四:建立机关工作人员廉政档案。廉政档案做到一人一卡、一事一记,将每个工作人员的工资及资金收入、配偶及子女从业情况、礼品上交登记及处理及党风廉政建设的个 5

人重大事项建档保存,定期公布,并作为工作人员年终考核依据。

亮点之五:建立工程管理回避制度。工程建设管理中需回避的工作内容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造价审核等;前期政策处理;施工现场管理;设备、主材的采购;以及其他需要回避的。回避形式有:申请回避,工作人员有应当回避情形的,本人应申请回避。指令回避,工作人员有应当回避情形而本人未申请回避时,其他人员知情的应提供相关情况,由局纪委作出指令回避。

亮点之六:实行内部会审会签制度。建筑工务局根据政府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对重要工程环节实行内部会审会签制度。会审会签工作先由职能科室提出承办意见,再经局务会议或业务例会讨论,相关科室办理会签手续,最后报分管局长和局长审批。会审会签要求必须按照设定的工作流程,逐级把关,相关人员要切实履行审核和管理责任。

亮点之七:实行项目责任人制度。建筑工务局组织实施的建设项目,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要求,逐级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局长为实施项目的总责任人,分管局长、科长、施工管理人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承担项目的建设管理责任。项目责任人在职责范围内对所管理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等承担责任。建立《项目责任人考核制度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考核内容具体有: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办理的各项手续、协调管理能力、质量控制、工程量控制、工期控制、安全文明控制、廉政建设等;考核由局纪委牵头,相关科室配合,采用不定期抽查形式。机关事业编制人员,纳入年终考核评优范围。

亮点之八:廉政建设进工地。建立了对主要建筑工地的廉政宣传督查制度,在主要项目工地设置廉政意见箱及廉政文化宣传标语,对项目参建单位各方进行不定期的廉政谈话,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人员及施工、监理人员的廉政意识,同时加强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履行合同的跟踪管理,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施工单位履约考核办法(试行)》和《政府投资项目监理单位履约考核办法(试行)》。

亮点之九:廉政宣传教育多样化。每季度定期出版建筑工务局《廉政专刊》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栏》,印发《廉政宣传手册》,每月定期向全局干部职工发送廉政手机短信。通过党风廉政大会、党委中心组学习、看录像、组织参观等形式进行了先进典型和案例警示教育。一方面,每年都专门召开党风廉建设暨推进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另一方面,借召开局长办公会、党员干部学习会等会议的机会,学习党纪政纪方面的有关规定,学习区委、区政府的廉政建设规定,教育全局党员干部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做好榜样,廉洁自律,从正反两方面的教材中吸取教训,抓好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勤政廉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亮点之十:强化监督管理,形成齐抓共管新机制。一是自觉接受区级各部门的监督,全方位接受区纪委监察部门的监督,工程招标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工程款支付接受财政局监督,同时增加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局网站公开廉政建设投诉邮箱及投诉电话等。二是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根据局制定的项目抽查考核办法,深化在建工程的考核抽查工作,每个局领导班子成员亲自带队对在建项目进行抽查,重点对在建各建筑工地的项目管理人员、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履约情况进行考核检查。三是针对工程管理的重点环节制定相应的局纪委参与管理模式,如工程变更联系单的审核、竣工验收、结算审核等内容。

四、抓好政府工程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全方位构筑保廉体系

(一)政府投资项目的规范化 一是制度建设的规范化。完善制度建设是规范管理的前提,建筑工务局对建局以来的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对容易产生不良行为的关键程序进行修订,积极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制定了项目抽查考核办法,深化在建工程的考核工作。针对工程管理的重点环节,制定了相应的纪委参与管理模式,如工程变更联系单的审核、竣工验收、结算审核等内容。

二是监督机制的规范化。加强外部监督,防止组织舞弊。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经常和 6

及时的审计是防止组织舞弊的有效手段。结合实际,除了加强财政和审计部门的工程审计以外,还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有效地进行监督。政府工程集中采购组织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各个工作环节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权力制衡机制,防止个人舞弊。

三是工程招投标管理的规范化。重点项目实施预选承包商资格预审制度,建立小型委托事项承包商库,加强对小型建设事项的监管,保证项目质量、加快项目进度、节约相关成本和加强廉政建设,建立了小型市政设计、小型房建设计、勘察、检测、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环评7个建设事项的承包商库,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年底实行考评,优胜劣汰,确保了小型建设事宜的质量和进度。以建立预选承包商库的方式逐步规范零星委托业务发包工作。

四是组织协调的规范化。组织协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施工项目实施周期长,只有处理好项目内外的大量的复杂关系,才能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对于项目内部,协调人际关系主要靠开展民主集中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加强对外及对内的协调与沟通,这一项工作不可忽视,项目组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是能够开展其它方面协调的基础和保证,只有项目组全体群策群力,团结一心,才能便于组织关系和内部需求关系的协调,对顺利开展对外协调大有裨益。

五是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规范化。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规范化。施工进度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一个比较让人头疼的问题,它最直观,最敏感,也是最不容易实现管理目标。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进度计划的编制很难实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全面的估计。气候的变化、意外事故,以及其他条件的变化都会对工程进度计划的实施产生影响,常常造成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产生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势必会影响到进度总目标的实现。为此,在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采取系统有效的进度控制措施,形成健全的进度报告采集制度并以此来收集数据,采取有效的监控手段来发现问题,并运用行之有效的进度调整方法来解决问题。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有:根据承包合同约定的工期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包括总进度计划和单位工程进度计划);组织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施工进度计划实施中的检查与调整。

(二)政府投资项目的专业化

一是明确建筑工务局的性质和职责,推行专业化管理机构模式。建筑工务局是政府指定的专业性的政府投资工程集中采购机构,其属性应是非赢利事业法人。工务局的任务是执行政府有关政府投资工程的组织实施指令,对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实施全面负责。工务局的人员构成主要是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工务局是政府指定的完成政府工程的技术性组织,其人员主要应是工程概预算编制、招投标管理安全控制、合同管理、设计施工技术管理人员。

二是推行项目协调小组管理模式,实现专业化管理。为有效促进局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实现工程建设和信息资源的无缝连接,切实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推行项目协调小组管理模式,出台了《建筑工务局项目协调管理小组运行规程》。每个项目任务一下达,即组建该项目的协调小组,由项目责任人任组长,来自相关科室的相关技术人员为组员,小组成员间随时沟通协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工程管理信息无缝链接;在代建项目中,项目责任人始终保持与各使用单位联络人的沟通协调关系;各科科长和分管局长与区相关部门(特别是审批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关系;区分管领导关注工程项目的进展,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为有力地推进工程建设进度,建筑工务局强调把协调贯穿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形成四个层面协调机制:一是区领导层面协调,重大事项经局务会议讨论后提请区领导专题协调解决。

三是创新知识管理新理念,实现政府工程专业化。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对于建筑工务局专业化程度较高要达到高效率和专业化管理效用的目标,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在我们当前建筑工务局充分利用“知识管理”新理念,较大程度地提高机构管理和运作效率显示出成效。按照政府工程“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分开的思路,建筑工务局制 7

订了一套全新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改革的方案。建筑工务局作为独立机构,统一管理政府投资的非赢利性工程,对所有项目从立项、招投标到移交实行“一条龙”监管和专业化管理,严密跟踪资金去向、投资效益和工程进度。这是一个体系庞大而复杂的管理系统,工作量大,专业技术要求高。

四是重视网络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实现项目管理专业化。建筑工务局在政府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上倍加重视,建筑工务局所运用的网络办公及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将整个基建管理的核心工作如招投标、工程各类合同、工程进度、工作计划、工程预结算、资金拨付、工程档案资料等进行了系统的管理,建筑工务局的工作人员及所有从事的设计、勘察、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的管理人员都能进入建筑工务局的网络办公及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不受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都能按各自不同的权限,进行所需的工作,适应了现代化管理潮流。

(三)政府投资项目的标准化

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订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项目管理标准化是指把项目管理的成功作法和经验,通过在相同或相似管理模块内进行管理复制,使项目管理实现从粗放式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式转变。通过标准化管理,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程序化,模糊问题具体化,分散的问题集成化,成功的方法重复化,实现工程建设各阶段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机衔接,整体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为又好又快实施项目建设任务提供保障。

一是管理制度的标准化。管理制度的标准化,目的在于通过建章立制,使各项工作程序清晰、有章可循、责任明确、奖罚分明。建筑工务局制订的规章制度结合自身要求和管理特点,以系统、全面、综合为主,幅射管理的各个层面和环节,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主要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3个层次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各项标准在不同项目的相同专业、相同工种、相同工序等层面可复制,持续运用。防治腐败,制度是根本。建筑工务局通过创新体制,把反腐倡廉寓于各项政策措施之中,形成用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并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并重点加强对重要岗位的监督,使干部员工增强“免疫机能”,特别是局领导干部、项目管理人员,在公务活动和社会交往中,自觉做到廉洁自律。

二是合同标管理的标准化。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加强合同管理是科学、高效管理工程项目的有效手段之一。一是梳理工作中常用的近40种合同与协议,明确了合同类别、合同编号规则,特别对施工、监理、勘察、设计合同、政府投资项目专业机构建设合同、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常用的合同文本进行了重新修订,制成标准合同文本,并在建筑工务局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设立标准合同文本库,供下载使用;二是设立合同专用章和指定合同专人管理,并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专门为合同签订和履行在法律层面把好关;三是推行“合同交底”,即在新开工项目开工前,组织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和本局负责该项目的管理人员,结合工程施工图交底和质监交底,把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的主要条款进行统一交底。

三是人员配备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目的在于解决管理技术人员能力素质与大规模项目建设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组建专业管理团队。根据项目工作要求,抽调精兵强将,选派具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组建项目管理小组。同时,岗位设置、人员素质也满足标准化管理需求。加大现场控制力度,把问题发现在现场,在第一时间解决好影响施工进度的一切问题。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满足管理要求,合理配备人员,并且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此外,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明确责任,细化工作职责。除明确各主要管理人员和各科室的职责外,还对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形成了清晰的岗位责任体系。

四是现场管理的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关键在于明确工作标准,把现场管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和定量化。加强管理人员和施工单位作业人员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教育,培养自觉遵守和执行工程施工的各种规范、验收标准、规范施工、标准施工的习惯。并从施工作业细节做起抓好养成,对施工中产业的废料做到随到随清,对可能造成扬尘的作业,提前做好除尘工作,对夜间作业,落实降噪措施,使作业人员与工地周边外部环境和谐相处。

五是过程控制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着眼于落实各环节的责任而实行的全过程监控。质量、安全是过程控制的重点,应当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管理系统。推行“菜单式”过程管理模式。以不同专业操作细则为标准,实施管理过程逐级检查签认制度,落实终端责任制。对各个工序、各种作业过程的检查签认表格进行统一,建立定期收集、存档、建立台账制度,并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和考评。

(四)政府投资项目的精细化

一是项目优化设计的精细化。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在内部管理上应把设计质量同个人效益挂钩,促使设计人员加强经济观念,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概算见分 晓的现象,由画了算扰变为算着画扰,并通过层层把关,共同控制设计过程。

二是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精细化。在工程估算、概算阶段实行会商会审,概算编制完成后,由造价目责任人牵头组织会审,确保工程概算不漏项、无重大偏离;工程预算编制完成后,由造价责任人牵头组织会审,会审施工方案费用的合理性、预算编制范围与招标范围是否一致、定牌定价材料价格的确定、预算费用是否在批准的概算以内等内容,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或组织论证,把问题消灭在施工招标前,较好地确保了工程预算控制在概算范围内;工程竣工结算由原先的委托外审为主调整为以自行审核为主、协作审核为辅的方式进行,要求竣工结算送评价与评审定价两者误差率基本上控制在5%以内(除个别专业工程外),工程竣工结算审核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工程的概算、合同、工程联系单、结算在项目管理系统上实现了动态管理,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使工程投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做到全盘控制,确保项目不超概。严格设计变更与签证管理,加强对工程变更的控制力度,出台工程变更“二步会签法”,强调事前申请,完工后按时上报。经过实践,“二步会签法”效果显现,工程联系单相应减少,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从项目精细化管理角度对工程变更管理再次细化,要求在局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建立每个工程变更清单,每份联系单签证意见真实、详细,联系单编号连续,便于全面、动态、透明地控制管理每项变更。

三是施工现场签证单监督管理的精细化。项目负责人和监理工程师必须明确掌握工程招标书、施工合同及预算书所确定的工程范围、承建方式、工程明细分项及相应数量和造价、取费原则等资料。以“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为活动准则,使现场签证准确无误,如实反映工程的实际。现场签证必须一事一单,并且内容完整、具体、准确,一般应包括工程变更项目名称、编号、原因、类别、工程量或产品规格、有关各方签章和签证时间等。现场签证必须实事求是,必须仔细审核现场签证单并到现场认真核实,对不合理的签证内容必须坚决抵制,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签。加强对现场工程量变更签证的管理。为了把投资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要求严格控制和审定工程变更。无论是哪一方原因提出的工程变更,必需经过工务局和监理工程师的审核同意。变更设计必须在合同条款的约束下进行,任何变更不能使合同失效。变更后的单价仍执行合同中已有的单价,如合同中无此单价,应按合同条款进行估价,经监理工程师审定,工务局现场管理人员认可后,作为计价依据。

四是项目管理协调模式的精细化。明确项目协调小组的运行模式。每个项目均成立由项目责任人任组长,各相关管理人员为组员的项目协调小组,以加强局内各职能科室间的横向联系、优化局内资源配置;同时,加强多层次沟通与协调(即,项目协调小组内协调、科

长室间协调、分管局长间协调、二周一次的局务会议协调、各类专题协调会等),以此弥补矩阵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易产生扯皮现象的不足。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节点控制管理。科学制订项目建设节点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计划对各关键环节与节点进行控制,主要是通过召开进度推进会、项目对接会、计划落实情况督查等多种形式进行节点的控制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较有效地保证了项目建设进度。

五是造价控制的精细化。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直接影响项目投资的效益好坏,也集中体现了工程项目管理水平高低。在实际工作中,我局一直把造价的控制与管理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来抓,以期达到科学、合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调整科室职能,把造价管理职能从工程科分离出来,归并至前期科,实行工程量、价管理分离,尽可能做到建设的主要环节由不同的业务科室来行使管理职责,形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运作机制;加强对造价咨询中介单位的管理力度,对承接业务的造价咨询中介单位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其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择优选择了一批中介单位候选名单,完善相关考核办法,并以合同形式落实考核措施;在局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中增设造价管理模块,对所有在建工程的进行全过程造价管理,包括项目的概算、预算、结算信息共享,对超概算项目实行预警等,以计算机辅助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结算。

五、建筑工务局保廉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源头治腐。建设领域是腐败案件多发区,如何防止和杜绝“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现象,是各级党政及司法部门不懈追求的目标,更是建设行业主管部门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区政府批准设立建筑工务局的职能之一是从源头上遏止腐败,各级领导在各种场合均反复谆谆告诫,建筑工务局不能因工程集中统一管理就变“分散腐败”为“集中腐败”。建筑工务局不收费、不营利,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管理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由财政全额拨付,形成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愿腐败工作机制,也有利于监督部门长期系统地分析研究这种管理体制,实行集中监管,建立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科学管理模式。

二是解决了建设主体模糊问题。政府各部门自行建设时,建设主体往往是内部基建部门或一次性业主,工程完工后,管理机构解散。成立工务局后,建筑工务局作为区政府的直属单位,代表政府行使项目业主职能和建设职能,较好地解决了政府工程建设主体问题。

三是解决了超投资问题。政府各部门自行建设,使用单位充当业主,其利益与工程息息相关,受利益驱动,投资控制意识不强,而工务局是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与工程本身没有任何利益关系,投资控制比较“超脱”,能严格按计划部门下达的计划进行建设,且通过专业管理手段进行投资控制使原来屡见不鲜的超投资状况有了根本改变。建筑工务局成立八年来(截止2010年底),承接政府投资项目350多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300多项,累计完成投资约73.27亿元;从已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134个项目看,共节约政府投资约5.37个亿,概算节约率达17.06%。

四是解决了非专业人员搞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强化建筑工务局专业项目管理职能,人员大部分是大学本科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内行管理,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施工单位难以钻空子,政府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如由各部门自行建设时,专业力量薄弱,临时组建的项目班子达不到专业要求,不能很好地管理项目建设。集中管理后,由于工务局具有专业、技术和经验优势,能对政府工程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做好“安全、质量、工期、投资、廉洁”五大控制。

五是促进建筑市场更加规范。业主行为不规范是造成建筑市场混乱的一个重要因素。工务局则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防止了各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并起到了示范作用。如拖欠工程款,垫资建设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禁止的问题得到解决。

六是国家以及省、市的建设政策、法规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政府各部门的自行建设,其工程建设只不过是“副业”,贯彻落实国家以及省、市的建设政策法规比较含糊,而工务局是专业机构,对贯彻落实国家以及省、市、区的建设政策法规比较主动、自觉和到位。

七是较好解决资源重复配置的问题,节省了投资。通过把好项目设计“优化关”、工程建设“监理关”和“结算关”,所有已结算工程项目在保证优质的基础上,不得突破工程概算。以往建一个项目要组建一个项目班子,工务局现有编制人员24人。其他部门负责工程建设的人员可以整合优化。全区从事政府投资建设管理的人员数量大幅减少,费用大幅降低,提高了效率。

八是增强了企业自律意识。政府工程实行统一管理,各施工企业若发生违规违约行为,很可能失去政府工程这个大市场。有远见的企业不会自断门路,理智的选择是保证工程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九是纪检部门监督更加有效到位。分散管理时,纪检监督部门面对各个单位,集中统一管理后,工务局成为纪检监督部门的集中和重点监管对象,便于监督管理,同时可以把专业管理中的机制和制度引入到反腐预防体系中,用专业机制、制度等手段解决工程建设中的腐败问题。

十是有利于保障建筑企业的权益。建筑工务局代表政府做业主,与建筑工务局签定合同就相当于与政府签定合同,企业的权益有保障。如由企业受政府委托做业主,因企业的逐利本性,形成与施工企业争利的局面;加上企业存在经营风险,与之所签合同的保障性不高。建筑工务局专门管理政府工程,有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人员精干,责权分明,阳光操作,与之打交道施工企业权益能得到保障。

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篇2

1 上海医学学科人才建设计划的成效

在医学学科人才建设强有力推动器的持续作用下,上海三级医院诊治疑难杂症的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肝脏肿瘤、肝胆外科、听觉医学、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复外科、关节外科、心血管、血液内科、糖尿病学科、口腔医学等领域均有院士领衔、领军人才接班,创新发展了200多项国际先进的诊疗项目,成为上海医学标志性品牌学科。几年来,全市临床医学中心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凸现,市内外疑难复杂病例向中心大量集聚,全市平均市外病人构成达到45%以上。临床工作量大幅度攀升,全市平均增加75%以上。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床位使用率全部超过100%、平均住院天数总体平均下降4.2天。

与此同时,全市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通过学科人才建设,大大发展了区域优势和特色项目,近年基层单位获得医学科技奖励者90%以上都是领先专业建设培育的,上海社区卫生服务33个示范点90%以上也都是领先专业建设培育的。闸北区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开展安宁护理和老年临终关怀社区卫生研究,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肯定,一级医院在领先专业建设中也涌现出了全国劳模和市劳模、市人大代表;卢湾区顺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大肠癌社区因症就诊早发现防治干预项目,提高大肠癌早期发现率20%以上,获得卫生部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并在全国推广应验,一级医院的课题负责人也能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通过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制定并推广百余项常见多发病优化的诊疗规范,大大提高了全市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如通过“脑卒中防治的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项目,规范和优化全市脑卒中常规治疗、不同治疗窗的溶栓及脑出血微创治疗,推广“卒中单元”,全市脑卒中住院病死率下降了25.9%,住院时间则从平均37.3天下降到25.7天,广大患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上海医学科技发展带来的恩惠。

通过各项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卫生系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和临床医学中心更是建立了结构合理、团结高效的学术团队:全市90%以上的重点学科完成了新老带头人的交替[1],百人计划培养对象98%成为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其中50%以上已经成为全国专科学会的主要负责人(常委及以上人员)。“十五”期间上海卫生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自然科学奖25项。国家三大奖上海卫生占全国医学的份额从“七五、八五”的1/7提高到“九五、十五”的1/6;“十五”期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59项,其中一等奖31项,占全市全部一等奖总数的1/6,居各行业之冠。2006年二军大吴孟超院士获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创下三个第一:全国医学界第一、上海市第一、全军第一。目前,上海卫生系统拥有两院院士23人,占全国卫生及上海全行业的1/7左右。“十五、十一五”期间上海卫生系统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均维持在全国的1/5上下。以上均充分体现了上海卫生系统科技和优秀人才的突出贡献率。

2 学科人才建设工作模式创新探索和工作绩效的成因

2.1 须把“学科人才项目成果联动发展”与深化卫生改革结合起来,实现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深化卫生改革可以优化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为学科人才建设营造更有利的政策环境。通过“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卫生改革,以社会筹资为主,首次设立“上海医学发展基金”,后又从药品收支两条线经费中持续筹集学科人才建设专项资金,以新的增量盘活存量,使上海学科人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与潜能大增。

学科人才建设的不断持续推进又为上海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两者相辅相成,又互相促进,最终目标都使人民群众获得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上海人均期望寿命提高(目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岁)、婴幼儿和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与上海医学科技进步和学科人才建设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医学科技的发展当功不可没。

2.2 须充分发挥全行业卫生科技各方积极性,方能形成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学科人才建设良好格局

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既要建设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学科,又要注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绝对不可将目光局限于少数几个大医院,3轮历次学科建设计划都在全市一、二、三级医院,同层次竞争、同类项相比择优,从而公开、公平、公正地确定了重点建设对象。同时,我们从全行业管理角度,还要兼顾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重要而薄弱的学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全面、持续地将这一系统工程向前推进。

人才计划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既要造就院士、顶级科学家和学有专长的学科带头人,也要注重医疗卫生队伍整体质量和结构的改善。上海卫生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处理好了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基层广大医务人员整体素质提高的关系。正是兼顾了“普及与提高”以及“公平与效率”,才既能在医学高新技术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又能注重基层的医学成果引进推广和适宜技术应用普及,而其中上海卫生行业科技主管部门科学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3 须坚持学科人才建设的长期系统性和适度超前性

医学学科人才工作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渐进性、投入产出的滞后性及艰难性,卫生事业的内涵建设不可预期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有所飞跃。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人才又具有多元化需求,从实际出发相应制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规划,使之形成全行业完整的有机体系,才能保证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医学人才梯队建设的高效产出也具有十分艰巨性和相对滞后性,必须适度超前谋划和运作,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适应上海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 上海卫生系统学科人才建设的发展愿景

上海卫生系统学科人才建设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我们深切感悟出一个道理:学科是基础和平台,人才是根本和关键,项目是载体和抓手,成果是品牌和标志。我们探索了“学科、人才、项目、成果四位一体、联动发展”的科技发展创新模式,作为促进卫生事业总体水平提升的一个“推进器”,很好发挥了关键性的历史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且在全国卫生系统具有明显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在保持和发展上海医学科技优势的管理策略与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仍存在薄弱环节,如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临床护理学领域的学科和人才建设相对滞后和困难、顶尖的医学领军人才仍相对缺乏,尚不能有效满足上海建设亚洲一流中心城市的需要。为了弥补这一差距,尚需持之以恒,从容应对新的挑战。今后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3.1 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形成新的活力和合力

将和市财政、科委、教委、人事等部门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争取对卫生系统学科人才建设投入的增加,同时保证资金投入符合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目标,以实现组合资金投入的“协同作用”和“放大效应”。营造全行业依靠学科和人才有序竞争的良好局面,引导各单位自身增加对学科人才建设的主动投入,同时目标向外,积极谋求国际医学交流与合作。

3.2 加大公共卫生领域学科人才建设,增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依托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整合优质资源,综合多学科力量,建立复合型高端人才平台,推进预防医学基础创新性研究及适宜技术研发和应用,开展卫生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及推广实施,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提高。克服“重硬轻软”倾向,在公共卫生新一轮3年行动计划中,应扶持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和卫生管理学科[2,3]。

3.3 增强临床医学中心和重点学科辐射力,提升卫生事业软实力

加强对临床医学中心和重点学科建设全程质量控制,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并重,探索激励临床医学中心和重点学科发展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活力和应用研究力度,开发疾病防治新方法,建成国内外领先的品牌学科。总结实际经验制定诊疗规范和卫生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以临床医学中心为依托,探索上海专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新机制[4],提升上海卫生事业软实力。

3.4 构筑人才高地,组建全行业多层次的优秀团队

通过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造就国内外有影响的“医学精英”和“帅才型”专家,以此为核心和模板组建年轻优秀团队。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加快紧缺专业和薄弱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在三级医院培养具有高超医技、高尚医德和擅长解决疑难杂症的医学专家队伍;在二级医院培养具有过硬临床技能、能解决群众常见多发病的临床骨干队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善于运用全科医学理念、胜任“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师队伍[5]。根据需要和可能相结合原则,实现医学人才的合理流动,发挥其整体效用。关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学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勘.实施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推动上海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专科医师培养杂志,2007,2(1):18-19.

[2]张勘,许铁峰.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展望[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9):68-70.

[3]张勘.上海市公共卫生学科建设现状回顾及发展策略探讨[J].社区卫生保健杂志,2006,5(4):237-243.

[4]张勘.建设亚洲中心城市的重要任务与挑战:上海专科医生培养的过去、现在、将来[J].上海医学杂志,2007,30(10):802-804.

延安市扶贫局十年开发主要成效 篇3

十年扶贫开发主要成就

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思路,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扶持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2000年,全市在册登记的贫困人口60万人,其中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28.1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1.9万人。通过十年扶持开发,彻底解决了在册登记的28.1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累计脱贫人口达到52.237万人。

二、扶贫开发资金创历史最高

十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1.7亿元,其中,中省扶贫专项资金8.2亿元,市财政扶贫专项资金5.5亿元,县财政扶贫专项资金5.2亿元,部门捆绑资金32.8亿元。从资金的来源结构看,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投入机制。特别是2004年实施“两区”扶贫开发以来,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每年都超过了中省的投资。从2007年起,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扶贫开发的资金接近2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确保了十年扶贫规划任务的完成。

三、“两区”扶贫开发给全国推行片区扶贫提供了样板 2004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两区扶贫开发的决定,打破县域乡村界线,按照流域和山系不同的自然条件,统一规划,整体开发。以市县两级财政为投入主体,集中扶持。两轮七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9.75亿元,整合捆绑其它资金11.32亿元,总投资达到21.07亿元,重点扶持了两区连片的57个贫困乡镇,搬迁1.5万户6.1万人,39.4万人实现了脱贫。“两区”扶贫开发为全省乃至全国片区扶贫开发提供了样板。

四、扶贫重点村整体推进成效显著

2000年,全市在册登记的扶贫开发重点村有1330个。十年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捆绑各类资金36.36亿元,完成了重点村扶贫开发任务。开发建设的贫困村实现了村村通路、户户通电通水、村容村貌改善,农民增收渠道拓宽,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扶贫移民搬迁加快了偏远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十年来,全市共建移民新村645个,搬迁921个村组、3.1户13.7万人。有 34个村搬迁安臵到集镇周边,改变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环境,给他们致富创收提供了机遇和条件,推动了小城镇的建设;有35个移民新村找到了创业的新型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有 96个移民新村成为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扶贫移民搬迁不但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而且促进了贫困群众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素质的提高。

六、小额扶贫信贷和扶贫互助资金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创出了新路子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争取国家扶贫专项贴息资金2200万元,通过农业银行、信用联社、邮政银行等金融机构给贫困户发放小额贴息贷款4.4亿元,扶持覆盖了所有的贫困村,60%的贫困户得到了扶持。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全市222个贫困村,每村都建起了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注入4097万元财政扶贫资金,采取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办法,建起了村级微型金融组织,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

七、扶贫“雨露计划”的实施,提升了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拓宽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渠道

信息简报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 篇4

专项述职突出产业导向

突出党管人才。吴江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不断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持续深化对区镇、职能部门人才工作的指导、督促、考核。深入实施党管人才“书记项目”,不断夯实区镇、职能部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主体责任。锚定全年人才工作发展方向,召开区委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和全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统筹推进科技、文化、教育、卫生、旅游、高技能和现代服务业等各行业各领域人才汇集吴江,让人才工作合力更加聚焦高质量发展的“靶心”。

突出过程管理。吴江区建立“双招双引”专项述职制度,围绕招才引智工作推进情况,每季度开展专项述职,总结阶段性成效不足,谋划下一阶段发展方向,把“双招双引”的压力传导到基层“神经末梢”。抢抓时间节点促“进度”、紧盯问题堵点求“突破”,面对疫情影响和外部风险的挑战,采用“线上+线下”的立体引才模式,积极对接海内外资源,加快项目引进落地,充分激发全力推进“双招双引”工作的“精气神”,全区“双招双引”项目认定数全年共计108个,同比增长151%,人才集聚效应加快显现。

突出产业导向。产业是人才的舞台。近年来,吴江区聚焦功能型总部经济、特色型服务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前沿型创新经济、生态型湖区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重点打造5g等新兴产业,并将5g项目作为市姑苏领军人才计划区域重点产业专项,紧紧围绕5g产业重点领域强化引才力度。在人才工作述职评议中,吴江区将5g项目列入每季度“双招双引”专项述职内容,并进行常态化通报,明确产业导向,持续提升“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工作质效,不断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融合聚变。

绩效考核注重科学评价

坚持政策引领。吴江区出台《区镇高质量发展人才指标考核实施细则》,通过结对竞赛机制,鼓励各板块在比学赶超中放大比较优势、强化协同互补、实现错位发展。制定实施《吴江区人才创新集聚区建设行动方案》,通过全面优化引才育才模式,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集聚一批处于行业科技前沿、具备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才。重视以工作室为抓手的本土人才培养,出台《吴江区乡土人才培养激励办法》,加大生产经营型、能工巧匠型、文化传承型乡土人才培养力度。

注重科学评价。吴江区以系统思维构建导向明确、差异凸显的考核评价体系,设置“人才机制创新及绩效提升”定性指标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定量指标,综合统筹定性、定量核算方法,切实增强人才工作绩效考核的科学性、操作性。实施“差异化”考核方式,根据板块产业基础、发展能级、功能定位等方面差异,分设两组进行考核,设置不同类目的考核指标,进一步推动绩效考核科学适配区镇个性化发展。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定量指标中设置“发展指数”,并将其权重提高至60%,进一步明确进步性导向,推动各区镇形成“自我加压”“争先进位”的发展态势。

市农业农村局人才工作汇报 篇5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重点内容之一,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导向,不断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同时不断加强农业行业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激励等工作,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一、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主要做法

农村农业人才队伍主要有两支队伍,一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二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了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有专业技术人员XX人,其中大部分人经常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走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服务,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1、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作用,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技术服务。2021年我局按照XX《关于印发《XX市XX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牵头制定了《XX市农业农村局XX活动推进方案》,并组织选定了农机、育种、种植、养殖、兽医等方面共XX名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指导服务活动。XX名同志年平均下基层都在XX天以上,为农民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XX多场次,集中举办玉米、水稻、蔬菜等种植技术、棚室建设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农业生产中期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专业实用技术培训班XX期班,为基层和农民直接解决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技术问题、棚室和园区建设规划问题、防灾减灾等生产技术和政策扶持问题

XX多项,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为农业现代化、畜牧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扶持、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

2、抓住人才引进机遇,改善人才结构。由于长期没有引进新毕业生,我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存在着严重年龄偏高、知识老化、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近几年,我们借助全市引进人才契机,积极组织人才引进工作,全市共计引进农业相关专业双一流院校应届生XX余人。目前全市40周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共XX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81%。就我局来说,自XX年以来,我局通过人才引进共引进高校毕业生XX人,借助公务员招考及省委选调契机,招录公务员及省委选调生共XX人,使年轻干部成为中坚力量,提高了我局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我局人才培养积蓄后备力量。

3、积极落实人才评价政策,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继续做好全市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在评审工作中,我们在坚持评审标准的前提下,向工作在农业基层一线的申报人员倾斜,克服唯学历、唯论文等倾向,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工作业绩、工作年限等评价要素的权重。XX职称评审现已完成,申报的XX人中,XX人通过高级任职资格,XX人通过中级任职资格,共计通过XX人。目前2022农业中高级职称评审现已启动,预计9月底前完成。

4、做好机构改革后岗位设置、聘任工作,保证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在机构改革中,我局成立XX、XX两所事业单位,我们对两家单位重新进行岗位设置、聘任工作,目前划入的XX人的聘岗工作已完成。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近年来,我们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导向,不断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人才总量已由XX年的XX万人达到了现在XX万人左右,人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素质得到进一步改善。

1、建立了人才工作机制,保障人才工作顺利开展

农村实用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我市形成了在市、县(区)、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和开放合作的运行机制。市、县(区)农业主管部门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能,在工作中牢固树立“服务为本,协调作战”的意识,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组织并认真制定人才工作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

我局为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专门科室负责指导农业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制定了《XX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等培养方案。同时,按省相关要求,多次开展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抽样统计调查,准确的掌握了我市农村实用人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利依据。

二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

在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等工作中,积极征求组织、财政、人社、纪检、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意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模式,使我市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建立了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队伍快速壮大

2021年向上争取农民教育培训资金XX万元,全市共培训农民XX人。已全面完成培训任务,并顺利通过省级考核。2021年9月,组织各县区农

业农村部门分管领导和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人员赴省参加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班。

2021年我市培育新型经营农业主体带头人XX人,农业产业精准扶贫XX人,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XX人,总计培训XX人。遴选优秀的农民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经营者、种养大户,开展现代农业创业培训,共计培训XX人。

3、建立了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人才良好成长环境

为激发广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创新热情,树立先进典型,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我局按照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开展“XX”资助项目申报工作。

为给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我局按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开展全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工作,组织各县区在全市农业农村一线从事规模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等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人才中认真考评、筛选,经我局严格复审,推荐XX人参加评选。经省专家评议,最终我市有XX人被授予“XX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获得荣誉证书,并获得每人XX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数量不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很大,全市现有农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XX人,占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XX%,但高级岗位数量严重不足,缺口达XX%。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处在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中坚力量,若实际聘任岗位跟自己期望岗位的差距比较大,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2、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一是人才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由于学员层次差别大,容易造成低层次、重复性培训,浪费培训资源。二是新型职业农民结构不优。我市新型职业农民主要为种养能手和经营管理类人才,行业分布不够均衡,特别是掌握两类技能以上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紧缺。三是人才孵化基地不足。培育人才、培养人才的载体还不多,尤其是可供实践的平台载体短缺。

三、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与人社部门沟通协调。

认真研究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政策,加强与人社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专业技术岗位,保障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待遇落实。

(二)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

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支持创办优良种苗繁育园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承包租赁试验田、乡镇企业或自办实体。加大培养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和工商资本进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领域,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多元投入的培养机制。

(三)要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

组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养项目和内容。培育一批带动复合型人才,重点加强对现代青年农场主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负责人的培养力度,提升带头人才的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带动致富本领,成为善于经营管理、带动作用显著的复合型人才。培育一批产品销售型人才,引导和鼓励人才借助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开办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实体,通过采取专业培训、观摩考察等方式,培养一批农产品营销和管理服务人才特别是外向型营销人才,积极发展“互联网+”和市场化营销,加快培训电子

商务平台,鼓励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探索推广农畜产品全生产过程展示营销、网上专卖营销、种植环境的远距离视频体验营销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模式。

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篇6

一、主要做法

济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做法可概括为“推动三个转变”:

1. 建立机制,推动宣传力量由单兵作战向整体联动转变。

宣传工作能否抓出成效,关键在于机制。2010年以来,济源市人社局改变单靠牵头科室和自身力量抓宣传的现状,积极构建人人关注宣传、人人支持宣传、人人参与宣传的格局。一是建立内外沟通协调机制。对内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牵头部门,实行宣传归口管理。对外加强与济源市委宣传部、信息办、广电局等部门沟通,获取外围支持。2010年在济源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新闻媒体采访活动中,一直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列入重要内容。济源市信息办帮助发送新农保政策、就业招聘活动等手机短信100余万条。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新闻宣传列入了各单位年度目标管理的重点内容,建立了宣传工作督导台账,实行宣传进展情况一月一汇总,一季度一通报。三是建立信息员队伍。明确了2名专职信息员,负责信息编发和对外媒体沟通联系,确定了48名文字基础好、责任心强、热心新闻宣传的同志为兼职信息员,构建了覆盖全系统所有单位的信息员队伍。2010年以来,先后举行了4次信息员新闻写作专题讲座,就题材选择、深度挖掘、撰写技巧等方面开展培训,提高了信息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四是建立新闻奖励制度。为调动信息员发稿的积极性,根据新闻媒体级别划分不同的奖励档次,如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媒体每篇报道分别给予1000元、500元和100元的奖励,2010年该局共兑现宣传奖励资金3万余元。通过上述机制的建立,初步形成了宣传工作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内部合力、个人踊跃的良好氛围。

2. 精心策划,推动宣传形式由动态新闻向深度报道转变。

当前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宣传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在抓好常规宣传的同时,在重要政策出台、重大活动举办、重点问题解决时,都努力寻找领导重视、媒体关注、公众关心的契合点,集中精力组织重点稿件,策划有份量、有深度、有影响的宣传报道。一是抓好热点宣传。针对新农保制度、就业创业政策、社会保险待遇调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社会保险法》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集中力量宣传报道,帮助群众掌握政策,了解动态。如在新农保制度推进中,共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推出政策解读、典型报道40余篇次,组织300余名工作人员变身宣传员走村入户宣传政策。在《社会保险法》宣传中,投入40余万元宣传经费,印制了政策手册,举办了专题培训。二是抓好焦点宣传。如在事业单位人员招聘中,不间断宣传招聘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的具体做法,消除了考生的疑虑;在落实老工伤人员待遇、特殊工种退休审批、大龄人员参保等问题时,及时发布政策,为群众解疑释惑,公开接受监督。对于群众在网络上反映的劳动维权、工资待遇等信息,认真查证,及时解释回复,避免了事态的扩大和升级。三是抓好亮点宣传。2010年以来,先后成立10余个调研小组,确定了技工教育发展、社会保险稽核、就业状况分析、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等22项课题展开调研。在调研基础上,深入挖掘亮点工作,提炼出鲜活的新闻动态稿提供给新闻媒体。2010年《经济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均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该市新农保工作亮点,《河南日报》大篇幅并配发图片报道了该市在加快城乡居民就业、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等方面的显著成效。《河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信息》第12期专期刊发了该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经验,并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作信息专期采用。

3. 搭建平台,推动宣传渠道由单一途径向多种媒体转变。

开展新闻宣传,必须拓宽宣传渠道,搭建相对固定的平台。2010年以来,该局重点开辟了四条宣传渠道。一是坚持一项制度。在该市市直部门中第一个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明确了1名新闻发言人,设立了新闻发布室,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通气会等形式主动向媒体通报情况。如2011年3月17日该市举办大型就业招聘会时,提前邀请河南电视台、《大河报》等10余家媒体记者举行了招聘会新闻发布,统一了宣传口径。二是联系一批媒体。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渠道扩大宣传的范围和影响,主动与新闻单位接触,主动与记者编辑交朋友,主动向新闻单位提供信息,先后邀请《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河南日报》等20余家媒体60余次采访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建立了日常沟通联系机制。三是办好一份内刊。创办了《济源人保信息》刊物,设立了政策导向、工作快报、他山之石、基层动态等栏目,每月编发2期,印发系统各单位,并向河南省人社厅和该市市级领导赠阅。四是建好一个网站。建立了济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门户网站,科学设立网站栏目,明确了专职网管人员,每天及时更新工作动态,添加政策法规,发布重要信息,网站点击率一直位居该市部门网站前列,已成为了外界了解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窗口。

二、主要成效

通过2010年的努力,济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新闻宣传工作在力度、广度和深度上均得到了新的突破,产生了良好效果。主要表现在:

1. 新闻宣传的深入,引起了新闻媒体对该市人保工作的关注。

2010年,省级以上媒体共报道该市人保工作22篇次,市级媒体报道348篇次,对外宣传报道规格和数量均创历史之最。特别是国家、省级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多次对该市人保工作进行深入报道。

2. 新闻宣传的深入,树立了该局的良好社会形象。

在2010年该市目标绩效考核中,该局考核总分位居全市政府部门第二名,荣获党风廉政、综合治理等表彰荣誉37项,奖项获得量创历史之最。在2011年年初济源市“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中,该局社会评议在20个重点部门中位居第一名。

3. 新闻宣传的深入,受到了上级领导对该局工作的重视和肯定。

2010年,济源市委书记赵素萍同志一年内3次调研人保部门,市长何雄同志履新不久就到该局调研。在不同场合和工作中,该局多次受到该市领导的书面批示表扬和肯定。

4. 新闻宣传的深入,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

上一篇:澳大利亚礼仪下一篇:关于小学生英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