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马德英宋华兰
在信息技术和物质生活水平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享受“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美好,我们的生活、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也是如此。但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慢慢养成了懒惰、依赖的坏习惯,尤其是在学习语文方面,学生不愿意通过识记来积累并运用知识了。他们一遇到问题马上想到的是查资料,而不是打开记忆的仓库积极思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如此现状,我深感恐慌。所以,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记忆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记忆力”是我一段日子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此我谈一点自己的拙见:
一、让学生明白记忆才能生智慧。
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曾把记忆称为人一切智慧的根源。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明了知识只有通过人的记忆,积淀在大脑中、心中,方才显出人的智慧、力量和气质来;“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则也说明了复习记忆是巩固知识、创新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可见,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起点,也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一切智力超群的人都是记忆超群的人。而超群的记忆力也并非天生就具有的,那是靠在学习的过程中乐记、勤思、努力锻炼出来的。
再说,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错综复杂。学生只有分期分批分类、日积月累地把学过的、见识过的知识装在大脑中,才能真正拥有一定的知识,并灵活提取、运用脑子中存储的知识,锻炼自己“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促进自身智力发展。总不能每每在需要听、或说或读或写的时候再去翻书、查资料吧!如若这样,只能显出一个人的愚昧、无知,笨拙,空虚,根本无智慧可言。由此看来,学生记忆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都十分重要,我们得想办法让学生愿意记忆,并从记忆中感受到乐趣,从而不断提高记忆力,增强智慧。如此,语文成绩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二、让学生明白给自己明确的目标和适当的压力是快乐记忆的基石。学生每次一学到新的知识,就应该坚决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它们记住”,告诉自己“记住了这些知识,学习起来困难就少些,用起来从脑子里直接提取多方
便啊 ”。这样,有了记忆的目的和意识了,就不会产生侥幸摆脱,把学过的知识凉在一边,等到用时再翻资料的想法。这个起点看似是痛苦的,但学生一旦做到了,就会把压力变成动力,快乐地去记忆。而且坚持下来,就会把记忆当作一种习惯。当记忆成了一种习惯,记忆会有较高的效率,记忆力就会提高,语文成绩也会进步。而这样的良性循环将是学生积极快乐的钥匙。
三、让学生明白,自信是快乐记忆的前提。
面对要记忆的知识点,脑子里首先闪现的念头是:我一定能很快把这些知识记住!充满自信一定会带来快乐的记忆。如果苦着一张脸,忧愁着,认为自己没能力记住,那么也就真的记不住了。
四、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要记忆的内容。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记忆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因为理解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必须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里才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谈不上理解,记忆效率也就低。
五、让学生自由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激发记忆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我上面说过要分析理解记忆的内容,那么,在此基础上还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才能记得更快、更充满趣味。
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分类记忆、特点记忆、谐音记忆、争论记忆、联想记忆、趣味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做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在实践中,我比较喜欢串联记忆和抓头助记法,在和学生分享这种记忆的乐趣时,学生也很赞同。下面举几个例:
(一)串联成段记忆法:当我们记忆作家的作品等知识时,就不容易找到记忆内容中有什么内在联系和规律来,那么,把作品的名称用串联的形式连缀成文就成了一种很有趣有很有效的记忆方法了。
如:鲁迅的作品很多,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多篇,学生需要对其作品有
个系统的记忆。我将其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面的作品连缀成了以下小短文:
1、小说《呐喊》(含14篇),作品有:
《 一件小事》《 狂人日记》《 鸭的喜剧》《 端午节》《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我串联为:鲁迅“喊”“孔乙己”和“阿Q”在“故乡”借“白光”边吃“药”边写“头发的故事”和“狂人日记”,日记中写道:“明天”是“端午节”,要演“社戏”,其中有一部“鸭的喜剧”,讲的是“兔和猫”因为“一件小事”而闹了一场“**”。(注:“喊”是“呐喊”,集子名称;“啊Q”,谁都知道是“阿Q正传”啊。)
2、小说《彷徨》(含11篇),作品有:
《祝福》 《弟兄》 《离婚》 《幸福的家庭》 《伤逝》 《长明灯》 《孤独者》 《高老夫子》 《示众》 《肥皂》 《在酒楼上》。
我串联为:“高老夫子”捧着“肥皂”“在酒楼上”“祝福”一个“幸福的家庭”中俩“弟兄” “离婚”。其中一个“孤独者”提着“长明灯”以“示众”他的“伤逝”。
3、散文集《朝花夕拾》(含10篇),作品有: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
我串联为:“范爱农”带着“山海经”和“二十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藤野先生”帮忙治“父亲的病”,途中遇到正演“五猖会”,里面“琐记”了“狗〃猫〃鼠”的“无常”。
这些串联起来的语言,虽然并没讲什么逻辑,但是很有趣,学生以前总是记了这篇忘了那篇,当我把这些类似的串联语段一口气背出来后,学生特别兴奋、在欢声笑语中只要记一两遍就也能背诵了。而且我鼓励学生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串联,结果他们的串联也非常有趣,这里不再赘述。尝到了这种记忆的趣味,我的学生记文学常识就有了瘾,他们乐于搜集、整理、思考、串联,记忆!这种活动无形中丰富了他们的见闻,增强了他们的文学热情,激发了他们的记忆兴趣。
再如,法国莫泊桑的作品也多,我这样记了几篇:《我的叔叔于勒》《家人》
《漂亮朋友》(又译作《俊友》)《菲菲小姐》《一生》……我串联为:“我的叔叔于勒”揣着“项链”和“羊脂球”去见“菲菲小姐”的“家人”,说想要与这样的“漂亮朋友”共度“一生”。虽然“羊脂球”在作品中是个饱受苦难的女人,但也可以这样记忆,只要心里清楚就行了。
(二)“抓头助记法”。指对要记内容的头一句、或头一句中的头一个字,以及与上文有转折或跳跃性联系的连接句的头一个字作强化记忆。在需要时,可利用这些句子或字来帮助记起有关的内容。而对那些句子不多的短文短诗,更可以把每一句的头一个字依次集中起来,加以背出。这样,到需用时便可信手拈来且很少差失。如白居易《暮江吟》一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背出后,再把每句的头一个字依次集中起来,即“一半可露”。这样无论如何也不会因某句卡壳而影响全诗背诵。
再比如,中国汉字的演变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我就记的:甲金小隶楷草行。怎么记忆呢?自己想象成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作恶多端的小吏终于被两位正义之士挟持着,准备干脆利落地执行枪决,即“夹紧小吏楷草行”。如此的记忆例子还有很多,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六、让学生养成经常回忆的记忆习惯。
地理学科是一门在大量的地理事实和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所以, “具象”就成为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 要碰到大量的地理事实, 它们成为区域地理主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在系统地理的学习中, 也仍然免不了对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记忆, 因为它们是理论的实证部分。因此面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必不可少要加强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
二、记忆的一般过程
根据Melton的研究, 记忆有三个基本环节:编码→贮存→提取记忆。实际上是由“记”和“忆”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前者是知识的编码和贮存过程, 后者是知识的提取过程, 它们的综合含义是知识在大脑中的保持程度。
“遗忘”则是记忆的反义词。人的记忆有两个层次, 一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一是对思维过程的记忆, 后者等同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中对地理知识要求的不同层次, 从“知道、记住、理解和应用”四个层次考虑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处理。尤其对要求“记住的知识点, 则必须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 力求让学生切实掌握”。
三、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1.重视结构的作用。
地理知识结构有大、中、小之分, 大结构指整个地理学科的体系, 中结构指具体章节的结构, 小结构指具体知识点和分项细目的结构。这些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了地理学科的整体。
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 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 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结构, 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重视地理图像的作用。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 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 努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 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3.重视技巧的作用。
现代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实践证明, 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和记忆术在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他技能一样, 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提高教学效果。
4.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基储自信心、愿望和兴趣等。对于生理健康的人, 都有记忆能力, 而且潜力巨大, 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很少。在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高教学质量。只要学生愿意学, 主动去学, 那么记忆的潜能就能够得到充分挖掘。
5.重视保持的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总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复习, 利用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反复加强学生的记忆。
6.重视练习的作用。
知识只有在应用以后, 才可能加深理解, 而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 适当、适时地设计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强化记忆, 增强学生记忆能力。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旧拓新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旧拓新。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尽量以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与本课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巧妙地过渡到新知,为学生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防止学生思维脱节,从而扫清学生记忆的障碍。例如:我在教学分数除法时,先设计数学乐园活动,复习了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再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了“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的真正含义。这样的教学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本节课不从倒数引入,而直接开始分数除法的教学,把分数除法的意义独立出来记忆要困难得多。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理解记忆数学知识
只有真正理解了的内容,才能容易记住,因此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自主的构建新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理解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1、剪、拼圆片,把圆面积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的面积;2、观察、分析后发现长方形(也可以是其它图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3、归纳、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通过实验操作,学生理解了公式的来历,就不会死记硬背,轻松而牢固的记住了公式。的确,只有亲身经历了,深刻理解了,才能牢固地记忆。
三、展示知识要点的“网络”结构,有条理的记忆
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使知识要点“网络化”,有助于学生条理化地记忆。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不会像乱七八糟扔放在房间里的物品了,随时取用就方便了。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找出了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的关系,沟通了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新的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四、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强化记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的。因此,有计划的、经常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学过的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首先要重视晨读。我利用晨读的时间让学生读需要记忆的概念、公式、法则、口诀等,加深印象,并充分发挥班干部、小组长的作用,随时跟踪检查和督导。
其次要讲练结合。及时有效的进行练习和反馈,才能深化学生偏差有的知识,矫正学习中的偏差。课堂教学中,我尽力做到让学生自已发现和总结知识要点,再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学生差异,设计三个层次的阶梯式的练习(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已的题目开始练习,完成得好可以进入高一个层次的练习,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都能学有所获,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记忆与应用的能力。当然,为了给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练习时还可以设计竞赛、闯关、数学乐园等趣味性练习。课外,我以基本练习为基础,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些尝试题、拓展题、实践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
提高学生数学记忆力是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学素质的关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记忆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佚名
更新:2010-10-9 阅读:337次
关键词: 提高 学生 记忆力
摘要:要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历史教学效果,记忆力是重要的一环。好多学生感到学习历史并不太难,只是记不住。要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就要设法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的痕迹的保存能力。
近些年来,我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采用了以下一些办法,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注意力对提高记忆水平, 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强化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性与形象性,构建逼真的历史情景,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以生动的形象吸引人。如讲“鸦片输入的严重危害”,教师可先描述鸦片输入对百姓的毒害,展示吸食者本人及其家庭的悲惨遭遇。接下来进一步分析鸦片输入对国家的危害,并把它形容为“黑的进来(鸦片输入),白的出去(白银外流),”并以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中的恳切之词来强化学生对鸦片输入严重危害的认识:“(鸦片)流毒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
第二、科学而适时地运用提问语,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心理。讲《中国边疆新危机》,教师可以“新危机”为切入点,提问:“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的边疆危机为什么称为新危机?”这比通常的通过复习式提问“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分别侵占了我国哪些领土?”然后再引出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边疆新危机更具有思维价值,设问角度也更新颖有趣。历史教材中这种内容是很多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匠心独运。
其三、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或影音资料加以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七律•长征》的吟诵;讲述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赏鉴;讲述巴黎公社时一曲《国际歌》的播放;讲述鸦片战争时一部《林则徐》的放映……这些众多的审美因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二、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第一、运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可以有多种①.横向比较。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②.纵向比较。即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如近代史上的五次侵华战争,比较其背景、原因、目的、结果的不同,分析其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③.点面比较。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
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然而如果只注重单个历史概念的死记硬背,忽视对整体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这样的记忆方法,往往会前读后忘、张冠李戴、顾此失彼,事倍而功半。运用比较法,抓住重点,理清线索,将历史知识按专题进行有机地排列组合,就能增强记忆,需要时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有节奏地复述,是提高记忆力良好的捷径。
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因此培养学生有节奏地复述是很重要的。例如戊戌变法的时间:“1898,戍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日本大(陆)政策、列强不干涉,朝鲜导火线,清朝不备战”等。这样,有一定的节奏,学生记起来又有兴趣,又容易记住。
第三、利用简单图示指导学生加以记忆。
利用图示,可以化繁为简,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简图绘制速度快,直观性强,绘完后教师略加演示学生便可记住。例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教师边讲解,边在图上画出《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位置,比较其不同点,既可加深学生记忆,又可帮助学生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三、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例如,十七世纪俄国彼得大帝改革,在课堂讲述中,我从三方面入手:经济上--盛行农奴制,工场手工业落后;政治上--目的是向外扩张;措施--军事、经济文化。讲述时板书力求简洁,纲目明了。板书繁杂反而不利于学生记忆。
要巩固记忆水平,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力,例抗日战争一章,帮助学生分析两党分别代表谁的利益,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样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两党能够合作,而又有着许多矛盾,两党为什么形成两个战场,两条抗战战线,而抗战结束后又为什么分裂。学生理解了这些问题,记忆起来自然就比较容易,比较巩固。
关键词记忆思维能力,历史教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3-0035-07
新课程历史教学改革凸显了研究性学习,强调了探究能力的培养,似乎历史知识的记忆显得不重要。殊不知,再认、再现历史课程的主干知识,既是发展学生高水平认知能力的基础,也是养育学生人文情感的前提。准确记忆历史知识是探究问题的第一步,没有史实的具体再认,没有史实的大量储备,忽视基本知识记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只有发展记忆思维能力,学生才能不断提高分析、概括、综合和评价等高层次思维,才能在历史学习中借鉴经验,吸取与运用价值观,最终形成自己的历史见解。
历史教学中记忆能力,是指学生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经验能够有意义的默现或结构性地回忆。记忆包括识忆、贮存及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忆是历史知识与经验通过感知在学生脑中留下痕迹,即感觉性记忆,识忆的贮存时间很短,如果没有经过信息处理很快就会消失;贮存是指原来的历史知识与经验不存在时,原历史知识与经验能够重新出现;回忆是贮存时间长的历史知识与经验能清楚地再现。记忆思维能力与历史知识的类型密切相关。
那么,什么是历史知识呢?历史学科把知识定义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①为了研究记忆能力和策略,据当代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我们把历史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具体分类内容见表1。
从表1内容看,对于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记忆思维往往表现为外显和内隐两类方式。外显记忆所贮存的历史知识,是学生容易感知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其思维活动有信息的贮存、回忆、评估、比较和演绎等认知活动参与,师生通常能确切地用历史语言加以描述。内隐记忆则一般是指感知性技能的获得,通常以多次尝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主要表现为记忆技能及学习方法的熟练乃至自动化程度,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两种记忆方式的心理活动不完全相同,隐性成分是在显性成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次重复会使外显记忆转换为内隐记忆,后者能提高历史知识的加工效率。
记忆活动的思维对象涵盖所有类型历史知识。也就是说,记忆不仅是针对历史事物的基本要素,还包括记忆策略、学科方法及学习情绪的自我调控。记忆活动的思维深浅,还会导致三种历史学习方法的产生,即“(1)机械的接受学习。即学生不理解知识内容、不采取适当学习方法、消极被动地重复教师所讲授的东西。一般地说,智力中下水平的学生喜欢运用这种学习方法。(2)意义的接受学习。即学生理解知识内容、采取适当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吸收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一般地说,智力中上水平的学生乐意运用这种学习方法。(3)发现学习。一般地说,智力超常的学生善于运用这种学习方法”。①也就是说,发展记忆能力不仅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还制约着新课程历史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探讨历史教学与记忆思维的发展,无疑具有深远及积极的课程意义。
记忆能力是对历史知识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思维活动。四种类型历史知识的提取,只是一个思维输入编码的过程。编码过程不仅要关注记忆的当时效果,更要重视默现的牢固程度。记忆的牢固程度与历史知识的有无意义关系密切,意义性知识记忆的速度要快得多,牢固程度也深刻。因此,历史知识的记忆思维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记忆的机械性与结构性。有意义的历史知识是比较容易记忆的,也是不容易遗忘的,而那些无意义的历史知识在记忆时就比较费力,在以后回忆中也不轻松。因此,按照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深度,记忆可分为机械性和结构性。机械记忆是指只据历史知识的孤立形态,没有多少经验可运用而进行的记忆,即通常所谓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对历史知识的意义、逻辑关系并不理解,只是用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以多次重复为记忆的主要条件。结构性记忆,也被称为有意义或理解性记忆,是指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进行的记忆。结构性记忆对历史知识先进行理解,特别要对知识特征进行加工,把历史知识的逻辑找出来,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以知识的结构联系来记忆。以新课程高中历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为例,秦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制度名称等知识,学生在不了解其意义或其间的内在联系时,单靠反复背诵达到记忆,此时的记忆表现出机械性。当学生深刻了解皇帝个人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命令决策极具专制性,社会地位至高独尊,再去记忆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等知识时,记忆就会呈现出结构性。机械记忆在历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历史学科中总不免有一些无意义的或意义较少的知识,如历史年代、人名、地名等;另外,学生对一些暂时还不理解或理解不深的历史知识,也需要先进行机械记忆,以后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再进行理解性记忆也是常有的事。历史教学实践中,事实性知识往往需要学生的机械记忆,而概念性和程序性知识通常要结构性记忆。结构记忆忆与机械记忆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把记忆的两种特质结合起来运用。
第二,记忆的短时性和长时性。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区隔。学生输入的历史知识在经过大脑注意后,便成为了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及时复习,这些记住过的知识就会被遗忘,而经过了及时地理解巩固,有些短时记忆就会成为一种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以听觉为基础的,而长时记忆则偏重意义性理解。短时记忆指输入的历史知识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即直接记忆;而长时记忆是指提取历史知识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来再认,即依靠一定的线索和选择一定的中介。历史知识长时记忆主要依据的教育观,是知识的搜寻理论和重建理论。搜寻理论认为知识的提取是根据知识的意义、系统等来搜寻记忆痕迹,使痕迹活跃起来;重建理论认为记忆是一种主动的构建过程,存储起来的不是成熟的记忆,而是一些知识的元素,回忆就是把认知元素汇集、建构成完整的知识。长时记忆的两种知识理论并不矛盾,适合于不同类型历史知识的记忆。一般认为,再现概念性历史知识,比较符合重建理论,如秦朝统一,学生是靠人物形象、时序、地域、故事、细节等零碎元素汇聚而成的。而记忆历史程序性及策略性知识时,比较适用于搜寻理论,如探究秦中央集权制度(即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学生是依靠自身学习经验的痕迹来完成记忆的,即从已知信息(教材知识、经验技能)中发现问题――自拟主题(形成、影响)――提出解决的方案(研读、收集)―――在已有的知识及技能中查证(论从史出)――默现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此外,短时性与长时性记忆联系密切,短时性记忆在经过知识巩固后,能变为长时记忆。
第三,记忆的组织性和加工性。如果对记忆历史知识的输入是有组织、有序的,与储存、提取紧密联系的话,无疑会促进记忆能力发展,记忆效果也会增强。在传统历史教学条件下,“学生记忆组织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主要来自第一条途径(无意识),因而往往是被动的、不自觉的、缓慢的。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有意识对学生进行记忆组织策略训练,不但对提高学生记忆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①因此,历史记忆活动的思维特点是知识的组织化和加工化,摄取的历史知识在记忆中是以联系网络的形式组织起来。以组织、加工化的方式去记忆历史知识,是提高学生记忆力的关键措施之一。组织记忆和加工记忆紧密相连,可统称为组织加工。记忆的组织加工,是指对历史知识进行分离性整合,以便采取图形类编码,储存历史知识。以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二《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②为例,记忆历史知识的组织加工见表2。
对记忆的组织加工,决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贮存信息,而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能动地先组织知识,然后采用各种认知策略来加工知识,对知识进行一系列的再组织(或分类)。概念性和程序性历史知识的记忆,更多地需要学生先将知识组织化,然后加工并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加工认知历史知识的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记忆策略和大量的训练来逐步完善。
培养学生记忆思维的教学策略,既与历史知识的类型相关,也与其性质相连。从认识论角度看,不是什么类型的历史知识,都有史实与史论的性质之分。对史实与史论而言,发展思维力的记忆策略是有所不同的。史实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人们阐释历史和认识借鉴,都离不开相关的史实。史论是人们对特定史实的一种理性认识和见解。从历史知识类型与性质的关系来看,事实性知识蕴含了大量史实,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蕴含了大部分史论及技能。记忆史实需要关注其内部特征和生动具象,以此来寻找记忆方法,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记忆史论及技能则要重视其外部联系、知识逻辑和学习的自动化经验,触类旁通地发展思维的深广度。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需要采取各有侧重的记忆策略。
归纳化记忆策略。对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所涉及的史实,一般的策略是归纳化记忆。归纳化记忆包括关键词、字头、特征、比较等多种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是指认真分析史实,从中提炼出对仗的“核心词”,作为信息载体加以记忆。如《南京条约》内容,提炼史实的关键词是:割地、赔款、通商、关税协定。从史实得出具体的关键词,容易记牢大量知识。歌诀记忆,是指把史实编成口诀、顺口溜等形式,以近乎“押韵”的音节形成有意义的记忆,有音律意义的记忆,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广为人知的中国历史朝代次序等。字头记忆,是指把一些史实抽出的首字,经过重新排列,形成无意义的押韵,以串词成句来强化记忆。如《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自南向北串为“广厦福宁上”,《天津条约》规定开放的十处通商口岸――营口、烟台、南京、镇江、九江、汉口、汕头、琼州、台湾、淡水,可串为“九汉南头镇,烟台淡汕营”。特征记忆,是指利用史实某些特征来帮助记忆,如:年代特征,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1898年中国戊戌变法,1928年井冈山会师,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间隔三十年是这些史实的特征。
形象化记忆策略。对于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涉及的史实,也可以采用形象记忆的策略。形象记忆包括排比、谐音、联想等方法。排比法,是指认真归纳史实,从史实中拿出连续的主题词,形成对仗的排比句,作为记忆的载体。如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可总结为“一转正、两解散、三修改”。一转正: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两解散:1913年解散国民党,次年又解散国会。三修改:废《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改总统选举法。谐音记忆,是指借助汉字的谐音关系,利用其相关性,依靠谐音的“双重意义”来记忆史实。如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谐音记忆为“姐弟抢匈奴的鲜贝”。联想法,是指通过史实与某些生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由史实联想到生活事物,以熟悉的生活事物来强化记忆的巩固性。有时候史实的联想越奇特,记忆的效果越好。如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列强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当然,记忆史实侧重的是基本要素和具象,形象化记忆策略,不仅运用于史实,还可以通过灵活地教学手段推广到史论。
逻辑化记忆策略。概念性和程序性知识蕴含的史论及技能,记忆时可以联系历史知识的逻辑结构来设计记忆策略。逻辑化记忆包括对应、联系、比较、列表等方法。对应法,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史实与史论对应起来,以对应的逻辑关系和浓缩的信息来加以记忆,并在理解过程中加深对史论的结构性记忆,让学生体悟“史论兼顾”的史识。如《辛丑条约》,分别把史论与史实对应起来记忆:①赔款白银4.5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②拆大沽到北京的设防并驻兵――使京津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③严禁官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表法是指把不同史观下的史论编成表格,进行归类、储存记忆。以鸦片战争为例,其史论(影响)的逻辑记忆可以见表3。
比较法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方便理解与记忆,具体包括横向比较(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纵向比较(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点面比较(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通过联系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史论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史论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史事性质及特点的认识,提高记忆能力。
一、抓内在联系, 调动“悟性”, 理解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记忆效果就好, 也就是说在“记忆”中应有“悟性”活动。尤其是背诵长篇文章, 不融入悟性, 光机械地背诵, 记忆效果肯定不好。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抓住内容与结构上的联系, 使大脑装有文章整体, 并教会学生对整体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归类、比较。例如, 背诵茅盾的《白杨礼赞》, 若采用机械背诵, 学生就不容易记住内容。这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从理解入手,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 找出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引出———描写———概括———联想———赞颂”,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结构上的特点, 又抓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记忆起来就容易许多了。可见,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有助于掌握所学的内容, 培养记忆能力。
二、比较相关知识间的细微差别
利用比较法进行记忆, 会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许多相关、相近的知识容易混淆, 如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容易识别, 而且有助于记忆。比如语法知识, 尽管经过初中阶段的学和练, 但有部分同学对容易混淆的内容仍不清楚。例如, 很多学生分不清楚数量词充当宾语和充当补语时的区别, 需要找适当的机会进行补充。一次体育课后, 学生们满头大汗地走进教室, 有的手里还拿着汽水。当学生都坐好后, 我马上问道:“体育课上的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踢球。”“踢几场?”“踢一场。”接着, 我问拿汽水的学生:“你课间买什么啦?”学生回答:“汽水。”“买几瓶?”“买一瓶。”于是, 我便把这简短的对话板书到黑板上:
我们踢足球 (动作的对象)
我们踢一场 (动作的结果)
我买汽水 (动作的对象)
我买一瓶 (动作的结果)
我借用这个特定的环境, 通过比较把数量词充当“宾”“补”的微小差别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使学生学会了知识。
三、运用技巧熟记语文课本中的名篇佳句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 还有不少是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地、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 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 把文章解体得支离破碎, 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是教师分析完之后, 学生收获甚微, 没过几天便忘得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学生对文章读得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如果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 或细读、默读、跳读, 或听读、轮读、分角色朗读, 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读感, 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 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 就会使学生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四、调整情绪, 由被动记忆转化为激情、联想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 常碰到这种现象:学生正在看一本有吸引力的书, 老师走到他的身边, 他也察觉不到。这是精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实际上是把有意注意转化成了无意注意。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设法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就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激情记忆实际上是将学生的情绪调整至最佳状态下, 利用无意注意培养记忆能力。例如, 我在讲朱自清的《春》时, 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联想、激情记忆的培养。我首先让学生联想有关“春”的诗句, 学生便自然联想到“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佳句。然后, 我自然引导学生进入《春》中描绘的另一幅春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学生们陶醉于迷人的春景中, 体验到了欣赏的愉悦, 在强烈情绪的感染下, 无意识地“保存”了“春”。
五、利用图表, 创造形象联想, 化机械为神奇
语文课本选材丰富, 有古代、近代的, 也有现代、当代的。这些作品不但在时间上跨度大, 而且在内容、风格、特色、遣词上也相距甚远,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列图表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具体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把应掌握的内容按不同体裁或年代特点分类列图表, 理清这些内容年代上的距离、相同体裁间的区别、每位作家的不同风格等, 从而创造一个整体形象印在学生的大脑中。
六、选择恰当的复习方式, 使记忆转化为能力
“记”和“忘”是一对矛盾,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遗忘的特点, 克服它的消极作用, 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1. 克服干扰。
(1) 两个材料紧接着先后学习, 会产生相互干扰。为减少这种干扰,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间注意休息, 以利于前一节课知识的储存。 (2) 两个相似而不相同的材料容易产生大的干扰。这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 如晚上要复习语文、历史和数学, 就从减少干扰、利于巩固的角度来安排, 以“语文———数学———历史”这样的程序为最好。
2. 及时复习。
复习是记忆之母, 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遗忘的特点, 赶在大量遗忘之前合理地安排复习, 加强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训练。大量的经验证明:一天之内复习效果比较理想, 而课间复习又肯定不如晚上复习的效果好, 这是因为临睡前没有干扰, 遗忘就少。
3. 记。
记是巩固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因此, 教师应把记作为重要的训练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让学生在深入朗读中记住内容;二是借助教学媒体让学生欣赏课文, 加深印象;三是让学生划记重点, 摘录好句子;四是让学生专心默读, 加强背诵。总之, 教师要把“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指导学生扎实读书, 在“记”的活动中掌握学习。
语文学科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 有其有利的一面, 它可以直接利用作者优美的语言、塑造的崇高的艺术形象来感染读者, 对学生进行优秀品质的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思想教育阵地, 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 采用正确的记忆方法, 持之以恒地培养每一位中学生的记忆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知识点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首先,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在教学二战中太平洋战争时,我走上讲台,什么也没说,在黑板上写下了“虎!虎!虎!”,在同学们的惊愕中,展开太平洋战争的讲述,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很好。
其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例如讲解文艺复兴运动时,出示《蒙娜丽莎》插图,因学生对此画有初步的认识,但了解不深,简单介绍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内涵,以此来导入新课。这种简短的插图介绍,给学生以这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初步感知,这对整体课文的讲述起到了铺垫作用,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其三,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学生学习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在考试中常出现一些题,我们在学习时应重点抓几方面问题。在讲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节时,我创设如下问题:①俄国历史上有哪两次改革?对俄国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影响?②俄国历史上两次改革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哪些内容?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就集中,讲述课文时,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二、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有节奏地复述,先记轮廓,再填内容,是提高记忆力良好的捷径。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
其二,利用简单图示指导学生加以记忆。利用图示,可以化繁为简,以点带面,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如教学隋朝大运河这一知识点时,画出简单的草图,标出相关的分段名称及地名,将整幅图按一定的顺序记忆,牢固且不易混淆。
其三,适时总结,对比记忆。在历史知识中,可对比记忆的知识非常多,要理顺章节中的事件,归类统一安排后指导学生识记。如二次世界大战,三次技术革命等,都可归纳在一起来记。
三、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要巩固记忆水平,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质量。如美国内战一节讲析完后,一般学生对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概况、结果基本都掌握了,但是为了提高记忆水平,我给学生出了一个思考题“用史实说说美国内战为什么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我作了简单的提示:首先,独立战争虽然打碎了殖民枷锁,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不彻底,因为政权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合专政;其二,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从背景方面可以看出美国独立战争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其三,林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主张逐步废除奴隶制,在内战中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正体现了第二次革命的任务。综上分析就不难看出,美国内战确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总之,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历史时间、人物、事件的记忆,理解掌握教科书中涉及的内容以及拓展引伸的知识,是一个历史教师必备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之一。
湖滨九年制学校 许桂林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做起。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一步步设下悬念,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让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与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也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正准备下课时,突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的这一点。”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理十分高兴。老师的肯定评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自信,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例如“21世纪的我”,“假如我是一位老师”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例如《云雀的心愿》一文,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后,我就根据结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提出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方面的具体目标时,也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视培养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导致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即使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也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点滴尝试,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在学习《信用卡》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第一张信用卡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可是教案、教材中都无法查阅到的。于是,我暗示学生课后查资料解决这一问题。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一女同学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她在网上查到了问题的答案,我当即好好地表扬了她的探究精神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全体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重要性。又如学习《网上呼救》一课时,我先列出了苏珊在疾病突发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苏珊被获救之快,两者对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此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目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信息技能的培养
1、注重训练,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等的能力。通常,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通常的做法是,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
比如《黄山奇松》一课,我们可以确定信息任务为:黄山松究竟有哪些奇特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种奇松外,还有哪些奇松呢?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问题明确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黄山松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黄山松的诗词文章;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可以查找有关迎客松的生长位置、生长特点和相关图片介绍,以及文人墨客、广大人民对迎客松的态度等等。
信息来源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到哪里去查找?我便和学生一起讨论查找方法,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等等,尤其使学生明确,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资源应成为我们重要的信息来源,我们要正确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工具、媒体来开展学习(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对比,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比传统获取信息的方法更方便、更快捷。
2、引导积累,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习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例如,我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指导学生设立“采蜜本”,一边查阅,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网站地址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还注意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摘记,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通过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同时,我们应看到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教学系统有了更强的开放性,出现了黑客现象、网络信息共享与版权等问题;带来了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面对这一问题,实际教学中,我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网络社会”教育,引导他们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尊重他人在网上发表的各种成果;另一方面注意把一些有利用价值的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网络服务器上供学生学习,以防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免疫能力。
3、适当示范,培养学生集成信息(加工和表达)的能力
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这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我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同时,我充分利用论坛和BBS留言版的表达功能,引导学生将生成的信息在网上发表,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惟有如此,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将虚拟时空与实体社会相连接。
这个环节比较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和示范。比如《黄山奇松》一课,黄山在哪里?它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座什么样的山脉?这个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就需要学生的信息资料来解答。有个学生通过网络找到了有关资料,可资料上对这个问题的描述用了几千个字,用了一些专业词汇,念起来特别拗口,如果课堂上学生念出一大堆自己都不明白的专业词汇来,其他学生就会更困惑了。我就这样引导学生: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吗?学生就会找出关键的情况介绍,我再作精练的描述。常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三、适时切入,及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信息技术的入门靠信息技术课程,但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则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了就有机会用,得到适时、适量的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例如在学习《动物的互惠互助》、《特殊的葬礼》、《天火之谜》等课文时,我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让学生适时地借助于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及时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说说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带领学生不断重新回顾信息运用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分析查找,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很快。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但如何进一步优化整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开发良好的学习环境,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如何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
【关键词】记忆 谐音 初中科学 减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记忆好像是一个神话里的筛子,筛去了垃圾,却保留了金沙。记忆是智慧的根源,是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很难想象,一个丢三落四的人会智力超群,同样可以预见,一个记忆能力差的同学,在学习上很难取得很优异的学习成绩。 特别是学习初中科学这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多个方面, 知识较为抽象 ,知识点相对零散。学科的特点增加了记忆的难度。往往使很多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主观上记忆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学习上费了很多精力却不见成果。笔者就本人几年教学研究所得,谈谈在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运用记忆的技巧来提高学习效果的几点体会。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而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往往 源于教师的教学魅力。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个人专业知识水准等综合的教学魅力。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如果能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就能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有更多、更广的源头“活水”,注入教学之中。力求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 ,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二、奇思妙想加以联系,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学生学习成功与否,主要决定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首先要能够记忆。在科学教学中,常有学生反映: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用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及其计算、实验等,太多太难记,记住后也容易忘记。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呢?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虽然被大多数人采用,但其实却是最低效、最容易遗忘的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根据实际情况,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和总结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常常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科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如编选口诀、利用谐音、形象比喻、实验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
(1)找规律法。 对于要记的知识点可以认真观察研究,以发现其特征,抓住其特征进行记忆。如有很多元素符号跟我们的汉语拼音相同,像“锂Li、钠Na、氟F、钡Ba”等。
(2)谐音法。这种方法在我自己的教学中最为常用,也认为是最为形象和有效的记忆方法。谐音是记忆的窍门。在记忆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某些零散的、枯燥的、无意义的识记材料进行谐音处理,以形成新奇有趣、富有意義的词语或语句,这样就容易记住了。借助这种谐音关系,赋予需要记忆的对象以特殊或新颖的意义,常常能收到一语双关,喜闻乐见而又经久难忘的效果。
仔细寻找知识点之间读音上的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谐音,如溴的元素符号是Br,如果把溴和Br放到一起读就是绍兴地方话中的“修皮鞋”,如此一来学生在轻松一笑中都记住了这个元素符号。
如讲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同学们往往会产生仰视和俯视两种不正确的读数方法,从而使读数与实际体积偏差,通过画示意图得到:仰视时读数小于实际值,俯视时读数大于实验值,为了记忆深刻,采用谐音记忆读作“小山羊(仰)大老虎(俯)”。
再比方说初一学生在学习植物和动物组织的时候经常调错,我就采用了谐音法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个知识点的记忆。动物的四大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我取了四个字“上缔肌经”谐音为“上帝(牌)鸡精”,植物的四大组织是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我取了“保械输养生”谐音为“八戒(要)输氧(才能)生”。
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四位是“氧、硅、铝、铁、钙”,可谐音为“养闺女贴该”。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的新铁锡铅,统共一百斤。”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谐音可以使无意义的材料变为有意义的材料,帮助人们进行理解记忆。谐音可以使枯燥无味的材料变为生动有趣的材料,记起来诙谐滑稽、轻松有趣。它还可以化“难”为“易”,把晦涩难记的东西变得流畅易记,使人愉快地进行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谐音记忆时,有别人已经想好了的谐音固然好,没有也关系不大;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谐音,记忆效果会或许更深刻、更牢固,而且可以激发创造能力。几个同学一起编,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效果也很好;如果一时想不出,请老师或者家长帮忙,也未尝不可。
不过,利用这一方法时一定要注意:谐音不过是一座“通向知识的桥”,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座“桥”去记忆我们要记的东西。千万不要光记住谐音了,该记的内容却忘了,或是不会写,那才真是舍本求末了。
(3)口诀法。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知识,可通过分析,抓住重点,编制成口诀来简化记忆。如初一学生对于月相的有些知识点记忆觉得比较困难,而“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简单顺口的一句就让他们记住了“上弦月上半月上半夜出现在西面的天空,亮面朝西;下弦月下半月下半夜出现在东面的天空,亮面朝东”。再比如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总结为“一贴 二低 三靠”,意思是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紧靠玻璃棒中下端,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而化学催化剂的作用可简化为“一变二不变”意思即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又如:光的反射定律可以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4)实验法。 科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也是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科学实验向学生有目的地展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呈现了许多真实又形象生动的事实,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未知结果的探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就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实践证明:从实验中得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知识效果好得多,记忆准确、牢固。教师要想方设法开展和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先让两个班里的“大力士”上来拉,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阀门,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女生来拉,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小,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在学习有关“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内容时,教师的演示实验中一会儿大量白烟,一会儿又是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过一会儿又是火星四射的现象,学生想要忘记都很难。
(5)对比记忆法。 将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内容,以及某些易混淆的概念、定义和规律等知识,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异同点及联系,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例如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对照比较,在学生脑海里形成清晰的轮廓,大大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三、掌握学生的遗忘规律,帮助学生与遗忘做斗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的研究结果以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实验证明:对刚掌握知识,如果不及时复习一两天后可能遗忘 20%,一周后遗忘30%,一月后只能保留50%左右,时间越长保留的知识就越少。依此规律,对于要记忆的知识点要及时复习巩固,并做一些相关性的练习,学习新的知识点时也可以与学过的知识比较记忆,找出异同,而不至于混淆。总之,多次强化复习是巩固记忆、克服遗忘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新课程下,我们教师越来越注重学习的有效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师都希望学生能遵循记忆规律,充分地发挥大脑的记忆功能,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让记忆之花绽放在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 周青.《科学课程教学论》.科学出版社
[2] 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叶永烈.《化学元素漫话》.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一、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 存在着大量的历史股市和历史人物事件, 这都是学生感兴趣的,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简单, 当然我们在课堂设置上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首先, 我们要注意新课的导入技巧, 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 采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传闻、秘史, 去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讲述普法战争一节时, 首先给学生做了简短的“埃姆斯急电”的故事情节介绍, 然后着重指出:“在普法战争中埃姆斯急电起到了导火线作用”, 这样给学生制造了悬念———埃姆斯急电为何成了导火线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 我们在引入新课时, 必须注意讲述故事要简洁, 切不可喧宾夺主。其二, 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时, 要注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 烘托气氛。
二、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
死记硬背记住的东西, 很难得到灵活的运用, 而且这种机械的记忆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也没有多大帮助, 所以我们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好的记忆方法:
(1) 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 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能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历史, 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对于重大历史事件, 指导学生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 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 但其根源无非是: (1) 残酷的刑法, 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 (2) 土地高度集中; (3) 自然灾害等等, 这样帮助学生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 其记忆就显得相对比较简单了。
(2) 重复记忆法
根据心理学知识, 我们知道记忆有一定的遗忘规律, 因此我们要紧记“温故而知新”这一至理名言。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抓重点, 攻难点, 反复强调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知识, 创造各种条件, 让学生去记忆重大事件、重要人物, 令这些东西深深刻在学生脑海中。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课后练,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 并有目的的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 增强学生的记忆, 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归类记忆法
我们知道, 对知识进行归类, 可以减小记忆容量, 从而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所以我们在教学重要指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类,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记忆,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 在讲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 可把教材内容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进行归类, 这样的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还可以用串线的方法加强记忆, 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 按历史发展的线索, 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 当然也就有利于学生记忆。例如:中国古代史中通过联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有哪些?效果如何?可整理为: (1) 昭君出塞。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2)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使得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3) 唐朝以来, 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 他们在中国与中国人长期杂居相处, 互通婚姻, 逐渐融合, 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三、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理解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07-1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1-10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2-01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09-06
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10-06
浅谈语文教学中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10-17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浅谈10-05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1-08
浅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