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习俗(精选11篇)
浅谈喀什农村维吾尔族婚姻习俗
作者:阿米娜.斯依提 迪力努尔.阿力木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后的喀什农村维吾尔族的婚姻习俗进行比较和分析,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喀什农村维吾尔族婚姻习俗的变化和进步。关键词:维吾尔族婚姻习俗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228-0
2维吾尔族,初期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区。1680年准噶尔攻灭叶尔羌汗国后,将南疆部分维吾尔人迁至伊犁为他们种地纳粮,称其为“塔兰其”人(即种地人)。1760年起,为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清廷开始有组织地在南疆及哈密、吐鲁番地区招募维吾尔族居民赴伊犁屯田,伊犁地区才开始成为维吾尔族居民一个新的聚居区。清末,维吾尔族人口达到157万多人,占到全疆总人口的3/4,成为喀什名副其实的主体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的维吾尔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婚姻习俗。维吾尔族的婚姻习俗,是维吾尔族传统社会制度、民族文化、民族经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人文地理等诸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它又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1949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巨变使得维吾尔族的婚姻习俗在保留了许多优秀文化底蕴和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在许多方面出现了质变,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交相辉映。虽然喀什维吾尔族具有相对一致的民族婚姻习俗,但由于南疆与北疆、城市与农村以至于城市与城市、农村与农村的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地维吾尔族的婚姻习俗又有所不同。1949年以前喀什维吾尔族的主要婚姻习俗
1.1 择偶方式及结婚年龄
婚姻是两个异性结合组成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分析研究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入点。1949年以前,在维吾尔社会里,作为家庭基础的婚姻,基本上是封建的、父母包办的。按《古兰经》的教义规定,所有穆斯林父母给子女完婚被视为是一种“义务”和“权利”,而子女不能抗拒父母之命。由父母做主和由媒人或邻里向青年男女的父母介绍择偶是很普遍的。相反,自由恋爱结婚则是很少见的。受伊斯兰教法(谢利艾提)及传统婚姻的影响,男子只要有经济能力,可多妻、重婚(二至四个妻子均可),不受自身或女方年龄的限制,但均须办理订婚手续举行宗教订婚仪式,即念“尼卡哈”。
1.2 结婚方式
受喀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素和《古兰经》提倡节俭教义的影响,农村结婚费用相对较低。一般结婚费用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包括彩礼费用、婚礼时的招待费用及给阿訇送的礼包。给女方送的彩礼从普通衣料、服装、食品到金银首饰,视经济能力而定,无任何硬性规定。通婚过程通常分为提亲、订亲和结婚三个阶段。结婚仪式则主要分为两种:即普通结婚仪式和秘密的婚姻仪式。普通结婚仪式包括男女双方家里设宴招待客人、念“尼卡哈”、接亲(富者骑马赶车,穷者步行)、欢庆、“揭盖头”以及新娘向公婆行礼问安和亲家相互宴请等步骤。一般婚礼本身持续二至三天。而亲家互请可根据情况而定。秘密婚姻情形不多,是在自由恋爱的青年某一方或双方家长不同意的情况下,男女青年私奔不告而娶的一种手段。结婚时不经过父母同意,不需阿訇念“尼卡哈”,不请客,只用一把刀插地为证即可。一些重婚者亦采取这种方式。私奔者在外共同生活
一、两年后或是在有了孩子后,一般都会夫妻双双,有的则带着孩子回到父母身边,请求双方父母的谅解和原谅。
1.3 妇女的社会及家庭地位
在旧的封建制度下,妇女社会地位低,无受教育权和婚姻自由与自主权,基本上都由父母包办出嫁。再加上婚姻本身又带有明显的买卖性质,订婚时男方需按议定的数目送给女方许多彩礼,结婚时也要送许多礼物,甚至女方家请客的大部分费用也需男方负担,给钱或实物(如羊、小麦、大米等)。因此,婚后女子就隶属于男子,受丈夫任意支配,成为男人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人格。家庭中父亲、丈夫是家长,对家庭中的一切都有绝对的支配权。在家庭中男女地位极不平等,妇女所受的社会压迫、束缚与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妇女被束缚在家庭里,无社交权、无家产处理权、无农事劳动权。妇女的主要职责就是生育后代,侍候丈夫,照顾家中长辈,料理家中所有家务等,她们的言行还受到宗教教规的约束和干涉,外出必须蒙面罩、戴盖头,必须回避成年男子。
1.4 离婚与再婚
1949年前,妇女没有离婚自由,而丈夫有“塔拉克”(离弃之意)特权,对妻子说了“塔拉克”或“玉其塔拉克”(三个离弃之意),便算断绝夫妻关系。妇女在通常情况下没有离婚自由,只有在丈夫外出多年不归,并不通音讯,或丈夫半年不同居、不管衣食的情况下,妇女才可以向本村阿訇申请离婚。离婚后,妇女可以带走陪嫁财产,已生下的7岁以下子女从母,长大后从父,但父方需给暂时从母的幼儿提供生活费。妇女离婚三个月零十天以后,如证实没有怀孕,才能改嫁。离婚以后,男女双方都可以另行娶嫁或复婚,不受任何人干涉,但必须经阿訇再念一次“尼卡哈”,举行一次结婚仪式。成年人中也有不再举行婚礼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喀什维吾尔族传统婚姻观念与婚姻习俗的变化和延续
2.1 妇女地位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消失,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日趋没落,新型婚姻制度使维吾尔族男女婚姻自由的权利得到了保障,在维吾尔族的婚姻观念和习俗中出现了非常
明显的变化。而妇女社会、家庭以及婚姻地位的逐步提高,是这些变化中最突出之处。它具体表现在:
第一,妇女积极参与农事劳动和国家政治生活。妇女由过去只在家里煮饭、生育孩子、纺线、喂牲口的角色,变成了重要的社会劳动力,投入到了各项农业劳动当中。在一些缺乏男劳动力,或家中男子出外务工的家庭里,妇女便成了主要劳动力。妇女在农村里的政治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担任村妇联主任,负责计划生育工作,担任村宣传员,村小学几乎全由妇女任教等。当然,妇女过多地抛头露面,或因公务而影响家务,如家中小孩和老人无人照顾等还是会被指责,因为在当地人的观念中,妇女仍应以家务为主,而工作则是次要的。
第二,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提高。现在妇女在家中不仅被公认为是家庭的主人,而且在家中计划和安排日常家务,教育子女,使用日常开支,保管钱财,购买日常用品,参加各种婚丧仪式并按当地习惯送礼等都成为主妇们的事情,男子一般很少过问。但是,男子一直被认为是家里的“顶梁柱”,家中大事,如子女成亲,购买大件家具、牲畜、农用机械等虽需夫妇协商,但最后做决定的还是丈夫。这与男子为主要劳动力,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男子这一点以及传统性别差异观和伊斯兰教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三,妇女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现在的农村女子全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可在县里读高中,学习优秀者在首府乌鲁木齐乃至内地重点院校读大学。另外当地人普遍都有让女孩子多读书深造,将来有出息,找个好一点的工作,有一个较美满的家庭,而男孩子则可读几年书后就学手艺,将来养家的想法。由于客观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妇女的文化水平与素质大大提高,为她们认识和改变自身的价值与地位,树立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思想,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2 婚姻制度与婚姻观念变化的表现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不仅改变了喀什农村旧的生产与社会结构,而且也逐渐改变了人们旧的婚姻观、家庭观及生活观。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各种法律法规及宗教政策的制订和不断健全与完善,农村婚姻家庭从组成方式、结构、夫妇权利和地位以及其他各方面逐渐趋于合法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封建婚姻制度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亦基本消灭,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以男女平等和自由恋爱为前提的新型婚姻制度。但这种新型婚姻制度的推行与接受,以及由新制度产生的新的婚姻观念的形成和成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可以说,这一过程在喀什广大农村至今还在继续。
第二,随着各种新的婚姻法规和新的宗教政策的制订和推行,农村由宗教和一部分村中长老把持婚姻的情况基本被取缔,个人婚姻权利和婚姻家庭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如现在人们结婚必须先登记办理结婚证,离婚必须在村、乡调解无效后,再到县法院按法律规定办理离婚手续,家产的分配及子女的抚养也按法律规定执行。
第三,从婚姻观念和婚姻行为而言,父母为了早日得到后继者和老有所养,而让子女早婚的观念已基本改变,早婚现象明显减少(20世纪50年代政府规定男18岁,女16岁,后又改为男20岁,女18岁)。自由恋爱和自愿结合受到广大维吾尔青年和大部分成年人的欢迎,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习俗在逐渐改变。以保护男权为原则的传统遗产分配习惯随着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改变而逐步改变。在妇女遗产继承权和妇女的家庭地位及对财产的所有权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基本上被父母、丈夫及社会承认。
2.3 现存传统婚姻观念及习惯的影响
任何一种观念或习惯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一个民族或某一地区群体观念与习惯的形成少则需要几十年,多则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而且还具有延续性、伸展性和继承性等特点。因此,民族婚姻观念与习俗的改变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仅靠行政命令和法律就能实现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如同上述,农村的婚姻观念和习惯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但是由于基本生存环境、生产与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文化教育事业还不够发达,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所以与广大农村人文地理环境还相适应的一些传统观念和习惯依然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喀什农村维吾尔族择偶条件及方式的变化
3.1 择偶条件的变化
择偶不仅是人成长到一定年龄段时出现的一种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时它更是组成美好婚姻家庭的第一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文化水平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农村大部分青年男女的择偶条件也在发生变化。如果说过去男女双方主要以对方家庭的贫富、对方家长的人缘、对方的长相等为择偶的主要条件,而现在则更注重感情、对方的文化水平、道德品质、健康及才能。但由于受物质生活、生产条件和整体文化素质的限制,有些青年男女,特别是中老年人中旧的择偶观念及标准的影响还比较深,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3.2 择偶方式的变化
农村村民的择偶对象绝大部分为本村男女(95%以上),极少一部分则是与外乡或外村的亲戚的子女结婚(这种婚姻多为父母包办,自己同意),还有一小部分是因工作或学习而与外乡或城里男女相识而结婚(后两种约占结婚总数的5%)。农村村民的择偶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自由恋爱,自己做主结婚;二是由他人介绍自主结婚;三是由父母包办自己同意结婚。全由父母包办自己被迫结婚的情况现已基本不存在。
(1)自由恋爱,自己做主择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妇女的地位普遍提高,具有了与男子同等权力,她们也进入学校受教育,参与各类社交活动。这不仅为男女青年彼此相识交流思想与感情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旧的思想观、生活观及人生观,使人们认识到了自
身的价值,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学会利用法律和政策维护自己包括婚姻权在内的各项权利。现在的农村青年不仅从小一起在学校学习,毕业后共同参加村里的各种劳动及学习培训,参加各种婚礼活动,为他们选择情投意合的意中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青年人非常讲究风俗道德,婚前从不会有男女情人公开出现在大庭广众面前,举止非常得体。他们一般都选择适当的时候约会,抒发感情,彼此考验。当他们真正体会到彼此真心相爱,并可终身相伴时,才会通过男子先告诉其父母,而后由男方父母向女方提亲,当女方父母同意后(一般情况下不会反对)双方便着手准备操办婚事。
(2)他人介绍,自己做主择偶。在农村一直有为他人介绍配偶的习惯(包括为未婚青年和离婚男女介绍)和在这方面较有特长的媒人(多为妇女)。一般情况下,现在通过媒人介绍择偶的青年(未婚)多为大龄青年,以女子为主。由于现在农村男子一般到18~19岁,女子到17~18岁便结婚,所以超过此年龄段还未完婚的大龄青年择偶就相对困难,因此本村或外村善于介绍配偶的一些媒人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奔走于附近各村之间,为大龄青年寻找合适的配偶。此外还有青年人的朋友及姐妹兄弟相互介绍对象和邻里之间给家里还有未婚子女的邻居介绍对象的现象。离婚者当中,男子的择偶比较主动,而女子则比较被动,一般都要他人介绍,而且再嫁的配偶一般都较其本人年龄相差较大。成年特别是老年离婚者择偶,基本上都由他人介绍。经他人介绍择偶的未婚男女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被介绍人的各方面基本条件决定是否与对方结婚(如果对方同意结婚)。离婚青年或成年人择偶时选择余地则较小,如没有什么特殊原因,一般都会同意与被介绍人结婚。
(3)父母包办,自己做主择偶。由父母包办婚姻过去在农村是很常见的,通过宣传教育,特别是随着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现在父母包办婚姻已大为减少,但也时有发生。在农村,父母包办婚姻多在以下情况下才会发生。第一,亲戚之间为了亲上加亲,由父母直接撮合结为亲家;第二,因男方的经济条件较差,由父母或媒人向条件相当或更差的女方家庭提亲并征得其同意后,由父母做主促成的婚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喀什市,维吾尔族,婚礼习俗,演变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而且有不同的婚姻习俗, 甚至一个民族内由于地区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婚姻习俗, 一般城市和农村也有差别, 随着时代的社会发展, 婚姻习俗也不停地演变。笔者多次参加过喀什市内维吾尔族人的婚礼并对一些长年者、青年人进行访谈, 现描述一下喀什市内维吾尔族的婚姻习俗与它的演变。
一、婚礼前的准备
以前要结婚的小伙子和姑娘基本上通过家人介绍而结婚, 但现在可以自由恋爱后决定结婚。求婚事先都要覆行“提亲”的手续。男方向女方提亲之前, 要经过一番调查, 认为合适时才会提亲, 也有男女青年早已热恋, 双方私下商定婚事后, 再请家人去“提亲”, 以达到双方关系公开化。一般来说, 男方家长不能单独去提亲, 而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或亲属陪同一起去, 这样女方家才会接待。提亲时, 男方要准备给姑娘衣料、冰糖或方块糖、馕作为见面礼。男方向女方家提出攀亲的要求后, 女方一般不会马上答复的, 要和家人、女儿进行商量, 并对男方家的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之后通知男方。假若答应了这门亲事, 则要把这门事公开, 青年男女便可以见面来往, 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提亲被同意后, 紧接着是准备彩礼和举行订亲仪式。彩礼仪式在女方家举行。男方家的十来位女客人把彩礼 (金钱和一套布料) , 送到女方家, 在女方家作客。现在一些人不举行这个仪式。过去彩礼包括衣服、首饰品、装饰品, 但现在代替它们的是金钱。以前彩礼的数量和双方的经齐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在一般的彩礼大概一万五左右) , 彩礼的数量由男女俩方商量后决定。
女方准备陪嫁的东西之外还要给未来的女婿和他的母亲准备礼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彩礼中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如:电脑、摩托车等。
订亲, 喀什市人称为“阿西素依”。彩礼准备好后选择吉日举行订亲仪式, 一般订亲仪式在婚礼大前天也在女方家举行。过去参加这个仪式作客的人50位到100位, 但现在为了女方家提供方便而减少人数, 就减少到2到10人。这天, 男方为女方家带去一头牛, 还要带馕、盐和各种菜, 大米、清油、面粉、木柴以及婚礼那天要给姑娘朋友的礼物还有请柬。现在好多人不举行这个仪式, 但还是男方提供女方以上在婚礼那天用的物品或者直接给现金女方自己买。
二、婚礼的程序
结婚这天早晨男女两方邀请的所有男客人在女方家作客。把大部分客人送回家后, 要举行一种“尼卡”的宗教仪式 (两方最亲的男亲戚、男好友参加) 。这个仪式是维吾尔族人整个婚礼最重要, 最隆重的部分。这个仪式结束后, 男方回家准备迎亲。这天新郎要穿上结婚的礼服, 打扮得漂亮, 新娘也打扮得如花似玉, 在家跟亲朋好友祝贺婚礼而等候迎亲队伍的到来。晚上新郎由亲友们簇拥着向新娘家进发, 不管路途的远近都乘车在全城绕一圈。新郎和迎亲的人到新娘家后, 在院子里跳一场萨麻舞后隆重地回去。新郎的母亲等三十位左右女客人比小伙子们提前来到新娘的家, 小伙子们回去之后带新娘到新郎家。当新娘离家出门时, 要和家人告别, 并流下喜悦激动的泪水。新娘的父母亲和在场的所有人一起祈祷祝他们青年夫妻永远和睦相处等。祈祷完之后, 迎亲的队伍和新娘的一些亲戚朋友带新娘到男方家, 一般跟新娘一起来的、德高望重的2~3个女客人在新郎家住一夜。
第二天新娘和新郎家的女亲戚、朋友在新郎家举行揭面纱仪式, 在揭新娘面纱之前, 客人入席吃喜宴, 然后揭新娘面纱 (新郎的姐或妹来揭) , 揭面纱的人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来揭。歌词的大意是赞美新娘的美丽, 祝福新生活。歌词幽默诙谐引人人胜, 逗人发笑。
三、对喀什市内维吾尔族人的婚礼习俗演变的分析
1.择配自主
随着全球化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和各种媒体进一步得到普及, 人的思想也逐渐开化。我国相关法律提倡自由婚姻、禁止包办婚姻, 法律的普及和人们法律观念的增强使找配偶更加自主了。因此在婚姻关系的最终确定上, “自己作主, 征得父母同意”已成为首要方式。
2.彩礼以现金为主
以前彩礼以现成物品为主, 而现在以现金为主, 还添加了一些新的物品。如:电脑、电动车等。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手中的钱更宽裕了, 因此拿得出足够的现金当礼聘。其次直接给现金免于为挑选礼品的苦恼和疲劳、省心省力, 新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这都是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结果。
3.婚礼习俗的简化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负担的加重和与外来文化的频繁接触, 人们愈来愈倾向于简单的婚礼过程, 过着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和追求简单的观念。这种变化也和人们的迷信观念的淡化分不开。
4.婚服的变化离不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
现在人们手头能支配的钱越来越多了, 租得起乃至买得起婚纱。再者通过各种途径渗透了的外来文化和我们自己盲目地追求所谓先进文明导致了婚服的变化。这当然是全球化的生动的例子。
5.举行婚礼的地点和时间的变化
首先地点变化, 以前有宽敞的院子、客厅, 足够容纳和招待参加婚礼的客人, 而现在那种带院落的平房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追求市容逐渐被拆除, 人们居住的空间大大减少, 因此办婚礼只好去宴会厅。另一部分人居住在楼房, 操办婚礼空间不够也不便, 而且他们更乐意去宴会厅举行婚礼, 因为这样省时又方便。
持续时间的变化首先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关。现在人们都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忙碌于自己的事业, 如果参加一次婚礼要持续几天就会耽误很多事情。所以缩短持续时间是出于对他们的考虑, 同时缩短持续时间也使婚礼举办方省下了不少钱。这个变化也当然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影响。
6.结婚年龄的变化
这一个变化与我国婚姻法的普及和现代化发展关。以前维吾尔族学生高中、大学率入学率很低, 但现在提高很多。这使他们愿意解除早婚给男女双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生理痛苦。即早婚的当事人因年幼, 无法理解和承受家庭的多重角色和生活负担, 更不会调适夫妻关系, 婚姻关系极不稳定, 这很容易引起离婚。他们现在普遍晚婚。这个变化当然与本民族各方面观念的改进也有直接的关系。
7.通婚范围的变化
以前喀什市人们只在自己亲属、同行和自己住的社区之间找对象, 基本上不与异民族结婚。但现在跨地区结婚、与其他民族结婚的都有。这是他们各方面观念进步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新疆喀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9.
[2]楼望皓.新疆民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4]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2、别看是头黑母牛,牛乳一样是白的——维吾尔族
3、辛苦得来的果实,不要一口气把它吃完——维吾尔族
4、和狗打交道,不要丢棒子——维吾尔族
5、山峰多的地方没有直路——维吾尔族
6、千里马得千里人骑——维吾尔族
7、马灯滚的地方,会剩下毛的——维吾尔族
8、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维吾尔族
9、老鸦笑猪黑,自丑不觉得——维吾尔族
10、长虫身子软,毒气重——维吾尔族
11、变只兔子活上千年,不如变只老虎活上一天——维吾尔族
12、豌豆跳得再高,也砸不透铁锅——维吾尔族
13、与其做老牛的脚,不如做小牛的头——维吾尔族
14、盼着牛角尖开花,分配没有希望——维吾尔族
15、猫儿耍把戏,老鼠为了难——维吾尔族
16、有能耐的人驾驭魔鬼,有智慧的人——维吾尔族
17、瞄准还不是射中——维吾尔族
18、坏事的道路顺溜溜,成事的道路弯曲曲——维吾尔族
19、最快的马追不上春风,最能干的英——维吾尔族
20、找到了头,不愁找不到脚——维吾尔族
21、苍蝇想把墙碰倒,跳蚤想把被撑翻——维吾尔族
22、锅的证人是勺子,狗的知己是虱子——维吾尔族
23、看儿歹好,须从幼小——维吾尔族
24、湿靴不要去烤——维吾尔族
25、金丝鸟笼装饰得虽好,但夜莺爱的还是荆棘丛林——维吾尔族
26、骑过的马才知道它是不是骏马,相处过的人才知道能不能不和他交朋友——维吾尔族
27、绣花枕头一包草——维吾尔族
28、骆驼驮的货物,商人总是嫌少——维吾尔族
29、服侍国王的白痴,也会耀武扬威——维吾尔族
30、触犯众怒的,死了都无处可埋——维吾尔族
31、人家虽有,是人家的,自己没有用不长——维吾尔族
32、背弃祖国的人,如同失去森林的夜莺——维吾尔族
33、山中无鸟兽,螳螂自称王——维吾尔族
34、肚内能放一座山,才算英雄汉——维吾尔族
35、有谁看得出乌鸦的年纪,有谁能识——维吾尔族
36、老鹰爪子大,不一定捉住苍蝇——维吾尔族
37、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泰山——维吾尔族
38、舌头虽小,可以毁掉一座城市——维吾尔族
39、由别人决定命运的人,心情永不不会欢畅——维吾尔族
40、有了手艺死不了,没有手艺活不好——维吾尔族
41、吝啬鬼锅里的肉永远熟不了——维吾尔族
42、小如鼠的人,处处都不能取得胜利——维吾尔族
43、莫说毛驴不抵人,肚子里却有抵角——维吾尔族
44、懒汉像不结果实的树——维吾尔族
45、猫找不到肉吃时,说自己封了斋——维吾尔族
46、兔子皮只能穿三天,木头锅只能烧一次——维吾尔族
47、贴着地面的小草,大风也拔不起来——维吾尔族
48、上帝是宽容的,人类却并不宽容;——维吾尔族
49、老鼠的目光总是盯在麦粒上——维吾尔族
50、衣服新的好,朋友老的好——维吾尔族
相关推荐:
维吾尔族谚语
维吾尔族在农村一般自成村落,从事农业生产;并擅长经营园艺、瓜果、林木、饲养奶牛及羊。市区内的维吾尔族人多从事手工业的商业。手工业以制革、打铁、食品加工等为主;商业多经营毛皮肠衣、干鲜水果和民族用品。
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路遇尊长、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倾,并道“色俩目”,以示问候。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准喝酒、抽烟;亲友相见必须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
维吾尔族人的衣着,一般都比较讲究。老年男性喜欢穿右衽斜领无纽扣的“袷袢”(长上衣),腰系长带,足着“买斯”(软底鞋),外套“喀拉西”(套鞋);中青年男性喜穿小花或花格衬衣,西式长裤,外着西服或便服,喜穿皮鞋;妇女无论冬夏喜着裙装,西式上装配以长裙,足穿长筒袜和皮靴,头戴花帽或系纱巾,冬季则围以大方巾。现在城市居民多穿时装。城乡妇女均喜欢戴首饰,以耳环、手镯、戒指比较多见,也戴项链。年青姑娘有画眉的习惯,将两眉画连在一起。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
维吾尔族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品种繁多,维吾尔语音译为“朵帕”,一般都用黑白丝线或彩色单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以绣花、挑花、绊金、绊银、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缝织而成。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禁止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喧哗。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不能随便到锅灶前面,不能剩饭;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禁忌东张西望或立起。在衣着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最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时要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亲友相见要握手互道问候。然后双手摸须,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抚胸;妇女在问候之后要双手扶膝躬身道别。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
维吾尔族人禁吃猪肉、驴肉、食肉动物,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和自亡的、非伊斯兰教徒宰杀的牲畜。只吃穆斯林(伊斯兰教徒)宰杀的牛、羊、骆驼、马肉和鸡、鸭、鱼肉。平时以白面、大米为日常主食。饮食花样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主要有抓饭、拉面、肉粥、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曲曲(形似小饺)、烤羊肉、牛羊肉汤及大小厚薄不同形状的烤馕。蔬菜主要有皮芽子(洋葱)、卡马古尔(蔓菁)、胡萝卜、辣椒、豇豆、西红柿等。调味除盐醋外,喜用极椒、孜然(安息茴香)。早饭一般喝茶吃馕,不多炒菜;午、晚两餐常吃抓饭、包子、拌面、汤面、有时吃手抓羊肉。在吃抓饭和手抓羊肉前都要净手,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食。有时还吃“阿勒瓦”(一种用糖和面做的糊糊)。维吾尔族人民都喜欢喝茯茶和奶茶。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干旱地区建筑特点。多以土坯砖为建筑材料,少用甚至完全不用木料,房顶多穹窿顶或平顶,墙壁较厚,拱形门窗,窗口少而且小,天窗较大,用来采光。屋内砌土坑,供起居坐卧,又有火墙、炉灶,以取暖、做饭。住房多成方形院落,屋内多装饰民族图案。大门忌向西开,房前屋后种植果树、花木。屋前搭葡萄架,成一凉棚。有些住房还有较宽的前廊。
维吾尔族婚礼由阿訇主持,念“尼卡”,确立夫妻关系。其间举行跳舞等各种喜庆活动。婚前男方需向女方交纳彩礼。
遵照伊斯兰教规,维吾尔族实行土葬,主张速葬。他们以白布裹尸,用抬尸床将尸体送至墓地,挖穴安葬,不用棺材,不用任何陪葬品。墓丘多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坟地周围砌围墙,不许牲畜进入,不许取土挖土。人死后,死者的亲属要戴孝以表示哀悼。死后的第3天、第7天、第40天及周年之际,家属要请阿訇念经,做抓饭、炸油香等招待亲友,为死者祝福,称为“乃孜尔”。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主要有“库尔班”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库尔班”是“宰牲”的意思,库尔班节的那天早晨,几乎每家都要宰羊。过节时,维吾尔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相互登门拜访祝贺。在乡村,每年3月22日还过“诺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
执教人:
课程名称:《维吾尔族民间舞》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维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维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造型,动作韵律等特点。
(二)扩大丰富学生的眼界及知识,广泛积累舞蹈素材,以便不断提高舞蹈鉴赏,舞蹈表演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维族舞蹈特有的舞姿与舞蹈韵律感。
(二)正确、熟练地掌握维族舞的基本动作,完成组合学习。
三、教学难点
教师在教授上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学生做动作往往是单纯的模仿,有时候由于距离和角度的原因还模仿的不像,再加上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要力求他们连贯、准确、优美地把动作掌握好。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
DVD、电视、盘子、铃鼓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基本功练习压腿、踢腿、腰的活动
(三)新授
1、向同学们介绍维族舞蹈的相关信息,从而引出维族舞蹈的道具——铃鼓、碟子,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兴趣,采用提问方式让学生认识这两样道具。
2、教师进行《维吾尔族民间舞》组合的分解性讲解示范,学生进行模仿学习
3、分组练习,并要求典型学生上前做示范
一、丰富多彩的维吾尔族民歌
吐鲁番素有“历史文化”名城, 更有“歌舞之乡”的美称。绿洲人任着自己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 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 苦中取乐的豁达情怀, 互助友爱的传统风格, 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其中最负成名的区域文化当属维吾尔族民间音乐。
吐鲁番维吾尔族民歌有据不完全统计, 有各种民歌近百首。分传统民歌和创作民歌两类, 传统民歌多用维语演唱, 维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创作的民歌则多以汉语演唱。吐鲁番维吾尔族民歌就内容可分为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牧歌、习俗歌等类别。维吾尔人把擅长演唱抒情、叙事性民歌的歌手称为“那黑夏其” (意为歌手) , 把在民间歌舞聚会上自弹自唱歌舞性民歌的能手称为“乃额米其” (意为歌舞乐手) 。
代表曲目有:《美丽的维族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大坂城的姑娘》《亚克西》《阿拉木汗》《莱丽古力》《你送我一支玫瑰花》《思恋》《情人》《阿瓦尔古丽》《半个月亮爬上来》《掀起你的盖头来》《思恋》《阿娜尔汗》《牡丹汗》《加乃》《山情歌》《云雀之歌》《鸽子在屋顶盘旋》《新疆是个好地方》《高高的白杨》《莱丽古力》《情人》等等。吐鲁番维吾尔民歌的歌词多为严整的格律诗。以四行一段, 每行7音节者居多。每行7个音节的有4+3和3+4两种基本音步类型。押韵方式以尾韵为主, 闭音节相押时, 除了元音相同或相近外, 末尾辅音若不相同则必须相近。以四行一段为例, 常见韵式有:双韵 (jup kapiy) xxyy;三韵 (q kapiy) xxyx;偶行韵 (ara kapiy) xyzy;全韵 (tutax kapiy) xxxx;交叉韵 (a Imax Kapiy) xyxy等。吐鲁番民歌中使用的衬词“情人”“痛苦”“生命”等词汇, 起到加强语气、深化词意、渲染气氛等作用;专用衬词一般采用人名、地名、花名或用来说明歌曲中心思想的语词, 具有点题和扩充结构的作用。
在维吾尔族民歌中, 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情歌。而且情歌所占内容最多, 具有热情洋溢的特点;劳动歌主要有猎歌、牧歌、麦收歌、打场歌、挖渠歌、纺车谣等;历史歌用口传形式, 记录了许多维吾尔族历史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习俗歌包括婚礼歌、迎春歌、迎雪歌、挽歌、封斋歌等。1民歌内容涵盖了抒情、叙事和歌舞等多种音乐艺术形式, 有双人舞和众人同舞等多种艺术形态。由于维吾尔族先民高昌回鹘人曾游牧民族, 各种大小聚会必有载歌载舞的情景, 这种歌舞实称之《麦西来甫》;以吐鲁番地区民歌为伴舞的《赛乃姆》是维吾尔民间极为盛行的传统自娱性舞蹈。民歌伴奏乐器为热瓦普和弹布尔, 都它尔, 艾捷克, 沙塔尔, 湖西塔尔, 笛子, 手鼓等。这些民歌和歌舞成为维吾尔人劳动、放牧、狩猎、礼仪、婚礼、集会、交友中愉乐和交流的的重要手段, 因此, 民歌是维吾尔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物质, 更是吐鲁番地区极富特色的人文历史。
由此可见, 吐鲁番维吾尔族传统民歌不仅题材丰富, 旋律多采, 内容广泛。比如《大地》《古丽亚尔》《阿亚热爱》《达阪城的姑娘》《艾热能曼》《你的情深》《孩子还小》《砸碗的情人》《阿其力》《阿那努尔汗》《似水流》《亚克西》《纳孜尔库姆》《阿拉木汗》等, 这些沿袭至今的高昌遗风, 经过世世代代维吾尔人连续不断的审美实践与审美加工, 就使得绿洲人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感情, 它们是维吾尔人生活中的精神家园, 更是研究维吾尔族历史、宗教、民俗、语言以及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
二、吐鲁番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吐鲁番维吾尔族民歌采用了东亚、西亚和欧洲三大乐系, 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的乐舞尤为突出。依据表演形式, 维吾尔族民歌有套曲和单歌之分。根据有无伴奏, 又可分为徒歌和相和歌。徒歌有长调、短调之分, 相和歌分为有固定节奏型的与非固定节奏型的两类。
首先, 吐鲁番维吾尔族民歌内容感情真挚、充满着理想与追求。对家乡和亲人流露深情的眷恋、把高尚情操的推崇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曲调既突出民族个性又具有浓郁的区域风格。从高昌维吾尔古代民歌 (节选) 中就能得到证实。如高昌民歌《怀念亲人》:2
1. 白云翻滚, 是四方要下雪吗?我那白发苍苍的老母, 是因悲伤而流泪吗?2.乌云翻滚, 是要落雨下雪吗?我那年迈的母亲, 是因忧伤而流泪吗?3.春云 (雷) 滚滚, 是要落雨吗?我那年轻的妻子, 是在落泪吗?4.秋云翻滚, 是要下大雨吗?我那心爱的两个幼子, 是在流眼泪吗?5.我的宝贝儿, 像逃跑的马驹, 是要找自己的爸爸吗?我亲爱的胞弟和弟媳, 是要找自己的哥哥吗?6.我贴身的五十壮士, 是要找自己的主人吗?别则克里克3 (村) 的妇女, 将要 (悲痛) 心碎吗?7.我身边的所有战士, 是要找自己的主人吗?他们盼望相逢的日子, 一口气等得十分忧伤吗?4
其次, 维吾尔族民歌感情炽烈, 对比鲜明, 色彩浓郁。其旋律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调式丰富, 交替频繁, 大多为七声音阶。自然音阶的七个音皆可作为主音, 而且大多有调式交替和半音变化。二是节拍多样, 有2/4拍子┃D.T D T┃┃D.T D┃, 还有5/8拍子┃D T T D T┃、7/8、9/8等复合节拍。节奏型方面常有切分节奏、三连音、四连音等变化。切分节奏有时弱起, 有时强起, 在歌舞性的民歌中还常用统一的节奏型贯穿全曲。三是大多为非方整性曲式结构, 各乐句常长短不一, 旋律富于延伸性。音乐旋律线丰富多样, 有上升型、波浪型、下降型多种。音乐在展开中善用重复、变化重复、模仿呼应、对比等手法。在音阶调式方面, 采用中国传统宫调式的民歌多, 徵调式、商调式次之。属于欧洲乐系的民歌以自然小调为主。5
如吐鲁番民歌《阿拉木汗》:
1.阿拉木汗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她的眉毛像弯月, 她的身腰像绵柳, 他的小嘴很多情, 眼睛能使你发抖。阿拉木汗什么样?身段不肥也不瘦。2.阿拉木汗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6为她黑夜没瞌睡, 为她白天常咳嗽, 为她冒着风和雪, 为她鞋底常跑透。阿拉木汗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7这是一首流行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 王洛宾编曲。“阿拉木汗”是维族姑娘喜欢用的名字。这首歌舞曲以双人歌舞的形式, 一问一答, 赞美了鲜花一样美丽的姑娘阿拉木汗。歌曲是多段词的分节歌。曲调以第一乐句为基础变化发展。在每一乐句重复一次后, 接一段短小的副歌, 最后将第一乐句变化重复两遍, 然后引向高音区结束。全曲形成单三部曲式 (A+B+A) 的结构。旋律具有优美的歌唱性, 四、五、六度的音程跳进与音阶式的上、下行级进的结合使用, 有着维吾尔音调的鲜明个性特点。节奏富于舞蹈性, 切分节奏的频繁运用使乐曲轻快活泼的效果更加突出。再加手鼓的伴奏, 使人不由得听之欲舞。经作曲家谢功成改编的合唱曲《阿拉木汗》已成为我国许多合唱团体的保留曲目并多次出国演出, 深受人们的喜爱。8
综合分析, 吐鲁番维吾尔族民歌的艺术形态全面体现了维吾尔族的民族个性和文化传统, 是维吾尔族智慧和审美创造的成果, 是维吾尔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瑰宝;是反映本民族历史、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的百科全书;是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历史见证。
三、回顾与展望
综上所述, 一方面, 吐鲁番有利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天然的自然环境, 使它成为西域商贸、政治、文化中心;另一方面, 生活在吐鲁番地区的绿洲人具有对音乐特殊的情感和杰出的才华。他们用智慧和审美观创造并保存了内涵丰厚、旋律多彩、节奏丰富并富有区域特色的民歌文化, 又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守护着民歌艺术文化这一精神瑰宝并不断完善。同时, 吐鲁番维吾尔族民歌亦从古到今不离不弃的伴随着绿洲人。几乎没有哪一个绿洲, 在文化面貌上像吐鲁番这样丰富多彩。从文化上, 吐鲁番好似一块巨大的海绵, 从多方吸收精神文化与文字形式, 而并不把它们规范化或格式化。尽管吐鲁番盆地正好处于古丝绸之路两线通道交汇点上, 多么富于国际性, 而民族文化却始终以主人翁之势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就是中国精神与突厥回鹘精神高度融合的结果。我们祈愿吐鲁番维吾尔族民歌这枝民族艺术之花, 永远盛开在祖国的西部边疆, 盛开在天山南北, 鲜艳夺目, 永不退色;祈愿吐鲁番维吾尔民歌这一传统艺术像圣洁的天山之源源远流长, 永不干涸、宛如塔里木河一路欢歌流进祖国怀抱;吐鲁番维吾尔族传民歌, 就象古丝绸之路上的珍珠, 永远镶钳在绿洲之上, 与各民族传统音乐艺术共同汇中国文化的浩瀚星空。
注释
11 .刘琨主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0.
22 .选自班格和拉赫马提1933年发表在美国《大亚洲》杂志上的《古代吐鲁番民歌》。这里的选文选自耿世民译编的《古代维吾尔诗歌选》一书.
33 .班格和拉赫马提译作“闺中”.别则克里克为吐鲁番北部地名.
44 .《新疆乡土文学作品选读》编委会选编.新疆乡土文学作品选读高中版[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1998.8:233、234、235.
55 .刘琨主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0.
66 .指乌鲁木齐
77 .胡雪城编.中国百唱不厌歌曲[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480.
驻海努克乡阿热斯坦村工作队创新宣传形式,发挥工作队长、副队长精通维吾尔语的优势,主动深入田间地头,走到群众当中,利用劳动休息空隙,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力宣传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的《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村民努尔买买提·皮达说:“生活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这些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现在盖房子有补贴,生病住院能报销,农民义务工取消了,种地也不用上税了,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一切都是党和政府给的。我要从自身做起,用勤劳的双手让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驻乌合尔达村工作队和妇代会主任入户宣讲《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左邻右舍老百姓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看我们门口的水泥路,看我们现在住的这么好的房子,都是共产党给的,还有什么脸面不去感谢国家,古兰经教我们的是感恩,不能做忘恩负义的小人。”维吾尔族大叔白依旦义愤填膺的说道。村民阿西木坚定的说:“我们都是‘三股势力’的受害者,为了咱们新疆的稳定,我们一定要团结一心、共同抗敌,让这些暴恐分子无处可躲,见一个打一个!”
连日来,驻孙扎齐牛录村工作队运用广播、升旗、集中夜学、入户走访及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传播《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的正能量,成为了热议话题。
今年有着36年党龄、73岁高龄的村民卡力·买买提说:“我遭遇过旧社会的苦难,见证了新社会人民当家做主和全村一点一滴的变化,是党的雨露恩泽抚育了我,现在过的幸福生活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如今,我们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还开始发展庭院养殖,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作为老党员我会继续发挥余热,自愿做年轻人的义务宣讲员,让他们珍惜党赋予我们的好日子,让他们懂得感恩党和政府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驻果尔敏东街社区工作队利用晚上时间来到居民玛丽娅木阿姨家,开展《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宣讲。听完宣讲后,玛丽娅木连说了三声“好!好!好!” “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写的觉醒书也是我的心声,我是经历过“”时期的人,同今天的幸福生活相比,过去已不堪回首。‘三股势力’要搞破坏,我们就要同他们斗争到底,我们的生活不能再回到从前了。我相信有吾布力喀斯木这样有觉悟的维吾尔族年轻人,一定能唤醒更多的维吾尔族青年,共同搞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3月28日下午,琼博拉乡墩买里村面向全体村民,认真宣讲《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在广大驻村干部、基层干部、党员、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驻阿尔墩村工作队利用春季环境整治时机,开展入户宣讲《致维吾尔同胞觉醒书》活动,并给村民发放宣讲材料。
当天,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的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听取宣讲报告的形式,学习了于田县加依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的《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
在阿卜杜热合曼·阿卜杜拉看来,一个民族要觉醒,广大知识分子要行动起来,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更是担负教书育人的使命。民族的未来在于年轻人,教师首先要肩负起教育引导青少年走正道的重任,让广大青少年远离极端思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党和政府,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阿卜杜热合曼·阿卜杜拉说,学校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了谈心里话、写日记、发表感触等活动,加强了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感恩党和政府,珍惜美好生活,争做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新时代的好学生。
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艾列西拜西村61岁的党员乌布力喀斯木·拜迪在听完《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宣讲后激动地说:“三股势力不让我们过安稳的日子,要破坏当前团结稳定的社会,他们是我们所有人的敌人,对付他们,我们坚决不能留情。”
“维吾尔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我们广大维吾尔族同胞要觉醒,心与党保持一致,跟着党走,才能在打击三股势力方面形成合力,根除三股势力影响,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乌布力喀斯木·拜迪说,作为农村的一名老党员,愿意发挥余热,在乡亲们中间做好宣讲。
陈喜
4月12号,阜冶党群工作部组织大家学习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的《致维吾尔同胞觉醒书》。觉醒书就像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充分反映出一位维吾尔族干部的正义之声,反映出新疆各族干部对“三股势力”的痛恨,以及对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强烈愿望。我要学习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在反分裂斗争中旗帜鲜明,敢于发声亮剑,敢于倡导广大维吾尔族党员干部群众勇于向“三股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通过对觉醒书的学习,我深切认识到团结稳定在新疆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工作和生活在新疆的党员干部,首先应该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自治区陈全国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治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严格对照“四风”“四气”查摆问题,及时整改,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服务质量。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对破坏民族团结的人和事敢于亮剑,珍惜民族团结 “一家亲”活动,逐渐形成民族团结的大爱。民族团结靠大家,让我们共同肩负起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新疆工业经济学校基础党支部
肖丹
读了于田县加依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撰写的《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我深受感动。作为一个生在新疆,长在新疆,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他说出了新疆各族群众特别是维吾尔族群众对党的感恩心声,发出了充满浩然正气的呐喊。作为一名在新疆生活的公民,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受鼓舞,也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但我来新疆求学、工作、生活已近,新疆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在新疆这个民族大家庭里生活了近10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各民族兄弟姐妹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新疆的共同愿望,也深深地被新疆多姿多彩的文化吸引着。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各省市援疆工作的开展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美丽的新疆正大步向前发展,成为祖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由于少数破坏分子的行为,让很多其他省份的人们对新疆心生恐惧,很多本来对新疆的大美风景充满向往的人也望而却步,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真实的新疆。于是,我经常利用微信、QQ微博等自媒体,将自己新疆生活、工作的日常点滴及大美新疆的风景、特产传递给内地的家人、同学、朋友,一传十,十传百,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新疆,了解真正的新疆人。很多朋友因此而来到新疆,走进新疆,了解新疆,爱上新疆。
从2月来校工作至今,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已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而各民族同事就如亲人一般。在日常工作中,我与各民族同事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其实我们之间没有那么多“不一样”,反而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中华儿女,都是人民教师,投身于新疆的教育事业,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新疆的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
作为一名德育教师,我在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牢牢把握课堂阵地,充分利用三尺讲台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使民族团结意识深深植根于各族学生的`心中。我精心设计课前十分钟分享时间,引导各族学生热心社会热点,细心观察生活,并乐于分享感受。在分享环节中,学生们都乐在其中,兴趣浓厚,我也可通过这个时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每逢各民族节日来临,课堂上的分享时间便交由不同民族的学生介绍自己民族的节日习俗,让大家彼此深入了解,拉近距离。如果是国庆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这样节日,便引导各族学生都分享自己的节日感悟,让大家感受到各民族同胞虽然有很多“不一样”,但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比如大家都深爱我们的祖国,深爱我们的父亲和母亲。如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不利于民族团结的问题和倾向,在课堂上及时解决,正确引导,以一个个“微行动”汇聚成巨大正能量。
达奎村党支部书记托合提玉苏普·依明说:“‘三股势力’是破坏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毒瘤,作为基层维吾尔族干部,我们要敢于发声亮剑,坚决和‘三股势力’作斗争,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贡献。”
和田地区畜牧兽医局干部魏华表示,在《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发声亮剑,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合力正在形成。我们每个人都要牢固树立总目标意识,全力以赴保稳定。
和田地区草原监理所所长买买提江·马木提说:“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的觉醒书,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与担当,我们要学习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以更加坚定的政治立场、更加坚决的态度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牢记自己在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中所肩负的职责使命,像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乡长一样,敢于站出来,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自己的努力。”于田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亚生·木沙表示。
于田县加依乡政法委书记吐送江·胡吉说:“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敢于发声亮剑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紧紧围绕总目标,以实际行动抓好、落实好各项维稳措施,不给那些罪恶之徒留下任何筑巢空间。
【维吾尔族习俗】推荐阅读:
拜城县维吾尔医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和保密法规10-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试卷(试卷)06-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贸易委员会10-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自治区国有企业06-04
浙江端午节习俗介绍_浙江端午节有什么习俗09-14
端午习俗资料06-15
中外文化习俗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