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精选7篇)

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1

阿尔蒙德提出用政治系统、功能、角色等新的概念术语代替国家、权力、职位等传统的政治学术语。他认为政治系统由相互作用的政治结构组成,如选民、利益集团、立法机关、官僚机构等。它依靠合法的强制力量支持,并与国内和国际环境持续发生相互作用。各政治结构又由各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角色组成。结构和角色这些术语是为了强调参与者的实际作为。他还提出,研究任何政治系统,除了了解它的实际作为外,还要了解它的基本倾向,它的心理方面即政治文化。

《比较政治学》一书不知被多少政治学者写过,比较政治学则自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问世以来,可谓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比较政治学由最初的舶来品逐渐融入到中国政治学者的研究视野里。但是,《比较政治学》在比较政治学界拥有的圣经似地位,是难以撼动。因此,每每阅览比较政治学之作,必要体验阿尔蒙德描绘的比较政治世界。

读经典,往往要将自我置身于作者身处的政治环境,包括作者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学术即人生,缺乏人生体验的学术之旅,断然不会创造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思想。提到阿尔蒙德,会联想到他在政治文化研究、比较政治学和政治系统论应用上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会想到他是美国政治学界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了解阿尔蒙德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学术背景后,接下来对《比较政治学》一书作出简要的分析。比较政治学全书的框架,包括概论(主

要是对文中主要术语和方法进行介绍,如政治体系、政治环境、政治输入、政治输出、政治功能,体系功能、过程功能、政治产品和政治生产力等)部分、体系功能部分(包括合法性、录用、政治交流)、过程功能部分、政策功能部分和政治评价部分(包括政治输入、输出和政治评价)。鸟瞰该书框架,可对作者的研究方法,即系统的研究方法,进行初步的了解。

对政治生活的研究,一方面,需要浓墨重彩,资以风骨。另一方面,也需精雕细琢。粗犷的政治学,并不能为人们了解政治生活本身提供多大灵感。因此,在介绍政治体系具有三层功能的前提下(体系功能、过程功能和政策功能),作者对三种功能,又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如体系功能中体系功能,为政治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法性支持;录用功能,则通过统计资料,对不同体制的政治体系进行分析,深刻分析不同政治体系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影响下,政治结构在录用功能的不同。交流功能上,作者指出政治生活中的几种基本政治交流形式,包括非正式途径、专门的渠道如新闻媒介、报纸,更重要的是,作者结合各国不同程度存在的新闻审查制度以及越南共产党政权在农村的宣传手段,并以此说明政治交流系统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过程功能与政策功能上,包括提取、管制、象征与分配等方面的介绍,涉及到政策学的研究领域,蕴含着不少政策思想。在论证方法,作者通过使用经济学的洛伦兹曲线以及相关实证资料,说明政治系统与经济生活的紧密联系。最后,作者提出一个值得政治学者注意的问题,即笔者在《理智与情感——政治的分析》一文中提到的政治系统如何

评价的问题。毫无疑问,在马克思.韦伯与卡尔.马克思各自提出自己对政治生活的评价因素前,历史学的英雄主义叙事传统总是给我们这样的直觉,即政治系统绩效的评价总是以伦理为标准。悲哀的是,一种普世的伦理从未能够凌驾于全人类的政治实践。因此,阿尔蒙德结合其他学者的成果,提出政治生产力的概念,就是看政治系统提供的政治产品的多少与优劣。政治产品通常包括福利、安全、自由与民主等。尽管在具体的统计指标上,当前统计学家已经可用GDP等概念来衡量国家在经济生活方面的能力,但自由与民主的衡量标准却远非那样明确。不过,相比传统的伦理标准而言,阿尔蒙德的贡献是值得注意的。

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2

(1) 提出了政行二分思想的经典表述, 把政行分开的必要性与民治政府、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背景结合在一起考虑。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的第一章“国家的主要功能”中就明确地指出了:“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的行为, 既存在于对表达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 也存在于对执行其意志所必需的活动中。”所以我们可以知道, 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 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 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 古德诺把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之为“政治”与“行政”。这一表述成为他的政行二分思想的核心理论基础。并且, 古德诺认为, 政治与行政的分开是必要的。为了证明这一点, 首先, 他提出了民治政府的概念, 民治政府实际上指的是多党制的政治体制。多党 (在美国主要是两党) 政治作为一种竞争性的政治, 政党依靠竞争性的选举获取掌权机会。把政治与行政分开, 既有利于通过竞争性的方式促进公共利益的表达, 把冲突限制在政治的领域内, 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又便于通过行政集权, 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因此政治与行政的分开是符合民治政府发展的需要的。而且政治与行政分开的程度与政府民治的程度是相关的, “政府的民治程度越低, 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和表达功能的区别也就越小”。其次, 政治与行政的分开与文官制度发展相互促进。古德诺成书的时期正好是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时期, 行政的发展通过文官制度真正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性领域, 从而使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原则得以贯彻。文官制度的发展又为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提供了保障, 改善了民主与效率难以兼得的局面

(2) 扬弃了“三分法”, 采取两分的手法使行政机构权利得到扩张。为了进一步阐述政行二分的思想, 古德诺对孟德斯鸠的“三分法”做了分析。他认为,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将政府权力三分为立法, 行政和司法的观点, 是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的。“这种把政府的功能分为三种而非两种的分法, 可能是由于孟德斯鸠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英国的制度进行研究的结果。在他著书立说的时期, 英国大概是当时文明世界中唯一在政府中把执行机构与司法机构严格分开的国家”。但是, 英国的法官是独立的, 并不意味着司法功能可以被单独划分为一种功能。因为在法院里, 实际上只具有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这两种功能, 而没有第三种功能。古德诺在理论上以两权分立而不是三权分立对政府机构进行了整合, 确立了新的权力分立、制衡原则。这一划分明显的特色是行政机构权力的扩张:它不但固守了行政权力的阵地, 而且取得了“表达意志”的权力, 行政机关甚至获得了除立宪、修宪以外的所有领域内的立法职能。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甚至是对1787年宪法的一个否定。从而为其后来所提出的一些具有独特性的行政思想奠定了基础。

(3) 批判了“机构分离学说”, 指出政治行政的分离在实践中是相对的。如果说古德诺对孟德斯鸠的政府功能三分法的批评还比较委婉的话, 那么, 他对孟德斯鸠的“政府机构分立说”的批评则是非常直接的。古德诺认为: “这一理论获得的赞同远远超出了它的作者认为适当的范围, 现已证明, 它的极端形式对任何具体的政治组织都是行不通的。美国的经验无可争议地表明了这一点”。因为, 政府在实际的运作中, 让一个特定的机关去行使一项特定的功能是不可能的。“被称为执行机构的机构, 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大量的制定法令权或立法权。另一方面, 以表达国家意志为主要职责的机关, 即立法机关, 通常又有权用某种方式控制以执行国家意志为主要职责的机关对国家意志的执行。也就是说, 尽管人们能够区分开政府的两种主要功能, 但却无法严格地规定这些功能委托给哪些政府机关去行使”。 由此, 古德诺明确指出, 政治与行政的分立, 是功能上的分立, 不能把与这两种功能相对应的政府机关也进行分立。“把每一种功能分派给一个分立的机构去行使是不可能的。这不仅因为政府权力的行使无法明确地分配, 而且还因为随着政府体制的发展, 政府的这两种主要功能趋向于分化成一些次要的和从属的功能”。

(4) 指出政治与行政的分离不是重点, 重点在与政治与行政的协调。可以说, 政治与行政的协调发展理论才是古德诺对政行二分理论所做出的最具有独创性的贡献。古德诺将主要精力放在探讨如何实现政治与行政协调的路径上, 在考察美国行政活动运作基础上, 他分析了行政有效开展所涉及到的外部环境, 建立了一整套该如何实现政治与行政协调发展的理论系统。这里, 笔者着重谈一谈古德诺的协调思想中, 政治对行政进行适当的控制和他的行政适度集权化的思想的历史继承性与创造性。

①政治对行政的适当控制的历史创造性。威尔逊认为“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立的, 但政治无法自找麻烦地操纵行政管理机构”。他认为政治仅仅是起着指导和确立行政管理任务的作用。并且在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一书中, 主要阐释的是政治与行政的领域上的区别, 对于它们二者之间是否需要控制及如何控制并没有做出清楚的阐释。而古德诺却提出, 保证政治对行政的控制是达到政治与行政的协调的基础, 还提出了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必须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进行。他指出“这种控制扩展到国家意志的表达和执行之间产生上述非常需要的协调为止。但是控制扩展的超出了这一限制, 它就会立刻失去了其存在的理由”。“过分扩展这一控制, 还会妨碍有效地行使行政功能。因为在实施这种过分扩展的控制的情况下, 行政功能的行使就不会致力于执行一种已经表达出来的国家意志, 而是为了一个政党或社会阶层的利益, 致力于左右国家意志的表达了”。至于, 政治应该对行政哪些具体功能施加控制呢?他认为要从区分不同机构的行政功能入手, 不同行政功能包括有执行功能、司法功能、准司法功能 (如课税、具体规划、选举等) 、统计功能和半科学功能 (如专利事务管理、地质勘察管理等) 。他认为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应当限于对狭义的执行性机构进行, 其他诸如司法、准司法、统计和半科学性质的政治机构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而不受政治影响。对于执行性的官员只需要从属于政治, 保持政治对行政的控制, 他们随政党共进退, 其余的行政官员应该是不受政治影响的常任文官, 以保证行政的效率。

②行政集权思想的历史创造性。古德诺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行政集权的人, 在他之前, 威尔逊曾经就提出这一思想“如果权力是集中在各部门的首脑和部门所属各机关的首脑身上, 那它就容易受到监督和接受质询。”但是他并没有对这一思想进行过多的阐释。而古德诺行政集权思想的创造性是从行政权发展的历史出发, 论证了“行政适度集权”理论的合理性。他指出:“国家行政体制从其一开始, 就包含着行政集权的萌芽”。而在城市中, “为进行必要的变革而迈出的第一步是使城市的行政集中和集权化”。

古德诺是在分析美国分权体系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行政适度集权思想的。美国是将三权分立理论贯彻得最为彻底的国家, 它不仅将国家权力作了横向的划分, 使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分立、相互牵制, 而且还使中央和地方分权, 从而大大地降低中央集权化程度。但是它却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政治与行政的失调, 造成了行政力量统一性的破坏, 从而使国家意志的执行出现了问题。正如古德诺所说:“任何国家意志的表达, 在表达它的机关对它的执行没有控制的情况下都是一句空话。

然而, 行政体制的运转可能使真正的实践与理论恰恰相反。国家意志的表达可能委托给国家中央政府的一个机关。但是, 如果国家意志的实际执行委托给不受任何有效的国家控制的地方政治共同体的话, 这种地方政治共同体会通过运用其执行权力, 或者某种真正的非执行性的或修正的权力, 改变由代表整个国家的机关表达的国家意志, 以便使之适应被认为是地方政治共同体的需要”。古德诺提出, “当国家与地方政治共同体之间存在冲突的问题上, 地方自治政府倾向于牺牲国家利益, 因为它使国家意志的执行即使不是不可能, 也是非常困难”。但是, 地方共同体又不能完全不受国家的控制, “如果国家 (或州) 在地方自治政府行政体制中的唯一控制, 即立法控制被解除, 而又没有提供别的什么控制手段的话, 地方政治共同体就会脱离国家 (或州) 的控制”。于是, 中央便会因此而通过加强立法 (因为行政权在地方手上) 来限制地方权力, 保证统一。而一旦地方自治权受到侵害, 它便会使用消极的不执行权来对抗。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美国在保证区分地方与州的意志上相对来说是失败的”。

针对上述问题, 古德诺提出, 要改变这种状况, 便只有通过行政权的集中这个唯一的途径。“因为只有行政在一定程度上被集权化了, 才能达到政治和行政功能之间必要的协调”。 行政适度集权与旧的行政体制势不两立。古德诺指出:政治与行政的分开“一直到旧的美国行政体制被抛弃, 而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行政集权上时才开始。”而“只有行政在一定程度上被集权化了, 才能达到政治与行政之间必要的协调”。在抛弃旧体制的基础上, 古德诺的民治政府方案就是:“首先, 在全国、州和城市集中行政权力”, 然后, “承认有那么一种政府功能, 就像司法的功能那样, 应该是不受政治影响的”, 当然在推崇行政集权的同时对与政治生活中的政党的要求就是“政党是一种政治性团体, 它必须受到公众的限制和控制”。在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行政适度集权才能使政府与行政理顺, 行政适度集权是政府与行政走协调的第二条道路。不得不说, 古德诺的这一行政集权思想, 在美国当时崇尚权力分立的时代, 是具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彭和平.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13 《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3

书名:《政治学》

作者:亚里士多德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一版

本书共分八卷,由于书中内容有缺损,所以内容有的显得杂乱,不好把握到主线,所以我就部分卷的内容来写下感悟片段。

·卷一

这一卷的主题是论家庭。这一卷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于主奴关系的叙述。按照亚氏的观点,主奴关系生下来就被确定了,而非后天因素影响。所以统治者跟被统治者不是因为后天地位的差别而区分主人和奴隶关系,那是上帝的安排。那么从外邦接收的战败的自由民是否也能算作奴隶?奴隶跟奴隶结合是否会产生自由民?既然奴隶劳作,那么在劳作的过程中,通过奴隶间的协同工作,交流其社会性意识还是被保留下来一部分,而对于奴隶主的压榨,他们心中必定有仇恨的种子,再加上那部分被保留下来的社会性意识是否是后来奴隶运动的一个原因的雏形?

·卷二

亚氏在文中提到“凡是属于最多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责任的分散性,职能的分散性。好比现在的一种现象众人都能够力所能及的事,却总是无人问津。所以像出现机构职能重叠这种情况时,往往在交集那一块,以利益为变量,交集在对于双方间的一方有利时会引来利益变量的波动,这是一种好的结果,起码有人在关注起码这一块还有价值。如果交集这一块的利益被长期搁置,那么就相当于是城乡二元结构一样双方的联系会因交集的名存实亡而变为并集,出现沟通上的障碍,这样就会引发三方的不协调,从而导致原有稳定实体的混乱。所以,这个结论也适用于其他方面,两个陌生人沟通起来总是要慢一些困难一些,而如果有一个中介人先互相给双方沟通了信息,那么陌生双方的交流阻碍就会变得畅通很多。所以像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并不是一句话一个政策一个文件的硬性措施所能达到预期目标的,首先就是需要一个软性的沟通平台。平台搭建好了,软性的是什么?是文化是习惯习俗的互通有无,文化的习俗习惯用什么媒介来代替呢?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最基本的是什么?吃,而乡里人对于城里人来说最能被城里人接受的就是乡里的吃食,也就是俗称土特产,所以像逢年过节城市人最喜闻乐见的就是乡里亲戚的特产馈赠,这是拉近距离沟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当然这里是举一个例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政策的出台首先考虑不应该是物质的刚性需求,而是乡里人更关心的软性条件。同样城市里的人要的不是乡里人实体的迁移,更是一种意识和习惯上的趋同。

文中还提到“因为宽宏必须有财产可以运用,在一切归公了的城邦中,人们就没法做出一件慷慨的行为,谁都不再表现施济的善心”。作者的这个观点一直到现在都可以说时常出现在生活中。人都喜欢宽宏的人,宽宏的人为什么宽宏因为他有多余出的资本来宽宏他人,所以他人愿意跟宽宏的接近就容易造成一种嫌贫爱富的社会错觉,而社

会人却喜欢把这个错觉奉为正统囊括到自己的价值观中。同样的这种想法是否能同构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呢?中央攥紧资金成了富户,地方穷了成了不受欢迎的葛朗台,民众当然倾向于慷慨的中央,而对地方却充满了不信任和戒心,包括像上访的民众也更多的愿意相信去中央上访能得到更为公正的诉求回应。所以地方的不被群众认同是否也有这样一方面的原因呢这个还是要进行深入的考究,这里我们就不深入探究了。

另一个亚氏在本卷还提到人口与贫穷的问题。他提到“繁殖如无限制,势必导致贫穷”。虽然此话有理但我觉得这是一种消极的认识态度,是的在资源自然恒定的情况下,如果人类没有一种自我意识培养后代的方法,按照自然淘汰的法则人应该早被淘汰了,可惜人的存在有别于其他动物,所以人为的控制人口的增减势必会打破平衡而迎来灾难,所以把人创造的社会假设成一个地球系统中一个恒定的分子,那么控制好这个分子的质量和其波动范围,那么地球也许就能恒定循环下去。还有,人口的确需要限制,但是这不是唯一方法,限制人口的目的应该是使得现有的或是可以预见的社会变化中,社会的容纳结构能够与人口增长产生联动,使社会结构趋于稳定,那么就能完成上面提到的地球分子的恒定。而社会容纳结构在现在看来是需要不断来消化增长人口的,怎么消化?不断的来细化分工,提高事物的利用率,而不至于浪费,不断来压榨事物的剩余价值,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但是,要注意的是人口是定然会达到一个峰值的,且不论是什么原因吧,人口峰值的时候就代表着一个巨大的变革,这也是

我自己的一个猜想,不断细化的分工也许会在那一刻戛然而止而倒向化繁为简,由分化走向融合,同样社会结构也会随之调整为简洁模式来运作,但是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也可能会干扰这个进程,但是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教育跟人的关系。原文中作者提到受到同样教育的人为何还是会出现巨大差异在各个方面?有人会说是家庭差异原因等其他原因,好,我们假设人类刚诞生的时候,同样受到“教育”是一样的,为什么还是在若干年后产生巨大差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个人意识的自我加工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是有区别而非批量生产的芭比娃娃,所以对意识的研究也许会成为以后人类进步的突破点,当然这也是猜想。

卷三:

这里还要对上文中的社会分工进行一个补充。在社会形态较为简单的时候社会分工是较为粗糙的,个人的负荷重。分工的繁复一个是随人口的增多而复杂,另一个是社会形态或是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动出现新的问题而复杂细致,但是却能够解放出一部分人力那么负荷减轻的人,它的空闲时间不断的增多,所以怎么利用好这部分空闲时间成为经济增值的一个潮流,那么围绕着空闲时间的各种消遣娱乐的项目和活动就应运而生了,所以娱乐业和旅游的发达和受人关注也是不无道理,这个地方还有一些问题可以留在以后继续深入探讨。

总之,能在如此古老的年代写出如此多有预见性的观点,不得不佩服亚氏的政治思想的伟大和对细节捕捉观察的严谨,这更是我们现

代政治研究者应该学习的东西。

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 篇4

房晶鹏

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 20100405140

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 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在书中,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把教育视为奴隶主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要求由国家创办并管理学校教育。他还把心理学引进教育学的讨论中。他首次提出的教育须依靠并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的思想,开启了后代资产阶级“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他最早依据儿童发展顺序作了划分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他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身心具有作人的某种特性。因而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21岁期间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初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从7岁到14岁(青春期)为第二个时期;从14岁到21岁为第三个时期。他把课程分为有用和文雅两类的“文雅教育”思想支配欧美中等和高等教育达两千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及他的《政治学》,既影响了阿拉伯的文化教育,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又对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启示作用。他对幼儿教育的专门论述及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作用。须指出的是,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中充满了阶级的偏见和反动思想,这些都要需要批判的。

这也正是说明了在该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取之处。不过这大部分体现在他对政治体制方面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出了“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的动物”的命题,阐述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法治等方面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四种:寡头制、民主制、混合政体、僭主政体。例如在谈到奴隶制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亚里士多德不是一个信仰平等的人。纵使承 认了奴隶与妇女的服从地位,但所有的公.民.在政治上究竟应该不应该平等,还仍然是 个问题。他说有些人认为这是可以愿望的,根据的理由是一切革命的关键都在於财产的 规定。他反对这种论证说“最大的罪行乃是由於过多而不是由於缺匮;没有一个人是因 为要躲避冻馁才变成为一个暴君的”。在我看来,他的诸多观点也是矛盾的!比如: 亚里士多德说,选举行 政官的办法是寡头制的,而用抽签来任命行政官才是民主的。在极端的民主制裏公民大 会是高於法律之上的,并且独立地决定每一个问题。雅典的法庭是由抽签选出来的大量 公民所组成的,而不需任何法学家来帮忙;这些人当然易於被雄辩或者党派的感情所左 右。所以当他批评民主制的时候,我们必须理解他所指的是这种东西。他强调要以统治政党的经济地位来区别寡头制与民主制:当富人完全不考虑到穷人 而统治的时候便是寡头制,当权力操在贫困者的手裏而他们不顾及富人的利益时便是民 主制。君主制比贵族制更好,贵族制比共和制更好。但是最好的一腐化就成为最坏的;因 此僭主制就比寡头制更坏,寡头制就比民主制更坏。亚里士多德就以这种方式达到了一 种有限度的为民主制进行辩护;因为绝大多数的实际政府都是坏的,所以在实际的政府 中,民主制倒也许是最好的。民主的政府比寡头制更不容易有革命,因 为寡头们彼此之间可以起纠纷。寡头们似乎都是些精力旺盛的家伙们。他告诉我们说,在有些城邦里寡头们宣誓说:“我要做一个人民之敌,我要竭尽全力设法来对他们加以 一切的伤害”。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的整体是建立在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上,在此基础上探讨国家的问题,他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认为人按照其本醒必须结合成共同性才能生存,国家也由此产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人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的。哲学最大的魅力就是它能把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复杂的世间万物抽象成具体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体制并非完美无暇的,它有一个致命的硬伤,他在国家的必备条件里说过,一个国家只有广阔的土地是没有什么益处的,但广阔的土地又是必要的条件,他眼中国土的最大限度是:能让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互相了解,能够在一起召开并便于管理会议。这不仅让人有点失望,他所提出的政治理论尽限于雅典这么一个小城邦,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但是不具有一般性,根本不可能进行推广的。具体后人有没有借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学说付出实施我也不知道的,即便是有我敢肯定也是失败的,因为这一些的理论看似和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很是雷同。但二者存在质的差别,那就是两种看似相同的政治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是建立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奴隶制生产方式上,后者建立在高速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亚里士多德天才地指出人类与政治的内在相联性 ,并精确地预言了政治的基本主题——公正 ,精辟地指出了社会中法律、正义、智德的作用。但是 ,他也只是指出了政治研究的方向 ,未能深入剖解古代西方政治生活。时迁势易 ,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生活复杂性的充分显示 ,人类的政治认知水平大大提高。现代政治学以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为借助 ,已能较为清晰地给我们展现人类政治生活画卷。

读书笔记 比较学前教育——俄国 篇5

《比较学前教育——俄罗斯学前教育》

陶雨瑶

200911115009

艺术与传媒学院

18世纪下半期,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开始解体,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影响到俄国,沙俄政府曾实行一些开明政策。为解决弃婴和孤儿的收容问题,1763年,在俄国开办了第一所教养院和产科医院。19世纪上半期,社会上一些进步人士组成各种慈善团体,为外出谋生的母亲照顾孩子。这些团体开办了收容所和孤儿院。

19世纪60年代,俄国出现了以废除农奴制为核心的社会改革运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与此同时,福禄贝尔幼儿园运动波及俄国,这两种运动推动了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860年,在俄国出现了第一所幼儿园。1869年,在彼得堡发行了俄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刊物《幼儿园》。这份杂志的发行对促进学前教育成为俄国教育学中的一个独立分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871年,在彼得堡创立了福禄贝尔学院。

19世纪后半期,在俄国涌现一批学前教育活动家。他们受到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教育民族性原则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幼儿园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以其创造性的教育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促进了俄国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立出来的过程。19世纪末,俄国政府继续推广孤儿院。此外,在俄国各大城市出现的一些资产阶级慈善团体,也为孤儿设立了各种慈善机构,如育婴堂、育婴孤儿院和平民幼儿园等。19世纪末,某些省的自治机关开始为乡村儿童设立婴幼儿托儿所。与此同时,俄国绝大多数的纳费幼儿园都变成升入各种学校的预备机构。

苏联是20世纪公共学前教育发展较快的国家。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公共学前教育,强调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优越性,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苏联确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学前教育的精神发生了根本变化。苏维埃政府一反沙皇轻视学前教育的做法,明确地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19年3月举行的第八次苏共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规定了苏联学前教育的两大任务:第一,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教育的任务。第二,解放妇女。苏联的学前

教育机构从成立之日起,不仅负担教育幼儿的任务,而且是一个带有服务性质的机构。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成就是培养了许多学前教育干部和教师。教育人民委员会学前教育局从工作的最初几个月起,就着手组织了每期为3个月的训练班。1918年,在彼得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国立学前教育专业高等学府——学前教育学院,以代替原有的福禄贝尔学院。该学院的任务是培养学前教育高级干部,并兼有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功能。

1919——1928年间,在莫斯科举行了四次全俄学前教育代表大会,还有若干次临时代表会议,讨论了学前教育的任务、教育机构的设立、经费来源、教学法研究、学前师资培养和编写学前教育大纲等方面问题。

30——40年代,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网急剧增长,苏联教育人民委员会不断通过制定规程、指南和规则等方式,促进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走向正规化。1932年,苏联颁布了最初的幼儿园教学大纲草案,第一次明文规定了幼儿园的工作任务和内容。1938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前者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的、任务、组织、幼儿园的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要求。《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是根据《幼儿园规程》编写的,它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式具体化了。1944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则》,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幼儿园的性质和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幼儿园的开设等问题做了统一规定。表明苏联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确立,具有苏联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形成。

战后,为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50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苏联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托儿所和幼儿园一体化。20年代末,苏联出现了托儿所。带来一系列问题,为消除不合理现象,就需要创办讲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起来的统一的学前教育措施,并实行一元化的行政领导。1959年5月21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公布了关于学前教育制度改革的觉定。其重点是创立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起来的统一学前教育设施,并将这种设施的指导和监督权,统一于共和国的教育部,卫生部则在儿童的保健方面负主要责任。此后,在原有的幼儿园和托儿所上,又出现了第三种新设的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招收从出生到六岁的儿童。

60年代末开始的苏联第二次学前教育改革,力图根据儿童心理学的教育实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小学改革的情况,重新审定学前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加强幼小衔接,强调智力开发。

以1989年6月16日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和公布《学前教育构想》为标志,苏联开始了学前教育的第三次改革。与世界继续教育思潮和纠正片中智力的发展趋势相一致,这次学前教育的改革强调了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个性定向式教育策略”。苏联

学前教育的改革内容有:(1)在学前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方面,实现法律化、民主化和多样化。(2)根据新的科研成果,强调学前期在个性形成中的意义;将出生头7年儿童的发展分为婴儿期、前学前期和学前期三个阶段。(3)教育工作的人道主义化,以“个性——定向式互相作用模式”取代以往的“教学——训导型互相作用模式”。(4)家庭和幼儿园互相渗透的原则。

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四种类型:托儿所、托儿所幼儿园、特殊幼儿园、学校幼儿园。

苏联学前教育的特色及其利弊。1.苏联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统一领导与集中管理。苏联把学前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入托儿童一年费用的80%由国家负担。党和国家通过教育法、幼儿园章程、规则和大纲等对学前教育实行统一管理,以保证质量。主要问题是统的太死,缺乏灵活性。不准私人开办幼儿园,入园率低。2.教育工作和保育工作紧密结合。学前教育机构从一开始就负担着教育和保育的双重任务,既要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进行护理和照顾,又要对儿童进行全面教育。3.在苏联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学——训导模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学的目的的用知识、机能和技巧武装儿童,并使之听话。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童仅被视为接受某种教育体系影响的客体。在这种模式下,形式主义泛滥,造成了成人与儿童的疏远,儿童消极性的增加,继而出现抗拒症。1989年的《学前教育构想》提出了“个性——定向式互相作用模式”,但要变为现实还是很困难。,但指明了苏联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1991年末,苏联解体。俄罗斯迅速走上私有化道路。1992年,俄罗斯出台了教育领域的根本大法《教育法》。1996年1月23日,经过修改的《俄联邦教育法》生效。此外,还有《关于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决议》、《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国家纲要(草案)》,以及关于各级各类教育的法令和条例等,这些法令为俄罗斯教育改革提供了保证。但是,向经济市场的全面过渡,经济体制的全面私有化,加剧了社会动荡和混乱。教育经费奇缺,教师待遇低下,教师素质下降。

俄罗斯《教育法》的颁布,使学前教育的发展开始受市场经济的调节,教育必须满足家长的多层次的需求,并使儿童的发展适应未来社会。这种状况使俄罗斯学前教育的福利性质发生改变,它不再是社会公益事业,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幼儿园。

构建适应并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教育体制和办学制度,是俄罗斯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根据新的《教育法》关于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和国家——社会性、教育机构的自主性的规定,俄罗斯联邦政府改变了对教育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僵化模式,把权力层层下放,充分考虑和尊重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进行权力分配,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俄罗斯还改变了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使家长、社会团体和企业等可以参加幼儿园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与学前教育机构一起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共同实施管理,从而实现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

但从1990年开始,实行新的收费制定,所有托儿所、托儿所幼儿园和幼儿园的收费是12小时60戈比。而对于那些总收入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的家庭,则给予免除其费用的照顾。此外,对于那些有四个孩子以上的家庭,每个孩子只需付一般费用的50%。在大型学前教育机构中有许多的教师和教育家,他们在一位园长的领导之下。教师的职责是在小组中指导儿童玩游戏、上课和日常管理工作。高级教师则负责监督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全部教学过程,并管理医务人员。

根据《教育法》,俄联邦教育部学前司于1994——1995年间,制定了学前教育标准草案,这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提出的宏观指导,也是对以前教育成果的肯定和发展。其目的在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保护儿童在教育变迁的情况下不受不合格的教育的影响”。其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大纲以保护和增进儿童健康、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恪守教育的非宗教性,并具有完整性和综合性的特点。(2)个性——定向型相互作用的要求这是1989年《学前教育构想》已提出过的有关要求的延续。它强调的是教育的人道化,而非强迫的机制;它主张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的平等伙伴关系,以促进儿童的发展。(3)对儿童发展环境的要求,即对幼儿园场地的物质空间结构、活动场所是否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环境的构成设备、游戏、玩具、教学材料等)是否适宜儿童发展的需要。

俄罗斯教育大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大纲的目标: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发展其能力和创造性想象;发展儿童的交往能力。大纲应能保护和加强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情绪的安定,为儿童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创设调节;向儿童介绍人类共同的价值;与家庭相互作用以保证儿童的充分发展。(2)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大纲应规定儿童生活的3种组织形式:作为专门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作业;非严格规定的活动;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为儿童提供自由时间。大纲应体现儿童单独活动和共同活动的最优组合。(3)大纲应考虑到实施个别对待儿童、照顾不同儿童群体的可能性;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于是,作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有组织的作业教学,就在20世纪50年代被正式引入幼儿园,并长期影响了苏联幼儿园的教育实践。

俄罗斯专家提出了幼小衔接的整体化和连贯化的3个层次的具体措施:(1)在国家水平上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目标。即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的教育教养过程,都应当服从

儿童服从于儿童个性的形成,发展他们的专门能力,想象力,首创性,独立性,责任心,行为的随意性以及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2)丰富小学的教养内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各种有创造性的的儿童活动类型。其次,在教养内容中充实地理、历史和地方志方面的知识,满足儿童对实际生活的需要。最后,丰富作为儿童自我表现手段的美育系列课程和艺术活动的内容。(3)完善幼儿园和小学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其一,取消幼儿园中有严格规定的教学。其二,在哟而言在运用循环手法莱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保证温故而知新,为儿童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创造条件。其三,改变幼儿园作业课和学习课堂教学中儿童交往的形式,保证儿童有面对面的交流和相互作用。

早在18世纪70年代,俄国就开始建立师范教育制度。1992年3月13日,俄罗斯学部高等教育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建立多层次高等经验的决议》。根据《决议》精神,俄罗斯许多师范院校进行了改革,见了礼起多层次的师范教育体系,包括4个类型的师范教育机构: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校、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

俄罗斯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养员的机构的十月革命后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中等师范学校。据不完全统计,俄罗斯在学前教育界指教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有近160人。全俄现在有100多所高等师范院校设有幼师专业,每年向学前教育机构输送几千名高师毕业生和几万名中师毕业生。按教育界的一贯规定,教师必须每5年进修一次。这样,每年大约有10万民幼儿教师在当地或区一级的进修班学习。

俄罗斯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分为普通教育科目、专门科目、教育科目和实习科目4大类。教师培训学院的学前教育系培养学前教育机构的领导者、高年级教师和中等师范学校教师。

俄罗斯的幼儿园通过给予教育方面的指导,来帮助年轻的家长教育他们的孩子。不同的组织和机构为这些家庭提供福利帮助。媒体组织有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医务方面的专家出席的会议。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机构发行了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读物,如《家庭系列读物》和《家长图书馆》、《体育训练的家长指南》等,还有关于当代科学家、俄罗斯教育学方面的经典和以往进步主义教师的作品。

俄罗斯有一个叫做“知识”的协会,其使命是帮助家长加深对教育家的理解。另一个名为“教育协会”的组织也为家长开设讲座。在家长教育方面虽然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那些高层次的儿童家长并没有介入这项工作。

家长们从幼儿园得到了许多有目的的、连续的和制度化的帮助,学前教育机构成为家庭教育的好帮手。家长和学前教育机构之间建立起来有内在联系的制度,这有助于教师更好

地理解家庭,同时也使家长能更好的理解教师。

俄罗斯学前教育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把学前教育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俄罗斯的学前教育界认为,学前时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否则会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从30年代起,苏联学前教育研究机构就积极开展有关学前教育的各项研究,并为全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了幼儿教育的各种大纲、规划、计划和教材。

俄罗斯计划经济的转轨,也将国民教育推向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教育的非国有化发展迅速.为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保证儿童不受不合理教育的影响,是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遵循发展教育学的方针,俄罗斯联邦在学前教育专家的指导下,以有关理论作为依据,定期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专门的鉴定,提出资格认证的标准,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学前教育标准,对学前教育大纲进行宏观指导。

教育经费危机一直是俄罗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苏联时期的教育沿革没有触及教育财政,教育在经济层面上任然为国家所有。俄罗斯政府将通过一下措施来解决问题:(1)依靠有偿教育服务和部分收费、接受慈善捐款和赞助以及发放教育贷款等。(2)给予教育机构最大的经济自主权,赋予其企业活动的权利。(3)促进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建立非国立教育系统,即非国立教育机构和家庭教育系统(孩子也可以在家中接受教育并得到国家的认可)。俄罗斯的学前儿童的教育也受到上述趋势的影响。俄罗斯教育的非政治化合非意识形态化的趋势也将进一步发展,以往课程的较浓厚的政治倾向将进一步被削弱和取消。俄罗斯教育还将朝着民主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教育的民主化是当前俄罗斯教育发展的方向,这包括教育体制在管理上实行民主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民主化到等。现在,除中小学仍然保留一定的统一性以外,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均实行多元化。各学前教育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教师也将有更大的自主性。

俄罗斯教育目的正实行教育的个性化,教育面向个人,承认人的个性人格的唯一性,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

周末读书笔记——有效的阅读延伸 篇6

周末读书笔记的周期长、内容广、形式多,需有的放失,自成体系。在笔者平时的教学中具体做了如下安排。在初中生开学第一课就强调周末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具体要求。读书笔记在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每位学生给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如艺海拾贝、驿路诗语、心灵之声等等。读书笔记内容分为两部分:单周摘抄和双周随笔,摘抄和随笔字数均不少于七百字。每篇摘抄首行必须标明原书名或文章名、页数和日期。摘抄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好词(十个)、佳句(三个)、美段(一至三个)和感悟(一百字以上)。随笔则根据作文教学进度,每月给定主题依次为青春成长、情感体验、生活感悟、哲理思辩;文体则依次练习记叙文、散文及议论文。学生长期坚持,必能将获益匪浅。

将读书笔记与课前三分钟相结合是展示读书笔记的好方法。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两个学生听后当堂点评。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有两次的分享机会,四次点评的机会。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台风、勇气、分享精神;另一方面温故知新,互相借鉴,让学生更重视课外阅读。

读书笔记与作文课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在讲经验技巧的同时,更要源自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将作文课与学生的随笔点评放在一起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以学生的随笔为例进行赏析,不仅改变了作文课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将周末课外阅读与写作训形成一个体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读书笔记还与现代文阅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涉及到适合学生借鉴,作为周末摘抄的优秀篇章,不妨提醒学生多多留意,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摘抄的佳作。课外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是很好的素材,很多文章不仅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哲理深刻,而且特别适合学生借鉴学习。周末摘抄与作业评讲也有相通之处,不必割裂,这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值得注意的地方。

《空间与政治》读书笔记 篇7

《空间与政治》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亨利勒菲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一本有关城邑、都市和空间的问题构成的思考成果的著作。

亨利勒菲弗是法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曾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巴黎第十大学等院校。他在社会与政治的论题上有多年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被神秘化的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当前问题》、《都市革命》、《空间的生产》等。本书写于1970年后,与《空间的生产》联系紧密,并先后出版。

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对空间进行了多方面剖析和解读。他认为:“关于空间的问题,有很多种方法,有很多种进入方式。”各个领域和阶层在审视“空间”上都有着不同的角度,譬如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就建立在身体、身体形象和邻近的空间上,而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落脚点,则是与空间偏侧的相关问题。而通过作者缜密的逻辑分析下,政治中的空间则有了很多种形式:它可以是一种透明的、清晰的、纯粹的形式,这种纯形式,被掏空了所有内容,形成了一种绝对的理念,属于柏拉图哲学;它亦可以被认为是社会的空间,它产生于劳动和劳动分工,因而,它是产品和物品的总集所占有的一般性场所;由此引申,空间便成了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场所。空间与政治在作者的思路下一步一步地联系在一起,内容也自此逐渐展开。

在对空间的阐述之后,作者对空间政治的反思,城邑与都市,恩格斯与乌托邦,“后技术”社会机制,资产阶级与空间,工人阶级与空间进行了分章的论述。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城邑与都市这一章节。

亨利勒菲弗在20世纪50年代时期,作为当时著名的乡村社会学家,他的目光开始从乡村移向都市的发展。在日后二十多年的研究中,勒菲弗从城市规划,工业化等多个角度入手,并驻留巴黎第十大学潜心总结,使他在20世纪70年代转变成了一个都市研究专家。在城邑与都市这一章中,作者首先将城邑与都市做一区分,他指出:“城邑,是农业时代初期以来人类的一个创造,是一个典型的作品。”它早于都市的出现,是都市的前期化身。首先,城邑作为一种空间性的东西,处于一定的场所和位置,它的生产方式以及通过生产方式,造就了它与乡村的不同。它被组织和建立起来,并迎合群体和群体的需求,也就是说它是意识形态来塑造成型并加以调整的,所以,它的体系并没有实际化系统化,并没有一个合理的政治体系来维持它的正常运转。随着工业的建立以及现代性的确立,城邑开始大规模的重建,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原本的权力中心集中了财富和压迫性,这一发现和正在行进的重建相互结合,使得原有的社会关系解体,从而导致城邑的瓦解,都市这一概念随之产生。都市与城邑不同,它在城邑的分化过程中表现出来,作为一种无拘无束的形式逐渐发展。都市作为一种构成性中心,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并将权威贯穿,形成了空间上的政治管辖。物品,人,符号等在都市中被集中和同时化,从而使得都市达成一种质的飞跃,并不断充实丰富。都市和城邑的比较,使得空间和政治的结合更有说服力更具体,让我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政治。

上一篇:语文多媒体教学下一篇:语言表达与应用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