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感怀随笔(共9篇)
古往今来,在中华民族的宝典里,清明这个节日最具多重含义和多重意义。她是祭奠先祖、缅怀亲人的重要节日,是传承历史的人文景观,更是抒发中华民族认祖归宗民族情怀的真实写照。但她还是一个亲和大自
然的节日,清明时节,神州大地气候回暖,草木繁茂,是郊游踏青的最佳时节,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迷恋,南宋吴维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将此表现的最为直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抒发了内心的感受和对这个节日的迷恋。人们需要在清明这个节日里感受生活,感受自然,感受情结,感悟心灵。
清明在我最初的心灵感受中,是快乐多于凝重,没有忧伤和悲痛。草青了,树绿了,柔软的春风拂来,让人暖洋洋的,我们都像换了羽毛的小鸟,尽情地撒欢。清晨,从父母手中接过平日里不多见的零花钱,带上午饭,去烈士陵园扫墓。站在烈士塔下,高声朗诵着: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面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在那一刻感受到了庄严、肃穆,油然产生了一种敬畏、敬仰的心情。望着一排排烈士墓碑后面的抔抔黄土下面,都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但不知在这里还连着许多人的忧伤和悲痛。清明,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牵念镌刻在这里。但那时,不懂得每一个人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要付出失去亲人的沉重代价,不懂得诗人杜牧所描绘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感和体会不到它的内涵。当母亲逝去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到来之时,心中陡然沉重,思念之情越发强烈,隐隐之痛阵阵袭来,正像宋代诗人高翥在《清明日对酒》中所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思念和悲痛铭刻在了心底。
清明的雨水纷纷扬扬,是一种大自然的景象,悲情与春思化作浓浓的人文关怀,是文人情怀的一种意象,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更是一种炫美的景观,她们都融化在历史的传承之中。清明节纪念英烈和先人,是对逝者的缅怀和尊重,也是对历史的铭记,它荡涤我们的心灵,清思明理,化为一世清明的情怀。
我在想,清明作为一个节日,我们应该有一种节日的情怀,它不只是悲悲戚戚,泪洒黄土,生者与逝者用不同形式进行对话。它还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呼唤每个人对节日的情怀和情感,让我们的文化不在节日中被失落,让我们的节日在文化中度过。
清明去那里扫墓,奶奶常带我同去。先是清理野草,从坟前的土坪,到坟后的水沟,奶奶的动作很轻、很缓。总觉得那是她在为爷爷理发、刮脸。
把周围清理得干干净净,奶奶把竹篮里的祭品在坟前摆开。卤猪肉、油豆腐、九重粿,是每年必摆的。一边摆,一边就开始呼唤爷爷的名字,声音低而柔,仿佛是要把还在睡觉的男人叫醒,请他披衣起身吃饭。一会儿,奶奶对着土坟拉开话匣,絮絮诉说着一年来的变化。两个儿子家谁家又添新了,谁家又盖房子了,粮食今年分红了多少,地瓜今年收成了几担,嫁到他乡的几个女儿谁过得好,谁的孩子结婚了,甚至村子里哪条路修通了,哪里又架了一座新桥,都是她的话题。
“奶奶,您看到爷爷了吗?他长什么样子?”对着说个没完的奶奶,我摇晃她的手,这样问她。奶奶没有理会我,只是继续说她要说的话。直到觉得该说的话说完了,她才对我说,“你爷爷长得很高呀”。她告诉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才三十出头,由于是途中遭土匪殴打而死的,临时连做个棺材都来不及,只好把原来准备给曾祖母的棺材用来为他入殓。按常规尺寸做的棺材,居然装不下他的躯体,后来只好把棺材头尾的木板削薄,才能勉强把他装进去。可以想象爷爷生前是很高大的,所以他能经常独自赶着驮货的骡马,往返于通往城里的那条密林夹道的山路。靠自己的力气,养活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家七口。
晨起雨歇了,父亲在山的北坡。我沿前湖步行了一段,夜雨将空气洗的很清新花草树木在镜头里也明晰起来,一条春溪演绎了仲春的舞台,溪水边柳绿已浓如烟雨,间或有桃树挑着长长的花枝向对岸抛去媚眼,溪水被一夜的雨淘洗过比往日要洁净些水草青青养人眼目。溪头小径两旁的也盛开着桃花,夜雨惊花魂落红满地点点仿佛离人泪,那片片被风雨肆虐过却还依稀鲜嫩着的花瓣让人想到那些夭折的生灵。走过生机盎然的春溪走过落英缤纷的小径走过开着绣球花的城墙边,绣球花在这个时节盛开倒是蛮合时宜的。
那个傍晚在我的记忆深处,不愿触碰但我知道它一直在那儿今生不会忘却。姐姐对我说:就这样我们两人决定了就这样了!那是一个多么艰难而决绝的决定,省人医那时候还叫工人医院在它对面的乌龙潭公园的桥上,暮霭沉沉姐姐的声音在早春微寒的空气里微颤,两双对望的泪眼两颗无奈的心。桥上的我无心打量四周看不见那儿的风景,多少年过去我也不知道那公园是什么样子的但我记住了那桥:小小的微微曲拱着。
父亲生病了确诊了我的老师带着我带着父亲的片子找了几个有名气的医生,都说靠近大血管不宜手术其中有一个答应给开刀好像还蛮有把握的,去单位开好了支票父亲说伸头一刀缩头还是一刀怕也没有用拼了。老师又陪我和姐姐去找一个权威传家级别的征询,这样就有了乌龙潭小桥上的决定。后来看着一些与父亲同样病的人手术后安好的样子,我会痴痴地想:要是我们拼一下呢要是我们舍得为父亲拼一下会不会有好一些的结果?艺高人胆大那个医生既然愿意为父亲开刀自然有他的能耐或许真的能让父亲从手术台上安然地下来?可是那是六比一的比率,我们不敢拿至亲至爱的骨肉生命去赌那七分之一的胜算啊!
家人在山脚下聚齐向半山坡走去,年复一年走过的小路四季色彩当有不同但我们走过的总是这个有时晴朗清明更多时烟雨迷蒙的时节,满目的苍翠欲滴漫坡的勃勃春机也减轻些许思亲的沉郁。一年又一年岁月就在我们重复走过的小路上流逝了,岁月流逝让人惆怅却又渐渐淡化了人们对故亲的回忆。春琪甩开大人的手走在最前面,三年前他加入了这支队伍,那时候他新奇的眼睛望着新绿的乡野问他路边的野花什么颜色的紫色的边说着边小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嘴角还挂着一滴晶莹的口水珠子。
父亲的家园又见零星开着野草莓花仿佛是主人派来的的花童守望着这个时节守望着常年寂寞中独有的一个热闹的日子,野草莓花是白色的而果子却是红艳艳的暮春初夏时候山野田间小路溪边不经意的遇见它那红宝石般的鲜艳欲滴不禁令人怦然心动。父亲的家园原来是有两棵树的高高的正好给父亲挡风遮雨,我记得那树的叶子有点像我认识的石楠树的叶子深绿和殷红的颜色,或许就是石楠树?但四六叔说那是石棠树并说旧时人们多在逝者的家园种这样的树,我想这是为了守护亡亲的魂灵吧。四六叔把父亲放进树下包着父亲的绸布和父亲最后的日子里小血管里喷出的液体是一个颜色的,那颜色几乎要刺瞎我眼睛。
山风轻拂间或飘来一点两点雨珠山林寂静着只听见时不时响起几声鸟鸣,总是这个时候清明前后那鸟就叫了,我一直把它当成布谷鸟不知道是不是的?它发出的声音就是布谷布谷还带着音乐般的韵律。当春盛之际花开花谢野地里传来这鸟的歌唱时不禁会让人莫名添上一些淡淡的忧伤。稍晚的时节野地里还会有一种鸟叫类似于“小荣小荣”的语音,那音调没有前面说的鸟唱出的音调婉转动听而是短促的显得很有些凄惶仿佛在寻找什么丢失了很久的宝物。我望着鸟叫声传来的方向,四六叔就在不远的山坡那面。石棠树下的父亲后来要被搬迁又是四六叔抱着把他安置在现在的家园,石棠树没有跟来石棠树还在原地吗?石棠树没有来陪父亲四六叔来陪父亲了,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四六叔年级尚轻的四六叔!
哥哥把妈亲手叠的元宝拢成一堆,燃起的火焰给还有些春寒料峭的空气添了一点暖意,那一个个精致的小银锭子在火焰中跳起舞来仿佛一只只翩翩的小蝴蝶。依稀记得父亲说过:春花开秋草黄。意思是指他的病,父亲是个有点幽默的人说这句话的时候看不出有什么悲伤的痕迹脸上隐约还可见一丝微笑。从乌龙潭小桥上的`那个春天的黄昏里到来年黄叶飘零的重阳节的惨淡子夜,我的父亲没有哭丧过脸没有喊过痛该说笑的时候依旧说笑。但我知道那是怎样的几百个日夜,父亲用坚韧和平淡遮掩了那一切。袅袅青烟似往事如烟,不忍细想不忍回眸,心的一角已结成了茧,是最坚硬的地方也是最柔软的地方,唯其坚硬才能挡住无边无沿的思念,因为柔软才不能触动一动就是痛就会流血。
下山的羊肠小径上擦肩遇见几个戴头盔推着山地车的少年我好奇问怎么把车推到这儿来了答曰待会儿从山上骑下来,我回望身后下山小路曲曲弯弯的傍着一条小山涧,小涧的水清清亮亮的水中生长着的杂木郁郁葱葱。古人谓之清明是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人间四月天恰似那稍后将从山上骑车一跃而下的少年一般的明媚而清朗,满世界绿叶绿草满世界的紫嫣红的花朵啊!清明何止于祭祖也是踏青春游的季节,人们扶老携幼呼朋唤友放飞心情流连忘返,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宋诗便是写照。春琪又跑在众人的前面,他在唱着歌竟然能把《同一首歌》完整的唱下来,歌声稚嫩而清亮,不知为何我一下子想起了小时候春天苏北广袤平原上农人扶犁的吆喊声。清明更是播撒种子的季节,那农人唱歌一般的吆喊声是那样高亢悠长那样欢畅不已他在这个时节启航他在希望的田野上扬帆。
而苏轼在那一年的寒食后登上了超然台,写了一阕《望江南》。
不管烟雨还是新茶,凄凄的鼠曲草芽毕竟萌动了思念。
潮湿的蛙鸣还是一个隐喻,匆匆的流水已染绿又一个华年。
在播种的泥土上,熟稔的气息在暗示,复苏的还有种.种魂灵。
郁郁阴风摇动着条条枝头的语言,以不同的骨朵表述度过冬天的艰难。
是什么荒芜了白雪,从云头到地面,是生命的整个过程,却被踏上了无数只脚。
如同雨滴的步幅踏青,溅起的尘埃如同醒来的遗忘,四月的残忍在于润泽。
空濛中的某些含义不详,任目光麻雀一样啄食情节,然后四散开去空空荡荡。
纵然郊外还有山野的去向,还有寄存的时光,那么把阳光做一个象征握在手中。
乌云不一定含有湿意,麦苗儿的轮回却在提醒,返青的大地应是递进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它大约始于周朝,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这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在生机勃勃、绿意昂然的春天里,我们要播下“希望的种子”,因为,“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
清明节是一个怀念先烈、祭奠亲人、扫墓的日子。我们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度过每年的这个时候。每当清明节,我总会想起杜甫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我不由想起了“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雷锋是一个孤儿,他长大后,当了一名军人。当时,国家贫穷,每个军人每星期只有几块钱的生活费,但雷锋每天都省吃俭用,他省的钱加起来,竟有一百多元。后来某市发生灾难,他毫不犹豫的捐出了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一百多元。还有一次,他的一个战友因为饥饿早上把中午的饭给吃了,结果中午只好饿着肚子,雷锋知道后,就慷慨的把自己的午餐奉献了出来。当时,他的战友们都不理解,叫他“傻子”雷锋。
雷锋经常为大家做好事。列车上,他总是擦桌扫地,倒水让坐,时刻闲不住,完全像一个列车员,所以,大家编了“雷锋行车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首诗来赞颂他。
有一年雷锋在站岗时被电线杆砸中,经过几天的抢救,治疗无效,最后无力回天,与世长辞。雷锋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永驻人间,他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间。
我们要缅怀先烈,祭奠英雄。我们要向革命先烈学习,学习他们坚强、无私无畏、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而国强”,所以现在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清明节还有许多习俗。如禁火、吃冷食、踏青、荡秋千……清明节我们要多运动,去除吃冷食带来的寒气,感受春天的魅力。
清明节前一天还是无比晴朗,远处依稀传来鞭炮声。远处渐渐清晰的鞭炮声影响毒素般蔓延开来,伴随着一阵阵烟花燃放的气息。天空中升起一条条灰色的烟雾一点一点把湛蓝的天空染上了点点灰色。清明节的前夕在一片炮仗声中安然度过。到了第二天,真正的清明节来了,气氛显然变得更加热闹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犹如魔音般萦绕在我耳边。原本晴朗的天空此刻却蒙上了一层忧郁的灰色,更有甚者有些人还摆起了宴席。一道道红色的拱门和热闹的声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全然失去了雨中拜访已故亲人的庄重和严肃。山中各个墓前,来祭奠的人只是一闪而过。短暂的鞭炮声后,墓前又恢复了往日的冷清。来祭奠的人只是按部就班甚至漠然地点燃香烛,行一个礼节就完成了,然后就匆匆离开,留给墓中的人一个冷漠的背影。墓上可能长满了杂草,来祭奠的人却浑然不觉,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如果墓中的人地下有知,可能会悲哀地问,你们就是这样探望我们的,又何必如此呢?
清明节代表的不是阴雨绵绵,也不是冷清的气氛,的地对已故之人的尊重和怀念,几句表达思念的话语和一颗虔诚的心往往比绚丽的烟花、气派的宴席更令墓中的人开心。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能吃凉的食品。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支嫩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今天的人们过清明,不仅祭拜亲人,还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在这些革命先烈中,我最敬仰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黄继光。他1930年出生,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十月,在上甘岭战役中,部队连攻三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关键时刻,任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任爆破任务。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在多处负伤,弹用尽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顽强地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靠近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牺牲,年仅22岁。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黄继光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啊!
题记:近几日,因为要准备上课的发言。一直在读一些女性作家的婚恋小说。再加上作家写作这些作品时的年纪与今日的我也相仿,在无形中竟产生了很多共鸣。可能有些东西尽管穿越时代,而内里的滋味却是相通的。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是容易迷乱而困惑的。我时常能感受到自己的无力与无用之感。心是时时被一些东西扎着。每日看似繁忙,又实际无多少意义与收获。生活中很多可能看似微妙的小事,都能唤起我自身的感怀。我本就是轻易难有自信产生的人。尽管从小我是在父亲异常的呵护与鼓励中长大,可是仍然难逃我底子里的自卑。尤其在那些自己认为努力为之又深怕失败的事情那里,就那么轻易的被否定,让我陷入深深的怀疑中,我能做好吗?我多么渴望有哪怕一丁点的事情来增强我的自信,可是,就是那一点,也被打碎。
因为早就感知到备受伤害的苦痛,然而也时时怕去伤害他人,因为这无疑于在屠杀他人。每每我经常告诉自己要学会更加沉稳和理性,最好是喜怒不形于色。可是,时时,我是那么的.缺乏忍受力,经常会在喧嚣中失态。我早知晓,如果一个人无知,一个人缺乏足够的自信,最好的不引起麻烦的方式便是沉默。当我这颗害怕伤害他人的心遭遇一个对琐事都敏感异常的人那里,换来的只有自己的指责了。人生于世间,总是要必须学会被他人尊敬,被他人喜欢和认可。可是,这点子魅力与好感又从哪里更好的获得呢?也许人也是需要慢慢修炼方能成佛吗?
再过些时日便是家父一周年忌日。也许在这些特殊的日子总会不时唤起更多的伤感与回忆。经常有一种四顾茫然的失落感。一年来,时时会梦见父亲又来到了我的身边,那甜甜的微笑像是仍然萦绕在我身旁。从来都不可能想象到,一个人在青春盛年时,失去双亲后会变得怎样的孤单与凄冷。我经常在家里的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去找寻父亲的身影,也经常会在冥冥中觉得父亲可能是出远门了。他肯定还会再回来的。只有此时,才真正的理解到,家父一个人在孤独中依靠自己努力的二十二年里到底是经受了多少的心灵的苦痛。
人生又有多少值得真正信任与坚信的呢!我在青春里可能激起的那一点子单纯与浪漫早已被残酷的现实拦腰斩断。剩余的便是对家庭和现实保有的责任。所谓那些女性作家笔下苦苦探寻的真爱,果真能实现吗?精神与肉体果真能实现灵肉统一吗?在我看来,在这个时代,性与爱是必须截然分开来看。精神相通可能通往爱情和婚姻。而单纯的肉体体验通往的只有空虚与虚无。可是,以爱情为铺垫的婚姻就一定能幸福吗?恋人可以改换,可失去的青春和贞洁能换来吗?在这个时代,在种种所谓要解放人性,摒除压抑人性的枷锁之后,就可以让人们失去所有的道德的底线,以性苦闷为借口,制造一次次血肉横飞的事件吗?我们精神的慰藉就一定需要性的满足才能解决吗?这之后呢,我们果真能享受到心内的快乐与满足吗?人们在物质极大满足的情况下,欲望无限膨胀而精神和价值又益发的迷失。困扰人性的婚恋何止是五四时代的关注点,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反思正确的婚姻观也变得更为有意义。
喜欢在有雨落下的薄凉的秋夜,一个人。无端地抽出一丝过往,不惊风,不扰云,细细思量哪怕是苍白的曾经。把那些浪掷的旧时光慢慢拾起,趁着还未老去,在这宣泄的尘世里,把过去的一点一滴,一丝一缕,当存心底。---题记
戏如人生,只不过剧本已安排好了结局。但人生却不能如戏,因为没有彩排,也不可重来。所以,我喜欢在不经意的流年里,把那些还沉浸在旧时的往事,抖落出来,细细揣摩。
真的好想时光可以倒流。我定会把自己晦涩的青春渲染的五彩斑斓。任岁月变迁,我只愿背起简单的行囊,一人独行天涯。
可惜万丈红尘早已成定局,我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慨叹往事成风皆蹉跎。潮起潮落,缘起缘灭,世间万物皆有定数。前尘已成过往,后事不可预知。所有的身不由己,到最后,只能道一声珍重。有些话不用出口,已经物是人非。
待如今,风过月隐霞满天。方明白,红尘里的`劫数,都沾上了季节最美的色调。对过往越发虔诚。只是,那份执拗的虔诚,可否随着转经筒的梵音超度?为曾经没有珍惜的时光赎罪。不禁在内心深处浮起“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的佛家绝句。
在一个个不经意的日子里,最为怀念的还是少年那段清澈和自在。青葱岁月,懵懂情怀,清澈的心思不带任何杂念,那风华正茂的岁月,待如今,回想起来足以慰藉那颗疲惫不堪的心灵。
于是,回忆成了生活的主旋律。许多人,许多事,在这个薄凉的暮秋,珍存心底,再翻将出来,尽管打上了时光的烙印,但倔强的记忆让过往愈发清晰。
行走在这个冷冷的秋夜,风起,在耳边飕飕哀鸣。雨落,打在脸上,淹没了流在心底的泪水。光阴短暂,心,还可以承受多少质问?不问,也不想再说。就像今夜无端地秋风秋雨,来时自然来,去时自然去。
徒步独行于这凄凄冷雨中,努力想用过往来掩饰现实的无奈。但心里明白,也许今天的无奈,无论在今天有多么无助,仍然会成为明天不可或缺地记忆。不禁自问,今天还算坚强的我,可否能为明天的回忆,把今天打理的不再那么寒碜?
边走边忆,转眼千年。有多少沧海成桑田,有多少青丝染白霜。我已不再奢望,是否还有问候在耳边响起,是否还有往事惹我开怀。就这么如苦行僧般慢慢独自前行,不再眷顾路边风景,只愿明天一切安好。
【清明节感怀随笔】推荐阅读:
清明感怀09-20
感怀清明作文04-05
初一清明节随笔01-24
清明节随笔500字03-18
清明随笔02-26
清明祭情感随笔03-29
清明祭扫活动随笔作文03-26
清明节简介及清明节对联10-03
清明节哀思作文:清明节扫墓02-02
清明节作文:清明樱花雨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