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范文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曾国藩家书范文(精选9篇)

曾国藩家书范文 篇1

曾国藩者:一生力戒骄傲,虚心向学,每日三省,努力修身,赢得了众人的由衷爱戴,应付了许多难堪的境遇,还带出了大批后学者。对此我深感自身不足之处,顾努力发奋学习,强健自我。

吾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此句,深有感触。这一句话足以印证曾国藩一身做事的写照。

这句话的意思是讲,做事必须要有计划从大小两方面下手,才能做的更好,做事要有自己的底线,多方面衡量对错,建立强大的内心,把握心中的丈量标准,当自己一个人做事时,更应恪守成规,才能实现内心与行动的真正统一,才能敬人,爱人,行动服人,才能切实对部门的员工起到领导表率作用。

葛洪有书云:“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作为一名部门领导,我时刻谨记,言必行,行必果,时刻保持谦虚之心,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分析情况对于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见,都要加以考虑,不要听不进去,虚心听取他人建议,顺势合理引导,才是为大智大才。

作为采购部的经理,更是采购部的普通一员,我们时刻警醒,要做好日常每一件事,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有可能就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我们也经常自省,怎样优化流程把小事做好,记得又一次内部培训中讲到一个故事:

当年麦当劳在台湾招人,韩定国应聘时,麦当劳训练员工的第一堂课就是从洗厕所开始的,这让我们所有人深有感触,认识到只有先从卑微的工作开始做起,才有可能了解“以家为尊”的道理。韩定国后来之所以能成为知名的企业家,无不是从开始就能从卑微的小事做起,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要轻视每一件小事,因为每一件大事都是由一件件的小事构成的,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是我们轻视的,甚至是不愿意花力气去做的,但是只有用积极的态度干好每一件小事,才有可能做大事。

想做好大事,内心要足够强大,要沉稳,细心,胆识,大度,还要有诚信与担当。

面对事情,要敢于决断,克服犹豫不定的习性;挑战弱点,彻底改变自己的缺陷;突破困境,从失败中撮成功的资本;抓住机遇,善于选择、善于创造;发挥强项,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调整心态,不让情绪伤害自己;善于交往,巧妙的利用人力资源;摆正心态,敢于面对现实;强大自我,具备成功的条件;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先进表率作用;服从公司安排,敢打硬仗,敢打攻坚仗。

作为一名部门经理,我经常教育下属,虚心学习,强化意识,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同时,积极响应公司号召,建立学习型团队,制定每月读书计划,每月总结思想感悟,从思想上扭转简单原始采购方式的理念,积极寻找突破现有采购模式的方法,为公司的发展壮大,不断的献计献策,保驾护航。

在此,我仅代表采购部向大家保证,一定时刻把“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这几句话落实到实处,落实到明处,作为采购部以后做人做事的明镜,悬挂在每个人的心间,让公司领导对我们放心,让领导对我省心,让客户对我们安心,让一个新的学习型团队展现在大家面前。

曾国藩家书范文 篇2

《曾国藩家书》中上由祖父母至父母, 中对诸兄弟, 下及儿辈, 有琐碎的家事、父母的存问、兄弟的劝诱、子女的教导, 进而至国事、政务的处理, 军事的指示, 人物的论评, 事物当否的检讨, 以至于论文论学, 论修身成德, 封封真实感人, 句句情真意切, 曾国藩, 实乃性情中人也。

一、亲情

(一) 孝亲

子曰:“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儒家认为:孝是个人伦理道德修养的基础。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 而“仁”之根本是孝。曾国藩的儒家“孝”、“亲亲”思想根深蒂固, 他十二分的相信孔、孟的遗教是我民族的至宝。“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爱人”是“仁”的灵魂和内核, 而曾国藩在《家书》中最为人感动的也是“亲亲”, 即“孝悌”。他在同治九年六月初四谕纪泽纪鸿《家书》中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 他事或不尽验, 独孝友则立获吉庆, 反是则立获殃祸, 无不验者。”

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在曾国藩致祖父母及父母的家书中, 其对祖父母及父母或叔辈的敬、爱, 那种深情, 无人能及。一句问候、一份贺礼、一斤鹿茸, 几套衣服……细微中现真情, 点滴中透实意。试看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家书》:“九弟信言母亲常睡不着, 男妇亦患此病, 用熟地当归蒸母鸡食之, 大有效验。九弟可常办与母亲吃, 乡间鸡肉猪肉, 最为养人;若常用黄芪当归等类蒸之, 略带药性而无药气, 堂上五位老人食之, 甚有益之, 望诸弟时时留心办之。”九月初七日《字谕纪泽儿》:“尔外祖母于九月十八日寿辰, 兹寄去银叁拾两, 家中配水礼送去。以后凡亲族中有红白喜事, 我应送礼者, 尔写信禀知。”事无巨细, 处处显真情。让人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真情流露的曾国藩。

曾国藩的“亲亲、孝悌”, 无论官居几品、身处何方, 都丝毫未减, 看曾国藩于咸丰二年七月廿六日谕纪鸿:“七月廿五日丑正二刻, 余行抵安徽太湖县之小池驿, 惨闻吾母大故, 余德不修, 无实学而有虚名, 自知当有祸变, 惧之久矣。不谓天不陨灭我身, 反而灾我母, 回思吾平日隐愚大罪, 不可胜数, 一闻此信, 无地自容……出家辄十四年, 吾母音容, 不得再见, 痛极痛极!不孝之罪, 岂有稍减之处?”其在获知母亲逝世后的那种悲痛、那种发自肺腑的自责、日夜兼程奔丧的情形, 谁不动容?要知道, 其母去世之时, 正值太平军猛攻长沙之际, 由京城到湖南, 路途遥远凶险, 且已是官居二品, 试对比《史记·吴起传》的吴起“东出卫国门, 与其母诀……居顷之, 其母死, 起终不归。”真是天壤之别。

(二) 手足情

曾国藩的手足情, 从家书中大部分是写给诸弟的就可见一二。他是最好的兄长, 教导和照顾弟妹, 对于弟妹的诸事, 包括生活、学习、工作, 事无巨细, 都一一过问且关心备至。他虽然身居高位, 但并没因自己知识丰、挣钱多、职位高而专横拔扈, 他与各兄弟姐妹之间, 经常通信, 不断联系, 交流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情况。他认为, 兄弟姐妹之间, 应友爱、互助, 家和为贵。家书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禀父母:“兄弟和, 虽穷氓小户必兴, 兄弟不和, 虽世家宦族必败。”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致澄温沅季诸弟的家书道:“兄弟 (上日下升) 娣总不可有半点不和这气。凡一家之中, 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 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 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 未有不兴;不和, 未有不败者。”

他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兄长, 在照顾弟妹方面, 无论是弟妹的衣食住行, 或婚姻大事, 均细心过问, 不但在经济上帮助, 更是在精神上支持。如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一日《禀父母》的家书中说:“惠妹家仅存钱百千在新窑食租, 不知住何人屋:负薪汲水, 又靠何人?”他还担忧:“率五素来身体弱, 何能习劳?”望父母以后写信“将惠妹家事琐细详书。”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致温弟沅弟》:“兰姊、蕙妹再过数年则不能自存活矣。同胞之爱, 纵彼无觖望, 吾能不视如一家一身乎?”那种血浓于水的手足情, 对兰姊、蕙妹的关心无不溢于言表。还有曾国藩对三妹曾国芝的关爱也令人感动:自道光二十一年下半年开始曾国芝开始怀第一个小孩, 体质较弱, 曾国藩在外非常担心她的分娩, 是年六月二十八日, 他接父亲三月二十四日所发信, 知妹已经分娩, 故在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复父母信中说:“四妹生产虽难, 然血晕亦是常事, 且此次既能保全, 则下次较为容易。男未得信时, 常以为虑。既得此信, 如释重负。”关爱之情跃然纸上。

兄弟姐妹间的真诚帮助、热情鼓励是一个人前进中不可忽视的动力, 曾国藩在教导弟妹做人或工作或习文方面确实如此, 他无微不致, 苦口婆心。如教弟去骄气惰习, 十月廿四日与澄弟书云:“余在外无他虑, 总怕子侄习于骄奢逸三字。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人败离不得个逸字,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弟切戒之。”

学习方面更是以身作则:致季弟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安庆:“季弟左右:接十二日信, 具悉一切。写字一纸, 有秀劲之气, 若常写不间断, 必有猛进之时。余自八年起, 每日用油纸摹帖, 不甚间断, 近日常常长进, 弟亦可用油纸试摹也。”又十一月十四日书云:“……油纸摹帖, 初为之, 则写次行而首行未干, 揩摩墨迹, 狼藉满纸, 迨摹习稍久, 则手腕不甚粘滞, 纸上墨迹自少矣。弟习油纸, 即以此自试效验可也。”那种耐心, 可见一斑。

(三) 子女情

鲁迅有这样两句诗:“须知兴风狂啸者, 回眸时看小于菟。”意思是说, 老虎尚且爱子, 何况人乎?“天下父母心”也。马克思也曾经说过“家长的行业, 是教养子女”, 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古往今来, 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挚爱子女的, 即便自己含辛茹苦, 也要把子女抚养成人。高尔基曾说过:“爱护子女, 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 会教育子女, 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俗话也说“养不教, 父之过”。曾国藩是清末湘军首领。他权管四省, 位列三公, 拜相封侯, 谥称“文正”。然而, 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 又以自学通英文, 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 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这说明曾国藩教子有方, “爱之以其道”。曾国藩是一个仁慈而严厉的父亲, 是子女的好榜样。在家书中, 以督儿女发奋读书方面所言甚细。如家书咸丰五年二月二十九日《致澄弟温弟》, 对纪泽的学习:“每日点五六百字, 教一遍, 解一遍, 令其读十遍而已, 不必能背诵也。”他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 教儿节俭创业, 就可令人们深思一番。咸丰六年 (1856) 十一月五日, 他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世家子弟, 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 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 与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 见乡人则嗤其朴陋, 见雇工则颐指气使, 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子之坏, 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 尔与诸弟其戒之, 至嘱, 至嘱。”

他还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 人勤则健;能勤能俭, 永不贫贱。”可见, 曾国藩对子女“爱之以其道”的“爱”是多么的深沉, 其情可鉴。

二、友情

“与人为善, 取人为善”是曾国藩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准则。他认为:“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 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 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他在朋友最危急、最困难时刻施与援手, 以宽容、关爱的态度对待其挚友及部属。五月二十九日禀父母:“……同县邓铁松在京患吐血病, 甚为危症, 大约不可挽回。同乡有危急事, 多有就男商量者, 男效祖大人这法, 银钱则量力资助, 办事则竭力经营。”他那对朋友的关切之情表露无遗, 是真君子, 坦荡荡也。

曾国藩待朋友的宽容在他对左宗棠的态度上就表露得淋滴尽致, 曾经的挚友左宗棠后因政见分岐产生矛盾, 但他亦以宽容的态度待之, 当矛盾表面化后, 曾国藩采用两条办法:一是表扬、鼓励不参与纷争的部属。二是当骂到自己头上时, 则不予理睬。他在一封信中写道:“左公之朝夕诟詈鄙人, 盖亦糊闻一二, 然使朝夕以诟詈答之, 则素拙于口……故以不诟不詈不见不闻不生不灭之法处之。”他在家书《谕纪泽》:“余于左、沈二公以怨报德, 此中诚不能无芥蒂, 然老年笃畏天命, 力求克去褊心忮心。尔辈少年, 尤不宜妄生意气, 于二公但不通闻问而已, 此外着不得丝毫意见。切记切记。”这种对朋友的胸怀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曾国藩认为交友贵雅量, 要“推诚守正, 委曲含宏, 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 兼听而不失聪。曾国藩交友是以“仁孝”、“血诚”为标准, 他对有“血诚”的书生特别重视。他主要的朋友多为湖南老乡, 后多成其主要的幕僚和将领, 如李鸿章、左宗棠等。

三、爱国情

曾国藩家书中, 处处洋溢着忧国忧民的哀愁和对亲情、友情的至爱。他所处的晚清, 内忧外患,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为维护社会的稳定, 想救国救民, 他所继承的儒家思想首先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儒家的优秀传统之一是培育了中国人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结合的自觉。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箴言, 已经成为社会认可的理想人格和道德规范。他在十一月初七日致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的信中说:“……至军事之成败利钝, 此关乎国家之福, 吾惟力尽人事, 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 又五月十四日致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父亲每次家书, 皆教我尽忠图报, 不必系念家事。余敬体吾父之教训, 是以公尔忘私, 国尔忘家。计此后但略寄数百金偿家中旧债, 即一心以国事为主, 一切升官得差之念, 毫不挂于意中。”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仁义”、“和谐”思想使他“奉天道而忠君报国”。

曾国藩的爱国热忱还表现在他急于改变国家的贫弱面貌, 他非常务实, 致力于洋务运动, 他同那些高喊与侵略者不共戴天、以驱赶洋人为快、却不愿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之士的所谓爱国者相比, 无疑是更高明更清醒的爱国。他冲破“天朝大国”的盲目虚骄的笼罩, 勇于承认中国文化有不如西方文化之处, 因而积极参与洋务运动, 倡导学习西方文化中的某些长处。并提出“外壤之要, 莫如内修, 刻下维持大局, 以自强为主”的发展思想, 在他的积极倡导、主持下, 制造出中国第一艘兵轮和第一台车床, 炼制出近代中国第一炉钢水, 造就出中国一大批近代技术工人。他还大力倡导翻译出版西方近代科技等方面的书籍数百种, 他派遣学生赴美留学, 十分努力接受西洋机械, 相当尊重西洋科学。他所做的一切努力, 目的就是强国救民。这一切不都证明他的爱国情怀吗?

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的成功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 他和小农民一样, 一生一世不作苟且之事, 他知道文章学问道德功业都只有汗血才能换得来, 正如小农民知道要得一粒一颗的稻麦都非出汗不可。他是一个脾气倔、忍性重、吃得苦、不怕输、有蛮劲、好争胜等地道湖湘文化性格的儒将。当然,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 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但他的一番深情, 他的家书却是货真价实, 家书中那发自肺腑的娓娓深情感人至深, 总而言之, 曾国藩虽然位高权重, 却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 他的款款情深, 使人深思、使人感动……

参考文献

[1]曾国藩著.张海雷等编译《曾国藩家书》[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9.

[2]罗绍志, 田树德.《曾国藩家世》[M],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

曾国藩写家书骗皇帝 篇3

由于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不断取得胜利,他的官越做越大,军队越来越强。朝中的大臣们担心曾国藩会叛逆朝廷,便向咸丰皇帝上奏折,建议削减曾国藩的军权。咸丰皇帝笑道:“曾国藩是一位有勇无谋胸无大志的草莽英雄,不足为患!”

大臣们不解,还要誓死进谏。咸丰皇帝便拿出几封曾国藩写给父亲兄弟子女外甥的家书,在金銮殿读了起来。曾国藩的家书上,写的全是要养猪、种菜,教育子女的琐事,就连家中的老母猪生了几个猪娃,长势如何,也要不厌其烦地写进去。咸丰皇帝说:“只想着小家庭的曾国藩,怎么会想到谋反呢?”大臣们一听,心中的顾虑就消失了。

可是,曾国藩的家书怎么会到了咸丰皇帝的手里呢?原来,清朝的特务机构非常盛行,遍布全国各地。大臣们的一举一动,全在特务们的监督之下。曾国藩就是利用这些特务机构,写家书给咸丰皇帝看。他的家书到了官府驿站,早被特务们偷偷地拆开,抄写一遍,送给了咸丰皇帝。曾国藩在家书里把自己打造成一位胸无大志的俗人,这样才使咸丰皇帝解除了对自己的戒心。

1862年,曾国藩带领湘军,打垮了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他把太平天国的所有财宝吞为私有,可以说是“金银如海,百货充盈”。咸丰皇帝坐不住了,他独自感叹说:“这个只懂种菜养猪的曾国藩胃口怎么这么大呢?送走了半个洪秀全,却来了一个更强大的曾国藩呀!”功高盖主必引祸端,咸丰皇帝已经计划着要除掉曾国藩了。

曾国藩当然懂得“敌国破,功臣亡”的道理。他适时给弟弟修家书一封,家书中写了一首诗。诗中说,我的办公桌上,左边放着皇帝的嘉奖,右边放着别人告我的信函。人生既不能有了功就忘乎所以,也不能被人诽谤就垂头丧气。我要效仿屠羊说,做一介凡夫俗子。

这封家书很快又到了咸丰皇帝的手里。咸丰皇帝看了这封家书,悬着的心稍稍得到了一些安慰。曾国藩趁机向皇帝退出了一部分兵权,裁军4万,还把天京城让给朝廷的旗兵防守。同时,他又用抢来的钱修建了贡院,以充官用。一时间,朝野上下,都说曾国藩的好处。咸丰皇帝终于放下了伸向曾国藩的屠刀。

现在,曾国藩家书被后人看做是治家教子的法宝。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家书是曾国藩故意写给皇帝看的。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篇4

周玉奇

在手机阅读软件中下载了《曾国藩家书》,也阅读了其中的一些内容。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全部读完。下面只好介绍一下《曾国藩家书》中部分内容,以及读这部分的大概体会和感受。

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青年毛泽东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他经常向儿子蒋经国讲述他学习曾国藩的心得体会,一再叮嘱蒋经国要终生学习研究《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近1500封,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在《家书》中,曾国藩主要和他的亲人谈了修身、治家、劝学、交友、从政等这样一些内容。

在修身上,曾国藩可谓深有心得。首先,曾国藩一生强调立志,他常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他说: “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从某个层面上,曾国藩执著于事功,但也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他说:“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关于立志,曾国藩还在家书里提到:“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总之,就是要按照修齐治平的理论,为社会干一番事业,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代圣贤。他还向人表示:“君子当以不知尧舜周公为忧,当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

其次,他主张反省。一个人德行的进步,与意志坚定与否、与知识渊博程度高低有密切关系,但是也与能否时刻反省自己有直接关系。纵观家书,曾国藩一生在反省上最下功夫,后世对其多有称道,认为曾国藩德行的长进是由于立志和求知,也是由于其反省的次数多,并有改过的勇气。特别地,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再次,为人应谦虚。鉴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曾国藩从保全自己和调整与周围人际矛盾出发,主张言行谦谨。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他提出举止要稳重,说话要谦虚谨慎,更要其“终身牢记,无一刻可忽”。他认为,为人要浑厚。关于“浑”,他说,“大约与人纷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最切于实用耳。”这就是说,在是非曲直的问题上,不可自以为是,必须给自己和对方留有余地。

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慎独”,这在家书里也有提及。另外关于勤俭方面的内容也随处可见。曾国藩重视修身,以至于不惜舍身卫道,正是由于立志、反省等修养,才具备了同时代人不具备的一些精神素质。

在读书问学上,曾国藩主张经世致用,即学以致用。他在《与诸弟书》中阐释了“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理论。他说:“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读书要有恒心。曾国藩以自己读书的心得告诉各位兄弟,做学问的方法有很多,但集中起来却离不开“有恒”二字。他提出读书当“主敬”、“静心”、“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日无忘所能”、“谨言”,并且提出读书持“专注”和“有恒”四字。他认为只有如此,方可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真正的让读书成为养生养气之术。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再看看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我就汗颜: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经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前三条是为读书做的准备。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最重要的,读书不能以浮躁之心读,更要重视做读书笔记、随手摘记、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家书家书,最重要的是和家人的关系和交流。曾国藩在家中的角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父母、兄弟、子女;三大境界:“孝”、“劝”、“教”。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当父母离开人世之时,虽手中大权在握仍不忘记讲求孝道,在家丁忧以明孝义,即使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仍然不忘记寄书至家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曾国藩在家中身为长子,在当时“长兄为父”的时代曾国藩在家中所充当的不仅仅是长兄的角色,在一定意义上还有父亲的成分。他以“劝勉兄弟勤学修身”为至上,以告诫“兄弟间当和睦,方可兴家望族”为重点。曾国藩深晓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时常劝解儿女“有才无德者稍远其人,有才有德者,师之友之可也”。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三大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儿女之身份去体会如何才能做成一位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味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篇5

黄晓龙

今年初有幸购买了一部关于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书籍,也阅读了其中的一些内容。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全部读完。下面只好介绍一下《曾国藩家书》这部分内容,以及读这部分的大概体会和感受。

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青年毛泽东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他经常向儿子蒋经国讲述他学习曾国藩的心得体会,一再叮嘱蒋经国要终生学习研究《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近1500封,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在《家书》中,曾国藩主要和他的亲人谈了修身、治家、劝学、交友、从政等这样一些内容。

在修身上,曾国藩可谓深有心得。首先,曾国藩一生强调立志,他常说: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他说: “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从某个层面上,曾国藩执著于事功,但也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他说:“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关于立志,曾国藩还在家书里提到:“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总之,就是要按照修齐治平的理论,为社会干一番事业,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代圣贤。他还向人表示:“君子当以不知尧舜周公为忧,当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

其次,他主张反省。一个人德行的进步,与意志坚定与否、与知识渊博程度高低有密切关系,但是也与能否时刻反省自己有直接关系。纵观家书,曾国藩一生在反省上最下功夫,后世对其多有称道,认为曾国藩德行的长进是由于立志和求知,也是由于其反省的次数多,并有改过的勇气。特别地,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再次,为人应谦虚。鉴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曾国藩从保全自己和调整与周围人际矛盾出发,主张言行谦谨。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他提出举止要稳重,说话要谦虚谨慎,更要其“终身牢记,无一刻可忽”。他认为,为人要浑厚。关于“浑”,他说,“大约与人纷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最切于实用耳。”这就是说,在是非曲直的问题上,不可自以为是,必须给自己和对方留有余地。

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慎独”,这在家书里也有提及。另外关于勤俭方面的内容也随处可见。曾国藩重视修身,以至于不惜舍身卫道,正是由于立志、反省等修养,才具备了同时代人不具备的一些精神素质。

在读书问学上,曾国藩主张经世致用,即学以致用。他在《与诸弟书》中阐释了“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理论。他说:“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读书要有恒心。曾国藩以自己读书的心得告诉各位兄弟,做学问的方法有很多,但集中起来却离不开“有恒”二字。他提出读书当“主敬”、“静心”、“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日无忘所能”、“谨言”,并且提出读书持“专注”和“有恒”四字。他认为只有如此,方可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真正的让读书成为养生养气之术。, 家书家书,最重要的是和家人的关系和交流。曾国藩在家中的角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父母、兄弟、子女;三大境界:“孝”、“劝”、“教”。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当父母离开人世之时,虽手中大权在握仍不忘记讲求孝道,在家丁忧以明孝义,即使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仍然不忘记寄书至家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曾国藩在家中身为长子,在当时“长兄为父”的时代曾国藩在家中所充当的不仅仅是长兄的角色,在一定意义上还有父亲的成分。他以“劝勉兄弟勤学修身”为至上,以告诫“兄弟间当和睦,方可兴家望族”为重点。曾国藩深晓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时常劝解儿女“有才无德者稍远其人,有才有德者,师之友之可也”。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三大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儿女之身份去体会如何才能做成一位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味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曾国藩家训家书名言 篇6

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4、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5、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6、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7、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8、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9、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10、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11、甘苦自得。

12、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13、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14、好谈己长只是浅。

15、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16、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17、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18、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19、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20、侍亲以得欢为本。

21、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22、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23、人德八本:“习勤崇俭谦谨敬恕毋贪去私专一有恒。”

24、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25、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26、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7、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28、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29、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30、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31、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32、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33、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34、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35、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36、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37、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38、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39、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40、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41、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42、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43、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44、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45、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46、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47、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48、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49、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50、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51、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52、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53、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54、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55、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56、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57、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58、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59、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曾国藩家书范文 篇7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治家,读书,养生

中华民族绵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一个精神思想底蕴深厚,文化产品层出不穷的泱泱大国。家训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引领和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曾国藩家书》作为继《颜氏家训》后中国仕宦家训史上又一部扛鼎之作,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家书中的勤俭节约、读书明理等思想,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后人借鉴发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就是仁人志士追求的人生目标,是每一个国家栋梁毕生信仰的准则。家国同构的思想自分封制以来得到传承,虽经历朝代更迭,历史轮回,但“有国才有家”的共识从未改变。修己是为了更好地治家,治家是为了更好地理国,只有己正、家和、国安才能天下太平、万世昌宁,这一思想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得到充分诠释。

一、读书之道

1.读书的目的

中国自古以来以读书为荣、职业以做官为尊,重视教育、追求功名是每个学子的梦想,也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光宗耀祖的重要途径。但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不同,“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可见,曾国藩教育子孙的目的不是世俗期盼的入仕为官、大富大贵,而是做读书明理之君子。他要求后辈读书人要志于明大道、修至德,明白为学之道在于将修身与辅世、守道与救时结合起来,实现内圣外王之业。另外,在曾国藩看来,读书治学除能增加学识,丰富内心修为,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尤其可以塑造气质。曾国藩作为功名场中人,能教导子弟不迷恋官场,而是注重兴趣培养和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思想对当今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有重要的启发,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思。

2.读书的内容

曾国藩久居官场,深谙科举制顽固僵化,不能培养真正的学识渊博之才,所以他督促子弟刻苦读书不可志于八股,不可为求进阶而置切实学问于不顾,更不能因功利丧失心智。他提倡读书应追求真正的学问,做到有志、有识、有恒。“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在教导子侄时注重兴趣的培养,随性而读,从不强求。另外,曾国藩处于中西文化初步融合,思想意识丰富多元的时代,又在战争中逐渐接触到西方技术,他认识到学习西方科技的重要性。于是,特别为子弟聘请英文教师,传授自然科学、英语等内容。曾氏家族名人辈出,贡献巨大,不能忽视曾国藩对其教育的独特性和前瞻性。

3.读书的方法

曾国藩关于读书的方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一套影响广泛的理论。他认为“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即广泛阅读,充分吸收知识养料;“读”是为了深刻理解书中真谛,并熟记于心;“写”是对书法的要求,各有所专且又好又快;“作”是作文实践,这是需要每日坚持的重点科目。此外,曾国藩吸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根据个人的不同禀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每个人进行有侧重点的教学,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他的诸多教育方法,在当时八股取士的大环境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后人继续探索的依据。

二、齐家之术

1.耕读持家

在传统的仕宦家庭教育思想中,考取功名、立志入仕是其最首要任务,辅以道德教化、礼仪培养。《颜氏家训》中更是如此,甚至鄙夷耕田养牛的农民,认为此类人是“贱民”。而曾国藩一改传统作风,支持并鼓励子弟耕读。他要求子弟秉承寒士家风,不染骄奢习气,保持耕读本色。中华文明的农耕文化深深地印在曾氏一族的心中,被曾国藩尊称为星冈公的祖父曾玉屏坚持以务农为本业,认为读书做官仅为光耀门楣的点缀,不指望因其维持生活。星冈公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的思想被曾国藩加以继承和发扬,曾国藩后来将祖父的居家之法概括为八字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这些是普通农家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曾国藩要求家人的日常活动,在曾氏看来是关乎家道兴衰的大事。这既是对曾氏家族“勤俭”“耕读”“谨朴”“忠恕”“孝友”家风的发扬,也是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为仕宦家训带来先进性和革命性的开创之举。

2.寒士家风

纵观历史,国家的兴衰、家族的昌灭,皆决于国风、家风尚俭与否。曾国藩认为,勤俭乃治国兴家之本,他亲笔手迹写道:“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他深谙权贵家庭的传世不易,在官宦之家接踵而败的现实下,认为只有秉承孝友家风才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长久幸存。他认为要想避免家道中落,保持繁荣,就得坚守寒士家风,勤俭节约。因此,他要求后辈除读书外,“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曾国藩认为在家道鼎盛之时,子孙不能肆意妄为,要让子孙立耕读之志,弘志明理以“自概”,树立忧患意识,时刻谨记勤俭持家。况且曾氏后辈多体气娇弱,让他们崇俭敬劳还可以强健筋骨,磨炼意志,一举多得,这不失为曾国藩思想的一大亮点。

三、女子之训

当时重男轻女,使得人们缺少对女性的认识和教化,直到东汉班昭的《女诫》出现,才基本上建立了女训的理论框架,逐渐引起人们对女性的关注。随后陆续有少量著作出现,但多以男尊女卑为立足点,强调女性地位卑微和依附男人的奴性心理,影响消极。而《曾国藩家书》,蕴含着大量曾国藩对家中女子训诫的思想,包括勤俭持家、纺纱织布、敬劳戒奢等,淡化了纲常名教的束缚,集中强调勤俭持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闺训的内容。在曾国藩的以身作则下,其夫人也生活简朴,带领子女在乡下老家居住时,甚至有些窘困。曾国藩对女儿的要求同样严格,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但他告诫家中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曾国藩的幼女曾纪芬一直秉承勤俭家风,她晚年生活条件优越却依旧艰苦朴素、自力更生。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上获得巨大的成功,不仅声誉满天下,更使曾家气运延续多代不衰。

四、养生之法

中国人注重修身养性,从身体和心理上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而“养生”是培养身体素质和锻炼良好心性的重要方法。曾国藩对于“养生”有独到的见解,虽然他只活到62岁,但并不代表他的养生之法不可取。他从小疾病缠身,加之常年在外行军作战条件艰苦,即使是正常人都难以受此煎熬,而他正是凭借自己的养生之法锻炼身心才能延长寿命,所以,他的养生思想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他认为,养生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惯、生活态度。他时常用此指导家人进行实践,并产生良好的效果。他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并提及“眠食有恒及洗脚二事,星冈公行之四十余年,余亦学行七年矣”。由此可见,曾国藩的教导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亲身受益的实践经验。

他强调养生以少恼怒为本,遇事要尽努力、听天命,不强求就不会心理失衡,要内心活泼,培养心中的一片生机。曾国藩的养生之法动静结合、内外兼修、易于操作,适合所有人试用。身体羸弱的曾纪泽令曾国藩十分忧心,时常叮嘱,“泽儿虽体弱,而保养之法,亦惟在慎饮食,节嗜欲,断不在服药多也”。曾国藩不建议儿子频繁服药(补药),认为多食药会增强身体抗药性,减弱抵抗力。他认为清心静养是最好的良方,养生之道最重要的是心理养生,通过治心来治病,达到身心合一。

五、结束语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思想教育的国度,家庭教育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家训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同时也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曾国藩家书》作为家训史上承前启后的巅峰之作,其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民,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曾国藩家书》的治家思想远不止上述读书之道、齐家之术、女子之训、养生之法四方面,还有治国大略、处事交友等,其家书内容丰富多彩,语言形式自由,简单朴实,在家训史上具有重要的传承发扬和研究价值。随着国学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浪潮兴起,家书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重新解读的机会,必将闪烁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徐德勇.《曾国藩家书》主体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9.

[2]徐德勇.谈《曾国藩家书》中子女教育方法的现代启示[J].鲁东大学学报,2009(03).

[3]刘朝晖.浅析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8.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篇8

专一为感触第一要义。为学问,精读一家之言,为友贵专,任何事都离不开专一。少即是多,慢即是快。求多必然混乱心智,求速必然不求甚解。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个时间只看一本书,一个阶段只关注一个公司,只爱一个人等等。一是核心,没有一就没有二三四五等等。

恒心为做事之最高法门。半途而废是平庸的唯一原因。为何半途而废,庸人因为惰,才人因为傲。所以,立志为要,此志为信仰,为价值观,并非具体目标。价值观与生俱来,个人自求多福。

敬恕之处事原则。敬则无妄言,不议人长短,无骄傲之气。恕则不损人利己,不占人便宜,心存于厚。

曾公之言,只有处于类似境遇,才可体察公之志向。为何只见人感叹公之圣伟,不见真正学于曾公。修身之路漫长,须时刻谨记,确实非常难,不易为。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篇9

再想想,书籍或许是对人类而言最平等的存在了。“有教无类”,就看每个人如何去解读和利用书籍了。

20xx年是我的低谷年,不得不承认,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得到、失去,始终在患得患失之间徘徊,身体状况也并不理想。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幸运的是,去年我读了一些书,所谓福祸相依,也是这个意思吧。

回到《家书》,最初还有些误解,以为这是一本讲述曾家家规的书,因此,推测全书应该类似于《三字经》或《弟子规》多是一些劝诫的话语。拿到书稍作翻阅后,才发现《家书》其实是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往来。其实,单说“家书”一词,是知道含义的,可加了曾国藩三字,却忽略了他原本的含义了,之前的误解是我先入为主罢了。

下面以阅读理解的问答方式,总结下阅后感吧。

1、本书的文体

《家书》是曾国藩自青年至中年给家中长辈、兄弟乃至儿女所写书信的。

2、曾国藩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过什么样的遭遇?

曾国藩是一个聪明的勤奋者。于家庭,是一个尊敬长辈的孝者,是时刻牵挂兄弟姐妹的长者。于国家,是兢兢业业的忠者。于朋友,是个热心周到、愿意共同进步的陪伴者。

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饱读诗书,但才华一般。他靠着持续学习的韧劲,逐渐得走出湖南,走向中央。

通过家书,我看到了,曾国藩在事业上,经历了年轻气盛时的步步高升,官至高位后,又跌入谷底,归家修养,蛰伏2年后,东山再起,得到了更高的官位,直到晚年得以善终。在家庭中,经历了祖父母、父母的离开,弟兄的成长与离开。

他时刻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在自己身处高位时,也不忘“居安思危”,时刻警惕着自己的行为。

他保持着每天学习的习惯,“积跬步,致千里”。

3、曾国藩是如何对待家人朋友?

《家书》中可一看到,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非常孝顺和尊敬。虽然自己做官,但家中大小事自己都关心,遇事也主动请长辈指点,不敢有不敬之处。

曾国藩对于兄弟的读书非常关心,总是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指导弟弟们学习要专一,要有恒心。对于读书作文不是特别有慧根的弟弟,也教他们遵守孝道,在品德上做到位,也可以过好一生。

最让我佩服的是,曾国藩对于族人的关心和帮助。或许是他身居高位,有能力帮助族人远亲;或许正是他有这样的胸怀和智慧,促使他能越走越远。看到他的这种胸怀,让我我深感愧疚,深感自己的格局太小,一是能力不够,二是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4、对于我的启发?

要做:勤、俭、孝

要戒:骄、奢、逸/惰

人生是条长路,每个人都会经历起起落落,时刻保持勤奋、谦卑,幸福自会来敲门。

以下是记录的文中一些有用的话。

1)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云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凡人做一事,便需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做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

3)勿戏言戏习。

4)书蔬鱼猪,一家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5)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人败,离不得个逸字;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6)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欲去惰字,总以早起为第一义。

7)养生的方法,大约有五个方面:一是睡眠饮食有规律,二是制怒,三是节欲,四是临睡洗脚,五是两餐饭后各走三千步。

上一篇:朋友的爱作文600字下一篇:镇村党组织换届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