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亮点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设计亮点(精选10篇)

语文教学设计亮点 篇1

1、本设计能抓住重点,通过让学生朗读品味桂林山水的重点句段,理解重点词语,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教学中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教学中能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设计亮点 篇2

一、设计墓志铭表白真情

我讲授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时, 结尾部分的设计如下:

师: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满怀希望奔向南极, 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 只好垂头丧气踏上归途, 一个个悲壮死去, 他们身上闪现的精神折服了我们, 请同学们给这些逝去的英雄设计墓志铭。提示:可自编, 也可引用古诗、俗语, 也可参照感动中国的颁奖词。

生: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生:生如鸿毛, 死如泰山。

生:生命历尽风险, 他们用意志谱写壮丽的篇章。

生:有一种力量, 霹雳着我们的心灵。

生:英雄不问出处, 冰雪掩埋尸骨, 虔诚友爱。

组织学生对这些同学所写的墓志铭进行评比,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也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 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也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一亮点设计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 用真情赞美这些英雄, 学生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二、展开对话加深理解

深入地理解文本, 体会作者情感, 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只有对话, 才能体验, 只有体验, 才能生成, 只有生成, 才有发展。对话激活学生生活的积累, 调动学生已有的体验, 与作者产生共鸣, 使语言的魅力融入学生的心灵, 学生才能真正走入文本的世界。

我在讲授《斑羚飞渡》时设计这样的篇末亮点:

斑羚飞渡的场面在我们心中久久不能逝去, 它们的行为让我们人类感到自惭形秽, 同学们你的感慨一定很多, 你想对文本中的猎人、作者、斑羚、狗说些什么心里话。

生:老斑羚啊, 你们为了种群的生存, 不惜牺牲自己挽救小斑羚, 很感人, 很壮烈。

生:斑羚们, 你们被逼无奈, 你们很有智慧, 懂得奇数与偶数, 而且飞渡的时候也组织得井井有条。这种团队精神, 值得我们学习。

生:猎人们, 你们杀害斑羚, 目睹它们的表现, 你们不被它们的行为震撼吗?你们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吗?你们能心安吗?

生:猎狗啊, 你这忠诚的狗, 你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一定对斑羚的行为感到惊讶, 你也该为你的行为感到后悔, 因为你们属于同一类。

生:关爱动物, 珍爱生命, 人类应与动物和谐友好相处。

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 经过多元讨论, 思辨感悟, 终于对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在相互对话, 品味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对文本的解读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 进而把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

三、紧扣文本展开想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所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非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它要以文本为依据, 根据提示对文本中的人和事经过合理取舍, 拓展文本, 激活课堂。

孙犁的《芦花荡》最后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在你的脑海里再现老头子孤身一人, 手无寸铁, 轻易玩弄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 置他们于死地的情形, 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

1. 老头子在船头剥莲蓬吃心里想些什么?

2. 老头子用竹竿敲打鬼子的头时嘴里会说些什么?

3. 老头子战胜鬼子后, 见到大菱和二菱会怎么做?怎么说?

学生依据文本展开想象的翅膀, 点燃了创新的火花, 久而久之学生就想说、爱说、会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充满童趣而有创意的语言, 真正让大脑活起来。养成大胆假设、标新立异、小心求证、自圆其说的习惯。合理充分地想象, 拓宽创造的空间, 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且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能力, 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挖掘潜能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要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 紧扣文本, 挖掘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敬畏自然》文中有一幅插图, 请同学们给它拟个标题。

生:感悟自然。

生:和谐相处。

生:人和自然是一家。

师:标题拟得很好, 能不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

生:和谐。

生:保护。

生:爱。

语文教学设计亮点 篇3

关键词:逻辑主线;课的亮点;教学设计;弱电解质的电离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3–0027–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最近看了几节课,课题都是“弱电解质的电离”,觉得这节课能体现化学学科的一些特点;在教学设计中,一些问题颇具有典型性和挑战性,值得深入地思考和讨论。现就以“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为例对日常新课教学设计中逻辑主线和亮点的设计等问题作一些初步讨论。

1 如何设计课的逻辑主线

教学逻辑是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基础。恰当的教学逻辑应该遵从和反映教学内容的内部联系、组织顺序和结构,遵从和反映包括思维在内的学生活动的内在规律,也遵从和反映教学内容跟学生、教师相互联系的规律,遵从和反映教学活动跟教学系统外部环境(包括社会需要等等)相互联系的规律,因而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的逻辑主线是教学的核心思想和总的思路。它决定教学的基本格局、模式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选择,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时的整体依据和主要线索。要搞好新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设计好课的逻辑主线。

怎样设计好课的逻辑主线呢?一般地说,课的逻辑主线反映着课堂中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内在的思维路径。由于思维是“指向问题解决的间接和概括的认知过程”[1],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最普遍的形式[2],思维活动的实质就是问题解决活动,因此课的逻辑主线可以表现为课堂内解决主要问题的基本过程,反映诸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设计课的逻辑主线是设计(选择)主要问题、建构课的问题体系,寻找问题解决策略以逐步解决问题,使教学活动能够逐步深入,最终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了解有关知识的背景内涵,了解其内、外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空间,明确教学目标等等,是设计好课的逻辑主线的基础;课程理念是指导逻辑主线设计的重要因素。

怎样具体地设计好“弱电解质的电离”这节课的逻辑主线呢?

1.1 充分做好各项设计准备

1.1.1 分析教学内容的内部和外部联系

以“弱电解质的电离”为例,其内部和外部联系的分析如表1所示。

电解质、电离和化学平衡是“弱电解质的电离”最重要的关联概念,也是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时的基础概念。

1.1.2 了解有关知识的背景

了解有关知识的背景,就要了解知识所反映的对象整体以及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间的相互联系,了解知识产生和存在的环境,了解知识的形成、实践、价值和发展空间等隐含内容[3,4,5]。

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溶液、特别是电解质溶液的研究。但由于了解、认识溶液的微观结构比较困难,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逐步明朗起来。例如,19世纪50年代,威廉逊(A. W. Williamson,1824~1904)和克劳胥斯(R. J. E. Clausius,1822~ 1888)意识到电解质的分子和形成它的原子间存在着动态平衡,分子和邻近分子不停地交换原子(或基),离解出的原子(或基)只能存在短暂时间,所占比例极小。1872年,法夫尔(P. A. Favre,1813~1880,法)进一步提出:盐类电解成它自身的组分是由于水的溶解作用的结果,这个作用或者使盐电解后的组分达到完全游离的状态,或者至少达到彼此独立的状态。1885年,拉乌尔(F. M. Raoult,1830~1901,法)提出:组成盐的“正电基”和“负电基”(正离子和负离子)在溶液中是简单地混合着的。

1884~1887年间,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S. Arrhenius,1859~1927)提出电离假说,认为盐溶入水中时就自发地离解成离子,离子带有电荷而不同于原子;溶液越稀,盐的电离度越大,溶液电导μ也越大;在无限稀释时,分子全部变为离子,溶液电导达到最大值μ∞。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假说可以成功地解释离子的迁移数,可以说明强酸和强碱的中和热,以及其他溶液的反应热、沉淀水解、缓冲溶液、酸碱强度、酸碱指示剂变色原因等等,因而很快成为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的学说。

从1871年直到1884年,人们发现和研究了溶液的多种依数性现象,发现溶液的渗透压跟其体积和绝对温度存在着如下关系:PV=iRT(R为气体常数)。其原因何在?怎样解释i?当时的研究者并不清楚。直到电离学说提出后,才由范霍夫(J H Vant Hoff 1852~1911,荷)和阿累尼乌斯合作弄清了内在原因,搞清了i的含义。

但是,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有其不足之处:它不能说明离子是如何带电的;只适用于稀溶液,不能圆满地解释强电解质溶液的行为。它没有解决电解质在溶解之前是否以离子形式存在的问题,也没有考虑溶液中离子之间、离子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剂本性的影响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6]。

20世纪人们认识了原子的内部电子结构,才使离子如何带电问题迎刃而解。1913年以后,晶体结构分析证实了盐和金属氢氧化物在固态就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由此,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应该是全部电离的,但是实际上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并没有表现为完全电离。1923年,德拜(P. J. W. Debye,1884~1966,荷)和休克尔(E Hückel,1896~1980,德)提出强电解质理论,认为在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会被相反电荷的离子包围成为具有“离子氛”的中心离子。1926年,卜耶隆(N. Bjerrun,1879~1958,丹)提出“离子缔合”概念:两个电荷相反的离子间的库仑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克服热运动影响,形成“缔合对”,减少自由的离子,降低溶液的电导和离子的平均活度。克劳斯(Kraus)和伏阿斯(Fuoss)认为,电解质无所谓强弱,因为它的电离度是由溶剂的介电常数决定的。他们把硝酸化四异戊基(代)铵盐溶解在水和二氧六圜的混合溶剂中,变更水和二氧六圜的比例,在25℃下使溶液的介电常数从78.6变至2.2,发现这个盐在高介电常数溶剂中是强电解质,在低介电常数溶剂中则变为弱电解质。在介电常数达到临界值43.6时,这个盐完全离子化。人们也发现,许多化合物在水里是强电解质,但在非水溶剂中却是弱电解质[7]。

人类探索弱电解质电离的过程表现了两个重要特点:(1)人类认识弱电解质的过程也是致力于对其宏观现象作出圆满的微观解释的过程,了解其微观结构对于深入地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至关重要。(2)人类认识弱电解质的过程是不断地根据宏观事实作出微观假设,用新的宏观事实检验微观假设的过程。

1.1.3 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空间

“弱电解质的电离”在人教版教材中是高中化学选修模块4《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内容之一。根据现行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应该已经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在选修模块4《化学反应原理》中已经先期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没有列入电解质这个条目,但一些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已经出现了这个概念。教师必须事先了解学生是否学习过电解质概念并且掌握了电解质和电离概念,根据了解的情况作出相应安排。此外,还应该了解学生对原子分子运动状况(运动图景)、溶液微观结构以及溶解微观过程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可能性,以利作出适当的教学设计。

1.2 设计好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应该包括:在掌握电解质概念的基础上认识电解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知道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建立电离平衡概念,能从微观角度合理、正确地描述和解释电离平衡;知道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拓展和特殊类型。

“弱电解质的电离”是渗透、提升和强化学生对假说-检验方法的了解,认识宏观-微观联系,以及感悟化学学科特点的良好题材,应该在过程方面提出相应目标,同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求过高。

“弱电解质的电离”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或强化某些观念,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提出相应要求,但一定要遵循科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要有重点,不宜要求过多、过高、过急。有人提出要通过“弱电解质的电离”的学习初步建立化学平衡观、微粒观、反应观、实验观以及分类观,在一课时内提出这么多观念建构要求,实在是太多了。其中一些并没有很强的必要性,这样要求显然是不适宜的。

1.3 确定主要问题、建构问题体系

笔者认为,从奠定基础角度来说,掌握弱电解质电离的宏观表现、微观解释和符号表征,以及弄清它跟前面所学化学平衡的关系,是这节课的主要任务,由此可以确定课的主干问题。

按照这个思路,这节课的问题体系[8]可以设计如下:

为什么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导电?不同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导电能力相同吗?[前导问题]

为什么弱电解质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核心问题]可以根据哪些事实判断弱电解质没有完全电离?怎样从微观角度作出假设来解释宏观现象?怎样证明假设?[关键问题]

怎样用符号来描述(表征)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衍生问题]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跟以前所学的化学平衡有什么异同?[核心问题]离子浓度怎样影响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衍生问题]……

有人把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作为重点,这有利于学生认识电离平衡跟化学平衡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弱电解质的电离受温度影响的情况比较复杂,在中学化学中难以讲清楚,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教学效果。

1.4 构思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他们应该不难正确地回答第一个前导问题“为什么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导电?”。对于第二个前导问题“不同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导电能力相同吗?”,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做出回答。

对于核心问题“为什么弱电解质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的解决,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微观想象作出假设来解释宏观现象并进行假设的论证和验证。为了论证假设,需要应用已经学过的物质微粒知识。为了验证假设,需要由假设推想可能的宏观现象,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由某离子浓度的变化可以推断弱电解质没有完全电离,实验验证的关键在于如何鲜明地观察到离子浓度的变化,利用酸碱指示剂或pH计是常见和简便的方法。新的验证实验的设计是教师进行本节课教学创新的空间之一。

广义地说,由核心问题“为什么弱电解质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衍生的问题“怎样用符号来表征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应该包括3个内容:(1)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平衡”进行界定;(2)书写电离方程式(符号表征);(3)衍生电离度、电离常数概念(抽象概念表征)。

对于核心问题“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跟以前所学的化学平衡有什么异同?”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他们体会到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拓展和特殊类型,从而实现电离平衡概念的升华。其衍生问题“离子浓度怎样影响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有利于巩固“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拓展”的认识。此时,教师若以实验证明浓度、温度对其电离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电离平衡的深刻印象,乃至于理解电离平衡的特殊性。这里的实验设计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一个空间。

在具备条件时,还可以适当地介绍有关弱电解质电离的知识的应用和拓展。解释强酸和强碱的中和热、其他溶液的反应热、沉淀水解现象、缓冲溶液、酸碱强度、酸碱指示剂变色原因等都可以归属于弱电解质电离知识的应用;电离平衡常数的介绍和酸碱指示剂理论则是对弱电解质电离知识的拓展。

1.5 提炼、形成逻辑主线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提炼、形成逻辑主线。就“弱电解质的电离”这节课来说,其逻辑主线是:

2 课的亮点如何设计

一节好课往往有其特别引人注目、值得赞赏的不同寻常之处,通常就把这种特别引人注目、值得赞赏的不同寻常之处称为“亮点”。亮点对课的“成功”往往有着不小影响,因此不少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总要着力于亮点的设计,亮点设计遂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2.1 亮点的类型和判断标准

亮点的引人注目、不同寻常之处可能是教学内容(包括问题、举例、拓展等)选得特别好,也可能是教学技术工具(包括实验、模型、图表、电化教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等)设计或使用得特别好;可能是教学方法设计或者使用得特别好,也可能是教学过程设计或者组织得特别好;还可能是教学语言、板书、教态举止等特别精彩、值得称赞或者有特色,等等。

亮点的判断应该以学生的感受为基准。常有人在设计“展示课”时只顾听课教师的感受,而“亮点”实际上并不为学生注目,这样的“亮点”恐怕可以算是哗众取宠,不是真正的亮点;一味标新立异,也不一定是亮点。不管属于哪种类型,亮点都应该满足以下一些要求,主要是:

●富有新颖性、创造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特别适合于学生,有利于学生发展;

●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格调高尚、情操健康,没有负面影响,等等。

2.2 “弱电解质的电离”课中几个可能的亮点

亮点的设计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套。一节课也可能有不同的亮点,即使事先已经预设好了,在教学实践时还常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要做出调整、变通。事先做好多种准备,实施时充分发挥教学机智作用,随机应变,是亮点预设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在“弱电解质的电离”这节课中,下面几点做好了有可能成为亮点。

2.2.1 比喻和微观动画的应用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电解质的溶解和电离过程,教师通常要应用比喻和动画等。但是,微观粒子的运动跟宏观物体的运动截然不同,有很大的区别,不少人对此注意不够,常常导致科学性错误,对此必须特别小心。也正因为如此,设计恰当的比喻和微观动画可以成为课的亮点。

2.2.2 假设-检验方法的应用

如前所述,人类认识弱电解质电离的过程,假设-检验方法的应用起了很大作用。参照人类的认识过程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根据宏观现象提出微观假设,引导学生对假设进行初步论证,剔除不合理的假设,然后对合理的假设进行适当推演并验证假设的推演,包括对不同的假设进行比较,不但可以使学生形成对弱电解质电离的正确认识,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假设-检验方法的认识和了解,受到生动的科学方法教育,从而形成课的亮点。

2.2.3 科学观念的熏陶

通过对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微观解释,可以加深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特点的了解;通过对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关系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了解……新的事实和新的认识可以使学生原有的观念得到发展、提升,并应用于新的问题解决之中,从而形成课的亮点。

2.2.4 实验的创新和应用

效果很好的实验,创新的实验思路和先进的实验手段,也可以形成课的亮点。例如,上海市大境中学冯晴老师在上“弱电解质的电离”这节课时,先引导学生测定不同浓度的醋酸、盐酸和未知酸的pH,然后讨论同浓度的醋酸和盐酸的pH为什么不同、不同浓度醋酸的pH为什么不同、如何比较醋酸和未知酸的强弱3个基本问题,使课的内容逐步深入,主题突出,结构紧凑,效果很好,形成了亮点,显示了其团队的教学智慧。

3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应用电离过程的速率曲线,可以说明强、弱电解质电离过程中离子生成和结合成分子的速率随时间变化情况的不同。但是,从微观角度看,电解质的溶解和电离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不是先溶解而后再电离。因此,电离过程的速率曲线是不符合真实情况的,要防止由此导致学生产生对电解质电离过程的错误认识。电离过程的速率曲线要慎用,最好不用。

(2)电解质的强弱跟溶剂的介电常数有关。在介绍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时,应说明是在水溶液中。

(3)不少人认为“分类观”是化学的基本观念之一,并且把“分类观”的建构作为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这些看法都是不妥的。

上面对逻辑主线和亮点的讨论主要是在认知领域进行的。实际上,在教学中情感活动的主线和亮点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要努力做好,不应忽视。此外,还应注意做好作业设计等工作。

“弱电解质的电离”的教学可以彰显化学科学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以实验为基础等特点,彰显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这个内容具有典型性和挑战性。怎样进一步搞好“弱电解质的电离”的教学设计、创新“弱电解质的电离”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汪安圣主编.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4.

[2]王甦.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76.

[3]《化学发展史》编写组编著.化学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4][英]柏廷顿著.化学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赵匡华编著.化学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65~166.

[6]万洪文,詹正坤主编.物理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28.

[7]黄子卿著.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修订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18,125,156.

小学语文教学亮点 篇4

辛翠玲

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即兴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小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文本资源,亦可开辟练笔天地,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可以让学生模仿说写课文优美的语言。

二、情到浓时开笔

三、悬念空白处练笔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教学中,学生入情入境,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候安排小练笔,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

1.课文空白,补一补

课文中含蓄、简练处,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就能切实感受到自样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把简练的写具体,把含蓄的补充出来。

2.悬念结尾,续一续

很多课文的结尾都写得比较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很多猜测的空间。对于这样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这些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

语文主题亮点 篇5

柏城小学

柏城小学以“语文主题学习活动”为锲机,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深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提速”,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实现厚积薄发;让生活走进课堂,把学习语言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

一、积极探索阅读量增加前提下的“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当作主题阅读的主阵地。

教师共同探讨,改进授课模式,变单篇教学为单篇引路、单元整合、主题阅读、读写共进的教学模式。每个单元选一至两篇重点课文精读,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阅读习惯。用4-6课时进行主题阅读材料的自主阅读。边读边做赏析性的摘抄笔记,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利用1课时进行组内交流和班内交流与辩论。学生可以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发现的出色文段跟其他同学交流,对有不同意见的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为之提供佐证。语文教师在如何保障阅读时间、如何保障足量的阅读内容、如何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反馈矫正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扎实有序地进行“主题语文”的课外系列活动,提高活动效益。

各班建立图书角,班级图书量不少于每生两本,张贴《小学生阅读书目》,建立《小学生图书借阅记录本》。在教室内张贴《小学生必背古诗》,并在后黑板设专栏“每日一诗”进行背诵,并举行了唐诗宋词、古典诗文等为主题“古诗文诵读比赛”。三至五年级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本》,围绕课外读物,可摘抄,可写读后感,学校进行读书笔记展评。学校举行以“读书伴我成长”等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评活动。举行“我读书,我快乐”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把课本主题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在班级中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家长、孩子共写读后感。评选出“十佳书香少年”和“十佳书香家庭”,来激励亲子共读的兴趣。在占有大量生活材料和阅读材料后,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进社区服务,体验生活,将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作为材料,进行生活化作文创作。

小班化教学 亮点众多 篇6

五里界中学 刘汉清

本学期在推行“一主多辅”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同时,我校又实施了小班化教学,即小组合作学习。在与小班化教学的亲密接触中,我真正体会到了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之所在。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的培养。小班化教学之所以成为教育的亮点,是因为它以素质教育为背景,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重视以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行熏陶学生,注重加强“师—生”、“生—生”、“师—师”的多向交流和合作。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自我实现。传统班级由于学生多,教学时间又是一个定量,所以,在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把发言机会给予那些,能与老师上下呼应的优等生。因此,小班化教学这一新的组织形式为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人人发展”目标的实施得到了更有利的保证。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人员少,运用分组教学就会起到在大班没有的效果。每个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小组集体讨论。“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副,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副”。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以小组集体形式出现,有时,尽管是学生个体活动,但教师应认为他代表小组,评价与激励的语言也针对小组,这样,小组中个别人员的活动也自然会受到小组其他人员的关注。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组内或组间相互评估,评估的活动,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估,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无形之中就有了很强的亲和力。从而班级成员间 的学习关系也得到了调整。更能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小班教学想得到显著效益,关键取决于教师在“做什么”,如果仍然沿着原有的教学策略、方法,那么班级大小并不起多大作用。课堂教学始终是小班化教育的主渠道。我认为教学应是教与学交互影响和活动的动态过程。班小了,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地设计各种新的组织形式,如小组围坐,圆形等。课桌由“秧田型”改为“小组型”,老师从讲台走下来只是形式的变化,它带来的深层改革是变被动教学为主动式、互动式。在课堂教学中,使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交流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交流,形成全方位的和谐互动。因此,小班化教学有效地调节了师生关系及交互作用,形成了和谐互动的教学关系,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教育均等性、充分性、综合性和个体性原则。小班化教育真正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对优质的教育和最优的发展。

语文教学设计亮点 篇7

选址与区域风格相一致

以慈铭第九家分院——金融街分院为例, 它所在的月坛大厦, 在西二环西侧, 而著名的金融街在西二环东侧。在写字楼租赁的价位上, 九分院避开了金融街的高价位, 做到了“适当地贴近金融街, 适当地远离金融街”。由于该地区白领人群相对集中, 而且停车位非常充足, 因此体检者到此体检十分方便。

望京分院考虑到该地区韩国人居住相对集中, 其整体设计上突出了韩式风格。比如, 导引标识全部采用中韩文对照;等候区采用韩国框架、窗格式结构, 贴上“桃花”, 绚丽而又充满朝气, 同时使韩国体检者感觉非常温馨而又亲切。

私密性作为环境设计的重要环节

将体检者私密性作为环境设计的重要环节是该体检中心的设计亮点。它在私密性设计时第一是把男女分开, 基础项目 (比如内科、外科、心电图) 以及独立项目 (女性乳透等) 分开;第二是发挥LED显示屏的作用, 随时告之里面如果有人在进行检查时, 外面的体检者请耐心等候;第三是双重门保障, 通过两道门以及额外增加窗帘的设置, 让体检者, 尤其是女性体检者更为安心。

在对个人体检结果保密的工作上, 体检中心对体检者实行一对一的服务, 绝对保护体检者体检内容的秘密。

亮点设计

*轻松候诊

轻松的候诊环境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首先, 流程、快速通道的合理设计, 大大缩短体检者的候诊时间。其次, 通过壁画、吊顶、灯光的特殊设计来转移体检者的注意力。再次, 咖啡机、书报架等设施, 为体检者创造出和谐安逸的候诊氛围, 同时降低候诊环境的嘈杂程度。最后, 利用有限的空间, 最大程度的增加座椅, 除了中心候诊区以外, 各科室门口也增加了座椅。

慈铭体检中心将医院与宾馆、医疗与服务的理念完美融合

1.济南部体检中心男宾区

2.金华部体检中心女宾专区

3.慈铭北京体检中心侯检区

4.将体检者私密性作为环境设计的重要环节

体检中心的等候区除了上述特点, 还表现在它选用了布艺座椅, 大大增强了体检者的舒适感;整体装修风格避免采用方方正正的呆板设计;通过细节的点缀, 为体检者营造温馨的氛围。比如, 将荷花形状的企业标识镶嵌在吊顶上或雕刻在墙壁上, 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此外, 在服务上, 体检者事先就填好了导检册, 体检中心通过全程的电子管理, 10秒钟电子扫码, 直接将体检者的信息采集到电脑中。

*主色调选择

体检中心的整体设计风格以绿色为主色调, 清新优雅又显得生机勃勃。无论是沙发、门框还是指示牌, 绿色点缀着体检中心室内环境的各个角落。

*绿植选择

医务人员办公室多选择有吸收辐射功能的植物, 如球状植物、万年青等。体检环境多选用宽叶型的植物, 以充分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 净化室内空气。体检中心很少摆放鲜花, 用纸绢花作为室内环境的点缀主要是避免花粉易对特殊体质的人群造成过敏。

*餐厅的多功能

餐厅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可以满足体检者就餐、员工培训、会议等多种功能需求, 所以采用方便移动、且自由组合的桌椅, 并且配备了先进的视听设备。

*特殊科室的灯光要求

乳透、眼科检查都需要在暗室和密闭的环境中进行, 体检中心将其设置在走廊的中间位置, 避免太阳光直接射入屋内;彩超科室里的日光灯管通常只选用一个, 因它直射到屏幕会产生“花”、“虚”的情况, 所以需要相对暗淡的光源环境。

*“女线”设计

女线设计有7~8个科室, 颜色以暖色调为主, 粉红色、紫色、浅黄色的运用也很广泛;安装家庭配饰 (如壁画等) ;在一些区域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女性到此有非常温暖的感觉。

*设有提前入住的体检房间

许多体检者会提前入住体检中心以保证第二天体检结果的准确、科学。慈铭体检中心对于此种房间全部采用宾馆式设计。淡雅的墙壁颜色, 柔和、明亮的室内光线、精巧的布艺沙发、床边软软的半圆形小地毯……无不让体检者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此外, 一些房间通过门的设置, 可同时接待不同家庭的体检者, 也可形成套间式住房。

*独立实验室

该中心的独立实验室是完全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建立的, 并且每年接受卫生部的检查。除了国家规定的艾滋病、梅毒以及一些病理项目 (女性TCT) 不能检测以外, 其余项目 (比如肿瘤、生化、免疫等) 都可在独立实验室内完成。

3种标识的运用

体检中心的标识设计了3种:

一是附墙式标识:标识牌与墙面垂直, 作为科室牌使用, 体检者对整个走廊的各科室分布一览无余。

二是悬挂式标识:主要用于各区域的划分, 对不同区域起导向作用, 多用于走廊。此种标识更易引起体检者的注意。

三是地标式标识:在前厅摆放一个地标式指示牌, 为体检者呈现出整个体检中心的区域分布, 它的优点是直观且整体性强。

预留发展的空间

国家对于体检中心面积有着严格的规定, 房间单位面积不能小于6m2, 整体面积不得小于600m2, 而慈铭体检中心大部分分院面积都在1500m2以上。

由于每个单位和个人的体检项目不一样, 因此设备使用的饱和度也不一样, 经过多年摸索, 体检中心充分利用每一台设备的最大承载量。以骨密度测试为例, 它通过顾客把手放在仪器上的形式进行检测, 需要30秒的采集时间, 打印出体检报告, 共需要1分钟。经过测试, 1台骨密度仪器, 一上午最多能为120个病人提供检测。新安装一个软件后, 骨密度仪器最多能完成160人的作业, 所以各分院在设置预约的时候, 通常会安排130~140人进行体检。仪器的饱和度, 结合分院的面积, 以及各院近几年的承载量做出统筹安排, 合理且高效。预留20%承载量的目的是解决临时状况, 比如临时来的体检者, 以及体检者临时增加项目等。

各科室在男女线、重点线上都会预留空间。由于慈铭体检中心选择写字楼作为体检处所, 所以可以通过扩租的形式来扩大面积。这样做的前提是, 租前要充分了解周边环境, 以及写字楼的使用率。

探究教学新亮点 篇8

关键词:探究;教学;新亮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存在与物理有关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让学生利用学习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夏天吃雪糕时,为什么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气”?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镜片上为什么会出现水雾?为什么把衣服凉在通风处干的快?为什么高原地区要用高压锅煮饭?为什么不允许汽车超载?为什么飞机的机翼要做成上突下平的形状?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交流?……这些现象尽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学生在没学习物理之前是没法解释的,但是学习物理知识后,这些现象变的十分简单,学生会感悟到物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让学生知道物理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优化课堂结构减轻课业负担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战场,打破“堂上由着老师灌”的局面,实施“四主”,“三同步”的新教学模式。四主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参与中学习。思、看、读、做、听、议、写、评,在教师指导下,交错进行,步步深入。三同步是知识,方法、能力同步走。

教师的备课,讲课、辅导,学生的领会、理解、记忆,都要把能力提高、智力开发当做基础工程去抓。同时做好习题分类、归档工作。海水舀不尽,习题做不完,但类型总有限,抓住典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堂上就把知识落在实处,多给学生方法,从能力上,素质上解决问题,提高做题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我们一改传统的讲学式,开展多种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有味有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组织摄影组、航模组、家电维修组、板报组、小制作小组等,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展才华。让他们在大海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定期举行小型竞赛,物理学史实笔赛,基本概念抢答赛,物理规律猜谜赛,新型设计实验赛。让每个同学在不同场合多露脸,多闪光,以成功激情趣,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1、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的进程中,我们不得不深谙和把握人的主体创造特质而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不断发掘人的创造精神,把重视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2、创新精神教育。信息时代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创新。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等构成的创新人格及创新能力,应成为新世纪的价值取向并升华为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3、道德意识教育。道德意识还包括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人是社会的人,人必然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之中,要实现群体指向和个人意识,就必须确立某种准则和价值取向来调整处理彼此关系,对于道德追求和完善也就必然成为人的自学精神需要。

4、社会责任感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国家的昌盛,国民的素质的提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又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养成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5、平等观念教育,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坚持和捍卫真理,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反对专制与独裁,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维护作为人应该具有的权利。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为老师应该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精神的发展,知识只是起载体作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人认为人文精神教育中只适用文科教学,理科教学是一些机械的数字运算和一成不变的概念、原理、公式,对如何在理科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却束手无策,现本人以物理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彻底改革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导学”的教学方法,“探究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导学”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导学”倡导的是一种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京九小学教学工作亮点 篇9

1.学校实行校委会领导包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学校领导积极与教师交流,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关注教师课堂表现,向40分钟要质量。

2.重视集体备课.积极倡导发挥教研组集体的智慧,重视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坚持每周在同年级同学科中开展一次集体备课。

3.学校制定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自我评定学习习惯行为,教育效果明显。

4.学校以古诗诵读为特色教育。

公开课课教学评比亮点评语 篇10

第 1 篇:计算机上机课教学亮点经验总结《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课教学经验总结

计算机课程是我校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课,它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也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上机课又是学生加强理论理解的最好途径,通过上机实验学生可以演示和操作软件的各种功能,了解它的特点和作用,逐步熟悉掌握软件的功能及使用,同时也对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结合我平时的教学谈几点意见: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计算机上机课的准备工作是非常繁琐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上课前一定要对该节课的全过程进行周密的思考,包括上机的题目、时间、地点、课时分配、上机次数,硬件 和软件环境等内容,比如,学生上机所需的计算机及有关外部设备都要能正常运行,功能完好,适合学生上机实验,所用的设备要合理分配,集中管理,一些辅助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黑板等)都要能满足上机实验的要求。选择好所需的操作系统软件、语言环境、应用系统和辅助教学软件,预先把这些软件装人计算机内并调试好随时可供调用等,这些都要和实验管理员提前联系,安排好上机实验的有关亊项,要避免出现漏洞和琉忽。

二、课堂组织要得力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导演,上机操作如果组织不好,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如上机目的和要求不明确,学生在上机课上只是充满新鲜好玩的心理,或随心所欲乱玩一气,或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上完机后觉得自己一节课好像什么也没学会。针对以上情况,作为老师就应该认真组织整个操作过程。

首先,把本节课的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一遍,并在上机操作以前及上机完毕后让学生完成上机作业,老师要重申本次上机课的目的和要求,指明实验要点和要注意的亊项,对实验中的难点之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或生疏命令,教师要首先进行演示和讲解。

其次,对学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有高标准严要求,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一定要按规范和标准进行,如,开机、关机等要按正确的步骤,键盘打字的姿势要正确,特别是学生在做作业时,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注意培训学生在计算机使用中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独立操作和使用计箅机打好基础。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边讲边练,使每个学生都有亊可做,让被动的理论接受变成主动的动手操作。

最后,引导学生做好总结提升,通过上机实验,督促学生总结上机实验的收获,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要得当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平时的上机课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上机操作时,学生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一一解答操作,不仅教师感到分身乏术而且还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组教学则可以避免上述弊端。教师将每一横排的人分为一小组,每个小组选水平最高者为小组长。当本组同学遇到问题时,由小组长充当小老师进行辅导。当有些问题较难时,教师要鼓励全组成员一起研究解决。如果处理得当,教师要及时表扬,使学 生充分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这样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小组 成员的动手能力。既减轻了教师的相对工作,又极大地锻炼了学生们动手解决实际问埋的能力。这远比老师在上机时三番五次的说作业的要求要高效。学生完成作 业后,应该存到教师机的指定的文件夹内。同时,学习PowerPoint 时,可以把具体操作步骤形成的文字资料和屏幕广播录像形成的多媒体文件放在班级群里。这两种资料就构成了“帮助系统”。学生如果不僅,可以直接査阅该帮助系统。另外,当遇到比较难的操作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和交流,营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几乎所有的学

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自己去学习一款复杂的游戏,自己将花费福多的时间,但是有高手在旁边指点,则事半功倍,很快就能学会。所以上机操作时,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开展讨论。实践证明,通过讨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刻,掌握将更牢固。

四、效果评价要及时

这是极其关键而必要的一步,学生完成任务之后,非常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肯定,产生成就感。例如,要求学生用 PowerPoint 给朋友制作一张多媒体贺卡时,在作品中要求包含移动渐变、形状渐变、淡入淡出,插人声音等知识要点,学生完成后直接保存在教师机上。随着一个“任务”完成,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教师应尽可能当堂评分,并登记在册。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同学,要当场进行表扬,并通过屏幕广播的形式给所有的学生欣赏,再让做得好 的学生给其它同学讲解他(她)是如何完成这优秀作品的,这祥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要上好一节上机课并不容易,它需要我们老师精心备课,只有准备充分、组织得力、方法得当、评价及时,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生动、有效,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三分校

王欢

2016-11-4

第 2 篇:教科课标版四级下册点亮小灯泡公开课教学设计_202、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电流可以使灯泡发光,懂得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经历使用电线、电池、让一个小灯泡发亮的活动;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通过观察体会到电流的路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用电安全知识,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连接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电路。

教学难点:

1、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

2、区分短路和断路。

教学准备:

小灯泡、电池、导线、记录纸、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和学生简单交流,集中注意力。)

二、观察材料,认识结构

观察小灯泡

(设计意图:了解小灯泡的构造,为点亮小灯泡做铺垫。)

三、让小灯泡发光

(一)、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设计意图:激发小组合作意识,探究不同的连接方式。用小灯泡亮起来的现象判断看不见的电流在电路中流动)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

(设计意图:诊断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加深知识的理解,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二)、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向同学们演示或者画实物图。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用投影展示,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设计意图:点亮小灯泡可以用不同的连接方法,并且找到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的共同点。)

(三)、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不用实验也可以判断哪种连接方法能让灯泡亮起来。)

四、安全教育

板书设计:

2、点亮小灯泡 小灯泡 导线 电池 断路 小灯泡不亮 短路 会损坏电池

第 3 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浅析_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浅析人教版新课标 一:让学生学会提问

有民主和谐的整体课堂氛围作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便水到渠成。小学生的思想很活跃,求知欲望很强烈,对所有的事物都有好奇心,所以他们的心中是不缺乏问题的。但学生小小的问题种子能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就要看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在课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问题,当他们提出的问题值得分析时,我们要说:“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如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去找相关的课文,通过阅读分析,让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点拨引导,以解决学生的问题。当他们的问题跟课本内容一点也不相干或不合理时,首先要肯定他的勇气,然后委婉地告诉他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不合理,可以课下找老师解决。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是对他们学习兴趣的珍惜,也是对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肯定,还可以锻炼和引导他们的思维逐步地深入到问题更深的地方去。让学生的问题贯穿课堂可能看起来要乱一些,似乎是毫无章法,但是如果教师稍加引导和归纳,引导学生的问题,归纳学生问题,就能水到渠成,有

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课堂朗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让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文本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问题,感悟思想。阅读时,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书声中感受到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短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很适合小学生去读。先不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单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来说,读诗就是最好的方法。阅读还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创意朗读,比如分角色朗读,带表情朗读,听录音朗读等。不管哪种形式,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感触课文。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情感的感悟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

三:融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不应该仅仅限于作文课的教学,还应该把写作能力的训练分散融汇在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中

及时注意,利用课堂进行作文教学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看童话,因此可以选取美丽动人的童话故事,在阅读课上发给学生,让两个同学合看一本,这样做是为了先带动一部分爱看书的学生,再带动全班学生。到后来,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爱看的书,以至于班级建立起一个“读书角”,书橱里的书就成了大家的财富,成为大家的精神“粮库”。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是读书时必须拿起笔,要么圈点勾画,要么择句积累,要么写下感受。当然小学生能力有限,应该以积累优美的词句为主。我班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漂亮的专用笔记本,不是用来做课堂笔记,而是专门用来读书摘抄优美语句的。这样的阅读练习多了,学生自然知道了如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如何把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如何把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虽然这其中的一些表现手法技巧学生并不明白,但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有一次在作文练习时,学生在作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式来写他的奶奶,我在他运用倒叙的段落部分,特意地批上“运用倒叙,很吸引读者”一句话,并在班上作为典型加以表扬。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是倒叙,而且对它的作用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既要学习知识和技能,又要掌握方法和过程,还

要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取得成效的关键。为此,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竭力让学生“动”起来,建立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自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在很多优质课上,小组活动中,或者学生提出问题,或者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发表对其他学生的看法,形式丰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教师都不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初体验来有针对性地引导。这种重视学生初体验的做法是非常合理的,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

五、总结

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学生学习的仓库,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比较简单,因此看待问题也很单纯,但教师不要认为小学生就没有思想和感悟。有一次,我让学生说出本地几种冬天开的花,并简单描写一下花的样子。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有的说有的写。在各小组发言时,连着几个小组都写的是梅花。于是我提示说,在我们这个地方冬天是看不到梅花的,大家所说的梅花都是书上讲的,仔细想想有什么花,不仅是田野上的,在屋内开放的也可以。这下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有的说水仙花,有的说君子兰等,还有个同学说大白菜花,我迟疑了一下,然后把问题抛给了这个学生,问:“大白菜是怎么开花的呢?”这个学生说:“我记得去年冬天,妈妈把吃剩下的白菜疙瘩种在花盆里,时常浇些水,不用上花肥,过不了多久就开始长出花茎,再长出花骨朵,开出一个个黄色的小花,很香的。但我忘了是几个花瓣了。”他的发言立刻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大家都认为非常正确,我也认为那节课他讲的大白菜花是开得最真实、最朴素的花。

第 4 篇:让趣味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以“吨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让趣味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以“吨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

让趣味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以“吨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

江苏大丰市白驹小学(224113)

陈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又要精心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探究,使课堂充满智慧,洋溢着理性的光芒。下面,笔者结合“吨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谈谈课堂激趣的一些思考。

一、开篇诱趣

学生是具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趣味盎然的状态下快乐学习数学。如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教师用课件出示喜羊羊和美羊羊争得不

可开交的场面:“喜羊羊:‘我认为那个卡车上的煤炭有15吨。’美羊羊:‘你瞎说,我们什么时候见过‘吨’这个东西啊!明明是15千克。’……”教师提问:“它们的问题你们能说得清楚吗?”这样以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进行课堂教学引入,既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通过问题促使学生去合作、去探究,使数学学习充满了吸引力。

二、授中生趣

好的课堂开端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讲,但这并非是万能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能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对待学习。如课始导入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讨活动:“两只小羊的争论,你认为谁的说法是正确的?同时要说出理由。”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议论。有学生说道:“我认为15吨是对的,因为15千克的东西我是可以拿动的,但是一大卡车的煤炭我是根本拿不动的。”这时有学生说:“你拿不动,也不一定就是15吨,可能是15堆呢?”还有学生说:“要注意数量后面的单位。”……教师顺势利导地问道:”‘吨’到底是什么单位呢?有没有同学对它有点了解呢?”学生纷纷回答道:“我听我叔叔经常说,又拉了一车 10 吨的苹果。”“我舅舅家卖钢材,经常听到他和别人联系说‘再配给他们30吨钢材’,我感觉‘吨’好像是表示重量的单位。”“对,‘吨’一定是表示重量的单位。我昨天听新闻中播报,去年秋粮丰收,产量达多少吨。”……只有当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时,他们才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学习中才会积极思维,调动所有的感官协同运作参与学习。

三、实践激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实践、观察与反思等活动之中,那么学生必定会兴趣盎然,数学教学也会更加出彩。如在“1吨有多重”的教学中,教师问:“谁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吗?”学生纷纷回答:“我的体重是28千克。”“我的体重是23千克。”“我的体重是25千克。”……“下面请我们班的几个大力士来抱一抱体重25千克的同学,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生1:“很沉的感觉。”生2:“很重。”生3:“抱起来很吃力。”师继续问道:“你们都是班上有名的大力士啊!如果请你一次抱两个这样的同学,你会感觉怎么样呢?”生4:“更重,根本抱不动!”“想不想知道1吨是多少个这样同学的重量吗?先猜猜看。”学生相互猜测,有的说“1 吨有10个同学重”,有的说“1 吨有20个同学重”,还有的说“1吨有15个同学重”……教师先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巨大的地磅上站满40个小朋友,地磅显示“1吨”,然后说道:“看着画面,你感觉到1吨有多重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40个25千克的小朋友重量是1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说体重、抱一抱、想一想等活动,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既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更加浓厚,又使他们对吨的感知更加丰富。

四、结课留趣

理想的数学教学是一个课内、课外有机联系的整体。所以,教师要细化结课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延续,从而达到余音绕梁、让学习充满遐想的理想境界。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结尾,着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温馨,流淌着快乐。如在“吨的认识”学习梳理阶段,教师设计以下几个环节,旨让学生在趣味横生的情境中深化学习,促进认知内化,并有机地拓展到生活之中。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喜羊羊、美羊羊的争论,使课堂学习衔接有致。第二个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物过桥”的动画:“木桥上方标注‘限载3T’,一群小动物各自开着各色卡车准备过桥,小猴拉2吨的苹果,小熊拉的是4吨木材,松鼠拉的是900千克核桃……”教师问:“它们谁能顺利过桥呢?为什么?”第三个环节,让学生修改数学日记,深化所学知识。有一则学生的数学日记如下:

美丽的早晨

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晴

早上6∶30,我准时起床,进行了80厘米的跑步,然后回家刷牙、洗脸,最后吃早饭。我先吃了一个60千克的鸡蛋,再喝了一杯大约300克的牛奶,又吃了一块200吨的面包。吃完早饭,我背起重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路上遇到了我们班上最重的××同学,他重32吨。我们俩边走边谈,很是开心,就在快到学校的时候,遇到一辆载满10千克水泥的大车疯狂地开过来,把我们吓得不轻……

一节理想的数学课,应该是趣味横生的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或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收到“课已结,而趣犹在”的良好教学效果。

上一篇:供应部统计工作职责下一篇:国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