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精选9篇)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 篇1

一、概述:

对于一名知识青年,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生历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人民的生活变的更加舒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尽自己应尽的力量。我能够在寒假进行相关的实践调查,十分高兴。

二、调查方式

我的有关新农村与我家乡的变化调查方式主要是个体调查、资料查询以及寻访相关人员。

三、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就教育和医疗方面进行了着重调查。

在教育方面,要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此次对于教育状况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和其家长,他们大多数人都表示对当地的教育服务状况满意,学校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国家的义务教育给大多数的人减轻了负担,国家的减负政策效果也很明显,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长表示学校要适当增加一些活动器械以满足学生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村子中的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投资教育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到好的学校就读,自己会尽一切努力为孩子争取,他们认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够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在医疗方面,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当地的医疗服务状况比较好,能够满足需要,同时村里的医疗保险也比较到位,可以及时解决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过大家觉得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还是太少,特别是小病不能解决;医疗机构的医疗(包括医药,挂号,住院等)费用高,手续繁琐,定点医院等限制有的时候让人难以承受。遇到意外事故,大病的时候,国家报销的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少,所以大多数的人认为医疗保险要以保大病,保住院为重点,很少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虽然医疗保险存在一定的缺陷,可是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参加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每年只要投入很少的一部分钱就能够再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获得比较大的补助。投保的费用当中大多数都由村政府承担,这得益于村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大家对于自己承担的比例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太清楚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对于患病后的就医情况,大部分的人选择的医疗单位村卫生室,只有很少的人选择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村卫生室主要原因是离家近;而县级医院凭借其质量也占据一定份额。

四、针对调查结果,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提出的看法

1.对于教育:

乡镇政府应该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可以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和

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要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

2.对于医疗:

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全市农民的民心工程。从调查情况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医疗,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组织和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做好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

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变乡村医疗卫生设施简陋的状况,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一环。建议:一是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在编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实行统发,并安排一定资金有计划的购置和更新一些设备,特别是一些应急的抢救使用的设备。二是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整合,规范村卫生室功能及乡医的工作职责。三是扩大和延伸村镇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做好农村家园清洁工作。

增加定点医疗机构的数量,方便参保农民就医。把有能力,医疗服务状况好,设施先进,服务态度好的医疗机构吸收进医疗合作制度中,让参保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要十分关心重视农村医疗卫生这支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乡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医风医德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二是要激活用人机制,争取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三是建设好乡村诊所,提高乡医待遇。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乡村诊所的规范化建设列入议程,逐步建设好诊所分离的村级诊所,配备好基本的诊疗设备,同时改善乡医生活待遇,让乡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国家可以调整补偿的标准,扩大报销的范围,不仅大病住院等情况可以报销,小病国家也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解决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调查资料分析,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五、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 篇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放在第一位, 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增加收入, 提升生活质量, 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 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 环境问题同样不容小觑。CO2排放量愈来愈大, 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 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 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低碳生活”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有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发展低碳经济, 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量。为此, 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服务团走访了岱山县, 采访了相关领导和群众, 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环境问题做出了一些探索和讨论[1]。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提出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 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在这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基础上,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进一步加大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力度, 制定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重大举措, 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投入, 这为岱山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 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这五者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 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 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形成移风易俗,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环境卫生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国家明令禁止的烈性农药并没有从源头上完全禁止, 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 厂家商家有利可图, 农户使用方便, 所以屡禁不止。因此使用这类农药后, 经暴雨冲刷, 必定形成大面积污染。可是由于见效快, 价格低, 再加上市场管理监督不严, 导致这些农药屡禁不止。超过国家标准滥用化学肥料, 造成土地砂化, 农产品质量下降, 由于农民的专业知识有限, 对科学的使用化学肥料的认识不够, 因此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2) 随着不可降解塑料地膜的大范围使用和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无控制使用, 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 空中、水上、树梢、地里随处可见, 因农村的承受能力脆弱, 处理污染消化能力太小。

农村的人畜粪便混合利用,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这是由于农村人民的长期生活习惯, 还有对科学的认识不够所造成, 以及长期以来政府和民间经济力量不足, 难以承担农村改造的费用等原因所致。

(3) 农业作物的秸秆无法处理逐渐成为一大新的污染源, 退杆还田影响作物生长;焚烧秸秆污染空气, 推到河里污染水源, 由于制造沼气投资大、费工多, 因此缺乏有效管理。小砖窑既耗土地, 同时烟尘污染又大, 破坏农用耕地, 给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农村小沟小河淤积和漂浮物蔓延滋长增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乡村缺乏财力治理, 农村环境恶化, 已经出现河流滚滚, 却饮用水短缺的尴尬现象。因城镇产业转移,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些污染企业进入农村, 农村的水源、土壤、空气等严重污染。农村改造饮水大都是本地处理经营售出, 饮用水质难以保证达标, 水中农药化肥的残留 成分较多[3]。

据岱山县“农办”2010年7月14日提供的资料, 截止到2009年12月, 在岱山地区建造了集中池24 532m3, 加上分散的小池5 054m3, 在岱山的农村地区建造了大面积的污水处理池。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 岱山县投资城市管道天然气项目:计划投资4 850万元, 投资期限从2007~2020年。至2009年底, 新区管道入户数近1 500户, 目前为止, 使用天然气的用户已达300多户, 占已入住户数10%以上, 管道296 348m。

2005年, 岱山动工建设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项目——衢山风力发电场, 总投资4.2亿元。2008年10月, 一期工程全部建成, 48台机组投入运行。衢山岛风力发电场年利用小时数约为2 200h, 年平均发电量可达9 000万kW·h[2]。

1996年, 岱山县开始参与潮流能发电研究开发, 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合作进行“70kW潮流实验电站”项目。2002年4月份, 装机容量70kW的中国第一座潮流实验电站在岱山县龟山水道建成。2010年, 浙江省首家潮流能发电设备生产企业在岱山落户[5]。这些都说明岱山县在“低碳生活”的快速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 改善卫生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4.1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

4.1.1 合并处理

在推进农村“三集中”建设中, 同时规划建设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地方, 则应将居住区生活污水引入合并处理, 可补充工业污水活性污泥法处理时的营养源, 提高处理效果, 亦可降低投资, 提高管理水平, 确保达标排放。

4.1.2 与灌溉相结合

在缺水少雨和蔬菜生产地区, 可采用苏S03-2004《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艺, 建在居住区绿化地下, 净化出水由管道排送至灌溉渠或调蓄塘, 供农灌、浇菜用。

4.1.3 与生物氧化塘相结合

居住区附近有一定面积水塘, 可采用苏S03-2004《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艺, 建在居住区绿化地下, 净化出水由管道排送至水塘, 水塘再选栽沉底和浮水植物, 并放养适当的鱼、河蚌、螺蛳。

4.1.4 人工湿地与生物氧化塘一体化

一级厌氧发酵池 (二级厌氧发酵池) 建在居住区绿化地下, 二级厌氧发酵池+人工湿地 (或仅人工湿地) 建在水塘边, 将水塘边坡改造为人工湿地床, 形成人工湿地与生物氧化塘系统, 既节约用地, 又充分利用地形, 有利于污水净化流程布置。

4.1.5 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合建或分建

在居住区绿化面积大, 又适宜布置人工湿地, 则将一、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合建, 选用观赏植物, 使人工湿地成为居住区一景;如居住区绿化地小, 不宜布置人工湿地, 可将一级厌氧发酵池建在住户宅旁, 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建在居住区附近洼地、荒地上。可在人工湿地床上选栽经济性水生植物。一级厌氧发酵池要尽量建在住户宅附近, 这样泥砂和悬浮物被截留下, 排水管道不易堵塞, 管坡可降低, 管径可小点。

4.1.6 因地制宜改造化粪池

旧村庄扩建中, 原有化粪池尽可能利用, 可直接建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相对集中几户合建一组厌氧发酵池+人工湿地床, 或者分建一级厌氧发酵池, 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集中异地建;附近有养殖场, 建净化沼气池, 亦可将生活污水引入合并处理[4]。

4.2 建造无害化卫生厕所

在农村大力开展以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为重点的改厕工作, 可以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生产条件, 有效地预防疾病, 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粪便是许多疾病的传染源, 传播3大类约100多种疾病, 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粪便不作处理直接排放, 还会污染环境和水源等。改厕率达到70%时, 可以减少儿童腹泻发病率36%;减少血吸虫病感染率77%;减少蛔虫感染率29%;减少中、重度营养不良率36%[6]。

4.3 挖掘清洁能源的利用潜力

岱山的龟山水道是世界上潮流能开发利用条件较为理想的地区之一, 其蕴藏的潮流能量是长江三峡的3~4倍。水力发电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 每年可节省标准煤约3.13万t, 给缺电、缺能的岱山发展环保能源产业, 将能源经济更好地纳入商业运作提供了新思路[5]。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潮流发电将对弥补能源短缺、调整能源结构、缓解环境污染起到重要作用。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潮流电站对海岛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来说,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潮流电站控制房内的电能, 就是由安装在西侧桥墩水下的导流型潮流发电工作平台, 通过可控变攻角水轮机等核心装置与关键技术, 将海洋潮流能高效转换而成的电能。潮流能发电主要是利用天体引潮力导致的海水发生水平流动的动能来制造电能。据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估计, 全球蕴藏的可开发利用的潮流能总量达3亿kW[5]。

舟山群岛一带大部分海域潮流流速在2~4m/s之间, 其可开发利用的潮流能占到全国的51%以上, 其蕴藏着的能源堪称“海量”[5]。属于我国东南沿海风能资源一类地区, 岛上平均有效风能密度高于风力发电建设标准, 开发利用价值高, 此地理位置又毗邻全国电力最紧缺的长三角城市群, 风力发电市场优势明显。通过海底电缆把电力输送到华东地区大电网, 将缓解浙江电力紧缺状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 岱山县共投入资金7 853.06万元, 为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要:以浙江省岱山县为研究对象, 从系统论视角出发, 采用实地研究、采访、调查等方法, 对环境卫生的微观层面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建军.系统论视角:一个典型村庄新农村建设的一般意义[J].农村经济问题, 2009 (4) :31~32.

[2]岱山县人民政府.岱山县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规划[R].岱山:岱山县人民政府, 2008.

[3]瞿振元, 李小云, 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5聚焦“三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 篇3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就局部地区来说,如何结合各地的实际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人点,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是需要我们深入实践和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牛栏江镇现阶段新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更好地指导各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根据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结合今年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在实地考察、多方调研等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期寻找到更适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牛栏江镇当前镇情和村情

牛栏江镇地处嵩明县东部,与马龙、寻甸、宜良三县接壤,总面积为228.8km,辖1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53106人。平均海拔1900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4℃,最高温度30℃,最低温度零下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992mm。镇政府距昆明市63km、曲靖市87km,滇黔公路、昆曲高速公路、沾昆铁路复线、马厂公路贯穿全境,境内设有昆曲高速公路立交式互通路口、沾昆铁路复线火车客货三级站,具备较好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水资源丰富,镇内有小I型水库2座和牛栏江防洪蓄水机械闸3座,小II型水库24座,小塘坝79座,总蓄水量1200多万方。农田有效灌溉率达75%以上。拥有丰富的森林、药材、矿产等自然资源和品质优良的農、畜、禽产品资源以及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十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23666万元,年均增长9.84%;财政收入976万元,平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年均增长3.13%;

“十一五”期间,确定了“一镇、两区、三线”的发展思路,即依托四喷公路、320国道、牛栏江沿岸拓展发展空间,建设水海非公经济聚集区、海潮寺旅游及生态农业开发区。围绕这一思路,逐渐把牛栏江镇建设为一个集现代旅游、商贸、居住、文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集镇,以牛栏江为中心线,构建“一江四线五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格局,大力发展生态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把牛栏江生态旅游打造成面向昆明、面向曲靖,面向云南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十一五”期间,公益事业方面主要抓好五大重点工程:麻箐水库建设;撤并上、下马坊小学新建新风小学;撤并原四营乡一、二中新建牛栏江镇第一初级中学;水海立交口至火车站的公路建设;牛栏江镇集贸市场建设。

围绕上述目标,全镇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镇村规划,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合实际的工作路径,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上,共同推进镇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份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班子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意识不强,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农村基层干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农村党员老龄化、低文化现象突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客观上导致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发展。

二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当前广大农民普遍“守旧”、“守土”观念深、有很多陈规陋习,综合素质低、科技意识弱、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外出就业难度大。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脆弱,农村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剧减,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只能勉强维持乡、村组织机构基本运转所需,加上各乡镇、村都负有一定数额的历史债务,拿不出更多的财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各类水利灌区灌渠不齐全,标准不高,水毁、老化失修严重,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农村大多为“种粮吃饭、喂猪过年”的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耕种技术推广面不宽。初级加工多,精细加工少,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化水平低,专业合作经营组织不强,农产品商品率、销售率不高,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特色种养基地规模小、分布散,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和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效果仍不理想。引进科技含量高、财政贡献大的项目少,项目前期工作跟不上,预期投产的项目没有全部投产。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契约关系不够紧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

三、加强领导,注重落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以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小工程”建设为重点,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支持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三是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

四是积极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包办代替。特别是在村组一级,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在投入中的应有作用。公共工程建设应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农村集体组织开发。这是增加集体组织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直接提供大量的资金。

五是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增加投入,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应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应制定“以奖代补”等特定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新农村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篇4

一:马路宽了,汽车多了

走进村庄,再也不见泥泞的小路,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水泥马路伸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汽车也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在被调查的家庭中,31%的家庭已买了车,26%的家庭已有了买车的打算,23%的家庭正在考驾照或者准备考驾照,只有20%的家庭还得继续使用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等作为交通工具。

二:经济好了,新房多了

村庄里随处可见一幢幢“小洋楼”、“小别墅”,排列整齐,美观大方,里面的设施空调、彩电等一应俱全。听奶奶说这一带原来都是破破烂烂的矮平房,可现在已有63%的家庭住进了这样的新房子,11%的家庭正在买房,9%的家庭正在建房,只有17%的家庭暂时还不能住进新房。

三:生活好了,环境变了

以往农村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脏、乱、差”,然而今天村民们都开始重视环境的改善,村里成立了“保洁队”,垃圾集中处理,条条村道干干净净,以往的垃圾满地,随地大小便等现象再也看不到了。村绿化面积每年都在不断地增加。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模版] 篇5

学院:理学院

学号:2009111128

姓名:王振华

【摘要】: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近几年每次过年回家我都有无限的感慨,我的家乡,我成长的地方正在经历着一场蜕变,它慢慢的变的更加现代,更加的陌生而美丽。首先最明显的是村容村貌有了新的变化,更多的砖水泥房取代了原来的土瓦房,一条新的马路从村边穿过,让这个蔽塞的村子更加的方便,整个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交流想法,更多的能力去开展一些活动,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新农村 变化 环境 物质生活 精神文明

【调查过程】:走访、观察

【基本情况与分析】:

1、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以前村里的路很小,大概只有人的两肩的宽度,凹

凸不平。那时候村里的小孩要学自行车的话要么去很远的马路上学,要么

只能在这样的小道上学,所以掉到路边的水沟或者是农田里的事时常发生,即使学会了掉到水沟或水田里也不是什么惊奇的事。对于我的童年来说,下雨天可不是什么好事,先不说上学的路到处都是泥,戴着斗笠,风一吹

就挡不住雨,最重要的是经常三更半夜起来接漏雨,这就是瓦房不得不接

受的苦恼,所以对于我的童年来说什么烟雨江南都是假的。但是现在瓦房

已经过时了,水泥房已经是人们建房的首选,没有了苦恼,下雨时坐在屋

檐下,才真正感觉到了那江南雨季的诗意与平和。小时候总是想着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有压岁钱、有新衣服穿,现在回想起来,过年最开心

事时候可能就是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服去拜年的那个时候。但是现在的孩子

除了大年初一有新衣服,其他时候也有,或者可以说很多时候都有。不仅

因为现在大都独生子女多,只有一个孩子当然要好好疼爱,更重要的是现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更多的钱花在穿着这个方面了。那时候村里

养鸡的特别多,每家每户都会养十几二十只的,这是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的村里人提高生活水平的很重要的手段,养母鸡生的蛋可以给孩子加强营养,养公鸡可以卖,增加家庭收入。但是鸡多鸡粪也多,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孩

子不喜欢穿凉鞋,打赤脚才是主流,所以每个孩子都会有踩到鸡粪的经历。

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养鸡的少了,孩子都不会缺营养,即使有

也都是去买营养品,当然更不会养几只鸡来贴补家用。现在路面干净了,小孩子摔倒爬起来拍拍衣服还是干净的。现在村边的山是绿的,树更多了,夏天也不会尘土飞扬了。总之,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在变的更

加富强,人们变得更加富裕,我的家乡也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正在经历着

百十年来的蜕变,整个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无论衣食住行还是精神

面貌都在明显的提高。

2、物质生活得到新突破。以前我们村里人就只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吃穿用都很简单随便,只要不饿着肚子,不冻着就很满足了。而如今在中

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农民也意识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水平,开始不

断寻求致富的道路。现在我们村里年轻人都出去闯荡,开拓自己的视野,而中老年人有的承包了村里的鱼塘养鱼,有的承包了村里的山地种一些果

树此类种种,总之就是人们的眼中不再只有农田,开始从各个方面创收,提高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更多的闲钱,在吃穿用上更

放的开手脚,所以现在平时像过小节,过小节时像过年。现在集市变的更

加繁荣,人们赶集也成了一种休闲。

3、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新发展。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随着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后,人们要么砍树当柴烧,要么几个老少爷们一起打牌打麻

将之类的。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之后,农忙结束之后,妇女们大都在一起织毛衣两昨天晚上哪个电视台的电视剧的剧情,男人大都骑个摩托车

去赶集或者溜达。自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之后,附近几个村每年都会凑

钱请一个采茶戏团到几个村演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面貌也随之

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发展。

【调查结论】:

通过本村与其他一些村的对比发现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

建设的因素。

1、宣传发动工作不够深入。群众认识不到位。主要是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再加上当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没有具体的标准,从而导致于少数村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颇,误认为只要搞好村庄规划,建成小康新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还未正确看待,有的认为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领导的“面子工程”,误认为又要搞创建,又要搞验收。

2、村级积累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部分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仍然捉襟见肘,特别是诸如公共服务与活动场地建设。

3、劳动力转移滞后,农民难以“洗脚上岸”。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工转移培训和农民知识化工程,培养了一批适应进城务工的新型农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显,所从事的主要行业依然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建筑小工、家政服务和制造行业,而且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参差不齐,大至60岁,小至15、6岁,究其原因还是现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不贴近农村,不贴近农民,与农民的需求造成了脱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

4、传统观念还没有完全消除。我认识最深刻的就是教育,我村里有十多个和我同龄的,但最后只有我读大学了,他们有的不想读,有的不会读,有的不让读,总之他们都在外打工闯荡经历社会。这还只是教育的传统观念体现,还有其他比如生育、婚姻等传统观念还在发挥着深刻的作用。

【评价建议或对策】:

如何调动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农民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对我村的调研,我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和思路:

1、加强村级班子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班子凝聚力。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我认为村级班子里更加激烈,而内耗是对这个新农村建设最大的阻碍。而且现在村干部大都是村里成长起来的中老年人,他们有着很深的传统观念或者说视野不够开阔,许多事无法从更高的高度来看待。所以我认为应该加强村级班子的组织建设,比如现在推行的大学生当村官就很不错。

2、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是规范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保障群众“四权”。二是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依法委托乡镇管理制度,健全“一事一议”制度,探索“联户议事”、“联组议事”、“联村议事”等农村事务决策的议事新形式,把权利交给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事由民理、家由民当。三是各级干部要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巩固送政务下乡成果,强化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的质效,提供能够满足农民群众实际需求的实实在在的便民、惠民服务,列入发展规划。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首先,是要加强农民群众的教育、宣传与引导,解决好农民群众的认识问题。其次,是要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培育尽量多的农村种养大户、乡土能人,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综合素质。第三,是要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通过农民培训、加强文化等基础设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 篇6

——对家乡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

今年暑假学校要求我们做一份暑假实践报告,以通过社会实践,使我们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锻炼我们的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我们的才干、关注民情、服务基层、奉献社会,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我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着这样的目的,我选择了我的课题——对家乡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我的家乡在++++,+++地处++市东南部、桐柏山南麓,全乡国土面积83.5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1088个农户,46627人,耕地面积3.9万亩,山场面积3.1万亩,素有“花生大蒜之乡”的美誉。

最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农村的建设,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加大了对农村的经济投资。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每年都要上交农业税,而且交的钱还比较多,它是按家庭人数来算的,有的家庭因为孩子比较多甚至交不起。几年前国务院提出了减免农业税,从那以后种田不用交税了,大家很是高兴,因为从此以后种田没什么压力,收入都是自己的,这一举措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状况,使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了。这几年,外面的就业状况比较好,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农村一般都只剩下老年人和小孩子,所以种田的人慢慢的少了,田地荒芜的越来越多,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田,对每亩地进行补偿,种田不但不用像以前那样交钱,还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作物的贩卖,仅仅种田政策好了还不行,还必须改善交通。以前我们门前都是泥巴路,每到下雨的时候就无法走路了,到处都是泥巴和水坑,一到晴天的时候,风一吹就到处都是灰尘。还有从村里去镇上的路也是这样,每次将稻谷或者棉花什么的送到镇上去卖的时候就走的很是艰难,自从新农村建设提出来后,国家拨了很多资金用来修路,目的是为了实现村村通,方便农村的交通,前几年我们村也修路了,从公路旁边修了一条马路直接通到我们村的门口,以前回家的时候坐车很是颠簸,而且花费的时间很长,自从修路后,坐车也没感觉到颠簸了,车速也可以提高很多,到镇上的路都是宽有四米的硬化路,不用为让车而苦恼。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当属现在最热的新农村医保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55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以前我们去医院看病都是很贵的,有时候买药都要犹豫很久,更别提住院治疗了,一般的人都是大病当小病医,小病就算了,国家正在改善农民这种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状况,首先便是对药价的控制,以前的药都是卖价高于成本几倍的,其次是出台了合作医疗机制,即由国家来报销部分医药费,农民花的钱越多,报销的比例就越大,致力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在各乡村还设立村卫生所,方便农民的看病。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还有着一些其他的政策,如改水改厕,修建娱乐设施,重整田地等。重所周知,在农村厕所都是在外面的,而且是由各家散乱修建的,严重影响着村子的形象,所以改厕便是由国家出资在合适的方位建一个公厕,拆掉散乱的厕所,在村子的中心位置建有篮球场,旁边还有乒乓球台,供村民和孩子娱乐,给农民一个舒适、漂亮的村子。农村的水源主要来自于池塘,但由于池塘都是很多年以前人工挖的,所以到现在充满了淤泥,存的水比较少并且水质比较差,改水便是在每个村子利用大型机械来建造一个大型的水库,它承担着整个村子的用水,因此挖的比较深,而且修建的比较牢固,可以用来防洪抗旱,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用水环境。

在此次的实践调查中,我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一便是田地的问题,现在大家并不满足于以前的耕种方式,即以人的劳动为主,现在大家越来越依赖于收割机、播种机等工具,但由于田地都是小块小块的,而且同一家庭的田地都不在一块,不适合这些机器,所以弃掉小田的情况比较多,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可用田地的流失,其实我觉得现在可以进行土地的整改,将小田块改成大田块,方便种植。其二便是农民的娱乐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在闲时都会打麻将,少数人会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牌舍应运而生,大家会聚在一起打牌,而且只会干这一种事,照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势必会越来越低俗,甚至有可能发展为赌博等违法事件,我觉得在闲时应该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以及建设一些基础设施,改变只能打牌的现状,可以修建一些小型的图书阅览室,里面有一些杂志,图书,报纸等等,在农民打发时间的同时也可以陶冶情操。其三便是马路的管理问题,以前是由于路没修,所以车速很慢,现在修了宽敞的大马路,车子都跑的很快,而且大家的交通意识都很淡薄,随意的超车,换道,很容易造成撞车事故,威胁大家的生命安全,对此,交通部门应该加大管制力度以及宣传力度,不要让村村通公路变成交通杀手。

在此次实践调查中,我学习了解了许多国家出台的关于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了解了新农村现在的面貌和农村的生活情况。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浅薄的见解和一些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在调查中,我走访了很多人很多地方,在和不同人的谈话时都有着不同的感受,虽然天气很热,可是大家却很热情,可能这就是农村的淳厚吧。虽然很累,但是看到大家对农村的改变都觉得很好,对党的政策表示赞扬的时候,忽然又不觉得那么累了,虽然我现在不能对新农村建设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我想以后还是可以的,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为家乡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 篇7

关键词:新农村,结构调整,机遇

为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笔者近期到山西省大同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和伊犁市、云南省红河州、贵州省余庆县、河北省南皮县和黄骅市等一些在农牧业发展上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区,就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进行了相关调研。总体印象是:这些地区对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十分拥护,热情很高,行动迅速,已经纷纷进入自觉自愿自主的规划、设计、试点阶段,总体来看,开局形势良好。

但在调研中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问题,不是新农村建设自身或地方政府所能单独解决的,需要国家破除城乡界限,统筹解决,否则国家的全局利益与地方的局部利益很难统一起来。比如农村水、电、气、路的建设,沼气池、水窖的建设,改厕、改圈、改房的建设等等。能否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大的区域生态和适宜产业尚未定位的情况下,是“就汤下面”,还是“另谋出路”;国家和金融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如何进行监控;大量农民外出打工,是顺势吸引他们进城定居,还是沿用已往“农村不断根,城市不开门”离土不离乡的老思路老政策;村庄的合并涉及土地承包权的发包主体和合同合法性的延续问题,涉及农作半径是否方便合理的问题,涉及宅基地和新旧房产的做价和投资问题,等等。这些大的政策如果不很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很可能难以持续,最终变成不了了之的一场运动。而这些问题解决的前提是,首先要搞清楚我国农村目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新的情况,搞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让农民生活得更好一点,还是让农村更加适应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总体格局;是让农民就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还是城乡统筹部署;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摆放等等。调研基本沿着这一思路展开,本文先从一个比较典型的村镇个案入手,同时比较一些相关的统计数据与研究文献,以求对类似区域面上的情况给予印证。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已进入边际状态

在山西省的大同市,我们调查了浑源县的沙屹坨镇及镇属的几个村。浑源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全县人均纯收入2005年只有1800多元。沙屹坨镇的人均纯收入水平比这还要低200元左右。沙屹坨镇的行政辖区面积达到174平方公里,是合并另外一个乡之后的面积。在册户籍人口2万多。全镇辖行政村23个,自然村32个。辖区2/3面积是山地,其余为缓坡川地,人均耕地2亩多。主要农作物是玉米、马铃薯、油菜。农民经济收入2/3来源于农牧业,30%以上来源于外出打工,本地乡镇企业几乎没有。目前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数量的1/3以上,有的村已经超过一半。当地干部反映,七、八年前,该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还不是很多,这几年一下子就多起来。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收入太低,种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还抵不上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现在年轻人光在家种地,连媳妇也找不上,人家也看不起,说是没本事。村干部认为,现在再要想组织较多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是不可能,但已经不大容易了。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对全国2749个村的问卷调查,其中74.3%的村民认为,再加大本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这一判断大大修正了以前我们对农村劳动力尚有较大过剩的判断。

分析起来道理其实也并不复杂。城市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单纯采用“捞大鱼式”的吸收方式,留下老弱劳动力,因此是否剩余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农村劳动力的总量来计算。如果仅从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上看,就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来说,农村劳动力在理论上应当说还有相当的剩余,比如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这一数量大约有1.5亿左右。但事实上,我国小规模农业的农村社区生活,使得农业生产意义上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农村社会意义上对劳动力的需求,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不对称现象,或者说从生产技术水平上计算,农村劳动力是过剩的,但从农村生活角度计算,劳动力甚至是不足的。这是相关数据出现重大偏差的基本原因之一。

二、传统农村社会结构面临转型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村社会稳定的中坚群体。当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数量达到近于极限的时候,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甚至农村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都将出现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和转型(见表1)。

表1中出现严重萎缩的村庄,占到全镇村庄的1/4左右。就浑源全县的情况来看,全县行政村315个,自然村500多个,根据县里的摸底调查,其中40%的自然村出现萎缩,山区村庄出现萎缩的比例高达60%。传统农村社区的转型,在市场经济的制度前提下,资源要素会同时相应发生重组,但在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制度安排下,使得农村的土地、资金、人力三大经济要素难以优化重组。

三、农业生产已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调查中,我们对沙圪坨村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做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其结果值得深思。

沙圪坨村有6600亩耕地,这几年退耕还林600亩,现人均耕地2.5亩,只有一季产量,正常年景平均亩产600多斤。结构上玉米产量占80%,玉米产量的80%均出售,其他是山药、谷黍和豆类。以玉米的投入产出为例,2005年粮贩的收购价只有每斤0.5元,(当地粮站只出价每斤0.48元),而当年的生产资料比2003年以前,平均上涨30%到50%,仅化肥一项,平均亩成本上升30元。按当地每亩800斤的玉米产量,总收入400元。总收入中,不算自家的劳动力投入,每亩的各项成本加总为160元左右,纯收入240元。当年每亩的粮食直补是5元,合计每亩的纯收入是245元。再按人均2亩的粮食种植面积计算,人均种粮的年纯收入为490元,尚达不到国家级贫困县年人均纯收入638元的标准(现已调整到每年人均纯收入900多元)。当地农民的家庭牧业收入,主要靠养猪和羊,一般卖出一猪或一羊,其纯收入与种一亩粮食差不多。每户一年大体可以卖出5到6头猪和羊,纯收入有1500元左右,平均每人(按四口计算)375元,加上粮食的收入达到865元。如果再加上秸秆,一些与农相关的副业收入,大约人均从农牧业中所得到的纯收入可以达到1000多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概念大致与城市工人的工资收入概念相当,但农民自身的纯收入要与农牧业生产的再生产过程相挂钩,这一点不同于城市工人。广义来说,城市工业再生产过程是资本所有者的事情。也就是说,农民有纯收入并不等于农业处于自身的良性循环或能够进行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即再生产过程必须要包括人与家庭的最基本的消费支出,马克思称之为“人自身的再生产过程”。这事实上也是测度农业生产是否处于良性循环和是否安全的基本指标。

调查中我们也比较详细地计算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费用支出。我们以户(四口之家)按偏低的标准计算,每年主要的生活费用是:饮食3200元(实调人均年需要1000元左右),穿戴500元(实调人均需要250元左右),杂用500元(实调人均150元左右),教育500元(实调,高中两学期需要5000元,初中1000元,小学200到300元),电费200元,医疗500元,取暖户均要3吨煤,每吨350元,共1050元(煤价几年前每吨只有150元),通讯费200元(实调需要400元,此费用因全村几乎户户都有外出打工的劳动力,50%的家庭有坐机电话,有手机的户大约占1%多一点),这样总算下来,人均年生活费用支出为1537.5元。另外,农村娶亲、盖房这两件大的开销因为不是年年、户户发生,我们没有计入(娶亲一般要8万元,盖房按60平米算,要3万元)。也就是说,仅靠农牧业的人均1000多元的纯收入,连农牧业的简单再生产也维持不了,实际费用低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幅度高达35%以上。这部分费用当地农民完全是靠出外打工的收入弥补的,而这一现象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带有普遍性。这部分流入农村的资金,据有关部门的估算,全国每年大约不低于5000到6000亿元,几乎相当于我国每年粮食产量总的市场价值。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农业生产对非农收入和城市工资流入的依存度已经相当高,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城镇流入的货币依存度不会低于50%。也就是说粮食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资料加生活资料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农民打工的工资来支付。粮食自身的投入产出形成不了完整的再生产循环。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如果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受到较严重的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真正的粮食安全问题。

这一判断与我们2001年在湖北省襄樊市的调查完全一致。湖北省是我国的主产粮区之一,当时农民对农村税费负担问题反映极为强烈。通过调查测算我们发现,以粮食为主的产粮地区,只要农民的收入大部分是靠卖粮食来获得,其负担就必然要侵害维持其自身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消费”。当时全国的农民负担率大约不超过8%,发达地区甚至不到2%,但粮食主产区却高达15%以上。这是当时粮食主产区农民“真穷、真苦、真危险”的基本原因。

四、农村社区面临重新整合的机遇

调研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新的现象,即过去动员农民搬迁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即使强行搬了,也可能出现反弹。但我们所到的比较贫困特别是山区的一些自然村,由于青壮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留下的老、弱、病、残,妇女、小孩,连简单的基本生活也难于维持。所到的几个山村,农民听说我们是调查新农村建设来的,几乎都急切的要求搬迁下山、下川。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老人就医难,孩子就学难,吃水难,下地干活难。比如我们看到的大石头岭的一户老太太,已经双目失明,出门都很危险,儿子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就只能靠儿媳妇挑水、做饭。这个村每年都有100多天断水,要到几里地以外去挑。但这部分人口搬下来没有地可分;盖房也好,买房也好,先要改户口,否则宅基地不好批,手续不好办。人们都说农民进城难,事实上,农民转村更难。现在山里有不少家庭实在过不下去,已经搬下来不少人家,租川下条件较好的村里的房子住,租外出人家的地种。像沙圪坨村就有1000多亩地是租给外村人在种,占到全村总耕地面积的1/6左右,租金一般是每年每亩50元。沙圪坨村是当地镇所在地,属于条件比较好的大村,但留下的少数青壮年劳动力,也无心在这样残缺的社区中生活。从村貌上看,该村典型的特征是,村庄中间几乎都是几十年以前的老旧房屋,其中至少有100多户长年无人居住,多数是只有老年人居住。村镇干部们反映,他们也想把村容村貌改造一下,但村子中间的房屋再破旧,即使没人居住,但外出的人并没有卖,产权还是人家的,户口也还是这里的,我们不好办。

五、新农村建设切中时弊

调研中我们从表层直观看到的问题主要有: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长期不归,留守学龄儿童大量外出就学,或准辍学;大量妇女单身支撑家庭生活、生产;本地学校低效、低质运行(有些课程无师任教,特别是英语),导致学生未来升学困难;老人日常生活无人照顾(调查中我们看到许多老人长期卧床不起,丧失了日常担水做饭的生活自理能力,说是靠家庭养老,但家庭的时空分解,养从何来?);家庭生活长期分裂,子不照看父母,夫不关照妻儿,出现大量所谓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现象,导致支撑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家庭基础塌陷,新一代的农村儿童深受其苦,深受其害(据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有关调查报告:目前农村大面积的“单亲化”导致的留守妇女总量,大约在4000万到5000万之间。华中师范大学对湖北省的随州、京山、英山三地的22所中小学校280余名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其中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孩子出现难教育、成绩差、品德差了、心里问题较大几项,分别占到问卷比例的87.4%、78.6%、74.8%、65.9%。上海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相关报告指出,目前农村中的“农活、老人、孩子”已经形成了农民面临的新的“三座大山”,这导致农村出现离婚率、社会治安案件发生率、妇女儿童精神伤害事件、家庭财产遭受侵害事件,均呈迅速上升态势)。与家庭组织的脱离,加之社会组织的排斥,将在我国城乡逐步形成一个巨大的具有反社会心态的年轻群体。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中,党群组织关系出现分化(沙圪坨镇第六届与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比较,第六届村委会主任中的非党员人数只有5名,占21.7%,第七届则上升到10名,占43.5%),官民关系、村民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和封闭;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形,导致农村大量迷信、邪教、帮会和黑恶势力的轻易进入。中国的农村人口多,占地面积大,可获利的各种软硬资源很多,如果在农村的转型期,不管是来自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控制问题解决不好,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解决不好,各种社会关系处理不好,农村就有可能成为家族和帮会势力控制的天下。

历史上,中国传统农村社区在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下,事实上是在进行着不断的自我整合和重组。那时的城乡人口迁徙自由,农村社区可进可出。只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集体公有制打断了传统农村社区自我调节与重组的社区功能。不仅城乡之间迁徙不自由,而且乡与乡、村与村之间也不自由。目前我国在人口迁徙和社会保障上,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城镇的社保覆盖面也只有44%左右,而且水平很低,农村社保还只是在试点,将来是否能成功还要看实践结果),这对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今天我们采用‘行政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办法来考虑和设计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本来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总体制度安排不变的前提下,也只好如此,但处理得当的话,也是顺势调整城乡关系的一次难得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目前,在政界和学界对新农村建设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新农村建设不必大拆大建,可以就地建设解决问题;另一种意见认为必须大拆大建,并乡并村。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都存在严重偏差。这次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不同于已往历次的农村发展实践,其基本主线首先不应当是农村的普遍硬件建设,不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是全面的城乡关系调整,全面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全面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调整。如果说前几年我们强调的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那么今天我们已经面临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农村社会问题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的基本标志。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人类生活的“公共关联度”越来越高,而相应的行政控制成本也只能走规模化的道路。也就是说,人口居住在空间上相对越集中,范围越小,行政控制成本越低,越有效。相反,如果我们一方面不断加大农村分散居住的公共关联度,另一方面又不断减弱农村基层的控制力度,其结果有可能不断的加剧农村基层的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农村基层组织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各种冲突,后果恰恰是不断地加大行政控制的成本。新农村建设实际给我们提出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中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农民问题解决得好,则“国泰民安”,解决不好,则“民怨沸腾”。企图把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本留在农村,把经济增长的利润捞到城市的改革发展思路是难以持续的。

六、政策建议

1、调整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一,新农村建设要首先从制度变革的思路着手,而不是先从硬件建设上着手;第二,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城乡统筹、互动、双赢,而不是只从农村自身寻求出路;第三,新农村建设要适应城市化的历史大趋势,政策上寻求如何疏导的方案,而不是堵塞的办法;第四、新农村建设在城乡统筹步骤上,应当提倡农民的举家迁移,保护农民家庭和新市民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这更符合全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且也更便于解决和处理农村和城镇的问题。

2、尽快理顺城乡之间、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公平交往关系。

目前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土地产权、人口迁徙、融资的自主权、国家经济安全成本的承担主体等几个方面的公平问题。比如国家的粮食安全属于全体国民的大政策,但其土地的机会成本却要由农民来承担;再如,城市工业生产中的社会保障属于“人力折旧”的成本范畴,本应包含在农民工的工资中,而现在却是包含在了农村的土地经营权中,即社保留在了农村,利税留在了城市。应尽早清理并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严重阻碍和谐社会建立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度,比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就业用工制度、土地制度、房产制度、农村投融资体制等。

3、改变城市用工制度。

可以考虑制定打开城门的方案,对自愿留住城镇的农民,只要在原住地注销户口,均可申领城镇的户籍。打开城门是为农民能够以家庭为单位向城镇迁移准备条件,目的是维护以家庭为细胞的基本社会结构,使城乡两大社会体系均保持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

4、制定针对农民工的社保、医保制度。

对进入城镇的农民,凡领有该城镇的户口,均自动进入城镇社保、医保体系。按照城镇职工就业年龄,从18周岁起算到55周岁计入工龄。退休金、医保资金,国家从土地、国资改制变现、财政等几大渠道逐年按比例补足。

5、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准物权化。

允许农民把承包土地和房产、宅基地向社会出售,以缓解农民进城的资金压力。

6、在城镇周边,规划专门的迁徙农民居住社区。

这是一种可行的过渡性措施,为农民变市民搭建过渡性平台。建议试点与城镇郊区的村委会合作,在集体土地上实施。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房产的租售价格。

7、村庄社区的空间整合。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 篇8

关键词:湘南山区;边缘村庄;搬迁

2009年9月—2010年6月课题组以湘南山区的“边缘村庄”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为研究方法,对永州、郴州、衡阳三市34个县市区、623个乡镇、12910个行政村、143497个自然村进行了调研。本文根据调研所获得的第一资料,在总结分析湘南地区开展山区农村边缘村庄搬迁工作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动边缘村庄搬迁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现状分析

课题组收集到的调研资料表明:这623个乡镇共有边缘村庄2670个,占623个乡镇自然村总数的3.75%;边缘村庄面积1564.97平方公里,占623个乡镇总面积的1.59%;边缘村庄在家常住人口145129人,占623个乡镇总人口的2.72%。具体分析如下:

(一)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结构不稳定,自然灾害频发

湘南地区地形地貌山多坡多沟多,缓坡地或台地(人工梯田)多,地质结构不稳定,容易受或常受滑坡、泥石流、崩塌、山洪等威胁且治理难。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目前三市30.5%的边缘村庄已经受到过自然灾害的影响,14%的边缘村庄是自然灾害的隐患点。近几年,三市暴雨、山体滑坡、泥石流、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永州市2008年的冰灾和6.8洪灾,郴州市2007年的8.19洪灾和2008年的冰灾,衡阳市2006年的7.15洪灾和2008年的冰灾,给边缘村庄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经济损失惨重。一些边缘村庄常年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不得不举家搬迁。

(二)耕地面积少,基础设施差,居住地分散

湘南山区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只有0.66亩,水田更少得可怜,赖以生存的土地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生计,有一点耕地也是“望天丘”,粮食产量不及山下或平原地带的一半,口粮难以自给。部分村庄没有任何水利设施,抗自然灾害能力弱。至今还有不少地方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电话。物资进出必须依靠人力,村民出行主要依靠步行,步行到达最近乘坐公共汽车地点所需时最短时间要0.3小时,最长要6个小时。部分群众居住十分分散,不少边缘村庄零零星星地分散在坡度25度以上的山丘之中,需要走几里的山路才有一户人家。

(三)收入少,素质低,生产方式落后

村民收入低,由于边缘村庄居住分散,资金、技术、信息无法交流,形不成人流物流,人们的劳动无法升值。基本采取靠山吃山、靠田吃田的生产方式,山(田)头劳作,床头休息的休息方式。村民科学种田意识差,耕作技术水平低,生产出来的粮食基本维系居民自己生活,很少以商品形式在市场出售。大多数边缘村庄在家的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在40—45岁,文化水平低,68%是初中文化水平,31%是小学文化水平,1%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有些文化的村民都出去打工谋求生计。

(四)就学难,就医难,社会保障少

村民居住过于分散,教学网点少,部分学生读小学都要走十几里的山路。有的村民子女因读书太远,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干脆辍学在家。调查显示,离最近完小距离在5公里以上的有786个边缘村庄。由于离医院较远,加上经济困难,多数农民得了病,能拖就拖,实在顶不住才看医生。有的就搞迷信求助于“神婆”、“法师”,结果使一些能及早治愈的一般性疾病也被耽搁不治。湘南地区三市要到 5公里以外的卫生院看病的有8657户46239人,分布在892个边缘村庄。国家有些惠民政策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给农民造成的暂时经济损失要超过收益。

二、困难分析

课题组对边缘村庄搬迁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分析,发现搬迁将给村民带来了实在的利益,但是搬迁必须解决众多的问题,才能推动搬迁的顺利进行。

(一)边缘村庄的部分村民经济实力弱,迁不起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移民在搬迁中的平均费用(仅包括从迁出地搬到迁入地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搬运费、拆迁费等)每户为4100元,如果将每户移民建新房的费用算在里面的话,平均搬迁费用为12850元。事实上搬迁过程中将损坏一定的物品,搬迁后需要添加新的生产工具和家用物品,大约为1万。各地政府对移民的直接补贴很少,微薄的补助显然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真正能搬迁出来的移民大多是村中最富有的那部分人。整村搬迁的移民中部分人只有变卖迁出地的房子和家具,才有搬迁运输费用。部分搬迁农户只能靠借款建房,借贷租用别人的生产工具和购买种子化肥等,成为迁入地政府救济的重点对象。

(二)边缘村庄的部分村民思想观念旧,迁不动

部分村民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对搬迁有思想顾虑,怕搬迁后建房欠账还不起,怕到新环境适应不了,宁愿在家熬着、苦着,也不愿意改变现有环境。部分村民认为别处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舍不得老土屋。甚至部分村民认为搬迁是“家道没落”的人在外面求发展,是没出息的表现。部分村民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自主搬迁的积极性。部分村民依赖政府的思想严重,认为在现有居住环境下,政府每年都会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换了新环境可能不会有了,甚至有村民认为搬遷是政府的事情,要政府全部负责所有搬迁费用以及砌新房费用,否则坚决不搬迁。

(三)边缘村庄的部分村民生存本领差,稳不住

边缘村庄文化事业基础薄弱,教育相对落后,村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无一技之长,因此就业门槛窄,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以及自身熟悉的传统劳动技能谋生存,制约了其转移的能力。而当地政府缺少资金给予移民培训技能,每年只能提供少数的名额给移民,往往是提供一定的学费,但是往返的交通费、学习期间的住宿费和就餐费必须移民自己承担,这客观上导致移民不愿去学习,毕竟文化层次低,部分技能需要文化作基础,在短暂地培训时间内很难成为熟练工。部分搬迁的村民觉得搬迁后生存成本大,在新环境很难适应,还不如在老环境生活。

(四)政府搬迁规划欠周到,效不明

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活、生产所需的水、电、房、路、地等缺一不可,在规划与实施中不可偏废任何一项。但实际规划与实施中,部分项目规划考虑不全面,对搬迁后的行政隶属关系考虑不周到,造成迁入后农民仍归属原迁出地,农民需要远距离办理各种行政手续。导致搬迁后居民无法安居,也很难乐业。部分移民安置点的基础设施落后,移民在生产和生活上面临着许多困难。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边缘村庄的村民对移民迁入地进行了调查,如发现迁入地分配的田地贫瘠,生活用水不方便,小孩读书的学校比搬迁前要差,将拒绝搬迁。

三、对策分析

“边缘村庄”搬迁涉及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总体要求,以“有地建房、有路可走、有水可饮、有病可医、有校上学、有电照明、有田种粮、有钱可赚”的“八有”为目标,详实掌握有关情况,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对策实施。

(一)规划设计到位,落实好集中安置点建设关

规划是整体搬迁建设、管理的龙头,搞好规划,整体搬迁工作才可以有计划、有步骤,规范、有序地推进。一是制定科学搬迁规划。要把搬迁规划与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群众的意愿和不同村民经济基础,按照先难后易、因地制宜、分类安置的原则,对能达到整体搬迁的居住点,优先列入规划先行实施。二是加强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将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作为实施整体搬迁的一项重要内容,集中资金,集中项目,高起点、高标准改善整体搬迁安置点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移民群众搬进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同时积极挖掘安置村移民的潜力。

(二)调查摸底到位,解决好搬迁对象重点和一般帮扶关

移民搬迁扶贫面对的基层情況错综复杂,市县搬迁任务有轻重,乡村经济收入有贫富,群众素质有高低,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认真搞好“三区”群众的调查摸底,掌握群众搬迁意愿第一手资料,在尊重移民意愿的基础上,确定搬迁对象,登记造册、建档立卡,统计到户到人,提高群众对搬迁的参与度和知情权。对搬迁对象的选择要重点考虑情况危急的村庄,有差别地搬迁,不能一视同仁。同时鼓励和允许移民自我选择集中安置或者分散安置,建房安置或购房安置或敬老院安置,单独建房或合伙建房,本村安置或圩镇安置或县城安置,形式多样化,不搞一刀切。

(三)帮扶政策到位,把握好搬迁政策执行关

边缘村庄这些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状况虽有较大改善,但总体上仍处于贫困或欠发达状态。所以,省市财政要适时提高边缘村庄搬迁的补助标准,县(市、区)政府也要及时增加配套奖金。同时,搬迁补助资金应根据安置点房屋建设进度,按一定比例先行支付补助资金,以缓解部分农户建房资金的压力,加快建设进度。待全部建成验收合格后,再支付剩余补助资金。要建立和完善新房建设、旧房拆除及宅基复垦等激励政策。每年从国家分配到省市的各项专项资金应封闭运行,由专职机构负责管理使用、审计和监督,以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同步到位,提高扶贫搬迁工程的建设效益。

(四)移民权益落实到位,筹划好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关

要注重移民的权益,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协调好移民和安置地百姓的利益关系,对涉及农业、林业、土地等各个方面的关系通过有效办法和制度解决,在确保原有农户基本农田的基础上,依法进行调整并办理相关手续。对涉及户籍、建设占用地、城镇建设、房产税收、子女就学、土地山林等方面具体问题要有配置支持政策。加强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移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他们的科学种田意识,摒弃部分人的“以农田数量求粮食产量”的错误观点。要把对移民的培训作为移民“留得下,稳得住”和获得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来认识,教育内容不仅要包括农业实用技术,提高运用新农业科技的能力还要包括非农就业所需要的技能,增强移民非农就业能力,培养移民在城镇就业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赖波平.以“四动”解“两难”推进移民整体搬迁[J].老区建设,2008,(23).

[2]张丽超,皮海峰.生态移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9

——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效果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素质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尤其是在二零零五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赫成就。农村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毋庸臵疑,农民收入稳步提升,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直是我国致力于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针,在物质水平提升的同时,农民的精神文明水平也应更进一步。今天,农民精神文明程度是否提高,文化素质是否进步,是笔者急切关心的问题。为此,笔者针对农民子女受教育程度、农民文化生活、农村卫生环境状况三个能代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效果的方面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以求对新农村建设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二、调查地点

本次笔者选取了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市的三个村镇进行了调查,它们分别是——潘桥乡税塘村、铎山镇眉山村、岩口镇金星村。冷水江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能代表我国农村发展的平均水平,这是笔者选择调查地点的首要理由。

三、调查步骤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采访谈话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笔者由各村村支书带领,每村随机选取十户村民,一一对其进行访谈提问,主要提出两个问题——你家的年轻一代中,有多少读了高中,有

多少读了大学(专科或本科)?你们平时劳作完以后主要进行何种休闲活动?并作了简单的记录。随后笔者就各村环境卫生情况独自作了考察,记录下各村垃圾桶数目和全村清洁程度。最后,根据此行的见闻感受和记录下来的资料笔者又作了分析整理,得出结论。

四、调查时间:2011年7月28日-29日

五、农村教育:成果可喜

经过调查走访,笔者发现,农村的教育水平较以往有了显著提升。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农户中,有85%的农村年轻一代拥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45%的农村年青一代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尽管和城镇人口受教育水准仍有一定差距,但与以往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从前,农村信息闭塞,教育水平极度落后,一个村里的年轻人普遍只拥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水平,知识匮乏,素质低下,结束教育后只能在家务农或是去城镇充当廉价劳动力,收入低廉,导致无法提供下一代良好的教育条件,造成恶性循环。至于出去读大学的农村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而现在,农村年轻一代均有机会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洗礼,还有一批纷纷走出村门,走向大学。

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首先应归功于农村经济的繁荣昌盛和村民收入水平的直线提升。在新农村建设的信号遍布各地以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号召,大力扶持农村建设,用心搞活农村经济。以眉山村为例,冷水江市政府对其采取土地流转政策,有计划地为村民规划土地,并投入大量资金,使得全村收入翻番提高。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还有了富余,使村民们有了极佳的条件为子女的教育投资,不

用为读书的费用担心。

同时,国家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帮扶同样功不可没。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支出,大量引进教师到农村学校中来,保证了农村的教育水平。一位正在长沙读大学的农村学子感慨万千的说:“我们村的初中教育并不差,当年到城镇读高中时并没感觉到和城市学生有什么差距。”其次,农村交通状况得到改善,为农村发展教育和学子外出求学提供了极大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老一代农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读书无用论”的荒谬逻辑在农村基本消失,大多农民都存有“知识改变命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意识,他们表示,迫切希望子女受到良好教育,成为有用的人才。一位中年农民激动地说:“现在有钱了,无论如何都要供孩子读完大学!”

六、农民文化生活:亟待改善

与农民们先进的子女教育观念相比,他们自身的文化生活方式显得尤为单调。调查显示,75%的农民在休息时间选择打牌、打麻将作为消遣,20%的农民以看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作为主要休闲方式,仅有5%的农民有读书看报,关心时事的习惯。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甚至有一小部分农民参与赌博。

农民有权支配自己的时间,选择牌类游戏作为休闲活动固然无可厚非,适当游戏还能有益身心健康。但是,从社会普遍习惯来看,打牌这类文化活动趋于低俗,且极有可能演化成赌博,若是赌博成风,对农村与农民的发展百害而无一益。以精神文明程度衡量,大量农民

沉迷牌类游戏显得过于单一,一个高精神文明农民群体的文化生活应当是多元化、高雅化的。同时,大量农民拥有读书看报的习惯也是农村精神文明水平的象征。但现状不遂人愿,令人堪忧。这与农民本身受教育水平不高有关系,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对农民文化生活质量不够重视。

七、农民卫生环保意识:喜忧参半

在对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考察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在被立为“省级示范新农村”的眉山村,农村环境卫生情况良好,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走在眉山村的道路上,每隔数米就设有标准化的垃圾桶,村道上很难看到生活垃圾,各类生活垃圾都归入垃圾桶或垃圾堆。据村民反映,全村人大多懂得自觉地保护环境,不会乱丢垃圾,每日垃圾处理也很及时,垃圾运输车会准时将各处垃圾清理,运往城镇垃圾处理点。但在税塘村和金星村,情况迥然有别,随处可见各类生活垃圾,道路卫生状况糟糕不堪,路旁垃圾桶数量为零,有些地方甚至有垃圾长期堆积,这显示出两村农民环保意识的缺乏,没有养成不随手乱丢垃圾的习惯。

这和农民自身精神素质不高有关,也和农村缺乏环保教育有关,更关乎政府对农村普及环保设施的忽视。

八、几点建议

由此可见,近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颇有成效,却也存在诸多不足。今后,相关部门在落实政策时应当注意发扬自身成功经验,学习其他地方的优秀策略,并改进不足,更要注意到以往建设中为涉及到的盲区。笔者不才,仅提供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带动精神文明建设,统筹

兼顾,不可偏废。

2、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并广

泛在农村中建立高中,引进师资,引进学习资源。

3、对现有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开展二次教育,免费提供他们读

夜校或成人学校的机会。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政府人员亲自下乡,为农民讲解各项政策,引导农民关心时事。尽力提高农民审美趣味与价值观念,鼓励多元化文化生活,严抓赌博。

4、有条件的农村可以设立小型图书馆,引进图书供村民阅

读。

5、宣传环保,培养农民环保意识;跟进环保硬件设施设立,为各村各户摆放垃圾桶,完善各村垃圾运输-处理体系。

调研人:

上一篇:今天真多彩作文750字下一篇:供用电工程办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