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专题研究方案
专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本课题提出基于以下背景:一是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文化多元,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单亲家庭子女逐渐增多的现实,给班级管理尤其是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带来新的挑战。二是反思我们的德育尤其是班集体建设和班主任工作,还处在较为落后的状态,普遍表现为束缚型、说教型,维持型和放羊式的管理,很少有真正适合学生成长的班级管理方式的创新,因而很难适应变化了的社会。三是学校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地方,作为学生主要的成长空间、发展空间,学校的环境(包括班级的环境)应该是学生们特别向往的地方。一个好的班集体能够给孩子一生带来影响,一个具有个人魅力和丰富经验的班主任老师常常令学生终身难忘。此外,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培养富有个性和灵气、生动活泼的学生群体的育人总目标也给班级管理提出许多新的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班主任专业素养班主任专业化是指班主任在精神境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能、身心状态等多方面的专业素质。整个社会应树立班主任专业化观念,创新多元立体的班主任培养模式,完善终身教育的班主任自我发展机制,以寻求班主任专业化的合理途径。
特色班集体特色班集体具有开放的构成要素,(1)在精神层面,班级文化初现端倪,有积极向上的班风。(2)在管理层面,民主、平等、和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3)在形象构成方面,班级呈现生机和活力,富有创造力。我们所期待的特色班集体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在班主任引领下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既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勤奋好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良好习惯,又能使个体得到充分发展、班级文化特色彰显的班集体。
课题的界定班主任专业素养与特色班集体建设研究就是通过打造一支专业素养高的班主任教师队伍,努力创建一批新时期特色鲜明、个性张扬的班集体,探索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与班集体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多元立体的班主任培养模式,完善终身教育的班主任自我发展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实效性差,缺少魅力,很难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德育实效性,是所有德育工作者的一块心病,也是所有社会人士抨击德育的焦点。的确,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甚至走入了“人人喊打”的死胡同。其深层原因是教师的德育观念陈旧,对德育对象的新变化缺乏敏感,对新形势下的德育如何操作缺少方法上的调整和适应。一句话,德育工作不能与时惧进,缺乏德育创新。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命活力,必须重新认识学校德育的功能、价值,必须从新的视角重新理解和把握德育的新理念,必须一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寻找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为学校德育管理、班集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落脚点。一个好班主任,能够带出一个好班级,一所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也就有了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学校的中坚力量。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
研究目标:
以特色班集体的创建活动为载体,探索出打造班级文化、创建特色班集体的新路,逐步完善班级考核机制,建立比较完整的特色班集体的建设方法和途径。通过实验,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成长空间,营造积极向上、勤奋进取、乐于创新的学习氛围,初步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班级文化。
研究内容:
“特色班集体”是指班集体除了具有一般班集体共同的特征外,还要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特的、比较稳定的班级风格或班级风貌。我们将探讨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用二到三年时间探索出打造班级文化、创建特色班集体的新路,并逐步完善班级考核机制,建立比较完整的特色班集体的评选办法和评比标准。把开展特色班集体创建活动与引领班主任走向专业化之路紧密结合,促使班主任不断反思其教育观念,不断研究其教育行为,不断提高其教育艺术,最终实现班主任队伍专业化的目标。
特色班集体创建还要研究以下内容:
1、特色班集体的外显特征:独特的班集体理念、独特的班集体氛围、独特的班集体活动、独特的班集体制度、独特的班集体管理。
2、特色班集体创建的前提条件:一是所创办的特色要和德育的根本目标相吻合。二是本地以及学校的文化和历史因素。三是班级学生的爱好和水平层次以及年龄特征。四是班主任教师自身的个性和特长。
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课题着眼于教师的发展,特别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和成长空间。
2、实践性原则:以特色班集体创建活动为基础开展课题研究,在活动中,有目的地为儿童创建适合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氛围、空间,形成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文献查阅、调查、测量、观察等课题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
一是行动研究,将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进行广泛的探索,积累丰富的班主任培训、考核资料和班集体建设、评价资料。
二是叙事研究,广泛开展班主任日记、班主任笔记、学生记事的记录,使这些记录日常化,建立班主任月例会制度。
三是案例研究,收集整理各种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调整、归纳,特别将通过实验班的探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每学期进行班主任论坛、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探索班主任专业素养与特色班集体创建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预期目标和成果
(一)、预期目标:
1、组织教师围绕课题,参加案例评比和论文评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成果,撰写论文和教学反思。
2、发挥集体智慧,加强集体研究和讨论,精心设计特色班集体创建活动方案,培养出优秀班集体再带动其他班级。
3、采用激励机制,对教科研工作的优秀者,对教科研卓有成效的教师落实奖励措施,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激情。
(二)、预期成果
有质量的班主任日志、活动案例、反思和研究论文,反映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和其它一些研究的实物资料。主要有:《新时期班主任专业素养概略》、《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之路》、《特色班集体建设案例集》等专著、专集以及实验过程资料展示、特色班集体创建活动实物成果展示等。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4年1月——2014年5月)选题、讨论并制定、完善、填写课题申请书;制定总课题实验方案,召开开题会,并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
2、中期实施阶段:(2014年6月——2015年7月)分阶段制定阶段实验计划;积累资料,形成中期成果;动态管理实验方案的实施,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实验步骤。
3、后期总结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全面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七、主要参考文献:
1、陆玲花.建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中队文化.班主任,2004,(5).
2、沈永铭.教会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班主任,2004,(5).
3、占玉芳,杨勤学.班集体建设三部曲.班主任之友,2001.
4、李炳南,陈家麟.谈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2004.
5、姚灶华.“学校文化”的认识与实践.浙江教育科学,2005,(1).
6、程振东.浅谈班集体建设.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1.
7、《班级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8、《教育学》.
(一) 创新教育理论
(二) 当代认知心理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课题实验假说:
借鉴创造性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改革和创新中文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评价模式, 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
外语分院、艺术分院、社发分院、人文分院09级的12个班级以及09级文科基地一班和09级理科基地班, 共859人。
(二)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考评体系的改变, 充分调动师生的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为三亚学院“311”课程改革提供参照本, 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助力。
(三)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修订《中文应用写作》教材 (2007年,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针对不同专业, 开展应用写作训练活动, 并编写校内实训资料, 如《应用写作实践训练指南》等, 为提高应用写作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3、建立新的应用写作考核方式, 引入过级考试模式, 增强考核的标准化、规范化、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
4、建立教学实训基地, 有效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应用写作知识和经验。
四、课题研究变量:
自变量:在中文应用写作教学中通过课内外教学改革, 创设教学情境, 采用小组协作交流式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应变量: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干扰变量:
1、参与实验的班级起始水平的差异。
2、参与研究人员对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理解及运用程度。
3、考核方式和检测标准的规范性、科学性
4、影响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其他因素
控制方法:1、运用单组单因素前后测的实验模式, 避免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影响实验结果。
2、通过集体备课和定期专家讲座加强对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理念、教学方法的培训。
3、在考核方面, 建立试题库、规范出题要求及评分标准。
4、从教学组织、课程结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完善, 争取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正面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 坚守课堂教学阵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多元互动。
中文应用写作课程的课堂教学一般较偏重从方法论角度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 而忽视了作为课堂教学双方之间的交流互动, 忽视了沟通交流、互相激发的互动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需要方面所起的作用。本课题在教学环节实施互动式教学, 重构多元化、立体型、系统性的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从而破解干巴、枯燥的应用写作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所形成的不愿学、不愿写的难题,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在快乐中写作。通过互动式教学, 充分调动师生的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为三亚学院“311”课程改革提供参照。
课堂教学中, 互动时机的选择关系到互动的效果, 不能流于“动”的形式, 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安排互动。互动时机的选择:一是选在教学热点上。在教学内容当中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学生感兴趣、有迫切学习愿望, 最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融入其已有知识结构当中的内容。二是选在教学重点、难点上。教学的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难点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教学内容。三是选在教学疑点上。教学内容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激烈矛盾的地方。
本课题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新教材的编订上。新编教材从编写思路、章节体例、练习设置等方面较以往有了较大调整。教材以节为单位, 每节设计“激趣导入”、“要点浏览”、“案例缓冲”、“理论备份”﹑“拓展连接”、“实训界面”、“扫描修复”、“思维宽带”、“情境写作”等模块。用信息时代计算机语言概括了教材个大部分, 打破了以往教材的理论框架,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规范了教材的体例, 明确了教学目标, 具有鲜明的三亚学院特色和可操作性。
(二) 巩固写作训练成果, 建立考练结合的新型评价机制。
为了落实“311”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本课题对于课程评价机制采取了相应的改革。主要从平时作业练习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调整。
1、平时作业练习采用灵活多样的题目形式, 加大评讲反馈力度, 师生共同写作, 不断提高。在平时的练习中, 有些作业要求个人单独完成, 有些要求小组团队合作。练习的内容有些采用情景式练习, 有些开成讨论会, 有些借助视频资料提供的素材, 有些来自身边的新闻事件或校园生活, 让学生言之有物。在评讲的过程中, 开展了学生互评、竞赛评比打分、教师总评等形式, 把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优点一一指出, 有针对性地根据专业、班级的差异进行查漏补缺。评讲中老师也要写作同题下水作文, 指导学生, 并接受学生的评价。师生共同在写作中成长, 在修改中提高。
2、考核方式上初步建立并完善了中文应用写作教学考核标准量化方案。该方案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评成绩结合的评价方法。注重教学过程, 将平时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及校内外比赛奖励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分依据。在期末考试中采用过级考试的方法, 依据成绩分出应用写作水平等级:60-69为一级水平, 70-79为二级水平, 80-89为三级水平, 90-100为四级水平, 并颁发证书肯定学生的成绩。
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提高教师职业化程度, 量化教师教学工作绩效标准, 完善教师考核体系, 该课题还制定了教师评价标准。以中文应用写作课程过级考试卷面成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学生达到二级水平 (获取学位证的必要条件) 的通过率为起点考核教师。真正做到教学互动, 教学相长。
(三) 延伸实践演练平台, 利用校内外资源提高写作能力。
1、加强校内应用写作实践演练。
(1) 教学团队开展科研与应用写作实践的互相交流。采用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下水作文互评等方式进行。
(2) 在校内举办大型应用写作讲座, 请相关专家、校报编辑、宣传部门负责人教授写作实战经验、常见的写作问题, 促进师生写作专业水平的提升。
(3) 与学校其他组织机构合作, 建立应用写作实习基地。学校的办公室、宣传部、团委、学生会等组织都是锻炼写作能力的重要场所。
2、加强校外应用写作实践训练。
(1) 教师带领学生, 联系社会相关单位, 让学生接触应用写作的实际使用环境。
(2) 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 一方面了解学生在实习中使用应用文的情况, 一方面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及求职类文书的写作。
(3) 深入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 走访毕业的学生, 以其现身说法促进课堂教学。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
(一) 教师通过培训, 理解并贯彻了学院的办学理念, 规范了教学资料, 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 发表了6篇省级以上论文。
(二) 编写教材及教辅资料。《中文应用写作教程》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重写, 目前作为校内教材试用。《中文应用写作过级指南》是本团队编写的应用写作过级辅导用书。
(三) 出台了《关于中文应用写作教与学考核标准的实施方案》, 对于中文应用写作课程的考核方式在学生和老师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七、课题研究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本课题在研究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有:
第一、考试成绩的数据统计有不规范之处, 没有排除教师主观因素。中文应用写作课原有的考试模式是统一命题, 抽签考, 授课老师单独阅卷评分。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改卷环节标准不太统一, 班级或专业之间横向比较时, 可比性不大。在本学期的考试中, 我们采用老师盲评, 集体阅卷的方式, 同时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 从而使学生的成绩更客观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第二、课程的实践环节还有待加强。在学生方面应建立相关应用写作的学习网站, 增大师生交流。在老师方面应强化老师自身写作水平, 除了下水作文外, 应增加教师轮岗实习, 在实际应用中积累写作经验。
中文应用写作是海南大学三亚学院“311”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实用型、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本团队会一如既往争做创优争先的排头兵。
参考文献
[1]钱国英:《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1日。
[2]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0年8月1日。
[3]郝志军:《论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育科学研究》, 2005/9。
(背景:2010年11月15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国培计划——2010年中西部骨干教师培训”在上海市闵行四中进行初中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王荣生教授对云南省语文骨干教师丁永平、祁庆红以“同课异构”形式呈现的课堂教学《黠鼠赋》进行了点评。以下内容为本人根据实录整理。)
王荣生教授:……我们邀请项目组长对两堂课进行点评。我提一个导向性意见:一堂课牵涉到教师很多方面,如技术性……今天评课的重点不要放在技术性的问题上,要从教学内容本身、设计本身来讨论。
[项目组长对两堂课进行点评;内容略。]
王老师(该项目组一位组长)的评课非常全面,涉及到了两个问题:
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的问题;
2、第二节课(祁庆红开)用15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是需要的。而浪费主要体现在用15分钟入课……要切割成几步走,让学生每组写一处主要问题,完整的问题要分步……
我们来探讨一下两个主要问题:
1、教学活动中有关字词教学的落实;
2、大的教学活动中坚持要介绍一下课文作者(有无必要)。
昨天备课时我问了一下项目组成员,他们告诉我原来的文言文教学是地毯式平铺,每个字都过一遍;基本上以教师教为主、翻译成白话文……今天这堂课根据学情的估量,把有些词不处理,如有注释的、学生自己能看的。
我们一起来看学生的板书:文本要解决的重难点与板书体现出来的学情是吻合的。“问题”的解决正好落在句子上,如“感受的道理”。
以学生的板书为教学起点,处理时要灵活,不仅解释词语,还要“边解边演”,如“发而视之”。从学生板书我们可以发现:
1、我们原先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情一致;
2、以学生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方式。对问题要做链接,问题的落点在于字词的难点;问题的回答要落到句子、词中去,如“狡猾”落到词句中去。
第一个问题,涉及工具性人文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祁庆红)“顽固地”介绍作者,这涉及到观念问题、选择内容的问题。教师喜欢一些作者,但更要强调学生学习时要组织哪些注释,介绍作者不应在此处介绍。几个环节是割裂开来的,读一遍课文,就要进入文本中去。介绍了作者没有用,没有利用资源。介绍作者要放在后面(理解道理时),教师把道理延伸一下,课程资源、拓展性资源的关键是“为什么要介绍”。要从学生角度、学生需要入手,不能从教师“喜欢”入手。
学生翻译句子、提的问题与我们初衷不同。学生提的问题,有涉及“不能通顺地翻译”的。文言文翻译,单纯翻译不是完全必要,因为很难一一对应。即使翻译了,但不能落到要害处,原文有趣味、神态在,只有把神态、趣味搞出来,后面的“不死而死”、“不啮而啮”才能落实。要“边解边演”,要把神态、趣味露出来。不要以为会翻译了就会懂课文,不要以为不会翻译就不懂课文。
——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学能手”培训项目淮北师范大学初中语文班
2012年9月5日下午,在淮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三楼多功能教室听了王荣生教授关于“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讲座,心里颇多感慨。王荣生教授是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教学法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专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等。下面,就王荣生教授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一点感想说一说。
整个一下午的讲座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二是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三是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1、王荣生教授认为,学生包括已有的语文能力和已有的学习经验,一篇散文包括言语和文字两部分,言语又可分为所描述的内容和所表述的情感两部分。教学的过程即是教师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
2、教学的两个关键点是合宜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设计。二者之间,教学内容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问题症结: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一)我就是要教这些
(二)我就是要这样教 主要以《背影》为教学案例进行讲解。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一)学生需要学什么
(二)学生怎样学才好。
3、对文本的教学解读,一要依据体式,二要根据学情。(1)文选型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分为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文章(三大文体、新闻等)。对朗读来说,诗歌、散文这两种体裁,朗读是对的;小说是案头文学,是看的,朗读就不大合适。体式尽量分得细一些。拿小说来说,分为很多种,不同的作家又有不同的风格,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应该有所不同。
(2)拿到一篇课文,教什么?要重视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不是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内容,自己的阅读感受往往就是学情。
(3)教学的一般流程:找语句(知内容?)指方法(说知识?)图拓展(积论据?)作号召(听激情?)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书上有的老师不必教,学生的经验达不到的不必教。在授课时,往往课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的内容,教师惟恐学生不会,翻来覆去地教。下一节课时,上一节课上学了什么,学生什么也不记得了。教师在备课时不要把自己当成语文教师,二是当成一位读者。
凤冈一小:孙锡辉
前段时间,课题组的同事们推荐了一本与教学有着直接关系的书——《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在刚听到题目时,还以为此书就是简单的评课议课技能介绍,但刚读了几页内心对此书的看法便有了改变,原来不但有技能的介绍,更有作者对语文课程的清醒认识,或者说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有他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独到见解,其不是夸夸其谈,而是他几十年教学实践的结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将作者的思想全部吸收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没有作者那么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对语文的诸多思考,下面我只将自己认同的一些观点或者说是思路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观课评教要从教师的“教”逐渐转移到学生的“学”。平常我们去评价一节课或者我们在上一节课的时候,想得更多的不是学生需要怎么学,需要学什么,而是更多的去思考我要怎么教。“怎么教”指的是“教学方法”,这个我们都理解。“教什么”就是“教学内容”,这里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学目标,也不是知识点的梳理,而是你为了达到你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呈现的一步一步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阐述的主要观点是要从教学内容角度去观课评教,他说:“教学方法是重要的,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老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价值都极为有限。相反,如果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些,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因此,今后我在进行备课构思的时候就需要将重心进行转移,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学生么,需要什么方式方法去进行学习。我想如果能真正做到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学,那么教学的效果肯定会好很多,当然这也是作者从教学内容入手观课评教观点的核心体现。二、一堂好课的标准。王老师将一堂好课的标准分为了三个层面:最低标准、较低标准和较高标准。作为最低层面老师首先要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这个层面又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二是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三是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这是最低层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我觉得最关键的是第二方面,也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能离开语文学科的属性,这是一个关键点,人文性的兼顾我想也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我想也就是那句“简简单单教语文”所包含的意思吧!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连自己都不知道某节课、某个教学内容需要交给学生什么,或者说对学生需要学生么都没有弄清楚,就像我们干工作一样,有的人就是在混日子混工资,而有的人却要将工作进行细化,今天要干什么完成什么工作任务,明天要干什么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作为比第一个层面又有所提升的第二个层面,要求教师要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即: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及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我认为关于这一点,我认为首先就要确保教的是语文,其次就是保证教的是正确的语文。关于什么是一堂好课,我们先听听两位在中国语文界都很有名气的老师的想法:
贾志敏老师认为一堂好课要体现三个原则,即:一是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二是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三是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总之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
薛法根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 一是教学目标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二是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三是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四是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五是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活力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六是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近日,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江苏省委办公厅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总体要求, 江苏通管局结合通信监管工作实际, 制定出台了在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
《方案》强调要重点围绕“四专题一强化”来组织实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一是局主要负责同志讲“三严三实”专题党课启动专题教育, 并围绕落实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再上一次专题党课。二是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学习研讨。在支部学习和个人自学基础上, 重点研讨:严以修身, 加强党性修养, 坚定理想信念, 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严以律己, 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严以用权, 真抓实干, 实实在在谋事创业做人, 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新形象。三是精心组织“三严三实”专题调研, 把“三解三促”作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载体, 进一步丰富内涵、创新形式, 引导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查找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四是高质量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五是强化整改落实和立规执纪。
江苏管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导向鲜明、目标明确、措施有力, 要求全局同志把深入开展专题教育作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大局意识, 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上下联动、统筹推进, 确保取得实效。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谈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核心在于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社会建设不是画饼,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各个利益群体得到好处 □最需要的支持,是来自人民的支持
□需要把政府为主的社会管理行为,转化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治行为
编者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划定的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社会组织的不断发育,到民生保障的不断推进;从治安防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到志愿精神在整个社会的弘扬,近年来,社会管理创新助力社会建设,在惠及亿万人民的同时,也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今天的中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犹未完成,社会活力蓬勃迸发,新老矛盾叠加交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是很少见的。如何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如何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如何善管善用善待互联网?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如何重塑社会诚信?这些问题,考验着社会管理者的勇气、决心和水平。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建设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取得了不少成果,积累了不少经验,也遭遇 1 了一些烦恼、问题。相信他们积极、有益的探索,对其他地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会有深刻的启发。
没有社会建设,发展就没有基础
本报评论部: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深圳可谓排头兵,“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探索备受关注。在全国,深圳较早提出要建“国家社会创新先锋城市”,并在今年2月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促进条例》。是什么让深圳如此重视社会管理创新?
王荣:深圳是年轻城市、改革开放城市,也是移民城市。应该说,是危机感倒逼出深圳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我们现有常住人口1400万,户籍人口不到300万,严重的倒挂带来了社会治安、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也让人们心理的不平衡感加剧。同时,深圳缺少长期发展中积淀的文化传统,在深圳遇到新朋友,都会问一句:你是什么地方的人?什么时候来的?这说明深圳人的归属感、家园感不够浓。而且,从地理区位看,深圳靠近香港、澳门,得风气之先,但公众也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社会管理者。
经济发展并非万能良药。对深圳而言,面临特殊的人口结构、特殊的地理位置、社会组织管理、虚拟社会监管等诸多挑战,重视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没有社会建设,我们的发展就没有基础,社会就会缺乏稳定性。因此可以说,在新形势下,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
另一方面,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也有责任在社会领域创新方面先行先试。中央已将深圳确定为全国9个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都市创新社会管理的样板”,“破解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人口服务管理难题取得突破的样板”,这样的期许,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本报评论部:观察深圳“先行先试”的改革动向,我们有个感受,作为特区,深圳30年后的深化改革,正在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抓手来实现新的突破,寻找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这个判断是否正确?
王荣:是的,社会管理的加强和创新,正是深圳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所以,我们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来谋划和推动,以社会建设的力度来体现科学发展的力度,以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来体现科学发展的水平。
社会管理核心在于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如何让这三者的关系更为融洽、协调,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领域重点环节的突破,很可能会带来其他领域改革的推进。比如,要培育社会主体,可能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这肯定涉及政府体制的改革;要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要涉及分配制度、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的改革;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会涉及文化体制改革等。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深圳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同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引发了社会上对深圳“可持续发展动力”问题的关注。发展动力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力,但最根本的,仍然在于人。深圳过去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靠的是公众的参与;今后的发展、全方位的发展,同样需要公众广泛地参与到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去。可以说,深圳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动力,就在社会中、在民众中,这正需要社会建设来激活。
顶层设计与末端治理结合,才能全覆盖
本报评论部: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有时候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我们也注意到,您在多种场合提到,要“注重利用特区立法权来寻找社会建设的改革突破口”。法律是刚性的、原则的;管理是柔性的、具体的,您为什么格外重视立法这一突破口?
王荣:法律也是可以有温度的啊。用好特区立法权,推动社会建设的改革,用法律来做好人的工作,这是最大的人文关怀。
2009年,国务院批复通过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就有积极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的内容。在这样的总体框架之下,我们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拟定了《深圳市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了社会建设“基本法”——《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促进条例》,未来还陆续有条文法规出台。
事实上,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只有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思考改革,把握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攻方向,才能准确和合理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才能克服改革的制度障碍,更有效地推动改革。社会管理创新可以说是一场攻坚战,需要有明确的改革路径和完善的制度安排。
本报评论部:对深圳来说,它既是中央改革的基层执行者,也是地方局部改革的顶层设计者。深圳的社会管理创新,如何把顶层设计和基层治理结合起来?
王荣:社会建设不能完全依赖顶层设计。因为再前瞻的顶层设计,也不可能覆盖每个细枝末节。我们找到的顶层和基层的结合点,是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不是画饼,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各个利益群体得到好处,形成人人都是社会建设“东道主”、“受益者”的良好局面。
我发现,每年到深圳来招商、招财、上市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会到深圳来看病、上学,甚至连深圳人自己都会选择到外地去就医、上学。这意味着,这些领域的发展水平跟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水平不匹配。要是公众这些基本的诉求都满足不了,还谈什么社会建设?
所以,我们的社会建设,一直以民生为导向。比如,我们今年社会建设的七个重点中,强化实有人口的服务管理、建设“织 网工程”信息平台、以食品安全为切入点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等,都指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需要共建、共享,也需要共治
本报评论部:在中国的改革中,深圳最早“摸石头过河”的探索,也最有“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现在,面对社会管理创新这个全新的领域,改革的难点在哪里?
王荣:应该说,当前推动改革比过去30多年任何时期都更加艰难。“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时代已逐渐过去,理性改革和决策问责的时代正在到来。
这对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社会管理的加强与创新。既有水太深、改革的“石头”难以摸着的问题,也有社会转型期矛盾叠加、河里的“礁石”太多的现状。去年,我们给社会组织“松绑”,但接下来就是如何推动、服务、监管、引导的问题,这需要思想进一步解放,也需要政策法规的配套,还需要更精确的管理举措。
要破除这些困难,一方面要增强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另一方面,还是必须紧紧依靠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协同,共同努力克服改革中的困难。最需要的支持,是来自人民的支持。
所以,我们将加大政府改革,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把政府为主的社会管理行为转化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治行为。
本报评论部:从共建、共享到共治,这是一种执政理念上的创新。在这个“共治”过程中,政府扮演什么角色?
王荣:我举个例子吧。去年大运会期间,深圳在“共治”方面,尤其是扩大公众参与度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制度财富。比如,我们提倡“绿色出行”,不采取行政强制和政治动员,而采取自愿选择、自觉停驶,这样,不给人添堵也不给路添堵,把“要我做”变成了“我想做”、“我要做”;比如,在建设“志愿者之城”、培育社会组织、通过媒体组织关爱行动等公益活动方面,从政府角度,我们积极创造条件,让社会力量活跃在前台,既调动了社会的创造性,也让政府行为真正做到亲民惠民。
我们有个体会,凡能交给社会解决的,尽量给社会;需要市委市政府牵头的,或需要社会和政府共同协商的,那政府当仁不让。当然,社会共治也意味着社会主体需要更加充分地发育起来。目前最需要推动的是行业协会、企业工会、民间慈善、社会自治等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大发展,让工青妇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群众组织,以具备条件实现中央提出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而在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政府仍具有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在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中国。因此,既要划清政府权力边界的有限性,更要发挥政府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这也是“社会共治”的基础所在。【背景链接】
深圳社会建设“五种理念”
□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重要内容。
□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
□社会发展是城市发展重要支撑。
□社会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重要范畴。
□和谐社会共建共享。
深圳社会建设“六大重点”
(一)着力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二)加强社区建设、发挥社区作用,夯实社会和谐的基层基础。
(三)深化体制改革、大胆探索实践,激发社会建设的活力和动力。
(四)强化社会管理、促进平安和谐,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秩序。
(五)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社会互动,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社会建设的生动局面。
苏政发〔2011〕93号
省政府关于王荣平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经研究决定:
任命王荣平同志为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
任命李国华同志为省公安厅副厅长;
任命王立平同志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任命王正宇同志为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任命周福莲同志为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
任命王鲁宁同志为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巡视员; 任命黄佩华同志为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巡视员,— 1 —
免去其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免去陈尧同志的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职务; 免去杨时云同志的省农业委员会副巡视员职务。
二○一一年七月十六日
主题词:人事任免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狭义的“时尚英语”指服饰方面的流行英语, 而本课题开展的“时尚英语”教学是广义上的“时尚英语”, 是涉及各领域的流行英语表达。在中国学术界, 有关“时尚英语教学”的研究还相当欠缺。就本课题组所掌握的资料来看, 国内目前尚无人出版相关专著。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的结果为例, 从1979年到2012年间也无以“时尚英语教学”为主题的相关学术论文。
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高速发展, 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的英语教学, 高科技在当代的英语教学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现代语音室等现代教学设备为当前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 对现代英语教学所起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课题的研究也离不开这些现代教学设备。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教学设施与技能, 将死板的知识演变为鲜活的音像与图像, 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他们欣于在图文并茂中接受新的语言与知识, 从而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本课题组在针对所任教高校的普本学生所开设的公选课《趣味英语》中的时尚英语专题教学中主要通过纠错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来进行该专题的教学。
1 纠错式教学在时尚中式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1 时尚中式英语的构成
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 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创造了一种带典型中国特色的非地道英语——即人们常言的中式英语, 或中国式英语 (Chinglish) 。在某种程度上, 中 (国) 式英语属于母语迁移的一种表现形式, 具有汉语语音、词汇、句语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等典型特征。Chinglish, 即Chinese English。正如Chinglish该词的构词方式——取Chinese的前几个字母和English的后几个字母重组而成的一个专有名词。依据此构词法, 中国EFL学习者创造了许多类似Chinglish一词的词汇, 如vegeteal, antizen, stupig等。大部分拥有QQ号的人开拓了属于自己的农场, 而对于这些拥有QQ开心农场的玩家而言, “偷菜”是获得积分进而实现农场升级的手段之一。“偷菜”也曾一度成了人们的口头常用语, 这群人中的英语爱好者将英语单词vegetable与steal组合成了vegeteal (偷菜) 一词。同样, antizen (蚁族) 由ant和citizen两词构成, stupig (笨) 由stupid和pig组成。如果说以上所举的中式英语词汇尚属由两个或数个英语单词拼凑成的, 那么当前流行的geliable/gelivable (给力) 则是中英两种语言的产物——“给力”的汉语拼音geili加上英语的后缀-able, “不给力”则是由在geliable/gelivable前面加上英语前缀-un构成。对于这类中英两种语言结合的中式英语, 如果没有国人的指点, 老外可以说是完全看不懂。
1.2 时尚中式英语的纠错式教学
在所有中式英语中, 中国EFL学习者使用得最广泛的莫过于“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这一表达。在时尚英语教学中, 授课教师从流行中式英语表达导入。在给出“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一最为常见的中式英语表达后, 询问学生“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标准英语表达。令人吃惊的是, 学生们的回答是:“不就是这个么?”母语负迁移对中国EFL学习者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此时, 让学生找出该中式英语表达的语法错误所在:引导他们逐一找出该中式英语中所不仅仅犯的低级词汇错误, 以及进一层次而言, 所犯的英语句法错误。首先, 从词汇层面来看, “好好学习”中的“学习”应为动词, 故而用于修饰动词“学习”的“好好”应为副词。然而, “Good good study”中的good是形容词, study为名词, 意为“好的学习”。但“好好学习”中的“学习”应该是动词, 用来修饰它的“好好”应该是副词。另外, “day day up”中的day是名词, 而作为副词的up是不能直接用以修饰名词day的。其次, 从句法层面进行分析。在引导他们得出该句的标准英语表达为“Work/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时, 他们早已恍然大悟原来多年来一直以为标准的表达居然并非地道的英文表述。该句的标准英语表达“Work/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采用的是省略了主语、以动词原形开头的祈使句, 表达的是言语者对受话者的一种要求、命令、或者劝告。句中的and表面上起的作用是连接两个并列的祈使句, 其实and连接的后半句隐含表达了一种因果关系, 即“努力学习, 你就可能逐步取得进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以上分析, 他们很快能够进行自我反省:这些都是一些早已掌握的基础性的英语语言知识, 之前所犯的都是一些只需稍稍留意即可发现的错误。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英语国家人士在初次听到国人自创的中式英语时感到一头雾水的原因所在了。
在跟学生探讨流行中式英语的过程中, 必须教导他们掌握标准的英语表达。受母语影响, 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 因为这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因此必须帮助EFL学习者认识到错误的根源, 提高他们的纠错能力。纠错不仅仅包括自我纠错, 还包括集体纠错。这要求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还必须注重合作学习的效果。凡人都会犯错!在学生犯错时, 教师应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 对他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 让他们再多一份自信!让他们知道犯错并不可怕, 即便是老师, 乃至英语国家人士也无法避免犯错。但不管是谁, 都应该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 也就要求提高纠错能力, 尤其是自我纠错能力。学生必须了解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学生不断犯错、不断纠错的过程, 不同的教学过程会发生不同的错误。但纠错任务并不仅仅是由教师承担的, 学生参与纠错才是更为重要、更为有效的教学。学生如果养成了何时何地均可学习英语的习惯, 就不难发现中式英语随处可见:旅游景点、餐馆、酒店、机场等众多公共场所。他们关注中式英语的同时, 其实就是提升自我纠错能力的过程, 更是提升自我英语学习能力的过程。
1.3 正确认识时尚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对英语语言的发展贡献颇大。自2005年以来, 中式英语就被GLM (全球语言监测机构) 评选为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十大词汇种类之一, 并预言中式英语将处于长期“繁荣”状态。如今的老外对中式英语越来越感兴趣, 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 他们中有些人甚至热衷于搜集一些错得离谱却非常有意思的中式英语。由于有些中式英语使用的广泛性及普遍性, 也慢慢被英语国家人士所接受。例如, “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 这一典型中式思维方式的中式英语, 早已被认可为标准英语表达。从中式英语对英语的贡献来看, 不难得出为何英语能够如此迅速发展。这与英语的开放性——不断接收外来文化语言以充实本语言, 使英语真正成为了一种不断随时代发展的而发展的国际性语言, 也不难说明为何英语能够成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语言。实际上Chinglish该词本身也曾是2006年全球最热门的10个词汇之一。
自从电视剧《蜗居》的热播之后, “小三”也成了人们的日常话题。令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 课堂上一学生用“little three”表达“小三”。该学生只是纯粹的采用直译的方式, 结果只能是词不达意。其实“小三”就是以前国人常说的“二奶”、“第三者”。该词准确的英语表达应该是“the other woman”或“mistress”。由此例可见, 尽管中式英语对英语语言的发展的贡献巨大, 但也不能因此而任由中国EFL学习者恣意妄为。毕竟, EFL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初衷是掌握正确的英语语言与文化背景知识。
2 合作式教学在时尚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对学生而言,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获取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对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创新教学技巧的过程与不断累积教学经验的过程。当前教学提倡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时尚英语教学中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2.1 合作式教学在课前的运用
由于本专题乃至本公选课都无相应教材, 故而对本课题组, 尤其是对科任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与创新。时尚英语教学内容注重当前较为流行的英语表达, 故而要求保持时刻苦关注并搜集当前流行英语表达的状态, 以保证不断丰富时尚英语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由本课题组成员承担搜集时下流行的英语表达的全部工作, 那么任务艰巨, 工作量极大, 面较窄, 并且学生也只是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地接收信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可以将“时尚英语专题”按排在学期的后几周进行教学。在第一次课上, 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 如目前非常热门的住房、教育、体育等话题方面的英语流行语。然后给他们布置该学期的任务:关注并收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时尚英语, 同组学生搜集有共同兴趣方面的时尚英语, 并且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整理好的时尚英语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发邮件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对自己以及学生搜集到的时尚英语进行汇总以及分类别整理。如果不进行分组, 而是由各位学生根据各自兴趣爱好搜集资料自行发给授课教师, 这极易出现信息重复的现象, 授课教师整理信息资料的工作量也将更为巨大, 任务更为沉重。
2.2 合作式教学在课内的运用
教师都知道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并不局限于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 而应该让学生尽量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时尚英语专题教学部分, 教师还可以鼓励各小组根据分工, 在本小组搜集整理好时尚英语资料的基础上, 共同协作制作该部分内容的PPT。在课堂教学中, 各小组可以推选一位代表担任教师的角色, 向全班同学演示各小组准备好的PPT, 并对之进行一定的相关讲解与教学互动。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教师可以根据各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 并以此作为该课程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 对表现最为优秀的小组的所有成员进行表扬或平时成绩加分等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3 结束语
2012年5月22日, 本课题组对该学期选修了《趣味英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这是本课题组自开设公选课《趣味英语》以来进行的第三次问卷调查, 共有116位学生参加了该次问卷调查。
从表1统计的数据来看, 只有14位 (12.07%) 否定了时尚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表达方面的作用, 同样也只有9位学生 (7.76%) 否定了对时尚英语的了解在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总体而言, 绝大多数学生对该学期的时尚英语教学感到满意, 只有5位学生 (4.31%) 对该学期的时尚英语教学感到不满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该句意为:关于学习, 知道学习方法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 但喜爱学习的人又比不上以求学为乐的人。“知、好、乐”乃学习的三层境界, 而“乐”乃其中的最高境界。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他们都有着不同的兴趣与追求。只要他们树立信心, 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 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并为之不懈努力就有可能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这也就要求在时尚英语的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他们的兴趣所在。众所周知, 爱因斯坦提出了关于“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的科学论断。这意味着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 就能独立思考与探寻答案, 这与人们常言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学生在身体素质、智商、个性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此教师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以人为本, 关爱不同层次的每一位学生, 引导他们探寻适合于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 积极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摘要:时尚英语专题教学旨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与设备激发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课题组在时尚英语专题教学中主要通过纠错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来进行该专题的教学。在教学中, 当学生犯错时, 教师应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 对他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 让他们再多一份自信!另外, 在时尚英语教学中, 教师还应尽量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他们的兴趣所在。
关键词:时尚英语,中式英语,纠错式教学,合作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周伟.利用真实情境开展任务型教学[J].海外英语, 2010 (12) .
[2]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胡坚.“错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及错误纠正策略[J].山东外语教学, 2004 (5) .
[4]龚亚夫, 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王荣专题研究方案】推荐阅读:
王荣生语录06-15
遵化市洪水资源利用研究专题11-30
党校研究生作业《现代企业管理专题研究》06-03
设计室支部专题研究党建工作09-12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题11-03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专题01-20
幼儿园大班教研组幼小衔接专题研究10-17
网络新闻专题方案07-26
分局专题教育方案10-21
研究生学年考核登记表自我鉴定专题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