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诊断与改革(精选9篇)
诊断学见习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诊断学见习课是医学生获取临床基本技能的关键课程,如何提高诊断学见习课的教学质量是每个带教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开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临床实习中进行分专业带教、在临床操作技能考核中应用标准化病人,通过改革考试内容促进学生对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视以及物理诊断学规范化教案的建设等,探讨如何提高诊断学见习课的教学质量.
作 者:李永勤 刘原 薛芝琴 王春芸 LI Yong-qin LIU Yuan XUE Zhi-Qin WANG Chun-yun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学系,陕西,西安,710004 刊 名:西北医学教育 英文刊名:NORTHWEST MED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17(3) 分类号:G642.44 关键词:诊断学 见习课 教学质量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机械故障诊断实验和实践教学方面, 由于其所涉及的各门课程的独立建设, 使得机械故障诊断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围绕本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 缺少与其他主干课程相联系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使学生缺乏对机电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的完整过程的掌握。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中, 一般是通过“预习、重点概念讲述、示范操作、学生操作、师生讨论与总结”等环节来达到的, 其中主要环节是讲解、示范操作和学生操作。其缺点是:一方面由于实验学时限制, 讲解和示范操作完后, 留给学生的时间已所剩无几;另一方面, 由于实验设备的惟一性和实验内容的多样性, 实际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的机会很少。
本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
1. 实验项目的设置
由于实验学时有限, 实验项目的设置数量明显不足, 机械故障诊断实验项目可开的有10多项, 而目前只能安排2个。另外, 学生做实验时感到时间紧张, 再想增加实验项目基本达不到。对于那些实验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是克服学生“似懂非懂”的有效手段, 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作风的良好途径。
2. 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法单一, 缺乏创造性, 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3. 实验效果差
实验学时有限, 项目不够, 安排仅能做最基本的认识性、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 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很难真正实施。而认识性、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学生是被动的, 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实验教师也仅仅是满足教学计划的要求, 缺乏主动性、能动性与学生的互动性。学生的实验数据也不能客观反应实验过程和结果, 也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实验相对应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 因而实验达不到理论的效果。
4. 实验设备落后且少
机械故障诊断技术飞速发展, 而在学生实验中接触到的还是传统的分析方法 (F F T) 、简单的实验设备, 而目前应用广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平台由于价格昂贵, 实验室只有1台 (D A S P2003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 , 而国外的现代先进故障诊断设备 (比如, HVT/H-5电液伺服振动试验台, ADRE for W i n d o w s转子动态特性分析系统, 光纤激光振动测试分析仪, S D380和H P3565动态信号分析系统, SD200*SM模态分析系统, RETRA-1000激光电视全息测振系统, Multipro多路数据瞬态采集系统) 没有, 学生对国内外这些的先进的检测设备缺乏必要的了解, 更不要说应用了, 这是我们本科专业教育阶段最弱的地方。在实验设备不足的情况下, 要满足本科生的实验教学需要, 教师要付出很多努力。
二、实验教学改革
机械故障诊断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教学既能与理论教学的课程体系相匹配, 又能突出本课程所涉及相关课程交叉的特色、让学生掌握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前沿, 得到机、电、测控、编程、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培养, 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培训学生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1]
围绕机械故障诊断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建立了由教师、学生和实验室组成的综合实验中心。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 初步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等基础上大力开展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掌握创新设计方法, 培训学生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我们始终把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规范与激励相结合的全方位措施, 培养高素质人才。
2. 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2]
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 试行这一模式的关键是在实验学时有限的情况下, 将以前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尽量转换为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 将实验时间真正交给学生自己, 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实验中去。而老师的工作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及解决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精密设备的使用, 尚未接触领域的引导和解释。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可让学生真正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热情,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有益处。
3. 挖掘现有实验设备的潜能
由于学校经费有限, 面对大量的实验教学任务, 我们必须自行挖掘现有实验设备的潜能, 拓宽其使用范围, 从而满足本科生实验教学的要求。
4. 建立开放性的实验教学[3]
为适应学生自主式实验教学的需要, 必须建立相应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所谓开放式实验教学, 既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 也是实验设备仪器、设施及实验项目的开放, 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也表明, 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法单一, 缺乏创造性, 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注重学生工程实践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教育的重点向能力素质培养转化, 从而造就高素质的世纪人才已成为我校实验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新形式下, 开放式实验教学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优越性, 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5. 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实验记录的习惯
实验记录是获得感性知识的第一手资料, 做好实验记录是写好实验报告的前提, 因此要求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对学生的实验记录要求严格, 实验记录绝不是实验步骤的简单拷贝, 它应包括实验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操作过程、操作时间、所用仪器设备及其参数设定等以及在实验中每一个实验现象、结果的描述。
6. 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对整个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等的总结, 要求学生能从实验方法、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掌握其中的基本实验原理和技能。过去, 学生写实验报告时, 大段地摘抄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再附上实验数据或实验绘图便完成了。这种机械式的实验报告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丝毫的帮助, 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 无法公平地评定学生的成绩, 往往是文字抄得多, 字迹整洁的实验报告就可得高分。经过改革, 我们对实验报告提出新的要求。实验报告必须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 经任课教师签字的原始实验记录;第二, 对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例如, 采集的信号失真) 、实验体会及实验方案的改进加以讨论;第三, 完成实验报告上的思考题, 完成课外文献资料的查阅任务。通过这样的改革, 强调了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讨论分析,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综合创新性实验
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建立是对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全面改革, 本着立足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技术基础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 把综合创新性实验与传统单一实验相结合, 并以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融为一体的实验为主, 注重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实施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 要以学生为主, 指导老师为辅。老师只提出实验项目 (包括目的、意义、原理、方法等) 和研究的问题, 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步骤、选择实验仪器和设备, 经老师审阅检查后进行实验, 最后由老师评价实验。
图1即为机械故障诊断课程实验所设置的综合创新性实验模型。
四、结论
在机械故障诊断课程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来,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四教育阶段进行了几学年的实践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 所进行的综合创新性实验涉及内容广泛而新颖, 将以往所学知识串联起来, 而且与工程应用结合紧密, 通过对实验内容的创新构思, 设计和实践, 开拓了思路, 培养和挖掘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潜能, 并提高了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摘要:针对机械故障诊断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些措施, 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创新性实验, 以提高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机械故障诊断,实验教学改革,综合创新性实验
参考文献
[1]张继平, 张立新, 宋岩.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深化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11) :87-89.
[2]朱震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1) :71-73.
【摘要】诊断学是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将基本理论医学知识与实践临床医学能力进行结合的关键。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医疗环境的不断改善,传统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步突显,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必须对诊断学教学活动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诊断学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对诊断学教学改革实践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诊断学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诊断学 教学改革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2-01
现代医学的教学目的不是仅仅是要对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而且是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等进行培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诊断学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诊断学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需要结合现代医学发展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对诊断学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提高诊断学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一、充分体现诊断学教学的特点
为了更好、更科学的推动诊断学教学改革,需要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出诊断学教学的特点。首先,诊断学是一门十分系统的学科,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也是十分密切的,因此教师要对诊断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吸收、整合,参考大量的相关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安排,除了要保持教学课程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以外,还要对诊断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明确,让学生对诊断学教学体系有着大致的了解,并且对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向有着大致的把握。其次,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基础医学的熟悉和对临床医学的陌生之间的矛盾会在诊断学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诊断学的实践教学,加入相关的案例、做好病例的分析和探讨工作,将基础医学当中的相关知识和临床医学的相关病例进行有效地结合,提高学生对诊断学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做好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刺激学生对诊断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诊断学教学的效果,要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诊断学教学中。首先,要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诊断学教学中,该种教学手段已经在诊断学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新的发展时期,教师可以将这种教学手段与网络教学手段进行充分的结合,将陌生的病例和体征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样不仅能够对诊断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对诊断学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需要结合现代教学环境的变化,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互联网+的发展模式给诊断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入到诊断学教学网络中,通过多种途径对知识进行学习,通过网络资源、自学网络精品课程等大量丰富的资源,通过QQ、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建立学习讨论小组、在网上进行实训等等,通过这种学习模式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诊断学教学的水平。
三、结合实际调整诊断学教学内容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一些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的意义正在变小,而一些新型的病例和体征在现代医学临床表现上却越来越突出,如非典型肺炎、H7N9等,这些新型的病例在诊断学教学内容当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诊断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加入新的内容,提高诊断学教学的实效性。其次,在诊断学教学中适当的加入医学英语教学,随着全球化发展的进一步完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在日渐频繁,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发展的形势下,要对诊断学的医学教学进行强化。
四、优化教师队伍质量
教师队伍质量是关系到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架构体系,为诊断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其次,学校要做好诊断学教学队伍建设工作,建立科学的教师考评机制,有计划的邀请相关专家开展座谈、研讨会,并且选派骨干教师进行各种培训,鼓励科研,做好教师教学能力的评比等,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五、结束语
诊断学是医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诊断学教学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做好相关的教学改革,从教学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优化诊断学教学质量,提升诊断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在很多高校,机械故障诊断学已经成为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和能源动力等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中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有些高校甚至还把该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我校近几年作为选修课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从理论来到理论去,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的认识,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主要包括是增加学生讲解环节、讨论环节、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及实验教学等环节,并且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期望这些教学改革可以显著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得其在研究生的就业及工作中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
一、机械故障诊断学教学现状
目前,在机械故障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1.内容广泛。机械故障诊断学是多学科综合的课程,与数学、信号处理、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主要包括:信号检测、动态系统分析、故障诊断的人工智能方法、故障诊断的工程应用等,知识面非常宽广。因此,理论性非常强,我们以前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也都是特别注重理论,所以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
2.学生基础薄弱。机械故障诊断学是为动力机械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但是学生以前本科所学专业基本上都是热能工程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于在故障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振动基础、传感器等的基础知识几乎都不具备。因此,从一开始,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就感觉非常难,例如对于时域中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及频谱分析中各种频域概念很难理解。此外,有不少同学还没有接触过Matlab软件,或者说对此软件还是一知半解,课程后面的一些作业都很难完成。
3.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以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工程实际的结合不是非常紧密。因此,很多理论知识,即使学生学习过了,也不知道在工程实际中有什么用处。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4.缺少实验教学环节。在以前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缺少实验设备,没有安排实验教学环节。因此机械故障诊断总归是纸上谈兵。
5.考核方式单一。本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采用大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往往在交作业的前面几天进行突击,写出来的报告要么是格式不符合要求,要么就是大段地抄袭参考文献资料。
以上这些问题在机械故障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因此,这也是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亟待需要进行改变的现状。
二、补充讲解基础环节
针对很多同学的故障诊断方面的基础较薄弱的情况,在本课程的绪论课之后,安排了一二次课,用来讲解与故障诊断直接相关的振动基础、传感器知识及Matlab仿真的一些基本知识。讲解的内容不要求非常全面,而是着重介绍一些基础知识,特别是这些知识在故障诊断方面可能的应用,例如:振动中三类问题、频响函数、振幅的几种表现形式等。传感器的基本知识。此外,对于在故障诊断仿真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及后面将要用到的若干工具箱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介绍。通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补充,同学们对于后面碰到的内容不会感觉太突兀,可以快速领会并且直接应用到后续的学习内容中去。
三、增加学生讲课环节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门课程中能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们专门安排了学生讲课的环节。由于选这门课程的研究生人数不多,从操作上来说,是比较可行的。首先选取了重点内容,例如:作为最重要的故障诊断基础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作为现代智能故障诊断代表的模糊诊断方法、神经网络诊断方法、专家系统等。选取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进行相应的调整。布置安排学生进行讲课,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现有的实践表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良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部分讲课的学生都能够做到充分准备,采用ppt形式或者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而且他们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能够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从而自己对所讲的这部分内容在故障诊断实践中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实践证明学生讲课环节对于主讲的学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该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非常扎实,大作业也绝大部分同学都是选择与自己讲过内容想过的题目,来完成本课程的大作业。
四、增加讨论环节
尽管学生讲课环节,对于主讲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对没有参加讲课的学生,由于没有认真准备,所以学习的效果比较有限。为此,我们在增加学生讲课环节的同时,特意增加了讨论环节,希望能够弥补学生讲课环节的不足。讨论环节的内容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基础上,提前安排每一位同学准备讨论内容。第二种在学生讲课环节的基础上,对于某些非常重要的内容,要求主讲学生认真准备讲课,而其他同学也要认真准备,并进行讨论。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模糊诊断方法、神经网络诊断方法及故障诊断实例教学部分等安排讨论环节。实践证明,讨论环节可以很好地避免学生的学习惰性,经过提前准备,学生对于一些需要讨论的内容可以掌握得比较扎实。而且这种讨论环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从而不断地敦促学生积极参与。
五、增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环节
由于本课程与工程实践实际结合非常紧密,为了避免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从如下几个方面增加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1.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介绍给学生。在绪论的教学过程中就使用一个水轮机故障诊断系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并且给学生简单介绍Open Predictor故障诊断系统。例如在介绍故障树诊断方法时,介绍了船舶碰撞故障树的实例分析。
2.要求学生自己针对某一方面的.内容,查找具体的实例应用。例如在模糊诊断方法的学习过程,要求同学们介绍自己所查到的模糊诊断方法在实际工程实践中的实例。
3.尝试在教学环节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例如在故障诊断实例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对旋转机械的故障诊断系统、齿轮故障诊断、轴承故障诊断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讲解和介绍。
六、添加实验教学环节
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对机械故障诊断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但是实验教学环节还是必不可少。以前没有开设课程实验是由于缺少实验设备。现在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故障诊断实验设备,因此,为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了实验教学环节。实验内容选择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比较常见的齿轮故障诊断及轴承故障诊断。而且把实验安排在课程相关教学内容之后,希望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内容相结合。实验教学,使得学生对于故障诊断的整个过程,从布置传感器、数据采集、信号处理、诊断分析、诊断报告等方面有个深刻的认识。这一点是其他教学过程学生所得不到的训练。
七、考核方式多样化
由于本课程以前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仅仅依靠课程结束后学生所提交的大作业。由于这种大作业的形式较好,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继续保留写报告的大作业形式。但是,在教学改革中,将显著提高大作业的要求,例如:对题目的要求有明显限制、要求字数要求、参考文献的篇目要求显著提高。而且,特别鼓励在大作业中加入针对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故障诊断研究。大作业所占的比例要求,从原来的100%降为60%。除此之外,将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讲课环节、讨论环节和实验环节等的表现纳入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中,这几项所占分值比例为40%。结果表明,这样对学生将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在各个不同环节中都能够积极投入,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八、结论
观音小学:赵祖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一书中,我对拼音教学感触最深。汉语拼音教学是帮助识字、阅读、学说普通话的工具。学好拼音是小学生踏入语文课堂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孩子们对他的喜爱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想让孩子们轻松快乐的学习,就必须让拼音识字的教学充满活力,透出新意。本书通过典型的案例来矫正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建构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理性精神,积极推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运用书中优质案例的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中一些棘手的教学问题。下面以教学用音序查字法随笔谈谈。
起初,许多孩子不能理解用音序查字法查生字,为什么要有“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这样的步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而,很容易忽视这两个必要的步骤,在查字时,便只顾在字典正文里一通乱翻„„
为了预防学生形成这种不好的查字习惯,我在引导孩子们熟记《汉语拼音字母大小写对照表》之后,特地设置了这样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表演:有位邻校的小朋友听说我们观音小学一年级有个好孩子叫xxx,想与他做朋友。这位小朋友来到我们学校时,刚好孩子们放学回家了。聪明机智的他是怎样找到xxx同学的呢?——他首先在办公室里找到校
长,经由校长介绍,便找到一年级班主任,这位班主任向他提供了xxx同学的家庭住址。根据这个地址,便找到xxx同学的家了,在那里就可见到xxx同学了!然后告诉孩子们:用字典查生字,如同刚刚大家表演的《找人》。而先查的大写字母(这里我们叫它“音序”),就充当了校长这样的角色;再查的音节,恰像班主任这一角色。音节后对应的页码便是这“生字同学”的家庭住址„„。之后,再来重新表演:扮演校长的小演员戴上“音序”头饰;扮演班主任的演员戴上“音节”头饰。办公室场景更名为“音节索引表”,„„
最后,教给孩子们《音序查字法儿歌》用于指导实践:
音序查字要记牢,先把大写字母找。字母下面找音节,看看它在多少页。从这一页往后找,生字一定能找到。
来访者:其实,大多数的幼儿园教师是很爱学习的,只是平时工作比较忙,下班后总要处理一些个人事务,实在是没时间看书。想学却没时间,怎么办? 咨询者: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肯定是很忙的,但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今天放松学习就意味着明天将被淘汰。幼儿园教师要善于拾零为整地挤时间学习,经常阅读幼儿教育期刊和有关专著,并且养成随手记录有价值资料的习惯,以便需要时能迅速找到。
来访者:那么,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
咨询者:提高学习效率是重要的,能否提高效率则与个人的求知欲望有关,会学的人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学,而且时时刻刻都能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在我见到的幼儿园教师中,有的想学、善于学,而有的则不然,比如,同样是去某幼儿园观摩游戏活动,有的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记下了该园在房屋建筑、环境布置等许多方面的特点,有的则不然;同样是参加短期培训,有的教师十分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边记笔记边积极参与,有的却迟到、早退、交头接耳,两者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来访者:就阅读学习而言,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当前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汽车的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 随之对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日益发展的态势对高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如何锻炼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就成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
独立学院这个新兴的办学模式, 随着学校的发展, 在教学理念、选用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都要有所创新, 找到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模式。传统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为主体, 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利于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现代社会对创新性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 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一方面要考虑到独立学院本身的特点, 独立学院的生源属于第三批本科, 录取分数在450-500分之间, 其学生的质量与母体院校的一、二批本科学生有很大的差距, 传统院校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方式不能完全照搬过来应用到独立学院, 所以有必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理念和教材选用方面进行改革。另一方面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是汽车相关专业都应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 其教学质量如何, 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掌握情况。所以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 有针对性的选用教材,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整体水平。
二、转变教学理念
独立学院不同于重点本科院校, 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理念不能照搬重点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独立学院能否真正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现在, 多数独立学院师资力量不足, 企业办学经验不足, 依附于校母体院校的教师担任骨干教师, 存在着兼职教师将母体院校教学理念直接应用于独立学院的情况, 独立学院渐渐摸索到了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要求教师是“双师型”教师, 在讲授《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过程中, 有些学生反映理论课时偏多偏难, 三本院校学生功底欠佳, 如果照搬本部教学理念, 使得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听不懂, 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理念, 那就是: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应用型人才, 每个环节都为学生动手、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独立学院学生多数家庭条件好, 学习基础差, 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 但愿意动手操作, 哪怕是做错了, 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机械系为例, 每年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青年设计大赛等非常积极, 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这说明学生的动手意愿很强, 在教学《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过程中, 就应该采用适当方法引导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独立学院实行董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 工作重点应放在加强人的思想教育上, 本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 先教学生怎样做人, 再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就业竞争力, 提升学校声誉, 学生就业以后才能做的更好。
三、教材选用
教材选用上应与一本、二本院校有所差别。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课程内容体系, 通俗易懂, 易教易学, 巩固和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 理论更要联系实际, 注重实用, 突出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一方面, 选用符合独立学院教学理念的教材,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特点, 因材施教。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正在积极组织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教材, 在实践中摸索, 采用本校内部教材《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 培养独具特色的毕业生。
教师应积极与学校图书馆负责人取得联系协商图书采购事宜, 由于学校校龄短, 图书馆建设不完善, 专业课书籍偏少, 采取派专业课教师到图书供应商处订书, 鼓励教职员工将需要的教科书的书名、目录、出版社等信息提供给图书馆, 由图书馆统一采购, 或由教师自行采购。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研究《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把传授的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 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现代学校多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能是教学内容的复述, 实践教学也不能是教师在课堂上把实验过程、步骤、注意事项等细节交代的清清楚楚, 然后,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 机械地完成实验内容。很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 不愿意听,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加强理论基础和上课技巧, 多引入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提高上课质量。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锻炼其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本领,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为其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后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二) 加强实验、实习教学
实践证明,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实习、实验中才能更好的掌握课堂所学知识。
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 提高实验指导教师自身的素质, 加大对独立学院实验员的培养力度, 利用假期时间外派实验员和相关课程教师到企业实习, 到汽车维修厂或4S店参观、培训。我校已经成立了汽车维修实训中心, 每次实习之后应将实习反馈意见迅速收集上来, 听取领导有关意见和建议, 逐步完善和改进。聘请一定数量的有丰富从业经历, 对工艺流程、技能流程、管理流程很熟悉的企业人士担任部分教学任务, 以弥补现有师资的不足之处。这种教学可以在教室进行, 也可以在实训基地进行, 还可以直接到企业去实践。
(三) 实践教学和开放型实验室相结合
采用实践教学和开放型实验室相结合的形式, 以学生为主体, 引入实验教学内容, 弥补实验教材的不足, 改变原有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实现从资料查阅、方案设计、仪器开机、调试以及实验操作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 学生随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去实验室, 开展汽车检测与维修方面的实验比赛, 激发学习兴趣, 使得每个同学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都能掌握至少一项维修技能, 独立动手解决发动机、变速器、驱动桥及其它总成的拆装、调整、装配等操作。争取条件多开展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等。各个专业至少有一个综合性设计实验, 由学生提出设计方案, 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都要参与进来, 最后经过专家论证, 提高实验质量。
汽车维修实训中心现有汽车发动机拆装实验室、汽车底盘拆装实验室、整车拆装实验室、汽车检测诊断实验室、汽车电器实验室等实验室, 除此之外, 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要把实践场地直接搬到生产第一线。
(四) 规范实验、实习操作流程
采用教师讲解与正确操作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 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掌握基本动作, 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在实习过程中, 老师传授的技术应正确规范, 要使学生明白各种工具和设备的使用, 并能诊断和排除汽车常见故障。
以学院现有教学条件、实验条件为基础, 以该课程学生为研究对象, 结合多位专家、教授讲授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和相关资料, 理论结合实际, 研究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例如:使用电脑检测仪, 学生可以快速、方便、准确地定位故障, 从而顺利地排除故障。但是仪器的功能再强大, 利用的如何还是要看维修人员的能动性。有些学生在碰到读出很多故障码、故障灯亮却无故障码、有故障却没有产生相应故障码、有故障码却查不出相应故障时, 往往会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进而开始抱怨仪器质量或性能有问题。实际上, 学生只有在对电控的原理、自诊断系统的原理、解码器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后, 才能有效地使用仪器。以汽车拆装为例, 学生不按工艺流程检修和拆装零部件, 不按实验要求操作仪器和设备, 认为实验的目的就是把汽车零部件拆散再装好, 并没有仔细的观察零部件的结构, 研究其工作过程, 推敲工作原理。所以要求教师在讲解实验之前, 首先介绍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讲解实验工具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使学生掌握汽车拆装设备及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 做到边讲授、边演示、边动手, 使学生做到耳朵听、眼睛看、手上做。
五、结论
独立学院《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应用型人才, 每个环节都为学生动手、学生适应社会服务为教学理念,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特点, 选用符合独立学院教学理念的教材, 或采用自编教材, 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 提高实验指导教师自身的素质, 采用实践教学和开放性实验室相结合的形式, 教师讲解与正确操作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 促进学校又好又快稳步发展。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独立学院《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在教学理念、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3个方面如何改革的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汽车检测与诊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严新平.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J].华夏教育论坛, 2009 (5) .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要求“建立诊断改进机制”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保证新建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办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支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在新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下,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模式以及办学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因此基于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优化顶层设计,积极探索适应新常态发展的职业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此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顶层设计的内涵
顶层设计源于自然科学设计理念,其含义是:通过自上而下对各个子要素进行最优化的系统配置,制定整体的战略和设计理念。将顶层设计理念融入到高职教育改革中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一是顶层的决定性。二是整体的关联性。三是顶层设计的体用一致性。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为主的现代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创造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重要抓手。基于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管办评不分影响信度、主体单一影响效度、过滥过密干扰正常教学、责任错位侵犯办学自主权等批评声也不绝于耳,因此从源头上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顶层设计是探索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的职业院校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营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特点的现代质量文化的重要举措。另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经验,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偏离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因此强化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核心必须要落实到教学改革上,以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
影响高职教育改革的因素较多,这些因素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干预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效果,顶层设计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基础上,结合高职各个子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顶层制度约束达到改革效果的最优化,进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诊断顶层设计的对象是高职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体系的各个要素,其目的就是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提高素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证明高职院校顶层制度的优化与否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具体改革工作推进速度与效果,因此在教育新常态发展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要以顶层设计实现内部教学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体系的完善。
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体系顶层设计的依据
制度设计要明确具体。教育管理者在制定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时,要用规范的方式表达教学质量要达到的标准。明确的目标是制度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管理者只有先把教学保障制度安排详细具体,实施者才能有的放矢,行为有所指,方向明确。教育者在对教学保障制度的设计时应注意目标设置要细分,有层次性,实施过程有步骤安排,衡量指标可量化,使制度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能够清晰了解到自己所处的那个坐标内应该完成的任务和需要实现的目标。
制度实施的效果要可量化。量化性原则是指目标的实现是否可以测量,基于明确的目标,其实施效果是否可以用具体的手段进行衡量是这个依据的特性,量化管理建立在客观科学的数据基础上,是制度设计可参考的重要依据。在具体实施中,目标是否实现,或者何时实现可以用数据进行分析与判断,而不是依赖于主观评价。
制度执行要体现现实性。现实性是指目标的制定尊重事实,可以通过上级管理者与下级执行者的共同努力完成目标。如果目标的制定不符合人性,或者是管理者一厢情愿的结果,就会给目标实现带来比较大的难度。教学保障制度的制定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考虑现实条件,考虑执行者的具体情况,必要时要征求执行者的意见和建议,使目标制定得更加合理,确保制度的顺利执行。整个制度的制定中,管理者要充分体现民主与人性化,对于拟定的制度目标展开足够的调查研究和研讨,通过增加执行者的参与度而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顶层设计是高职院校立足于对本校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探索,形成的具有战略性的制度改革。实现顶层设计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处理好职业院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根据《通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与审核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同时高职院校也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按照行政部门的指导进行改革;
处理好主要因素与各子要素之间的关系。顶层设计就是站在战略高度、全局角度对高职教学内部质量保证因素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高职院校整体的教学质量而制定,一旦子要素影响主要素时,需要改进与挑战子要素;
處理好内部诊断与外部评估的关系。顶层制度的制定主要是通过内部教学诊改与外部评估实现的,内部诊改能够促进高职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而外部评估则可以通过校级之间的横向比较分析等,使得高职内部教学质量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较为适宜的是经常化的校内诊改与适度的外部评估相结合,以外促内,推进职业院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顶层设计面临的困境
随着高职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由传统的规模扩张转向为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十三五”规划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然而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
高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有待完善。近些年基于社会对高职人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高职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构建完善的教学保证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然而根据最新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教学保证体系普遍存在目标不清晰、反馈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以高职教学评价机制为例,高职院校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考试分数作为对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指标,这样势必造成高职院校教师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训,最终影响高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教学质量标准不完善。目前高职教学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①高职职业岗位的技能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没有纳入到日常的教学标准中。②高职教学质量标准的设置没有体现出实践岗位操作技能的要求,存在滞后性。③高职质量标准缺乏系统性。根据调查高职院校在质量标准的规划与引入上存在随意性,没有形成较为统一规范的体系;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关键在于配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诊断出高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基于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例如基于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所存在的实践教学比重偏低的问题,根本解决措施就是要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而实践教学的落实基础在于高职院校要配置相应数量的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根据最新数据,我国高职院校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比例不足50%,由此可见我国双师型教师比例偏少影响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体系的构建。
基于教学改革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体系顶层设计的路径
高职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体系顶层设计要遵循其科学性、规范性、统一性、程序性、时效性和严肃性。在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上,要明确“一个定位”,即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理清“两个关系”,即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好“三个对接”,即专业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岗位的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明晰“四个基本思路”,即要以德为先,深入开展第二课堂,加强社会责任教育。要以能为重,引导学生“双证”融通,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以赛为要,赛教结合,将职业技能大赛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以用为基,产教融合,将实验实训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分类指导,将修订过程与制定学院“十三五”规划相结合、与学院优势、重点专业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提高对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体系的认识,理顺工作思路。提高认识、理顺工作思路是开展顶层设计的前提与基础,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要围绕“十三五”规划,立足于本校实际形成浓厚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范围:一是动员全校师生,全面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学校领导应组织和动员全校师生员工,积极投入到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中来。尤其作为与教学直接相关的教师、学生、以及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必须参与到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中来,并从制度、行动和质量保证体系等三个层面把主体责任落到实处;二是要把握重点和大的方向,根据职业院校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创新顶层设计的工作方式。高职院校必须要根据工作需要创新顶层设计工作方式:一是形成自我诊改的机制在原有学院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对照顶层设计的要求,对学校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如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建立各方面的标准文件,再造工作流程,完善相关制度,建设能够及时提供所需数据的信息系统,建立全面的监督控制反馈系统,形成自我诊改为主、他人复核诊改为辅的诊改机制,把改进作为工作的重点;二是重视省级复核诊改工作。高职院校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的通过自我诊断发现问题,同时还要重视省级复核诊断的意见;三是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顶层管理系统,例如高职院校通过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对高职教学工作信息的公开化。
建立常态化教学检查制度。教学检查是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的重要手段,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处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要求,定期开展教学规范检查,包括教学准备情况、教学工作运行情况、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期中期末考试情况、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安排情况等,检查形式一般有开学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实践教学环节检查、随机性检查等。另外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也要深入到教学第一线,了解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反馈及时调整顶层制度所存在的缺陷,以此更好地服务教学工作。
建立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毕业生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層面就业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评价,收集意见和建议;各二级教学单位也要定期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动向和人才要求规格,为专业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依据。调查形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用人单位调查、召开座谈会调查、电话调查等多种形式。
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考察和审核机制。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职业教学和专业教学的教育水平。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高职院校的教师聘任和教师定期审核,同时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用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对教师应该进行岗前培训;其次通过教学成果建立绩效考评制度;还有定期组织教学方式方法交流座谈会,让教师相互总结和谈论自己在教授学生中的不足和优点。通过不断的交流总结,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诊断与改进,主要指的是通过专业剖析和说课程,来达到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目的
都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设置专业、设置课程、培养人才、分配师资、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
专业剖析:1.自我的评估(不同于第三方的督导评估),剖出当前专业的现状,析出问题。是一种教学研究工作。2.达到清晰、准确、思路特色的专业剖析的目标。家底、成绩与经验、做法、问题等要清晰。政策、要求、提法、表述要准确。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创新特色。专业剖析的一般思路:1.介绍大的行业需求情况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要求 目录:1.人才需求与调研情况 2.人才培养的目标(具备哪些能力)3.专业课程的体系设计(如何设置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行业能力)4.资源保障措施(师资队伍等建设情况。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等手段,保障学生具备行业能力)5.专业建设成效(成绩)6.今后努力方向(问题,与发展方向)
说课程的一般思路: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2.设计课程的理念与思路 3.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等能力)4.课程考核与评价(事实反馈监控教学质量)5.各项保障措施等(硬软件措施保障,达到教学目的).6.建设成效与努力方向
专业是课程的载体,课程是专业的基本构件。行业需求的课程开发理念。1.以需求为导向(行业需求)2.以能力为本位(行业能力,要明确行业能力标准)3.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4.灵活的教学方法(体验教学,多方法教学)
学生评价考核方法:测验、模拟、仿真、考试等方法。
专业剖析的核心内容:
一、专业 1.专业规划与建设(制定、执行、调整;举措与措施;校企合作)2.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调整,建立课程体系与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数量与学历等情况、教学能力、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成效)。
三、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基地)
四、信息化条件(校园网、教学用计算机、图书及数字化教学资料)。
五、质量监控(制度设计、运行状态、监控效果)。
六、教学质量(社会评价:年度招生人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社会认可度。技能评价:双证书获取率和技能大赛)
七、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建设计划和措施;课程资源(校本教材等)
专业剖析与说课程的区别。
专业剖析是从专业的大维度来说明整个专业建设情况,诊断以及改进问题。说课程是从某门课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的角度,来说明本门课的建设情况,诊断以及改进问题。
【专业教学诊断与改革】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学习总结12-09
服装专业教学改革10-09
专业教学改革方案12-21
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11-23
艺术设计系深化改革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11-19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浅谈09-18
教师专业发展诊断报告09-29
超声诊断专业试题110-26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论文06-05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改革设想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