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共10篇)

浅谈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篇1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出现了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探索一条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艰巨任务。

在选择教育途径时,首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教育民主,听取学生的意见,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是坚持正面说理教育,发挥榜样、模范作用,为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铺好路。

一、将学科育人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德育的因素蕴含在各门学科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各科教材的主旨,体情察意,洞幽探胜,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渗透到各门学科中。

近年来,随着德育的内容日益丰富,德育途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中,我们深入贯彻教学改革的思路,重点在课程设置的制度化、教学内容的系统化、课程建设的规范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上下功夫,积极抓好品德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依据各科教材的内容,教育学生理解马克思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信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打牢根基,提高道德素养,使教学主阵地、主渠道的德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搞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丰富了实践学生知 1

识,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其次还充分利用社会教育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学习各种专题展览,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

二、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育人。

在中专阶段,学生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自我行为的辨别能力,通过学生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无不是学生德育的又一新途径。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育人。我们成立了学校团支部主办的“校园之声”广播站,围绕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开设了“新闻小摘”、“优秀作文”等栏目进行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围绕“心中有他人”这个主题,开展了“我是小主人”系列教育活动。围绕“心中有集体”这个主题,开展了争创先进班集体、争创文明寝室和争当星级学生等活动。通过重大节日等活动,通过听、看、访、想等方式,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信心。

开展模拟教学活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利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针对职业道德课的特点,设置招聘会场,让学生亲自感受竞争的激烈性。开展各种专题的辩论会,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即兴演讲,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自学后回答问题,讲故事,谈体会等多种形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学知识、长技能、练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

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五、构建网络,形成合力,发挥集体育人作用。

构建网络,形成合力,由单渠道平面式教育转化为多渠道立体式教育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通过学校、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沟通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育人作用。

由此,我们十分重视与家庭教育接轨,利用家访和家长会,取得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通过家长会,宣传德育的重要意义,让家长参与考核评价。建立“家庭考评制度”,注重家长联系的反馈性。同时,我们定期请到公安局的民警、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给学生讲课,把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有机整合,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的目的。

浅谈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篇2

镜头二:课间休息时, 几个低年级学生一边吃零食一边玩, 不一会儿干净的地面上出现了一片瓜子皮和包装袋。

镜头三:一个学生明明没写作业, 却告诉教师她忘在家了, 并一口咬定自己绝对写完了。

镜头四:放学后, 几个高年级男生把一个低年级男生围住, 强迫他下午带钱为他们买玩具, 并威胁他不准告诉教师, 否则要他好看。

……

除了我们亲眼看到的发生在身边的事, 还有许多耳闻和已被媒体报道过的, 可以看出目前小学生德育状况堪忧,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迫在眉睫。信息技术的高速化, 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 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 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 可塑性强, 思想幼稚等特点,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 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现在小学生, 生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 家长的意识、社会风气、价值的取向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江湖义气、大手花钱、唯我独尊等不良社会风气让学生不能明辨是非。

因此, 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经验, 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建议。

一、从爱出发, 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爱是连接心灵的纽带, 只有像父母那样去关心、爱护、体贴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学生才能接近和信任教师, 才会和教师说自己的心里话, 化解他们对教师的戒备心理和对立情绪, 从而自觉积极地按照教师指引的正确方向向前迈进。如果用粗暴的方法去管理班级, 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对班主任心存敌意, 师生关系僵化, 教育产生负效应。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 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班级环境建设, 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营造良好的班风,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以身作则, 注重榜样作用

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说明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向师性”, 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 特别是一年级学生, 他们的模仿力强, 可塑性大, 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 尤其崇拜学校的教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在他们眼里,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话就是真理, 还常常模仿教师的举动, 所以很多家长见面说孩子在家说什么也不听, 而教师说的话就像“圣旨”一样。

教师好的品质、道德行为, 可以为学生所效仿, 教师不好的品德, 不道德行为, 也会为学生所效仿。著名的小学特级教师王企贤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这样一件事, 过去, 他在上课板书的时候, 总是习惯性地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 并随手扔在地板上。不料, 有一次几个学生到黑板前演题时, 也都不约而同、动作熟练地把粉笔头折下来扔在地板上, 他感到很奇怪, 一问学生才知道, 这是学生从他那儿学来的, 而且全班学生都学会了。王老师这才恍然大悟, 以后他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都十分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以好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率先垂范,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用“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 遵纪守时, 我就一直严于律己, 早出晚归, 从不懈怠;要求学生奉献爱心, 我就带头捐款捐物;要求学生开展“弯弯腰”活动, 我往往抢在学生前面捡起地上的垃圾……示范、感染、教育学生, 人格的无声教育往往比言语教育更有效。

三、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去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教育功能, 它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授, 又重视结合课文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梅花魂》一课时, 我紧紧扣住了外祖父三次落泪的情景, 让学生透过人物身份和不寻常的举动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 在学生从外祖父爱花的身上悟出了他爱国的情节时, 领会梅花身上的秉性其实就是蕴藏在中华民族身上坚强的民族气节, 在课外拓展的空间里, 我不希望学生的感悟随着文本教学的结束而消失, 所以让他们去寻找自己最崇拜的英雄, 寻找隐含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民族气节, 学做这样的人。

四、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中的“盲区”, 形成家校合力

俗语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教师。”一个学生的成长, 大多来自家庭及父母的影响。当前很多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重智育轻德育, 重成长轻成人的现象, 导致学校的教育负担过重, 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现象。因此, 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 有助于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例如现今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盲区”。就像其中一个“盲区”———家长说得越多, 孩子越不听。而实际上有很多的话, 家长只说一遍孩子就明白了, 反复说只会令孩子感到反感, 教育结果适得其反。当发现有此现象的时候, 我们可以提醒家长多克制自己, 并鼓励家长多采用互动式的谈话与孩子沟通, 使孩子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并使家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所以我们教师除了在加强学校的教育工作外, 还要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 采取有力措施, 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主动性, 同心协力,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是贯穿一生的形成教育。这一过程任重而道远, 教育成果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实现。让我们把“南风效应”贯穿于教育管理过程中, 做一个平等慈爱的人文关怀者, 做一个健康高尚的精神引领者, 去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无限美好的精神世界, 做一名拨动学生心弦的琴师, 将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关切融渗到日常细微的学习生活中, 让我们的德育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可以为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班主任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见机行事,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引导学生培养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只有长期细致的工作, 才不至于使我们的德育流于形式, 劳而无功。德育工作的成效, 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具有重要的作用。

浅谈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篇3

关键词:中职生   德育教育    途径

一、构建丰富、生动的校园文化,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德育教育的有效渠道

中职生有强烈的心理需求,他们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他们在能力、技能、个性上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青睐,喜欢表现自己,希望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是一种难得的积极性,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契机。另外,中职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宽松,他们有更多的课外时间和精力希望能得到释放,并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教師寓教于乐,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的最佳契机,所以,中职创设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很有必要。

学校要加大投入,努力挖掘学校文化资源,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广播、刊物、兴趣小组、学生会、文化长廊、学生作品展示等;可以开展报告会、交流会、运动会、文艺会;还可以举办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竞赛活动。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又充分释放了他们的个性,并发挥了他们的潜力,使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体验到了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有利条件,把社会和学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因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这就需要学生步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实现教育的开放性,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去参观实习,到社会去做志愿者,让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

二、重视家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作用

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他们的品德教育;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对他们进行实惠教育;有的家长对孩子、学校的评价漠不关心,甚至一些离异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表现冷淡。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孩子和家长接触的时间最长,因此,家长会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家长,要和孩子多沟通交流,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以身作则来影响和教育他们,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热爱学习、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高尚品质。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培养孩子热爱教师,关心集体。培养孩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攀比、不搞特殊的好习惯。教师要和家长经常联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学习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融合,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帮助学生树立理想,突出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

学校要加强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要经常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甘于奉献、崇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对中职学生的德育不能只靠说教,教师应该用对他们就业和创业有帮助的一些事例感化和影响学生,进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中职学生来说,就业就越来越困难,要想让中职生对未来充满信心,首先,在学生刚入学时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参观教学设备,给学生介绍毕业生成功的就业事例,增强他们对未来就业和创业的信心。其次,组织历届优秀毕业生回到学校做典型报告,让学生认识到职业学校也可以培养优秀人才,从而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增强就业信心,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他们明白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靠的是能力,而不单单是学历。

四、开展道德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学生的道德观念是其行为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有些学生出现了不良行为,就是因为自身的道德无知所造成的,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得到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的道德观念,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认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具有正确的行为准则。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不怕困难、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中职学生处在青春期,其心理和生理还没有成熟,还有很大的可塑性,良好的品质不容易稳定下来,所以,教师需要严要求,促养成。

首先,要用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学校应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管理,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通过经常宣传、教育使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并落实到行动上。另外,教师要在每一个学期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校纪、校规的系统教育。

其次,要坚持不懈,促养成。在宣传教育方面不能怕麻烦、怕重复,只要方法新颖、得当、活泼,同样能起到教育的效果。促养成,重点要真正落实,督促检查。通过长期培养训练,定时开展表彰大会,促进学生自我约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定势,形成严格有序的品行秩序。

总而言之,开展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用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影响他们,努力把中职生的德育工作做好,从而为社会和家庭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耘.浅谈如何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课堂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2]张良才.礼教传统与当代青少年的礼仪教育[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

[3]苗丽.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1(64)

[4]陈彝峰.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探析[J].快乐阅读,2013(22).

浅谈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篇4

一、德育为首,学校教育为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学校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动力、导向、保证的作用,好的教育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教育得不好,必然适得其反。实践证明,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1.以德育星级评估为契机,扎实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如何把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以德育星级评估为契机,以德育先行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遵纪守法和心理健康人格为目标,牢固树立“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理念,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体系。(1)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这一德育阵地的作用,对学生思想进行熏陶、激励、内化,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三月份开展学雷锋和植树活动,四月份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五月份开展预防血吸虫病教育实践活动,六月份开展庆六一文艺汇演活动,九月份开展尊师教育活动等。(3)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摆在家庭和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一至两次健康知识讲座,向师生详细讲解了健康保健知识、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使学生们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增长了预防保健知识。另外,为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学校以打造平安校园为目标,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实行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安全责任事故追究制,抓住安全工作重点,切实消除学校安全隐患,确保学校安全工作万无一失。2.建立3+2+1+1关爱留守儿童管理模式,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留守儿童是每一所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为了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快乐、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切实实施均衡教育,推进公平教育,学校在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关爱措施,并根据其个性情况因材施教地开展了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确保了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首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廖楚云为组长、政教主任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实行领导责任制,责任到人。其次,建立了3+2+1+1关爱留守儿童管理模式:即由3名普通学生、2名留守儿童、1名爱心家长和1名教师共同组成的互助小组,实现全天位和常态会的关爱。三是建立亲情电话室和网络聊天室,分期、分批组织全体留守儿童与家长连线或视频聊天,通过交流向家长反馈其在校的学习生活,使家长了解子女的亲情需求,让家长放心。四是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进行集体过生日,开展各项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五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其中包括该生的相关信息及发展状态、家长外出务工信息、联系方式、委托监护人信息等。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求各班班主任与带班教师每天与学生进行交心、谈心活动,并做好相关记载,及时了解留守学生在学习、品德、行为、生活的需要,促使其不断进步、成长。

二、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家校共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思想、文化素质的高低、教育子女的方法正确与否都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居住条件和经济状况不同,父母的思想水平、文化教养和从事的职业不同,对待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思想和方法也完全不一样,要教育好学生,光靠学校教育不行。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为了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过程,增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每学期组织全体学生家长召开一至二次学生家长会,由各班班主任针对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校学习成绩和平时在校表现与学生家长面对面地进行沟通,让家长们了解到自己孩子的表现,找出不足,加以教育,并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们宣讲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法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其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学校还在每学期开设家长开放课,让家长们都能走进课堂,更进一步地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以及孩子的上课情况等,并让家长针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健康、健全学生的必然途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形成加法。只有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篇5

宋金平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章丘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浅谈激活学生阅读思维的方法途径 篇6

内容摘要:通过导语、标题、诵读、多媒体、文眼、讨论、比较、联想与想象等多种方法途径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关键词:阅读

思维

激活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具有自由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现行考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强、比值加大(如上海市高考只考阅读和写作两部分),无不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使他们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广的思维空间。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反应,创造时机,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同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自我的丰富与发展,形成钱梦龙老师的“教的艺术”——“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艺术。”(钱梦龙《导语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下面一些方法途径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通过导语激活

一堂课如一篇优美的散文,漂亮的开头能引人入胜;一堂课如一池春水,良好的开头如一粒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

教学《黄鹂》,先引导学生回顾、吟诵描写黄鹂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何处经年绝好音,暖风吹出啭乔林。„„晓来枝上千般语,应供桃花说旧心”,“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这些诗句中,学生能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黄鹂通常都是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老师趁机提问:孙犁写于60年代的散文《黄鹂》叙述了些什么,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再细读课文,勾画并概括出描写黄鹂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状态的有关内容:炮火连天的抗战时期,黄鹂发出“尖利的富有召唤性的启发性的鸣叫”,但美丽一闪而过;青岛疗养时所见的黄鹂是生活于枪口之下的惊弓之鸟;鸟市的黄鹂如同囚徒,被羁绊着,被玩弄着,那病态令人不忍多看一眼;而春季的江南,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因此黄鹂伴随着春雨、宿露啼叫,伴着朝霞、彩虹飞翔,展示着它们全部的美丽。由此明白,良好的环境,是黄鹂展示美的必要条件。而作者写黄鹂,显然是托物言志,大有深意,富有哲理。于是启发学生阅读文章的说理部分,教师再相机点出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写作背景,学生便不难领悟——作者以黄鹂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的生命状态,说明事物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到极致,文艺乃至一切事业、一切人,要发挥到极致,都需要最佳的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思索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除用诗歌导入以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实物导入、设疑导入、猜读导人、反常导人等等。阅读课中,只要我们因文而异——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根据教师的特长等情况巧妙施导,就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调动情感,引发思考,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通过标题激活

一般地说,文章的标题是标明文章内容的简短语句。因此,抓住它,往往能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窥见全篇,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就可以把文章的标题作为激活点。第一步,抓住标题中的“游”字,引起学生对游踪,以及与游踪紧密关联的描写点、描写重点的思考。泰山游记,古今不乏佳作,本文之所以不落窠臼,独具风格,就在于写的是“雨中”登泰山。一个“雨”字引出一篇佳作,全文紧扣“雨”字,或明写,或暗点,不仅借“雨”写景,缘“雨”抒情,而且借“雨”组织材料,推进文章。对上述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通过标题中的“雨中”二字激活。最后,抓住题目中的“泰山”二字,引导学生归纳雨中泰山的特点,并总结全文。

三、通过诵读激活

诵读激活,是指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化课文的文字语言,从而对文章进行理解、品味和记忆的教学方法。正确的诵读有助于领会课文内容,体味文中的感情。

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有一句:“虾米皮熬白菜,嘿!”结合全文,反复揣摩,便知作者意在用“嘿!”凸现北京人易于满足和满足后自我陶醉的心理,因此应该读出一种由然而生的幸福,一种通体顺畅的舒坦。而《荷塘月色》运用叠音词,意在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表达作者对荷塘四周景色的喜爱之情,给人以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诵读时,语调宜悠长、舒缓,读出淡淡的喜悦,读出朦胧的诗意,读出协调的韵律,并在头脑中再现语句描写的物象。如“

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清雾等等。

诵读时,“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通过重音、停顿、语调和节奏处理等听觉艺术,能把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和观点主张酣畅地表现出来。

四、通过多媒体激活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语文教学的形象、直观、生动化提供了实现的物质保证。用《人间四月天》的乐曲伴读《再别康桥》;展示湘江秋景,吟诵《沁园春·雪》;播放科教片,分析《中国石拱桥》独特的造型结构;观看同名电影《祝福》,加深对祥林嫂悲剧性格的理解等等,都是简单而又能开启智慧仓库的有效手段。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时,一面启发学生思考,若给断臂维纳斯续上手臂,可以有那些姿态?一面将学生的设想投影在屏幕上,学生们的思维便会迅速活跃起来,老师再给以关键的一“激”:为什么长期以来都没有给维纳斯续上手臂?学生们将续上断臂前后的维纳斯一比较,便会明白:缺陷的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接着顺势向外拓展,欣赏罗丹的雕塑、齐白石的名画,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举出诸多艺术作品的例子加以分析,使之对虚实相生的审美原理加深理解。

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给学生以直接的形象的刺激,能够点燃他们思想的柴火,使之燃烧起来,燃旺起来,形成探究的燎原之势。

五、通过文眼激活

关于文眼,清人刘熙载《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说明白点,文眼即文章构思的凝聚点,是作品中脉络层次的关键之语,它往往能“一字穷理,定全篇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脉络”。因此,抓住“文眼”,常常能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威尼斯》以颇具特色的语言,介绍和描绘了威尼斯颇具特色的风貌。第一句“威尼斯是个别致的地方”中的“别致”二字就是全文的文眼。按刘熙载的观点,文眼“在篇首,则后必顾之”。那么“别致”在哪儿呢?两个特点——“水上的城‘和“文化艺术的城”。文章两部分的过渡处,作者写到“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这是另一处文眼。只是比起前一处来,低了一个层次而已。“明媚”回头概括了“水上城市”这一特色,是第一部分的文眼;“华妙庄严”概括了下文描述的“文化艺术城市”这一特色,是第二部分的文眼。巧借这三处文眼,就能一动万随,纲举目张,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六、通过讨论激活

叶圣陶先生指出,讨论能使学生享有独创成功的快感;作比量长短的思索;预习的时候集中追求解决问题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对于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确实如此,在讨论式教学中,师生之间,有融合,有交锋,甚至有争执不下的驳难,但正是如此,才更易激起学生仔细探究阅读材料,寻章切点释疑的兴趣。

教学韩东的诗歌《山民》,可以先将《教参》上的两段话展示给学生——

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建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

《山民》在诗中消失了他原有的含义成了一种符号,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平静的叙述中,隐藏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激情。

然后要求学生就上面两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该诗的主旨。讨论中,学生认为,以上两段话是矛盾的。既然“山民”有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又怎么会成为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呢?学生认为,诚如《教参》所说,“山民”确实有走出大山,见到大海(即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在1982年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已属难能可贵了,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阻碍他走向大海的,是其生活的环境——重重大山。既然如此,作为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物,就应该是“山”而不是“”山民”了。据此,学生认为,该诗旨在呼唤“山民”有更先进的改革意识,给“山民”以更广阔的开放空间,使以后的“山民”不“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七、通过示范激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分析和挖掘的示范作用,能引导学生深入地揣摩、领会、探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实现语文学习的迁移。教学《拿来主义》,教师可以对1——7段的论证思路作示范性的分析、讲解,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其论证思路归纳如下: 论题:要实行“拿来主义” 论证:或实行“闭关主义”,或实行“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主张“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行不通;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必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主张“拿来主义”。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做法,依葫芦画瓢,分析归纳课文后半部分的论证思路,教师则相机点拨。其思路归纳如下:

论题:对文化遗产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即“占有,挑选”)

论证:或采取逃避主义,或采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地继承。逃避主义者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八、通过比较激活

爱因斯坦说:“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展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吴霓主编:《课堂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76——77页。)进行比较阅读,能激发探索的兴趣,开拓思维的空间,启发思辨的新思路,从而获得独特的认识。教学中,可用于激活思维的比较点是很多的,如选材、结构、章法、技法、用语等写作技巧以及写作风格的比较等等。

品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便可运用比较法,领悟诗人融合意象的炼字技巧:用“击”而不用“飞”,是因为“击”能表现雄鹰在辽阔高空上下搏击,箭也似地矫健飞行的形象,见气势,见力度;用“翔”而不用“游”,是因为“翔”能描绘出游鱼在“碧透”的江水里自由自在,轻快游动的形象;而“击”“翔”二字又相对成文,自然而然归于“万类霜天竞自由”。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可与高适的《别董大》相比较,以领会两首诗的主旨和情调。两诗虽然均为送别诗,都是七绝,都是先景后情,由景而情,但两诗切入、运笔和落点不同:王诗不写依依不舍,没有细语叮咛,不言日后相思,而写秋雨连江,楚山孤寂,突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的情调悲哀怅惘,借送别以明心志;而高诗写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荒寒黯淡,重在以景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情,无哀怨之语,情绪激昂,胸襟开阔,借送别以劝友。通过这样的精细研读,能得到比较的实效,使思维迅速扩展,突破原有的认知模式,形成“叶叶相交通”的思维网络,获得创造性的认识。

九、通过联想、想象激活

爱因斯坦认为,联想和想象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力。阅读中,教师借助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联想出或再造出与语音符号相应的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文本的内容,获得对文章的切实理解和真实体味。

教学《荷塘月色》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对众多精彩的比喻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加以描述。例如,由“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学生可能就会联想到月光般朦胧柔和的灯光,山泉般叮咚跳跃的音乐,舞池中轻轻旋转的女郎,以及女郎雪白修长的双腿,飞扬舒展的翠绿的裙子,甚至荷花般娇嫩红润的面庞。这样,既丰富了比喻的内涵,又有助于深入领会其精妙之处。

又如,针对《项链》中“她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辱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的描写,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构想出了如下的对话情节:“老板,这牛肉„„“

“去去去„„,问了又不买,问什么问?”老板斜着眼睛,看了看她那胡乱地挽着的头发,歪斜地系着的裙子,神色更加鄙夷。“这„„苹果呢?”

“别动!瞧你那粗糙的手,别把它的皮刺破了!” “这堆白菜总该便宜点吧?” “两个铜子你拿去。”

“两个?如果再搭点„„”她赶紧打住了,因为她瞥见了剜过来的眼神。

针对《项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的结尾,要求学生发散思维,进行续写。同学们设想出了这样一些续写方案:

A、玛蒂尔德悔恨不已,慨叹年华已逝,从此一蹶不振; B、玛蒂尔德百感交集,从此喜怒无常,精神彻底崩溃;

C、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回了三万五千五百法郎,又开始了对 经梦寐以求的生活的追求;

D、后来无意中发现,玛蒂尔德赔偿给好朋友的项链也是假货,双方哭笑不得。在此基础上,进行辐合思维(又称聚合思维)训练。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依据,比较上述续写方案的优劣,选出相对合理、新颖的设想,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甚至铺垫等写作技巧的多方面思考和探究。

以上所论仅是举例性质,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途径很多;在阅教学中的使用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多种方法途径综合使用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活起来,实现阅读的功能。

阅读是以文字材料为对象的特殊活动,它需要阅读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进行创造性的智慧操作,只有如此,才能将文字符号负载的内容信息转化为头脑里的认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新”字上出彩,“巧”字上下功夫,“激”字上做文章,使阅读能力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上得以广化、深化和优化,形成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如果教师经常性地“扔些石头”“播些火种”,在激活学生思维前先激活自己的教学思维,那你的学生就会思维敏捷,你的教学就会真正走出一条费力少而又能达到较高教学效果的捷径。参考文献:

1、谢贤扬主编《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文兰森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的曙光——导读发展新论》(重庆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3、《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教师读本》(教育部语文文字报刊社)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浅谈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篇7

一、新一代大学生的独特特征

(一) 过分关心自己, 适应环境能力强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许多。由于计划生育这一政策的实施, 大部分的新一代大学生都是家里的唯一, 自然少不了长辈父母的溺爱, 他们过度关心自我, 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总是将自己的想法放在第一位。他们习惯依赖父母, 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 在这日新月异变化飞快的社会中他们只能低头, 也只能开始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 不被社会所淘汰。

(二) 紧随时代潮流, 理性多于感性

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 各种新奇事物、新鲜语言填充了他们的知识宝库, 这些大学生对于新事物有着超强的接受能力, 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它们融会贯通, 各种通讯方式使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国家大事, 这可谓是他们的又一大特点, 他们很早的步入了社会, 接触到了一些竞争, 一些“规则”, 这致使他们变得越发理性, 他们不再像个孩子一样抱着幻想, 想象着一些不会发生的事情, 他们有着理性的思维, 用智慧解决了许多长辈们无法解决的问题, 他们将理想与现实更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在这个平衡点中, 朝着未来前进。

(三) 利用了网络的利, 遭受了网络的弊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一方面给青少年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的好处, 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里享受这一切, 他们可以快速地知晓一些事情, 可以通过百度解除他们的疑惑, 可以阅读有益的书籍, 他们可以浏览到一切他们渴望知道的信息, 他们在这一方面做到了对网络很好的利用, 但是, 正是因为网络的利, 使他们过度的沉迷其中, 无法从中自拔, 活在了自己的虚拟世界中, 脱离了真实世界, 渐渐的, 在与人交往沟通中产生了障碍, 他们习惯了网络用语, 却忘记了交往之道, 同时, 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二、抓住根本, 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

(一) 走进新一代, 着眼于素质教育

这一项工作的前方有着未知的挑战, 要想让这一项工作圆满完成, 就需要工作者们走进新一代大学生的生活以及各个领域, 做到真正了解他们, 了解他们的想法, 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工作者们需要紧随社会变化, 不断的调整这一方针政策, 做到最大限度的将新一代的思想转变, 但是不要操之过急, 以免适得其反。要循循善诱, 一步一步的将他们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二) 扬长避短, 改革政策

对于“90后”大学生具有的一些问题, 比如感性当头、目标不确定、太过功利化等等。工作者们应该用灵活的思维来处理解决这些, 我们必须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符合他们的方法, 切不可太过笼统, 这样不仅不会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 还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一定不可以操之过急, 要有耐心的, 有方法的解决这些问题, 这对于工作者们来说, 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这需要他们善于观察、引导, 以巧妙温和的方式对青少年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亲近青少年, 走近他们, 与他们交朋友, 打开心扉, 彼此交谈, 从而循循善诱, 使他们的思想态度转正, 用乐观向上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三) 思想与心理教育合二为一

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一个基础, 那就是心理教育, 青少年的心灵往往是最脆弱的, 他们会在不轻易间受到伤害, 这是应当受到大众关注的一个问题, 思想与心理教育在各个方面有着许多相似点, 要想将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圆满完成, 就需要先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放在第一位, 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用正确的教导方法将青少年的心态调整为积极向上, 然后再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将两种教育有效的合二为一, 让这两种教育相互融合, 共同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四) 拓宽教育渠道, 打开网络领域

紧随时代潮流,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迫使工作者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政策, 新增一种教育传播途径, 即网络传播。将网络与现实这两种途径相互融合, 通过网络传播的目的是让那些天天沉迷网络世界的青少年也可以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网络的优势帮助到更多的青少年, 让每一个九零年代的大学生都可以接受到这种有利于他们的教育。

(五) 注重学校教育, 德智体全面发展

大学生们生活四年的校园环境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教育者们应该注重学校里的各种教育, 多举办一些有利于思想教育的活动, 同时多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与, 注重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一些良好意识, 将德智体教育融合一起。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简而言之,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项工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完成这项工作需要面对很大的挑战, 这就需要我们的工作者们与时俱进, 不断地改革、创新教育的方法, 想方设法的将这项工作圆满完成,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到这种教育, 让思想政治教育普及社会。

参考文献

[1]郭小平.浅议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09 (12)

浅谈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农村中学长期以来受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提升农村素质教育的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是:

(一)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开设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评价。

(二)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重视程度低,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往往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

(三)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师资薄弱。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经验。①以这样的师资力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就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在广大农村中学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学生中出现太多的人际关系不协调,以自我为中心,孤独自卑、狂妄自负,或意志消沉、或感情脆弱、或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在农村中学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②

二、构建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课题,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学校领导到老师、家长乃至学生自己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和帮助,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发展健全的人格。根据对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

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符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目标和内容。

(二)学校是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环境。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和反映,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着客观的原因。③因此一个和谐的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小程度。

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当前,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几乎为零。据调查,当前农村中学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班主任、政治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规律和要求,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障碍。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必要保障。④

(四)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五)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学科教学中及时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主动地接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思想品德课中,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素质,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才能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语文课中优美隽永的散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人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美好情愫。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和谐统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六)家长要与老师坦诚相待,保持一致,并形成教育台力。

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应经常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取得联系,通过及时的沟通与联系,使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其心理原因,同时帮助家长熟悉青少年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⑤了解这段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提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但能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且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正实现同步,形成合力,从而实施有效的家庭心理辅导。

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既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未来国民的精神面貌和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要求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面对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农村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决中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单纯而孤立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思想教育、品德培养和知识传授,还应关注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其心理发展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并予以主动积极的辅导,帮助学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复杂多变、奇妙无穷的心灵,而教育者才能真正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⑥

注释:

①张世富. 心理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②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③王道俊. 教育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④丁志强. 教育管理心理学[ M] .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

⑤汤有国,李林红.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⑥张万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与方法[ M] . 北京:中央民族大出版社, 2001.

参考文献:

[1] 张世富. 心理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2]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丁志强. 教育管理心理学[ M] .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

[4] 王道俊. 教育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5] 汤有国,李林红.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6] 张万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与方法[ M] . 北京:中央民族大出版社, 2001.

学生反思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篇9

反思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它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养成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学生接受规范、改善自我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将大为增强。

一、学生的反思对学生自身成长和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常听教师这样说,“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学生对我根本就不在乎,我还没说完,他就跟我顶了起来”……可见,教师的说教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一味地说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对学生来说,教师“说”出来的道理是外在于、强加于他们的,教师不恰当的说教极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导致学生形成阳奉阴违的双重人格。引导学生反思,则能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使学生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言行,从灵魂深处去审视自己,激发学生自主设定改进意向、自主制定奋斗目标和措施。这样,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2.增加学生自我教育的深度。与教师的说教相比,学生的反思更具针对性。学生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生活经验,特别是内心想法,教师无论怎样“深挖”,也不会掌握得比学生更详细,不会体会得比学生更深刻。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则会结合自己的情况,深入地进行思考,冷静地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如,我班有个学生在总结中写道:“您在表扬进步的学生时,居然报出了我的名字,当时我感到很汗颜。其实,这次考得“好”是因为我以前退步得太厉害,我努力得还不够,我应当从过去的退步中汲取更多的经验教训。”学生能从进步中看出不足,将教师的表扬作为寻找差距、自我鞭策的机会,我为学生的进取心而感动。

4.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情感丰富而热烈,但热情难以持久;追求思想独立,但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反面。反思则可以遏制学生的情绪冲动,避免学生出现逆反心理。魏书生说,班主任要善于发动学生“自己斗自己”,反思就是学生在进行自我思想斗争。在反思过程中,学生自己给自己摆事实,讲道理,自己审视自己。在冷静地分析、判断、选择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走向理智和成熟,养成了辩证分析、换位思考的习惯。同时,在“慎思”中明辨是非,弥补不足,使自己的人生趋向积极、光明的一面。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思维发展和全面进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反思的途径

1.书面小结。指学生通过书面方式来总结和反思自己,如,写“说明书”、思想汇报、入团申请、学习小结、各种听后感与读后感等。让学生写“说明书”是最常用的方式。“说明书”是学生针对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事件所写的说明性文字,它的写作要求是:学生应说明事件原委及自己在当时和事后的心理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抓住细节和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反思和改进。我建议即将入团的学生先写入团申请,之后还应写思想汇报。我将学生思想汇报中的闪光点在班上“隆重推荐”给大家,号召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学习。学生的思想汇报逐渐成为师生、生生交流对话的重要桥梁。有些书面小结是我统一要求的,如读后感、学习小结等;有些是学生自愿写的,如思想汇报、入团申请等;有些则是硬性规定、必须上交的,如“说明书”等。写书面小结是学生反思最常用的方式,它最具有针对性,最利于学生冷静、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认识自己。

2.班会课与日常集体教育。班会课是最正规的集体教育方式,日常集体教育则可以酌情不定期进行。口头反思是班会课和日常集体教育中经常采用的形式,是指让学生在班上就某个问题、某种现象亮观点,谈感想,在思想的交汇与碰撞中,全班学生共同受到启发与教育。其间,教师还可以择其要点,将学生书面反思中的精华在班内组织交流、学习活动,通过书面反思口头化的方式,促进个体反思集体化。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呈现伤害学生自尊、泄露学生隐私的内容。

3.整理档案。让学生将自己某段时期的作业、考试情况,获得的荣誉,犯过的错误及自己的心路历程等分类归档,装入成长记录袋。袋中的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新、补充。在检阅、整理档案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忆过去,反思从前。如,有个学生在整理档案后写道,看到自己在初一刚进校时写下的“高标准”、“高规格”的成长目标和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反观自己现在的懒散和疲沓,感到无比惭愧,他决定告别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调整目标,再不给自己后悔的机会。

4.写自省手记。这种做法是针对那些积弊已久、屡教屡犯的学生的。这些“问题学生”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够矫正的,他们的反思和改进过程充满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有必要引导他们每天进行反思。这些学生是典型的“后进生”,针对他们写作能力差、意志力薄弱、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不强等特点,我在布置他们写自省手记时,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写不写自便,什么时候不写,告诉我一声即可(既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又要求不写时要“告诉我一声”,这样一来学生通常还是会写的);第二,内容自便,建议学生必须写自己的优点,可以不写缺点;第三,字数自便,视学生每天的作业量、情绪等决定。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反思的主动性,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想,对他们来说,写日记是一种“负担”,但在记录自省手记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的是进步的快乐。

5.其他方式。魏书生说,日记是一个人的道德长跑,对学生的反思和自我教育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我班有些学生基础太差,每天上交各种作业都有困难,又怎能坦然接受写日记这种“额外负担”?所以我只是鼓励学生写日记而不作统一要求。学生书面反思是一种较好的反思方式,但教师与学生的交谈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人生阅历不足,思想不成熟,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教师可以帮助他们理性地思考,辩证地分析;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渗透了师生的情感交流,情感交流的`教育作用也是非常大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师生交谈时,教师切忌居高临下,板起面孔说教,而应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三、激发学生反思的积极性的有效策略

1.构建和谐的班集体。科学的治班理念、和谐的集体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反思也有积极作用。我提出了“品德第一,学习第二“的治班理念,要求学生将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摆在首要位置。这一治班理念,既给学生一种进取的信心,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和谐的班集体,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和谐的班集体为学生的反思创设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平台,促进了反思的开放性、主动性和深刻性,增强了学生反思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树立榜样。榜样在这里有两种:一种是表现的榜样,指在班集体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等生”或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一种是反思的榜样,指能够进行主动反思的学生。表现的榜样能给人以激励,但对有些学生来说,这类榜样所取得的成绩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表现虽不“完美”,但能够合理地进行反思和自我分析的学生,也应成为榜样;因为他们的经验可供吸取,他们的教训可引以为戒,他们能给人以启迪的书面反思材料也能够成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加以利用。

3.肯定学生的长处。有些学生目前的表现还不是很好,但他们大胆的自我解剖、客观的自我认知、自觉的反思行为等,也是值得肯定的长处。有个学生在“说明书”中写道:“我总结了一下,我的学习成绩至今还较差的原因,无非是上课时精力不集中,作业不做或“偷工减料”。”我一方面指出,他的总结切中肯綮,他的反思理智而深入;另一方面适时地鼓励他,他的表现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堪”,有些进校时和他情况差不多的学生还因为严重违纪被学校通报批评呢。

浅谈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篇10

想象的概念及应用

高尔基曾说:‚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想象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某些意义来讲,它是教师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

那么什么是想象呢?想象一词源于拉丁文,与源于希腊文的‚幻想‛一词是同一涵义。李劫尔说:‚譬如一个小孩起初曾看见过堇花,后来他必定因这花形想到蝴蝶,更一转念,他想象的结果所表现于外的便是‘堇花会飞’。这是如何的富有诗趣?这是想象,也可以说是幻想。‛

实际上,想象就是人脑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对所感知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建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谁也没有见过人的身体长着猴脑袋和猪脑袋的,而吴承恩却栩栩如生地使他们跃然纸上。孙悟空和猪八戒就是人的想象的产物。他们独特的的外形和其原形动物相一致的性格,就是想象创建的新形象。这种形象是一个人从未亲身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不论他们多么新颖和离奇古怪,都是已有的记忆材料经过人脑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

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再造想象是人们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大脑中再造出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当我们读了《水浒传》,头脑里想象李逵形象的过程被称为再造形象,这种想象是自己没有经验过的,根据别人的描述而在头脑中形成的过程。这种想象对我们阅读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扩大学生审美视野,在文章欣赏过程中,许多见未所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都可以通过再造想象给以形象的描述。创造想象是人们凭借平时积累的知觉材料,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大脑 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康德说: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认识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想象是一种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创造出现实的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可见想象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创造想象,学生就不能达到高层次的阅读欣赏。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的重要性

想象可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同时可以使学生进入高层次的阅读欣赏,具体来说如下三点。

首先,激发想象是丰富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语言进行体会从而深入感知理解文章内容、意蕴、进入作者充溢于文中的感情世界,产生阅读共鸣的。但是,语言本身没有形象性。书面语言只是由语言符号组合而成,教师若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的想象架起由抽象到具体、由概念到实体的桥梁,把书面语言还原为栩栩如生的形象,实在的生活,美好的精神世界,从而丰富地感知文章的内容。

其次,激发想象是深入探求作品意蕴的钥匙。

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物的个性品质等意蕴是内在的,需要通过想象去探寻、揣摩、体会。如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北方民歌《敕勒歌》此类作品,就要善于让学生发挥想象去领悟凄秋之景、体会作品抒发的离情别意,去领略大草原的美景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要从阿Q的言行、心理去揣摩这一形象的既有农民的质朴,也有市井小民的圆滑;既自尊狂妄,又自轻自贱;既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既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等复杂的人物性格。这些都需要在阅读中发挥想象才能体会到。再次,激发想象是获得审美愉悦的保证。

阅读,从本质来讲,是一种审美。但能否在阅读中以丰富的想象去感知、理解、品味,是能否使阅读真正成为审美的关键。若能在激发学生再造想象的基础上激发高层次的创造想象,那么,学生在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中那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审美愉悦是无以伦比的。面对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想象丰富与贫弱者的感受绝对是大相径庭的。想象力丰富者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究作品内蕴含的东西,甚至进行自我创造去丰富作品的内容,达到欣赏品读的境界,而贫弱者则只知‚写什么‛。

总之,没有想象的阅读,眼前的作品就会失去滋味,长久下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减,更是无从谈起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中激发想象的途径

第一、假设。阅读中的假设是对作品内容或是人物或是情节等进行假设。如学习《驿路梨花》时,让学生假设改革开放的今天梨花姑娘把小茅屋改造成旅馆营业的情景;学习《小橘灯》让学生想象假设40年后‚我‛与小姑娘相见的情景;学习《故乡》让学生想象闰土的后代在今天的生活情景;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假想于勒真的发了大财回家的情景。对于这些假设,学生一定会想出许多非常有趣的情节,老师便引导学生把想象出的情节与文章的内容作一对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由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以提高。

第二、绘画。作品以语言来体现人与情、景于情,引导学生借助这个媒介通过想象用绘画来体现对人物性格、景与情的结合的理解。在学习《渔歌子》后,学生根据课文画出‚垂钓图‛,词中的自然之景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以及点睛之笔即垂钓者的衣着、神态都会经想象在学生画笔下生动地展现出来;学朱自清的《背影》、《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也可以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父亲吃力地爬上那边的月台买橘子时的形象,春天美丽动人的画面,以及像日本看护妇似的温暖的冬天的景象;学习《斑羚飞渡》可以让学生画出斑羚飞渡时的悲壮场面,镰刀头羊从容走向深渊的灿烂形象;学习《鹤群翔空》、《山中诊友》,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一幅动人画面。其他如《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核舟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珍珠鸟》、《马》等都能用这种方法。

绘画的过程,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的过程,学生通过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学生的阅读能力也由此得到培养。

第三、对比。在阅读教学中,要对比的内容很多,我们把是非、美丑、善恶拿来对比,从而使学生展开想象。如学习《狼》时,狼本身是反面形象,其特点是狡猾、贪婪。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从正面对这一形象进行再认识,分析其特点:有谋有略、团结协作。继而根据蒲松龄创作此小说的目的,引导学生从正面与反面对比分析,从而认识狼在本文中的形象特点。也可引导学生以突出狼来归纳概括情节,以此与书本上以突出屠户来归纳概括的情节作对比。得出一个比教材更为恰当的归纳结论。《花市》、《卖蟹》等类似的课文就可采用此法。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第四、表演。表演是通过想象把作品语言声音化、动作化、色彩化的过程。在这一作品语言被形象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理解也得以实现。如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有相当的难度。学《宋定伯捉鬼》中的‚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很容易就把其中的‚担‛理解为‚挑着‛,而这里‚担‛却是‚背着‛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担‛的意思,就可让学生在理解本文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宋定伯‛与‚鬼‛两个想象的角色表演,再表演过程中把‚担‛字动作化为‚背着‛的再造形象,使表演者与 观者对‚担‛在本文中的意思都得以加深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七段,帮助学生理解‚牵‛字的表达作用时,就让学生在讲台上表演远远地牵着绳子,惊奇、兴奋地等待小鸟出现的动作与表情(教师在课前先对表演作指导)。同学们立刻就明白了‚牵‛的表达作用,许多只小手一下子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有的甚至脱口而出!再如学《石壕吏》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吏‛与‚老妇‛的角色表演,在表演过程中理解文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紧出来的,进而理解当时兵役苛酷,兵源枯竭的社会现实。对于《核舟记》这课,学生同样存在着理解难度,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实物动作、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像《最后一课》一样的现代文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表演的过程,更需要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发挥想象、创造出新内容、形象。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在创造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可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语通万里‛,通过想象,体验到阅读的愉悦。

第五、比拟。这里的比拟一是由人及物,把人的特点物化、从而形象化,二是由物及人,把物的特点人化,从而性格化,两者都把人与物典型化,创造出新形象。如学习《陋室铭》、《爱莲说》、《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蚊子与狮子》、《华南虎》、《白杨礼赞》、《风景谈》、《荔枝蜜》等类似的文章时,可抓住物与人的相似点激发学生的想象。

第六、设疑。这里是说通过设疑来补充作品的潜台词、空白、未定点,从而得到激发想象的目的。学习《石壕吏》,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问:诗歌既然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深表同情,那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替老妇说话呢?应该怎样理解诗人的沉默?差役不抓孙母而带走老妪的原因是什么?‚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幽咽‛的是谁?为 什么不抓诗人?‚天明‛踏上旅途,诗人会想些什么?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以问学生:到底谁主宰世界?是否是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对祖国的前途、命运再进行思考的气概呢?而今,作为中学生的你该怎养做呢?学习《小橘灯》时可问:王春林到底是怎样失踪的?在阅读中遇到材料中的省略号,都可以停下来,问:这里可能省略些什么内容?让学生把省去的内容补充出来,……在如此巨大的想象空间,激活学生的丰富想象。

上一篇:读《谁与我同行》有感下一篇:如何鉴别二手车评估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