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就业情况

2025-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就业情况(精选8篇)

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就业情况 篇1

市场营销大类2班齐豪月

调查目的: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平等相关情况,重点关注农民工的就业情况,了解其在就业岗位上的生存状态。

调查对象:在石家庄打工的外地农民工

调查内容:了解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关注其就业平等情况,从而探索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以及竞争压力所带来的一系列就业状态。调查方式:访谈法资料法

调查时间:2011年12月17日-2011年12月19日

调查结果:从1978年到如今,眨眼间,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走过了30多年的辉煌,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30年间,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网路开始遍布于城市;城市兴起,大楼矗立,交通也越来越方便,世界经济也趋于全球化。但是在这繁华的背后,我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就业问题。而作为在城市建设中有着莫大功劳的农民工群体,因为缺少实质性的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原因,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调查体会: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大前提下,第三产业也在蓬勃向上的发展进程中大步向前。既然如此,就业压力仍然是有增无减,作为打工者的底层,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更是难中之难。没有高学历,缺少高技能,只能靠力气吃饭。在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更为严峻,就业问题毋庸置疑的需要大力解决。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而就业压力却日渐上涨呢?

(一)首先是人口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比较大,所以导致了劳动力资源供远远大于求的现象。虽然我国已经实行了20多年的计划生育,但是每年的新增人口还是很多,加上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人口日趋老龄化等众多因素导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越来越多。

(二)传统就业观念和新兴技术产业的矛盾,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就业观念也开始发生偏转,就业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收入低的岗位无人问津。

(三)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许多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传递不灵,传递的数量质量速度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海外许多股市大幅度缩水,资产价格大幅度下降,有些公司股值已处历史最低。而这次金融危机又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恰恰我国的一般贸易出口目的地就是发达国家。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严重影响,大大打击了我国的出口导向型工业。一些出口导向型工业面临资金回收难,订单大幅减少的风险。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破产,大部分企业开始进行大幅度裁员,下岗人数逐步增加。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重点监测显示,第三季度被检测的企业中,有一半企业存在岗位流失,新增岗位和流失岗位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而且在经济下滑时期,这些一旦失去了岗位的劳动者很难再重新的工作。

农民工“候鸟”式的就业方式向来就不稳定,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已就业的农民工面临着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双重下降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一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减少使得农民工工作难找,即使一时实现就业也会面临二次失业的风险;二是由于企业订单减少、开工率不足导致农民工工资降低,收入稳定性下降。

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以改善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缓解这些就业问题所带来的压力:

(一)对于劳动者自己来说:

1.要树立自主择业观,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这样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2.要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自主创业,要努力好好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要树立职业平等观,只要是正当职业的工作者,都没有贵贱之分。不能因为有些工作又苦又累而不愿意去从事,要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都会有所作为。要将“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后落实到行动上,从实际行动出发,真正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对于党和政府

1.加快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对于我国来说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应将实现劳动力供求平衡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化目标来考虑,将扩大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努力承担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认真履行责任,对人民负责。

2.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增加就业岗位,稳定就业岗位,增强社会保险制度的灵活性和劳动关系调整的灵活性,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减少裁员。

3.针对返乡的农民工的政策措施,要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同时必须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就业情况 篇2

一、农垦办社会情况

我省农垦和全国其他垦区相比,虽然规模较小,但有许多共性,所以在创办和建设期间,也同时兴办了一批社会事业等单位,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农垦办社会的现状

陕西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省农垦的省级管理部门,属企业性质,业务归口省农业厅管理,人员、资产由省国资委监管。省农垦集团受省政府委托履行行业管理职能,除直接经营管理10个企事业单位外,还管理榆林、延安、西安、汉中等农垦企事业单位,同时受农业部农垦局行业指导。10个企事业单位是:渭南垦区管理处、华阴农场、沙苑农场、朝邑农场、大荔农场、冯原牧场、农垦职工医院、陕西机电技工学校(农垦技校)、农垦干休所、农垦培训中心。另外,还有1个控股公司即陕西英考鸵鸟股份有限公司,1个海外全资公司即中喀(喀麦隆)英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个参股公司即陕西农垦矿业资源有限公司。行业管理的榆林、延安、西安、汉中农垦下属8个农场和1个乳业总场。榆林垦区规模最大,共有6个农场,其中南郊、鱼河、牛家梁、马合等4个农场由榆阳区农垦局管理,石马坬和新桥农场分别由横山、靖边县政府直管。

我省农垦办社会职能主要有:一是社会行政职能。属于相关政府部门授予或者委托相应行政执行的职能,主要有:土地管理、小城镇和居民点建设与管理、环境卫生与绿化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综合治理(主要是治安管理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管理、农场道路管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林木管理、农机管理、水资源和渔政管理、动物防疫。二是社会事业职能。属于相关政府部门授予或者委托相应管理权的事业性管理职能,主要有:民政(包括抚恤、敬老、助残、扶贫济困、最低保障、赈灾)、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离退休人员管理、人武部、司法所、文化宣传和就业培训、幼儿园、科研站所、电视广播。三是属于为农场及所属企业生产、职工生活服务的社会公益事业、服务性事业,主要包括:危房改造、水电取暖等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与服务、医疗卫生管理与服务。以上三类合计共有30余项之多。

截至2010年底,我省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机构总数343个,分布在全省农垦各主管部门、国有农场及其各分场,办社会职能职工人数920人。

(二)农垦办社会带来的问题

我国已经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农场作为经济主体,第一属性是企业,也要与其他企业一样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但是由于其仍然承担着办社会职能,这些沉重的支出压力,严重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制约了农场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削弱了农场生产经营能力。

一是农场既要参与市场竞争,追求经济效益,又要承担办社会职能,兼顾社会效益,经营目标不明确,影响了竞争力;二是农场在从事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又要负责社会职能单位的各项事业正常开展,日常管理事务繁多,不利于集中精力从事生产经营。

2、加重了农场负担,影响了职工增收。

农场作为企业,既要按政策向国家缴纳税费,又要承担办社会经费支出,这种双重支出,影响了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随着国家税费改革减轻农民和农工负担政策的实施, 农场不可能直接向农工摊派办社会费用,这些费用表面上由农场承担,但农场通过提高土地承包费的办法变相增加了农工负担用于社会性支出,同时由于农场盈利能力变弱,农工福利待遇也受到影响。

3、制约了农场社会事业发展。

由于农场资金普遍困难,社会事业仅能维持低水平运转: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农场社区管理、水、电、暖、交通、道路、环境保护、危房改造等由于缺乏资金,发展滞后,有的场区甚至落后于当地农村。二是部分机构设备陈旧,管理落后。比如医疗卫生单位,长期以来,农场对这些单位投入不足,医院设备得不到更新,房舍简陋,医护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致使病源日益减少,各医疗机构处在艰难维持运行状态。三是规模小。为了减轻人员负担,压缩开支,农垦办社会机构一再精简,人员缩编到极致,有些机构甚至只有1名工作人员,有些机构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四是缺乏人才。由于办社会机构人员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直接导致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农场只能聘用农工代替,工作水平越来越差。

4、影响了农垦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由于农场办社会支出巨大,农场经济效益差,社会事业、公益事业、服务事业落后,导致职工收入低、场区环境差、生产生活很不方便,极大地影响了农垦职工对建设农垦、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省农垦国有农场社会事业自我兴办,自成体系,游离在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之外,缺乏公共财政有效支持。目前,国有农场场域社会事业还没有列入当地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利于政府对农场社会公益事业的统筹规划、投入和管理,不利于政府把农场内应该由政府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政府对农垦社会事业的管理服务渠道不通,政策不明确。农垦是国有企业,从事的又是农业行业,国家给国有企业的政策因农垦是农业行业而享受不到,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因农垦是国有企业也享受不到,农垦被“边缘化”问题比较突出。

二、农垦分离办社会进展情况及面临的困难

(一)分离办社会的进展情况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切实减轻国有企业社会负担的要求以后,我省农垦以此为契机,在分离办中小学校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一是2003-2004年,榆林市垦区各农场共移交中小学校21所;2006-2009年,在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的支持下,省直农垦、延安市农垦、榆林市农垦将其余1 1所中小学校全部移交地方政府。二是顺利化解了九年义务教育债务。2009年,省财政共给农垦解决化解九年义务教育债务资金1 807万元。以上两项,已经基本解决了农垦办教育负担。

(二)分离办社会存在的困难

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任务艰巨,难度很大,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从农垦自身看,主要是一些农场对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决心不够坚定、方向不够明确、措施不够得力。这也是农场游离于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外,“政策边缘化”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农场地处偏僻,长期以来,当地政府对农场发展建设重视不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农场担心社会职能移交后,地方政府仍然不承担应有的责任,反而影响场域社会事业的发展。二是受传统体制及思维定势影响,农场对办社会习以为常,不仅缺乏忧患意识,而且缺乏改革的意愿和动力。三是农场认为自己办社会可以统筹垦区农场经济社会发展,便于管理,便于职工生产生活,减少与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矛盾,如果移交地方,反而会产生新的矛盾。

从外部环境看,部分地方政府承接农场办社会职能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主要也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政府对农垦在新时期的定位和改革方向不确定,影响了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及国有农场分离社会职能等改革措施的推进。二是农场办社会支出较大,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并形成大量办社会债务,加上农场办社会基础差,要赶上周边农村水平,需要继续付出大量资金、时间和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当地政府对承接农场办社会职能望而生畏,感到很棘手。三是农场在分离办社会职能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单纯是钱的问题,如原有人员的安置和待遇问题、原机构遗留的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对农场社会如何实施规范管理、农场社会职能和农村社会职能协调平衡问题等,都需要研究解决。即使是实行内部政企分开,也存在内设机构的合法性及经费如何保障,与农场经营职能如何划分等问题。这些问题也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接收的决心。

以上问题,都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研究,循序渐进,在稳步推进的原则下积极加以解决。

三、政策建议

目前,推进我省农垦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时机基本成熟。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此做出过明确要求;二是2006年推进的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进一步规范了国有农场各项收费,推进了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为分离办社会职能奠定了基础;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各级财政逐步具备了承担农垦社会职能的能力;四是全国其他垦区在分离办社会职能上的试点,为我省提供了经验。

根据赴外省农垦考察了解的情况和参阅其他垦区的资料,全国农垦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将农垦企业所承担的行政性和社会性公益性职能、机构、人员及相关资产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主要有两种具体方式:一次性全部移交,如北京垦区等;分项分批移交,成熟一项移交一项,如辽宁、江西垦区等。

二是将农垦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及社区管理机构、人员、经费预算等在农场内部与生产经营职能分开。主要是在农场内部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专门负责社会管理等工作,如江苏、安徽、宁夏垦区等。三是将具备条件转化为经济实体的社会机构推向市场,向社会开放,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内蒙古、江苏、安徽、福建、河南、广东等垦区等。四是在农场辖区内建立新的政府机构或政府派出机构,负责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主要有两种形式:保持农场建制不变,同时在农场设立县或乡政府机构,如上海垦区等;在农场区域设立管理区、开发区等派出机构,建立财税体制,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与农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如河北、湖南垦区等。五是撤场建政,以新建立的县、乡(镇)机构取代农场等,如河北、湖北、湖南等垦区部分农场。

综合以上情况,全国其他垦区情况各不相同,差异很大,我省农垦虽与他们没有可比性,但在很多方面可以借鉴。根据全国农垦分离办社会职能的经验,结合我省的实际,对我省农垦分离企业办社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总体思路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坚持生产经营市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服务社会化,进一步解决农垦政企不分、社企不分问题,促进农垦和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农垦,关心农垦,支持农垦的发展,帮助农垦减轻办社会职能负担。我省农垦曾经为新中国的建立,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近年来,农垦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现代农业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农业“走出去”等领域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自身经济效益有所增长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农垦作为共和国“子民”,理应同等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享受公共财政。为此,省、市、县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应该尽快制定落实政策,为农垦同等享受公共财政疏通渠道,排除障碍,确保国家惠农强企政策顺利覆盖农垦。

二是明确目标,坚定信心。

一是农垦自身要坚持深化改革,坚定企业化改革方向,坚持以生产经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二是农垦要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主动汇报,争取了解、理解和支持。农垦的各项改革都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要在农业部农垦局、省国资委及各级政府的指导帮助下,明确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在当地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融入当地社会,不能长期游离于区域经济社会之外。三是要下决心分离办社会职能,充分认识办社会职能给农垦带来的利与弊,打消各种顾虑和担心,主动配合当地政府把国有农场社会事业办得更好,为农场经济发展和职工群众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循序渐进,稳步实施。

我省农垦办社会和全国农垦其他垦区一样,由来已久,情况复杂,应该借鉴全国农垦“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的经验。改革方向和思路明确后,逐步推进,不强求一步到位。既要考虑农垦的需要,又要考虑地方政府管理水平和承受能力。从全国农垦的情况看,一次性将全部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的垦区和农场还是少数,大多数采取先易后难,先分项、分期、分批移交,先内部分开,后彻底分离。

四是因地制宜,多策并举。

我省农垦管理体制比较复杂,有省直管的,如省农垦集团;有市管的,如延安、汉中、榆林榆阳区农垦局;有县管的,如横山县石马坬、靖边县新桥农场,还有行业管理的,如省农垦集团对全省农垦的行业管理、榆林市农垦服务总站对榆林市农垦的管理。因此,在推进分离办社会职能时,应按照不同的体制和当地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分别采取不同的办法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

五是坚持自愿,维护稳定。

推进农垦分离办社会职能牵扯到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政策性强,工作难度较大。各项工作一定要在农场自愿、各级政府部门自愿,特别是农垦职工群众自愿接受的前提下开展。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利益,让他们享受到改革成果。要做好职工群众思想工作,掌握思想动态,深入开展宣传、讲清形势、交待政策、扎实工作,避免因政策不到位,造成不同群体利益反差引发不必要矛盾,影响农垦稳定。

(三)具体措施

一是分离农垦办社会职能先采取内部分开,再逐步过渡到彻底分离的办法。建议农垦各级主管部门和各农场,将办社会部门、职能、人员、机构、经费、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等在内部分开,成立专门的社区管理委员会,统管农垦社会事业。二是各级政府应将农垦社会事业纳入统一规划和财政预算。国家出台的有关涉农涉企政策,要积极向农垦倾斜安排。三是省农垦集团每年向省财政厅统一上报全省农垦社会事业经费预算,由省财政厅核准批复后下拨各社区管理委员会和农场社区机构。市、县财政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农垦社会事业配套资金。四是对农垦2010年以前发生的办社会事业债务,由中、省财政帮助化解。五是为了加速国有农场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议将农垦国有农场自行实施的道路硬化、小型水利、人畜饮水、电力设施、环卫、绿化等公益项目纳入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有农场政企不分、社企不分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国有农场发展。适时推进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不仅可以促使国有农场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也必将使其成为带动农村农业集约化经营的中坚力量。

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就业情况 篇3

关键词:外资企业 社会保险费 偿债能力 清欠

芝罘区社会劳动保险处近期接到多起举报案件,投诉企业拖欠社会保险费。按《社保法》第六十三条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要求该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这些被举报单位大多是外商投资企业,经我处稽核人员对上述企业实地稽核发现,这些企业有以下几个相同情况:

1、企业多为亏损或微利企业业;

2、企业的银行存款和现金只有少量余额;

3、库存商品、原材料和产成品很少;

4、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很少;

5、厂房及机械设备多为租入;

6、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的发生额和余额很大;

7、部分企業应收账款余额很大。

综合上述情况,不难看出这些企业的可偿债能力几乎为无零,当企业出现拖欠工资及社会保险费的情况时,执法部门根本无法对企业进行强制执行。

人都说无利不起早,为何这些外资企业常年亏损,账面上常年有大量借款,从账上看几乎是举债度日,入不付出,却又能常年经营下去呢?让我们通过以下两个案例来分析一下:

案例一:某电子厂3名员工到我处稽核科举报,投诉企业拖欠工资,不缴保险,目前企业员工正在闹罢工,要求厂子立即发工资缴保险。我处稽核人员立即联系到企业实地稽核,并调取了该厂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的会计账簿及相关资料,具体情况如下:

1、从资产负债表分析,2011年年底资产总额为8.61万元,负债总额为44.18万元,2012年6月底的资产总额为9.66万元,负债总额为79.63万元。

2、从利润表分析,2011年该电子厂的全年销售收入为31.88万元,销售成本、费用及税金为21.39万元,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支出49.51万元,2011年亏损39.02万元。2012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仅为4.7万元,而销售成本、管理费用支出(其中职工工资占较大比例)等高达39.08万元,2012年上半年亏损34.37万元,致使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累计亏损60多万。

3、该电子厂厂房是租赁,没有固定资产,加工原料价值极低,造成存货只有少许。

4、应付职工薪酬方面:职工工资欠发2012年6-7月,劳动保险欠缴2012年1-7月。

该电子厂经营期间的业务量少,而成本及费用又要正常支出,审核期内的现金流出为88.59万元,现金流入为36.58万元,净流出52.01万元,这些资金从何而来呢?营业期间的费用一直是由账簿中挂在其他应付款----**个人借款维持至今,截止2012年末其他应付款余额已达到190多万元。另外,该厂的销售收入一直很低,而工人人数和工资支付额相对收入明显偏高很多。2012年上半年工资额是销售收入的8倍多。这一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思。

案例二:接到某服装公司职工集体上访,投诉企业拖欠社会保险费。经核实该公司自2012年1月开始欠缴社会保险费,至7月已累计欠费20多万,我处已对其下达了“社会保险催缴通知书”,企业也签了“清欠承诺书”,为确保社会保险能按约定及时收缴上来,我处稽核人员实地稽核了该公司,并对其账务账目及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

1、从该公司损益类账簿分析,在2011年其公司总收入为2935.39万元,总成本为2607.24万元,产生的税金、营业费用及管理费用等为314.30万元,当年实现利润为13.85万元。

2、对该公司2012年4月的科目余额表分析,到12年4月底为止,应收债权为587.11万元,应付债务为475.17万元,12年一季度损益类发生额显示, 1-3月产生的利润不高,属于微利企业。

3、从应收账款科目分析,截止2011年12月应收款余额达到300多万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欠费方为同一家外国公司,且该公司基本只为这一家外国公司生产。

该公司在08年成立,由于刚成立时经验不足,导致成本过高造成亏损,但是从公司近几年会计资料综合来看,企业现金流量状况较好,有一定盈利,但是企业的各项支出都是以现金支付,包括工资、费用、货款等大额支付也全部以现金结算,货币资金始终只有少量余额,至2012年6月末企业货币资金只有不足4000元的余额。我们对企业的进行了实地稽核,盘查了固定资产和存货,企业的固定资产原价30多万,扣除企业计提的折旧后,净值约为20万元。企业库存原材料及产成品数量极少。即使按《社保法》第六十三条执行,也基本无法清缴所欠的社会保险费。

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就业情况 篇4

及大学生就业建议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作为一名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大学生,我们也尤为关注大学生就业实际情况及就业选择的问题。因此,针对此问题我们做了完整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①外企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②大学生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③大学生普遍期望能留在主城区工作。

一、调查分析:五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

通过调查的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发现,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五类:

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①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②是否愿意留在西部地区工作?③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④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部分学生愿意去西部就业;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

22.6%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而77.4%的学生不愿意去,也就是说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这比一般人想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为西部地区并不等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家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显得落后,因此,6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由于学生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而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

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实际上,最近十几年来,外企一直受到学子们的青睐。同时 “党政机关”的吸引力更加强烈,不少地区掀起的“公务员热潮”也更加证实了这一点。究其原因,调查小组分析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体面的职业。“高新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之一。

调查小组分析认为,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调查小组认为,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同学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单位工作。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的普遍性可以看出,一种大的经济环境背景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

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其他群体高出3个百分点。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等。

因素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从工作搜寻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调查小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个切入点。调查小组通过“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期望工资水平和搜寻成本”和“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这三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细化和量化,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比如,男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调查小组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因此,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定得过高,将会影响就业效率。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考研、出国。调查数据显示,打算就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占据相当的份额,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庭的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

调查小组同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可见,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调查小组在研究中发现,有26.4%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和网络媒体;12.3%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19.5%,而25.9%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意识到社会资本是自己在求职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由此调查小组得出结论: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因素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生极化现象

在调查研究中,调查小组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短期内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但从全局来看,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提高了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也对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市场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政策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

我国已采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等5项政策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①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政府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两年。

②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

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

④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⑤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就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如下具体性的建议:

建议一: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调查小组建议,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生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建议二: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加速培养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对于“大学生应该何时考虑就业”问题,有28.2%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45.8%认为应在三年级,11.6%和10.1%的学生分别认为应在一二年级。而对于就业指导来说,56.7%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开始。由此看来,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调查中,大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转变,但仍有16%的“不知道如何适应”或“不能适应”。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直接,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应体现出跨专业的特色,要求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

知识结构。调查小组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

建议三: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尽快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将来定位,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家用人单位的老板公然声称:坚决不用大学刚毕业的人。在他看来,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毛病”太多,几乎不可用,以下是这位老板从应届毕业生身上挑出的主要问题,看法未免偏激,仅供参考:①期望值过高;②心理不稳定;③耐挫能力差这山望着那山高;④不愿踏实做事高骛远,不切实际。

这个事例说明大学生还应该从自身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调整自己以尽快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很小比例。

大学生应该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有人认为,现在的创业大环境对大学毕业生愈来愈有利。从2002年起,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同时社会上也启动了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教育,各类创业大赛竞相举办,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有创业的条件,当然会选择出来“搏一搏”,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这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一招聘单位的老总这样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不够成熟,各种措施仍不能够配套完善,启动资金不足,注册、税收的繁杂,使一些创业者望而却步。

建议四: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时应制

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建议五:高校对就业不理想专业动刀,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高校中,电子、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多年来持续热门的专业备受学生青睐,原因是它们的高就业率。据一些高校招生负责人分析,今年各高校新增的专业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仍然追逐热门专业,另外,就是专业进一步细化。高校新增专业要有超前意识,别跟热门专业“凑热闹”一段时间,部分高校相继传出将在今年“砍掉”一些就业不理想专业的消息,这其中包括一些往年招生火爆的专业。大多数的基础学科专业就业率都偏低,但不能说明它们不重要。在对市场信息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到专业设置“提前半拍”,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合拍。

高校应该正面面对来自就业和招生的双重压力,因此让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挂钩,将有助于激励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做到围绕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任何一所高校都不愿意让一小部分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专业影响到学校在就业市场上的

调查取数

调查结果一:三成大学生愿意去外企

为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研究调查小组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是否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调查结果发现,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个百分点。此外,2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而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65%。

调查小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选择党政机关的将近20%,“高新技术企业”则排在了第三位。

调查结果二:期望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调查小组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

能提高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调查结果发现,男生对工作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就业情况 篇5

摘要:随着时代的改变,科技的日益更新,春节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重头戏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但是,无论怎么改变,春节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无论是对于一个家庭还是这个国家,春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关键词:春节 压岁钱 饺子 地方 正文: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病退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线穿元宝”。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过年为什么要送灶

祭灶,亦称“送灶”, “谢灶”、“辞灶”,其主要活动是祭祀灶王爷,或称“灶君菩萨、”“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

传说灶神爷要在廿五日向玉皇大帝汇报主家一年功过,做“年终总结”。所以,廿四夜主家烧香“送灶”,一家老少朝他跪拜叩头,求他“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平安”。怕他说漏了嘴,就做半黄半白的玛瑙团子,俗称送灶团子,加上饴糖供他,以胶其口。稻草寸断,拌黄豆,称“神马料豆”;用竹灯盏糊红纸,谓之“善富”,实为“燃釜”之谐音,作为送灶的神马、神轿。要马有马,要轿有轿,送他上天,接他下界,阿谀奉承,只为了怕他说真话。

古代送灶是“君廿三民廿四,乌龟王八廿七廿八”(俗谚)。这是说皇家送灶要在廿三夜,因为皇家的灶神爷要提前上天搞关系,疏通各路天神,定好基调。廿五日玉皇早朝,就会听到一片“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欢呼声。那么,被侮辱为“乌龟王八”的受苦受难的所谓“下三流”人家的灶神,为什么要到廿七廿八才能上天呢?因为那时凌霄殿大会已告结束,不用听他们的唉声叹气了。

祭灶之俗大约始于二千六百年前的周朝,《周礼》 中有“天子灶五祀”的记载,不过当时祭的并非灶王,而是祭祀第一个发明灶火,使人类从吃食生物进入吃食熟食的人。祭祀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盛着祭品的食具放进灶膛里。

祭灶的供品也因时代、地区而异。春秋时,祭品简单,仅盛食于盘,盛酒于甑。汉代用黄狗(古称黄羊)作祭品,亦有用红公鸡煮熟后上供,以代替黄羊做祭品的。明朝时以糖制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祭灶君。后世祭灶则多用酒、肉精、糕等作祭品。俗称为防灶神上天乱揭人间短处,供奉胶牙塘(麦芽糖或称饴糖)、年糕,这样可以将灶神的牙齿粘住,不能发声,或敬以酒(或用酒糟抹灶门),认为这样可以将灶神灌醉,使其不能言语,谓之“醉司令”。还有将饴糖涂抹在灶神嘴上的习俗。

现在,农村不少农户,仍沿袭旧时的祭灶之俗,祭仪上虽没有古时繁琐,但仍然烙糖饼作供品,祭时,供上两碗糖开水,使灶王爷嘴上吃得甜甜的,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多降福禄,多赐吉祥。灶王爷“吃人家的嘴软”,也只好多说好话了。

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就业情况 篇6

情况的调查报告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信09-1班

社会调查时间: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社会调查地点:

调查背景

本次寒假根据毛概老师布置作业的指示,要在家乡进行了一个关于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四项原则落实情况的调查。经过调查表的发放,统计结果,到报告的形成一系列的工作最终完成。调查形式

此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对常驻人口进行调查表的发放,调查表共40份,调查对象不分性别,调查年龄从18岁到50多岁,每份有22道题,分为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大致有4-5个题目;采用选择题的格式。

调查结果分析

一、文化建设落实情况

文化方面我从个人和政府两个方面出发。

对于个人,经过调查,在日常经常看书或者看报的人很少,只占20%;不看书的人只占10%,其它大部分都是偶尔看一下;经过分析,第一个原因是个人文化素养较低,第二个原因是平时都忙着干活而无暇看书看报。

对于政府,经过调查,村委会定期举办一些扭秧歌,戏台演出等的活动的次数很少,而且对于学校方面,家长对其教学设施及师资力量不太满意。还有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很差。

经过分析农村文化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对于调查地方,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8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二是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文化工作人员不足。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许多文化方面的组织人员都是当地农民,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三是文化体制机制缺失。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村委会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二、经济建设落实情况

对于经济建设落实情况,我对调查地进行了关于工厂建设等问题;经过调查发现,所在地几乎没有工厂;对于特色产业也没有,很大部分人还是进行农作物种植,只有10%左右家里进行一些副业,比如编织东西等等。

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着很大问题:

1.经济结构单一,几乎所有的人从事的单一农作物种植业

2.经济建设体制方面不协调

一是农业投入少,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滞后,农业发展后劲足。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极大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是土地经营规模小,人均占有耕地一亩左右,传统的种植业长年停留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水平

3.农民自身素质教育较低,接受的科学文化知识很少。导致根本无法下手进行一些机器作业,接受事物能力较弱。

三、社会建设落实情况

这个方面我从医疗,就业,教育方面进行了调查;主要是农村教育。

对于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中小学生离开学校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且教师问题很多,有85%的人对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不满意;

(三)教育对于农村投资的投资不足

对于医疗方面,90%的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并且从中获得了不少帮助;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身体健康的漠视;40%的人一年内没有进行全面的身体健康体检,而且就医不到位。

四、政治建设落实情况

本部分我主要是从政府对于上级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其执政能力来展开调查的;经过调查,40% 的人对于政府的执政能力持怀疑态度,对于政府的不作为不太满意。

调查结果的解决办法

对于文化方面,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其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二是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图书馆等工程,保

障农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区委区政府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是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小剧团、秧歌队、农民乐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

对于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要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经营模式;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争取资金,实现“村村通”,为发展规模经济“奠基”。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只有通达工程做得好,农民的经济作物才能快速的到达市场出售,所以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扶持,硬化村道,对发展经济至关重要。

(三)集思广益,建立“核心+民主”的农村特色民主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扩大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鼓励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并努力创造条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劳动力的自身素质与就业能力。努力壮大“打工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一方面要加大劳力输出的组织化管理,切实保护村民的正当合法权益。

对于社会方面教育问题,解决办法:

(一)加快实行九年制的免费义务教育

(二)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兼顾

我认为,必须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县级、尤其是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压缩高等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教育投入逐步向义务教育倾斜。

(三)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在调查中,我们也体会到农村教师的艰辛。许多农村教师工资水平较低,一些津补贴至今未得到解决,城乡教师实际收入差距大。为此,各级政府应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待遇问题,并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对于政治建设方面,我建议政府抓好务实观念,切实的为农民着想,努力寻求本村经济等的发展,安抚好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调查总结

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就业情况 篇7

关键词:社会保障,竞争优势,就业难,措施

一、社会保障专业的特点和目前的发展状况

(一) 社会保障专业的特点

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都比较强的专业, 并且具有知识性、政策性、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该专业要求学生要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通晓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 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除此, 该专业学生还要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较强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社会保障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比, 有其类似之处, 但又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更为宽泛。

(二) 社会保障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1998年, 教育部确定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 近十年以来, 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专业学科体系。目前, 全国大约有8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社会保障专业。尽管社会大环境给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 但从专业发展的现状来看, 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二、社会保障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

现状

(一) 社会保障专业的就业方向

社会保障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本科的教育重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将来能够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等各类组织中从事人事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由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因此, 该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将来能够在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社区、保险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

社会保障专业由于其自身的广泛性, 市场适应性强等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就业空间。该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二是进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部门, 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后两类的具体就业方向有: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党政机关、工会系统等, 政策研究部门, 民政部门, 人才流动中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司法部门, 社会团体、社区中劳动与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有关机构, 劳动仲裁机构, 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等。

(二) 社会保障专业目前的就业状况

由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文科性专业, 而文科类毕业生相对理工科类毕业生来说, 其就业面就要窄得多, 就业机会也就难得多。因此, 总体说来, 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不是很乐观。尤其在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断改革的今天, 由于对其需求量的不大以及竞争程度的激烈, 该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政府相关部门的比例很小, 大部分毕业生将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工作或其他管理性工作等。

三、社会保障专业的竞争优势

在国外, 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社会中发挥了重要角色,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比利时政府中, 60%的公务员在搞劳动和社会保障, 而全国最忙碌的也是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律师。

然而在我国, 就目前发展来看, 社会保障体系还十分不完善, 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尤其是熟练掌握社保知识的专业性人才更是甚少, 因此, 这方面人才的缺口较大。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日增加。所以, 未来几年社会保障专业将会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专业,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社会保障人才的社会潜在需求量很大。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需要大量懂社保知识的专业人才从事社会保障工作, 这类专业性人才在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有很大的需求空间。目前,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除了负责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管理工作外, 还要负责劳动关系管理, 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法律文件, 同时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定为所有在职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费用, 这些工作都需要懂社保知识的专业性人才来完成。除此, 一些金融机构也对这方面人才有需求, 因为这些金融机构在做投资决策时也需要劳动保障人才的参与。所以说目前我国从事专业化的社会保障人才的缺口还很大。

第二, 由于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性十分强, 这就把社保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很多工作只有在熟练掌握社保知识的学生手中才能准确高效的完成。正如前所述, 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十分宽泛的专业, 它涉及到的知识包括劳动经济、劳动保障法律、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所以说很多实际中的工作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的, 必须由经过专门系统学习和业务培训的专业人士来胜任此工作。

综上所述, 正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人才的缺口很大, 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种不完善的状态为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好的就业机会。所以说, 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相对其他文科性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四、社会保障专业就业难的原因

(一) 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不完善, 从事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的人员队伍参差不齐, 以及很多中小型企业中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部门, 这些企业中的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管理工作以及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为在职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工作都有一些非专业性人员来做, 从而导致了工作的低效率。但现实条件又不允许这些企业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因为要考虑到很多相关因素。因此, 这些不足还有待我国社保制度的进一步统一化, 制度化和完善化。

(二) 人才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由于近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所带来的需求关系的变化使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谈判地位急剧下降, 这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的下降, 还表现在就业单位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 这也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的就业。根本说来, 这种扩招没有面向市场的需求, 没有以市场的就业行情为参考而及时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方向, 这就导致了人才的供给远远大于市场的需求。

(三) 学生的价值判断盲目

当下, 很多学生的攀比与求高心理十分强烈。这种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 往往使自己与很多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四) 学校在实践环节的重视度不够

在很多高校的社会保障教学过程中, 没有把实践环节的教学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 这种现象势必造成学生在实习方面收效甚微,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种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与企业高要求的脱节最终影响了企业对此类学生的聘用。

(五) 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 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调查, 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高素质的大学水平的管理人员, 但却因为企业自身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 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 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而对其望而却步。

五、促进社会保障专业就业的几项措施

(一) 关于学生自身方面

针对学生的价值判断盲目问题, 需要学生认识到社会就业的整体趋势, 自觉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其次, 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做人”的素质。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 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 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造成毕业时高分低能, 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 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 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 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 关于学校方面

1、首先, 学校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

理调整, 做到整体优化, 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其次, 学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不断补充学科前沿知识, 用先进的知识理念充实课堂教学, 改变教师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 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

2、学校要切实重视与与用人单位的

联系, 建立畅通的就业实习渠道,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参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调查等工作, 并且推荐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

3、学校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

用人需求特点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反馈情况, 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和反馈信息, 调查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 即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人才应具有哪些知识和能力, 了解市场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并把以上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定位自己。

4、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社会保障

信息管理系统”的专门实验室, 让学生模拟操作, 开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方面的实训操作, 以提高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社会保障工作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 关于国家体制方面

首先, 针对目前一些制度的不合理性, 国家应尽可能地做些循序渐进地调整, 对某些部门进行内部改革, 重组或调整, 引进并学习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制度, 从而使中国的社保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化。其次, 针对当今劳动市场这种供大于求的现象, 国家应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来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除此, 政府要协助高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就业需要设置专业招生人数, 以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总之, 国家要下大力气, 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六、结论

综上所述, 只有在政府政策疏引、学校教育培养结构调整、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等综合引导下,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但是, 解决社保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需要政府、学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要在政府、学校的帮助下, 转变就业观念,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自觉深入社会企事业单位中参加实习性劳动, 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实际环境和岗位技术的要求, 不断对自己进行挑战和考验, 争取早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尹铁岩.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11) .

[2]、刘亚玲.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D].贵州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2007.

[3]、张松山.现代大学理念与人文素质教育[J].

[4]、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8 (8) .

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就业情况 篇8

一、实施范围

申请补贴的企业(含中、区直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设区市确定的主导产业范围,并经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地方实际认定。

(二)在我区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年。

(三)开发出新增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是指与基准月相比较,企业每月净增加的新就业岗位数量,并与新增就业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基准月应每年调整一次,首个基准月为本办法实施前的一个月;从第二年度开始,以上年度的12月作为基准月。

二、补贴标准和方式

(一)补贴标准:每新增1个就业岗位,按该企业为其新招用人员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的月人均额度为基数进行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且应连续计算,不得分时段享受。

(二)补贴方式:实行先缴后补的方式,按季度申请和补贴。新增岗位数量和人均实际缴费额度分月进行核算。

(三)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入驻创业孵化基地企业新招用人员并已享受相应社会保险补贴的,不得重复申报。

三、申请审批程序

(一)企业在每季度终了后的一个月内,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向所在地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补贴,并提交以下材料:

1.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认的《企业新增岗位社保补贴申请表》一式3份(详见附件1)。

2.企业与新增就业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复印件,以及新增就业人员花名册。

(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具体工作可以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承担),核算应补贴的金额,签署意见后送同级财政部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审核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公示内容应包括:享受补贴的单位名称、具体金额或标准等。

(三)财政部门负责按规定拨付补贴资金。

四、工作要求

(一)各市、县(市、区)在保障国家、自治区现行规定的就业资金支出项目需求的前提下,可结合当地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和就业资金结余等情况,从就业资金中支付新增岗位社保补贴。就业资金无结余的,新增岗位社保补贴由当地财政预算安排。

(二)根据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要求,各市、县(市、区)要稳步推进就业资金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将现行就业资金专户管理过渡到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就业资金使用绩效。

(三)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制定本地新增岗位社保补贴的具体操作办法和工作流程,建立公开公示制度,加大对补贴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并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

(四)对违规操作,虚报、套取、骗取新增就业岗位社保补贴资金的企业和个人,将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企业和个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通知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执行期限截至2017年12月31日。

上一篇:关于生活随笔散文之放宽心怀下一篇:网络安全需要软硬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