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怎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共11篇)

怎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篇1

共筑精神家园

当我读完《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时,心中充满自豪、充满骄傲。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她是不屈的象征,她是坚强的诠释,她是胜利的誓言,她是华夏子女心中不灭的太阳。在繁星璀灿的星海里,在奔腾不息的大海里,在灿若银河的灯海里,我总会想起你,我亲爱的祖国,听到颂你的歌谣,我慷慨激扬,我深情的呼唤着你,我对你的情谊像白云眷恋着山岫,似江河依偎着海洋。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孝悌友爱的黄香、张英,尊师重教的杨时、唐太宗,诚实、守信的晏殊郭伋,明理、守法的包拯刘秀,勤学、好问的司马光苏东坡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无一不是把中华文化作为民族振兴和独立解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怎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篇2

(一) 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可以从传统和文化两个不同层面来解读, 传统指的是在历史的演变中人类创造的, 而且经过了历史和人民的考验的一个整体。传统并不意味着失去了活力, 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文化按照我们普遍的理解即是分为精神层面的和物质层面的。学界对于文化许多人都有很多不同的见解, 广义上来说的文化包括很多内容, 包括意识、艺术等等。[1]我国传统文化从古代一直传承到现在, 是我国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 它的形成有赖于我国古代独特的政治、经济等环境, 对于研究古代人民的生活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现代人的精神也有重要的作用。840年以前都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 可惜的是鸦片战争阻断了这一过程, 自此我国进入近现代历史。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指中原地区人民所创造的文化, 还包括在我国境内的所有少数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2]我国传统文化包括了很多的内容, 有着丰富的内涵, 我们在继承和发展的时候需要不断地进行解读。

(二) 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精神的体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必要的。

首先,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可以将中国人民团结起来, 一同建设社会主义。因为我国公民对中华民族精神有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上升到国家层面, 激发人民维护国家的荣誉, 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其次, 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一些道德观念、价值观。比如说《三字经》中所说的“子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关于教育的, 还有孟子所说的舍身取义的价值观等等。都在指导着人们的生活以及行为。

第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有规范指导作用。古代文学中就记载了不少商人进行商业活动的事例, 他们身上体现的从商之道, 对我们现代人发展市场经济有不少启示。远的不说, 就说离我们年代较近的清代著名的徽商、晋商, 从他们身上体现的仁义、守信用等良好的品质都值得现代商人学习。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确实可以带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与计划经济相比, 有着很明显的优势, 但是不可避免地也有很多的缺点,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仁”“义”“礼”“信”等能够帮助建立市场秩序。

第四, 对于个人来说, 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的学识, 培养健全人格, 陶冶情操。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留给后世一种民族精神, 而且留下了丰富的知识宝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医学的著作, 例如《本草纲目》, 对于后世医学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后世学医的人可以读它丰富自己的知识。关于水利、天文的著作也有很多, 这些也都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被很好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还留下了许多的诸如唐诗、宋词之类的丰富的文学, 这些对于个人情操的培养也大有益处。现代人虽然有着高度的物质文明, 但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却是相当的匮乏, 那么怎样让现代人精神方面不再那么虚无, 我想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其中有着普世的价值, 不仅仅是对于中国人民即便对于世界人民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我们要正确看待, 其实在我国有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持有相当不同的态度, 有些人不屑一顾, 甚至盲目地认为传统文化都是不好的, 而外国文化都是好的, 还有一些人是固执地坚持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的, 一味地去传承, 这样的态度都是不正确的,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正确对待。

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在当代的特征

(一) 通过具体化的事件传承

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在不断加深, 现代人也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 多用各种各样事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3]比如说一些学者提倡将传统的节日作为法定休息, 而提出倡议的不久之后, 国家就通过法律加以确立。而中央电视台近些年来也将一些学者请上了电视, 比如说众所周知的百家讲坛, 就邀请了各个大学的教授对传统文化加以讲解, 如我们所熟知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先生讲《三字经》, 还有易中天先生所讲的《品三国》等都深受大众喜爱。中央电视台的这个节目连续请了很多的大学知名教授讲解传统文化, 而节目也受到了持续广泛的关注。许多电视节目也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比如说《汉字拼写大会》, 这些节目确实让人们重新拾起了好久不翻阅的字典, 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再是学生们的事情了, 许多已经工作的人们也参与到其中。

但是, 在一些宣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形式中, 存在着不少作秀的成分, 这种现象确实是让一些人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玷污。认为对于传统文化不应该采取这种形式来传承。不过, 其实放在当下的大环境之下, 这些宣传形式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本身因具有神圣的特征, 所以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吸引力就更大了。因此不可避免有些商业集团借助传统文化进行宣传, 有些人利用传统文化炒作自己等等。我们虽然明白在当今的文化、经济的发展之下, 以各种形式传承传统文化是可以解释的, 但是这样是否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呢?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文化分为表层的文化以及深层的文化, 更重要的当然是文化的深层意蕴, 只有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才可以理解到传统文化的内涵, 但是从当代的传统文化热的各种形式的争夺战来看, 这样是无意识地放大了人们心中对于表层文化的追求, 但是却弱化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 只是一味的追求表面。这将会使得传统文化的继承流于形式, 按照这样的事态发展下去, 不利于传统文化的长期继承发展。以后在人们的印象中,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会变成就是单纯地读一读诗歌, 而不是去理解诗歌的深层次内涵, 而不是真正地去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所谓有知识有学问的评价标准, 难道也要变成背得出某某名著吗?所以我认为还是要让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地回归神秘, 寻找一种更好的方式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 呈现出了割裂性的特征

1. 只做表面功夫

文化体系的外在特点是由文化符号所体现出来的, 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以及对待其他文化的态度都会影响这个文化体系的存在以及未来的发展程度。因此, 基于这样一种认知, 我国古代先贤孔子就说过“文质彬彬”这个词, 但是现代一部分国人将认知重心倾向于文化符号应该在整个文化体系呈现出谦和压抑的状态, 只做表面功夫。这种比较极端的认知长期延伸下去, 就会让文化体系的内在内容以及精髓不断被忽视、弱化, 最终将会本末倒置, 造成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系混乱。我国传统文化在经过近几千年的岁月的不断发展、丰富以后, 呈现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 拥有极为深刻和广阔的内涵。比如说茶文化、旗袍服饰、中国功夫、陶瓷丝绸、龙的象征文化等, 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为微小的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文化符号。进一步传播、弘扬文化符号, 让世界人以及国人都能够深刻体会和掌握到文化符号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这本是一件无伤大雅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当代文化符号的宣扬过程中, 文化符号本身却被大肆包装, 以文化符号为核心不断被放大到社会中, 而完全偏离了文化体系本身真正具有的内涵和核心精髓, 蒙蔽了人们对于整体文化体系的理解与掌握。

文字符号的表面炫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就是文化符号对于感官部位的占据与轰炸。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对人造成影响以及被认知主要是通过人们的各种感官为途径而实现的, 比如说视觉、听觉等主要的感官方式。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将文化符号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过程当中, 都秉着一种谦逊、柔和的原则, 从不以一种被掠夺性的方式和姿态来实现对人们的吸引和传播。其次就是在当今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当中, 文化符号呈现出一种极为明显的无逻辑的特征, 这种无逻辑是由于文化符号无法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精髓而引起的, 文化符号直接被外在的物质欲望所左右, 是对人们的感官需要直接体现出来的迎合甚至是讨好。比如说被国人不断称赞甚至是创造了我国票房神话的《功夫熊猫》影片, 虽然这部影片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甚至是以另一种方式重新挖掘了中华传统文化, 但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内涵角度而言, 这部影片无疑是文化符号极度感官化的表现, 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割裂之后, 这部影片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深刻体现, 并没有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合作、德行以及其他核心文化体现出来。

2. 传统文化缺乏内涵

在上述文中提到, 中华传统文化只做表面功夫, 注重文化符号的感官性以及猎奇性。而引起这种感官性以及猎奇性的主要原因还有待发掘。其实, 这种文化符号过度外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迎合市场的需求而极度追求文化体系的外在形象, 注重外在形象的同时也随之将文化体系真正所想要体现和表达的内容和精髓所隔断, 降低了真正体会并了解文化体系的可能, 这种可能性的降低也直接使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外强中干”的显著特点。这也实际上说明了我国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符号不断市场化的背景下, 内涵和精髓不断被消耗和淡忘, 逐渐呈现出一种退化或者是扭曲的趋势。当然, 也可以出现另外一种情况, 就是原本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敛深沉的本质被消费时代的文化快餐主题所掩盖, 遮挡。而文化体系的主题被掩盖或者是改变, 会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一个更快的速度消磨, 而在文化传承过程中, 被置换后的文化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情感泛滥主义的文化主题。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是以大观园这个主要背景被依托, 写的是晚清官宦人物的情感纠葛和纷争, 主要体现了在晚清即将覆灭的社会环境下, 存活依附于专制主义封建制度下的封建官宦孤苦流离的状态, 并与晚清一起逐渐走向灭亡衰败的悲剧故事。《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以正面角度描写历史的变迁, 而是从“感情”这个极为微小却极为生动的角度来将人生感悟以及社会变迁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也正是《红楼梦》位居四大名著这样一个位置的主要原因。而在当代对《红楼梦》的传承过程以及重新挖掘文化价值的过程中, 比如说将《红楼梦》拍摄成电视剧抑或是话剧等各种形式, 在对《红楼梦》文化主题进行定位时, 都是以“情爱”为主线来完成创作, 却忽视了在情爱背后所真正体现出来的历史年轮的改变和前行, 甚至是观众也会在内心形成这样一个误区定位。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当代人将《红楼梦》所体现出的情感世界自觉投射成为自身的情感想法, 而这种自主化的趋势也让我国传统文化逐渐趋向于情感泛滥这个文化主题。

其次就是深刻体现出娱乐至上的文化主题。这里就又不得不提上述文中已经提到的收视传奇《功夫熊猫》, 这部西方国家的动画片一经国内上映, 便引起了一片收视狂潮, 赢得了国人的大加赞誉, 成为了影视界一个明显的标杆性作品。但是, 并不能因此说明这部作品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功夫就真正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反这部影片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进行制作的, 从文化角度而言, 这部影片体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是极为空洞和单薄的, 是文化娱乐化的一种深刻体现。

中华文化传统在传承方式上所呈现出的割裂样式的特征, 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反思, 并及时以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那么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会陷入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

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体系不断发展的最为根本的形式, 但是如果是畸形、割裂样式的传承模式, 只会逐渐将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不断消费、消磨, 让文化走向衰败。真正正确的文化传承方式是从文化体系内部的内涵出发, 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 多元化传承方式, 由内而外, 整体性、全方位地传承。

在如今的消费时代, 由于人们不断追求外在的感官欲望, 也逐渐淡漠甚至忽视对于历史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基于这种社会背景,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应该更加体现出多元化的方式。最为迫切的一点就是, 需要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不再是忽视淡漠, 而是尊敬和传承。只有在思想上转变, 才会在行动上付诸实践, 扭转割裂式的传承方式。其次宣扬传统文化的方式应更加丰富, 从学生的教育着手, 使学生这个继承文化的主体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主动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扭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模式, 已经刻不容缓。

摘要:中华民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历史, 才沉淀出了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具有强烈的继承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并且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更制约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但是, 当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判断力却比较缺失, 尤其是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 很多人忽略传统文化能为我国现代的发展带来的益处。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融合的世界, 各种价值观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我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一定要不断进行反思, 从其基本内涵入手, 分析中华传统文化能给当代世界的发展带来的价值,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是延续传统文化, 更要将传统文化进行转换, 在继承的基础上, 再进行创造, 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因此, 对于仅仅从民族情结和利益的得失出发而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想法一定要摒弃, 而应该全面而理性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 立足于中国的国情, 开创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立足于科学发展观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现实渊源和历史借鉴, 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平等。本文首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相关阐述, 并叙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特征, 最后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相关阐述, 力求为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内涵,价值

参考文献

[1]耿波.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应是一个整体工程[J].社会科学评论, 2008 (03) :19-24.

[2]窦坤, 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115-119.

怎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学生 健全人格

一.营造氛围,润物无声

环境浸润,大象无形。学校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育人。在校园内、教室里、楼道中、过道旁、橱窗里等明显的位置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中华古典诗词、佳篇名名、传统美德故事等,营造了“墙壁文化”、“楼宇文化”、“廊道文化”、“专题文化”、“班级文化”,让学生视线所及的地方,都带有学校文化的标识和富有教育内涵的画面诗文,环境浸润,大象无形。不仅如此,学校还赋予建筑楼体以典雅的名称和丰富的内涵:教学楼取名“书馨楼”,分别设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明”四个主题,办公楼取名“致远楼”,分别设置了“为人师表,特色国学,艺高志明”等主题……让师生们随时随地地感悟经典,举手投足中触摸经典。学校依托“书香校园建设工程”和“经典诵读工程”开辟了读书林,设置图书专项资金,建立特色阅览室。截至目前,已连续五年每年投资十万余元购买适合师生阅读的图书,学校现有图书量已达七万余册,并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启动“亲子阅读”和“书香家庭”评选活动,采用“小手拉大手,儿童带家长”的方式,使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延伸到家庭、社区。

二.教师文化,彰显儒雅本色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以发展科研来发展教师,以发展教师来发展学生,以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始终把师生的生命生长作为实现学校跨越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为此,学校以儒家文化为切入点,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论语》、《曾仕强解读易经》等,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引领教师重教明理,内化师德修养,以引领教师职业观、价值观,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细讲<弟子规>》、《论语》、《于丹解读<论语>》、《诗经》等国学名著读书活动以及定期举办的教师书画展、教学基本功大比武、多媒体应用技能比赛等,以赛带练,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以及教育信息化技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均衡发展。特别是依托“青蓝工程”,开展的青年教师对比课、新老教师帮扶课、师徒同上一节课等活动,进一步助力了青年教师成长。

为了广大教师更快地成长,学校着眼于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研修活动。积极对国学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国学活动特色化进行了研究,将国学教育引向纵深,升华为学校特色。将国学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开设“1+1”国学蒙学课,即每周一节国学课+每天一次(20分钟)晨读。并根据年级特点将国学教育与语文、品德、书法、艺术等常规课程相结合,采用“故事引导”、“意境陶醉”、“成功感应”、“诵读变式”等方法,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三.学生文化,绽放生命精彩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德育课程,将《弟子规》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整合,与感恩教育、立志教育、礼仪规范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相结合,将每周的升旗仪式与班会纳入课程规划,整体构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研发了“升旗仪式”课程、“班队会”课程、习惯养成教育读本、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等10余套德育课程。并开展了以《弟子规》为载体的“四德”践行、争做“四好少年”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行为习惯强化月活动。为了激发学生们对诗词的热爱,配合学校贯穿学年始终的“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实践节、英语节”五节活动,广搭平台。读书节上经典诗文背诵大比拼、古诗文手抄报展评、书香班级、书香教师等系列活动,让广大师生与诗文同行。艺术节中开展了各类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手工创意比赛、器乐比赛等。科技实践节,开展了“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实践活动展评、机器人竞赛和电脑绘画制作等活动……学生们在常规化的教育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采用多种方式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结文明之果

1.组织参观。让班主任老师领学生参观走廊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2.系统讲解。要求各班召开主题班会、主题队会活动,讲述传统英雄人物等故事,使学生受到立志勤学、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教育。

3.学科渗透。各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传统文化美德教育素材,教师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数学、科学等学科,许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发明创造、奋斗足迹、研究成果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可以深挖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间接的教育。

4.情感激励法。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教育情境,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如:升旗仪式、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主题班队会、故事会、演唱会、举办书画展览、摄影展、办手抄报。

基金项目:2016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立项课题《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053)》的研究成果。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时代的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丢失了太多的传统文化。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的文明大国,我们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形成了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我们中华儿女几千年的智慧结晶。

我们基层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中,往往发现遗弃老人、不赡养父母,兄弟反目等等现象,有的家庭会出现儿子生的越多,越是没人赡养老人,兄弟之间互相推诿,这是极其不正常的事情。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字排在第一位,可见孝在古时候是立人之本,做事之基。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征文 篇5

当我们每天清晨背着书包,满怀求知的渴望来到美丽的校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无忧无虑的学习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在这一切的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辛劳?上课时我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成长,那是老师们精心备课,科学的组织教学活动,来把我们引导;上学路上我们路过的街道整洁干净,那是清洁工人们在晨曦中一点点把它打扫;午餐时,我们坐在餐桌旁吃着可口的饭菜,那是农民伯伯们顶着烈日、历经风霜、辛勤劳作把它们创造……还有很多很多,似乎很难说尽。人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分担着不同的任务,尽职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生活。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为祖国的未来、地球的美丽,尽自己的一份力。

今天早上,我下楼打羽毛球,看到草坪上杂草丛生、还有一些生活垃圾。我想起老师对我们说:“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便下定决心清理杂草和垃圾。我于是放下了羽毛球拍,开始拔杂草,捡垃圾。不一会太阳红着脸羞答答的从天边一纵一纵的慢慢升起。我脸上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不停往下掉。这时跑来了几个小朋友问:“姐姐,你拔这干啥?”我边擦汗边说:“我们的社区这么美丽,有的人却不爱护它,乱丢垃圾,我们是社区的一员,有义务保护它,你们说对不对呀?”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对,我们也来拔。”我们几个边拔草,边唱歌,一会的功夫我们就给草坪上的杂草和垃圾清理干净了。看着我们的劳动成果,我心里美滋滋的。

孝道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篇6

一、摘要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足以见证孝的地位和价值。“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而备受推崇。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本篇文章将从孝道的内涵、古代传统中的孝道、结合当今社会的孝道、大力加强孝道教育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如有纰漏,还望老师批评指出。

二、孝道的内涵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孝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养,二是敬,三是祭。孝,首先表现为一个“养”,“孝”最早见于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组成,《说文解字》上讲.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真情。孝,其次表现为一个“敬”字。《辞海》对孝的注释:“善事父母日孝”,《汉语大字典》的解释为“旧社会以尽心奉养父母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孝,还表现为一个“祭”字。所谓“养老送终”,除了抚养之外还要送终和祭祀。中国人对生命非常重视,对于已逝对象的孝还表现在如何纪念死者。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由此形成所谓的丧葬文化,丧葬习俗的复杂体现了对已逝者的尊重和孝心,体现了浓重的孝道文化。此外,《孝经》中还告诉我们“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三、古代传统中的孝道

“孝”在古代有两个主要内容 : 其一 , “尊祖敬宗” , 这是早于“善事父母”的初始含义。古人认为去世先人 , 特别是氏族首领 , 在天庭与天帝为伍,对部落和氏族的吉凶祸福至关重要 , 从而产生了祖先崇拜 , 其目的主要是使氏族集体繁荣昌盛。祖宗敬仰作为“孝”的重要内容 , 一直传承到现代 , 如家族兴建祠堂 , 供奉祖先灵位 , 组织清明会 , 撰写族谱以明血缘长幼,皆是“尊祖敬宗”行为。其二 , “传宗接代”,《孟子·离娄》提出 : “不孝有三 , 无后为大”。朱熹注释 :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 , 谓阿意曲从 , 陷亲不义 , 一也。家贫亲老 , 不为禄仕 , 二也。不娶无子, 绝先祖祀 , 三也。三者之中 , 无后为大”。因我国现在人口过盛 , 推行计划生育 , 故反复批判孟子之言。但在古代,灾荒、瘟疫、战争等使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出生率、成活率都低 , 寿命不长 ,故无论国家、氏族、家庭都无不力求人丁兴旺 , 确保世代不绝,这也就无可厚非了。

在地球村里 , 从古到今出现过无数民族和众多国家 , 其中只有我华夏民族的孝道理念传承下来。感人至深的二十四孝家喻户晓: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

但是时代在进步,“孝”的标准和规范也随之改变,所以古代的二十四孝有许多愚孝。面对祖先留传给我们的孝道,在发扬光大的同时,也要学会选择,去芜存菁,方为“智孝”,忽略了其他伦理道德,一味尊崇,则为“愚孝”。孔子不赞成愚忠愚孝,他指出,只要有不义的事,就应该谏净。孟子则在孔子论孝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孔孟关于孝的精辟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

四、结合当今社会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当今时代需要孝。我们青少年需要孝,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现实情况是,由于长期不得不实行的计划生育国策,形成了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几代宠爱于一身。孩子往往被娇惯、溺爱。很多孩子从小就被惯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由于高考制度的导引,重考试分数、轻道德品行的社会意识长期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家庭孝道教育的缺失。“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孩子人格不完善,甚至性格畸形。

老师上课讲的一句话我记忆犹新:“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父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你小心翼翼的呢?”听到这句话,我感觉整个人都被震了一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批评我开始变得隐晦,进我的房间要敲敲门,放假回家总是再三询问我想吃什么……以前还暗自欣喜,觉得自己的地位陡然上升。原来这是我需要反省的时候到了,不喜欢和父母谈心,学习上有什么烦心事回家就摆在脸上,讨厌父母问东问西,却又抱怨他们不懂我……

以前家里总是父母为天,但现在确将孩子奉为皇上,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孝道吗?孝,并不是每天口头上、文章里的名词,也不是只在心里想着长大后要怎样怎样,更不是每月寄给父母的赡养费。孝的本质是爱,有爱就有孝。它的表达方式是感恩,是亲情回报。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五、大力加强孝道教育(社会、家庭、学校)

1、要想顺利地实现我们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只有通过社会的规范、倡导、鼓励,学校具体地实施,再加上家庭的配合,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树立典型,抓住生活中奉行孝道的典型事例,进行青少年孝道教育,树立慈父慈母孝子孝女的典范,政府、社会应该给他们以崇高的荣誉。此外,还要牢牢把握网络的思想教育阵地。把青少年学生的孝道教育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搭建现代化的平台。

2、把孝道文化建设融于家庭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家庭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让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到熏陶,充分发挥家长的孝道表率作用。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家庭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及生活细节都会给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极大的示范表率作用,其行为不但影响子女的发展方向,而且决定能否赢得子女的信任和尊重,取得家庭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家长应注重自身孝道行为的规范,做孝敬长辈的楷模。久而久之.孩子不仅会从心底里敬佩自己的父母,而且也会耳濡目染地逐渐形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好习惯。

3、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高度重视孝道教育。要抓好孝道教育的各个环节,其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进行孝道教育的情感基础。其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孝道教育作用,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有关孝道的专题讲座。此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孝道教育实践活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居住环境的学生开展突出不同主题的活动。

六、结语

怎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篇7

一、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博大精深,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依然闪耀思想的光辉、充满智慧的力量。图书出版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图书编辑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图书编辑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和价值,坚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通过策划编辑出版图书,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发挥图书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启迪心智、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二、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识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紧贴时代的要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芒,帮助人们更好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图书出版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内在需要。正因为如此,图书编辑要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处理好经典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关系,编辑出版更多的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能借用历史上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图书,使中华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得到延续,把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传播开来。

三、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意识

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只有创新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宝贵的遗产,又是需要不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注入新的实践探索、新的鲜活内容的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统一体。图书编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树立创新意识,要把图书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融入整个编辑工作中,推出高品味、高质量的出版产品。创新要在推动传统文化普及传播上下功夫,内容上贴近读者、新意迭出,语言上简明晓畅、通俗易懂,形式上图文并茂、新颖灵活,让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让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人接轨,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引导广大读者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意识

澳门春节习俗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篇8

澳門春節慶典頗具自身特色

澳門民間歡慶春節的習俗,既同內地大部份地區相似,又與許多地方不同,頗具自身特色。

從時間順序來看,澳門人歡度春節從臘月下旬即已拉開序幕。農曆臘月廿三是灶王爺生日,內地盛行送灶王爺上天的風俗,澳門人則稱之為“謝灶”。要用灶糖之類貢品“糊住”灶神之嘴,避免他上天之後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人間的壞話。臘月廿八堪稱澳門迎接新年之重頭戲,因“二八”在粵語中與“易發”諧音,所以格外受到商家青睞。不少老闆會在當晚請員工宴聚,討萬事平安如意、生意興旺發達的彩頭。

除夕之夜開始,春節慶典便掀起高潮。吃團年飯和守歲通常是百姓家的兩件大事。辛苦勞作一整年之後,準備一桌豐盛佳餚,一家老小歡聚一堂,慶賀往昔健康平安,恭祝來年順時好運,實為盡享天倫的一大快事。團年飯之後的守歲也是傳統悠久的習俗。或飲茶,或聊天,還有不少人家圍坐一桌打麻將,興趣盎然,熱鬧非凡。直至子時來臨,新年鐘聲敲響,不少年輕人和孩童會前往指定的地點燃放煙花爆竹,沉浸在鞭炮轟鳴、禮花綻放、人聲鼎沸的勝景之中。一些善男信女和老人則會趕往媽閣廟或普濟禪院燒頭香,表達對媽祖或觀音等神明的虔誠崇敬。典雅的媽祖殿或觀音堂內一時摩肩接踵,香煙繚繞,祭品堆積如山,呈現出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

大年初一是春節活動的重點。人們互相走動,恭賀新年。澳門人在春節那天很講究派“利市”(亦作“利是”),其實“利市”就是紅包。長輩給晚輩(尤其是孩童)“利市”,老闆給員工“利市”,甚至已經結婚的兄姐也要給未婚的弟妹“利市”。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會給老人(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獻“利市”了。

大年初二在澳門稱為“開年”,也有特定的內容。主要是吃“開年飯”。親朋好友團聚會餐,此餐必備髮菜(諧音發財)、生菜(諧音生財)和鯉魚(諧音年年有利有餘)。開年之後皆大歡喜,連政府公務員都被特許在此三天内可以進入娛樂場與市民同樂。

年初三在澳門被稱為“赤口”。由於澳門法定的春節假日只有初一到初三短短三天時間,因此一般人年初三都會呆在家裡,一方面繼續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另一方面又得收心準備上班了。

從初四開始,政府部門和許多事業單位都會恢復上班,但一般市民可以繼續享受假期探親訪友,逛街購物或者參加各種慶祝活動。喜慶的過節氣氛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與內地許多地方一樣,澳門的元宵佳節也有兩大主題,一是觀燈,二是吃湯圓。但活動形式豐富多彩,通常是觀花燈、逛夜市、猜燈謎、舞獅舞龍、看文藝表演、品嘗湯圓,更覺熱鬧非凡。元宵節過後,春節慶典才算告一段落。

澳門節慶習俗傳承中華文化

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澳門春節慶典中富含體現澳門特色的內容。

澳門從春節到元宵的慶祝活動,實際上是一場中華民俗的綜合性大展示。就以元宵節來說,澳門街頭的許多地方,包括各個廣場、前地和圓形地,不僅佈置各種燈彩,而且組織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每年元宵節期間,特區政府旅遊局在大三巴牌坊前和媽閣廟前地,既組織多場舞獅表演,又安排连场葡萄牙土風舞演出。在祐漢公園,数十個澳門社團聯合舉辦“龍獅齊舞賀新歲”活動,舞龍與舞獅並肩媲美,相得益彰。各区坊会组织各式贺新年活动,如在福隆新街,福隆坊會主辦“醒獅賀新年”活動,向坊衆商號拜年,還向遊客派發利是;在康公廟前,十月初五街等三個坊衆互助會聯合舉辦“康公情懷嘉年華”,設置了花燈競投、猜燈謎、品嘗湯圓、文藝表演和抽獎等內容豐富的節目。這些互相輝映的活動不僅形式生動活潑,而且內容高雅,為澳門的春節慶典增添了文化的氣氛。

澳門的節慶活動雖然富有特色,但“萬變不離其宗”,因為中華傳統文化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中華傳統文化”通常指幾千年來由中華民族祖先創造、被中華各族兒女世代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穩定的文化形態。它既是中華各民族的創造性成果,又是數千年文明傳承的精神財富。正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各民族歷史上多種文化形態、思想觀念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所有華人智慧的結晶,所以兼容並蓄,體現了多元文化的集成創新。這一特點同樣在澳門的節慶習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澳門是多元文化並存之地,節慶習俗亦然。在春節和其他各種節日慶祝活動中,澳門民眾滿腔熱忱地接納來自祖國各地的習俗。近年來,特區民政總署在國家文化部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各地地方政府的協助下,一年一度舉辦“內地春節習俗展”,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如2010年春節期間,江西吉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間彩燈——“鯉魚燈”在澳門一亮相,就以其鮮紅的喜慶色彩、“龍女化鯉”的美好神話和“鯉魚跳龍門”的吉祥含義而大受澳門民眾歡迎;2011年春節期間,澳門“內地春節習俗展”不僅請來安徽蚌埠的花鼓燈、鳳陽花鼓、泗州戲、五河民歌、黃梅戲等精彩民間文藝形式,而且在盧廉若公園舉辦名為“京畿神韻,魅力河北”的“河北春節習俗展”,展出了廊坊焦氏臉譜、武強木刻年畫、蔚縣剪紙、藁城宮燈等許多特色展品;即將來臨的2012年春節,澳門的“內地春節習俗展”同樣會有精彩內容:浙江的嘉興灶頭畫、海寧硤石燈彩和桐鄉藍印花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巴里坤縣的“打春牛”、“城隍出府”等民俗活動,都將首次亮相,給澳門的春節活動增添更多的異地風采。

怎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篇9

专题复习资料四

一、时政材料 1、2018年3月1日晚,“感动中国2017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感动中国》秉承过去15年的传统不变,广泛吸纳观众意见,通过多种投票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群体。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人物揭晓卢永根、廖俊波、杨科璋、卓嘎和央宗刘锐、黄大年、卢丽安等十位人物当选。

2、新华社北京2017年5月25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

3、新华社北京2017年3月1日电中宣部近日命名第三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50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并强调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使学雷锋活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途径。4、2017年7月3日下午,2017年“中华好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展演活动湖南区启动仪式暨媒体见面会在长沙召开。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培养少年儿童的“中国情”、践行少年儿童的“中国心”、铸造少年儿童的“中国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5、“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推进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这有何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2)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

2、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1)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2)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3)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3、我国举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道德模范评选有什么意义?

答:(1)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2)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3)有助于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4)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有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学习先进人物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做?

答:(1)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

(2)向英模人物学习,树立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3)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4)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探索,不断创新。(5)弘扬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坚强勇敢、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5、我们青少年(公民)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发扬民族精神?

答:(1)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2)磨砺坚强意志,勇于面对挫折,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做生活的强者。(3)努力学习,提高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争做祖国有用之才。(4)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等

6、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家风家教这一传统文化?

答:(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传承和弘扬家风家教,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构建和谐社会。(2)传承和弘扬家风家教,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和弘扬家风家教,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家风是紧密相连的,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上,写上一句与之相对应的家风。

答:(1)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2)敬业: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3)诚信:诚以待人,信以立身。君子一言,驷马难追。(4)友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作业:材料一: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要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材料二:2017年春节期间,广东省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了613项重点文化活动,通过岭南民俗文化节、广府庙会、潮乐大赛、客家山歌节、粤曲大赛等形式,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带动广大群众过了一个幸福、欢乐的中国年。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什么?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文 篇10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传统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落后,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每日常新,给万物生灵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和美满。

老祖宗怎么教我们的?教我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个东西跟现代科学研究所发现的完全相同。“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什么?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是善。你能够守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开这些,你身心健康,你家庭美满,你幸福快乐;你居住这个地方,社会安定,社会祥和,风调雨顺,什么灾难都没有。为什么?你随顺性德,性德是最美好的。性德,我们一般也称为大自然,大自然是美好的,大自然不会有灾害。

儒教以恢复本性,利国利民(亲民),止于至善而成圣为教化目标。儒教之教义,就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心的和谐相处之道。

传承中华文化 铸造民族诗魂 篇11

一、坚持传统诵读教育,发掘古诗现代内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古诗文的学习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进行诗文学习时,应以诵读为主干道,摒弃繁琐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大量的诵读中自主探究、理解。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机械记忆能力很强,所以在教学中实施以诵读方式为主、加大背诵量的教学方法具有相当的可行性。而且背诵是一种比朗读更积极的过程,它要求大脑积极地活动;它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可以促进对文章进一步的理解。只要教师通过背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相信学生一定会对古诗文的学习感兴趣的。

此外,教师还要擅于发掘古诗文中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将之教导给学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理念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也要注入现代人的思想和理念,体观出时代精神。

二、积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包含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且适宜小学生阅读的古代诗词、古代名著、名人传记等文学作品在课堂内外对学生加以渗透,使学生不但能学到课内的知识,还能学到课外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如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在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诗句或名人名言等并做好记录;每周利用活动课、自习课等时间背诵一首古诗并写出心得;还可以组织古诗文兴趣小组,每周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交流,同学们相互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每月组织一次班级古诗文竞赛活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举行诗词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等,激发学生学习课内外古诗文的热情;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对在古诗文相关比赛中表现出色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把好作品公布上墙,给孩子们以成功的满足感;此外还可以给每个孩子做一张特殊的成绩单,记录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的背诵成绩、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

在让孩子们背诵古诗文的时候,还可以让孩子们加上适当的语言和动作,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这样一方面可以增进对诗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孩子们对诗文产生情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理解的好。此外还可以采用同桌赛读、小组赛诗、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综合背诵,这样的教学模式灵活而富有变化,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背诵古诗词的方法,使他们在古诗文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而乐此不疲。

三、教师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创设良好意境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情感教学,古诗教学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教师与作者、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来感受诗歌的美,以使学生得到熏陶,从而内化作者、教师的思想感情为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获得审美的精神体验的过程。教师要成为艺术的感染者,就要积极创设诗歌所需要的意境,通过这种意境去感染学生。

创设意境可以从品味语言开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凝练隽永的语言写成的,一字一词中包含了极丰富的内涵。教师可以先播放范读磁带,然后用古乐作背景音乐,教师范读与学生朗读相结合,加强对话与互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将学生引入到古诗的意境之中。诗中的意境是由作者的个体感受和外在景象融合而成的,只有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当然,学生在理解上一定会有些困难,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化繁为简,甚至做到不求甚解,知其然不一定要知其所以然,应该顺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目前苏教版小学语文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每一篇作品都配有相应的图画,古诗也不例外。而小学语文的起步也正是以简单的看图说话开始,这种学生已经熟悉的学习方式,在古诗学习中可以起到极好的作用。如在《泊船瓜洲》的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边欣赏投影仪中的教学图像,边听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通过自己的联想,将自己假设成诗人,这样既锻炼学生想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再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与《泊船瓜洲》一诗作比较,发现诗的独特意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师生对话。通过这样的教学氛围的营造,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让学生们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认为欣赏古诗是一种享受,甚至要求老师讲更多的古诗来听。

上一篇:科研诚信下一篇: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