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管理(共8篇)
组长:施贤清
方茜
关萍
成员:黎维芳
2012年01月
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管理方法
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重点质量控制科室,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了一项管理方法:
1. 针对关键环节建立质量控制管理小组,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输血管理小组,病历质量管理小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小组,药物不良反应监控小组,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医保管理小组,消防安全管理小组,教学管理小组等十个质量控制管理小组
2. 制定个质控小组的职责,要去切实履行职责,每月对所管专项工作进行认真检查并记录。
3. 质控小组每月月底的周一将工作记录包括检查结果,整改措施等交给科主任。
4. 科主任查看个质控小组工作记录后,对质控小组工作中不足进行指导,修订质控小组制定的整改措施。在每个月月底的周六召开全科会议,就可使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对质控小组检查结果,整改措施进行公布和分析。
5. 全科人员安照质控要求认真工作。如此周而复始进行质量管理,控制,不断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2012.01
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流程
每月质控小组按职责检查,培训,指导
月底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
月底科主任查看,检查质控小组工作,召开全科会议
指出本月医疗护理存在问题,公布质控结果,整改措施
科室人员按照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2012.01
科行政管理条例及各种职责 一. 科行政管理小组受院领导任命委托,全面负责全科医疗,教学,科研及职工政治思想教育,人才管理培养,科室管理等工作。二. 科行政管理小组由科主任,副科主任,护士长共同完成,介绍院领导,院党委直接领导和相关职能处室的指导。
三. 科行政管理小组的基本工作职责是:及时传述,布置院领导和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将上级指示精神落实到科室全体成员的具体活动中,力争及时,全面,准确,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有所创新。
四. 科行政管理小组依法对全科室实行全方位管理,带领全科室成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关心爱护全科室成员,及时反映,汇报职工的正面要求,帮助职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充分发挥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鼓励职工刻苦钻研业务技术。
五. 科行政管理小组应组织科室成员定期进行政治业务学习,提高职工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促进科室发展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作贡献。
六. 科行政管理小组实行民主集中制,反对主观主义独断专行的工作作风。管理小组定期开会,研究部署工作,遇有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七. 科行政管理小组提倡奋发向上,刻苦奉公,勇于奉献的精神,反对一切不良风气和违规违纪行为,实行鼓励与惩罚相结合的
制度化管理。
八. 每一个管理小组成员,既是科室的管理者,也是各项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实践者,在全科同志面前起表率作用。
重症医学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名单
组长:施贤清
成员:黎维芳
刘兰
王宇辉
孙轶
重症医学科
2012.01
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一. 科室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主任医师、主治医生、住院总医师或相应人员组成,科主任为质量管理小组负责人,也是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负责人。
二. 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必须接受院级质管会和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的领导和监督。
三. 负责指导、落实、检查本科室的质量控制的质量标准。四. 监督、检查医护和医技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 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对住院病人的病历书写、诊断、治疗、抢救、护理检查技术质量把关和质量控制。
六. 有计划的定期组织本科室的医务人员学习医院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不断增强自主质量控制意识,提高医疗水平。
七. 每月召开一次质量薄弱环节,并将会议讨论情况和改进措施作好记录以备检查。
八. 按院质量会的统一要求,每月按时汇总好医疗质量管理的自查和互查资料,并按时上交医疗质量管理科。
重症医学科
2012.01
重症医学科病历质量管理小组名单
组长:刘兰 成员:李岑
潘渝
重症医学科
2012.01
病历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一. 病历书写必须按照卫生部新《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医院《住院病历评分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书写。
二. 定期组织科室医务人员学习《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三. 定期对科室进行病历、出院病历进行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四. 每月对出院病历进行讨论分析,并登记在出院病历讨论登记本上。
五. 每月对科室病历质量进行总结、点评。
重症医学科
2012.01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名单
组长:施贤清
成员:黎维芳
胡远东
尹丽丽
重症医学科
2012.01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一.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等6项卫生行业标准及《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理规范》要求,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及传染病疫情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并组织实施。二. 对本科室医院感染病历及感染环节进行检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做好医院感染病例的登记上报工作。
三. 指导和监督本科室传染疫情的上报,登记管理工作及传染病病人的正确处置,防止传染病的院内交叉感染。
四. 发现有医院感染或传染病流行趋势时,按照《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规范》及流程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积极治疗病人,并协助调查,对可能造成流行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五. 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等要求,提出本科室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措施,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预防多重耐药菌造成医院内传播流行。
六. 组织本科室有关医院感染及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培训。七. 监督本科室人员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隔离技术规范》、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和手卫生制度。
八. 做好对卫生员,探视人员的卫生学管理。指导医务人员做好个
人防护,预防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九. 参加医院组织有关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疫情管理监测的课题研究及各项专项调查活动。
十.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正确处置医疗废物。
重症医学科
2012.01
重症医学科教学管理小组名单
组长:李健权
成员:王宇辉
胡远东
姚远
重症医学科
2012.01
教学管理小组职责
一. 为了提高科室业务水平,加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步伐,教学管理小组应积极开展科室业务培训和三基三严培训。二. 结合科室特点制定本科室各层次人员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三. 负责培训本科室轮转、进修、实习人员。四. 定期进行考核,并登记。
重症医学科
2012.01
重症医学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控小组名单
组长:
李岑
成员:黎维芳
潘渝
重症医学科
2012.01 叶八宁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控小组职责
一. 执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负责本科室使用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的收集、报告和管理工作。
二. 尽早发现在用药的各种不良反应,及时善报。指导本科室临床医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表。
三. 及时向本科室医护人员通报有关药品的不良反应,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四. 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价工作,积极参加国家或本地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各类学术活动,并做好本科室医护人员的药品不良反应培训工作。
重症医学科
2012.01
重症医学科输血管理小组名单
组长:施贤清
成员: 黎维芳
王宇辉
孙轶
重症医学科
2012.01
输血管理小组职责 一. 严格执行临床输血审批制度、输血技术规范。二. 定期组织学习输血相关知识、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三. 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四. 督促进行输血后疗效评价。五. 定期检查输血登记本。
六. 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分析并登记。
重症医学科
2012.01
重症医学科医保专项管理小组名单
组长:叶八宁
成员:尹丽丽
重症医学科
2012.01
医保管理小组职责
一. 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保会议,及时掌握医保政策。二. 定期检查科室人员医保工作情况,了解有无违规现象发生。三. 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保相关知识政策,严格执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中《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措施范围的标准》。
重症医学科
2012.01
重症医学科突发事件抢救小组名单
组
长:施贤清
电话:*** 副组长:黎维芳
电话:*** 成员:刘
兰
电话:***
潘
渝
叶八宁
王宇辉
尹丽丽
姚
远
邓颖霞
电话:*** 电话: *** 电话:*** 电话:*** 电话:*** 电话:*** 重症医学科
2012.01
突发事件抢救小组职责
一、负责科室医务人员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
二、负责评估危重病人抢救的效率以及应该改进的措施及努力的方向。
三、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各项应对工作,却不抢救措施得力,服务行动到位。
四、强化岗位责任制,所以人员必须具备高度责任心和娴熟的技术,认真、及时。严肃、敏捷的投入抢救。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工作岗位,切实履行值班和交接班制度,保证24小时随时应诊。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小组”成员,保证24小时通讯通畅,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到岗或到达指定地点或抢救现场确保急救工作顺利进行。
六、各级工作人员在值班期间,遇到重大抢救或突发事件,必须及时报告科主任和医务处,同时及时上报院领导,以便统一指挥抢救。
七、各科室各类抢救器材和抢救药品必须随时准备完善,定位放置,经常检查,及时补充,定期消毒。各级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器材。仪器性能和使用方法,并保持其性能在良好状态,确保应急使用。
八、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救的所有人员必须全力以赴,听从统一指挥,团结协作,紧密配合,认真履行救死扶伤职责,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重症监护科
2012.01
重症医学科消防安全管理小组名单
组长:叶八宁
成员:李琨
联系电话:
叶八宁------------*** 李
琨------------***
重症医学科
2012.01
消防安全管理小组职责
一、积极宣传贯彻《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协助医院、科室搞好消防安全工作。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和报告。
二、努力学习消防安全知识,不断提高理论、业务水平。经常组织科室成员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并切实掌握“三懂”(物品的危害性、预防措施、补救方法),“四会”(报警、使用灭火器、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一报警”(火警电话:119).三、定期对科室的消毒设施、灭火器材进行检查,维护好消防设备。
四、加强对本科室重点部位,易燃、易爆物品及电器设备的消防安全管理,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处理和报告。
五、医院或科室一旦发生消防事故,义务消防员要服从医院安排,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地参与处理。
重症监护科
2012.01
重症医学科三甲复评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施贤清
成员:黎维芳
刘兰
尹丽丽
重症监护科
2012.01
重症医学科三甲复评领导小组职责
一、按卫生厅下发《贵州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组织实施三甲复评准备工作。
二、高度重视,统一认识,积极组织学习“评审标准”,动员全科人员积极做好准备。
三、明确目标,按照医院部署结合科室制定分工。
四、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
五、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力争在检查中取得好成绩。
重症医学科
2012.01
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名单
组
长:关萍
副组长:黎维芳
成员:尹丽丽
韩麟珠
陈丽
姚远
王梅
王美美
邓颖霞
重症医学科
2012.01
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一、在科护士长带领下,努力完成护理部和科室制定的合理目标。
二、督促护士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
三、定期组织理论学习、操作培训。完成各级人员培训计划。
四、定期检查各项护理质量,并进行登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五、及时发现护理缺陷、隐患,对不良事件及时上报。
重症监护科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院重症医学科设置床位10张, 共有护士25名 (包括护士长) , 年龄:20~40岁, 其中<25岁的有9名, 25~29岁的有10名, 30~40岁的有6名;学历:中专6名, 大专14名, 本科5名;工作年限:<1年的有6名, 1~9年的有14名, 10~20年的有3名, >20年的有2名;职称:护士13名, 护师8名, 主管护师4名;编制:正式在编5名, 聘用16名, 轮转培训4名。
1.2 方法
1.2.1 层级的设置
设置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4个层级护理岗位。
1.2.2 实施责任制与功能制相结合的排班模式
将各级护士按专业、教学、管理、沟通、合作能力等分为人数相等的6个责任小组, 每组由1名高级责任护士、1名责任护士、1名初级责任护士、1名助理护士组成。由高级责任护士担任组长, 实行8小时工作制, 排班与层级分组相结合, 每班由组长与本组组员搭配, 基本保持固定, 保证责任的延续、完整, 工作时段人员的一定。白班分两组, 2名高级责任护士担任组长 (8:00—12:00, 14:30—18:30) , 全面了解病人情况, 负责本组工作安排及当班疑难问题的解决, 负责评价本组监护及重危病人护理程序的实施情况, 检查护理计划的落实情况;责任护士2名 (8:00—16:00) , 全面了解病人情况, 负责病人各种监护、治疗及监护记录单书写;初级责任护士2名 (10:30—18:30) 负责病人各种常规药物治疗和临时医嘱的执行、外出检查和转出;助理护士2名 (9:00—17:00) 重点负责病人的基础护理和健康宣教、病房的消毒隔离、各种仪器的保养。夜班 (18:00—8:00) 由1名高级责任护士 (担任组长) , 1名责任护士, 2名助理护士共4人组成一组上班。责任组长根据病人的病情对组内人员进行合理分配, 在抢救危重病人时, 对组内人员进行调配。早晨交班前, 检查组内人员工作完成情况, 负责组内口头交班。
1.2.3 制订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手册和相应的质量标准
将工作手册 (包括各种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监护、仪器的使用及保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应急预案、抢救流程等) 和质量标准放在病室的一个固定角, 便于护士及时查阅, 从而使护理管理更加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
1.2.4 实行分层培训和考核晋级
(1) 按照护士层级, 制订培训内容。
(1) 助理护士培训内容:医院规章制度和病区管理制度、礼仪训练、病人卫生清洁、消毒隔离技术、医院饮食种类、病人喂饭、病人鼻饲饮食的要点和观察、病人卧位和安全、病人出入液量、病人生活护理等内容的记录、急救知识和技术、医院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病房文秘的工作内容、计算机操作方法和技巧、职业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暴露的紧急处理方法。
(2) 初级责任护士培训内容:常见疾病及其护理、常见治疗检查、常见药物、常见护理技术、常见病人护理问题、护理记录、问题分析与处理、文献查证与阅读、案例分析。
(3) 责任护士培训内容:重症及疑难病人的护理 (包括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层面个案评估) 、健康教育、如何制订护理标准并参与活动、危机管理与处理、“教”与“学”。
(4) 高级责任护士培训内容:重症及疑难病人的护理 (包括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层面个案评估) 、健康教育、护理生涯规划、护理与法律 (医疗纠纷个案讨论) 、问题分析与处理、如何制订护理标准并参与活动、持续性护理品质改善的执行方法、危机管理与处理、“教”与“学”。
(2) 培训方法。
(1) 科室成立教学小组, 由护士长和4名高级责任护士组成, 设教学教师1名和带教教师4名, 负责临床教学工作和晋级考核。
(2) 上级护士对下级护士进行培训, 除注重定期组织护理查房、专科讲课、操作示范、抢救配合训练外, 还更注重工作过程中的带教。
(3) 高级责任护士对新入科助理护士一对一临床带教3个月。
(3) 考核方法。
(1) 教学小组每月对新入科助理护士进行考核, 每2个月对初级责任护士进行考核, 每3个月对责任护士进行考核, 每次考核结束后, 根据考核结果重新拟订培训计划, 以制订切实可行的适合个体的有效培训方案。
(2) 要求高级责任护士每年书写国家级论文1篇或省级论文2篇。
(3) 要求高级责任护士和责任护士每年制作教学课件1个, 进行教学讲座1次。
(4) 晋级方法。
(1) 新入科助理护士经过3个月的临床带教后对其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班, 考核不合格者进行第二期培训。
(2) 护士晋级由本人提出申请, 经过教学小组考核合格后可晋升为高一级的护士。
2 结果
针对我科的人员结构实施层级管理和分层培训模式后, 护士心理压力明显缓解;护士的操作水平和对病情的了解程度有了提高;对危重病人的抢救配合和护理质量有了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也有了提高, 从而有效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
3 讨论
3.1 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
重症医学科病房病人病情变化快, 抢救工作相对较多, 特别是夜班护士, 既要完成繁重的护理任务, 又要保证病人不出意外, 这造成了护士心理的高度紧张和身体疲劳。护理工作中, 护士感到最有压力的分别是护理人员不足、工作强度大、工作流程复杂、工作时找不到人指导[3]。我科实施层级管理与责任制和功能制相结合的排班模式, 使每班配备高、中、低年资的护士, 使低年资护士时时能够得到高级责任护士的指导和检查, 这样不仅减轻了低年资护士的工作压力, 而且高级责任护士还能在抢救、处理问题和夜间突发事件、防范医疗纠纷和业务指导等方面得到提高。高级责任护士由于值班时有低年资护士帮忙, 在抢救、处理护理问题时可以更专心, 不用担心病房其他病人的情况。
3.2 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 优化排班, 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
实施层级管理与责任制和功能制相结合的排班模式, 使每组护士分工并配合, 对其所负责的病人全程负责。病人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得到了护士的关心, 消除了对医院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增加了对医院的信任。护士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 激发了工作热情, 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延伸了护理内涵, 提高了对工作的满意度[4]。
3.3 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
实施层级管理与责任制和功能制相结合的排班模式, 使责任组长对本组的工作进行评估和质控;同组的高级责任护士对低年资护士的薄弱环节再次进行质控;护士长和责任组长对每天的护理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和质控, 形成了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三级业务质控体系, 完善了护理质量控制系统, 加大了管理力度, 彻底改变了过去护理措施制订得多, 而在病人身上落实得少的现象, 使基础护理、护理措施真正落实到了病人身上。
3.4 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据文献报道[5], 曾接受过与未接受过重症医学科专业培训的护士专业核心能力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4) 。因此, 只有进行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 才能有效地提高重症医学科护士的专业核心能力。我们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 按层级进行业务能力的培训, 这样不但夯实了中、低年资护士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而且提高了高级责任护士的业务水平。
4 结语
重症医学科护士在紧张、繁重、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尤其在基层重症医学科, 由于人员结构分配不合理, 各种抢救设施不到位, 护士心理压力更大, 直接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和重症医学科的工作质量。只有通过各种措施减轻护士的身心压力, 使其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 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队伍的质量。只有进行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 才能有效地提高重症医学科护士的专业核心能力。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重症医学科的层级管理模式。方法 实行层级管理下的责任制和功能制相结合的排班模式和分层培训及考核。结果 实施层级管理和分层培训后护理质量和护士素质有所提高。结论 层级管理下的责任制和功能制相结合的排班模式和分层培训适合在基层重症医学科使用。
关键词:层级管理,基层重症医学科,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玉馥, 周莉.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8, 17 (1) :3-5.
[2]田春梅, 张素珍, 王素枝.临床护士情绪障碍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1) :53-54.
[3]云晓蕊, 韩益平.ICU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足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8 (8) :68-69.
[4]王正英, 刘晓芳.层级全责护理模式对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11) :7-9.
【摘要】目的 本文探讨了品管圈管理模式在ICU病房仪器科学管理的护理经验 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活动的主题是仪器的科学管理,包括对仪器进行数字编号,结合电脑管理信息,建立三级分级的管理小组和完善的仪器管理制度,各级管理成员明确分工。结果 品管圈活动以后仪器的管理合格率达到100%,抢救仪器达100%,各项指标较活动前均明显提高(P<0.05)结論 通过品管圈管理有效提高ICU仪器管理的质量,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和延长了使用寿命,保证了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让我们找到了提高品质管理的方向。【关键词】品管圈管理模式;ICU;仪器管理;信息化 重症医学科是专门收治需要随时进行抢救监护的危重病人的场所,它集中了医院最先进的监测和治疗仪器,用于对患者实施全身各脏器功能的监测和支持,从而达到挽救患者生命,使重症患者转危为安的目的[1]。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它;是仪器使用密集的科室,对这些仪器如何有效管理,与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2]因此ICU内仪器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具有现实意义。品管圈活动(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日本石川专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3],是指同一工作现场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所组成的小组,这些小组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环节中的一环,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的原则下,活用各种统计工具,以全员参加的方式不断进行维护和改善自己工作现场的活动[4]。 而品管圈化管理模式的运用,让我们的仪器管理有了重大突破,不仅在创建三级中西医评审过程中得到高度好评,而且在使用管理中井然有序。
1 方法1.1 ICU仪器设备的类型 因危重症病人抢救的需要,ICU除了配备有各类基本固定的设备外,还有许多特殊的设备。我科主要的仪器有:监护设备如心电监护仪、脉博氧饱和度仪、ETCO2监测仪等,生命支持设备如呼吸机、除颤仪、心脏起搏器、血液净化设备、心肺复苏机等等,诊断治疗设备如血气分析仪、血糖仪、纤维支气管镜、心电图机、尿液计量仪、抗栓泵等,护理设备如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冰毯治疗仪、震动排痰仪和防褥气垫床等[2]。设备种类繁多,每种仪器的性能各不相同,技术含量高,价格昂贵。1.2 现有仪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科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在仪器的使用、消毒、保养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的缺陷:① 仪器经常坏、②清洁不到位;③护士对仪器的操作不熟练;④护士对仪器的性能和保养知识缺乏;⑤仪器在备用状态时,未真正达到备用状态的要求。⑥数目不符合、去向不明确⑦责任落实不到负者人员。1.3 成立品管圈
QCC英文全称是QualityControlCircle,中文译成"品管圈"。QCC品管圈是同一个工作现场或工作相互关联区域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2012年5月我科成立品管圈仪器管理小组,成员是科内人员15人,护士长为圈长,另外设辅导员一人,根据核心小组讨论分别把科内仪器的管理落实到每一组成员。实行QCC品管圈的方式管理。每周品管圈内核心小组进行讨论,发现最近所有仪器的使用中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并通过每天晨会交班、或者信息本反馈给大家。日常工作中如有问题,每位护士都可以提出仪器使用的合理化建议,护士长等核心小组成员决定是否采纳。
1.3.1 建立电脑软件信息系统,将各种仪器建立数字编号,并登记入库,根据种类不同分别记录于电脑信息库,由医院设备科共同管理。编码,编码在分类的基础上主要要考虑到计算机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数字化的要求。通过圈内人员头脑风暴,完善电脑管理程序,联系信息人员构建科学实用的软件系统。现整套信息系统完整记录我科仪器的资料及动态使用的各种记录。1.3.2 护士长担任总负责人,仪器管理组长协助管理,所有仪器根据护士的能力分别包干到人。每周落实清洁、保养、仪器检测。保证功能良好。落实主班护士每天做好仪器的清点工作,并记录于电脑信息系统内。及时体现仪器的运转状态。如有维修及时记录去向及动态。
对于呼吸机、除颤仪等重要抢救用具每天检查是否呈备用状态。
1.3.3 实行包干到人的管理模式:ICU的仪器多,复杂,价值昂贵,且要100%完好,依靠个人或者说少数人的力量难以达到较高的管理水平,利用全科的力量,责任到人。根据护士的能力分小组包干所有仪器,如呼吸机组、控温仪器组、输液泵组等等,主任落实到每一位护士,同时体现主人翁精神。
1.4 定期对护士进行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1.4.1 加强ICU护士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于抢救用仪器,使护士全面了解仪器的结构、原理、性能、正确的操作(如呼吸机、除颤仪的使用),必须对护士定期指导,尤其是新入科或新上岗的护士要重点培训,避免操作不当给病人带来负面影响和对仪器设备造成损害。
1.4.2 加强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ICU的医护人员应加强工作责任心。在使用中观察仪器设备的运作状况,不能只看仪器设备显示的数值,还要注意仪器的声音和病人反应。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必要时更换另一台仪器,并及时请工程师解决。另外定期考核ICU护士对仪器性能的掌握情况,采用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正确鉴别各种仪器所发出的各种信息的能力,有效提高ICU护士安全意识和知识层面[5]。
1.5 统一仪器应用标准
1.5.1 设立迎接新病人的评估准备记录表,保证抢救患者仪器呈一级备用状态。
1.5.2 制定所有仪器的操作流程,汇编成册,操作流程简单易懂。
1.5.3 规范仪器的保管存放:科室设立专门的仪器间,房间布局进行功能划分,指定不同仪器的存放位置。落实医护人员自觉做到仪器使用后及时放回原位。并在所有仪器指定放置点明确标识仪器设备的名称,以方便大家在取用时一目了然,避免因找不到仪器而延误病人抢救。1.6 仪器的日常维护
在日常运行的情况下,避免强力磁场的干扰;不在监护区使用移动电话;使用中的仪器每天清洁一次,如有污迹及时清洁。如呼吸机的滤网做到每天消毒清洁一次。
1.7 三级检查控制
在质量控制中形成圈员、圈长、护士长三级检查制度,圈长每天登记督查,护士长每周检查,并结合存在问题在圈会上进行解读,并题出整改意见。
2 结果
统计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年,采取此方法对ICU仪器管理比对活动前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年各种数据,如表1可见,活动前后的检查备用仪器合格率明显上升,问题发生率明显减少,及时发现问体及时处理明显升高,仪器去向可追溯。品管圈活动前后仪器管理检查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此次活动提高了全科护士对仪器管理的参与意识,同时提高了大家对各类仪器使用的熟练程度。
3 讨论
品管圈管理模式在ICU病房仪器科学管理上提高了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危重患者的抢救质量和整个病区的管理质量,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发动和利用全科人员的力量,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探索更科学的ICU儀器管理方法,使各种急救仪器做到专人保管,完好率100%。通过品管圈活动强调的是让员工主动自发地参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和管理权。
通过活动我科在仪器管理中品管圈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和延长使用寿命,而且保障了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减轻了护士长的工作压力,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成就感,培养了人人参与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仪器管理信息化的探索,做到无纸化,而且不会资料丢失,管理上一目了然,追溯性强。
质量管理是我们永恒追求的主题,需要不断提高不断改进的过程,通过品管圈管理让我们找到了提高品质管理的方向,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瑶,李静,吴晓冰.重症监护病房仪器的管理体会[J].南方护理学报,2000,7(5):40-41
[2] 史苏霞,周立.ICU护士使用急救仪器的安全管理现状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4(27)4B
[3] 朱泓.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门诊药房工作质量中的应用[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8,8(6):46
(1)出院人次:_____去年同期出院人次:______。
(2)总收入:______元;去年同期收入:______元。
(3)科室支出:_______元;去年同期支出:______元。1 科室运行(4)药占比:_____;科室考核线:_____。
(5)实际床位数:_____;床位使用率:_____;床位使用率目标值:85-93%(6)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_____天;去年同期平均住院日:_____天。
(1)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_____ 目标值:≥85%。
(2)入、出院诊断符合率:_____ 目标值≥95%。
(3)住院天数超过30天患者例数:______。
(4)自ICU转出患者总数:______;非预期24h重返ICU例数:______;
医疗质量
非预期48h重返ICU例数:______。与安全(5)APACHEⅡ评15分以上患者总人数:______。
APACHEⅡ评15分以上患者死亡人数:______。(6)APACHEⅡ评15分以下患者总人数:______。APACHEⅡ评15分以下患者死亡人数:______。(7)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例数:______;上报例数______。病案总数:______;甲级病案率:_____;病历甲级率目标值:≥90% 3 病案质量 病案首页主要诊断正确率:______%;首页各项信息正确率:_______%。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_____%;科室考核线:______。合理用药 4(2)抗菌药物使用强度:_______DDD;科室考核线:______。监测指标(3)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______;目标值:100%(1)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_______%。
(2)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外系感染发病率:_______%。
医院感染(3)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_______%。
控制质量(4)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率:_______%;目标值:≥100%。
监测指标(5)手卫生洗手依从性:______ 目标值:≥95%。(6)手卫生洗手正确性:______ 目标值:≥95%。
(1)因用错药误导致患者死亡发生率:______%。(2)输血人数:____; 发生输血反应人数:____;输血发生反应率:_____。(3)发生输液反应人数:_____。
(4)医源性气胸发生率:______%。6 患者安全(5)APACHEⅡ评15分以下患者发生压疮人数:_____。监测指标(6)APACHEⅡ评15分以上患者发生压疮人数:_____。
(7)ICU发生的人工气道脱出例数:_____。
(8)ICU发生的管道脱出例数:_____;再插例数:_____。
(9)医源性意外穿刺伤或撕裂伤发生率:______%。7 其他指标 分析及整改措施:(主要针对存在问题或超标指标进行分析)本月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中超标的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指标均控制在核定标准内。
1、________指标分析: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2、________指标分析: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科主任(签名)____________ 质控员(签名)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备注:
1、此表自2017年6月1日开始使用。
2、数据来源有两种方式:①科室自行统计收集指标②信息中心调取数据。
我院在省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院领导班子的精心规划下,从2016年底ICU的筹建工作就开始进行,从基础的建设到病房装修,再到先进设备投入和ICU医护人员的培养,都做了系统的论证与规划。于2017年5月8日,已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开科短短半年内曾抢救多名急危重症患者,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重症肺炎、各种休克、脑出血、大面积心肌梗塞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患者。
我科是按现代化医院要求,严格遵循最新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建立而成,布局合理、规范,与相关紧密科室临近,便于转运及检查。根据与医院整体床位比,设有床位7张,1间为隔离病房,为临床科室急危重病人的监护、抢救与治疗提供良好的救治基地。另外,科室还配备多功能电子病床、多功能吊塔;费森CRRT机1台、多功能有创呼吸机、可转运便携式呼吸机各3台、输液泵10台、微量泵28台、机械排痰机4台、气压治疗仪1台、除颤仪1台等多种精密医疗抢救设备,大大满足临床使用需求。
科室现有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轮转主治医生1名、住院医生2名、护师4名、护士7名,根据实际开展床位数,后期逐步再增加医患、护患比。
科主任(吕莹康):029-81004171 81004274 医办室联系电话:029-81004214 护办室联系电话:029-81004161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3.1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3.2 空气洁净技术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
3.3 中央导管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3.4 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 针对感染高危人群、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等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血液净化相关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器械相关感染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患者在使用某种相关器械期间或在停止使用某种器械如(呼吸机、导尿管、血管导管等)48h内出现的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如果停止使用相关器械时间超过48h后出现了相关感染,应有证据表明此感染与该器械使用相关,但对器械最短使用时间没有要求。
3.6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associated-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 患者在留置中央导管期间或拔除中央导管48h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3.7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 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所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h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3.8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 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或拔除导尿管后48h内发生的尿路感染。3.9 医院感染暴发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outbreak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
central line 4.1 ICU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兼职感控人员等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4.2 应制定并不断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落实于诊疗、护理工作实践中。
4.3 应定期研究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4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对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4.5 应针对ICU医院感染特点建立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进修人员、实习学生、保洁人员等,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6 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文件及指导原则。
4.7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有关规定。
4.8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建筑布局、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
5.1 ICU应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5.2 ICU整体布局应以洁污分开为原则,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5.3 床单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 m2,床间距应大于1 m。5.4 ICU内应至少配备1个单间病室(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8 m2。
5.5 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相对湿度应维持在30%-60%。
5.6 装饰应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消毒的原则。
5.7 不应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6 人员管理
6.1 医务人员的管理要求
6.1.1 ICU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医务人员,ICU专业医务人员应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护士人数与实际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3:1。
6.12 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宜分组进行,人员相对固定。
6.1.3 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6.2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6.2.1 医务人员应采取标准预防,防护措施应符合WS/T 311的要求。
6.2.2 ICU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等。6.2.3 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6.2.4 应保持工作服的清洁。
6.2.5 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6.2.6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上岗前宜注射乙肝疫苗。6.3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
6.3.1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应遵循以下原则: a)应将感染、疑似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区安置;
b)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6.3.2 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单间隔离如隔离房间不足,可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集中安置,并设醒目的标识。
6.4 探视者的管理
6.4.1 应明示探视时间,限制探视者人数。
6.4.2 探视者进人ICU宜穿专用探视服。探视服专床专用,探视日结束后清洗消毒。
6.4.3 探视者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4.4 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探视者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进行防护。6.4.5 应谢绝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7 医院感染的监测
7.1 应常规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微生物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相关信息的记录。监测内容与方法应遵循WS/T 312的要求。
7.2 应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L)、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标本做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具体方法参照WS/T 312的要求。
7.3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a)应制定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b)应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分析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据此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c)对疑有某种微生物感染的聚集性发生时,宜做菌种的同源性鉴定,以确定是否暴发。
7.4 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 15982。
7.5 应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医院感染发病趋势、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积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7.6 宜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监测。8 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1 应严格掌握中央导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8.1.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8.1.3 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8.1.4 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8.1.5 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8.1.6 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8.1.7 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8.1.8 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
8.2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2.1 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8.2.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8.2.3 置管时间大于3d者,宜持续夹闭,定时开放。8.2.4 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不应常规进行膀胱冲洗。
8.2.5 应做好导尿管的日常维护,防止滑脱,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
8.2.6 应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返流。8.2.7 长期留置导尿管宜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7d-10d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按说明书更换。
8.2.8 更换导尿管时应将集尿袋同时更换。
8.2.9 采集尿标本做微生物检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操作方法针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标本时应从集尿袋开口采集。
8.3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3.1 应每天评估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
8.3.2 若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头胸部抬高30°-45°,并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
8.3.3 应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6 h-8 h—次。
8.3.4 在进行与气道相关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8.3.5 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
8.3.6 应保持气管切开部位的清洁、干燥。
8.3.7 宜使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插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3.8 气囊放气或拔出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
8.3.9 呼吸机管路湿化液应使用无菌水。
8.3.10 呼吸机内外管路应按照11.4的方法做好清洁消毒。8.3.11 应每天评估镇静药使用的必要性,尽早停用。9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9.1 应严格掌握患者出人ICU的指征,缩短住ICU天数。9.2 应符合国家关于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要求。10 手卫生要求
10.1 应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应不低于1:2,单间病房应每床1套。应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每床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10.2 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10.3 医务人员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的要求。
10.4 探视者进人ICU前后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 11.1 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如下:
a)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随时清洁并消毒; b)医疗区域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c)计算机键盘宜使用键盘保护膜覆盖,表面每天清洁消毒1-2次;
d)—般性诊疗器械如卩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宜专床专用;
e)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如交叉使用应一用一消毒;
f)普通患者持续使用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输液泵、氧气流量表等)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g)普通患者交叉使用的医疗设备(如超声诊断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表面,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位患者使用后立即清洁消毒,不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h)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11.2 地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11.3 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ICU,空气净化系统出、回风口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11.4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的消毒如下:
a)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b)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 c)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12 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
12.1 床栏、床旁桌、床头柜等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12.2 床单、被罩、枕套、床间隔帘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12.3 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保持清洁,防止体液浸湿污染,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13 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 13.1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13.2 腹泻患者的便盆应一用一消毒。
13.3 有条件的医院宜使用专用便盆清洗消毒机处理,一用一消毒。
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
14.1 ICU空气应达到GB 15982的要求。
14.2 空气消毒可采用以下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a)医疗区域定时开窗通风。
b)安装具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c)空气洁净技术:应做好空气洁净设备的维护与监测,保持洁净设备的有效性。
d)空气消毒器:应符合《消毒管理办法》要求。使用者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并定期维护,保证空气消毒器的消毒效果。
e)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应遵循WS/T 367的规定。f)能够使空气达到卫生标准值要求的合法有效的其他空气消毒产品。
ICU护士常见职业危害与防范
ICU是危重患者、高新仪器设备集中的医疗场所,作为ICU的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相对特殊性,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若不注意防范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ICU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针刺伤:我国是乙肝高发国,乙肝总感染率约60%。艾滋病的流行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ICU的护士面临严峻的职业危害的考验。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有可能将疾病传至医务人员,尤其以针刺伤最为多见。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IV污染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的比率为1.8%[1]。
1.1.2 负重伤:由于搬运重物、患者等引起护士脊柱、关节损伤。ICU患者病情危重,有的由于疾病限制,不能正常翻身、更换床单等,必须由护士搬动。在搬动患者时往往要使很大的力气,日积月累引起护士腰椎损伤,很多还引起腕部受损、肿胀。另外长时间的站立,静脉曲张也极易发生。
1.1.3电离辐射的影响:ICU中患者常需在病房做床旁X线检查,护士应协助拍片。常暴露于小剂量的放射环境中,长时间的接触会蓄积作用产生致癌、致畸、杀伤白细胞、脱发等不良后果。
1.1.4 噪音:ICU集中了现代化的监护仪器、抢救设备,如呼吸机、多参数监护仪、输液泵等,这些仪器运转时产生大量的噪音,其音量>70(db),而正常人在>45(db)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听力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烦躁,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2]。
1.1.5 空气不新鲜:ICU病房相对封闭,空气流通差。
1.1.6 触电仪器非常多,引起触电的原因有设备带内线路老化,接线板损坏,微量泵损坏漏电,无安全用电知识等均可引起触电。
1.2 化学因素
化学消毒剂的广泛应用ICU 的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对皮肤有轻度损害,强烈的稳定.1.3心理社会因素
紧张的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负性因素,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4医务人员的相关因素
枝江市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
版本
第 2 版
一、所有工作人员均应穿上工作服并换鞋入内,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格控制人员入室,探视者应换上探视衣服及鞋套入内。
二、所有人员要坚持手卫生。
三、无菌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
四、每个病人使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吸引 装置等不可与别人交叉使用。病人出室后需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 给别人使用。
五、各种抢救物品与监护仪器在转换使用时必须规范消毒。
六、上班时不得戴戒指、手镯,不能留长指甲;ICU 工作人员的手定期作细菌培养。
七、加强床单位的终末消毒。
八、定期对病人的分泌物、引流物作细菌培养,发现或疑有 感染应立即采取措施,上报感染管理科。其他消毒隔离参照医院 感染管理制度。
九、消耗性物品一次性使用,不再回收,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静脉留置针、一次性吸痰管、鼻塞、手套等用品均一用一丢弃。护士在使用一次性物品前一定要检查物品包装的严密性,并查看物品的使用有效期,一旦发现或怀疑均不能使用。
编者/日期 | 蒋飞飞/2021-10-08 | 审核者/日期 | 刘玉华/2021-11-10 | 批准者/日期 | 重症医学科管理 篇7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择了本院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接收的68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来自于重症医学科,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4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5例, 年龄35~81岁, 平均年龄55.6岁, 其中急性脑血管意外12例、急性胰腺炎8例、急性心力衰竭9例、危重症孕产妇5例;实验组中男18例, 女16例, 年龄34~80岁, 平均年龄55.4岁, 其中急性脑血管意外11例、急性胰腺炎9例、急性心力衰竭8例、危重症孕产妇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 而观察组患者采用了系统性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其护理措施如下。 1.2.1 完善护理人员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1) 医院要在护理人员中开展“大思考、大学习、大讨论”, 深入了解和掌握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掌握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走出“轻服务、重技术”的思想误区, 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循序渐进的改革和完善重症医学科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2) 组织护理人员换位思考, 感受患者心情, 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做出个人承诺, 接受各方监督,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自励、自觉、自醒、自发”意识, 为患者的护理服务提供优质、安全、满意的工作。 (3) 医院还要在护理人员中开展奖惩机制, 采取由科室点评、患者及家属评议、个人自评的“三评”方式来评选出“优质服务明星护士”, 并适当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而且还能完善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2.2 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 为了更好的提高重症医学科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就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 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对工作年限低于2年的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基础护理理论的教育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对于2~5年的护理人员, 要加强其专科知识的培训;对于年资较高的护理人员, 主要加强危重患者病情的分析能力, 参与病房的管理。通过对护理人员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培训, 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而且还能保证患者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来完成每天的晨间护理、基础护理和晚间护理, 病情允许的时候可以为男患者刮胡子, 为女患者梳头, 为患者修剪指甲等。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还要保持床单整洁, 定期更换被褥, 避免褥疮的发生。 1.2.3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如今专业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已经成为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关键内容, 重症医学科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较严重, 生活不能自理, 同时还要限制非医务人员的探访, 家属也不能长时间陪在患者身边, 从而增加了患者的恐惧、孤独和焦虑感, 这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护理人员还要主动做好患者生活护理, 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向患者做好宣教及康复指导, 这样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1.3 观察和评价指标 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前后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 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了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相关护理之后, 观察组满意27例, 比较满意6例, 不满意1例, 满意率97.06%;对照组满意19例, 比较满意10例, 不满意5例, 满意率85.2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重症医学科每天接收都是危重患者, 病情变化多端, 发展迅速, 只有通过系统性的治疗和护理才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改善。对于重症医学科患者实施系统性的优质护理服务, 以患者为中心, 全面深化护理专业内涵, 落实护理责任制[1], 从而提高本院的整体护理质量。本院根据重症医学科患者的需求简化工作流程, 制定方便措施, 尽可能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体系, 努力做到“患者满意, 社会满意, 政府满意”, 从而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在当今社会, 各医疗机构提高了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深入践行优质服务理念, 真正把护理人员还给患者。 总之, 在重症医学科实施系统性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家属的需要制订方案[2], 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效果, 而且还能降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重症医学科的应用, 有效调动了护士积极性, 夯实了基础护理, 促进了护理专业的发展和职业深化[4],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模式,重症学科,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桂娟, 邵铁玲, 李素凤, 等.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路径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21) :3359-3360. [2]林宇雨, 张桂友, 张少珍, 等.优质护理在重症医学科的应用体会.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9) :53. [3]芦锁丽, 白凤枝, 张庆华.重症医学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分析.护理研究, 2012, 26 (15) :1422-1423. 重症医学科菜籽垫的制作与应用 篇8【关键词】重症医学;菜籽垫;预防;压疮 重症医学科的病人病情危重、均有单个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大多数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这类病人运动、感觉障碍,代谢失衡,消瘦或水肿,极易发生压疮,因此预防压疮是重症医学科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我科为病人制作了一些菜籽垫,给需要的病人垫于身下。它干燥、凉爽、无皱褶,使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并减轻了对骨隆突部位皮肤的压力,有效的预防了压疮的发生。我院近年来对重症医学科病人使用菜籽垫有效预防了压疮的发生,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5例重症医学科病人,男23例、女12例,年龄39-75岁。其中脑血管病意识障碍7例,严重外伤骨折禁忌翻身6例,癌症晚期16例,消化道出血6例。入院时Braden量表平分<14分。 1.2制作方法选斜纹纯棉布,取1米宽,1.2米長缝制成口袋状,在宽度边上留口。再从封口的那端宽度边起,每隔5.5厘米缝一道竖线直至开口端,这样均匀的缝五道竖线,形成六个长条长方形。选榨油房或种子站里的油菜籽24斤,每4斤装入一个长方形袋内。形成六个鼓起的长条小袋,封口,铺在床上用手抹平,即成菜籽垫。 1.3使用方法将其铺在病人的肩颈至骶尾部之间。菜籽垫受压或所受压力改变,垫内菜籽产生流动,从而减轻了皮肤所受的压力、及翻身时的摩擦力。每次为病人翻身或局部抬起后,可挤压菜籽让垫平整如初,再为病人摆好体位或放下抬起的局部,均起到了按摩作用并改善了受压部位的缺氧。在冬天,使用前可用热水瓶加一下温。还可根据需要做成小块的肩垫、骶尾垫、护膝及足跟部的菜籽垫,均放置在相应的部位。为方便清洗消毒可外加纯棉布布套[1]。 2效果 35例危重症患者住院22-60天,无一例压疮发生。 3讨论 3.1重症医学科菜籽垫的作用①生菜籽颗粒细小、透气性好,又光滑流动,减轻了身体受压部位所承受的压力、切力,同时由于摩擦力的减轻,病人皮肤的摩擦也减少,对危重症病人的皮肤也起到保护作用[2]。小块菜籽垫灵活实用,对于管道多翻身难或严重外伤骨折禁忌翻身的病人,可局部抬高,哪怕只有5分钟,将菜籽垫撤下平整或更换,再重新垫好。既切断了局部皮肤持续受压、改善了循环,又相当一次按摩。比单纯翻身效果要好[3],完全可以达到预防褥疮的目的。②由于菜籽垫干燥、凉爽、透气所以对那些因感染、手术等引起的高热者有降温作用。还有减慢代谢,降低组织耗氧的作用。为了保护脑组织还可做菜籽枕垫或菜籽褥垫。 3.2重症医学科菜籽垫的制作选斜纹纯棉布,取1米宽,1.2米长缝制成口袋状,在宽度边上留口。再从封口的那端宽度边起,每隔5.5厘米缝一道竖线直至开口端,这样均匀的缝五道竖线,形成六个长条长方形。选榨油房或种子站里的油菜籽24斤,每4斤装入一个长方形袋内。形成六个鼓起的长条小袋,封口,铺在床上用手抹平,即成菜籽垫。 3.3重症医学科菜籽垫的应用河北省大多地区盛产油菜,所以取才方便。菜籽垫价格便宜,应用时减轻压力减少摩擦,有利于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即使是局部菜籽垫也位置牢固,不易滑脱,经久耐用,预防压疮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医书上说:“生菜籽油外搽,治无名肿毒、风疹、皮肤瘙痒、湿疹”,推断菜籽属凉性、干燥、去毒、且具有清洁皮肤抗过敏的作用。所以对危重症病人的皮肤有保护作用。本文选取的35例重症医学科病人选斜纹纯棉布做成小袋;选取榨油房或种子站里的油菜籽24斤,每4斤装入一个长方形袋内,制成菜籽垫,将其铺在病人的肩颈至骶尾部之间。使用期间通过观察患者压疮发生情况发现:35例危重症患者住院22-60天,无一例压疮发生。可见,菜籽垫干燥、凉爽、无皱褶,对危重症患者进行使用,能使皮肤保持清洁、干燥,有效减轻对骨隆突部位皮肤的压力,预防压疮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叔静.水囊和油菜籽垫在腹水超滤病人褥疮预防中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07,37(5):43.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55. 【重症医学科管理】推荐阅读: 重症医学科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统计分析表09-21 重症医学科护士职责06-28 重症医学科各类岗位职责06-27 重症医学科护士心得体会10-14 于田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简介06-20 重症医学科岗前培训考试题10-10 重症医学主治医师考试06-28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09-11 重症患者护理12-17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制度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