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书上习题

2025-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书上习题(精选8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书上习题 篇1

0)。的数,还得()。4.5.一个数和)。

0相乘,仍得(0不能作(计算下面各题。()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得的数叫做()。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

()。减法是加法的()。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得的数叫做()。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除法是乘法的()运算

我们来总结并继续学习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

()

(7)

(2)(1)(2)(1)(2)

32800 17500)

)()

)14)(()

())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的位置,()

a+ b =()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和()。(a+ b)

+ c= ____ +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____+ ____))的位置,()不变。a × b = ____×____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或者先乘(),积不变。

(a×

b)×

c=___×两个数的和与((_)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__×___)),再()。乘法分配律:(a+ b)×

c=___×___+___×___ a×(b+ c)

=___×___+___×___。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来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 分别写作)、()、()……(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读作:

读作: 读作:

写作:

写作:

写作:

2.50元和)、()。.00元各表示()8元 2.50元()

2.5元

8.00元(()

()

()可以去掉: 不能去掉:

大小不变: 大小变化:

()()()()()()

0.07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

0.07,就是乘()、(实际上就是把的小数点分别向()移动()位、()位、()位。

0.07 ×10=()

0.07 ×100=()

0.07 ×1000=(,就是()、(.2 ÷100= ______.2 ÷1000= ______)、())。

3.2缩小到

原来的()3.2 ÷10=

()()()()()()()()()

()()()()()()()()())()()()

根据调查,这批产品每 100件中达到一等品标 准的有 82.5件。

m 1m45cm= m 0.95m= cm 1.32m= cm)不能去掉。

求近似数时,保留(),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384400 km=()万千米 km=()亿千米≈()亿千米)()()())。)作一条()线,顶点和垂足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这条()叫做三角形的底。

()

三角形具有()性。

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 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 3个(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

())

()()

能组成三角形的打√号。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第三边。

可以先按照角来分。

()()()()

再按照边来分一分。

()()也叫做()

等边三角形也是特殊的()三角形。

())、()、(等 长方形和正方形4个角都是()角,它们的内角和是()。()()()()先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一拼。看一看,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拼成了一个()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把这个四边形的4个角剪下来,把这个四边形分成了2个 拼成一个()角。三角形。

33)()()()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46)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书上习题 篇2

《纪昌学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第29课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 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工夫练眼力, 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 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 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 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 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 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设计意图: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 但人物个性鲜明, 寓意深刻。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 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 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 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 设计中, 我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 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 以此达到提升语言和人文的双重目的。感悟纪昌勤学苦练、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品质对于学生来说, 比较容易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但“只有练好眼力, 才会射出百发百中的箭。”这一层寓意学生是较难感悟到的。于是, 教学中我安排从飞卫的话入手, 质疑讨论感悟寓意。但寓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于是, 我便安排了这样的练笔:“因为纪昌 () , 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借此让学生感悟以上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2个生字, 会写4个生字。联系生活理解“注视”, 结合语境理解“相当到家”。

2.在读读议议、品句析词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 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 积累词语, 揭题导入

1. 出示词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箭不虚发

2. 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这节课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射箭能手。板书:纪昌

(提醒昌的写法) , 齐读, ——补充课题。

3.《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 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讲了什么, 还要想想故事蕴含着的寓意。

(二) 初读寓言,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争取把课文读通、读懂。

2. 检查反馈。

(1) 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

(1) 指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 谁能把2句话连成1句话来说。

(2) 指名学生读剩下的4段, 随机正音, 练读不通顺的句子。

(2) 谁能来说说纪昌学射的过程?

(1) 出示提示, 指导练说。

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让他练眼力, 先练, 后练。练好眼力, 飞卫才教他开弓射箭。后来, 纪昌成了。

(三) 读读议议, 感受纪昌

1. 纪昌是如何练眼力的呢?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 画出纪昌练眼力的句子, 并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纪昌?

2. 交流, 出示句子:

妻子织布的时候, 他躺在织布机下面, 睁大眼睛, 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他用一根长头发, 绑住一只虱子, 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 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1) 读读这两句话, 句子中的哪些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纪昌的勤学苦练, 请你把它圈出来。

(2) 理解感悟“注视、聚精会神地盯”。

(1) 联系生活理解“注视”:平时你都注视过什么?

(2) 比较纪昌的注视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何不同:现在纪昌注视的是什么?

(3) 创设情境, 在朗读中体会时间的长。

(4) 再读第二句, 这聚精会神地盯又该怎样呢?

3. 有句话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 纪昌的苦练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呢?

出示语段:

妻子织布的时候, 他躺在织布机下面, 睁大眼睛, 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 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 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用一根长头发, 绑住一只虱子, 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 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 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 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1) 男同学读纪昌如何练习, 女同学读练习的效果。

(2) 第一次练习得相当到家, 怎么个相当到家?

(3) 第二次练习, 如果也用上相当到家, 该怎么说?

(四) 反观飞卫, 感悟寓意

1. 纪昌之所以能这么刻苦地练习眼力并取得成效, 那是因为有老师的指导。请找出老师指导他的句子。

2. 出示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 首先应该下工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 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 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 你再来见我吧!”

(1) 谁学着老师的样子来指导指导纪昌。

(2) 纪昌想学的是射箭, 老师为什么要让他下工夫练眼力呢?

(3) 指导朗读。

(4) 学习射箭是这样, 那要学习书法, 或是学习其他本领, 你又觉得该怎样呢?

3. 纪昌按照老师强调的重点去学习射箭, 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出示练笔:因为纪昌 () , 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五) 布置作业, 拓展积累

1. 把《纪昌学射》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并与家长聊一聊从中得到的启示。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疑难解答 篇3

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两词都存在。“加” 的意思是“施加”,整个词语的意思是说“把诚心施加到某个对象身上,就是金石也会被裂开”,比喻对人真诚,能产生极大的感动力量。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意思是一致的。

教材选择“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1. 出于对原话的重视。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新课标的要求。教材虽然没有安排大量的“经史”内容,但是通过“日积月累”可以培养相关的意识,了解一些简单的内容,丰富语言。四年级下册第二组“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的是古代经史中出现的格言,而“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就是《后汉书》中的原话。

2. 意在鼓励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后起的一种表达,但使用非常广泛。它的用例是明人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宣徽院仕女秋千会》中的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贞心不寐,死后重谐。”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词语,已在生活中广泛使用,所以孩子们可以在生活实际交流中接触到,在课外书里学习到。

二、《记金华的双龙洞》里“有十进房子那么大”里的“十进”到底多大?

答:“进”是量词,可用来说宅院。平房的住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一进院子的大小不固定,富贵人家与贫贱人家的房子大小不同,古时候十进八进的房屋多数是富贵人家的豪宅,这里只是说房子很大,并不是准确指某种面积。

三、《望洞庭》中的“庭”字“壬”在书中生字列表里面是第一横长,而在我们的一个配套的生字抄写本上却是第二横长。想请教一下到底哪个正确?谢谢!

答:“庭”中“壬”这个部件的第二笔,在人教社教材中为长横。早在1965年,由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确定“廷”字的右上是“壬”(撇下一个“士”),含“廷”的“挺、庭、莛、梃、蜓、艇”等也一样处理。1988年,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廷”组字形也没变化。“庭”“挺”“艇”“莛”这组字,对于多数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人来说,它们的标音已经依靠“廷”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

三年级下册数学书上练习题 篇4

2、90÷3=80÷2=15÷5=270÷9=240÷8=

900÷3=800÷2=150÷5=2700÷9=2400÷8=3、240个桃放在四个筐里,平均每筐大约多少个?

4、估算

78÷4470÷8178÷683÷9360÷5410÷75、竖式除法

36÷268÷284÷492÷478÷251÷36、46÷263÷255÷548÷491÷785÷564÷472÷67、先估算再计算

156÷3434÷8605÷5863÷78、计算并验算

54÷8209÷3856÷7903÷3606÷69、0÷30÷20÷10÷100÷10010、402÷2609÷3750÷5980÷711、615÷3624÷6218÷2525÷512、631÷3340÷2704÷5843÷6

三年级下册数学五单元做一做 1元是100分,7分是()元,还可以写成()元 2、2.5()1.80.68()0.86

3、练习本0.3元一个,2元能买几个? 三年级下册数学八单元做一做 1、960个杯了,6个装一箱,8个装一箱,各装多少箱?

1、80×1060×2050×4024×10700×2090×9040×802×2002、一页有23行字,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3、23×1333×3143×1211×2541×2132×1222×1421×344、23×3454×1339×2717×28

三年级下册数学六单元做一做

1先估计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2、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300平方厘米=()平方

分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七单元做一做

1、先填分数,再填小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练习题 篇5

1、145×12= 2、135×12= 3、176×46= 4、325×26=

5、237×83= 6、36×254= 7、83×217= 8、43×129=

9、32×164= 10、25×328= 11、12×124= 12、85×215=

13、28×153= 14、322×35= 15、54×145=

二、填空题。

1、最小的两位数与的三位数的积是( )。

2、200个18是( ),125的40倍是( )。

3、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6小时可行( )千米.

三、选择题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 )。

A、不变 B、扩大10倍 C、缩小10倍

2、125×80的积的末尾有( )个零。

A、2 B、3 C、4

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 )。

A、四位数 B、五位数 C、四位数或五位数

4、美园小区有五栋楼房,每栋有120户人家,小区共有( )户人家。

A、600 B、500 C、125

四、应用题

1、一士多店平均每天售出饮料350支,这个月(按31天计算)共售出饮料多少支?

2、小东从家走到学校要20分钟,他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5米/分,小东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3、小华跑步的速度是5米/秒,他2分钟能跑多少米?

4、小芳每分钟大约打75个字,她打一篇文稿刚好用了40分钟,这篇文稿有多少字?

5、如果每个箱子装24袋牛奶,135箱能装多少袋牛奶?一个奶站有500袋牛奶,用25个箱子装够吗?6、如果每个箱子装30袋牛奶,200箱能装多少袋牛奶?一个奶站有700袋牛奶,用20个箱子够装吗?

7、育才小学有254位夏令营学员。学校组织学员到博物馆参观,学生门票每人25元。学校准备6500元够买门票吗?

8、学校新购进85套课桌椅,每张桌子105元,每把椅子65元,学校一共要付多少元?

9、一头大象每天要吃302千克食物,九月份(30)天要吃多少千克食物?

10、一块长方形水稻试验田,长40米,宽24米,平均每平方米收稻谷14千克,这块试验田一共收稻谷多少千克?

11、一辆货车从甲城出发,平均每小时行68千米。经过14小时到达乙城,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12、一种观赏蔬菜袖珍南瓜一盆20元,买5盆送一盆。王阿姨一次买5盆,每盆便宜多少元?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复习题 篇6

1. 在计算82+47-11时,应先算( )法。再算( )法,结果得( )。

2. 在计算38÷3×13时,应先算( )法,再算( )法,结果得( )。

3.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 )往( )按顺序计算。

4. 计算168-144÷12时,要先算( )法,再算( )法,结果是( )。

5. 计算32×6+24÷3时,可以同时先算( )法合( )法,再算( )法,结果是( )。

6. 670-(12+28)×14的运算顺序是,先算( )法,再算( )法,最后算( )法。

7. 计算85-24÷2×4时,要先算( )法,再算( )法,最后算( )法。

8. 计算240+(104×2-77)时,要先算( )法,再算( )法,最后算( )法。

9. 算式18×270-54÷3,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就要使用( ),算式是( )。

10. 65+360÷(20-5),先算( ),再算( ),最后算( ),得数是( )。

11. 按要求改变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计算结果。

(1)23+19×75-28,最后一步算乘法的算式是: ,得( )。

(2)25×6-125÷5,最后一步算除法的算式是: ,得( )。

12、一个数加上( ),还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得( );

13、0除以一个( )的数,还得0;( )不能作除数。

二、列式子计算。

1. 304除以19的商.加上16的5倍,和是多少?

2. 870与840的差去除1530与840的和,商是多少?

3. 12除24的商乘24与12的差,积是多少?

4. 78减去17除102的商,再乘以64,积是多少?

5. 23个915除以5的商,比4500少多少?

6. 26除214与124的和,再加上42,和是多少?

7. 36乘15的积加上80除5760的商,和是多少?

8. 96减去35的差,乘63与25的和,积是多少?

9. 72与14的和乘以54与24的差,积是多少?

10. 78减去17除102的商,再乘以64,积是多少?

11. 一个数比11的2倍少2.5,这个数是多少?

12. 2727除以9的商与36和43的积相差多少?

13. 3与9的差除336与474的和,商是多少?

14. 一个数比96与308的积多36,求这个数.

15. 72与4的差乘以56与26的和,积是多少?

16. 11.5比一个数的2倍少2.5,这个数是多少?

三、把下面各组式子列成综合算式.

1、3280÷16=205 2、23×16=368 3、960÷15=64 4、75×24=1800 5、4535-500=4035

205×10=2050 625-368=257 64-28=36 9000-1800=7200 782-777=5

6000-2050=3950 1028÷257=4 4035÷5=807

6.3280÷16=205 7.23×16=368 8、96-80=16 9、20÷4=5 10、221×3=663

205×10=2050625-368=257 88+12=100 75÷5=15 208÷16=13

6000-2050=3950 1028÷257=4 16×100=1600 110-15=95 663+13=676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25 + 55 450-130 3.6+7.4

12 × ( ) ( ) ÷ ( )

( ) ( )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2.65 +3.35 520-40 3.6+8.4

15 × ( ) ( ) ÷ ( )

( ) ( )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四、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并说说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45×(20×__)=(45×20)×39这是应用了( )律。

49×25×4=49×(___×4)这是根据( )。

32+29+68+41=32+68+(___+41)这是根据( )。

3×8×4×5=(3×4)×(___×5)运用了 ( )。

79×99+79=79×(___+1)=79×100=7900,这是根据乘法( )进行简便运算的。

83+41+59=83+(41+___)这是运用了( )。

36×29+71×36=36×(___+71)这是运用了( )。

24×25=20×___+4×25这是运用了( )。

5×4×25×2=(2×5)×(4×___)这是运用了( )。

45×32=32×( ) ( ),

69+53+47=69+( +47) ( ),

43+55+57+45=(43+ )+(55+ ) ( ),

103×42=( )×42+ ( )×42 (),

61×43+57×61=61×( + ) ()

五.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3平方米18平方分米=( )平方米

2.72元=( )元( )角( )分

2.04吨=( )吨( )千克

20米7厘米=( )米

1小时20分钟=( )分钟

20.5千米=( )米

0.3吨=( ) 千克

3.5分米=( )厘米

0.275吨=( )克

7800分钟=( )小时

0.15千克=( )克

4千米80米=( )千米

10.08吨=( )吨( )千克

65厘米=( )米

8.64千克=( )克

3吨 420千克=( )千克

5030千克=( )吨=( )吨( )千克

15千米=( )米

63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公顷=( )平方米.

800000克=( )千克

7200秒=( )时

540000平方米=( )公顷

206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3500克=( )千克

480厘米=( )米

36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0元3角5分=( )元

9分米=( )米

9千克200克=( )千克

3米6分米=( )米

20平方分米=( )平方米

3.06千米=( )米

0.5吨=( )千克

240厘米=( )米

404000人=( )万人

10元1角=( )元

170000元=( )亿元

12.05吨=( )吨( )千克

32.76千米=( )千米( )米

1.15千米=( )米

63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公顷=( )平方米.

800000克=( )千克

7200秒=( )时

540000平方米=( )公顷

4吨=( )千克=( )克

206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4平方千米20公顷=( )公顷

3米60厘米=( )厘米

5分45秒=( )秒

30600千克=( )吨( )千克

604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080克=( )千克( )克

4千米80米=( )千米

10.08吨=( )吨( )千克

65厘米=( )米

8.64千克=( )克

3吨 420千克=( )千克

5030千克=( )吨=( )吨( )千克

2.5千克=( )克

3570米=( )千米

3.08吨 =( )千克

0.75平方米=( )平方分米

86克=( )千克

109分米=( )米

5350米=( )千米

1.09米=( )毫米

2.56吨=( )千克

4.6米=( )分米

2.95元=( )元( )角( )分

( )分米=1.5米

( )千克=4.08吨

( )米=0.51千米

( )米=516厘米

( )克=4.7千克

六、比较大小

2051000 ○2.05 0.7○7100 8.75千克○875克 0.99○1 0.12○0.120 200公顷○2平方千米4.205○4.204 0.61○1.06 79000○7.9万 5.072 〇 5.27 5.8 〇 5.800

0.8公顷 〇 7900平方米 7.9○8.2 0.51○0.509 6340公顷〇63.4平方千米

334分〇0.5元 64厘米〇6.4毫米 508克〇7.08千克 4元6分〇4.6元 0.6○0.60

七、在圆圈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5.001○( )=50.01 9.7○( )=0.097 0.85○( )=85 5.67○( )=0.0567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书上习题 篇7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书上的例题出发,一步步深入主题,要求学生在我的讲解之下能够自己逐步推导出加、减法的相关要领。随后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由始至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学生在小组交流当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之我及时的指正,使学生慢慢地从加法的意义过渡到减法的意义。随后我适时推出关于加、减法各组成部分名称的知识点,使学生进一步全面对加、减法的认识。最后在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当中,点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加、减法的概念。练习中我安排了相应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与0有关的运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乘、除法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学时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以及一步步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条件下运用不同的方法。除了教材上给出的解决鲜花与花瓶数量关系的事例以外,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问题用到了乘、除法,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身边常见的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乘、除法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

再者,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由始至终保持着学习的兴趣。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乘、出发啊在生活中的意义。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高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计算的结果。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并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展示多样性的解决方法,并且积极讨论,为接下来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奠定基础。

1.3括号

本节课首先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适当回顾,唤起学生对四则运算的回忆,有意识地对算式的运算顺序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括号的新知做好准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注重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小组讨论,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促使学生间的互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中从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小游戏入手,24点中蕴含了四则运算,能够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生在游戏竞争的过程慢慢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各式各样的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和思考,体会到所要学习的数学概念。

1.4最佳方案的选取

本节课主要学习最佳方案的选取,是一节综合性知识课。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节课以各种数学活动贯穿始终,在各种方案的比较分析中,认识最佳方案选取的技巧以及该知识点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最佳方案的理解,提高思考能力,而且为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同类问题的发掘提供了指导。同时练习题呈现了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最佳方案的获取就在自己的身边。

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由始至终保持着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小组讨论,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思。

二、观察物体

(二)2.1观察物体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之处:

1.联系旧知,知识铺垫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听过一道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不仅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新知做好了 知识铺垫,而且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思维基础,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组织学生细观察、多操作。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注重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到从不同方位看物体的不同,在操作中掌握新知识。学生观察和操作很高,课堂氛围热烈但又不失秩序。

3.平稳过渡,不至于突兀

教学完不同的方位看同一个物体后,我听过承上启下的一段话,使课堂自然地过渡到对下一个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跟随我的节奏,不至于因为转变的突兀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教完这堂课,我觉得虽然这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很多,但是由于学具太小,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时候不够清楚,甚至由于角度问题,观察结果出现偏差。因此,我建议最好每个小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体的学具,这样便于操作,学生对物体的观察也会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

2.2观察物体(练习课)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这节练习课已经不像一般的练习课,而成了学生操作、交流讨论的“实验课”了。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模式,课堂气氛活跃,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各抒己见。另外,作为一名教师,我在这节课当中,板演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地进行提示和指导。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教师也“乐的轻松自在”。作为一节练习课,根据教材练习的编排特点,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并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延伸,这是对学生的思维的一次拓展。

三、运算定律 3.1加法交换律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再在教师提供的信息下,学生提问题;最后要求学生解答“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教学时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并交流,学生可能通过计算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发现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再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两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最后让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让学生与同桌讨论并用一句话来概括所发现的规律。

用语言表达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才既简单又清楚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用一个等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学生用图形、字母或其他符号表示都可以,最后得出用字母a+b=b+a表示加法交换律更简单、易记。

3.2加法结合律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探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举例、得出规律,让积极主动的探究贯穿始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探究时,我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堂上,我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去探究新知识。言语讨论中无形的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协作能力,同时在与别人思想发生碰撞的同时,能够取长补短,最终达成探究的目的。

3.3加法运算定律的综合应用

通过上两节课学生接触、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本节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运算定律的综合运用,来进行简便的计算。通过分小组交流、独立思考等形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中发散思维,更快地接受知识、运用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去归纳,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发挥引导课堂方向与辅导知识的作用,把握整节课的节奏,更好地教授知识。3.4连减的简便计算

本节课为减法的简便运算课,学生在已有的加法的运算定律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指导,在变换加减的同时,发现其运算中相通之处,进而能够很快地掌握减法简便计算的规律与诀窍,对知识的接受速度会大大提高,整堂课的效率也会提高。这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课时节奏安排,所以教师须在课前对已有知识进行检验与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而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

学生在进行连减的简便计算时,遇到小括号,容易出现加减符号混乱的情况,这是这节课需重点强调与教授的地方,这也是我有所忽略的地方,以后应加以完善。

3.5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练习课)

通过这节练习课,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消化程度,然后才能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每个学生学习,并制定接下来的教习计划。学生通过这节练习课也可以自我检测对知识的运用情况,进行自我检查。课堂上,教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练习,有助于让学生脱离枯燥的练习计算课,进入轻松的练习氛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对于有难度的题目,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顺着教师引导的方向继续思考,进而让学生更有方向性,更有成就感,增强学习兴趣。

3.6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本节课首先通过习题的回顾,大致掌握学生的知识存储程度,进一步巩固加法的运算定律,从而自然地引出“乘法是否也有这样的运算定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结合具体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举例验证,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规律,将计算规律的探索学习与解决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探索数学规律是有一个过程的,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与感受及时的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本节课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去感受再经过学生的大胆交流,自然概括出乘法结合律的内容,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7乘法分配律

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加强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学习者个人之见的联系,努力将“静态的”知识赋予“生命”、还原成“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向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探索出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知矛盾,特意设计了让学生探究发现、交流讨论的活动,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在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活动中,学生提出的各种想法,说明学生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我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多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3.8乘法运算定律(练习课)

本节课是乘法运算定律的练习课,为了避免练习课的枯燥乏味,教材设计了丰富的生活情境。作为教材的实施者,我根据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交流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本节练习课,我采用“难讲易练”的原则,帮助学生化繁为简,分解难点,然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方法,又能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3.9简便计算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在简便计算中的应用,在设计练习题时,注意乘法运算定律的混合运用,进而引导学生探索连除的简便计算,由易到难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课堂上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教师应适当协助学生归纳特殊数字的特殊算法,例如:125与32,25与4,以及接近整百的99或101等类似数字的规律。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适度启发。鼓励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会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4.1小数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人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习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在课堂中,学习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生命历程,学生渴望着这个历程的丰富多彩。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中毫不起眼的一些例子能让他们为之思索、争论、兴奋。因为它们有着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具有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所以它们有强大的吸引力。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跟小数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对其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到实际生活 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小数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数的意义。

4.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本节课的教学,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数学,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收获快乐。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时,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是要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同桌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指正。当学生在自己经历了思考的过程产生困惑的时候,就能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我们说数学知识是让学生“做”出来的,纵观整节课,以活动为主,不光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学习,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有趣的活动还原数学的本质,让学生感受数学带给他们的快乐,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

本节课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读数和写数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其实就是一次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

4.3练习课

小数,学生在三年级已有所接触,但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层面还比较浅,没有真正由感性上的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对于小数的读写法,整数部分虽然可以借助整数的读写法来理解,但小数部分的读写法反而需要学生脱离整数的读写思维,这给学生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上完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练习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我感觉问题可能出在“分数”上,学生对分数也只有初步的认识,有关“分数”的更多更具体的知识根本没有学习,如今要借助分数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在情理之中。究竟如何突破这个难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4小数的性质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一个多向思维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好办法。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后进行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本节课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这样一条思路: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观察,然后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的得出,不应一下子求得十分准确,而应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加以完善,逐步加以提升。学生只有积极思考,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找到科学依据。

课始,教师用课件出示三粒黄豆比谁重的动画画面,通过有趣的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中。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思考,想出了多种个性化的验证方法,并在验证中获得了新知。课堂中,教师是策划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

4.5小数的大小比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是每位教师都希望的。为此我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安排教学活动,精心设计了课堂提问。

在这节课上,为了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出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跳远的情境,并给出了跳远的成绩表。先引导学生依次说一说每位同学的跳远成绩;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给他们排名;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排名次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最后得出结论。

带领学生玩,玩的巧妙,玩的高兴,让学生在玩中生疑,在玩中质疑,疑问激活了学生的斯文,引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在充分相信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去操作探究,给予他们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6练习课

通过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的回顾与复习,唤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各种问题,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以及学生独立完成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了解程度进行摸底,以此为基础再进行教学,不仅有针对性而且效果更好。教师通过设置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胜心,从而利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吸收,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质疑,疑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4.7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1)这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他们往往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方法难以掌握。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实践应用的意识。

在课时开始我通过孙悟空紧箍咒故事的导入,并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小数点的移动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由于多媒体直观些,连我自己也想不到学生竟然发现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扩大10倍”的规律。这就让我进一步明白不能小看这帮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

4.8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2)

本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知识的获得和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有效的达到了课程的要求、1.游戏导入,巩固旧知。首先出示一个计算年龄的游戏,让学生复习巩固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并能正确应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以带动本节课解决问题需要的气氛。

2.改变模式,以自主探索为核心。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自主观察,合作讨论,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向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互相得到补充,共同提高。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动眼,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讨论总结规律的全过程,充分激发了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4.9练习课

通过这节练习课,复习回顾了学过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一个小数乘或除以10、100、1000...时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及方法;并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多余的0,以及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通过大量习题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乐趣,有益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4.10小数与单位换算(1)

本节课,在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将小单位的数改写成大单位的数的方法。通过设置综合考查的练习题,对该方法进行运用与比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好奇,进而教授学生掌握将小单位的数换算成大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该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动脑;要加强教学组织能力,其中要注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还要注意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从而引导学生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

4.11小数与单位换算(2)

本节课,在将小单位的数换算成大单位的数的知识基础上,学习将大单位的数换算成小单位的数的方法。学生在学习换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关于换算的进率问题,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此熟悉起来,使学生切实掌握、辨析清楚相邻单位间和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以确保单位转化的正确。另外,教师应强调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即大单位的数转化成小单位的数要乘相应的进率;小单位的数转化成大单位的数要除以相应的进率等。经过尝试,我发现通过实施以上的教学策略后,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准确率明显提高。

4.12小数与单位换算(练习课)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大、小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但准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仍是教学的重难点。在掌握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学生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表现:一是混淆单位之间的进率。如:109dm=10900cm,45cm=4.5m等。二是没有准确掌握好单位之间的大小转换方法。将小单位的数转化成大单位的数时应该除以进率,将大单位的数转化成小单位的数时应乘进率。三是个别学生会出现在做题时没有认真审清题意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任何一个可能出错的地方都要让学生加强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悉、掌握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4.13小数的近似数(1)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 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为了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了解教材内容体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要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教材知识内容的实际问题作为情境。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关于我国人口数量的生活情境中引入,在讨论、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学习“小数的近似数”是生活所趋,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数学本身的实际情况,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既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学时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的全过程。学生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在互相交流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加深对“用四舍五入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理解。教师应善于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数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4.14小数的近似数(2)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必须要以学生熟悉的有趣味的学习素材作为媒介。”

本节课中关于数的改写是把较大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然后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学生容易将改写和保留相应小数位数两个概念混淆,作业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因为我在教学时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的全过程。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在互相交流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观点。

4.15小数的近似数(练习课)

本节练习课采取独立完成、小组讨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好奇心,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在练习中,通过对同一个小数分别求保留不同位数的近似数,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留的位数不同,求得的近似数的的精确程度就不同。本节课除了对小数的近似数进行练习,也包含了少量的混合练习,包含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点。教学时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针对性处理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激励学生的自主练习、合作提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16整理和复习本单元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的单位换算以及小数的近似数等知识。学生对小数其实并不陌生,如:商场中用小数表示的商品标价就是孩子们常常看到的,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本单元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单位的换算比率不清楚,对小数位数的移动混乱,造成单位换算方面的知识模糊。对此,教师要在学生的知识模糊点上多用心,多指导,正确引导学生克服难点。本节课作为一节复习课,我通过设置各个层次难易不同的练习,不仅全方面归纳和总结了整个单元的知识,还突出了重点、难点,让学生更好的构建了知识框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练习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这让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五、三角形

5.1三角形的特性(1)

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应有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的达标要求。

本课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对其有了初步认识。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我通过组织学生边画边想,小组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5.2三角形的特性(2)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交流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情感的摇篮。”一堂课的亮点应是“从学生思维的起点,兴趣的切入点开始,让学生一气呵成,从而学会学习。”本堂课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路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创设实验——鼓励学生动手、观察、猜想——几何画板演示——理论验证——分层过关应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小结。”

5.3三角形的分类

复习导入法是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学习新知识,课前我先复习单个角的分类,再来引入对三角形的角的分类教学。通过利用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分类归纳,学生很快就把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分类给挖掘出来了,我也及时给予了总结,让知识模型很快地建立起来。对三角形按边分类,我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所以学生发现了三种情况:两边相等的,三边相等的和三边都不相等的。在分别介绍了两边相等的是等腰三角形,三边相等的是等边三角形后,我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等边三角形是否是等腰三角形,意在强调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关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分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新知识,能够让学生在深入探索的同时,记住不懂之处,这样,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会更加集中精力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5.4练习课

通过这节练习课,我带领学生系统地回顾、梳理了之前学过的有关三角形的各种知识,为接下来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以分小组、同桌交流及动手操作等形式,探究问题,我再给予学生课堂教学的方向的引导,使得整堂课突出重点,有张有驰,课堂节奏与学生的学习速度和思考节奏一致。

5.5三角形的内角和(1)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先借助三角尺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猜测是否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一样的,这个问题为后面的猜测和验证做了铺垫,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问题面前是退缩还是前进,要看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引。我预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些不同的三角形,让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同时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选用什么三角形,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第二,经过操作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分小组对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经历量,拼,折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从而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整个探究过程学生是自主的,积极地,通过操作,思考,反馈等过程真正经历了有效的探究活动。

5.6三角形的内角和(2)

对数学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在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后,教师引出了研究问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在课堂中很多时候教师都应放手让学生发表意见,让学生说,即使学生说错,教师也可以及时予以引导、指正。另外,教师还创造了许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是本堂课的教学效果更好。课堂上让学生先想象再动手操作,不仅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奠定了基础。

5.7三角形的内角和(练习课)

课前复习已学知识,让学生在大脑中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与框架整理,便于知识的衔接与应用,在练习中也能够更清楚地提取知识,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得整堂课的节奏都在教师的掌握中。另外,相比接受现成的结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教师只在旁进行指导,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自身也能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能更快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6.1小数的加减法(1)

教学过程中我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这种在课堂上创造 交流、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快乐地学习,从而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获得新知。

6.2小数的加减法(2)

通过上节课对相同位数小数的加减法的学习,学生在位数不同小数的加减法上有了基础与铺垫,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引导上,将主动权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同时也要做好监督与纠正,做加法时注意位数不同可在小数的末位用0补齐(或把位数少的看作末尾有0)相加,哪一位满十向前进一位进一;做减法时如果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够,可以在小数的末位添上0再减,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通过习题练习。合作探究大大增加了学生“我要学”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6.3小数的加减法(练习课)

整堂课师生始终处于民主、互动的氛围之中。教师正确地引导和有效地鼓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探究的学习环境,催化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处于一种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观察敏锐的良好“心境”中,就会发现并提出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

本节课练习了小数位数相同以及不同的加减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计算过程中学生容易在小数点对齐以及位数不够需要添的地方出错,所以教师针对这个问题要多多指导学生,及时纠正,确保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

6.4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本节课在学生已学过小数加减运算的基础上,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重点和难点与基础的小数加减差别不大,需要注意计算时的一些事项,如:小数点对齐、顿号。末位添0和有关括号时运算顺序改变等。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归纳总结,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体验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5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题)

通过本节课,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复习所学的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在练习中,我选择适合的题目,让每位学生都参与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进行交流,加深了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

作为教师,不要小看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作为引导者,只需在旁边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学习效果更好,使课堂充满乐趣和激情。

6.6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验证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这节课一开始,我通过例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交流,发现整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对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这为学生学习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接着再引导学生对例题中的算式进行观察,使学生的思路慢慢打开,使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把知识补充得更加完整。这样的类比联想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后再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的问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7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练习题)

在本节练习课中,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相检查等环节,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适当地给予学生奖励,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另外,在练习时,教师只需在旁边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7.1轴对称

我利用多媒体把学生欣赏的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说出判断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并通过小组交流来完善这些方法。在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我组织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活动,给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7.2平移

在教学设计中,我分层次进行知识的教授,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归纳出平移的特点,对方格中的图形的平移方向和距离有了更清楚地认识。然后我利用学生爱动手的特点,设置动手切割图形的环节,增加了教学乐趣,也在活跃的氛围中传授学生求解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在动手环节中体验到灵活运用知识的成就感,此时我增加了练习数量,趁热打铁,使得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并得到巩固与替身。

8.1平均数(1)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或先合再分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此来寻找平均数的方法。不过,这样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对有平均数的概念感觉还非常模糊。于是教师设计了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存在,这样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就逐渐清晰了起来。

8.2平均数(2)

本节课主要学习通过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知识。教师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在课上,教师应该对学生产生的关于用平均数来比较一组数据的疑问做好回答的准备,以及时准确的解答学生的疑问。教师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讨论、去总结,这样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使得教或学不再枯燥无味,学生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兴趣,从而开发内在潜力,全面发展。

8.3平均数(练习课)

上两节课学过了平均数的知识,包括平均数的求法,根据平均数分析问题等。学生通过本节练习课,利用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等形式,联系大量层次分明的题目,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平均数的知识。教师运用举手回答以及奖励等方式,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这样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解 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适时让学生主导课堂,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对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十分有帮助。

8.4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节课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通过图表进行数据的比较与问题的发现。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教师作为引导者将学生的探究方向引导到课堂知识中,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无形中学习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对于横纵坐标的表示事项容易弄混,所以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多对学生进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这样不仅能达到教学目的,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关于图表探究出来的信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8.5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课)

本节课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练习课,通过前面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会了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因此,本节课教师主要采用学生练习的形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练习,除了在有必要的地方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提示之外,全部问题都由学生解决。或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练习课是高效的,也是学生乐意接受的。但是,在课堂上要特别注意理解能力不好的学生,避免他们出现似懂非懂,“混过去”的情况。本节课教学值得借鉴的地方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习题的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当堂调查。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还能使整个课堂彻底“活过来”,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充分展示自我。

营养午餐

本节课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而设计的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教学设计中,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探索:

在教学方法中,采用尝试教学法,以“激趣——尝试——讨论——再次尝试——总结提高”为主线。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午餐组合为题,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对课程知识的认识;使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合作与总结,结合排列、组合、图表,完成对营养午餐的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最后的采访与总结,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营养专家指出的一些关于合格营养午餐的指标,不是以命令、指导的形式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想象中的午餐”与“科学的午餐”的不同之处,在对“什么才是合格的营养午餐”有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让学生自行探索认知。接着通过论文交流活动,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上达成共识,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水平,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九、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在学习中我注重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开发,让学生获得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

十、总复习

10.1复习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快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顺利地进行学习。在做题之前,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指导,引导学生调动出学过的此方面的知识,便于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牢记知识。同时,数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的理念,这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要降低学生在简便运算时的错误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最好的办法是当堂解决问题。

10.2复习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 通过对小数相关知识的回顾与复习,唤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各种问题,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以及学生独立完成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了解程度进行一个真实的摸底,以此为基础再进行教学,有针对性且效果更佳。教师通过设置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胜心,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强化和吸收,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10.3复习观察物体、三角形、图形的运动

本节复习课对知识的回顾层层递进。学生在头脑中回顾知识的同时,教师出示的问题也能够跟得上,将学过的知识及时运用,起到了复习课应有的作用。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教师也能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做出大致判断,对于重点的把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便于教师灵活修改教学方案以及步骤,实现共同进步。

10.4复习近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篇8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1-8-17 9:45:50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P80、81页例

1、例2,练习十四1、2、3题。

知识目标: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给三角形画高。

2、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

能力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我们周围,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地方凝聚了我们数学家的心血。不信?请看!

(出示课本情境图一)

如果把这幅图与数学联系起来,你看到了些什么?(三角形)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举例)

师:为什么我们的设计师在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仅仅是因为美观吗?那三角形究竟有哪些特点,这一节课让我们共同探讨

(师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出示课件:各种三角形的图案)

(1)生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投影仪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它有什么特点?

(3)给自己画的三角形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都有所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出示课件)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师生共同与文本交流: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师做重点强调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出示练习纸:三角形屋顶的房子。

你能测量出三角形房顶的高度吗?

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反馈:你是怎么测量的?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出示教材第81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

学生操作,然后评议交流。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在老师的眼里,三角形不仅具有稳定性,它还是一种美丽的图形。它和圆、长方形等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形世界,可以说数学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五彩纷呈,生活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更加丰富多彩。希望每个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捏住对角用力拉,再用四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再捏住对角用力拉,通过比较学生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较好的掌握了新知识。

二、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在上课前让学生每人剪一个任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量出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三条边的长度。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数据,进行板书,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和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两个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体验,经历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知更为完善,促使了学生的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改变了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的教学模式,把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期中考试反思下一篇:竞选学生会女工部部长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