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教学(沈重予)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说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教学(沈重予)(精选5篇)

浅说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教学(沈重予) 篇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体目标的“解决问题”方面指出:(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课程标准解读中只阐述策略的重要性,没有说明什么是策略。在一些数学教学专著里,虽然专家们谈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也不是共识的界说。

这一问题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性的数学课程改革,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主要有二方面的含义:(1)问题解决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人们都要解决问题。遇到的问题,有些是熟悉的,已经有解决的方法;有些是新颖的,暂时没有现成的方法。因此,人们一方面要积累一些模式用于前一类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还要形成一些策略来解决后一类问题。(2)问题解决是学校教育的一项任务。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能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应该具有前瞻性,要把善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列为课程目标,大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式。如果数学教学把一部分内容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学生就有机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经常开展解决问题的活动,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习惯客观理性地面对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及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我国数学课程改革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方面,在课程标准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顺应了先进的课程发展方向。其实,大多数教师凭自己的知识经验,都能够体会课程标准里的“策略”指的是什么,都能够理解“策略”的教学价值,都能够接受关于“策略”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没有必要纠缠于“策略”的严密定义。同样,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体验策略、形成策略,也不需要对“策略”是什么意思进行过多的说明或解释,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策略”的含义。

二、教学哪些策略

人类在大量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总结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主要分“提出和理解问题、拟订方案、执行计划、评价反思”四个阶段。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比较概括的上位观念,可操作性并不强,必须落实于具体的方法、手段上。如,理解问题是在头脑里构造问题的表征,这一构造活动总是围绕已知条件与未知问题进行的。如果借助一些有效的形式和技术,效果会很好。再如,解决以前曾经见过的问题,要选择可以利用的模型;解决首次遇到的问题,拟订计划需要数学思想统领,需要数学活动经验支持。又如,执行计划是既严格又灵活的过程,有时会调整原来的方案,甚至推翻并重新设计方案,有时还会跳过原先方案中的某些程序,加速求解的进程。还有反思什么、积累什么……都涉及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教材兼顾策略的可接受性和策略本身的实际价值,主要编排了以下策略: 第―学段 综合与分析 四年级 整理、画图 五年级 枚举、倒推 六年级 尝试、转化 综合与分析是对问题里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计划。“综合”着重研究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派生出新的数据条件,为解决问题增添新的资源。“分析”着重沟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在联结点上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连续的简单问题。综合与分析是基本的思维方法,并且总是结伴而行、相辅相成的。教材在一、二年级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孕育着综合、分析的思想。三年级通过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初步学会综合与分析的思考方法。

整理、画图是加工信息的表现形式。小学数学 让学生解决的问题,大多以图画情境或文字讲述的方式呈现,在头脑里表征数学问题,要排除(或淡化)非数学的内容和无关的数据,保留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要把分散、零星的重要数据组织起来,暴露蕴含的某些关系。另外,图形直观能把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一些较难发现的关系变得易懂明朗。所以,整理与画图有益于理解题意,有助于分析、综合,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学段的教材中出现了示意图、线条图、线段图……利用图画表达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是以后学习画图的基础。四年级把整理、画图作为策略教学,让学生体验整理、画图对解决问题的积极意义,学会一些整理、画图的方法,主动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化归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在解决新颖的、复杂的问题时十分有用,化归有很多具体情况和方法,如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动与静的转化、顺与逆的转化、正与反的转化……教材联系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着重教学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并少量安排了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

尝试是解决问题时经常考虑采用的一种方法。解决一个从未见过的问题,经验系统里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直接利用。这时,猜一猜、估一估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猜与估把新的问题情境与一些已有的图式联系起来了。当然,猜想与估计不一定就是问题的答案,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这就需要通过验证来确认或排除。当今和未来社会里,人们解决新颖问题的几率越来越高,尝试作为一种方法,验证作为一种科学态度,两者有机配合,是非常有效的策略。教材编排尝试策略,也符合课程标准“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的精神。

三、怎样教学“策略”

“策略”作为解决问题的计策、谋略,与“方法”有区别,也有联系。“方法”一般具有行为特征,有操作的成分,而“策略”比方法上位,是组织和开展行动的方针,能指导有效地使用方法。“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而“策略”只能在内部滋生,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示范、模仿,把方法教给学生,但无法代替他们形成策略。正如下棋、打牌,要学会走棋、出牌,可以拜会下棋、会打牌的人为师,从他那里学到方法。如果希望走出妙棋、打出好牌,则必须经常下棋、打牌,积累经验,形成策略,即使有高手指点,也要自己领悟。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前,学生已经解决过许多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但都是就事论事的,对生活经验的依赖比较明显。解决问题的教学,其目的不仅仅满足于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在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过去的解题经历,是形成策略的宝贵资源,形成策略需要自主“体验”。首先要体验方法的具体内容和使用要领,学会方法;然后在广泛、灵活地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方法的价值。所以说,教学策略既不能离开方法说空话,也不能拘泥于方法犯教条主义。

教学策略,要在问题情境里激活相关的方法。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加和减”里的两步汁算应用题,要初步形成分析法思路。例题用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让学生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计算买1套衣服要用的钱。画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能感受已知条件“裤子单价28元”与“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的联系,感受所求问题“一套衣服的价钱”与已知条件“裤子的价钱”的关系,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试一试”继续求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想想做做”里解决“已知两个数相差几,求这两个数的和”的问题,把解答例题的经验向新的问题情境扩展。纵观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反思“求总和”与“求相差数”的方法,就能初步形成从问题出发,向条件推理的分析法思路。前几年有些课上,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再认反思,甚至没有意识到解题思路,影响了学生解题策略的形成。

教学策略时,如果相关的经验不够丰富,那就需要讲一些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方法的同时体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年级(上册)的“整理”策略,就是这样教学的。例1利用归一问题讲整理,先把小明和小华买练习本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填在表格里,示范了整理条件、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整理形成的解题思路。接着让学生解答小军42元买了多少本,模仿着在表格里整理信息,体会整理对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然后用连线形式表现小明、小华,小军各人买的本数与用去钱数的对应关系,凸现了整理是沟通数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深刻地感受整理的方法和意义。“想想做做”第2题用整理策略解决归总问题,学生首次解决归总问题,没有现成方法可以使用,甚至理解题意都会有闲难。教材指点学生把条件与问题表示在表格中,弄明白这个实际问题里有三种球 的价钱与买的个数,通过整理弄懂题意,形成解法,充分体现整理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尤其是面临新颖的问题,或在不理解问题、想不到解法时,整理对解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整理信息的形式是多样的,画表格整理虽然中规中矩,却有点麻烦,麻烦往往降低可行性。摘录相关信息,或者用线连一连,比较宽松、灵活,可行性强得多。另外,整理既可以借助外显的形式进行,还可以在头脑里进行,具有在头脑里整理的习惯与能力,是策略教学的目标追求。教材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意图,“想想做做”的前两题给出了表格,要求填表整理。后两题没有给出表格,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整理,适当作些摘录或者在题目上勾勾画画都可以,体现了具体运用策略的形式是多样的。

浅说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教学(沈重予) 篇2

【教学进度】4月份, 第十四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感受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学会画直观示意图的正确方法, 体会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寻找支点

师:同学们, 我们马上要上课了, 现在把屏幕放下来 (屏幕下到一半停下来) , 看看它是什么形状?

学生:长方形。 (并指一指长和宽)

师: (再把屏幕往下放一些) 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

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你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吗?

师:我们还知道长方形的什么? (用手比划) 周长、面积在哪里?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设计说明]在学情分析中, 我们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 对长方形长变了宽不变或长不变宽变了, 不容易理解, 以致画图出现错误;二是在教学中, 发现学生画出的长方形有以下错误类型:一是随手画, 二是用尺画, 但不考虑是否是直角。也就是说学生画的长方形和标准的长方形有一定的差距。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到这节课的目标达成, 那么, 应如何帮助学生攻克这一难关呢?我们分别采用看屏幕的变化和提供方格纸等方法, 使学生掌握了画长方形的方法。同时, 在回忆基本的相关知识时, 营造了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

师:今天我们就来寻找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问题的策略 (揭示课题) 。

二、主动探究, 体验策略

1. 请看五塘小学学校的操场上的棋盘 (录像) , 刚开

始修建时并没有这么大 (出示长方形) , 后来, 建操场时, 棋盘有所改动。

(出示题目) 五塘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棋盘, 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 棋盘的长增加了3米, 这样棋盘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请问原来棋盘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你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在方格纸中画出示意图吗?

(学生尝试画示意图, 教师巡视指导。)

3.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不同图形, 并进行优缺点的分析。

(主要指导学生画图时要注意长和宽大小的比例以及长增加时的比例, 图形要完整、简洁、有数据, 且能够充分说明题意)

4. 学生再次根据老师的指导意见修改自己的图形。

5. 让学生根据所画的图形说出题意。

[设计说明]学生根据题意画图, 有这样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画图方法的多样性是客观事实, 它是课堂中的一种真实状态, 我们应该尊重事实, 正视事实。在画图时,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方式、知识储备、学习习惯以及提供的样板差别, 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尝试, 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画法, 而这些画法既反映了学生对题目的思考, 又蕴藏着积极的解题方法。画图的过程是技能的逐步娴熟、技巧的逐步提高、方法逐步形成的和谐统一。此外, 画图还会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什么都可代替, 唯有思维不可代替。”学生从画对到会画, 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6. 观察示意图, 分析数量关系, 思考解题思路。

7. 列式解答并板演。

8. 说一说解题思路:

思路一:知道增加的18平方米和增加的3米, 可以求出增加部分的长, 即原来棋盘的宽, 再根据长×宽求出原来棋盘的面积。

思路二:要求原来棋盘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就要先知道原来棋盘的长与宽。

然后, 再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思路的不同之处和共同之处。

9. 小结:

刚才我们解决这样的面积问题用了什么好的策略?画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说明]在重视画图的同时, 还要重视看图能力的培养, 二者缺一不可, 看图和分析数量关系应同步进行,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画图 (通过图形便于分析数量关系) , 以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 对分析和综合两种思考方法还要不断强化、指导。

三、应用策略, 积累经验

1. 做“试一试”:

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 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 这样, 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请问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 学生自由读题。在书上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

(2) 反馈所画的图形, 说出题意。

(3) 看图分析条件和问题。

(4) 学生独自解答、交流。并思考还有没有其他解题的方法。

(5) 比较这道题与例题的变化有什么不同?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是长增加, 宽不变;另一个是宽减少了, 但长没变。

[设计说明]此题要求学生掌握画图的方法, 积累应用解题策略的经验, 突出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2. 要求学生完成课本P90想想做做第1题。

下图是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 或者宽增加4米, 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请在图上画一画)

(1) 找出关键句子, 并理解“长增加6米, 或者宽增加4米, 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中“或者”是什么意思。

(2) 画一画。

(3) 交流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并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3. 完成课本P90想想做做第2题:

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 长50米, 宽40米, 扩建校园时, 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 宽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 学生独立读题。对比第1题和第2题, 找出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 交流画图的过程。 (见上图。展示不同的算法, 引导学生看图想想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3) 计算作为家庭作业完成。

[设计说明]这两道题目学生易混淆, 突出画图的过程展示、比较,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既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完成任务的空间, 提升了对策略的认识。

五、总结延伸, 升华理解

今天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学会了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图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浅说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教学(沈重予) 篇3

一、产生问题、引出策略

在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首要的是让学生感知问题的存在,在求知识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平衡状态,让学生有这种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产生问题,是数学教师常用的方法。因此结合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将使学生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引发其探求知识,产生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学生解决问题时策略的获得,不是我们教师想当然的,尤其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采取的策略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指向性、明确性,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解决问题、形成策略

解决问题法的第二阶段是学生在感知问题的基础上,将问题进行交换,假设处理,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或练习等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目的。该阶段的中心环节是解决问题,其核心是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能力品质,即形成策略、发展智能。

在信息变换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新的假设,通过一系列新的假设使原来不熟悉的数学问题转变成一个能用已知的知识或用即将学习的知识加以解决。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教学中,教师先进行如下实验:把大杯的橙汁倒入小杯的的橙汁中,两杯的橙汁数量相等了。向学生展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顺序,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倒回去的策略,请学生上台亲自演示倒回去的过程。在倒来倒去的过程中,为学生之后采取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分析现状,倡导学生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果汁倒过来和倒过去的过程,从而达到展示其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亦暴露其思维活动及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不断调整引导的方式,不断诱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其思维的闸门。

问题经反复实践,检验变换而解决。学生仅是解决了某一具体的问题,但能否将问题进行抽象化使之成为一个问题的概括性的结论,巩固与强化所学的知识,则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因此必须加以强化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才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系统化、网络化。例如《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在教完例1和练一练的习题1后,让学生进行比较,这两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两题的共同之处是应用题中都有两个不同的事物,都要通过替换的策略,转化为一种事物。不同的是在替换之后,例1的两个事物替换后在总量上并没有变化,但练一练的习题1在两个事物在替换后,总量上发生了变化,这也就是教学的难点。对于这样的问题该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地让学生展开联想,使学生所归纳的内容不断充实、全面,最后达到精练、系统科学、网络化,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从无序状态转入有序状态而储存于知识的网络之中。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巩固学生已形成的策略框架,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三、深化问题、提升策略

在策略的优化过程中,如果我们过早地把各种方法展示出来比较,让学生择优,引导他们通过体验和感悟后,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教学中,例题中的两个事物既可以互相替换,怎样选择都没问题。在教完例题后,教师可出示这样一题: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3枝铅笔和1枝钢笔的总价是10.8元。钢笔和铅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让学生试做。等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问学生你们是怎样想的?(把钢笔替换成铅笔来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把铅笔替换成钢笔的,为什么?教师小结强调“替换时要选择简捷的、更利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在策略的优化过程中,教师不能强制性地把自己认为最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选择策略的最优化。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通常是求得了问题的答案后就大功告成,很少有人在求得了正确答案之后还要引导学生追究这个答案的求得有什么实际意义。学生们正是因为习惯了这种封闭式的应用题训练,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有效的连成网络,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所学的一些技能和方法不能上升到策略的高度。这是我们数学教学工作者应该研究的大命题。

浅说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教学(沈重予) 篇4

苏教版国标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同学们, 想去海底世界看看吗?播放小海龟录音:欢迎你们来参观海底世界, 饲养员叔叔准备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块长方形地, 为我建一个新家, 你们能为我设计一下吗?

二、自主探究, 体验策略

[显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地]

1.从这句话中, 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给学生提供18根小棒, 每根小棒代表1米长的栅栏, 同桌2人合作, 动手围一围。汇报交流。

3.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你感觉怎样? (比较麻烦, 费时、费力, 容易遗漏、重复, 要及时做好记录) 有其他思考方法吗?

4.选取有代表性的填法展示, 讨论得出:看问题的角度要全面, 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有顺序地列, 才能做到不遗漏。

5.梳理填法, 让学生再次说说应该怎样有序地思考。

6.像刚才这样, 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出来, 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列举。在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 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7.同学们为小海龟设计了这么多新家, 猜猜看, 小海龟最喜欢哪一个?

[显示:4个长宽不等的长方形]

学生讨论得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 形状不同, 面积也就不一样了。

比较每幅图的长与宽, 想一想, 在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

[显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 长和宽的差越大, 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的差越小, 面积就越大。]

三、运用策略, 积累技巧

1.有3种杂志:《十万个为什么———海洋版》《海底探秘》《海洋世界》。借阅时, 最少借1种, 最多借3种,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

“最少借1种, 最多借3种”是什么意思?借阅的方法一共分几类?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2.同桌讨论, 集体交流。

3.让学生把思考所得写下来, 引导学生发现应创造更方便、简洁的写法, 如用图形、字母、甲乙丙等来表示三种书。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再次列举。

5.小结:我们用什么策略解决了这个问题?无论用字母、符号还是数字来表示三种书, 列举之前都要对借法进行分类。

6.同学们的思考过程还可以利用表格来整理:

[出示未制完的表格, 带领学生读表, 进一步制表]

三种借法中最容易考虑的是哪一种?同时借三种书, 就在这一列打上3个√。“只借1种”有几种不同的借法?我们将这一类分成3列。“借2种”有几种不同的借法?我们也将这一类分成3列。学生试填这两种借法。

最后怎么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借法?

7.解决刚才的问题, 我们用了很多方法。不管采取什么形式来列举, 都要注意什么?

四、解决问题, 丰富体验

1.在海豚馆门口, 有一张海豚表演时间安排表。

明明打算在下午2点钟左右观看海豚表演, 你能根据规律, 帮他推算出观看的时间吗?

你是怎么找到这个时间的?我们运用什么策略解决了这个问题?

2.在海豚馆内, 明明、小兰、小果准备坐在一起观赏海豚表演。他们三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3.海豚是一种本领超群、聪明伶俐的动物, 除人以外, 海豚的大脑是动物中最发达的。经过训练的海豚还可以表演很多精彩的节目呢。 (播放海豚表演的录像)

五、总结延伸, 交流收获

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你快乐吗?你会了什么知识, 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数学是一门非常奇妙的学科, 学好数学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 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到更多本领, 体验到更多快乐。

[反思]

本课教学用枚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本课的特点———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 我在教学时力求做到:

(一) 选择有趣的情境, 整合教材

“情境”对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巨大作用。能否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故事为素材, 把丰富的情境与教材中呈现的学习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让情境的设置更为自然、连贯, 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呢?基于这一想法, 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规划, 创设了“情景串”, 以参观海底世界为主线, 将本课有待解决的问题黏合起来, 这一情境充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有效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在“玩”中学, 体验着数学的美妙与价值。

(二) 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例2的教学, 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列举策略, 积累列举的技巧。教材中呈现的教学步骤为:1.分析题意, 引出策略;2.出示表格, 学生列举;3.回顾策略。事实上, 这样的教学未必符合学生的思维实际, 很多学生并不能看懂表格, 更无从谈正确填写了。针对学生思维习惯与水平, 我对教学流程进行重新编排:1.分析题意, 引出策略;2.口头列举, 集体交流;3.让学生将列举结果写下来, 感悟得出应创造更简易方便的形式;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举;5.用表格列举, 逐步出示, 自主填表;6.回顾策略。

(三) 重列举的实质, 不拘泥于形式

列举作为一种策略, 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教学时, 要预防学生片面地将“一一列举”策略理解为列表。解决问题时,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开展列举活动, 可以设计表格进行列举, 也可以不画表格, 根据题目的特点采取简易、方便的方法, 如画图、连线、用字母或符号代替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不断积累优化策略的经验, 增强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 多视角、多形式地解决问题。

(四) 加强策略意识的指导与培养

浅说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教学(沈重予)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解决问题 整合 策略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39

解决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有的教师会走进一个误区,即只要学生背好公式,解题时直接套用公式就行了。其实不然,解决问题的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不仅会做,还要会想、会说。如怎样把看似杂乱的条件分析整理,一步一步进行逻辑推理,最后得出所求,或者对问题进行逆向思维,一步一步回到题目的条件,最后正确求解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教学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信息技术与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整合,正好为怎样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真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有趣的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又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校基于此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整合的典型策略》的课题研究,经过课题组成员不断的大胆实验、总结经验,得出了一些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实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比较适合创设产生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从而把鲜活的素材引入课堂中,然后通过语言描述、动画演示、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多媒体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例如,教学“搭配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时,可以我国宇航员升天为素材,让学生为宇航员搭配衣服、搭配午餐、设计路线等,从而串联起整节课的教学。同时,教师用电脑动画和图片呈现神六飞天的情景及宇航员进餐的情景,这样既使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又让教师教得轻松愉快。一个好的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身边隐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这对学生来说是最直接、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师应把这些鲜活的信息引入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信息技术,把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和数学解决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的知识。

如我校处于有着农业特色的大学校园中,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是果树、经济作物、动医兽医等方面的专家,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懂得不少这些方面的知识。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素材中学习新知。例如,教学“归一问题”时,就可以柑橘收成后的分配问题为素材,用动画和图片在电脑中呈现出来,既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生活化的情境中,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的和活动内容,又使课堂气氛活跃,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就把抽象乏味的解决问题教学和生动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解决问题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三、自主探究策略

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的相关技术,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并不丰富,有些问题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运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相关技术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快速地了解所学知识。这样教学,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比起教师生搬硬套的讲解更加有效。

例如,教学“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一课时,课始教师先让学生置身于网络环境中,通过浏览网站获取多种关于邮票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自己去解决关于邮票、邮资的一系列问题。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通讯交流也越来越方便、快捷。那么,你们知道有哪些通讯交流的方式吗?

生1:打电话聊天。

生2:邮件,还有写信等。

师:你们寄过信吗?那你们知道怎样寄信吗?

生3:把信写好,在信封上不仅要写姓名、地址,还有必不可少就是要贴邮票。

师:你们见过邮票吗?

生:见过。

师: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登录我们的校园网,去了解关于邮票的知识。

……

师:同学们欣赏了漂亮的邮票以及阅读了邮票的信息,你们知道了有关邮票的哪些知识?

生4:我知道了邮票的发行地。

生5:我知道了有关邮票的组成。

……

师:其实,在邮票中还蕴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师(展示两封信件上贴着不同币值的邮票):这里,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6:同样是寄两封信,为什么一封信用80分钱的邮资,而另一封信却用120分钱的邮资呢?

师:你们先猜一猜。

生7:我猜测邮资可能由寄信到的地方的远近所决定的。

生8:我想可能还与信的重量有关。

师:那么,寄信的邮资到底由什么来确定的呢?让我们大家一起到网络中寻求答案吧!

(生自由在网络中收集信息并汇报交流)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通过网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上述教学中,导入新课后,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猜测,再让学生自己在网络中寻找答案,最后和学生一起交流。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四、操作和思考相结合策略

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怎样让学生自觉地、能动地体验和寻找必要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利用信息技术把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有一道题要求在10、15、20米的路上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利用一节课时间体验这个过程是肯定不够的,于是教师把这个活动移到了电脑上,让学生在电脑上模拟种树活动,使“每棵树种在什么位置”“一共种了几棵树”等问题一目了然。在亲自设计植树活动后,学生能形象生动地理解什么是间距、间隔及何谓“两端都栽”,知道了“5棵树有4个间隔”“6棵树有5个间隔”等知识。接着教师把学生发现的规律概括后列成表格,学生在观察后很快就能发现间隔数、棵数、间距和路长之间的关系,知道“间隔数+1=棵数”“棵数-1=间隔数”“间隔数×间距=路长”“路长÷间距=间隔数”这些数量关系,从而轻而易举地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利用这些数量关系,学生就能很好的解答这类应用题了。

五、互动选择策略

以往的传统教学都是在黑板上抄作业、习题,单一的练习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厌倦,特别是应用题这样的题型更得不到很好地巩固了。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设计结合图像、动画等图文并茂的习题,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练习,更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和有比较性、拓展性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一些有必要的知识链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在巩固练习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帮帮忙!”:“分别有3只小动物遇到了不同的难题,每个同学在电脑上可以任选一个喜欢的小动物,帮它解决难题。”学生点击小动物后就可以看到题目,如果觉得很困难,还能回到主页面再次选择。这三道题分别是“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遇后继续前行”“相遇后又转身背向而行”,这三道题有难有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完成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一评、讲一讲。整个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做起题来很有成就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六、反思策略

反思策略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进行反思,而且教师也要反思,从而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使学生经历思知识、思方法、思联系、思拓展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与同学相互交流,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懂得了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和方法。

总之,教学策略在选择与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才能,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班级的学生和自己的教学特长,大胆地进行变通。这些策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多思考、多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为进一步打造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留出广阔的空间。

上一篇:学生会学生干部和体育工作工作总结下一篇:天车工操作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