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工作难点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镇工作难点

乡镇工作难点 篇1

一、正确认识乡镇工作的重要性

乡镇是政权的基储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冶,就充分说明了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巩固农村基础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乡镇作为人民政权的基石,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乡镇干部作为稳固农村政权的骨干,直接担负着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稳定农村的重任。乡镇政权和乡镇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如何,直接影响到民心的向背、事业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人民群众就是通过乡镇干部的形象来认识我们的党,通过乡镇政权的执政能力来判断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各级领导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充分认识做好乡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乡镇领导如何正确审视自己,找准发展路子,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乡镇工作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1、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乡镇干部是“三苦”干部,生活清苦、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尤其是像我县这样的民族边远地区,乡域分布较宽,人口居住分散,下乡到村有时要走两天。再者,乡镇与县级机关之间在待遇、工作量、工作难度等方面有明显差别。乡镇干部整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辛勤工作,但政治、经济待遇较县级机关更低,而且往往得不到上级领导的正确评价。乡镇干部对星期天、节假日的概念几乎是没有的,每天百事缠身,上管天,下管地,鸡毛蒜皮全管荆工作稍落后,便要受到多个“婆婆”的批评和指责,容易两头受气。工作辛苦也就罢了,还往往得不到农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乡镇干部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而且由于工作直接面对群众,身处各类矛盾的漩涡之中,群众稍有不满,乡镇干部就是他们的直接发泄的对象。“有吃有穿不怕你,出了问题要找你,不来解决就骂你,你来硬的要告你,催粮催款不理你”就是农民群众对乡镇干部的态度的普遍反映。我县属国定贫困县,经济十分贫困,有些乡镇政府机关的基础设施甚至比一般的农民生活条件还要差,很难使干部做到“以乡为家”。没有一个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很多乡镇干部不安心干本职工作,乡镇干部思“城”心切,都想往城里、往机关跑,一些乡镇干部干不了几年就要求进城、进机关,有的乡镇领导甚至提出,到机关当个一般干部都行,甚至有些宁愿外出打工也要放弃这相对比较稳定的“铁饭碗”。由于上级领导只过问乡镇干部的作风、任务完成情况,不问工作背景,对他们的酸甜苦辣、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家庭住房等后顾之忧无人问津,因而导致乡镇干部工作中普遍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众所周知,乡镇政府要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多项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法律赋予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权力却越来越少,造成职权行使“虚化”和“悬空”。乡镇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农村工作面广、量大、事杂,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既要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执行上级指令,又要尊重老百姓的意愿;既要改造旧环境求发展,还要维护稳定保平安等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哪根拽得紧,就跟哪根转。由于国家体制和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市县一级条条块块分割过宽、过细,“衙门”、“婆婆”和“菩萨”过多,哪尊“神”也得罪不起,今天你来检查,明天他来验收,应接不暇,乡镇领导整天应付不完。特别是一些阶段性、临时性、突击性任务一茬接一茬,而且都要与工资、考核、奖惩挂钩,不搞不行。乡镇干部经常“跑断腿,磨破嘴”,不分昼夜也难以完成上级下达的诸多指标。这达标,那验收,样样都需要钱,庞大的招待费使得乡镇政府无法招架。凡事有考核,轻则受处罚,重则“一票否决”。签不完的责任状、数不清的一票否决让乡镇领导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有些乡干部很无奈地说:“乡镇干部真是忙,一票否决压脊梁。成天泡在乡村里,难有空闲难见娘。上面下面都得顾,忘我工作也无房”。这就是对当前农村基层工作难抓的最主要原因。

3、乡镇班子不稳定。由于《组织法》规定,乡镇班子的任期是三年,而通常是第一年“看”:调查了解,熟悉情况;第二年“干”:理清思路,确定目标;第三年“换”:本来应该是大干快上,加快发展,但因为又面临着换届,很多乡镇领导又只有等待观望,得过且过了。加之,近年来,干部交流轮岗的力度较大,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变动频繁,致使乡镇经济发展的决策还未来得及实施,或刚刚实施就调离,决策落实不了,规划实现不了。而新上任的领导又另起炉灶烧上“三把火”,这样就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延滞了经济发展步伐。

4、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乡镇一级政府财力单一,特别对我县这样的国定贫困县而言,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广大农民基本解决温饱,至今尚未彻底摆脱贫困,乡镇又实行财税包干制,要完成任务才能得到工资,乡镇工作困难重重。乡镇领导要突出政绩,又必须在任期内争取项目和资金来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地方经济。由于项目资金的审批程序繁琐,使用管理严格,运转周期较长,很多工程就只有靠借、贷、要,这样虽然政绩出来了,但给乡镇遗留下了许多隐形债务。甚至为了维持正常的公务开支,乡镇政府只好经常向老百姓伸手,向老百姓“挤”,这是导致当前干群关系比较紧张的重要因素。笔者曾下乡搞调查研究,全县49个乡镇,只有10%左右的乡镇因经济条件较好,能基本上保证按月发薪,其余的均不能按时、足额给职工兑现,最长的有连续8个月没有领到一分钱,干部怨声载道,百姓苦不堪言。由于经济困难,乡镇政府根本无力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更别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了,工作总结《乡镇工作难点》。农民增收难、债务偿还难、财政平衡难这“三难”是制约乡镇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因素。

5、乡镇干部身份复杂,违法行政难以有效遏制。现在中央提倡“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依法行政强调得特别严,它虽能规范干部的行为,也有利于干部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是法治手段不配套,人治手段违法,行政手段又无用,乡镇领导经常处于“早起来丈夫怪罪,晚起来婆婆怪罪”的两难境地而无计可施。且乡镇干部的身份难以准确定位,实际工作中“被-迫”身兼数职,不仅是乡官还是税官、警官甚至是法官,在没有任何执法权的情况下要管辖区内的交通安全、处理纠纷,还要发展公益事业和地方经济,而且在不少工作中直接点名要书记、乡长挂帅,一把手负总责。由于少数乡镇干部法律意识不强,专业知识不具备,为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就难免出现违法行为,与群众发生冲突和矛盾,这就直接造成了群众与乡镇政府的对立。近年来媒体上经常披露基层干部违法行政受处罚的典型案例,受处理的几乎是乡镇一级,乡镇干部在农民心目中形成了“上级干部爱民如子,基层干部视民为草”的印象,得不到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

6、农民对基层政权的依赖逐步削弱。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取消,政务公开全面实施,农民对乡镇政府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客观地讲,除了征收超生费及办理有关证明外,乡镇政府巳无多大行政安排职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在经济非常贫困的地方更是难上加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无所不能”的形象,也让不少乡镇干部产生一种大权旁落、今非昔比的失落感。如今农村就流传着这样的思想:土地到户不靠你,大小事情不怕你,有了问题就找你,不来解决就骂你,要钱要粮不给你,你逼急了就告你。这是乡镇工作难以开展的客观反映。

三、搞好乡镇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搞好乡镇工作,责任在党委,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各级领导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乡镇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实。要发扬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抓乡镇工作的经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乡镇工作的新路子。针对少数干部在一个地方不安心,思“迁”、思“调”的问题,要在乡镇领导班子及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大力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苦干实干带群众致富”的学习热潮,以“三个有利于”和“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标准衡量一切工作,秉承“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执政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增强乡镇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乡镇领导既要在届期内出成绩、出政绩,又不能留“尾巴”、留“后遗症”。通过学习,要求乡镇干部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和干扰,切实转变乡镇机关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切为群众服务,开拓创新,廉洁自律,勤政务实,苦干实干,带领群众早日奔上小康。

2、稳定乡镇干部队伍,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要保持乡镇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主要领导干部的调整不能过于频繁。除了任届期满,或班子极不团结,或个别领导干部能力水平低、素质差外,在任期内(宪法修改后应为五年)一般不宜对班子和领导干部作大的调整,也不宜把这个乡镇的领导调到另一个乡镇去交流使用,要尽量在本乡镇使用(特别是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以保持乡镇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乡镇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各级各部门要在生活上、工作上多关心乡镇干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报道为主,多宣传先进乡镇的典型经验和优秀乡镇干部的先进事迹,让全社会都理解和支持乡镇工作。同时,要把对乡镇干部的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并贯穿在干部的思想教育、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各个环节之中。结合本地实际,适当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对乡镇干部的住房、家属调动、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也要给予关心和照顾,使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干部感到政治上有盼头,事业上有奔头,经济上有想头,工作上既有压力,更有动力。让乡镇干部思想顺心、生活舒心、工作安心,满腔热忱、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3、给乡镇干部松绑减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任务非常繁重,县上各部门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合理调整和安排各项工作,严格控制非生产性任务下派,减少基层工作压力。各部门制定出台政策要注重配套衔接,增强可操作性,在下达各项指标任务时要充分考虑乡镇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把所有矛盾都推到基层,要更多地为乡镇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上级党委、政府要适当压缩或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达标升级、检查评比活动,对乡镇工作的检查考核要简化程序和办法,重点考核工作实效,不能单纯强调投入、装备。禁止多头检查,慎用、少用“一票否决”。各部门及对口联系单位不得在乡镇乱吃乱喝,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强行向乡镇摊派报刊、书籍,为乡镇-压缩不必要的开支。这个会那个会,这个应酬那个接待,党政正职不参加,就说你不重视,就要挨批评。所以,还要尽量压缩文山会海,减少乡镇政府迎来送往和不必要的应酬活动,切实给乡镇领导松绑减压,使之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经济、搞建设、谋发展,这是基层干部的强烈愿望,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4、搞好协调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乡镇工作难的根本途径。目前,乡镇一级政权的行政职能发生转变,市场手段和服务功能逐渐增强,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正逐渐成为乡镇工作的主题。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搞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指导、服务和管理,强化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功能,发展公共福利事业,维护市场秩序。乡镇领导要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准工作重点,调整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带领群众早日走上致富之路。乡镇干部要学习和掌握市场知识,自觉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民的生产,围绕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财政税收等政策,用政策引导乡镇发展。同时,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培植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增加农业税收,扩大基础财源。根据我县实际,各乡镇要大力发展具有雷波特色的优质脐橙、茶叶、青椒、莼菜、竹笋等项目,促进县域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5、密切干群关系,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大力号召全县乡镇干部开展知民情、化民怨、帮民富、暖民心和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法律的“四民四送”活动,做到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架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乡镇工作主要就是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乡镇干部无论时间多紧,任务多重,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村组和田头地角,同农民讲政策,听农民心里话,帮农民办实事,体察群众的想法,倾听他们的意见。对农民群众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忧虑什么、盼望什么,领导干部应做到心中有数。干部心里有群众,群众心里才会有干部。只有干群关系融洽了,才能取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工作才能打开新局面。同时,还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和法规,集中人、财、物力,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工作中的难点,往往是工作得以突破和推进的关键;群众关心的热点,常常是大局稳定与否的“晴雨表”。当前要积极按照中央安排部署,稳步推进和巩固“费改税”的成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农民集中精力抓发展、奔小康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

乡镇工作难点 篇2

1 难点

1.1 专业思想不牢固, 护理队伍不稳定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 各卫生院护理人员中聘用制护士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待遇相对较低, 流动性大, 加上一些卫生院重医轻护, 因而造成了护理人员的心理不平衡, 不能安心工作, 随时都有辞职的可能。

1.2 护理水平难以提高, 满足不了临床的需要

长期工作在乡镇卫生院的护士, 大部分安于现状, 缺乏进取意识, 不愿自学, 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几乎没有, 护理知识永远得不到更新, 护理水平难以提高, 致使危、急、重患者不能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对其救治存在一定的隐患。

1.3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 护理质量难以保证

无学历、低学历、无职称、低职称的护理人员占较大的比例 (见表1) , 且医护比例倒置 (见表2) 。医护比例与卫生部规定编配的要求相比 (医护比1∶2;床护比1∶0.4) 远远不足。护理人员的数量始终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1]。由于护理人员长期紧缺, 无学历、低学历、无职称、低职称护理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 且无高学历的护理人员, 因此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无从谈起。

1.4 护士长的职能偏移, 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护士长是整个护理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 其职能本来是以管理为主, 但由于护理人员长期紧缺, 护士长与其他护理人员一样参与排班, 还要参与院委成员分工, 管理卫生院公卫、防疫、后勤等护理业务以外的工作, 用于护理管理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 严重影响护理质量管理, 管理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

2 对策

2.1 提高思想认识, 稳定护理队伍

一是加强领导重视, 提高思想认识, 祖国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 这七分养实质上就是护理。正确的护理有助于症状减轻、疾病恢复, 以致痊愈;而不当的护理则可使病情加重, 使治疗前功尽弃, 甚至病上加病, 充分体现了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二是通过集中教育、自我教育、正反面教育, 不断增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强化服务于群众健康的意识, 逐步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情操, 养成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思想。三是加强对聘用制护士的管理, 实行同工同酬, 参加社会保险, 使他们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从根本上解决后顾之忧, 以稳定护理队伍。

2.2 加强学习教育, 提高护理水平

卫生院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护理岗位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学习计划,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经过正规系统教育的护士除在院内接受再教育外, 到上级医院进修、参观、学习等。对无学历、低学历、无职称、低职称护士, 鼓励参加自学考试和护理高等院校远程教育等护理专业学历教育。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护士, 进行重点培养, 安排到高等医学院校脱产学习, 或参加各种知识更新提高班学习, 不断更新护理知识, 培养带教工作能力, 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逐步提高乡镇卫生院整体护理水平。

2.3 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提高整体素质

一是按规定编配的要求 (医护比1∶2;床护比1∶0.4) ,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公开招聘医学院校优秀护理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逐年增加护理人员, 不断充实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员队伍, 有计划地解决护理人才紧缺问题, 以尽快满足临床需要。二是建立灵活多样的进人机制, 采取与高校签约的方式引进优秀专科以上高学历毕业生。三是在县内外引进工作经验丰富、实际工作能力突出的护理骨干, 使乡镇卫生院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

2.4 提高护士长管理能力, 规范护理管理

护士长是单位护理质量控制的核心人员, 担负着护理业务管理、组织管理, 护理教学及护理科研等工作, 其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为此, 一是加强护士长护理管理知识的学习, 更新管理观念, 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形成一个良好的护理管理模式。二是从大量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 集中精力钻研业务知识, 不断提高基础医学、护理学、管理知识水平。三是加强对其他护理人员的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对危、急、重患者的病情观察能力及处理能力, 做好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 让各项护理工作真正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乡镇供电所管理的难点与破解 篇3

【关键词】乡镇供电所;管理;难点;对策

目前我国乡镇正大力发展推广城市化,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仍有一大部分,为了更好地说明乡镇的供电问题,我们以一乡镇为具体例子,进行举例分析,该县占地面积约为96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45万,在这个县中有15个乡镇,16个供电所,总共管理166条10千伏路线,0.4KV千伏低压路线4842.82公里,供电所人员约有680名。随着电力用户对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难点问题在管理中显现出来。

一、乡镇供电所在供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镇供电所在供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电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无据可依,没有完整的规章制度,电力工作质量始终提不上来;另一方面,电力工作人员的个人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都不是很高,电力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较难的问题,或者是一些突发情况,电力工作人员都无所适从,没有过硬的心里素质,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果断地做出决定,从而影响电力工作的整体水平;最后一方面,也是比较不容易攻克的一点,就是现有的管理体系是不能够满足我国电力工作的整体经济运行效益的,效益提不上来,乡镇供电所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都是我国乡镇供电所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乡镇供电所在供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得到有效解决

怎样解决乡镇供电所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呢?就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基本的想法为要有具体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员工的文化水平及技术水平,要对员工的素质进行培训,要落实制度的管理,真正地实行现有的制度。

主要的实施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根据我国现有的电网管理标准,对现有的乡镇供电所的运行进行评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环节经行部分改革,建立一个新的可行性高的管理制度,在这个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注意要严格地进行对单个项目管理细节标准的制定,所制定的内容要覆盖所有的供电服务内容,对一些可以预测发生的问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制定预防的措施及管理措施。

三、现乡镇供电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要进行专业化管理的推行

什么是专业化的管理,就是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现有的标准将各种要求进行统一的管理制度,配备监督保证能依法执行。专业化管理其所在的意义不仅仅限于对乡镇供电的管理,还可以实现工作及项目的文本化,在推行管理的过程中首要主要是对生产行为细节上的处理及改进,改变现有的生产状况,才可以实现专业能力的提高。另外各个乡镇的供电部门要及时地交流技术与管理的经验,共同进步,吸取各个乡镇部门的经验,更好地管理供电所。

(二)在进行工作人员组织形式的管理时要加强

怎样才能实现更好的管理效果呢?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改革深化,就必须对现有的工作人员及组织加强管理,就现有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乡镇的管理还是粗放型、目标性的管理模式,在当前供电所的管理是通过配电班、营业班、业务受理班来进行管理,应进一步规范落实,实现制度流程化、流程表中化、表单信息化的统一精细管理,要推行纪律方面的管理,每天召开早会,对接当天的任务工作,工作完成后,要总结汇报当天的情况,并举行签到政策,杜绝迟到早退现象,定时举行全体员工共同参加的会议,让员工们了解当前的重点工作及上级的管理要求。实现统一的专业化管理,逐步将农用电工打造成高素质、业务能力强、反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的专业化正规化的队伍,使之成为乡镇供电所的主力军。人员管理是所有企业的中心环节,只有完善了人员制度管理,才能更好地使企业制度得到落实,才能使工作人員自主地实现自我管理及约束,更好地使企业项目进入正轨。

(三)对供电所管理要加强,低压临时用电全面掌控并配用临时用电设备

为什么会出现临时供电,是因为在城镇,尤其是乡镇因生活和生产的需求出现的临时用电装备,它的出现是对供电所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及其当地的实际情况,定制临时的管理方案,对这种临时用电的管理难题,制定《临时用电管理办法》、《低压客户临时用电申请表》和《临时用电协议》根据这些制定,有效预防临时用电的“跑冒滴漏”。其次根据供电所的临时供电装置,不断提出新的服务创新举措,从而提出“四个百分百”的服务。什么是“四个百分百”服务,就是规范化管理临时用电,临时用电装表,安全临时用电,合理收费这四个百分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生活及生产方面的便利,通过工作人员的所内巡视检查制度、考核,从而落实临时应用电的应该报必须报,应该收必须收。同时,营业稽查队要发挥作用,对每月用电的临时用电进行全面稽查,对查出的问题要实施追补,对相应的管理部门实现重罚并考核。

(四)做好用户的服务工作,提高对供电所的认知度

供电所是供电企业的窗口,“你用电、我用心”是国网公司推出的大众品牌传播口号,作为基层单位必须要做好落实,要通过用心工作获得用户认可。首先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员工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其次是采取合理激励措施,对优质服务的员工进行表扬,对那些服务不到位的员工采取考核,促进整体提高。第三,通过优质服务,使供电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进员工作为“国家电网人”的自豪感,促进供电所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乡镇供电所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它也在管理过程中拥有供电所管理的特性。各级单位必须明白现有管理的漏洞和解决问题的核心,怎么样实现发展方式与管理方式的突破与提升。乡镇供电所通过实行标准化管理,不断的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夯实供电所管理基础,提高供电所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规范农电用工的营销方式,为广大的顾客提供方便同时也提高了业务水平,服务水平,推动了供电所管理向专业化管理的前进,为提高整体队伍综合素质整理了思路,提供了基础。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国家对供电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保证乡镇供电系统的整体水平,是工作人员研究的热点话题。只有不断地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完善我国电力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才能使我乡镇供电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宪邦.乡镇供电所管理的难点与破解[J].科技与企业,2013,22:131.

[2]张奇峰.强化管理层驻点 提升供电所管理[J].农电管理,2013,12:53-54.

[3]郝登朴.供电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山西电力,2006,01:18-20.

[4]杨宪邦.乡镇供电所管理的难点与破解[J].科技与企业,2013,22:131.

乡镇农村综合改革的难点与思考 篇4

农村综合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新时期我国农村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农村税费改革的继续、深化、延伸和发展,目标是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本文拟从镇农村综合改革的实际出发,对深入推进乡镇农村综合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省各乡镇按照中央、省、市、区统一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农村综合改革目标,坚持“巩固、推进、创新”的工作思路,深化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以钱养事”,服务“三农”发展;加强财政管理,提高保障能力;监管农民负担,落实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是过去长期积累下来的,有的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显现出来的。制约了乡镇农村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1、机构改革不全面。

一是区乡职责不清、权责不一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乡镇政府承担的职能有50余项,涉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环境保护、维护农村稳定、社会事务等方面。其中区对乡镇下达的指标任务30多项,考核项目有20余项,其中一票否决的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计划生育、信访、环保等,一些本该由区级部门承担或者仅需乡镇配合的工作,也交由乡镇办理,区乡职责不清,权责不一。二是乡镇机构改革过于单一,存在“下改上不改”的问题。上级部门害怕乡镇改革后会出现“权利真空”,一边喊叫着要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一边却在强调其部门利益的重要性,要求在乡镇改革中上下对口,保留人员或增加编制。

2、“以钱养事”运行不畅。

一是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三年过渡期,过渡期完成后如何完善,上级没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二是宣传发动不到位,农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新机制运行监管体系不全。三是政府组织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监督管理不到位,服务主体处于“难得管、没人管、管不了”的状态。四是服务项目由政府确定,服务主体由政府指定,没有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缺乏活力。五是服务主体不强,中心服务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人事管理不明确、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不高。“以钱养事”的手段还很薄弱,对政府的依赖性高。六是农村公益性服务项目合同中宏观约定的内容多,项目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化问题,随意性较大。针对性不强。量化考核存在凭个人关系、印象好坏评分,搞形式、走过场或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导致考核失真、失实。七是乡镇城建、农机、文化市场管理、畜牧防疫等方面的执法管理工作,由于服务中心不具备相应执法资格,而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因力量不足,无力承担全区的执法任务,导致乡镇出现执法“真空”,管理缺位、断层,行政执法管理职能弱化。

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当前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无钱办事、债务沉重的问题比较突出,村级公共服务能力与村级财力的矛盾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村级组织的组织功能,该办的事办不了,所承担的公共职能无法履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随着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村级组织运转困难,发展村级经济受到制约,消化债务来源少、进度慢,影响农村和谐建设。

4、惠农政策落实难。一是少数镇村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不截留、不挪用,实实在在将补贴资金发放到户就行了。造成惠农政策宣传广度和深度不够。二是部门协调配合偏差等因素导致粮补面积核实存在不合理情况。三是补贴点多面广,部门权责不清,程序复杂,行政成本高,形成“广大农民受益、乡镇和部门作难”的局面。特别是乡镇财政所工作量大面广,人力有限,经费不足,且责任被过度放大,影响工作积极性。

二、对策建议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意义更深刻,任务更艰巨。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不只是乡镇政府自身的问题,还涉及到县(市、区)及以上政府的改革,必须是上下结合,上有县(市、区)体制改革的跟进,下有乡村治理结构的变革。二是根据乡镇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框定政府职责,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黼和运行机制。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努力提高农村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2、完善“以钱养事”机制。

一是省委省政府应尽快出台巩固完善全省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的指导意见,以更好地适应基层管理和服务新形势的要求。二是完善“以钱养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以钱养事”资金分配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强化公益服务的物质手段和经费保障。三是研究完善公益服务人员管理、服务合同管理、服务绩效考评、乡镇行政执法等方面的制度办法。

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也是建设现代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要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通过理清思路、制定政策驱动,结对共建、实施帮扶助动,增强后劲、兴办产业推动,整合资源、依托优势促动,创新方式、借助市场拉动,夯实基础、建强班子带动等措施不拘一格地增大村级集体收入规模,增强村级自我发展能力。

4、加强农村财务管理。

一是继续推行“村财民理乡代管”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严把民主决策关、程序运作关、资金安全关、审计监督关,坚持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推行民主理财,强化过程控制。利用搭建的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收支行为,加强对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二是按照“杜绝新债、锁定旧债、分类处置、多渠道化解”的原则,积极探索化解镇村债务的办法,严格控制新债的发生。

5、高效落实惠农政策。

人社局工作难点 篇5

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 推进人社工作

2010年,新成立的人社局,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全新的服务理念,迈开了新的步伐,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把民生为重、人才为先为工作主线,以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扎实工作,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有新的发展,为继续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们存在的许多问题和不足,经过机构改革和职能整合,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范围越来越广,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多,肩负的责任更加繁重。从过去的工作和面临的形势来看,工作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

一、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急需构建

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人才就业公共服务应该主要依赖公共财政的支持。但是现行的财政供给制度不能适应人才就业公共服务的需求变化当前。同时我县人才就业公共服务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公共服

务体系机制。在很多情况下,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是依据上级部门的指示或者考虑机构自身的收益情况开展有关就业公共服务。

二、公务员培训有待进一步增强

培训是公务员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往往偏重任用、升迁和调动等项工作,忽视了公务员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对抓培训工作思想不够重视,工作力度不够强;而且不少公务员自认为在大中专院校已接受正规、科学、系统的教育,无须在工作中进行“再加工”,以干代训就行了,因而参训热情不高,欠缺积极性、主动性,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

日前,培训方式手段单一,培训质量不高。培训内容结构不合理,重政治理论学习,忽视经济理论学习,强调理论培训,忽视业务知识、技术知识和岗位能力培训,强调分层分级培训,忽视按需施教、分类培训,而且涉及扩充知识、增强能力和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内容也较少。培训的实践性较差,针对性不强,培训与使用相脱节,既使培训失去了目的,也使培训者缺少动力,造成学非所用的现象。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仍然比较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多方位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效果显著,但是,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普通存在着就业的低层次性和不稳定性。由于大多数农民工主要从事体力和技术程度较低的临时性工作,随着年龄增大和体质的衰退、加上各行各业对劳动力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靠“吃青春

饭”和“干体力活”的民工将面临新的转移问题,相当部分仍在劳动力年龄内的农民工很有可能将不得不返回农村“重操旧业”。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社会性问题还表现在:由于亲人成年累月外出打工,缺少亲情、情感缺失和观念冲突正在冲击着一些农村家庭结构。因为单独外出打工使夫妻产生矛盾导致家庭解体的现象增多。由于子女常年外出打工,老年人体弱多病无人照料,农村人口的老年化问题日益突出。

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任务艰巨

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任务越来越重。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劳动争议案件大幅上升,群体性上访和信访案件不断增加,处理难度越来越大。而且劳动保障工作直接面对社会弱势群体,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工作人员少与工作量大的矛盾日益突出。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及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持,我们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经济发展要求明显不相适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

近年来,大学生在择业方面,存在一味选择好单位、专业对口单位,而不愿“屈尊就驾”进企业、下基层,专业人才的相对过剩与技能人才的相对不足成为用工矛盾的主要方面。

观念上,重学历、重普教,轻技能、轻职教的观念还比较普遍,重使用、轻培养、重仕途、轻技工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引进企业落户

过程中,一批新兴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中技能岗位急缺技能人才,导致社会普遍出现的“技工荒”现象。因此,招商引资依靠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不可能长久,只有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形成人才优势。

民政救灾工作难点及对策 篇6

灾害应急救助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当时社会保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做好救灾工作是践行民政部门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救灾工作不断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形势、与时俱进,开拓性地开展民政救灾救济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基层的民政救灾工作人员,我在工作中有一些工作感悟和认识,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救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㈠在灾害救助应急工作中,有些部门职责不清,职能分散,相互间缺少沟通各自为政以各自业务为主管,影响了救助的时效性。农业、国土、水利、交通等部门掌握的灾情数据与民政部门不统一,在报灾、查灾、核灾过程中时间久,效率低,相互之间的配合不协调,导致在上报时间内无法完成。

㈡灾害数据核实困难,灾情评估没有统一标准。灾情统计数据是救灾、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灾情统计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资金分配的准确性和政策落实的有效性。但实际工作中,没有一套科学、客观、完整的灾害评估系统,灾情数据的采集主要是依靠人工实地查看,灾情数据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受灾的具体情况,随意性很大。

㈢救灾工作法规不健全。救灾工作基本处于有政策规定,缺乏法律保障的状态,以致干部、群众对救灾工作的法律意识不强,社会法律责任不清,造成损失难以法律制裁。有的单位以及个人,以种种借口,拒绝承担救灾任务和义务。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各级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由于我们防灾、抗灾的能力还很有限,自然灾害的损失不能避免,因而在同灾害斗争中,加强救灾工作尤为重要。针对救灾工作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重救灾轻防灾。地方政府和部门缺乏防灾、减灾意识,把主要力量都用在救灾工作上,缺乏防灾减灾工作的宣传教育。对救灾工作采取“亡羊补牢”的方式,即使救灾工作做的很好,但造成的损失却无法挽回。

㈡救灾工作方式老化。救灾工作还是国家包办,民政部门封闭管理,还没有实现救灾救济工作社会化。应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参与抗灾救灾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害救助的整体效能,共同参与到救灾救济工作中来,探索救灾工作新途径。

㈢救灾工作管理落后。救灾工作还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法制化建设,对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拓展救灾业务,完善救灾体系,处理好不断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必要的调查研究和政策措施。旧的救灾法已难以适应新时期救灾工作的需要,出台新的综合性救灾法规已迫在眉睫。

㈣救灾业务建设滞后。这项工作还仅限于“发钱、发物”的简单劳动。如果要扎实有效地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灾区,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做好倒塌房屋重建的选址、规划,使复建房屋远离林缘地带或低洼处,避免火灾和洪涝的侵袭,防止出现二次灾害的发生,并在初次建设和相关设施建设上,考虑防灾工作的重要性,如在避难场所建设上,在初建体育场等公共设施时把避难灾民需要的水、电等生活用品相关设施考虑进去,以硬性文件要求,确保防灾工作由被动变主动,防止重复建设,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

三、几点建议

㈠加大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正确宣传我国的抗灾救灾和自然灾害情况、防灾减灾基本知识和技能,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增强自救和互救能力。防灾减灾教育要从小抓起,常抓不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全民的减灾素质。

㈡加大救灾人员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救灾工作水平。随着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逐步建立,救灾工作日益科学化规范化,对救灾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特别是基层救灾部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对现代科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多,甚至不会应用。为此,应该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救灾工作的整体工作。

㈢新的《自然灾害统计制度》要求,自然灾害,特别是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查、核、报要突出一个“快”字,规定县民政部门在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要尽快到达灾区现场,在2个小时内基本查清灾情并上报,工作难度较大。如

出国政审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篇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和对外经贸合作、科技交流日益广泛,我县党员干部及其它人员因公出国逐年增多,类型也呈多样化。作为县一级如何把好出国人员政审关?真正把那些政治过硬、思想先进、作风扎实、纪律严明、专业精通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好的人员派遣出国;防止那些政治立场不坚定、出国动机不纯,可能会有损国格的人员派遣出国;以及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等,都成为我们组织部门出国政审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此,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通过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我们认为目前县一级出国政审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难点:

难点一:有部分人员对出国政审工作认识不足,有的人甚至认为政审不过是例行公事。工作中,我们了解到多数出过国的同志反映,出国手续繁多、复杂,期望政审能简化快捷,许多基层单位经办人也大多认为出国的大多是党员领导干部,大概、估计不会有什么问题,易出现思想上麻痹,把关上放松,工作上例行公事、走过场。

难点二:出国人员自己来办或领导打招呼,易影响政审人员严格把关。实际工作中,在县一级因公出国人员以科级干部或各单位“一把手”居多,如我县XX年四批4人因公 出国人员,都是科级干部,其中3 人是单位“一把手”。因此,在政审中有时是领导干部本人,或者是领导干部打电话催办,要求快办,这样易干扰经办人按部就班审核的步骤和程序,不利于严格把关。

难点三:凡来组织部门办理出国政审的,都想随到随办,留给政审的时间紧张。凡是前来办理政审的大多都火急火燎,有90%以上要求立即办,并都说不快办将影响下一步护照签证的办理。而政审需要填表、请示领导、查档、调查、走访等许多程序,少则一天,多则几天,这是一对不好解决的矛盾。

难点四:出国人员中,尤其是领导干部出国,一般不愿将出国事宜公开,不利于政审公开透明和群众参与监督。约占一半以上领导干部出国,在办手续时和出国前都不愿在本人所在单位公开出国事宜。如我们到有些单位去调查,问到某某领导要出国,其现实表现情况时,被调查群众感到惊诧,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难点五:部分单位政审工作流于形式,严格政审把关不够。由于出国者多数是县直各单位和企事业的负责人,在基层单位把关政审时往往流于形式,只是有关人签个字,单位盖个章;这些人往往与组织部门也熟悉,受人情关系以及申办人自述时间紧张需要急办等因素影响,我们经办人有时也会迁就照顾。

难点六:对农民、个体私营企业人员以及劳务出国人员政审不好把握。按有关规定,就是一名普通农民因公出国,也要县委办理政审手续,作为县委,对科级干部比较了解,而对一名普通农民表现的确不易调查和把握,有时还是在外打工的农民。如我县曾有一位农民在张家港打工多年,98年被外派到日本打工学习,却回到县里要求政审,我们感到很难把握。

难点七:出国政审经办人培训少,随着人员流动,业务不精,影响了政审的效率和质量。

难点八:出国人员办出国手续时急促迅速,而回国人员上缴《出国人员鉴定表》时却都被动迟缓。我县出国人员中,约占70%出国人员出国时都想急办,而回国后多次催要“鉴定表”时迟迟却交不出来。

政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多,我们归纳的八个难点只是粗浅认识,虽然目前我县在政审中还未出现什么大问题,但一些难点问题不及时解决,势必会留下事故隐患,针对我们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解决。

对策一:吃透精神,把握政策

一是我们组织部门有关人员要自觉学习省、市有关出国政审方面的文件,切实领会文件精神实质,把握政策界限,提高业务素质。二是以会代训。组织乡镇组织委员和县直人 事股长认真学习,明确政审的政策、原则、程序、方法、要求、责任等内容。三是向兄弟县区学习,有问题多向上级请示,不符合规定的事情坚决不办。

对策二:提高认识,明确意义

通过认真学习文件和政策,要让大家做到“四个明确”:明确出国政审是出国人员管理诸多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这一关把得不好,势必会给其它环节和出国人员管理带来重大隐患。明确出国政审既是党和政府赋予组织部门和各级党委的权力,更是交给我们的重要责任。明确出国政审服务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对改革开放政策的信任程度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明确党员干部出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只要出国在外,就是普通的一名中国人,其一言一行都直接关系到中国对外形象。

对策三:分工负责,集体会审

虽然组织部门是出国政审的综合管理部门,但要做好这项工作,仍需各个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我县把相关的公、检、法、纪委、保密、外事等部门都列为出国政审工作责任单位,对出国人员实行六部门分别审查,共同负责,最后由组织部门综合作出结论。这样可以比较全面了解出国人员情况,提高政审工作质量。

对策四:坚持原则,严格把关

省、市对出国政审的条件、标准、程序都有一些要求和 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我们认为要切实做好“查、访、会、把、审”五个环节。即一查:查阅申请出国人档案,了解历史情况;二访:到申请人单位实地调查,了解现实表现;三会:由相关部门集体会审、共同把关;四把:由各级层层严把政审关,逐级落实负责制;五审:对出国人员出访期间的表现进行审查。

对策五:实行公示制,让群众参与政审

对出国人员,我们在单位或出国人到组织部申请办理手续时,开具一个公示函,要求在出国人单位以一定方式公示,请群众一同来参与政审,提供出国人有无关于经济和其它方面问题的情况。

对策六:提高效率,服务基层

上一篇:会计培训学习的个人总结下一篇:中学生初一记叙文范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