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快递行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快递行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共8篇)

我国快递行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篇1

摘要:本文对我国当前快递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旨在为促进快递业的健康发展和维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快递业问题分析对策探究

近年来由于B2C电子商务和团购的迅猛发展,对快递业务的需求日益剧增。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我国快递业起步较晚,作为新兴行业,快递由于“快”,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因其“新”,行业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因此各类纠纷频现,已成为当前消费投诉、处理及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网商重要聚居地的浙江义乌,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刚刚公布了对快递行业的调查报告,据调查,快递行业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快递企业服务不规范。与此同时,国家邮政局日前在官网上公布,因存在未经许可经营快递业务、超地域经营快递业务、侵犯用户权益等问题,56家未经许可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被取缔,其中不乏龙头企业的加盟网点。

一、快递业存在问题

1.快递市场鱼龙混杂 服务水平低下

根据《邮政法》和《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的规定,快递企业应当公示其服务种类、营业时间、资费标准、快件查询及损失赔偿办法等情况。然而,当前快递服务行业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挂靠单位多,进入退出快,经营者鱼龙混杂,其中一些资质不完备。部分快递服务企业未按规定公示或公示制度不规范,收费标准随业务量大小、旺季淡季随意调整。

更值得注意的是,快递员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教育培训跟不上,业务素质不高,而消费者多与派收员打交道,有的根本不知道公司在哪里,手中也

只有快递单。义乌市的调查表明,消费者认为“派收员态度恶劣”的占比达到15.0%。①

2. 快递合同霸王条款多

快递业逐渐暴露出来的诸多霸王条款也正受到社会的关注,快递格式合同和行业潜规则严重影响了契约公平性,说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对等。近年来曝光最多的案例如:要求客户先签字后验货、不主动告知客户报价服务、未保价快件只能按运费的3~5倍进行赔偿、任意设定以“不可抗力”为由的免责条款等。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存在给消费者造成了诸多困扰和不满,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3.消费者索赔难

快件由于快递企业的疏忽而发生问题的时候,客户的维权往往异常艰难,即使客户花钱购买了报价或保险服务,由于快递服务的特殊性,要完成一单货物的运输可能跨越数个城市甚至国家,快件也会经过多人的操作,而权责划分的模糊使得客户在理赔时往往面临责任推诿的情况,无法及时得到赔付;更有甚者,无视客户的诉求,用粗暴的言语和肢体行为回绝客户,无视运单条款中所承诺的赔偿责任。

武汉的小王经营着一家小饰品网店,月均快递量数千件,由此带来的快递遗失问题也时常困扰他。就他的网店销售情况而言,每单快递商品价值并不高,几十元钱的居多,要是遇到快递遗失,他往往选择放弃索赔,因为一旦选择索赔,付出的精力远远超过这几十元钱的价值。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快件遗失、交付拖延等引发的维权艰难、复杂,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根据义乌市对消费者的调查,遇到与快递公司发生服务纠纷时,选择向工商12315或消费者保护协会投诉的仅占1/3,一多半的消费者仅限于与公司客服交涉;选择向邮政等监管部门投诉的占比仅为7.5%,有3.5%的消费者则干脆选择不投诉。对很多消费者而言,一旦快递物品损毁或丢失、内① http:///jrzg/2011-07/13/content_1905190.htm

件短少,就要面临找网店、快递公司、快递员等多方面来维权,十分牵扯精力,这也是部分消费者选择不投诉的原因。

4.快递变慢递

客户选择发快递是因为快递的时效性。国家及快递企业对不同类型快件的时效性都有明确规定。据国家邮政局统计信息显示:快件延误是造成消费者投诉的第一大原因,占到每月投诉总量的33.4%~58.8%。反映了快递企业在履行承诺实效方面的失信。

5.快件运输过程中安全问题

快件运输运输过程中安全问题是经常引起消费者投诉的第二大原因,诸如快件遗失,电脑变石头,短斤缺两损毁等等。占到每月投诉量的27.8%~45.7%。快件操作员在分拣、装运、搬卸是的粗暴操作易引起内件损毁或丢失、不良商家将客户贵重物品掉包,食品开封偷吃等现象都反映出快递企业经营时的不负责任及欺诈行为。

6.侵吞代收的客户货款

代收货款时快递企业的一项增值服务。但一些快递加盟商及小快递在收到代收货款后溜之大吉,对客户的利益造成极大损害并破坏了行业名声。虽然代收货款而引起的投诉在量上少于前两种,但作为一个基于客户信任才能长久经营的行业,此种现象折射出个别快递企业管理的漏洞,从业者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②

二、对策探究

1.加强行业监管,采取行业动态分级管理 促进快递法规建设

“需要对快递行业实行常态化的动态管理、分级管理。”快递行业专家、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说,快递行业可参照宾馆的管理模式,对不同星级企业提出不同要求。“比如两星级公司,绝对不能承担2万元货值的运输,三星级以上可承担2万元以上快递,并明确公示。不同星级企业按不同标准交足保证金,一旦承揽超星级的业务,就要进行处罚。” 2011年6月1日,国家邮政局讨论并原则通过《2010年快递市场监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会议认为,②殷华 论诚信是快递业升级转型须跨越的鸿沟,【J】 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16期36页

报告充分反映了快递业务发展情况,切合快递市场监管工作的实际,展现了快递市场监管的真实现状。马军胜表示,实施监管是政府管理的有效手段,快递市场监管是邮政业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全面贯彻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制度实施的第一年,对快递市场的有效监管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邮政市场监管的重要职能。

再者,需切实监督快递企业加强员工培训。“将培训情况作为考核目标,将人员素质作为行业标准。”专家认为,关键是建立制度,将培训成效作为快递企业的“淘汰法则”。2011年7月5日,国家邮政局审议并原则通过《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针对快递业务全过程作业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质量控制点,规定基本要求,旨在指导快递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管理,解决因快递作业不规范引发的服务质量问题。

2.快递合同修订 消费者应参与

在目前的快递业中,通常采用快递详情单附带格式条款,在消费者发送快递之前签订。对快递详情单背面的合同条款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邱建国认为,格式合同的修订,应当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特别要重视消费者的意见。“对于目前诸多快递企业发布的格式合同,对于消费者的选择来讲只有两个,要么签字,要么就不邮寄。对于合同里面的条款内容,几乎没有发言权,条款不能修改。”邱建国说。“不保价的情况下给予运费3倍的赔偿,这个3倍是哪来的?”北京律师协会合同法委员会副主任高子程认为,在格式条款的修订上,快递行业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既要做到合同内容公平、合理,也要注重程式性,尤其是要尽到向消费者说明和提醒的义务。,快递行业应对格式合同进行一次彻底修订,邀请主管部门、消费者、行业专家等相关人士参与,形成一份各方认可的合同。

3.修订权责规定 实现快速理赔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次看似简单的快递服务,涉及《合同法》、《邮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部法律。如果消费者与快递公司发生纠纷,首先可向工商部门反映,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维权。此外,因为快递公司与消费者签署的快递单据主要受《合同法》约束,还可以向法院起诉。既然交通事故都有快速处理办法,对一些权责清晰的快递纠纷,国家相关部门或者也可以考虑出台快速理赔办法。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修订、细化相关法律,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便利。让消费者敢于维权且维权后能很快地得以解决。

4.快递企业应自律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建立企业诚信档案

快递企业内部应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培训,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企业本身应重视内部文化建设。再者可以按照企业信用评级标准,为快递企业建立诚信档案,进行等级划分,其结果直接面向社会,客户可根据这个评分来选择快递公司。这样有利于对整个快递行业进行社会监督,优胜劣汰。即可加强行业内部企业的良性竞争,又可以对企业施加压力,促使其加强管理,提供更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① http:///jrzg/2011-07/13/content_1905190.htm

我国快递行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篇2

面对发展如此迅猛的跨境电商,手握物流资源和优势的线下配送企业———快递企业也开始纷纷相中这块大蛋糕,实施跨界经营,甚至有部分快递企业开始打造自己的跨境电商平台,以期实现线上交易、线下配送一体化的强强联合的经营战略。

1 我国快递企业涉足跨境电商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内很多快递企业都开始不同程度地涉足跨境电商,其中尤以顺丰速运、圆通速递、申通快递、中通快递及韵达速递等快递公司较具代表性,主要模式有自营电商网站、搭建电商平台和从事跨境电商转运业务三种。

1.1 自营电商网站模式

自营电商网站模式主要以顺丰速运为代表。顺丰速运是国内较早涉足电商业务的快递企业,在2012年5月开始上线顺丰优选电商平台,以优质安全的美食网购商城为定位,主打生鲜类产品。随后顺丰优选与轰动一时的嘿客商城合并,顺丰优选也由一个垂直生鲜电商平台转变成一个综合类电商平台。在此基础之上,2014年4月,顺丰速运开始运营海淘项目“海购丰运”,正式涉足跨境电商。用户通过在“海购丰运”电商平台进行注册,顺丰提供在美国境内的地址和专用储物箱号供注册用户在国外电商平台购物,所购商品的验货签收、跨境运送和清关等物流工作都由顺丰负责完成。在此过程中,顺丰提供自助合箱、重新包装、全程包裹拍照和香港自提包裹等增值服务。其运作过程如图2。

“海购丰运”的这种模式从真正意义上仍属于国际转运模式,其时效性和物流费用等方面的弊端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消费者的认同度并不高。2015年1月,顺丰速运采用自营电商网站模式再次试水跨境电商,推出跨境电商网站“顺丰海淘”(SFHT.COM),直接切入跨境电商核心业务,网站所有商品都由“顺丰海淘”在全球范围内统一采购,客户订单产品通过海外仓直发或保税区两种形式进入中国。目前,“顺丰海淘”自营网站模式仍处试水阶段,经营商品以欧美、新澳、日韩等地的母婴、保健、美妆及个护等产品为主,虽然商品种类及总商品数量相对较少,但该模式在产品价格、物流成本和时效等方面的优势相对比较明显。

1.2 搭建跨境电商平台模式

此种模式主要以圆通速递的“一城一品”和韵达速递的“优递爱(UDA)”电商平台为代表。

“一城一品”电商平台是由圆通蛟龙投资集团旗下上海圆通新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倾力打造、主要以各地名优特产和农产品为主营商品的网购电商平台。2015年1月,圆通速递依托“一城一品”电商平台,在专做特产专卖的基础上,开通了海外直购业务———“海外闪购”,以德国厨房用品为主打商品,包括德国知名品牌双立人、福腾宝等。通过“海外闪购”,消费者在网上可以直接下单支付,提交身份证等相关信息后,由圆通速递进行清关,7~15天将原装商品从海外原产地直采直发送达到消费者手中,实现快速、便捷的一站式购物体验。但是,由于“海外闪购”只是搭建跨境电商的网上销售平台,除为入驻的商家和消费者提供货物清关和送达服务外,其在上线产品的品类和价格等方面并没有太多的优势。

韵达速递的“优递爱(UDA)”跨境电商平台于2015年2月开始运营,在充分整合自身的物流网络、客户资源和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推出了“优递爱(UDA)”交易电商平台,平台上的商家采用招商形式进驻,消费者在平台上直接筛选购买商品,下单支付后就近地点取货,实现“一单到底”。相对圆通速递的“海外闪购”,韵达快运的“优递爱”上线的产品品类相对多一些,主要包括母婴用品、美妆个护、营养保健、食品饲料、家居用品及户外运动产品等,但就目前经营状况来看,其平台的访问率不高,经营现状并不乐观。

1.3 专注跨境电商转运业务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申通快递的“美国申通快递”和中通快递的“中通国际”为代表,但实质上两家公司对跨境电商的涉入并不深,仍是以自己的主营业务为主,通过收购或与国外物流公司合作的形式从事跨境电商的转运业务。如申通通过收购的形式开通在美国的转运公司———“美国申通快递”,主要承接美国至国内的国际转运业务,而中通快递控股的“中通国际”则通过与欧洲地区性包裹服务企业合作的形式,主营国内至欧洲、美国、澳洲和新西兰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电商专线配送业务[3]。

此种通过收购或合作专业从事跨境电商转运业务的模式较好地依托了国外物流企业的资源,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专业管理优势,为跨境电商企业和消费者打通了国际转运的软肋,在降低管理难度、节约经营成本的同时,为客户提供了很好的快递服务和时效体验。如一般情况下,跨境网购的商品从下订单到送达消费者手中往往需要一个多月时间,但申通快递承接的从美国至国内的国际转运业务,送达时间只需要7天,而首磅价格也比其他物流公司低,这一点对跨境网购消费者往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2 我国快递企业涉足跨境电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快递企业涉足跨境电商在物流网络、物流运营及客户资源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由于快递行业和电商行业各自的行业特性,实际运营过程中,在跨境电商业务的具体运作、国际化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无法完全把握跨界经营中核心业务的运作及运营技巧

快递企业涉足跨境电商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跨界经营中专业化的问题。快递企业的核心业务是利用其物流网络实现对商品的快速分拨与配送,这与电商的核心业务类型完全不同,他们虽处于同一条供应链,但电商的本质是依托网络,对商品进行采购与推广、建立和管理销售渠道、对资金进行风险控制等,重点仍然侧重于商品销售和客户的维护、丰富商品种类、合理布局网页页面、激发用户消费冲动等,只是在销售的末端需要利用物流特别是快递来完成交易活动的最终完结,即快递和电商实质是在业务上充分互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业态,两者在管理模式、制度、流程、人才等各方面都完全不同。快递企业如果要涉足电商特别是跨境电商,相当于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并且是一个全球性的行业,在这个全新的行业里,快递企业原有的管理系统、制度、管理理念、经验、知识与技能体系等均不适用,需要重新建立一套新的管理体系、制度,配备一套新的专业人马,熟悉新的行业规则、流程,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运营技巧等,这对于原来处于供应链末端、管理相对粗放的快递企业来讲,无疑是一道最大的屏障。如某知名快递企业在涉足电商后,由于对电商行业的具体运作并不熟悉,导致其无法聚焦核心业务,战略的持续性也相对较差,最终成为公司运营的一块短板。

2.2 在企业经营理念及盈利模式转变方面存在很大不同

一直以来,快递行业都是以低成本经营策略取胜,运营过程中,以“货”为中心,通过标准化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其制定的各种KPI考核指标重点围绕货物送达的时效性、安全性展开,而对货物内在的品质及客户的消费喜好并不关注。而跨境电商面对的却是不断变化的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更强调以客户为中心,重点围绕客户的购物体验和订单进行各项经营活动,这与单纯从成本角度考虑的快递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盈利模式具有很大差别。很多传统快递企业对跨境电商的具体运营并不十分了解,如果仍用原来的快递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来管理跨境电商行业,势必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

2.3 核心竞争力不足于与现有竞争者展开正面竞争

目前国内电商行业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和饱和,在消费者群体中已形成良好的口碑和一定的消费习惯,同时,不管是国内电商业务还是跨境电商业务,对同一家电商企业而言在具体运作模式和运作技巧方面很容易借鉴和复制,因此,许多国内发展已比较成熟的电商企业在跨境电商成为“走出去”、“互联网+”等国家发展战略时,很容易快速响应,抢占先机,并充分利用自身的经营优势和经验,成为跨境电商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如京东全球购、天猫国际及苏宁海外购都是借鉴并复制了其国内的运营理念和经验,形成较具特色的“海外直采+开放平台”模式、纯平台模式和“自营+平台”模式,拥有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此时快递企业进军跨境电商行业,势必会与这些先入者形成正面的激烈竞争,不管是跨境电商业务还是互补性的快递业务在竞争过程中都会受到现有竞争者及潜在竞争者的直接冲击,且不说快递企业能否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现在电商企业展开竞争,但就其最擅长的核心业务———快递业务,也可能会因此丢掉半壁江山,这从京东自建物流、阿里布局菜鸟工程都可窥见一斑。

2.4 国际化运营的能力和经验比较缺乏

国内快递企业涉足跨境电商基本上都是首先发展国内快递业务,在此基础之上布局国际物流,最后利用自身物流网络和客户资源优势开始涉足跨境电商,因此,对快递企业来讲,必须同时具备国际化的物流运营能力和国际化的电商运营能力,除要解决国际货源的采购和仓储等物流问题外,更需要解决国际贸易清关、各国语言文化交流与沟通,以及国际采运配供应链网络与平台的掌控等一系列国际化运营和管理的问题,而一直以发展本土快递业务为主的国内快递企业,在这一方面经验明显不足,如部分快递企业投资的电商平台就由于在国际化产品运营方面缺乏相关经验,如今在经营上已面临窘境。

2.5 运营资金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于本身属于劳动密集性和资金密集性的快递企业而言,从事跨境电商还面临庞大的运营资金问题,电商经营也是一个烧钱的行业,要做到一定规模必须有大量投入,快递企业如果再涉足跨境电商,巨大的资金投入势必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压力,因此,不具备成本优势的快递企业如果进军跨境电商行业,其运营资金控制方面也存在较大风险。

2.6 既懂国际物流又懂跨境电商的综合性人才严重不足

2016年3月,国内民营快递大佬顺丰速运着力打造的电商平台顺丰优选再次换帅,这是自2012年上线以来短短4年间顺丰优选的第四次换帅,据分析,缺乏既懂物流又懂电商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团队是其根本原因[4]。虽然物流方面具有很能强的优势,但做电商则需要整合物流、产品及营销等一系列供应链难题,这对原本从事物流行业的管理层人员来讲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涉足跨境电商对快递企业来讲虽然在物流配送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其对国际供应链的管理要求更高,从货源组织到产品营销再到繁杂的国际贸易清关程序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国际化、专业化的复合性人才支撑,这些跨境电商人才既要有“淘小二”的电商功夫,又要有国际贸易的相关技能,不但要懂各国贸易和电商平台的相关运营规则和具体操作,还要对外国语言、文化、人文、心理、沟通技巧等全面了解甚至精通,甚至对国外政策、知识产权、区域习惯等也要了如指掌。而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跨境电商人才,很多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甚至由于缺乏这类综合性的跨境电商人才而导致其业务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高等院校虽然开设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和物流等专业,但跨境电子商务属于交叉性学科,专一的专业背景和技能并不能有效地保证跨境电商企业对复合性、综合性跨境电商人才的需要。

3 我国快递企业涉足跨境电商的基本策略

据美国知名数据分析咨询公司Forrester Research调查数据显示,在跨境网购消费上,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网购市场,虽然快递企业涉足跨境电商面临着诸多风险,但在跨境网购成为消费者的一种消费常态且众多知名电商企业如京东、阿里、亚马逊等都已开始自建物流体系的背景下,国内快递企业涉足跨境电商也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3.1 与现有知名电商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虽然跨境电商呈现爆发式发展的时代机遇,但鉴于国内快递企业涉足跨境电商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认为国内快递企业要想涉足跨境电商,首先保持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以此基础之上,利用自身在仓储、配送、客户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与现有知名电商企业在物流特别是网购商品送达的时效性、安全性、退换货的便利性等方面的软肋形成优势互补,与其结成战略联盟,以跨境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为两大核心企业整合跨境网购商品的采购、存储、销售、配送及管理等整条供应链,在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方面形成全面融合,使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战略联盟体。

3.2 建立海外专业仓储配送中心,解决境外商品采储配问题

对于跨境电商而言,海外商品的集配是其最大的短板,而快递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专业化的分拣、仓储、配送等方面的优势,在跨境电商的主要货源地建立海外专业的仓储配送中心为跨境电商企业解决这一难题。海外专业仓储配送中心最大的优势就是客户下订单后,跨境电商采用传统外贸的方式将采购的商品批量发货到海外仓储配送中心,然后商品通过海外仓储配送中心实现本土化的集货、存储、分拨、配送以及退换货等一系列物流方面的服务,通过双方信息的互融互通,可以对跨境电商的需求实现快速响应,时效快、效率高、成本低,管理难度降低,客户满意度提高,从而增强海外网购消费者对跨境电商和快递企业的粘性,提高复购率,形成良性循环。但在建立海外专业仓储配送中心时,需要注意的是其主要适用于不易压货、销量大、周转快的热销产品,否则会造成库存成本的上升,同时,对跨境电商企业的库存管控、营销管理和信息的互融互通要求较高,需要双方高度互信。

3.3 整合优势资源,从通关业务入手

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各目的国在海关查验方面都加大了力度,而由于相关跨境电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监管、结汇、税收方面也没有形成统一、稳定的适用制度,跨境网购的个人消费和一般贸易的税率又不一样,这给跨境电商商品的关税征收,检验检疫造成一定的困难,对货物的通关形成了很大阻碍,买家弃货、引起纠纷的概率大大增加。如果快递企业能够将自己掌握的跨境网购消费者的信息和运输数据与跨境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和货品信息及海关各口岸的数据进行有效对接、整合,则能大大提高跨境商品的通关效率,无论是对跨境电商企业,还是海关、跨境网购消费者都不无裨益[5]。

3.4 建立销售终端线下体验店,提高跨境网购消费者的线下体验

除了物流环节,由于网上销售的独有特点,网购消费者只能凭借商品的图片、介绍和用户的反馈信息等来确定其购买行为,加之跨境网购过程中存在的语言习惯、文化差异等因素,造成跨境网购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相对实体店来讲并不太好,而建立销售终端线下体验店为跨境网购消费者提供如实体店般的购物体系则是快速提高跨境电商消费者购物体验、增强客商信任的一剂良药。快递公司可以综合利用自己的配送网点,将跨境电商商品的售后如产品的安装、调试、维修、退换货及逆向物流等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跨境电商线下体验店,切实解决消费者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提高跨境网购消费者的线下体验,增加客户的回头率。

参考文献

[1]佚名.跨境电商2015年增速超三成有望成外贸增长新引擎[EB/OL].(2016-02-23)[2016-04-15].http://kuaixun.stcn.com/2016/0223/12592307.shtml.

[2]黎彩慧,张开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23):71-74.

[3]佚名.快递进军海淘,电商急忙“插脚”[EB/OL].(2014-04-11)[2016-04-15].http://www.sd566.com/zhuzhan/wlzx/20140411/12774.html.

[4]佚名.四度换帅折射顺丰商业困局不差钱差人?[EB/OL].(2016-03-09)[2016-04-15].http://business.sohu.com/20160309/n439833298.shtml.

我国快递行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篇3

关键词: 税务代理 有效需求 供给

中图分类号:F810.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19-02

一、我国税务代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税务代理行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但与国外比较成熟的税务代理行 业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务代理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税务代理市场比较完善,如 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税务代理市场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市场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据 有关资料的统计,日本约有85%以上的企业委托税务代理机构代办纳税事宜;美国有50%以上 的企业和近100%的个人委托税务代理人来代办纳税。而我国目前委托税务代理机构进行纳税 事宜的纳税人仅占9%,这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税务代理市场的有效需求呈 现明显不足,且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原因是:一方面由于税务代理业起步较晚 ,相关法律不健全,造成了税收征管手段落后,税法执行不严,纳税人纳税意识差,税务代 理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规定了10种 注册税务师(CTA)可以从事的业务,但从业务性质来看这些并非法定业务,加上绝大部分 纳税人对税务中介认知度较低,认可度也较低,仅有服务性业务,没有法定业务,税务中介 很难做大,而且其他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从事税务代理,造成了税务代理机构的业务 量少、竞争激烈。

2.税务代理有效供给市场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税务代理市场的培育严重滞后,尽 管从我国税务代理发展较好的沿海地区来看,似乎税务代理机构的数量已能满足当地纳税人 的需求,但从税务代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税务能力来看,有效的税务代理仍然是供不应求的 ,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果从全国范围来说,我国更是缺乏专业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 税务代理人员。据统计,我国现有经国税局审批的税务代理机构近2000家,其中合伙制事务 所近300家,从业人员4万人,其中执业的注册税务师仅2万多人。而日本税务人员仅有13万 人左右,但从事税务代理的人员就达30万人,大大超过了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而且日本的税 务代理资格的准入控制非常严格,根据《税理士法》的规定,律师、会计师及经过税理士考 试合格者,具备税理士资格。但是这些人还必须在日本的税理士联合会登记注册,并经审查 合格,发给“税理士证”后,才能以法定身份从事税理士业务。因此,我国税务代理供给市 场缺乏新型税务征管体制需要的专业技术过硬的代理人员,税务代理队伍无论从数量、素质 、年龄上来看,与普遍推广税务代理的要求不相适应,供给市场严重贫乏。

3.税务代理法制不完善,约束力软化。税务代理是一种法律行为,属于民事代理中的委托代 理,必须以具体的法律法规为依托。实行税务代理制发展较好的国家,都有较健全的税务代 理法规相约束。目前,我国的税务代理法规主要是《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注 册税务 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注册税务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有限责任税务师事务所 设立及审批暂行办法》和《合伙税务师事务所设立及审批暂行办法》等。这些法规,为税务 代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都是“暂行办法”、“暂行规定”,且出台 较晚(我国税务代理实践开始于1985年,但直到1995年9月国家税务总局才发布了《税务代 理试行办法》),法律级次偏低,权威性不高,相应的约束力也较弱,加上缺乏有效的监控 制度,制约了税务代理业的发展。

4.对税务代理行业监管不到位,缺乏自律管理。在我国,税务代理行业管理形式上采取了以 政府行政管理为指导,行业自律管理为辅的双重监管模式,即由国家税务总局下设的注册税 务师管理中心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税务代理行业进行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管理中 心与协会大多是一套班子,具体职责划分不明确,行政职能与自律职能交叉,管理体制不健 全。此外,从税务代理机构的地位来看,它是协调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双方利益的中介机构, 而且是独立、公正的中介组织,但在现实操作中,尽管大部分税务代理人都有自律的意识和 能力,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目标,结果往往造 成有的税务代理人更多地从税务代理机构的经济利益出发,而忽略行业自律的局面。在这种 制度不健全和税务代理人员的“不自律”环境下,税务代理行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5.税务师事务所内部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由于缺乏严格的对税务代 理行业的监管,以及没有明确的对税务代理行为中对受托方法律责任的规定,因此,有的税 务师事务所并未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事务所内部管理制度,而且平时开展业务时大多 依靠税务代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或者主观职业判断进行,致使事务所的服务质量不高,甚至加 大了事务所的执业风险,损害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和委托代理的愿望,影响了税务代理行业的 执业信誉。

二、推动我国税务代理行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国外税务代理行业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笔者提出以下解 决对策:

1.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培育税务代理市场。税务代理制度的需求包括国家、纳税人和税务代 理人三方面的需求。从需求程度对总需求实现的影响权重来看,应是纳税人需求、国家需求 、税务代理人需求。但由于我国税务代理制度属于供给主导型,往往过多地强调国家的需求 ,对纳税人和税务代理人需求重视不够,加上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纳税人对税 务代理未及时做出反应,过多地强调纳税人自觉地通过税务代理来履行纳税义务是几乎不可 能的。因此,笔者认为,不能只靠有效需求的自动产生,而应利用外部力量来创造有效需求 。借鉴美国和日本税务代理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发展培育我国的税务代理 市场:一是大力加强税务宣传工作,增强代理意识,并通过道德谴责与法律制裁来加大纳税 人违规行为的成本,促使纳税人形成良好的自觉纳税动机与愿望。二是制定一些发展税务代 理市场的政策。2006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 》,规定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应于纳税年度终了后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这一项政策出台,促使了符合条件的纳税人自觉地进行了所得申报,其中 也有不少纳税人通过委托税务代理机构代为申报,从这一政策出台后的效应来看,我们不难 看出一项有效的政策不但可以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更可以促进税务代理市场的发展。因 此,国家应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依法治税的需要,相应地明确CTA的法定业务范 围,如确定企业办理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必须提供由CTA出具的纳税调整鉴定书等,从 而创造出更多税务代理的有效需求,促进税务代理市场的发展。三是进一步以立法的形式明 确税务机关和税务代理机构的职责,严格划分代理和执法的界限。税务机关不再包揽本应由 纳税人自身应完成的事务,而是通过发挥税务机关税收稽查的作用,对纳税人和税务代理机 构的加强管理,促使纳税人有更多的愿望寻求税务代理中介服务。

2.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准,提供有效供给。税务代理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 度, 如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 质量。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发展。另外,国家应适当规定税务代理的法定业务,加强行 业管理,提高税务代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防止行业中的恶性竞争,为纳税人提供 高水准、高质量的智能型服务。

3.健全税务代理制度,提高法律级次。从目前发达国家税务代理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几乎 都是由于以正式立法的形式确定了CTA制度,使得税务代理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相比之下 ,我国在税务代理方面的相关法律级次较低,加上相关规定较为模糊,如代理双方责任不清 等,都制约了税务代理市场的发展。因此,我们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加快《中国注册税务师 法》的出台。目前要先抓紧制定《税务代理试行办法》的配套措施,日趋完善后,在适当时 机由人大批准颁布《注册税务师法》。另外,还必须制定代理程序法、税务师事务所组织章 程,注册税务师协会章程等专门的法规,以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税务代理市场的运作。

4.建立行政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体系。鉴于我国税务代理尚属初创阶段,为保证其 健康发展,税务代理行业应当借鉴财政部管理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路子,走行政监督与行业自 律相结合的道路。行政监督主要指税务部门对税务代理中介服务从宏观上给予指导,包括制 定具体的法规、实施细则,负责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的命题和注册登记手续的审批。目前, 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地方一级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严格管理,规范行为,避免徒有虚名, 要真正将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5.逐步拓宽注册税务师税务代理的业务范围。目前,大部分税务代理机构仅仅开展的是税务 代理的传统业务,如办理税务登记、代理记账、代理申报、领购发票等,而对税收筹划、建 账管理、办理退(抵)税等业务较少,因此,应通过提高代理人员素质,以立法形式拓宽注 册 税务师代理的法定业务范围、加大纳税人对税收筹划等较高的税务代理业务的正确认识等途 径完善和补充税务代理业务体系。

马克思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但事物的发展的总方向、总 趋势却是前进、上升的”。尽管我国税务代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但是,我 们也应该看到,今后随着我国税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国家对税务代理这一行业的重视,我 国税务代理制度将逐步规范和完善,税务代理行业将能更好地赢得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欢迎 与信赖,其发展道路也会越来越宽广。

参考资料:

1.张林.从日本经验看我国税务代理制度.财政与税务,2003(5)

2.徐鼎.从代理需求看税务代理的定位.涉外税务,2006(2)

3.张晓平,左进明.注册税务师行业法律规制研究.税务研究,2006(11)

4.权立枝.我国税务代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税务研究,2005(3)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我国快递行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篇4

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业监管取得了较大进展,在防范银行业风险、促进银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注意的是,中国当前的银行业风险仍然十分突出,银行业的监管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市场日益开放,如何通过健全银行业法规体系,改进监管理念、方式和手段来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对于促进金融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足,市场约束机制不够。

我国银行缺乏准确和及时地公开披露信息的激励。出于对银行风险状况的担心等原因,我国政府和监管当局对银行公开披露信息的强制性监管规定和法律制裁措施的力度不足,导致银行缺乏准确、及时地公开披露信息的激励。

另外,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落后,难以提供公正、客观的评级信息。我国评级机构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受资金规模、法律支持、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它对被评级对象还存在一定的利益依赖关系,没有成为真正独立的信息提供机构。

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存在的上述问题,使市场参与者无法判断银行经营状况的良莠,缺乏实施市场约束的决策依据,尤其是虚假、非充分性财务信息还会误导市场参与者的判断力,导致逆向选择行为。

(二)监管方式单一,过于依赖外部监管

在市场经济下,金银行监管的方式大致有三种:即金融当局的外部监管、金融机构的自我管理以及社会监督;所采取的手段也主要有三种:即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然而,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外部监管,自我管理虽有,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完善;行业自律组织很少,而且还没有发挥大的作用。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银行业只是偶尔进行检查,没有形成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体制缺陷。从监管手段上来说,监管应是依法进行,而现实情况却是法规不健全、实施细则缺乏,造成在具体的监管操作中时常出现无法可依、执法困难、约束力不强、操作随意性大等现象,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另外,还没有多少监管的经济手段。

(三)监管法律滞后,相关监管法规不完善

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尚待健全。我国现有的银行业监管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在现已出台的银监法中,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法规。有些法律法规条文的可操作性不强。如对不遵守审慎经营规则的银行业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发现银行经营有问题不能进行接管。另外,法律法规出台的速度落后于金融创新的速度,往往是新的金融产品出现以后才开始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银行的经营行为,这个矛盾在混业经营日趋发展、新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监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效性的银行监管,最关键的步骤是发现和评价银行存在的风险,这对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国外一些监管当局非常注重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配置及培训,如OCC拥有法律、计算机、会计、信贷、反洗钱等各项领域的专家队伍,对监管人员安排了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我国在监管人员专业化培养方面较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没有建立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监管人员队伍。风险性监管要求监管人员不仅要熟悉被监管对象的产品结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模型、内控机制、计算机系统,还要具备良好的金融、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从而能对风险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及各项业务的合规性及风险程度进行评判和检查。这些监管内容不是某一个监管人员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监管人员队伍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我国目前严重缺乏这样的专业监管人员队伍,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

二是没有建立实用有效的监管人员培训机制。银行业监管人员不仅要有较全面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同时金融市场和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大量新知识、新的管理技术和新产品,对此监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银行业的发展和实施有效监管,因此学习也应成为监管人员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我国尚没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监管人员制定全员的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也没有建立分等级的监管人员资格考核标准,相当部分监管人员的知识难以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这对实施有效的银行业风险监管形成巨大障碍。

二、我国银行业实施有效监管的对策

(一)强化信息披露,健全市场约束机制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市场奖惩并未在我商业银行中切实发挥作用。其原因之一在于信息披露的不健全,市场参与者以及时获得诸如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战略、风险管理能力、收益等方面的可靠信息,无法将更多的资本配置到风险低的银行,或者要求风险高的银行提供高的收益率。市场约束机制不健全引发的问题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浪费了大量的金融资源。我国应在信息披露制度多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在及时性方面,可以增加季报、月报和重大事件及时报告的形式,报告的准备期限也应该适当的缩短;在有效性方面,需要对市场参与者利益最相关的风险暴露和资本充足状况的加强披露,披露结果同时要提供形成原因和过程;在真实性方面,对于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中的误差,需要通过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规范的方式改进;在可比性方面,在会计规则和评估程序等方面应该达到标准、统一和国际化,便于市场参与者收集和整理来进行对比。

(二)建立多层次的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

1、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各国的监管经验表明,金融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手段只是作为金融机构内控不足的补充,控制风险的根本措施还要靠内控制度。事实上,国际商业信贷银行案、巴林银行的倒闭、日本多起银行案以及其它金融案例中,如果银行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内控制度,危机或许可以避免,某些银行或种不致倒闭,即使是由其它原因引发的金融动荡,也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对于我国来说同样如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既有政策性、行政干预、市场变化等原因,也有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的原因。据有关方面的抽样调查显示,银行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形成的不良资产约占40%以上,说明自身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是形成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因此,金融机构应对自身内部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以及经营决策者加强约束,使金融机构内部导致的风险得到控制并降低到最低限度。

2、加强金融机构行业自律管理。

金融行业自律,是金融业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一种民间管理方式。它可以提高行业内部的管理,有效地避免各主体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规范其行为,促进彼此的协作,与官方金融监管机构一起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因此,行业自律也是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美国,除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商协会分别负责对场内和场外的证券商进行充分的监管外,还有证券交易所工会、美国投资银行家协会、投资公司协会、投资顾问协会等组织,它们从行业自律的角度对证券商进行不同角度的规范和引导,以促进会员业务的健康发展。法国1984年(银行法)使强制要求所有信贷机构都应从属于某一专业团体或隶属于法国信贷机构协会的中央组织机构。香港则以1981年《银行公会法案》确立了银行同业组织——银行公会的法定地位,并要求所有持牌银行均须加入。因此,加快我国行业自律组织(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及中国保险业协会)的发展和完善,使其在金融监管领域发

挥应有的作用,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强化社会独立审计体系和其它社会监督的作用。由于金融监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很难完全由监管当局自身承担,所以应该加强纪检、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工商、财税等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社会性监管,增强金融机构在资金营运、财务管理、业务开展和信用评级等方面的透明度,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要通过新闻媒体的力量,监督各金融机构认真执行国家金融纪律、方针、政策,监督其遵守相关的金融法规。另外,通过加强金融法规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宣传,设立全回监管公开举报电话,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建立畅通的信访渠道等,形成广泛的群众监督。

(三)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规体系。

完善调整金融市场主体关系的主导性法律制度。首当其冲的即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法律制度的调整。这些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风险控制、财务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由于进行市场主体制度设计过程中主要按照政府意志展开改革,而未按照司法原理明确主体权利与义务,导致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改革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未来几年,法律需要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出资人制度、股东权利与义务、股东行为约束、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在深刻理清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作出科学明晰的规定, 对已出台的金融法规,要抓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以增强现行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真正解决当前金融监管中有法难依的问题。同时尽快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特点,因而在关闭中遇到了诸多的法律问题。因此,应当研究制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框架,如《金融机构破产条例》、《金融机构撤销办法》和《金融机构合并办法》等。其次,是加入WTO后,需要对我国金融政策和金融立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凡与WTO基本原则相矛盾的法规和政策都应及时废止或修改。最后,是尽快制定网络银行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

(四)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一个国家金融监管人员的水平决定监管的水平,这是很有道理的。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使我们的监管人员能够不断扩大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同时还要严格约束监管人员的行为,防止玩忽职守、循私舞弊现象,树立清正廉洁、秉公办事的形象和作风。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1、对现有人员加强培训。通过培训,优化现有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逐渐符合现代金融监管的需要,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商业银行和其他部门引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充实到金融监管的队伍中,促进监管人员监管水平的提高,达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

我国快递行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篇5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竞争已成为新时代的又一主题。众所周知,竞争是全方位的,有个人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当然也有地区之间的竞争。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一个城市要想在平凡中突起,城市营销是基础,也是保障。

一、城市营销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城市营销”概念与西方的“国家营销”理念可以说是一衣带水的关系。菲利普·科特勒在《国家营销》中认为,一个国家,也可以像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他认为,国家其实是由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实际行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国家营销应当突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由“国家营销”衍生二来的“城市营销”,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比较明显的内涵。城市营销实质上是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某城市的各种资源以及所提供的公共产业或者服务以现代市场营销丰富的向购买者兜售。它包括一个城市内产品、企业、品牌、文化氛围、贸易。环境、投资环境乃至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等全方位的营销,其营销市场既包括本地市场、国内市场以及海外市场,还囊括了互联网络上的虚拟市场。

城市营销作为一种广义的营销,符合市场营销的一般规律,需要解决以下五大基本问题:第一,为什么营销城市。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各城市由上级政府计划性地分配资源到相互竞争有限资源,城市竞争开始出现,营销作为竞争有力的手段应运而生;第二,谁来营销城市。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城市营销的主要行为者包括三大类:当地行为者(又分为公共部门行为者和私人部门行为者)、区域行为者和国际行为者。按照我国的国情,可分为政府机关、公共组织、企业和个人;第三,城市营销给谁。任何城市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找准城市的顾客也就是市场营销中的目标消费者十分重要。必须通过市场调查等手段,了解城市的细分市场,熟悉目标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才能有的放矢。一般来说,城市营销的顾客包括投资者、旅游者、创业者、工作者、生活者、消费者等;第四,城市拿什么营销给客户。这个问题是关于城市营销的产品,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尼科尔斯说“产品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种思想、一种实在的物品、一种服务、一项政府规划、一个慈善机构、一种福利事业,或者其他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人的事物。”在城市营销中,除了有形的各种产品外,还涉及了很多无形的产品,大体包括环境、产品和人;第五,如何营销城市。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营销方式,城市也应该如此发掘自己城市的个性,追求与众不同,采用科学系统的营销方式,城市才能脱颖而出。关键的一点是以目标消费者为中心,真正满足城市顾客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推销范畴,体现当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精髓。

目前,我国学界对城市营销概念的阐述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比较权威的认为城市营销是指城市根据其现有或潜在的目标市场如市民、旅游者、投资者、企业、出口市场等的需求及竞争现实进行甄别、发掘和创造城市的价值与利益,通过设计、生产和提供比竞争城市更能满足城市顾客特定需求的城市产品或服务,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系列研究、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近年来,城市营销正日益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资源配置完全按国家命令执行,加上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所以这段时期的城市营销大都是无意识的,影响城市营销的要素也很单一,城市产业居于核心地位,其他营销要素往往是因此衍生出来的。

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城市营销的萌发时期,这一时期,城市营销并没有本质的突破,但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利用现有的资源引资,如以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以及优惠政策等来吸引投资,主要是外资和民营资本,并开始在城市文化层面上发展,涉及到民风民俗、历史传统等城市文化方面的内容。城市品牌逐渐涌现,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20世纪90年代后,是我国城市营销的发展期。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对各种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影响逐渐深入,部分城市开始用营销理念来规划城市,以城市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战略在部分城市开始形成。

总体上来讲,我国的城市营销目前还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城市营销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营销理念有待普及,理论和实践都有待创新。

二、我国城市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营销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普及

由于我们对城市营销理论研究的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入,甚至存在概念上的误区,也由于城市营销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理论上的滞后阻碍了实践的发展,导致城市营销的观念远未普及。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明确提出营销城市的只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昆明等少数大城市,有城市营销意识的也只是到地级市,大大部分县级市完全没有城市营销的概念。大连、福州等市有城市经营的实践,但是城市营销的观念尚未明确形成。厦门、珠海等沿海各市,威海、蓬莱等山东诸市,黑龙江等省也只是在城市形象传播方面进行了实践。

2.城市营销理论还不完善

由于我国城市营销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因此理论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从而不可避免地给工作上造成了一些思想误区。首先表现在对城市营销的理解存在误区,一些机构认为城市营销只要能创造经济价值,其它什么都可以牺牲,从而导致城市的文化、美学、生态等方面的价值严重缺失。从本质上讲,城市营销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这种需求不仅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因此,城市营销不仅不排斥城市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相反,它有助于一个城市的这些价值得到推广和社会认同。其次,还表现在城市营销的理论研究滞后。由于我国城市营销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在实践方面有一定发展,但对于城市营销的理论研究还缺乏准确而全面的理解,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对于已经有营销实践的城市来说,由于对营销什么,怎么营销还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致使在实践上表现出营销活动的盲目和混乱。

3.城市营销缺乏整体规划

一个城市要想在营销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合理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城市发展的指南,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而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能仅靠工程技术知识,还必须从整体上强化城市营销的理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做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市经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经营环境。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营销的整体规划相当缺乏。大部分城市根本就没有把城市的营销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结合起来,而是割裂开来的。

4.城市的品牌核心价值不明确

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可以体现在与城市相关的所有要素上,如环境、资源、文化、历史、经济和人等。无论是哪种要素,一个城市的品牌核心价值必须代表该城市能够为社会大众带来何种利益,这也是这座城市在商业竞争社会存在的理由。但就目前我国城市的营销实践来看,能够真正明确这一点的并不多。相反,大部分城市在进行营销推广时,都采用千篇 一律的手段和内容,比如宣传当地的优惠政策、发展潜力等。事实上,这些因素其他的城市也具备,人家为什么偏偏选择你呢。所以,这是我国城市营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5.城市营销实践中盲目模仿,竞相攀比

很多城市为了加快本地发展,在进行城市营销时一心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甚至照搬其他城市的营销方式。从哲学上来讲,这是极其错误,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照搬他人经验,没有和自身的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到头来反而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和方向,最终将给城市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导致城市品牌建设表面化、同质化,从而削弱了城市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此外,很多城市为了扩大影响或是某些政府官员为了显示政绩,不惜一切代价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且互相攀比,这必然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城市营销也是非常不利的。

6.城市政府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城市政府部门在城市发展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的工作效率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的发展。在城市营销过程中,城市政府是营销的主体,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政府的这一主体作用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由于部分政府决策暗箱操作、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下等,导致了城市营销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我国城市营销的策略

1.重视城市营销理念,正确理解城市营销

任何一项改革,思想的解放是关键,没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成就,城市营销工作同样如此。随着城市营销的不断普及,城市管理者必须转变思路,以现代营销观念来营销城市。城市政府部门,特别是高层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由以前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理念转向以“城市消费者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

2.正确分析城市营销环境

城市营销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营销的所有方面。只有认真分析城市营销环境,才能发现机会和威胁,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城市营销活动。城市营销的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国际环境。城市营销的国际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只有很好地掌握城市营销的国际环境,才能为我国的城市,特别是沿海、沿边城市开展营销活动提供更多的国际契机。第二,国内环境。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国家在推进和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法制建设、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完善,这为我国城市营销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第三,区域环境。同一区域的各个城市在制定城市营销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环境的现状和整体发展目标,与其他城市形成互补和协同的关系,共同推出一种区位形象,营造一种区位吸引力,形成城市消费者在该区域的集聚效应。

3.挖掘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很多时候,城市在某些方面的特色可以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该城市在与其他城市竞争中制胜的法宝。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加剧,我国城市面临全方位的竞争。塑造城市品牌是增强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也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城市中,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与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初步联结,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受到国际城市的竞争压力。只有打造城市品牌,才能使城市取得竞争优势,在众多竞争对手中独树一帜。进行有效的品牌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品牌塑造科学化、加快我国城市品牌化进程、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4.正确锁定城市营销的目标市场

科学研究表明,每座城市由于定位、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决定了其在经营过程中不可能满足所有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一座城市的经营目标只有集中于有限的城市消费者市场,才有可能在目标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为此,城市营销者应运用城市营销市场细分策略进行目标市场的准确定位,确定适合自己城市发展的目标市场,从各方面培养和强化自身的特色,塑造特定的城市品牌形象,以求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印象和偏好。

5.合理运用整合营销传播

城市营销需要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角度对城市发展的资源进行整合,需要以城市消费者为导向,用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多目标的手段对城市的产业、功能、投资、布局、人口、生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科学的策划方案,明确提出城市产品、进行城市品牌定位。按照方案具体执行时,还要定期反馈,监督城市营销的各方面工作,并且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调查各阶段实施的效果,根据消费者需求及时调整方案。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形成统一的城市营销目标,避免传统营销方法中以产品为导向产生的弊端,增强城市营销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6.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率

在进行城市营销时,首先要对城市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不断促进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城市营销需要正确的创新,也需要持久的创新。同时,还要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不该管的不能管,该管的就一定要管好,要不断推进政府内部改革,提高办事效率。同时,政府作为城市营销的主体,必须不断加强城市营销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营销竞争中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

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我国的发展需要城市的成功。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可以归根于是中心城市及其所在地区之间的竞争。面对国内外各种经济形势,每一个城市都要抓住发展和崛起的机遇,规避失败和衰退的风险,最大化地吸引投资者、旅游者和居住者,实现城市的脱颖而出和展翅高飞。避免失误的最佳办法之一是进行系统、科学的城市营销。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第10版)[M].北京: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2]左仁淑崔磊:城市营销误区剖析与城市营销实施思路[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3]康宇航王续琨:论我国城市营销的现状及其策略[J].江淮论坛,(3)

[4]陈章旺:我国城市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我国快递行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篇6

摘要:公务员考核是公务员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公务员的管理流程中,它将

职务任免、职务升迁、奖励、惩戒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还将涉及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等管理活动。公务员考核如此重要,那么对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就显得十分有意义。文章从我国当前公务员考核机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总结出当前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考核制度 考核指标体系 考核方法 问题 对策

1.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概述

公务员考核通常是指公务员主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对公务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实绩进行考察评价的行政组织活动。英美等国称公务员考核为“考绩”,法国成为“鉴定”,日本称为“勤务评定”。各国对公务员考核的称呼虽然没不尽相同,但都把工作实绩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公务员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公务员考核是指各级机关按照公务员法、《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考核实施细则》等国家或地方颁发的公务员考核法律法规或政策,对管理权限以内的公务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考察审核,以此作为奖惩、培训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等依据的行为。这说明我国公务员考核的专管机关是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考核的实施对象是各级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形式是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考核必须按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考核的结果是合理使用公务员的依据。公务员考核的内容从大的方面看,包括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内容。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是以干部考核制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酝酿阶段(1985—1989)。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适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建立公务员制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85年起草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1987年明确提出在我国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1989年中组部与人事部联合下

发了《中央国家机关司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方案(试行)》,使干部考核走上正确的轨道,同时为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2)试点阶段(1989—1993)。1989年国家审计署、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局和国家建材局率先进行公务员考核制度的试点,1990年又在哈尔滨和深圳进行公务员考核制度的试点。国家机关和地方上的试点为推广公务员考核制度提供了经验。

(3)全面实施阶段(1993年至今)。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颁布,1994年3月《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颁布,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

1.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1.1考核方法方面的问题。

1.1.1考核注重绩效,致使当地官员在“民生工程”与“政绩工程”之间艰难地徘徊。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考核制度较为注重绩效考核,而绩效考核又较注重量化指标。现在各地区都争相出现“新官上任多工程”的现象,每一任官员都想“雁过留痕”,于是在自己任某一职位期间大搞“政绩工程”。有的官员或许将政绩与民生很好地联系起来,于是在自己当政期间不仅得了上级的赏识,也得了当地的民心。但有的人则一心只想搞出点成绩来应付上级的考核,将政绩与民生割裂开来,虽然得了上级欢心,却失掉了民心。这种严重浪费人力、财力、物力的政绩工程确实与当前我国提倡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原则格格不入。

1.1.2民主测评流于形式。有些单位在考核中缺乏对群众参与的重视,致使民主程序徒有形式;有些单位用写条子或举手等十分不规范的方式确定公务员的考核等次;有的单位虽然搞了民主测评,却缺乏明确的制约性规定,使民主测评不能成为考核的依据,最终导致民主测评流于形式。此外,我们应当思考:在民主测评时,群众对被测评者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在实践中,很多政府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大多只知道当地一把手、二把手的名字,了解他们在任职期间做过什么事情,但是他们长什么样、人品如何、执政是否廉洁等等人民群众很难知道,更不用说其他的政府公职人员。在民主测评时,如果人民群众对被测评者了解不够,那测评出来的结果必然不符合客观事实,从而测评的出来的结果并不能成为考核的依据。

1.1.3忽视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大多注重定期考核特别是年末突击成普遍现象。当前公务员平时考核制度不完善,操作欠规范,一些单位自行设计平时考核的方

法,但要么较为繁琐,加重了工作的负担;要么与考核相脱节,不能成为定期考核的依据。平时考核流于形式,多数人对待平时考核也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到了定期考核的时候,大家才匆匆忙忙应付。特别是现在突击检查现象严重。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对253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9.7%的人认为年末突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突击现象普遍的原因是什么?76.5%的人首选“重结果,轻过程心理作祟”,其次73.3%的人选择“缺乏长期、长效的考评机制”。只重定期考核轻视平时考核必然导致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不符合客观事实。而突击的后果也往往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1.2考核机构方面的问题

1.2.1考核机构不是常设机构致使考核功能发挥不足。当前各单位的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一般是定期考核前组建,定期考核结束后便中止工作,这致使公务员考核功能发挥不足。公务员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是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在公务员考核机构大多为非常设机构的情况下,平时考核形同虚设,这就导致在定期考核的时候无据可依,那么定期考核也就出现了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1.2.2考核机构在领导体制上意见不一。当前考核委员会或考核领导小组的成员一般由主管领导和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若干公务员代表组成。但是在实践中到底要采用哪一种领导体制意见不一。有的人认为应该采用首长负责制,也有些人认为应该由考核小组成员共同负责。前一种理解容易使考核产生偏颇,失去公正;后一种理解则容易产生矛盾多、分歧大、争执时间长等负面效应,效果也不能让人满意。

1.3 考核指标体系方面的问题

1.3.1考核指标的统一性和特殊性缺乏适度联接。当前,我国公务员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实际做法是: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对考核指标体系做出较为原则的规定;另一方面,由于各机关和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各职位的工作职责不同,具体考核指标由各单位自行设计。这种做法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首先,相关法律法规对德、能、勤、绩、廉的内容和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等级和标准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过于笼统;其次,各单位均自行制定本单位的考核指标体系,导致考核指标体系过多过滥,变化频繁,规范性不足。二者之间缺乏较为合适的联接。

1.3.2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未能实现良好结合。实践中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在考核内容表述方式上过多使用定性化描述语言,如“工作中积极努力”、“工作效益高”、“服务态度好”等,缺少能够反映具体事实的量化指标,使考核工作随意性较大,不同等次之间缺乏公平性和信誉度;二是一味追求量化指标,导致考核指标体系过于繁琐,考核工作量过大,给机关业务工作和公务员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1.3.3缺乏规范的职位说明书使考核指标的设定依据不足。考核指标应在职位说明书的基础上设定,但是当前多数单位没有规范的职位说明书,或者虽曾制定过职位说明书,但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原来的职位说明书已经很难适合当前情况。缺乏规范的职位说明书使考核指标的设定依据不足,这成为当前公务员考核指标体系难以完善的深层次原因。

3.完善公务员考核考核制度的对策

3.1要注重全方位的考核公务员,不能只偏重绩效考核,公务员考核要严格按照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在品德方面要注重考核公务员是否严格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行事,此外,要严格考核公务员是否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否将人民的利益作为办事的出发点。在能力方面,不仅重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还要重视公务员是否具备联系群众的能力。在勤政方面,不仅要看公务员在办公室做了什么,还要看公务员在办公室外做了什么,有没有在群众中做广泛的调查,是否了解群众需要什么。在绩效方面,不仅要看当政者办了哪些工程,最重要的要看这些工程是否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在廉洁方面,要严格对公务员的要求,严厉打击腐败,严厉惩处侵害国家、集体、人民公共财产的人。在公务员考核中,考核委员会或考核领导小组的成员一般由主管领导和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若干公务员代表组成,这无异于“自家人评价自家人”,容易放松标准,这种现象要严厉杜绝。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周光权曾表示:国家公职人员应当率先垂范,其行为才有公信力,对他们的道义要求高于一般人是没有问题的。

3.2加强公务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公务员,顾名思义,就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人员,其工作内容是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那么,就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这不仅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路上少些坎坷,还有利于人民群众了解政府公职人员在实践中是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在民主测评环节发挥监督者的功能,促进民主测评的发展,促进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更好的得到完善。

3.3加强平时考核,严格按照考核程序实施考核。在此方面的具体建议如下:一,各部门都有平时工作记录,而且有些部门还有群众举报、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的记录,这些都可以作为平时考核的依据。所以加强平时考核应转变思路,这一工作并不是没有基础,关键是要把现存的记录和机制利用起来。二,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考核。三,按照规定进行考核要处理好主管领导的评价和群众民主测评的关系问题。在现行制度下,要处理好这一问题的基础在于民主测评真正发挥作用。这就要完善民主测评的机制。

3.4设立常设性的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考核工作,理顺考核领导体制。在制度设计上,不设专门的考核机构和人员主要是为了不额外增加机关的工作量,不使考核工作成为机关业务工作的阻碍,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以及政府财政负担。这些考虑是合理的,但问题是由于考核机构和人员的非常设性,导致考核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无人负责。结合考核工作做得较好的地区和部门来看,可以考虑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尽量设立常设性的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考核工作。具体而言,一,在公务员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直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部门设立常设性的专门机构并配合专门人员负责考核工作。二,在人员较少的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职责的相关性设立联合的考核机构并配备专门人员。三,各机关的工作基本可以分为党务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和业务工作三大类,其中党务工作和一部分后勤保障工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业务工作和另一部分后勤保障工作则具有相异性。可以试行党务工作和一部分后勤保障工作统一进行,业务工作和另一部分后勤保障工作的考核分散进行。四,关于考核机构在领导体制上的问题,应主要通过完善考核程序和考核方法的方式解决。因为科学合理的考核程序和方法可以使考核中的各方各负其责,从而就理顺了领导体制。

3.5实现一定范围考核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完善优秀等次和基本称职等次的评定办法,编制职位说明书。在考核指标体系方面,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有些地区和部门已经探索出较好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指标体系。当前的问题是,由于考核指标体系都是由各地区各部门分散制定的,总体看来考核指标体系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考核指标体系的成熟水平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一,应继续提倡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继续探索适合于自身实际的考核指标体系。二,公务员管理部门应对各地区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及时总结,对典型的指标体系及其实施方式进行推广。三,完善优秀等次和基本称职等次的评定办法。在确定比例的基础上,优秀等次的名额可以进行一定的有条件浮动,这有利于各部门灵活掌握并调动公务员和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基本称职等次的评定关键是要明确基本称职的评定标准,使其和称

我国快递行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篇7

目标药企的价值评估是医药企业并购的基础,并购交易是在并购双方共同接受一个价格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出价的科学合理,对目标药企进行估值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市场上并购活动的数量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并购价值评估的需求数量。依据Wind资讯统计,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并购案例共有53 起,2011 年99 起,2012年130 起,2013 年153 起,2014 年225 起,医药行业并购评估的总需求也大致同评估案例数量的变化保持一致,2010—2014 年并购金额分别为50 亿、153 亿、283 亿、350亿和500 亿。

二、医药行业并购估值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法不被重视

过去我国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一直以成本法为主,收益法和市场法极少被使用,2011 年,资产评估协会发布《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规定,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下进行价值评估,原则上采用两种以上方法。这一原则的提出主要是为了通过两种方法估值的互相比较验证,使定价更加科学。此后单一运用成本法进行评估的情况得到改善,但绝大多数评估机构仍选择收益法和成本法作为评估方法,由于成本法仅仅只是单个资产的简单相加,无法体现企业整体运作的价值,同时对无形资产评估极不完整,最终两种方法评估结果差异巨大,互相之间的参考性不足,根本无法实现相互检验的目的。相较之下,市场比较法以市场上已发生的并购交易为基础,对其进行一系列调整以得到目标医药企业评估价值,计算简便、易于理解,同时运用灵活多变,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小,并能有效地对其他评估方法进行参考和检验,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并购估值方法,药企并购估值中市场法和收益法才是理想的评估方法搭配,在国外,市场法和收益法是通行的两大评估方法,华尔街超过50% 的并购案例都是采用市场法,采用多种方法评估时,市场法也是占权重最大的评估方法,而目前在我国医药行业并购中,市场法始终未得到正视,选择市场法的评估案例寥寥无几。

2. 未对无形资产增值进行检验

我国医药行业现阶段处于并购重组的高峰期,成交价格屡创新高,在九芝堂拟收购友博药业的案例中,作为目标药企的友搏药业估值已经达到65 亿元。由于涉及的金额较高,并购估值作为最终定价的依据和基础,需要极为科学和严谨。

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远远超过有形资产,属于“轻资产”行业。在现阶段战略并购成为主流的情况下,医药行业的并购大都是在有形资产并购外衣下的无形资产的获取,如获取专利、医药号等。目前,医药行业并购估值中,目标药企的增值率普遍较高,这一价值增值的来源中极大部分来源于无形资产,然而需要注意现今的药企并购估值中,评估师在估算出药企整体价值后就结束了评估工作,在最终评估结果出现极高的增值率时,评估师都将其笼统地归结为药企无形资产增值所致,却未对评估结果这一极高增值率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给出具体的解释。当最终结果出现无形资产的虚增,整个估值虚高时,评估师往往因缺乏对增值率的检验导致难以发现和及时调整,导致并购方因出价过高而最终并购失败。

3. 较少考虑协同效应价值

并购后公司业绩比两个公司独立存在时的预期业绩要高即产生了协同效应。随着医药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谋求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为目的的战略并购已成为主流,并购方所追求的是公司在并购后所产生的协同效应,这样目标药企的价值除了自身内在价值以外,还包括了其自身资源融入到并购方内部后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带来的价值增值。然而,在实际评估中,评估师遵循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思路,所评估的仅限于被并购方作为独立实体的公平市值,往往忽略了对协同效应价值的评估,导致评估值不准确,使并购方在议价中缺少权衡溢价的标杆,出价过高,最终导致整个并购的失败。

三、医药行业并购估值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可比案例选择受限

市场法中常用上市公司比较法和并购交易案例比较法,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需要能寻找到合适的参照案例,但是我国目前产权交易市场信息不能共享,还未形成市场网络,相关机构掌握的交易案例不足,加之部分医药行业的并购以非公开的方式进行,使得评估中能找到的可比案例较少。另一方面,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医药上市公司数量有限,案例选取范围窄,同时证券市场起步晚,市场尚不完善,股票价格波动频繁,造成上市药企的市场价值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实际价值,增加了运用市场法时参数调整的难度,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市场法在医药行业并购估值中的使用。

2. 无形资产被忽视

中小药企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是真正的稀缺资源,是并购方关注的重点所在,也是评估的重点。一方面,部分药企无形资产管理混乱,造成无形资产流失。另一方面,医药行业的并购案例虽然越来越多,但在数量上与评估师日常从事的一般企业价值、房地产或机器设备等评估项目相比,仍是极少数,评估师对于专业性较高的医药行业了解并不多,并未真正意识到无形资产在医药行业中的地位,在评估时,仅仅也只是就整体价值进行估算,而未对药企的核心无形资产价值进行单独的评估,这些因素都使得在药企并购估值时无形资产的价值并未得道真正的重视,使得无形资产未得到合理的划分和评估,也就无法对无形资产的增值给予相应的检验。

3. 价值类型选择不合理

就目前医药行业的并购价值评估来看,评估中选取的绝大多数都是市场价值,市场价值运用的假定为: 目标药企持续经营,未被清算; 不存在协同效应; 掌握目标药企的信息。由此可知市场价值所能体现的仅仅只是目标企业独立的盈利能力,是其作为单独个体的价值。然而在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注重协同效应的战略并购早已成为行业内的并购主流,同一并购方并购不同的药企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不同,并购方是出于特定的企业发展战略对目标药企进行并购,目标药企的价值中囊括其能带来的协同效应价值的部分,而此时评估中选用市场价值就造成协同效应价值的忽视。

四、完善医药行业并购价值评估的对策建议

1. 增加市场案例

一方面,政府可以在审慎的基础上提高医药企业IPO的比率,增加上市药企的数量,证监会等机构要加强对医药证券市场的监管,给市场法在药企并购中的运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可以建立一个医药市场数据库。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发生的涉及医药行业并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内容不仅仅只是并购双方、并购价格的简单统计,而是一个涵盖并购双方公司情况、地理位置、具体交易事项、资产评估报告等内容的并购数据体系,构建一个服务于医药行业并购估值的专业数据库,为市场法运用中并购交易案例的选取提供便利。

2. 提升无形资产的地位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应当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一套无形资产管理系统,在技术类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类无形资产、市场类无形资产三大框架下进行科学划分与管理。同时评估师应当重视无形资产在医药企业并购估值中的地位,在搜寻药企无形资产的基础上,同并购双方尤其是并购方深入沟通,挖掘企业最核心的部分,一般来说生产型药企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标、专利技术、药号、包装设计。流通型医药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在于供销渠道,将目标药企的无形资产划分为并购方关注的核心无形资产组合和其他无形资产两部分。在划分无形资产基础上对目标药企无形资产进行单独评估,若评估人员对部分医药无形资产缺乏专业的了解,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或专业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对目标药企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其后,将无形资产估值与企业整体增值进行比较分析,若结果差距过大,评估人员应予以重视,应重新检视评估过程和各参数的选取,最大程度地确保评估值的科学合理。

3. 恰当选用价值类型

合理选用价值类型的基础在于对价值类型的正确认识,在现有的价值类型中,除了市场价值外还存在非市场价值,投资价值便是其中之一。市场价值和投资价值是医药行业并购评估中最主要的两种价值类型,在两类价值类型使用范围上,市场价值是市场对于目标药企价值的判断,而此时的市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任何并购方来说,该目标药企的价值都是一样的,与市场价值不同,投资价值是针对特定的并购方而言的,在市场环境、目标药企不变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并购方会有不同的价值,这主要就是因为投资价值考虑了协同效应的作用,不同的并购方与目标药企并购整合后所产生的协同效应都是不同的。在评估中,评估人员需要根据并购目的的不同,合理选取价值类型,对于不与目标企业发生内在联系、以短期获利为目的的财务型并购适合市场价值,而并购双方通过内部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以在长期的经营中获得协同效应为目的的战略型并购则投资价值更恰当。

我国快递行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篇8

[关键词] 石油化工企业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一、前言

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体水平的提高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经形成具有20多个行业、能生产4万多种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的工业体系。目前,我国已有l0余种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

二、我国化工行业的现状

1.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由于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快报统计,2003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现价工业总产值1840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工业增加值570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销售收入达到18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6.4%。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例为:现价工业总产值占13%、工业增加值占13.9%、销售收入占12.8%。

2.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总量的增加,也带动了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2003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进出口总额为

1133.5亿美元,比上年净增281.1亿美元,增长33%,其中进口8l4.7亿美元,出口3l8.8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5.1%和27.9%;进出口贸易逆差達496亿美元,在这将近5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中,石油、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的贸易逆差分别为224亿美元、110.5亿美元、147.5亿美元,分别占45%、22.3%和29.7%。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口量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

3.化工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我国化工园区的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它对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和产品升级、与国际接轨的速度、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有重要的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对整个化工行业和地力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化工行业存在的若干问题

1.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虽然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仍然是以外延扩张为主,产品结构不合理仍然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企业规模小而散,集中度低,许多装置达不到经济规模。我国有炼油企业120多家,平均规模为年产261万吨,而2005年全球有炼油厂674家,原油加工能力41.2亿吨,平均规模达年产611万吨。另一方面是石油和化工产品在品种和质量上不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而高消耗、高污染、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偏高,造成总量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而许多产品又大量进口的局面。

2.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原始科技创新能力及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化能力差,成套技术的开发能力比较弱,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工作薄弱,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要落后15年~20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全行业科技力量的协调和科技资源的整合有待加强。

3.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任务艰巨。据统计,目前全行业年排放工业废水30多亿吨,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16%,排在第一位,工业和废气的排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分别达到1.4万亿立方米、8400多万吨。这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所付出的沉重的生态和环境代价。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高,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压力。

四、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对策

世界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不少不确定因素,国际油价仍将呈现一种波动的态势,但预计国际油价总体水平将有所提高,国内石油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将维持一定的增幅,主要产品生产仍将适度增长,生产经营形势总体上将好转。

1.加强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要进一步优化国产原油资源配置,确保油田生产的正常运行;依法坚决关闭死灰复燃的落后炼油厂、土炼油点,整顿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积极协调进口原油和国产原油的供需平衡,提高全行业的运行质量。要继续做好成品油、化肥等重要产品的产运销衔接工作,共同维护市场供需平衡;加强全行业的组织、资产、技术及产品等方面的结构调整工作,提升产业水平;扩大出口,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2.密切关注国际油价变化,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冲击 ,并将自主创新摆放在前端。按目前情况预计,国际油价有可能有所波动,有利于石化企业效益提升。全行业要密切关注国际油价变化,利用有利时机,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面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要研究提出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石油化工产业的合法权益,维护石油化工产业安全。在石油化工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切不可固步自封,稳步不前,要抓住时机,努力创新,发展属于自身的新产品、新技术。

3.加强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工作。安全检查有四种类型:包括例行检查、专业检查、巡回检查和抽样检查。安全检查的作用在于掌握危险源发生、发展的状态,掌握系统中设备、人员、管理及环境状态变化,及时发掘隐患,为隐患整改提供动态信息,为安全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客观依据。

五、结语

总的看,石油化工行业运行比较平稳,但受国际油价变化影响,主要经济指标有所下降。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依然存在,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已开始显现。但由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将有所提高,全行业生产将继续维持一定的增长,生产经营及效益形势将好转。全行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及油价变化,按市场需求做好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工作,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造成的冲击,共同维护市场供需平衡,提高行业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1]姚玉英等:化工原理(下册).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2

[2]常青:石油化工行业的现状,2006

上一篇:11年小学校工会年度工作安排下一篇:我的知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