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精选9篇)
——八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一定要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这是首都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
建设世界城市,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有高质量的软环境。软环境既体现在城市文化、市民素质等方面,也体现在城市服务管理上。城市今后能否克服发展瓶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在管理水平上有重大提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从细节入手实施管理,应当成为首都城市建设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过去五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下大力气抓交通设施建设,扭转了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积极治理交通拥堵,加强城市环境整治,提升了城市运行保障水平;创造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水平与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和要求相比,在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城乡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城市抗灾应急能力、城市发展建设与文化名城保护协调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这些难题的破解,亟待我们将城市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要把过去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我们要不断巩固以往的宝贵成果,加强总结提炼,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
要以首善的标准做好城市管理,层层健全和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实效,形成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执法的局面。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还要针对城市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创新,努力消除服务管理的漏洞和空白点。城市的管理是一项宏大课题,其中充满着诸多未知因素,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规划工作,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城市运行管理,加快轨道交通等建设,大力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信息化、智能化。这一系列任务,复杂艰巨,充满挑战,我们一定要以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精神,迎难而上,奋力开拓,不断提升首都城市管理服务能力。
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好这座特大型城市的建设、运行、服务和管理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切实在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上大有作为,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打好坚实的基础。
1树立四个理念, 保持注采并重思想统一性
(1) 树立“注水定量到层”的理念。瞄准“地面定量, 井筒到层, 地下高效”的目标, 地面提前分析配注, 优化调整设备管网, 精细注水计量管理, 配注完成率达到98%;井筒工艺科学设计, 精细作业质量控制, 全面强化日常监测, 注水层段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地下分析层间动用状况, 实施调、堵、解、分复合措施, 降低层间压差, 减少短路循环, 提高注水效率。
(2) 树立“措施先期培养”的理念。遵循“注采对应, 先注后采, 评价优化”的程序, 深入研究注采对应关系, 先期注水提高波及体积, 跟踪评价及时完善调整, 根据井距、层厚等参数确定油井措施实施时机, 力保“成熟一口, 实施一口, 见效一口”。
(3) 树立“井况科学防治”的理念。按照“把握主因, 关口前移, 超前预防”的思路, 实施“两控、两防、两优”的防治对策。两控即严重出砂油井合理优化工作参数, 控制采液强度、井况异常水井合理优化配注, 控制注水强度;两防即油井化学防砂、水井防止压力激动;两优即优化油井顶封管柱、优化水井分注层段。
(4) 树立“产量有序接替”的理念。坚持“潜力超前分析、措施超前制定、运行超前控制”的“三超前”原则, 根据油藏动态变化, 综合考虑各种递减因素, 把握自然产量变化趋势, 综合考虑作业保障、成本投入等因素, 从新增动用储量、措施增产幅度两个方面, 超前制定措施运行计划。
2深化三个结合, 保障注采优化决策科学性
(1) 纵向结合, 源头“一方案两设计”优化。与地质部门结合注采井组存在问题及挖潜方向, 提出措施建议, 优化措施方案;与工艺部门结合技术现状及井筒条件, 论证关键工序, 优化工程设计;与作业部门结合施工条件及储层特点, 提出施工建议, 优化施工工艺, 确保“地质认得准、工艺配到位、作业高效率、管理更精细”。
(2) 横向结合, 日常“全方位全过程”联动。区地质、注水、采油、集输技术人员高效结合, 对需多兵种作战的日常工作, 明确责任主体, 注重横向结合, 以旬度工程地质结合会为载体, 信息交流共享,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避免无效投入。
(3) 动静结合, 实时“地面两大系统”优化。集输系统因时而变实施降压提温, 以端点井回压为节点, 按季节优化混输泵参数, 以联合站进站温度为节点, 分冬、夏季制定不同的停启炉方案;增注系统因需而变降系统节流损耗, 根据增注水量、压力变化, 模拟中压站、高压单体增注不同拖带方案耗电量, 减少阀组节流损失。
3推进三项创新, 助力注采基础管理先进性
(1) 推进方法创新。躺井隐患治理上, 创新节点控制方法, 将躺井隐患按照油藏管理、井筒管理、地面管理三大类, 细分为注采影响、井况问题、日常维护、参数设置、作业质量、生产运行、电力设备、集输设施等8个小项102个控制点, 按照“干部包类、站长包项、工人包点”的承包原则, 分解到控制责任主体, 做到节点有人管, 因素有人控, 借鉴创新实施“两个中心、六类井层、四个方向”的“264”注采对应调查法。“2”即油井井层、水井井层两个中心, “6”即低能低液井、高液高含水井、高产高风险井、注水未采井层、低效注水井层、高效注采井层等六类井层, “4”即生产未注、注水未产、低效生产、注采矛盾四个方向。
(2) 推进方式创新。针对不同类型井组特点, 探索多种针对性的调水方式, 按照连续注水和间歇注水两大类, 细化为逐级提压降压注水、温和注水、强化注水、脉冲注水、轮层注水、换向注水等动态调水方式。针对建立时间较短、水驱动用程度较低的井组, 采取温和注水, 延长稳产期;针对建立时间较长、水驱动用程度高、注采井距大的井组, 采取强化注水, 提高油井的供液能力;针对注采井距短、纵向上油层连通少的井组, 根据不同含水阶段, 对应采取逐级降压注水、脉冲注水等方式, 延长油井低含水采油期;针对多向注水, 井组水淹程度较高的井组, 采取轮层注水、平面换向注水方式, 降低非均质油藏的含水。
(3) 推进制度创新。在地质动态管理上, 建立“四级”承包动态分析制度, 实施岗位人员包单井、技术助理包井组、技术主办包层系、区队领导包油藏的四级承包动态分析制度。通过“日观察、周分析、旬小结、月总结”, 把准油藏变化脉搏;在注采异常资料管理上, 建立“三级三落实”制度, 将含水、液量、压力三个参数变化幅度细分为三个等级, 由采油小班、站长、技术人员分级核实。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开展;精细化
一、概述精细化工作方式的作用
汪中求先生在其《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指出,细节意识首先是体现在每一位管理者和职工的观念上,只有在思想上确立了关注细节的意识,才会在日常的工作中体现出对细节的重视。对敬业者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一个大的组织是由许多小的部门组成,一项宏伟的工程也是由许多小的具体事项构成,只有在每一个职工、每一个部门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认真做好每一件具体事项时,宏伟的工程才有实现的可能。对每一件小事的认真对待、圆满完成,正是达到一个大的目标的基础性条件。
细节同样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作为基层单位的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自己认为,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效用,同样需要从细微处入手,注重细节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细致工作,无论是宣传工作、纪检监察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还是具体的党务教育工作等,都需要从细微处入手,在工作方法和工作落实上注重对细节的要求,努力做到精细化管理,更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引导作用。
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落实精细化工作方式的要求
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开展的目标,首先要从精细化的制度建设入手。可以说,制度在管理中的地位是第一位的,细节化的管理制度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转机制更高效,教育引导作用更易发挥。人们对细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但是对细节化的管理又是可以具体衡量的,衡量的尺度就是制定出的相应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是对细节的量化,其所能涵盖的工作范围、所能达到的工作效果都是衡量细节化管理成败的重要依据。对于基层业务单位,好的工作方式、方法更多的是产生于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到怎样的工作开展方式是最科学的,也是最有效的。因此,在单位已经制定的各方面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要及时汇集总结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总结出的各种有益的工作经验,同时借鉴其他单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好的做法,并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吸收最新的管理理论成果,将其形成文字性、制度化的管理制度,贯穿于单位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从制度层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的精细化水平,使思想政治工作各项具体内容的开展和推进都能够有章可依、依章运行,提高工作的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升工作水平。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细节化的制度建设对于单位来说是重要的,而细节化的执行政策、开展工作同样是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们的头脑,引导职工树立科学的辩证思维能力,帮助职工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职工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地执行工作计划,严密的组织活动过程,细节化的管理每一个具体环节,使每一项工作要求都能够以最合理的程序开展,这样就可以最大可能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防止工作过程中的“无用功”,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发挥最大的思想教育功能。细节化过程的实现是需要以细节化的工作制度的建立、单位管理者和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细节意识的培养为基础的。健全的精细化工作制度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健康运转,提高工作的运行效率,而单位管理者和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细节意识的具备和具体执行才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开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
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落实精细化工作方式的具体做法
在中央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全市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大背景下,作为基层单位,要更好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从细节处入手,落实精细化的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首先,要建立完善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在党务工作、纪检监察工作、工会工作及团建工作中,建立完善的指导和规范各项活动开展的制度和规范,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以高水平的精细化制度建设指导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其次,要注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注重细节的工作方式,探索精细化的工作开展模式。在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培训中,要更加重视对相关工作人员精细化工作方式、工作习惯的培养,引导大家树立“凡事从细微处入手,凡事要注重细节”的观念,以细节化的思想指导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再次,在党建、宣传等属于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具体工作事项落实中,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对细节的重视,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严肃性和严谨性。
我们应当通过开展精细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正确的政治信仰,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为我们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更好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冠县国税局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
今年以来,冠县国税局认真贯彻落实所得税管理“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分类管控为突破口,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突出重点环节精细化管理,促进了所得税收入的快速增长。截止8月底,全县共完成企业所得税收入4427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34.96%,较去年同期增长132.07%,增收2519.23万元。
一、分类控管,增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针对性 为增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该局根据企业经营规模大小、财务制度健全与否、税收贡献多少、纳税信用等级高低等标准,对辖区企业进行合理分类,明确提出了“抓大、控中、核小”的企业所得税管理目标,切实提高税源监控质量,堵塞了监管漏洞。
(一)分级管理,抓住重点税源的牛鼻子。为做好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分析控制,及时了解经济发展动态和税收业务需求,该局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市级、县级、分局级的企业所得税三级联动管理机制,明确各级企业所得税源管理中的工作重点。对市级重点税源管理要根据市局定期发布的信息,比较全市同级、同行业之间的纳税信息,掌握和分析辖区市级税源的变化情况;在县级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中,加强季度预缴申报管理,推进“两税”联动管理,在与分局信息互通互用的基础上,把分析纳税人当期各项收入、成本、费用与历史状况相比是否有较大波动,与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相比是否处于合理预警区间,收入和成本、费用之间是否符合配比原则,实行预警指标监控,对预缴率进行考核;各分局对所辖税源变化情况进行定期分析比较,以日常评估和检查为基点,剖析异常数据原因,力求突破。通过三级联动机制的运用,发现一户重点税源企业申报税前扣除的金额明显异常,经实地核查该企业因特殊原因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缩短年限做了提前多摊销税前扣除处理,鉴于是企业对摊销年限政策的不同理解,经对耐心政策辅导后,补缴税款806万元、滞纳金27万元。截止8月底,重点税源企业累计入库企业所得税3557万元,占企业所得税收入比重高达80.34%,较上年同期增长157.89%。,增收1382.37万元。
(二)“三到位、一严防”,抓好中等税源企业的管理。“头重、腰细、尾巴大”是冠县局当前企业所得税税源分布的特点,也是管理的死角。今年该局采取了“三个到位”、“一个严防”的多角度管理举措,实行了中等税源企业应税所得率的规模弹性控管,企业所得税的管理质量得到提高。“三个到位”:一是审核到位。对实行查帐征收的企业,税收管理员“把关”审核,对季度申报的计税利润率低于全县同行业三年平均销售利润率的企业,要及时加强纳税辅导,调整纳税申报;其次,严把应税所得率低于全县企业所得税最低核定标准企业的关口;另外,突出对辖区内连续两年以上的亏损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到期就亏损的企业和财务管理混乱的企业的把关审核。二是约谈到位。通过与企业经营者或财务人员约谈,了解其生产经营的情况,并结合财务、税收专业知识,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隐瞒、少缴税款的逃税情况。三是评估到位。以疑点着手,通过对法定应税收入和税前扣除项目逐项查账核对,验证原材料购进真实性、产品成本核算准确性以及运费支出是否与购销业务同步匹配,并及时做出罚补税款的处理。“一个严防”:严防高利润行业纳税人实际应税所得率高于预警指标、减按最低预警值指标进行申报而少缴当期应纳税款。通过加强中等一般税源企业的管理,企业申报数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低申报率由上年同期的27.72%降为8.14%,零申报率由上年同期的12.38%降为5.09%,亏损率由上年同期的3.96 %降为1.27%。
(三)夯实税基,强化小规模企业的核定征收。该局本着“抓大不放小”的原则,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落实,加大对账证不健全、核算水平低的小企业的巡查和调查力度,准确核实纳税人登记、合并、分立、破产、停业等信息,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情况,为依法确定核定征收范围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另外,在督促其建账建制的同时,以高核定促较大企业规范财务核算,以增值税的相关政策督促中小企业限期整改,以上年度企业销售额规模的大小和行业利润水平实行弹性核定,不搞简单的一刀切。今年以来,该局的所得税核定面由上年的55%降为39%,户均核定税额10570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16%,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
二、信息支撑,提升企业所得税专业管理效能 信息化建设是税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该局以体系建设为契机,不断提高申报质量,强化部门间信息交流协作,提升干部素质和管理效能,逐步实现所得税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专业化。
(一)统一规划,提高企业所得税的申报质量。企业所得税信息化管理中,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纳税人自行申报的数据,为解决纳税人财务制度不健全,申报的真实性程度不高的问题,该局通过通过税收宣传月、国税网站、召开税政联席会、进企业送税法等形式宣传企业所得税政策,让纳税人了解税法,懂得税法,提高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其次,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对企业所得税季度、年度申报和汇算清缴的辅导,提高了申报质量。同时把季度、年度申报前税收管理员的数据审核质量纳入该局的目标管理考核,提高了税收管理员的审核责任意识。
(二)内外结合,提高采集涉税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实现对企业所得税税源的有效监控,必须及时、准确地采集足够多的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一方加强内部各部门之间协作。将企业的申报表信息录入资料管理系统以后,各个单位对该信息进行共享,税政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该类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进行有针对性的纳税辅导和税法宣传。同时在系统内部制定一整套数据采集标准和规范,建立严格的岗责考核体系,促使数据采集人员及时、准确地采集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另一方面依托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建立起与工商、地税、统计、行业协会等部门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业务联动的运行机制,尤其是所得税收入与营业税收入的比对,我们发现了一部分企业少报所得税收入的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强化培训,建立企业所得税信息化人才库。为培养一支既掌握现代科技手段,又精通企业所得税业务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该局制定《冠县国税局2011年度企业所得税业务学习培训方案》。一方面与培训部门协作建立人员综合素质培训体系,采取各种措施提供全员专业技术培训,逐步提高全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以减少低水平操作带来数据采集失真的现象,确保采集数据的质量。计划选拔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又熟悉企业所得税征管业务的骨干,组建企业所得税信息化建设人才库,并加以重点培养,建设适应企业所得税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细化环节,推进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精细化 今年以来,该局按照 “完善机制、强化落实、优化服务、提高质量”的要求,突出重点环节,深入开展所得税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强化了过程监管。
(一)以户籍管理为基础,强化企业所得税源控管。一是建立了定期巡查制度。按照税收管理员所管辖的区域,要求每月巡查一次,实地核对税源户籍增减变化情况,并填写税源户籍巡查台帐,发现异常情况而未及时处理的,限时要求进行更正,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二是建立定期核对制度。定期与工商、地税、银行等部门取得联系,建立户籍管理联动机制,按季进行管户核对,随时掌握企业户数增减变动情况,摸清税源底数,特别是对新办证企业进行详实记录,从源头上掌控了税基的结构,把握了税源变化的“脉搏”。三是建立定期传递制度。根据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要求,由岗位之间定期将各自掌握的纳税人的基本信息、基本情况相互传递,使每个岗位都能及时掌握纳税人第一手资料,确保了各项管理措施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二)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夯实企业所得税税基管理。根据上级局出台的关于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政策办法,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对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操作问题进行了明确,使工作进一步趋于规范。一是在户籍管理上,建立起所得税业务工作台帐,逐户掌握户籍管理情况,按月监控税收征收情况。二是在税源管理上,建立起《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基本情况表》,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行业和范围、生产经营规模等,便于对所得税实行动态管理,强化所得税税基管理,防止税收流失。三是在档案资料收集上,建立起电子档案,查询所需资料做到手工查找与计算机查询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程度。
(三)以完善汇缴为重点,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一是突出重点,狠抓难点。将汇总纳税成员企业、连续亏损企业、减免所得税企业等特定企业列为重点检查对象,集中时间、集中业务骨干,实施重点检查,确保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质量。二是认真审核,严格把关。高度重视对企业申报资料的审核,严格税前扣除事项的审批管理,切实加强企业所得税基础管理工作。三是加大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辅导力度,有力提升所得税汇算清缴的质量。今年,通过对户纳税人的深入辅导,调增应纳税所得额7559.08万元,补交所得税163.71万元,对两户弥补亏损企业以前年度申报表、弥补亏损申报表,企业未考虑账务调整情况,未按照评估、稽查确认的亏损额弥补亏损,辅导和督导企业调减弥补亏损315万元。
一、规范市场主体准入,经营行为监管到位规范市场主体准入是工商部门的基本职能。我们充分利用工商部门的这一职能,在市场主体准入上,即降低门槛又严格把关。由工商部门和市场主办单位统一协调,在规定的时间内,职能部门进场办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目前市场营业执照办照率在95%以上。经营直接入口食品的经营户,都办理了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对其他经营户也倡导办理健康证,为创办绿色市场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经营行为监管着力于营造公平竞争、依法经营的环境。注重把监管和引导结合起来,帮助市场主办者和经营户,树立文明经营意识、和谐双赢意识、公平诚信意识。通过延伸监管层次,拓展监管范围,强化监管力度,使市场管理由间接管理转变为直接管理,由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确保了监管到场、到户、到人。
二、规范商品质量准入,食品安全监管到位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是国家赋予工商部门的一项新的职能。我们通过积极探索和推进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重点抓了粮食及其制品,肉、禽、畜及其制品和蔬菜、水果、季节性食品、节庆食品等十大食品的质量监管。与区商贸局一起狠抓了蔬菜的现场检测。各市场都建立了蔬菜农药检测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残留农药检测由叶菜向茎菜、瓜果拓展。蔬菜农药残留率比上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初步探索实施了肉制品等10类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分类管理制度;努力推进食品进货检验、索票、购销台帐和质量责任制度落实。围绕监控、监测、监管三条主线,以市场进入、市场交易、市场退出为三大环节,逐步形成了“市场自律、工商监管、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管模式。通过有计划的食品抽检工作,使市场主办单位自检为基础、消费者复检为补充、执法部门巡查抽检为保障的“三检联动”的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不断完善和巩固。目前,在省、市工商局的统一部署下,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和协调相关部门,对市场检测机构进行认定、认证或者授权、委托,取得法定效力,建立长效监管的检测机制和体系。
三、规范管理制度建设,市场秩序监管到位农贸市场长效管理关键在制度管理。我们着力抓了四大制度的建设:一是管理责任制建设。工商分局、工商所、市场主办单位、经营户逐级建立了市场管理责任制,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管理网络。二是卫生管理制度建设。各市场管理层对场内卫生实施了责任区包干制,并在经营户中按区域划分若干小组,赋予了小组长一定的管理职能。通过建立市场卫生管理网络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市场负责人、经营户。三是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敦促所有市场都必须办理消防合格证,定期组织消防培训,经常进行消防安全常识宣传,对吃住在市场的经营户进行了清理。把市场消防安全检查纳入到市场巡查之中。发现市场的安全隐患,通过告知登记、专项复查、责令整改等方式得以及时消除。目前我们18个农贸市场有16个已办理了消防合格证,有2个正在改造设施之中。四是经营户日常管理制度建设。我们在有形市场系统推广了东箭道、香铺营、红山农贸市场人性化管理的经验。各市场把经营户纳入了员工管理范畴,把严格管理与解决后顾之忧相结合,保障经营户的主人翁地位,做好留人拴心工作,使经营户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五是市场巡查制度建设。建立了分局、工商所、市场管理层三级巡查体系。实行工商所辖区管理制,在市场巡查中重点巡查农贸市场。工商所巡查市场每周不少于2次,工商分局每月不少于1次,市场管理层每天巡查。分局将巡查情况记分评出等次,及时通报到市场和市场主办单位,有效地推动了市场管理制度的落实。
四、规范场内设施布局,划行归市监管到位近年来,我区各市场主办单位,在积极探索农贸市场超市化经营和商场化管理模式,探索市场升级换代的新路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区商贸局下属的东箭道、香铺营、进香河、后宰门农贸市场,锁金村街道下属的锁金村农贸市场,区建设局下属的兰园农贸市场,民营企业童卫路、天盾农贸市场,相继投资上百万元,进行了市场升级换代改造。从而加快和促进了全区农贸市场由粗放型向精细型、集约化转变,向现代流通业态、超市化经营管理转变。还引进了雨润、金锣等一批名牌食品企业,实行市场与工厂对接、市场与基地挂钩方式,走品牌经营的路子。在经营摊位的布局上,做到整齐、协调、方便,具有时代气息。使全区农贸市场的设施布局和软件建设逐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行风自我监管到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实践者。我们把立党为公、执法为民转化为市场监管的行为准则。在农贸市场的监管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科学监管的思想。通过不断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大大增强了工商干部为~识、服务意识、自律意识。大家自觉树立忠于职守、廉洁奉献、执法为民的精神,真心实意的为农贸市场办好事,办实事,办难办的事。我们还把执法与疏导,管理与服务,督查与指导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创
新监管思路,创新监管模式,创新监管特色。在强化市场监管的同时,自觉接受市场主办单位、经营户、消费者的监督。通过日常的市场监督管理,展示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崭新形象。农贸市场监管是社会主义大市场监管的重要部分,是有形市场监管的基础性工作,是城市管理的一个窗口,同时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管好注册农贸市场是工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2005年,全市上下都在为创建国家文明城市、迎接十运盛会奋力拼搏。农贸市场的管理只能加强,只能出彩,只能争光,任何懈怠、放任、疏漏都是不允许的。我们要以创建文明城区、迎十运盛会为抓手,积极与兄弟执法部门和市场主办单位做好协调工作,进一步加大市场管理力度。紧扣发展主题,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科学管理,把农贸市场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层次,为南京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十届全运盛会增光添彩。
随着公司发展的需要,对后勤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粗放式的管理服务已不能满足公司与日俱增的多元化、高标准需求,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已经成为我们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公司的需要,也是衡量后勤服务企业品质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我们在后勤精益化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现简要的向各位领导和同行回报如下。
一、基础管理精细化。
后勤基础管理的核心就是实行后勤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主要体现为建立和完善后勤管理的规章制度。为此,我们一是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各部门各岗位目标体系、控制体系和考核体系,将后勤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细化分解到每个岗位的行为规范中,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考核办法,同时将各项具体工作细化、量化,落实到每个人、每件事,强化过程上的执行和执行中的精细。二是把精细化管理的意识、方法和措施转化为每个后勤员工的自觉行为,转化成每个部门的管理指南。各部门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规范和细化各项工作,层层落实、层层负责、自觉加压,实行每个工作层面有目标、有责任人、有考核、有反馈。三是注重过程管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过程检查与阶段考核,实行由事 后控制向事前、事中控制的转变,使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向精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服务理念精细化。
后勤管理的对象不仅是房屋、车辆、设备设施,更主要的是服务于公司员工。我们坚持“真诚服务,注重细节,持续改进,精益求精”的服务理念,努力打造舒适后勤、温馨后勤、平安后勤。一是实行后勤“一站式”服务。将后勤服务工作进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被服务单位只要一次电话,后面所有的事情都由后勤单位来负责。二是实行首问负责制。只要是后勤服务需求,第一位接待的后勤员工无论分工如何都必须向被服务对象做出服务承诺,并负责将服务要求落实到内部工作责任人。三是实行物业服务日巡日报制,每天对公司所有区域的房屋、设备、环境等进行巡查,发现问题立即报修,及时处理。四是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无论是应急用车、物业应急报修、现场用餐需求等都能做到及时响应、及时服务。五是实行三级督查制度。后勤管理人员对外包单位进行日常督查,后勤管理部门每周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督查,公司每月对后勤管理部门进行督查。对督查的问题对照考核办法每月进行考核兑现。
三、服务方式精细化。
近年来,我们不断细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切实把精细的服务方式融入到每一次服务和每一个环节中,收到了很 好的效果。
比如停车场的管理,过去外来办事的车辆直接开到各个部门,经常有乱停乱放的现象,同时也不利于安保管理。为此,我们利用停车场改造的机会,专门在靠近门卫的地方划出一个区域用于外来车辆停放,门卫加强值勤引导,真正做到安全有序。
再比如员工食堂服务。针对部分职工体检发现甲状腺病的问题,我们及时推出了为患有甲状腺病的职工专门制作的无碘菜肴,受到职工欢迎。为了解决公司值班人员的吃饭问题,我们在值班室配备了方便面等食品,同时在食堂开放时间为值班人员提供送餐服务。春节期间食堂不开放,为了保证节日保供电的一线报修人员吃上可口的饭菜,我们联系协作单位,春节期间为他们送上热腾腾的每日三餐。
四、服务规范精细化
规范使服务有章可循,而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在服务规范上实施严格的精细化管理,为公司打造一个良好的的工作环境。
比如公司门卫虽然是外包给保安公司,但却代表的是公司形象,由于我们对人员出入要求高,外来办事人员都要登记并经联系公司接待人员同意方可进入,保安人员严格执行制度,但在态度上出现了生硬的情况,给外来办事人员留下了门难进、脸难看的印象,在公司征求人大代表批评建议时 有代表提出了批评。为此,我们要求保安公司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同时,必须热情接待,主动联系,耐心解释,实行人性化服务。并将这些要求纳入到日常管理考核之中,使公司的门卫形象得到改观。
五、发现和弥补缺陷是推进精细化服务的重要途径 虽然我们的后勤服务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但依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发现管理与服务中的不足与缺陷并进行研究、分析、整改,是推进精细化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后勤服务水平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针对当前后勤服务点多、面广、线长、要求高的现实状况,我们采取发放书面征求意见表、设立意见箱、重点回访等形式,把反映较多的问题作为我们改进服务的突破口。去年,我们通过汇集各类意见和建议,对改进公司总值班室和报修中心值班室环境、食堂增设洗手池、提高食堂菜肴质量增加花式品种等建议进行了认真落实整改,使职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都得到提升。
我院档案主要分为诉讼文书、行政文书和会计档案三大类, 保管期限长, 最早卷宗可追溯到1949年建国初期, 库存量大, 各种纸质、照片、光盘等档案达13万5仟余卷, 20余万册, 而且每年大约以1万余册的数量递增, 是库存量较多的单位。我院档案管理工作在院党组重视、上级档案部门的指导下, 本着夯实基础、确保档案管理规范、高效的原则, 经过几代档案人的辛勤工作, 使我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科学、高效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 被省档案局评为档案管理工作省级标兵单位。
一、依靠领导, 争取支持, 档案管理体系健全
档案工作没有专项资金, 有限的办公经费对基层法院来说也是捉襟见肘, 因此依靠领导、争取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充分利用行政管理上的重视, 是档案工作在新形势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 我院将档案室的面积扩大到近400平方米, 真正实现了办公室、查阅卷室、扫描微机室和库房四位分离, 下步还将建立电子档案阅卷区。各种档案管理所需设备或配齐或得到了升级, 如微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空调、除湿机、吸尘器、防磁柜、监控等。基础硬件设施有了较大加强和提升, 对档案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在档案管理组织体系上我院也采取很多措施, 建立了有主管院长 (一般为常务院长) 直接领导, 办公室负责主管, 档案室具体负责工作实施, 各业务庭室的书记员内勤配合的管理模式及档案管理组织体系, 形成周密的网络, 网络中层次不同, 分工不同,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各庭室负责人和专兼职人员发生变化时, 适时调整人员, 保持档案管理网络不缺、不漏、不断, 逐步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二、制度完善, 有法可依, 档案管理规范安全
我院为保障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依据《档案法》、《人民法院诉讼档案管理法》等法律法规, 制定了《档案安全保密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员、扫描员责任制》等13种规章制度和工作细则, 并根据工作中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修订、完善, 保证制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具体做法一是规范工作流程, 严格归档、保管、鉴定、借阅等各项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二是实行报结案审查制度, 报结案的同时必须将卷宗材料整理、装订、送审判监督部门审查后才能进入归档程序;三是确定归档限期制度, 严格办理卷宗移交手续, 编制归档目录, 做到归档及时, 归档文件材料齐全、完整、规范;四是要严格借阅登记、审批制度, 对所借阅档案要进行细致的信息登记, 如借阅人姓名、单位、时间、内容、册数、卷号、审批领导等, 并存档保管备查, 总之要做好卷宗办理程序各个环节的工作, 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对库存档案要按照“十防” (防火、防光、防盗、防高温、防有害气体、防潮、防尘、防鼠、防蛀、防磁) 的要求严格管理卷宗, 避免各类卷宗的遗失、毁损, 确保档案的安全, 让所保管的档案既能全面反映法院主要职能活动情况, 维护其历史面貌, 又能为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也是我院档案工作夯实基础的重要一环。
三、适应形势, 加快升级, 逐步步入科学轨道
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是上级法院档案部门的要求, 也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更是为审判、为社会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目前我院正在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 提高纸质档案的录入速度, 将所有门类档案逐页扫描进行微机录入, 以实现档案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 公安机关、安全机关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国家安全工作中调档越来越频繁, 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上述机关寻找破案线索、证据材料及相关的法律依据。几年来, 社会各部门办理房产过户、低保、再婚、热费补助、贷款等都要到我院调取相应或相关法律文书, 做为佐证。每每送走一个个带着感激满意面孔的当事人, 做为一个档案人内心也无比欣慰。档案室既是法院卷宗后库, 又是法院服务于社会的窗口, 提高服务质量也是树立公平、公正, 司法为民的司法理念重要体现。
四、队伍稳定, 人员齐强, 业务素质不断提升
关键词:企业管理 绩效考核 烟草绩效管理是烟草商业管理企业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那么如何不断完善烟草商业企业绩效管理,提升烟草商业企业绩效管理水平呢?笔者浅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绩效管理对烟草商业企业的重要意义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系统中各环节的循环管理,可以了解员工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改善和提升员工的绩效,帮助员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工作目标。绩效管理真正目的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通过沟通的方式,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将企业的战略目标、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以及员工的绩效目标等管理的基本内容确定下来,在沟通的前提下与全员一起共同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
随着烟草行业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烟草商业企业如何客观公正地对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有效的考核并通过考核结果来激励员工,提升管理质量和经营业绩已成为烟草商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绩效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没有有效的绩效管理,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不到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也就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最终将被市场淘汰。烟草商业企业也一样,只有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才能有效地将职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相结合,从而实现烟草商业企业和职工群众共同成长的氛围,最终才能形成企业和职工双赢的局面。
二、烟草商业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评价。没有真正理解绩效管理的真实含义,而是简单地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评价,认为做了绩效评价就是绩效管理。其实,绩效评价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只是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而远非绩效管理的全部。如果简单地认为绩效评价就是绩效管理,那么就忽略了绩效管理的其他方面,从而将会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
绩效管理责任不明确。很多企业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绩效管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因此应该由人力资源部门来负责,因此将会导致绩效管理得不到有效实施。
绩效管理对象不清楚。企业绩效管理不仅面向的是广大职工群众,更要面向广大烟草企业管理者,然而,部分烟草商业企业绩效管理者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层对员工的管理,在考核中过多地关注普通职工群众,对企业管理层绩效管理重视不够,从而导致绩效管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绩效管理流于形式。部分企业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他们往往通过绩效管理对职工的工作业绩进行简单地绩效打分,然后把绩效考核分数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这种以“扣分制”为主的考核办法难以对员工的能力、特点、工作的主动性和团队合作意识做出科学、合理的整体评价,起不到“奖勤罚懒”的作用,容易造成“多干工作多扣分,少干工作少扣分,不干工作不扣分”的现象,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通过这样的绩效管理,会导致企业很难发现和挖掘真正需要的战略性人才。
三、针对绩效管理不足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绩效管理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工作的长处和短处,以便让员工及时改进、提高。因此它需要员工和管理者深层次沟通,通过沟通,管理者把工作内容、工作目标以及工作价值观传递给员工,双方达成共识。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为确保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标准,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科学设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因此企业要尽可能的完善部门职责、员工各岗位说明书、关键业绩指标,形成人人有事干、工作有标准、结果有评价的局面,为全面开展绩效考评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使员工从心理上接受考核。
(三)有效发挥绩效评价作用。不要简单把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等同起来,而应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向着组织期望的方向努力,从而提高个人和组织绩效。我们可以通过定期有效的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组织目标达成有贡献的行为进行奖励,对不符合组织发展目标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自我开发提高能力素质,改进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更高的个人和组织绩效水平。
(四)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绩效管理工作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必须以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让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机制。
——在吉林省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研讨暨协会一届二次年会上的讲话
理事长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张治国
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根据协会秘书处的安排,经过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大会圆满完成了研讨议程。这次会议,精心组织了吉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成果展,通过大量图片,直观而全面地展示了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虽然只有11所高校参展,所展示的内容也只是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缩影,但令人十分振奋!
研讨会也开得十分精彩。前面,有7所高校围绕会议主题作了引路发言,其他高校也在小组会上就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研讨,让我们分享了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让人很受教育和启发,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通过深入交流、研讨,使我们在以下五个方面达成了共识:
1.深化改革,是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30年的后勤改革,极大地调动了高校广大后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建立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在高校后勤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由此带来的巨变可以概括为:解放了思想,改变了观念,加强了管理,提高了质量。特别是近10年来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今后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提法,更是对10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充分肯定,也是一个明确的表态,这就是说,高校后勤改革不会走回头路。尽管认识还要提高,机制还要搞活,体制还要理顺,管理还要规范;尽管面临的制约因素很多,遇到的困难也很多,但只有改革,才有活力,才有出路,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对于近年来出现过的部分高校相继收回已经分离出去的后勤经营实体、开始或准备着手清理进入校园服务的社会实体的现象,该如何认识的问题,通过研讨感到:各高校经济基础不尽相同,所处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也不尽相同,在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模式可模仿或利用、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借鉴的情况下,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改革步伐、套路和节奏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明智之举。如果要给这种现象定位,应该称作“收拳头”现象,而不应该看成是改革“回潮”现象,这就象田径赛跑,绕跑道每跑一圈都会回到起点,但回到起点次数越多,距离终点也就越近。收回拳头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文观念的成熟和对改革的认识更加理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更加稳妥地向前推进!只要我们继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遵循社会主义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认真总结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经验,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高校后勤事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2.规范管理,是高校后勤不同管理经营模式健康运行的重要前提 从全省情况看,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高校自主经营模式;二是高校经营实体与社会企业合作的经营模式;三是托管型经营模式。管理经营模式的多样性格局,是全省高校根据本校实际进行理性选择形成的,很难说哪种模式好,哪种模式不好,有些模式在现阶段运作起来很顺畅,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可能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有些模式在现阶段运作起来困难很多,但随着形势发展,可能就会显现出很强的生命力。这里的关节点在于:任何管理经营模式,都要通过依法规范管理,最终才可能有效地提升后勤服务水平。从全省高校餐饮、公寓和绿化等专业的管理情况看,有三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高校自主管理经营过程中,后勤服务体制、机制和监管体系不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粗放型管理手段,已经成为制约高校企业发展的羁绊;二是社会企业进入高校之初的托管协议文本存在漏洞和制度措施不到位,导致学校自主权部分丧失,管理难度增大;三是在制度措施比较完备和托管协议文本比较严谨的情况下的管理缺失,导致了相应的管理模式的终结。这三个问题的根源在管理不到位,不在模式。对照小平同志的“黑猫白猫”理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不管是什么模式,能够提升后勤服务水平就是好模式,而再好的模式,与其对应的管理不规范,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3.内涵发展,是高校后勤实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决择
去年,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任务要从外延扩张,重基础建设为主,向重内涵发展,重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益的提高转变。这里强调的“内涵发展”,内容十分宽泛,作为高校后勤人,经过十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风风雨雨,我们很清醒地意识到:高校后勤实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办好两件事,一是把自已的企业做好、做大、做强。通过导入优秀的运营机制,先进的监管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流的后勤人才,切实提升自主经营企业实力。自已的企业做好了,才能在市场上立足,才具有与社会企业同台竞争的能力;二是把校内服务的事情办好。校内服务是学校后勤实体的根基,根基不稳,就忙着到外面做事是做不好的,更何况,守着校内服务这样一个超稳定的大市场不做,或者是做不好,从而放弃或失去了与社会企业竞争的机会,是很不应该的。假如我们在失去了校内服务阵地之后,再到社会上去拣残羹剩饭,还美其名曰走向社会,这就是在自已骗自已。当然,内涵发展让我们有了底气之后,再走向社会,那才是功德无量、前途无量。4.公益属性,是高校后勤服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对任何企业来说,利润诉求都是首要目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发生矛盾时,企业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经济效益,这是正常的。但高校不同于社会消费市场,这种特殊的“姓教”属性,决定了以任何形式进入高校的企业都不能以短时间内赢取高额利润为目标。面对学校这个超稳定、低风险,而利润空间有限的市场,企业只有把服务师生作为自已的经营理念,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这个市场并获得长远合理利润。因此,学校应该在准入阶段严格把关,不能让希望一夜暴富的企业进入高校,也不能同社会企业坐在一张板凳上,社会企业喊不挣钱,我们也跟着呼应。该为社会企业说的话要说,该为社会企业办的事要办,该让社会企业明白的道理也得讲清楚,这个道理,就是到高校服务的所有企业,都必须承担起“三服务、两育人”的责任,都必须在遵循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追求企业的适当利润,没有这个前提,政府、学校为师生的公益性投入就得不到回报,师生就会有意见,学校的稳定大局就很难得到维护。有的反映,社会企业在学校难以为济,正在纷纷离校,从全省情况看,“纷纷”还谈不上,个别情况可能有,但企业自身的原因可能大一些;也有的表示,希望政府尽快出台放开市场的政策,这也只是一种愿望,或者说是诉求;还有的讲,要同世界接轨,未来的趋势必然是放开校内市场,但我们自已相信现在的时机成熟吗?未来的事情不能拿到现在办,在现有条件下,在现行的政策框架下,高校后勤改革必须强调学校对后勤领域的主导权和可控性,积极探索教育公益性的新理念下后勤服务保障模式,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体现公益性。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含糊。
5.政府主导,是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有力支撑
构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这个体系框架,实际上就是一个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上的各方面资源,同时又用有效机制保障公益性的一个基本框架。在努力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实践中,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在5句话30个字的体系框架中,由谁来主导的问题,没有明确界定。那么,设想一下,依靠行业协会吗?从高校后勤协会章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只是一个由高校后勤实体和管理部门及相关的社会团体、企业自愿组成的自律管理的行业性社会团体。权力有限,权威也有限,希望协会把高校后勤的所有事务抓起来,管起来,甚至解决所有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显然不现实,充其量只是一种愿望;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跟着市场走吗?在现阶段显然与公益性原则相矛盾。所以,“政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导力量,协会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的定位是符合实际的。全省高校后勤人希望政府多为高校办实事,把该负的责任负担起来,出台具体措施,帮助学校解决困难,减轻压力。当然,这种主导不是“包办”,而是“引领”。有了这样一个定位,有了政府的主导,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高校后勤协会才能用得上力、使得上劲,才有可能在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服务上有所作为。
经过十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垄断走向竞争,从计划指令调控走向市场有序监管,让我们在擦汗回眸时感到曙光就在前头。经过全省高校后勤同仁的大胆探索、理性思辩和交流研讨,让我们找准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定位、认识定位和主导定位。如果说,这种研讨是基于理性思考后的梳理,必将在今后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于这次研讨的收获还有很多,前面几位小组负责的同志也做了很好的总结,会后,协会秘书处还要将研讨材料整理下发,我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下面,我代表吉林省高等学校后勤协会理事会,向本次年会报告工作:
一年来,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全省高校同仁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为助推协会发展,提升全省高校后勤服务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1.行业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大,专业管理工作很有招法
在上次年会和2010年度工作要点中,协会对各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部署,全年先后召开了3次常务理事会和4次秘书长工作会议,也分别就专业管理委员会将要展开的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论证,9月20日,在通化召开的协会秘书长和专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工作会议,专门听取了各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年度工作报告。总的感到:各专业管理委员会工作活跃,思路清晰,成效明显。寓专会继续保持了行业引领地位。前期负责寓专会工作的北华大学欧阳军副校长和建新处长,为协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寓专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两位同志的工作变动后,继任的北华大学孙振良处长很快进入角色,带领寓专会同仁认真组织全省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情况调研,提出了“校园文化进公寓”的长远建设构想,初步形成了全省标准化公寓、阳光公寓评比标准和实施细则;配合协会和省纤检处进行高校学生床上用品集中采购;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召开推进校园文化进公寓现场会和分会2010年年会,工作扎实有效。伙专会注重学习借鉴,注重人员素质培养,注重维护大局,工作比较务实,先后4次组织参加了全国范围内召开的有关高校伙食工作会议,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学生食堂管理经验;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进行了食品安全法培训,参观了所在学校的学生食堂;组织了全省高校食堂和高校所在地市场行情调研,形成了《吉林省高校伙食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专题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从维护全省高校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了较为稳妥的学生食堂主食价格调整方案,还联合部分高校食堂到大连进行鱼类食品采购,为下一步扩大采购规模进行了有益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绿专会先后三次开会研究制定高校绿化管理评优方案;利用近20天时间,组织全省高校绿化联检,摸清了全省高校绿化底数,评出了校园绿化先进单位,正在汇总经验材料,准备10月末召开表彰大会,由于给本次大会让路,可能要延后召开。物专会的工作思路也已基本成形。专业管理委员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加速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升全省高校后勤服务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节专会的筹备工作也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与成立分会相关的各种资料、手续基本到位,甚至对分会的发展也有了很好的构想。筹备期间,吉林师范大学的祖国华副校长和赵经武处长吃了很多辛苦,拿他们的话说,节专会的成立,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对此,我们提前表示祝贺,也为协会的发展壮大感到由衷地欣慰!
2.协调行动号令进一步统一,涉及全局的工作比较稳妥
吉林省高校后勤协会成立两年了,两年的办会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内涵,也让全省高校后勤同仁空前团结。近年的物价持续上涨,给高校后勤工作带来的困难越来越大,尤其是给高校学生食堂带来的冲击越来越明显。作为高校,上要对政府负责,下要对师生负责,涨价可能影响稳定,不涨价可能要委屈经营企业。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全省高校从稳定大局出发,积极研究对策,没有私自提价。伙食专业管理委员会在得到辽宁和黑龙江两省高校已于2010年4月中、下旬,对学生食堂主食价格进行调整的信息后,向协会提出了《关于调整省内高校学生食堂主食价格的指导意见》,对此,协会十分谨慎,先后两次召开常务理事会和秘书长工作会议,反复研究论证,并召开了由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领导,协会常务理事单位的主管校长、集团总经理、后勤管理处处长和部分学生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反复讨论,进行粮食涨幅因素分析、成品售价因素分析和消耗总量因素分析,原则确定不高于邻省价格、不高于市场价格、略高于成本价格,选择适当时机、确定适当价格、采取适当方式调整学生食堂主食价格。《关于调整省内高校学生食堂主食价格的指导意见》经过5次修改后,才正式行文报送省教育厅,6月17日正式下发,要求省内高校经过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研究确定实施方案,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从7月1日开始参照执行。指导意见提出的最高限价,也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价格。各高校认真进行思想疏导和宣传解释工作,从随后反馈的信息看,反映比较平稳。这些做法,在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到吉林省进行学生食堂工作调研时,我作了汇报,也得到了肯定。学生床上用品已经连续三年进行了集中采购,今年的招标工作会议,是高校后勤协会和省纤检处联合召开的,我在会上谈了自已的想法,对中标企业和全省高校提了一些要求。这次会议也给全省高校学生床上用品采购提出了一个指导价格,各高校按要求进行价格控制和产品质量把关,基本杜绝了“黑心棉”和劣质产品流入高校,达到了各方满意、互利共赢的效果。在伙专会组织鱼类食品集中采购的问题上,也是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考虑到长途运输等因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符合“学校自主选择”的要求,做法也比较稳妥。
3.学习调研领域进一步延伸,规范化管理思路逐渐清晰
今年,协会先后组织参加了5月份在北京召开的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6月份在扬洲召开的2010年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推进工作交流研讨会,7月份在天津举行的首届全国“农校对接”洽谈会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成成果展和9月份在新疆召开的中国高校后勤改革论坛。会后,参会的同志普遍感到,很长见识,学到了很多东西。在筹备参加开津会议过程中,协会本打算组织全省高校一同参展,但考虑到会议通知较晚,时间很紧,准备的难度也很大,就紧急召集了11所高校的同志开会,研究参展方案,逐个分派任务。这11所高校的同志接到任务后加班拍摄整理照片,赶制展板,圆满完成了任务,并派人加入协会组织的代表团参会,展示了吉林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学习了先进的高校食堂采购经验,也充分体现了全省高校后勤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各专业管理委员会进行的行业调研论证和后勤同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的理论研讨工作也十分活跃。全年被各新闻媒体转发的高校后勤改革理论文章80余篇,其中,由东北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原处长张常钟同志主笔的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后勤效率运作五个机制的研究报告》获一等奖,由吉林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原处长张立君主笔的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后勤运作效率研究》获二等奖。由吉林医药学院后勤管理处处长陈联盟撰写的《高校后勤社会化问题探析》、《节约型校园建设与高校后勤管理》两篇文章,长春工程学院后勤管理处副处长李刚撰写的《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公寓工作的再探讨》分别获得三等奖。这些获奖文章,是全省高校后勤人聪明智慧的结晶,是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性思考,也是高校后勤规范化管理的清晰思路。讲到工作思路,还要再提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协会成立以来,物业管理委员会受行业交叉等因素的制约,展开工作难度较大,比如说,召集分会理事开会就是一件难事,是物业管理中心的主任参会,还是维修中心的主任参会?是负责公用楼的同志参会,还是请集团的领导参会?在这种情况下,物业管理委员会主任,长春理工大学后勤集团赵永成总经理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论证,虚心向兄弟协会取经,形成了分组管理的设想,在物业管理委员会下设动力组、家属物业组等几个小组开展活动。这样,就有可能破解所在专业管理委员会事难办、会难开等一系列难题,他们还计划筹建“后勤人之家”QQ群,进行联络交流和信息征集,并且在如何规避用工风险、规范临时用工、开展采暖技术交流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很好的思路。有了明确、清晰的工作思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专业管理委员会工作乃至协会的各项工作一定会更加扎实、有效。
回顾一年来的协会工作,应当说:成绩可圈可点,形势十分喜人。但有些已经列入计划的工作没有做,比如组织出国考察,受各种因素制约一直没能成行;有些工作还一直停留在务虚阶段;有的工作进展速度还不太理想。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统筹考虑。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到今天,如何进一步深化,走出一条适合我省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如何在相关政策不到位、物价持续上涨等制约因素很多的情况下,积极有效地开展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提升后勤服务水平,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继续探索。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推进教育改革的力度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也会进一步加大,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韩进司长强调:今后一段时间,从宏观上判断,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去解决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影响教育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面临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如果说前一段时间是在顶层设计下不断在各个领域里探索,今后一段时间就应该是着力于围绕体制机制改革,系统地完善相关制度。韩司长的这段讲话,为下一步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工作重心作出了准确定位。我们应当认真理解,准确把握。下面我就稳步推进我省高校后勤社会改革讲几点意见:
既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加难以预测。在这种情况,更需要突出一个“稳”字,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发展离不开稳定,稳定才能发展”。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稳步推进改革,既要坚定,又不能操之过急,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要坚持改革方向,积极推进,还要视情而动,稳步实施;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运行效率和保障质量,还要保证必要的投入和优惠政策,切实体现公益性;既要通过改革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还要注意在改革中维护后勤职工的利益;既要设法通过改革实现管理水平跨跃式的提高,还要设法通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巩固改革成果;既要全面协调推进改革,又要根据实际情况,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方面和事关稳定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结合我省高校实际,围绕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重点要稳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稳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封闭校内市场是不符合发展趋势的,就是在目前情况下,封闭也是相对的,因为根据调查,全省所有的高校学生食堂都有引进特色档口的做法。这里所强调的“稳步开放”,就是要吸取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盲目引资的教训,选择优质企业进入校园;就是要明确高校后勤行业的功能定位,选择竞争性、营利性或校内后勤服务水平达不到服务需求的行业开放;就是要根据校情,谨慎确定哪些行业可以先开放,哪些行业的哪些部分可以先开放;就是要在稳妥操控自主权的前提下开放,从而有效地保证高校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有效地保证高校师生的合法权益。
二是要稳步剥离高校后勤服务经营职能。逐步完成由学校办后勤到学校管后勤的转变,管理工作也要逐步完成由管人到管事的转变。这里强调的“稳步剥离”并不是强调不剥离或者是没有成立后勤集团的都要成立后勤集团。我们说,改革有确定的方向,但没有确定的方式,完成这样一个转变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老人”安置问题,学校经济条件问题等等,要遵循“务本性”原则,也就是说,在改革战略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目标限制,不要求所有的学校一夜之间完成这种突变,甚至还允许部分高校在一段时间内不变或者是已经实施了几步再变回去,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而且剥离的方式也可以自主选择。管理工作既管事又管人,麻烦很多,只管事不管人,是稳步剥离高校服务经营职能的重要环节,这种格局一旦形成,高校后勤事业将可能摆脱很多制约因素,健康向前发展。但完成这样一种转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而且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说,不能操之过急。
三是要稳步建立高校后勤市场监管体系。就南方高校和我省部分高校而言,可能需要完善监管体系。之所以提出要“稳定建立”,是因为我省大部分高校在市场准入、标准化管理等方面还处在尝试阶段,作为高校后勤协会的各专业管理委员会也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行业标准和管理细则,有些监管办法只是“拿来”、“借用”、“套用”,不一定适合全省所有高校的实际情况,个别高校新的运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如果要真正突破旧的监管体系也尚需时日,所以,我们既要有完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的紧迫感,也要把“适合校情”放在重要位置,稳步向前推进。
关于协会下年度工作安排,协会秘书处还要专门下发工作要点,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要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充满信心,以满腔热情投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浪潮;要高度关注食品卫生安全,不怕矛盾,不怕麻烦,不怕困难,尽心尽责做好安全保障工作;要坚决落实高校学生食堂零租赁的要求,想方设法办好基本伙食档口,确保各种补贴到位,没有开设基本伙食档口的高校应当考虑尽快设立;要在学生公寓率先构建完成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把学生公寓管理深入到学生寝室,切实提高学生公寓管理服务水平;要借助这次研讨会的东风,顺势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理论研讨,各专业管理委员会可结合专业实际,选定研讨课题,协会也可以考虑设立研讨基金,给予理论研讨的立项经费支持和结题资金奖励;要继续坚持依法办会,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努力把我省高校后勤协会工作推向前进!
【8-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荐阅读:
深化改革 细化管理 不断提升办学水平05-25
构建信息技术平台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07-07
不断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水平09-12
开拓创新,不断提高综合统计工作水平06-17
不断提高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06-05
提升车间管理水平方案09-11
实现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品位07-13
公司提升档案管理水平09-09
创新运行机制 提升管理水平09-26
学校管理水平提升情况报告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