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英文作文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节日英文作文(精选15篇)

中国节日英文作文 篇1

英文名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 别称 年、岁首、新春、新年、过年 节日时间 农历正月初一

2、元宵节

英文名 Lantern Festival 别称 上元节、上元佳节、春灯节、灯节、小正月、元夕 节日时间 农历正月十五

3、上巳(sì)节

别称 三月

三、中国情人节 节日时间 夏历三月初三

4、寒食节

英文名 Cold food festival 别称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 节日时间 每年公历清明节前一二日

5、清明节

英文名 Tomb-sweeping Day 节日时间 公历4月4或5或6日

6、端午节

英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 别称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 节日时间 五月初五(农历)

7、七夕节

别称 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 节日时间 农历七月初七

8、中元节

别称 鬼节、七月半、盂兰盆节

节日时间 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

9、中秋节、中秋節(繁)外文名 Mid-Autumn Festival 别名 团圆节,秋夕,八月节等 时间 农历八月十五日

10、重阳节

英文名 Double Ninth Festival 别称 登高节、晒秋节、重九节、九九重阳等 节日时间 农历九月初九日

11、寒衣节

英文名 Winter clothing festival 别称 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等 节日时间 十月初一

12、下元节

别称 下元诞,下元水官节,完冬节 节日时间 农历十月十五

13、腊八节 英文名 the laba Rice Porridge Festival 别称 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 节日时间 十二月初八

14、冬至

英文名 Winter Solstice 别称 冬节、长至节、亚岁

节日时间 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15、祭灶节

别称 “交年”、“小年下”、“小年” 节日时间 农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日

16、除夕

英文名 Chinese New Years Eve 别称 大年夜、除夜、岁除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篇2

关键词:西方节日;传统节日;冲击;原因;态度

我国历史发展悠久,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也是漫长的。在古代,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常常进行祭祀活动,长期如此,就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节日以祈福为目的,以吃喝为主题,这也凸显了我国人民的长期溯源就是衣食富足,健康长寿。另外,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封建社会漫长,传统节日也大都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不免打上了封建性、等级性的烙印。例如春节、中秋、元宵等,我国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以长辈为中心,以吃喝为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迅速传入我国并被国人所接受。在这当中青年人占大多数,青年人更向往追求自由,西方文化受宗教信仰影响较大,而且西方人一直都非常崇尚自由,所以,西方的节日往往以宗教故事为主题,以追求自由快乐为目的。例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都是以群体参与为主,以娱乐欢畅为主要形式,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非常能够宣泄个体的情感。因此,这种方式,更能够迎合当前青年人崇尚自由的愿望。而就是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得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渐渐的被大家所淡忘,吉林大学社会学博士包峰说:“现在很多人也非常想过传统节日,问题在于如何使传统节日的形式变得更活泼一些,尤其是能吸引年轻人更多地参与,同时让民众也有更丰富多彩的参与方式,这样才能使这些传统节日焕发新的青春。”节日吸引我们的不只是娱乐而已。娱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之一,但它不是精神生活的唯一需求。

一、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

外来节日,这一现象不是只存在于中国,比如说中国的节日在西方也是“洋节”,反映了外来节日对于本土节日的对应关系,这里只是以它来特指当前中国社会的外来节日。主要的西方节日有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过圣诞节时的圣诞树、圣诞老人;情人节火红的玫瑰、巧克力,这是它们的魅力所在。而传统节日是指中华民族的节日传统。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数不胜数,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主要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过去,过节是很能让人向往、憧憬的,如划龙舟、放鞭炮、敲大鼓、舞狮子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们生活元素的改变,这种过节的幸福感逐渐消失。大众对传统节日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而国外的节日却在慢慢融入中国社会,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等,外来节日被追捧得炙手可热。

二、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的原因

1.中西文化的交流

我国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加速了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随着外企越来越多地登陆中国,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也相应增多,遇上其本国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如今国人出国的机会也多了,海归们在国外接受西式教育,对西方文化耳濡目染,归国后仍然保留西方的节日习俗也无可厚非。而就是在这些文化的相互交流当中,才使得西方节日在我国越来越流行,超过我国对自己国家传统节日的热忱,从而导致大家对传统节日的观念越来越淡,西方节日却越来越红火。

2.教育、媒体的推波助澜。

西方节日在中国倍受欢迎,这与我国的教育和媒体的宣传是分不开的。从教育方面来说,教育在将青少年更多地推向西方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在的英语教育,孩子从小就接受英语教育,对西方的文化、节日都很熟悉,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相反的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却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广大传媒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会经常看到到这种现象,就是每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来临的时候,众多的报纸、电视节目都以这个为主题,这无形中起到了宣传西方节日的作用。特别是国外影视作品的大量引入,更是让西方的文化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3.商业炒作、物质利益的驱动

广大商家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节日的重要之处是带给大众欢乐,家人、朋友在一起享受幸福的时光总是离不开商品的。而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刺激,为节日增添色彩。他们大都看准了当前社会上青少年追求西方节日的商机,在西方节日来临时,以多种形式兜售节日用品,或是开展主题庆祝活动,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反而在我国传统节日面前,他们表现得要冷静得多。每到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商家会借各种概念进行市场的宣传和运作,各种相应的产品相应产生,从万圣节的假面具热销到圣诞节市场的火爆,借助西方节日发财,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市场运作。而这些大都被国人买账。

4.西方节日自身的优势

西方节日之所以比较受欢迎,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很大原因是由于西方节日注重情感交流,形式丰富多彩、欢快,在节日中能感受一种全新新的文化氛围。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过节的方式在当代社会里显得比较含蓄、沉闷且缺乏浪漫气息。在满足温饱需求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和潜意识的个人主义的大众文化,在宽松的政治背景下蔓延和扩展开来。西方人追求平等、自由、享受的生活方式受到现代大众的欢迎。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更多的表现为家族式,节日大多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三、理性的态度面对西方节日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早已缓慢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会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也是不错的,我们要一理性的态度看待西方节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现代各个民族文化毕竟是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

在崇尚西方节日、热热闹闹的过节的同时,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由来已久,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的。例如春节,它是我国长久以来每年最重大、最热闹的节日,也是全国很多民族都共同庆祝的一个传统节日。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括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放鞭炮以及包饺子等各种春节吃食,都寄托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无限祝福。再比如清明节,它是由我国的祭祀传统演变而来的,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会去扫墓祭祀,以表达对于祖先的怀念和追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各地对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大致都包括祭祀、踏青、扫墓、放风筝等形式。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承载着我国宝贵的民族精神,是不容许我们丢弃的。

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它们都各有起自身特殊文化内涵,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我们要客观看待;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节日文化,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何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何推陈出新,并且赋予它以新的含义,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拒绝西方节日,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对西方节日的“入侵”,我们要教育国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我们要要重新认识和建设中国传统节日,要研究、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我们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金升霞,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J].长江大学 学报,2005,(6)

[2] 冯小娟,杨足.从喜庆节日的变化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民 俗的影响[J].高等教育,2006,(1)

中国节日作文 篇3

书本合死了,文具盒封住了,学校大门锁上了,作文 中国孩子的节日。太好了,今天是“自由节”!是专门为中国孩子设立的一个节日。瞧,云朵里藏着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他笑着把一包包的彩虹糖往下撒。糖豆落到小河里,河水变成了甜甜的饮料。糖豆落到树上,树立马变成了好吃的糖拐杖。许多小朋友披上斗篷,骑上扫把,飞上天空,在云朵里捉迷藏。

鱼儿跳出来,把尾巴、眼睛、鱼鳍、能呼吸的腮都给了小朋友,小朋友们一齐奔向海底,去看大海里的奇妙世界。

看完了,玩累了,全国的小朋友来到了动漫暗室。男生《铠甲勇士》,女生《守护甜心》。《铠甲勇士》动漫暗室里有真正的铠甲勇士,他们在五彩炫光的照耀下,显得异常神勇,小学四年级作文《作文 中国孩子的节日》。瞧,那里还有一个超级柔软的蹦蹦床,中间有一个好吃袋,只要说什么食物,就能变出什么食物来。一群群《赛尔号》的精灵,一个个《火力少年王》里的悠悠球,都在这暗室里展现它们的风采。

《守护甜心》动漫暗室里也有真正的亚梦和她的妹妹亚美。暗室里打着温暖的粉色的光,伴着《隐形的翅膀》这首歌,我们与巴啦啦小魔仙、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贝儿公主、美人鱼翩翩起舞,共同享受美好的时光。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篇4

说起端午粽子,每年大家家都会围在一块包粽子。母亲告诉我:在包粽子之前,要做好筹备工作,先煮一锅水,再把新鲜采摘芦苇叶放在水里煮一下。接着把筹备好的糯米和枣洗干净,如此筹备工作就做好啦!等芦苇的叶子晾干后,大家就开始包粽子,先取三片芦苇叶,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状,再把糯米放进来,中间夹一两个枣,最后用线捆好,如此粽子就包好啦。

虽然我是首次包粽子,但我包得还是很好的。我包的粽子又肥又大,就像一个正在睡觉的老佛爷。等我把粽子包完后,把它们放进一口大锅里蒸一个多小时,如此香甜美味的粽子就做好啦!粽子的材料虽然容易,但味道却最佳,只须闻到粽香味,就能被人垂涎三尺。

除去吃粽子,在端午节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划龙舟。每一年端午节,大家就能在宽广的江河上看到那神采奕奕的龙舟,每一条龙舟都有二十多每人奋力划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还有一人在船尾摆舵。划龙舟的过程中,众人还会齐喊“1、二”“1、二”,场面热闹非凡。

即便端午节的时候阳光猛烈,却没办法抵挡观众们的热情,岸边群众顶失火辣辣的太阳,为自己喜欢的龙舟队呐喊助威。听到观众的加油声,龙舟队员们就愈加有干劲了,一条条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阵势相当激烈。围观的群众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个壮观画面。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篇5

每年过端午节时,全国各地都会进行精彩纷呈的龙舟比赛,那是为了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而在我们家,奶奶就会去买糯米、粽叶和艾叶。奶奶包的粽子有三角形的,有长方形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咬上一口香甜软糯,令人回味无穷。而艾叶嘛?是用来洗艾叶澡的。晚上,妈妈就开始摆弄艾叶了,只见她先把艾叶装在盆里,清洗干净,接着放到铝锅里,然后打开煤气灶,过了一会儿,水沸腾了,一阵艾香扑鼻而来,把艾叶煮好,最后放出来晾凉。洗完艾叶澡后,我觉得神清气爽。据说,用艾叶洗澡能去除蚊虫,消除疾病。真是“家有三千艾,郎中不用来”。

谱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新乐曲 篇6

音符一——“全”

“全”,即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围绕节日活动,学校全方位地放手,让学生唱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信他们是最棒的!每当一个传统节日来临时,孩子们便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得活动的开展异彩纷呈、多姿多彩。如在“端午节我做主”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展示的香囊,讲述的伟人屈原的感人故事,演绎的孝女曹娥的动人传说,回放的龙舟赛场上的精彩片断,品尝的亲手包的各种馅的粽子,还有教室里不时爆发的掌声、歌声、欢呼声,充分展现了学生多彩的想象力和独到的创造力。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由于活动采用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调动了各方面力量,实现了活动成效的最大化。家长和学生一同参与活动,共同感受节日文化,共同践行中华美德,实现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互动。实践中,三方共同揭示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亲子沟通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音符二——“趣”

“趣”,即开展趣味十足的体验活动。学校在活动的设计上注意体现童趣,以吸引学生的参与。为此,每年的传统节日教育内容都会不断推陈出新,变换主题。以元宵节为例,近年来的活动主题先后有:“走进传统,欢乐元宵”“欢天喜地闹十五”“赏灯猜谜大比拼”等。2010年,在主题为“巧手制作花灯”的元宵节日活动中,学生巧妙利用废旧材料,通过询问长辈、网上查找了解相关的知识,精心设计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花灯。他们中有的是独自完成,有的是与家人合作完成。寒假开学后,学校收集的562盏花灯创意十足,极富情趣:可乐瓶制作的花灯别具一格,酒瓶外盒制作的花灯别出心裁,用布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花灯更是凸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证明,只有从学生兴趣出发,适时引导,才能让节日文化鲜活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

音符三—— “实”

“实”,即注重节日教育的实效性。在节日教育活动中,学校注意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让节日教育活动真正收到实效。通过制作展板、布置橱窗、绘画七色园地等,向学生展示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风俗、人物故事及相关的古诗词。利用国旗下讲话、组织征文比赛、演讲大赛、手抄报评比、摄影赛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大队会、主题班队会、主题活动课充分展现了学生们在节日文化活动中的收获。例如,“过红红火火的中国年”主题班会,设计巧妙,内容鲜活。“传火炬对春联”“红包中的秘密”“送给爸爸的祝福”等几个环节,将春联的吟诵、节日中对学生的行为要求、除夕之夜送给在抗冰雪灾害一线爸爸的温馨祝福等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示在班会上,体现了孩子们的亲情、友情、恩情、爱国情。又如,少先队在清明节召开了“烈士墓前寄哀思”中队会;中秋节开展了“赏月、问月、登月、访月”大队会,对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登月活动进行了再回顾。另外,学生制作的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电子小报还在班级间进行交流评比,获奖作品在橱窗中予以展示,电子小报制作成FLASH动画通过校园网让全校师生欣赏交流。这些实实在在的主题活动使节日文化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音符四—— “细”

“细”,每次开展节日活动,学校都要周密考虑,细致安排,力求做细做巧,以发挥活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如清明节,要求学生在假期中把随家长祭祀时的感受用不同方式记录下来。返校后,学校查看了学生的作品,有的是图片,有的是文章,有的是日记,有的是手抄报,都很生动。学校筛选后组织学生进行演讲, 17个孩子道出了他们的真情实感。比如,五(1)班赵一桥同学演讲题目是“清明——生命的感怀”,文中写到:“安葬着外公、外婆的‘长生林’环拥在松柏之中,节时的山风诉说着家家户户对亲人的思念。我和妈妈把鲜花放在外公外婆的墓前,用清水洗净墓碑之后,我告诉长眠地下的外公外婆:‘我是你们的外孙一桥,我和爸妈看你们来了。我刚刚再次当选五年级一班的中队长,去年我以学校生物馆为题材做的一部片子还获得了国际奖,相信你们听了一定会很高兴。请你们放心,我们都很好,来年再看望你们……’”这是孩子最真实的感受,也是发自肺腑对已故亲人的感怀。演讲结束后,学校将整个演讲录像进行了编辑,作为学校资源库的又一生动教材,组织各班利用班队会认真观看、讨论、反思,激起更多学生的节日情怀,感受节日教育的深刻内涵。

音符五——“雅”

“雅”,即感悟节日德育的高雅韵味。古代文人在传统节日里常喜欢吟诗作画,这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继承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实践中,学校除了让学生吟诵一些常见的如《元日》《清明》等古诗外,还让他们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在各班开展古诗诵读、诗词配画等活动。同时,学校要求教师在讲授教材中的古诗词等相关内容时,注意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诗词的内涵,感受其高雅韵味。

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乐曲,似一阵春风,让校园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芳香,让教师成为智慧亲和的引领者,让孩子们悄悄开启纯真的心灵之窗。相信他们在快乐地吟唱中,必将逐渐成长为新时代的栋梁。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后南仓小学

北京101100)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篇7

我们春节有很多习俗,我最喜欢的节目是看春晚,春晚里面有很多好看的节目,我们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着春晚,然后吃着瓜子,可悠闲了!

大年三十我们一家吃了年夜饭,年夜饭又香又丰盛,比平时的饭菜丰盛多了!大年初一一大早我们吃完了饺子,就开车来到了“南海观音寺”我一进大门就看到观音泉旁边的水池上刻着“学业”财运”“事业”“送子”这几个词。我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妈妈告诉我摸摸“学业”这个词就可以学业有进步!我肯定要摸一摸呀!然后我们进去寺庙里面,看到了很多像神仙的佛像,我们把点燃的香插在香炉里,然后我们一家人都拜了各位神仙,希望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的心愿能如我所愿!

一回到家,妈妈让我和妹妹换上花衣服跟邻居家拜年,我们说“叔叔阿姨新年快乐!”阿姨立马就从口袋里拿出了两个大红包给了我们。我和妹妹说“谢谢阿姨”!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篇8

每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奶奶总是会先包好一锅香喷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吃,奶奶包的粽子玲珑可爱,有咸味和甜味,散发着一股诱人的香味。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包着一颗咸蛋黄和一块软软的大肥肉,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煮上大约两个小时。最值得期待的就是粽子熟的过程了,看着炉灶冒着暖暖的热气,粽子的香味逐渐散发出来,飘满整个屋子,惹得人人都不时地跑进厨房看看粽子是否熟了,嘴巴还不断咽口水,真有意思。终于等到热气腾腾的粽子出锅时,浓郁的香味喷薄而出,扑鼻而来,让你还没尝到粽子就先品尝了它的美味,简直太享受了!我迫不急待地拿起一个粽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透亮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穷,真是又黏又甜又香。

到了中午,妈妈会带着我去看龙舟,当时的情形可热闹了!四面响起了咚咚咚的鼓声。比赛开始了,河面上有红的?黄的?绿的?蓝的龙船,龙船上的人整齐的划着船桨,喊着口号,快速向前划去,龙船越划越快。岸上观看的人们有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有的像疯了似的喊加油,还有的激动的手舞足蹈,这一刻,人们几乎所有的烦恼都忘掉了,伴随着鼓声越飘越远,消失的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过节的欢乐……

人们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死后,人们划着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并往江中投粽子等食物,防止鱼虾啃食他的尸体,此后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就流传下来了。

中国节日英文作文 篇9

关键词:节日文化 电视 传播 对策

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感情,承载着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可以说,重视节日文化在国内外的有效传播,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改革开放以后,面对西方节日的汇入与冲撞,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留存及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日渐衰微,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一个十分尖锐的现实问题。[1]大众媒体作为受众最经常接触的媒介,在此问题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以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为视角,探索电视媒体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对策。

一.传统节日文化电视传播的现状分析

1.类型表现

笔者选取2010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五个节日期间部分省级卫视(表1)及央视(表2)节目实例,归纳出节目类型集中表现为:文艺节目、特别节目、新闻资讯节目。节目类型上新增了一些关于节日的特别节目;节目内容上,即使常态节目也表现出节日特定的内容。

传统节日期间,各电视台新闻节目对于节日的报道相对密集,节目形态仍然是常态化,主要体现在内容对于节日的提及。报道主题集中于:官方活动、民众活动、风俗知识、消费现象。这些内容在节日期间传播较为频繁,而非节日期间,新闻节目少有节日文化相关内容。

2.内容呈现

2010年七夕节各省级卫视的节目内容呈现

图像和声音是电视媒体主要的传播符号,形象与直观是电视传播的优势,受众较少受文化程度与生活经验的限制,扩大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范围,[2]但在表现抽象的思想观念时,形象与直观又转化为劣势。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脱离了与之相生相伴的时空环境,成为电视世界的一部分,会出现“博物馆化”现象的隐忧。“博物馆化”指的是一种倾向:由于不能准确把握某种文化现象的深层内涵,对其仅是一种浮光掠影的记录,从而使“传统完全失去了自身的根性而变成一种外在的装饰与摆设” [3],文化传播功能为展示功能所取代。

2010年七夕节,各省级卫视的节目内容呈现,靠打造明星阵容的情歌对唱与情诗朗诵、模范夫妻和情侣的倾情讲述来突出爱情主题,对于七夕节文化精髓的解读显得过于单薄、粗略和有限。七夕节的文化精髓并不仅限于爱情,还有乞巧、祈求学业顺利等方面,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当前电视节目对七夕节文化的解读仅止于表面和形式,尚需更深入地挖掘。

3.话语表达

事实上,近年来大众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疏离,与目前大众传播媒介的话语方式有很大关系。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指出:“当今社会似乎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假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事实上它们提供的意义却越来越少。”[4]从保护传统节日文化角度看,电视媒体似乎没能准确把握节日文化韵味,也没能承担起严肃传播节日文化的责任。

传播者对整个传播过程起到“把关”作用,可能由于“把关人”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不了解,而出现过度娱乐化或过度学术化的现象。嘻哈打闹的虚浮表面掩盖不住深层文化内涵的严重缺失,晦涩难懂的专业解读也并不是传播节日文化的最佳途径。某些节目赤裸裸的情感表达方式、夸张离奇的表现手段实在离团圆、追思、敬老等节日文化内涵相去甚远,这种低俗化的倾向在无意识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消解着节日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某些节目邀请专家以论坛形式畅谈节日文化,努力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然而专家们激情飞扬地演说与观众的冷淡反应形成鲜明反差,过于“阳春白雪”的话语表达使得传播效果甚微。

另外,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电视节目往往会热闹一阵,等节日过后,很快又归于沉寂,这种时冷时热的传播行为不利于持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很多台目前非常规节目(特别节目、岁末节目)的制作质量较高,且比较稳定,这与日常节目表现一般的状况形成了较强的反差。这种‘偶尔露峥嵘’并不能提升节目的整体水平。从根本上来说,观众对媒介的认识、印象还是从日常栏目的涓涓细流、潜移默化的影响中生发出来的。”[5]

二.传统节日文化电视传播的对策探索

1.丰富节目类型

从前文对2010年传统节日电视文本的罗列可看出,节目类型较单一,还难以达到百花齐放。由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创意专业的学生发起的“关于电视媒体对传统节日传承及影响效果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关注的节目类型比例分别为(多选):文艺节目48.7%,新闻节目34.4%,纪录片44.8%,谈话节目28.0%,娱乐节目49.8%[6],可见观众对节目类型的需求呈多样性而非单一性。

传统节日电视节目类型上可突破陈规,在保持优势节目类型基础上,尽力在多个节目类型上对节日文化有所涉及。突破文艺节目和特别节目这两个单一类型,在新闻资讯节目、谈话节目、娱乐节目、纪录片、电视剧这些类型上体现节日文化要素。河南卫视和陕西卫视自2008年起将各省祭祖盛况同步向全球直播,演播室主持人及嘉宾通过对话交流为观众串联起多个祭祖现场,评点公祭仪式和历史典故,解读炎黄文化、清明风俗和祭祀传统,畅谈文明源流与文化传承,向全球华人全程呈现一年一度的中国大祭祖典礼盛况。

2.充实节目内容

目前,国内电视市场的分类较一致,大多定位在经济、生活、文娱、体育、少儿等方面。因此,从满足受众需求的角度讲,想要在众多同质化节目中脱颖而出,就只能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即“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的制作理念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继承节日既有的文化习俗,也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拓展节日的当下语境,在节目内容上处处渗透出浓厚的文化语义;第二,具有创新发展的视野。在节目内容的取舍上,无论纵向的古今结合,还是横向的中外所及,都可纳入到节目编导的选择中,既体现出延承的民族责任,也展示出开放的心境;第三,制定系统的传播策略。具体的体现是加强节目的形象包装,对节目的片头片尾、主持人形象、演播场地、声画造型等元素进行合理定位,使之与节目内容相融合,凸显节目的个性特色;最后,营造媒介景观。现场直播的媒介效果不仅将节日变成媒介事件,也将节日变成媒介景观。[7]“春晚”和“秋晚”成为媒介景观后,一个镜头、一段主持词,便让观众有了过节的氛围,营造了节日的视觉图画,观众在媒介景观中酣畅淋漓地品味节日文化的魅力。

3. 转换话语表达

在西方节日文化消费方式逐渐流行的趋势下,负有振兴传统节日文化责任的电视媒体不应该一味追求节目的收视率和轰动效应,而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媒体定位;不要把传播节日文化当作负担,而要准确理解节日文化的价值,以此为资源精心策划好各种节目,最终以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传播节日文化。

客观地讲,电视从传播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大众文化,但不等于是平庸文化甚至低俗文化。电视化表达的传统节日始终离不开最具节日表征的符号,民族化的思想和情感特征赋予电视节目独特的人文内涵,深入地表现了电视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仔细体会这些电视艺术,不论文艺节目或特别节目,往往充盈着民族化的情感诉求与思想意识,如浓郁的宣教意识、忧患意识、苦难意识、团圆意识等。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正是中国老百姓所习惯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自然也理应成为节日文化电视节目话语表达的创作原则。

4.提升传播效果

即使在非节日期间,电视媒体完全可以把传统节日文化看成可利用的资源,从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节日到各民族各地域的自有节日,挑选那些反映勤劳、友善、团结、亲情、友情、爱情等积极主题的内容,挖掘这些节日的发展历史、神话传说、礼仪风俗等,以定期播出的形式进行传播。[8]常此以往,不仅可以持续吸引受众的注意和思考,而且可以逐渐培养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

央视在2006年春节期间(1月28日—2月3日)的每晚黄金时间播出大型纪录片《我们的节日》(每集90分钟,共7集),分别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6个节日文化的生存状况,每一集都积聚了多种元素,如专家访谈、纪录片拍摄、运用原创舞蹈展现节日情景等。各地有着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这些题材和表现形式也完全能吸引和打动观众,在悄无声息中传播节日文化。专题纪录片式节目形态完全可以跳出节日期间的框框,做成常态节目。同时,在节目类型表现上还可以综合运用、彼此渗透,使得节目表现形式和风格有所突破,也能收到满意效果。

电视因其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强势的话语权,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方面,有着其他媒介难以企及的优势。在全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之下,电视媒体更需要端正自己的传播态度,将无形遗产变成有形资源;将传播责任转为持续动力;将“文化意义”化为无限创意,才能最终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安中,刘雪,龙明霞.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媒介呈现的实证分析-以《中国青年报》为例[J]. 长江论坛,2007(6).

[2]杨华. 传统文化电视再传播的制约因素及策略[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周宪. 世纪之交的文化景观[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49.

[4]英安吉拉·默克罗比(著),田晓菲(译).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7.

[5]李晓枫,邹定宾. 中国电视文化的理性重构[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47.

[6]关于电视媒体对传统节日传承及影响效果调查问卷[OL]. 问卷星,2010-09-02[2010-10-22]

http://www.sojump.com/jq/391948.aspx

[7]曹继东. “春晚”和“秋晚”的意义图式与文化阐释[D].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8]韩永青,李芹燕. 传播媒介对“象征性现实”的策略性重构-论电视媒体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路径[J]. 新闻界,2009(2).

作者:张欣,湖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中国传统节日素材作文 篇10

你也许品位过许多爱……当爱的花束凋零时,谁又会去争取另一个属于自己的爱呢?是的,爱少不了于生活,正因为有了爱,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正的这样的吧。可以把爱当作一块橡皮,减少了没用的文字;也可以当作一束光芒,透过你心灵的天窗,展示丰富的能源;也许也是一个人生的航标,指明你人生的道路……

呵,爱有多种,谁都想得到属于自己的爱。作为学生的我们,学习是最重要的任务,那么,谁是我们的指明灯呢?那当然是老师,每个人都想得到老师的呵护,让老师器重于自己。有谁不想呢?都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那有些苗为何却生长的更为茂盛呢?胜负在于老师给我们的爱有多少。你想,你是不是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与尊重呢?让老师相信自己,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你。难道会有人想天天被老师骂或罚站么?有时,看见一位同学被老师大夸大奖,什么事都相信于他(她),那么谁看了不会眼红?谁都会。

老师是爱每一个学生的。但有些爱不善于表达在某些行为身上,爱的角度也不同。当然,你有时会抱怨老师为什么不让你做某件事,或叫你帮老师拿作业本什么的,这跟你的行为有莫大的关系。你努力了吗?我想,上这个作文

网的每一个同学都是好学生吧?但在好学生中,老师对他们的爱有不同层次的,高低不平。学习好是其次,你一些行为的表现值不值得老师欣赏呢?你有时做出一些很无知,很虚伪的事情有可能会让老师很喜欢你么?相反,一些知道做自己本份的学生,会让老师更喜欢,当然要自然。

你可能有时会在踌躇,为什么老师不经常喜欢表扬、给你锻炼的机会呢?比如某同学,看见班长因做事情态度认真有为班级着想,受到老师的表扬。那位同学就开始爱模仿班长,在老师面前装模做样,反而会受到老师的反感,让老师觉得你很虚伪,甚至会让人有呕吐的心理。这就很会差异与别的同学受到老师的爱抚的不同角度了。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作文 篇11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到来了。但令我难忘的还是那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的除夕之夜。除夕,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每到这一天,全家人会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表示一家人永远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吃年夜饭时,我最开心了。因为不光有好吃的饭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会给我大红包。每个红包都是长辈们对我的期待和祝福。

吃过年夜饭,我和一大帮小伙伴早就约好了一起放烟花。我们小朋友就放一些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小烟花。爸爸和爷爷就会放大的烟花,一支支烟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天空中绽放。把夜空打扮得异常美丽,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快到12点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带着我到寺庙里去烧香。他们说,这叫“烧头香”,祈福新的一年万事如意。这时候爷爷也没闲着,在家“接灶神”,鞭炮声、炮仗声汇成一股欢快和谐的交响乐。为这无边的夜景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怎么样?我们的除夕夜有意思吗?

中国节日英文作文 篇12

关键字:传统节日、雄黄酒、菊花酒

酒是中国人的主要饮品之一,饮酒的习俗千百年来也和传统节日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大年。春节活动有三个高潮,就是送灶、岁守、元宵。“送灶”日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中,灶神爷是玉帝派驻凡间的一个神,负责监督每家每户的所作所为,,每年到腊月二十三日要回天庭向玉帝汇报每户人家的情况,所以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送他上天,同时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神前,先要祭灶神,主人在灶神爷面前放上供品时,酒是必不可少的,目的是为了使灶王爷醉,免得多舌。然后点上香烛,祈祷一番,祭祀就完成了。接着是送灶,要将灶神爷像从灶上恭恭敬敬地取下,放入事先扎好的竹马纸轿上,再由家中的小男上孩双手捧到天井里,燃上火焚化。焚化时,要以酒酹地,以示恭敬。

到了春节这天,一家人放过爆竹后便会欢聚一堂饮椒柏酒。我国古代人们相信春节饮用椒花柏叶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百病皆除,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道,“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魏晋以后,人们在元旦除了饮椒柏酒外,还兴起了饮屠苏酒的习俗。屠苏酒是一种用许多味药材浸泡的酒,元旦时“合家饮之,不病瘟疫”。至于守岁的习俗,应当始于南北朝。梁代徐君倩作诗《共内人夜坐守岁》:“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守岁几乎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宫中守岁常常大摆宴席,至于一般的文人墨客也往往有感而发,饮酒赋诗。到了宋代,除了“守岁”之外还有“别岁”、“馈岁”。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虽然花样不同,但都离不开酒。袁文的《瓮闲评》评论说:“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也。” 除夕夜喝的“年酒”,通常是“屠苏酒”、“椒柏酒”,也寓意着在新的一年合家安康的美好愿望。除夕守岁时喝酒守岁,那么这酒就称守岁酒。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人们往往边喝边谈,有的甚至还行酒令,其乐融融。这一全家在除夕午夜的聚餐,也称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

因为清明节时处春和景明之时,所以祭墓和踏青是主要习俗。而无论祭墓、踏青,酒都是少不了的。明人刘侗在《五杂组》中记载道:“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墓,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人们扫墓时须带酒菜供品至墓前整齐放好,小辈们点燃香烛叩首祷告。带去的酒菜供品一般都在祭祖后送给坟亲享用,这就叫吃上坟酒。此外,清明节饮酒是不受限制的。因为酒能舒缓人们祭墓之后悲痛的心情,而且在寒食节期间,人们不能生火吃热食,而饮酒可以增加热量。许多文人墨客在清明時节饮酒并留下传世的诗作。如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既然五月是“恶月”,便要寻求辟恶祛邪毒的方法。因此每逢端午节,民间有饮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雄黄酒”以驱疾除病的习俗。《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古人认为病从口入,邪杂之气多经口鼻吸入。而雄黄被认为“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恶、物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身、神仙。”除了雄黄酒之外,民间还有饮用菖蒲、艾叶泡制的“菖蒲酒”来辟邪、除恶、保平安的习俗。唐代殷尧藩在《端午日》中写道:“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到了宋代,名贵药材菖蒲被道家视为“辟邪之物”。在明清之际,饮菖蒲酒辟邪的风气大为盛行。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一个与家人团圆赏月饮酒的日子,因此又称团圆节。月与酒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汉代,天子在八月里要饮经过多次酿成的“酎”酒。据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而饮酒赏月成俗是在宋代。据《东京梦华录》所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在中秋节前,城里城外的酒店皆卖新酒。所有的酒楼都重新装饰门面。到了八月十五的中午以前,所有的酒店都酒尽瓮空了,店主只好把悬挂在酒店门前用以招徕酒客的酒旗拿了下来。明清之时,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中秋之夜,看着皎洁、清辉的月光,许多骚人墨客吟诗作赋,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作品。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潜确类书》也记载道:诗人苏轼和朋友游览金山,恰逢中秋,众人便相呼相偕登上山顶的高台,酒酣之际,苏轼约请好友袁淘清唱《水调歌头》,他自己则随着节拍翩翩舞蹈起来。韩愈在被贬后也在中秋月夜饮酒释怀,写道:“……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如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和饮酒等等。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的传统,许多地方都饮用菊花酿造的“菊花酒” 。在古人看来,菊花有“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的功效。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具有“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的奇效。重阳节不仅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也有饮茱萸酒的做法。人们早有在重阳日佩茱萸的做法,认为茱萸可以祛邪辟恶和长寿。据晋代人葛洪在《西风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铒,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可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后来佩戴发展成为了用茱萸泡酒喝。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说法称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而喝了这两种东西浸过的酒,便能消除阳九之厄。

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饮酒习俗与传统节日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传统节日不可分割的部分,也为传统节日增添了更多文化内涵和趣味。

参考文献:

1、徐少华,《中国酒与传统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3、陈桥生,《诗酒风流》,华文出版社,1997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文 篇13

到了奶奶家,爷爷、奶奶们高兴地迎接我们。刚安排妥当,我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集上买年货。集市上真是喜气洋洋,春节的气息早已到来,到处都有卖春联和烟花爆竹的。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来了,帮着爷爷、奶奶们包饺子、贴春联。包饺子时,我拿出一张饺子皮,把和好的饺子馅放到饺子皮的中间,用手沾一点水在饺子皮外围画一圈。把饺子皮对折,用手慢慢的捏紧,一个好吃的饺子就做好了。贴春联看起来是件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可不简单,我贴了几次都贴歪了。不是左边高就是右边高,一副好好的春联竟被我贴地皱巴巴的。

晚上,我看了很长时间的春节联欢晚会,守岁到十二点,到外面放了一会烟花,就去睡觉了。

今天是正月初一,我六点多就被喊起来了,虽然我很不情愿,但还是必须起来,因为这是习俗,正月初一,晚辈必须早早地到长辈那里去拜年,拜完年,吃过早饭后,我便和堂哥们一起给村上所有地认识的长辈挨家挨户地拜年,往往会得到一些糖果和花生。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得到一点压岁钱,奔波了一上午,回到了奶奶家,我把这些“战利品”如数上交:糖果和花生交给爷爷和奶奶,压岁钱交给父母,以便循环使用。

虽然压岁钱一分都没有拿到,糖果和花生一粒也没有吃到,但我今天很快乐,因为大家都团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我们小孩子也可以放松一下了,不用写那么多的作业了。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文 篇14

天刚刚亮我就起了床,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春节,妈妈对我说:“马上就是正月初一过春节了,我们得好好的准备准备,你和我一起去商场办年货吧!”“好呀!我跟你一起去。”我兴奋的跳了起来。我早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它是一年中最热闹喜气的时候。

我和妈妈走进商店,这里人山人海,人们一个个笑容满面,我和妈妈买了花生、瓜子等各种食品。

回家的路上,我发现有人爬着梯子上在贴春联。我也央求妈妈也贴一副春联,妈妈只好答应了。回家后,爸爸拿来梯子靠住屋子,扯掉旧春联,贴上了新春联,刚贴到一半我就大喊起来:“啊!福贴反了。”爸爸却笑了起来:“这是因为福倒家啦!”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中国节日英文作文 篇15

如果信件不是邮寄,而是托人转交,可在信封的左下角写上Kindness of...(受托人的姓名)或By courtesy of...(受托人的姓名)或By favour of...(受托人的姓名)。以上这些字样都等于中文的“敬烦某某转交”。

如果是介绍信,由被介绍人面交,可在信封左上角写上Introducing Mr. (Mrs., Miss, etc.)(姓名)或To introduce...(姓名)或Recommending...(姓名)。以上这些字样等于中文中的“兹介绍某人……”。

在信封的左下角可以写上信件的性质,如Personal或Confidential或Private,这些字样等于中文的“亲启”或“绝密”。如果需要还可以注明Immediate或 Urgent或Rush,这些字样等于中文的“急件”。视需要也可以注明Attention of... ,等于中文的“请某人拆阅”或“请某人处理”。

为了方便邮件传递,信封上可按各国相沿的习惯标明如下:

写在信封左上角 “A”的位置的字样,如:

→If undelivered, please return to(无法投递,退回原处)

→After 10 days, please return to(十天后请寄回)

→Return Postage Guaranteed(回信邮资已付)

→Via San Francisco(经由旧金山)

→By airmail to San Francisco, by train to Hong Kong.

(到旧金山用航空,到香港用火车)

写在信封中间上方“B”的位置的字样,如:

→Printed Matter(印刷品) →Sample(样品)

→Sample of No Value(无价值的样品)

→With Compliments(赠品)

→Photo Only(内有像片,请勿折叠)

写在邮票下面“C”的位置的字样,如:

→Via Airmail; By Airmail; Par Avion(航空)

写在信封左下角“D”的位置上的字样,如:

→Introducing Mr...(兹介绍……先生)

→Kindness of Mr...(敬烦……先生转交)

→Per favor of Mr...(敬烦……先生转交)

→Private(亲启) →Personal(私函)

→Confidential(密函)

→Registered (Reg., Regd.)(挂号)

→Urgent(急件) →Immediate(急件)

→Forward(请转交)

→Care of (c/o)(请……转交)

四化Four Modernizations

中国电信China Telecom

中国移动China Mobile

希望工程Project Hope

扶贫工程Anti-Poverty Project

外出打工人员migrant workers

外资企业overseas-funded enterprises

下岗职工laid-off workers

素质教育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应试教育exam-oriented education

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

豆腐渣工程jerry-built projects

西部大开发Development of the West Regions, Go-West Campaign

新新人类New Human Being, X Generation

充电recharge one's batteries; update one's knowledge

早恋puppy love

网吧Internet bar

网民netizen, net citizen

网恋online love affair

网友net friend

网上冲浪surf the Internet

菜鸟,新手green hand

摇钱树cash cow

大专生junior college student

上一篇:森林里的童话下一篇:彝族火把节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