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放射科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放射科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精选6篇)

2024年放射科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篇1

2016年6月 第1期(总第1期)

康桥医院院感办主办 二O一六年六月二十五日

康桥医院放射科个人放射剂量监测分析

我科2016年对我院放射科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放射剂量监测,按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放射剂量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做如下分析:

一、2016年共检测4次;

二、每次检测最长佩带时间92天,最短时间90天;

三、每次检测均明显低于同期平均参考值,具体情况如下图;

监测剂量单位:mSv

四、通过以上数据表明,我院放射科个人受照剂量低于当期平均参考值,年累计剂量明显低于国家规定每年最高限值20mSv,处于安全剂量内。

2024年放射科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监测对象

哈尔滨市从事放射工作的部分人员,放射工种包括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介入放射学。

1.2材料与仪器

测读仪器是经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校准合格的北京核仪器厂生产的FJ-427A1型微机热释光剂量仪;退火设备是北京核仪器厂生产的FJ-411B型热释光退火炉;探测器是GR-200S型Li F(Mg、Cu、P)热释光片,配400型TLD剂量盒,Li F(Mg、Cu、P)热释光片使用前经240℃10min退火处理。

1.3监测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进行监测,监测周期为3个月,全年监测4个周期。对于比较均匀的辐射场,剂量计一般应佩戴于左胸前;当受照剂量可能相当大时,如介入放射学,则还需在围裙外面衣领上另外佩带一个剂量计,以估算人体未被屏蔽部分的剂量。剂量计下发前需先将热释光片进行退火处理,密封装于剂量盒中,再统一分发给被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除了给放射工作人员剂量计外,每个受检单位的非放射性工作场所也应下发一个剂量计作为环境辐射本底读数,剂量计回收后由监测单位进行剂量测量。

1.4质量控制

热释光测量系统每年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校准,其各方面指标均满足要求,保证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严格制定操作规程,由专人负责探测器的退火和测读;若测量过程中出现了超过剂量限值者,应及时进行异常调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每年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的全国卫生系统个人剂量监测比对工作,均取得合格证书。

2 结果

2.1不同年份个人剂量监测

2013年监测人数110人,人均年剂量1.19m Sv/a;2014年监测人数228人,人均年剂量1.09m Sv/a。受监测人员中98.52%的年受照剂量在5m Sv以下,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的有5人,占受监测人员的1.48%,未发现年受照剂量在15~50m Sv和50m Sv以上者。见表1。

2.2不同工种个人剂量监测

从事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1.02m Sv/a,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占1.49%;从事牙科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0.99m Sv/a,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占1.01%;从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2.02m Sv/a,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占2.63%;未发现年受照剂量在15~50m Sv和50m Sv以上者。见表2。

2.3不同医院级别个人剂量监测

市级医院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最低,人均年剂量0.98m Sv/a;民营医院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最高,人均年剂量1.82m Sv/a。市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占0.61%,区县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占1.72%,民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占2.50%,乡镇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在5~15m Sv占13.33%,未发现年受照剂量在15~50m Sv和50m Sv以上者。见表3。

3 讨论

为了加强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定期监测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是非常必要的。监测结果显示,哈尔滨市2013 年人均年剂量1.19m Sv/a,2014 年人均年剂量1.09m Sv/a,均低于国家标准的剂量限值(20m Sv/a),与2012 年大连市[4]人均年剂量1.12m Sv/a基本一样,这说明哈尔滨市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是符合要求的,防护条件是安全有效的。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02[5]剂量评价一般原则规定:当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达到并超过5m Sv时,除应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还应做进一步调查。及时、准确的询问和调查,能判断放射工作人员真实的受照剂量,从而可以有效防止过量照射对人体的损害。2 年来哈尔滨市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超过5m Sv的有5 人,其中3 人从事诊断放射学,1 人从事牙科放射学,1 人从事介入放射学,调查其原因为:(1)3 名从事诊断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使用不规范,有时将剂量计长期放置于工作服中,而工作服有时遗忘在放射工作场所内,从而使得剂量值较高。此外,在床边照相的操作人员因无防护条件,受照剂量较大。(2)从事牙科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各1 名工作人员工作时没有做好个人防护。

各工种比较,从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最大,外照射辐照风险较高,与文献报道一致[6]。应加强此类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措施,严格穿戴防护用品,尽量缩短曝光时间,可采用轮岗制以缩短放射工作时间。分析哈尔滨市不同级别医院个人剂量结果发现,民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最高,可能是民营医院实行聘用制,工作人员是合同工,流动性大,放射防护意识较淡。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规范性强的放射工作,应对放射单位和从事放射性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培训及法规教育,使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样可以提高放射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指导放射工作人员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不断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水平,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从而进一步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5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董倩倩,张兴晖,叶倩鸥,等.2012年大连市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J].中国辐射卫生,2014,23(2):138-13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2024年放射科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篇3

1材料与方法

采用Li F(Mg,Cu,P)热释光剂量元件,放射工作人员佩戴在左胸前,检测周期为2、3个月,检测标准依据GBZ 128- 2002[1]。14个监测点依据哨点监测方案共监测135家哨点单位所属的890名放射工作人员。其中,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点选取3家医院,1家工业辐照企业,1家工业加速器辐照企业,共5家单位所属的240名放射工作人员;各市选取4家医院,2家工业探伤企业,2家料位仪应用企业,2家X射线衍射仪或X射线检测仪企业,共10家单位所属的50名放射工作人员。监测结果按照GBZ 128- 2002[1]中的表A.6- 1至表A.6- 3进行汇总统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类别依据卫生部令第55号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2]进行划分。

2结果

2.1不同职业类别人员监测结果监测的9类放射工作人员中,人数最多的是诊断放射学,对年集体剂量贡献最大的也是诊断放射学,接近总人数 / 年集体剂量的50%;人均年有效剂量最大的为从事核医学的人员 (0.49 m Sv),其次是从事介入放射学的人员(0.46 m Sv), 最小的是工业辐照人员(0.13 m Sv);诊断放射学人员的年人均有效剂量为0.42 m Sv,与介入放射学、核医学人员相差不大。890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1 m Sv。见表1。

2 . 2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区间分布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按区间分布统计结果见表2。890名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位于测量系统最低探测水平及1.0 m Sv之间的人数,约占放射工作人员总数的58.5%,约83%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低于1 m Sv,约17%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在1~5 m Sv之间。

2.3不同监测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不同监测点各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监测结果见表3 (表1中的5D类由于例数较少未予列出)。由表3可见,不同监测点同一职业类别人员的监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别,以诊断放射学为例,人均年有效剂量最大的3号监测点测量结果为1.30 m Sv,最小的11号监测点结果为0.10 m Sv,相差超过一个数量级。多数监测点中诊断放射学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低于介入放射学, 1、8、10、11、12号监测点中诊断放射学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超过介入放射学。

注:MDL—最低探测水平。

注:- 表示该监测点未选取该职业类别的放射工作人员。

3讨论

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是通过哨点开展主动性放射工作场所监测、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人员健康状况及放射性疾病发病情况监测,分析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分布与健康危害效应的关系,建立放射职业危害因素预警监测网络,预防、控制和消除放射性职业病的重要手段[3]。通过哨点监测,我们初步掌握了各哨点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情况。2014年江苏省哨点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中,50%以上人员年有效剂量位于测量系统最低探测水平及1.0 m Sv之间,80%以上人员年有效剂量低于1 m 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1 m Sv,与2010年的人均年有效剂量相比有所下降(0.76 m Sv)[3],低于文献[4- 5] 报道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略高于文献[6] 报道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大幅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限值20 m Sv/a[7]。说明我省哨点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条件较好,个人剂量水平处于低剂量水平。

从人均年有效剂量来看,最大的是从事核医学的人员(0.49 m Sv),其次是从事介入放射学的人员(0.46 m Sv),两者与诊断放射学人员的年人均有效剂量(0.42 m Sv)相差不大。此外,很多监测点还存在介入放射学的剂量低于诊断放射学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有的监测点未认真进行高剂量调查或者被监测单位不配合高剂量调查迟迟没有给出反馈意见,造成一些非真实剂量的给出;二是很多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者并未认真佩戴个人剂量计;三是各监测点选取的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例数较多,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例数普遍较少,造成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的样本量偏小,很容易造成偏倚。近年来,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所受剂量及防护受到普遍关注[9,10,11],应考虑适当加大哨点单位中这部分人员的比例,同时需要加强对这两类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另外, 为了获得更客观的受照剂量数据,可在防护衣物内外同时佩戴剂量计,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12]。

不同监测点相同职业类别人员的监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别,有时会相差超过1个数量级。这一方面与不同级别的放射工作单位的工作量、防护条件有所差别有关;另一方面,不排除各个监测点的监测水平之间的差异。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是开展个人剂量监测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不但与选用的探测器的种类、型式、所用剂量计外壳有关,与读出仪器有关,还与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技能密切相关[13]。 加强个人剂量监测的质控工作非常必要。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掌握江苏省各地哨点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及各监测单位个人剂量监测情况。方法 依据哨点监测方案选取放射工作人员,依据国家相关标准采用热释光的方法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并进行汇总统计。结果 监测的890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1 m Sv,人均年有效剂量最大的为从事核医学的人员(0.49 m Sv),其次是从事介入放射学的人员(0.46 m Sv);50%以上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位于测量系统最低探测水平及1.0 m Sv之间,80%以上人员年有效剂量低于1 m Sv;不同监测点同一职业类别人员的监测结果可相差超过1个数量级,多数监测点中诊断放射学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低于介入放射学,有的监测点中诊断放射学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超过介入放射学。结论 该省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条件较好,人均年有效剂量处于低剂量水平。加强个人剂量监测的质控工作及对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非常必要。

2024年放射科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09—2013 年第二炮兵已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医疗放射工作人员。

1.2 方法采用Li F(Mg,Cu,P)热释光个人剂量计进行监测。每个剂量计中放置4 个热释光探测器,同一批次的热释光探测器灵敏度控制在5%以内。各监测单位均配发1 或2 个本底剂量计。监测周期为90 d。

1.3 检测依据依据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2]和《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3]实施。

1.4 检测仪器RE2000 型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系统和Li F(Mg,Cu,P)热释光探测器。仪器经国家计量研究院检定,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2.1 个人剂量监测总体情况见表1。5 年间,全体放射工作人员(589 人次)年平均有效剂量在0.904~1.593m S之间。5 个不同职业类别中,从事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剂量彼此之间差异不明显,基本处在天然本底辐射水平,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剂量在后2 个年度中明显比其他4 类放射工作人员中高。

注:12013 年前4 类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数值与往年相比偏低,但实际上其受照剂量仍与往年持平,这是因为实验室在计算年有效剂量时按照放射工作单位的要求扣除了跟随本底值,而往年监测结果并未做本底扣除。2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从2011 年开始接受监测。

2.2 个人剂量分布见表2。5 年间,除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均在管理目标值(5.0 m Sv) 以下,受照剂量在5~20、20~30、30~50 m Sv的分别为14、4 和1 人次。

注:MDL—最低可检测限。

3 讨论

结果显示,与2002—2008 年第二炮兵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监测结果[4]相比,该系统的放射工作人员在2009—2013 年之间的年平均剂量基本处在同一水平。2011 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监测以来,其年平均个人剂量与其他4 个职业类别相比都偏高,其中2013 年尤为明显,达到6.946 m Sv,这与文献[5-6]报道的结论一致。5 年来,年有效剂量在最低可探测限与1 m Sv之间的人数最多,约占监测总人次的84%,与文献[7]报道的结论一致。

年有效剂量超过5 m Sv的人员中,除1 名是诊断放射工作人员外,其余全是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其受照剂量异常的原因一是将剂量计遗失在机房,二是剂量计佩戴位置不对,三是工作量大,受照时间长。

近年来,我们依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8]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9]等法规要求,积极介入各医院新、改、扩建放射诊疗项目,加强对放射诊疗设备、工作场所及防护设施的监督检查,认真开展个人剂量监测,提高了放射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第二炮兵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医疗放射工作单位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对于第二炮兵其他未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医疗放射工作单位来说,大多工作人员尚不了解这是其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即便有所了解,各单位的管理层又缺乏足够的重视,单位的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也未对其给予有效的制度约束,这就导致了目前第二炮兵医疗放射工作单位的个人剂量监测普及率还很低。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实验室一方面需要呼吁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大放射卫生防护监督执法检查的力度,另一方面则借助举办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去部队开展健康教育授课的机会,多普及个人剂量监测的相关法规标准,使放射工作单位和人员能够积极接受个人剂量监测。

为了获取更加真实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我们已经为每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配发了2 个剂量计(分别佩戴在腰部铅衣内、颈部铅围脖外两个位置),并计划采用更加合理的方法对其年有效剂量进行评价。我们在开展放射卫生防护监督时发现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很少使用铅玻璃眼镜,而去年发布的《国际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已经将眼晶体的年剂量限值由“单一年度不超过150 m Sv”降低至“单一年度不超过50 m Sv,且连续5 年的平均当量剂量不得超过20 m Sv”,因此必须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的防护,即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不仅应该佩戴铅眼镜等防护用品,还应结合实际需要要求其佩戴眼晶体剂量计。另外,建议医生自身要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曝光时间和次数,避免受到不必要的照射,使受照剂量尽可能降低。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2009—2013年第二炮兵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Li F(Mg,Cu,P)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进行监测。结果 5年间全体人员(589人次)年平均剂量在0.904~1.593 m Sv之间,新增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剂量值明显偏高,其他职业类别人员的年平均剂量则基本处在本底水平。除部分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绝大多数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都在管理目标值(5 m Sv)以下。结论 第二炮兵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应当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2024年放射科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天津市2所三级专科医院和2所三级综合性医院 (依次为甲、乙、丙、丁医院) 的所有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人员, 包括医生和护士, 共72人。

1.2 仪器

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 (北京防化研究院产) 、FJ411A型热释光退火炉 (北京核仪器厂产) 、GR-200T型LiF:Mg、Cu、P探测器和TLD 469型胸章式剂量盒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产) 。均通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进行了检定。探测器的分散性≤10%, 每个剂量计包含2个探测器。

1.3 方法

以3个月为1个周期[1,2], 连续4个周期。工作时将剂量计佩戴于铅橡胶围裙里面左胸前位置。监测体表下10mm深处的个人剂量当量Hp (10) [1]。

2 结果

甲医院有7人参加了4次监测, 2人参加了3次, 1人参加了2次。乙医院有26人参加了4次监测, 5人参加了3次, 1人参加了2次, 2人参加了1次。丙医院有5人参加了4次监测, 8人参加了3次。丁医院有6人参加了4次监测, 9人参加了3次, 1人参加了2次。共44人参加了全部4次监测。个人剂量测量结果见表1。

3 讨论

甲、乙、丙和丁4家医院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 人均年剂量当量分别为2.08、3.73、0.65和0.64mSv/a。全体人均年剂量当量为2.30mSv/a。其中61人低于5mSv/a, 占总数的84.7%;9人高于5mSv/a而低于10mSv/a, 占总数的12.5%;2人高于10mSv而低于20mSv/a, 占总数的2.8%。72人均不超过20mSv/a。以上数据表明, 在介入放射学领域中辐射防护工作取得了成效。甲医院有10名人员中有9名低于5mSv/a, 1名高于5mSv/a而低于10mSv/a。乙医院有34名人员中有24名低于5mSv/a, 10名高于5mSv/a而低于20mSv/a。丙医院和丁医院的28名人员均低于5mSv/a。甲医院和乙医院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以降低人均年剂量当量。

根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 128-2002) , 当受照剂量达到并超过5mSv/a时, 除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 还应进一步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 同一家医院的不同人员之间的剂量差别很大, 是因为某些手术比较精细和复杂, 需要由具备足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医生实施, 导致该部分人员的受照剂量明显高于其他人员。因此, 医院应当设法使每个实施介入放射学手术的医生能够熟悉和完成多个身体部位的和不同难度的手术, 从而比较均衡地受到照射。主管人员应当根据每个工作人员在各监测周期的累积结果, 合理安排手术量。

为了降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在建设设计阶段应当使机房具有足够的使用面积和使用高度。尽量购置球管在下方的射线装置[3,4]。设置足够数量的介入操作人员以备轮换。对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4]。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操作装置和插管。 (2) 穿戴铅衣、铅帽、铅围领[3]、铅眼镜、铅手套。使用铅屏风和装置本身设置的铅胶帘等[4]。 (3) 透视操作前除去兴趣区不必要的遮蔽物。将被检查部位移至照射野中央。将照射野的范围调节至所需的最小。合理设置床的高度, 调整球管、病人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5]。选择增强器尺寸, 使用定位技术。避免在曝光过程中盲目地动床。根据病情需要, 合理地选择曝光帧频、曝光时间和减影方式等。在透视中尽量少用放大模式。 (4) 利用路标技术缩短曝光时间, 利用图像冻结功能减少透视的次数[5]。采用脉冲式比连续式减影的产生的剂量低, 对于不易运动部位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采用低帧率[5]。

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市从事介入放射医疗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的个人剂量情况。方法选取天津市4所医院的放射工作者72人, 采用热释光监测方法, 结合相关标准进行评价分析。结果4所医院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 人均年剂量分别为2.08、3.73、0.65和0.64mSv。全体人均年剂量为2.30mSv。其中61人低于5mSv, 占总数的84.7%;9人高于5mSv而低于10mSv, 占总数的12.5%;2人高于10mSv而低于20mSv, 占总数的2.8%。全部72人均不超过20mSv。结论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超过了标准规定的限值。需要加强对天津市的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 降低个人剂量水平。

关键词:介入放射学,个人剂量,评价

参考文献

[1]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2]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5号.1997.

[3]陈群, 余宁乐.介入放射操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 (4) :424-425.

[4]王进, 杨春勇, 许翠珍, 等.部分介入放射X射线机的辐射防护性能检测与分析.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 (3) :318-319.

2024年放射科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2013年上海市奉贤区所有在岗放射工作人员共523人,其中男447人,女76人,按照所从事工作类型分为医用X射线诊断、工业探伤、密封源应用及其他。

1.2 仪器

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北京海阳博创辐射防护科技有限公司)、V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北京海阳博创辐射防护科技有限公司),GR200A型热释光探测器(北京华恒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3 分区原则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和防护最优化原则,把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剂量划分为4个区间,以进行年剂量频数分布分析:最优化的水平为≤2 m Sv/a,约为年剂量限值的1/10;可接受的水平为2~5 m Sv/a;可忍受的水平为5~20 m Sv/a;不可接受的水平为≥20 m Sv/a,为职业人员的年有效剂量限值[2,3,4,5]。

1.4 方法

根据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将GR200A型热释光探测器,经退火处理后封装在TLD469型热释光剂量盒内,佩戴在放射工作人员左胸前,监测周期为2个月,每年监测6次。我们采用监测人次数为放射工作人员监测频数单位,其中每名工作人员每进行1次监测计为1人次,依次累计,对于监测不满6次的工作人员,只记录其实测数据。监测过程中采用配发跟随本地剂量计的方式对累积本底进行监测,最终累积佩戴累积剂量为减去累积本底剂量剩余值。按照年累积剂量5 m Sv剂量限值要求,平均每两个月为0.8 m Sv,故设置0.8 m Sv为调查剂量,监测中若发现2个月剂量>0.8 m Sv者,即进行追踪调查,查明剂量较大的原因,对不真实的测量数据予以剔除。由于个人年有效剂量呈偏态分布,故以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表示[6]。所有监测数据均来源于《卫生部外照射个人监测管理子系统》。

2 结果

2.1 个人剂量监测总体情况

2009—2013年奉贤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的总人次数为8 221人次,8 198人次年受照剂量在2 m Sv以下,占监测人次数的99.72%;介于2~5 m Sv之间的有21人次,占0.26%;5~20 m Sv之间的有2人次,占0.02%。个人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064 m Sv,5年内人均年照射剂量总体平稳,处在较低水平。全部在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低于国家年有效剂量限值。见表1。

2.2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针对全区放射工作人员主要集中在医疗单位这一情况,我们对不同级别医疗单位放射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做了统计。一级医院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0.086m Sv/a),其次是二级医院,民营医院人均年有效剂量最低。见表2。

2.3 医疗机构和工厂企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2009—2013年奉贤区共监测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4 427人次,占监测总人次的50.187%,企业工厂共监测3 794人次,占49.813%;其中,医疗机构个人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076 m Sv/a,高于企业。见表3。

2.4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我区放射工作人员工种主要为医用X射线诊断、X射线工业探伤及密封源应用,其中以医用X射线诊断为主。在各工种中,X射线工业探伤工作人员的个人年有效剂量最高,为0.083 m Sv/a;个人年有效剂量大于5 m Sv的2人均为此工种。个人年有效剂量最低的为密封源应用,为0.036 m Sv/a。见表4。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3 讨论

通过对本区2009—2013年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本区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的累积年有效剂量处于较低水平,符合国家标准限值,同时也低于相关省市报道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年受照水平[7,8,9],这得益于各级部门及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工作的重视及对防护技术的正确运用。

对不同类型医院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显示,个人年有效剂量最高为一级医院。分析其原因,与一级医院主要为我区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些医院设备陈旧或性能较差、防护设施落后,少数工作人员操作不当等原因有关,应尽快改善乡镇等一级医院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

通过对医院与企业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比较可见,医院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要高于企业工作人员,这与各工种间比较结果有较大出入,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1)医疗机构X射线受照频次远高于企业,这与医院患者数量较多有关;(2)企业中密封源及其应用工作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这也使企业整体个人年有效剂量偏低。

不同工种间年人均有效剂量结果显示,从事X射线工业探伤人员年有效剂量高于其他类别工作人员,与此类工作流动性大、工作人员防护意识薄弱有关。X射线工业探伤多为野外施工和室外作业,防护难度大,个人防护条件较差,是放射防护工作的薄弱环节,应加强此类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监管,增强企业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干预力度,提高工作人员自身安全意识。

通过对放射工作人员单次监测(每两月)结果大于0.8 m Sv者进行原因调查,造成其剂量偏高的原因大致分为3类:(1)工作人员将个人计量器遗忘在工作场所造成其受照射剂量增加;(2)工作中操作失误造成意外照射;(3)工作人员故意将剂量器放置于工作场所内,此类情况多见于企业,这也与文献[10]报道的相符合。因此,在加强放射人员监管的同时,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使放射工作人员切实认识到正确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声明

上一篇:前沿课堂语文心得体会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基本格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