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语和口语

2025-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书面语和口语(通用8篇)

书面语和口语 篇1

口语和书面语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写作中,如何准确把握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如何把口语转换成书面语,是写作者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从语言的角度讲,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交际的工具,都有沟通的功能,都能达到预想的结果。但口语和书面语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语体风格差异;

二、性别角色差异;

三、肯否褒贬差异;

四、形象感知差异;

五、行业规范差异;

六、时代变迁差异;

七、地域方言差异、八、异域语言差异;

九、文化背景差异。

一、语体风格差异

诗人艾青写有《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与“保姆”意思相当的词语还有“奶妈”、“奶娘”、“乳母”,它们指称的是同一客体,但是,如果换为“大堰河——我的奶妈”或“奶娘”、“乳母”,语法上没有问题,理性意义也基本没变。但诗人为什么没用这些词呢?主要是因为奶妈”、“奶娘”一般用于口语语体,风格特点是通俗。而 “乳母”则多用于书面语体,风格特征是更文雅,“保姆”的语体特征不明显,风格特征中性。当然,现在看来上述词语在理性意义上也存在些微的差异。现在“保姆”的外延已经大于“奶妈”、“奶娘”、“乳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家政服务员”了,而“家政服务员”则显得过于时髦,雅致。上述词语的风格差异来自于它们所习惯使用的语体,我们把词语的这种功能称为语体风格差异。

语体风格差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人们心理上产生的种种反应造成的,如,亲切、自然、通俗、庄重、文雅等。请看这样一组词语——“爹娘”、“爸妈”、“父母”、“椿萱”,其所指都是“父母”,但它们的语体风格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爹娘”一般用于口语中,风格特征是亲切,具有一定的乡土和地方气息;“爸妈”也多用于口语,也是一种亲切的称呼,但较之于“爹娘”要雅一些;而“父母”则比较正式,多用于书面语或者正式、严肃的场合。至于“椿萱”则是一种比喻用法,是古语词,即使在书面语中也极少运用。上述词语的语体风格差异,不仅标示出它们各自的适用语体,也为人们的写作实践提供了极大的选择余地。

不仅如此,上述词语的语体风格差异,也为相关词语的构词提供了依据。比如我们经常说,“父子”、“母子”、“父女”、“母女”,而不说“爹子”、“娘子”、“爹女”、“娘女”,或者“爸子”、“妈子”、“爸女”、“妈女”,更不会用“椿萱”来代替其中的一个语素。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与汉语的构词习惯有关,一方面是与“父母”一词的语体风格有关。“父子”、“母子”、“父女”、“母女”是一种文雅的说法,多用于书面或相对正式的场合。

汉语里的大部分词语没有明显的语体风格差异,可以用于各种语体,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具有相对明显的风格差异,如,“老家——祖籍、籍贯”;“寻思——思考”;“搞定、摆平、搞掂——解决”;“自个儿——独自”;“机灵——聪明、聪颖、聪慧”;“好像——仿佛”;“哆嗦——颤抖、颤栗”;“吃惊——惊诧、惊异”;“折磨——摧残、蹂躏”;“好处——实惠”;“老外——外宾”;“看病——就诊”;“同学——同窗”;“小孩——孩童、儿童”;“冷不丁——突然”;“钱、钞票——款、货币”等等。前者多适用于口语,后者多适用于书面语。前者和后者的语体风格特征具有一定的雅俗之分和文野之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适用范围。比如,口语中经常说,“你老家哪里?”正式一点的“你祖籍哪里?”,但很少说“你籍贯哪里?”我们经常填写的履历表中,看到的往往是“籍贯”,而不是“老家”或“祖籍”即可说明问题。

熟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中的“寒窗”就不能换成“苦学”,那样一来,就显得不伦不类的。

二、性别角色差异 “一头肥猪”、“一匹壮马”,其中的“肥”和“壮”只适用于动物,不适于人类。说某人很“肥”、很“壮”,那你是在骂人,一定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说某人很“高”,但不能说某人很“长”,“高”适用人,“长”适用于动物;“一块肥肉”不能说成“一块胖肉”但在个别固定词组、即书面语中“肥”和“胖”可以互相转换,如,“丰乳肥臀”、“环肥燕瘦”这两个成语中的“肥”字就指人,而不指动物。“窈窕”、“苗条”、“丰满”、“水灵”、“纤巧”、“美丽”“性感”——适用于女性,是阴性词;

“彪悍”、“威猛”、“英俊”、“威武”、“”、“”——适用于男性,是阳性词。词语的角色差异不仅表现在形容词上,名词里面也有。如“寿辰”、“寿诞”、“诞辰”、“华诞”、“生日”都表示出生日,但适用角色不同。①、明天是孩子的生日——适用于儿童和年岁不大的人;

②、在毛泽东100周年诞辰之际,全国各地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纪年活动; ③、岳父八十寿辰那天,她带着孩子前去祝寿了; ④、1998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一百周年华诞。词语的角色差异也体现在动词中。这主要是动词所关涉的宾语或语义搭配的角色关系。比如,“赡养”——老人或长辈;

“抚养”、“抱养”——晚辈和孩子;

“收养”、“领养”——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

三、肯否褒贬差异

在1980年的日本教科书的审定中,日本政府把对中国的“侵略”改为“武力进入”,遭到了亚洲各国的强烈抗议。为什么呢?“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侵犯别国的领土、主权,掠夺并奴役别国的人民”。很显然,“侵略”是非正义的,是一个贬义词。而“进入”则是指“进入到某个范围或某个时期内”,“武力进入”也只是通过“强暴的力量和军事力量进入某一地区”,没有明显的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把“侵略”改为“武力进入”在表面上能掩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性质,从中可以看出词语的褒贬差异在社会生活中的修辞价值。

汉语中具有肯否褒贬功能的词语很多,如,“撤退——逃跑”;“顽强——顽固”;“鼓励——教唆、唆使”;“鼓动——煽动、”;“丰满——臃肿、肥胖”;“控制——操纵”;“爱护、保护——袒护、庇护”;“羡慕——嫉妒”;“钻研——钻营”;“爱好——嗜好”;“效果——后果”;

“侏儒——矮子矬子”;“盲人——瞎子”;“节约——吝啬”;“起义——叛乱”;“团结——勾结”等等。前者标示了说话者对所谈及的事物的肯定、拥护、赞成和褒扬的态度,后者标示了说话者对所谈及的事物的否定、反对和贬抑的态度。

除此而外,还有一些词语有明确的角色指向。这主要是性别歧视。如—— “小女子”、“小女人”——“大男子”、“大男人”,这主要是社会歧视造成的。再比如,丈夫对妻子的称呼——“拙荆”、“鄙妻”、“贱妾”、“糟糠之妻”、“女人”、“内人”、“老婆”、“屋里的”、“跑堂的”、“孩子他妈”、“喂奶的”、“俺那口子”等等;都含有明显的贬抑。其他如“贱货”、“骚货”、“臊包”“祸水”、“小姐”“泼妇”、“淫妇”、“荡妇”“奸妇”、“婊子”、“野鸡”、“娼妓”、“妓女”、“母老虎”、“赔钱货”、“丫头片子”、“水性杨花”“卖屁的”等等,则含有轻视、蔑视甚至侮辱的成分。当然,也有一些词语反映了人民对女性的尊重,如,“巾帼”、“裙钗”、“脂粉”“妇女”、“女性”、“夫人”、“妻子”、“爱人”、“太太”、“千金”、“闺秀”、“淑媛”、“靓妹”、“掌上明珠”、“女士”等等。

词语的褒贬功能不是一个从褒到贬的对立两极,而是一个连续的序列。有的褒,有的贬,有的中性,即使褒贬也有程度上的差异。比如,“成果”、“效果”、“结果”、“后果”、“恶果”五个词语中,“成果”和“恶果”处于褒贬的两极,“结果”属于中性,“效果”偏重于褒,“后果”接近于贬。

此外,词语的褒贬功能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龟”字,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用作喻体时,多含贬义。“乌龟”、“缩头乌龟”、“乌龟王八蛋”、“龟儿子”、“龟孙子”等等,经常当成詈语,而古人却把龟、龙、麟、凤当作四种神物,古人还以“龟”作名字用,如唐代音乐家李龟年、诗人陆龟蒙等。唐代以前“龟”还是神圣的,“龟”从神坛上走下来的时间始于元朝——元代金方的诗句云:“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做缩头龟。”“撑目兔”民间相传,兔子望月而孕。这里的“撑目兔”是暗示这家的女人未嫁而孕,行为不轨,有伤风化,说的是一家名门望族;“缩头龟”是说这家男子胆小怕事,即使妻子和别的男人关系暧昧,也不敢出来说话。后来,“龟”就蒙受了不白之冤,永远不能昭雪。“愚公移山”一词原先并非褒义,仅是嘲笑一家父子三人不自量力、想把挡在门前的大山移走的寓言故事,但后来毛泽东引用了以后才变为褒义的。用来表达中国人民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不移的精神。

2002年9月23日的《中国青年报》有一则新闻标题“昨天结婚高峰,四千情侣办事”。内容是报道北京市四千男女喜结良缘的,但作者没有说成“喜结良缘”,却用了“办事”这个在特定的语境中明显带有性爱色彩的语词,无形中增加了贬义,这肯定是无意的,但造成的后果是不好的。因为是书面语,又是骈体句式,改为“昨日婚庆高峰,四千情侣结缘”,或“昨日结婚高峰期,四千情侣结良缘(办喜事)”即可。

四、形象感知差异

词语是连接心灵与客观世界的纽带,当我们听到或说出话语时,就会立刻产生与之对应的形象,并且推敲话语的正误与否、褒贬意义等,这就是词语的形象塑造功能。如,“向阳花”、“马蹄莲”、“仙人掌”“千年虫”、“爬山虎”、“牡丹花”、“松树”、“红彤彤”、“摇摇晃晃”、“扑通”、“火热”、“雪白”等等。这些词语作用于人们的感官时,就会引起某些反应,诗人联想到事物的形象、色彩、声音、动作、气味、温度,进而引起某种感觉。

词语的形象塑造功能在交际中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缩减词语的抽象性,使人们通过联想、想象,更接近现实或者所期望的状态。如,“北海公园”,其实没有“海”,只是个“湖”而已,但说成“北湖公园”,就没有那种“广阔无垠”、“深邃”的感觉了,再如“当代商城”,只是规模比较大,但说成“当代大商店”就不好了。类似的还有“开心词典”、“欢乐总动员”

“凤凰早班车”等。

再如,“警花”(警察中的漂亮女子)“校花”(学生中的漂亮女孩)变换一种说法就不形象了。

五、行业规范差异

在日常交际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各个行业有各个行业的专用词语,或称行业术语。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异,这在语言学中被称为“社会方言”。在特定的领域中使用时往往是本义,没有什么特殊的修辞功能,但进入大众传播领域时,词义发生了变化,给人一种新奇感。如,“下课”是教育领域的专用术语,但用在政治领域说某人被免职或罢官,用“下课”一词就比较新奇。如—— 面对桑特拉奇从沙特队“下课”的消息,曾一度遭遇“下课”危机的米卢用一种调侃的方式轻描淡写将其带过:“下课可以说是教练职业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处方”、“会诊”是医学术语,但用于经济领域,从修辞上说是“借喻”,从语言学上去体味,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协作方式——专家对青海省砸在大开发中的思路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会诊”。

六、时代变迁差异

有些词语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往往附加在词语的时代变体上,被现代汉语所吸收。比如,“须眉”、“巾帼”、“矍铄”“耄耋”、“囹圄”“觊觎”、“状元”、“而立”“不惑”、“垂髫”、“及笄”、“孩提”、“弱冠”“之”、“乎”、“者”等,这些词语通常被认为是词语的时代变体或历时变体。这些词语有的被现代汉语所吸收,有的则没有。词语的时代变体往往给人以“古香古色”、“典雅”、“庄重”的感觉。有的经常被采用,起到了普通话难以起到的作用。

“每当我们民族处于危亡之秋,总会出现两类人。一类人有邦国而无自身,敬畏史笔,体恤民苦,壮怀激烈,视死如归。另一类人则重私利而轻大义,色厉内荏,寡廉鲜耻,戕害同胞,践踏故土,只求一时富贵权柄,置世世代代之唾骂于不顾。每念至此,感慨系之,不能自己„„”(白桦《梅香正浓》)

这段话中,作者使用了一些古语词以及相关的表达方式,就比现代汉语词语好的多。比如,“每念至此,感慨系之,不能自己”,如果用现代汉语词语翻译出来,大致是——每当我想到这些,心里就充满了感慨,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与原文相比,显得罗嗦。此外,古语词可以使话语庄重、严肃乃至诙谐,起到一种风格调节作用。如,“瞻仰”、“拜谒”、“阁下”都有增加庄重、严肃的风格功能。人们常说“巾帼不让须眉”,如果说成“女子不让男子”或“女人不让男人”文雅特征顿然消失。“身陷囹圄”说成“身陷监狱”就不太好。

另外,词语的时代变体,不仅仅指现代白话文词语和古语词,尤其是文言文词语,即使现代汉语中不同历史时期的词语之间也具有这种差异。“同志”一词,1949年以前是不能随便称呼的,它的政治意义十分明显,是革命者之间的亲切称呼;解放以后,“同志”的政治意义虽然很明显,但使用范围一度扩大到公众之间,且没有男女老幼之分;20世纪80年代以后,“同志”的适用范围逐渐缩小到政党、政府机构以及一些特殊的政治场合。而“先生”、“小姐”、“夫人”在解放前是通用的,解放后逐渐被“同志”所取代,且被认为具有资产阶级迂腐味,20世纪50年代几乎退出了公众交际领域,直到80年代,又进入了大众交际领域,且成为尊称。再比如,“红军”、“土改”“八路”、“右派”、“文革”、“红卫兵”、“上山下乡”“知青”、“改革开放”、“入世”、“联网”、“小康”、“愤青”等等,都标志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事物、现象。

七、地域方言差异

全民语除了时代变体、社会变体而外,还有地域变体,统称为地域方言。地域方言用在全民语中。具有特殊的效果。被普通话吸收的方言词,同样具有特殊的表现力。如,“名堂”、“把戏”“垃圾”、“腻歪”、“拉倒”、“瘪三”、“打的”“买单”等等。方言词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交际中具有普通话难以替代的作用。例如“转基因食品悄然登货架,消费者心理犯嘀咕”。“嘀咕”是个方言词,意思相当于“猜疑”、“犹豫”、“疑惑”、“纳闷”,如果用普通话表达,就难以充分表达消费者面对转基因食品时的心态。

“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一乡人。”乡音是一种很好的沟通媒介。如,“多少年了!老表们终于把总司令盼来了!人们欢迎总司令的到来,为他做起了红米饭,南瓜汤。”(邹爱国《中南海新闻实录》第238页)“老表们”是江西方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能充分表达井冈山人民对朱德总司令的深厚感情,如果换成相当的普通话语词,则难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八、异域语言差异 象其它语言一样,汉语也不断从其它语言中吸收营养以丰富自己,这包括音译词、意译词、音译意译参半的合成词。如,“激光”、“冰淇淋”“桑塔纳”、“英特尔”、“肯德基”、“麦当劳”、“克隆”“松下”、“可口可乐”、“雅戈尔”、“达尔曼”、“奇士美”、“伊妹儿”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直接借用外语词或文字的现象。如“T型台”“T恤衫”“CD光碟”、“PC电脑”、“CEO首席执行官”、“mp3音乐播放”、“IT信息技术”、“WTO世界贸易组织”、“MBA工商管理硕士”、“BMW(老板、金钱、美女宝马车标志)”、“CBD中央商务区”“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VCD影碟”“OL”(office lady)出入高档写字楼的公司小姐,可译为“白领女性”,但作者还是直接用外语,其目的还是追求用词时尚。

外来词语的修辞功能是具有时效性的,一旦进入全民语言体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新异性和新鲜感就会逐渐消退,比如“激光”、“葡萄”,已经与汉语固有的词语没有什么差异了。

九、文化背景差异(1)、有些词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例如,1995年,英法海底隧道通车,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旅客往返于伦敦的滑铁卢车站和巴黎北站之间。当法国人乘坐“欧洲之星”列车抵达伦敦时,抬头看到的是“滑铁卢”三个字,法国人觉得有损他们的民族自尊,为此,法国一议员致函英国首相布莱尔要求将滑铁卢国际车站改名,不然的话,他将不惜动用他的影响力设法将巴黎北站改名为“冯提奴车站”。据说“冯提奴”和“滑铁卢”一样,也是比利时的一个小村庄,是1745年路易十五打败英军的地方。为什么法国人在英国看到“滑铁卢”会感到痛心呢?因为历史上英军曾在“滑铁卢”把法军打得一败涂地。对法国人来说,“滑铁卢”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名,而是一个含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地名,他容易让法国人想起曾经的失败和屈辱。而法国人声言要把巴黎北站改名为“冯提奴车站”,也是因为“冯提奴”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即让英国人联想到过去的失败。(2)、如果不了解或者忽视词语的文化含义,不仅会在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引起误会,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的不同地域,也容易产生误解。比如,“同志”一词,在中国共产党内部以及政府机关成员之间相称,绝对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外国领导人或朋友交往时,就不行了,必须在称呼对方职衔的同时冠以“先生”、“女士”、“阁下”等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同志”的原始意义是“志同道合的革命党人借以表达为了共同的革命事业相互勉励,奋斗终身的意思”,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即是此意。解放以后才逐渐演化为一般的大众之间的称呼,但改革开放后,由于“同志”的政治色彩太浓厚,语用范围便逐渐缩小。这是“同志”一词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当然,“同志”一词在大陆作为大众化的称谓,一般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台湾、香港就不行了。据说,一位大陆艺术家应邀到台湾作报告,他一上台便说“同志们”“朋友们”——还没有接着往下说,台下便哄堂大笑,他莫名其妙,冒出一头大汗,不知就里。什么原因呢?就是他不了解“同志”一词在大陆与台湾的差别。在台湾与香港,“同志”表示“同性恋”。你说,如果不了解词语的文化背景,怎么能不贻笑大方呢?(3)、天津有两家经营日本电脑的公司,分别取名为“共存公司”和“共荣公司”。此事经媒体曝光后,舆论界一片哗然。公司对此十分愤慨。有人认为,“中国字那么多,为什么偏偏选用这样的名称来经商,分明是别有用心”。《天津青年报》还发表了署名文章——什么“共荣”,“共存”什么?表示质疑。

为什么两个企业名称会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呢?主要原因在于“共荣”、“共存”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与中华民族的仇日心理相抵触。这两个名称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联想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鼓吹的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谎言,联想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无恶不作的法西斯暴行,联想到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那场民族灾难和耻辱,进而激起对法西斯侵略者滔天罪恶的愤慨。很显然,这些商家“忽略”了这些词语与过去中国人民所经历的民族灾难之间的联系,“忽视”了民族大义,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感情。尽管商家认为他们“当时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想法”,但公众却认为这两个名称“带有侵略和殖民意味的不良文化倾向”。

(4)再如,一些含有文化意义的颜色词。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颜色以及相关词语的文化含义不同。汉语中——“红色”、“白色”、“黑色”、“绿色”“灰色”等具有特殊的意义。

“红色”——象征喜庆、吉祥、进步、革命等。如,“红色根据地”、“红卫兵”、“红袖章”、“红腰带”、“红裤衩”、“红木家具”、“红军”、“红玫瑰”“红领章”“红宝书”、“红旗”、“红帽徽”“红色经典”“红颜知己”、“红袖添香”等,但在异域文化中,红色就不一定表示这些,如,“红灯区”就表示淫秽、表示色情场所; “白色”——一方面表示纯洁、洁净等。如,“白玉兰”、“白玫瑰”、“蚊帐”、“白宫”;另一方面表示反动、恐怖、丧葬等。如,“白区”、“白色恐怖”、“白匪”、“丧服”; “黑色”——除了表示庄重外,也表示反动、恐怖、丧葬、贬斥等。如“黑社会”、“黑手党”、“黑五类”、“黑色星期五”“黑客”等;

“绿色”——除了表示生机勃勃、希冀、春天、环保等以外,在有的词语中还表示贬斥。如,“绿帽子”。

显然,如果不了解以上词语以及相关事物的文化含义,在交际中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犯忌,进而引发不必要的冲突。据报道,华盛顿一名农业官员访华时,每人都赠送一顶绿色垒球帽,但接受礼物的男性没有一个戴在头上的,女性只在一旁窃笑。后来,一名华裔成员把该美国官员叫到一旁告诉其原委,对方才明白。“绿帽子”的词源——指的是“绿头巾”,元明两代明文规定娼家男子带“绿帽子”,后来代指妻子有了外遇,与人通奸。因老外不了解中国文化,所以闹出了笑话。

再如,某研究单位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的主办方是美国某机构,于是就挂出了白色的会议横幅和条幅,结果,出席会议的中方学者大为反感,因为中国人一般不用白色做标语和横幅,特别是会议。因为会议条幅的构架和含义,类似丧葬时的灵棚,看上去令人不舒服。即使使用也是白底红字,但一般不用于会议场面。

十、各种词语之间的相互转换

词语的各种附加功能之间具有重叠交叉关系。一方面,同一个词可以具有几种功能,比如,“沐浴”既是一个书面语词,也是一个古语语词,属于书面语体,具有典雅的风格特征。另一方面,各种功能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互相影响的,比如,在“涮”你没商量?中“涮”是一个口语词,意思是“耍弄”,既通俗,又形象。但换成“耍弄”就显得别扭。“胖”在50年代至70年代用于寒暄时,具有褒义。那时朋友久别重逢,往往说,“好久不见,您胖了!”对方往往不知可否,但心里感到很舒服。因为那时的生活条件不好,“胖”就意味着生活好,心情愉快。即使年轻女子,也不会拒绝这类评价。但到20世纪90年代后,生活条件改善了,“胖”已不是生活质量的体现,而是饮食习惯不良和健康有问题的代名词。人民往往联想到“体态臃肿”、“高血压”、“高脂肪”、“高蛋白”、“糖尿病”、“心脏病”等等。对于年轻女子,更不能接受。因为时代变了,公众的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人们开始注意“减肥”,但后来这个词语的使用频率降低,逐渐被“瘦身”所代替。为什么呢?避免因“肥”引起的联想。

总之,汉语语词(口语和书面语)意义之间——语体风格、性别角色、肯否褒贬、形象塑造、行业规范、时代特色、地域方言、异域语言、文化背景等九个方面的差异,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审美价值、美感体验、时代变迁、角色换位、思维创新密不可分。而学习语言、学习写作,无论是母语还是外来语,谁也不可能去体验所有词语的意义化过程,大多是通过课堂教学或查阅词典来获得其理性意义或功能,而词语的附加意义就只能通过人生阅历、社会实践、自身感悟去获得,但,这是一条漫长的路。

2007年10月1日—3日 举例:

书面语和口语 篇2

过去, 中国的外语教学法一直受到印欧语系语言教学理念的影响, 教学以语法为宗旨。而在最近的几十年中, 为了使外语教学更加适应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的需要, 教学思想有所转变, 开始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转变同样影响了中国的外语教学, 无论是其他外语教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反过来, 这种转变又影响了海外的汉语教学。

但是对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的汉语教学来说, 实行这种转变就面临着如何解决口语和书面语冲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汉字带来的, 由于汉语的文字系统包含了数以万计的汉字, 常用字也数以千计, 这使得目前以交际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技能训练很难实行。

听、说汉语对大多数西方学习者来说并不困难, 但是在阅读方面, 学习者要想达到流览式的阅读水准, 必须对汉字的熟悉达到一定的程度, 才有可能在阅读各种文章时较好地理解其中不同汉字的含义及其用法。要达到这个水准, 读者需要两个层面的知识积累作基础, 一个是能对至少1000个以上不同的汉字构形进行解码, 一个是要能把握汉字覆盖下的语言单位 (词或语素) 及其意义。至于写汉语的文章, 那更是许多西方学习者梦寐以求而又望而却步的事情, 因为他们要掌握书面语就首先面临着学会写汉字这一难关。这一数字庞大的汉字基础, 使得汉语学习者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过程极为缓慢。

口语靠语气、重音、语调和停顿, 使表达得清晰生动。书面语用标点符号这种特殊的书面符号来标明停顿、语气和专名等, 让读者领会其内容和感情。不过, 口语和书面语是相对而言的, 两者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除法律条文、事务公文、学术著作这类专门文体, 写一般文章, 语言应该力求通俗顺口。

二、口语和书面语的冲突

在重视对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 这是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吸收的新教学理念。由于汉字的实际存在, 对外汉语教学就面临着如何解决“听、说、读、写”并行的技能教学给拼音文字为母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带来的困难的问题。

三, 在曲式分析方面, 需要加强学生对歌曲的调式、曲式、体裁形式、作品结构等内容分析的能力。

(三) 重视钢琴即兴伴奏的课外艺术实践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学习, 那就等于纸上谈兵, 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在课外进行大量的练习与艺术实践。这门课程从课内到课外, 是一个从小天地走向舞台的过程, 通过各种课外艺术实践活动, 如定期举办钢琴即兴伴奏音乐会、钢琴即兴伴奏技能比赛、为各种声乐与器乐演出伴奏等, 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有所收益, 逐步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因而, 提高教师素质, 发挥其引领作用是改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学生学习现状的又一重要措施。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 注重实际教学能力的灵活运用, 为更多的学生进行高效、高质量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 同时可多邀请有关

对外汉语教学中, 以前的教材给了过多的书面语或过时的汉语和现在的语言不一样, 所以现在应该加强口语的教学。这样的观点在是近几年外汉语教学一直关注的冲突。本文认为, 对拼音给予足够重视, 安排好拼音到汉字的平稳过渡可以解决并行技能教学带来的口语和书面语教学发生的冲突。

但是对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的汉语教学来说, 实行这种转变就面临着如何解决口语和书面语冲突的问题。由于汉语的文字系统包含了数以万计的汉字, 常用字也数以千计, 这使得目前以交际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技能训练很难实行。

三、汉语拼音的重要性

首先, 我们来谈一下汉语拼音所扮演的角色。汉语拼音无疑是衔接口语和书面语的一条不可或缺的纽带。在中国, 学龄儿童汉语读物中的汉字都注有汉语拼音, 这样, 儿童便可借助汉语拼音, 运用他们已经掌握的口语学习新的汉字。对于西方成人学习者来说, 上述方法对他们提高阅读能力也会所帮助, 他们可以通过拼音的帮助, 免去用部首方法在词典中查找词义的麻烦, 因为他们熟悉这种字母系统。事实上, 拼音是一辆西方人学习汉语不可或缺的“学步车”, 这一点跟中国的儿童初学书面语时没有什么区别。但有一点是这二者不同的, 他们学习汉字的起点不同, 中国儿童6岁时开始认读汉字, 这时他们接触汉语至少已经6年, 而西方学习者则是与学习汉语同时开始学习汉字的。从理论上讲, 上述说法没有丝毫新意, 这种老生常谈在10年前就已经有人提出来。在经历了从“结构中心”到“交际中心”的转变之后,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拼音文字系统的学习者有所关注, 许多初、中级对外汉语教材都采用中文拼音标注生词就表明了这一点。根据认知心理学对阅读行为的研究, 阅读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 读者意识到某个文字符号是他熟悉的, 但尚未解码。第二阶段, 读者对这个符号进行音位解码。由于中文拼音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字母, 所以, 初学者能够通过使用他们已经熟悉的符号进入阅读的第一阶段, 避免了在阅读第一阶段中识别汉字的麻烦;不仅如此, 中文拼音还可以极大地减轻学习者在阅读的第二阶段即音位解码 (在头脑中所进行的语音阅读) 时所承受的负

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 开阔师生们的音乐视野, 促进钢琴即兴伴奏水平的学习、进步与提高。

三、结语

笔者通过对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个案调查和研究, 梳理出第一手资料与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与总结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做出积极探索与研究, 以更好的指导与促进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朝纲.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难点与对策[J].乐器,

作者简介:

庞卡 (1978-) , 女, 广西玉林人, 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器乐教学。

担。这样看来, 教材中设置拼音对学习者似乎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但是情况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 学习者并不能永远停留在中文拼音的阶段。这是实际的需要, 也是汉语阅读的最终目标。事实上, 当西方学习者一进入中国, 汉字就铺天盖地迎面扑来, 如果他要想真正地进入中国社会, 了解中国那么他就得具备阅读中文材料的能力, 否则, 他既不能读书看报, 也无法上网聊天或是查寻资料, 最终对这个社会只是一知半解, 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凝固的汉语完全是以汉字的形式存在的。

此外, 在通过拼音学习汉语的阶段, 汉语拼音对于初学者来说会成为一种过滤器:如果没有它的帮助, 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初学者都会难以形成对汉语书面语的视觉印象。但是与此同时, 这也很容易令人产生一种错觉, 即认为通过汉语拼音的帮助, 便能够完全学会汉语。事实上, 汉语拼音有利于学习者形成对汉语的视觉印象, 仅仅体现在口头交际这一个方面。对于汉语书面语的阅读来讲, 如果将其转换成拼音的话, 那么, 该篇章的文体越高雅, 所用词汇越丰富, 其含义就会越显得含糊不清。因为汉语书面语要涉及大量的同音字、缩略语、成语、同形的单双音节词等, 这些处在不同层次上的符号全部覆盖在汉字之下, 例如:“美国男芭昨来京”这样一个句子, 可能有几个意思: (l) 美国的男子芭蕾舞团昨天来北京访问并演出, (2) 美国的某个跳芭蕾舞的男演员昨天来北京休假等等。由此看来, 西方学习者要想达到一般中国人的阅读水准, 没有拼音不行, 但又不能全靠拼音。所以, 由拼音向汉字过渡是必由之路。如何过渡呢, 仅仅在初级教材的生词表中设置拼音就足以帮助他们完成这种过渡了吗?问题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其次, 目前让许多西方学生感到困难的是:第一, 听、说、读、写的课本一律由汉字写成, 尽管一些初级水准教材的生词有拼音注释, 但是, 在许多初、中级阶段中所需要的语法解释或练习, 却很少以拼音的形式来进行, 我们甚至难以找到一篇完全由拼音写成的连贯的篇章。连篇累牍的汉字令西方学习者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由于西方学习者是在开始学习汉语的同时开始接触汉字的, 他们对汉字的适应需要一段时间。第二, 中国境内多数汉语教学的课程采取汉字圈和非汉字圈学生混合编班, 但同时又不为西方学习者专设配套的汉字课程, 而要他们跟来自汉字圈的学习者一起读写。这对于完全没有汉字基础的西方学习者显然是不公平的。上述这种听说读写课本均用汉字的教材编写方式和不同文字系统文化背景混合编班的课程设置方式显然是“以交际任务为中心”“听、说、读、写”并行培养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但在我们接受这种理念的同时, 应当将这一实际情况考虑进去, 而不是削足适履。事实表明, 在考虑帮助学习者同步提高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 对于如何帮助非汉字圈的学习者掌握汉字, 完成从拼音到汉字的过渡这个问题并没有多少关注。由于汉字对西方学习者的难度没有被充分考虑进去, 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使得许多非汉字圈的学生口语和书面语水准早在事实上是有悬殊的。

汉语词汇量的习得和语言能力习得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有时比较模糊。尽管我们在第一堂汉语课开始时, 就将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和学习目标, 不过能力的量化更多的是用词汇量来衡量的。实际上, 习得词汇总量的难度和所需时间, 在各种语言中的差别并不大。但涉及到汉字, 情况就不同了。学习者获得一定汉字量所需时间比掌握某些西方语言的字母系统却明显地要长得多。明显的例子就是, 中国的儿童尽管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母语口语能力, 但是他们还是需要4-6年的时间, 才能完成汉字正字法的塑造, 这期间大约需要掌握2500个左右的汉字, 从而达到相应的阅读和写作水准。对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来说, 由于其音位和字素有限, 成人学习者520个学时后, 小学生在半年内, 便可以基本掌握。由此我们就可以想像西方成人学习者在汉字习得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了。

总之, 无论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海外汉语教学, 我们在设计教学之前都必须思考并回答如下的问题:第一, 是否应该为了集中培养学习者的口语能力而暂时放弃对其汉字的教学?第二, 向学习者介绍生词的汉语拼音时, 是否必须同时让他掌握相应的汉字?第三, 在当今文字数码处理时代, 是否有必要继续教授笔顺?第四, 用拼音写作汉语篇章是否真的有意义?

结论

总而言之, 我们认为,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中, 尤其是那些为西方汉语学习者所设置的汉语课中, 汉语拼音的角色以及从拼音到汉字的速度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口头交流, 拼音可以作为一个较为完备的符号系统起作用;而对于书面语交流, 拼音仅能作为一个深入汉字世界的工具, 并随着文体高雅程度的增加, 其作用将逐渐降低。因此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如果在写作练习中允许学生使用汉语拼音, 或者说允许学生先用拼音或拼音和汉字的混合形式写作来过渡, 之后再将篇章转为汉字形式, 那么将更有利于学生更早地开始尝试独立撰写更复杂的汉语篇章。

摘要:语言学家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内在规律, 社会语言学家的任务是研究语言同社会的关系, 而心理语言学家的任务是研究人们在运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和语言习得等问题, 因此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对语言进行研究。研究语言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语言样本的问题, 所以他们都对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关系感兴趣, 因为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会直接影响到语言研究的取样。

关键词:口语,书面语,对外汉语,冲突

参考文献

[1].陈莹.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的口语技能训练[H].《语文学刊》.2003年06期

[2].赵金铭.对外汉语口语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年.

[3].孙德金.对外汉语语音及语音教学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年.

书面语和口语 篇3

【关键词】转折类关联词语 口语 书面语 应用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7-02

一、研究综述

1898年《马氏文通》中的“反正之句”是最早出现的对转折类关联词语的研究,其后还有王力《汉语语法史》和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等研究著述的出现,这一阶段的研究说明了哪些词语属于转折类关联词语以及转折类关联词语的部分语法特征,但这种研究更多的是将转折类关联词语视为某种句型句式的标志,因此很难形成对转折类关联词语具体深入的理解。随后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单个词语的研究,例如王霞《转折连词“不过”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沈家煊《说“不过”》等,此外还有对比研究,例如刘清平《“却”与“但是”的语义、句法和语用比较》、张水香、盛新华《“其实”与“但是”句的语义语用认知分析》等,这一阶段的研究很好的梳理了转折类关联词语的发展演变以及语法特征,也为系统的总结归纳奠定了理论基础,随之出现了郭志良的《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对书面语中转折类关联词语的研究尚且经历了如此漫长的过程,对口语中转折类关联词语的研究更是稀少,而这其中以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为代表。

二、语料库

北京口语语料库http://yys.blcu.edu.cn/6_beijing/6_beijing_chaxun.asp和BCC汉语语料库http://bcc.blcu.edu.cn/index.php?corpus=1是本文口语语料和书面语语料的来源。北京口语语料库包括“184万字据录音转写、校对、整理后的北京口语语料”② ,北京话作为北方方言的代表,其口语语料很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而2014年9月3号上线的BCC现代汉语语料库作为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现代汉语语料库,其150亿字数包括“报刊(20亿)、文学(30亿)、微博(30亿)、科技(30亿)、综合(10亿)和古汉语(20亿)等多领域语料,是可以全面反映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大规模语料库”,本文所选用的文学(30亿)部分作为书面语语料也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

三、使用频率

使用频率考察的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人们对转折类关联词语不同的偏好性。使用频率=所查询的关联词语在相对应的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相对应语料库的小句总数,即要得到某个转折类关联词语的使用频率,首先需要计算出相对应语料库的小句总数,然后将这个转折类关联词语出现的次数除以小句总数即可。根据统计,北京口语语料库共62556个小句,而BCC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文学部分共20563644个小句,因此以表1中“居然”为例可知其在BCC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出现了242651次,将242651除以BCC现代汉语语料库的小句总数20563644可知其使用频率约为1.180%(此处为保留3为小数),口语中与此类似。

表1 转折类关联词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对比表

根据表1可以绘制出柱状图来对转折类关联词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的差异化情况做直观的展示。

图1转折类关联词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对比图

以上图标清晰直观的显示了转折类关联词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差异化的使用情况,首先从整体上看,书面语中转折类关联词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口语,两者分别为24.001%和6.382%,两者间的巨大差异说明书面语中更偏好于使用转折类关联词语。从单个转折类关联词语来看,口语中转折类关联词语使用频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可是>但是>不过>倒是>不然>只是>要不然>反而>否则>只不过>不然的话>否则的话>反倒>偏偏、居然>竟然、然而,但书面语中转折类关联词语使用频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不过>只是>可是>但是>竟然>居然>倒是>否则>然而>反而>只不过>不然>偏偏>反倒>要不然>不然的话>否则的话。从这种排序中可以看出,书面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不过”,使用频率最低的是“否则的话”,而口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可是”,使用频率最低的是“竟然”和“然而”,这种巨大的差异也体现在不同转折类关联词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的次序,例如排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前列的“要不然”只能排在书面语中使用频率的末尾,而北京口语语料库中并未出现过的“竟然”,其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排在第五位。除去两者对比下的巨大差异外,还有一些共性存在,例如“可是”、“但是”、“不过”、“只是”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其使用频率都排在前列。

由于口语和书面语是两种区别很大的语体,而同一关联词语的语言功能相对一致,因此本文主要从语体角度探究差异原因。口语“叹词、语气词、象声词、儿化词、叠音词等的使用频率较高;句法结构较为简单,成分省略多”,书面语与口语恰好相反,以下例子很好的反映了两种语体的特点:

应该,应该继承,还是应该发扬,应该给青年要灌输这个东西。你要不然的话,现在都是,无论你什么叫长辈,什么叫,什么的一概不管,是哇。(北京口语语料库)

这些家伙看上去象是江湖中人,但是一个个表情肃穆,又缺少了那种江湖人惯有的匪气。萧然一时猜不透虚实,心说多一事不如少一时,于是看了一眼也没再说什么。(BCC汉语语料库)

由于口语多未经严谨思考,因此语句的连贯性不强,多出现重复、停顿等现象,例如例子中多次出现“应该”,这种语句通过加入关联词语可以改写为“不仅应该继承和发扬,更应该给灌输这个东西”,但书面语讲求逻辑条理,而“关联词是专门用来起衔接作用的词,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们能表明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口语的这种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关联词语的使用,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上面数据所显示出来的书面语相较于口语而言,更偏好使用转折类关联词语,这实际上是语体的制约作用,“语体制约着连词的出现频率,口语特征越典型,语篇中连词的单位个数就越低;书面语特征越典型,连词的单位个数就越多”。

语体的制约作用只是解释了书面语和口语在转折类关联词语使用总量上的区别,但之所以不同转折类关联词语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使用频率是不一致的,这是因为语体的选择功能,也就是不同的语体偏好于使用不同的转折类关联词语,本文以“然而”为例进行分析,“然而”是书面语中典型的转折类关联词语,例如:

虽然清贫如斯,然而他敬她爱她,怕她宠她,她想要的一切,他给了大部分,足够了,所以她是幸福的。(BCC汉语语料库)

但从表1数据可知,这两个转折类关联词语在口语中均未出现,这与两个词语的历史演变有关。“然而”是由“然”和“而”合并而成,在古汉语中,“然”和“而”均可表示转折,例如: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左传·僖公三十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但是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然的回指功能不断弱化,被迫向右朝‘而字靠拢;‘而的衔接功能逐渐衰落,并使它向左收缩归向‘然字”,也就是说“然”表转折的功能逐渐衰落,逐渐转移到“而”的身上,现代汉语中“而”字仍然可以作为转折类关联词语实际上是古汉语的遗留。通过对北京口语语料库的检索可知,“而”字作为转折类关联词语出现了63次,使用频率为“0.101%”,由此可知口语更偏好于使用“而”,这正是语体的选择功能,也就是说“然而”更具有书面语的特点,“而”更具有口语的特点。正是由于语体的制约和选择功能,造成了两者在转折类关联词语应用上的巨大差异。

四、搭配模式

从根本而言,对转折类关联词语搭配模式的考察方法与“使用频率”部分的方法是一样的,即使用频率=所查询转折类关联词语搭配模式在相对应的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相对应语料库的小句总数。需要指出的是,在使用北京口语语料库和BCC现代汉语语料库时,所设定的两个词语之间的间距都是20个字,也就是只有当转折类关联词语搭配模式的两个词语之间的间距在20个以内,才会被纳入本次的数学统计之中。

表2 转折类关联词语搭配模式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对比表

表2中列举的只是经过选择的部分转折类关联词语搭配模式,从表中数据归纳可知,转折类关联词语在书面语中共出现45169次,使用频率为0.577%,而口语中出现的转折类关联词语只有290次,使用频率为0.466%,这部分数据很明显的反映出书面语相较于口语而言更多地使用转折类关联词语搭配模式。总数上呈现出了悬殊的差异,尽管频率相差不是太大,但这主要是由于两个语料库规模相差太大所造成的。

从具体情况来看,“虽然……可”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最高,而口语中则是“虽然……但是”。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都有许多转折类关联词语搭配模式的使用次数为0,其中书面语有“虽然说……然而”,口语中有“虽然说……然而”、“虽然说……却”、“虽然说……只不过”、“虽然说……只是”、“尽管……然而”、“尽管……只不过”、“只是……才”、“虽说……不过”、“虽说……其实”、“虽说……然而”、“虽说……只是”、“虽说……而”、“虽说……只不过”。除去出现次数为0的转折类关联词语搭配模式之后,按照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此排列可知,书面语中转折类关联词语搭配模式使用情况为:“虽然……可”>“虽然……但”>“虽然……只是”>“只是……才”>“虽然……但是”>“虽然……不过”>“虽然……可”>“虽说……而”>“虽然……其实”>“虽说……只是”>“虽说……不过”>“尽管……但是”>“尽管……可是”>“虽然说……只是”>“虽然说……不过”>“虽说……可是”>“虽然说……却”>“尽管……只不过”>“虽然说……可是”>“虽说……其实”>“虽说……只不过”>“虽然说……只不过”>“虽说……然而”>“尽管……然而”;口语中转折类关联词语搭配模式使用情况为:“虽然……但是”>“虽然……可是”>“虽然……可”>“虽然说……可是”>“尽管……但是”>“虽然……但”>“尽管……可是”>“虽说……可是”>“虽然……只是”、“虽然……不过”、“虽然……其实”、“虽然说……不过”。由此可知在书面语中使用频率高的转折类关联词语搭配模式是“虽然……可”,出现12576次,使用频率为0.161%,口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转折类关联词语搭配模式为“虽然……但是”,出现170次,使用频率为0.272%。

对转折类关联词语搭配模式在书面语和口语应用情况的差异化分析要立足于前面对单个转折类关联词语的分析,因为搭配模式是由单个的转折类关联词语组合而成,单个转折类关联词语使用情况的差异必然会造成搭配模式使用情况的差异,例如口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转折类关联词语为“但是”、“可是”,而在搭配模式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为“虽然……但是”、“虽然……可是”。

五、结论

在一系列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图标清晰直白的表现出转折类关联词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差异化的使用情况,通过这种对比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了解不同语体的语言特征,同时也能更好的把握实际运用中的转折类关联词语的差异性。本文主要从语体特点的角度对这种差异性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差异性的产生离不开转折类关联词语及其搭配模式自身的特点。书面语最初本不存在,书面语的出现不仅使语言能够以实物的形式得以保存,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演变。转折类关联词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差异化的应用情况实际上正是语言演变的证据,对这种差异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语言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刑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张文贤、邱立坤:《基于语料库的关联词搭配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4期

[3]崔建新、张文贤:《不同语体下连词使用率的统计与分析》,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选,2004年

书面语和口语 篇4

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沟通是英语的最重要的价值观,教师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英语沟通的效率和效果,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目前中国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重书面考试,轻口语听说的情况。这大大制约着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及正确表述能力的提高。在我们惊觉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太差,要奋起直追的时候,我们又会发现有些因素制约着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如:有的学生不敢说;有的学生没积累语言素材,不知怎么说;还有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不愿意说;还有客观上母语干扰过多,缺乏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等。

一、明确培养目标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清楚明白我们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既然让学生学英语也就要学生学会用英语,只写不说不成,只说不会写也不成。因此,教学要从英语交际入手,听说读写结合,提高英语实用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写”并非指抄抄写写,而是实实在在的写词写话乃至写作能力。

二、形成学习策略

1.英语思维习惯培养

在这一论点上,我认为得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英语教英语(teach in English),二是用英语思考英语(Think in English)。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坚持做到在语言情景中呈现句型,尽量避免母语的介入,使学生直接以英语的思维接受语言知识,从而逐渐形成英语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教过的英语,或者学生能听懂的英语教英语,并借助肢体语言、简笔画、多媒体等手段来加以说明,尽量跳过母语的介入,以建立英语和事物的直接联系。

在汉语里我们说“缺了一条腿”。英语中相应的表达却是:with only one leg,一个强调“有”一个强调“无”,思维习惯上的差异明显,用心体会,分析比较英汉表达上的差异将会使学生少走很多弯路,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启发学生归结中英文化差异,如总结指出“in the morning ,at noon , after school…”等表示时间的词组多用在句末。鼓励、训练学生“Think in English”,以英文解释英文,形成使用英语展开思维的习惯,并在一定语境中运用,形成良好的语感。

2.听说为本,以听导说

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作为桥梁,但凡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语言的感觉实在是太重要了。培养英语语感一方面要多读多模仿,另一方面要多听多说。听是说的基本。教学中宜着力抓好听力训练,通过听引导说,遇到较难突破的说的内容,学生一时间无法说清楚,说具体的时候,可以设计系列听力的练习,让孩子们先听懂,后说清。如PEP 7 Unit 2习作的要求是能运用所学知识说说从学校到家的路线。可是现实中有的孩子从学校回家的路线可复杂了!透过听力练习作为过渡,学生在直观感性的语言中领悟到例文语言运用技巧,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的练说练写效果自然不错。

3.多维互动,拓展延伸

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探索行之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精心创设口语交际情境,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运用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对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合理的调控,并拓展延伸到生活中去,培养孩子们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1)主题谈话或报告

坚持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主题性报告或谈话。内容可以是值日报告、自我介绍、新闻介绍、幽默演说、才艺表演等等。这样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在众人面前说英语的机会,台下学生也得到了听英语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达至人人动脑、动耳、动眼、动口,全方位刺激各个感官,形成立体思维。由于形式多样,且人人有份,内向胆小的同学也得到锻炼,充分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2)角色扮演

有趣的故事或情节总是很容易抓住孩子们的心,教师也要在这一环上学会抓住机遇。恰如其分地创设或利用故事的情节,让学生愿意说,乐意演。如:PEP 7 Unit 2“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整个单元都围绕问路这一主题展开,我在设计教学时,以故事“黑猫警长值周”贯穿教学,孩子们特别是男生,可爱扮演这一角色了!个个争着给别人指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本单元的重点句型“It’s next to…/You can go by…/Walk straight for…/Turn left at…./It’s east of the…”迎刃而解。

4.与书面表述能力同步训练

(1)口语交际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过程。每一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融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课之中,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在课堂中,我坚持用肯定的语言激励学生敢说,多说。如:“Excellence!How about this one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try?”在学生答错的时候,用鼓励的语言引导他再大胆尝试,如“Never mind!Listen carefully and you’ll get it!”在听懂听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评价以及学习给同学提建议。如:“You are right.But can you say it clearly?”在课堂口语交际训练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不忘说写结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并运用规范语言记录下来与组员分享学习成果。

(2)口头叙述过渡到作文小练笔

书面语和口语 篇5

对集中学习、开展的6项专题教育和5个专项讨论的书 面 报 告

渠县教育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根据《中共渠县东安乡中心学校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振兴渠县教育”实际,我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2014年3月上旬开始,经过1个多月的集中学习、专题教育和专项讨论等多种活动的开展,学校践行群众路线观念已深入人心,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将活动开展情况作书面汇报。

按照学校支部的安排布署,自3月初启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3月5日至3月15日,学校支部多次组织召开教职工大会,先后集中学习了“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四川省委十项规定”、“达州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中共渠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孙承伯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等相关文件和讲话。在学习过程中,每位参会教师做到了有学习笔记,有学习心得体会。这种集中学习的方式,为以后继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自3月下旬开始,学校认真开展“理论宣讲、红军精神、典型引导、感恩奉献、一线帮扶、反腐警示”等六项专题教育活动,以领导

讲、专家讲、典型讲为重点,构建领导带学、互动促学、实践验学的学习教育体系。

理论宣讲教育:学校支部黄冀书记示范带头,以专题报告会的形式,为党员、干部上了1堂党课。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紧扣反对“四风”;红军精神教育:以研读红军故事、讲述革命传统、学习党的章程、重温党的历史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座谈讨论等形式,组织党员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工作作风和群众工作方法,增进爱党之情、敬党之心;典型引导教育: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焦裕禄的先进典型事迹。举办了1场先进典型报告会,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讲经历、谈体会、说感受,用典型事例感染人、教育人;感恩奉献教育:组织学校教职工“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人民”专题学习,开展以“感恩奉献”主题征文比赛,帮助党员树立感恩情怀,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爱党为党敬业奉献意识。一线帮扶教育:结合“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真正做到意见建议从群众中来,好的作风到群众中去。督促党员、干部多下村调研;反腐警示教育:组织观看《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案件警示录》教育片等形式,加大廉政教育力度,引导党员、干部对照自身言行自省自查,努力提高自身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

在扎实搞好集中学习和专题教育的基础上,学校支部还精心组织开展了“群众路线怎么走、改进作风怎么办、五好干部怎么当、创先争优怎么干、服务群众怎么做”专题讨论活动。

开展“群众路线怎么走”专题讨论:围绕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分析当前形势下走群众路线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新时期、新使命和新任务,认真反思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群众等方面的差距,查找自己在工作思路、措施、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切实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开展“改进作风怎么办”专题讨论:围绕我校 “四风”具体表现和危害,着力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整治“四风”问题的重要性,深刻领会中央整治不正之风的坚定决心和深谋远虑,认真查找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具体表现,下决心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开展“五好干部怎么当”专题讨论: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具体要求,着力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五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深刻认识好干部首先要有好作风的必然要求,认真反思在理想信念、为师生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方面存在的差距,切实加强修养、加强学习、完善提高;开展“创先争优怎么干”专题讨论:围绕渠县人民政府确立“振兴渠县教育”的三年奋斗目标,着力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渠县县情,增强追赶跨越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明确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的努力方向;开展“服务群众怎么做”专题讨论:围绕怎样对待群众、凝聚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着力增强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提高亲民办事的能力。具体分析学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完善发展思路和措施,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我校将严格执行渠委群办发〔2014〕1号文件精神,坚定不移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并以此次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认真对照,查找不足,立查立改、立改立行,务求活动取得实效。

渠县东安乡中心学校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书面语和口语 篇6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交流的能力。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英语口语交际日渐重要。因此,怎样培养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和克服说的心理障碍,成了初中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尤其口语教学存在着不少困难与问题,需要切实解决。

1、中学生在培养英语口语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有:

(1)缺乏必要语言环境。我国学生是在汉语单一语种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的,除了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外,很少有接触英语的机会。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课内一点听说训练也难以在课外得到复习巩固。这样的英语语言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2)教师口语水平偏低。目前不少中学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偏低,语音语调不准确,不能流利自如地用英语教学,这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很不利的。

(3)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培养听说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每个学生都要有足够的听说实践机会。而我国绝大多数中学班额较大,一般在50-60人左右。班级人数过多就难以组织有效的口语训练活动,使学生开口实践的机会少,口语的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4)心理障碍的影响。由于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如语音语调不够正确规范,词汇、句型、语法不够训练,朗读、背诵等基本功不到火候等,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以致形成心理障碍,怕说错,说不好,遭人讥笑,被批评。因此学生开口难,连贯叙述更难,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就越不会说,导致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我们的英语口语教学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外语教学整体效益不高;经过中学、大学十年英语学习,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仍不具备有效的外语交际能力,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怎样培养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和克服说的心理障碍,成了初中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对策

(1)坚持用英语教英语。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教英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用英语教英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有利于向学生提供

大量说英语的示范,便于学生口头模仿,有利于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多说英语,用英语组织教学。一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也听不懂,教师就可以借助实物、图片、模型,配以手势、动作、表情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关键是一定要坚持说下去,只要教师坚持说英语,学生就会逐渐提高听的能力,不懂的句子渐渐听懂了,不熟悉的话语渐渐听熟悉了,不清楚的词语渐渐听清楚了。听力理解提高了,开口说就有了依据和保证。没有足够听的实践是不可能开口说的,所以关键是教师一定要坚持说英语,用英语教英语。

(2)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说英语的能力只能通过说的实践才能逐渐培养起来,所以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实践机会。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更要教给学生的运用英语的技能(听、说、读、写)。因此,每一位英语教师应明确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情景,有计划地设计大量的,高密度的口语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知识是学生在交际中习得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肯定要使用到词法,句法,在使用中他们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巩固已有的知识,这就加速了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口语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听、读、写技能的协调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是课堂,一堂课只有45分钟,教师讲得多,学生必然就 “讲”得少。一位外国教学专家曾说过: “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我们的中学生生活在非英语交际环境中, 英语课堂是他们尝试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主要场地,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应设法创造多种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从而巩固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最大障碍在于:中国学生性格内向,腼腆,爱面子,讲英语时信心不足,怕出错,怕被人笑话。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特别要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交际环境,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这样学生才敢开口讲英语。对一些基础较差或胆小的学生,老师应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要多鼓励,少批评。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要慎重处理,在交际中不要过于纠缠一些细小的语法错误,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多赞扬学生取得的进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动力。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想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真正落实到实处还要靠大量的口语活动。在此老师要像导演一样为学生创设大量的口语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通过交流和合作,锻炼听说交际能力。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学说话,也喜欢玩耍,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本能愿望,老师应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话题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说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主动、积极表达的过程。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如何调动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开口并大胆地说英语。初学者刚进行口语交流时,大多数学生都比较拘谨,害怕读不准、读不好被别人耻笑,由此害怕甚至讨厌英语口语交流。因此,英语口语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学生去除思想障碍,鼓足勇气,大胆实践。老师一般不要中途打断或纠正,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对一些小错误,可以在学生表达结束后有选择地纠正。至于典型错误,老师可以做一些笔录,在学生结束口语操练后委婉地提醒或反复操练,使学生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言辞一定要诚恳亲切,语言要温和委婉,多用 Good、Very good、Good job、Well done等激励性的词语。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时穿插一些口语训练的竞赛活动、一些小游戏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如分小组的传话竞赛,第一个学生听了老师的话后,传下去一直到最后一名学生,比比看哪一组做得快和准确率如何。虽然是一两句话,或者说这样会影响一些上课的时间,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就是进行单词的竞猜活动,让学生合作:一个学生到讲台通过画出这个单词的表示,看谁能最快讲出单词,进行小组比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记住单词,同时也能让他们多说英语。而兴趣的培养与口语内容的选择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紧扣课本的前提下,应多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中学生多喜欢追求时尚,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 “明星、足球”等年轻人喜欢的题材,在上课前3分钟,让他们练习。很多学生对一些明星是“如数家珍”,讲起来不象一个初学者那样了,不仅讲得多,而且讲得长。当然不可避免,有些地方语法可能不对,但教师已达到了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训练口语的目的3.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

(1)模仿法。学生喜欢模仿,特别是初中生,是英语的初学者,他们更加喜欢模仿,许多学生就很喜欢模仿录音中的人物,通常可以先让他们跟着录音磁带读,他们能读得有声有

色;再让他们表演,部分学生也能表演得很好,课堂气氛就很活跃,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劲头就会很足,而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坚持下去。

(2)复述法。让学生看了一段文章后,谈谈自己看的内容如何,学生一般能讲或能引用原文里的一两句话来复述。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一些故事后,能用自己的话再讲故事,一些学生会很高兴地去讲。如在教学一些课文的故事后,让学生复述,他们首先要记好课文的内容,然后是熟悉课文里的一些词组、句子,这样才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自由对话法。安排自由谈话时间,让学生自己讲话,用英语与其他同学谈话,谈自己喜欢的话题。一些学生能就一些熟悉的话题展开讨论,也有兴趣讲。我每节课都会留下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做对话,分角色扮演;或是让学生想讲什么话题讲什么话题。一些学生就会讲一些自己喜欢的人和曾遇到的事。也可以每天上课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轮流由一位学生上台说英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在众人面前说英语的机会。对说的内容、说的时间长短不加限制,初一时侧重简单的会话,进而围绕问候、告别、感谢、应答、道歉、打电话、意愿、问路等十几项功能强化交际性的口语训练。初二时安排讲英语小故事,可以介绍家庭、个人情况等或能用简单的英语讲述自己经历的事情。初三时安排一至二名学生限时复述课文。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听,一举两得,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的胆量得到了锻炼,口语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

(4)角色扮演。口语能力只有在一个人想说时才能得到磨练,而角色扮演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提供了动机和机会,角色扮演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角色扮演可由师生或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把课文以小短剧的形式表演给大家。表演的方法可以是单纯的会话表演,也可准备或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把讲台当作学生表演小话剧的舞台。每学期我还组织学生开展课文短剧表演比赛,每到这时学生们争先恐后表演起来十分生动,课堂上呈现一片欢乐的气氛。角色扮演为学生训练口语提供了真实的场景,它克服了语言学习的枯燥感,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活力。

书面语和口语 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生口语,书面表达,培养策略

小学是英语学习的最初阶段,也是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兴趣的时机。在这个时期里,教师要制定合乎学生身心的授课方式,合理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述和应用写作水平。

一、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策略

1. 看图说话

小学英语课本在所有的课时中都安排有彩色插图,这些图片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们更加形象地了解课文。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科学运用教材里彩色图片,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口语表述水平。如在学习BOOK 6 Unit 2B. Read and write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幅图片,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Q1: What season is it?

Q2: Who are they?

Q3: What can Zip and Zoom do?

学生看完插图以后,让每个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插图的内容,最后把原文告诉学生,接着把其他的插图拿给学生看,使用相同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述水平。

2. 采用多元的方式结合课文内容, 进行口语培训

教学时可依据教科书的内容来创新,制造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励学生们自主地去表述,锻炼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进行BOOK 3 Unit3 My friends授课时,本单元的主题是介绍朋友,教师可以采用一个奖励性的教学活动,对那些能够用语言较好地叙述自己的好朋友、好同学、好老师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那些能够准确猜出的同学也给予奖励。因为描述的是身边的人,因此学生表达的欲望就非常强烈。

3. 锻炼学生考虑问题的习惯

在学习某种语言的时候,必须要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形成这种语言思维。绝大多数学习英语的人们通常以使用汉语的方式来考虑英语,这就会给使用英语思维考虑问题带来不便,形成不了英语考虑问题的习惯,就不能自然流畅地进行英语的口语表达。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意识必须是不断增强的,教师要随时随地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多用英语来表述课文内容,如“‘Thank a lot. ’means‘Thank you very much. ’”在长时间的练习中, 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使用英语来表述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让他们说起英语来比较连贯。

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策略

1. 从基础开始

在小学时期,教师就要让学生进行英语的句子和词组的写作,如“what i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完一章后,都能够书写简单易懂的语句。提高写句子的能力,以后写文章也会比较容易。

2. 从书写句子到书写段落

依据每一单元学习的知识,学生能够针对已学过的知识开始书写文章段落,先由一些简单的语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段落,再把这些语段进行细致的划分。这种训练方法有比较多的好处,能够使学生得到很多的写作素材,增强了对本章的知识点的学习。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高效办法。在学完 “房间”这章节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描述自己房间,在介绍时就可以借助课本上学的词汇,如“Look! This is my home. You can see a kitchen,a living room,a study room,2 bathrooms and 2 bedrooms. Wel- come to my home. ”

3. 依据整章的内容,生成写作题目

在小学的英语教科书里,每个单元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旨内容,教师可以依据每个单元的重点词组、语句来给学生们安排作文的标题,这就是通常说的“大作文”,就是把一整天学习的内容放在一起构成一篇较好的文章。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第五单元以后,作文就以My room为题目,学生们在进行书写作文的过程里,尽量使用固定的句型结构“There be…”句型或者是“…is in、on the…”等句型来详细地说明他们的房间,在文章里增加些许具有文采的句子,从而使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

书面语和口语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 口语交际 书面表达 培养

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但目前中国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重书面考试,轻口语听说”的情况,这大大制约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及正确表述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英语基础素质的英语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低年级、从初中入门阶段抓起,并把口语交际及书面表达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明确培养目标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语音、词汇、功能、话题、语法),建立语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清楚明白我们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既然让学生学英语也就要学生学会用英语,只会写不会说不成,只会说不会写也不成。因此,教学要从英语交际入手,听说读写结合,提高英语实用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写”并非指抄抄写写,而是实实在在的写词写话乃至写作能力。

二、形成学习策略

1、英语思维习惯培养。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得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英语教英语(teach in English),二是用英语思考英语(Think in English)。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坚持做到在语言情境中呈现句型,尽量避免母语的介入,使学生直接以英语的思维接受语言知识,从而逐渐形成英语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教过的英语,或者学生能听懂的英语教英语,并借助肢体语言、简笔画、多媒体等手段来加以说明,尽量跳过母语的介入,以建立英语和事物的直接联系。

在汉语里我们说“缺了一条腿”,英语中相应的表达却是with only one leg,一个强调“有”一个强调“无”,思维习惯上的差异明显。用心体会、分析比较英汉表达上的差异将会使学生少走很多弯路,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启发学生归纳中英文化差异,形成使用英语展开思维的习惯,并在一定语境中运用,形成良好的语感。

2、创设情境巧说。

学生学习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进行交际。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创设出许多学习英语的语境,无论是在听说读写哪个环节,都会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我常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贴近日常学习、生活的情境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语言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运用。

例如:我在操练句型May I have…时,设计了两个情境:

情境1: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衣裳单薄的小孩在风中行走。

情境2: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下有一个小孩。

我让学生观察后,配上对话,表演这个角色,安静的教室里马上沸腾了:May I have a sweater,please?May I have an ice-cream,please?……学生不由自主地用已学过或未学过的英语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说的能力自然从中得到了很有效的提高。

3、多维互动,拓展延伸。

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探索行之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精心创设口语交际情境,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运用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对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合理的调控,并拓展延伸到生活中去,培养孩子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1)主题谈话或报告。坚持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主题性报告或谈话,内容可以是值日报告、自我介绍、新闻介绍、幽默演说、才艺表演等等。这样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在众人面前说英语的机会,台下学生也得到了听英语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形成了立体思维。由于形式多样,且人人有份,内向胆小的同学也得到了锻炼,充分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2)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有趣的故事或情节总是很容易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教师也要在这一环上学会抓住机遇,恰如其分地创设或利用故事的情节,让学生愿意说、乐意演。如Moudle11 SBII,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ian’anmen Square?整个模块都围绕问路这一主题展开,我在设计教学时,以故事“黑猫警长值周”贯穿教学,孩子们特别是男生,可爱扮演这一角色了!个个争着给别人指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本模块的重点句型“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Keep walking…/Walk straight on…/It’s next to…/You can go by…/Turn left at…”迎刃而解。

(3)课外延伸。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课后根本不用英语,自己也不会听英语。这是客观的阻碍因素,不能归咎于孩子。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引导、怎样安排布置课后的延伸学习。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①与家人朋友分享学习成果;②教爸爸妈妈学简单英文;③搜集记录身边的英语;④与伙伴合编合演对话;⑤全班合作制作出版作文集等。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仅仅依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口语交际知识,积极主动地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又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

三、与书面表达能力同步训练

1、口语交际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双向学习交流的过程。每一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融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课之中,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在课堂中,我坚持用肯定的语言激励学生敢说、多说。如:“Excellence!How about this one?”“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try,please?”在学生答错的时候,我会用鼓励的语言引导他再大胆尝试,如:“Never mind!Listen carefully and you’ll get it!”在听懂听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评价以及学会给同学提建议。如:“You are right.But can you say it clearly?”在课堂口语交际训练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不要忘记说写结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并运用规范语言记录下来与组员分享学习成果。

2、口头叙述过渡到作文练笔。

写作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能力培养过程,在初中阶段,我们着力培养学生能写100个英语单词左右的10几句话。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口头复述能力的培养,如在听短文判断对错这一类练习中,我要求学生们把听到的短文分句复述,遇到难度较大的句子老师适当加以点拔辅助。在积累了一定的口头叙述能力的基础上,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仿写,或用自己的语言创作小作文。在学生仿写和复述的过程中,他们要将听到、看到和读到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思考、加工,用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实践,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课文要点,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说听读写的能力。如:Moudle3 SBII内容是运用一般将来时介绍自己的假期计划,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及将来时的语法句型简要复述我评讲过的范例Liu Yun’s holiday plan。这一学习任务有效突破了人称的变化使用,I’m going to/I`ll…顺利过渡到第三人称的She is going to/She`ll…。完成口头叙述任务以后,我进一步扩展延伸,让学生们按照自己刚才的复述,以“Liu Yun’s holiday plan”为题进行仿写练笔。

总之,口语交际是人人必须掌握的工具,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书面表达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英语教学效果的综合反映。尤其是我们这种农村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对英语不感兴趣,所以作为英语教师,每个环节都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时刻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其主体地位”这根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上一篇:当选人大代表下一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读后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