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 论文结课(精选4篇)
结课论文
任课老师:李光翠
学生:李腊梅 学院:药学院
学号:2012515165
真性情和贾爱情
内容摘要:诗一样的容貌,谜一样的气质,别有一般滋味儿的才情。多愁善感,病若西子是她的代名词。尽管偶尔使小性,依旧掩盖不了她绝世的唯美。哪怕千言万语,也道不尽她一生的风华。她的痴情,令人同情,她的爱情是悲剧中的绝爱。关键词:林黛玉 贾宝玉 爱情 红楼梦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诗一样的女子有着诗一般的容貌,似蹙非蹙的眉如烟缕般朦胧看不真切,似喜非喜的眼饱含深情。淡淡的愁思萦绕在两颊,柔弱的样子令人怜爱不已。眼眶中打转的泪,给淡然的笑脸添了一丝娇媚。无论是静坐还是行动,清雅与别致并存。玲珑心一颗,奈何病袭身,却也别有一般滋味。微蹙的眉摇摇坠坠挂在心灵的窗户上,不由自主吸引视线。曾有首歌的歌词:迷人的笑脸吸引视线。殊不知迷人的蹙眉更加令人神往,这如同疯狂滋长了的气质集合在了一个人身上——林黛玉。黛玉初与宝玉相见,便一见如故。宝玉是黛玉的伯乐,一眼便瞧见这神仙妹妹的蹙眉,更是送字颦颦,看呆了的宝玉更是深感黛玉之美。若是现如今,身边总有女孩哭泣流泪,也会令自己心情不佳,可偏偏这黛玉有双似喜非喜目,就像一个泉眼和一座火山,泉眼掌控水龙头,火山控制爆发点,两者平衡时便似含情,不平衡时便愁思上眉,眼中含泪,更显得楚楚动人。《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最与水相似的人是林黛玉,水是最最无形无味无影无踪的,正像女人捉摸不透。黛玉那似水年华、如水含情目、体态如水,无处不在,又无所定型,恰恰是在说这个如水的妙人儿啊。现在,很少有人说女人是水做的,反而出现了新名词女汉子等。并且学了生理学的人都知道,不论男女,人体的60%都是水,人都是水做的。
有的人,只肖一眼,便终生难忘。我们的脑袋里装有这样或那样的我们个人认为不一般的人,气质、个人魅力抑或是相貌,总有一样入了我们的眼,我们的心。不禁想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神态素洁高雅,超世脱俗,一双眸似要道尽千言万语,令人眼波不敢流转,生怕错过哪怕一霎的神情。只一眼便如同过了万年,心却在胸膛中流连忘返,几近忘记呼吸。黛玉就有这样的魔力,只是远远看着,便觉得这一辈子都这样下去可好?那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美。而这种美,让人感觉好不真实,想喝醉了酒处在迷迷糊糊的状态。黛玉的气质与美丽是说不尽的,就如同她的修为一样出尘。前生是西方灵河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依靠神瑛使者的悉心灌溉,而今生她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家碧玉一枚,所能庇护她的也只有大观园。她如同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每天做的事就是赏花赏草赏文章,念亲思乡嗔宝玉。偏偏这个仙子般的人又是那么有情,有才。她受了委屈肚里忍,外冷心热。一次见宝钗与宝玉晚上絮语,却偏让丫寰在外避他人而不入。她只得愣在外面,不想又听见府里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主角是宝玉和宝钗。含恨离去后,几天都闷闷不乐不主动理宝玉。于是上演了黛玉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多愁善感,她的博爱都令人动容。都说景随情移,若不是有情之人,又怎能做出此等高逸之事。人都是符合自然规律出现的,既来之则安之,花开花谢,人来人去,皆不能如人愿。凡事有个度,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做多余的事,反季的事,顺应自然,淡然处之。第一次读《红楼梦》,吸引人眼球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他们怎样来往,又怎样分开,怎样生气。读了他们的故事,只觉读不懂,哪有爱情可言?听说他们的爱情,不如自己去感受。她的情,我看得真切。最真的是,终其一生,她都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爱了便只顾“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如同一首歌中:我爱你,和你没关系。不管宝玉做什么,她就是爱他。那样的爱,我觉得宝玉承受不起,那爱太沉重,宝玉配不起。宝玉是情不情,而黛玉是情情。凭什么宝玉就“万花丛中一点绿”,尽管他对黛玉的感情真真切切存在。对待黛玉很特别,可是依旧改变不了各自的命运。《致青春》中有句话说的好: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而黛玉不是个俗人,她真的做到了爱爱情胜过爱自己。而《爱情回来了》里,小诺为了自己的将来背着男友承磊四处相亲,甚至抛弃了他。最后承磊成功后依然向她求婚却换来她的离开,十几年的长跑她都弃了,现在爱情回来了,她却愧疚自己爱虚荣胜过爱爱情。饶雪漫语录里也说过: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爱情不也如此么?修成正果前经历的只是量的积累,一旦达到质的变化,便能实现飞跃,获得真正的爱情。对于黛玉的爱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我认为黛玉并没有得到爱情。我感觉这是现代人所说的单相思,宝玉是她命里的劫。她甚至也免不了俗,因他而生,因他而死。他总是在宝玉挨打时默默拭泪,明明想靠近却又抛不下尘世偏见,明明在乎却又要装作淡定,这样的她更让我觉得真实。偶尔她的才情外露得有些倔强,为什么说倔强呢?当贾宝玉对宝钗发呆痴看时,黛玉倚门而立,抿嘴笑,把一块香帕扔在宝玉头上,说天上有一只“呆雁”。这指桑骂槐的本事可不小,尽管她的倔强在现代叫做矫情,我仍乐在其中。哪一个人没有二的一面呢?这样的黛玉我喜欢,吃醋也吃得这么明目张胆。宝钗是她的头号情敌,她吃醋、怀疑、猜忌,却没有因此仇视宝钗。反而听宝钗一席话,开朗不少,我又见到了她的坦诚。她并没有因为宝钗与宝玉的“金玉良缘”就冲昏头脑,无理取闹。就连最后,他们结婚已成现实,她也是为难自己,最终一缕芳魂消失殆尽。林妹妹在她的爱情、品格、才情不见容于家庭和社会的情况下,在处境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春恨秋悲”,病情日益加重,终至“泪尽而逝”。“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但也仅仅是在骚动而已,宝玉不同样也拗不过封建的束缚,与宝钗成了婚。他终究是做不到与黛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的爱情在萌芽中就被扼杀了,因为生不逢时,因为注定不能在一起。宝玉不理政务,不愿考取功名。宝钗是劝,而黛玉是支持他。不是说黛玉不支持他考取功名,而是宝玉不喜欢,她便也就罢了。反观黛玉就有才干得多,她的理财能力我们也能看出。能管理好她得到的每一笔资金,在与宝玉闲时说: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并不管账的黛玉在闲时就能算出家里的收支,仅凭平日里的观察便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明她深藏不露,也说明她“步步留心”。有时觉得她与我境遇有些相似,很早就离开父母只在亲戚家,浑身不自在。想做什么畏首畏尾,想说什么想了又想,察言观色,习惯了看人脸色在别人的屋檐下生活。现在反观黛玉更觉得可怜,特别是自尊心又强的她。在看到宝玉的真心之前,她总是使小性,对其他与宝玉亲近的姐妹冷嘲热讽,但这也正是她对这段爱情容不下半粒沙子的表现。但是人越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就越懂得如何生存。成就了她自己,她有她的真性情,也有属于自己的真爱,她是林黛玉,独一无二。
如今葬花人早已不在,那首葬花吟却一直留在我心里,对世俗的厌恶,诉说命运的不公,都随浪而逝。又梦红楼,黛玉还在咫尺,似与我从未天涯相隔。
参考文献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现在也有很多人研究红学,也许我们没有完整的看过《红楼梦》,但是我们肯定听说过黛玉葬花的故事,近些年,黛玉葬花的经典故事已经在课本中出现,黛玉葬花也是《红楼梦》中令人比较难忘的一个片段。
我第一次知道黛玉葬花的故事是从语文老师那里听到的,起初,感觉林黛玉太凄凉了,于是就看了87版红楼梦,等把这个电视剧看下来,黛玉葬花的场景历历在目。黛玉把掉落的花装进袋子里,当大观园里其他的姐们在玩耍的时候,她却独自一人挖了坑,默默地一边落泪,一边葬花,这场景其实是跟她自身的经历,性格分不开的。让我感触颇深,黛玉这个才女,看到花开过最茂盛的时段,然后都凋零落下,这让他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她跟这花又何尝不一样呢?她寄居在大观园,无依无靠,身体又多病,虽然吃过很多药,但是最终跟这花一样,埋没于黄土,想到此,不禁泪流满面。
一方面感叹人生的短暂,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区区几十年,青年的时候很快就会过去,剩下的就是风烛残年,跟这花的结果是一样的,另一方面,由黛玉葬花的背景,我觉得,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太不易,有很多事,我们不能如愿,我们也改变不了,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让自己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对于黛玉葬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触,这就是我对于黛玉葬花的读后感。
读《红楼梦》
——黛玉葬花有感
红绡香断了她的梦,谁为她卷起那闺帘?
看罢一段心酸,泪不觉为她而滴下,这样的女子像是已看穿了般的凄婉,为谁情钟,为谁暗洒相思泪,离开了父母,失去了亲人之痛,在深宅高院中的无奈,或许在此刻就已经注定她的凄凉结局,“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知有谁知呢?
没有了那份清高的孤傲,她躲开众人,“手把花锄出绣帘”而去,你道是她尖酸刻薄,却不知她有多少泪珠儿在漆黑的夜晚落寞的流下,她的悲哀同这些落花一般,质本洁来却要深陷污淖渠沟,这样的女子如何能忍受,她宁愿拾一抔净土掩风流。
即使没有人来明白她,她也依旧那样傲然于世,并非一味哀伤凄恻,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抒发,可惜命运却让她无从逃离,即便满腹才华,即便是世外仙姝,即便是有众人的疼爱,她到底魂归太虚,时代的“风刀霜剑”让她避无可避,连同她的爱情也无可避免的幻灭在肮脏的尘世。
假如要去演绎她的一生,再精湛演技也难以来真正诠释,因为她就是她,难以让人去模仿的真女子性情。
但是若让我来说另一个女子,与她又是何其的相似,才情洋溢,智比天高,傲视于一切,但同样将自己的一生葬送,葬送于不能永恒的爱情,葬送于一样不堪的尘世,她是张爱玲,她又像是另一时代的林黛玉,一样是满腔的哀愁,无从化解,只剩下满是哀伤的文字来证明她们的存在,黛玉葬的是花也是情,也许在看到黛玉葬花是她也有些同感,也许就在那时改变了她的路。
一样花开为底迟,为底迟呢?或许我们无从解释这些相似,却能明白这其中的悲哀,花落,葬了伊人泪。
永远都会有人在看完葬花后发出同情的感慨,却没有多少人会想去为她拂去眼角的泪,别说她是个不存在于世的女子,但她却真真的让你为她哭泣,让你为她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而折服,《红楼梦》里有太多的悲哀,黛玉的葬花让这份悲哀升华,渲染着那个家族即将到来的萧条。为黛玉葬花而哭泣,为她幻灭的爱情而哭,也为她的愤然之气而哭。
一段葬花吟,亦是一曲离人之殇,愁断了千古女子的悲伤泪。
《黛玉葬花》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下面是林黛玉葬花辞诗词鉴赏请参考!
林黛玉葬花辞诗词鉴赏
林黛玉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诗词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黛玉葬花 论文结课】推荐阅读: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800字07-06
黛玉10-05
林黛玉人物赏析10-12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06-16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课件07-14
我眼中的林黛玉高中作文06-10
高二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07-24
关于林黛玉的作文600字07-27
我眼中的林黛玉小学作文10-04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