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育机制(共8篇)
为了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加快软件学院事业发展和专业建设,提高办学综合实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特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共育方案,指导今后的我院校企合作工作。共同努力建设好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
一、校企合作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校企合作办学意识,不断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丰富校企合作内容,提高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校企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推动我院各专业新一轮的内涵发展,不断增强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策划目的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关系,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为企业的发展储备所需的专业人才,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使其理论和实践得到很好的结合,同时促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升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学校招生宣传的力度。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受益的目
的。
三、校企合作原则
(一)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职业学校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效率的高低。学校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各类培训,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
(二)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共嬴”是校企合作的宗旨,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合作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学校有责任义务对学生进行“维权”教育,对合作企业进行筛选,切实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利益。
(三)校企互动原则
校企合作是一项双向活动,应定期开展交流沟通工作。软件学院将定期组织人员到企业进行实习生、毕业生用工回访,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技术、设备等培训,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见习生产。企业定期派遣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开设讲座,或对师生进行现场指导。通过校企互动,使师生能收获更多的实践知识与能力,使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四、领导组织机构
成立以软件学院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以专业主任、副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一)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法及步骤;(二)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三)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四)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五、基本任务
根据学院要求,每一专业方向要至少建立两至三家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校外合作基地。校外合作基地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校外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
(一)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二)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三)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四)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方案制订;(五)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六)其它方面的合作。
五、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检验标准为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是否双方满意。根据软件学院各专业目前实际情况,拟开展以下一些合作方式:
(一)“订单”培养
分流组班前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组班后与学生、家长签订“订单”培养用工协议,顶岗实习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考核情况记入学生个人档案,作为发放毕业证书的重要依据之一。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内容;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从大三学年起,企业应在每学期指派专人到校指导学生进行集中实习,实训周期可根据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但原则上累积实训时间应不少于20周。同时,软件学院也应为企业实训提供完整的实训时间及场地。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直接在合作企业就业,确保学生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零”距离对接。具体形式有: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
(二)工学交替
企业因用工需求,可向学校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校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其方式为学生在校上理论课,到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定期轮换学习场所。
(三)生产见习
生产见习是教师、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和研究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以及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等,了解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到合作企业对工作过程和生产、操作流程等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并安排师生实地参与相关工作、亲手制作产品、参与产品管理,较为系统地掌握岗位
工作知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意识等能力。
(四)顶岗实习
学生前二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全部课程,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企业“双选”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专业课教师利用寒假、暑假等时间,到合作单位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管理,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的合格职业人,使专业课教师在实践水平上有较大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校内课堂教学。
(五)共建实训基地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而且可充分发挥出基地资源的价值,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合作企业可在基地优先选拔到优秀人才,达到“双赢”的效果。同时,对于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企业应每学期派专人采用到校指导或远程教学等方式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内的实习过程。
(六)生产经营模式
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其他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项目投资经营。学校以场地或其他现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投资,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以生产项目带师生实训,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如冠名实验室、实训中心、大
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即可引进企业合作,达到双赢。同时由双方参与研发的相关技术或成果专利由双方共同持有。
(七)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院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开发的课程应具备的特点:其一即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实际工作岗位(群)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了以工学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二即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其三即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系,实现教具与工具、耗材与原料相结合,做到教室、实验室、工作场地的三者结合;其四即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其五即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企业出题,教考分离。这样可以促使教学内容不脱离企业实际情况,达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八)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教材开发应基于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实施。教材开发应聘请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教材可以先从教案入手,然后根
据实际使用情况,逐步修正,过渡到校内教材和正式出版教材。
(九)开设职工培训班
我院应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这一优势,利用学院教师资源、继续教育学院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十)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我院计算机专业研发方向不同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院领导、专业主任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建立和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
(十一)校企文化交流
双方通过定期举办、走访、座谈等形式及开展职工体育文化活动,加深对彼此办学(经营)理念、学校(企业)文化的理解,在活动中深入沟通,强化合作,增进友谊;
企业可利用我院校园文化活动场馆健全的优势,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积极主动为我院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提供支持。
定期举办校企联谊会及企业家报告会。学校每年举办校企联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十二)“加工生产”模式
可与企业达成软件设计和程序设计等协议,企业提供设计理念由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学校可降低或不收工时费,这样校企互惠互利,即企业成本低,学校能减少纯消耗实习,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能力。(十三)实施“双百工程”
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即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教师进企业),增加教师一线工作经历,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每年每专业选派1至2名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学校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密切接轨。
六、校企合作管理模式
在管理模式上,采用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的模式:
(一)由企业领导和软件学院相关领导共同组建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在总体上负责管理、监督日常的实习工作,根据实习信息的反馈制订和改进具体的活动方针。
(二)在软件学院班级中选出2-3人成立实习自治小组,负责实施日常的相关工作(记录考勤、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实习信息收集反馈等)。
七、保障措施
(一)合作企业实行挂牌,签订协议,仪式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二)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单位,建立定期联系,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包括合作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招工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
(三)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一、我校财会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我校财会专业已有50年的办学历史, 是学校资深的特色专业。多年来, 着眼于社会发展, 依托粮食行业, 培养出许多高素质的财会技能型人才, 服务于首都北京现代化经济建设。但是, 近年来由于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我校财会专业的发展面临挑战, 在种种不利情况下, 我校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得到了众多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 校企合作保持着良好、稳定的运行状态。校企合作单位由点到面不断拓展, 从为粮食行业输送会计人才到目前涵盖上市公司、外资企业、国有企业、金融行业、三甲医院、中小型企业等几十家单位, 满足了学生就业的需求。校企合作办学形式也由浅入深纵向发展, 从短期实习到顶岗实习, 再发展到订单培养, 不断地探索培养应用型财会技能人才的办学模式。
(一) 进行校外短期实习合作
我校财会专业实行“3+1”办学模式, 学生前三年在校学习期间, 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短期实习。比如, 利用寒假到沃尔玛超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收银实习。由于正值春节期间, 客流量大、工作繁忙、压力剧增, 学校以此为契机, 不仅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 包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劳动纪律、时间观念及抗压力、抗挫折教育等。
毕竟学生年龄小, 初次踏入职场, 缺乏社会经验, 校外实习对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为此, 校企双方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实习前, 分别召开学生动员会及家长会, 邀请沃尔玛负责人到校宣讲, 使学生明确实习的必要性, 了解企业文化, 并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实习中, 本着“多走访, 多沟通”的原则, 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经常与沃尔玛超市的相关人员沟通, 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疏导学生心理压力, 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特别是春节期间, 天气寒冷、万家团圆之时, 老师、学生和沃尔玛员工一道坚守岗位, 呈现出一幅“校企共建服务首都市民”的最美画面。实习结束后, 校企双方共同召开实习总结表彰会, 表扬优秀学员, 反思存在问题, 为下一次合作做好准备。
组织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短期实习。北京有众多的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机构, 这些单位会计专业性强, 工作旺季时业务量大, 非常繁忙, 需要财会专业的实习生帮忙。学校抓住此机会, 与几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同学们在师傅的指导下, 完成了审计助理的实习工作, 包括抽查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数据、核对会计报表数据、核对审计底稿数据等工作。课堂上的会计实训毕竟是模拟、仿真训练, 与会计实际工作还有较大差距。学生通过深入会计师事务所实习, 感受到真实的工作氛围, 接触到完整的会计资料, 对课堂理论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 对会计工作有了深入的理解, 便于以后课堂教学和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 实施顶岗实习合作
通过短期校外实习, 学生有了接触社会、认识企业的机会, 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选择顶岗实习单位和岗位时更加理性, 工作更趋稳定。
我校顶岗实习时间为一年 (第四学年) , 经过与企业的不断实践与探索, 采用轮岗形式, 更符合企业的需求。比如, 学生到京粮集团古船米业顶岗实习, 先派到基层从事仓库库管员、销售收银员、核算员等岗位工作, 通过轮岗了解企业经营运作情况, 认识原始凭证 (出库单、入库单、销售发票等) , 清楚各部门与会计业务的关系及原始单据的流转情况。学生熟悉各岗位的工作后, 经过综合考评, 将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选拔到会计岗位, 做到人尽其职。同样在财税服务企业, 学生轮岗的工作更加多样, 包括税控机销售、收银、售后技术服务、税务咨询、税务培训等, 适合的会计岗位包括代理记账会计、纳税申报等。
通过轮岗, 学生全面了解企业情况, 定位自己适合的岗位。同时, 也为会计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同学提供了岗位上升空间, 将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位置, 使岗位和能力匹配, 增强职业满足感和就业稳定性。
二、校企联手深度合作, 实施“订单培养”育人才
党的十八大对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增强就业稳定性”。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升级版是摆在职教人面前的重要工作。我校以往的校企合作还处在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 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支撑的状况, 不能满足改革的需要。在此情况下, 校企联手进行深度合作, 实施“订单培养”, 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为企业输送合格的财会技能型人才。
(一) 实施订单培养的困难
目前, 我国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 大多局限于理工类专业, 而会计专业则涉足甚少, 原因如下:
第一, 中职学校主要是给中小企业培养会计人才, 各单位需要的会计人员数量少, 不能批量定制, 不利于订单培养模式的操作。第二,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高, 不仅要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有过硬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 从学历、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第三, 会计工作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 关系到企业的利益或存亡, 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非常慎重。我校财会专业同样面临以上问题, 实施订单培养可谓是困难重重。
(二) 知难而上组建财会订单班
作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 我校在困难面前没有止步, 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我校多年来与用人单位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学生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建立了良好的口碑。特别是通过轮岗实习, 企业选拔到适合的会计人员胜任岗位工作, 对我校输送的会计人才满意度较高。我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校企合作资源, 深入到多家合作单位走访调研, 了解企业需求情况及深度合作意向, 最终确定与三家实力较强、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联手组建“财会订单班”。三家企业分别是财务软件企业 (上市公司) 、会计师事务所 (全国前五十强) 、税务服务咨询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务求实效”的原则, 校企双方根据各自的需求, 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 签订订单培养办学协议, 创建良性互动机制。我校积极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设立由学校副校长、招生就业办主任、财会系主任、财会骨干教师及企业副总、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组成的订单培养工作组, 双方经研讨确定订单培养办学模式:由企业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信息,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创设教学环境和条件, 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与权利, 组织实施教学。同时, 在日常的教学中, 不断地将企业文化渗透给学生。
(三) 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经工作组研讨确定财会订单班构建思路:依据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以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 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基础、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1. 确定工作岗位。
根据订单企业的需求, 确定会计岗位有:出纳员、代理记账会计、税费会计、财务软件实施。前两年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与实训, 在第三年实施订单培养, 第四年与顶岗实习接轨。
2. 确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内容。
将工作岗位转换成学习领域, 进行“会计业务通用能力培养”“企业岗位专项能力培养”“就业综合能力培养”三方面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3. 构建岗位工作模块, 确定岗位工作内容。
(1) 会计业务通用能力培养。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情境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的思路, 以会计实际工作过程为线索, 以财务核算岗位真实业务为载体,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新构建的岗位工作总分为三个模块:会计基本技能模块、会计考证技能模块、会计岗位技能模块。
会计基本技能模块包括点钞和传票算两项工作任务。由学校有多年参加会计技能大赛实战经验的教师指导训练。通过班级、学校组织的财会技能比赛, 在实战中提高技能水平, 增强心理素质, 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北京市或海淀区组织的技能大赛。
会计考证技能模块包括会计基础、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 聘请校外会计考证专家指导把关, 为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提供学习保障。学生考取会计证, 意味着达到行业准入资格, 深受企业的青睐。
会计岗位技能模块包括出纳、代理记账会计、税费会计、财务软件实施四个岗位。以三家订单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载体, 通过模拟真实工作情境, 由我校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
(2) 企业岗位专项能力培养。三家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派出由企业副总、财务经理、人力资源经理、资深讲师组成的团队, 完成企业介绍、财税业务讲解、中小企业会计准则解读和计算机应用操作四个模块的工作。通过企业岗位专项能力培养, 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和规章制度, 尽快融入企业;掌握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弥补在学校学习财税方面知识的欠缺;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企业专业人员的讲解, 具有实战性, 注重应用性, 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
(3) 就业综合能力培养。由学校、企业双方派出有经验的讲师共同完成。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教育两部分。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操守教育, 而且也要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教育。要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放在首位, 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 加强职业精神、协作精神和诚信教育。就业教育包括就业规划、心理疏导、礼仪训练、面试指导等。通过就业教育, 学生能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抗挫折能力、掌握礼仪服务规范要求及面试技巧等。
(4) 进行岗位工作任务描述。通过岗位工作描述, 明确学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 通过任务分解, 使得订单培养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四)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通过订单培养育人, 对学生的考核坚持以岗位为主、学校为辅, 完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内容多维化:通过参加各级财会技能大赛, 以量化的标准评价学生技能;通过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 评价具有分层、选拔、择优功能;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对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个维度综合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教学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企业行业对学生评价、对实习环节评价等多方面结合, 全面、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职业综合素养。
三、实施订单培养, 实现三方共赢
1.促进我校办学模式深入改革。实施订单培养, 能够更好地进行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 实现教学与需求零距离, 学生能力与需求零距离, 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 能有效促进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无缝对接, 从而有效地提升学校的实习实训水平。
2.为企业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 能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的需要, 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 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节省培训时间, 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通过企业联合订单培养, 企业间既有竞争又共享资源,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订单培养模式, 规避了就业风险, 真正实现了校企供求关系的零距离对接, 是“产销对路”的最佳方式, 从入口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订单培养, 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培养人才, 接近企业的实际工作,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劳动者的角色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 增强岗位职业感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职业岗位能力。
摘要:党的十八大对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升级版是摆在职教人面前的重要工作。我校以往的校企合作还处在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支撑的情况, 难以满足改革的需要。校企联手深度合作, 实施“订单培养”是我校财会专业的一项新举措, 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为企业输送合格的财会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培养,共育机制
参考文献
[1]董圣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会计课程体系构建[J].时代金融, 2013 (6) .
[2]王继平.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升级版[J].北京职业教育研究, 2013 (3) .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机制创新
校企合作是高职学校和企业对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经济利益共同发展的契合点。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企业是人才需求方,学校是人才供给方,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校企合作就是顺应市场机制的要求,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融合教学过程,把学校培养出的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学生同企业的实践相结合并在实战中锤炼成才,从而均衡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校企合作简介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百所示范院校之一。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校企“四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打造高职教育特色品牌,实现“工学四合”,即: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相结合。近年来,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的合作,不同于以往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共同调整专业结构,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实施毕业生实习和就业、教学质量评价等。学校和企业由“两家”的“合作”走向共同规划、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基本实现了共生共赢、共同发展。
2 校企合作实践情况
2.1 制定《校企合作办学实施细则》,构建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
按照“校企合作双赢,以企业赢为先”、“利益驱动,成果共享”的原则,制定《校企合作办学实施细则》,规定学院和企业的责任和权利。学院发挥办学优势,为企业培养不可替代的适用人才,引入企业真实任务,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手段,调动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企业充分发挥在行业搭桥牵线的地位,积极为学院拓展培养人才渠道,推进工学结合,同时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和吸纳毕业生就业。
2.2 完善校企合作的组织架构
学院与企业以协议的形式缔结利益共同体进行校企合作,双方定期召开合作研讨会,并结合不定期联络、走访等形式,积极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双方坦诚交换合作意见,共享信息,就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深入探讨,适时调整,努力达到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最佳结合点。校企合作在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下,二级学院肩负人才培养重任,同时中锐配备项目经理,派驻企业教师常驻教学点,具体负责合作工作的实施,保持双方密切沟通,协调校企合作工作顺利进行,有效地促进了汽车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使之成为双方校企合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优化校企合作办学制度
通过优化校企合作办学实施细则,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努力健全校企共管的决策管理机制。一是优化校企合作管理成员。由校企双方不同层次的领导或员工构成管理机构;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会议制度。每个学年校企双方至少会年会,对校企合作共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产学互动、办学经费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检查、指导、咨询、监督和协调;三是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具体的合作目标体系及实施细则,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如制订《合作办学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
2.4 健全校企合作的运作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校企双方建立各种科学、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教学规范性文件,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规程等一系列教学文件,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成及达到预期实训效果。
①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层面的协商会议,建立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与中锐教学部的定期电话会议制度,制定旬报反馈机制。及时沟通情况,互通有无。
②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工作团队的“无界化”,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融通机制,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即企业的技术和业务主管不仅要承担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还要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学校专业教师则要在企业担任具体的技术或业务工作,工作业绩由企业考核。
③健全校企“共管”的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修订了《汽车实训中心管理办法》、《汽车实训中心管理员手册》、《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手册》等,进一步规范汽车实训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明确职责,为工学结合规范有序地进行提供了制度保证。
2.5 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
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按照《华汽教育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华汽教学学生管理办法》,扎实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按照《华汽教育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对华汽教育教师管理。强化了激励机制,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2.6 健全就业保障体系的管理制度
本院进入华汽合作培养项目的汽车班学生,一入校就将与企业签订推荐就业协议书,确保中锐就业承诺如实兑现。针对毕业生,本院和中锐集团已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就业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就业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如《就业执行方案》、《就业工作细则》、《学生就业考核标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企业人才合作培养协议》等的配套政策,形成了完备的就业管理措施。
3 校企合作实施后的进一步反思
3.1 作为办学主体的职业院校,必须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与企业共同寻找利益的结合点,之后根据各专业的不同要求,设计工学结合方案,尽可能地减轻企业的负担,使企业实现获益最大化。同时对学校的教学、学籍、学工、财务、人事等方面管理进行全面制度性改革,以适应校企合作股份制办学培养模式的需要。
3.2 作为职业院校,办好职业教育是学校的唯一目标,不能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出资企业不能完全引进而被竞争对手签约的情况,此时企业难免有为他人作嫁衣的想法,但是无论如何企业不能利用其股东地位干涉学生就业,企业可以与学生约定,学生须保守其在实习期间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如违反约定,学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3 学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施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学校应当端正办学思想,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使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
3.4 企业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要有长远规划。企业要有主动合作的愿望。这是校企股份制合作朝纵深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合作不能建立在“支持教育”、“热心公益”的基点之上,而是要寻求“双赢”的基点,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应该意识到帮助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对学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并不是“赔本的买卖”,今天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明天学生都会成倍地返还到企业中去,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有存,陈万强.工学“四合”[N].中国教育报,2006-11-16.
[2]王有存,陈万强.推进校办工厂改革 拓展工学结合路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3/14).
[3]王有存,陈万强.依托基地协调并进 开创办学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课题项目:该论文是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实践和探索》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宋继红(1971-),女,重庆人,研究生,副教授,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方面的研究。
作者:王琦
来源:《职业·下旬》2015年第01期
摘 要:校企合作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来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校企合作能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企业保持一致,实现了校企的双赢,促进了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和提高。
关键词:合作 创新 产业需要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以省级示范建设为契机,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根植航天,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框架下,加强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建设,并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有了一定的创新,对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依托企业背景,准确办学定位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航天系统高职院校,隶属于中国航天第七院,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学院将航天文化理念与教育理念有机融合、提炼,形成了“文行忠信,严慎细实”的八字校训;在高职教育的探索实践中,确立了“以人为本,学以致用,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了“立足航天,面向军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认知、高技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打造航天特色品牌高职学院”的办学定位。学院按照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方向,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在四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第一,在办学模式上,充分依托航天优势资源,传承航天优秀文化,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了“根植航天,校企一体”的特色。
第二,在专业上,立足航天,面向国防军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突出机械、电子类重点专业,发展汽车、计算机、管理、艺术类优势专业。
第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推行“校企一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在培养目标上,造就一支作风优良、技艺精湛、善打硬仗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坚持就业导向,强调学以致用,注重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持续拓展能力。
二、共享校企资源,共建教师队伍
龙源期刊网 http:// 学院发挥航天行业办学、校企一体的优势,深化校企之间的交流,在中国航天第七院的统一部署下,实现校企人力资源共享、互通、统管,实施了学院教师和航天企业技术人员对口交流,实现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每年学院派遣部分专业课教师到航天企业生产一线实习、动手操作,或安排专业课教师到航天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挂职锻炼。同时,学院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航天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在企业的应用研究能力。截至目前,已有78名专业课教师到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所属企业接受了专业技能培训,16名教师与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技术管理骨干实现了对口交流,有21名教师既作为专业教师承担相应的专业教学任务,又作为生产技术人员承担产品开发、工艺制定、零件加工等生产技术工作。目前,学院已从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聘请了135名兼职教师,基本形成了每门实践技能课程均有一线高技能人才讲授或指导的机制,对提高学院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
把“现代班组”建设引入学院,使专业教学团队管理与航天企业管理同轨。学院根据中国航天第七院“现代班组”建设要求制定《现代班组管理办法》和《现代班组考核标准》,考核教学班组(团队)的教学教研任务、基础管理、安全管理、现场管理、民主管理和班组文化,年底评选“金牌班组”“银牌班组”“铜牌班组”,奖优罚劣。学院电子工程系电子实习实训教学团队被评为“金牌班组”。
三、共育校企文化,提高职业素养
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秉承航天文化传统,将航天企业“严慎细实”的精神写入校训,将航天文化教育贯穿职业素质教育,着力培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具有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技能人才。学院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引入航天文化元素,将航天概论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举办航天科技知识与航天文化专题讲座,每年10月8日举办“航天日”活动,结合航天重大成就举行庆祝和学习讨论活动等,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理实一体”教学,创新培养模式
学院根据专业优势和企业特点,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1.“三段”式教学
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段在校内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基础技能训练,第二段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第三段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2.“工学交替”式教学
学院汽车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边学习边实习,学习与在企业实习交替进行。按照高职专科三年制学制,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按“1+0.5+0.5+0.5+0.5”进行,即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第三学
龙源期刊网 http:// 期到企业实习,第四学期又回到校内学习,第五学期在校内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到企业实习,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
3.“课程接轨”式教学
学院与成都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机电专业预开发班”,结合成都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来的人才岗位需求状况,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实行“1+1.5+0.5”课程教学模式:第一学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四、五学期由一汽大众培训中心与学院共同设置理论课程,由学院教师和一汽大众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授课,专业实训全部在大众公司实际生产现场或培训中心完成,第六学期在一汽大众具体岗位上顶岗实习。
4.“订单培养”式教学
学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各企业、成都三叠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对专业和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共同组织学生开展实境训练,企业直接参与对学生的考核、选拔。近年来,学院开办了多个以行业、企业冠名的订单培养班,如“航天机械制造班”“大飞机班”“国际一汽物流班”“吉利班”“新希望班”等。
五、学生竞争力强,就业成效显著
学生参加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参加《英语写作大赛》获省级一等奖,参加第五届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建筑信息模型大赛总决赛获国家级团队全能三等奖,参加四川省信息化设计竞赛获省级一等奖,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获国家级三等奖,参加第六届全国美育成果展获学生组特等奖;参加全国ITAT技能大赛获三等奖13项,参加全国首届高职高专院校物流技能竞赛获四川赛区总决赛二等奖,学院管理工程系获国防科工委“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学生舞蹈《航天魂》获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非艺术类比赛三等奖。
校企合作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情况好。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用人单位一致反映学院毕业生“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评价称职率超过95%。尤其是机械类、电子类学生深受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欢迎,如成都一汽大众公司2010年一次性在学院录取了800余名学生,2014年提前预订了学院2015年的毕业生1000余人。2008年、2012年,学院获得“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时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将坚持高端引领,与更多优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强化校企合作质量,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合作的可持续性和校企双赢。
(作者单位: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校企合作创新大学生创业机制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九龙集团校企合作系列活动―――团中央、团湖南省委“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授牌仪式近日在娄底举行。
湖南九龙集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自开始校企合作。近三年来,九龙集团共安排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岗位达300多个。今年以来,集团和学院深化校企合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提出了共同发起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大学生创业集团”的构想,探索创新大学生创业就业模式,并先后开展了系列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创建工作。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经验总结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中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我校示范校建设内涵要求,坚持“面向市场,依托行业,产学结合,服务东盟”的办学特色,开展校企合作,是我系专业建设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校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基本情况
自2011年以来,我系各专业坚持按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为广西经济和社会经济服务,今年,我系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新增合作企业近10家,并在订单培养、教学见习、工学交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培训、技术交流、产品制作和加工、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合作,合作项目四十余项。总体来说成绩是肯定的。
二、合作的具体内容及取得的成绩
我系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灵活多样,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一)“订单培养”合作
我系与海信科龙、广西桂物金岸等公司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建立以企业名称冠名的海信科龙、广西桂物金岸班,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协议,录用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部分企业培训课由企业承担。
(二)参观、教学见习、工学交替等方面的合作
我系教师和学生在富士康南宁分公司、南南铝业、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进 1
行参观学习;2011级学生于今年四月至六月在广西物资集团、广西桂物金岸制冷空调技术有限公司等进行教学见习、工学交替,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认知性职业教育;其方式为一年级学生在学校完成必要的理论课后,再到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实现理论教学和实习交替。
(三)顶岗实习合作
我系学生前二年半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如华润、富士康、海信科龙、奇美电子等近二十家企业,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四)产学研合作及技术交流、师资培训
发挥学校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专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思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中小型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
(五)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及就业基地合作
我系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在有发展前景又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建立了十八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而且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基地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六)为企业进行产品加工合作
我系和广西桂物金岸公司合作,利用学校实训设备、场地和实习学生,进行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利润,学校借助企业生产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减少教育成本,学生可以提前接触生产过程,更早、更好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变,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七)合作建立师资培训基地
根据企业职工培训特点及不同培训方向或培训教学的需要,我系与富士康、华润集团、广西桂冠开投电力有限公司乐滩水电厂等企业建立三种合作模式的师资培训基地:一是企业独立设定的职工培训基地;二是不同企业同类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三是特殊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如电工等培训基地。
(八)共建“校中厂”
我系和广西左江水泥厂签订“校中厂”联合办学协议,10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第二学年所有理论课程、实训课程、顶岗实习及企业培训课程都在校校区完成。由校企双方双方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同完成2010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第二学年的教学任务。厂方负责提供教学设施和相关的实习实训条件,实习期间和企业员工同工同酬,实习完后优先录用毕业生就业。
(九)企业赠送教学设备
广西桂物金岸空调制冷技术有限公司赠送中央空调一套,用于我系实训基地建设。
(十)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根据专业的特点,我系聘请了行业、企业专家与我系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我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十一)举办企业家报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我们聘请了广西物资集团副总经理林春平、工程师李国云等专家来我校讲学。
(十二)社会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
我系和广西桂冠开投电力有限公司乐滩水电厂签订了“高低压电工证、登高作业证培训”协议,承接相应的考试运营服务工作。同时,我系今年职业技能鉴定今年共100多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我系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目前的校企合作仍处于浅层次及中层次合作,离深层合作还相差甚远。
(二)有部分企业合作以后,没有建立定期联系和走访制度,联系人也不固定,合作记录也不齐全。
(三)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及相关的保障措施不太完善。
四、今后校企合作的思路
校企合作要立足南宁,面向环北部湾经济圈,辐射东盟,校企合作的企业应是在机
电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在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校企合作的企业一般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较好的业绩,具有较高的合作诚信度。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
(一)学生参观、生产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及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合作;
(二)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面的合作;
(三)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企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四)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双方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精品课程和教材,邀请企业专家共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编制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的合作;
(五)在企业捐资助学、企业赠送教学产品方面的合作;
(六)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推广及新产品推介等方面的合作;
(七)导引企业进校园,营造教学工厂,共建办学实体,成立股份公司,共建实验实训室和生产车间;
(八)承接合作基地的产品加工和生产任务;
(九)在学生就业方面的合作,应优先满足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
(十)其它方面的合作。
五、几点建议:
(一)合作企业实行挂牌,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职责,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企业,由学院制作统一的牌匾,并采用一定的方式举行挂牌仪式。对已挂牌的校外合作单位,要建立定期联系和走访制度,并做好记录,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包括合作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招工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
(二)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三)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制定相关的保障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四)合作模式应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形式和需求,适时做出调整,与时俱进。
一、“校企共育”及选择理由
(一)“校企共育”的基本含义
“校企共育”是高职院校联合区域企业共同培养合作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是高职院校与区域企业基于“订单式校企合作”的深度型“合作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人才对接”的育人路径,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校企共育”要求高职院校与区域合作企业都应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主体,并共同策划合作企业未来人才的培养方案与培养活动,充分发掘和利用高职院校与区域合作企业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满足区域合作企业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需求,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校企共育”的选择理由
1. 高职院校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则需要选择“校企共育”。
尽管高职院校采取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开展人才培养活动,期望合作企业给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多、更全面的配合与支持,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在国家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的背景下,“企业缺乏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2]是普遍现象,多数企业只是将高职院校当作企业人力资源的储备场所,至于是否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并非企业的重要考虑因素。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企业的人才需求出现了“错位”: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产业的普适性需求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尽力提升其职业能力与素质;另一方面,招聘毕业生的区域企业则认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并不高,毕业生进入企业不能很好适应一线岗位的需要。造成“错位”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普适性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具体用人企业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寻求能够解决针对性人才培养的方式与路径,以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错位”问题。
“校企共育”的宗旨是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企业的人才需求融为一体而开展针对性人才培养,这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需要解决“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而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求能够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企业的人才需求融于一体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方式。于是基于“订单式校企合作”的“校企共育”便是高职院校针对性人才培养方式与路径的必然选择。
2. 区域企业获得符合用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则需要选择“校企共育”。
区域企业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为在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要素中,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而且技术技能人才是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直接创造者,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直接转化者,是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实践者。技术技能人才是技术性技能人才,他们既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企业生产、管理以及经营、服务等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又具有较强的技术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知识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活动中出现的技术类问题,并且还具有创新能力,能够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现状,提出关于企业在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供应链建设、市场发展、效益提升等方面的创新解决方案。区域企业只要拥有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企业就具有旺盛生命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长足发展。
然而区域企业在较为松散的校企合作方式下获得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不现实的,因为松散型校企合作方式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活动没有针对具体企业的用人需求,而是按照区域产业职业岗位的普遍需求进行培养的。区域企业只有与高职院校开展深层次的“订单式校企合作”,实质参与“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活动,并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的双边人才培养资源,以合作企业的职业活动为载体实施企业未来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基于“订单式校企合作”的“校企共育”便成为区域企业获得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可靠路径选择。
二、“校企共育”的支撑条件
(一)建立“人才供需联合体”
“人才供需联合体”是指将高职院校的人才输出与区域企业的人才需求相互连接所形成的区域性校企联合体,也可理解为高职院校与区域企业建立的区域性校企人才供需合作组织。高职院校与区域企业能够组成“人才供需联合体”,是因为高职院校与区域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高职院校以区域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发展动力,区域企业因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人才输送而生存和发展。由于高职院校输出的技术技能人才将构成区域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要素,即高职院校处于区域企业“供应链”的分支点上,因此,高职院校与区域企业以技术技能人才为“黏结剂”而形成“人才供需联合体”。
开展“校企共育”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建立“人才供需联合体”,因为只有建立“人才供需联合体”,才能将校企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为“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人才供需联合体”的建立有赖于深层次校企合作。为了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高职院校需要主动出击,在调查区域产业相关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状况基础上,“寻求与办学定位和特色专业对接较好的企业”[3],了解其未来多年的人才需求战略规划,并通过“订单式校企合作”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输出预期与区域企业的人才需求规划的有机融合。这种“订单式校企合作”不同于普通型的“订单培养”合作,而是集区域合作企业的人才数量订单、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规划、核心课程开发及教学内容遴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双师队伍结构与培养、课程教学模式选择、职业能力评价等于一体的深层次校企合作。
(二)建立“共育性人才培养机制”
“共育性人才培养机制”是一种以人才共育为特征,体现“深度合作、定向培养、校企共育、能力对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它既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机制,又是校企双方“以职业活动为中心”共育合作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其最终目标是确保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深度合作”强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建立在“人才供需联合体”基础上,校企双方既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又开展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多方位合作,营造互惠互利、共生互荣的协同发展格局;“定向培养”强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将区域企业的人才需求战略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预期有机融合,培养“人职相符、人岗相适”的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共育”强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实施“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联合培养,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人才培养资源,共同策划合作培养专业的方向和企业版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活动及过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力对接”强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必须“以能力为本位”,以合作企业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对接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共育性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必须“情投意合”,必须基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同区域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机融合,并在形成“人才供需联合体”中寻求校企双方的利益契合点。如果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将“订单式校企合作”作为基础保障,校企合作程度将不能深化,“校企共育”将会流于形式,能力对接性人才培养也将是“纸上谈兵”。同时,只有这样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区域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企共育”才能名副其实,“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和“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理念才能落地生根,才能确保合作企业相应职业岗位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校企共育”对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人才对接”的促进作用
(一)“校企共育”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供需对接”
“人才供需对接”是指高职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输出与区域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对接。“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人才资源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4],因此,毕业生就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区域产业的人才资源是其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才稳定供给对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相关企业联合开展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由于具有深层次“订单式校企合作”基础,因而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通过预选合作企业准员工组建校企共育班级,实现人才的供需“前置”和人才的共同培养,不仅能畅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还能确保区域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稳定可靠来源。因此,“校企共育”能够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的对接。
(二)“校企共育”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能力对接”
“人才能力对接”是指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与区域产业的职业能力需求的对接。“以能力为本位”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永恒主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功能是不断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即高职院校开展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必须与区域产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有效契合与对接。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需求的对接,依靠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是难以办到的,因为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企业的人才需求的融合,企业不愿意参与“只培养人而不使用人”的行为,因而,不愿意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来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但是,“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则不同,它通过深层次的“订单式校企合作”形成“人才供需联合体”,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是“自培自用”行为,因而其合作育人的积极性不言而喻。
只要合作企业参与基于“订单式校企合作”的“校企共育”,他们会与高职院校共同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支撑,共同研制企业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能力对接性型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共同建设以合作企业技术资料为支撑的教学内容,共同建设有利于能力对接培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建设有利于能力对接培养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共同建立有利于职业能力评价的体系与方式等,而且他们还会实质参与能力对接培养的教育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这种具有能力对接特征的人才培养方式所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与合作企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所需能力是完全对接的,因此,“校企共育”能够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的对接。
(三)“校企共育”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成长对接”
“人才成长对接”是指高职院校的学生成长与区域企业的一线准员工成长的对接和同步。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成长与人才培养方式及过程密切相关,因此,若要实现学生成长与一线准员工成长的对接与同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必须融进区域企业的育人元素,区域企业也必须发挥育人优势,并实质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只有这样,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与一线准员工的素质才能在双向参与的培养活动中有效提升。
促进学生成长与一线准员工成长的对接与同步,需要树立“以职业活动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将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活动与职业领域的真实职业活动相融合。由于这种融合需要建立在合作企业实质参与“校企共育”基础上,否则“以职业活动中心”将成空中楼阁,因此,“校企共育”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路径的必然选择。由于“校企共育”的前提是通过“订单式校企合作”由合作企业预选准员工组建校企共育班级,学生以双重身份接受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因此,能让“以职业活动中心”的教学改革变成现实,促进学生成长与一线准员工成长的对接与同步。共育性班级学生的培养按照校企双方共同研制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并且整个培养过程紧紧围绕“以职业活动中心”展开。一方面,“以职业活动中心”的教学改革结合真实职业岗位及活动开展针对性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增长与发展,增强其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又为其入职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合作企业将学生视为准员工,利用企业真实职业岗位“以职业活动为中心”施以岗位能力与素质培养,促进准员工沿着合作企业的希望方向成长和发展;学生毕业进入企业无须进行适岗培训便可正式承担企业任务,增强了他们立足岗位成长成才的信心与实力。这种培养方式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可以做到“人职相符、人岗相适”,充分体现学生成长与一线准员工成长的同步,因此,“校企共育”能够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对接。
摘要:“校企共育”是高职院校联合区域企业共同培养合作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是高职院校与区域企业在达成人才共育理念共识基础上的对接性人才培养措施与手段。它既是高职院校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现实需要,也是区域企业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选择。“校企共育”需要以“人才供需联合体”和“共育性人才培养机制”为保障,为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对接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技术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将有力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供需对接、人才能力对接和人才成长对接,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产业,校企共育,人才对接
参考文献
[1]沈建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8):47-48.
[2]张文春.高职继续教育: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J].继续教育研究,2012(8):7-9.
[3]沈雕.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5):34-35.
浙江省职业院校在建设物联网及其相关专业的过程中,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学校强势专业为依托,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并与物联网企业及行业紧密合作,形成各自的物联网专业特色。
因地制宜,原有专业衍生“物联网”
在比赛现场记者了解到,浙江职业院校已开设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大多是从原有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或信息等专业的基础上衍生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主任苏红富向记者介绍:“2012年,我们学校在信息工程学院原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新增物联网专业方向。2014年,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开始单独招生,学制三年。”该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凭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原有的办学基础,主要培养偏向软件技术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知识,具备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传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感知识别、传输处理和控制的能力,能进行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具有物联网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致力于培养社会紧缺型技术工程师。所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三个方面发展:大型软件公司从事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客户端软件设计与开发,网络运营、系统集成单位从事物联网络施工管理与工程管理工作,以及联想服务及其战略合作伙伴的设备维修。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依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集合了通信、网络、楼宇智能等专业优秀教师进行授课,下辖Cisco授权网校、联想工程师合作培训中心,并提供智能安防实训室、电子产品检测中心等共享型实训室。专业教学以ASP.NET技术学习为主线,逐渐上升至网页设计、高级程序设计乃至整个物联网项目的开发。该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还包括物联网工程制图识图、嵌入式系统应用、传感器与测控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安装与调试、综合布线技术、服务器配置与管理、C#程序设计基础、ASP.NET中高级编程等。专业以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将网络部分(教务系统、网上图书馆、IC卡管理等)的工作根据学校现有实训设备以项目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进行系统集成实训,确保学生学以致用。
本次竞赛为金华职业技术学校物联网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展现技能的舞台和提升技能水平的机会。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劳银翔向记者介绍说:“比赛以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物联网工程应用实训系统 2.0为平台,内容涉及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环境安装部署、物联网感知层设计开发、智慧城市物联网Android平台应用设计开发、智慧商超物联网PC平台应用设计开发。要求参赛学生具备物联网工程部署、物联网设备调试、嵌入式产品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NET应用开发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了团队成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最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参赛团队获得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除了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从原有专业衍生外,中职学校虽然目前尚未获得物联网专业代码,没有专门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但不少中职学校也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细化出与物联网相关的专业方向,培养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人才。
真枪实弹,真实项目引领教学
嘉兴技师学院自2014年起开设通信网络应用(物联网方向)专业,学制5年。学生前两年主要学习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相关课程及通信网络专业的基础课程。两年后,经过校内统一选拔分流,达到物联网技术方向要求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物联网技术的专业课程。
同高职院校相比,嘉兴技师学院的物联网技术方向更加注重真实项目引领教学。嘉兴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钱琴梅告诉记者:“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该专业的教学想以‘智慧实训大楼项目建设为引领,让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而不是仅仅止步于实训室中实训设备的操作。”
嘉兴技师学院有7000多平方米的电气工程实训中心,预设的管理系统完全基于物联网技术进行设计建设。例如学生考勤系统,中心内的每一间实训室门外都有电子班牌,除了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记录学生考勤之外,还可以展示上课班级的基本信息以及实训中心的环境指数等内容。除此之外,基于RFID以及二维码技术的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实时跟踪实训资产的领用及归还。实训中心智能管理系统项目的设计依托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以及该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以“智慧实训大楼”项目引领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完美对接。
嘉兴技师学院副院长沈民权说:“此次全省‘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竞赛就是一次对物联网应用技术教学的检验,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也为学校以赛促教、以赛促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企业参与,全方位助力人才培养
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作为本次竞赛的设备提供方,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全程全方位参与了职业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该公司物联网产品中心产品支持部经理邹梓秀向记者介绍:“公司物联网产品中心下设产品支持部,专门负责将公司研发产品的使用方法转化为专业教材,为各院校物联网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方便。”学校具有物联网专业的理论优势,企业具有实践优势。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公司邀请学校老师介入,并进一步了解物联网专业的课时设置,与老师共同撰写课程大纲以及教材目录,力求编写出以实际工程应用为目标的理论教材。
公司销售经理贺育华说:“除了为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之外,公司还通过协助政府完成国培、省培计划,针对单体学校开展定向培训,组织区域学校物联网专业师资定期培训等,助力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师资建设。”
校企合作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通过与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合作办学,学校、学生、企业都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企业为物联网竞赛提供设备支持,学生在竞赛中设计出的优秀项目会被收入企业的项目资源库,供产品研发部门进一步完善,最终投入生产。学生的项目成果转化,使校、生、企实现了三赢。”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物联网产品中心实训产品总监葛鹏道。
【校企共育机制】推荐阅读: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11-06
家园共育方案06-23
家校共育经验材料06-04
中班家园共育小知识10-19
13家校共育活动方案06-16
中职家校合力共育成长09-10
警校共育办公室工作制度07-02
家校携手共育未来心得体会09-20
家校共育四年级家长会11-06
搭建家园共育平台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