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英语教案

2025-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英语教案(共10篇)

关于小学英语教案 篇1

Content:Lesson14Unit7colors(2)

①Thetextoflesson14istalkaboutcolors.

②Understandandspeakouttheninenewwords:blue,pink,black,white,have,pet,it,rabbit.

③Studythenewsentences:“whatcolorisit?”“Ihavea…”“It’s…”(Theansweriscolor)①Masterthenewwords.

②Makesentenceswiththenewwords.

③Letthestudentstothecolorofinterrelatedinquiriesandresponseshaveaclearunderstanding.

④Developstudents’imaginations.①Speakoutthenewwordsandmakesentencesinrighttone.

②Stressthe“a”isimportanttothesentence“Ihavea….”Manystudentsoftenmissit.Cards,tape,somestars(Toencouragestudents)

Step1:armingup

①Introducemyselfthentogreet.

②Letallstudentsstandupandchantapoemwithaction.(Thepoemis“StopWaitGo”,Thisisthecontentoflastclass).

Step2:Reviewingandleadingin

①Showfourcardsof“red,yellow,green,orange”ontheblackboardthenletstudentsreadit.

②Teacherwantstoplayagamecalled“Whereisit.”TheruleofgameshowsonPPT(对上节课单词的检测)

③Afterreviewingthewords,teacheraskstudentaquestion:Therearemanycolorsinourlife,nowwhocantrytosaytheothercolors?

④Teachershowthefourcardsof“blue”,“pink,”“black,”“white”ontheblackboard.Readthemfollowteacherandletstudentsshowtheirfingerstospellthem.

⑤ShowthePPTaboutthecolors.Andletstudentstalkaboutthecolorsthatwecanseeinourlife.

⑥Askanotherquestion:“Nowmostofpeoplefedanimal,whattheanimalcalled?

⑦Teachsaytherightanswerandshowanothercardof“pet”.

Studentsreaditfollowteacher.

⑧ShowPPTabout“rabbit”ontheblackboardandletstudentreadit.

⑨Atthismoment,studentsneedrest.Soteacherplayagameaboutnewwords.TeachershowtheChinese,studentssayitinEnglish.Step3:Learnnewlesson

①Firstly,listentothetapeaboutthenewlesson.

②Putthreecardsof“it”,“have”,“color”andletstudentsreadfollowteacher.

③Secondly,openthebookonpage65andreadthetexttogether.④Thirdlyaskstudentsread.

⑤Underlinethestressandtranslatethedialogue.

⑥Stressthesentenceof“Whatcolorisit?”“Ihavea….”andtheanswerof“It’s….”(Theanswermustaboutcolor)

Step4:Setupsituation

①ShowthePPTaboutdifferentcolors’thing

sandasksomestudenttoact.

②Askmorestudentstoact.

③Atlast,wholeclassreadthetextoncemore.

Step5:Summary

Today,welearnsomebasicknowledgeofcolors.Ihopeyoucanhaveaconsciousnessaboutit.Youhavetoreview,recitewordsand

dotohomework.

Step6:Homework

①Copythetextandnewwords.(Threetimes.)②Recitethedialogueandwords.

关于小学英语教案 篇2

备课时, 精心设计好板书, 根据教材的“编路”、课文的“文路”, 以及自己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全面考虑。“微型教案”讲究少而精, 即内容简练精确。在此, 我想谈谈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整齐美观

传统板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示范性———教师为学生做示范, 因此, 板书的字体要一笔一画, 整齐美观, 笔画、笔顺、间架结构都要规范, 切忌“龙飞凤舞”、“随心所欲”。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老师的字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许多时候都是“生字如师”。当然, 除了书写要工整外, 板书整体的布局也要整洁、美观、大方, 有时还需要用点线连接, 才能更确切地表现课文的内容和内在的逻辑性。

如设计《珍贵的教科书》一文的板书:

这样把有内在联系的几个关键词作为点, 按照事情与情感一定的发展顺序用线条连起来, 既美观, 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二、创新多变

板书设计必须建立在全面把握和深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吸取、参考他人的板书精华, 再进行自我创新设计, 打造出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学情的高质量板书。当然, 板书设计的形式要灵活多变, 不能千篇一律, 板书是因人而设, 因教而书, 因文而变的, 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 设计出多样性的具有直观形象的板书。

板书的展示过程应灵活多变, 要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展示,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随机应变地修改、补充、完善原来的板书设计。不能把预先设计的板书内容作为标准答案, 千方百计把学生往圈套里引, 这样就违背了板书设计的初衷。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今天, 启发式教学更是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必由之路。让板书设计成为处理教材的缩影, 反映思想内容的精髓。

三、严密组合

板书的好坏, 直接反映教师分析、运用、驾驭教材能力的高低, 因此, 板书出来的每个点、每个字、每个词、每条线、每幅画都要周密考虑安排其位置和形式, 要克服随意性, 要做到板书的内容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这样设计板书:

黑板左边呈现昔日的“圆明园”是何等的辉煌, 右边概括“毁灭”的过程是如此的残忍 , 这样的反差不得不让人产生由爱到痛再到恨的情感。

因此, 吃透教材的“三点” (即重点、难点和特点) 和“三路” (即文路、教路和学路 ) 是关键 , 只有如此严密组合 , 方可竭力追求板书之内容美和形式美。

四、务实利学

形成的板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记录和记忆, 要让学生从板书里获取知识信息, 要为以后的复习巩固知识服务。语文学科对积累与运用的要求高, 在使用板书时, 对知识点要不折不扣地点明, 但也要简洁明了。

五、合作生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倡导的思想。板书艺术也应提倡师生共同创造成果, 就是要求打破教师“一手包办”的局面, 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 上讲台将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又可拓展学生思路, 开启学生心智, 使师生共享板书艺术带来的成功乐趣, 达到师生思维共振与情感共鸣的境界。备课时, 应坚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讨论, 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让板书在动态中生成, 学生在合作中发展。

六、画龙点睛

板书设计要富有概括性, 有画龙点睛之妙。在教学中, 要善于运用板书的空白艺术, 遵循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 在板书设计中留有余地, 巧妙设计板书空白, 使学生在协调有趣的教学中启发思维,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有所得, 达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样教学跌宕多姿, 妙趣横生, 课堂显现出和谐的美感, 最终与老师一道将板书填充完整。

关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案 篇3

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Ⅳ。P124-P127)

三维目标:

1.通过让学生探索、猜想、发现并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了解单角与复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深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运用,会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证明,体会化归思想在数学当中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联系的观点,自觉地利用联系变化地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合作交流、演绎推理等。

教学用具:

【教师】三角板、圆规、彩色粉笔

【学生】练习本、圆规、三角板、铅笔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我们都知道 ,由此我们能否得到这里是不是等于呢

?(稍停顿让学生验证)经过验证,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那么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 等于什么呢?由此展开新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这是全章公式的基础。

推进新课:

提出问题:①请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常犯的直觉性错误为什么是错的/

②你认为要获得相应的表达式需要哪些已学过的知识?

设计意图: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③怎样联系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来探索公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直观角度加强对差角公式结构形式的认识。

【活动】问题①出示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尝试一下,大胆猜想,有的同学可能就首先想到 的结论,此时教师适当的点拨,然后让学生由特殊角来验证它的正确性。

刚才的问题的解答,则,

而,这一反例足以说明。

让学生明白,要想说明猜想正确,需要进行严格证明,而要想说明猜想错误,只需一个反例即可。

问题②③,既然,那么究竟等于什么呢?由于这里涉及的是三角函数的问题,是 这个角的余弦问题,我们能否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来探究呢?

提出问题:①细心观察公式的结构,它有哪些特征?其中角α、β的取值范围如何?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公式左边是“两角差的余弦”右边是“这两角的余弦积与正弦积的和”,可让学生结合推导过程及结构特征进行记忆,特别是运算符号,左“—”右“+”。

跟踪练习:; 。

知能训练:P127课本本节练习

1.利用公式证明:(1) ;(2) 。。

2.已知求 的值。

3.已知,θ是第二象限角,求 的值。

4.已知,求的值。

课堂小结:

1.先由学生自己思考回顾公式的推导过程,观察公式的特征,特别要注意公式既可正运、逆运,还可变形运及掌握变角和拆角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以下知识点小结:(1)怎么联系有关知识进行新知识的探究?(2)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方面:对公式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

2.教师画龙点睛:本节要理解并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其推导,要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解题,在解题时要注意分析三角函数名称、角的关系,准确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多对题目进行一题多解,从中比较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达到优化解题过程,规范解题步骤,领悟变换思路,强化数学思想方法之目的。

布置作业:P137课本习题3.1 A组2、3、4、5。

教学设计感想与反思:

【感想】本节课是典型的公式教学模式,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流程为“实际问题猜想探索推导记忆应用”。充分展示了公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推导、证明新知识,并学会记忆公式的方法,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纵观本教案的设计,学生发现推导出公式后就是应用,同时如何训练公式的正运、逆运,变形运也是本节的重点难点。而学生从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去发现数学规律,又发现了怎样逆运公式及或用公式,那才是深层的,那才是我们中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反思】教学把握得当。运用探究性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制定了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语言,专业用语,规范用语,解题程序和步骤,教具准备充分到位,起到模范的作用。

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个别提问,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了寓学于乐。

关于新疆高中英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 标 1. To help students fully understand the passage.

2.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tell the story.

能力目 标 1.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of skimming and scanning.

2. Encourage students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Help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qualities of Nelson Mandela and learn from him.

2. Develop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1.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of skimming and scanning.

2. Conclude and appreciate Nelson Mandela’s qualities.

1.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of skimming and scanning.

2.Encourage students to retell the story.

教学过程

Step I: Warming up

Listening to a song: You raise me up.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一首歌,让学生明确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一个helper甚至是一个hero,引出modern hero曼德拉。

Step II: Pre-reading

Task 1.What is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passage?

A. Narrative(记叙文)B. Expository(说明文)C. argumentative(议论文)

Task 2.What is the writing order of the passage?

A. Time order B. Space order

Task 3.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lson Mandela and Elias?

设计意图:迅速引导学生思考本文的文体和写作顺序, 为下一环节的阅读做准备。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大胆猜测, 旨在培养学生预测文章主题、把握中心的能力。

Step III:While – reading

1. Skimming

Task1.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Task2. 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story?

(Para__——Para___)Part 1 main ide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ra__——Para___)Part 2 main ide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快速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大意。着重培养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脉络的能力。

2. Scanning

Para 1&2,

Task 1:

Timeline Elias’ life

1940

1946

1948

1948-1952

1952

Task2. Use an adjective to describe his feeling before he met Mandela. Why do you think so?

Para3-5

Task 1:.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did Mandela do to help Elias?

2).What unfair stage did black people face in South Africa?

3).What did they do to fight against the government?

Task2. What about his feeling after he met Mandela? Why do you think so?

设计意图:通过分段细读培养学生把握事实细节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旨在培养学生在把握事实细节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整体的能力。

3. Appreciating the sentences.

1.“The last thirty years have seen the greatest number of laws stopping our rights and progress, until today we have reached a stage where we have almost no rights at all.

2.“…we were put in a position in which we had either to accept we were less important, or fight the Government. We first broke the law in a way which was peaceful, when this was not allowed… only then did we decide to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长难句,提高学生突破长难句的能力。

Step Ⅳ:Post-reading (Group work)

Task 1: Retelling the story in the third person.

My grandfather was a poor black worker.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for you to refer to.

the time when…, lawyer, went to ... for advice, offer guidance, generous, leave school, no passbook, out of work, hopeful, join, equal , a stage where…, be decided by ,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 blew up ... achieve our dream of…,

Task 2.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Nelson Mandela have according the passage?

设计意图:在文章脉络及足够的事实细节输入之后,本活动为读后的输出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回顾本课重点;同时对本课内容进行内化、拓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曼德拉品质的归纳,让学生明确为人所具备的品质,向伟人学习。

Step V: Assignment

1. Turn to the Internet or other material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Nelson Mandela.

2. Read the passage aloud to appreciate the important sentences and learn the new vocabulary.

关于小学语文松鼠和松果教案 篇5

1.认识“活、泼”等8个生字,会写“主”“意”两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小松鼠吃松果、想松树、埋松果这几段,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 初步感受回报自然、植树造林的重要,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木认养活动。

低年级语文教学应努力实现识字与学文的双赢,以识字教学为主,采用初识生字、随文识字、巩固识字等方式,抓重点识字。

重点:

认识“活、泼”等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弄清“松鼠、松果、松树”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懂得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产生珍惜树木,爱护树木的情感。

四、说教法:

1、多种方法随文识字。

通过随文识字引导学生学习不同的识字方法,如:生活中识字、寻根识字、猜谜语、顺口溜等,做到音形义结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逐渐积累多种识字方法,逐渐达到独立识字。

2、激趣、入境、品读、感悟。

通过创设情境,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读,如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联系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想象松鼠的内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3、合作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巩固识字的兴趣,加深记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说教学流程:

猜谜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较快地进入文本的学习。首先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之后鼓励学生谈谈对松鼠有哪些了解,抓住一年级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轻松谈话,自然地就引出了课题。

初读感知 通过让学生谈对松鼠的评价,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松鼠的聪明活泼,引出“活泼”一词,引导学生用生活中识字的方法识记,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提高识字量。

品读课文

第一环节:吃松果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抓住“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指导朗读松果的好吃。在此基础上,首先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可口的——”,让学生通过说话,一方面理解那么……那么……的意思,另一方面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受到小松鼠吃到香甜可口松果时的高兴心情。同时,与后文当中小松鼠的心情变化形成对比与呼应。

第二环节:想松树

1、通过孩子们面对松果一颗一颗的减少你想些什么,结合做动作这一方法学习生字“眨”,并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带有目字旁的字?进而让学生理解了目字旁的字跟眼睛有关。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的要求“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接下来让学生展开想象思考:光摘松果,不栽松树的后果体会松鼠内心的担心、不安。接着通过顺口溜和猜字谜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生字“如”和“总”。

2.然后通过组词的方法识记 “以”字,如“以后”引出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指的是谁?进一步理解“……”的作用。而后,通过师生合作读想象没了吃的、住的,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读中理解,想象中加深理解,使学生读中感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共鸣。

第三环节:埋松果

通过问题小松鼠想到了一个什么好办法?引出“主意”一词的学习,老师渗透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意”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理解“意”是心里的想法,向学生渗透汉字文化,进而使学生体会到“主意”是松鼠心里的好办法。让学生在观察、想象中,逐渐掌握认识汉字的规律,同时结合方法好在哪里,进一步体会松鼠高兴地心情,然后引导学生加上表情、动作加深体会。

第四环节: 长松树

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蒙蒙细雨,学生读时,通过教师的评价“雨下得小、轻、密”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个词语,然后通过做动作理解“挺拔”,接着想象“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接着通过图片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体会光吃不种与又吃又种的区别。理解“更茂密”和他的高兴地心情。从而想到只有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第五环节:游戏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通过玩栽松树的小游戏,小组间同学合作,用组词、说句子的方法再次激发学生巩固本节课生字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结构、笔画初步感受 “主意”两字的形体美,提高审美能力。顺口溜提示正确姿势,然后书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字的结构安排、重点笔画等进行评价,评价和激励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做到书写美观,打下良好的写字基础。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一说,学完这一课,自己想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植树、爱绿护绿,

升华学生自愿植树造林的情感。

作业设置

课后作业请学生想象以后森林和松鼠的样子,把它们画出来!再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关于小学英语教案 篇6

鉴于目前对于电子教案和手写教案争议较多、褒贬不一,结合学校老教师经验丰富、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特岗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高、但却教学经验欠缺的现状,经校委会研究决定制定学校手写教案和电子教案的使用规定如下:

一、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教案

1、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连续任教三年以上,经教导处和教研组同意后可以使用电子教案,搜集整理的电子教案整册打印装订,必须每课时都要有手写二次设计修改痕迹和教学反思,简单的勾圈点画视为无效修改,不予认可;自备电子教案按单元活页续订,根据需要适当手写修改补充,并完成课后反思。

2、特岗教师前五年内不允许使用电子教案(含试用期)。

二、音乐、体育、美术、思品、科学、信息技术、健康教育等课程教案

可根据教师需要决定使用手写教案或者电子打印教案。

三、注意事项

关于小学英语教案 篇7

一、征稿对象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教科研人员、教育管理者, 以及从事行政、后勤管理和图书馆、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单位的教育工作者。

二、征稿范围

1. 有关教育改革、教育管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教

学经验、教材教法、学法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团队学生会工作、多媒体应用、特殊教育、幼儿教育等方面的优秀论文;

2. 有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秀教案、个案分析、教学点评、优秀课件等;

3. 有关教师辅导学生优秀作品, 包括学生的优秀作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和小论文等。

三、征稿要求

1. 所有参评论文要求“坚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主题鲜明, 重点突出, 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有一定的理论认识, 又要有自己的实践、思考、研究和创新。”论文中所提出的问题对当前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论文题目要精练、简短、明确, 论点要集中、鲜明, 论据要充实、有据;文字表达要规范、简洁、流畅;字数以不超过3000字为宜。

2. 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案例, 要求文件大小不超过

10MB, 注明课件制作软件 (请采用幻灯片) 及“参赛作者信息” (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课件名称、课件创新点、教材版本、名称、年级、邮编等) 。

3. 教师辅导学生的优秀作品要求:参评作品须书写工整

或打印;科技小发明和小制作等形式的作品, 需提供相应作品的照片若干张, 并配相关文字说明。作品须注明学生姓名、年级、辅导教师姓名、联系电话、单位、邮编等。

四、相关说明

1. 所有参评的论文、教案和课件一律不退, 请自留底稿,

严禁抄袭、剽窃, 文责自负。有条件者请采用电子邮件投稿, 每人限投1~2篇论文。

2.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

规划重点课题组与相关杂志社共同聘请教育界资深专家组成评委会对所有参评的论文、教案和课件及时进行评审, 两周之内 (不含节假日) 通知作者是否获奖, 若在此期限内未收到任何答复者, 请与评审组电话联系。

3. 教师辅导学生的优秀作品, 可由学校集体组织进行参

评, 各学校将符合本次征稿范围的作品经过初评后集中推荐到评委会, 对于学校将给予颁发集体荣誉奖。

4. 参评提交截止日期

第一批截止日期:2012年6月30日;

第二批截止日期:2012年12月31日。

五、评选办法

1. 将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

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组与相关杂志社共同聘请教育界资深专家组成评委会, 依据科学、公开、公正的原则对参评作品进行评审, 严格评审程序, 保证评审质量。获奖名单将分为两批于截稿日期结束一个月内公布在相关网站和教育杂志上, 届时请各位获奖的老师留意查看。

2. 所有来稿将由评委会严格认真评审后, 统一签发“获奖通知书”, 并告之相关事宜。

3. 本次论文、教案和课件评选活动将设立特等奖及一、

二、三等奖各若干名, 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组与相关杂志社共同颁发获奖证书,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享有职称评定、业绩考核方面的优先权。

4. 对于教师辅导学生的优秀作品, 将根据参评作品的质

量, 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各若干名。获奖者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组与相关杂志社共同向辅导教师、学生颁发获奖证书。

5. 为扩大活动规模与参评论文、教案和课件的质量, 对

组织10篇以上参评作品的学校及个人, 评委会将向组织单位或个人颁发优秀组织奖。

6. 所有参评的获奖论文, 均可根据作者要求, 优先安排在《学园》、《中外教育研究》等国内权威杂志上公开发表。

本次评选活动, 主要是为了激发全国各级学校教师的写作热情, 本着鼓励、激励原则, 可由各级教科研部门或学校统一组织参加评选活动, 汇总后统一邮寄。

来稿请寄: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

优秀论文评审组〈收〉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010-88909395 88909179

论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17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教育部对小学语文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采取一定措施,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现在的教学活动总是会经常性的出现偏差,由于考核制度的压制,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情况将教学活动设计认为是对学科知识内容的强制规定、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概括性描述,然而这一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太强,忽略了素质教育,没有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而只是单纯的追求教学任务和教学成果。这种教学设计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开始盛行,就会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对学生的学习生涯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了一改传统观念下的教学活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加入了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可以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嫁接,提高教学效率。

一、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系统策划。现在的教学过程却少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仅仅是将理论运用于另一理论的解释或承接,这种教学最终只会导致书呆子的形成,而教学设计是把一般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旨是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在各方面都取得最佳的效益,这更是协调了教师教学任务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矛盾。新课程理念中,对教学设计做出了这样的概括:

1.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作为国学内容,生活中无处不体现语文,小学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向是让学生学会识字,学会阅读,学会写作,这一系列课标要求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在与不同的人交流时,应该运用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语文的实践性在众多学科中是最强的,因为学生的谈吐举止无一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内容。在综合性方面,语文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思维,不同于数学培养专门的数学思维,因为数学思维的养成是为了解决数学创新题,而语文思维,是为了众多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所以,语文对学生学习其他科目都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不能一味的只是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语文学科的综合意义。

2.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还是以趣味教学和以情教学为主,传统教学方式并未贯彻创新探究的环节,教师一味选择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匆匆忙忙的记,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脑中却没有多少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完成了教学任务,剩下的让学生自己去消化理解,教师的后续任务就是检查,这无疑是给学生重压,导致最终的效果并不会太好。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一种师生都乐于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小学生处于形成思维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只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便可轻易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就是要与学生做朋友,一改教师高高在上的等级教学,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其次,将机械授课改造为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教学活动。

3.课程内容面向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语文学习要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逐步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所以,要将教育水平也提高到全球化的高度。这就需要教师扩大教学资源,拓展课程内容,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一般都是简单的故事短文,并未涉及太多与现在社会科技发展相关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搜寻教学资源方面的时候,小学生能接受的课程内容高度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

二、教案设计要全面体现课程内容

教案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犹如学生的预习工作,教案的设计是把握整节课堂的关键,是控制课堂节奏保证课堂按计划进行的关键。

第一,小学语文课程的标准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小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能力,再通过后面的学习训练,具备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含义。第二,就是要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生在阅读时通常都会有这样的陋习:用手指着去读课文,一个字一个字的蹦着读,这样的阅读方法是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改正的,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能够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年级再高一点就需要有感情的去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阶段,语文要求的表达方法和修辞方法都不多,所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养成边读边去发现修辞和表达方式的好习惯。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将课堂所需的记录资料都准备好,有关课文的内容也要提前整理好,以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举例来说,五年级的课文《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课文的前半部分描写了老人与海鸥的相处默契,他们之间相依相随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相处的和谐美好,这是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索,教案中一定要体现出来。后半部分通过描写老人的去世,海鸥用它们独特的方式进行追忆和哀悼。这时教师可以拓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这篇课文拓展出人类要爱护自然的观点,让学生自主讨论人类破坏自然地行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讲完基础知识之后,提炼出课文的难点,这篇文章的难点就在于文章是通过写话练习来升华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全文贯穿的感情线是整篇文章的亮点,同时把握作者的情感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

这篇文章是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内容,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同时也掌握了分析课文的基本能力。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将重点词句标注出来,通过字、词、句来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思考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那么真实生动的表达出来,进而拓展到学生的写作方面,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风格。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入情入境,让学生有感情的去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真挚的感情。

关于小学英语教案 篇9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细节描写的句子,体会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一)激情导入。

1、导入

今天,老师讲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为人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2、师板书课题。

3、生齐读课题。

4、文章指谁的忠骨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合作学习。

⑴同桌合作朗读课文(可以齐读、轮读、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同伴认真倾听,及时纠正同桌读错的地方。

⑵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展示汇报。

⑴师抽读生字。

a、学生开火车读,全班跟读。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勋鉴。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b、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⑵检查课文朗读。

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a、学生回答。

b、师板书:爱子殉职传噩耗,主席踌躇满怀痛抉择

c、理解殉职踌躇

(三)品读课文

过渡:语言有温度,字词知情感,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会流露出他情感世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出反映毛主席情感世界的语句,反复朗读后,把自己的感受标注在旁边。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

⑴有感情的朗读你勾的部分,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⑵组员从朗读、感悟上进行评议,并可以围绕句子发表或补充自己的见解。

3、全班交流

对课文的理解有多深,你朗读的感情就有多深,请同学们先有感情的朗读句子,读出你的感受,再说说你的感受。你可以一个人起来朗读,还可以邀请同伴一起朗读。

围绕以下句子进行指导,教师相机板书: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老师同意你的看法,这就是凡人毛泽东的悲伤。哪些词语让你读出了主席的悲伤。

从重点的字词中体会人物的情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体会方法,同学们今后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感知人物的内心。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a读:生朗读。

读完这个句子你的感受是什么?(毛主席非常悲痛)

你从哪些词语感觉到了主席的悲伤。(喃喃紧锁的眉头)

喃喃是什么意思?(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

那你能把主席的喃喃朗读出来吗?

我只听到你读了两遍,但喃喃是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怎样读才叫喃喃,你能再读一遍吗?

板书:主席锁眉语喃喃

(3)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赴朝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最后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a、这一部分的心理活动描写特别精彩,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毛主席的心理活动。全班读旁白部分。

齐读: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谁知竟成了永别!

一生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齐读: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

一生读:……

b、老师与学生合作读

师再读:作为一位六十多岁的父亲,主席听到爱子殉职的消息,饱受着剜心地疼痛,作为我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完全有特权将爱子的遗体运回国安葬,他却与百姓们将心比心,他打消了将儿子运回国的想法,像是自我安慰地说——

生读:……

师:一位伟人,一个国家的主席把自己当作了人民中普通的一员,他真是一位——(能谈谈你的感想吗?)

(4)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到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点文稿放在上面。

(4)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你从哪里读出了主席一宿没有睡觉,哭了一夜呢?

看来文字引发了你的思考。我们读文章就要边读边想象,不但要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

板书:一夜长泪未成眠

(五)拓展

过渡: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1、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板书已然成为了一首诗,请四人小组合作在板书的最后补上两句句话,赞扬主席对儿子的爱和博大的胸怀吗?

2、学生汇报

过渡:请问你们组怎么补充的,请将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岸英殉职传噩耗,

主席锁眉语喃喃。

踌躇满怀痛抉择,

一夜长泪未成眠。

关于小学英语教案 篇10

时间 .6.4 指导教师 王茜 课堂类型 新授课 教室 高一五班

课题 Unit21 Body Language

教学目标 1 talk about body language

2 describe gestures and facial expressions

3 How to act out gestures and facial expressions

重点 1 Intensify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listening and acting

2 By combining performing and listening, create a language study environment to make students have enough chance to perform

教学助手段 Multimedia

板书设计 face --- facial murmur

Culture maintain

To and fro hitch-hiking

教学流程及方法 注示

Step 1 Lead – in

In our daily life w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using spoken language, but is there any way we could use to communicate? For example, when I come into the classroom for my class you are talking freely and loudly I do such gesture to make you quiet ( a gesture).That is a body language. Today Let’s talk about body language.

Step 2 Warming up

1 Open your books and look at the pictures. Match the picture with the correct sentence.

2 After that comes the real body language. Look at the screen. Here are some gestures.

3 It’s your turn to act out some gestures. Look at the screen and act out some gestures with your partner.

4 Group work:

Four people form a group. I’ll give each group a card on which is some gestures. Act them out. Few minutes later each group selects one person to act out one of the gestures. But never do the action that others have done.

Step 3 Listening

1 The first passage:

①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119. Here are ten actions some of which have been done by Jenny. Now listen to the tape and tick out which has been done by Jenny. ( After the first time listening review the tape while asking: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② Do the exercise in books.

2 the second passage:

① listen to the tape

② fill in the blanks and do the exercises

Homework

Finish the exercise in your book;

Make a good preparation for reading of Unit 21.

上一篇:农村公路道路调查下一篇: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