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暑期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社会实践报告(精选8篇)

暑期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篇1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改革硕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处在西南山区的贵州省,农民生产人口严重过剩,土地比较瘠薄,生产工具落后。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却因交通不便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控油“西南煤海”的称号。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民依然停留在土地上,农民的主要收入,则主要来自外出打工人员的工资。

在这样一种背景和形势下,进过调查,出来以上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外,我发现,困扰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原因还有以下两种灾害。

其一便是天灾,主要是干旱。今年如春以来,西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连吃水都成为了问题,用“百年不遇”来形容我们西南地区一点都不为过。整个春天,西南地区基本上滴雨未落。这期间正是农作物(主要是稻谷)播种的关键时期。而灌溉用水的天价又让农民却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播种的季节到来却无计可使。也有部分农民舍不得将土地荒废而用抽水机抽水插秧的,这样做也只是确保秋天有一点点收获,其实根本没有盈利可图,有的甚至年投入的那部分资金也未能收回。所以农民辛勤劳动下来,基本上算是无偿劳动。更何况人多地少,生产的粮食严重不够,更不用说用节余去换钱了。

这些年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林业发展很快(主要是果业),由于先前缺乏市场经验和战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种无非是李子、梨、苹果、地瓜之类的水果,除富士销路好一点外,其他几种则难以出手。因此果农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还要面对“卖果难”的尴尬。尤其是今年,我们村由于严重的干旱,玉米等被晒得只剩下枯死的秧苗,农民损失更加严重。

困扰农民的另一因素为人为因素。部分领导的决策失误,也给农民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损失。盲目发展烤烟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种不佳,质量不高,土地不宜,收成小,更换品种或农业结构转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上述的两种因素,导致农民的人均收入极低,入不敷出的现象严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经商,形成以工养农和以商养农的格局。

当然,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科技投入逐渐加大。塑料大棚和薄膜覆盖技术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广。在土地资源紧缺的目前,两项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广,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贵州作为全国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其所含的铜仁地区又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严格地说,以上的情况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通过此次调查,我感慨很多,作为农民的儿子,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广大农民终年劳作的艰辛、痛苦和无奈。不过我坚信,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暑期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篇2

1 失地农民现状

湟源县现有7乡2镇, 146个村, 734个村民小组, 全县农业户数26677户, 农业人口109277人, 劳动力64360人。耕地面积1.49万hm2, 2013年除去退耕全县人均耕地面积1376.67m2, 东峡人均耕地面积993.33m2, 城关镇人均耕地面积462.93m2, 和平人均耕地面积21603.6m2, 日月人均耕地面积1470.6m2, 波航人均耕地面积1451.27m2, 大华人均耕地面积1211.13m2, 申中人均耕地面积1205.07m2, 巴燕人均耕地面积1908.6m2, 寺寨人均耕地面积1708.07m2。特别指出的是城关镇人均耕地达不到666.67m2, 失地农民集中在城关镇周围, 河拉台村人均耕地面积568.47m2, 涌兴村人均耕地面积762.27m2, 国光村人均耕地面积153.4m2, 万丰村人均耕地面积760.8m2, 光华村人均耕地463.8m2, 董家庄村人均耕地面积332.93m2, 尕庄村人均耕地面积584.8m2, 纳隆口村人均耕地面积189.93m2。

经调查全县完全失地农户75户, 失地面积7.46hm2, 失地人口220人。其中:东峡乡7户, 5666.67m2, 23人;波航乡1户, 4866.67m2, 4人。城关镇67户 (国光50户, 3.79hm2、纳隆口17户, 2.61hm2) , 193人, 完全失地的农户占总农户的0.29%。部分失地的农户主要存在于城关镇国光村、董家庄村、纳隆口村共计678户, 人口为2665人, 劳动力人口为1476人。部分失地的农户占总农户的2.59%, 部分失地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46%, 部分失地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2.31%。

2 失地和部分失地农民的收入情况

虽然农民存在全部失地和部分失地, 国家还是对农民进行了严格土地征用标准, 农民全部得到了失地土地补偿款, 集体应该留存的20%都没有留下, 100%分配到农民分手中, 作为农民今后生产生活支出。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 比失地前还是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失地农民能够一心一意从事劳务输出。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收入, 近几年劳动力日工资不断提高, 从近几年的人均纯收入的情况分析来看, 人均纯收入没有下降, 收入逐年在稳定的增长。

3 失地的主要原因

一是湟源县城镇改扩建占用耕地;二是退耕还林占用的耕地 (退耕还林的耕地全部有补助) ;三是315线改扩建占用耕地;四是西格二线改扩建占用耕地;五是湟倒一级道路新建占用耕地;六是铁合金场新建、改建、扩建、搬迁占用土地;七是各种规模养殖场占用耕地;八是大华工业园区占用耕地;九是城周围各种场的搬迁占用耕地。

4 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

4.1 补偿标准不一, 安置费偏低

土地补偿标准不一, 使得即使是相同一个村, 土地条件相同, 也会造成土地补偿款高低不一, 原因是土地征占用途不一样, 补偿标准不同。土地补偿款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 现行补偿标准是按照198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的。补偿费没有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上涨逐年增加, 安置费偏低。

4.2 失地农民再就业难

农村土地被征占, 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有技术、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通过各种渠道进城务工, 从事二、三产业。然而, 有许多年纪大的劳力由于没有文化、没有实用技能, 要想出去打工挣钱太难了。我县目前还没有出台能够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相关政策。

4.3 失地农民生活费用增加

失地农民大多分布于县城周围和公路沿线, 失去土地以后, 他们的日常生活城市化, 没有自给自足的农产品, 基本生活用品必须要通过市场去买, 生活费用明显提高。另外, 对于补偿资金的使用没有科学规划, 资金开支的随意性大, 有的农民把补偿费用于供孩子上学, 有的用于建房, 有的用于购买小轿车等等, 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大问题。

4.4 没有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土地征占以后, 农民失去耕作的土地, 形成种田没有地、就业没有岗位, 低保又没有指标, 在孩子上学等方面享受不到更多国家惠农政策, 致使失地农民问题日益突出, 影响社会稳定和新农村建设。

5 改变失地农民现状的对策

失地农民的状况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是农村急待解决的问题。

1) 建议省、市、县政府根据市场物价的变动, 出台征地补偿相关文件, 调整提高土地补偿款的标准, 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2) 制定失地农民保障制度。把失地农民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保障基金, 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扩大低保范围, 把失地农民纳入农村低保对象。

3) 政策支持, 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政府把解决失地农民出路问题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环节来抓, 制定就业培训补助、自主创业扶持、中介职业介绍补助、企业用工补助、大龄被征地人员就业补贴等就业鼓励政策。继续强化培训, 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制定出台并实施失地农民长期免费培训计划, 并适当给予误工、交通、食宿等方面的补助, 鼓励其积极参加就业培训, 提高劳动技能, 增强市场竞争力。

4) 建立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机制。结合县阳光工程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各项技能培训, 重点组织培训失地农民, 使失地农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掌握一定实用技术, 创造就业条件。同时, 加大力度, 通过县就业局合理引导批量转移失地农民劳动力, 争取收入比较高的工种, 解决就业问题, 从而提高失地农民家庭总收入, 实现农民纯收入提高。

5) 因地制宜, 异地移民安置。从我县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以上途径只能为失地农民增加部分收入, 但还跟不上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为使失地农民根本上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政府部门可通过异地搬迁模式安置, 引领失地农民走城市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近年来, 随着湟源县交通要道的突显, 铁路和公路建设的步伐加快, 县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 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 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本文就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对策。

当前农民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篇3

一 C村农民思想状况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C村为研究区域,对农民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C村距离镇中心约4公里,距离高速匝道口约1公里,交通便利。目前共有两个村民小组,人口 532 人,全部为汉族,张姓占 90%以上,另有 5户王姓、3 户黄姓、1 户高姓,耕地 692 亩,人均耕地 1.3 亩,目前所在村民 406人,男性 230 人,占 56.7%,女性 176 人,占 43.3%。在村两委和村民小组长的帮助下,访谈随机进行,调查问卷以户为单位发放,共发放问卷72 份,收回70份。

二 C村农民思想状况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点和难点在农村。当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了解当前农民的思想状况,为正确引导农民思想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归纳回收问卷,大致梳理出C村农民的思想状况。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化、复杂化

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民相比,改革开放后的农民自主性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农民普遍重视财富,甚至有金钱至上的倾向,在回答“衡量人的价值最重要的是什么?”时,60%的人选择了金钱、26%的人选择地位,14%的人选择文化程度,70%人赞成金钱万能的说法;教育改变命运的观念有所动摇,有30%的人对此产生怀疑,这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以及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有关;在回答对社会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还是领导者时,90%的人选择领导者,可见农民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主体地位,缺乏主体意识;同时有8%受访者信仰宗教(天主教),有一些农民家里供奉着菩萨;另外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不相信共同富裕,自己生活好才最重要,认为自己对社会没有什么责任;相当的人认为吃喝享受很重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另外农民缺乏主见,观点易变,普遍有跟风意识;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则成为一部分人践履的信条,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政治意识增强,但政治参与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整体认同感比较高,但与基层政府的合作不够,民主意识在增强,但参政水平不高。农民普遍很赞同支持党和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合作医疗政策;与对中央的高认同相比,对基层党和政府的认同不够,认为基层在落实政策不到位,例如调查显示:农民对国家主席和总理、县委书记和县长、镇党委书记和镇长的认知程度呈递减趋势,这固然与媒体的报道关注程度有关,但同时也说明基层领导没能切实深入群众,没有做好本职工作;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增强,但政治参与水平不高,76%的人不知道四民主、差额选举的具体含义,同时一定程度的存在政治冷漠,不关心村事务,对参加村委会选举兴趣不高,认为选举对自己影响不大。

(三)法制观念增强,但应用相对滞后

农民法制意识不要断增强,但对法律的应用还有所顾虑。90%以上的受访者赞同“依法治国”理念,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正义的重要手段,但我们必要看到,权大于法的观念在农民心目中还有一定的影响,造成农民敬畏权贵。例如在回答“假如你遇到纠纷,你会诉诸法律途径解决吗?”时,相当的农民选择不一定,认为没有关系一般不会打官司,花费大还不一定能讨回公道,这也说明法律实施还存在种种问题。

三 提高农民思想状况的建议

(一)教育主体要提高认识和政治理论素养

首先教育主体要在思想上明确农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农民既是普通的劳动者更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是中国现代化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和价值需要。加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就必须促进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当前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統筹城乡发展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其自身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让农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其次教育主体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只有教育主体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保证,教育对象——农民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因此教育教育主体,特别提高村两委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

(二)利用三种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利用外部资源。教育主体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争取本村的在外发展的事业有成者和当地企业在政治上给予支持和在资金上给予帮助。

第二,利用好村庄内部资源。一是要利用好农民中的精英分子和老党员老红军这一宝贵资源,与乡镇村“两委”干部相比,他们的特殊身份有着更大的工作优势。二是丰富载体,组建农民自己的群体组织。农民中不乏一些民间特长者,发掘农民自身的资源。成立自己的棋画社、读书会、普法小组、锣鼓队等,以这些活动为载体开展工作,实现更好的效果。就沈岗村而言还要利用好文化茶馆这个场所。

第三,利用好媒体资源。收集“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曲苑杂坛”、“科学探索”、“梨园春”等栏目的录像资料,定期组织农民观看,在娱乐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利用好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打文化牌。就淮阳县C村而言就是充分利用唢呐、锣鼓、说书等有群众基础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资源。

(三)塑造乡镇和村“两委”的软权威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国家在农村的政治整合能力下降。乡镇和村“两委”作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动者,树立一定的权威是是必要的,也是其进行宣传教育、政治动员、组织规划的政治保证。国家权力转化为权威的过程,包括三种主要途径:一条是通过庞大的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心理威慑;另一条是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再一条是通过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化。乡镇和村“两委”与农民间的经济纽带被割裂,权威下降。乡镇和村“两委”必须转变角色,由索取者向给予者转变,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通过完善的服务、民主的作风、清廉的正气、高标准高效率的工作树立一种农民从意识上主动认同和服从的持久的权威,即软权威,从而确保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有效。

(四)教育内容突出时代性

调查中农民的思想状况和当前农村的发展形势,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农村正处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时期,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正积极推进,各种思想观念错综交织,各种问题集中凸现。因此,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紧扣时代特征和潮流,突出重点。主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区责任意识教育、民主意识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和心理学教育,塑造农民的社区责任感、民主科学素养、环保节约意识、市场开拓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农民明辨是非、开拓进取、自强民主、合作进步、关心集体和心里承受能力,从而以现代化的农民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潘逸阳.农民主体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 赵渭荣.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 吴敏先.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赵树凯.农民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注释:

暑期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篇4

河南理工大学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暑期生活 学习的安排情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 系别: 专业: 班级: 学号:

2010年8月22日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暑期生活学习的安排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我们没有高中时的升学压力,但却时刻要为步入社会面对严峻就业压力做好准备。于是,当几个月的在校学习生活结束后,我们迎来了长达两个月的暑假,在这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里,我们都有哪些安排呢?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暑假计划的执行情况,每天的生活学习的状况如何等问题,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暑假的生活状态。并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大学生渡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范围:河南理工大学电科专业

四、调查经过:

1.调查时间:8月15日到9月1日 2.调查地点:河南理工大学 3.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4.调查过程:分发一个关于大学生暑假是如何安排的调查问卷,请同学参与调查;然后通过统计得到调查的结果,最后分析该结果得出结论。

五、调查结果:

1.暑假开始了,你有计划暑假做些什么吗? A、有(61%)B、到时看(28%)C、没有(11%)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调查报告

2.暑假要结束了,你有没有什么事情是想要做却没有完成的? A、有(81%)B、不记得了(12%)C、没有(17%)

3.主要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你没能完成暑假的计划? A、计划定的不太符合实际(32%)B、没有控制好娱乐消遣的时间(61%)C、找到兼职的工作,放弃原有计划(3%)D、其他(4%)

4.你在暑假里大部分时间用在做什么?【多选】 A、晚上熬夜,白天睡觉(18%)B、看电视剧(31%)C、上网(35%)D、打工实习(19%)E、旅游(4%)F、锻炼身体(17%)G、学习充电(10%)H、做家务(26%)

六、调查结果分析:

在长达两个月的暑假里,是不是懂得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计划体现了我们是不是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时间的管理能力如何。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调查报告

从问题一(你在暑假刚开始时有为整个暑假做个计划吗?)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仅有39%的同学暑假的规划不明确,而大部分的同学有为暑假制定一个计划。但是他们对自己制定的计划有没有落实到行动呢?问题二(暑假要结束了,你有没有什么计划要做却没有完成的?)回答了此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有81%的大学生没有完成他们制定的计划,结果是不容乐观的。

究其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从“问题一”我们知道大部分同学在暑假开始时会有一个明确的计划,而问题三的结果却显示有32%的同学在制定的计划的太理想化,眼高手低,没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次,“问题三”还显示有61%的同学是由于没能控制娱乐消遣的时间,自制力不足。暑假里时间宽裕,没有摆在面前的压力和紧迫感,而那些自制力不足的同学往往因此而虚度暑假。大学生在暑假里究竟在做什么呢?是什么事情占用了大学生大部分的暑假时间呢?问题四(你在暑假里大部分时间用在做什么?【多选】)的调查结果从侧面回答了以上问题。

从调查的结果看,排在第一位的是“上网”,紧随其后的是“看电视剧”。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暑假里仅仅上网和看电视就占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当然,暑假就是用来放松的,看电视上网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把大部分的暑假时光花费在娱乐消遣上是不明智的,根据我的了解,很多同学觉得暑假无聊空虚,其实他们大都是没有暑假计划或者是把计划放在一边,随心所欲地过了一个暑假。这些同学往往开学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学习的状态,非但如此,有的同学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调查报告

还会由于自己制定的计划没有完成而使得自信心受挫。调查结果还显示,有18%的同学有“黑白颠倒”的习惯,即晚上玩电脑到天快亮,白天到快中午时才起来。这样不仅使得自己身体受损,还会由于生物钟的紊乱而使得开学后白天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大学生懂得充分利用暑假里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根据调查,大约有29%的大学生热衷于在暑假里充实自己。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之大众人皆知,仅有本科文凭是很难在职场上立足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综合能力,暑期长假因此也成为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获取竞争筹码的最佳时机。据我了解,身边有许多同学报考了9月份举行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暑假里正在加紧复习备考。还有很多同学选择在暑假里参加英语口语班,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同学还参加驾校培训,每天顶着烈日在训练场上驰骋。另外,打工实习也是许多大学生充实暑假生活的首选之一,暑假打工不仅可以挣取生活费,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又可以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暑假投入到打工之中。根据我的了解,许多打过工的同学觉得:打暑期工除了可以挣钱之外,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学会怎样与人相处。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结论与建议

从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部分大学生懂得要合理利用暑假的时光,但是他们所制定计划大都不够合理。第二,大部分学生没有严格地执行所定计划,主要原因是缺乏自制力。第三,多数大学生很清楚如今的就业形势,懂得在学习之余为将来做好准备,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调查报告

但是缺少一个正确的引导。

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5

工程10.220100342048 蒙清新张光闪

工程10.2201003420张光闪

工程10.2201003420张光闪

工程10.2201003420张光闪

工程10.2201003420张光闪

工程10.2201003420张光闪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从温饱不断向小康生活迈进。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有着庞大的农民数量,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他们的生活仍旧值得我们密切的关注。尤其是进城务工的广大农民工。他们默默的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却没能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他们仍旧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条件及状况值得我们广泛的关注,他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帮助解决。

关键词:农民工 工资子女教育 社会保障

农民工,是指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工作的人员。"农民工”这是带有一定歧视的称谓,虽然说,劳动是光荣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同样工作在同一个城市,他们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他们的待遇却是最低的。同样是为城市的建设贡献力量,他们却得不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同样是中国公民,差距却是明显的。他们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他们就是农民工。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发展起来,各地城市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农村中耕种仅有的一点儿土地,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了。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给家庭创造更好地生活条件。他们离开农村,离开生长的家乡,甚至跨越南北,来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只为那绵薄的工资。他们来到那向往的所谓城市,然而这里并不是他们的家,他们并未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同。他们只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城市的边缘,他们始终没能真正的融入到城市中。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媒体几各界人们的不断关注,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国家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农民工问题。然而,我国的农民工在两亿以上,在这么多的农民工中,还有很多农民工生活在困难中,他们生活的根本问题还没得到解决。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对此,我们展开了关爱农民工的调查活动。对调查的结果我们进行客观的分析,下面是我们了解到的一些问题和相关的建议。

一、工资

首先是农民工最关注的问题——工资。农民工不同于其他的城市员工,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工资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得不到工资或者不能及时得到工资都可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地影响。从乡村到城市——他们在城市开始了寻梦之旅。梦总是美丽的,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就算不残酷,也是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美好的。来之前,城市是他们美好的向往,来之后,他们才体会到无尽的辛酸与艰难。现在的时代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代,也是一个现实的时代,从小生长在农村,他们没能获得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他们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知识。因为农村的贫穷,所以,他们离开来到城市,然而来到城市也很难摆脱贫穷。在城市里,他们不能找到好的工作岗位,甚至找不到工作岗位,打工也变得困难。我们的农民工始终是农民工,因为没有文化,更不懂法律,更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正因为如此,农民工在城市中始终受到各种欺辱。他们虽然没有文化,但他们是淳朴的是憨厚的,他们知道勤勤恳恳的劳动,他们为城市的建设挥洒着汗水,他们为社会兢兢业业的奉献着,他们没有任何怨言,这么可爱的人,你们又怎么忍心欺辱他们呢?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工作岗位,农民工的待遇也是不同的。在工地上,无论炎炎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们都在辛勤的劳动着,他们用常人数倍的汗水换来的知识常人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的工资。在建筑工地上,他们平均每天工作都在十小时以上,这已明显的超出八小时制的工作时间。当我们问及对现在的工作是否满意时,他们只能无奈地苦笑到,不满意又能怎样呢?我们还有选择吗?为了生存和家里人能过上更好地生活,他们只能工作在这里。在这里,有模板工,钢筋工,瓦工,机械工等等。不同的工种的待遇也有一定的差别,模板工的工资平均在70元左右,钢筋工的工资平均在50元左右,瓦工的工资平均在60元左右,而机械工的工资平均只有45元。这些工资只能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有时候为赶进度,他们不得不起早贪黑的加班,有时候天不见亮就要起来,经常摸黑才能回家,然而加班费却少得可怜,有时候甚至拿不到一分的加班费。最悲惨的是,有的时候几个月才能领到工资,有的甚至到年底才能拿到自己的工资。工资偏低他们并不在乎,在乎的是只要能拿到工资。因为家里面需要这笔钱,吃饭要钱,孩子上学需要钱,老人看病更需要钱。当问到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他们的表情让我很担

忧。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劳动合同,因为他们都不识字,缺乏知识,更不懂得法律。劳动合同是保证劳动者最根本的工具,没有劳动合同就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也没有法力依据。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提高社会的关注度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根本在于农民工自身,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争强法律意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我们还调查了内江市龙岭机械厂,地点为市中区乐贤大道。厂里的员工大多为年轻人,几乎全部为30岁以下,男女工人差不多各占一半。其中最年轻的一名男工只有16岁。通过调查发现,一个厂里的待遇有着明显的差异。工资高的可以达到两千多,然而工资低的却只有七八百左右。经常以各种理由拖欠工资,甚至是少发工资。经常加班,却只能得到很少的报酬。农民工的工资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来源,如果不能得到自己的工资或者是不能及时得到都会给农民工的生活到来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关注农民工的工资发放情况。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一)、农民工的孩子教育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我们首先看看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存在着许多问题

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反应在各方面:第一,在公立中小学借读。第二,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第三,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学校学习。第 四,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第五,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大约有65% 的适龄儿童 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处在教育的边缘地位。第六,部分 农民工子女失学或辍学。

2、就学过程不平等

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限制,必须比城市孩子多缴纳 高昂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尽管他们生活的经济条件比城市孩子要低很多。这是我一个亲身体会,我的二舅在外打工,由于孩子在家没有人照看学习,所以准备把他的孩子弄到 工作地点学习,但学校的要求相当的苛刻,要有高额的借读费,成绩还必须达到优等以上,尽管他的学习成绩在家乡已经很优秀咯,但还是达不到学校的要求。所以只好让孩子在自己的家乡读书。由于户口不在当地,经济条件薄弱,农民工子女常被公办学校的城市学生排斥;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学校常常疏于管 理;由于没有学籍,成绩因此不计入教学考评,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甚至无机会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 各种活动,以及“三好学生”的评选和一些体育竞赛;还有些教师还歧视农民工 子女学

生,甚至剥夺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3.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

长期见不着父母,缺少父母的关心,导致心理发生障碍,很多是由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过于疏于管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不能更好的接受教育。孩子的自觉性差。这些在农村随处可以看见。

(二)、解决对策

1、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增大对农民工子女学习的补助,让农民工子女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2、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 筹措教育经费。让更多的人关心农民工子女。

3、消除法律上的歧视。让农民工子女享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

三、社会保障状况调查分析及解决办法

(一)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1、关于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还不完善。农民工就业的流动性很强,而且转移目标地不确定,今年在这个城市打工,明年可能转到另一个城市,也可能回到家乡;而现行城保制度规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时只转个人账户资金,不转移用人单位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许多参加了城保的农民工不能肯定自己现在缴了费今后能不能领到养老金,因而在离开一个就业城市时往往选择退保,只把个人账户的钱领出来,这样的制度实际上损害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

2、农民工缴社会养老保险费难。农民工工资收入普遍较低,使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经济承受能力也普遍较低;而现行城保制度规定缴费标准较高,许多农民工及使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感到难以承受,因而导致大量的农民工没有参保。

3、农民工自身缺乏保障意识。

(1)农民工普遍意识到以后养老是一个存在的问题,但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养老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

(2)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工为生计满足于有活干,只能放弃养老保险等权力。

(3)法律意识淡薄。对不签劳动合同,克扣拖欠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侵权行为,往往持克制,忍耐的态度,没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根据现状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快立法、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平等、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当前的城乡差异现实,使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具备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衔接性,在全国实行社会保险卡的“一卡通”,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2,出台一些政策,积极鼓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能参保。降低用人单位缴费工资总额比例;同时降低农民工个人缴费比例,这可以根据本人的收入情况合理选择和确定。过去已经参加城保的农民工及用人单位,可以按照规定调整缴费比例。这样规定,可以大大降低农民工及其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以最大限度地将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3,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险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在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针对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加强对养老保险重要性的宣传、养老保险知识的教育。采取各种形式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增强农民工养老保险意识,督促企业为其参加养老保险,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参保率。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因此,若要进一步的保障农民工的权益,还得靠国家的帮助,法律条文的制定,执法者的公正无私,都急需解决。希望有一天,农民工也能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参考文献:

(1)胡建勇,陈海燕,农民工子女满非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2)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8)。

(3)刘淑萍,赖以柱,讲常香,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农业考古,2007,(6)

(4)从生存到发展: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问题,福建行政院学报,2009年第4期。

(5)韩俊,崔传义,金三林,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主要特点。http:///xwxx.asp

暑期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篇6

探寻农民增收渠道

——关于临沂市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导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促进农民增收是用科学发展观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思想。农民低收入问题的出现,已成为关系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新世纪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大的任务。临沂市是农业和人口大市,我们此次深入临沂实地调研,主要是了解农民平均收入水平,探寻农民增收渠道,以及地方各级对于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倾听农民的心声,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摘要】

临沂市是农业大市,但是因为存在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差、历史欠帐多等先天因素,户籍管理、生产经营、土地产权等制度缺陷,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拉大。近几年,当地政府重视农民增收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持续增收,效果显著。我们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调查、访谈等调查方式研究发现,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由于高成本、高投入、低回报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已不适合作为农民的增收途径,旅游、餐饮服务、大规模经济作物加工、招商引资等第二、三产业逐步兴起并成为农民致富的新渠道。关键词:临沂市

拓宽渠道

农民增收

临沂市作为农业大市,历来十分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在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鼓舞带动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把农民增收摆上了“三农”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自2004年以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4.4%,增长速度位居山东省第一位;2009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1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83元。

虽然临沂市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年均增速只有10%,农民增收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现在主要存在五大“差距”:一是收入总量差距大,市人均收入水平低于省人均收入水平;二是城乡之间差距大;三是县区之间差距大;四是农户之间差距大;五是与经济增速相比差距大。

经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和制约临沂市农民增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多地少、底子薄、自然条件差、历史欠帐多等先天因素,也有户籍管理、生产经营、土地产权、劳动就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制度缺陷,但政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主要原因。例如:对农民增收重要性的认识人需提高,对增收办法的研究还要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薄弱,“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质量档次尚待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较低;农业投入不足,金融服务不够到位;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就业创业困难较多等等。

近年来,针对种种问题,临沂市各级政府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临沂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在城乡统筹中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调结构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在转方式中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大力加强“绿色沂蒙”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高质高端高效农业,唱响了建设沂蒙绿色新农村和打造“沂蒙优质农产品”品牌的主旋律。实地调查显示,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由于高成本、高投入、低回报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已不适合作为农民的增收途径,旅游、餐饮服务、大规模经济作物加工、招商引资等第二、三产业逐步兴起并成为农民致富的新渠道。

我们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调查、访谈等调查方式研究发现,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切实解决城乡差距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一)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促增收

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家庭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其比例分别占56.3%、38.6%、2.1%、3%,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随逐年下降,但仍占据主导地位,在一定时期内将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做足农业自身文章,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首要措施。

1、坚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方面,要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大力发展立体种植型、种养循环型、生态能源型、绿色有机型、休闲观光型等新型农业;区域结构方面,要认真落实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结构方面,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苍山示范园等为例,引进、示范和推广更多的名优希特新品种,不断提高非粮农产品产值的比重。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品牌注册的引导和服务,不断扩大沂蒙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影响。

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由于高成本、高投入、低回报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已不适合作为农民的增收途径,发展大规模生态农业,旅游、餐饮服务、大规模经济作物加工、招商引资等第二、三产业逐步兴起并成为农民致富的新渠道。

我们在蒙阴县实地考察了两个村庄,分别是垛庄镇古泉村和蒙阴镇百泉峪村,对比两个村的发展模式,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古泉村没有什么地理和自然优势,以传统种植为主,主要是小麦、玉米、花生,也种一些小规模的黄烟,由政府和企业统一收购;村里有几家成小规模的畜禽养殖户,分别养猪、养鸡;劳力打工也是村民收入的来源之一,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就近就业。政府招商引资,引进几个大的工厂,例如附近的工业园聚集区,村民可以就近就业,平均月工资1000元左右。由此看来,古泉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种植和劳力打工,据村支书汲书记介绍,古泉村全村人均纯收入5888元左右,属于中等以上水平,很多村庄还不如古泉村。与很多普通农村一样,古泉村的教育问题很突出,大学生还是比较少,缺少标准化的学校,学生上课需要到县里去上学;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民每家每户都有补贴,但是因为中国农民数量庞大,平均每年每个人每亩地10元钱,虽然国家的出发点是好的,拨巨资支援农村,但是到了每个农民这里就微不足道了,所以国家的补贴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并不能促进农民增收。

相对于古泉村,百泉峪村的发展模式就不同了,本村坐落在蒙山脚下,依托蒙山旅游风景区,打造集餐饮、住宿、采摘、观光为一体的多维“农家乐”经济运作模式,并且拥有规模化经济林。百泉峪村一共有85户村民,光发展“农家乐”的就有25户,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已远近闻名,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而且蒙阴的桃子也特别有名,色泽鲜亮、美味可口,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客户,并有大批运往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销售。在深市领导的支持和扶助下,村支部书记方书记,依托优势的地理条件,带领村民成立了农家乐协会,进行旧村改造,带头发展农家乐,并发展经济林1300亩,因为蒙山是旅游胜地,所以也建有部分采摘林,是游客娱乐休闲的好地方。在村支书的带领下,百泉峪村村民平均年收入一万多。对于农家乐,村里实行系统化管理,村里还建有远程教育室,定期对村民进行各方面的教育,让村民接收最新的理念。

这两个村的比较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单纯靠种植农作物已经不能实现,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可以发展大规模的生态农业、大规模经济作物,依托自然环境,发展旅游、餐饮等服务业,这些才是农民致富的新渠道。

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要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对已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和提升,保证有数量也要有质量。

农业合作社可能是最常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了,利用土地经营权流转,把零星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连片开发,进行规模化种植或养殖。可以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形成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品牌。运行过程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在产销和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努力打造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参观调查的典型的采用合作社形式的地方是板泉镇赵家庄村和会宝山生态产业专业合作社。

板泉镇赵家庄村,以前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条柳编,近年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市场因素的影响,条柳编收入呈下滑趋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为改变这种现状,村两委通过考察学习,组织村民通过互换、租赁形式成功进行了土地流转,共流转土地180亩,投资22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蔬菜大棚。赵家庄村主要是利用良好的天然条件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大棚种植的大西红柿、大甜椒、芸豆等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已通过绿色认证,成功打入上海世博会。村庄经济模式的成功转型主要是依靠村委会领导的大胆尝试和领导以及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村委会帮助有意向采用大棚种植的村民贷款,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起第一期蔬菜大棚,一亩地建立一个大棚,每个大棚投资约6万元,通过种植绿色蔬菜,每个大棚每年的纯收入是5万元。在土地流转以前,原始的种植方式一亩地收入5000元左右,通过引进新的思想,改变生产结构,开拓农民增收新渠道,实现了农民的增收。

苍山县会宝山生态产业合作社位于尚岩镇北部,东靠文峰山,西邻会宝湖。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整山治水、开荒造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发展林果、保护生态为宗旨发动山区群众利用当地适宜种植核桃、板栗、柿子、杏、桃等干鲜果的生产优势,建设生态果品产业基地,被省级旅游局认定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并建有鲜果采摘园、干果采摘园、水上垂钓园、休闲娱乐度假区、金银花及苗木发展育苗基地、千亩多元养殖基地,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利润。短短几年内,会宝山就由一个荒山变为一个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特色果品开发为一体的规模化生态园。合作社主要以五种形式入股,一是资金入股。大力鼓励社员以自有资金入股,最大限度地筹集启动资金;二是土地承包使用权入股。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社员入股,实施土地经营权流转,把零星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连片开发。三是技术工资入股。技术管理人员,月工资1/2作为入股资金记入股份;四是劳动力工资入股。参与劳动的工人,月工资1/3作为入股资金记入股份;五是荒山承包经营权入股。社员的荒山经营权,作价记入股份。合作社下设财务核算部、生产管理部、加工贮藏部、市场营销部、农机服务部和技术保障部六个职能部门,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经过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了以会宝山流域为核心的种植示范区和周边辐射区。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强,这使得有机食品具备相当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实践团队调研发现有机食品的销售价格远远高于普通食品,这也是研究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方向之一。有机食品的发展必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进而也是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向有机食品种植转变的总趋势。这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例子说明,只有利用土地流转的方式将零星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种植,才能形成规模,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生产质量高、有特色的产品,才能把品牌做响,把市场做广,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3、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政府需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给农户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让更多的农民进入产业化链条并从中获得更大收益。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对引进的农业企业和项目要特事特办,让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看,落户临沂、发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我们到临沂市平邑县汇源果汁有限公司进行走访调查发现,汇源果汁作为中国知名品牌在全国拥有41家分公司,汇源果汁平邑分公司于2008年开始一期建设,总投资3个亿,主要用来进行果汁配置和罐装的流水线生产;二期建设现已动工,主要生产以当地水果资源为原料的果汁饮品;计划开展的三期建设将主要从事于金银花的深加工,打造又一特色产品。以平邑县汇源果汁有限公司为例说明,二期建设竣工后,公司产品生产重心将会从果汁配制迅速转移到以新鲜水果为原材料进行饮品生产的新模式上来,如此,原材料供给将会作为新模式生产面临的第一大任务。公司大批量的收购水果就会为当地果农提供了又一大销售渠道从而促进农民增收。此外,公司在当地的快速发展将会给政府带来更多税款,这样政府也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当中去,改善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缩减城乡差距。

与汇源果汁有限公司运作模式不同,山东三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畜禽养殖、绿色鲜鸡蛋生产、休闲观光农业、有机蔬菜种植、沼气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2004年,为了带动农民致富,公司与部分养殖户发起成立了三益养鸡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体系。2007年,公司从农户中流转了320亩土地按照“环境生态化、设施现代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产品有机化”的标准要求,建立了三益生态农业基地,形成了有机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一系列的措施和经营模式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农业龙头企业,可以收购农民的种植作物,为农民解决了销路问题;合作社入股形式为农民带来了发展的机会,投入不多,利用自己的家院就可以进行养殖,收入比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翻几番;,农业龙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岗位,为附近的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

(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增长 临沂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村劳动力大市,富裕农民的关键就在于千方百计减少农民,实现农民的转移就业。

一是要突出农民“就业”这个关键。一方面要增强就地吸纳能力,内部多消化一些,积极招商引资,增加就业岗位,方便劳动力就近就业;另一方面,要加大异地输出力度,向外多转移些。发挥各类劳务输出组织的作用和能人带动效应,多渠道拓宽劳务输出的路子,在全国打响沂蒙劳务的品牌。

二是要抓好农民“创业”这个难点。据研究,一个劳动者创业可以创造3—5个就业岗位,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所以政府要积极引导,让农民创业有门、就业有路。

三是要夯实农民“培训”这个基础。长期以来,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须把培训作为解决农民工就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结语】

暑期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篇7

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发展迅猛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大力改善,到我县投资建厂的公司快速增加,是的农民工数量呈不断增长态势。重视当前农民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农民工工作环境,提高农民工生活水平,关系到我县的发展大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汝城县形象,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汝城县总工会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深入基层访谈等途径,面向多个企业农民工开展调研工作,问卷调查的方式填写。共收回调查问卷625份,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达96%。本次调研内容涉及了农民工基本情况、劳动就业情况、工资报酬情况、社会保障情况等9方面。

一、调查情况和反映的问题

(一)员工“四化”现象突出

一是本省化。有600人填写了“籍贯”一栏,全部是本省的人员。这是由于汝城县的经济发展程度所导致的原因,在引进劳动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汝城县的就业人员主要使用本省人,且大多是汝城县本地人及周边乡镇的农民。

二是中年化。有600人填写了“年龄”一栏,其中294人的年龄处在25-35岁段,占填写本栏人数的49%。25-35岁的有217人,占36.2%。16-25岁的仅有12人,45岁以上的也占12.8%,这表明企业发展缺乏人才后劲,及人力结构不合理。

三是低文化。有600人填写了“文化程度”一栏,其中359人为初中文化,占填写本栏人数的59.8%,12人为高中文化,占调查人数的20.2%,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只有17人,仅占8%。还有90人

为小学文化,占15%。并且有13人是不认识字或者识字很少的。由此可见,员工的文化素质很低。在“专业技术证书”一栏,有初级技术证书的10人,中级技术证书的4人,无人拥有高级技术证书,占97.7%的农民工没有技术证书,可见员工队伍专业技术档次不高。由员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档次可知,产品科技含量很低,更谈不上创新,企业竞争力必然不容乐观。

四是多元化。有600人填写了“政治面貌”一栏,其中中共党员只有5人,仅占填写本栏人数的0.83%。工会会员只有447人,仅占74.5%。有149人填写“其他”,占24.8%。由此可见,员工政治信仰危机突出,政治思想工作亟待加强。

此外,有265人填写了“性别”一栏,其中男女分别为365人、265人,基本为7.3:5.3,由于汝城的大部分企业都从事采矿业,所以男女比例有所区别,这是汝城企业的行业性所决定的。

(二)《劳动法》得到了较好贯彻

《劳动法》的规定在汝城县各企业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有256人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1人与企业有口头协议,共581人,与企业签订了1到5年不等的劳动合同,占调查人数的的96.8%。只有16人与企业没有劳动合同,仅占2.6%。在是否与单位签订了集体合同,177人填写未签,123人填写“不知道”。这里有矛盾,据笔者所知,全县各企业都签订了集体合同,可能宣传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员工不知情。在劳动安全防护措施方面,其中认为防护措施较为严密的有305人,占50.8%。发放过劳动用品的有350人,占58.3%。有333人参加过体检,占55.5%。有269人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占44.8%。

(三)去年外出务工收入较前年有所增加

“去年外出务工经商总收入”中,他们平均为12343.3元。有600人填写了“去年外出务工经商总收入较前年增加”一栏,平均为8.4%。务工人员大部分多劳多得,拿记时工资的有380人,占

63.3%;拿底薪加提成和奖金的有90人,占15%;两者相加占78.3%。

一般劳动时间正常,劳动时间8小时以内的72人,占12%。8-10小时以内的400人,占66.7 %。有126人劳动时间为10-12小时,特殊情况。休息时间也一般正常,每月休息两天的只有49人,仅占

8.2%。410人休息4天,占68.3%。140人休息4天以上,属于不完全就业状态。全部调查对象都是按月领取工资,基本正常。有427人领取加班费,173人没有,这也正常。因为员工基本拿计件工资或底薪加提成和奖金,加班工资已进入其中。有264人填写了“是否进行工资集体协商”一栏,其中只有84人填写“是”。据笔者所知,全县各企业都进行了工资集体协商,也可能是组织和宣传不到位,有的员工还不知情。有53人偶尔被克扣工资,547人从来没有被口口工资,这属个别现象,基本正常,可能主要是有员工违规、质量不合格等问题。104人填写是老板称资金周转困难。

(四)社会保障未完全到位

只有参加工伤保险的面比较大,有418人,占69.6%。参加养

老保险的面较小,只有51人,仅占8.5%。参加失业保险的只有56人,仅占9.3%;无人参加生育保险。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只有255人,仅占42.5%;有543人填写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矛盾,可能是员工答卷时没理解题意。没一家企业实行住房公积金。由此可见,“五险一金”没完全到位,应该成为工会维权的重点。

(五)子女就学问题不大

汝城县的农民工基本是本地人,且是本区及其周边乡镇人,他们离家不远,大多数在家住宿,少数住宿在企业的也可隔两三天回家一趟,其老婆孩子基本不存在“留守”问题,子女就近上学。

(六)物质基本满意

汝城县的农民工49.6%住自己家里,早出晚归;33%的住企业免费提供的宿舍,两者加起来近80%。398人不打算买房,占66.3%。所以,基本不存在住房问题。有510人认为务工期间生活条件一般,37人认为比较好,三者相加有547人,占91.2%。只有20人认为非常差,14人认为比较差,二者加起来仅占5.6%,属于极少数人。

(七)文化生活贫乏

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以看电视打麻将为主:看电视的有203人,占63.3%,还有457人希望看电视,178人希望看电影。打牌、打麻将的有285人,占47.5%,笔者估计实际人数可能更多,占80%以上,成为了社会的不良风气。搞学习的人很少,上网的只有49人,只占

8.1%;看书看报的只有72人,只占10.2%。参加体育运动的也很少,只有27人,仅占4.5%。这“两少”可能是因为农民工基本属蓝领,文化素质较低。

(八)有自卑感但参与政治热情较高

有473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是中层,45人认为是中下层,两者相加有518人,占填写“自评社会地位”一栏人员的86.3%。有463人所在单位开过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并且自己参加了会议,占67.9%。有34人参加了所在地居委会选举,占5.6%。

(九)理性维权

有439人选择协商解决,399人选择找劳动部门解决,有407

人选择找工会解决。这表明农民工维权大多能选择合法、理性、柔软的方式,充分依靠政府和工会,尽可能降低成本,不硬碰硬,从而取得最大的利益,避免两败俱伤,留下隐患。有183人希望享受医疗保险,这是正当要求,工会应该督促企业依法为员工买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有230人呼吁政府各种收费,这是人民的呼声。这些年来,政府为发展经济,扶持企业发展,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甚至迁就企业,从而不自觉的、不同程度的伤害了员工的利益,政府应该反思,今后加强维护员工利益。有145人希望政府提供劳动技能培训,这项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做过不少,但效果不理想。建议今后政府与企业结合培训员工,这样有的放矢,可能效果会更好些。此外,有31名农民工表示要在城市发展、定居,他们可能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坚定分子,即使社会经济发展处

于低谷,他们工作和生活十分艰难时,也会坚守城市。有314人(占总数的52.3%)表示赚到钱或学到技术后回家乡发展,他们不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坚定分子,遇到困难也可能回到家乡。

二、改善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建议

(一)适时提高工资标准,推进依法完善农民工的用工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二是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三是建立由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劳动部门、工会组织、行业协会,要以工资分配、工时和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为主要内容,推动全面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体制形成。

(二)健全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统筹规划,明确部门责任,形成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合力;依托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从整体上提高培训的质量。分层次搞好农民工培训,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企业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加强小额信贷和创业指导,为农民工创业营造良好的条件。强化政府公益服务与市场服务的作用,大力发展适合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对流出我县的劳动力,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二是对流入我区的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免费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基本服务;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

(三)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坚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均衡提高教育水平。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改建扩建一批寄宿制学校,满足“留守儿童”和其他农民工子女寄宿学习的需求。

(四)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和管理。向农民工开放廉租房,在建立农民工公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寓容纳能力。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宿舍,用工量比较大、以外来农民工为主要用工对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将农民工宿舍建设纳入企业基建、技改项目计划和用地计划。允许在城市具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当前应允许在城市工作时间长、贡献突出的农民工,比如劳动模范、技术骨干等,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

(五)加强对农民工的关爱和帮助。社会应主动接纳农民工迅速融入城市生活,发挥农民工所在地社区居委会作用,组织农民工参与社区活动。在农民工集中的区域可建设一些文体设施,文化经营单位要向他们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卫生医疗、教育部门要适时做好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及时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保证他们有书读。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宣传,可以开办如《农民工之窗》之类的专题栏目,宣传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介绍农民工需求信息或我市的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等,及时为农民工服务。年底返乡也是农民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用工单位要早做安排,让他们安心地走,运输部门要及时做好运输保障,保证他们能够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农民工在面临就业不平等、经济权益遭遇不公平待遇时,社会各界要伸出援助之手。针对个别农民工的一些小偷、小摸或其它不文明行为,有关部门要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帮助其成为一名合格市民。

汝城县总工会

暑期农民生活状况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篇8

王春兰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400044)

摘要:本文以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农民工在城市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及文化心理状况方面探究农民工城市生活质量。其基本结论是:农民工难以城市化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达不到城市化的最低门槛,只能“城”而不“化”。提高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质量是目前推进城市化的政策重点所在。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生活质量城市化

按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到2010年,中国将有近两亿农民进城务工,这意味着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使庞大的农民工由进城务工的短暂的转移向在城市定居状态转变,并最终实现其身份和地位的本质变化,已成为中国能否突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从最有希望的城市化流动人口—外出务工农民入手,关注中国农民工城市生活的基本状况,以期对我国城市化决策提供政策参考。

一、调查设计、对象及方法

1.问卷的编写

本问卷主要调查外出务工农民在城市的生活状况,设计包括两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个人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二是对被调查者在城市就业的稳定状况、在城市的住房状况、子女目前的抚养和教育状况,以及务工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和对城市务工的感受等方面的调查。

2、问卷的采集及分析

本问卷是通过在校大学生寒假回家的机会进行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了1500份调查表,调查对象为农村籍学生所在村的外出务工农民。由每个大学生通过询问被调查对象后直接填写,每个学生完成问卷2—5份。问卷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西部省份10个,东部省份5个,中部省份12个和1个直辖市(无京津沪和海南省及西藏自治区),实际回收问卷1500份,在1500份问卷中采取随机抽样方式任意汇总了1000份有效问卷,其中来自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问卷275份,占总体样本数的27.5%。本问卷采用excel编程统计。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外出务工农民城市就业状况的分析

1. 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区域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表1统计结果显示,从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城市看,前往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约占被调查总数的86.64%,而去县城及乡镇的比例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3.36%;从地区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强(占55.56%),中部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差(只占20.56%)。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和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的格局相吻合。大中城市由于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的优越条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县城及乡镇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缺乏规模效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已逐渐失去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东部沿海地区因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区域内产业集聚能力强,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中心,其对劳动力的需求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西部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超过了中部地区。

2.务工农民职业不稳,务工地域不断变换,是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基本状态。

表2外出务工农民职业稳定和就业地域稳定状态的调查统计

从表2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外出务工农民中,只有14.36%的农民工有较稳定的职业,而超过1/3的农民工则处于职业极不稳定(换3种以上)状态。这种情况使农民工的职业经验难以积累,职业素养难以提高,在城市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中专业技能缺乏,这种状况大大增大了农民工就业的可替换性,其结果是农民工的收入提高难以保证。在就业的空间上,外出务工农民就业地域较稳定的只占被调查总数的5.24%,就业地域极不稳定的(换3个以上城市)占调查总数的近1/3(32.32%)。就业地域的不断变换,一方面加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通勤成本和信息成本,另一方面使农民工在城市建立的社会网络也不稳定,造成农民工心理上和城市的疏离。3。务工农民教育素质低下,缺乏职业培训,决定了农民工城市就业竞争力弱

表4外出务工农民就业前的培训状况统计(占被调查人数的74.1%),有59.32%的农民工缺乏相应的职业培训,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事实上,农民工进城多集中于低级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一些传统的服务业,他们大多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从事的职业, 其经济社会地位,在其打工的城市属于中等偏下的阶层。这

种就业状况使农民工很容易成为城市里的季节性失业人口,在城市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上成为首当其冲的裁减对象。这种就业能力使农民工在城市里进得来、呆不住,更无法把短暂的转移变成长期的迁移。

(二)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分析.(1)农民工大多没有固定的住所,城市生活的居住条件差.表5外出务工农民城市居住状况的调查统计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条件,能够自己购房住的农民工只占调查总数的4.4%(见表5)。低廉的工资和城市较高的房价,大大超出了农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面对定居必需的住房,只能望房兴叹。城市只能是他们挣钱的场所,工薪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完成其本人和家属的城市化。结果使大部分流动民工的最终归宿,不是选择他就业的城镇,而是流出前的原籍乡村。他们经常考虑的是挣钱寄回家,较少考虑攒钱在城里安家消费。

(2)农民工子女配偶大多留守农村,在城市生活缺乏家庭的氛围。

从表6和表7的统计数据看,农民工子女能随父母在务工所在地教育和抚养的只占被调查总数的12.36%(只包括有子女的农民工问卷进行的统计);农民工配偶能共同在同一城市务工的不足一半(只包括有配偶的农民工问卷进行的统计)。大部分农民工只能选择与家人分居的生活方式:一是因为农民工的子女不能享受城市免费的义务教育;二是城市缺乏经济适用的住房供农民工及其家属居住,再加上城市的户籍制度从制度层面限制了这部分农民工享受城里人的其他公共服务,如各种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子女和配偶的分离,造成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缺乏家庭的温馨氛围,使农民工身在城市,心却牵挂着农村和故里,农民工只是城市的“过客”。

(三)外出务工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文化心理认同状况的分析。(1)农民工对自己身份意识模糊,缺乏对城市的心理认同感。

表9的调查数据说明,外出务工的农民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真正认为自己是城里人的只占调查总数的14.31%,约有44.44%的农民工仍然认为自己是农村人,还有

18.22%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里人。且还有11.41%的农民工认为有被城里人歧视的感觉。农民工这种对自己身份意识模糊的认知状态,其实是农民工在城市现实经济社会地位的一种心理反映。农民工不以农业生产为职业,但身份上却还是农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存在。

(2)农民工对土地的难以割舍,反映了农民工对未来城市生活的预期不确定的心理。.外出务工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方式上,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农民工对土地真正废弃抛荒的只占调查总数的8.03%(见表10)。按发达国家的一般经验,城市化的过程,即是农民失去土地,进入城市和工厂,以贡献劳动力的方式为城市化做出贡献的过程。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却对土地难以割舍,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对失去土地之后的生计无把握,对城市是否会接纳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是否分享到城市化的好处不能确定,对身份转换后能否与城市居民平等相处不能确定。所以农民工更加依赖脚下的土地,这实际上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质量难以保证的一种理性的选择。

三、调查结果及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的状况,决定了农民工进入城市和工厂,只是劳动力实现了短暂的转移,离长期的迁移并最终实现其身份和地位的变化还有相当的距离。这里既有制度性和政策性的原因,也有农民工自身的因素。要改善农民工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提高其城市生活的质量,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1.从战略上统筹区域协调并注重大中小城市的平衡发展,降低农民工流动的经济成本。我国农民工的流动趋向于东部和大中城市,一方面会造成这些地区人口过分稠密,大城市过分臃肿;另一方面又给农民工增加城市生活的经济成本。从战略上统筹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是加

强西部和中部的经济发展,提高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可以使农民工就近就地实现转移;在城市发展规划上,注重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带动当地农民进城务工,尽量减少农民工在不同职业和地域间的流动性,以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稳定住所并最终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城市化目标。

2.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安居问题,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城市的高房价,抬高了城市化的最低门槛,限制了农民工家庭人口的迁移。我们要想农民能永久性地迁移到城市,就必须考虑一些农民工家庭成员到城市定居的问题,以及他们的生活保障、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难题。如江苏省无锡新区创造性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努力将全区最优惠的售房价格给农民,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形成稳定的预期,提高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愿望和能力,有利于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和刺激城市的消费需求,进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3.切实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为离土进城后的农民工创造稳定的生存空间。

安居是农民工城市化的首要问题,而就业则是农民工城市化的基本环节。解决城市农民工就业问题,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重要保证。为此必须做到:一是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及其为城市发展所做出巨大贡献,引导市民理解和尊重城市农民工,改变城市居民原有的歧视思想和行为,促进农民工与现有城市居民间的良性互动,增加群体间的信任,以提升其社会资本;二是输入地政府要积极破除城市对农民工就业的壁垒,对农民工不抱临时观念,而应把他们视为“未来市民”,创造条件促进农民工积累职业经验与技术,如由政府出面组织技能竞赛,对熟练工人进行物质及精神的鼓励等。三要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培训,并与职业技能鉴定挂钩。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这既可以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为他们在城市更好地就业提供一种底气,又可以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劳动力,最终促进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顺利融合。

4.着力解决农民工教育问题,帮助农民工尽快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长期以来,他们只能从事“脏、乱、险、累”的体力劳动,收入也处于最底层。而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如果不能得到提高,整个城市的人力资源也不能从整体上得到改善,城市的竞争力无疑也缺少持久力。农民工教育水平的提升会促进农民工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增强农民工的城市意识。因此,把农民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才能促使他们融入城市现代生活,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业苗:《农民工流动的观念支持与生活预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

2.和丕禅、郭金丰:《制度约束下的农民工移民倾向探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第10期。

3.张立建、陈忠暖:《中国城市化滞后根源新论》,《城市问题》2003年第5期。4.刘风兰、孟宪玲:《中国城市化发展理论研究简评》,《中国城市经济》2002年第8期。

上一篇:乡镇宣传思想工作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如何写简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