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读后感心得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丝绸之路》读后感心得(共11篇)

《丝绸之路》读后感心得 篇1

有一次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的袍子很漂亮,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听说美丽的长袍是用中国的丝绸做的,那时没有飞机、汽车是怎样把中国丝绸送到遥远的罗马的呢?

在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在“西域”共同抗击匈奴。但是在路上就遇到了匈奴兵,张骞一行人死的死,伤的伤,活的也被当成了俘虏。

张骞被软禁后,一举一动都受人监视。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在一天夜里逃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的到了西域各国,并了解了哪里的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然后一起打败了匈奴,打出了一条路。

《丝绸之路》读后感心得 篇2

一、揭示了沉重的社会和教育现实

从社会角度来看, 社会教育背离学校教育并吞噬学校教育的成果。“学校门前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接送学生的家长, ……有公车党, 有私车党, 有租房党, 有打的党, 有摩托车党, 有电动车党, 有自行车党, 有公交车党……” (第171页) 如此, 每天在学校门前上演的接送景观会迅速铲除学校教育在学生心灵好不容易种下的平等、公平的种子。从教育的现状来看, 下层孩子向上的生存通道被人为地阻隔。“90年代中期后, 教育就基本上沦为有钱人与有权人的游戏了, 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大学和一般的重点大学, 以前农村孩子的比例占70%, 但现在, 基本上没有农村孩子的身影了。” (第353页) 而“学生在象牙塔的大学只学会一个字:混。”“学校从来不教给我们关于生活、责任、发展的实实在在的智慧” (第7页) , 老师们“上课匆匆下课也匆匆, 热衷飞来飞去忙开文化公司、学术交流会、作品座谈会。” (第3页) 而学生则“对读书没兴趣……成了游戏专家……泡妞专家、马屁专家、满脑子升官发财梦……” (第7页) 中学的生存环境也不乐观, “懂教育也想搞真正的教育的校长简直是稀有动物, 比国宝都少见” (第246页) , 大多的校长不是完全不懂教育就是无意搞教育, 这类校长的目标是做官。教师们则分化成几种人, 机械教书匠、耍滑寻租者、人格分裂者、实惠生活型。他们“或者汲汲于人际关系的营造;或者心里只有利益, ……或者一切认命, 像钟摆一样机械准确地教书等死” (第118页) 。而“学生生活在一个“假的、空的、大的、虚的、含糊的、暴虐的、仇恨的、抒情的、非黑即白的……” (第158页) 的语言环境里。“一个三四十平方米的教室挤着七八十人……刚好是体音美劳科技这些培养身体机能和舒展感官渴望的课, ……要么不开, 要么开也是形式……我们的教育从小给人的只有一种对待身体的方式:忽略和压制” (第221页) 。并且“我们不得不服从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应试教育, 分数决定学生、教师、学校的命运。于是, 活生生的青春少年, 象产品一样按标准的知识体系来打造, 而个体的生命价值中的思想、情感、身体、爱好、沟通能力、社会认知等被忽略不计。”

由此, 社会以及教育现实是严峻的, 但社会毕竟向前, 也总有直面现实敢于担当的社会脊梁在为改变现实而苦苦求索、不断突破。文本中以海无言为代表的一群青年教师, 在认清了现实、直面现实之后, 扎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开始了他们的教育救赎之路。

二、探寻现代教育教学之路

“有什么样的教育人生, 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人生。”“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 “教育把什么样的人输送给社会, 未来社会就是什么样子。”为此, 文本通过“对什么是好的教师, 什么是好的备课, 什么是好的课堂, 什么是好的教学方法, 什么是好的教学管理, 都通过书中人物做了大量的探索, 并且对教育的宗旨、教育的社会使命及教育的人性化也都做了大量的追问”。追问的过程正是探寻现代教育教学之路的过程。

什么是好的老师呢?

你们若真要做一个好的教育人, 那就得“立足于现实看问题”, 就得理解你所置身的现实———学校现实、教师现实、教育现实、学生现实、社会现实。而且要“每时每刻都去理解, 因为现实是变动不居的。”“只有认清现实的人才能有真正的勇气和理性去做事。” (第208页) 但现实是复杂的, 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现实。也就是说, 根本就没有客观的现实, 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已。” (第165页) 那么, 怎样认清现实呢?一是要“想办法弄清楚学校的权力结构, 师生之间的关系常态, 老师们的一般心态, 学生的一般心理、欲望、交往, 去弄清他们的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原因。” (第207页) 二是要从“从个体生命所有层次的需要出发”, “只有始终坚持自己的个体生命和利益高于一切, 不管是国家、民族、集体、亲人, 还是任何崇高的理想, 在个体生命与个人利益面前都要让位, 才有可能真正认识现实。” (第174页) 因为, 生命不是空洞的肉体, 个体生命的实现有赖于他自身的道德、伦理、价值追求, 个人利益不只是物质上的需要与享受, 个人利益还包括了个人的尊严、荣誉、交流等更高层次的需要。……一句话, 人的自我实现才是终极的理想, 其他一切理想只是人自我实现的手段。” (第175页) 认识了现实, 怎么改进现实呢?做事一要低调, 二要以课堂为主, 三要边充实自己边通过教学去了解认识现实。而要以课堂为主, 是“因为只有课堂时间你才能和学生在一起, 你才能让课堂发酵。” (第210页)

其次, 教好书或者说真要做一个有一定想法的人, 要看书, 更要从自己的处境出发, 通过实践去领悟关于生命关于教育的基本常识。“我的看法是, 从书本上吸取知识占三成, 这三成是纯粹的知识, 谁都应该知道也能知道, 只要你肯看。而从现实人生出发去观照要占七成, 这七成就是你自己的观点, 可以称得上是思想, 她是你的血、汗、喜怒哀乐、个性……的结晶。” (第164页)

什么是好的备课?

好的备课不是“把课文的结构、知识点弄清楚, 然后寻找恰当的方式教给学生”, 因为那样的备课“我们把自己降格为了一个空空的袋子, 然后, 在备课时, 我们就往袋子里装一些零散的知识, 什么文学常识啊, 修辞手法啊, 结构啊等等” (第295-296页) 。这样的上课把文本“肢解成了知识碎片, 我们也践踏了课文和作者的尊严。” (第296页) 因为“课文本来是一个生命文本, 我们上课要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进入课文和课堂。” (第298页) “备一节课是文本、作者、备课者就历史、现实与生命展开的对话。”“好的备课是以一颗敏感的心带着自己的生活去进入文本, 是以生命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去备的。这需要教师相当的生命宽度、高度、深度和韧度要有纯净的生命情怀” (第303页) 。

什么是好的课堂?

现实中, 只存在生命课堂的缺失, 这样的课堂:“类似电脑程序操作, ……老师看起来很严谨、难点的讲解非常仔细, 落实也很到位;还有一种课堂就是双边活动比较多, 笑话不断, 气氛很是热闹。……也很重视基础知识和练习的训练与落实。还有一种课知识容量大, 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 (第48页) 而其实这样的课堂是诲人不倦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沉闷还是活跃”都“是在围绕考试上”。那么什么是好的课堂呢?“好的课堂, 就是加进了主体维度的课堂。”主体维度使得每一个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语文课堂为例, 语文课堂的核心就是听、说、读、写四个字。语文课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听说读写的主人。听不是接受服从, 而是选择与质疑;说不是人云亦云, 而是个体生命的表达与传递;读不是规训驯服, 而是交流探索;写不是八股宣传, 而是生命与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还有创造。” (第297页) 主体的语文课堂, 使得我们“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进入课文和课堂。”一反过去我们崇尚的“不能带着丝毫的个人情感与个体生活痕迹进入课堂”, 因为那样的没有个人情绪的课堂只能是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冰冷冷的技术切割, 我们的日常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就是精神分裂式的表演作秀, 那就是我们的公开课了” (第297页) 。

那么真正合理的课堂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 合理的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有的, 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文本是一个以问题展示出来的生命空间, 这些问题无关于琐屑的知识, 只关乎智慧、情感与生命, 他们把课堂里的每一个生命,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吸引到了一起。”在这个生命空间里, 老师和学生都有责任与其他的生命交流融合。只要有一个人提出问题, 其他人都有义务去思考回应, 然后新的问题不断产生, 大家不断进行思考和回应, 慢慢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命空间。在这个和谐的生命空间里, 所有的生命都因为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应问题而在思想、情感、价值、人格、道德……所有的领域成长?” (第314页) “在这样的课堂, 核心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而是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老师的角色不是唯一的, 他是面向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思考者、回应者, 学生也一样, 和学生一样, 老师也在成长中。” (第315页) 这样的课堂需要老师“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了课堂里面, 让自己的生命意识进入文本, 然后自然带动了学生从历史、现实、生命等不同的角度进入到文本之中, 然后, 围绕着文本形成了一个理解生命、追问生命的空间。” (第316页) 而老师这么做, “只是因为他觉得他需要这么做, 他的生命在那个时刻需要这么呈现和展示。” (第315页) 所以, “真正的好课堂是不能复制的, 模仿也不行, 每个人只有当他是他自己时, 只有当他完全地拥有自己, 不顾一切地成全他自己时, 他才能靠近真正的课堂。一定程度上说, 只有公民社会才有真正的课堂……” (第317页)

什么是好的教学?

文本以作文教学为例, 认为作文教学要跳出习以为常的“写细节”, 通过细节表现生活的思维方式。作者也否定了老师那种通过讲解来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 提高写作者知识视野和思想宽度的思维方式。文本认为, 好的作文教学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是教给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好的作文目的是“启蒙学生, 培养公民。”这样的作文教学要求教师本身有一个思想框架, 还要求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 还需要纯粹。文本以一名叫刘念的学生的小作文“人是什么”为例, 通过六个篇幅的系列书写, 对“人”作全面认识:“人是文化 (附号) 的动物, 人是政治 (城邦) 的动物, 人是利益 (功利) 的动物, 人是工具 (机器) 的动物, 人是道德 (价值) 的动物” (第128页) 而“从这五点出发, 人都无一例外地通向制度设计规则 (法律) 应对以捍卫自己的权利和生活。” (第128页) 刘念的多维思考指向人本身存在方式的思考, 让学生认识自己立足的现实和人类的历史真相, 以做一个真正的人。

至于好的文章, 则“都起源于肉体的基本需要和感受。” (第124页) “写作文就这么简单, 你们只要做到不因为从小养成的观点而对自己的需要、兴趣感到羞耻, 而是理直气地尊重自己的这些需要、兴趣, 尊重自己, 从自己的基本需求是合理的这一点出发, 写自己的真情实想, 就能写出不装B不犯傻的正常文章。” (第124页) 而要“复活肉体的基本需要和感受, 就必须恢复词语本来的意义, 通过词语抵达真正的人生。”文本首先确立作文原则:“其一, 列举你关于给定词语以前所知道的义项。其二, 怀疑这些既定的习惯的对词语的解释。其三, 从基本的人性人情出发重新理解词语。其四, 叙写自己的切身见闻呈现词语被遮蔽的意义。其五, 搜集历史事实印证词语的本真意义。其六, 从给定词语出发联想到其他的词语, 以一个词为核心, 建立起自己的意义系统。” (第122页) 文本以“自私”为例, 剖析怎样通过词语抵达真实的人生。首先作者列举给定词语“自私”以前所知道的义项, 即通常自私总是在对某人有意见, 找某人借东西不成, 试图与某人合作不成, 或觉得某人过于自我, 很难接近时, 就会说, 这个人真自私。很明显, 这是一个贬义词, 包含着对某人人格与德行的低评。但自私是否真的就只有前此的意义呢?我们需要超越惯常的思维, 去怀疑词语习以为常的意义。于是, 从基本的人性人情出发, 从基本的生活出发, 我们发现自私其实是我们固有的个人特质, 比如“我们不会无私到把自己的东西不计成本地胡乱送人, 我们总要考虑到自己的底线。”比如我们也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间, 神圣不可侵犯。如此, 通过生活和人性人情的考量, 我们发现自私其实也与自己的人格和德行关联, 于是“自私”超越了“某人人格与德行的低评”这样单薄的意义, 呈现出被遮蔽的意义:自私与我们每个人关联, 或许它还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如此, 再搜集历史事实, 虽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但孟子是不会真的把养他老头孩子的钱分一半给我的老头孩子的。再说历代帝王也不会把王位传给外姓人。这说明人本来就是自私的, 一个自私的人, 是一个对自己好的人, 而一个人对自己好是他的天职, 那他就是一个有基本德行的人。如此, “自私让我们意识到对自己的东西拥有绝对占有权, 自私也让我们对自己财产的使用有一个理性的规划。自私使我们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人, 一个有权利意识的人, 一个有理性的人” (第124-125页) 。至此, 文本以“自私”为中心建立起了自己的意义系统。而这个意义系统的建立, 是学生根据自己肉体的基本需要和感受表达出来的, 在这个表达的过程中, 作者理直气壮地尊重自己的需要、兴趣, 尊重了自己, 这样的作文就不愁没话说, 也不愁没有价值。因为这样的作文“通过词条的形式, 从常识出发, 更教给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教育的宗旨以及什么是好的教育和好的教育管理?

教育的宗旨就是成人之美。教育是慢的艺术, 好的教育应建立在这样的根基上:“无论硬件还是课程的设置、课堂内容的安排, 评价标准的设定都确保身体的充分自由, 感官的尽量舒展;充分确保实践与思想的开放多元;评价标准的多元客观” (第222页) 。

好的教育管理在于:那样的校长 (章校长) “他把全校所有的中层干部全撤了, 在全校搞民主直选。……他还推行教改, 要求老师少讲, 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学生选老师;要求老师们每个星期看一本书, 写读书体会;让学生成立各种团体, 搞各种活动。” (第246页) 而学校职工代表的选举必须遵循如下规则:“第一, 职工代表必须具有真正广泛的代表性, 每个年龄层次, 每个学科组, 每个科室, 必须有自己的代表;第二, 班主任、组长和官员、特级不是天然的代表, 职工代表的人数按照全校官民比, 由全校教职工匿名选举, 公开唱票, 多人监督产生;第三, 监督机构是民意机构, 只能由群众担任, 担任群众, 要兼顾到各年龄层次, 各学科, 由全校教职工匿名选举, 公开唱票, 多人监督产生;第四, 职工代表和监督机构每年选举一次, 选举方式如上;第五, 改革方案和监督方案由代表们面向所有职工征集, 再在大会上逐条讨论, 然后, 以匿名投票的方式通过或淘汰;第六, 选举结果、方案, 必须公示;第七, 以后任何关系到全校教职工利益的大事, 都要以这种方式处理。” (第368-369页) “学校当官的不应带竞赛班, 不应做班主任、组长, 学校的车应该全民共享, 每年的账目要公示, 每一笔账都要清清楚楚。”

三、教师尤其是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建议

文本认为一个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教学目的, 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学生的需要决定教师的知识构成。一个好的教师他应该有自己的书单, 文本为好的语文教师开列了如下的书单:

第一种是历史书。因为历史里什么都有:生命、情感、伦理、道德、宗教、哲学、心理学……无所不包, 所有这一切无不汇聚在生命洪流之下。看历史不要仅仅只是看故事, 而是应该在历史里理解生命、认识生命。但是, 历史阅读要有独立立场。作者回忆自己看历史书籍时先看故事再慢慢结合生活去思考历史观、生命观的阅读方式, 通过自己阅读《史记》和《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的阅读感受:“凡是入史的那些人, 不管他是帝王也好, 还是将相臣子也好, 也不管是忠是奸, 绝大部分都死于非命;而且他们的言行都古怪到了极点———一圣贤忠孝仁义得成了一根筋, 昏佞奸邪暴恶得无所不为, 没有一个正常人。” (第213页) 意识到了那些选文“全都以道德评判来统摄行文”, 致使历史的变化只是朝代、人事的更替, 而人物的生死成败, 言行举止, 思想意识其实差不多, 好像历史规律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重复一样。这些关于历史的阅读揭示了“几千年道德治国不能解决问题”。为此, 作者带着这个疑问看古希腊史、罗马史, 发现他们的历史血腥味一点也不比我们差, 但他们后来却发生了变化。因为在他们那里, 道德从来就不是最高的存在, 最高的存在是人本身, 经过上千年, 他们终于发现了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从来就是:人的正常生活需要与权力总是无限膨胀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将来也不会变。他们于是发明了限制权力的种种手段。然后, 形成了民主宪政的制度架构。作者认为只有基于这样的现代史观, 才能更好地弄清历史, 理解现实。进而, 作者建议先看一些有明确的现代历史观的书, 比如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 还有目前最受热捧的余英时、黄仁宇、吴思、林达的历史著作。然后再去看《史记》之类的书。而外国史, 应该先看看古希腊史、古罗马史, 然后是文艺复兴史, 再然后是英国史和美国史。在对古今中外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再看一些从某个单一视角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的历史。比如有老外专门写香烟的历史、服装的历史、疾病的历史。另外, 科技史、思想史、文学史等等, 一定要看;因为人类史不只是王朝更迭史、帝王将相史, 也不只是政治军事史, 生命有多少向度, 就有多少种历史。人接触的历史门类越多, 人就对生命的认识越深刻。作者否定“历史是有某个目的, 为了这个目的, 总会有牺牲。”的历史观, 认为为历史的某种目的, 需要一代或几代人, 一个阶层或几个阶层的人作奉献, 这太残忍, 而且很容易为政治权力利用。作者推荐阅读顾准, 李泽厚、茅海建、林贤治、赵诚、杨继绳、唐德刚、徐中约、周策纵、郝舫、钟鸣、朱学勤、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爱德华·吉本、理查德·克莱恩、丹尼尔·布尔斯廷、弗朗索瓦·傅勒、斯东、基托、让·皮埃尔·韦尔南、史景迁、汤因比, 斯宾格勒、罗素、勃兰兑斯, 费尔南·布罗代尔等历史学家以及林贤治的《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勃兰兑斯六卷本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第二种是文学书。文学是人学, 好的文学充满了对生命奥妙的探讨与描述, 好的文学总是批判现实超越现实的, 好的文学是人性的显微镜与生命的守卫仪。而教书是成人之美。也就是说教书既要展示教育者的生命之美, 又要成全受教育者的生命之美。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才会理解生命热爱生命。

第三种是心理学书。文本认为教书是对自己对他人的成全。不理解自己与他人内心的发生构成机制, 不同情人的内心隐秘, 怎么可能去教好书呢? (第217页) 作者推荐阅读让·皮亚杰、卡尔·古斯塔夫·容格、埃里希·弗洛姆、古斯塔夫·庞勒、卡伦·霍妮、亚伯拉罕·马斯洛等大名家, 尤其是弗洛姆和马斯洛。

第四种是网络时文。一是关注一些有影响的思想学术网站, 像关天、爱思想、凯迪、猫扑这些社区, 真名网 (第72页) 等等。二是阅读网络时文。作者认为“网络时文对当今中国与世界发生的事情迅速作出反应, 进行文化、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不同视角的分析, 既能持守普世价值的底线, 又能对现实进行手术刀般的评价。读这些文章, 是了解中国现实与世界现实及其未来走向, 把握及时的社会人性人心动向的晴雨表, 是我们始终活在现实中的保证。” (第217页) 文本推荐毛喻原、野夫、丁学良、陈志武、秦晖、肖雪慧、萧翰、陈行之、艾晓明、郑也夫、孙立平、徐贲等作者。作者还认为博文也是时文里的一种, 教师有空也可以逛逛博客, 博客上总会有链接的, 顺着链接又可以找到很多博客, 一个好博客不亚于一本好书。

第五种是教育经典。比如说《教学勇气》、《压迫者教育学》、《意识形态与教育》、《后现代课程观》等等。

第六种是电影。作者认为一部好电影绝不亚于一本好书, 比如《死亡诗社》、《窃听风暴》、《肖申克的救赎》等等, 而好的电影在网上一搜一大把, 可以借鉴参考。

最后作者认为:“只要坚持看这些书两三年, 认真思考, 将他们消化成为你们的一部分, 那么, 你们差不多就具备了成为一个还算行的老师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精神情感人格储备了, 也才能对我们所置身的不义之地有一定的抗力了。” (第211页)

四、文本的当下意义:

一是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揭示, 令人警醒。现实如此沉重, 但现实是教育者改变现实的基点所在。为此, 教育者要把现实作为自己思考的起点, 深入现实, 扎根现实, 直面现实, 要在吃透现实的基础上, 以自己深厚的教育情怀, 低调务实, 通过立体多维的深度阅读, 丰厚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思想素养, 改变自己的精神结构和思维方式, 利用课堂, 从话语与思维方式的转换入手, 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思路和惯常的言说方式, 搭建学生直面现实的求知和思考方式, 启蒙学生正视个体的欲求, 尤其是个人的价值、尊严、荣誉、交流等, 让课堂发酵, 膨胀出鲜活的生命欲望, 进而改变现实。而“教育的根子不在教育” (第225页) 则启示我们教育的很多问题不能只在教育内部来解决, 它涉及到更大范围的改革, 比如劳动分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教育行政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等。呼吁全社会关注教育问题, 深刻认识教育之于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意义, 从而凝聚教育共识, 将全民教育智慧凝结成制度财富, 以从萎靡的教育现实中掘出一条救赎之路来。二是通过现代教育之路的探寻, 通过“什么是好的教师, 什么是好的备课, 什么是好的课堂, 什么是好的教学方法, 什么是好的教学管理以及教育的宗旨、教育的社会使命及教育的人性化”的具体内涵的阐释, 给予教师可观、可行、可实践的教育改造路径。不仅拓展了教师的思考维度, 而且为教育创新带来新思路。当广大教师领略了其丰富的内涵时, 他们便可以通过立足自我、成全自我、实现自我的方式实现教育的当下革新, 并为未来教育发展导航方向。三是关于教师阅读的内容推荐以及由此的理论分析, 不仅对一个好老师应该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整体的勾画, 为想做好老师的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文本和名家, 为好教师尤其是好的语文教师的阅读人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精神养料, 而且其分析提供的现代观念和民主思路为广大教师构建现代的教育理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复兴之路观后感心得500字 篇3

中国历经了多少风雨沧桑,也历经了多少磨难。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伤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体会到火烧圆明园的耻辱……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今天终于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日子。

当国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当嬉笑打闹的那一刻;当在课堂上欢快上课的那一刻;当与家人共进晚餐的那一刻……你,是否想过,这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

曾几何时,中华大地文学至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唐诗宋词争相诵读;曾几何时,中华大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黄子孙重礼仪,讲诚信;曾几何时,中华军力之强,元朝铁骑进入欧洲,明朝上船下达西洋……

然而,正是中国的强大,正是我们拥有四大发明,才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当国人还自以为是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时;当国人还自以为中华地大物博时;当国人还坚信天圆地方时……欧洲等各个国家却在悄然中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很快的超越了东方文明。

1840年,因为中国的禁烟措施,遭到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中英两国爆发了鸦片战争,由于中国的科技落后,导致中国大门第一次被打开。中国彻底失败,并且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然而中国人的思想还未被打开。1860年英法舰船200只,侵略军16000余人闯至天津大沽口外。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委曲乞和,无心抵抗,致使侵略军长驱直入,进逼京城。咸丰皇帝仓皇逃奔承德,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

次日下午,当侵略者将圆明园的财宝洗劫一空后,又放火将圆明园烧成粉末。这时的中国彻底宣告失败。

“国破家何在?”当中华大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时,一批批有志人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如:谭嗣同、梁启超、秋瑾、孙中山、毛泽东……一批批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仅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终于迎来了今天这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丝绸之路》读后感心得 篇4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一集减贫之路观后感心得1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党组)一定要履职尽责、不辱使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与“实”为伍,实打实、硬碰硬地解决脱贫路上的堵点、难点,高质量圆满完成各项脱贫攻坚工作,打赢这场硬仗。

知难而进做实事。“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7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人口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脱贫攻坚处处都有“娄山关”“腊子口”,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异常艰巨。面对义务教育、乡村医疗、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问题和困难,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知难而进,积极担当,勇于作为,直面问题和困难,清除“拦路虎”,跨过“绊脚石”,啃下战“贫”路上的硬骨头。

精雕细琢下实功。“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精准扶贫改变了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使扶贫工作真正扶到了点上、帮到了根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普遍得到了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越是到了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越要有认真细致和止于至善的工作作风,要认真布棋,精准落子,做好精心谋划、精细部署、精准施策、科学评估等工作,确保每项扶贫工作抓实抓细,真正帮助贫困户换穷业、摘穷帽、奔小康。

统筹兼顾出实绩。“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 过去,我们坚持“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在统筹协调中走出了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高山移民、扶贫培训、基础设施、农业合作等一系列高质量脱贫路子,取得了可喜成果。当前,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问题纷繁复杂,全面胜利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守土尽责,守土有方。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工作方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统筹兼顾平衡处理好脱贫攻坚路上的各种关系,交接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凝聚起脱贫攻坚的最强合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一集减贫之路观后感心得2

作为湖南省的贫困县和全国的移民后扶县,至2017年止,新化县共有21666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我县计划于2019年年底实现20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摘帽,至目前为止已脱贫51个村。我县早已把扶贫攻坚任务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强力推进,加压奋斗,争取早日达成脱贫攻坚目标,在参加县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部署的多次任务和行动后,现有心得体会如下:

1、用“心”扶贫。对基层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我们很多的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我见过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2、用“新”扶贫。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山场树园等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结对的贫困群众谈心,聊天,思考脱贫的对策和方式,同时为他们积极争取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等方式渡过难关,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用没用心和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我们帮扶工作者的自我价值。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他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一集减贫之路观后感心得3

2020,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涌现了一批批“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奔赴扶贫第一线”基层工作者。面对这场脱贫战役,人人都是战士,我们要勠力同心,吹响战争号角,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稳不稳,关键看基层基础牢不牢。基础实,才会行得稳;动力足,方能走得远。面对部分党支部的组合战斗堡垒作用不够明显、第一书记的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要以党建为抓手,全力抓好脱贫攻坚。

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把重点放在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的组织建设和班子建设上。要健全完善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注重在专业合作社、产业园区上建立党组织,增强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真正把贫困人口组织起来,把分散经营联结起来,把贫困户与市场联结起来。

选好用好扶贫干部是基础。脱贫攻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让精兵强将在脱贫攻坚最前沿集结冲锋,使各级党员干部人才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建功立业,是组织部门的使命担当。要紧扣“选干部、配班子”核心职责,把脱贫攻坚作为培养磨砺干部的主战场、考察识别干部的主考场和选拔使用干部的主阵地,配齐配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选优派好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努力锻造一支素质过硬、敢打硬仗、攻坚克难的干部队伍,为脱贫攻坚提供可靠的中坚力量。

抓住党建为引领,要提升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一集减贫之路观后感心得4

时光荏苒,作为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已经三年了,在三年的驻村扶贫工作中,我收获了很多,以下是我的两点体会:

一、用心扶贫

对贫困群众,我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我也是从农村家庭出来的孩子,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了我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脱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贫困群众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脱贫攻坚战中。

二、用情扶贫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扶贫过程中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扶贫干部要有耐心、有恒心,要听取群众的想法及意见,设身处地为贫困群众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不是为图自己方便,就一意孤行的决定贫困群众的脱贫帮扶措施。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把贫困群众当作朋友,倾听他们的想法,保护他们的想法。只有真心实意的帮扶贫困群众,带着温暖的感情去感动他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了解民意,为民谋利。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一集减贫之路观后感心得5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已向好的态势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既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又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歼灭战、收官战,两场战役都要打赢、两个胜利都要必得。

全面推进复工复产,保障贫困人口就业。由于疫情影响,很多需要外出务工的人员都被滞留在家里,造成了家庭收入降低,也增加了脱贫人口“返贫”的风险。各地政府应积极行动,因地制宜,利用“点对点”等方式帮助群众安全的复工复产。复工人员应服从当地的疫情统筹安排,按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进行隔离,做好个人防护,按规定佩戴口罩。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基层干部职工“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每人、每户,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脱贫,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各级政府应该既要会“拉车”,也要会“看路”,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土壤条件,制定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种养殖产业。不止要“种得好”“养得好”,更要“卖得好”,各级政府应对接好商家,帮助农民群众找到合适的销路,可以利用“互联网+”结合线上线下等销售模式,切实保证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

《丝绸之路》读后感心得 篇5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今年仅剩7个多月,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时间很紧、任务很重,党员干部要凝心聚力,奋发有为,拿出“三劲”干好“三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拿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认真劲”,干好脱贫攻坚的“精细活”

《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精神,其精髓是一种“匠心”。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是认真和精细的结晶。“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脱贫攻坚也是如此。党员干部要使出“绣花功夫”,细到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上。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天女散花”为有的放矢;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坚决杜绝“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要牢牢把握“精准”二字,深耕细作,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群众中间,把准真症结、找准真需求、定准真措施,不拔穷根不停步!

拿出协作共进、敢闯敢试的“拼搏劲”,干好脱贫攻坚的“力气活”

决战脱贫攻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好比是在建一座房子,需要多工种和全体工匠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而不是各自为战。而建造房子的每一个工匠,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这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团结群众,与困难群众心连心,大力争取各级组织和各方面的支持配合,要拿出拼搏劲,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要充分发扬务实的工作作风,严字当先、实字托底,不打花拳绣腿、不摆花架子。要勇于直面问题和挑战,不能碰到困难就回头,遇到麻烦就回避,要下大力攻坚克难,专啃“硬骨头”,确保帮扶一户、脱贫一户。要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时刻保持攻坚克难的冲劲、韧劲、实劲,舍得出力,持续用力,精准发力,不达目标不罢休!

拿出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钻研劲”,干好脱贫攻坚的“技术活”

追求卓越是创新精神的灵魂,它不是迂腐地因循守旧、拘泥一格,而是要追求突破、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拿出技术含量高且有创意的“新作品”。“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靠墨守成规、中规中矩是不行的,必须提升素质,敢于“接招”,不断摸索新路子、探索新方法、拿出新举措。要把“技术”派上用场,以甩开膀子的干劲、壮士断腕的决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要勇于创新,千方百计把本地的“小木耳”做成有影响力的“大产业”,让困难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就业。要积极学习新鲜事物和新销售模式,充分发挥电商等新兴业态功能,以全新举措打开崭新局面。要坚决克服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苦干巧干,团结带领群众在脱贫致富道路上快马加鞭、蹄疾步稳,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2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越到关键时候越要响鼓重锤。”因此,每一名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征程上,不仅要扶贫,更要“频”扶,要在民生谋事、精准扶贫、创新取经三方面持续“频”发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在“民生谋事”上要“频”俯身。“俯身问民需,事事总关情。”为民谋事不是一时之事,要形成“频”谋事、多做事、解难事的为民准则,把扶贫工作中的民需作为“频”谋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贫困群众的“大事小情”都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重点任务,为群众解决生活上的难事,不应怕繁琐、反复,只有“频”俯下身子“不耐其烦”地为其解决生产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其燃眉之急,除其后顾之忧,不惧“频烦”,真正用实际行动让贫困群众的心头上“温暖如春”,努力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以真挚感情打动群众,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认可,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群众基础。

在“精准帮扶”上,要“频”动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离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还有几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说形势逼人、时间紧迫,越是如此,我们就越要压榨推进,保证时间,“频”动脑想对策,啃下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首先,精准帮扶要把转变群众思想作为基础,在精准识别、实时掌握贫困户信息的基础上,加强对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解读,主动倾听群众心声,真实了解群众诉求。在掌握贫困群众第一手资料后,还要做到精确式指导、精准式帮扶,对哪个贫困村、哪个贫困户,该走什么样的脱贫路,做到“私人订制”“对号入座”,还要“频”动脑结合用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保障兜底等帮扶新举措,用“最强大脑”“频”发力,做到把脉诊断、循因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提高帮扶实效。

在“创新取经”上,要“频”抬眼。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在脱贫攻坚中,要把创新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坚实依托,“频”抬眼、望八方,不断地向各地的好经验、新做法取经,并依靠资源禀赋,扭住产业扶贫不放松,积极探索创新“旅游+扶贫”“农家乐+扶贫”“电商+扶贫”等脱贫新模式,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真正让困难群众的腰包逐渐鼓起来。近来,县长直播卖农产品、第一书记直播带货,成为了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技术创新性的一种扶贫方式,各地纷纷“频”抬眼,借鉴成功好经验,大力推进产业创新的同时,还不断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盘活已有的产业资源,又给后续脱贫带来更多的支撑和力量,更有利于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助力实现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双赢目标。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让所有中华儿女兴奋的重要时间节点,标注着历史前行的足迹,让人心向往之、行亦趋之,为了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的这一历史性伟大目标,我们必定在民生谋事、精准帮扶、创新取经三方面“频”俯身、“频”动脑、“频”抬眼,久久为功、“频频”发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场“综合大考”中,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最满意的答卷!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3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冲刺时刻,如何跑稳跑实跑快这最后“一公里”,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提振精神、全力以赴,以“等不得”的态度、“急不得”的作风、“松不得”的意识,攻克最后堡垒,成功“撞线”。

只争朝夕,“等不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距离年底按期完成目标任务,还剩200余天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同时还要脱贫摘帽和疫情防控“双线作战”,各级各部门“等不得”,贫困群众更“等不得”。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员干部不容再有“等一等”“拖一拖”的观望心态,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如果还只在坐而论道,工作缓慢推进,这是典型的不作为、慢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扶贫干部,必须有紧迫感,保持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全力以赴和时间赛跑,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扶贫工作,将各项扶贫政策抓实抓细抓落地,扎扎实实真扶贫、扶真贫,夺取脱贫攻坚最后的胜利。

稳扎稳打,“急不得”。攻克贫中之贫同样也急不得,“急不得”并不是“不着急”,而是指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如果只追求脱贫摘帽的“速度”,大搞层层加码,就可能出现“注水扶贫”“数字扶贫”等现象,导致质量无法保证,脱贫成果也必然禁不起检验。“欲速则不达”,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各地尤其是还未脱贫的地区,要保持“蹄疾步稳”状态冲刺起来,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走好每一步。每一个贫困地区、每一个贫困群众的致贫根源都不尽相同,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党员干部要沉下心来深入分析深度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和脱贫面临的困难,因人、因地、因时精准施策,下一番“绣花”功夫,脱贫摘帽自然水到渠成。

慎终如始,“松不得”。脱贫攻坚进行到当前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果,但留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广大党员干部决不能有松口气、歇一歇的思想,要始终绷紧弦,再加把劲。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西时提到:“脱贫攻坚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全面彻底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还需做好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的文章。”各地各部门要“扶上马再送一程”,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要深化扶志扶智,提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的自身造血能力;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4

当前,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防控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因疫情导致的脱贫再返贫等问题对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必须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性的讲话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下达了“总攻令”、吹响了“冲锋号”。

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党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体现在履职尽责中,加大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帮扶力度。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要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心中,不断提升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让群众能够感觉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感到劳动有干头、生活有盼头、前程有奔头,真正享受到美好生活。党组织书记必须亲自抓脱贫攻坚工作,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把从严治党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让脱贫攻坚的成果真正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党员带头,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作为脱贫攻坚任务中的主力军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积极与村民搭建交流平台,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帮扶党员干部深入到联系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帮助完成微心愿,共商脱贫之策、共谋致富之路,落实好“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措施。促进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变“输血”为“造血”,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心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精准扶贫,发挥扶贫工作队的作用。扶贫工作队代表的是派出单位的形象,要从优秀年轻干部中选派驻村扶贫攻坚工作队员。扶贫工作队要指导好村“两委”班子建设,着力提升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能力,增强服务本领。严格落实好国家各项扶贫政策,坚持好常态化入户走访,认真落实“一户一策”工作措施,开展“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大调研,督促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确保无返贫情况的发生和新贫困户的产生。积极谋划村级产业发展,深挖资源,结合村情实际,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努力促进村集体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努力提升农村工作能力,要认真总结经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农村工作、农民群众具体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严格锤炼过硬的工作作风,工作中做到率先垂范、勇于担当,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队”,农村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工作队”,为农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服务队”。

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夺取全面胜利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思路、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打赢疫情影响下的脱贫攻坚战。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5

压轴题,通常是指考试试卷最后的大题目,这类题目难度大、分值高、综合性强,是决定考生能否得高分的关键性题目。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脱贫攻坚“压轴题”,党员干部要常谋“破题”之策、巧寻“解题”之法、笃行“答题”之道,啃下脱贫路上的“硬骨头”,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思深益远,善谋“破题”之策。“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虽已取得决定性成就,但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剩余任务艰巨,部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依然存在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增收难等问题。“善思则善行,善谋则善为”,科学谋划是答好脱贫压轴题的前提和基础。针对脱贫路上的问题和困局,党员干部要立足自身岗位职责,在吃透上情、把握内情、摸准下情的基础上,直面问题,摸准症结,思深益远,找准脱贫攻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统筹考虑破解脱贫难题的良策,为答好脱贫攻坚“压轴题”奠定基础。

巨细靡遗,巧寻“解题”之法。“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脱贫攻坚是一个关乎贫困人口就业、医疗、出行、上学、住房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工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论、合理的脱贫计划和精准致富路径。“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要答好脱贫攻坚“压轴题”,就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巨细靡遗,找到解决问题的“金点子”,点对点式靶向施策。党员干部要将党中央脱贫攻坚工作精神与本地区工作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户分类、因人施策,精准攻坚,创造性地寻求精准可行的方法,协调好脱贫路上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解决好解决脱贫路上难点、痛点、堵点、断点,为答好脱贫攻坚“压轴题”提供方法保障。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6

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长度来衡量,因为它太久太久,只有亘古不变的黄沙陪伴它走过了千年的岁月;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因为它太漫长,是穿越了时空的洪流把那景惊鸿一瞥印在人的心里。千年后,我重新回眸这条美丽而神奇的路,只能惊叹那高大,大漠,高原,海洋竟没有阻挡住中国商人的步履。于是,在那一片由神话和信仰编制的土地上留下了绵延岁月的奇迹,给后世留下富于浪漫气息和神秘色彩的丝绸之路。

今天我学习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它讲述了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交流的过程,这代表了民族和谐共处,也因此让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公元119年,他们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了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7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唯一一条通向西方的道路。张骞是第一个走过丝绸之路的。张骞让世人知道它并不是无法通过的!人们通过它。中国第一次与西方国家联系在一起。从那以后以前中国所没有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虫、黄瓜、芝麻、无花果。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被源源不断的引入中国并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多次文化交流。中国人将国外文化长处加入中国艺术中,中国艺术变的更加多姿多彩。

这一切是从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踏上这伟大的路时开始的!

“名师之路”培训心得 篇8

2015年10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名师之路”全国小学数学研讨会,我深受震撼,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的新变化,领略了不同名师不一样的风采。在其中有示范课和“核心素养.学科教育”报告两种形式,通过培训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状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一些观察,多一层思索,更多一点提升!

一、将“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注重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中会采用小组PK的模式,让学生大胆尝试探索着学,经历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体现学生的认知差异,并且不断根据学生随堂猜想和反应不断地调整课堂内容。在他们的课上,老师永远是那个傻子,而个个孩子却又是聪明无比的天才。整个教学中,老师就是不断地示弱去迎合学生,锻炼学生的胆量。例如:在三年级《解决问题》中,出示情景淘气的烦心事问题以后,让学生思考该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学生就很自然地想到画图,那么老师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己画图,并且自己讲一讲图上所表示的含义,老师在这里仅仅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之后,老师仅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做了一个小结,学生又开始自己做题,讲给全班同学听,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动。如果说这个课例比较特殊,那么在《圆的认识》中,探究半径到底有多少条时,融入小组PK文化,让学生分小组自行研究解决方案,呈现了圆上有无数点,圆的对折,圆的对称轴,圆的360度等方法,展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二、在发掘课程内容的显性因素的同时挖掘隐性因素,也就是情感因素。

首先,一节课要上得有深度有广度,必须灵活地运用教材,在课堂中善于循循善诱。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注意精心预设,预备错误,让学生错在当下,错在课堂。

其次,老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洽到好处的把课程内容所隐含的情感通过加工和提炼,融入到课堂知识中去,让学生去感受生命。课例:四年级数学《统筹与规划》中,不仅让学生扮演角色,用手心和手背演示烙饼的过程,同时在展现单数烙饼和双数烙饼的规律的时候,引入其实人生也是有规律的,知识是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和奉献。

三、课程设计中注重细节,走上讲台,便能融入课堂,富有活力和自信。

一是将课堂中所要呈现的问题设置成问题串,也就是主问题和小问题,这些小问题都是为了解决这个大问题而服务的。在其中不忘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和逆思维,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并且在知识讲授中融入数学常用方法,例如:归纳、推理、画图等。课例:在《统筹与规划》中,展示审题的方法,统筹与优化的两个步骤(一题多解,多中选优),让学生先看,看完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并指导慢读,显得方法并不死板。还有,在体验双数烙的时候,加入一家三口吃饭单数烙的实践,并未归纳为计算公式,而将其总结为:经验+经验=新经验。课堂的最后,提出三分钟烙一张饼的方法,利用生

活中的电饼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是联系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注重新旧知识的大贯通。在所有的课堂中,都充分呈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好数形结合,以直观来解决抽象。课例:四年级《小数的意义》有两节,第一节是通过对三年级学过的小数知识导入新课,还有一节,从整数开始认识,体会数是数出来的,在对整数计数单位的分析中引入小数在计数单位中该如何表示,同时,在归纳小数意义的时候,并未像课本上那样只有一层单纯的意思,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说明小数不仅仅表示几分之几,还对分数的计算带来方便,展现小数的多层意义。又如:在展现加减法的结合律的时候,用提鞋的实际例子来展现a-b-c=a-(b+c),问:“如果要将一双鞋子拿出去,有哪些办法?”学生就自然会说一只一只拿,或者一双提出去,其实这就是结合律。

三是尽可能多地研究学生,创新课堂形式,促进各科知识大融合,培养学生的手、口、脑并用。课例:六年级《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直接让学生观看阅兵视频,谈感受,更加直观。还有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老师采用语文当中修改病句的方式,“你是谁爸爸?”“我是你爸爸。”到底是谁说错了,展现说话时要准确,关系是相对的,然后引入倍数和因数的相对关系中则会更加自然。

四、联系自身实际,及时给与评价。

第一,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说是自然说话实际,采用符合自身性格的语言,或幽默,或平和亲切。总之话语要自然。

第二,课堂问答是我们课堂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的答案及时给与反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要充分允许学生辩论,而且多采用启发和鼓励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出错。对于不发言的学生也要提问,语言要平易近人,亲切一些,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个人成长之路心得 篇9

李家庄学校 闫岩 2014.4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老师,得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是要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态。因为感恩,你才有爱心,才会爱生活,爱从事的工作;有了爱心,才能长智慧,有了爱心,你才会努力,才会勤奋,才会反思,才会坚持,才会成长……现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源于感恩,是在感恩中静心学习,尽心工作,用爱心回报社会。我也将继续认真学习我们学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育教学理念,在实践中探讨更适合我的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来争取以后更大的进步。

作为一名老师,在和学生相处的日子里,我笑过,也哭过,被学生感动过,也对学生发过脾气。但是,在同事的关怀和帮助下,我逐渐适应了工作,也爱上了这份工作。现在在保留自己的特色下,通过一步一步踏实的工作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当然我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困惑,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感情调节,对于感情调节的力度仍然欠缺,二是由于班主任工作较为繁忙,很少有时间课下跟踪学生。如何落实学生的课后学习,仍需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多多向老教师学习,看老教师的教学方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协调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多听一听老教师的经验之谈,多听一听学生的心声,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配合下,加上自己的努力,一定能上好课。我一定要多想。从学生到老师,随着角色的转化,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任性,不能想怎样就怎样,一定从新的角度,新的立场,去思考,去理解,如何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名师之路心得体会 篇10

南街小学 杨媛媛

2016年10月28日至30日,在县教研室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南街小学一行四人有幸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参加了“名师之路”全国语文“学段融通”-----“打通儿童成长通道”教学研讨会。会上,专家们科学、巧妙且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简单、务实、高效的教学活动,切适、有效的课堂激励评价,深厚的教学素养自然地展示于课堂,使所有在场教师享受其中,受益匪浅。三天的“名师之路”语文老师课堂教学观摩会是短暂的,而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很深很长。本次教研活动主要由活跃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知名教师群体,他们作为展示教师,负责展示课,以供听课教师观摩学习。而我们也从这些大师的课堂上看到了课改的又一次华丽转身,看到了语文“洗尽铅华见本色”的自然美,生态美。

根据此次的西安观摩之行所取得的收获,用来改进自身教学现状是非常及时可行得,让我如何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增强个人执教能力这个方向去实践努力。此次去西安“取经”,收获是丰硕的,对于培训的步骤和内容也正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所缺的,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于本次观摩后的感受体会:

1.成长方向:爱学生和爱读书一样重要。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该如何成长?这个疑惑,听了将军晶老师的讲座,给了我拨云见日的感觉,为我打开了一扇探索的窗。使我明白了,以学生为荣的老师是最幸福的,视频中他们班的那帮可爱的孩子给了他多大的享受啊,教师是教学中的客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老师在讲座中指出通背教材是对学生慧根、德性的双重戕害,他的慷慨言辞告诉我们要在浩瀚无垠的书海中,在良莠不齐的书城里,去选择那些适合儿童,为儿童所需要、所喜爱的书籍。

2.识字教学:追溯字源 冯雪玲老师执教的四年级《去年的树》让我在这位知性的女教师身上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在驾驭课堂的那份运用自如。比如:(1)在我们一行的小组中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如何把握识字教学中对字源的追溯”这一问题。整堂课贾老师对于所展示的生字“伐”“融”的字源讲解更是惟妙惟肖,相信在某种适当的情况下去鼓励孩子了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介绍字理更多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2)细节的把握方面,这节课主要让孩子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在理解这些文本表面的含义之后,最主要的还是如何揣摩文本中的人物“小鸟”“大树”“小女孩”和“灯”的思想,性格。一节课里的每一分钟对于孩子是多么的宝贵,而对于教师更是如此,围绕一个问题用最短的时间让孩子明白理解,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孩子们讨论“既然大树已经不在,为什么鸟儿还要一次次的寻找,还要对着灯歌唱?”该环节的设计给了孩子一个个性解读的空间。她的课告诉我们教一篇课文让孩子只是理解这篇课文,那么我们的教学也未免太失精华,我们要教于孩子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文本有限,课外的延伸却是无垠,我们要教会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3.语文课堂:简单、平实、扎实

聆听了几位大师的课,正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尤其是陈延军老师的课,环节设计非常简单,就如同陈老师这样说道:课堂教学的境界在于教师能自觉地用慧识思维的方式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学生变得聪慧、丰盈;我把明明白白的问题交给课堂,我把搞不明白的问题交给学习和研究。总之,这次的观摩会深深的触动了我,我想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既是时代使然,更可以超越时代,因为他们的教学艺术着眼的是学生生命的发展。名师们魅力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这是我要毕生的精力去追随的。

名师之路心得体会 篇11

冯莉

2012年10月11日,我们延安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参加了“名师之路”之“解读新课标,实践新课堂”全国小学课改教学观摩会,收获良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课堂让我心生向往,我要向他们学的地方很多,让人记忆犹新的:天津的李卫东老师教学的思路明晰,深圳的赵志祥老师幽默的语言,浙江的盛新凤老师课堂中的娓娓道来,都让我受益匪浅„„.一、名师教学风格的魅力。当我听着名师们的课时,我想小学教师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走进一个世界,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记得盛新凤老师在教学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绘本课件,一边听老师的讲述,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也把听课人带入故事中,激荡着孩子小小的心灵,把一个故事 放大成一个世界。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这些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薛法根老师对与略读课文的教学让我茅塞顿开,开放引导,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又如张学伟老师的《景阳冈》一课,一气呵成,听得学生身临其境,这种体验与感悟自然高效值得学习。

三、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几位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有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赵志祥老师对于对联的研究颇为深入,他从对对联,品对联,背对联层层推进,引领者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幽默,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思索。

四、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引起重视,加强这一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类学习更具综合性、探究性,也更富于挑战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这些课教育学生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这些课能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

上一篇: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高铁下一篇:学生成绩登记表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