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运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劳务派遣运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精选4篇)

劳务派遣运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篇1

目前,我国劳务派遣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新生事务,还没有充分进入政府政策的视野。在缺乏规范的情况下,劳务派遣在运作中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劳务派遣三方的权益缺乏保障 目前,凡是从事劳务派遣的,一般都能作到以下几点:劳务派遣机构与用人单位都签订有劳务派遣协议书,劳务派遣机构与部分劳动者签订有劳动合同,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但是,由于我国劳动保障的总体法制还不健全,使得劳务派遣在实际运作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导致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各派遣机构在具体协议内容和标准上做法不一,二是一些责任问题没有解决办法,三是发生争议也无法解决。结果,劳务派遣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益都无法完全得到保障。具体问题有:⑴ 劳动合同问题

⑵ 参加社会保险问题

⑶ 跨地区就业的政策衔接问题

⑷ 劳动者的其他权益问题

⑸ 容易发生争议的问题

经营资质没有审批 由于经营地位不明确,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部门对其经营资质和经营业务进行审批,可能造成盲目发展的局面。

混业经营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很少有纯粹的劳务派遣组织,大多是以劳务承包或劳务中介为主,兼营劳务派遣。

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型工作的规模和岗位缺乏规范 目前,劳务派遣被许多企业广泛用于各种可能的岗位。有一些比较正规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合理地安排本企业劳务派遣型工作的规模,并对劳务派遣进行严格管理。它们制定专门的劳务用工管理规定,对劳务派遣三方的职责、派遣员工的培训、考核、劳务费的发放原则和标准、以及派遣员工参加工会和党团活动等作出明确规定。合理的用工规模和严格的管理,使得劳务派遣成为企业的一种有机的用工形式。企业通过建立末位淘汰制、将空出的固定岗位让给派遣员工、把不合适的人员转为劳务工的方式,使企业用工机制更灵活,使劳务派遣成为帮助企业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用工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节约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

劳务派遣运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篇2

关键词:生产运作,ERP,教学

在一般高校里,《生产运作管理》这门课都是作为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它将经济数学、统计学、运筹学、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综合运用在制造和服务领域[1]。该课程是以改善制造和服务的效率,提高企业的效益,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在企业管理的各过程中,生产运作管理是最复杂的过程,它涉及的面最广,牵涉的过程最多[2]。

一、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运作管理是将统计学、运筹学、供应链、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综合运用的一门学科;课程的内容跨度很大,从宏观战略到微观作业排序以及其它方面的具体操作问题,涉及到组织的方方面面。该课程与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风格相去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停地转换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与其它课程相比,比较复杂,难以抓住主线条。加上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内容难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得到调动。

(2)有些学生认为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潜力要远大于制造业,并且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去公司,极少有人自愿去制造业企业工作,更谈不上去生产管理部门。生产运作管理自然也是不受重视的,即使学习了生产运作管理的知识,将来派不上用场[3]。也有些同学认为这门课和自己的职业定位及规划联系不大,在学习过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对于某些具体问题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能力,即使每章节的知识模块学习得很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理想;只是考虑问题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难以从全局或长远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最终的结论不理想。

2. 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知识背景的偏差。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普通高校的学生由于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对企业生产运作的感知和认识;对于其理论的理解以及案例的理解只能来源于生活经历,或观看视频。而授课教师基本上也是从高校到高校,没有在企业从业的经验,对企业的实际操作及管理也不太清楚,普遍缺少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经验;教师传授的只是理论知识。对企业生产运营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的了解不够深入,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枯燥不生动等问题[4]。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教师多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案演示,但由于学生缺乏企业实践背景,很难做到共鸣和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对该课程涉及的名词、术语、原理、方法等内容死记硬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2)教材选择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的生产运作管理的教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内自己编写的,另一个途径是引进国外的。我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要求在讲解生产运作管理时,还要针对这个专业,突出ERP系统的主要内容,所以,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考虑到,既要难易程度适当;又要理论体系要有新颖性,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水平;同时,重视实用方法的应用;这样,难以有合适的教材适合。

二、《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在教学中的改进方法

1. 整合教学内容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内容广泛而庞杂的课程,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我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这门课设定的教学时间一般是40学时,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学习生产运作管理的所有内容;同时,又要重点突出ERP系统模块的特点,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设定教学内容时,要整合生产运作管理与ERP两本书的内容;并且,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体系,是非常不容易的。本文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涉及ERP模块内容时,同时把ERP的内容无缝衔接过来,扩展生产运作管理这部分的内容。

2. 以实际解决问题的导向来讲解课程的原理

考虑到我校的学生可能去咨询公司就业,所以在讲解ERP的模块中的相关术语时,不仅仅只讲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考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要考虑到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例如,在讲到物料编码时,要求一物一码,这条原则比较简单,但在企业的实际执行过程中,会碰到难以执行的问题;如果按照一物一码的原则,有时候,对于同样规格的材料,顾客要求指定的供货商,这样,如果仅仅按照一物一码的原则,简单执行,那么,在生产过程中,比较难以操作;这时,要引导学生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又例,一般情况下,原材料进货是经过检验合格后,才能入库;但对于石英钟生产的企业有可能,这样操作,将不能生存下去,以为,他们为了降低成本,原材料的检验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的挑选来解决,部分不合格的原材料可以退还给供应商。这是一个不符合一般生产规律的过程,如果实施ERP系统,系统将难以运行,这又需要实际问题,实际解决,与书本上的理论根本不相符;所以,要引导我们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

3. 用案例来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科教学中,学生基本上来自学校,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相关知识仅来源于课本或来源于生活经历,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重企业情景的再现,尽量符合企业运行的现状。这样,即给学生提出挑战,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案例的选择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有效地是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在编制每个月的生产计划时,可以假设需求未知,但可以预测,可以有加班和缺货等选择;这个案例综合运用的库存、成本、计划、优化等多种理论,整个案例完成后,学生受益匪浅,才真正理解"均衡生产"的意义,从而把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真正相结合,使得所学能有所用。

总结: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内容的覆盖的范围很广,涉及到不同方面的知识;其学习的方式与其它课程不同;同时,又有ERP相关模块知识,把这些方面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需要在教材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编排、课堂组织以及案例选择等都要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萍.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为例[J].教学研究,2014(4):78-79.

[2]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62-66.

[3]李芳,叶春明.《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工业工程,2009,12(4):

劳务派遣运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篇3

摘 要 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资产证券化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掀起狂潮,本文旨在结合我国自身所存在的金融体系发展阶段讨论分析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与我国特有的风险问题。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风险评价 风险转移

资产证券化(Assets Backed Securitization,ABS)是缘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工具。它利用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预计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发展成为能够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和交易的证券,从而方便投资者投资的一种工具。其基本运作程序是:发起人将拟证券化的资产真实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信托机构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将这些资产按其利率、期限、类型和风险等加以估算、审核和清理,进行重新配置和组合,汇集成资产池,再以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融资。

对一次成功的资产证券化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稳定的金融基础。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使金融资产能够有效率地从发起人转移到SPV;二是强烈的投资者需求,这有助于降低发起人的融资成本。三是投资者需求水平取决于证券的风险特征和评级机构对信用的评级。

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

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并颁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开启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第一批试点运营。2007年9月,我国浦发银行正式发行了首期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其发行规模达到43.8亿元,拉开了我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第二批试点的序幕。2008年,建设银行启动发行了我国首只基于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产品——建元2008—1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主体的范围也逐步从初期单一的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发展扩大到证券公司参与者。但是,考虑到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的全面展开仍然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困难与问题。其中诸多环节存在风险,需要引起相关各方,特别是证券化产品投资者的重视,在保持乐观态度的同时必须谨慎处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

二、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风险分析

根据1994年《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指南》,总结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市场风险是指影响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发生变动导致资产证券价格波动,利率风险尤为重要,利率风险是指证券化产品的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即利率上升(下降)时,证券化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上涨)。如果投资者将证券化产品持有至到期日,那么证券到期前价格的变化不会对投资者产生影响;如果投资者可以在到期日前出售证券,那么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资本损失。信用风险是指参与者与主体不履行合同义务而导致的风险,受基础资产资信等级.交易场所结算方式,交易动机等因素影响。表现为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不能支持本金和利息的及时支付。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结构融资方式,操作风险较大,主要表现为交易结构风险,如发起人的资产出售是作为一种资产负债表内融资处理的,当发起人破产时,其他债权人对证券化资产享有追索权,这些资产的现金流量将会转给发起人的其他债权人,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将面对本息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金融合约不能达列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者只有在不恰当的延期或支付不恰当的代价后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其他具体还有提前偿还风险,发行人和持有者之间合同的条款之一是,发行人有权在债券到期前提前偿还全部或部分债券。如果在未来某个时间市场利率低于发行债券的息票利率时,发行人可以收回这种债券,并以按较低利率发行的新债券来替代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提前偿还条款有三个不利之处:首先,可提前偿还债券的现金流量的格局难以确定;其次,当利率下降时,发行人要提前偿还债券,投资面临再投资风险;最后,债券的资本增值潜力减少。

同时彭惠、李勇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初次证券化时),银行往往容易高估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风险转移作用,或低估证券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成本和承诺,并有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损失,对银行再次进入资本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证券化给发起人带来潜在的流動性风险:(1)证券化资产出现暂时性的现金流缺口,不能支付特定日期的证券本息;(2)多个证券化交易到期日的集中,使作为流动性增强者的银行突然面临大量的流动性需求;(3)银行过度依赖证券化市场来获得融资,甚至过度扩大贷款规模。证券化的杠杆作用使银行只需有限的资本就能支撑不断扩大并证券化的资产,一旦银行无法通过证券化获得融资而被迫持有这些资产,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和资本金不足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转移更有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引起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我们应该重新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的金融创新既可以促进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也可能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我们需要深入讨论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品基本功能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深刻把握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设计和利用资产证券化产品。

参考文献:

[1]张昕欣.樊鸿雁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其对策.大众商务.2010(1).

[2]邵悦然.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意义及风险分析.现代商业.2010(3).

[3]李佳.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金融发展研究.2010(10).

建筑劳务公司经济运作方案 篇4

建筑劳务公司在本月中旬已经获得工商登记,作为一家从事建筑施工的劳务分包企业,是以建筑工程作为市场目标成立的。它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对于劳务公司的经济运作特拟订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自我加压,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不断提高创收能力,并使职工的收入逐步提高,使劳务公司实现良性循环的经济实体。

二、公司性质

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公司法人对公司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

三、内部设置

依据职责范围,设想前期设置3至5名管理人员,以及5名左右能带班指挥施工的包工头。

1、管理人员

经理1人,负责系统内、系统外业务的接洽,公司经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1人,负责对劳务公司内的人员配置,以及外部劳动力招用,公司内人员的工资、奖金发放。

财务1人,负责劳务公司财务管理工作。

人工定额预算2人,负责劳务公司参加劳务分包招标等工作。

管理人员的来源,除经理、财务人选有公司执行董事指派外,其他人员考虑从建筑公司内进行聘用,不能满足再从社会上聘用。除经理以外人员以兼职为宜。

2、劳务人员

从建筑公司下属建筑分公司内挑选有经验的班组长、施工员挂靠劳务公司,让他们担任包工头,带领劳务工承包施工。

劳务工由于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因此首选考虑从劳动力富裕、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这样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

四、运作机制

劳务公司在实际运作中分对内对外两部分。

第一、对外

劳务公司下属劳务分包队伍,以竞标的方式承接劳务施工项目,在劳务公司成立初期,主要立足于建筑公司内的项目工程,这样既达到锻炼包工头带队经验目的,也进行劳务公司初期的资本积累,目前考虑用3~4年来完成初期积累。同时试着鼓励包工头到社会上承接电力工程以外的建筑工程,考虑劳务公司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补贴(具体补贴数额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而定)。

第二、对内

劳务公司负有对内部分包队伍管理的职能,根据所分包工程的价格对承担施工的分包队伍进行总量考核,分包队除上交3%~5%管理费用外,在完成施工任务后的内部分配由包工头负责。承包期间,包工队所有人员均领取生活费,待承包期结束后总结算,根据盈利情况再进行分配。

根据以上两点,对于劳务公司来说,依靠电力工程只是起步、基础,最终要完全融入建筑劳务市场,按市场进程运行,不过这是一个阶段性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五、政策支持

1、对于从建筑公司受聘到劳务公司的施工人员,建筑公司应考虑这部分员工为建筑公司实现管理层与劳务层分离,使建筑公司真正走向管理型企业所作的贡献,在保险福利上给予补贴,即施工人员进入建筑公司人力中心,然后受聘劳务公司,其在中心享受生活费待遇同时,建筑公司为其代交应由个人缴纳的公积金、养老金、失业金、医疗保险金和补充养老金(俗称“五金”),其中补充养老金是有别于其他进人力中心的人员,另外在每年补充养老金奖励时给予一定的奖励注入补充养老金账户。

2、建筑公司下属项管部在劳务分包时,如果劳务公司报价与外包队报价差异在每工25元以内的,应确保将施工任务分包给劳务公司。按目前情况,劳务公司一个劳动力单价在每工80元左右,而外包队一个劳动力报价在30元左右,两者相差1.67倍,由于80元一工含有职工自

己缴纳的“五金”,而实际这部分建筑公司已为其代交,因此80元中应扣除“五金”,实际单价每工在60元左右。

3、技能培训

上一篇:新时代干部监督工作下一篇:原材料,物品采购入库和领用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