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处置实施方案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有资产处置实施方案(精选8篇)

国有资产处置实施方案 篇1

由于区划调整及其他原因,为促进经济发展,部分国有资产急待处置。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国有资产权证不清,为使国有资产的处置符合政策性、法律性,更具公开、公正性,其处置途径建议按下述方案:

一、确权

1、调查

国有资产处置的难点,在于历史原因和现行政策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在处置前对所有要处置资产进行详细的调查,做到清晰、明了,为将来的处置工作打好基础。

2、确权

国有资产中涉及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证及房屋所有权证两证齐全的,按证载内容确权,相对较容易;两证中不齐全的,需进行测绘,然后根据相关文件补齐资料,进行补证确权。

3、评估

对确权后的房地产,由国家认同的专业评估公司进行评估,确定其房地产的公开市场价值,为下一步处置房地产提供价值依据。

4、实施——周密策划,规避风险

要做好资产处置工作,不仅是做好卖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卖完之后的工作,如将来的过户,有关税金的缴纳等等,这就需要充分做好处置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准备,充分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让每一个可能引起纠纷、争执的问题都充分考虑,将问题尽量在处置前解决好。

二、国有资产处置

国有资产的处置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及挂牌等方式,财政部2006年5月30日 第36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变卖资产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的,应当通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

(一)国有资产处置采取拍卖的优点

1、公平。拍卖是一种公平的资源分配制度。价高者得,童叟无欺。拍卖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保证了参与者的人数和透明度,便于有意者集中竞价,价高者得。便于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取得各方当事人的信任,便于避免腐败发生、杜绝各种关系影响。是政务部务及相关管理机关推荐的一种市场化程度最高、得到普遍认可的方式,也称“阳光操作”。

2、依法办事。拍卖是依法办事,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务部门的备案,公告、审核、小结等监控下操作,合法合理地规范了交易步骤。

3、快速、高效。拍卖交易效率高,资金回拢快,结算无忧。易于积聚人气,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大都在采用这一方式。在一些发达城市的新楼盘、新别墅区销售,也大量采用了拍卖的方式,成为现代不动产重要的新型交易机制。

4、安全。拍卖可以确保交易资金的安全、到位,建立诚信的交易秩序,保证国家利益不受损害。

5、高价。一家好的拍卖公司对拍卖标的物的良好策划、一个好的卖点还将最大限度的实现资产价值,为委托人创造意外的惊喜。通过公开竞价,往往可以获得一个理想价格。

6、营销手段充分。可以公开公告,充分广泛招商,通过市场炒作等手段提高标的知名度,吸引社会关注。特别拍卖公司所拥有的客户资源优势,有针对性的寻找目标客户,更利于土地招商。

7、句号工程。资信良好的拍卖公司解决瑕疵的能力,可以保证拍卖工作成为“句号工程”,即拍卖成交后无任何后遗症,这将为投

资者、竞买者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引导投资和购买。

因此国有资产处置引进拍卖公司将会有助于资产处置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二)、招、拍、挂的对比

从社会影响力、公开度来看,拍卖远远优于招、挂牌制度。《拍卖法》规定拍卖公司必须在举行拍卖会七日前于社会公开媒体发布拍卖公告,否则拍卖无效。不动产拍卖还可适当延长发布公告与拍卖会举行时间间隔,使各有意竞买组织有充分的时间实地勘察、仔细考虑。加之社会专业拍卖公司在宣传手段上的专业化、多样化,比起挂牌只在指定场所公告,宣传效果、受众人群、社会公开度、透明度不可同日而语,这也将直接影响资产最后的成交价格。

从以上分析比较中不难看出,在国有资产处置中,拍卖是最能体现市场化运作的交易手段。拍卖公司作为独立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按照《拍卖法》及相关法律依法办事,承担法律责任,以各种有效途径对拍卖标的进行社会公开的宣传招商,以专业的操作力求达到“信息对称化、公开化”。所以国有资产处置走拍卖这条“阳光大道”,能避免内幕操作、暗箱操作,只要能严格审查竞买人竞买资格,制定相应的竞买人资质审查制度,就能使国有资产价值最大化,良好的维护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所以,在国有资产处置的市场化运作中,拍卖是最适合市场化运作的高效可行手段,是我们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可有效提高资产的价值,最大限度的保障所有者的利益。

昆明奥克星拍卖有限公司

国有资产处置实施方案 篇2

一、资产评估的有关政策法规

国务院1991年91号令发布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国有资产占有单位进行资产拍卖、转让或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评估。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1992年颁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施行细则》(国资办发[1992]23号),细则中对应当进行资产评估经济情形时作了详细规定,其中资产转让是指国有资产占有单位有偿转让超过百万元或占全部固定资产原值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非整体性资产的经济行为。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3年12月31日颁布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转让方在清产核资和审计的基础上,须委托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评估报告经核准或备案后,作为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

二、资产评估在国有资产处置中的作用

1. 资产评估是维护国有产权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资产评估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土地、资本、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配置,产生了对生产要素进行定价的客观要求,资本运营、企业兼并、资产转让、拍卖都需要资产评估。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处置资产价值,避免低价转让现象的发生,维护国有产权权益,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是资产评估的一项重要职能。

2. 资产评估是科学、合理、客观反映国有资价值的技术保障。

资产的账面原值反映资产购置时的历史成本,比如机器设备的账面原值包括购置费、运杂费、安装调试费、基础费、管理费、设计费等等。账面净值考虑了预计有形损耗和法律或其他方面对资产使用的限制等因素,通过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的损耗情况。一项资产在市场中被认可的价值不仅受有形损耗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因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加引起的功能性贬值,以及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需求减少等外部因素引起的经济性贬值,资产使用中的维护保养情况,因使用不当人为造成的损坏以及市场供需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资产评估对资产价值做出合理的估算,可以真实反映资产对外处置的公允价值。

3. 资产评估结果是国有资产作价的重要依据。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特设机构,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家出资企业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同时也负有监督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通过对选择评估机构是否符合规定要求、评估目的是否明确、评估基准日是否适当、评估依据是否充分,评估方法是否正确、评估过程是否规范,评估结论是否合理等内容进行审核,保证国有资产评估结果的真实、客观和公允,依据资产评估结果确定国有资产处置的价格。

4. 资产评估是规范资产处置工作的有效保障。

为规范产权交易行为,1994年2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管理的通知》;1995年5月12日,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加强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局发布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文件中规定,转让方应当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评估报告经核准或者备案后,作为确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获得相关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同时产权交易机构的交易规则也规定,国有产权转让方提出产权转让申请前,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完成内部决策、审计、资产评估、资产评估核准或备案等相关手续。因此,资产评估也是资产处置工作的重要前提和规范处置程序的重要环节。

三、国有资产处置中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对会计计价与评估价值的关系认识不清。

长期以来,产权主体习惯按照会计资料的账面价值来确定资产的价值。会计学中资产计价严格遵守历史成本原则,同时以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为假设前提。而资产评估用于发生产权变动,所处置资产不再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会计计价无法反映企业资产价值的估价行为。但人们还是习惯于将评估值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来评价评估结果。如果资产的评估值很低,是产权主体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能接受的。因此可能出现人为干扰评估结果,致使评估值与市场交易情况有差异,造成流拍现象发生。

2. 评估结果的时效性问题。

资产评估结果有较强的时效性,按照《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暂行规定》从评估基准日算起,评估结论有效使用期限为一年。国有资产处置中确定评估基准日,评估工作要经过现场的勘察、计算、验证、内部审核等程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评估结果核准、备案也要经过必要的审核,有时还需评估机构补充说明有关情况或对评估报告进行补充完善。产权主体处置国有资产要经过决议、审批等程序以及上市交易手续,往往时间较长,有时会使评估结果失效。而造成处置成本增加,处置效益降低。

3. 资产评估结果不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资产评估的结果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的公允价值,资产评估虽然是在一定评估目的的指导下,采取贴近市场交易价格的方式估算的公允价值,但市场情况瞬息万变,以2008年1月至10月废旧金属和废旧电机的价格变动情况来看,最高价与最低价相差2250元/吨。

四、如何做好国有资产处置中的资产评估

1. 明确评估资产的用途。

资产评估作为一种资产价值的判断活动,是为满足特定资产业务的需要而进行的。资产评估特定目的是界定评估对象的基础,任何一项资产业务,无论产权是否变动,它所涉及的资产范围必须接受资产业务本身的制约。同一资产在不同的经济行为下所表现的公允价值是不一样的。根据具体的资产业务,选择一致性的价值属性,是保证评估结果科学、合理的基础。因此在组织进行资产评估中必须明确所评估资产的用途及评估目的。

2. 合理确定评估基准日。

由于资产的使用、市场的变化,资产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会随之不断改变。为使评估工作得以进行,必须假定市场条件是固定在某一时点的,这一时点就是评估基准日。因此要合理确定这一时间基准,使在这一时点的评估结果与实物资产交易的时点更接近,以保证评估结果对实物资产的交易底价的制订具有参考意义,同时又能保证资产评估结果可以被市场检验,避免经济行为没有实现、评估结果就已失效的现象发生。

3. 做好资产评估前的沟通。

资产评估工作开展前要与资产占用单位、中介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一方面使中介机构明确本次工作的内容、范围、目的,方便其制订工作计划、配备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资产占有方要根据审计与评估工作进度、要求,安排人员做好配合工作。

4. 保证客观公正的评估环境。

资产评估机构是一个独立的、不依附于他人的社会公正性中介组织,在利益及利害关系上与资产业务各当事人没有任何联系,这是保证资产评估结果客观公正性的组织基础。为避免对资产评估的人为干扰,作为资产评估的组织者要保证评估人员不受资产占用方的干扰,使其全面掌握资产情况,独立、客观地做出判断,真实地反映资产公允价值。

5. 引导资产占用单位正确认识资产评估的作用,合理使用评估结果。

国有资产处置实施方案 篇3

摘 要 阐述了边防部队在资产报废处置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国有资产 报废处置 主要措施

当前,部队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实施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等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国有资产报废处置环节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審批程序不规范;二是审批制度、相关手续不健全;三是已超过使用年限且无法修复的或配发下级单位、转让的国有资产,其资产使用单位不能及时通知资产管理部门登记帐目;四是资产管理部门盘点清查不及时。针对以上国有资产报废处置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提高国有资产报废处置的管理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单位对国有资产存在“重购买,轻管理”思想,即在资产购入时能分析研究其可行性、效益性,但对资产日常管理却不重视,对资产处置也过于草率。事实上,有的资产仍具有使用价值,之所以申请报废是使用单位或部门想购置性能更优的设备;甚至有的设备远没有达到有效使用年限,却因使用保管不当或人为损坏而提前报废等情况,未经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相关组织机构及人员进行有效评估和技术鉴定,从而造成了资产流失或重复性购置资产问题的发生。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使用率,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各单位应提高管理意识,重点要在资产处置环节,应加强对待报废资产的检验;对重大资产(设备)的处置,应实行集体联签制度;对未到使用年限的报废设备,要查明原因,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属保管不当或人为原因损坏的,应追究当事人责任,由此树立官兵自觉保护国有资产意识。

二、规范国有资产报废处置的审批程序。根据国有资产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国有资产的报废处置的基本程序是:资产处置单位按规定要求进行申报、资产管理部门和鉴定部门进行审核鉴定、报相关部门及首长审批、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记帐处理。在报废处置审批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关:一是把好申报关。国有资产使用部门资产报废前应填写《资产处置申报表》及《资产减少报告单》,具体填写资产名称、数量、金额、报废处置的原因,报资产管理部门和鉴定部门进行审核、评估、鉴定。二是把好审核鉴定关。资产管理部门根据申报单位呈报的报告、申报表及报告单,与国有资产的鉴定部门对申报处置的资产进行严格核对鉴定,做出结论性的意见后报相关首长审批。三是把好记帐关。资产管理部门按照经过鉴定、首长批示后的《资产处置申报表》及《资产减少报告单》进行帐务处理,重点是资产处置的残值收入应及时入帐。四是把好对特殊情况处理关。对于人为等非正常因素造成的国有资产报废处置,各单位可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按上述程序和方法进行处理,并视情况追究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三、严格国有资产报废处置的审批权限。国有资产报废处置应明确审批权限,做到报废处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笔者认为:应把国有资产看作是经费的一种延伸,应按照经费审批权限及资产增加时的权限,结合国有资产报废处置的不同形式进行区别对待并严格执行。一是对到了规定使用年限且无法修复使用的国有资产处置。防止出现多头审批现象,以免造成经济责任案件。对因工作失误造成的国有资产报废处置,必须报资产使用单位所在部门领导审批,明确对责任人处理意见后报资产管理部门,防止出现“移花接木”的现象,出现不必要的资产流失。三是配发下级单位及捐赠等转出的国有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经费核拨的审批权限进行,填制《调拨资产通知单》,接收单位依据此单据填制《资产增加报告单》,按规定审批权限审批后,报同级资产管理部门,作为资产减少或增加的原始凭证,以做到帐帐、帐物、帐卡相符,防止出现以公谋私的现象。四是对因盗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国有资产报废、特殊情况需提前报废的资产、无法查清丢失损坏等原因的国有资产报废处置,要分门别类进行分析、划分责任,经报废资产使用单位所在部门首长进行审批后,报资产管理部门,严防手续不全、责任不清,造成帐实不准和经济悬案,形成遗留经济问题。五是对一些特殊的国有资产(如房屋建筑物、上级配发的国有资产等)的报废处置,视具体情况按上级的有关规定或要求进行。

四、完善国有资产报废处置的预算管理。预算是部队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决定着财务管理的效益和质量。尤其是部队开展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经费及资产的预算管理,而资产报废处置预算又是部队资产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预算编制单位应在建立预算管理机制上进行有益探索。第一,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本级及下级预算管理的具体事务,形成党委领导、归口管理、民主参与、审计监督“四位一体”的预算管理监督体系。第二,突出预算编制的综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事业任务需要,预算编制工作要求,结合存量资产状况,以及财力可能,合理安排购置或处置资产,从源头上控制资产的形成和减少,把预算的调控范围向“钱变物”后的资产延伸,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第三,细化资产预算内容。编制资产预算时,要尽可能的细化预算内容,以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预算编制部门应对资产购置和处置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各单位资产预算的具体内容和计划。资产预算应包括资产项目的具体技术参数,如各项资产规模、类型、构建或处置方式、资金来源等。第四,严格进行事中控制,加强预算执行管理。预算编制仅是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始,更重要的是预算的执行和落实。为了确保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和有效性,资产预算一经审核批准,预算单位就必须严格执行,这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预算执行必须严格遵照预算内容和项目进度计划,预算单位要接受财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及时对预算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审核。

五、加强国有资产报废处置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首先对增加的国有资产,要详细、准确地对所有信息(包括数量、单价、金额、规格和型号等)进行登记入帐,便于报废减少时的核对,把好入口关。其次对国有资产报废处置的审批过程中要坚持从严、从细的原则,把好出口关。再次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定期盘点、稽核的力度,保存好各项检查资料。对应报废处置的国有资产要督促使用单位按规定程序、审批权限以及完备的手续,及时上报资产管理部门,确保做到帐物、帐帐、帐卡相符;要与资产使用部门共同盘活现有资产存量,最大限度提高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重复购置,造成经费资源的浪费。要加大对出售国有资产收回残值的管理力度,坚持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防止私设“小金库”、“帐外帐”或被个人所侵占。要加强对装备经费购买的国有资产报废处置的监督检查,加大与装备财务部门的协调力度,抓好国有资产增加时的关键环节,防止在报废处置时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六、强化国有资产报废处置的审计监督。在国有资产报废处置过程中,要加强相关业务指导,对资产报废多看、多听、多问、多查,有效发挥监管职能,增强相关部门管理国有资产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审计部门、纪检部门应加强对所属单位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及时向单位党委提出合理化建议。一是定期对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做到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提高利用率,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益的目的,为单位党委首长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对国有资产使用部门领导的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任期或离任经济审计,将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纳入领导班子量化考核内容。资产管理使用的好坏与单位党委理财有直接的关系,防止“钱变物”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或资产浪费流失,给部队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三是加强对专用国有资产或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调动时的审计。对部队专用资产或资产比较多的管理人员变动时进行专项审计,做到帐物清楚,防止因人员变动,资产管理不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形成经济遗留问题。

总之,加强部队国有资产管理,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产军事、经济效益,增加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而部队国有资产报废处置又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清加强资产管理、推行资产管理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采取有效措施规范部队国有资产报废处置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海波.行政事业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张岩,张军连.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管理.中国行政管理.

[3]王晓玲.论预算管理改革与资产管理改革的结合.经济论坛.

国有资产处置实施方案 篇4

实施细则(试行)

院发[2000]43号 签发:石俊华(2000年10月25日院长办公会议通过)为加强我院国有资产的管理,保证资产的权益不受侵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使我院的资产管理逐步走上正轨,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颁布的《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上级有关规定,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 国有资产的取得

国有资产的取得包括:购置、国拨、捐赠、个人集资、单位集资、科研经费等。其采购办法:

1、参照《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确保质量,注重效益的原则,学院施行集体采购制度。

2、学院成立大宗物资采购小组,由国资办牵头,计财科、监察室、物资采购单位派人参加。

3、大宗物资采购的工作程序是:各单位在购物前需书面申请,经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核并报学院批准后,由学院大宗物资采购小组组织实施。

4、采购可通过招标采购、谈判采购、市场采购等方式进行。

第二条 国有资产的处置国有资产的处置包括:调拨、转让、出售、报损、报废等。

一、学院资产的调拨

l、各单位闲置的资产、设备等,要做到认真清查清理,妥善保管,并上报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调整使用。

2、各单位应本着先调配后购置的原则,尽可能为学院节约开支。各单位应积极配合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对闲置资产进行调整、调配。

3、凡未经批准将闲置资产转让、出租、出售或归为己有的,一经发现,要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学院资产的转让、出售

1、学院各单位对因年久失修、技术落后等因素不能继续使用的资产,应由使用单位写出转让、出售申请,经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核并报学院批准后方可转让、出售。

2、协议转让、出售的,处置价低于资产评估价的20%以上的,要经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批准后方可转让、出售。

3、未经批准各单位不得利用学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

三、学院资产的报损

l、各单位属正常报损,需报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并在计财科备案。

2、在使用过程中,不按规定操作造成学院资产损坏、损失和浪费的视为非正常损坏。学院视情况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并责成有关责任人进行相应的经济赔偿。

四、国有资产的报废处理

l、学院各单位需报废的资产,无论属正常报废和非正常报废,都必须认真做好清查清理工作,分别登记造册,并对拟报废的资产进行封存管理,同时书面报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内容包括:购置时间、原价值、使用情况、报废理由等。

2、由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牵头,报废物资的单位参加,由学院物资处理小组组织实施。

3、对资产报废处理后的残值收入,由计财科统一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基金,将10%转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其中二分之一返还原单位)。

4、资产处理结束后应将处理结果报学院国有产管理办公室存档,并在计财科备案。

5、凡未经批准,擅自报废学院资产的,视为国有资产非正常损失。各单位不得擅自处置学院资产,违反规定造成经济损失的,学院将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国有资产处置实施方案 篇5

扬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扬府发[2006]189号

关于印发扬州市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遵照执行。

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

扬州市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维护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方式

依法申请处置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区别不同情形,分别按保留划拨土地使用权、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土地使用权租赁、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等方式进行处置。

(一)保留划拨土地使用权

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由受让方办理,经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下列情形可以保留划拨土地使用权:

1、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后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

2、不改变土地用途,未翻改扩建的产权合法的房改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居民私有住房及其他住房依法转让的。

(二)划拨土地使用权办理出让

土地使用者提出申请,经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下列划拨土地使用权可以办理出让手续:

1、申请用途与原批准用途一致且符合城市规划的;

2、因单体建筑物局部使用功能发生变化,导致部分土地用途发生改变后,改变用途部分按实际用途提出申请且符合城市规划的;

3、整宗地申请用途虽与原批准用途不一致,但申请用途为非商业经营性用地且符合城市规划的。

(三)划拨土地使用权办理租赁

划拨土地使用权符合办理出让条件的,除住宅用地外,均可办理租赁,但申请用途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只能办理短期租赁,且应服从实施城市规划建设需要。

(四)划拨土地使用权办理抵押

依法取得的房屋所有权连同划拨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权。

依法办理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的,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房地产拍卖,从拍卖所得的价款中缴纳相当于应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价款后,抵押权人可优先受偿。

(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划拨土地使用权人的处置申请不予批准:

1、正在改造或已经列入城市改造范围内的;

2、列入退城进园(区)企业的工业用地;

3、列入政府收购储备范围的土地;

4、非住宅用地改变为住宅用地的;

5、按照商业经营性用途申请对原使用现状进行翻改扩建的;

6、市、县(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六)涉案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处置办法由市国土资源局商市中级人民法院另行制定。

二、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程序

(一)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办理有偿使用程序

1、由原划拨土地权利人持下列材料向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1)申请书;

(2)《国有土地使用证》;

(3)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产权证明;

(4)原划拨土地使用权人有效身份证明;

(5)共有房地产,应提供共有人书面同意的意见;

(6)改变用途的,应提供规划部门同意改变用途的书面意见;

(7)法律、法规规定其他应提交的相关材料。、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申请。

3、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征询市、县(市)规划部门意见。

4、土地勘测、评估和确定地价(租金)。

5、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处置方案并报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6、申请人与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税费。

7、申请人依法办理土地变更登记。

(二)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办理程序

1、由原划拨土地使用权人持下列有关资料,向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申请:

(1)申请书;

(2)《国有土地使用证》;

(3)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产权证明;

(4)原土地使用权人有效身份证明;

(5)共有房地产,应提供共有人书面同意的意见;

(6)改变用途的,应提供规划部门同意改变用途的书面意见;

(7)法律、法规规定其他应提交的相关材料。

2、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申请。

3、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征询市、县(市)规划部门意见,在土地勘测、地价评估基础上,将处置方案及确定的土地收益标准报经市、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产权合法的房改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居民私有住房及其他住房依法转让,申请人申请保留划拨土地性质的,由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审批。

4、经批准准予转让的,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向申请人发出《划拨土地使用权准予转让通知书》,由原划拨土地使用权人按规定办理土地交易手续,确定受让人。

5、经批准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应当有偿使用的,由受让人持申请、转让合同、原《国有土地使用证》、《划拨土地使用权准予转让通知书》、转让方和受让方的身份证明材料等,向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有偿使用手续,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按批准的出让金(租金)标准缴纳出让金(租金)。

经批准转让后可以保留划拨土地性质的,由受让人持申请、转让合同、原《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应注明土地取得方式)、《划拨土地使用权准予转让通知书》、转让方和受让方的身份证明材料等,向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办理保留划拨土地使用权手续。

6、受让人依法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三)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办理程序

1、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为标的物设定抵押,由划拨土地使用权人持下列材料,向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审批:

(1)土地登记申请书(由抵押双方共同填写);

(2)土地使用权抵押合同;

(3)《国有土地使用证》;

(4)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产权证明;

(5)抵押双方有效身份证明;

(6)共有房地产,应提供共有人书面同意的意见;

(7)有效《土地估价报告》;

(8)抵押双方确认的土地勘测抵押范围图;

(9)法律、法规规定其他应提交的相关材料。

2、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申请并审批。

3、经批准准予抵押的,办理土地抵押登记。

(四)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权实现办理程序

依法办理了划拨土地抵押登记,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协商一致的,可按照下列程序依法对被抵押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进行处置:

1、抵押人持下列资料向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批准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申请:

(1)申请书;

(2)《土地他项权利证书》、《房屋他项权利证书》;

(3)房地产抵押合同;

(4)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共同同意的处置意见;

(5)抵押权人、抵押人的有效身份证明;

(6)法律、法规规定其他应提交的相关材料。

2、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申请。

3、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将决定受理处置情况书面告知抵押权人,征询市、县(市)规划部门意见,在地价评估基础上,提出处置方案报市、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4、经批准准予转让的,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向抵押权人及抵押人发出《划拨土地使用权准予转让通知书》。

5、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被依法处分后,处分所得价款在按规定缴纳土地收益,受让人持申请、成交证明书、转让合同、原《国有土地使用证》、《划拨土地使用权准予转让通知书》、土地收益缴纳证明、转让方和受让方的身份证明材料等,与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6、受让人依法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抵押权人与抵押人不能协商一致的,抵押权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处分,具体程序按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市国土资源局商定的办法执行。

三、土地收益缴纳标准及收购补偿标准

(一)经依法批准保留划拨土地使用权性质的,暂不缴纳土地收益。

(二)不改变用途申请有偿使用的,经依法批准,办理协议出让(租赁)手续,住宅用地暂按土地市场价格的40%缴纳土地出让金,其他用途暂按现土地市场价格的50%缴纳土地出让金(租金)。

(三)经依法批准可以改变土地用途的,按新用途现土地市场价格的70%补缴土地出让金(租金)。

(四)划拨土地使用权出租及改变用途的,已按市政府《关于转发市国土管理局等部门〈关于对出租和改变用途的国有划拨土地收取年租金的办法〉的通知》(扬政发[1998]322号)规定的最低保护价标准缴纳租金的,仍执行原标准,租金最低保护价调整后,从调整后次年按新的标准执行。

(五)土地储备机构对原划拨土地进行收购的,由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市、县(市)人民政府现行的收购政策进行补偿。

国有资产处置实施方案 篇6

一、资产处置审批中发现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处置的规范认识不到位

目前对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的管理和使用模式下,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还认识不到国有资产的“公共性”, 很大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还认为国有资产是本部门的“私产”, 这给资产处置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是资产处置形式和对象的选择问题。基于“私产”的认识, 单位在处置资产时, 往往喜欢选择协议出让或转让, 而不愿选择公开拍卖或拍租形式, 尤其是国有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转让给单位内部职工, 会普遍认为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行为。而规避资产处置“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 很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或国有资产处置价值的减损。因为公开拍卖或拍租等竞争模式下处置的资产价值总是高于定向出售或出租形式处置国有资产的价值。

二是国有资产处置收益的归属和使用问题。国有资产处置收益的归属和使用, 一直是国有资产主管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矛盾之一。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 国有资产处置收益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纳入国库统筹安排。而行政事业单位却认为国有资产是由其自身形成的, 单位理应享有处置收益, 并且在资金用途上不受限制。

2、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监管存在问题

财政部门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 对国有资产处置的监管, 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监管力量比较薄弱。在产权登记方面, 有很多国有资产因为缺乏产权相关证件等主要原因为主多方因素, 而未进行登记, 致使在处置的过程中找不到相关国资管理登记卡片, 导致审批材料缺件, 增大审批审核难度, 当然以目前编制的人力做到全面还是有一定难度;二是制度不够健全。制度不健全不仅体现在主要的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 也体现在具体操作中配套制度的不健全, 虽然相关政策、制度都有, 但不够细化, 执行力度也不够, 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内部配合还不够密切。目前财政部门作为国资管理部门对国资管理实行分工合作, 所有的基础工作如清查、相关制度的出台由国资营运负责, 国有资产处置的评审审批及监督工作由审批办、监督局负责, 目前之间的衔接还不够紧密, 这就导致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和问题。

3、中介服务机构资质参差不齐, 经营收费过高, 经营质量难以保证

国有资产处置中涉及的中介机构主要有资产评估和资产拍卖机构, 除此之外, 还有技术鉴定等中介机构。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涉及最多的是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拍卖机构, 存在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两类中介机构, 尤其是拍卖行为中。主要有:一是资产拍卖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二是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与收费不对等, 经营收费过高, 经营质量却难以保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单位对资产处置实行拍租或拍卖形式的抵触情绪。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若干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 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 财政部门应该在以下环节进一步加强管理, 堵塞存在的漏洞, 规范国有资产处置行为, 提升国有资产处置收益, 实现国有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

(一) 清产核资, 摸清家底, 界定产权, 规范管理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摸清家底, 通过清查, 促使行政事业单位依法申报“非转经”资产, 通过加强监管, 抓好非税收入的征收。

做好产权登记管理, 了解国有资产存量的分布、价值总量及其增减变化情况,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健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各地基本都有国有资产管理结构, 而我区原来有, 由于种种因素, 取消了该机构, 通过这几年的实际看,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又处于“一盘散沙”的无人管状态, 非常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因此还应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代表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资产的监督管理,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为此, 要健全国资机构, 充实各类专业人员, 规范管理工作制度, 使国资机构真正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作的总“操盘手”。

2、清产核资, 摸清家底, 规范管理。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 搞好产权登记管理, 了解国有资产存量的分布、价值总量及其增减变化情况,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确保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的提高。

3、加强对国有资产处置行为的监管, 规范国有资产处置行为。

对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认识问题, 重点是单位要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度形式严格规范资产处置行为。具体来说:一是单位进一步加强对“两个办法” (即财政部35、36号令) 的学习。二是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行为的监督检查, 首先的基础工作是清查工作, 所有国有资产都应做相关的产权登记, 便于统一的管理, 其二是处置行为的监管, 其中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 对于要处置的资产, 要进行实地踏查, 夯实与申请的一致性, 并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支持下, 对整个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充分监管, 而后财政监督局对行政事业单位处置的资产进行事后的监督, 看相关审批要件是否齐全, 这样可以在纪检部门查究前自行发现管理中的问题, 以求得更好的解决办法;三是对国有资产处置收益实行分类、区别对待。鉴于目前非税收入的管理模式, 全额拨款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收益已纳入专户, 实行资金的统筹安排, 但部分差额事业单位尚未进入专户管理, 对于这些差额拨款行政事业单位, 也应将其处置收益所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统一纳入财政统筹管理。

4、完善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制度,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动态系统。

针对目前存在的国有资产管理力量薄弱, 对资产处置行为监管不力的问题, 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国有资产台账制度, 定期开展常规性检查。加强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和备案制度, 使处置国有资产行为都纳入监管范围, 防止脱离监管擅自处置行为的发生。二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系统。要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全面、动态地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和变化情况, 以达到监管的目的。三是实行奖惩制度, 这是防止国有资产闲置、流失的一个重要手段。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 年终时, 不但要考核其工作业绩, 还要考核其对国有资产使用的好坏, 约束其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5、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 规范其经营行为。

一是加强对评估、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的资质审查, 对符合国有资产处置资质的实行备案制度。二是规范拍卖收费行为, 降低资产处置成本。三是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经营质量、经营行为的后续监督管理。审批部门要对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的国有资产处置服务项目实行必要的检查和抽查, 督促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固定资产处置的原则问题探讨 篇7

关键词:固定资产;处置;原则

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和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按照各项法规的要求,本文对固定资产处置的原则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充分合理使用资产,提高资产经营使用效。

一、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应遵循原则

1.处置行为与财务柱销分开原则

企业进行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处置行为与财务核销分开的原则。企业在按照规定权限,经过本单位、主管事业部和财务部对资产处置行为批准后,才能进行资产处置,但不能进行财务核销。对于在规定权限以上需经财务部批准的资产处置,企业须报主管事业部先行审核,并经总部相关部门签署意见后,再报财务部审批。

企业对经批准处置的资产处置完毕后,不论金额大小,均应向股份公司财务部申请财务核销,经财务部批准后,方可进行财务核销。

2.“零”价值管理原则

企业进行资产处置应当遵循“零”价值管理原则。企业在按照规定权限经过本单位、主管事业部和财务部对资产处置行为批准后,必须对处置的资产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按规定留足净残值,存货保留“1元”名义价值。

3.及时性原则

企业处置资产应当遵循及时性原则,指定专人负责资产处置工作,定期对本单位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对拟处置的资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股份公司申请处置。股份公司根据情况随时审批,原则上不进行集中审批。

4.审计复查原则

企业处置资产应当遵循审计复查原则。每年度末,企业处置的各项资产必须由具备执业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复查后,出具资产处置的专项审计报告。

5.二次备案原则

企业处置资产应当遵循二次备案原则。凡是处置行为、财务核销,不论权限和数额大小,一律报股份公司财务部门两次备案。即处置行为备案一次,财务核销备案一次。总之,要以“零”价值管理观念,抓好资产处置的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资产处置的行为批准,另一个环节是资产处置的财务销账批准。通过行为批准,企业可据此对同意报废的资产进行清理、拆除、变卖,但不能进行财务销账,同时全额提足减值准备,当账面价值为“零”时,必须保留“1元”名义价值在账上。

二、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程序

1.固定资产极废行为的审批程序

各单位可在本企业的审批权限内,根据固定资产使用单位(如生产车间或管理部门)提出的报废申请,由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如设备管理、工程管理、房屋管理等部门)进行技术鉴定后,确认某项固定资产确实因正常磨损或维修成本过高而失去使用价值、因技术改造更新拆除且不能再利用、毁损严重确实不能修复等,必须进行报废处置的,经本单位财部门审核,法律部门复核,在“资产处置审批(备案)表”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完成必备的审批手续后,再报经理办公会批准,然后方可进行拆除、变卖,但还不能进行财务核销。

2.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财务核销程序

财务核销程序如下:企业将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清理完毕后,须将“固定资产清理结果备案表”上报股份公司财务部申请财务核销;财务部对企业所报“固定资产清理结果备案表”与“资产处置审批(备案)表”清单进行审核后,正式行文批复;企业根据批复文件内容,对已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财务核销。

三、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处置

1.固定资产盘盈的处置

固定资产盘盈处置的规定如下:企业应当组织专人定期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对和查实,通过以账对物、以物对账,把实物盘点与账务核实相结合,认真做好核对工作;企业对清查过程中发现的固定资产盘盈,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分类排队、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并按照规定取得合法证据后,及时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确保账实相符。

企业调整账面价值后,应将“固定资产清理结果备案表”上报股份公司财务部备案。

2.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置

固定资产盘亏处置的审批程序和财务核销类似于固定资产报废的程序。固定资产盘亏即:固定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固定资产的灭失。固定资产损失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技术的进步等外部原因。另一类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缺失、资产营运管理不善、监督管理不力等内部原因。

四、固定資产转让的处置

国有资产处置实施方案 篇8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全省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保障国家所有者权益,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陕西省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120号)、和《陕西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陕财办资〔2007〕4号)以及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和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行政事业单位)处置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注销产权的行为。包括各类国有资产的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损、报废、捐赠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第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出售、出让和置换的资产应当通过政府批准的产权交易机构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电子竞价等市场竞价方式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条

财政部门负责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及监督管理,并可授权同级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相应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

第六条

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或所属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核,并按规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履行报批手续。

第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第八条

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复的资产处置文件是办理产权变动和安排有关单位资产配置预算项目的依据,也是调整有关资产、资金账目的原始凭证。资产处置中涉及预算、财务与会计事项的,按照现行预算、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包括各类资产的出售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等,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应按照非税收入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上缴同级财政管理。

第二章

资产处置的范围和方式

第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范围主要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低效运转或超标准配置的资产;

(三)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四)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转移的资产;

(五)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六)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七)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处置的其他资产。

第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损、报废、捐赠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一)出售、出让、转让是指变更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并相应取得处置收益的行为。

(二)置换是指以非货币性交易的方式变更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使用权的行为。

(三)报废是指经有关部门科学鉴定或按有关规定,对已经不能继续使用的国有资产注销产权的行为。

(四)报损是指单位国有资产发生的呆账损失、非正常损失,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注销产权的行为。

(五)捐赠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依法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国有资产赠与他人的行为。

(六)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按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度确认的债权、债务等坏账损失,进行核销的行为。

(七)无偿调拨(划转)是指国有资产在不变更所有权的前提下,以无偿转让的方式变更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八)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第三章

资产处置权限和程序

第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批准权限:

(一)下列资产处置事项,由省财政厅审批:

1、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土地、房屋及建筑物(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理的,由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审核上报)、机动车辆等具有特定经济用途的专项资产;

2、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及处置资产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20万元(原值、含20万元)以上的其他资产;

3、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组建的临时机构或召开和举办重大会议、大型活动等而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

4、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处置资产及跨部门、跨政府级次处置资产;

5、对受让方有特殊要求,须通过协议转让的国有资产。

(二)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处置专项资产以外的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20万元(原值)以下的资产,资产为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理的,由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审批,报省财政厅备案。

(三)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处置专项资产以外的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20万元(原值)以下的资产,资产为主管部门管理的,由主管部门审批,报省财政厅备案。

(四)省级专项资产或账面价值特别巨大的资产,由省财政厅报省政府审批。

(五)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同一主管部门内部之间进行无偿调拨(划转),按本办法规定权限审批;跨级次、跨部门的资产无偿调拨(划转),接收方和划出方主管部门协调一致后,划出方主管部门按审批权限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申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部门提出意见,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经单位领导签字后,向主管部门提交资产处置申请,填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表样附后),并提供有关文件、证件及资料。

(二)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损、报废等资产处置需要评估鉴定、鉴证的,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专业技术部门对其进行评估专项审计或技术鉴定,评估、专项审计、鉴定报告书须按有关规定,报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核准或备案。

(三)审批。同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省上的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进行审核审批;

(四)处理。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资产处置批复进行资产处置。资产处置价低于评估价90%的,须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

(五)备案。资产处置后,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将资产处置结果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无偿调拨(划转),须向审批部门提交以下资料:

(一)资产调拨(划转)申请书;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

(三)资产价值凭证,如购货单(发票、收据)复印件、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证复印件、土地或房屋产权证明、股权证等凭据(复印件应加盖单位公章);

(四)因单位撤销、合并、分立等原因而调拨资产,需提供撤销、合并、分立的批文;

(五)拟移交资产的名称、数量、规格、单价清册;

(六)其他相关文件和需要说明的材料。

第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捐赠资产,须向审批部门提交如下资料:

(一)对外捐赠申请书;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

(三)捐赠单位出具的捐赠事项对本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影响的分析报告,对使用货币资金对外捐赠的,提供货币资金的来源说明等;

(四)部门、单位决定捐赠事项的有关文件;

(五)能够证明捐赠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证复印件、固定资产卡片等)及产权证明;

(六)其他需要提交的资料。

实际发生的对外捐赠支出,应当依据受赠方出具的同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资产交接清单确认;对无法索取同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收据的,应当依据城镇街道、乡镇等基层政府组织出具的证明确认。

第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与受赠人就捐赠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和用途等订立捐赠协议,并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资产转移给受赠人。

第十八条

接受捐赠资产的单位及时办理入账手续,并函告财政部门。

第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资产,须向审批部门提供如下文件和资料:

(一)出售、出让、转让的申请书;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

(三)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合法的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证复印件、固定资产卡片、土地或房屋产权证明、股权证等凭据(复印件应加盖单位公章);

(四)法定鉴定机构、具有法定资格的中介机构或符合规定的内部鉴定小组出具的资产鉴定报告、专项审计报告、有关资产评估报告,相关备案或核准文件;

(五)资产出售、出让、转让方案及其合同草案,股权转让的,还应当提交股权转让可行性报告;

(六)受让方必备的基本条件;

(七)其他相关文件和需要说明的材料。

第二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资产,应当在经政府批准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按规定程序公开处置,并将交易结果报审批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置换,须向审批部门提交如下文件和资料:

(一)资产置换申请书;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

(三)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合法的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证复印件、固定资产卡片、土地或房屋产权证明、股权证等凭据(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对方单位拟用于置换资产的基本情况说明、是否已被设置为担保物;

(五)本单位上一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和近期的财务报告及资产评估报告;

(六)置换协议;

(七)对方单位的营业执照;

(八)其他相关文件和需要说明的材料。

第二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报废、报损,须向审批部门提供如下文件和资料:

(一)资产报废、报损申请书;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

(三)能够证明盘亏、毁损以及非正常损失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证复印件、固定资产卡片、盘点表等)及产权证明(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报废、报损价值清单;

(五)非正常损失责任的技术鉴定意见及对责任者的处理文件;

(六)因房屋拆除等原因需办理资产核销手续的,提交相关职能部门的房屋拆除批复文件、建设项目拆建立项文件、双方签订房屋拆迁补偿协议(备留电子图文挡案等)。

(七)其他相关文件或需要说明的文件。

第二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担保(抵押)损失等申报,须向审批部门提供以下文件资料:

(一)对外投资、担保(抵押)损失处置申请书;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

(三)被投资单位的清算审计报告及注销文件;

(四)债权或股权凭证、形成呆坏账的情况说明书和具有法定依据的证明材料;

(五)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提交相关法律文书;

(六)其他相关文件和需要说明的材料。

第二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申请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应向审批部门提供如下资料:

(一)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申请书;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报表》;

(三)债务人已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关闭,对扣除债务人清算财产清偿部分后仍不能收回的,提供宣告破产的民事裁定书以及财产清算报告、注销工商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的证明、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关闭的文件;

(四)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的,提供失踪、死亡证明其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且没有继承人的法律文件;

(五)涉诉的,提供已生效的人民法院判决书、裁定书,判定、裁定申报单位败诉的,或者虽胜诉但因无法执行被裁定终止执行的法律文。

(六)其他相关文件或需要说明的文件。

第二十五条

对经审批部门批准核销的呆账损失,申报单位仍有追偿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的罚没资产,执法单位必须对罚没资产进行详细造册登记,妥善保管,集中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按资产处置有关规定程序进行分类公开处置。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批部门应当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

(一)单位或个人不履行相应的处置程序、批准程序或者超越权限、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的;

(二)单位或个人故意隐匿应当纳入评估、鉴证范围的资产,或者向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会计资料,导致审计、评估结果失真,以及未经审计、评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

(三)转让方与受让方串通,低价转让国有产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

(四)资产处置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

(五)单位或个人在申报材料中弄虚作假,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

(六)未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在产权交易机构进行交易的;

(七)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未按国家非税收入有关规定,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的;

(八)其他违法、违规的资产处置行为。

第二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应对本单位、本系统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在处置中流失。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涉及国有资产处置的,参照本办法执行。省级派驻外地及境外的办事机构,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条

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审批权限,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授权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一定限额以下的资产处置权限,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各设区市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的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三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所办经营实体、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财政部门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有关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第三十三条

特种储备物资的处置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

上一篇: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如何提高雅思英语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