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历任校长(精选7篇)
孙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许景澄(1899年7月—1900年7月)张百熙(1902年1月—1904年2月)张亨嘉(1904年2月—1906年2月)李家驹(1906年2月—1907年7月)朱益藩(1907年7月—1907年12月)
刘廷琛(1907年12月—1910年9月)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严复(1912年2月—1912年10月)何燏时(1912年12月—1913年11月)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8月)
刘哲(1927年8月—1928年6月)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李煜瀛(1928年6月—1929年1月)陈大齐(1929年1月—1929年8月)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蒋梦麟(1930年12月—1937年7月)
日本控制北平时期
汤尔和(1939年1月—1940年3月)
钱稻孙(1940年3月—1945年10月)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恢复管治时期
傅斯年(1945年10月—1946年8月)
胡适(1946年9月—1948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校长
汤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马寅初(1951年6月—1960年3月)
陆平(1960年3月—1966年6月)张承先(1966年6月1日—1966年7月26日)(北京大学文化大革命工作组组长)
聂元梓(1966年7月28日—1966年9月)(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聂元梓(1966年9月11日—?)(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
杨德中(1969年9月27日—?)(北京大学革命委员会主任)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张龙翔(1981年5月—1984年3月)
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
吴树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陈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1月)
许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
一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男,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汉族,原籍浙江诸暨,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其74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二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六岁入私塾,十二岁入绍兴中西学堂。1899年随家迁往上海,入天主教学校读英文。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起,举家迁回余姚,在余姚城某校习英文、算术。1901年,到杭州一教会学校习英文,后因**全体学生离校。1902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前身为求是学院),改名梦麟。1903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次年中秀才。1904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在急剧变动的大时代,在新与旧、中学与西学、维新与革命之间,他“尚未成熟的心灵”终于看清楚了“西化的潮流已经无法抗拒”。1908年他考取官费留美资格,留美近十年,成为杜威的学生,191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办《新教育》月刊。1923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27年8月至1930年7月,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29年5月至1930年6月兼任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商科)校长(建国后改名杭州商业学校,即现在的浙江工商大学)。还先后担任过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北京大学校长、行政院秘书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
三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父亲是胡传,字铁花,官至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母亲冯顺弟。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四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
汤用彤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1949年5月至1951年9月,曾任北大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汤用彤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外国语文,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用科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佛教从印
度传入到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互关系;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佛教各个学派、宗派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及其原委。他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的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的论著、著名僧人的生平、宗派与学派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作了谨严的考证和解释。由于他对佛教有系统的研究,因而对印度哲学发展过程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他在《印度哲学史略》中采录了中国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其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
已出版的著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包括《魏晋玄学论稿》、《往日杂稿》、《康复札记》等)、《印度哲学史略》等。
五 马寅初(1882—1982),回族人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嵊县浦口镇。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选学矿冶专业。1906年赴美国留学, 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后在北洋政府财政部当职员、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马寅初任上海商科大学第一任教务主任,为此后的上海财经大学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1927年到浙江财务学校任教并任浙江省省府委员。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1929年后, 出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南京中央大学、陆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8年初,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1940年12月6日被蒋介石逮捕。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1年3月29日,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主要著作有:《通货新论》《战时经济论文集》《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中国国外汇兑》《中国银行论》《中国关税问题》《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新人口论(重版)》《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等。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
早在50年代初,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认为1953~1957年,中国人口很可能已超过1953年人口普查得出的年增殖率为20‰的结果。如果按1953年统计的20‰的增殖率估算, “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 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①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②搞社会主义,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工业,搞农业电气化、机械化,然而,为安排好多人就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农业搞低效率劳动,实际上是拖住了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③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轻工业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就不能进口很多的重工业成套设备,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④全国人均不到3亩耕地,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又做不到,“就粮食而论, 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把人口增长纳入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六 陆平(1914-2002),男,原名刘志贤,又名卢荻,吉林长春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教育系学习。1957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同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学党委第一书记。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兼任校长。
七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1902年8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今属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周文伯是清朝秀才。母亲冯瑛生有一子三女,周培源排行第二。
1919年,他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学习期间,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表了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受到当时数学教授郑之蕃的赞许。
1924年,他由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同年秋天,由於他成绩优秀,被清华学校派送去美国继续完成大学课程,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二年级学习。周培源於1926年春、夏两季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27年,周培源入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继续攻读研究生。他先从师贝德曼,後改从E.T.贝尔做相对论方面的研究,次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并获得最高荣誉奖(Summa cum laude)。
1928年秋,他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在W.K.海森伯(Heisenberg)教授领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
1929年,又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在S.泡利(Pauli)教授领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同年回国,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以下简称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其时年仅27岁,而後又先後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2年,周培源与王蒂澄女士结婚,生有四个女儿。王蒂澄退休前,一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书。
1936年至1937年,根据清华大学休假规定,周培源再赴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其间他参加了爱因斯坦(Einstein)教授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国内急需科技人员,周培源一家刚入境,就收到移民局的正式邀请,给予全家永久居留权,周培源对此一笑了之。
1937年,他假满回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7月底,平津沦陷;8月,侵华日军开进了清华园。周培源受校长梅贻奇之托,安排学校南迁,曾先後任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在这期间,他抱著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毅然转向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
1943年至1946年,周培源再次利用休假赴美国。他先在加利福尼亚理
工学院从事湍流理论研究,随後参加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
1945年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鱼雷空投入水研究组的大部分人员被美国海军部留用,成立海军军工试验站,周培源也被应邀留下。由於该试验站是美国政府的研究机构,应聘人员要有美国国籍。当时,周培源明确提出:不做美国公民,只担任临时性职务;次年即离美代表中国学术团体去欧洲参加国际会议。在美国有关方面接受了上述这些条件後,他在美国继续工作不到一年,於1946年7月离职去欧洲参加牛顿诞生300周年纪念会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他还参加了在法国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并被这次大会以及会後新成立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选为理事。
1946年10月,周培源由欧洲重返美国,并於1947年2月与夫人携三个女儿全家返回上海。1947年4月回到北平(今北京),继续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培源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
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九三学社主席,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第三、四届政协常委,第五、六、七届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注:在九三学社七届三中全会上,会议接受许德珩辞去主席职务的请求,一致推举周培源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80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
1981年因年事已高,周培源主动辞去了校长职务。
周培源教授还是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最早的委员之一,是亚洲流体力学大会的发起人之一,还是以反对核战争和核武器为目的PUGWASH(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的理事。
八 张龙翔(1981.5-1984.3)[3],教授,生物化学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回国。曾任重庆桐油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专于生物化学,从事致癌芳香烃代谢作用、结核菌脂质、葡萄糖脂肪酸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撰有《猪胰蛋白酶自溶后活性产物的亲和层析分离和动力学性质》、《大熊猫及几种哺乳动物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的一级结构比较研究》等论文,与他人主编《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
1916年3月19日 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
1930年 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学习。
1933年 高中毕业,升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4年 插班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1937年毕业。
1938年 考入岭南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
1939年 应聘到昆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同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能成行。
1940年 改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从事致癌多环芳烃代谢作用的研究。
1942年 获博士学位后,去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在著名生物有机化学家安德森(R.J.Anderson)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行结核杆菌脂质化学的研究。
1944年 应聘到重庆桐油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6年 受聘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
1950年 任北京大学代秘书长等。
九 丁石孙 男,汉族,1927年9月生,江苏镇江人,民盟成员、中共党员,1950年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大学学历,教授。
1944年至1947年上海大同大学学习。1948年至1950年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至1952年清华大学数学系助教。1952年至1984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助教、讲师、教授,数学系副主任、主任。1984年至1988年北京大学校长、教授。1988年至1989年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校长、教授。1989年至1996年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评审组副组长。1996年至1998年民盟中央主席。199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理事会会长。2003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十 吴树青,经济学家兼教育家,教授。江苏江阴人。经济学家。1989年8月至1996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1932年生,江阴顾山人。3岁随母到常熟生活、读书,高中就读于上海中学。1949年8月参加革命,被选送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分配至浙江桐乡县委工作。1952年被选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毕业留校任经济学助教,致力经济学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1984年评为教授。1985年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1987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89年8月起任北京大学校长。1996年8月离任。在北大主政7年间,他按中央要求把科研开发和市场开拓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扶持高新科技项目“北大方正”,拆北大南围墙建成“中关村”现代化电子街,为创建中国硅谷提供了较好条件。同时设立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培养年轻人才,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不足100人扩展到600多人。并主持制订了北大面向21世纪的宏伟蓝图,从而为北大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打下坚实基础。
吴树青在担负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仍坚持经济学的研究,著作颇丰。1986年出版专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87年出版《模式——运行——调控》;1990年出版《吴树青选集》;1993年出版《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和《政治经济学》;1998年,他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其中,他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治经济学》,分别于1991年和1995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论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1994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论文奖。
十一 陈佳洱(1934—),上海人。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学家。
1934年10月1日出生,汉族,上海市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就读大连工学院(即大连理工大学),1954年毕业于长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1963-1966年曾为英国牛津大学和卢瑟福高能研究所访问学者,1982-1984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核物理实验室和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访问科学家。曾在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9年以来先后获美国加州门罗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拉夫博鲁大学等院校荣誉理学博士学位,并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特许会员(Chartered Physicist)、纽约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教授。陈佳洱曾当选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共产党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陈佳洱院士目前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陈佳洱长期从事加速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开拓发展我国的射频超导加速器、加速器超灵敏质谱计、射频四极场加速器、高压静电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众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关的应用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发表论文150余篇。
十二 许智宏,男,汉族,1942年10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65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2月入党,研究生学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2年10月至2003年0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云南大学学院简历
云南大学,原名东陆大学,简称云大,始建于1922年12月,是中国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并且是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院校和省部共建高校。学校本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毗邻翠湖公园,另有呈贡校区、洋浦校区、丽江旅游文化学院校区等校区。云南大学占地面积4551.84亩,其中校本部535.84亩,呈贡校区4016亩,公用校舍建筑面积81.4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4亿元。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业85个,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1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校以民族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边疆问题、以及东南亚和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文、史、哲、经、管、工、理、法、教育、医、农等学科较为齐全。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694人,研究生17019人。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云南省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相关文件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学校于2012年启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综合素质高,理论功底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能流利地使用一门外语”为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通过动态选拔、分段培养、国内外结合等途径,形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后备人才的支撑专业点。目前,学校共有7个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分别是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ACCA)、卓越国际商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金融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理财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鼓励学生一专多能,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学院师资结构合理坚持“高等教育”办学特征,围绕国新兴行业培养高等职业专业人才,高标准、高起点地对各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改进,力求达到理论教学依据于实践要求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2870人,专任教师1678人,其中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4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8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家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0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69人,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58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2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云南省教学团队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创新团队8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4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1个。
云南大学毕业证编号: 8107
1:1998年-2006年的学位证书采取全国统一编号,证书编号为12位数,前五位为学位授予单位代码;第六位为授予单位的级别,后四位为各校按授予人员排序的顺序号码。
2: 2006年后学位证书编号为16位。1 : 普通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证书编号调整为16位数:前五位为学位授予单位代码;第六位为授予学位的级别,博士为2,硕士为3,学士为4;第七至第十位为授予学位的年份。2 : 普通学士学位中的“双学位”和“第二学位”证书,分别在第十一位用一个汉语拼音字母“S”和“E”加以区别,其余与普通学士学位证书编号方式相同。总位数为16位。3 :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所获学位证书,在起始位置加“C”,与普通学士学位证书加以区分,其后续编号为16位数 , 成人学士学位证书第十一位为 9,普通学士学位证书第十一位可使用0至8中的任何数字,但不得使用数字9,证书其他位的编制规则相同。4 : 自考生所获学位证书,第十一位用汉语拼音字母“Z”标明,其余与成人学士学位相同。总位数为17位。5 : 专业学位证书编号位置印有汉语拼音缩写的“Z”字样,其后续编号改为16位数。
本文章由
(院)长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18:22xinyun 武汉科技大学简介
武汉科技大学位于武汉青山和平大道947#,是中国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教育厅直属,国家一类重点院校。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1995年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现任武汉科技大学校(院)长:孔建益。国际代码(毕业证编号):11915。
武汉科技大学历任校(院)长:
武汉科技大学历任校(院)长: 孔建益:刘光临:2001年-2007年;汪厚植 1997年6月—2001年;黎玉柱
遵义医学院简介
遵义医学院(ZunYi Medical college)是贵州省省属重点建设高等医学院校,一所以医学为主,文理渗透的多学科、多层次、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的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学院前身为大连医学院,创建于1947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本科医学院校。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经国务院决定,举校南迁至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1889—1990学,在校学生16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1484人(专科生210人),研究生20人,还有进修生、专业证书班学生等共100余人。学院校园本部和珠海校区共占土地面积827077.65㎡(1240.61亩),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37820㎡,学生宿舍总面积57424㎡,运动场地总面积58186.57㎡,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65万元,有多媒体教室67间,语音室9间,教学用计算机1312台。图书馆建筑总面积19110㎡,馆藏图书128.72万册(含电子图书59.38万册)有全日制在校生14000多人,遵义医学院开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公共事业管理、药物制剂、药品检验、眼耳鼻喉科学(五官科)、妇产科学、护理学、美容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法医学、信 息与计算科学、临床心理学、生物工程和英语等17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有药理学、生理学、生 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麻醉学、口腔临床医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17个硕士点45个学科招 收硕士研究生和开展同等学力授予硕士学位工作。
遵义医学院历任校长:
陈荣殿、李绍裘、余志豪-1998年,遵义医学院院长;黄燮南,1998年-2005年,遵义医学院院长;石京山,2005年-现任,遵义医学院院长
遵义医学院毕业证编号: 10661
毕业证书编号即为注册号,使用阿拉伯数字,统一规范为18位。(1)、普通、成人高等教育毕(结)业证书注册号由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按以下顺序编排:前5位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国标代码;第6位为办学类型代码;第7至10位为年份;第11至1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13位至17位为学校对毕(结)业证书编排的序号。2002年学历证书编号扩充至18位(但当年有部分高校仍使用17位)。(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注册号,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按以下顺序编排:第1位为办学类型代码;第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3、4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标代码;第5、6位为地(市)国标代码;第7、8位为县(区)国标代码;第9、10位为代码;第11位为上、下半年考试考次代码;第12至16位为准考证序号代码;第17位为校验代码。
(3)、办学类型代码:普通高等教育1;成人高等教育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6;网络教育为7。
(4)、培养层次代码:博士研究生01;硕士研究生02;第二学士学位04;本科05;专科(含高职)06。
发布时间:2014-05-18 浏览:6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更多
福州大学学校简介
福州大学(Fuzhou University,FZU),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61所试点高校之一[1],国家“2011计划”参与高校[2],福建省重点建设三所高水平大学之一[3],也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创建于1958年,主校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重点城市、福建省省会——福州市。在福建省厦门市和泉州市亦设有校区(厦门校区以美术学科为主,泉州校区以石油化工学科[4]为主),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在《武书连2014中国734所大学排行榜》中,福州大学综合排名全国第77位,福建第二位,获评三星级、中国知名大学[5],其中福州大学以校友捐赠2.70亿,位列全国大学第九位。
福州大学历任校长
现任校长;付贤智
福州大学专业设置
院系专业、截至2014年3月,学校设有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旗山校区--学生生活区远景、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州大学建筑学院、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州大学法学院、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福州大学软件学院、福州大学应用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福州大学海洋学院(筹)、福州大学体育教学部、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独立学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独立学院)等21个二级学院以及2个独立学院。
福州大学编号规则;10386
毕(结)业证书编号即为注册号,使用阿拉伯数字,统一规范为17位。
(一)普通、成人高等教育毕(结)业证书注册号由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按以下顺序编排:前5位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国标代码;第6位为办学类型代码;第7至10位为年份;第11至1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13位至17位为学校对毕(结)业证书编排的序号。2002年学历证书编号扩充至18位(但当年有部分高校仍使用17位)。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注册号,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按以下顺序编排:第1位为办学类型代码;第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第3、4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标代码;第5、6位为地(市)国标代码;第7、8位为县(区)国标代码;第9、10位为年度代码;第11位为上、下半年考试考次代码;第12至16位为准考证序号代码;第17位为校验代码。
(三)办学类型代码:普通高等教育1;成人高等教育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6;网络教育为7。
样本学位证样本
兰州交通大学学院的简介、地址与历史沿革
兰州交通大学(外文名: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 兰州交大(LZJTU);是我国第三所铁路高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西路88号。学校前沿是1958年由久负盛名的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部分系科分划组建而成的我国第三所铁路高校,时名兰州铁道学院,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兰州铁道学院改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学院学院设置及主要专业
兰州交通大学院系设置有;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研究生院、自动化与电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铁道技术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体育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铁道技术学院。设置有特色专业;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交通运输,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
【山大历任校长】推荐阅读:
西北大学历任校长07-15
历任清华大学校长09-16
香港中文大学历任校长01-25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历任校长06-24
山大行政管理学06-26
小老鼠亚历山大教案09-13
山大附中高一10月月考02-03
山大医学遗传学辅导教案06-08
山大网络教育管理学11-23
海关总署历任领导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