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论文范文(通用8篇)
1.管理学的学习和体会
专业非管理类的我,之前一直感觉管理学离我好远,而这学期的管理学课程让我感到管理学原来和我们的生活那么的息息相关,扩大了我的知识面,真的是生活处处有管理。每一个组织里都有不同的文化,小到一个宿舍集体里,如何在宿舍和宿友相处融洽,这里面也有着很多管理学理论,相处不好就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微博上就经常有爆出大学宿舍因矛盾引发命案,如何和宿友相处好,和全面认识自己就显得很重要了。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其背后都有自身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方法。
学习了管理学之后,认识到管理学果真是个伟大的学科,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综合了心理学,行为学,人际关系学等等,对个人、企业和政府在管理上有很大的帮助。特别那些管理方法很受用,5W2H法、PDCA法、SWOT分析法,在面对问题时应该怎样分析并解决。面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其发展上,顺应时代的改变做出不同的应对方案。管理者面对不同地区、宗教、学历层次的人时,与其的沟通、管理都有不同方式,多种方式与人相处。
2.学习和生活上的管理
步入大学生活后,你会发现相比高中,多了很多属于自己的空余时间,在高中,每分每秒都显得如此的宝贵,因为各自都有高考目标和老师布置的作业,引导你怎么做,而到了大学,身边的男生95%都是在游戏中度过,而女生则是看剧,似乎没了目标,就算有目标,在这样氛围中是很难投入去学习。还记得大一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来宿舍看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说让我们多走出宿舍,别在宿舍呆着。所以,时间管理在学习和生活上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管理课上老师也形象生动地讲解了这种方法,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而管理好自己的关键是管理好自己所拥有的时间,一天24小时应该怎样合理安排好。
简而言之,首先对时间要有充分的认识,时间就是金钱,磨练自己的时间感,制定周计划,月计划等。当你真正对时间有了管理,你的学习和生活才会有充实感,有标才不会迷茫。
3.社团活动中的管理学的应用
管理学来源于生活,终究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一个班集体,协会社团,分团委部门等,都里离不开管理。
简单的一个木桶原理,部门间的评优,需要部门每位干事的共同努力,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再简单不过了,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忽视遗忘。不值得定律反映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有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奋斗。比如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对专业课持着无所谓的态度,上课不听,想着反正以后不从事这行,不管以后的选择会怎样,学习的过程是锻炼你的思维能力,解决方法的逻辑思维;再如部门的工作等。再简单不过了。
1.不少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消极,不上课、不运动、不出去社交,而是宅在家里或宿舍,导致知识水平下降的同时身体素质也在下降。
2.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解题思路]
文章应开门见山,指出大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简单提及其危害。第二段分析导致生活方式消极的原因:生物钟颠倒,沉迷于网络游戏,饮食习惯不规律以及各种竞争的压力。同时分别给大学、父母和大学生给出建议。
[范文]
In recent years,many university students would like to stay at home or dormitory rather thanto attend compulsory courses,take exercises or join in social activities.This kind of unhealthy lifestyle will do harm to their physical conditions to some extend,and reduce their scope of knowledge.
Unhealthy lifestyl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caused by their reversed biological clock,addic-tion to computer games,irregular dietary structure,all kinds of competition pressures,and so on.To improve this way of life,joined efforts are needed.As to universities,they should hold the idea"health comes first"and educate students to conscientiously observe the rules of discipline and study hard.Parents should cooperate with universities by creating comfortable atmosphere at home.Most importantly,university students themselves should form good habits and healthy interests,tak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positively and do exercises regularly.
(二) Character Education
1.学校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外,还应注重诸如孝顺、诚实等的品德培养;
2.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解题思路]
本题谈论的是学校教育,说明了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很难建成和谐的社会,由此引出需要加强道德教育。第二段要从几个方面说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防止学生变得自私、自利、自负、没有礼貌等等;教导学生对自己和祖国的将来负责。
[范文]
Normally school education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abilities to learn and think.But moreand more people realize that without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norms and ethics,we can hardly expect a society to be nice enough for leading a harmonious life.As a result,schools should attach more attention to develop students'character education,such as qualities of honesty and filial piety.
Character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society.It meets theneed of emphasizing and developing the students'all-round qualities.In the long run,it protects students from being selfish,indifferent,conceited as well as impolite in their daily lives.What's more,it teaches students how to learn efficiently,how to live colourfully,how to do things seriously,for their own future,and also for the future of their motherland.
(三) Does Knowledge Change Fate?
1.“知识改变命运”曾是无数寒门子弟奋斗的动力所在,可如今现实却是:不仅知识难以改变命运,穷孩子能接触到知识的机会也在减少。
2.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且应采取什么措施阻止这种现象?
[解题思路]
文章由习语“知识改变命运”引出话题,指出当今社会现实——知识无法改变命运。文章第二段分析该现象的危害:加剧穷富差距和不公平;导致“潜在的”人才流失;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最后一段分别给政府、学校提出建议,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
[范文]
Large number of children from poor families once held the belief"Knowledge can changefate"and thought that hardworking could reward them——As one sows,so will one reap.But now the true fact is that not only knowledge can't change fate,but also the chances for poor ones to gain knowledge have decreased.
This phenomenon brings more harm than good to society.First,it makes the rich-poor divideever widening,and sense of injustice ever deepening.Second,it may let many real potential genius go away.Third,it runs against the repeated call for building a people-oriented,harmonious society.
Therefore it needs to take urgent measures.On the part of government,it should increase itsinvestments on education and urge al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make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enrolling poor students.A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y should establish completed systems for scholarship and fellowship in order to assist poor students.
(四) Indirect Employment
1.工作难找,大学生流行“曲线就业”,通过实习或做一些杂活积累社会经验。
2.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解题思路]
文章第一段应指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随之出现“曲线就业”。文章第二段开门见山,说明自己的观点——赞成这种做法,然后一一列出了好处:第一,缓解就业压力,获取新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第二,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兴趣所在;第三,锻炼学生的社会技能和个性。
[范文]
Confronting the more and mor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university graduates have triedindirect employment for finding ways out.Instead of getting good jobs,they try to gain social experience by doing internships or taking in some social activities.
I am completely in favor of taking indirect employment.Firstly,it can not only relieve em-ployment pressure,but also let students gain new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which can't be gotten from books.Secondly,it benefits students a lot since it helps them to realize clearly what their real potentials are,and in which kind of jobs they really show interests.Last but not the least,it improves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 skills,qualifications and personal qualities,which ar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ir future jobs.
(五) Who Should Pay the University's Tuition?
1.大学学费不断上涨,有人认为大学学费应由学生自己赚取,有人认为应由父母供给。
2.作为大学生,谈谈你自己的观点,并给出理由。
[解题思路]
文章第一段就应指出关于谁支付大学学费的不同意见。第二段说明自己的观点——希望父母和孩子共同承担学费,这样有助于减轻家庭负担,学生也有机会通过社会实践获取更多社会经验。
[范文]
Universit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 person's career since it offers people moreopportunities.With the rising of university's tuition,hot discussions have arisen about who should pay the university's tuition.Some say students should pay fees by themselves as they pay for their own life.Some think that tuition fees should be paid by their parents because that amount of money is beyond students'ability.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目标确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学府专门学习母语的课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国人使用母语的能力,提高个人的文学、文化修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无论是对于个人、集体,还是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却遭受了社会的冷落。查询相关高等教育研究的杂志和百度搜索,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失语”、“失宠”、“尴尬”、“边缘”等字眼刺激人们的眼睛并充斥着国人的大脑。大学语文课程为什么会这样?
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被定位为基础性公共课,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地位和作用受不到足够重视,与大学英语的地位相比,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不容乐观。
一、我国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上得不到重视
大学语文课时少,多数学校的周课时为2课时,而大学英语每周多达6个课时,部分学校将大学语文作为选修课甚至取消大学语文。高校教学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学生的人文素养日渐下降,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多而乱
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间,出版和发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约有350多种教材,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使很多高校老师不知道从何下手。教材的内容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老师使用起来觉得很吃力,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了。学生普遍反映许多文选与高中课文重复,老师上课大多数口头讲解,极少和学生互动交流,没有趣味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下降了。
目前,大学语文还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地位:高校教育体系当中的“边缘化课程”。有不少学者,从理论上提出了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中的核心体系,必须引起重视,但在现实中,大学语文的实际地位与理论上所提相悖。大学语文在教学中可有可无,被专业课、英语课排挤。追根究底,主要是由实用性、技术性,还有市场需求量导致大学语文的重视度变弱,学校为了能适应市场需求,把重心转移到这类专业和科目上,导致大学语文因此而受到冷落。南开大学教授、教育部中文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说:“语文水平下降是公众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后的工作来说,语文的素养和能力不可须臾离之。”
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自从21世纪以来,很多课程研究者,如杜威、泰勒、塔巴等人都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逐步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观点,得到大部分的人认同,比如生活需要、工作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弘扬中华文化需要、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等等。
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确定的原因和必要性
(一)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传授语言和文学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传播和推广中华优秀文化。大学语文课程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接近完成但又不成熟的时期。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确立必须多方面了解大学生的语文水平,根据他们的专业、性格特征、男女的差异以及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或者课外活动等方面来判断什么样的语文教学适合他们。
(二)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大学生是社会的成员之一,即将迈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学校教育是一个关键,能使学生慢慢适应社会生活。大学生在完成大学学业之后,必然要走向社会,面对现实和不可预知的未来。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我们既要了解社会对大学生语文知识和水平的要求,又要知道社会对合格大学毕业生规格的要求,惟有如此,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活的主体。
(三)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语文作为人类传播先进文化的工具,从牙牙学语起便形影不离,生活时时刻刻都在说语文、学习语文,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学语文承载着中华56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和情感,是传播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重要的方式;有利于培养人的美好情感,提高人的自身素养,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难以相比的。
同时,确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还要紧密结合大学语文学科的发展实际。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知识结构的独特性、内容构成特殊性、发展趋势不稳定性等。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从总体上了解大学语文的知识结构、内容体系,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科的功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
基于以上分析,语文教育是民族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脏,是整个国民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育是民族母语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大学生实现“精神成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大学期间,各高校开设并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项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的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1] 吴炫.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徐中玉先生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5(12).
[2] 肖绪才.对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思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05).
[3] 任杏莉,李中合.谈谈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个问题[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4] 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J].教育研究,2002(03).
[5] 李君.大学语文教材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05).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701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 1.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
2.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
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肖前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 2.肖前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
010102中国哲学 701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 1.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
2.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
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肖前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 2.肖前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7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进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蒋学模《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802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1.庄福龄《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徐志宏、秦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吴树青《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03050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7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进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蒋学模《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802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1.庄福龄《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徐志宏、秦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吴树青《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7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进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蒋学模《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802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1.庄福龄《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徐志宏、秦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吴树青《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7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进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蒋学模《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803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1.庄福龄《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徐志宏、秦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吴树青《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002经济管理学院
020101政治经济学 304数学四 参照国家统考数学四相关教材
80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高鸿业、吴易凤《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段进朋《微观经济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段进朋《宏观经济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003刑事法学院
030101法学理论 703民法、刑法、民诉 参照其它专业相关课程书目或司法部规划教材或相关版本教材
805法理学、西方法律思想史 1.严存生《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葛洪义《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严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 030102法律史 704法理、宪法、刑法 参照其它专业相关课程书目或司法部规划教材或相关版本教材
806中国法律史、外国法律史 1.张晋藩《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8年版
2.陈涛《中国法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何勤华《外国法制史》(九五规划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林榕年《外国法制史新编》群众出版社1993年版或新修订版 5.近年出版的有关专著和论文
030104刑法学 705法理、宪法、民法 参照其它专业相关课程书目或司法部规划教材或相关版本教材
807刑法、刑诉 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 2.贾宇《刑法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3.近年出版的其他版本教材、相关专著和论文 4.刑诉参照刑诉法学参考教材
030106诉讼法学(刑事)707宪法、法理、中法史 参照其它专业相关课程书目或司法部规划教材或相关版本教材
807刑法、刑诉 1.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杨旺年《刑事诉讼法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3.卞建林《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004民商法学院
030105民商法学 708法理、宪法、民诉 参照其它专业相关课程书目及司法部规划教材或相关版本教材
808民法总论、商法总论 1.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韩松《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彭万林《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范健《商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高在敏《商法》法律出版社
030106诉讼法学(民事)707宪法、法理、中法史 参照其它专业相关课程书目或司法部规划教材或相关版本教材
810民事诉讼法学、民法总论 1.吴明童《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 2.董少谋《中国民事诉讼法》厦门大学出版社
3.董少谋《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07年8月版 4.江伟《民事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韩松《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005经济法学院
030107经济法学 709法理、民法、行政法 参照其它专业相关课程书目或司法部规划教材或相关版本教材
811经济法(经济法基本理论、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商法总论 1.李昌麒《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李昌麒、刘瑞复《经济法》法律出版社 3.范健《商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高在敏《商法》法律出版社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710法理、行政法、民诉 参照其它专业相关课程书目或司法部规划教材或相关版本教材
812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学、经济法(经济法基本理论、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1.窦玉珍、马燕《环境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吕忠梅《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版
3.张梓太《自然资源法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戚道孟《自然资源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5.李昌麒《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6.李昌麒、刘瑞复《经济法》法律出版社
006行政法学院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 711法理、民法、民诉 参照其它专业相关课程书目或司法部规划教材或相关版本教材
706刑法、行政法、国际公法 参照其它专业相关课程书目或司法部规划教材或相关版本教材
813宪法学、行政法学 1.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2.王周户《行政法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教材《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司法部规划教材或相关版本教材
6.董和平《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董和平《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09宪法学、法理学 1.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教材《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司法部规划教材或相关版本教材 4.董和平《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董和平《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严存生《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葛洪义《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030110军事法学 712法理、刑法、国际公法 参照其它专业 相关课程书目或司法部规划教材或相关版本教材
814行政法学、军事法学 1.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年版 2.王周户《行政法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薛刚凌、周健《军事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刑法学、国际公法、刑事诉讼法学参照刑法专业、国际法专业、诉讼法专业相关教材 007国际法学院
030109国际法学 713法理、刑法、民法 参照其它专业相关课程书目或司法部规划教材或相关版本教材
815国际公法、国际私法、1.梁西《国际法》(修订版)武汉大 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韩德培《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08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030201政治学理论 714政治学原理(包含政治学研究方法)
1、王楷模等《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版
2、【美】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华夏出版社2001版
816中国政治制度思想与西方政治思想
1、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刘健清《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
120401行政管理 715管理学原理(100分)、西方行政学说 史(50分)1.张康之、李传军《一般管理学原理》(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17政治学概论(100分)、组织行为学(50分)1.王楷模、田正利、张师伟《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张德、吴志明《组织行为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09公安学院
030106诉讼法学 704法理、宪法、刑法 参照其它专业相关课程书目或司法部规划教材或相关版本教材
818警察法学、侦查学 1.惠生武《警察法论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陈晋胜《警察法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3.杨殿升《刑事侦查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4.杨宗辉、王均平《侦查学》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5.彭文《刑事侦查学教程》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010新闻传播学院
050301新闻学 716新闻传播理论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20中外新闻史 1.郑超然、程曼丽《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方汉奇《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11法律硕士教育中心
398刑法、民法 030180法律硕士 曾宪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考试大纲暨考试指南》人民大学出版社
WFS-601面包电话制作
二. 主要内容
1、分析面包电话机的功能,了解面包电话机的构造
2、完成面包电话机的焊接,要求焊点符合焊接要求。电话要实现接听与呼叫以及来电铃响的功能
3、用protel软件完成面包电话机印制电路板的制作
三. 具体要求
1、学会分析电路原理图,学会绘制Protel原理图,学会一种实用电子器件的安装与调试。
2、在设计期间,认真查阅所需资料,按照所查资料以及面包电话机的电路板以及电路图,并且利用protel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电路图,PCB板的仿真,最终实现课程设计的任务。
3、在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所完成的题目进行现场检查,进行综合评定。
四.进度安排
查阅资料,分析面包电话机的电路原理 一天 元器件筛选,熟悉整个面包电话机的构造与功能 一天 焊接面包电话机 一天 面包电话机组装、功能调试 一天
整理设计资料,绘制面包电话机原理图和印制板PCB图并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一天
五.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无故旷课一次,平时成绩减半;无故旷课两次平时成绩为0分,无故旷课三次总成绩为0分。迟到20分钟按旷课处理。
2、设计成绩:按照实际的焊接过程、焊点质量以及最终的调试结果给出相应的成绩。
3、设计报告成绩:按照提交报告的质量给出相应的成绩。
WFS-601面包电话制作
目录
正文:要求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器材准备(包括课题意义,元件清单等)2.元器件辨别
3.WFS-601面包电话的原理(分振铃和手柄板两部分,详细介绍各部分的功能),尤其是各个芯片)
4.电路板焊接(简要介绍手工焊接的要点并附上自己焊接电路板的图片)5.电话机安装(介绍安装步骤并附图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为导向,坚持教育创新,通过对课堂实施质量的评价,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规范我校课程实施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课程实施评价的目标
1、以国家课程标准对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要求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要求。
2、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养,使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4、注重评价的可信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关注教师的起点,体现出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尊重客观事实,切忌主观武断;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及时回馈评价信息,允许教师有不同意见。
三、学校课程实施评价的内容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分为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方式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具体要求是:
1、紧扣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体现《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
2、有效地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调控与优化,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4、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学到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四、学校课程实施评价的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评价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发展性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综合素质,关注教师个体的差异,通过教师的自评及同事、教学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多渠道收集体现教师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实证和数据,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促进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和完善。
1、自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是否科学、有序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等。自评应注意教学个性(风格)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特别要突出帮助学生构建“三案六模块”的新型学习方式的方法与反思。
2、互评。听课的同事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方式及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3、他评。教学管理者、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包括教学能否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哪些收获,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
五、学校课程实施评价结果及运用
1、新课程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分为A、B、C、D四个等级。A等:优秀;
B等:良好;C等:一般;D等:不合格。
2、新课程实施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它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过程,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及发展的多样性,并根据评价的结果进行回馈,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这一理念出发,评价中应鼓励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评价的结果主要用来进行纵向比较,让教师看到自己发展变化和成长进步的轨迹。
3、评价结果除了提供给教师本人参考外,也可作为教师业绩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由学校教师评价工作小组核定后,进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作为职称评定、晋级和评先、评优的参考。
新的学期,新的理念,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坚信,只要有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踏实地推进“三案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就一定会推进我校课程实施的发展,全面提高我校的课程实施质量。
金山中心小学课程实施评价表
班级:学科:
教学内容:任课教师:
项目
评价内容
权重
得分
总分
教学
目标
15%
1.知识与技能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与“学”过程,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
行为
35%
4.教学过程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生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展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的调控和学习效果。
10%
5.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科学、有序地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0%
6.教学手段根据实际需要,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其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适当拓展并利用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益。
5%
7.教学基本功教学语言准确、规范,教态亲切自然,灵活运用教材,应变能力强;板书设计合理,书写工整美观。
10%
学习
方式
30%
8.自主性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10%
9.合作性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有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组织形式,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合作,在合作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10%
10.探究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或与同伴合作,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去发现、探究学习问题,并在发现、探究中培植质疑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
教学
效果
20%
11.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6%
12.学习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互动效果好。
6%
13.综合发展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基本技能得到提高,思想情操得到陶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8%
总评
总分合计:评分等级:评 分 人:日期:年月日 附: 分数与等级的比照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必要性
1 课程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1.1 体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要求
如今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 不仅中小学生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就是经历完高考的大学生也必须不断强调全面发展。因为他们大学生正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是祖国建设工程的中流砥柱。这对普通高校的教育改革具有先进的要求, 也具有方向性意义。普通高校教育改革工作要求其薄弱环节也就是体育工作环节能作出相应调整, 以适应全面素质发展的当下, 由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向健康、保健、娱乐的统一性综合体育教学转变。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全面、合理可取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式方法体系、课程教材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等, 是应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
1.2 社会舆论的渲染
现金运动早已成为一种时尚。对于外国那种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崇拜和追捧, 人们已经充分重视起来健康。不仅强调小家庭、孩子们老人们、成年人的饮食健康情况, 人们也愈益加强运动。中小学生体育课的比重加大, 成年人也加强跑步锻炼, 连大妈们的广场舞也成为全国性的热门运动, 甚至在全球都有名气。大学的体育课不仅是学生期间的运动, 更是终身体育。这种体育意识早已扎根于国民心间的。再加上媒体的造势, 综艺节目甚至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宣传造势, 都把运动这一意识深深灌注于青年人的脑中, 在这种大的氛围下, 大学生就更主动地加入运动, 因为这是一种时尚。比如跑男节目就呼吁运动, 还有新浪微博软件、小米计步器等在为全面运动加分。而且国家也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这是国家贯彻2007年中央7号文件、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 为进行高校体育体系研究打开了现实之门, 提供了动力。
1.3 文献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使普通高校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构建出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
1.4 学生主体的体质和兴趣需求
如今的电子科技十分发达, 网络成瘾是自20世纪90年代就一直被社会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 但从未消退过。现今微博、微信的存在更是让社会专家头疼 (发愁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难题) , 让学生族、工作族、家庭妇女族脖子疼 (长期勾头看手机, 刷屏导致) 。更不用说环境污染等对人类健康的侵蚀了。所以人类健康对运动的需求是空前的, 那么学生的身体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刻不容缓的。大学生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是具有空前的需求和要求的, 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日益具有主体性和主动性, 他们是具有强烈个性化的“新新人类”, 对体育有着自己的兴趣品位和独特见解, 早就不厌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了, 这对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时代性的挑战, 意味着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运动时尚风下, 马甲线已经成为美的标志, 运动已经是爱美的大学生首选“套餐”, 体育课已经不再是必逃的课, 而是怀揣着美好理想的目的地。这就要求学校应扩大学生的强烈需求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来真正实现体育的目标。时代已经发生变化, 体育课程体系也早已应该紧跟潮流了。“适者生存”这是社会规律, 高校这个聚集了世界上最活跃最时尚最年轻的群体校园, 更应该引领潮流, 开创更好的时尚。
2 课程体系研究的内容
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当前体育发展的形势和前景, 抓住机遇、趁势而上、紧跟体育的走势, 大力推进体育的发展, 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除此之外还得更加深刻地分析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内外部矛盾, 握住教育改革的战略重心, 稳扎稳打, 构筑面向21世纪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
2.1 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就是体育应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化作人行动的目标, 即:健康目标、运动目标和行为目标。
健康目标: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的目标。体育应该满足人的身体健康, 这是最基本的目标。体育要求经过体育运动教学之后, 学生的身体组成部分及其匀称性要有所进步, 应该接近较理想的标准和要求, 也就是说身体形态要匀称, 身材应该变瘦壮;身体技能方面应该发展学生的有氧代谢能力、增强心肺功能及心血管系统技能等, 让学生变得更加强壮更加健康, 提高免疫力。没病的强身预防疾病, 有病的能健体减轻疾病。除了身体健康, 还需要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 学生要意识到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和积极作用, 能掌握调控情绪的技能, 能锻炼出更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具有更阳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更强的心理素质。
2.2 内容体系
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应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的, 必须朝着系统化和科学性的方向发展, 既要体现出大学教育功能的综合性, 最终还得本着学生至上的核心要求, 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综合水平。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首先要从根本上扭转单一的体育课堂教学及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陈旧内容体系, 而要建立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育体育能力、养成终身运动习惯为中心的新内容体系,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方式方法, 以便于他们终身运动健身强体。
2.3 课程教材体系
课程教材的建设是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抛弃学校体育阶段性教学的狭隘思想, 而应把大学体育的健康素质教育目光拉长到学生毕业后的终身健康需求上, 以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端正学生运动方式方法、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和体育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升华、培养学生终身教育的意识作为新的教材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素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4 方式方法体系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单一的体育课堂教学及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模式, 必须从方式方法上予以改变, 把课内教育与指导体系、课外教育与自助体系以及体质健康监测与干预体系相结合, 形成一个整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为社会塑造出更多更强的建设者。
2.5 管理体系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还有一个部分就是管理体系, 包括三个分支系统, 即教师教学管理系统、体育课程管理支撑系统和学生体育档案管理系统。三个分支系统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 有机统一, 共同为大学体育学院服务。因此, 必须要充分利用、及时更新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科技手段, 健全管理制度, 实现科学、系统、规范、先进、现代化的大学体育课程管理体系。
3 结语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方式方法体系、管理体系等, 它们应该有机结合, 贯穿于整个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能够有效推动运动的风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地身心发展健全的建设主力军, 为国家培养出更好更强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正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7) :70-72.
【关键词】美国大学 课程 大纲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2009年7月,我们一行五人在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UNL)做短期访问学者,和该校的领导和专家座谈,观摩该校任课教师的课程。UNL成立于1869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型的世界一流综合型大学,在全美综合排名第86位,在公立学校中排名第40位,是60所北美顶尖研究型大学联盟(AAU)成员之一(美国公认的名校标准是看该校是否属于AAU),也是美国西部第一个开始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2000年美国大学联盟(AAC&U)启动了名为“渴望超越---高等教育全民化视野下的素质教育”。 UNL是被AAC&U选中参与改革试点的16所大学之一。经过长达9年的改革探索,UNL于2009年正式启动了以“目的性”(internationality)和“透明化”(transparency)为指针的新一轮教学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构建“以成才进步为核心的教育”,强调“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产品。”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目的性”和“透明化”,即学生和教师都要明确为什么要开设这些课程,开设这些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什么作用,怎样才能学好这些课程。因为我们在该校的这个时间段正好是暑期第二个为期五周的学期的开始,所以我们能观摩到开学的第一、二次上课。每到一个新的任课老师的课堂,我们都领到了十多页纸的课程大纲,其内容之翔实丰富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 课程大纲的基本内容
1.1 课程名称和教师信息
这一栏目的内容包括:专业名称,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上课学期,上课时间,教师姓名、办公地点和答疑时间、电话以及电子邮件地址。
1.2 课程描述和教学目标
这是什么样的一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当学到什么。比如说“写作与群体”这门课要分头讲述这门课有关写作的教学目标、写作过程、同伴的反应、修改与反思,团体的概念、在团体中进行研究以及通过阅读文献资料理解所面对的团体。
1.3 教材及教辅材料
有没有指定的教材,教材的名称,要复印的资料,网页等。
1.4 课堂要求及课程要求
一般包括出勤要求,听课规范,学术诚实三个方面。
1.5 辅助工具及教学支持
一般包括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辅助中心(每个学院都有面向全校所有人员的学习辅导中心),以及对残障学生的特别关照。
1.6 作业及课程考核评分标准
作业的要求包括做什么样的作业,做几次,每一次作业在平时成绩中的分值,交作业的具体时间。课程考核的评分标准包括分值的标准、平时成绩和课程总成绩之间的关系、百分制和五分制之间的转换、课程考核中的重要警示和提示等。
1.7 课程实施计划
包括本课程几个教学模块的时间分配,每一次课上课的时间、教学内容、阅读内容和作业。
1.8 教学策略
这部分包括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两部分。
1.9 课程内容的关键词/核心词库
罗列出本课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和使用的重要概念、观点和方法。
1.10 与指定阅读书目相关的延伸阅读书目
2 课程大纲的特点
2.1 清晰翔实,明确具体
为了确保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UNL明确规定,在教师的课程大纲中必须要明确地写明以下三点内容:本门课程要实现的学习目标;简要描述本门课程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获取知识和技能方面提供了哪些机会;简要描述教师如何利用分层次作业来评价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我们手头拿到的三份课程大纲分别是“写作与群体”(A4打印纸14页),“非母语英语课程:教学与课程大纲”(A4打印纸9页),和“经典恐怖与科幻电影”(A4打印纸26页)。对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让学生第一次进入课堂就对这门课的内容、特点、要求有了清晰明确的了解;明白了该学什么,怎样学,可以从什么渠道找到对自己学好这门课有帮助的资料和手段;明确了作业有什么,作业的具体要求,做作业的方法和可以借助的辅助工具;明确了考核的内容、要求和手段;通过学习教学策略和关键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各项环节。学生在开课之初就对课程有了非常明确清晰的了解,避免了盲目,减轻了压力,指明了方向。
2.2 严格有度,操作性强
美国的大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即“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产品。”在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每一个个体学生在具体的每一门课程中的进步与提高,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团队协作,非常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比如说课程考核要求,Dr. Reeves用了整整三页纸对考试项目和其占总成绩的比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出勤和课堂参与 (20%),阅读及读书笔记(10%),推荐一篇与本课程相关的通俗文章 (10%),写一份教案(15%),以及课程核心问题探讨(45%)----这一部分又进一步细分为核心问题课堂讨论(20%)和核心问题论文报告(25%)。对每一项任务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子都有非常细致的描述。比如有关阅读及读书笔记这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本课程教材《实践中的多语言教学》的同时,应当做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目的是帮助你记录下你在阅读本书时的反应,所以你也没有必要归纳总结章节的要点和作者的观点。与此相反的是,你应当把你自己对这本书的反应记录下来。也可以对教材中你感到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两句话进行评说。交读书笔记的最后期限是7月27日。”这一段话清楚地表明了做读书笔记的要求、目的,以及怎样做好读书笔记。学生看了以后自然会一目了然。
再比如到课率的问题,如果班级人数较多,那么每次上课前老师都不断强调要学生别忘了签到;如果人数不多,那么在上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要点名;当然如果上课人数较少,老师每次做好到课记录即可。为强调准时到课,教师们都要求学生准点到课,如果晚到10分钟,即算一次迟到,两次迟到算一次缺课,早退一次算一次缺课,而且不论什么原因缺课都要记录在案,缺课六次课程不及格。
再比如怎样写课程论文的问题,Dr. Dixon用了整整两页纸讲课程论文的基本要求(每周一篇,每篇五页,打印成文,每周五上午上课前上交),内容(结合指定的阅读书目和下发的材料写出对每天观看的电影的反响,比如电影语言的运用,服装,道具,灯光,镜头转换等),教师的建议(每天写,每天写一页半;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个人感受),写作的格式要求(隔行;单页打印;至少写满五页),写作的格式要求(电影名称要下划线;电影名称、演职员名字等必须准确;语言规范(无拼写或语法错误,不得使用粗鄙低俗的语言)以及资料查找、网址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该做什么,怎样做,怎样才能算做好了。
2.3 宽严相济,注重过程
如何对课程进行考核,是教学理念的重要一环。通过这几份教案,我们可以看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如果学生能够重视学习过程的参与和提高,那么就会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自身的充实提高。正如Dr. Olson所指出的那样,要“按个人的进步来评定成绩”。对写作作业的评价也不是简单的A,B,C,D,F,而是对一篇文章批阅三次—初稿,修改稿,定稿,每一次评阅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评语。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在教师的许可下,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习的压力也不是很大,只要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完规定的作业就可以保证得到该课程通过所需要的学分,在考试前也没有必要去猜题和突击。
美国大学的课堂看似轻松,实际上课堂内容非常充实,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到课堂上来。比如,缺席课堂讨论或者在课堂讨论时对同学的发言不能做出高质量的反应,将被视为两次缺席。论文写作不得抄录,要学术诚实,要发表自己切身的感受和体会,而不是简单地总结人家的观点和论据。课后要主动和同学联系,搞好小组讨论,在课堂发言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哪些是自己的观点,哪些是小组某一个成员的观点。
3 教学的思考
3.1 基于“教学过程”的教学理念
大学的课到底怎么上,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让大学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怎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怎样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学生的基础不一样,禀赋有区别,如果我们只有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那么对那些起点低、基础较差的同学就不公平,也很难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那么为了解决这一点,就需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的提高,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结果。所以美国的大学一直强调“过程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教学过程”这一教学理念,强调的是怎样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有了这样一个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关注个体的成长与进步,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与提高,学生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和认知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对自己越来越有自信,也就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满足。
“教学过程”这一教学理念,要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在每一个具体环节的参与和提高,重视每一个知识点的实际运用。对学生的考核,要重在日常的学习,考核的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3.2 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学习主动性、学习自觉性的教学追求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即教会他们“怎样学习”。如果学生懂得了怎样学习,怎样利用现有的知识,怎样利用现代化的学习方法和手段,那么他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自觉性就会不断提高,那么他也就具备了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知识和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既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细致明确的要求并坚持持之以恒。在美国的课堂上,总是能看到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索。
3.3 重视信息输入、协作实践的教学过程
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为基础。所以在授课之前,教师就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写出自己的读书报告。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立论有依据,又可以与各种思想交锋,相互学习。所以在他们的课程大纲中,都对学生的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在“妇女与流行文化”的课程计划中,学生要在为期五周的一个学期内阅读八本书。
在现代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的今天,团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都离不开团队协作。即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以“个人主义”为价值观的国家,团队协作精神仍是极为重要的行为规范和模式。只有在一个团队中,或者是在为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这才是个人主义的核心内涵。所以在课程安排上教师安排了较多的集体讨论,课堂的论文宣讲,以及作业评阅过程中的伙伴修改等。这些活动强化了团队协作的观念,有助于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3.4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教学实践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无疑会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安排了较多的电影演播、电视剧欣赏、网络片段学习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讲到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三部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同名电影的片段,通过观看,学生对怎样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有了多样的视角和体验。
4 教学实践与运用
4.1 因材施教,重视个体的成长与进步
在教学中,一定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重视个体的成长与进步。这既是教学的目的,更是教学的手段。大学是一种生活,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大学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阶段。要帮助学生,使他们在校期间有所学,有所得。不能一味地拿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课程的考试成绩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考试,要把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联系起来综合考查。
4.2 严格要求,重视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更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明确了,学生就知道什么不可以做;要求具体了,学生就知道怎样才能做的更好;要求落实好了,也就解决了老师们普遍认为的学生难管的问题。具体到教学环节,就要进一步细化学生到课、听课、作业以及考试的方方面面。在每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利用第一次甚或是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把课程目的、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以及考核要点等向学生讲清楚,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考勤和记录,学期结束前要向学生公布做到考核有据。
4.3 有章可循,重视遵章守纪教育和社会人的成长
大学教育,既要教学生做事,更要教学生做人,也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学习成绩的好坏,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而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又取决于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学生要先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学会做事,学习也才能有长进和提高。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关爱弱势群体,认可多元文化,遵守社会公认的职业操守和规则。点点滴滴,汇成江海,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将是十分巨大的。
4.4 清晰明确,重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检查和考核
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在整个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有其重要的使命。教师应严格按大纲施训,完成大纲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对学生的考核,也一定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授课的内容,这样才能针对性强,达到考核的目的,促进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07.
[2] Rita C. Kean, Nancy D. Mitchell, David E. Wilson. Toward Intentionality and Transparency: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the Process of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eer Review, 2008, Vol.10, No.4.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推荐阅读:
大学课程学习总结范文10-06
大学英语课程评价范文12-09
大学课程论文12-28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11-24
哈佛大学课程07-12
中央财经大学课程01-23
大学近代史课程论文09-27
大学英语课程教案06-26
英国大学预科课程07-11
大学课程综合实践总结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