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精选8篇)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姓名: 小萌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2003年10月
健康状况: 良好
智障程度: 中度智障
自身发展状况:自理能力较强,可以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吃饭,独立上厕所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都发展良好;语言能力也较强,可以陈述简单的事情,可以重复复杂的口令;认知理解能力一般,喜欢模仿别人的对话,对人称转换不能理解。例如:个案在打了另一个小朋友小雨之后,老师对小雨说:“小萌不乖,小雨不要跟她玩。”个案小萌则拉过老师,阻止老师跟小雨玩,并说:“小萌不乖,小雨不要跟她玩。”
家庭及教养情况:父亲对其较溺爱,母亲对其要求较严格。个案与父亲关系较好,与母亲经常吵架、打架。
受教育情况:特教学校接受康复训练,已经有近三年的时间,从未进过正常幼儿园接受正常的教育。
个案的情绪很不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攻击性较强,会攻击同伴,也会攻击教师
个案的身高在班里是最高的,力气也最大,遇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往往靠“武力”解决,所以攻击同伴的事件经常发生。有时候教师在对其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时,个案也会因为不满而出手攻击教师。
(二)不服从命令,抗拒行为
个案可以说是全园最调皮的孩子了。每次去玩大型玩具“淘气宝”,就从来没有乖乖出来过,每次都是被教师强制领出来的。并且教师让个案去做的某件事情,有时她会拒绝去做。例如,在一次上精细课时,教师让其帮忙拿玩具,她拒绝去做,对教师的话也不理睬。
(三)不恰当的情绪发泄方式
个案在未满足需要时,就会流眼泪。流眼泪可以作为一种情绪疏导方式,但个案流眼泪的频率太多,且来的很突然,没有任何先兆。经过观察发现,个案是在不良情绪发生之前,以及挨批评之后,就会有这样的反应,本以为她是因为内心委屈,但事实是如果对其干预,她的不良情绪会即刻发生。二。,接受治疗,帮助的内容(一)坚持正面引导与制度相结合
由于智障儿童发展水平和自我意识水平低,内抑制和言语调节功能较差,他们很难理解和形成道德信念,不易自觉地用道德准则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教师必须按道德准则标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培养学生文明礼貌时,可利用语文课与班会课及思品课,通过直观生动的办法,训练他们会用常用礼貌用语。
智障儿童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的,在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要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反复的强化训练,同时也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如:课堂常规,卫生清扫,生活自理,检查评比等,通过加强管理,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智障儿童生活能力弱,缺乏最起码的劳动技能。具体表现在衣服穿不好,扣子扣不好,穿鞋左右不分;要他们扫地,就东扫一下,西扫一下,灰尘满天飞,越扫越脏;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削铅笔,一支铅笔用不了两三天就用完了。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小对智障儿童进行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利用自理课,教师不仅要具体指导智障儿童的自理知识,同时还要定期举行一些自理能力方面的比赛。如:穿衣比赛、系鞋带比赛、洗脸比赛等,并给予优胜者以物质奖励,经过反复强化练习,他们形成了自理习惯。再如,卫生清扫的习惯是以量化管理,采用鼓励和奖励的办法强化。他们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每日一次卫生清扫,班主任做到每日都对他们评比,表现好的同学贴一朵小红花鼓励,班主任每周一次总结表彰,发放奖品(食物或具体物品),经过一年的反复强化练习,班内十名智障儿童不但养成了卫生清扫的习惯,而且也掌握了卫生清扫的劳动技能,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针对智障儿童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
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功能的发育缺陷,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养成了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不良习惯。因此,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应采取不同的矫正方法。
三. 参与健全儿童学习的内容及程度
1、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刚到一个新环境里面,孩子对环境的变化,以及周围人的改变,都要重新的来适应,还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前几天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强迫孩子做什么,让孩子做什么,就让孩子在教室里面自己自由的活动,让孩子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让孩子喜欢新环境的变化。同时让孩子多接触接触身边的人,能够让孩子尽快的适应这样的环境,尽快的进入到状态之中。
2、配合意识的建立
孩子慢慢的适应新环境之后,就要做孩子的配合意识了。孩子只有配合了才能够更好的学习下面的知识。也只要孩子的配合意识建立起来了,才有下面的内容。若是孩子连最基本的配合意识都没有,那么一切就等于是空谈。就如良友来说吧!良友现在的重点就在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内容上面建立孩子的配合意识。让良友仍垃圾的时候,良友也知道是让他干什么的,也明白老师所说的意思是什么,可是就是不去执行,不主动去做,这个时候我们要做是什么?是替孩子把垃圾给扔了,还是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感到无奈,而不知道怎么样的来做呢?其实这个时候就是锻炼孩子的配合意识的时候,给孩子发出指令后,要在孩子第二次5秒中之后没有执行时,及时的去辅助孩子完成相应的内容。(即便是手把手的辅助也要让孩子来做)这是停止令做事的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配合意识就能够慢慢的建立起来了。
3、注意力的要求要、常规意识贯穿始终
在学习每一项内容之前,我们要想一想孩子在学习这一项内容时我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我要做到的是什么?很多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顾此失彼,这一点对孩子的要求做到了,那一点缺没有做好。总是感觉孩子各个方面进步都挺大的,可是总觉得孩子又缺少了是似的。这少了的什么就是孩子的常规,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各个方面的能力虽然都提高了,可是我们要注意了。若是孩子与你说话的时候不看你,孩子没有秩序,没有常规那么我们缺少的这一点可就太大了啊!四. 教育教学的方式
充分理解
为其正确定位
新课程要求我们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把关注每一个学生落到实处,从而 “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
黑格尔的评语竟是:“此学生学力中等,不擅长哲学。”这些例子深深地警示我们:“学校的学生如同庭院里的小树,即使是无大希望者也可能在某时某地开花结果。”重要的我们教师不要过早地给孩子贴上“你不行”的标签,哪怕是对这些智力低下的学生。
尊重学生
放大其优点
“尊人者,人尊之”,智障儿童被人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学习上的困难。可是过分追求学生的分数,使得多数教师觉得智障儿童一无是处,其实这是一种偏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好孩子的欲望,教育就应该让他们找到“我是好孩子”或“我是好人”的感觉,智障儿童也不例外。
隐藏责备
培养习惯
“习惯成自然”,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学习者终身收益。智障儿童大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懒散,时常出现与教师对抗的情绪,导致学习颓废。然而,坏毛病并非一日养成,其改正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巧妙的引导。否则,老生常谈式的说教非但不会真正触动学生,反而会使其厌烦。
智障儿童和其他的孩子是平等的,关键是教师对待他们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苛求,用爱点燃他们自尊的火种,使智障儿童在醒悟、感动中自觉要求进步,最终走上自信、成功的道路。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在学习任何的内容时都要严格的要求孩子与他人能够对视,要与他人有眼神的交流。不仅要有对视,有交流。还能够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流。
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样的对于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的啊!这个环境里面,这个时候,我们的孩子该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些都是规矩,这些也都是常规。这些都是必须贯穿始终来要求孩子的啊!一个良好的习惯是慢慢的建立起来的,在我们的训练,学习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的细节是要我们把握的。我们的脑子里面要有一条清晰的“线”,让这一条“线”引领这我们前进。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也许会摩挲着前进,前进中改善。让我们的学习思路更加的宽广。
五. 发展目标
(一)两类学生的教学目标应有关联
在同一节课中完成不同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应相互关联,即两类儿童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大致相同,只是在目标要求的层次上体现不同。一般来说,尽管教师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但教学环境却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在同一教学环节中分别落实教学目标。例如,教师设计了“集体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正常儿童要求通过“朗读”环节同时思考一些问题,在“朗读”之后完成教师的提问。而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目标则可能是通过“朗读”环节实现“加深对课文中某一细节的理解”,或干脆就是单纯的“朗读操练”。由于在同一环节中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所以儿童都可以利用该环节完成各自的任务。如果教师为两类儿童设计的目标毫无关联,教师就有可能设计更多的环节来落实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会增加教学成本,也不利于两类儿童的融合学习。
(二)抓重点知识和主要内容设计教学目标
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能力有限,有些教学内容需作出处理后才能使用。另外,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目标往往较正常儿童简单且数量少,长此以往,智力障碍儿童的知识点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跳跃。那么怎样选择教学目标才能保证科学性而不跳跃?一般来说,教师应为智力障碍儿童设计一条学科发展的主线,并确定不同的层次要求。教师在每次设计教学目标时,都应参照这根发展主线,选择重点知识和主要内容作为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目标。因为这样设计会将看似零散的、相互间关联不大的知识和技能用一条线串起来。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进程,也有利于儿童对知识的记忆和整合。
(三)教学目标与课程总目标一致
教师无论是为正常儿童设计教学目标,还是为智力障碍儿童设计教学目标都应与课程总目标、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相一致。即课堂教学目标要以教学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为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在一个具体活动中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才能帮助学生实现适应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四)教学目标应体现学生的发展
教师为智力障碍儿童制定的目标应有层次性,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设计成功的目标台阶。但从教师为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所设计的教学目标看,大多难度偏低且缺乏操作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能力和课程目标本来就不太清楚;另一方面,普通教育系统的知识点多、各知识点间的难度跨度大,因而无法照顾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的接受能力。教师们为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设计的教学目标常常不能反映其教育基础和教育需要。现在很多教师为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设计的知识目标大多停留在“知道”层面上,例如,要求学生“知道„„”“了解„„”“感受„„”“认识„„”而偶有“埋解”层面的目标,也大多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不需要太多思维就能获得解答的“假目标”,而几乎没有“运用”、“分析”和“评价”等更高层次的目标要求。这种缺乏思维含量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可能会限定部分有一定思维发展空间的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不利于他们养成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适时、适度地为智力障碍儿童制定更有价值的真目标,提出更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真要求,以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六,评价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改革
乔治·莫里森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一书中指出, 教育的水准和背景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性的四个维度之一, 幼儿教师要有与儿童发展相关的准备课程学习。随着幼儿园对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课程应注意与幼儿生活相结合, 努力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学前教育基本知识以及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一的数学教育应用能力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 研究幼儿的数学以及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等等, 具有全面性、应用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应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基础理论, 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 并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幼儿园教师需要在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 通过对实践的反思, 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但调查发现, 高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仅以教材为主, 教学实践机会也较少。笔者尝试对这门课程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改革。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 课程改革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开发理念, 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教学以实际工作情况为引线, 突出教学的年龄特点, 最终达到以下具体目标:一是进一步探讨和创建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创新的环境;二是优化并调整教学内容, 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三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的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四是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实现“工学结合”;五是让学生掌握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 教学内容整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通常包括:感知集合、量、几何形体、数概念、时间、空间等内容。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思路为按照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再配合相应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此次课改, 我们把各部分内容分别融入每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中, 使得学生能像在幼儿园教学一样,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同一内容的不同难易度的教育。例如, 小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包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能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三)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生活体验, 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使学生了解幼儿听、说、读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注重教学的启发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感受能力, 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 注重小组合作能力。除传统讲授法之外, 还可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讨论法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无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 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节课不单纯强调理论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总结和归纳。例如, 在大班教学活动“认识整点”中, 课前将案例的教学过程发给每个小组, 先进行案例分析, 要求小组阅读讨论后补充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 课上分角色扮演, 进行模拟教学, 小组内进行试讲, 所需教具、学具自行准备。最后, 总结“认识时间”活动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四) 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考试考核摒弃了以前的单一化理论考试, 而采用多元化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课程学习评价采取形成性过程考核与终结性结果评价相结合方式。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小组活动记录、到课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方面的情况。考核中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例如, 对小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首先由小组自评, 总结本组教学活动表现, 再由其他小组对该小组进行评价, 然后教师点评总结, 最后形成对该小组的综合评价。终结性结果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设计课程和讲授课程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 前期准备
针对本课程, 通过与幼儿园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了解以往课程安排上的优势和不足。在进行课程整体分析和设计时, 也相应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教材选定、人员分工、社会调研等。在课程设置上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年龄阶段划分, 并在每个年龄段选取比较重要的内容让学生研读、讨论, 进行相关材料收集。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6~8人) 完成任务。
(二) 实施模块化教学,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分解为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以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为主要教学任务, 教师讲授理论时要大量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第二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 按年龄班划分, 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幼儿园见习等形式的训练,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第三模块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在班级或幼儿园进行试讲,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能力完成教学。具体模块安排如表1所示。
(三) 加强实践训练, 实训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模拟训练之前, 请幼儿园的优秀教师给学生上教学示范课, 传授一名称职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技能, 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个人教学能力, 从而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训练项目有:编写教案、说课展示、模拟试讲、幼儿园见习等。具体实践项目安排如表1所示。其中, 模拟试讲即模拟仿真教学。模拟仿真教学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应用模拟仿真教学, 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 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 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 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 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 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 在学习中往往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 进而影响学习成绩。而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学生由于经常要分组活动, 小组每位成员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和特长承担任务, 并且在合作过程中, 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和指导其他组员完成任务。所有人都能为完成小组任务而主动参与, 并尽可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 从而逐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 锻炼了学生的教育实践技能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弹、唱、跳、说、画这些传统教育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幼儿教育教学的需要了。通过课堂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掌握以上这些基本技能, 还应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通过活动设计、说课、模拟试讲、亲自到幼儿园观摩或组织教育活动, 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 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开发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这就需要教师有设计及统筹课程的能力, 即课程开发能力。当前, 幼儿园课程也随着新理念、新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发生变化, 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 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活动吸引幼儿。
(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常幼儿园教师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保教工作的, 需要与其他人共同配合来完成,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在课改中, 学生分成小组, 协商决定组长。大家选择主题并确定活动内容, 共同合作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相互启发, 提出自己的建议, 最终设计出合理方案。
参考文献
[1]George S Morrison.Fuddamental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3th edition) [M].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3.
[2]杨敏, 田景正.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分析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1) :56-59.
[3]徐青.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冯晓霞.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0) :3-12, 45.
[5]李慧.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147-148.
[6]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4) :61-63.
[7]张岩莉.幼师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与教育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12) :54-57.
[8]陈幸军.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9]秦光兰.幼儿园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意义与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9) :80-83.
[10]汤振纲.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3 (11) :101-106.
关键词:家庭;音乐;游戏;教育
时代不断地向前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现代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碰撞,家长的教育意识也在不断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学习音乐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在儿童的成长阶段,音乐教育主要来源于父母和幼儿生活中的其他成年人。如果在家庭生活中音乐能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联系的一种最初级、最基本的方式,那么,它将在孩子与周围世界的情绪、情感交流中起重要作用。在父母的歌声中,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声音和对他的爱。在舒缓的音乐中,孩子可以获得平和的情绪。
《放马山歌》是汉族民歌。是流行于云南的一首著名山歌。歌词非常简朴,七言两句为一段,反映牧童生活。音乐结构也很简练,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下乐句的曲调,是根据上乐句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的,手法洗练。其中夹以“喔噜噜的”等衬腔,以及赶牲口的吆喝声,富有生活气息,活跃欢快。现在,《放马山歌》也因其优美的旋律,而被改编为众多民乐的演奏曲目,如柳琴独奏《放马山歌》。
《放马山歌》家庭音乐游戏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一、儿童已经具备的音乐能力
能够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从无意的敲打向有意敲打过渡,能注意自己的动作,如拍手、走步等符合音乐的节拍。
二、《放马山歌》音乐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宝宝能准确地拍打四分音符的节奏。
技能目标:通过语言和歌唱的方式表达四分音符的时值。
能力目标:能随着音乐感知韵律,体验快乐的情绪。
三、音乐活动前准备
让幼儿保持愉悦的心情,温柔轻声的和宝宝说:今天妈妈和你玩一个游戏,你一定会喜欢的。切不可训斥孩子或命令孩子的语气。
四、《放马山歌》音乐活动活动过程
1.基础练习:幼儿和家长伴随着音乐做动作,体会四分音符的长短,加强对四分音符长短的听觉认识。家长和宝宝对应歌词做相同的动作。说明:谱例中“手”意思是拍手,“腿”意思是拍腿。
2.大手小手动一动:伴随音乐让手指动起来,可以加强幼儿对四分音符长短的记忆。家长和宝宝的动作不相同,当幼儿熟练之后可以家长和幼儿动作互换继续游戏。
动作标记说明: 代表妈妈,双手手指并拢,指尖对指尖搭成小房顶的形状,双手反复做合上打开的动作。在有 标记的地方合上,没有标记的地方打开。 代表宝宝,宝宝双手并拢合在一起,伸到妈妈的小房子里,再把双手从妈妈的小房子里缩回来。有 标记的地方伸进妈妈用手搭成的小房子里,没有标记的地方缩回来。幼儿和家长可以跟音乐边唱边做动作。
3.单家庭韵律活动:适合于家庭内部,人员不多的情况下来做的体验性活动。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需协调四肢,使得肢体动作配合音乐的韵律,家长引导辅助幼儿的活动。动作分为上肢和下肢的动作,在游戏中家长可先带领幼儿左下肢韵律活动,幼儿适应后再加上上肢的韵律活动,标記:“左”意思是迈左脚,“右”意思是迈右脚。
具体韵律活动如下:家长双手与幼儿的双手面对面的拉在一起共同做律动,下肢向左迈两步(即左右),再向右迈两步(即右左),如果宝宝不适应也可以原地踏步。互相拉着的手可随音乐和脚下的步伐摆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数学教育的表述: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数学的起源和特点
一、数学的起源
(一)人类历史上数的起源
从数学的起源来看,数学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产物。
在人类的童年,对事物数量多少的比较仅限于直接的感知(数觉);
数觉:在一个小的数的集合里,增加或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还未直接知道增减,但能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我们把人类在数觉的基础上,靠知识、经验和技能而发展起来的对于数和数的变化的感知能力,称为“数感”。
一种比鸟类高强不了多少的原始的数觉,就是产生我们数概念的核心.
(二)儿童个体数概念的发生
1、对儿童个体来说,他们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同样也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过程。
2、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也存在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二、数学知识的特点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
(一)抽象性
(二)逻辑性
(三)精确性
(四)应用性
第二节 学前数学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学前儿童数学的含义
学前儿童所学习的、最初步的数学知识,包括最简单的数的知识,初步的时间、空间观念等,它强调的是学前儿童在操作活动中的数学体验。即学前儿童所学的数学知识,大多是表面的、粗浅的知识。
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意义
(一)使学前儿童学会“数学地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训练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能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
(一)学前儿童逻辑观念的发展 1.一一对应观念 2.序列观念 3.类包含观念
(二)学前儿童思维的抽象性及其发展
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
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外部动作,实际上是其协调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 如果幼儿缺乏多样化的经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会出现问题
(四)学前儿童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
(五)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是幼儿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尝试新策略、练习和检验新获得的策略以及在应用中巩固新策略的过程
第四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
一、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
二、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
“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是指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幼儿的思维结构的发展。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幼儿掌握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发展的实质在于幼儿的思维结构是否发生了改变
三、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
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就是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数学知识。
四、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第二章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意义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在进行活动之前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期望,也就是说教育目标是一种对教育结果的规定性。
麦克多纳尔德曾指出教育目标具有以下五项功能: 教育目标可明示教育进展的方向; 教育目标可用以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 教育目标可用以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 教育目标能指示教育计划的要点; 教育目标可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基础。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是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向幼儿实施数学教育的方向和准则。它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规范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二)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可指导和控制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三)数学教育目标明示了数学教育评价的标准。
二、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儿童发展
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决定了这一年龄阶段的数学教育目标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数学教育目标有着一定的差别。
(二)社会要求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同样也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印迹。
(三)学科特点
数学学科的结构,学科的教育价值和学科学习规律对数学教育目标制定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 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与层次
一、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从教育的基本内容的角度来划分,即数学教育目标可从教育内容的诸多方面提出,如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提出要求,这实质上也是从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提出要求。
从幼儿身心发展角度来划分,即从幼儿认知、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提出教育目标。这是以儿童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作为出发点,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动作技能领域,包括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
从数学教育内容的几个方面提出教育目标,即从分类和排序、1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几何形体和空间认识、量和时间认识等方面提出教育目标。每一项内容又分别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教育目标。
二、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一)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及其分析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科学领域的目标是: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根据《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精神,幼儿数学教育总目标应包含以下具体内容:
1、对周围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等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和游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等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和探索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会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材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目标1,有关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情感、态度的目标。目标2,有关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目标3,有关培养幼儿认识能力,特别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目标。
目标4,有关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材料的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
(二)幼儿数学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及其分析 小班
1、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按要求取放操作材料和进行活动。
2、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的大小、形状、数量有兴趣,能感知5以内的数量。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中班
1、能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愿意并学习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自己操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能自己选择数学活动内容和按规则进行活动。
3、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
4、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形状、物体量的差异,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
5、能比较、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多少;感受10以内相邻两数的大小关系。
6、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大班
1、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活动,遵守活动规则,会有条理摆放、整理数学活动材料。
2、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能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能在教师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数学经验,感受生活和游戏中事物的数量关系。
4、能运用对应、比较、类推、分类统计等简单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问题。
5、能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和从事物的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6、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间的关系能有所感受。
(三)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及其分析
数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其目标表述具体,操作性较强,所期望的教育成果基本上是可以观察到或测量到的。
第三节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及其分析
一、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及其分析
(一)分类、排序与对应
分类是指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物体进行分组。
排序是根据物体的差异按一定的次序或规则进行排列。
对应是指在两个集合中,一个集合里的任何一个元素按照确定的对应关系在另一个集合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元素和它相对。
(二)数、计数与数的运算
(三)几何图形
(四)量与计量
量是表示事物所具有的能区别程度异同的性质,计量就是把一个暂时未知的量同另一个作为标准的约定的已知量做比较,这个比较的过程叫做计量。
(五)空间和时间
空间的概念是极为广泛的,包括着对大小、形状、方向的认识,也包括着对空间的区分。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还意味着两个时刻间的距离,或指某一时刻。时间是一个人们看不见的量。
二、幼儿园各年龄班数学教育内容
1、小班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
(4)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5)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6)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7)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学习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8)学习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学习判断两个物体之间明显的上下关系,说出什么在什么上面,什么在什么下面。
(9)在教师引导下,能注意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和数量。
2、中班
(1)认识1—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2)学习目测数群,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学习10以内序数。
(3)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4)学习用各种几何体(积木或积塑)进行拼搭和建造活动。
(5)学习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6)学习按量(粗细、高矮等)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学习按一定的规律排列顺序。
(7)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初步的推理和迁移能力的发展。
(8)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习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
(9)学习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前后方位;学习区分和说出物体之间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学习按指定方向运动。
(10)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量的差异,物体的形状,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等。
3、大班
(1)学习10以内单、双数和相邻数,学习顺着数和倒着数。
(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3)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学习用加减法解答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4)能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集合的数量关系,以及用符号表示10以内数量变化关系。
(5)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学习层级分类和多角度分类。
(6)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关系。
(7)认识几种常见的立方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8)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学习自然测量。
(9)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能注意自己(或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10)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学习一些表示时间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注意时间的长短和更替,知道要爱惜时间。
(11)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知道他们的值是不相同的。
三、数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要求
(一)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启蒙性
(二)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生活性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可探索性
(四)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系统性
第三章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第一节 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价值
(一)什么是教学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三)数学教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二、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
每一个数学操作活动都由以下6个要素所组成,即目标、材料、规则、形式、指导和评价。
(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1、活动名称
一种是按数学活动的要求,用数学术语定名称;
另一种是按活动内容或选用的材料,用生活的语言定名称。
2、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中关于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概念的学习,认知能力的学习,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例如,《复习5的组成》
知道5分成两份只有4种不同分法。
初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如将5分成1、4,2、3,3、2,4、1)。积极地参与评议活动,大胆讲述自己的意见。(2)教学活动目标的表述。
教师作为行为主体,用教师所做的事来表述; 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用幼儿的行为变化来表述。
3、活动准备
(1)学习经验的选择,也就是为了达到提出的活动目标,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哪些学习经验。
(2)幼儿的经验准备,即幼儿对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必须先期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具备哪些能力。
(3)数学教学活动所需教具、学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准备。
教具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向幼儿演示讲解所用的各种直观材料。学具是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摆弄、操作和练习用的各种直观材料。
4、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材料、配合提问、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
活动进行:幼儿可分组进行不同的操作活动,也可集体进行统一的操作活动。活动结束:教师可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5、活动建议和活动延伸
活动建议:一般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活动延伸:是指这一活动与下一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
三、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集体活动形式
指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全班幼儿进行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小组活动形式
指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独立选择活动内容,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形式。
(三)集体与小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指在同一活动时间内既有集体活动也有小组活动形式
第二节
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什么是主题活动
二、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分析、检核主题活动涵盖的数学教育内容及提供幼儿何种学习经验。
(二)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
(三)以数学教育内容作为主题的活动设计
三、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
(一)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内容的整合是通过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实现的
(二)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内容的整合应是自然地渗透其中
(三)在主题活动中,幼儿有时还会生成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对此教师应给予关注和支持
第三节
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
一、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的价值
(一)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的特点
(二)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一)生活活动
(二)游戏活动
重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这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它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积累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
三、活动区、角数学活动的组织领导
1、活动空间的设置和准备
2、活动区、角数学活动材料的摆放和提供
3、活动区、角数学活动的组织
第四章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的教育要求与指导
第一节
集合概念的教育要求与指导
一、集合的概念
所谓集合是指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类确定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
二、幼儿集合概念教育的要求 小班:
1.知道自己和与自己相关物体的归属,体验物体的共同属性。2.体验“1”和“许多”及其关系。
3.能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做集合或集合的子集。4.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做等量集合。5.会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和一样多。
中班:
1.能按类的观念做等价集合。
2.能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并能按两个特征做集合。3.能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做集合和排列。
大班:
1.对集合做层级分类,体验集与子集的包含关系。2.能将物体集合进行多重分类。
三、幼儿集合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求同操作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组织
2.分类操作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组织
“分类”就是把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其共同属性的几组。(1)按外部特征分类
(2)按内部属性分类即按物体的性质或用途等作为分类的标记。
(3)按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分类(4)按两个特征或两个以上特征分类(5)层级分类(6)多重角度分类
第二节 幼儿数概念的教育要求与指导
各年龄班幼儿数概念教育的要求
小班
会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中班
1、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2、学习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3、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4、认识阿拉伯数字1—10。
大班
1、会10以内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着数的有关事例。
2、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的3个数之间的数差关系。
3、知道10以内数除1以外,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两个较小的数合起来仍是原来的数。
4、感知和体验两个较小的数之间的互补、互换关系。
5、会解答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加减应用题,理解加减的含义。认识加号、减号、等号,初步认识加减算式并知道算式表示的含义。
幼儿数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感知10以内自然数基数 1.按数量求同和分类 2.认识数字
3.体验数字表示的基数意义,并用数字来表征数量
(二)体验1—10自然数数序及数差关系 数序是指1-10数目或数字的顺序
数差关系则是指自然数相邻两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
(三)领会10以内数的分合及加减 1.数的分合活动
(1)分与合的经验积累
(2)领会数的分解规律
(3)掌握数的分合关系
2.10以内数的加减活动
(1)体验加减法含义
(2)学习列加减算式(3)学习编应用题
第三节 幼儿空间和几何形体概念的教育要求与指导
一、拓扑空间关系与空间知觉
(一)拓扑空间关系
就拓扑学来说,无论把图形做怎样的拉扯或压缩,图形原来的空间关系不会改变。
(二)空间知觉能力
二、几何形体(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圆形、三角形 正方形 长方形 梯形 椭圆形 球体 圆柱体 长方体 正方体
三、幼儿几何形体和空间概念教育的要求
(一)小班
1.知道什么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物体; 2.能判断物体之间明显的空间关系; 3.能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
4.能按指定方向运动;
(二)中班
1会用各种几何形体(积木或积塑)进行拼搭和建造活动,体验图形的边角关系; 2.能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前后方位; 3.能区分和说出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三)大班
1.能指认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并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列; 2.体验和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会制作几种常见的几何体; 3.会将实物或图形做二等分或四等分;
4.能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能注意自己(或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第四节 幼儿量的概念的教育要求
一、量
二、自然测量
三、幼儿量的概念的发展特点及教育要求
(一)小班
1、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和长短不同的物体,会正确运用“大小”、“长短”词汇
2、能从4个大小或长短不相等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哪个最大(最长)最小(最短)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形状、颜色或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以内的物体排序
(二)中班
1、能区别并说出物体的粗细、厚薄、高矮
2、能从5、6个大小(长短、高矮、粕细、厚薄)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其中两个是相同量)
3、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序物体。
(三)大班
1、会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厚薄和轻重,能正确表达测量的结果。
2、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能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物体,初步感知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关系
3、学习量的守恒,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变。
四、幼儿量的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感知和比较量的特征。
2、引导幼儿学习排序的方法
3、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第五节
幼儿时间概念的要求与教育指导
一、幼儿初步时间概念的教育要求
1、小班
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时间词汇。
2、中班
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含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时间词汇。
3、大班
(1)认识钟表,学会看整点和半点的时间。
(2)学会看日历,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以及这7天的名称和顺序。能说出今天是星期几,昨天是星期几,明天是星期几。
(二)幼儿初步时间概念教育的指导要点
1、帮助幼儿学习并理解时间的词汇
2、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关注时间,渗透时间的教育。
3、有意识地向幼儿提出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要求,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
第一章 导论
一.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1、四类对象
学前儿童:0-6岁儿童;学前儿童的家长:0-6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非亲监护人。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
组织管理者:幼儿园、乡镇街道、企事业机构、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中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人员。
2、四个过程
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
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的成长而展开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家庭外的社会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3、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和社会大背景
客观环境因素:物质条件;各种关系;家长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政治经济地位
主观环境因素:家长品德修养;养育态度和期望;家庭的心理氛围与家庭作风。
对人类来说,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和变化
二.研究方法
1、情报研究
情报研究概念: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情报研究过程:专题情报的收集——专题情报的分析与研究——形成情报研究的成果
情报研究作用是:
一、为确定研究课题服务;
二、为设计研究方案服务;
三、为认识研究、提高理性认识服务;
2、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的概念:通过对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家
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的过程:确定课题—判断类型—设计方案(抽样、内容、手段、统计)——实施调查——统计结果——撰写报告。
调查研究的类型:
一、现状研究:现状研究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某一类对象的某一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或“某几类对象的某几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么样的。”
二、相关研究,相关研究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某一类对象的两种特征之间有没有联系”
三、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一般要解决的问题是“某一种现象或具有某一种特征的对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家庭教育经验总结
教育经验: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对教育对象、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的技能和体验。
家庭教育经验: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感性认识、具体技能和感受体验。
家庭教育经验总结概念:在拥有大量家庭教育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总结提炼,将已有认识从具体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家庭教育经验总结过程:具体经验总结(家庭教育过程——教育效果——教育体会)——一般经验总结——科学经验总结
4、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的概念: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被试施加可操纵的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的变化及教育
效果,以此推断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与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的过程:研究设计(类型、范围、数量、控制、观测、统计)——研究实施——数据统计分析
实验研究的变量由实验变量(自变量)、效果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组成的。
5、质的研究
概念:研究者对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将观察所得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一种研究方法。过程:界定问题——选择场地——进入现场——资料搜集——撰写报告
6、行动研究
概念:是一种由实践者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实践者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的、循环递进的研究活动。过程:螺旋上升式的结构;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来制订相应的行动步骤。
行动研究的兴起:始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后期。由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考瑞等人大力倡导,行动研究开始进入美国教育研究领域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1、“素质教育走进家庭”将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2、依托社区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
3、舒特—戴森归纳的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是应、1岁~2岁:自发、本能地“创作”并歌唱、2岁~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地唱出来、3岁~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如果此时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表演,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4岁~5岁:能辨别高音、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岁~6岁:能理解、分辨响亮的声音与柔和的声音,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型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6岁~7岁:在歌唱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的堆砌好听。
4、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包括形式、再现、表现。5、6、7、8、9、学前儿童身体动作的类型有非移动式的身体动作、稳动式的身体动作、与物体一起做身体移动。
1011、的关键经验。
12、学前儿童的音乐形式的关键经验包括节奏、音乐、力度、旋律、结构、速度、肢体、风格。13、14、标、幼儿园音乐课程单元目标、幼儿园音乐课程具体活动目标。
1617、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以音乐版块内容为组织要素的幼儿园音乐课、以音乐经验为组织要素的幼儿园音乐课、以幼儿社会生活为组织要素的幼儿园音乐课。
18幼儿园音乐课程方案的最后效果。
1920、西方发达国家的幼儿园音乐课程评价的方法有等级量表评价、表现性评价、档案夹评价。
21、能、即兴音乐技能。22、23、24、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铺垫方式包括围绕目的的进行铺垫、以综合为视觉进行铺垫。
25、旋律经验目标的歌曲与学习方式、指向力与速度经验目标的歌曲与学习经验、指向结构经验目标的歌曲与学习方式。
2627、对学前儿童音乐作品进行动作意象的原则有把握音乐形式结构,事先画出句段图的原则、动作诠释遵循音乐重复,对比等音乐形式组织手法的原则、动作和音乐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
相吻合的原则、动作简单的原则。
28、作品愿意进入右耳能够理解的生活情节的动作意象、带有舞蹈意味的无情节的动作意象、集体舞。
二、名词解释知觉系统
1、感受系统
2、制作系统
3、形式性作品
4、再现性作品
5、表现性作品
6、文化指应用各种方法的各种探究领域
7、动作表演它是幼儿感知与表达音乐核心手段,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音乐制作方式,包括舞蹈、律动、身体打击等。
8、演唱
10、演奏
11、音乐即兴是音乐制作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人或多人自发地、同时地对一个音
乐作品进行诠释、表演、创作。
12、音乐创作
对幼儿来说,音乐创作的全部内容就是即兴表演,所以幼儿的音乐创作形式就是即兴。身体动作、身体打击乐、打击乐器演奏、唱歌、所有的表演活动都充满音乐即兴的契机。
13、长时记忆头脑中清楚地意识到的东西
14、工作记忆终身保存的知识技能
15、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是把幼儿园艺术课程目标再继续分成音乐、美术、戏剧等的结果。
我们把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界定为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的总和。
16、行为目标是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陈述的课程目标,他指明教育过程结束后
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7、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儿童在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他追求的是儿童的反应或结果的多元性而非同质性,追求的是儿童解决问题或完成的任务。
18、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的组织是指在音乐价值观的指导下,精选出的课程内容要素妥善地组织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结构,是教育活动要素在动态运行的教育活动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地实现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19、音乐技能是指对感知到的音乐再现性与表现性做出符合音乐形式特性的表达,即音乐能力。
20、学前儿童音乐技能
21、原始经验是经过反省、提炼过的经验的来源,但经过反省、提炼过的经验显然是更有结构更有意义的经验。
22、邀请舞是一种找舞伴并与舞伴对舞的集体舞。
23、意象是由想象力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
24、全面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加登纳提出的儿童艺术发展的三大系统。
答: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行动是指向目的的,而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知觉系统的产
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识别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感受系统的产物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情绪、情感反应,如从微小到夸张的快乐、从舒展到紧张的状态等,但无论是怎样的情绪、情感反应,都是有注意参与的。
2、简述儿童歌曲学习的过程。
3、从儿童艺术发展三大系统的角度,简要分析我国儿童音乐学习不能获得音乐经验的原
因。
4、简述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文化特征。
答:幼儿园音乐作品的文化特征就是指幼儿园如何合理、有比例地选择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音乐。然而,在我们讨论幼儿园音乐作品的文化性选择时,其前提是所有音乐都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抛开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来谈多元音乐文化是无效的。
5、简述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实用特征。
⑴教育性教育性是指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幼儿获得经验积累或成为与自我、社会、自然和谐的人,这显然是幼儿园音乐作品最大的实用性。从自我的角度来看,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尽可能让幼儿主题学习,获得成功愉悦感,从而使幼儿具有自信的人格特征。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过程是一个尊重他人、彼此合作互动的过程,让幼儿意识到他人并乐意与他人相处,从而形成亲社会的人格特征也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6、简述多元文化的内涵。
答: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公共的社会系统中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共同存在。、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定义。但是,多元文化也有种评价感觉。它意味着一种社会理解,即在尊重与保留每种群体更加丰富的一种政策。
7、简述学前儿童身体动作的类型。
8、简述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内容。
答:达尔克罗兹信奉“人类的身体是第一个用来表达音乐的乐器”的信念,他认为不仅音乐的旋律源自我们肢体的自然律动,而且人类可以通过身体运动将内心的情绪转化为音乐,所以只有掌握音乐的第一乐器——人的身体,把倾听音乐和身体反应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理解与表现音乐的巨大力量。
9、件数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内容。
答:柯达伊认为儿童只有积极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才能获得音乐经验、获得真正的音乐文化。歌喉是每个儿童都有的乐器,唱歌是每个儿童都可以参加的音乐活动,所以唱歌是进行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又有实效的途径。柯达伊所指的唱歌更确切地说是指合唱。由于合唱是群体参与的形式,他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营造和谐之美,所以合唱能培养集体感与友谊,在忘我投入地合唱中能给人带来精神的升华,柯达伊认为合唱需要技术,但关键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精神的传达。
10、简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内容。
答:⑴奥尔夫教学法的乐器类型:奥尔夫教学法中所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大概包括天然乐器、自制乐器、身体乐器与奥尔夫乐器。天然乐器是指所有自然物质所发出的声音以及生活中所可能发出声音的物体。自制乐器是指由教师提供各种材料并指导幼儿运用想象力制作一些和现成乐器有所不同的乐器。奥尔夫乐器主要以木片和钢片材料为主,打击时具有极佳的音响效果,音色优美又简单易学。⑵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除了乐器演奏外的其他培养节奏的方法:第一,身体打击一个幼儿通过手脚的配合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形成声音织体,这种方式在全体幼儿的一起参与中更显示出它的“魔力”,它是身体声音的“合唱”。第二,韵律朗诵。幼儿是通过韵律朗诵来理解节奏的,换言之,有节奏的童谣、儿歌是幼儿理解音乐节
奏的中介。第三,集体舞。集体舞的音乐往往句式、曲式都很规整,句子与段落重复很多,这样的音乐特别容易让幼儿理解句子与段落。
11、简述学前儿童的音乐形式经验类型。
答:⑴节奏:①拍子 ②节奏型⑵音色 ⑶力度 ⑷旋律 ⑸结构 ⑹速度 ⑺织体 ⑻风格
12、简述学前儿童音乐经验获得机制应用的注意事项。
答:⑴经验“挤压”或迁移具有多种境况。①用同一音乐作品但用不同的制作方式来表达。②用同一制作方式表达不同的音乐作品。⑵不是每一个作品都必须完成这三个环节。
13、简述行为目标的制定准则。
答:行为目标制定准则时行为与内容的双纬度制定,“行为”是指要求儿童表现出来的行为,“内容”是指这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在指定行为目标时行为纬度又有以下两个准则:一是指出儿童外显的表现行为;二是指出这种表现行为的条件或公认的准则。
14、简述表现性目标的制定标准
答:表现性目标的制定准则是情境与任务的双纬度制定,即交代儿童需要完成的任务情境与具体任务。
15、简述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表述内容。
答:⑴表述的角度 ⑵表述的性质 ⑶表述的准确
16、简述幼儿音乐课程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步骤。
答:第一步,确定表现性任务。第二步,设计表现性人物的情境。第三步,确定评价标准。
17、简述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的出场方式。
答:第一,游戏方式。第二,探究方式。第三,角色表演或剧情表演方式。第四,圈舞、对舞方式。
18、简述幼儿园音乐铺垫教学的理论基础。
19、简述幼儿歌曲学习的目的。
20、简述幼儿园器乐曲教学的一般步骤。
答:第一,用语言简要描述音乐作品的内容主题,提出第一次倾听音乐、观看动作所需要完成的任务。第二,分段倾听与观看,在每次倾听与观看之前提出需要幼儿关注与完成的任务。如果有重复段出现,那么应努力通过提问、布置任务等方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如果有而已经具有器乐曲学习方面的一定经验,那么重复段的动作可以由幼儿自己来完成;如果幼儿已经具有较多的器乐曲学习方面的经验,那么所有的动作可以有幼儿自己来完成。第三,幼儿完整地配合音乐进行动作表演。
21、简述幼儿园集体舞教学的一般步骤。
答:第一阶段是基本舞步与手的动作的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是幼儿边做动作边配合音乐的尝试阶段;第三阶段是完整舞蹈的学习阶段。
22、简述音乐目标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答:在音乐活动中音乐目标与教育目标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并存关系、张力关系。教育目标是价值目标,是我们最重需要的,音乐目标是规限目标,是音乐教学之所以与其他教学的不同之处,是其他教学所不可替代之处。在张力结构中价值目标优先,但只要忽视了规限目标,价值目标的优先性也就不存在了。
23、简述音乐性与自我的和合。
答:音乐性与自我的和合主要体现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的问题上,主体性指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论述题
1、阐述学前儿童音乐感受(趣味)的特征。
2、论述学前儿童的音乐知觉特征。
3、论述儿童早期音乐学习的意义与制约条件。
4、论述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形式特征。
5、论述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再现特征与再现特征的挖掘。
6、论述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表现特征
7、论述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特征。
8、论述多元音乐教育的内涵。
9、论述学前儿童动作表演涉及的内容
10、论述学前儿童演唱涉及的内容。
11、论述学前儿童演奏涉及的内容。
12、论述学前儿童身体动作即兴设计的内容。
13、论述学前儿童唱歌即兴涉及的内容。
14、论述学前儿童演奏即兴涉及的内容。
15、论述学前儿童的音乐经验类型。
16、论述学前儿童音乐经验获得的机制。
17、论述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18、论述在幼儿音乐课程中档案夹评价的种类。
19、论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铺垫方式。
20、在幼儿园歌曲教学中如何根据音乐经验目标选择作品与教学方式。
21、论述对学前儿童音乐作品进行动作意象的原则与方式。
一、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的特点
1.早期性
毕加索有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表现自己, 他从某些本能的欲望和需求出发, 借助各种符号系统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并与外界沟通。只要是身心健康的儿童, 在他能用工具随意涂抹的瞬间开始, 就能自发的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咿呀学语儿童留在家中墙壁上、纸张上的痕迹, 就是他们表现自我和发展能力的一种美术活动能力的萌芽。
2.灵活性
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比较自由随性, 兴致来了就可以画一阵, 不想画了, 甩下笔可以走。可以在家庭的任何时候、任何场所, 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不必像学校要有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比如, 茶余饭后, 家长可以和孩子用各种材料进行手工制作;逢年过节, 一家人齐动手, 美化家庭环境, 提升家庭环境的审美性等。
3.稳定性
在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中, 父母情感的稳定性是家庭教育的前提。不管美术活动场所、内容、时间、对象发生怎样的变化, 家长在家庭美术教育的方式与风格总是相对稳定的。
二、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出现的误区
1.重技能轻创造
在当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 我们最容易接受的教学, 大多是注入式教学, 即家长、老师怎样教, 幼儿怎样画, 亦步亦趋, 不能走样, 近似于机械模仿, 家长喜欢看到儿童画的“像模像样”。
2.重颜面轻实效
在家长们追求不输在起跑线的目标中, 儿童自由自在的空间越来越小, 取而代之的是机械、枯燥的美术培训班。据笔者了解, 很多家长一见面就聊孩子学了哪些知识, 报了几个培训班。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参加几个辅导班, 家长聊天时就很没面子。“你看人家***, 学画画好几年了”这是家长告诉常说的的一句话。
3.重结果轻过程
有些家长评价幼儿的作品就是看幼儿画得像还是不像, 认为不像, 就急躁, 批评多于表扬。这种评价方式造成幼儿消极心理引导和暗示, 让孩子认为, 画就得像, 否则就不好。
三、如何做好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
1.改变家长的观念
首先, 家长要认识学前美术教育的实质, 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是通过美术知识, 美术语言的传授, 综合开发孩子的观察力, 想象力, 创造力等各种能力。培养孩子一定的审美能力, 艺术素质和人格品质, 这对于孩子将来的生活、学习, 甚至在他成人后的事业、家庭、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其次, 家长应该保护儿童的绘画兴趣, 鼓励儿童大胆作画, 激发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愿望。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说:“假如儿童未经外界的干扰而成长, 则他们的创造活动就无需任何刺激, 每一个儿童都会无拘无束地运用创造欲望, 而对他表现的方式充满自信”。第三, 对儿学前儿童来说, 相对于作品而言, 更应该重视创作的过程, 重视作品对于创作者的意义。第四, 家长不要为了自己面子, 不考虑儿童爱好, 跟风似的报美术培训班, 而占用儿童自由活动的时间。
2.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条件
包括宽松的心理环境、孩子涂鸦的足够物质条件。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保证儿童在想画画的时候, 愿意画, 不怕画, 并能够得到适当的绘画工具。比如, 在我女儿一岁多时就开始拿着各种笔涂涂抹抹了, 这就是“涂鸦”的开始。当时家里刚装修好的房子, 洁白的墙壁, 这可能也刺激了女儿灵感, 她就开始在墙上“创作”, 家里老人说, 好好的墙怎么就让她乱画呢?我认为, 所有的墙加起来也就是几桶乳胶漆的代价, 如果一个孩子因此而等到更好地创造性地开发, 这个代价是值得的。现在10岁的她, 很熟练地自信地画着她稚气犹存的心中的连环画时, 我就觉得格外欣慰。
3.加深儿童对生活和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家长应扩大儿童与外界接触的范围, 满足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让儿童在创作中感受绘画的乐趣。家庭美术教育、美术欣赏自儿童一出生就可以进行, 当初在我女儿出生后, 我就把家里墙壁上挂上了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 虽然那时她看不懂, 但若干年后在给她拿出原来的作品看, 她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给予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那时的孩子虽然不能和你对话, 家长就要慢慢给他讲:这是花, 是红色的;上面是天空, 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这是柳树叶, 长条形状, 嫩绿色……这一切都会在他幼小的脑海里留下印记。要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躺在草地上, 随心所欲地玩泥巴, 鼓励幼儿随意选择材料和方法去画画, 告诉他们不要以为只能用水彩笔或油画棒绘画, 绘画可用的材料各种各样, 随手可取, 如棉花点染、树枝造型、树叶树皮装饰、各种布料创造肌理效果、橡皮印章画、铅笔屑粘贴、树叶拓印、吹墨画, 等等。
总之, 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要认真对待, 但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我们要在给儿童提供充分的条件前提下, 顺其自然, 适时适度引导。
摘要: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通过绘画、手工、欣赏等美术活动, 促进儿童的手脑协调综合发展的综合艺术, 是多学科、多知识的综合体现。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要认真对待, 但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在给儿童提供充分条件的前提下, 顺其自然, 适时适度引导。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误区,建议
参考文献
[1]朱家雄, 林琳, 吕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楼必生, 屠美茹.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Z].1999.
[4][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与儿童身心发展之间是彼此助益、双向建构的关系,即儿童需要美术活动,而美术教育活动又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儿童的内心精神世界和身体,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1. 美术活动是儿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美术需要观察、想象和创造,这一特点决定了儿童的创作应从儿童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体验出发,才能使儿童按自己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而使儿童对美术活动始终怀着强烈的兴趣与创作热情。
2. 儿童美术创造活动随着年龄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儿童美术活动的发展阶段经历从对动作感兴趣,逐渐过渡到有意识地通过动作来反映周围世界,并充分融入自己的童心、童趣。
3. 图式期是儿童绘画发展中的“黄金时期”,教师应抓住时机,让儿童充分发挥其独创性。教师应尊重、保护儿童这个创作时期所运用的方法,不要以成人审美眼光评估、修改儿童画,压抑儿童的创作欲望与热情,抹杀儿童的创作天赋。不受法则拘束的“图式期”的儿童画创作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儿童审美心理包括知、情、意三个系统,它是审美及艺术欣赏和创造的心理基础。有关审美和艺术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审美主体的知、情、意系统与审美艺术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和审美意志(创造行为),它们贯穿于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全过程。
1. 听音乐画画。因为音乐具有直接使人产生身体律动的作用,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情感。引导儿童欣赏音乐,可以更好地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儿童在创作过程中就会渗入自己的情感,画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画来。
2. 听故事画画。通过听故事,引导儿童对故事中的情节、个别对象间的空间关系及对象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丰富的想象和整合,使表现在绘画中的物或人更加生动、有序、合理、有趣,从而更好地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故事引导,儿童在绘画时充满了对童话的向往,并且体验到了神奇和快乐。
3. 边猜边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方法要灵活、生动,使单调的绘画步骤与力、品德乃至整个人格的发展有着重技巧变得有趣起来,具有浓厚的游戏性。這样,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提高了孩子们绘画的兴趣,使他们从不会画发展到会画,从不愿画发展到画得入迷。
4. 写生。教师要引导儿童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中的人、物、事。引导儿童欣赏音乐,可以更好地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并启发他们用绘画的方式将之表现出来。例如在设计绘画《小熊》时,引导儿童欣赏音乐《三只小熊》,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儿童对绘画的兴趣,培养他们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三、对学前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1. 以培养审美心理结构为中心
美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为儿童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探究刺激。
审美心理结构以系统结构的方式内化,沉淀于人的心理构成审美心理的整体结构系统。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审美感知,形成完整的心理结构。美术实践使儿童产生了审美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审美个性。只有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实践和审美环境才能使一个普通的人建构和发展较为完善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变为审美和创造美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美术教育就是塑造个体审美、创美的个性教育。
2. 以美术的要素为纲,遵循幼儿美术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系统、有顺序地组织和设计美术教育活动。
在长期的美术教育活动实践中,美术教育往往未能有效地发挥起原有功能,究其原因在于对美术教育的实质缺乏清晰的认识,往往把美术的内容与形式的理解相分离。比如,我们往往满足于儿童图画内容是否丰富、主题是否鲜明,忽视美术形式的教育,甚至教法不得当,因而造成儿童画过早地步入“模式画”的局面。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必须把线、形、色、构图等最基本的要素作为美术教育内容的核心,培养儿童对形状结构特征的知觉把握,对色彩性质和设计构思表现美的法则的了解和体验。
【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推荐阅读: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12-16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答案05-27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06-04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题目07-07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辅导07-0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10-04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06-1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复习纲要07-23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