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示儿(精选9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陆游:示儿-小学古诗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给儿子们看。
2.但:只。
3.九州同:祖国统一。
4.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你的父亲。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历代的许多诗歌作品中,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示儿》。
二、质疑
(一)、轻声的读这首诗,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你要提的吗?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
1、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怎样一个人?
2、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得?
3、对这首诗中的理解上的`一些问题。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网站导航
1、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来学习这篇课文,大家有没有信心来学好一课?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的网络课件里有些什么内容?
2、你准备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你能告诉大家你准备先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
3、教师归纳
第一步:把这首诗读正确。
第二步、能过重点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步、体会诗句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生自主学习
五、学生交流学习的结果
1、指名诗本诗,读后评价有无读错的地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话?
(1)说说诗的意思。
(2)你还想说些什么?
(3)你能把它读好吗?
六、反复品读,感情诗歌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时北宋被金兵占领,南宋小朝廷无意北进收复故土,北宋人民处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空难中,日日盼宋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前也不忘收复中原,同学们谈的体会真好,能不能把你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配上音乐。
1、自由读
2、小组内相互读,然后选一个读的最好的同学代表本组来进行表演。
3、小组代表读,读后评议
4、全班读
5、指名背诵
6、全班背诵
七、作品发表
同学们,此时此刻陆游的儿子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陆游的儿子,请把你要说的话发表在作品栏里。
八、测试
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欢迎到我们家乡玩!
九、课外延伸
1、同学们,学了这首诗后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候呢?
伟大诗人陆游还有哪些其它的诗歌作品,
一、教学课题
《示儿》
二、教材分析
《示儿》是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三、教学方法
对于这首爱国诗篇,深入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是关键。教学时,我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朗读比赛,只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就行。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示儿》。
2、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满江红》。奠定悲壮的基调。
1、说岳飞,介绍时代背景,刚才你听到的是岳飞的《满江红》,说起岳飞,你可能比较熟悉,那么你知道岳飞生活在哪个朝代?宋朝分北宋和南宋,你熟悉那段历史吗?我这里有一分关于这段历史的介绍:
(课件出示资料,学生轻声阅读)
北宋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了,把先皇宋徽宗、当时皇帝宋钦宗一齐俘虏到北方去,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小朝廷,历史上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之前的灭亡的宋朝史称北宋。我们淮河就此成了南宋、金两国的分界线。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可悲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上中原,收复失地,却向金屈膝投降,苟且偷安,只求保住半壁江山,就心满意足了。
同学们,宋朝不仅有抗金名将岳飞,还有许多爱国诗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当时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板书)(出示陆游像)这就是诗
人陆游,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老师介绍)
3、陆游在他86岁临终之时还写下了耀照千古的绝唱——《示儿》(出示诗并板书课题)解释课题,老师范读,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
二、粗知大意
1、理解字词,同学们,古诗文比起我们现代文来说是比较难懂,那些字词你读懂了,那些字词还不理解呢?、(同桌交流)大家汇报。
2、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理解得很透彻,那么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同学们的交流,并结合下面的注释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逐句让学生说,直至掌握)最后让学生说出全诗的意思。
3、诗的意思理解了,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读出感情。)
三、感悟诗情、知生平,悟诗情。同学们,这首诗可以说是陆游的一份遗嘱,我们说一个平常人在生命快要终止的时候,在亲人面前,一般会说些财产分配,牵挂家人健康等家常话,而陆游在临死前,牵挂的却是祖国的统一,念念不忘北定中原,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份陆游的生平介绍,相信你看了之后,一定会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学生念:(陆游出生后两年就遇上了“靖康之变”,儿时的他备受流离迁徙的痛苦,且目睹了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民不聊生,沦陷区的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而南宋统治者屈膝投降后,向金人求得了暂时的安定后就纵情享乐,花天酒地,苟且偷安,这更促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为报仇雪耻,他曾从军九年,积极抗金。以后虽多次复职做官,但由于他积极主张抗金,就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排斥而多次失去官职。可不管个人遭遇多么不幸,他始终为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担忧。)
2、读了这份资料,你再读《示儿》,你体会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呢?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陆游在诗中却——(悲愤不已)他为什么而悲?(板书:悲)请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介绍说一说。
a.为有生之年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悲,为国土沦丧整整84年而悲,山河破碎,国家分裂——这让老师想到了杜甫写的一首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示诗)不同的诗人,一样的爱国情怀,都是为祖国的破碎而悲伤。
b.为沦陷区的老百姓的苦难生活而悲,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正如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的那样——“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祖国的大好河山沦陷敌手,沦陷区的老百姓眼泪都流尽了,流干了,他们怀着无比悲伤的心情,一年一年地盼望着朝廷军队来解救他们。
c.请你再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看看诗人还为什么而悲?
为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而悲,正像林升在诗中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他们把杭州当作了曾经的首都汴州,不思收复中原,歌舞升平,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4、诗人为沦陷区老百姓苦难的生活而悲,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而悲,更为有生之年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悲,让我们带着无比悲愤的心情,一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师生齐读)(指名读)(用低沉的语调,舒缓的节奏)
5、除了悲伤、悲愤,我们再来读读后两句,还表达了诗人的一种什么情感?(师生一起高昂地读)(盼望祖国统一,对祖国统一充满了希望。)
6、是啊,陆游一生呼喊“北定中原”,直到临终之时他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此时的诗人僵卧在病榻之上,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学生读后两句)。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热情啊,诗人在生命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他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学生读后两句)这首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学生读后两句)。
四、拓展其他爱国诗篇
1、同学们,《示儿》是陆游一生的绝笔诗,也是表达诗人爱国热情的绝唱。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诗人留下了哪些千古传诵的诗句呢?(学生汇报,诵读,)
2、老师也搜集了两句与大家共勉。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饱含感情来背诵陆游的压卷之作。
五、作业
一位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他的祖国,他的遗愿有没有实现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资料。
板书:
示
悲 儿(宋)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前言】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翻译】
我本来就知道,当我死后,一切就都没有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祭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鉴赏】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http:///b/410.html,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宋朝吗?(知道)在那苟延残喘的南宋,一个除夕之夜,一位85岁的老人,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遗嘱,大家猜猜,他遗嘱的内容是什么呢?(3、4个学生猜测:可能是担心子女,也可能是财产的分配)
(2)是啊,他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作者)
二、揭题
1、交流预习: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2个学生答)
2、(课件展示)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3、解题
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
生:(“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三、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让我们进入诗中去吧。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并两人为一小组说说诗句的意思。
2、(口号)全班一起来读——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
师: 我们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而且尽可能读出诗的韵味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段视频。
3、欣赏视频朗读。个人读诗,学生评价。(有收获吗?谁也来一展诗情?谁比他更富有深情)?)
5、师范读: 老师见到同学们读得那么富有感情,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也来评一评。(生评)
6汇报交流,粗通诗意,:说诗句。(我们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了,现在我们进入对诗意的学习,一个同学说一行诗)
四、深入学习诗意:
1、课件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生:财产„„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生:国家被别人侵略„„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谁知道?指名说
师激情补充:当时国土分裂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分别指什么?(九曲黄河、巍巍华山)这是何等的气魄!。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生:悲痛、痛心、痛恨„„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生;农民很悲伤„„
师配乐(悲伤)旁白:„„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与同桌轻轻讨论,指名说
生:我看到了遗民的眼泪听到敌人的铁骑声
生:娃娃的哭喊声,饿死„„
生:翘首盼望王师„„
生:敌人大肆屠杀无辜百姓
生:饿得面黄肌瘦,横尸遍野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遗民眼尽哀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怎么没有一个统治者来„„
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齐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寻欢作乐
生:他们在游山玩水
生:过着奢侈的生活
大屏幕对比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眼尽”,一边是“寻欢作乐”„„
男女生对比读这两首诗
师:他们在汴州也曾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可他们忘了自己是亡国奴,忘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遗民们,忘了„„那诗人陆游为什么还悲?
生;为了昏君而悲
B、此时在陆游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是什么?(板书:悲)
C、体会诗人“悲怆的心境”:
师:老师给同学们补充陆游这一生立志为国破敌的诗句----
出示:少年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壮年陆游---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老年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句句包含对祖国的热爱,是一个爱国的仁人志士。
(2)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觉得诗人为什么还要“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国家不恢复统一,他很遗憾。
生:临死前,对国家念念不忘。
是呀,一切皆源于一个字——对祖国的爱
A、师:想我中原骨肉同胞依然泣泪胡尘,大好河山无颜色,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B、师:想我神州陆沉之恨犹未雪,平生志业百无一酬,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C、师:一切都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只盼得——(生读)
面对死亡,坦然自若,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但对国家他却念念不忘,这种爱国之情是多么执着、深刻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读一读。(师读前部分,生接读后面诗句)
诗人胡应麟曾谓此诗“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来读这二十八字。)
4、此时此刻,陆游的二十八字爱国诗一定深深的印在了你的心中,哪位同学能饱含深情的背诵一遍。
四、拓展延伸
穿越时间,踌越空间,如果陆游泉下有知,看到今天如此团结和谐的国家,他也一定会含笑九泉了。此时的陆游一定想说点什么,同学们能用你最美的语言,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学写诗歌)替陆游说出来吗?
五、总结全文
结束语:(播放音乐)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位老人留下的遗嘱是什么了吗?它是陆游念念不忘的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是对祖国重新统一热切地盼望,是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板书:爱国之情)
六、课后作业:
1、会默写《示儿》
2、收集有关爱国的诗歌。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译文
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什么都可无牵无挂。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当宋朝的军*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注释
⑴示儿:给儿子看。
⑵元:通原,本来。
⑶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⑷但:只是。
⑸九州:这里代指中国。
⑹同:统一。
⑺王师:宋军。
⑻北定:将北方平定。
⑼中原:金兵占领的地区。
⑽家祭:家中的祭典。
⑾无忘:不要忘记。
⑿乃:你的。
⒀翁:父亲。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有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
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 你从中读出什么?
师:介绍战乱是背景。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生气,伤心,愤怒)
师:诗人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多媒体出示三四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是?(盼)你是从哪个感受到的?(无忘)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师:他到死都盼望祖国能够统一,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导读《示儿》
师:读着读着,你终于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总结。用清末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结束。
板书设计:
示 儿
(宋)陆游
悲 盼
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日
爱国 不变
伴随着破窗在风中悲泣,陆游的思绪起起伏伏,硝烟、剑光、狼毫、竹笺……在脑海中光怪交错,一时又忖起这段时间听到百姓们被遗弃而惨遭杀戮的传言,不由的一阵悲愤,挣扎想要坐起挥毫,一泄胸愤,然而心有余而力难逮,稍微一动,换来的只是一阵猛似一阵的剧烈咳嗽。
住在隔壁一直未敢深睡的儿子陆子虞听见父亲痛苦的喘息,匆忙披着衣服跑来,将父亲缓缓扶起,轻抚其背,低声劝诫:父亲,何苦再纠结国事。您为国家百姓倾尽了心力,到头来却是如此凄惶,谁人来问?际遇如此,父亲还是放眼当下,好好保重身体,安度晚年吧!
陆游直视着儿子,语气凝重道:我儿,凡事都要以国家为重,无有国,安有家?男儿当世,就当报效朝廷,为民请命!只恨,我再也不能为国尽忠了……
陆子虞叹息一声,低头不语。
陆游看着窗外漆黑,忽然嘴角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那黑暗呀,它已恭候我多时了,我想我要去了”。陆子虞悲泣道:“父亲!”陆游看着儿子,笑意犹在,却有泪珠落下,他轻轻地说道:“儿啊,我知道人死之后万事皆空,但纵是死也心有不甘啊。为父此生最大的恨事就是没有等到国之大统的日子,北边的领土已被贼兵所占,尚未光复,遗憾啊……我儿,我命不久矣,尔等不必悲伤,来年朝廷定能驱逐残寇,收复江山,尔等在我祭日之时,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为父江山一统的大好消息!”
陆子虞落泪不止:“父亲,您就放心吧,儿定会牢记您的话的……天已渐亮了,休息吧!”陆游紧紧拽着儿子的衣襟,轻轻的、一字一字的呤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中的诗句,还有当时的历史事件。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我虽多方引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习这首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中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还有,我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