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精选12篇)
一、扎实做好教师常规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基础
1、教师备课:
根据市教科研中心的指导思想,本学期的备课实行以考代查的形式进行,每学期对教师关于教参的理解情况进行两次考试,平时备课教师进行有重点的书头备课。要求:不讲求备课形式的美观,只讲求实用性。上课内容必须和备课内容基本相同。备课成绩按4:1的比例分配
集体备课采用的形式是:各年级组精选一个单元,在全校进行展示,学期初抽签决定展示的先后顺序。抽签后教研组长定出集体备课的计划,精选出的单元由教研组长负责分工,每位组员各负责一块,集备内容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对重点课时的教学设计;对教材和重难点的确定。展示的时候确定每一块的主讲人,其他组员作补充。展示结束后,组长要把相关材料的电子稿和文本稿交到教务处。除选出的单元在全校集体展示,其余各单元要在本教研组内采取该种形式进行。
2、教学反思:
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要想培养老师们良好的教学素养,提升自身的素质,时刻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从小现象中逐渐发现大道理,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意义,这样的教师生命才更有价值,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在反思中不留痕迹地提高。本学期每位教师建出自己的博客,把学期初的反思和教学计划都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反思每人不低于15篇。
3、教学案例
每月对自己教学工作中点滴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形成案例,上传到博客,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传1篇。
4、理论学习
继续切实贯彻以考代查的方式,督促老师们加强自身的业务理论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每学期往平台博客上传一篇读书心得。
5、听评课
组织好老师们参与各级各类听评课、观摩课等活动,让老师们在听评活动中不断磨砺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听课、看课、设计课的能力。
二、加强学生作业管理,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奠定基础
对学生作业情况加强管理,引导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布置学生完成作业。
1、课堂作业: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作业,规范学生的书写,(本学期的教学质量抽测增加卷面分)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批阅,及时鼓励,树立学生的作业信心,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作业的批改要当天完成,必需用正楷字书写,每个学生的作业每周至少有一次鼓励性的评语。每学期必需完成40次以上的课堂作业。
2、家庭作业: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回家作业。三至六年级应按规定布置回家作业。强调分层要求,提高正确率。即:有些题目有些学生可以不做;凡要求做的题目必须书写认真、解题正确,还要保护好作业本。这是习惯培养,是提高学生认真做好作业的责任性的有效举措,很重要。家庭作业的批改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完成。(家庭作业的量一定要和其他老师协商布置)
3、数学周记:每学期16次,低年级教师要分类别布置并指导到位,高年级可以适当开放些。教师的祥批不能少于三分之一。
4、基础训练:除了作为书面作业详细批阅以外,其余部分必需全批全改。(批改的形式:高年级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帮助批改,低年级可以借助家长的帮助)
5、实践作业:一方面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布置统一的比如测量、购买、调查等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实践作业的内容。切忌用单纯的计算练习代替实践作业。
6、数学手抄报:继续探索数学手抄报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办手抄报的兴趣,建议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出2张以上的手抄报。
三、继续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
把“高效”当做一把尺子,作为备课、上课、平时说评课、优质课评比的主要依据。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继续采用为每人执教一节公开课的形式,全体数学老师分2个学期完成,一个学年为一个计算单位,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分加起来也是教研组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每个人的成绩既代表他们个人,同时合起来依然是与教研组的荣辱共进退,可以更好地解决目前部分老师执教公开课、参与组内教研活动的麻木状态。做法同上学期。按计划组织研讨课时再充分利用好网络教研平台,组织每位老师都积极参与研讨活动,真正让研究落到实处,使老师研有所获。
只要有机会就组织老师们参与各级各种教研活动,不仅在学校内研究课堂教学,还要走出去,放眼看外面的世界,吸收借鉴优秀教师的课堂经验,练就一身硬功夫,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为了学生的`发展。
加强老师内功的训练,认真做好与乡镇的联研工作,在联研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四、发挥网络优势,开展网络教研,尽量实现省时、高效的教研效果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组织老师们按时参与各种网络教研活动,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升华,让每一个人都能不断成长。本学期尝试开展数学老师博客或空间,在网络环境
下组织老师们进行学习反思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博客和qq群组织老师们进行评课活动,通过自由交流,对集体备课和所听的课进行讨论,通过辨析交流,对课堂认识进一步提升,无形间使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五、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增强数学教研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一、调研的组织形式
(一) 确立研究主题
到达学校之后, 我有目的的听了两节课, 把九年级作为本次调研的重点年级。中考基础知识复习课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问题, 怎样上课能最大化的提高课堂效率, 怎样上课能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通过推门听课, 我听到了真实的基础知识复习课, 教师上课没有一根主线, 教师讲的多, 学生练的多, 但知识结构却是零散的, 学生不能通过复习将知识系统起来。课后, 我组织教师进行了评课, 并提出问题“本周我们的教研主题应确定什么内容?”。经过全体教师的讨论, 教研主题确立为“如何上好基础知识复习课”。
(二) 确立课题
主题确立之后, 我采取了课例研讨的形式, 让教师在可操作的课例中关注主题, 在课题的选择上, 我本着知识相对独立, 难度比较恰当, 适合教师发挥的原则, 确立了复习课课题, 邢南中学为“解直角三角形”, 晋庄中学为“分式”。
(三) 确立作课人员
邢南中学共8名数学教师, 经过与所有教师讨论交流, 每个年级组推出了一位教师, 确定了三位作课教师;晋庄中学共5位教师, 推出了两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们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 每位教师在体现集体智慧的前提下, 彰显自己的风格与个性, 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教研主题, 准备好研讨课。
(四) 理论学习
我建议全体数学教师进行网络学习, 借鉴网络资源“如何上好基础知识复习课”, 做好笔记, 将有价值的资料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除三位作课教师外, 其他教师也要熟悉课题, 要备课, 要对课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研组长要做好记录, 对本次教研活动要有思考, 有总结。我经过上网学习, 也积累了一些上好复习课的素材, 并将其中一篇有价值的材料让全体数学教师学习借鉴, 对教师的备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五) 跟踪听课
在确立主题之后, 我针对邢南中学九年级相对比较薄弱的两位教师进行了跟踪听课, 经过点评, 两位教师的课都有所改进, 对课的认识有所提高;同时, 我与邢南中学的全体数学教师对研究的主题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更加感到研究所确立主题的必要性。
(六) 作课教师说课
在全体教师都参与备课的前提下, 组织作课教师进行说课, 作课教师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展示出来, 通过说课, 可以改进教师的备课工作, 推动教师的理论学习, 促进教、研的结合;听课人员做好记录, 将本节课的特点和有问题的教学设计记录下来, 与作课教师进行了研讨, 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作课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建议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了教学设计。
(七) 上好主题研讨课
主题研讨课是对教研主题的课堂实践, 是对教研主题预设的验证, 几位作课教师以自己的风格, 围绕问题的解决分别上了一节研讨课, 可以发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八) 做好问卷调查
结合上课的情况, 我与包科领导及教研组长共同谋划了问卷调查的内容 (如下) , 通过问卷可以了解学生对复习方式的认识, 也可以了解主题研讨课被学生的认可程度, 进而教师可以改进自己的复习策略, 达到课堂收益的最大化。
关于数学复习课的调查问卷
一、这样上复习课你喜欢吗? () A.喜欢B.可以C.不喜欢
二、这节课你认为自己有收获吗? () A收获很大B.有一点收获C.没有收获
三、你感觉这节课讲的知识是多还是少? () A.很多B.可以C.很少
四、学习方法上对你有没有指导作用? () A.没有B.可以C.很有作用
五、平时复习课上, 一些学过的有联系的知识你能自己回忆总结出来吗? ()
A.完全能B.基本上能
C.基本不能D.老师说了才知道
六、对于知识整理, 你喜欢下面的哪种方式? () A.老师讲, 我听
B.自己先回顾梳理, 然后在组里或全班进行交流
C.先做练习, 然后再梳理
七、你认为课堂复习方式中哪一种比较好? () A.教师讲, 学生听B.师生共同探讨
C.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
八、数学复习课中最吸引你学习的是 () A.有趣的问题情境B.巧妙的解题方法
C.对习题进行拓广、变式、延伸D.其它
(九) 开好主题研讨会
组织教师进行评课, 围绕“问题的解决”评课, 力求改变一盘散沙式的评课, 让评课有主题。首先, 作课教师围绕“如何上好复习课”进行了课后反思, 其他教师结合“如何上好复习课”谈了自己的建议, 对作课教师的再教设计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十) 做好总结
包科领导及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情况作出总结, 找出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得与失, 形成文字材料, 并确定好下次教研的主题, 如邢南中学的教研主题可确定为“基础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
(一) 教师的理论学习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选择了教育, 就选择了无止境的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没有终点的, 教师在取得合格学历、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并不等于学习专业知识的终结, 还需要继续学习, 研究新问题, 接受新事物,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建议学校数学组同读一本书, 从读课标做起, 每周读一段, 从网上学习课标解读, 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二) 教师对教研的认识需进一步加强
自我县开展校本教研以来, 教师对教研的认识进一步加强, 但有些教师仍只是停留在认同的阶段, 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求, 以致教研缺乏目的性, 缺乏主动性, 建议学校多组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 让教师在活动中受益, 在活动中成长, 看到了进步, 就看到了教研的效果。
(三) 教研组长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县自实行包科领导负责制以来, 教研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一些领导由于不熟悉所包学科, 导致教研走了一些小小的弯路, 在这种情况下, 包科领导应和教研组长紧密配合, 既有行政的推动, 又有专业的引领, 才能较好的推动校本教研的发展。建议学校包科领导要多与教研组长交流, 多谋划, 多思考, 同时要加强教研组长的培养, 让教研组长“走出去”, 多参加培训, 开阔视野。
(四) 集体备课的形式应进一步推广
现阶段我县的各学校师资力量很不均衡, 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同科教师人数较少, 甚至只有一人, 所以应加强不同年级之间的教师交流, 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 只有教师之间加强同伴互助教研才会有真正的效果。建议学校适时适当的组织一次较成功的集体备课, 让教师感受集体的智慧, 引领集体教研成为日常的需要。
(五) 教材的解读应成为教师的基本素养
教材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 教师只有不断地研读教材, 才能透过知识的表象看到其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建议教师多进行教材分析, 要站在教材系统的高度俯瞰教材, 才能较好的进行知识之间的整合。
(六) 课堂教学应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沿袭传统的上课方式, 教师“满堂灌”, 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次要角色, 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 不考虑学生的感受, 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只是一味的“告诉”。建议教师多研读课标, 感受新课程理念, 看名家课堂, 看优秀教师的课堂, 转变观念, 学课, 进而改变自己的认识, 并付诸于实践。
总之, 本次活动为探索富有成效的教研形式提供了实践依据, 但愿此次调研能给予学校帮助, 给予教研组新的认识教研的视角, 给予教师一些探索课堂的借鉴。
摘要:高阳县数学学科的校本教研以课例为载体, 以主题讨论为主线, 以教研活动为依托, 引导教师在课例研讨中展开主题研究, 并不断分析与改进主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教研工作;团结协作;课程改革
一、初中数学教研工作开展状况
就目前我国各大中学来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教师能够很好地完成数学课程改革 的任务,做到寓教于乐,初中数学教研工作在全国的各大初中都得到了开展。部分学校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努力使教研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但是也有部分学校在进行教研工作的开展时,简单地进行教学工作总结,不能将教研工作的开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使初中数学的教研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针对这些有得有失的状况,各个初中的数学教研组也在积极探索有效开展数学教研工作的方法,使教研工作的开展对数学教学能够起到推动的作用。
二、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研工作的方法
1.做好数学教研队伍的建设工作
想要有效开展初中数学的教研工作,首先要做的便是做好教研队伍的建设工作。检验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将决定着整个教研队伍的水平,只有教研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所上升才能确保数学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教研队伍的建设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教研队伍成员的自我学习。作为教研队伍的一员,为了能使教研工作顺利开展,使数学教学能够跟上教育的发展,应该加强自我学习,首先要就初中数学教研任务大纲进行学习,明确每一项教研任务以便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2)学习教学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理解教学改革的内容以及方向,对应的做好初中数学的教研工作计划;(3)积极接受再教育。
2.团结协作,加强交流
教研工作想要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教研组是所有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单位,在教研组中老师们应该团结,相互就教学方面的经历以及经验进行交流。针对眼下新课改的教研工作的安排计划进行商议,总结出较为合理的教研计划,以助于数学教研工作的开展。具体的实行步骤如下:第一,召开定期的教研组内部会议,就某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经历进行交流。对于数学工作者来说,大多数的时间都是集结在课堂上,所有的教研经验都是从课堂中获得而来,然而因为每个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异,因此教研经验也会各有特色。第二,展开公开课,进行课堂的观摩。
3.紧抓课堂教学为教研工作做好准备
对于初中的数学教师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而教研工作的完成也并不是专职的。就教研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空口说白话,而要通过实践来总结,然后将教研的工作经验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进行不断地完善,也就是说教研工作的基础就是课堂教学,所以想要有效地开展初中数学教研工作就务必要紧抓课堂教学为教研工作做好准备。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来说,其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领悟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授能力,要是学生听懂、会做,因此课堂时教研工作开展的最佳地点,课堂的授课经历,课后的总结,撰写教学总结和案例,这样将会为初中数学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增加砝码。
4.从思想到理论实践课程改革
从目前我国的数学教育来看,在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上远高于国外的国家,而初中正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如今的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增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爱好,以及探究数学难题的兴趣。为了使初中数学教研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师务必做到从思想上到理论上时间课程改革。作为初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大力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借助一些数学游戏、讲述数学名人如华罗庚的故事使同学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应付考试而是陶冶个人情操,且具有一定的乐趣的。
有效地开展初中数学教研工作对于推动数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提供保障。在进行教研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脚踏实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初中数学的教研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使整个初中的教学工作享受到数学教研工作带来的福利。
参考文献:
[1]陈旭燕.农村小学数学教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3).
[2]姚晖.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实效性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2017年春季最新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我校认真贯彻教育局和学校的工作要点,在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立足“35分钟”课堂的教学研究、以实施课程改革和全面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现就本学期开展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1、围绕校“35分钟课堂”和教师课题的开展,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以及自我学习一些教育教学书籍刊物,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努力促使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感悟,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总结每月按时完成了“教育综述”和“我最得意的一节课”摘抄500字。
2、结合每学期两篇教育教学随笔加强教学反思。认真撰写案例、“最得意的一节课”并组织参加区案例、“最得意的一节课”的评比。李朝品的《小学数学的课堂应该是基于“核心问题”的课堂——记两节“认识人民币”听课有感》获区案例评比三等奖。
二、加强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
1、本学期,我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有机结合,每位教师
都有严谨、扎实、高效的良好教风,并努力培养学生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能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能认真探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指导,及时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并依据自己的教学感受做好教学后记。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查漏补缺,培优辅差,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围绕市、区“数学与生活”学生作品征集竞赛这一工作,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参与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区级每个班都有收获,市级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李朝品和刘芳老师被评为区“优秀辅导员”。
3、积极组织全体三四年级学生参加校“数学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丰富了
学生的数学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
三、大力推进教研活动的开展,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利用集体备课认真做好教材研读与学习、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讨论研究反思。提高认识与处理水平。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总结
2、以“随堂听课”为契机,加强听评课活动。提高教师认真钻研每课教材,深入分析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对数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
先后有黄腊香的《三角形的分类》、陈道年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和邓树清的《千米和吨的复习》。
3、结合交流老师黄腊香的汇报课暨城区小学联谊课《倍数和因数》,展示和促进了老师们的教学研究。
4、课题研究:
①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基于‘核心问题’的市、区联动小学数学教学研活动
②黄腊香老师的市级个人课题“小
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错误资源的运用”获得立项;
ƒ章志勤老师的区级个人课题“小学数学隐性失分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获得立项。
④课题组成员李朝品参加省规划课题《基于“核心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和区规划课题《小学高年级运算失误归因及提高运算能力的研究》的开题和研究工作。
⑤课题组成员刘芳参加省规划课题《基于“核心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开题研究工作。
5、李朝品老师参加第八届区优秀青年教师评选。在校领导和组内教师的关心帮助下经过笔试、材料、课堂教学层层考核终于顺利的过关完成了比赛并获得了“区优秀青年教师”的称号2017最新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2017最新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6、“师徒结对”工作。在教科室的精心组织下以“师徒结对”为契机与平
台,认真开展了“师徒帮扶”工作。师徒双方以真诚、真心、用心进行“做人”“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的互动学习研讨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数学教学工作要点为主线,继续加强数学教学的改革,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媒体,加强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认真上好教学研究课,通过教研组老师的共同努力,认真上好新教材,争取在教学上抓出实效,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二、具体做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丰富自身内涵小组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课改主要精神;数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数学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及专题讲座外,我们努力在课余时间多看一些符合当前教改新形式的文章及先进的教学经验介绍,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并进行内化,在教研活动谈谈学习的心得。
(二)按时有效地开展教研组活动
1、教研活动时组内教师随时进行各自教学情况的反馈交流,群策群力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难题。
2、积极认真参加学校的大组活动和区的教研活动,做到不无故缺席。
3、加强集体备课,认真领会新教材的精神,研究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对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注重作业内容的研究,把基础性和开放性的研究作为家常研究。
4、结合教研组自身特点,设计并开展一次教研活动的展示,通过活动,找到自身的`不足,汲取其他教研组的优点,努力把教研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三)抓好课堂教学,提高40分钟的效率
1、备课: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2、上课: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其认真聆听、质疑问难、创新求异的学习能力,并注重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上有所收获和进步。
3、作业:教研组进行调控,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难易度要分层。
(四)加强质量三级管理除了认真接受区、校的调控外,做到教研组监控与教师自控相结合。每位组员要对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及补差培优的措施。教研组在单元结束后,及时进行有关教学内容的测试,并做好质量分析加以反馈,以利大家下阶段教学工作的改进。
(五)其他
1、认真做好年级组竞赛活动。
2、做好期中、期终、抽样试卷质量分析。
3、对于数学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在期末进行年级组内表扬,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伴随着新年脚步的临近,即将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有几分充实、几分忙碌,也有几分感概……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结合“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本着“为学生服务,要自己提高”的理念开学初本组教师从三方改变教学理念:(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2)注意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全体老师们发扬优秀教研组的传统,兢兢业业的工作。现将这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为了节省老师的备课时间,发挥每位老师的特点,同仁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本学期数学组采用了分学段集体备课,每位老师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风格再进行修改,在教学上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教案力求符合下列要求:
1、教学目标应有: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确定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引导与规范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设计应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学目标和本校的学生特点安排教材,要深入理解教材,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及不同的教法。
3、课堂模式百花齐放。
二、教科研活动:
1;坚持每周进行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事先都经过精心准备,定内容、定时间、讲实效,多次组织学习教育理论和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充实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精心安排好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及其他教师的示范课抓好评教工作,对公开课严格把关,要求每一节公开课前都经过备课组的老师多次的研究和修改,每堂公开课后,全科组的老师都有进行认真的评课,我们科组的老师对评课向来非常认真,从不避丑,不走过场,不管你的资格有多老,你有多年轻,大家能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有研究性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都能畅所欲言,尽管有时争论的很激烈,但道理是越辩越明的,大家都确的通过争议都很有收获,以此推动本组的教研氛围。
2;组织新教师与老教师进行师徒结队以老带新活动,为了上好一节课,新教师于晓瑞、陆倩都主动向老教师请教、取经,这两位新教师进步的都很快。
三、课后辅导
批改作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件繁重的工作,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时间来批改作业,采用的形式是统批、面批、学生互批、讲评等,每位老师还都利用中午午休及下班后的时间针对学习成绩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下学期工作的设想:
1、全组走出去听课
2、教研组搞一个课例研究;
3、青年教师多上公开课,机会留给年青人;
4、七年级搞学生错题档案袋、好题档案袋,目的是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成绩;
数学教研组尹开明
本次系列活动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各初中学校提交教研组工作总结或经验交流材料;第二阶段:网上跟帖研讨;第三阶段:网上在线研讨;第四阶段:现场交流;第五阶段:现场资源网上交流, 活动的延续。第一阶段, 4月初启动截止到4月25日, 我们一共收到各学校教研组工作总结或经验交流材料119篇。
这些材料已全部上传到海南初中数学频道上。这些材料上传后被阅读3000多人次。第二、三阶段于4月18日-4月25日进行跟帖研讨, 初中学校教师纷纷留言, “在线研讨”4月25日晚举行, 在两个多小时的在线研讨中, 评论达1000多条。整个研讨过程中, 大家各抒己见, 坦诚交流, 气氛活跃, 教师们把自己学校校本教研中的做法与同行交流学习。研讨中有很多很好的做法, 我们都及时整理放在初中数学频道上。第四阶段现场研讨于2011年5月17日至18日在海口鸿运大酒店进行;第五阶段:现场资源网上交流。时间从5月19日开始, 现场活动的资源全部上网, 包括部分视频资源, 老师根据网上资料进行学习和进一步的研讨。
第四阶段现场研讨来自海南省各初中学校数学教研组长300多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孙孝武、潘明两位老师主持。这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有:1.专家报告。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龙官吾副院长做题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报告;中心组成员黄良师老师做题为《依托网络教研平台, 促进团队专业成长》的报告。2.现场经验交流。由海南中学等11所数学教研组长做经验交流。3.中心组成员方国志老师做《海南省2011年初中数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情况简述》。
我们将现场研讨全过程录像下来, 并将部分精彩的片断放在初中数学频道上, 供老师们后续学习。
本次系列活动由海南初中数学教研中心组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安排, 有很多教师是全程参与了此次系列活动。参与活动的教师都认为, 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受益匪浅, 对如何促进校本教研健康发展达成广泛共识, 整个系列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充分发挥教研组职能, 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常规教研活动
常规教研活动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研活动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我省很多学校结合学校实际, 在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 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注重教研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其中包括强化常规教学管理、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等。在提交的119篇总结或经验交流材料中,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大约有90篇, 占整个材料的76%。涉及学校教研工作计划的实施及方案的落实, 定期、定项的督导检查与评价以及备课、上课、质量检测、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组织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规范化。主要的教研活动有: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公开课、评课等。在理论学习方面, 主要是组织教师对新课标的研读, 先进的教学理念、教法、学法的学习。海口九中每学期学校或教研组都会组织教师学习最新教育教学理论, 订阅相关书籍, 如《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师专业成才的途径》等, 每学期末每位老师交10-20篇的读书笔记。海师附中加强理论学习, 把握课改方向, 每年每位老师至少订一份本专业研究杂志, 通读2到3种刊物, 经常上网查询资料, 随时关注教学动态。在集体备课方面, 海口九中发挥集体优势, 在自主开发课堂学案的基础上, 依照“自我初备一集体研讨—整合借鉴—资源共享—课后反思”五个环节集体备课, 做到“三定、三研、四统一”:定备课时间, 定备课地点, 定主备教师;研究课程标准, 研究学生状况, 研究考纲考题;统一教案课件, 统一课时进度, 统一作业检测, 统一质量分析。这样的集体备课融入了更多整体元素, 重点更突出, 教学效果更好。文昌中学根据学校教学部门的要求, 按年级把全体初中数学老师分为三个备课组, 同上一个年级的老师为一个备课组, 每个备课组由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备课组长, 把关年级教学工作。每周每个备课组至少集体备课一次, 把下一周要上的内容或是要上某一章的内容备好。以年级为备课组, 事先确定内容和中心发言人, 然后针对所备的课进行研讨。在公开课方面, 洋浦中学以教研组为单位上亮相课、过关课、选拔课、竞赛课等。在评课方面, 琼中思源学校在互听、互评活动中要求每位老师都要发言。
可以看出, 经过探索与研究, 各学校对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化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以活动为载体, 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 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青年教师为学校带来了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 青年教师教研活动参与意识强, 但青年老师经验欠缺, 研究能力偏弱。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已成为各学校的共识。在各学校所提交的总结或经验材料中, 都体现了各学校对青年教师的重视和培养。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以老带新”, 通过推门听课、互听、互评、过关课、赛课等形式, 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 对青年教师在目标生成、教学方法、教材处理、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手把手的指导, 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海南中学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教育研究为主线, 以各种教育活动为载体, 引导、激励、帮助青年教师自主发展。采取的“以老带新”结对子的做法的策略有: (1) “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策略; (2) 采用“问题研究”策略; (3) “校本培训, 实践第一”的等等;洋浦中学以备课组为单位上同题异构的课;以备课组为单位上主备试讲课;以教研组为单位上亮相课、过关课、选拔课、竞赛课。白马井中学针对性地设立分层带动管理, 确定各点骨干学科领头羊, 落实以“老”带“新”、“师”带“徒”, 手把手互动交流, 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海口一中对教龄未满三年的老师, 开展新老教师, “一帮一”、“一帮多”结对子活动, 互帮互学, 取长补短, 使新教师能更好地把握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快速成长起来, 并在教学中形成明显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虽然各学校在常规教学管理、教研活动实效性、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相对于我省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各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研究的面不广、教研问题的针对性不强, 在教研活动的形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教研问题的针对性不强。
研究就是解决问题,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针对问题进行研究是促进教研活动由形式化走向实效化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课堂, 每个老师都会面对具体的教学问题, 根据这样的问题情境组织教研活动, 才是校本教研的关键所在。实际上, 教师不是没有遇到问题, 而是我们不清楚如何把这些问题转化成校本教研进行研究, 如: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化后进生的策略、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等。在所提交的总结或经验材料中, 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材料不多。大多数都是常规教研活动的总结、教研活动缺乏针对性。我们的教研活动不在多, 哪怕是一年针对一个实际问题, 把它扎实地开展下去, 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2. 网络教研活动开展少。
网络教研是我省在全国推进新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具有原创性的贡献。把传统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 可以扩大教研效果, 提高教研品位。如:网上课题研究。针对不同课题, 在网上建立各课题组的“博客圈子”。各课题组每学期都制订课题研究计划、研究主题, 我们可以把遇到的问题, 解决的方法记录在博客上, 为课题结题提供一手材料。在所提交的总结和经验交流材料中, 大多数的学校开展教研活动都是常规教研活动。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少。只有海口一中、海南中学、国兴中学等少数几个学校开展了网络教研活动。
3. 教研活动形式创新少。
镜头速写
教研组长口头或书面通知:×月×日(星期×)×时,在×教室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于是,到了那天,老师们便来到指定地点。有的提前到,有的踩点到,有的姗姗来迟。遇上理论专业学习,可以认真笔记或窃窃私语。碰上观课,可以认真,也可以清闲;没有研究主题,也没有具体任务。课后,组长召集进行评课,说说优点,谈谈缺点,提提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可以不说。执教者也从没指望这次活动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多少提升。有时,听课的人提了不少意见,可是执教者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即便偶有“触动”,但等这事过后,也就慢慢淡忘了……
对于上述场景,教师们一定不会觉得陌生。每所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定量的校本教研活动。每位教师以不同的心态参与教研。期望值不同,体验不强烈,得到的效果也迥然不同。
现象透析
分析当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之所以出现低效、无效甚至“伪教研”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研无主题——空洞 校本教研一旦缺少鲜明的主题,那么执教者便会即兴选择教研内容。参与教师完全跟着感觉走,没有预定的关注重点,想到什么说什么。大家漫无边际地发言,七嘴八舌地议论;对问题纠结过多,而建设性意见少之又少;研讨内容杂乱,各定各调,各吹各号。于是出现了“面子教研”的现象。
蜻蜓点水走形式——肤浅 不论哪种类型的教研,如果参与教师把他当作任务看待,形式上走过场,缺乏研究热情,没有研究精神,那么对自身专业发展和教研质量的提高,就没有丝毫的作用。如果不善于深入思考和分析,不谙研究的门道,必然会降低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教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年龄跨度显距离——失衡 现行的教研组基本以学科为单位组建,其成员年龄跨度往往较大。年龄抹杀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成了他们“把一本老经念好”的理由。他们原本是非常渴望成功的,如今却被递增的年龄推到了成长边缘。希望他们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也略显无奈。
浅尝辄止无跟进——低效 “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这是许多一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形象写照。教研活动后,许多教师缺少自主跟进,对研讨中出现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往往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能持续落到实处。这样点到即止、断崖式的教研活动,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研究的功能和成效。
策略探寻
基于对传统校本教研活动这些弊端的认识,总结以往校本教研中教师所关注的焦点,结合本校的教学实情,笔者尝试改进教研模式:以确立单一目标主题为研究方向,采用课例研讨为突破口,借助系列化可操作活动,构建起以下数学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如图)。
这是一个循环渐进式的过程,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思教师之需,生成教研主题 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也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其来源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最棘手的、最迫切需要改进的内容。这些问题要有潜在价值,能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而且要可行,难易程度适中。开学初,笔者召集校内高段数学教师展开讨论:在教学中印象最深刻的教学问题是什么?感到最困惑的是什么?讨论中反响最强烈的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四块知识领域的学习中出现的差错越来越多;新课程背景下“差错”问题成为教师最感困惑和纠结的地方。如何减少差错或避免差错,大家希望在这一领域展开探讨,找到一些原因来改进教学。于是,“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便生成为该学期数学校本教研的重点。
谋教师之虑,充分预设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教研活动只有预在先,教师在研究时才会有所思,才会生成精彩。在策划“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一系列活动时,笔者都提前一周开始筹谋。例如,在开展差错案例剖析活动前,先与各年级组的数学教师沟通,搜索关于差错案例的文本。要求以年级组为单位推荐典型案例,以便在活动时间里剖析。活动前一天,与推荐案例的各年级组教师碰面,了解具体内容,以便活动时设计节点进行问题追寻,调控节奏。当遇上非本校级的教研,则在两周前就开始策划预案。从课例研究教师的预定,到过程的跟踪和活动的总结,要通盘考虑所有细节。一般课例研究,都要依据活动目标,配合学校教学进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要求执教者放大主题,缩小切口;倡导发挥教研骨干的集体智慧进行研课、磨课,尽量体现课例的示范性与引领性。在活动前半周发布网络通告,告知活动主题和任务。
供教师之要,追寻有效教研模式 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紧抓“课堂”这个阵地。调查表明,教师更欢迎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他们希望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角度来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例,从而内化吸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笔者尝试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联校教研课例,由各校的优秀教师设计并执教,并在校内进行了试教、研讨;另一种是利用网络选择符合教研主题的优秀视频课例。在课例研究活动方式上,笔者积极倡导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范式。同课异构,能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资源,通过比较、带动、反思与重建,让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
解教师迷惘,专业成长无界限 在课改实践中,培养年轻骨干教师成为排头兵的同时,对其他教师的提高也不容停滞。不同年龄的教师,都应该是课改的主角。观察发现,新教师非常渴望受到关注,但教学实力尚需提升;青年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希望有展示的机会;中年教师对职称和荣誉开始丧失激情,教学疲软的状态急需改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因曾经辉煌过而变得有些力不从心;骨干教师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已有或多或少的积累,面临如何再提高的困惑“高原现象”较为严重。为调动各类教师的研究热情,不妨借鉴“因材施教”理念,以教龄、专业发展程度为参照物,将教研组成员列入强基工程(新教师)、砥柱工程(中青年教师)、秋实工程(老年教师)、名师工程(骨干教师)。通过年龄分层,以老带新的“捆绑式”合作,同龄协作互助共研,从而调动所有教师的研究热情,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感受到不一样精彩。endprint
记录教研成果,反刍专业成长 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后,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如果不用文字梳理,那些感悟与冲动也就稍纵即逝。笔者利用活动决策之便,帮每一位成员设计了活页式的《教研手册》。每一次活动都设计一组活页,活页内容按照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性质制作;为方便记录,在活页右侧还开辟了一列“点子”栏。例如:课例观摩,除了记录组织教师的活动外,也要记录学生的活动,并及时对两者进行“三言两语”的点评;教师在观摩过程中有了发现和思考,想到了新的解决思路、可操作性的行为等,必须及时记录。又如,聆听讲座,除了记录讲座要点外,还必须书写听后感言,甚至可以尝试听后的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来讲,会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等。《教研手册》真实记录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以及各自的所思、所想、所为,体现了个人研究的点滴进步,助推了专业发展。
引领教师行动,连环滚动与跟进 开展教研活动,要注重激发教师的后续行为,让活动“细水长流”;一条可行的措施就是,坚持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滚动的、持续的研究。例如,策划一个学期的“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开学初,分析上期教研中发现的问题,而后聚焦生成主题(关注差错);搜集案例分析(浅谈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聆听视频讲座(课堂因差错而美丽)提升理论;课例研讨付诸实践(课堂动态学生差错处理);小课题研究推进(错例自我分析和反思研究);总结反思找出问题(数学信息与数学知识无缝链接),螺旋上升到下一个循环。历时一学期的单循环教研活动中,向教师传达了一个理念——教研需要连环跟进。在“行为跟进”过程中,从目标——行动——反思——改善——新目标——再反思之间循序渐进,教研活动就会产生许多生长点,防止了无效的重复教研。
引教师畅言,线上线下齐涌动 使用网络教研平台,可以让大家的思想不断碰撞,经验共享,能力不断提升。从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的绍兴市马山镇中心小学成为国培计划试点学校之一。学校人员可以免费使用中国教师研修网架设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笔者创建了一个数学协作组,让全镇数学教师都加入。每次教研活动,笔者都会提前发布通告或具体方案。在每次活动后,笔者都会发起专题交流活动。所有组内成员均可在专题活动的留言板里发表意见或分享经验。参与网络评论,给教师增添了许多乐趣,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还能与素未谋面的同仁进行交流。网络教研融入常规校本教研,使空间与时间的距离不复存在,让沟通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每一次的网上留言,学科话题的选择,观点的讨论争鸣,都是教研组成员成长的基石,使教师充分体会开放、民主、互动、协作等所带来的成长喜悦,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最大程度的“共赢”。
延伸思考
教研质与量的再思考 在常规教研中,我们往往安排了大量的教研活动。有时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个接另一个,研究大都浮于表面。其实,教研活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研究所需或教学实际难题,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获得经验,或引发大家的思考,激发参与研究的热情。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总会提出量的要求。那么,该如何把握量与质的关系呢?权衡两者,在理想状态下达到平衡,还是一个大问题。
新生事物可以尝尝鲜 视频案例研究伴随着新课程而来。回顾几年前,文本案例也才起步。视频案例虽然真实、直观,但操作费时费事,又需技术支撑,因此,往往被边缘化。如今条件越来越成熟,视频案例研究越来越受青睐。视频案例,可以真实记录教师课前教学方案的执行情况,全面捕获课堂上转瞬即逝的事件与机会,并对整个教学行为进行“麻雀解剖”,从而构建了丰富的、分层的、可供教师直接观察与研究反思的环境。这种形式的研究如能推广,那教研工作必将呈现出一番新气象。
活用“草根式”教研理念 “草根式”教研是提高一线教师实而有效的方法。他以师生一次次“原生态”呈现为载体,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智慧,让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在相互探讨、交流过程中均有所获,从而实现共同成长。“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当教师们激发了研究热情,那么在他们眼里:一堂成功或失败的课可以成为研究课题,一次教育事故可以成为研究对象。让“草根式”研究成为数学教师的自觉能动行为,不需要固定时间和组织,从案例入手,从问题起步,善于寻找常见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开展研究、总结与推广。
低段数学新教材教研组教研计划 -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中心,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堂上推进素质教育,力图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工作主线,并结合本校特点,实施审美教学、选择教学、建模教学、生活化教学等,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 二.工作要点: 1、 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运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开展教学系列活动。 2、 堂教学为主渠道,使数学教学活动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3、 倡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三、 工作计划 二月份: 1、为搞好教研活动献计献策。 2.完成假期备课情况 3、听专家讲座或小组参与式讨论,学习“新课标准”。 三月份: 1. 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结合校教研活动,组织省编教材和新教材对比研讨课。 3. 认真学习有关新教材的介绍.教案等资料,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四月份: 1、组织期中教学测查。分别从教师对教材使用情况、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2、 加学校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演讲比赛。 3.集体备课研讨。实验教师轮流说课,请专家指导。 4、专题研究:如何理解数学“生活化“。 5.组织教师上专题研究课,并请专家进行现场教学评析。 五月份: 1. 阶段性教学反思。组织实验教师探讨教改新路。 2、请专家对实验进行检查、指导。 3.组织教师认真上好研讨课,为参加学校教学大比武作准备。 六月份: 1. 每人出一份期末试卷并要求认真审核。 2. 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3.撰写“课改”学习论文及教学案例。 4.做好学期评比总结工作。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基本情况:
数学教研组1—6年级有18个教学班,由17位数学教师组成。其中三十岁以下的老师3人,三十至四十岁的老师5人,其余均是四十岁以上的老师。有3名老师多年未曾从事教学活动,教学经验相对缺乏,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有5名老师教双班数学,教学任务繁重。年龄偏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任务重,是本教研组面临的最大难题。本教研组有区教学能手4人,区数学优质课竞赛获奖者5人,利于实行教师之间的“研教结对”。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组工作坚持“高效、低耗、和谐、进步”的教育发展主题,进一步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围绕教研组的科研课题,转变教育理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深化教学研究,优化教学指导,强化教学管理,努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凝聚整个教研组的力量,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工作目标:
1、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为宗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结合课题研究,开展专题学习,探索多媒体教学的新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立足于课堂,实行“研教结对”活动,提高全组教师的数学学科教学水平,保证各年级数学合格率100%,优秀率80%以上。
4、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改进,形成质量监控制度。
5、积极开展教学研讨,营造研讨氛围,提升数学教师教研水平。
四、具体措施:
(一)认真组织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及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写好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并组织好教师之间的交流工作。
2、立足课堂,用新课标的理念改进教法,树立只有统一的教学理念,没有统一的教法模式的思想,要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改进教师的备课形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力争使用“电子备课”,强化二次备课。
4、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每节课后教师要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重视备课和反思,要从深层次上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写出有质量的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
(二)定时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和教学效益。
1、结合课题“数学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组织好每月一次的专题学习,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力争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新体系。
2、组织好听评课活动,保证组内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听后要有评议;认真落实好教学示范课和研讨课,教研组内发挥合作精神,开展集体备课→说课→上课→反思的教研活动,课的内容、设计都要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并及时形成一些案例分析和教学经验总结。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实减负增效的措施。在听课、评课、反思重建中提高每位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狠抓平时,认真做好培优补差等工作。
1、要抓好待进生的转化工作,补缺补差重在平时的点点滴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班级前进的步伐。
2、抓好课堂拓展,有针对性地进行拔高练习,指导优等生读好《小学生数学报》,不断提高班级的优秀率。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家的故事,要求学生学会并养成写数学日记的习惯;
4、加强各年级数学质量监控,监控后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并在教学中及时改进。
(四)加强待进教师的培养工作,形成强大的数学教师队伍。
1、加强对待进教师的自培工作,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促进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关心待进教师的成长,在业务上对待进教师进行指导,做到有目的,有成效,帮助他们尽快吃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组长、师傅、骨干教师应多听待进教师的课,听后及时反馈,指出不足之处,让待进教师能及时成长。组内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待进教师展现,力争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并积极做好教学工作。
五、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培优补差计划;了解统计各班优秀生和待进生的情况,填写好情况记录;
2、落实研教结对的人选;
3、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的教研课和校级观摩课、示范课、汇报备课;
4、上示范课;
5、集体备课;
6、督查教学五认真。十月份:
1、开展学会“使用、制作数学教学课件”的活动;
2、集体备课;
3、优秀作业展评;
4、待进老师上研讨课,认真组织评课活动;
5、专题学习,撰写并上交不少于800字的学习心得;
6、开展数学读报竞赛活动。十一月:
1、继续开展学会“使用、制作数学教学课件”的活动,写出活动感受;
2、校级公开课;
3、进行期中阶段检测和质量分析;
4、课改经验交流;
5、集体备课。十二月份:
1、进行学生口试、操作成绩的测试;
2、教学五认真检查;
3、教学工作阶段总结;
4、上复习观摩课;
5、帮教结对教师教学成果展示;
6、学生优秀“数学日记”评比活动。一月份:
1、复习工作研讨会;
2、各年级制订期末复习计划;
3、组织1—6年级期末测试,做好期终质量分析;
关键词:组团教研;教研品质;引领;评价;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07-2
一、问题的提出
白云区实施新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后,全区分7个片镇教育指导中心(学片),对学校进行分区域管理。笔者所在的教育指导中心管辖6个街道的38所小学,基于对本学片部分小学的数学教学质量存在较大隐忧的思考,我通过调查、访谈等渠道,对本学片小学数学教研的现状进行剖析:部分民办小学师资不稳定导致师资培养缺乏系统性;部分公办小规模学校的数学教师跨级教学对教材的把握不准;部分公办小学教师编制紧张实行一二年级语文数学“包班”教师导致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优秀师资主要集中部分公办学校和优质民办学校,这些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开展扎实、规范,数学教学质量较优质稳定;而质量薄弱学校的教师教研意识薄弱,片教研活动参与率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未能很好落实。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是导致片内的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为突破片内数学区域性教研的局限,提升教研品质,促进学片内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笔者从整合教学团队资源入手,策划学片内“龙头”数学科组与邻近兄弟学校联校组团教研模式,开展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
二、“组团”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1.试点“组团”,实践检验
对于学片内“组团教研”的实施,笔者作为区域教研的核心领头人,立足本学片实际,根据学片数学科中心组长在A小学的情况,先选取了以A小学为“龙头”科组与B小学、C小学为“组团教研”的试点,由A小学的教研组长作组长,负责教研的组织实施。学期初,由组长与联校教研的另几位学校科组长一起根据组团的几所学校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研究确定“组团教研”的主题、形式,进行每月一次的三校一体的联校教研。如第一次的“组团教研”,这几所学校的数学科组在确定主题时,征集老师们的教学困惑,很多老师提出:实施新课标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领域的课型教学如何把握?需关注落实哪些数学素养?因此在首次试点组团教研,确定“怎样上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主题教研,以集体备课——课例展示——同课异构的思路进行。三所学校在集中教研之前,根据每次教研的任务要求必须在校内进行科组的教研。由于这个教研主题是新教材的难点,很有研讨的意义,每一次的联校教研,老师们参与的热情都很高,围绕主题探究谈教学困惑,谈教法学法新思路,谈设计亮点,谈改进意见,收到较好的预期效果。首次系列完整“组团教研”的专题研讨的实践,笔者是全程参与,真正体验了此种打破校际壁垒的教研模式给老师们带来的改变,不仅让教师参与教研、投身教研,并且让老师们在浓郁的教研氛围中享受教研!
2.以点带面,培养“团长”
所谓团队,就是一个有口才的人对着一群有耳朵的人说话!为了更好搭建本区域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平台,发挥各校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笔者认为偌大的区域教研,让教研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组建更多的小团队,以小团队成就大团队。为此,从培养“团长”做起。
以A小学为“龙头”科组与B小学、C小学的试点“组团教研”初现成效,笔者把握契机,发挥本区域学科相对优质的学校作用,从中选拔教学水平较高、教研组织能力较强的学校数学科组长作为本区域后续全面开展组团教研的“团长”。笔者在培养未来“团长”的策略安排上,主要安排他们全程参与试点“组团教研”的教研,进行体验式培训。从学期“组团教研”主题确定、教研方案的拟定、集中教研等方面对“团长”进行引领,让未来“团长”对“组团教研”操作流程和组织方式有一个感性认识。过程中集思广益,让他们发表对此教研模式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组团教研”方式方法的完善。
3.合理“分组”,整合资源
教师的专业素质需要更多的互动交流和研讨来提升,本学片试点“组团教研”得到了有力验证,检验了开展数学组团教研的可行性,笔者进而策划在学片内全面铺开此模式。基于本学片管辖的38所小学的办学性质、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和地域分布广的现状,笔者在构思区域学校分组组团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将本区域学校分为9组,每组4~5所学校。每一组安排一个教研常规扎实的学校科组作为“龙头”科组,该学校科组长为组长,出于从引领帮扶的角度考虑学校分组:对于小规模学校数学教师每年级只有一位老师,而且跨级教学,长期教研活动难以开展或流于形式的情况,笔者则安排邻近规模较大,教学管理较好,教师队伍建设较好,教研活动有一定质量的公办学校作“龙头”引领,目的是搭建平台,让几所小规模学校的数学老师改变单打独斗的教研格局,分享优质学校的教研资源,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促小规模学校形成良好的教研规范;对于数学师资编制紧缺存在一二年级语文数学“包班”几所的公办学校,安排一所数学师资水平较好的学校作为“龙头”,以优质学校各年级数学教师为引领,与包班的教师集体备课,研读教材,课例研讨等,目的是帮助这些临时数学教师解决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素养的问题,为高年级数学学习打基础;对于外来务工子弟小学生源相对较差,师资不稳定的现状,安排师资稳定、教研常规扎实的优质小区配套小学作为“龙头”科组,目的是分享优质民办学校的教研资源,为薄弱民办学校作示范,帮助其建立形成良好的教研常规。
组团的几所学校还分别组建数学科联校教研Q群,利用网络平台随时随地的自主教研,交流教研的难点热点问题,群里的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在教学研讨中担起了解惑的重要角色,几所学校校内的教学研究成果在群里建立起共享文件库。此平台的搭建丰富了教学资源,促进教师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4.科学评价,助力成长
发挥评价在教师发展中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是笔者在提高区域教研品质必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学校科组“组团”,是笔者促进区域内学校科组建设、促进区域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为了给此项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笔者在制定本学片优秀数学科组评比方案时,设想把“组团教研”的成效作为科组评比的一项重要指标,设置“共同策划、共享教学教研资源、共同发展”等评价内容,对“组团”的几所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进行纵向的质量跟踪,以进步指标捆绑评价这几所学校,按照“组团”的几所学校的进步幅度评出片的一二三等奖,在科组评比中给予相应的加分。以评价促进学片内学校建立校际教研共同体,使科组建设经验得到推广,促进教研薄弱学校建立良性运行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常规,在科组建设中共同发展,促进教师的成长。
三、实施过程中预设问题与对策
在试点“组团教研”实践中,笔者发现怎样调动老师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可能需要进行思考;老师们听课和评课的目的性不强,不能抓住关键点和重点,设想在后续的听课中设计好问题、要求,让老师带着任务听课、评课,让研讨落到实处。
下一阶段的“组团教研”全面铺开,笔者觉得以上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还会在其他组的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另外还可能会出现部分学校不重视,没有督促老师按时参加。因此在全面启动之前有必要进行动员会议,让学校行政层面理解明确此项活动的目的意义,支持鼓励学校科组与兄弟学校科组结盟提升。活动策划者在组织过程中非常重要,每学期初,必须要组织各组长集中交流工作心得,结合各组收集的教学困惑研究开展教研的主题,制定方案,力求让每次的教研主题、活动组织能够真正帮助老师们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实现“要我教研”到“我要教研”的突破。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2015年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整合区域性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前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雷树福.教研活动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题记
工作至今, 已有26个年头, 26年来一直从事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从最初的钻研教材、解读学生、探讨教法, 到之后的反思课堂、研究学法、思考教学, 始终沿着探寻小学数学教育真谛之路碎步前行。期间有快乐, 也有苦恼;有成功, 也有失落。无论怎样, 只要看到学生有了新变化, 教学又有新思路, 所有的烦恼与失意瞬间都化成了工作上的充实与感动。
每每重新梳理那些感动的瞬间, 发现自己更喜欢从“小事”中、“细节”处研究课堂, 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研究教学。
从“常态”中, 探寻数学教育的内涵
日常教学工作中, 那些每天都要做的常规, 往往最容易被我们忽视, 而这些又恰恰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它们不仅是数学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板书问题, 就是一个经常被大家忽视的“小事”, 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事”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面结合板书设计的内容, 谈谈怎样丰富数学教育的内涵。
【教学案例】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能精炼地展示知识结构, 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思维,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 传统课堂中的板书过分强调预设的内容, 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 从而造成板书与课堂教学实际相脱节的现象频频发生。这种预设式的板书, 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教师的惰性,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处理好板书设计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非常重要。
1.在研读教材中梳理思路
要想设计出既符合实情又能发挥实效的板书, 首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意图, 把握了教材的重心, 才能够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这是构建板书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在“小数的性质”一课中, 通过研读教材, 明确了小数性质的教学起点与地位, 制定了以“探索性质——归纳性质——应用性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力求借此引导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经历“认识——内化——运用”, 最终形成完整的小数性质知识结构。
2.在酝酿预案中构建雏形
教师在课前都要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并在不断的修改完善中, 构建板书雏形。如在酝酿中的“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考虑到学生正处在第二学段的起始, 经反复思考, 制定了一明一暗两条教学路线。围绕着一明一暗两条线交替发展的教学预案, 初步设计出了相应的板书内容:
这样设计的初衷是想在学生验证小数性质的过程中, 及时整理他们的思考流程。同时, 也想借此引导学生对“小数的性质”的认识由形象向抽象发展。
3.在组织教学中实施设想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 只有预设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把预设好的板书设计转化为现实, 还需要借助精心组织的课堂教学来实现。为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构建板书的意识。本课教学中, 当教师把海尔兄弟测量结果“0.20米、0.2米”板书出来时, 学生一定会有质疑, 此时, 引导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讨与验证。通过验证, 让学生发现0.20米与0.2米是相等的, 从而补上“等号”的板书“0.20米=0.2米”。再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量的特点, 学生会发现, 左边的小数比右边的小数末尾多一个零。根据学生的反馈, 板书并画上箭头。
接着, 引导学生讨论:“小数的末尾去掉零或添上零, 大小会怎么样呢?”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此时, 对学生来说, 他们只感受到0.20米、0.2米两个数量之间是相等的, 并没有认识到0.20与0.2两个小数之间也是相等的。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 教师擦去两个数量后的单位, 问此时的0.20与0.2还相等吗?随着学生不同验证方法的证明, 逐步发现不仅0.20米与0.2米相等, 0.20与0.2之间也是相等的, 进而升华对小数性质的认识。
4.在处理细节中完善结构
板书设计的内容也应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完成“小数的性质”验证后, 就有必要开始思考“应用”这一环节了。在预设的板书设计中, 没有小数性质的应用这一环节。但是,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出乎意料的思考与讨论, 延伸了这一内容。
生:老师, 我发现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就是去掉小数末尾的零。 (学生边说边用手画线比划着)
师:是吗?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 看是不是这样?
生 (观察后) :真是这样的。
相机对板书进行了补充:
通过这样的补充, 就很直观地把“小数的性质”的内涵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了, 不仅看得清楚, 而且便于学生掌握。同时, 学生根据这样的思路, 还发现改写小数时也可以整理成类似化简小数的样子。经过几番讨论与争议, 最终确定了改写小数的方法, 一种是在原小数的末尾添上0, 另一种是运用类似化简的方法根据需要去掉小数末尾一部分零。为了与其他箭头有区别, 有学生建议两者之间画曲形的虚线箭头。
经过学生的补充, “小数的性质”板书内容, 比预设饱满了许多, 不仅把小数性质的内涵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还把它的具体运用也清晰地展示出来, 同时, 还把定义与运用之间的联系也表现出来了。
从以上的案例中不难看出, 板书设计这样的“常态”工作, 不仅要精心预设板书内容, 更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因势利导地予以调整, 让板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学习、提升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成长的“指南针”。同时, 其思考的过程, 也有效地丰富了数学教育的内涵。
从“整合”中, 探寻数学教育的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数学教育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数学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信息技术手段给原本生硬、抽象、静态的数学定义、概念、原理等, 赋予生动、形象、可视化的外壳, 让很多教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数学知识, 通过多媒体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不仅通俗易懂, 而且形象生动。下面就“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 谈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案例】
“圆的面积”是小学六年级的重要学习内容, 在此之前, 多边形面积学习的思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得出来的, 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都是通过转化成已知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 然而, 之前所有的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图形之间有很紧密的内在联系, 而圆却是由曲线围成的, 怎样把一个曲线图形转化为一个已知的多边形后得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就需要通过“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 而这又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为这一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表述清楚, 如果用教具的话, 等分圆就是一个难点, 更别说展示等分的过程。然而, 如果采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圆面积公式推导动画, 就能很清晰地展现等分圆的过程及组合成长方形的过程, 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化圆为方”的过程, 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 更适时渗透了极限思想。
几何画板制作一个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动画如下。
第一次变换:设置t1为6, 即把圆等分成6份, 让学生初步感受“化圆为方”的可能。
通过等分、变形后, 圆已被重新组合成一个类似长方形的图形, 但此时与长方形的特征不是很吻合, 学生还是难以认同转化后的图形是长方形。
第二次变换, 设置t1为12, 即把圆等分成12份, 让学生感受到“化曲为直”的变化过程。
当把圆等分成12份后, 发现组合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了, 通过动画展示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 分的份数越多, 组合成长方形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次变换, 设置t1为36, 即把圆等分成36份, 让学生体会到“化圆为方”的方法确实可以把圆转化成同等面积的长方形。
当把圆等分为36份后, 再组合成的图形与长方形几乎没有区别, 此时, 学生真正的体验到“化圆为方”的力量, 也体会到转化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意义。
几何画板中的动画功能, 巧妙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过程展示, 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 体会到转化的可行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价值, 有效地解决了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无法言说的抽象性问题。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 给数学教育, 特别是小学数学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活力。
从“细节”中, 探寻数学教育的张力
人们都说细节决定成败, 在数学教学上更是如此, 往往一个平时不注意, 或很少关注到的细节, 却成为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所在。因而,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外,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 要从学生的学情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反思问题的原因所在, 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结合课例谈谈如何拓展数学教育的张力。
【教学案例】
A老师
师: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围的过程, 之后又出现三组数据) 如果小棒的长是4cm、5cm、9cm, 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1: (不假思索地说) 能围成。
师:能吗?赶紧用课件演示。
生2:我觉得能围成, (边说边用手势比划) 每个角是180°, 我用小棒试过的。
生3:行的, 就是扁一点。 (边说边比划)
师: (指着课件上的图, 赶紧说明) 两条边与第三条边都重合, 怎么行呢?
生: (似懂非懂地看着大屏幕) 。
教师赶紧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点。
B老师
师:这三条边能围成三角形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试了起来。很快有小组举手了。)
生1:我们组认为能围成。
生2:我觉得不能围成, 因为4+6=10cm, 10cm等于10cm, 重合了。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指生2的) 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 (还有不少学生) 能!我们试过的。
C老师
师:如果两条边的和与第三边相等时, 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1:能围成。 (指着自己摆的说)
生2:不能。 (却说不出理由)
师:能吗?课件演示。
师:大家看后, 你们认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 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 (一部分学生赶紧说) 不能。
师:所以, 只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 才能围成三角形。
……
【现象分析】
无论是A老师, 还是B老师, 抑或是C老师, 教学中, 均采用了小棒作为围成三角形的操作工具。三位教师提供的小棒为两类, 一类是圆柱形的, 另一类是长方体形的, 无论是哪一类的小棒,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小棒不仅有“长度”, 还有一定的“厚度”。
数学意义上的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而这三条线段是没有“宽度”和“厚度”的, 是抽象线段。小棒表面上是有一定距离的线段, 实际上, 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线段, 因为它不仅有“长度”, 还有“厚度”, 与其说这些小棒是线段, 还不如说它们是一个个“长方体”或“圆柱”。
当操作“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小棒时, 有人能搭建起三角形, 有人不能, 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年龄小, 动手能力差,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很难准确地把小棒摆到相应的位置上, 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 让本不能摆成的图形, 摆成了;二是思维定势的影响, 学生刚摆过“任意两条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角形, 此时再摆“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 思维定势影响他认为可以摆成;三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规范操作。
左图在操作过程中, 没有注意到小棒与小棒连接之处必须是相同的端点对应相同的端点, 只有这样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 才能真实的反映问题。
右图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问题, 问题出在小棒上。我们搭建三角形时, 常识中都是使用小棒的某一个面, 且使用的面是统一的。而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小棒有一定的“厚度”, 当出现“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往往无意识中会用到“长方体”内部的“斜边”, 而两条短边内部的“斜边”长之和是大于第三条边的。造成有些学生认为“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搭成三角形的错误现象。
【应对策略】
教学中如何避免出现以上三位教师课堂上的尴尬局面呢?
1.“读懂”学生的心理是有效操作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要想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课堂学习, 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以上三节课中学生摆小棒出现的问题, 从某一个角度折射出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 不了解这个年龄段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更不知道这些学生的操作能力处在什么样的水平。面对不熟悉的学生群体组织的操作, 自然很难达成课前的预设效果。因而, 教师要在课前深入了解教学对象, 全面掌握他们的学习心理, 根据学生已有的操作水平, 设置有效的操作方案。
2.“读懂”学具的性能是有效操作的条件
从以上三节课中可以看出, 正是由于忽视了对小棒的“厚度”这一不起眼的细节的解读, 酿成了无法说服学生认同“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败笔。因而, 教师课前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的同时, 也应认真分析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具、学具的特点, 有效地整合教具、学具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尽可能避免教具、学具对教学产生的负作用。
3.“读懂”使用规则是有效操作的保证
学生在使用小棒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明确的要求与规范, 往往都是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这样做的后果是, 一部分动手能力强一些的学生, 通过模仿等活动, 无意识中形成规范的操作方式;而那些动手能力稍弱一些的学生, 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活动中, 很难达成操作效果。因而, 教师在每一次操作活动前, 应对操作步骤、学具情况、注意事项等有一个清晰交待, 学生在规范、有序地操作要求下的活动, 针对性强, 效率高, 负迁移少。
4.“读懂”课堂变化是有效操作的根本
教学中的机智, 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水平。面对学生操作小棒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不应回避它, 而应冷静地分析, 迅速地找出原因, 快速拿出应对策略。这样做可能暂时偏离了教学的预设, 花去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但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真正帮助学生从操作中感悟, 在感悟中发现, 在发现中提升。
课堂上“小棒”之类学具操作“小”问题, 不仅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教学、教育的认识水平, 更体现出教师在学具运用上的智慧。因而, 教师只有认真处理好每一次类似“摆小棒”的操作活动, 学具才能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感受到隐含的数学规律与思想, 发挥出数学教育应有的张力。
从“现象”中, 探寻数学教育的策略
我们当前的数学教学由于种种原因, 孩子们在学习相同内容时, 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班因此会有不同的学习群体, 一部分数学能力强的孩子, 在成就动机的不断强化下, 会越来越出色;而少数暂时学习能力弱的孩子, 在失败面前会愈战愈败, 信心与兴趣也逐步地丧失殆尽。下面结合具体案例, 谈谈如何实施有效的数学教育策略。
【教学案例】
片断一:
……
师:大家赶紧做刚布置的作业, 看哪位同学做得又对又好。
师:怎么样, 都完成了吗?
众生: (陆续回答) 完成了。
师: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做一做, 下面的同学当裁判, 仔细观察他们做的过程, 好吗?
(由于很多孩子都想上讲台演示, 在选学生上来的过程中, 我有意挑选了小鑫。上来的学生大约几分钟就把题目做完了。)
师:我们大家都仔细看过了, 你们认为他们三人做得怎么样?
生1:小鑫竖式写得有点不对齐。
生2:他是对的。
师:可能是在黑板上不好写, 大家想一想小鑫整个计算过程有问题吗?
众生:没有。
师:大家感觉小鑫在课堂上表现怎么样?
生3:今天小鑫一定认真听讲了。
生4:小鑫学会了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
生5:老师, 小鑫这几天上课都在认真听讲呢。 (他坐在小鑫边上)
师:小鑫, 真不错。看来只要认真努力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你说是吗?
(小鑫小脸激动的通红, 兴奋不已地点点头。)
师:还想挑战更难一些的问题吗?
小鑫:嗯!
片断二:
……
师:小凡, 你怎么搞的, 昨天作业又没有交。
小凡: (茫然地看着我, 有点不知所措)
生1: (小组长) 老师, 他的口算题卡上许多错题都不订正。
生2:他还喜欢打人。
……
师:好了, 好了, 你先站着, 等会老师再找你。
(下课后我把小凡喊到办公室里, 对他没有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并且要求他今天上午一定要把昨天的作业补上。小凡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好像我不是与他说话。到了中午放学时, 小组长跑来报告说, 小凡逃跑了。)
日常教学中这类问题是常态现象, 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大都受情绪与经验影响, 随意性很大。仔细比较以上两个片断中处理问题的细节, 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措施, 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
在对小鑫作业的处理上, 我没有简单地个别表扬他, 而是把他放在学生之中, 让他细细地品尝自己努力得来的成果, 这些成果是活生生的, 是得到全体学生认可的。它就像在夜空中划亮的火星, 一下子就点燃起了小鑫的信心, 照亮了他前进的路。我想如果今后的每节课中都对与他相同的孩子多一些这样的“照顾”, 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处理小凡的问题上, 我过于武断与草率了。小凡不仅学习不好, 而且品行上也有些问题, 这些可能都先入为主, 左右着我对他的看法, 使我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方法简单, 态度自然也不好。如此一来, 小凡当然会与我对着干了, 采用拖、不理睬、不服从等方式抵抗, 其结果是越教育, 孩子反而越差。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今后在处理与此相似的问题时,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 多了解一些学生的实情, 多与学生商量, 这样你提出的解决方案孩子才有可能自觉地去执行。
从以上的教学片断中不难发现, 有效的数学教育策略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更反映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层次与水平, 如果我们能用一颗包容的心, 平等关注每一个孩子, 你会发现学生的思维即使在某处短暂的“短路”, 一旦我们巧妙地“链接”上, 他们瞬间会跳动起明亮的火花。
此外, 我还从“研究”中, 探寻数学教育的厚度。数学给我的印象好像是抽象、理性、形式化, 怎样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 一直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此,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深入研究学生, 特别应对教学素材要做深入的研究, 力争做到高屋建瓴地审视、解读教学素材, 夯实数学教育的基础。
【数学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学校数学教研组计划06-11
数学教研组工作汇报12-06
初中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10-03
高中数学教研组的计划05-31
小学数学教研组计划一09-09
六年级数学教研组计划10-09
七年级数学教研组计划12-28
小学数学教研组计划工作计划12-18
高二数学校本教研组工作计划09-17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