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如何写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2025-0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万人如何写论文阅读题及答案(精选4篇)

万人如何写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1

近期,一份学术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有着37000多名作者的研究论文。这些“作者”又是玩家,通过一个名叫EteRNA的在线科学游戏,参与到现实生活中的RNA研究中。众筹,这个利用集体智慧做同一件事的概念,正在慢慢进入科学界,以好玩 有趣的形式发动科学爱好者的热情。科学家认为,众筹的力量将改变科研的形式,成为今后科学发展重要的能量。 杰西卡·佛内尔的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脑力。 她每天在密歇根州一家仓库负责跑鞋的储存。20 年前,杰西卡曾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名天文物 理学学生,毕业后她未能在学术领域得到长期的工作机会,今天只能通过每天给跑鞋分类养活自己。杰西卡可能放弃天文物理学了,但她却依然 是名科学爱好者。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她便坐在电脑前,开始了她的“第二份工作”:设计核糖核 酸(RNA)的分子来创造蛋白质。

在一个在线网络游戏EteRNA上,网名叫做“星光灿烂的杰西”的杰西卡成了排名第二的玩家。就是这个游戏,让杰西卡在内的37000人以“玩家”的名义参与了他们喜爱的科学。从设计来看,EteRNA有点像休闲游戏“宝石迷阵”或者经典游戏俄罗斯方块,玩家可以通过点击对各种颜色的小块进行重组。但是和休闲游戏不同的是,在EteRNA里的小块,事实上是构建生物最基本单元RNA的物质——核苷酸,玩家对其的自由组合,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分子。 除了休闲、科普的作用外,EteRNA游戏事实上还有着更重要的功能。游戏设计来自于由斯坦福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几万名 玩家对RNA的自主操纵,游戏事实上也在模拟真 实世界中RNA的运作规律。和普通游戏一样,EteRNA也有着激励机制: 得分最高的玩家可以有机会让自己的RNA设计在真实世界中存在。每周,斯坦福大学将选拔4到 16名玩家设计的分子进行人工合成。

纽约律师罗伯特·罗格斯基说,作为玩家,他的14条设计被选拔为人工合成名单。“它可以解码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蛋白质,它可能是未来治疗青光眼或癌症的基础,也可能会导致‘僵尸末日’的出现。” 这种奖励成为很多玩家的动机。他们仔细地研究实验室提供的各种数据,看如何合成分子在自然界中有怎样的功能,然后再进一步修改自己的设计。这样,玩家在做着原本是科学家的工作,他们可以帮助科学家来解开各种未知的谜题。

现在,这个游戏已经真正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在最近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登了EteRNA游戏得出的第一个重要的学术成果。在名为《海量公开实验室所得RNA设计规律》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写道,通过37000名科学爱好者的参与设计,参与者不仅在进行分子模拟,而且直接参与了RNA的合成实验,这使得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此前未知的设计规律。论文的署名作者有11位,最后一名署名作者为“EteRNA参与者”,对其注释中,显示了所有 37542名玩家的注册名。这超过37000名玩家 中,只有10%是职业科学家。 EteRNA并非第一个通过众筹游戏开展科学实验的游戏,它直接来自于此前一个同样有名的游戏Foldit。同样,Foldit让玩家捣鼓各种蛋白质的 3D结构,虽然披着娱乐游戏的外衣,实质却是一 种众筹科学实验。

“众筹”的概念早在就已经提出,简单理解,就是一大群人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众筹”的.概念今天已遍及互联网,并开始进入科学领域,尤其是需要海量组合数据的生物化学界。此前的Foldit游戏,吸引了超过5万名玩家。其被证明比传统的蛋白质展开软件有效得多,玩家曾经在三个礼拜内便模拟出了一种逆转录病毒蛋白酶。相比之下,科学家曾经花了十年来解码这种病毒。

在另一个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物信息中心创造的Flash游戏Phylo中,玩家可以自主操作彩色的DNA序列,以和不同物种匹配。有趣的是,玩家操作的DNA序列事实上经过精挑细选,被科学家认为有可能导致人类癌症、代谢失常、神经 失常等疾病,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开这些疑难疾病。 另一个尝试是称为“银河动物园”的互联网互动游戏,全球估计有25万名注册用户,在各自的电脑网页上共同参与辨别深空天体。设计者原以 为要一年时间才能区别100万银河图像,而事实上,第一年大约15万用户做出了500万条辨别分析。 过去的两年中,通过众筹的力量,EteRNA游戏已经得到了RNA展开的40条新规律,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显示,他们不仅找到了新的规律,而且也证实集体智慧的力量超过了超级计算机。他们同时通过超级计算机算法来进行模拟,结果显 示,计算机得出的结果准确度远低于众多玩家得 出的结果。 “在让非职业科学家在线参与复杂科研方面,我们还真是走在很前面。”科学家安德烈·特努烈 说,“RNA组成美丽的分子。它们本身形态简单,但却可以自我组成复杂的形状。

在科学界,现在 正在掀起RNA革命。生命的复杂性可能正来自于 RNA信号。” 科学家认为,互联网可以令“集体智慧”进入科研领域,以游戏等方式来收集业余爱好者的共同脑力,推动科研进步。此前,游戏“愤怒的小鸟”开发者曾估计,全球所有的玩家每天花在该游戏上的时间大约有2 亿分钟,如果这些关注能够被利用,将是科学研究上不可估量的能量。 “大量的玩家一起合作,用游戏的形式来解开复杂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研究。”正在对 EteRNA和Foldit众筹游戏进行研究的信息传播学者凯西·奥唐纳说,“它并不简单,但却是完全不同的科学研究形式,我们应该去深入了解它更广的含义。” “通过游戏和玩家来参与科学,我们改变了科研的形式。”奥唐纳说。

(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1、下列对EteRNA游戏的表述,说法错误的是( )(3分)

A、近期一群玩家在一份学术期刊中发表了一篇 研究论文,同时他们通过相应媒介EteRNA加入到 现实的科学研究中。

B、EteRNA设计上看有点像休闲游戏“宝石迷阵”或者经典游戏俄罗斯方块,玩家可以通过点击对各种颜色的小块进行重组。同时在EteRNA里的 小块是核苷酸,玩家对其的自由组合,从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分子。

C、除了休闲、科普的作用外,EteRNA游戏还可以模拟RNA运作规律。玩家还可以让自己的 RNA的设计在真实世界中存在。

D、EteRNA游戏已经得到了RNA展开的40条新规律,他们不仅找到了新的规律,而且也证实集 体智慧的力量超过了超级计算机,推动了科学技术 的发展。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3分)

A、游戏“愤怒的小鸟”开发者曾估计,全球所有 的玩家每天花在该游戏上的时间如果被充分利用, 将会是科学研究上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

B、科学家安德烈·特努烈认为RNA组成美丽的分 子。它们本身形态简单,但却可以自我组成复杂的形状,它们正在掀起RNA革命,生命的复杂性正 来自于RNA信号。

C、玩家操作的DNA序列事实上经过精挑细选,科学家他们希望通过DNA和EteRNA来解开这些疑 难疾病。

D、“众筹”的概念今天已遍及互联网,它进入了科学领域,尤其是需要海量组合数据的生物化学界。

3、通读全文,下列表述最不可能符合作者意思(观点)的是( )(3分)

A、EteRNA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在 最近刊登了其第一个学术成果。参与EteRNA的人员对成果的取得发挥了重要作用。

B、密歇根州大学生杰西卡是排名第二的玩 家,EteRNA给了她一个了解研究科学的平台,她是 一名忠实的科学爱好者。

C、EteRNA不是第一个通过众筹游戏开展科学实验的游戏,它直接来自于此前一个同样有名的游戏Foldit。Foldit实质是一种众筹科学实验。

D、互联网设计者认为要一年时间才能区别100 万银河图像,而事实上,第一年大约15万用户做出了500万条辨别分析。这说明科学家不如某些游戏。

参考答案:

1D

2B

背影阅读题及答案 篇2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a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b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段选自朱自清写的《 朱自清》一文。这是一篇以 背影 为线索的叙事散文。(4分)

2.概括本段内容(给本段文字拟一个小标题)。望父买橘(买橘送别)3.(1)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蹒跚 .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2)“蹒跚”能不能改成”慢慢”

不能,因为蹒跚不仅有慢的意思,而且还有摇摆的意思,如果改了后,就不能表现父亲步履艰难行动不变的情况,不能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4.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外貌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一是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二是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5.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写出了对父亲爱子之心的理解,是感激之泪;

第二次写出父子惜别对父亲的依恋和牵挂,是惜别之泪。两次流泪烘托出父亲感人至深的背影,突出父子情深

6.《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1)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2)“进去吧,里边没人。”(2)担心行李的安全,什么都为儿子着想。(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儿子路上口渴,他还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

表达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7.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8.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外貌(衣着)、动作、语言; 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为什么对背影描写的这么细致?因为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最能表现文章中心。

9.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父亲其实并不轻松,只是为儿子买来橘子,了却一桩心愿,感到很轻松,是一种尽到父亲责任的踏实和满足

10.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瞬间?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是很感动人心的。(3分)

11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动作 描写。:“走”、“探”、“穿”、“爬”、“攀”、“缩”、“倾” 几个动词体现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无比关爱,体现父子深情。

12.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3、父亲离去时的背影,作者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放在人流中去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

写这个背影,表现我被父爱感动的情不能自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心酸。

14.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攀、缩、倾。

15、“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文中两个“怕”,各怕什么? 怕父亲见了伤心; 怕别人见了难为情。

16、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又字用的好为什么?

从内容上说,突出了我和父亲离别时,我对父亲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从结构方面说,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照应前文。

17、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照顾,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

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家中光景惨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情绪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有那些理由说明父亲不必送我?而父亲坚持送我并不断嘱托的原因是什么? 有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原因:父亲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是反语。是对自己不能理解父亲一片苦心的后悔、自责。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7、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赤壁阅读题及答案 篇3

赤壁·依然形胜扼荆襄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首联从山川形胜落笔,突出此地的险峻及其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并自然引出赤壁古战场,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B.颔联和颈联对仗工巧,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文字中隐寓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C.诗歌中的“故垒”,“乌鹊南飞”“大江东去”“月明”是亘古以来一直存在的景象,但在作者笔下因化用典故而使它们各自带上了丰富的意蕴。

D.全诗有对眼前景象的描绘,但不是细笔渲染,着意表现,更多的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抒写自己的感慨。

15.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题材一致,且都是怀古诗,但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阐述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6分)

14. C(“故垒”不是亘古以来的景象,它是人文景观;“月明”也谈不上化用典故)

15. 赵翼在诗歌中由今思昔,既表达了对三国英雄的崇敬和追怀,更有一种自然永恒而昔日风流不在的今昔之感,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归隐之意。(3分)杜牧诗由赤壁遗物引发怀古之幽情,表面是在感慨天时的偶然因素改变了历史轨迹,实际是表达机遇造人的哲理,内心深处或许对周瑜的战绩并不太认可,或许另有一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3分)其他合理即可得分

【注释】

⑴形胜:位置优越,地势险要之地。扼:控制,扼住。荆襄:荆州和襄阳。

⑵故垒:古代的堡垒。

⑶乌鹊:指喜鹊,或说是乌鸦与喜鹊,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⑷周郎:即周瑜。

⑸陈迹:过去的事迹。

⑹沧浪:这里指渔歌。

【翻译】

昔日的形胜依旧扼住了从赤壁通往荆州、襄阳的路,赤壁的.山前,古老的堡垒绵长。又是乌鹊南飞之时,但已经没有魏国了;大江依然东去,周瑜般的人物又在哪有?古代人物千秋永在,魏蜀吴三足鼎立,这一片大好河山,只不过是历经百战的一片战场。今日经过已经是陈年旧事了一切已成为历史的遗迹,唯有渔夫在月光下唱着歌谣。

《秋寻》阅读题及答案 篇4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答案: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细解:首先要明白其语句的特点:比喻、比较。然后,就可以分析出这样写的好处是:形象直观地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答题的模式是:修辞效果+表达的情感。

本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语段为明代谭元春的《〈秋寻草〉自序》。与上一大题的考查点不同的是本大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以及分析、综合能力。没有涉及到鉴赏、评价能力,所以较往年的试卷难度有所降低。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答案:3分。C。

细解:根据文意,作者所悲的是“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所以,这道题目不是简单的句子翻译,而是在翻译之上的理解。既需要理清句子——“悲”为“为……悲哀”之意,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动用法”,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例如:(1)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死国:为了国家大事而死。(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龚自珍《病梅馆记》)泣之:为了病残的梅花而哭泣。(3)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同时,还需要结合语境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悲哀所在。所以,需要从整体上读懂全文。

本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句的意义。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1分)

答案:1分。动。

细解:这道题目相当于考查“动”字的释义,“动”是“动不动”的意思,只有它才符合“古人常有的感慨”这一要求。

本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句的意义。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__ (2)

答案: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

细解:从本段“亦可乐也”入手,可知该段主要谈“可乐”之事。这是“亦”(“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还有什么呢?还有“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概括两层内容就是:(1)与山相知之乐(2)家居之乐。

本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分析段内层次及归纳层次大意。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4分。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细解:回答“作用”类题目,需要从内容、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具体到本题,就要思考:开头写“秋寻”目的是什么,结尾写“秋寻”目的又是什么;首尾都提到“秋寻”,目的又是什么,都表达了什么,在结构上的意义又是什么。所谓结构,它包括,呼应、过渡、铺垫、线索等。这里主要牵涉到呼应与线索。所以答案是: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学习自我介绍下一篇:班主任情景答辩题目答案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