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解释作业(精选7篇)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淡水泥浆井钻遇储集层的SP表征为 A、正异常B、负异常
C、没异常
D、正负异常都可能出现
第2题 标准层或者标志层的主要作用是 A、划分岩性的标准
B、划分油气水层的标准
D、不确定 C、作为井间地层对比或油层对比的主要依据第3题 当电位电极系电极距小于高阻层厚度时,高阻层视电阻率代表值为 A、极大值B、极小值
C、无法取值
D、平均值
第4题 能量在10kev~10Mev的中子是 A、热中子B、超热中子
C、快中子
D、高能中子
第5题 由密度测井测得的砂岩地层石灰岩刻度孔隙度比实际地层孔隙度。A、高B、低C、相等
D、不确定
第6题 梯度电极系的探测半径是。A、1倍电极距B、2倍电极距
C、3倍电极距
D、1.5倍电极距
第7题 侧向测井主要应用于 A、盐水泥浆B、重晶石泥浆
C、淡水泥浆及油基泥浆
D、均适用
第8题 岩石孔隙只有一种流体时候测得的渗透率为 A、绝对渗透率B、相对渗透率
C、有效渗透率
D、单相渗透率
第9题 在感应测井仪的接收线圈中,由二次交变电磁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 成正比。A、地层电导率B、地层电阻率
C、电流频率
D、磁导率
第10题 世界上第一次测井是哪个国家的人实现的 A、法国人B、美国人
C、中国人
D、英国人
第11题 中子与地层的相互作用不包括 A、快中子非弹性散射
B、原子核的活化
C、快中子弹性散射
D、康普顿散射
第12题 中子与地层的相互作用是同那种粒子发生的作用 A、中子B、质子
C、电子
D、原子核
第13题 标准测井不包括 A、标准电极系测井B、自然电位测井C、井径测井D、自然γ测井
第14题 在声波时差曲线上,读数增大,表明地层孔隙度。A、增大B、减小
C、不变
D、很大
第15题 利用声波时差值计算孔隙度时会因泥含量增加孔隙度值。A、很小B、减小
C、不变
D、增大
第16题 声波速度测井采用 声速测井仪。A、单发一双收B、单发一单收
C、双发一双收
D、双发一单收
第17题 深浅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重叠判别油层的一般标准 A、负幅度异常B、正幅度异常
C、没有异常
D、正负异常都可能出现
第18题 侧向测井不需要做以下哪一种校正 A、井眼校正B、围岩校正
C、倾入校正
D、重晶石泥浆校正
第19题 声波测井的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是 A、压电陶瓷材料B、重力加速度传感材料
C、光纤传感材料
D、光栅传感材料
第20题 声波测井的发射探头产生声波的过程是 A、逆压电效应B、正压电效应
C、光电转换
D、震电效应
第21题 SP计算泥质含量的不利条件,使计算泥质含量 A、小于实际值B、大于实际值
C、等于实际值
D、不确定
第22题 由密度测井测得的砂岩地层石灰岩刻度孔隙度比实际地层孔隙度。A、高B、低C、相等
D、不确定
第23题 由中子测井测得的砂岩地层石灰岩刻度孔隙度比实际地层孔隙度。A、高B、低C、相等
D、不确定
第24题 SP测井中的绝对值是否有意义 A、没有B、有
C、均可
D、不确定
第25题 密度测井主要利用伽马射线与物质的 效应。A、电子对效应B、光电效应
C、康谱顿效应
D、趋肤效应
第26题 储集层划分的基本要求是。A、把所有的储集层都划分出来
B、只划分可能含有油气的地层
C、一切可能含油气的地层都划分出来,不需要标出水层 D、一切可能含油气的地层都划分出来,并且要适当划分明显的水层
多项选择题
第27题 流动剖面测井解释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生产井段产出或吸入流体的哪些参数?()A、流量B、性质
C、压力
D、位置
E、温度
第28题 由感应测井测得的视电导率需要经过哪些校正才能得到地层真电导率。()A、井眼校正B、侵入校正
C、深度校正
D、趋肤效应校正
E、围岩校正
第29题 中子与物质可发生哪些作用?()A、光电效应B、非弹性散射
C、弹性散射
D、活化
E、俘获
第30题 从测井资料中可以得到地层的哪些性质 A、岩性B、孔隙度
C、饱和度
D、渗透率
E、电阻率
第31题 慢地层(井眼泥浆声速大于地层横波速度)中井眼声波主要包括 A、滑行纵波B、伪瑞利波
C、滑行横波
D、斯通利波
E、泄漏模式波
第32题 地层电阻率测井的方法包括 A、普通电阻率测井
B、中子孔隙度测井
C、侧向测井
D、声速测井
E、感应测井
第33题 生产井内流动剖面测井,需要测量哪些流体动力学参量?()A、流量B、密度
C、温度
D、持率
E、压力
第34题 自然电位曲线的定性解释可以做到 A、划分储集层D、判断油水层B、判断岩性
C、计算孔隙度
E、地层对比和研究沉积相
第35题 根据测量对象和应用目的不同,生产测井方法组合可以分为哪些测井系列?()A、流动剖面测井B、井温测井
C、油层监视测井
D、压力测井
E、钻采工程测井
第36题 声速测井可以用于 A、确定孔隙度B、识别气层和裂缝
C、合成地震记录
D、检测压力异常和断层E、计算地层电阻率
第37题 由侧向测井测得的视电阻率求原状地层真电阻率,需要经过哪些校正?()A、井眼校正B、温度校正
C、侵入校正
D、深度校正
E、围岩校正
第38题 测井解释的层次包括 A、井场现场解释D、高校研究解释B、测井公司解释E、专家解释
C、油公司研究解释
第39题 自然γ能谱测井主要可以 A、寻找高放射性储集层B、计算地层孔隙度
C、计算泥质含量
D、计算地层饱和度
E、研究沉积环境粘土矿物类型
第40题 垂直油井内混合流体的介质分布主要有哪些流型?()A、泡状流动B、雾状流动
C、段塞状流动
D、层流
低阻油层是指电阻率比较接近水层、比常规油气藏低的油层。“低”只是相对来说,关于低阻油层的标准,有许多不同的定义。电阻增大系数I法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定义法,含油气岩石电阻率与岩石完全含水时电阻率的比值即为电阻增大系数。一般情况下,低阻油层的电阻增大系数被定为2或者3,但这不是绝对的标准,目前发现的低阻油层大多数的电阻率值小于8欧米[1]。
低阻油层按其成因机理层分为6种类型:(1)具有双重孔隙结构的粉细砂岩低阻油层;(2)砂岩中富含泥质的低阻油层;(3)具有低含油饱和度的低阻油层;(4)高地层水矿化度引起的低阻油层;(5)含导电矿物引起的低阻油层;(6)高孔隙度细砂岩低电阻率油层。
2 低阻油层形成原因
(1)油气层中含有高矿化度地层水
地层的水矿化度往往是由沉积和沉积后的化学、物理环境决定的。粒间孔隙、微孔隙和砂岩骨架等组成了岩层,粒间孔隙中存储着大量的地层水,而当这些地层水中大部分是高矿化度的地层水时,油气层的电阻率必然减小。高矿化度水的岩石孔隙度增大会导致油气层电阻率会的减小,这样就进一步减小了油层电阻率与水层电阻率的比值。
(2)油气层中含有大量黏土
地层中黏土含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储层的性质,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储层电阻率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在高地层水矿化度的情况下,此时双电层很薄,可忽略掉黏土矿物的附加导电性。但在低矿化度水,高黏土含量时,此时的水矿化度低,双电层就较厚,黏土附加导电性增加,就会造成油气层低阻,其电阻率降低的幅度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减小而增加。
(3)油层微裂缝发育
就低孔、渗透率低的油气储层来说,特别是埋藏很深的砂岩地层,这样的地层微裂缝发育会比较多。地层中粒间孔隙、微裂缝相互影响,尽管这些孔的孔隙度并非都较高,但是渗透率较高,地层微裂缝的导电路径要比粒间孔隙的导电路径更加直接,油气层的电阻率因此而被降低。
(4)骨架导电
通常油气层的骨架是由不导电物质如石英、长石等构成,但当油气层的骨架导电时,油气层电阻率降低,这就形成了低阻油层。一般情况下,砂岩含一定量的导电矿物如黄铁矿形成低电阻率油层。
(5)低构造幅度
油藏的构造幅度较小,油柱高度就会较低,油水过渡带较宽,油气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度的一个原因就是低构造幅度。构造幅度低,则运移到圈闭的过程中的油气动力小,造成束缚水饱和度高,导致地层电阻率降低。
3 测井解释
低阻油层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对其进行测井评价是当前出现在国内外测井界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已被各界广泛关注,而且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目前,该领域已通过测井所得的实际资料进行了测井解释。利用含油饱和度法、双孔隙度法、双电阻率法、微差分析法、可动水分析法等进行了低阻油层的测井解释评价研究,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在实际低阻右侧的测井中利用这些常规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并不理想。如已证明可用于低阻油层评价的可动水分析法,其评价结果受测井解释模型的选择的影响太大。本文利用现代先进的测井技术,提出了几种识别低阻油层的方法。
(1)深侧向电阻率与声波时差重叠方法
水层的电阻率随孔隙度的相对变化而变化,油层的电阻率直接随孔隙度增大而增大。将纯水层声波时差与深电阻率重叠,当地层含有油气时,地层的深感应电阻率曲线与声波时差曲线相差一定的幅度。根据这一幅度差可判断地层的油、水层[2]。
(2)自然电位偏移
地层水矿化度是一项能影响地层电阻率的电化学参数,并且还会影响自然电位,因此可以通过研究自然电位的研究来识别低阻油气层。
(3)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方法
应用测井资料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可识别低阻油层,这是近些年新发展的一项技术,目前应用较多并获得较好效果的是OBP算法。
(4)分谱位移谱烃检测法
核磁测井也是一门新兴测井技术,它能够提供束缚水体积和自由流体体积,精度较高;流体的性质还可通过谱差分法识别出,判断油、气、水层;谱位移法能够定性地识别地层中存在的气、轻质油和油,对识别低阻油层很有帮助。
4 总结
低阻油层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测井识别方法也有多种,选择正确的方法对研究低阻油层是十分重要的。目前,随着测井技术的不断发展,低阻油层的研究也正逐步深入。
摘要:低阻油层的定义和判断标准不是绝对的,其成因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导致低阻油层的识别较为困难,笔者详细的叙述了低阻油层的成因,以及相应的测井解释,对研究低阻油层有较大帮助。
关键词:低阻油层,成因,测井解释
参考文献
[1]肖亮.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测井识别方法[J].国外测井技术,2007,8(22):20~24.[1]肖亮.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测井识别方法[J].国外测井技术,2007,8(22):20~24.
电法测井。视电阻率、微电极、自然电位、微球型聚焦、感应测井。非电法测井。声速测井;自然伽玛测井;中子测井;密度测井;井径、井斜;井温;地层倾角(HDT);地层压力(RFT);垂直地震测井(VSP)。
微电极测井
利用特制的短电极系帖附井壁,测量井壁附近的岩层电阻率的一种测井方法叫微电极测井。微电极测井曲线的应用:
一是详细划分地层:地层界面一般在曲线的转折点或半幅点。二是划分渗透层,判断岩性:微电极曲线在渗层上显示正幅度差,数值中等,地层渗透率越好,二者的幅度差越大,因此可以根据微电极曲线的幅度差判断地层的渗透性好坏。各种岩性的微电极曲线特征如下:
泥岩和粘土,为非渗生地层,没有幅度差,值很低;渗透性砂岩:渗透性砂岩在微电极曲线上显示中等幅度和较大正异常,对于含油砂岩,由于冲洗带孔隙中有残余油存在,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含油砂岩比含水砂岩有较高的幅度和幅度差。
致密砂岩:渗透性很差,在微电砐曲线上读数很高,曲线呈剧齿状钙质砂岩薄层在曲线上呈“刺刀状”的突起。
渗透性灰岩:渗性灰岩与渗透性砂岩相近,但曲线幅度更高。
致密灰岩:与致密砂岩相近,曲线幅度高,呈锯齿状,并有正负不定的差异。石膏或硬石膏:石膏或硬石膏地层电阻率高,井壁无泥饼,曲线与石灰岩相似。
盐岩:盐岩地层易溶于泥浆,使井径扩大,微电极曲线幅度低。
油面岩:油面岩处微电极曲线呈锯齿状,并且大多数为负差异,曲线幅度高于泥岩。
电法测井
视电阻率曲线:测井时将电极系放入井下,在上提过程中测量记录一条△Vmn(电位差)随井深变化的曲线,称为视电阻率曲线。梯度电极系:成对电极间的距离小于不成对电极到靠近它的一个成对电极间的距离的电极系称为梯度电极系。
电位电极系:成对电极间的距离大于不成对电极到靠近它的一个成对电极间的距离的电极系称为梯度电极系。
底部梯度电极系在高阻层测井曲线的形状特点如下:
对着高阻层视电阻率升高,但曲线不对称于地层中点,高阻层顶界面、底界面分别在极小值、极大值的1/2mn处。
对于厚层、地层中部附近曲线出现平直或变化平缓,随地层减薄平直段缩短直至消失,该处视电阻率值接近地层真电阻率。
对于薄层,在高阻层底界面以下一个电极处,在视电阻率曲线上出现一个“假极大”,极小也比原层上移。
视电阻率曲线的应用:一是划分岩层界面:利用底部梯度电极系视电阻率曲线划分岩层界面的原理是高阻层顶界面(底界面)位于视电阻率曲线极小值(极大值)以下1/2mn处。二是判断岩性:在砂泥岩剖面中,当地层水含盐浓度不是很大时,砂岩电阻率大于泥岩的电阻率,粉砂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介于它们之间。但视电阻率曲线无法区分灰岩和拉拉扯扯云岩,它们的电阻都非常大。三是进行对比地层和定性判断油水层:对于同一储层,如果0.45m底部梯度幅度高于4m底部梯度梯度测井曲线幅度该层可能为水层,反之则为水层。
自然电位测井技术
自然电位测井:沿井剖面测量自然电位变化叫自然电位测井。影响自然电位曲线异常幅度的因素:岩性、地层水与泥浆含盐度比值的影响;地层厚度、井径的影响;止的层电阻率,泥浆电阻率的影响;泥浆侵入带的影响。
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一是划分岩层界面。二是分析岩性、确定渗透层。三是判断油、水层。当地层水含盐浓度大于泥浆含盐浓度时,油、水层在自然电位曲线上均为负异常,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含油气砂岩的幅度比含水砂岩要小些。四是判断水淹层:水淹层在自然电位曲线上的显示特点较多,如基线偏移等。五是求地层水电阻率和储层的泥质含量。
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
测井解释收集的第一性资料:钻井取芯;井壁取芯和地层测试;钻井显示;岩屑录井;气测录井;试油资料。
测井数据预处理。在用测井数据计算地质参数之前,对测井数据所做的一切处理都是预处理。主要包括:深度对齐:使每一深度各条测井数据同一采样点的数据。把斜井曲线校正成直井曲线;曲线平滑处理:把非地层原因引起的小变化或不值得考虑的小变化平滑掉;环境校正:把仪器探测范围内影响消除掉,获得地层真实的数值;数值标准化: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
测井资料的定性解释
测井资料的定性解释是确定每条曲线的幅度变化和明显的形态特征反映的地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结合地区经驗,对储集层做出综合性的地质解释。
地层评价方法。以阿尔奇公式和威里公式为基础,发展了一套定量评价储集层的方法,包括:建立解释模型;用声速或任何一种孔隙度测井计算孔隙度;用阿尔奇公式计算含水饱和度和含油气饱和度;快速直观显示地层含油性、可动油和可动水;计算绝对渗透率;综合判断油气、水层。
评价含油性的交会图。电阻率—孔隙度交会图确定束缚水饱和度和渗透率;储集层产生流体类别和产量高低,与地层孔隙度和含油气、束缚水饱和度、绝对渗透率和原油性质等有关。束缚水饱和度与含水饱和度的相互关系,是决定地层是否无水产油气的主要因素,绝对渗透率是决定地层能否产出流体的主要因素,束缚水饱和度有密切关系。没有一种测井方法可直接计算这两个参数。
确定束缚水饱和度的方法:将试油证实的或综合分析确有把握的产油。油基泥浆取芯测量的含水饱和度就是束缚水饱和度。深探测电阻率计算的含水饱和度作为束缚水饱和度。根据试油、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确定束缚水饱和度。
确定地层绝对渗透率的方法:一般用岩芯分析资料与测井参数回归的经验公式,计算地层的渗透率。
综合判断油气、水层的一般方法。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在一个地层水电阻率基本相同的井段内,对岩性相同的地层进行储油物性、含油性、电性的比较。比较的主要标准是该井段岩性和物性基本相同的纯水层,逐层做出解释。
典型水层:典型水层也称标准水层,是综合判断油、气、水层及确定某些解释参数(如和骨架参数)的标准。GR最低,SP异常幅度最大,厚度一般3米以上,其测井显示的孔隙度与其它储集层相近,但深探测电阻率却是储集层中最低的,并且常有泥浆高侵的特点。
典型油层:与典型水层的最大差别是深探测电阻率明显升高,一般是水层的3~5倍以上,束缚水饱和度愈低差别愈大。含水饱和度较低,泥质含量低。
如果是有效裂缝的话很可能会有泥浆的侵入,造成电阻率曲线的降低。对于水平缝和低角度裂缝的话孔隙度曲线也会表现为孔隙度的增大,对于高角度裂缝的话孔隙度曲线反映不明显,电阻率曲线会有相应的降低。同时要注意的就是裂缝发育段双侧向曲线常表现为双规特征(钻井诱导缝同样为双轨特征),双轨幅度的大小常与裂缝张开度有一定的关系。在稠油区有时候裂缝发育段由于稠油的充注往往会导致电阻率曲线反映不明显,要想更好的研究裂缝型储层,最好结合成像测井进行分析。
在大庆齐家-古龙凹陷葡西地区的含油层系中,薄差油层、低阻油层、高阻水层并存,储层的岩性、孔隙结构复杂多变,开发井的解释符合率较低,远不能满足油田高效开发的.要求.为了提高测井解释精度,之前已经采用许多学习算法(如Bayes方法)对该地区的油水层进行划分,但都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以大庆齐家凹陷某口井的测井资料为例,探讨了支持向量机方法在油气识别中的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基于统计学习理论,具有全局优化、泛化能力强等优点,适合对不同模式进行分类,在建立分类模型时仅依赖原始测井数据,无需完全依赖地区经验公式或经验数据,因此减小了由经验带来的误差.利用一口井的测井资料,提取了51层样本作为测试参数,分为两组:一组取27层为训练样本,24层为测试样本;另一组取20层为训练样本,31层为测试样本.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和Bayes方法进行了油气预测,在两种训练样本条件下,支持向量机方法的预测精度分别达到了100%和93.5484%,而Bayes方法的预测精度分别为77.7778%和77.4193%,这表明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未知油气层的属性进行正确识别是可行的.
作 者:刘得军 冉群英 王斌 Liu Dejun Ran Qunying Wang Bin 作者单位:刘得军,Liu Dejun(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北京,102249)冉群英,Ran Qunying(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以美苏为首的两个世界体系和国家集团(通称东西方)之间除采用世界性战争和美苏直接交战之外的全面对抗。战后初期,东西方冷战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为表现形式。20 世纪 60 年代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或瓦解,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来意义上的东西方冷战也宣告结束。
杜鲁门主义
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总称。1943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以希腊、土耳其问题为诱发点,视苏联为集权政治,主张以强硬的姿态遏制苏联。1947年5月,正式实施,历史长达20年之久。杜鲁门注意以意识形态的词藻掩饰其全球扩张的企图,也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和冷战的全面展开。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新边疆
1961年新上任的肯尼迪总统提出了要开拓美国“新边疆”的口号,企图重振美国国威,所谓“新边疆”,并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新领域和新的挑战,开拓“新边疆”是指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势实力去开拓新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为此提出了登月方案,反经济衰退计划,资助教育、民权法案等,标志着国家更深的干预经济生活
新东方政策
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新东方政策”对7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了重要的作用,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万隆会议
为了促进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与睦邻关系;商讨与会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问题;研究有关民族主权、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等问题。在印尼等国的倡议下,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在印尼万隆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亚非29个国家和区的政府代表团,共340名代表。会议高举反帝反殖大旗,肯定了中、印、缅三国总理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亚非会议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的国际会议。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和合作的精神,这就是通称的“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是二次大战后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关系舞台的重要标志,它宣布新独立的国家要求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的外交,这种要求终于成为强大的国际政治潮流,随后又发展为非集团的不结盟运动,并形成第三世界力量。
里根主义
指里根执政期间逐步形成的美国对第三世界推行的总体战略,其目的是要与苏联在这一地区争夺阵地,谋求夺回苏联已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巩固和扩大美国的影响。这一政策集中反映在1986年3月14日里根向国会递交的题为《自由、地区安全与全球和平》的对外政策的咨文中,其主要内容:第一,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从消极遏制转为积极排挤。表现为在新条件下采取积极措施,以遏制苏联的扩张;对亲苏左翼政权,应加强对当地的反政府武装提供军事援助;对亲美独裁政权,则采取灵活政策;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应区别不同情况,通过提供武器、安全援助、经济援助等方法,稳定局势、缓解困难,以防苏联趁机渗透。第二,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从数量竞争转向质量和技术竞争。里根主义加剧了美苏在第三世界地区的矛盾和斗争。
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同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15日,阿盟国家军队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
第四次中东战争:
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继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欧洲共同体
1958年1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成立后,同1952年7月成立的欧洲煤钢联营共同设立欧洲议会和法院。1965年4月,法、西德、意、荷、比、卢6国把三个组织的部长理事会和委员会统一起来签订了条约。1973年起,英国、爱尔兰和丹麦正式加入后,欧洲共同体成员增加到9国。1975年起,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后向欧洲共同体正式提出申请加入,希腊已于1979年5月28日签署加入共同体的协定,从1981年元旦起成为成员国,其他两国也正在就参加问题与共同体进行谈判,欧洲共同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布拉格之春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捷克斯洛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在经济方面,主张实行权力下放,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竞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自治。在政治方面,改革党的职能和领导方式,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和党直接管理行政的现象;保障国家行政机构、代议机构和书法机构的独立性;改革选举制度,确保公民的选举权等。这一改革触犯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1968年8月20日,苏联领导华约五国悍然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其放弃改革。波兹南事件
1956年波兰发生的一起工人示威游行的重大政治事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对波兰产生重大影响,党内外就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波兰党政领导所犯的政治、经济错误以及应负什么责任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1956年6月上旬,波兰西部重要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机车车辆制造厂工人因对生活现状不满,提出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等要求。对此波兹南省委无法作出决定。于是工人推选出30人代表团去华沙机械工业部请愿,但遭到拒绝。消息传来,群情激愤。6月28日,波兹南上万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工人要求市政当局接见,但遭拒绝;同时谣传去华沙的代表团已被捕,于是示威秩序大乱。一些蓄意扩大事态的破坏者也乘机煽动(当时国际博览会正在该市举办)。示威者与警察发生严重冲突,据报道有数1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数百人被捕。事件发生后,在波兰各地引起骚动。同年7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认为此次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是工人群众对党和政府与工人阶级间的“不正常关系”的抗议;另一方面是敌对分子利用工人不满情绪的结果。
第一次柏林危机
又称“柏林封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随后苏联针锋相对,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其后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此后,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
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苏联做出主要让步。1949年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 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没有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却成为现实。
第二次柏林危机
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1949年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巴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1959年3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 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
不结盟运动
战后第三世界不结盟、联合自强的运动组织。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在不断发展同时,开始出现联合斗争的趋势。1961年9月1~6日,25个国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宣告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宗旨的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第三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后,决定每隔三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根据形式的发张和中小国家的共同要求确定会议的内容和主题。不结盟运动兴起以来,坚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方向。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举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第三世界发展的里程碑。
水门事件
是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的政治丑闻,由于发生于华盛顿的水门大厦,故名。1972年6月,尼克松所在共和党派人到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窃取情报,被当场抓获。随着此后一系列调查的进行,尼克松在时间前后的一系列违法行为引起了国内的强烈不满。最终尼克松被迫辞职。水门事件是民众利用宪法权利制约总统非法行为的成功范例。
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一文,达这个主义的萌芽主张。
新思维外交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推行的外交调整政策。其核心思想是“全人类价值高于一切”,其基本目标是为了苏联国内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并保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戈尔巴乔夫外交的“新思维”所带来的撤军、裁军,停止对亚非拉扩张,一些国家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等等,对缓和国际局势、改善苏联的国际形象和处境大有益处。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戈尔巴乔夫的外交实践造成了一系列对世界和自身不利的后果。东欧剧变就与戈尔巴乔夫的这一政策有关,其实行标志着苏联奉行的争夺世界的政策遭到了严重失败,苏联在外交上开始沦为“二流国家”。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又称 苏东剧变、东欧大革命、东欧民主化。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清晨,苏联电台播发《苏联领导的声明》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身体原因而将总统权移交副总统,由亚纳耶夫等八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管理国家,引起了苏联民众的恐慌,21日叶利钦主持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会议,派代表去克里米亚将戈尔巴乔夫接回。这是一场由苏联高层领导策划的政变,目的是想夺权,阻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挽救处于崩溃的苏联,但由于没有周密的计划,又没有人民的支持,最终叶利钦得利,不仅没能阻止联盟的解散,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30、卢沟桥事变
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又称卢沟桥事变。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中国人民进行的八年抗日战争从此开始。、戴季陶主义
1925年6、7月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的戴季陶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以阐述三民主义为名,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反对容共政策的理论。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资产阶级力图分裂统一战线的征兆。它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形成,为其反共夺权作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而且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从思想上把国民党的新老右派联合起来,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戴季陶的反动观点受到共产党人的猛烈抨击。
11、西山会议派
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恢复了谢持、邹鲁的党籍,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12、两广事变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1936年6月,两广地方实力派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号,发动了两广事变,进行反蒋活动。蒋介石调集大军,准备一举进占两广,内战一触即发。由于全国舆论纷纷反对内战,两广事件遂告和平解决。
13、中原大战
1930年春爆发的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蒋领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到9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14、改组派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政府内部的主要反对派。1928年下半年成立于上海。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1927年“四“一二”政变与“七”一五”政变后,国民党内各派之间的权利之争更加激烈,其中以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的矛盾最为尖锐。1928年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遭到失败。同年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改组派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在削弱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力量方面起了某些作用。
15、整理党务案
蒋介石策划中山舰事件后,1926年5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主要内容是: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高级党部的委员比例不得占1/3以上;共产党员不得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共产党须将其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名单交国民党中央保存;第三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等。“整理党务”即国民党右派为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正当活动,破坏国共合作采取的组织措施。整理党务案被通过,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取代共产党人充当国民党的部长,蒋介石也乘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等职。至此,蒋在掌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以后,继而篡夺了党权、政权和军权。
16、遵义会议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7、一二“九运动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8、西安事变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19、三二○事件
中山舰事件亦称“三二○事件”。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为了排斥共产党人,夺取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军权,指使欧阳格以黄埔军校驻广东省办事处的名义,命令海军的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派中山舰到黄埔候用。第二天,中山舰开到黄埔。蒋介石却诬指中山舰擅自开入黄埔,是共产党阴谋暴动。20日,蒋介石以此为借口,命令逮捕了李之龙。扣押中山舰,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武装,拘留第一军第二师中的左派党代表和政工人员四十多人,宣布广州全市戒严,还包围苏联顾问团住处。对这次事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主张依靠工农群众,坚决进行反击,打击蒋介石的反动气焰。但是,由于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退让政策,以周恩来为首的全体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夺取了第一军的军权,三名反对蒋介石的苏联顾问被解聘回国。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的开始。
22、广田三原则
“广田三原则”是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对中国驻日大使提出的所谓“对华三原则”,(一)中国应先彻底取缔排日,并应抛弃倚赖欧美政策,采取亲日政策;
(二)中国终应正式承认满洲国,暂时可对满洲国为事实上之默认„„;
(三)来自外蒙之赤化,为日满支三国之共同威胁„„ 应依日方„„之希望,作各种协力„„ 广田三原则”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停止抗日活动,接受日本的侵略“提携”,承认日本对华北的权益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1)对台湾的殖民统治自1895年开始,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2)对东北的殖民统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建立的伪“满洲国”听命于关东军司令部,次长都由日本人担任。(3)扶植汪伪政权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上述地区实质上成为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2、简述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起因: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过程和口号: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代表性口号)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意义:(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简述西安
事变的发生: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4、简述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及其溃退的原因
作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战略防御阶段,但是,这些抵抗没有达到维护领土的目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中国迅速丢失大面积国土。
原因:(1)中日国力和军力对比的悬殊。(2)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3)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5、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
(1)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2)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保存实力;同时又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反共“磨擦”事件。
(3)对外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6、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哪两个战场?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1)中国抗日战争形成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2)两个战场是战略上的相互配合的关系。
7、简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八路军、新四军采取“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抗日游击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阻止了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这种全面的消耗日军,便赢来了战略反攻。
8、怎样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含义
(1)含义: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既统一,又独立。
(2)具体运作: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1.1 体积概念分析
在欧式空间这一度量空间中, 为确定直线的确切长度, 必须在数字后标明具体的长度单位, 如3cm, 8um等。在这一空间的度量与计算中, 任何长度都可以用标准长度的倍数形式表示, 这就为空间模型的实际度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当测量长度的标准长度发生改变, 空间长度的测量值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当长度计量单位从m变为um时, 模型的度量长度就要做出对应的换算和变形。在分形几何模型的度量中, 当测量标度不同时, 其测度也会发生对应变化, 如设分形空间的分维数为D, 标度为δ, 空间直线的长度为LD, 那么根据分型理论中的幂定律, 便可以用标度δ和分维数D对空间直线的长度进行表示:。而当在欧式空间中描述一个特定的体积时, 则需要利用三个维数进行测度。设三个测度分别为LD1, LD2和LD3, 其对应的分维数是D1, D2, D3, 标度分别为δ1, δ2, δ3, 那么分形空间中的体积便可以表示为:。由此可见, 在分形空间体积形态的计算中, 可以利用分维数对欧式空间的数据进行描述。
1.2 分形体积与欧式体积的关系
在分型体积的计算中, 当对一条直线进行描述时, 可以首先设欧姆空间的直线长度为LE, 空间标度为δE, 则直线长度LE便可以用标度δE表示为:, 再结合分形体积的概念, 便可以得出欧式体积VE和分形体积VD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关系公式中, δ1, δ2, δ3分别是相应维数的标度, D1, D2, D3是对应的分散维数, A则代表固定系数。
1.3 岩石分形体积模型
分析上述内容中欧式空间推广的体积概念能够获知, 在岩石分形体积模型的描述中, 可以将其描述成为在分形空间内形态结构及其复杂的岩石结构, 在结构模型的描绘与计算过程中, 便可以再把其抽象成为形态复杂的多个部分, 并通过部分在分形空间中的岩石结构分析来推断出复杂岩石整体的物理性质。所以在岩石分形体积模型的应用中要注重对研究重点进行分析, 要适当的忽略岩石的微观结构而重视岩石分形体积的物理性质, 并以岩石结构复杂性分维数对岩石体积模型进行更为客观的描述。
2 岩石分形体积模型的测井响应方程
在岩石分形体积模型的测井响应方程探究过程中,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声波时差进行研究。首先设声波从岩石分形体积的顶部传导至底部的时间为t, 并且其经过岩石分型体积各个组成部分的时间分别为泥质tsh, 骨架tma以及空隙的tf, 依据上文所提供的岩石分形体积模型思路, 可推导出声波经过整个岩石各部分的时间关系为t=tsh+tma+tf。依据声波传导的时差, 能够得出岩石分形体积模型的测井响应方程为, 在这一表达式中, Δt代表整个岩石的声波时差, Δtsh, Δtma, Δtf则分别表示泥质, 岩石骨架和缝隙中水的声波时差。D表示整个岩石的分维数, Dsh, Dma, Df分别为泥质, 岩石骨架和空隙的分维数, δ表示标度, φ表示空隙度, 而Vsh则代表泥质含量。
3 基于岩石分形体积模型的测井数据处理方法
3.1 泥质含量
现阶段我国岩石分形体积模型的泥质含量计算方法有很多, 但最为普及的方法是利用自然伽马射线进行测井曲线的描绘, 并将伽马射线的测绘数据带入到以下公式当中:, , 其中γ, γmax, γmin分别代表目的地层的自然伽马测井数值, 纯泥岩地层以及纯砂岩地层的自然伽马测井数值, γ’则代表地区经验系数, 需要注意的是, 老地层的系数通常取2, 而第三系地层则取3.7。将上述公式进行变形处理可以得到, 式中的Dsh代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分维数, 其数值的浮动范围在2~3.7之间。
3.2 孔隙度
岩石分形体积模型的地层孔隙度计算公式是由经推倒而得出的, 其公式内容为, 在该公式的计算中, 依据分维数的定义, 当标度δ趋近于0时, 公式中的分维数才能是确定的数值, 所以在公式的实际应用, 必须在公式前标注极限符号, 如, 这样才能够充分表明分维数确定的标准。
3.3 含水饱和度
当利用岩石分形体积模型中的测井资料进行地层汗水饱和度的测量时, 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借助阿尔奇方程进行计算, 其中阿尔齐方程是指。依据现阶段我国对岩石结构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知, 人们已发现岩石的空隙结构具有分形的特征, 所以在阿尔齐方程的实际应用中, 要用胶结指数m表征岩石的孔隙结构, 并且为保证岩石含水饱和度计算的准确性, 还要注重对岩石电阻率概念的应用, 并依据公式求得岩石结构的胶结指数, 式中的Df可以用声波时差测井曲线的分维数代替, 以此提高岩石胶结指数m的准确度, 计算可得m的取值范围是2.376~2.603。但如果阿尔齐方程中的a, b数值均为1, 那么就要对阿尔齐公式进行变形:, 并通过将此公式计算结果带入到相应的计算中, 进而完成岩石含水饱和度的数据计算。
3.4 渗透率
依据当下我国对岩石分形体积模型的研究, 多数岩石结构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分形特性, 并且随着岩石孔隙结构复杂程度的增加, 其分维数就越大, 岩石的渗透率也就变得越低。就Timur公式对岩石结构渗透率的计算可以得知, 束缚水和渗透率之间满足幂定律要求, 所以Timur公式也可以改写成为公式的形式, 式中的φ表示岩石的孔隙度, Swrr为舒服水饱和度, 而式中的Df则为反应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分维数。在对岩石分形体积模型进行渗透率计算的过程中, 应着重强调分析岩石分形结构对渗透率计算的重要性, 并通过将计算结果与岩石结构的孔隙度进行比较, 以进一步确定岩石分形结构模型渗透率计算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4 结束语
在非均质地层体积模型的研究与计算中, 分形测井解释的理论的提出为实际底层模型的分析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 测井分形特征曲线的描绘以及利用分形方法预测计算所得出的地层和裂缝参数, 都为当下测井资料的数字处理提供了科学性强, 可靠性高的数字依据。分形测井解释理论在岩石模型处理中的应用, 不仅有效提升了底层参数的计算精, 也展现了我国在岩石分型体积模型计算领域的巨大进步。
摘要:本文以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技术为基础, 将欧式空间计算中的体积概念适当的融入到了分形空间的解释中, 并提出了岩石分型测井解释理论, 并利用这一理论方法对泥质含量、孔隙度、含水饱和度以及渗透率等计算公式做了相应的改进, 以此为非均质地层参数的优化计算提供了有效参考。
关键词:非均质地层,分型测井解释,地层参数,分形几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田地球物理测井;煤层定性定厚解释;无线特征;物性参数
科学有效的物性参数、合适恰当的测量技术是,确保煤田地球物理测井效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勘测人员可有效、快速、准确地得出相应的结果。目前,部分技术人员,在室内资料综合整理或井场初步地质解析阶段,仅适用一条物性曲线对煤层进行定性。这一现象侧面说明了,部分技术人员定性概念不清的问题,限制了煤田测井技术正式效用的发挥。因此,从煤田测井入手,加强对煤层定性及定厚解释方法的探究,具有其相应的现实意义。
一、煤系地层
煤层总是产生于一定的岩石组合中,在地质学领域,这种岩石组合被称为煤系地层。煤层地层除确定产有煤外,通常还具有许多伴生、共生矿产,无论是煤层还是矿产,均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地域广袤,地下矿产储备丰富,我国山西、贵州以及新疆等地,均具有较大的煤矿贮藏。如新疆地区,地处我国边疆,地域辽阔,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以中生代中早侏罗世煤层为主,以及部分晚三叠世煤层和少数晚古生代煤层。新疆地区含煤地层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全区保有储量为943亿吨,预测储量约为14239亿吨,其中可靠级储量约为5378亿吨。新疆煤层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边缘、准葛尔盆地以及昆仑和天山间的小型盆地中。
二、煤层的地球物理特征构建
根据对现有钻孔的物性总结可得,目标煤层与围岩间具有较为明显的物性差异,且煤层无形反应异常趋势明显、特征突出,但异常整体幅度变化相对较小,异常曲线在一定区域内,形态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为煤田测井奠定了基础。将煤层与顶、底板对比,可发现高电阻率、低自然伽马值、低密度、高声波时差等详细特征。
三、对煤层的解释原则
煤层的解释具体是指,综合不同钻井得到的、具有性质差异的曲线异常特征和物性参数数据,通过与钻探、地质资料的对比,得出反应地质变化规律结论,从而划定煤层、区分围岩的过程。因此,测井人员应掌握相应的解释技能,熟悉目标煤系地层中不同含煤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实际分布情况。
(一)多物性參数原则分析。煤田测井过程中,至少应保障选择三种及以上的,可以用于解释岩层的有效物性参数,具体包括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密度等,上述参数为必测参数,其他如自然电位、声波时差等物性参数,则需综合实际地址地球物理条件进行选择测量。必测参数需同时使用,缺少任意一种参数,都会影响结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这是由于单一物性参数的多接性特性导致的,其似煤特征不容易被识别,既可能由于煤层引起,也可能由其他岩层引起。
(二)综合研究原则分析。实际煤层解释工作中,除遵循多物性参数原则外,往往还需对比标志层、地质界线、煤层厚度、煤层结构、层间距、以及异常曲线形态特征等参数。综合性的对比,可有效提高解释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其他原则分析。除上述两种原则外,技术人员还应秉持以多种物性参数曲线异常特征为主,以获取化验资料、测区地质资料等其他参考资料为辅的解释原则。
四、煤层定性方法
如岩芯取样完整且钻探采取率符合相关技术要求,结合煤岩层的曲线变化规律和异常特征分析,较容易对煤层进行定性。如岩芯取样缺失、钻探采取未能达到相关技术要求,煤层定性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
(一)逻辑判定法。逻辑判定法是煤田测井资料解释基本方法之一,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重要用于对煤层定性,适用于单孔独立解释。如煤层电阻率ρ高值确定为真(T),则有低值确定为假(F);自然伽马γ低值确定为真(T),则高值确定为假(F);γ-γ高值确定为真(T)、则低值确定为假(F),其逻辑表达式如下:
If(ρ=T)and(γ=T)and(γ-γ=T)Then coai=T
即当三组参数均确定为真时,判断结果为煤层,除这种情况外的所有逻辑关系判断的结果均为非煤。
(二)曲线形态特征判定法。对于地质情况相对稳定的煤田,当具有3种及以上的物性参数时,其实测曲线形态特征变化通常会具有较高的规律性,包括单一图形阵、组合图像链、以及重复的曲线形态等多种形式。对于曲线异常分布规律和特征变化具有一定了解后,即可在逻辑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煤层的属性。该方法在煤层层位定位中具有广泛应用,如不具备岩心钻进,可将曲线形态特征作为相应的判定依据。
(三)物性标志层特征判定法分析。物性标志层是指在一定的井田范围内的某一特定岩层,有一种或几种物性参数形态特征普遍出现于不同钻孔的相应位置,且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这种特征与地质标志层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但具有可识别标志的共同特征,特征较为稳定且分布广泛。标志层可能是煤层也可能是底板、顶板或其他岩层。确定标志层是这种方法的难点,需通过细致繁杂的工作,以提高标志层确定的准确度。在同一个井田内,可能存在一层标志层、多层标志层,或者没有标志层。运用这一方法,需满足厚度稳定、井段为煤层,以及至少有一种物性参数曲线具有高相似性三个条件。
结语:综上所述,想取得有效的煤田测井分析结论,就需选取有效的物性参数,以及科学的测量技术和方法。本文从煤系地层、煤层地球物理特征、以及煤层解释原则入手,就多种煤层定性方法,进行了介绍,以供相关人员参考,提高煤田测井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促进煤田测井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其林.煤田测井中煤岩层的定性及定厚解释技术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4(16).
[2]王大蒙.刍议煤田测井中煤岩层的定性和定厚解释技术[J].科技风,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