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教学措施论文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教学措施论文(共13篇)

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教学措施论文 篇1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教学的关键并不是塑造千篇一律的人才,而是如何通过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在如今要求教育时效性的前提下,特殊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改革的重点所在,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特殊语文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

一、语文课堂教学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语文课程的形式决定了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可以开启特殊学生的智慧。将语文教学作为特殊教育人群的重要课程,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特殊人群的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发展。

其次,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帮助学生发扬自身的长处。这要求特殊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打破语文教学的束缚,开拓新的教学领域,打造新的教学理念,让语言真正成为特殊人群与世界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工具,全面促进特殊人群与社会的融合。

再次,语文教育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不仅要培养有学习能力的学生,也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品德,利用知识的教授建立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特殊教育也不例外,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也促进学生逐渐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首先,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但由于特殊教育中的学生同普通学生相比较为特殊,个体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中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全面实施个体差异化教学,如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置,增加教学的全面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其次,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建立自信。学生总会因身体等原因而缺少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根据特殊学生学习的特点,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帮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自信。另外,教师应利用语文知识作为学生日常交流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活学活用,更好地参加社会活动。

再次,优化语文课堂的提问环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特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逐渐完善提问环节,通过提问多与学生交流,提问的答案也要以主观题为主,这样不仅仅可以优化语文教材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语文课堂教学要运用联想教学法,通过联想教学法让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周围事物进行联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够建立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关系,促进学生在课堂中调动思维,参与课堂活动。另外教师也要做到会提问以及敢提问,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最后,特殊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将理论教育教学和欣赏教育教学结合,使特殊学生能够在浓郁文化氛围里提高自信、掌握语文知识。

语文课堂教学应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前提,特殊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但要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本文对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应策略。

作者:常永华 单位:磐石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教学措施论文 篇2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 常常表现出畏惧教师, 不愿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 以至于课堂教学质量较低, 为此, 语文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积极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与之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使其能够获得更大发挥自我的空间, 例如: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 可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 根据文章内容创编舞台剧,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从而养成良好自学能力。

二、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

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因素, 每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同, 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易固定其思维, 对其发散思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非常不利, 为此, 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教师就必须避免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 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所教内容。再加上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模式, 通过图文并茂、声像合一的多媒体教学, 促进学生融入文章描绘的情节中,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学中, 鉴于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见到过真正的乌鸦, 难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因此教师可利用Flash动画软件制作成动画片, 或是寻找网络上的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看,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之积极主动地思考乌鸦是如何喝水的, 以及如何用动画形式表现答案, 如此一来, 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也能最大化激活他们的思维, 增强其思维能力。

三、加强民主学习氛围的创设

要打造真正民主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位置必须是平等的, 能够共同研讨文本知识, 也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从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与此同时, 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思考交流的时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踊跃说出心中所想, 引导全班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对于学生力所不能及的问题, 教师要积极解答。总之, 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学习氛围, 使其更加富有热情地开展学习, 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当然, 还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 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语文教学必须深刻意识到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每一篇文章表现的情境各不相同, 为此教学新课时, 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相应情境, 让他们在情境中实现思维发散, 领略文章蕴涵的情感, 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学中, 可向学生展示与小兴安岭相关的图片, 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等, 引领学生切实感受到美景如画的小兴安岭,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样学生便能更加轻松地理解作者在该篇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了。

四、合理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生活体验等一系列客观存在的因素, 制定出满足课堂教学任务, 符合学生兴趣的问题,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而在学习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 并对其进行思考探讨, 甚至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见解, 或是从另一个方向大胆地提出质疑, 所以设计一个较好的问题, 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 实现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长城》一课教学中, 提问学生:基于当时的环境中, 人们是如何利用双手来完成这一项看似无法完成的工程的呢?长城的城墙上为什么会一面没有射口和瞭望口, 一面又有呢?如何能够看出长城的巍峨?长城为什么被称作“伟大的奇迹”?那么, 你作为导游该怎样介绍长城呢?提出这些问题之后, 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讨论, 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教师再点评回答较好或提问新颖的学生, 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 小学语文教学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学生与生活, 是学生日后不断完善自我, 提升自我的重要基础, 同时也是学生写作、阅读的基础。因此, 高校的课堂教学对减少学生学习负担, 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 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积极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策略, 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 语文是最基础的科目体系, 而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实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了改革中的重点科目。长久以来, 小学语文被认为是学生最容易学习掌握, 也是最难以理解运用的科目, 因此在新课改下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便成为了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基于此, 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涂锦文.浅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育教学论坛, 2015.41.

[2]刘录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环节的优化及学法的渗透.学周刊, 2014.25.

营造语文课堂教学高潮的措施 篇3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知识也在不断积累,当新知识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及其经验产生联系时,学生较为容易接受,也容易产生兴趣,从而形成教学高潮。由于传统教学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淡化甚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很少有课堂体验的机会,对教学内容难以深入理解,课堂教学难以产生高潮。新课标倡导课堂体验,倡导学生自主探究。那么,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自尝试,使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产生直接的相互作用,从而掀起课堂教学高潮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例谈营造课堂教学高潮的手段。

一、以乐渲染

“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类似的联想。”如果我们能恰当地选用与课文内容配套的音乐,并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就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课堂教学高潮。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之前播放小提琴名曲《梁祝》,渲染悲伤、惋惜的气氛;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前播放古筝名曲《广陵散》,渲染怀古、悲壮的氛围。音乐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定的情境,学生的情感也被调动起来,随着音乐而起伏,他们开始关注主人公的命运遭遇,贴近了人物,走进了文本。在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课堂教学容易进入高潮。

二、以唱助教

在教学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播放或清唱一首能与课文内容高度匹配的歌曲,常常能把教师难以讲清的课文内涵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学生。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表达了作者复杂细腻的“愁”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罗大佑的歌曲《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低沉浑厚的歌声,让浓浓的乡愁弥漫课堂,学生在朗诵课文时就更容易感受到绵绵的乡愁。在“唐宋诗词”专题教学中,可以播放《月满西楼》《雨霖铃》《声声慢》《虞美人》等歌曲,让学生跟着吟唱,在歌声中感受语言之美,体味诗歌的真情,在歌唱中理解诗歌的内涵,并轻松地完成背诵。学生细心体味了诗歌的美,获得了美的享受,课堂高潮自然也就形成了。

三、以演助学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既可让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又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通过课堂表演,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理解人物形象。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穿上大衣,戴着棉帽,穿上长靴,拿着雨伞进行表演,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可以对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课堂教学到达高潮时,学生会自然地把“因循守旧”“畏首畏尾”等词语与主人公别里科夫联系起来,这比教师生硬地分析人物形象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如《雷雨》《兵车行》等课文都很适合被改编为课本剧,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中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品的内涵。

四、以画助解

图画既具体又生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能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根据小说中的描写,把王熙凤的肖像画出来:“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画好后要求学生观察并讨论,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人物阴险、毒辣、狡猾的一面。再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小节时,让学生试着画出荷叶的形态:“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如碧天里的星星”,“叶子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这样体验,学生画得兴趣盎然,课堂上顿时掀起了高潮。学生也在快乐的教学活动中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五、以身入境

教学高潮的“胜”境,往往是由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引入”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文本。如《琵琶行》里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这样的感叹包含了多少情愫!这里不应只有同病相怜与安慰,里面有痛,有愤,还有无可奈何的自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根据白居易的窘境设身处地地体会。再如《孔雀东南飞》写焦仲卿之死是“自挂东南枝”,而刘兰芝的死为“举身赴清池”,一“挂”一“赴”,有何区别?仔细体验想象,不难感觉前者更有悲剧意味,并且有着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感叹号,重在告诫和警醒;后者表现了兰芝赴难的从容,倾向于赞美,如英雄就义般可歌可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男女主人公的不同角度体验他们殉情前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课堂教学高潮就会自然地出现。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 篇4

【摘要】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教学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课堂教学片面追求教学的形式化。现状成因是教师教学思想陈旧;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相对滞后。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教师课堂效益意识;关注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改进措施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课堂教学是否富有生机,关系着教学的成败。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限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现象大量存在,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一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大量存在。于是出现了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的局面,而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没有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少慢差费的低效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为此,本文试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问题下来就发动学生“讨论”,你一言,他一语,十分热闹,其中有些环节学生缺乏深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结果只能是浮于表面形式主义的作“秀”,不少“热闹”和“活跃”是以扼制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代价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被扼杀。

2.课堂教学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而把他们当作是有待修剪的“花草”、等待灌装的空瓶和需要加工的“器物”,于是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浅而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充斥课堂,课堂教学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说”、“满堂问”。课堂教学 “滑向读者(学生)的独白篡位”,“无节制地放纵学生的‘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生命体验’‘你的看法’” 从表面上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活跃热闹,热闹过后,我们却感到空虚。

3.课堂教学片面追求教学的形式化。

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而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在“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过程程式化、教授表演化”上大做文章,形成表面上课堂教学研究轰轰烈烈,实质上课堂教学效果空空洞洞的局面。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成因分析

1.教师教学思想陈旧。

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2.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3.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相对滞后。

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客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面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趋向。兴趣越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育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语、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利用课本插图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2.增强教师课堂效益意识。

实现课堂效益的基本保障在于以学定教。增强课堂效益意识,要求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课堂教学。课堂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有效内化知识与信息,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中考的信息,拓宽教学的内容。

3.关注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篇5

一、语文美育教育的内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告诉我国,教育是人类最重要、最艰辛和具有重大责任的一项事业。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语言文字的教育,这是承载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没有了语言和文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明,所以,人文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根本。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由于小学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关键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语文教育承载着塑造人生的重要任务,语文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是小学生阶段重要的美德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育在教育孩子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同时,也给孩子打开了通往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大门,让孩子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这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语文通过育德的方式向孩子传授中华美德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了孩子以后的行为和品质。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开端。语文与美育结合起来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这种教育内容的结合能够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同时也让孩子在受到美育教育的同时,增加对自身能力的认可,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孩子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样也会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平衡发展,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加强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培养和增强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语文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重在小学语文阶段对孩子的熏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升华学生。这是美育教育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美育教育主要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学会感受美,认识美,接受美,并且创造美。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形式,所以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改变和融合。总体上来说,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注重课堂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营造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多重环境。课堂教学是我国传统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一些不足。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教学的重点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孩子对于知识的接受兴趣不高,这样很难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孩子去感受美育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世界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让孩子走出去,让她们睁开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她们去感受,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春天组织孩子到花园里去玩耍,让孩子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让孩子写一篇作文,或者口头表达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或者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文化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也让孩子真正地领略到大千世界和语文的魅力。

(二)注重对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氛围的营造。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体会语言的旋律美,体会字体的形态美。所以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应当重点营造出优美和丰富的环境,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和升华。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比如音乐播放工具,选择较为优美的音乐进行播放的同时,选择学生进行朗读,或者由老师亲自来为学生朗读,这都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把孩子的感情全部调动起来,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语言和语文的美。

(三)注重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和能动性。对于孩子来说,自身的能动性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所以,老师应当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孩子对文章和诗句的鉴赏能力,并且让孩子在鉴赏的环节中学会如何去鉴赏,如何欣赏美,如何体验美,如何描述美表达美。比如在阅读理解的环节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作者写作的心情、写作的背景以及写作中所运用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如何鉴赏文章,领略文章的精神内涵。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创造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到创造美的方法,并且能够表达出自身对于美的理解。比如,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并且拿到课堂上朗读和展示,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让孩子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并且创造美的事物。同时结合书本文章内容让孩子画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绘画不仅能够让孩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同时也让孩子切实地去创造新的美的事物。

三、结语

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教学措施论文 篇6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为此语文老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点,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渗透。

一、质疑中启迪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小学生基本上能看懂、读懂,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有一种不愿深究的心理,因此,很难挖掘文章蕴含的思想。对此,教师要善于在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作深层思考。通过师生问答、讨论,弄清文章主旨,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带给他们启迪,陶冶他们情操。优秀的提问切入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师生享受文章情感的抒发,接受健康主题的熏陶。如:人教版第八册第25课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人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地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这美妙的想象融人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学习较差的同学也能不同程度地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了音外之意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美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他们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到升华,从而让他们热爱美、追求美。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

情趣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人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讲授人教版第七册第3l课《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人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旧社会的黑暗。

三、加强朗读,以读传情悟道

用心爱心专心 1

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有明确的,有含蓄的。只有通过教师人情入境的朗读指导,才能“悟”出“道”来,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教育。如讲授人教版第十一册第21课《凡卡》时,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信的内容和写信时想的事两部分,还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其中学生朗读:“„„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读着读着,学生便不由自主地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接着又让学生对“寄信后的事”进行想象,并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和“如果爷爷收到信,会不会带凡卡回家,为什么?课文结尾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朗读课文,讨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凡卡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摆脱的,因为当时是黑暗的旧社会。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痛恨旧社会,珍惜今天幸福生活。课后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写一篇《与凡卡比童年》的读后感,以巩固学习成果,使学生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升华。

四、在欣赏插图、领悟意图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第一册第四课“看图学词学旬”,“星”、“红”、“旗”三个生字和“我爱五星红旗”一句子,可利用插图,并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懂得国旗代表伟大的祖国,全国人民都爱五星红旗,激发了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

再如讲授人教版第六册第l9课《赵州桥》~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在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良好提高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造就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育目的。

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教学措施论文 篇7

一、突出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科目同其他科目相比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相统一的特点,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其丰富的内涵,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科目中的吸引力。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都忽视了学科内人文性的内容,只是将语文课程当作是一种工具性的科目进行教授,将语文知识变成为学生提高分数的课程来教授,片面追求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快速的、显著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但是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目标十分模糊。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利用语文课程知识面广、浅显易懂、趣味性强等多种有利优势,充分向学生展现语文课程的魅力。如果在语文课堂上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效的结合,那么学生就会在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还能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标准,实现教学目的。

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利用课堂时间教授自己所需要教授的知识,还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其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多老师在初期都到很困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很不习惯,在课堂上不能够很好的控制授课时间,且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进行指导。这就导致一些语文课堂上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往往都是乱哄哄的,没有纪律性,虽然很多学生都在对学习知识进行讨论,但是讨论内容天马行空,甚至跟授课内容不搭边,即使对授课内容进行谈论,但是基本都只停留在知识表面层次,很难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这种现象大大的浪费了课堂的时间,达不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激发学生的探索性

在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实施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就语文学科来说,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在老师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不断挖掘文章中深层次的内容和含义。这种探索性和科学研究的探索是不同的,要讲究科学性和规律性,如果学生对文章的探索性十分随意,那么收到的效果将会大大折扣,浪费学习时间和精力。因此,老师在激发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时候,如果不注重优化和整合,那么很容易出现开放无度和天马行空的局面。探索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和老师在学习文章的时候,同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沟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明确正确的学习目标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学习目标,不仅仅是在授课之前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将分析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一堂语文课能够完成的关键所在,引导着学生课堂的学习走向,影响这老师授课的中心。因此,老师在授课之前,要帮助学生理解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怎样围绕着这个学习开展学习活动。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每堂课程的学习目标,老师在设定学习目标的时候,不能够将目标设定的太复杂、太含蓄、太抽象,要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一堂课的学习目标。

五、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课余时间也能学习语文知识。初中语文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包含在内,如果这些知识都依靠课堂的时间进行学习,那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通过课堂有限的时间,不断优化课堂内容,使用一些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使教师授课更加流畅、顺利。

六、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标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学校培养全面性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的研究,仍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教学水平的要求,各种新措施、新教法将会不断涌现,为更好的培养学生能力提供有力措施。

摘要:语文是学生学习大部分学科的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汉语发音、汉语语法等基础知识。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篇8

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所谓“有效”,主要指的是教师在与时俱进的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发展与进步;所谓“教学”,指的是教师采取的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与进步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讲解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主地研究与探索,从而在最短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多的收获,即课堂高效率。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教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中学语文教学又是中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近年来,基础教学越来越开放化、灵活化,“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成为各大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改革的主要手段,越来越被重视。

但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课堂教学低效现象仍然大量存在。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确会直接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设计不够精准,甚至造成教学环节偏差紊乱,在较短的教学规定时间内不能将全部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完不成课程标准要求。2.教学活动盲目,导致学生不能从自由教学活动的模式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教师一般根据教学课程及内容设计安排活动,与所传授的知识息息相关。因此,教学活动安排不够完善、不够科学,会间接导致学生无法从活动中体会教学内容,阻碍了教学有效性的最优化。3.课堂教学手段存在普遍问题。最常见的是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缺乏必要的铺垫,或不切合教学实际,或提问前已有自身理解并限制学生答案范畴,或问题浅显没有意义,不能达到引申或将问题创新化的目的。4.课堂教学角色偏差。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会不由自主地充当主角,让学生做配角,学生就会跟着教师的思路机械地参照课本理解。这直接阻塞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扩展,从而影响了有效教学的实现。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首先要从教师抓起。作为课堂知识直接的传授者,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本着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积极认真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学。其次,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贯穿始终的相互交流沟通的基本语言工具。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及广义性,使得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基础知识水平。只有具备了博闻强记的能力,才能将自身所学充分地发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再次,做一个有反思能力的教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教师只注重受教而不重视学生的反应与动态生成,课后不反思教学缺陷,因而形成了死板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一步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达到与学生思维的统一性,从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9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认知训练”,轻“情感熏陶”;重“竞争”,轻“合作”,“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到了形式,却忽视了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知情统一,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既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实际活动,它的主旨应该在于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以求能自动产生一系列问题,引入深入研究。

1、以教师情激起学生情,让学生主动求知。﹙1﹚民主平等,塑造情感和谐。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可以自由的发表意见,敢想敢说,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时地会有新颖、奇特、有创造的见解。因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确立“服务意识”,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有潜能的人,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的创新氛围。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简短而又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说呢?”、“你认为怎么办?”、“你怎么知道的?”、“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说的真好!”“这个见解很新颖”、“能不能仔细想想?”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其次,轻松愉快、民主和谐氛围还体现在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上:不再是统一的“秧田式”、而是有的排成马蹄形;有的呈“蜂窝状”;有的围成半圆、全圆的形式。座位的重组,不只是排列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座位重组后,不仅营造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生动地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在这里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了民主与和谐的情感氛围(2)、以情激情,引发情感共鸣。

要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熏陶,首先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以情激情,使教学双方受到情感共鸣。如教学《长城》的纪晓伦老师,正像她自己对学生讲:“每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激动。”正是这种激动的心情,使她饱含深情的投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拨动了学生的情感琴弦。自豪感、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学生自会受到感染,沉浸于情感的共鸣之中,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2、激学生情,悟课文情,让学生自主发现。﹙1﹚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情感陶醉。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许多教材于我们孩子的实际生活仍相差甚远,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把形、声、光、情、意融为一体,接近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可先制作多媒体画面,配以悦耳的乐曲以及动情的描述来展示西沙群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学生走进画面,走进课文,在迷人的意境中铺垫浓浓的情,由此导入对课文情的体验。学生具体感受到西沙群岛那么美丽、那么富饶、那么迷人,进而升起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师之情、学生情、课文情于之交融渗透。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情感冲动

课文中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往往会存在矛盾,有的属于表层性矛盾,是由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造成错觉,这样的矛盾往往可以成为学生深刻理解的铺路石。通常我们可采取“换位法”与“对比法”,即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对比或换位。如《小珊迪》教学最后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这位先生开始买一盒火柴都不愿意,到最后为何愿意拿出几百、几千元钱抚养小利比,这位叔叔是不是有点怪?”谈谈你的看法。

二、变竞争为合作,注重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开展合作探究性阅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过程,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合作探究要做好前期准备,形成学习小组,培养教学助手;扫除心理障碍,敢于畅所欲言;训练合作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激发合作意识,营造学习氛围。比如学习《搭石》这一课,可以这样安排小组学习:

1、独立思考,个体学习。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因为任何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于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学会发问。

2、组内讨论,去粗取精。在个体学习后,四人或六人合作小组即进入讨论。通过比较、说理、摒弃一切认为有错误或不妥的答案,筛选出正确的、有创造性的答案供组际交流。通过讨论,小组内的学习伙伴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上会有新提高。个体学习后,合作小组内立即进行交流,并尽力帮助解决组内成员在自学中的困难。如:仿写“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时,有的同学写的优美巧妙,有的则生搬硬套,此时合作能使他们互教互补,各有进步。

3、组际交流,评价激励。小组的交流只能是一个小范围内的集思广益,在组际交流思维的撞击下,还会冒出一些更到位,更富有创意的答案。通过“组际交流”后,教师应利用较短时间,对各小组所反映出来的质和量进行单项和综合评估,利用简洁明快、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三、从封闭走向开放,强化语文同各科教学和生活的联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知识学习相互隔离的局面,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习能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和运用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他们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表现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中要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他们的特殊才能得到展示,才是尊重个性的表现,才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如《小音乐家扬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音乐天才”选择了配乐,“语言家”选择了讲故事,“画家”选择了画连环画,“艺术家”则选择了演课本剧。这样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体现了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也使得语文观得以体现。

语文学习的空间十分广阔,语文能力的形成渠道非常多。课堂学习只是给学生学习语文引一条路子,更多的还在课堂之外。所以单靠课堂学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学生拓宽课外学习的渠道,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探索学习,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到生活中去解决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作用,才能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才会体会到的学习作用,才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出发,让自己充分得到发展,其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潜能够得到充分挖掘的显现。长此以往,就会培养起学生懂得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新时代有竞争力的人才、最有发展前途的人才。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给每一个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教育创新的紧迫感与主动性,领悟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多姿多彩!也只有这样,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才能从从容容地走进新一轮课改,并使语文素质教育这面旗帜,在新一轮课改浪潮的探航中更鲜明、更飞扬!

素质教育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教学措施论文 篇10

远程教育资源以音、光、形、色、动画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时至近日,远程教育资源已成为我们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于语文课堂,有如语文课堂引进了一溪活水,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得轻松,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远程教育资源使语文课堂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

1、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调动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使学生成为“乐之者”,已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课题。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教师在教学《变色龙》这一课时,由于学生经验有限,对“变色龙”缺乏感性的认识,让我颇为烦恼,远程教育中的课件则为我解了燃眉之急,课件中不仅有关于变色龙的介绍,还有一组变色龙变色的片段。片段中将变色龙在树叶上.土壤上.树干上变色的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学生学习不禁兴趣盎然。

再如,教学《雾凇》时,上课开始,我就运用远程教育自愿,播放了大量雾凇的图片,学生被雾凇美景深深地吸引。教师适时提问“你们想知道这美丽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学生们顿时饶有兴致的读起了课文。

2、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解决重点难点

将课文的难点突破、重点突出,这是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问题,总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一些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这类课文,要想让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一些文字本身以外的东西,却十分困难。

如一教师教学《飞夺卢定桥》一课,让同学们理解“飞”和“夺”,凭嘴讲解想要让同学们完全理解是很困难的。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媒体展示就有相关的视频,结合课文,组织同学们认真观看。那种在黑夜里行军,与敌人抢时间,争分夺秒,只能过“飞”;狡猾的敌人抽掉了桥上的木板,只剩下十三根铁索,还要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这就可谓“夺”。同学们看后,十分激动,场面之惊险,让人难以忘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敌人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让同学们交流体会也都能“入木三分”,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同学们就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相关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发展。这样就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得以真正优化。

3、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使教法灵活多样

远程教育可以提供虚拟的教学环境,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便捷的讨论空间,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多样。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发现法、研讨法、创造法、演练法、表演法、论辩法、智力竞赛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个别观摩法等教学方法,远程教育条件下还可使用虚拟课堂讲授法、虚拟实验操练法、远程视听--问答法、课后浏览法、网络演示法、课堂网集中讲授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可以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4、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内容化难为易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识了解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远程教育直观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语文教学,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效率更高的教学手段,而且给学生展现生动活泼的画面,给学生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资源,让他们在语文课堂里轻松地、自由地、快乐地学习,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让我们更充分、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吧!

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教学措施论文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质量提高  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108

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对教育教学这一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提高。这种教学上的新变化,也逐渐反映到了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此,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成为当前教师应当注重和提高的教学目的之一。具体来讲,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学问题有很多,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学练的陈旧、教师的教学方式应用不恰当、学生的学兴趣得不到提高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出不明显,还有教师的课后反思力度不足等内容。为此,教师的教学要不断实现对这些问题的突破,并进一步采取积极的教学措施,对这些教学问题加以改善。具体来讲,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首先,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改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受到传统的教学思维惯性的影响,教师在对待课堂教学的时候往往会注重以教授语文课堂知识为重点。而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也往往会朝着提高学习成绩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也会出现严重的偏差,而学生最终的学习也将只是对简单的知识点的接受和学习,很难实现知识以外的学习技能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相关内容的提高。而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该学科富含丰富的情感因素,足以陶冶到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因此,提高和改善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当前改善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动。

为此,教师在转变教学理念的时候,可以注重将原有的以重视教授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理念,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全面综合素养提升的教学理念。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提高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还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年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正确的引导下实现质量提高的重要一步。

其次,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在传统的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一般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教学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氛围的严肃和尴尬的情况,在这种严肃的学习氛围之中,学生的学习容易产生紧张的不良状态,这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都将产生严重的阻碍性影响。经研究表明,在一堂课堂之中,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一般是二十五分钟左右,在这简短的课堂之中,教师的教学如果以单纯的授课方式为重点,就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为此,在具体的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体来讲,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一种融合了声音、动画、影视、图片等多种元素在内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这种融合了多种元素的教学设施之前,教师的教学将获得多样化的选择条件。举例来讲,教师在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可以利用视频播放的教学技能,比如,教师在讲解《项链》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将相关的话剧表演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主模仿表演;教师也可以利用教学技术中的课件放映的条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条理的展示。比如,教师在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相关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利用ppt课件制作的相关技术,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的介绍和整理,然后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系统、条理的授课方式的引导下,也能够获得知识结构上的条理化,而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获得学习兴趣提升的效果。

最后,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改善教学评价标准。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相关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的设置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来讲,教师的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的接受情况,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多方面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视。而教师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的影响也十分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如果只按照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来安排教学计划的话,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的提高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教学要格外注重对学生的全面综合素养的提高,尤其是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更需要结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特点,采取积极的教学措施,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此,教师要想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需要重新设定课后教学评价体系,重新安排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细节。具体来讲,教师要制定契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标准,按照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要将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的提高提到制度化的层面上,更需要进一步将学生的学习技能方面的学习素养提高到一定的重要程度上。而对于之前忽略过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养的提升,就更需要教师进行重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学生这方面素养提高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学习参与状态、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学生的课后活动等相关的内容。

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教学措施论文 篇12

语言是沟通工具。 语文教师必须有亲和力,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休息了一个月, 孩子们非常惦记我, 家长们、孩子们都打电话问候我, 一天一个孩子来电话哭着说, 李老师, 您赶紧好吧, 我们全班都想您了, 我们有时在一起说起您全班都要哭了。我太感动了。 单佳怡说, 我亲自给您做了个小礼物, 就等您好了亲手送给您了。 另一个学生也哭着说, 李老师您什么时候来啊, 就爱上您的课, 同学们现在都不爱学习了。 其实这一个月我也很惦记学生们, 总嘱咐家长一定要给孩子默写、多读课外书。 我接到孩子们的电话真过意不去, 心里也暖融融的。 我不在的这段时间总听学生反映学习不太努力了, 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能不好好学习吗?

二、生本课堂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不仅让老师累得筋疲力尽, 而且局限了学生思维, 这种教育方式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 更致命的是:学生的德、智、体、美、信等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生本教育”的出台解决了这些问题。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 郭思东教授如是说。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使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而教师则要退后, 教师的作用和价值, 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儿童, 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生, 相信学生是今后社会生活的核心。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很多问题学生都能够自主解决, 或者是通过讨论共同解决。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开手, 在每节课上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交流读书感悟, 要求学生提的问题还要靠学生自己解决。 老师要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信他们能把一切事情都做好, 相信他们有无尽的潜力。

有人把老师比作园丁, 非常形象;有人把老师比作蜡烛, 非常合理。 但是, “生本教育”希望老师是一只合适的鞋子, 准确地说, 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 当鞋和脚时, 脚就被忘记了, 脚被忘记, 是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 工作得非常好;反之, 如果鞋不合脚, 脚疼了, 就会被时时记住。 鞋不合脚, 脚就开始反对, 同样, 当教育不适合学生时, 学生就会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 就会越来越厌恶学习, 越来越厌恶学校, 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时间逃课、上网吧、打游戏等。 鞋子合脚, 脚就会被忘记, 同样的道理, 当教育适合学生时, 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 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 甚至忘记了自己, 不再把学习当做一件枯燥的事情, 而是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 在忘我的时刻, 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老师的说教消耗, 真正达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 所以说, 教师应该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在生本教育中, 在教给学生方法之前, 是教师的大有作为的天地, 也是教学过程的重点所在;一旦将方法教给了学生, 教师就要弱化自己的形象, 移位到幕后。 教师应贯彻一个原则, 即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学, 教师就可以不教;学生表面上不能自学的, 教师也要创造条件, 转变方式让学生自己学。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倡导学生的探索精神, 变“死学”为“活学”;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变“难学”为“易学”, 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 解开学生的心灵之惑, 让受教育者乐呵呵地坐在教室里, 高高兴兴地生活。

三、让教学活起来

大教育家张伯芩说: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 由此可见,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知识注入生命, 引领他们到美好的科学殿堂遨游, 点燃求知识的欲望, 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取新知, 绝不能把他们看做是知识容器。 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讲台还给学生, 把书本还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走上讲台发表见解, 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 生本教育充满无限魅力与活力, 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把学习当成是一种需要, 他们为了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充分展示自己, 在课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学生整天忙忙碌碌, 但是非常快乐, 在查找资料中享受一种忙碌的快乐, 在课堂展示中享受一种成就的乐趣。 他们在课下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在课堂上实现自己的“成就感”。 他们的积极性在 “生本教育”的课堂里被充分调动起来。 生本教育闪烁着民主的光辉, 它强调以学生为本,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 强调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 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思考, 让我们努力绽放“生本”光彩。 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生机勃勃, 语文学习充满乐趣。 语美赢得天下客, 语文学好了可以流利表达思想、与人沟通, 可以说是其乐融融。

四、进行教学反思

在实践中反思, 反思后再实践, 实践后再反思, 在一次次的磨课中, 教学理念越来越明晰, 教学目标越来越正确, 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也逐渐优化, 但是我们还是发现, 广大教师有理念、有意识、有目标, 但是落实起来力度不够。 我们可以检测一下, 听过八个团队的反思性说课就如同身临其境听课, 就仿佛一个学生也随着一起学习, 那么, 学过之后, 脑海里还剩下什么? 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是人物的思想感情还是语文知识、语文方法抑或是得到了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呢? 此外, 我们可以通过板书验证。 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 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展现,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板书设计上的文字主要是文章内容的发展线, 文章人物的感情线, 而缺少方法总结和知识要点。

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的教学措施论文 篇13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 流程 定量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目前课堂流程的非规范性的特点,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大投入、增强环节控制和增加激励措施的方法。

一、目前课堂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定量教学的现状

同数学、英语等课程比较,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和特点。而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更多是靠感性和老师的把握进行教学,一堂课教多少生词,讲多少句子,介绍多少背景,都是在教学大纲的总体布局之下,根据每个教师的自己安排而定。很少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定量的研究和分析。其主要有三个特点:

课程安排内容的随意性。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内容是有教学大纲确定的,但是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却是有每个老师自由确定。本来这样做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没有了约束和规范前提下的自由,又会产生一些问题。学生能学多少知识的责任则归结于学生,不利于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成才。

流程安排的任意性。内容确定之后的课程组织,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流程安排中,往往是比较随意的。可以先讲词后讲句,也可以先阅读课文,再来进行讲解内容。这种任意性的一个很关键和充分了理由是学生的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性的特点,每个教学老师并不能定量地进行描述和分析。

教学评价的忽视。这个环节几乎被忽视。教学评价的作用非常显著,它既是上一个教学环节的结束,又是下个教学环节开始的纽带。我们实际的教学内容评价往往被学生的成绩来替代。

二、目前小学高年级课堂语文教学定量研究缺乏的原因分析

小学高年级课堂语文教学定量研究的缺乏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内部的原因,也有学校外部的原因;既有物质条件约束的原因,也有软件、人才制约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线教学人才、教学研究人才的隔离性。目前的教学研究现状是,在教学一线成绩优异,同时又有研究意愿的教师,很快会被各级教研机构所吸引。进入教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往往就开始脱离了教学一线。在短时期内,这种教学和研究的脱离并不明显,但是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种脱离就会造成研究的障碍。

研究人才的相对匮乏性。小学教育由于面对是低龄的学生,其上升空间和通道并不具备非常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学研究人才同中学、大学相比较,就显得格外匮乏。这种匮乏就会很明显地体现在小学日常的教学研究当中。

学生个体差异定量研究的难规范性。这个原因是制约教学研究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他们的智力、性格、个性、禀赋、爱好等各不相同。如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是我们后续研究的关键。而目前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造成了后续研究的难以推进。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道德因素,就是教育公平。如果将学生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分类,就很容易与教育公平的准则相违背。

三、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科学定量、规范实施的方法

第一,加大教学研究物质实施的投入。教学研究的作用尽管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对于这个方面的物质投入,包括研究各种计时、测量设备,教学研究的平台搭建等。一定的物质投入是教学研究的基础。

第二,增加教学流程环节定量研究和规范的控制。课堂教学流程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等三个阶段。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定量分析方面,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将各知识元素进行定量归类和分析,通过定量环节的控制,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可操作性强。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定量研究。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过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灵活、激情与学生兴趣与参与往往会形成精彩的资源,这些生成性资源又会促使教师生成出新的教学过程或更高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及适合当时情境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是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又是学习的客体。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其参与状态进行考量。包括回答次数、正确率、提问次数、互动率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比尔·约翰逊.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场地设计和前景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兰兰.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研究.读与写杂志..

上一篇:金工实训报告总结心得下一篇:智慧树幼儿园家长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