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实习报告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景观实习报告(精选8篇)

景观实习报告 篇1

来欧雅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实习的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在学校里学知识的时候总是老师往我的头脑里灌知识,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强烈的求知欲,当然这完全是我自己懒散的学习态度所决定的,也是由于这样的学习态度以致使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然而到这里实习后,的确使我的感触很大,公司员工的学习气氛特别浓无形中给我营造了一个自己求知的欲望。

在工作之余大家都在抓紧时间学习,这种刻苦的精神特别让我敬佩。给我一种特别想融入他们其中的感觉。这将对我以后的人生路上一种很大的推进。只有坚持学习新的知识,才会使自己更加提高,而这里就有这样的气氛。同时这次实习也为我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机会,让我从传统的被动授学转变为主动求学;从死记硬背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转变为在实践中学习,增强了领悟、创新和推断的能力。掌握自学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提高是终身受益的,我认为这难得的一个月让我真正懂得了工作和学习的基本规律。

在本次实习的一个月里,我深深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一点我觉得尤其重要,因为我觉得在任何一个团体,如果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那么一个团体就会显得乏气。因为团队就是精神之柱,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可见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所以我觉得发挥团队精神在具体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将书本上的东西与实际相结合,又向经验丰富的师傅请教了很多平时不明白的问题,获益不浅。同时也体验了整个工程项目的辛苦。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经过这次实习,我的电脑操作技能熟练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简便实用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上都可以派上好的用场。当今社会,若想从事这个行业,不懂操作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他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习是我们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的一次尝试。我想,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建立自身的十年发展计划已迫在眉睫,不是吗?相信自己,成就未来。

(相关规范)

城市广场的设计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前期需收集以下基础资料:

(一)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详细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规划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划资料;

(二)建设方及政府规划部门的倾向性意见、开发意向、前期资金投入和运作模式、后期管理办法;

(三)建设规划许可证批文及用地红线图;

(四)市域图及区域位置图;

(五)现状地形图;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保留建筑等;植被现状:包括植物种类、位置等;道路现状:包括道路等级、路面质量;

(六)公共设施规模、分布;

(七)工程设施管网的现状、规划位置及规模容量;

(八)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

(九)各类建筑、环境工程造价等资料;

(十)所在城市及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历史演变、神话传说、名胜古迹等);民风民俗(包括文化特色、居民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城市格局(选址、风水);建筑特色(包括街巷、民居、地方特色建筑材料等);地形地貌特色(包括山川、河流、湖泊等);植物种植特色(包括地方植物、特色种植方式、农业、灌溉方式)等资料;

1.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2.广场的环境应与所在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经周边的环境,街道,建筑物等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城市的活动中心。设计时要考虑到广场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领悟和理解,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广场。用适合该广场的表现形式将其表达。

3.丰富广场空间的类型和结构层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历史建筑,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的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将有助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

丰富空间的结构层次,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在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公共与相对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在不同空间丰富空间边沿的状态。人的行为表明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环境意义的线索。因此,在空间边沿的设计中,丰富其类型,提高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4.广场与周围建筑环境和交通组织上的协调统一城市广场的人流及车流 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有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和广场内部交通组织两部分组成。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上,要保证有城市各区域到广场的方便性。

在广场内部的交通组织上,考虑到人们参观,浏览交往及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很好的组织人流车流,形成良好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机会。

5.标志物与可识别性标志物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广场的可识别性。这里要明确可识别性的含义。可识别性是易辩性和易明性的总和。因此,可识别性要求事物的独特性,针对城市广场来说,其可识别性将增强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

二、设计原则及设计重点

1.原则

o广场设计应在旧城总体规划指导下解决内外交通组织、风貌等问题,提升广场的功能和作用;

o尊重阳城旧城的历史风貌和旧城特色; o尊重与周围环境,交通组织的协调统一 2.重点 o功能定位; o交通组织; o空间层次。比例关系; o注重阳城城市特色,设计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得广场; o广场风貌及景观轴线、景观节点的创造;

三、设计上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1)引入自然环境的手法,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水等自然环境。如生态绿化林,碧波皓月水景,沿街模纹绿化等。

(2)引入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轴线贯穿于两点之间,围绕轴线布置空间,虽然看不见,却强烈的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

(3)中式园林造景手法的引用,利用地形高差,空间环境运用对称,对景,虚实,呼应等手法。

小结

景观实习报告 篇2

学府公园规划范围东起军民路, 西至体育路, 北接绒绒街, 南临学府街, 位于太原市城南山西大学附近, 学府气息浓厚。

学府公园规划总用地26.5 hm2, 净用地21.036 4 hm2, 用地范围内坞城缓洪池占地8.47 hm2。公园建设中, 原缓洪池改造成为公园的湖体, 既要符合公园景观要求, 又要满足南部地区缓洪功能。学府公园作为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 根据以生态为主题的综合性公园的性质, 以及场地内特定的地脉条件, 综合生态、景观、游憩三大主导功能, 同时融入反映山西教育历史的文化元素。

2 公园性质

学府公园是一座综合性公园, 该公园是以学府气息为特色, 集观赏游览、安静活动、儿童活动、老年人活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政治文化和科普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性特色公园。

3 规划布局与规划景点设计

3.1 公园出入口规划

公园有三个出入口, 分别是位于学府街的南出入口、位于军民路的东出入口, 以及位于体育南路的西出入口。南边的主出入口参照了山西大学老校门的设计, 与山西大学相呼应, 体现了学府气息。大门还装饰有多立克柱式的柱, 包容了中西文化。东边的出入口并无大门设计, 而是采用了一个开敞式的出入空间, 建设有书卷形的路灯, 绿化景观带, 李提摩太的景观雕塑等, 与周围环境更优雅的融合在一起, 没有生硬的感觉。西边的出入口略小, 为车辆出入的停车场入口, 不够显眼。

3.2 道路规划

公园的道路有较宽的主干道, 次干道, 也有较为僻静的辅路。公园道路的主干道路宽4 m~6 m, 纵坡8%以下, 横坡1%~4%;各个区域内的次干道, 专用道, 游步道较窄, 宽度1.2 m~2 m。在公园一入园的主干道, 道路宽敞平坦, 适于人群的聚集;到了环湖的区域, 多较为安静, 人群的密度也较低, 道路多为园石铺路或者青石板, 与周围的绿化更融洽的结合。道路不再是平铺直叙, 而是有了曲折, 有了高低, 顺着地面自身的起伏而走向, 以原始地形为主导, 使人走在蜿蜒曲折的园路中更与自然亲近。

3.3 功能分区规划

学府公园是一座综合性的学府文化气息浓厚的公园, 根据不同的功用, 给予区域上的一定划分。功能分区有办公管理区、体育活动区、老年活动区、观赏游览区、休息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停车场、服务区等。

3.4 景观区划分

根据公园的动静, 将公园划分为两大区域, 环湖区与广场区。广场区以中心广场为中心, 南起南边的大门, 北至码头, 东至军民路, 西至西门入口, 包含了整个南边区域, 此区域多为开阔地带, 人流量较大, 文娱活动较多, 较为热闹, 声音嘈杂。相对于广场区, 环湖区围绕水系规划, 由湖、湖心岛、亲水平台、沿岸风景以及周边绿化组成, 这一片区域较为安静, 适合老年人活动, 慢跑活动, 湖心岛休息活动等。

4 区域规划设计

4.1 广场区节点设计

广场区是围绕中心广场的这片区域, 主要由中心广场及周边的绿化带休息区组成, 拥有较大面积的广场, 适于群体性活动, 如广场舞、健身娱乐、休闲聊天等。此片区域较为热闹, 人流量较大。

1) 入口处的小广场。主入口处的文化娱乐区, 主要为广场舞的场所, 好几拨不同的舞蹈人群同时进行, 人数较多, 各种音乐声, 嬉戏声较大。在其周边, 有环绕树的环形座椅供人群休息, 聊天。路边有文化宣传栏, 上面流动文字显示最近的公园宣传内容, 在宣传栏旁边, 是物品挂钩架, 上面还人性化的写着“保管好自己物品”的话语, 在这旁边布置有高杆双臂路灯, 保证了夜间的照明。2) 状元桥。中心广场前平行的坐落了三座石拱桥, 使两个广场间有了连接, 拱桥微微拱起, 使人在行走间有了地面的高低变化, 出现了起伏的动感。桥下有放养的鱼群, 使人站在桥上有远景与近景的视觉变化感受, 近景的水景鱼池与远处的喷泉相对, 有高低变化。汉白玉的石桥两侧还有定时开放的喷泉, 使水不再是视平线以下。3) 中心广场。中心广场是整个公园里面积最大的一片开阔区域, 视域较广, 路面平坦, 是公园的中心。主要聚集了大量的人群, 有广场舞的老人, 有滑旱冰的孩子, 还有各种闲散人员。广场上设置了卷轴型路灯, 成为人们视线的焦点, 卷轴型路灯上面镂空有中国经典的典籍文章, 蕴含了学府的书卷气息。周围布置了很多座椅, 有环树的环形椅, 有长条的石凳。

4.2 环湖区节点设计

环湖区围绕水系及周边, 主要由水体、堤岸、湖心岛及小面积绿化组成, 并无大面积广场, 适于开展一些较为安静的活动, 如环湖慢跑, 地面书法, 太极操等节奏比较舒缓的活动。此片区域较为安静, 与广场区形成了动静对比。

1) 船码头。码头位于整个湖面的最南端, 与广场区连接, 有栈桥可以供游船停泊, 娱乐活动, 此处平台面积较大, 能观览整个湖面, 视域开阔。码头的亲水平台为防腐木铺地, 边上立一排防护栏, 岸边设有座椅, 可供游人观景休憩。2) 湖心岛。在开阔的水域上, 湖水东面布置了一座湖心岛, 小岛较为安静, 一座小木桥连接了岛与岸, 岛上道路为宽石板, 随着小岛的形状, 蜿蜒缱绻, 岛的边沿是鹅卵石铺地, 但是没有防护设施, 缺乏对游客的保护。漫步岛上, 植被丰富, 空气清新, 能看到环湖的景色。3) 碑廊。正在建设中的碑廊, 红色的柱和斗拱, 仿古的手抄游廊, 墙壁上挂有碑刻, 弥漫着古代文人骚客的文学气息。顶部为透空处理, 应加一些顶棚类的遮挡设施, 可供游人避雨或者遮阳。4) 亲水平台。在湖水的西岸和东北面, 各设有一处亲水平台, 使人群在安全的情况下, 更接近水面。地面采用防腐木铺装, 外围用木栏杆加护, 在面对水的墙边, 设有一排座椅, 以供休息娱乐。因此处较为僻静, 所以平时常有练太极和拉二胡的在此形成小范围的特定人群聚集。

5 公园景观节点

1) 树篦子。树篦子是玻璃钢格栅的别称, 实际上就是玻璃钢格栅玻璃钢树篦子、树池篦子、护树板等, 树篦子的特点是耐腐蚀、轻质、高强, 且便于切割、安装、耐老化、阻燃、具有优良的电阻然性、内外均匀的颜色、有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可设计性强。2) 卷轴型雕塑小景观。为了突出公园的主题, 公园在各个角落增加了书卷型的主题雕塑, 上面镂空刻有三字经、古诗词等经典名著。选用了金属材料, 耐老化, 刷红漆, 在一片绿色之中分外显眼, 起到了装饰景观的作用。3) 超萌井盖。广场区随处可见画有彩绘的井盖, 这些井盖都是有故事情节的, 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姜太公钓鱼、哪咤闹海、仁义关公。这不仅仅是美化公园的井盖, 更添加了公园的文化气息, 每天来公园的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是奶奶带孙子的, 这样就直接把传统文化故事传播到了下一代。4) 李提摩太雕塑。李提摩太是山西大学的创始人, 在中国翻译了大量的书籍。所以在公园的东门, 摆放有李提摩太的全身像雕塑, 为了纪念李提摩太在中国传教时做出的贡献。

6 结语

学府公园作为太原市小店区一座标志性的综合公园, 丰富了周边人群的生活, 改善了环境, 是太原市城市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未来更多有特色的公园走进城市, 迈向美好的城市未来。

摘要:结合学府公园的地理位置及公园性质, 对公园出入口、道路、功能分区、景观分区的规划布局与景点设计进行了阐述, 主要从广场区节点设计与景观节点设计两个角度探讨了该公园的规划设计特色, 以供公园设计参考。

关键词:公园,规划,设计,景观,节点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景观实习报告 篇3

关键词:群力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发展对策

1、基本情况介绍

1.1概况

群力城市湿地公园始建于2006 年,位于哈尔滨西部的群力新区,占地面积30.36公顷,建筑面积达3200万平方米,由原生湿地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地形系统、空中栈桥系统、边界系统五大系统组成,是集观赏、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国首个雨水利用公园。

1.2自然状况

哈尔滨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是569.1 mm,60%~70%集中在6~9月份,历史上该地区洪涝频繁;群力湿地公园位于哈尔滨市西北方向,靠近松花江,因此公园平均气温比城市中心气温稍低一些;公园内的主要土壤为黑土,质地相对松散,内部孔隙较大,土壤透水性差;动植物资源种类比较单一,植被以芦苇、柳树为主,动物主要是青蛙、鸭类等。

1.3地理位置

群力城市湿地公园位于群力新区东部,在丽江路、群力第五大道、灵江路、群力第六大道合围区域内。群力新区位于哈尔滨城市西部,北衔松花江,与市行政中心一水相隔,西接长岭湖风景旅游区,自然生态良好,东邻城市中心区,处于城市上水、上风向。

1.4交通条件

公园三面与城市干道相接,西为丽江路(原齿轮路)、南接群力第六大道(东明大街)、东连灵江路,其中丽江路全长2272米,承接二环路与三环路,是群力新区连接机场路方向和哈西工业园区的快速交通干道。市民乘坐65、95、117、125等公交路线均可到达。

2、群力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动植物种类单一,缺乏观赏性

群力新区湿地原为黑鱼泡湿地,原来面积有100多万平方米,当时周围有多条沟渠通向这里,水量充足,每年春季有许多鸟类在此栖息,各种野生动植物随处可见。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湿地周边环境遭到破坏,湿地面积逐年缩减,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原本的湿地物种锐减。目前,群力新区湿地的类型主要为苇塘湿地,草本植被覆盖相对简单,以芦苇为主,乔木灌木的物种数目有限,乔木以柳树、白桦为主,灌木大概只有6—8 种;湿地内的动物种类则更为单一,以青蛙、鸭类等两栖类动物为主。

2.2公共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公园已建有空中栈道、观景塔、观景盒、卫生间等大型公共设施,以及座椅、垃圾桶等小品设施,但是,部分设施仍显不足,在大型公共设施上,公园虽然在东西入口处分别设置了卫生间,但无法满足园区内游客需求。另外,除基本的公共设施外,景区内缺少受众群体为动植物的设施。在小品公共设施上,存在缺少标识、防护栏等问题。

2.3园区缺乏监测与管理

定期监测对于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自群力湿地公园建成后,有关部门并没有定期对水文、土壤、气象、生物等内部要素进行监测统计,没有较好的掌握湿地生态的发展状况。同时,园区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存在如下问题:游客安全缺乏保障,通过采访,一些群众表示园区内部缺乏安保人员及设施,出于安全顾虑,他们不愿深入园区;湿地內部分水域有富营养化现象,污染物也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影响湿地环境以及景观效果;破损基础设施也没有得到及时整治。

3、发展对策

3.1丰富动植物种类

首先,丰富植物种类。植物品种应选用黑龙江其它地区或同纬度地区芦苇群落中的伴生植物,避免外来植被物种入侵对园区内原湿地植被的破坏,因此要选择侵略性小的湿地植物品种,如蒲公英、车前、水蓼等地表草植,向日葵、秋海棠、美人蕉等陆地观赏花卉,荷花、香蒲、水葫芦等水景花卉。

其次,丰富动物种类。湿地的动物群落包括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软件动物等,应根据生态学原理,从食物链最底层开始构造。因此,可依次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取自于本土湿地环境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类昆虫;投放取自于本土环境的鱼类或两栖类动物;培养类似虎斑游蛇、黄脊游蛇、鳖等爬行类动物;在湿地内放养黑龙江湿地常见鸟类,营造鸟类栖息地,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

3.2完善公共设施

首先,在公园南北两侧湿地敏感度较低的位置新增卫生间,可以采用钢木结构,用芦苇包装,与整体景观相协调。其次,增设受众群体为动植物的设施,如放生区、投食区、保护区等。最后,完善园区标识,在园区入口处设置名称标识,标出设施及场所的名称,以便游人对公园景点设施有大体了解;在道路交叉口设置引导标识,以便游人能够识别园区内环境,顺利到达目的地;设置说明性标识对园区内的自然景观元素进行解说,便于人们了解;设置安全警示类等限制标识,对游人进行安全指导。

3.3加强园区监测与管理

首先,实行定期监测制度,对湿地内部的气候、水质、土壤、生态群落进行监测,并及时将有关统计数据上报给相关研究部门,对湿地内部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为日后进行相应湿地景观建设提供有利数据。其次,加强园区管理,可采取如下措施:定期清理湿地内垃圾,收割芦苇,去除过剩营养物质;通过电视、广播等途径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加强安保措施,配置安保人员,加强巡逻,同时对重点区域实施监控,保障群众安全;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定期清查园区设施,对破损设施进行及时整治。

景观园林认识实习报告 篇4

教学单位: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一、认识实习的性质与目的

景观园林认识实习是我们景观学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入门学习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认识和了解所学专业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认识实习,使我们了解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服务方向以及该专业毕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从而使我们充分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认识实习的具体内容

根据此次老师给我们的任务书可知,此次认识实习的地点为合肥市区以及郊区范围内的已建成景观园林、在建的园林景观工地及相关设计单位。所以,就依据对景观的分类,城市广场、面状景观、带状空间场所、滨水带、社区景观环境进行举例讨论。

1、城市广场 1市府广场 ○合肥市府广场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南邻省政府,北靠市政府,既是合肥政治活动中心,又是合肥商贸、金融和交通网络中心。广场由周边的四条道路围合而成,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其中心广场净占地25000平方米,分地面广场和地下车库两部分。市府广场在建筑上充分体现了合肥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同时又是一座新兴的科技、园林城这一特色。广场布局突出“一 点三轴”,即以市政府办公楼为基点,引入体现合肥特色的“文化轴”、“科技轴”、和S型“自然轴”,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中心广场。而S型的“自然轴”弯弯曲曲,似一条切割线将中心广场分隔成两

个主广场。一个是以文化及各种大型城市活动为主的人文广场,一个是拥有水池、音乐喷泉、小品的休闲广场。

由上图可知,该广场只要有三个方向的通道,呈放射状,广场周围有一定面积的绿化饰边,整个广场的绿化较为完整统一,也突出了现代城市广场景观整洁、明快的特点。整体以完整开阔的草坪为主,穿插线条流畅明快的花带等,乔木(广玉兰,银杏等),灌木(桂花,石榴等修剪整齐的绿篱),草坪层层过渡,高低错落,有整体性。如右图所示并配有酒杯状的小花

池,内有矮牵牛,与周围的绿色植物相得益彰,使人眼前一亮,活泼也不失稳重。广场一处亮点在于沿交行大楼周边以带状布置了一些高大乔木,以阻断视线,淡化大型建筑与广场的不协调关系。●建议:可以在广场周围适当种植一些色叶树种,使广场的景观有一定的季相变化,颜色不那么单调。

2、面状景观

1市级商业中心区(百大CBD购物广场)○百大CBD购物广场所在的合肥CBD中央广场,即合肥的中央商务区,地处合肥市三孝口商业中心,面向合肥市级商业中心中轴线长江路,占地面积14154平方米。

上图所示为广场周边以及广场的现状图。由图片可知,该广场地处繁华地段,广场前有岛式站台,广场对面则为中国农业银

行合肥总部,此处可谓为合肥经济、贸易、交通的中心地带。置身于广场之中不难发现,此处的广场与市府广场有不少不同之处,首先其广场的面积较于前者较小,绿化率也较低,建筑较为高大,但路边的植物相比较下显得矮小单薄,广场整体感觉比较僵硬,并不太生动,因为此处空地并不多,还要留给行人车辆一定的行动空间,绿植率较低可以理解。

但是,从右上图可看到,在建筑上的平台上设有屋顶花园,屋顶花园不但降温隔热效果优良,而且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局部小气候,还能丰富城市的俯仰景观,能补偿建筑物占用的绿化地面,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屋面形式。此处的屋顶花园改善了周围高楼大厦林立的局促感,改善众多道路的硬质铺装而取代的自然土地和植物的现状,使人眼前一亮,是现代景观值得推崇,学习的新式景观处理方式。

●建议:可以在人行道边放置一些花箱,可以种植一些多年生的花卉(美人蕉,大丽花等)可以使整个景观显得生动,也能软化建筑僵硬,单调的金属色彩。

2城市公园(环城公园)○环城公园位于合肥市老城区周围,环绕护城河,20世纪50年代废城垣建环城马路,并植树造林。980年始建环城 公园,公园总长8.7公里,总面积为137.6公顷,是一个以原环城绿带为基础,采用开敞式布局,运用造园艺术,点缀园林建筑和山石小品形成的线带状敞开式公园。它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绿树碧水像一条绿色环带束于其间,被海内外宾朋誉为“一串镶嵌着数颗明珠的翡翠项链”。

置身于环城公园之中仿佛来到了一个缩小版的苏州园林,其中有红亭,有绿水更有茂密的姿态各异的树木。是一个水清林绿、莺飞草长的生态环境走廊。

上二图为宽阔水面的人工小岛和供人休憩的凉亭,岛边植有树木,也有山石饰边,从左图看去,亭子“藏”在树木的掩映之中,若隐若现,置身于亭中,眼前一片辽阔,即可观景也为游人提供了一个休憩的平台,最重要的是,采取人工岛的设计可以缓解水面的空旷感,使水面显得蜿蜒曲折,颇有生趣,十分巧妙。

公园内部以带状布置了一些高大乔木,以阻断视线,淡化大型建筑的僵硬以及与公园的不协调,整体看来像整个公园被一道植物组成的围墙围合住,较有整体感。

上四图可知,其植物种植营造的围墙很好的将游人的实现框在绿色的围墙之中,虽然身在城区之中,却看不到周围的建筑,软化了城市建筑的僵硬感,十分巧妙。同时,大量的树木净化了城市的空气,缓解了热岛效应,吸收汽车尾气,并释放大量的氧气。置身于中,获得一份在城市中难得的清净,是较为成功的生态公园典范。

环城公园内有不少精心布局的亭榭,其园林建筑设计布局采取了“得景随形”,“顺手自然”的传统手法。注意与环境的协调

如临水的银河双亭、稻香水榭、傍坡的银河茶室,叠停。建

筑形式根据地形起伏的特点,多采用多层叠落式。在造型上吸收了徽州民居的特点,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风格。

游览于园中,不难发现环城公园的游览路设计方法不同于苏州园林的迂回曲折,而是随原本地形的自然舒展,形成平缓流畅的曲线。游览路线的组织,结合植物,山石,建筑(亭榭)的处理,适当设立观景点,此中不乏廊与亭的设计。

在亭榭与亭榭之间以廊为衔接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常用做法。在公园中组廊成景。廊的平面可自由组合,廊的体态又通透开畅,尤其是善于与地形结合,与自然融成一体,在园林景色中体现出自然与人工结合之美。在现代运用中它一方面是作为交通联系的通道,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室内外联系的“过渡空间”。把室内,外空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渗透、融合,形成生动、诱人的一种空间环境。(如下

图)

●建议:整个公园面积较大,但是却没有在一定距离设有一个厕所(不知道是不是当初因为生态原因没有设置),个人觉得这个应该考虑进整体的设计规划之中,毕竟公园是以人为本的开放空间。

2生态公园(杏花公园)○杏花公园占地400亩,是一座具有田园风貌和历史人文特色的公园,园内树木共130个品种,园内主干道随

园就势,次干道曲径通幽。杏花公园是合肥环城公园这串“翡翠项链”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位于合肥市城区内,公园以植物造景为主,山水结合,以森林生态、环保为特色,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思想。

杏花公园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心有一块较大面积的草坪(如下图所示)

开阔的草坪周围以高大的乔木饰边,形成一个围合的广场,树木的配植较有整体性,且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游人的视线(挡住了稍矮的建筑)。平时前来游玩的人们可以坐在草坪上休憩欣赏景色,同时开敞的空间也可以作为合肥市重大节庆活动的主会场,既有一定的生态价值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建议:可以再草坪广场的周围配植一些色叶树种,有一定的

季相变化,以弥补周围建筑过于高大有时不能阻断游人视线,通过对树种的美化引导游人视线停留在树上,而不是建筑物上。

3、带状空间场所 1繁华大道 ○明珠广场前较为宽阔的马路即为繁华大道。由右图不难看出,大道两旁并没有植有较大的行道树,而是选择了各色的绿篱在马路的中央及两侧,同时起到了绿化的作用,也将马路的车道分隔开,做了软隔断。从高处看向几条彩色的飘带流畅自由的飘向远方,整体感觉比较轻盈,虽然没植有大棵的行道树,并不显得空旷,反而感觉马路比较宽敞,明澈,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建议:可以在马路边放置一些花箱,种植一些多年生的花卉(美人蕉,大丽花等)是颜色更加丰富,弥补层次感不强的不足,整体显得更加生动。

4、滨水带

1十五里河 ○

十五里河发源于大蜀山的东南麓,自西北流向东南,穿过蜀山区和包河区,在同心桥处汇入巢湖。十五里河是合肥西南部主要的行洪通道之一,河道弯曲,源短流急。

由上图可知,河道两岸的植物以柳树为主,营造出亲水的效果,河道整体比较狭长,水流较急,整体感觉十五里河及周边景观环境较为自然,少有人工雕琢之感,显得比较粗糙。

●建议:可以对十五里河进行整体的规划,治理,首先要考虑到其本身的防洪与生态方面的双重作用,要对水体以及岸边植物进行改造,使其不单调,有层次感,且有一定的季相变化,可考虑一些亲水的物种如千蕨菜,芦苇等,可在岸边放置一些不规则的石头饰边,显得整体生动又不失自然之感。

5、社区景观环境

1生态景观小区(琥珀山庄)○琥珀山庄是一座环境舒适优美、建筑风格独特的住宅小区,位于合肥市区西侧偏北,南接长江西路,东临环城公 园,宛如一块天然琥珀,玲珑剔透,流光溢彩。琥珀山庄采用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的方法将传统性、地方性和现代性融为一体,具有新徽派建筑特色。商业服务中心等公共建筑布置在南侧下沉式广场周围,与环城公园连成一片。住宅组团基本上布置在高畅地段。向阳坡地布置迭落式住宅,各单元相互错开,层层迭落,配以石阶、假山和绿化,既妥善解决了高差,又丰富了小区景观。住宅单体设

计着意于反映地方风貌,采用红顶白墙、坡屋面,典雅而质朴,具有皖南民居的风味。(如左图)

小区北侧保留了原有的水塘,又添建了假山、石凳、曲桥、亭台等小品,作为小区的游园,即为现有琥珀潭广场。(如下图所示)

琥珀潭其自然地形四周高中心低,主体为带有喷泉的圆形广场,琥珀潭内部有水塘在水塘之上有涉水的走廊,沿着走廊向前便可看到仿自然的石壁景观,沿石壁上的阶梯而上,便可到达潭亭,置身于亭中,可饱览琥珀潭以及琥珀山庄的美景。琥珀潭内的树木配植别具匠

心,层次、季相变化丰富,使整个广场显得生机勃勃,具有生趣。在小区的东侧则为黑池坝景区。其是环城西路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面是合肥市图书馆,西面是琥珀山庄,南面与琥珀潭相连,东面是杏花公园,该景区从南到北分黑池坝南广场,水面和水上俱乐部三部分。(如右图)

黑池坝景区以水景为主,建有码头、亭廓和湖中小岛。黑池坝南侧有三个广场:文化广场,花坛、台阶和花岗岩地面采用圆、孤和螺旋形相交叉,并利用挡土墙建设了长120米的雕塑墙,其内容既有文化内涵又符合观赏要求;绿化休闲广场运用绿带、藤架、灯光构成了多道色彩潇洒飘逸的彩带。水广场是在水面上架

起的平台、水墙、茶亭和观赏桥,游人可顺着广场天然石滩淌入水中。整个水岸边种植了常绿、有色树种和大量花草灌木,有丰富的季相变化,层次感较强,既提高了艺术品位,又丰富了自然景观。(如左上图所示)

琥珀山庄地处两个景区之间,其生态型较强,周围绿化率较高,且本身建筑的设计也较为巧妙,是园林设计中较为出色的生态小区设计。

●建议:通过仔细勘察发现小区内停车并不方便,这一点值得改进,其他都比较不错。

三、认识实习总结

通过本次历时一周的景观园林认识实习,使我们对园林景观设计所需要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巩固了大一所学习的园林树木学及花卉学的有关知识,同时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景观设计要有整体性等等。

景观生态规划实习报告 篇5

——景观生态规划上海实习

摘要:采用生态修复及重建技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城市景观水体是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疏通城市系统内的滞留资源,提高城市系统的耦合性,满足城市居民的娱乐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湿地景观 生态建设 上海 湿地改造 城市调控者

正文

发展、人口剧增,城市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的实质是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如水体富营养化、大气污染等)和耗竭(如湿地退化、景观破坏等),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关系上的短见和调控机制上的缺损。采用生态修复及重建技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城市景观水体是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疏通城市系统内的滞留资源,提高城市系统的耦合性,满足城市居民的娱乐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

梦清园主题公园

人工湿地应考虑能够提供最大化的净化、栖息地和美学价值。人工湿地系统作为生态工程项目,需要遵循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和设计原则;而作为城市内可提供休闲娱乐功能的景观工程,则应具有文化底蕴,充满人文关怀并符合美学原则。上海市苏州河畔的梦清园人工湿地由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与上海市园林设计院共同设计,地制宜地将人工湿地整合到城市景观中,分发挥了人工湿地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总体布局采用“一心、一环、两轴线”的系统布局: 一心:以活水广场为重心统帅全园。

一环:以主环路为纽带串联景区,环路既作为一、二期工程的分界面,又作为一、二期景观沟通与联系的桥梁。

两轴线:主轴线——景观轴线;辅轴线——文脉科普轴线。通过系统的构建,体现了对人类遗产文化的尊重,强化梦清园与历史文脉的连通。既有西方园林之大气,又有中国园林特有的精致与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体现对科学精神的热爱,使梦清园在科普教育方面具有突出亮点,实现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优化。

与成都活水公园的对比

它们都运用了生态理念,围绕着水做文章,让城市中人和自然的河流重返和谐。

在生态上活水

成都活水公园整个净水系统和带状公园用地紧密结合,主题鲜明。上海梦清园更进一步,不仅构建了一套生态净水的系统,而且又增加了一项新功能,那就是合流制排水系统调蓄池;此外,梦清园中还设置了采集太阳能和风能的装置,为水泵提供部分动力,蕴含生态意义。

在景观上活水

生态净水流程中的水景 成都活水公园在生态净水流程中突出了自然的动水景观。在一次性将河水抽入厌氧沉淀池后,水一直顺着地形依靠重力流淌,不再借助其他人工手段,设计师将水流量控制得很小,从而确保贯穿全园的一脉活水终年流淌不息。

上海梦清园则结合各净水环节,营造了台阶湿地池、瀑布凉亭、空中水渠、蝴蝶泉、星月湾等水景,但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整个净水系统很难保持连续的动水景观;二是这些水景总体感觉人工味偏重。比如瀑布凉亭区段中,建筑占了主导地位,一旦水泵不运行,瀑布立即消失,水池更成了建筑的配景。

滨河水景

成都活水公园在府南河之滨采用了挑水木楼、水力水车、护栏堤岸、不设护栏的亲水草坡堤岸和亲水台阶堤岸、码头等形式,人与水的关系变化多样。滨水带的很多区段能随着水位的涨落而发生变化,让人注意到河水的自然变化。上海梦清园的滨水带除了运用上述堤岸形式外,还营造了一大一小两座岛屿,大鱼岛可以登临观水,小鱼岛则可望而不可及,丰富了滨水景观元素,为游人创造了更多样的亲水体验。

行为和观念上活水

人与水的接触是两者和谐的前提。成都活水公园中特别吸引人的是一系列富有艺术魅力的台阶状水流雕塑盆和一些水口,不仅让游人驻足,而且孩子们会开展很多与流水相关的活动。上海梦清园中,水同样吸引游人俯身掬水,临水濯足。在引苏州河水入沉淀池处,设置了人力汲水车让游人参与。在园中设置大量雾喷泉让游人穿行于水云间。当然,要提高人与水接触行为的数量和质量,梦清园还需要改善动水景观的质量。

西沙湿地公园

地处长江口门户的崇明岛,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是中国几个大岛中唯一的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岛。西沙湿地位于崇明岛西部,总面积300公顷,属于典型的长江河口滩涂湿地,也是华东地区首家具有自然潮汐现象的原生态湿地。因为潮汐,这里形成了丰富的地形地貌,湿地中港汊纵横,具有湖泊、泥滩、内河、芦苇丛、沼泽等不同的湿地形态。

人工森林沼泽和天然草丛沼泽共同组成了崇明西沙湿地的植被带,总面积达282hm²。在较大的植被总面积中,高潮带植被和可达人工林的生长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复杂的植物群落孕育了由丰富的植物、昆虫和鸟类资源组成的食物链。池塘中的狐尾藻群丛为鱼类的栖息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但藻类植物的生长过快,需按时进行适当地人工打捞。高潮区下部草食性底栖动物有密度较高的芦苇及糙叶苔草作为栖息保障,而中潮带的底栖动物资源则较为贫乏,这是由于植被受到潮汐侵蚀的影响而面积萎缩所造成的。

现状场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均适合动植物的栖息与生长;但现状植被景观效果不理想,这是由于植被的类型单一和生长状况不良所造成的;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使现状野生动物资源较为稀少;现状生态景观格局较为单一,异质性较差,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均不理想。针对区域内观赏性植物种类较少的现状,一方面要选择性地保留原有植被,延续原生的自然演替进程,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使植被群落的层次和植物的种类丰富起来,让植被群落结构得到改善,营造不同形态和姿态的植物景观效果。

东滩湿地公园

崇明东滩湿地公园位于崇明岛的最东端,总占地面积约为8.6平方公里。湿地类型属于河口滨海湿地类型中的潮间带和沙洲离岛湿地,植被类型为草本植物潮滩湿地。东滩湿地于2000年11月8日被“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列入《中国湿地名录》,于2002年2月2日被提名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国内最重要的湿地之一,同时也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候鸟保护区之一。湿地公园是以湿地为人们提供游玩,休憩和接触大自然的场地。从东滩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上来看,一共被分为五个区:分别是,生态旅游及休闲区,自然湿地保护区,湿地展示研究中心,扬子鳄展示区,净化功能展示区和植物园。生态旅游及休闲区靠近入口,功能性服务设施居多,公园的管理机构也在此,湿地景观较少。自然湿地保护区拥有大量的芦苇景观,使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湿地景观和自然风景。湿地展示研究中心设施齐全,除了进行学术交流、展现我国湿地工作及其相关领域的水平。承办国内外各类有关湿地研究与保护,水禽及其栖息地保护等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外“同时通过开放式的实验室,东滩湿地生物图片展示厅,鸟蛋模型,资料放映厅等形式成为集生产、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科学基地。扬子鳄展示区,是国内罕见的扬子鳄研究区域,该区域提供了良好的具备扬子鳄生活条件的环境,同时还展示了相关扬子鳄的资料介绍等等,给游人了解扬子鳄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净化功能展示区和植物园利用生物方法对湿地内的水体进行净化,减少水中污染物,有利于吸引更丰富的鱼类和鸟类在此栖息,整个展示区采用生态化设计”例如利用风能带动风车转动"从而为净化功能展示区形成水循环提供动能。东滩湿地对于水的处理主要集中在水的净化上,处理生活污水并收集湿地淡水,强调了生态环保的理念。净化方法不但通过物理方法,如沉淀池,也利用生物方法,例如种植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如香蒲,再力花,千屈菜等,构建生物净化系统。在建筑物的设计方面,访客中心,游船码头,观鸟楼,湿地科研站等建筑房顶均使用草顶木结构,避免使用钢筋混泥土所带来的污染。在公园的西北角,矗立着先进的风力发电装置,利用当地的风力资源进行发电,节约了能源,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崇明东滩国际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是一个崭新的尝试,通过它的建设,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的培育、修复与重建,逐渐形成湿地开发、利用、保护的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基地。

东滩湿地有望成为长江口最重要的(迁徙)鸟类栖息地和长江口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河口湿地。

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世博后滩公园为上海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位于“2010”上海世博园”区之西端,黄浦江之东岸与浦明路之间,南临园区新建浦明路,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占地14ha。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2007年初开始,由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领衔土人设计团队设计,2010年5月建成。

设计者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环境伦理与新美学思想,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显现了场地的四层历史与文明属性:黄浦江滩的回归、农业文明的回味、工业文明的记忆和后工业生态文明的展望。最终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和雨洪调蓄、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后滩公园不但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生态净化水系统模式。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自我循环净化,让自然做功,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成功的样板。

公园保留了场地内的原有一块面积4hm²的江滩湿地,茂盛的柳树和芦苇群落,供多种鸟类栖息并发挥河水净化和防止洪水侵蚀等功能 ; 改造原有水泥硬化防洪堤而成为生态型的江滨潮间带湿地,供乡土水岸植被繁衍生长;同时,根据现状绿化及湿地分析 现状用地及工业遗存分析湿地净化系统示意狭长的场地条件,设计了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绵延1.7km,宽窄不一。该内河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包括:  形成了一个富有生命的水质净化系统:将黄浦江劣V类水,经过沉淀、曝气加氧,土壤和植物及微生物的净化,在缓慢流经湿地的过程中,得以净化至III 类净水,供世博会场的景观、浇灌和冲洗用水。初步试运行证明,后滩公园的水净化能力是每天 2400t。这既是一个实际的水净化系统,也是一个展示和科普教育系统。

 构建生态化防洪体系:内河湿地在20年一遇的防洪堤与千年一遇的防洪堤之间,成为黄浦江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和缓冲区。通过内河湿地,水陆高差得以分级处理,大大降低防洪堤的相对高度和强度要求。设计砸掉了原有水泥防洪墙,而改为生态化的护堤,使滨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得以改善。 创造丰富的溪谷景观:在狭窄的场地上,营造丰富的空间。内河谷地的地形与两岸的乡土乔木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相对幽静的溪谷景观,在喧闹的环境中,营造了一片僻静的场所。溪谷纵向由上游而下,蜿蜒曲折,空间开合多变;横向自陆而江,一波三折,在狭窄的断面上,创造了丰富的空间层次。 乡土植被:为营造自然本地,大量的禾本科湿生植物和野花组合,构成绿色基底,成为丰产的生物固碳基础性植被。后滩湿地公园是在城市化过程的特殊“大事件”——世博会背景下产生的,注重对城市中残存生态片层——湿地生境的保护彰显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该场地的景观修复以注重生态过程为策略:在水动力学恢复和控制表土侵蚀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湿地生境斑块和建立功能性湿地增加缓冲能力,以防止生物入侵,科学谨慎地进行植被保育和恢复重建营建优美的景观,为湿地生境在城市化过程中残存斑块的保护提供指导和借鉴。

结论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的调控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绿地不仅是美化城市景观和市容的需要,更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必不可少的。通过在城市内建设多样性用途的湿地公园,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水是城市的灵魂,是人类社会生活维系的核心需要。现在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公园的开发越来越多,而真正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体系,包括动物学、生态学、植物学、地理学等。对于未来湿地公园开发设计,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多学科协同合作,按照生态学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通过良好的植物配置与保护,突出湿地公园的主题性、自然性、生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景观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6

□ 良:实习目的较明确,态度较端正;实习报告内容较完整;熟练掌握各项操作;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 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习总结全面、客观,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 中:实习目的较明确,态度较端正;实习报告内容基本完整;基本掌握各项操作;基本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 解决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习总结客观,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 及格:实习目的基本明确,态度基本端正;实习报告内容不太完整;基本各项操作;不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 解决问题;实习总结不全面。

□ 不及格:不予评论。

实习名称 :校园景观生态设计调查报告

随着高等院校不断的发展,校园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标 准, 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 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我们来说, 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 是一个以 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生态空间。校园的教师与学生在其中学习和居 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 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1、校园功能分区及道路系统规划 1.1校园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校园景观规划最基本的要求。根据各类校舍的使用功能 分类组合,各得其所,分区既有联系,又有分隔;既方便使用,又避免干 扰。现代新型校园功能分区应重点体现以下几点:功能分区应注意合理利 用土地。保护基地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态印痕;巧妙运用基地的山水、树 木、创建“生态校园”;做到文化上的和谐统一以及园林景观衔接过渡上 的自然完美,合理利用土地应体现“低密、高容、立体化”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为了实现“生态校园”保护校园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适当预 留土地供后人发展,校园建设在不提高建筑密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 率,向空中及地下发展。

1.2校园道路系统规划

路网构成要体现“一举三得”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 能使交通便捷、顺畅、可达率高;机动车形成环路,最好人车分流;其次,路网布局能合 理划分出功能分区,用地比例和谐;再次,路网建设能形成若干校园景区

及景观节点, 创造多种园林空间达到“未入先静”的效果, 满足师生游览、休息、学习、交流等使用需求。

2、规划原则

2.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校园景观首先是要为人服务, 让人在 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身心得到休养;通过利用现状地形、配植色块及叶色植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 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思想。

2.2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植物是生命体,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 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 则下, 合理选配植物种类, 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本 地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2.3渗透校园文化,追求特色景观艺术;水域孕育了环境和文化,成为校 园景观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环境因水而发展,商贸因水而繁荣,建筑 因水而灵秀,景观因水而旷幽。在设计时追求意境、讲究品位,注重人文景观 的开发。

3、校园总体规划布局

根据院校特色, 遵照有关布置原则, 结合地形特征进行河南理工大学的总平面布置。学校西侧春秋大道为区域型城市主干道,校区主出入口位于该路。配合校园总体布局,在东、南侧道路上均安排次入口,用于校区各主要分区对 外联系。

校区中部地势较平处安排主要的教学区, 宿舍区成组团布置, 中间保留大 片的树林和水体, 既可成为教学区与文体活动区、学生生活区之间的过渡地带, 又能成为供学生休闲共享的生态绿化用地。

教学建筑以组团方式按照轴线进行组织,主入口至图书馆的南北向空间形 成严谨的校园中轴线, 教学区和学院区规整有序。东西向轴线则沿树林和水体 连续布置, 是师生学习和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主轴线通过步行道路深入建筑 组图内部, 将广场

与庭院练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

湖 面 是 地 块 内的主要的绿色 生态开敞空间, 并 通过绿地广场联 系为整体。结合地 形和周边道路情

况,学校主入口(礼仪性入口设在用地西面,开向次干道路。功能性大门则 位于校园东、南二个方向,方便引导不同方向和不同功能区的人流。校区内有 关功能区预留部分用地,作为学校远景发展备用地。

4、植物景观运用的科学性

设计植物景观,首先要有科学性,运用生态原理进行设计,这是进行一切 植物景观设计的基础。

4.1遵循生态规律

在植物景观设计的时候,依据生态科学要求,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 能有美的存在,才能做到百花齐放,又各具特色。统一性是内部规律,但 外在表现要丰富多样。所以,只有遵循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才能展现出一

个精彩纷呈、千变万化的世界。植物是一种生命体,在自然中要拥有生存 的特定条件,有其适宜的生理、生物学条件、生态环境,时刻考虑植物的 生态习性,才能构成景观,美化环境。

4.2建设植物群落景观

自然界中的植物群落,是大自然长期精选出来的结果,内容独特、景 观多样,我们必须从天然景观中汲取一些东西,使设计出来的植物景观与 生态更相适应。若能真正使其融入自然,美化人们生活,定会大大减少投 入建设和维护的资本,同时达到经济目的。植物景观用乔、灌、藤、草本、地被植物为题材来创作,植物种类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适应环境越强,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及改善整个景观环境的效果就更明显。如学校里 面的女贞树。

5、结束语

平安景观——医疗景观的安全性 篇7

易识别性是指医疗景观空间中运用标志设置和触动感官等方式对使用者进行提示和告知。缺乏空间标识性, 往往会给使用者带来方位判别、预知危险上的困难, 从而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在设计上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手段, 给予使用者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是十分必要的。如在台阶、坡道等部位设置鲜明醒目的提示标志及安全标识, 来提高医疗空间的识别性和导向性。在出入口、台阶坡道等处设置悦耳的语音提示。在地面设置细微的浮雕, 使视觉患者能够感受到地砖上微小的变化, 起到道路指引的作用等等。在医疗空间中通过空间不同层次和个性的创造, 以合理舒适的空间布置、精确细微的感官刺激, 来提高使用者对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 提供以人为本的便利设施, 营造安全适宜的医疗空间环境。

道路是现代医院景观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医疗空间的交通流线组织要尽量人车分流, 避免相互间不必要的干扰影响, 利用道路把医院的景观空间串联起来, 把室外环境组织的生动有趣。如车行道路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其便捷性和通达性, 在形态上应多采用笔直延伸的道路, 在转弯处也要留出足够的空间, 以便能够平缓的转弯, 保证交通流线的畅通。人行道路的设置则可以灵活一些, 富于变化, 使病人的行走变得有情趣。其中重要的是道路铺装的设计, 一定是要在保证路面的安全下, 根据不同道路的使用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材料选择。一方面要求道路铺装要尽可能的平坦, 利于行走。尽量避免选择一些表面带有很深凹槽的或高低不平的卵石、砂砾等材料作为道路的铺装, 这样会增加绊倒行人的风险。另一方面还要具有防滑、防止路面积水的作用, 选择摩擦系数高的和渗水功能优的材料作为人行道铺装, 以便在雨雪天气时也能确保行人的安全。通过使用花岗岩、生态木、彩色混凝土、草坪等不同材质, 区分不同的景观区域, 把车行区和人行区明确区分开来, 使行人身心感到安全, 同时符合美观及实用要求。此外, 在满足人行道、车行道等流线运动需求的同时, 也要兼顾考虑无障碍坡道的设置和应用。坡道应设置在醒目的位置上, 设计力求美观而实用。在无障碍坡道的处理上要尽量做到减少高差, 考虑使用平缓的坡道倾角和防滑设计, 使人在院区内行走畅通无阻。这样一来轮椅患者可以通过借用坡道而进出设施, 从而省去了别人的帮助。无障碍设计的坡道及其他必要设施可以使轮椅患者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而获得心理满足感, 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也可以减少他们给社会增加负担的精神压力。

二、经久耐用的景观材料

在医疗景观铺地的处理上选用的材料至关重要, 要确保使用者的使用安全。一些没有凹凸变化易于通行的防滑材料, 以及经久耐用且新颖美观的景观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生态木、烧毛花岗岩、彩色混凝土、橡胶颗粒等。

生态木是木塑材料的一种, 主要原材料是用木质纤维和树脂以及少量高分子材料挤压而成的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具有实木的特性和美观的木质纹理, 同时还具有防水、防腐、抗冲击性强的特点, 可以作为医疗室外景观空间的木质平台、木地板铺装等。因其还具有很强的耐候性和抗紫外线性能, 可长期使用在室外干燥、潮湿等恶劣环境中。

烧毛花岗岩色泽美观、纹样丰富, 由于其质地坚硬、耐磨损, 不易被酸碱或风化作用侵蚀, 具有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另外表面经过烧毛打磨或刨槽等特殊处理, 具有防滑的功能, 安全性能佳, 是医疗室外景观中重要的铺地材料。

彩色混凝土是一种防水、防滑、防腐的绿色环保地面装饰材料。彩色混凝土的应用广泛, 医疗室外空间的人行道、车行道、停车场等都可使用, 并且具有灵活自由、丰富多样的图案、色彩、纹理等样式, 因此为设计师提供了创作和构思主题型、个性化医疗景观设计的可能, 根据需要可制成独特而艺术感强的彩色混凝土, 应用到现代医疗景观环境中, 使人们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橡胶颗粒是一种可再生的环保材料, 原料来源于各种废旧橡胶, 经过再次加工生产而来。橡胶颗粒规格有1至2毫米和2至4毫米不等, 有一定的弹性。适用于医疗室外空间的康体活动场所, 如塑胶跑道、各类运动场等场地, 主要具有防滑、渗水性好、耐磨、阻燃的特点, 因此对于使用者来说十分安全, 也是一种经久耐用的材料。

三、景观植物的积极作用, 天然绿色的健康疗法。

医疗景观中绿地的设置对于医院外部景观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绿地对保持与创造医疗空间良好的小气候具有很大的作用。植物可有效改善医疗空间的生态环境, 植物释放出的大量负氧离子, 可以起到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的功效。在医疗景观空间中, 可以选择既安全又经济美观的植物作为绿化设计的主要品种。植物选择要适地适树.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 以免形成交通障碍或给人带来身体伤害。景观绿化空间可作为整体来考虑, 将一些面积小而分散的绿化空间整合在一起, 并设置不同的绿植, 可以让人进入参与活动及观赏休闲, 强调使用者的参与性, 使之成为多功能的绿色交往空间。

对于身患疾病的人来说, 会更加渴望清新的空气、充满生机的绿色, 这些能够给他们带来积极乐观的身心感受, 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其早日康复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植物除了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 还是一种很好的医疗手段, 具有疗养的功能。植物疗法就是通过观赏植物丰富多彩的形、色, 嗅闻芳香的气味, 触碰植物的花、茎、叶等的质感, 会对患者的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形成良好的刺激作用, 起到帮助稳定病人的情绪, 舒缓压力的作用, 从而调节身心、治疗疾病。如季相色彩变化明显的植物可利用其绚丽的色彩刺激患者的视觉, 强化人们对于生命节奏的认识, 以增强其康复的信心。芳香植物则可以产生不同的香味, 帮助人们镇静安神、治疗失眠和调节情绪等, 具有保健的功能。如适合在医院栽种的植物有:桂花、广玉兰、丁香、含笑、薰衣草、西洋甘菊、迷迭香等。而不同质地的植物, 给人带来或光滑或粗糙、或薄或厚的触感, 都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视觉障碍患者可以通过对植物枝叶的触摸, 很好地了解、感受自然。

四、结语

景观实习报告 篇8

现在人们已经厌倦了被钢架盒子占据的城市,开始怀念自然的景观形态。乡土景观给予了城市景观设计的新启示,而且这些启示会让城市的景观设计变得温柔、怡情、适于自然。

关键词:乡土景观;城市设计;自然;文化

一、乡土景观的定义和特点

对于乡土景观的确切定义从来就有争议。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它包括村落、农田、道路、河流水系、树林和其他这六个部分。但是,中外专家、学者又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它的特点几乎是相同的。

(一)浓厚的归属感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乡土”中的“乡”就是故乡、家乡,“土”就是大地,一想到这两个名词就会有无尽的归属感和亲切感。城市迁移人口和本土人口都渐渐地开始厌倦城市生活,近几年古村落旅游、自然景区旅游的兴盛,各种以民俗生活为主题的度假休闲项目受到追捧,都充分地说明人们对乡土景观的喜爱、依赖。

(二)鲜明的地域性

乡土景观的设计中民族的、地域的特点都被完好地体现和保存了下来。通过研究安徽宏村、浙江的芙蓉村、山西临县李家山村等遗留下来的古村落,都具有自己独具特点景观形式。

(三)生态的循环性

在乡土景观的设计手法中,会采用自然的材料,比如天然石材、木材、竹子,甚至是植物,这样的设计需要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但是只要经过部分的补修就能一直维护它的功能性。总体上减轻了人工损耗、资源的浪费,这些可逐渐腐朽的材料也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和破换。

(四)视觉的欣赏性

1.辽阔自由之美——在乡村中, 天地辽阔,而且都是顺应着自然的走势而划分,房屋高高低低地隐藏在树林之中,这样的视线悠远绵长,给人自由开阔的视觉享受。

2.安定宁和之美——著名的精神病理学者曾经指出:人处在根基稳定的物体上会产生安定的感觉。而在乡村中随处可见辽阔的大地,粗壮繁茂的植物到处都是,是不是还会有鸟儿的叫声,安定宁和之感油然而生。

3.四季变化之美——随着四季变换,不同花儿的交替开放,树木枯荣,农田、菜地中作物更替等等,使乡土中四季的景观各不相同。

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地域性

纽约、东京、北京似乎都是一个模样,这种复制式的城市设计形式已经遍布各个国家的大中小城市,原来的城市景观的多样性、民族性对已经消失。城市街道、便道的设计都是在大面积的铺砖材料中点缀整齐的植物;广场上大多则是铺装、喷泉、被修剪的植物。

(二)过度装饰性

在室外景观的设计时似乎也在采用着这种类似室内装饰的设计方法。地面上是不同花样、造型的铺装材料,路沿上有规整的绿化和不同样式的广告牌、路灯。这样装饰的设计手法在室内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搬到室外的设计中就多了一些娇柔、做作和不近人情。

(三)忽视交融性

在城市中,走到哪里都是硬硬的铺装材料,纵使有绿色植物,也是经过精心修剪的样子,看着也是整齐好看,但是总是少了一份自然、随和之感。河流被严严实实的混凝土护岸包裹着,孤立冷峻。

三、乡土景观设计在城市中展开的实例

目前,国内外的设计师已经尝试将乡土景观的优点融入设计项目中,出现啦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

(一)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永宁公园种面积大概是21.3公顷,位于永宁江右岸上。永宁江本来是一条资源丰富的河流,周围还生产黄岩蜜桔,但是经过人们十几年的利用开发,这条河已经变了模样。为了延续这条河流的生命,土人设计进行了大力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一下三点:

1.停止河流渠道化工程,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

2.通过内河湿地形成旱涝调节系统

3.多带五种设计,采用大量的乡土物种

(二)美国德克萨斯州景观设计

德克萨斯州位于美国的中南部,地域广阔、气候多样、多丘陵地型。这个地方的血多花园的设计都融合了许多乡土景观的元素,采用与自然结合的设计方式,让这个地方变得富有生趣和艺术美感。

四、乡土景观对城市景观设计的三大启示

(一)尊重自然是前提

其实,乡土景观是人和自然的共存地体现。一个环境中,人参与的程度与自然的自我调节力应该是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才能长久和谐地发展下去。但是我们现代的城市设计中往往过度地加大了人工的比例,忽略了自然,这样长久下去必然很多问题都会显现出来。所以,在今后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要提高对自然地重视,尽量不要去破坏自然中原本的生态系统,尊重季节的变换,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这样才能做到人和自然地和谐共存。

(二)因地制宜是重点

城市中的地形都很平整,甚至公园中的绿化地带也平整的草坪。在乡土景观中地形非常地丰富,有相对平整的道路,也有或急或缓坡地,也有或大或小的湿地和高地。这样就会造成土壤含水量、阳光照射程度的差别,从而就会造成不同地点适合生长不同类型的植物,植被和环境的不同,所栖息的动物也就不同,丰富多样的自然循环系统就得意保持了。

(三)植被、材料地方性很重要

乡土景观中的生态可循环性跟利用当地的植被和材料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几乎所有现在城市中植物种类的选择大多就是冬青、松树、杨树等这几种,当地生长的“土生”植被反而被抛弃。而乡土景观中,采用的都是在这块土地中生长了数百数千年的当地植物,而且并没有经过太多人工的修剪规整。

似乎人们总有这样一种观念,从外地引进植物、石材都会显得这个城市更“上档次”。为了提高城市的形象,就大量地引进外面流行的材料。殊不知,现代的信息传播很快、技术交流频繁,几年前的新鲜事物,也许现在就司空见惯了,没有了丝毫的新意。與其这样费力不讨好,为什么我们不就从当地多产的材料入手呢?这样既免除了财力、物力的浪费,也会是当地一直保持着鲜明的地域性。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王志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9(09)

[2]罗伯特?安德森;乡土景观——德克萨斯州景观设计的符号和象征,2007(06)

[3]俞孔坚,刘东云,刘玉洁.河流再生设计——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中国园林.2005(01)

上一篇:软件测试工程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下一篇:焊接材料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