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共8篇)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
吉政发〔2012〕11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 〔2010〕4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就加强全省农村土地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我省实际,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综合整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按照 “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因地制宜,优化配置水土资源,合理安排土地整治任务和时序,充分依托现有水利、交通、农业等基础条件,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增地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倾斜,统筹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综合整治。
(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以市(州)、县(市、区)政府为主导,建立国土资源、财政、发展改革、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环保、监察、审计、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土地整治项目所在县(市、区)、市(州)政府为项目实施主体,负责项目具体实施管理工作,切实抓好项目前期论证、勘测、规划设计、招投标、实施管理、竣工初验等工作,对项目投资及工程建设质量负全责。市(州)级政府负责落实本地区土地整治任务目标,负责项目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工作。
(三)健全制度,规范运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整治相关制度和技术体系,规范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招标代理、监理、决算审计等中介机构从业行为,对中介机构实行登记备案管理,相关单位通过公开选定的方式确定,具体确定办法由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制定。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报告备案制和审计制,落实政府绩效考核问责制,规范行业管理,加强土地整治全程监管,确保土地整治工作规范开展。
(四)尊重民愿,维护权益。始终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动。要依法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在土地整治方式、拆旧建新等方面提供多种选择,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做到整治前群众同意、整治中群众参与、整治后群众满意,使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农村土地整治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以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以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前提,稳妥推进村庄整治;以集约节约、合理利用土地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加快推进土地复垦;以加大科技支撑、健全制度规范、强化项目监管为手段,逐步建立完善的土地整治保障体系。
(二)近期目标。到2015年,完成土地综合整治1600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250万亩,新增耕地275万亩,提高粮食产能43亿斤,集约投入土地整治资金160亿元。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土地整治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
(三)远期目标。到2020年,完成土地综合整治3300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500万亩,新增耕地300万亩以上,提高粮食产能60亿斤;完成我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任务,集约投入土地整治资金285亿元,建成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城镇和中心社区,使全省四分之一的村庄得到系统的改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大的改善,农村面貌有大的改观。全面实现土地整治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较为完善的项目动态监管体系。
四、重点工作
(一)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各地要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认真编制土地整治规划。要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村规划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发展、交通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城乡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等规划紧密衔接,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以农田整治为基本任务,以优化城乡用地布局为方向,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以增加耕地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和时序。依据县(市)镇村体系规划,积极引导村庄布局合理调整,形成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基层村、特色自然村等 “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体系。同时,土地整治规划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的复垦计划,并落实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经市(州)、县(市)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
(二)大力开展农田整治。紧密结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和我省粮食发展目标,规划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按照集中连片、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强化设施配套、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科学安排农田整治区域。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提高道路硬化标准,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耕地规模经营。通过项目实施,做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各级农业部门要做好耕地地力调查评价,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抓好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进一步健全耕地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全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三)稳妥推进村庄整治。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依据乡(镇)、村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推进村庄建设用地整治。根据村庄经济条件、居民点布局实际情况,实施迁村并点和旧村改造。通过村庄整治,使项目区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民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四)严格落实土地复垦责任。对于生产建设损毁土地,按照 “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确定土地复垦义务人;对于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由县级以上政府负责组织复垦。各地、各部门要按照 《土地复垦条例》要求,完善土地复垦义务履行的约束机制、强化土地复垦的激励机制、加强土地复垦的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土地复垦活动,做到 “新账不欠、旧账快还”。
(五)建立后期管护长效机制。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后,项目所在地政府应按照 “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权利义务。积极探索建立有偿使用制度,做到以收养支,有效保证工程设施的长期持续运行。建立健全项目后期管护制度,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建立土地整治效益提升的长效机制。
(六)推进土地整治制度标准建设和专项课题研究。加快推进土地整治立法,开展 《吉林省土地整治条例》起草制订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及后评价全过程管理制度和办法,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预算、招投标、实施、验收管理和土地整治相关业务规程、行业技术标准研究工作。适时开展 《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修编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土地整治战略和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七)加强土地整治信息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整治项目信息报备制度和土地整治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集土地整治信息发布、项目实施管理评价、相关业务监测监管和业务综合办公于一体的管理平台,全面实现土地整治业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
五、激励政策和措施
(一)政策和资金向土地整治区倾斜。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的区域,优先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涉及建设用地整理,符合增减挂钩试点条件的,按照增减挂钩项目管理,优先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土地整治节约的土地,优先用于村集体建设,节余指标通过增减挂钩用于其他建设的,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土地所获收益用于整理区内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反哺乡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补充耕地指标可以有偿转让。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进行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只能用于耕地总量平衡,对使用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其他政府资金及社会资金进行土地整治新增加的耕地,经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可作为补充耕地指标在本市(州)范围内有偿转让,用于耕地占补平衡。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农村土地整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务求取得实效。省政府成立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国土资源、财政、发展改革、监察、农业、环保、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林业、审计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农村土地整治日常工作。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充分发挥项目实施主体作用,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和实施管理工作,建立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地要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以及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等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主体,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地力培肥、农村公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各部门、各行业涉农资金,进行深度整合,按照 “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集中用于农村土地整治。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土地整治,拓宽土地整治资金渠道。
(三)加强队伍建设。适应土地整治工作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土地整治机构干部队伍素质,切实增强土地整治相关业务工作、项目建设管理和长效运行能力。鼓励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设土地整治专业和建设重点实验室。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加大基层土地整治人才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加强土地整治业务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四)严格项目管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土地整治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严格项目审批,加强土地整治相关业务全面、全程监管,确保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有序开展、规范运作。各地要建立健全土地整治项目具体管理办法,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坚决杜绝以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名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及擅自扩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五)抓好监管考核。把农村土地整治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和绩效考核评价。建立土地整治项目监督、监管机制,对招投标、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对土地整治工作推进不力、土地整治资金未及时发挥应有效益、耕地保护各项目标未完全落实的市(州)、县(市、区),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六)强化舆论宣传。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典型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各地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与成效,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认知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各地要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落实并完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因地制宜稳步扩大实施范围,按照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的原则,使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同职级县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健全长效联动机制,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使广大乡村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完善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机制,合理设置乡村学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落实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结合政策,确保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即评即聘。将符合条件的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加快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摘编自《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
范建设实施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落实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订的《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协议》,扎实推进我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不断深化整体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建设(以下简称示范建设)的内涵,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抓手和重要平台,现就我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积极实施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统一规划、聚合资金,集中连片、整体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严格执行耕地保护的国策,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用地结构,更有效地节约集约用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产环境,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经营,确保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以政府主导为主和国土搭台原则。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依靠各级地方政府为主导,统筹各部门资源,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以国土搭台为原则,以土地整理政策、资金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整合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和职责,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创新。要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土地利用和水利基础设施状况,结合项目区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开展项目建设。
(三)规划先行原则。科学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项目选点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及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等有关规划相衔接,项目规划设计要科学合理、突出重点,防止低效投入和重复建设。
(四)整村推进原则。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整体推进”思路,在统一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土地整治项目要以村或镇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做到整治一个,改造一方,造福一方。
(五)农民自愿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的实际利益出发,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项目的申报、实施要充分尊
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提前知情和全程参与。
(六)整合资金原则。各相关部门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效”的办法,以土地整治资金为主体,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项目区建设,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
三、实施目标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中资金统筹开展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结合项目区实际,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和村级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更新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包含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两部分内容,对这两大部分要实行分开实施、分开管理。在示范建设中中央支持资金要优先安排重大工程,并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重大工程建设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全国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内安排,以灌区水利工程为依托,具备水、土、环境等基础前提条件,集中连片实施,以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以完善和优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为主要任务。实现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
示范项目的确定和建设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安排在城镇郊区和土地供求矛盾突出的城镇化地区。示范项目建设要突出以农地整治为重点,开展对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整治。在开展示范项目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维护好农民的根本权益,坚持自主自愿的原则。如涉及增减挂钩政策的,要按增减挂钩政策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不得突破挂钩指标的控制。
四、建设任务
从2010年到2012年,中央政府投入24亿元,省政府投入不少于24.4亿元,实施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在项目区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根据部省合作协议,全省要完成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229.59万亩,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79.85万亩,预计新增耕地20.73万亩,提高粮食产能2.74亿公斤,治理钉螺面积34.05万亩。
1、重大工程建设任务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涉及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县、星子 县、瑞昌市、乐平市、高安市、樟树市、上高县、万年县、鄱阳县、余干县、永丰县和渝水区等7个设区市14个县(市、区),今年完成建设规模34916公顷,预计新增耕地3345公顷。三年共建设134393.33公顷。
2、示范项目建设任务
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涉及宁都县、大余县、赣县、渝水区和
贵溪市等3个设区市5个县(市、区),今年完成建设规模5357公顷,预计新增耕地431公顷。三年共完成18666.67公顷。示范项目建设要真正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五、加强规范管理
保障措施执行
1、加强监管,规范运作。建立由监察部门牵头,国土、财政、审计及当地群众参与的项目监督机制;建立一整套监督检查验收制度;加强项目信息备案和动态跟踪力度,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招投标、工程实施和资金使用等管理办法,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明确监督职责,规范监督内容,拓宽监督渠道,实现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集中统一、全面全程监管。
2、加强考核,严格奖惩。省政府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纳入政府绩效评估和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加强项目所在设区市、县(市区)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制订专项考核办法,进行任务考核,其结果作为市、县两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及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通过强化督查和考核,促进形成分级负责、逐级推进、上下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用地指标、建设用地增减挂和专项资金安排挂钩,与各类评优创先挂钩。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成效突出、资金管理规范的县(市、区),在用地指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并对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质量差、资金管理使用问题大、弄虚作假以及其它严重违规违纪问题的,除依法依纪处理有关人员外,并相应核减下一有关资金分配规模、建设用地和增减挂钩指标。
3、加强廉政建设,杜绝违规操作。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报经国务院批准的统筹各项土地资金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有关部署,此次我省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具有范围大,任务重、周期长等特点。所以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加强廉政建设也是重中之重。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和审查机制。加强对工程,尤其是资金的监管。其次,要提高各级责任单位的廉政意识,将廉政建设贯穿始终,建成透明工程和农民满意工程。再次,明确责任、分级管理、集中统一和奖惩分明。
4、加强舆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发挥宣传标语、宣传册、宣传栏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的宣传,广泛发动干部群众积极配合和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的各项工作,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提高农民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信心,增强农民参与的自觉性,主动协作的积极性。
5、加强基础建设和技术指导,提高专业水平。加快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完善土地整治行业管理的技术规范体系。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加大技术指导和审核把关力度,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培育和扶持土地整治中介机构的发展,建
立项目建设资质准入制度,严格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管理,切实提高项目参建单位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6、加强执行力度,落实政策措施。首先,在工程建设中,要建立畅通的省、市、县三级管理模式。保证各项措施和资金安排落实到位。其次,要掌握工程进展中的具体情况。指导和推进工程的顺利完成。再次,定期验收工程的竣工情况,对不符合规定的要限期整改到位。
六、统筹项目管理
发挥联动效应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是两部和省政府共同建设的重大民生工程,由省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为切实加强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领导,成立江西省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领导小组,由省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省监察、审计、财政、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农业、卫生、水利、交通、环保、建设、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各市、县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同时各级政府要建立由“政府主导、国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土地整治。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省财政厅和国土资源厅作为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的主要责任单位,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各级相关部门要按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要求,各负其责,多措并举,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确保示范工程的
顺利进行。
2、以县为基本责任单位,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工程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项目所在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项目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建设的规划、进度、质量、安全、资金使用管理和完成建设目标任务负主要责任。并成立乡镇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协调小组,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协调市县和乡镇的具体事项。
3、科学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投入力度。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注重创新的要求,加快农村土地整治规划修编,既考虑长远,又立足当前。省、市、县都要认真编制好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同时要按照省部签订的协议,切实抓好全省和项目所在县(市、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示范项目三年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区域布局、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等。各地要根据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统一使用的原则,在市、县分成部分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基础上,结合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的实际情况,统筹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交通、农村危房改造、扶贫开发等相关涉农资金,积极拓宽农村土地整治资金投入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治,鼓励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参与投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4、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各地要将增减挂钩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统一管理,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尊重民意,有效整合农村建设用地,改变过去 “散、乱、差”的局面,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形成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周转指标和节余指标的管理,保证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
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项目建成后,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要求,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区可引进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一条龙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体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为土地流转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
6、完善制度和推进专业机构及队伍建设。结合我省土地整治工作实际,围绕制度设计、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三个方面,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标准、制度体系等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化和拓展土地整治的内涵,建立政府奖励和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保障机制,加强土地整治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精通业务、作风
优良、纪律严明的专业队伍。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加强从业队伍管理,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提高从业队伍素质。
七、专项资金引导
整合涉农资金
(一)资金来源
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计划总投资48亿元。分别由中央政府投入24亿元,省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配套资金24.4亿元。其主要构成为中央分成的新增费、省级返还地方留成的新增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同时整合其他部门相关涉农资金以及吸纳社会资金和农民投工投劳等进行补充,确保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工程资金足额到位。
(二)资金整合
根据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向国务院报送的《关于统筹各项土地资金、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请示》的文件精神,按照以中央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引导,带动地方统筹其他土地整治资金投入,对各类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其中新增费是专项用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相关支出。在中央政府安排24亿元资金的同时,地方配套资金可按因素法统筹分配新增费和地方分成的新增费等方法解决。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可以从国
家分配和地方留成的新增费中优先配套安排农村土地整治的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支出。
积极搭建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平台。编制和确定农村土地整治的发展规划以及计划,引导和带动涉农资金的重点投向。各相关部门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效”的办法,以土地整治资金为主体,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项目区建设,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以县级自主整合和统筹安排涉农资金的工作模式,大力促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使用。积极探索涉农资金整合的运作模式,以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为纽带,对大小项目资金进行捆合,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充分发挥资金的叠加效应。完善对涉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做到“专户、专账、专用”的要求,从而达到对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的保障作用。
(三)资金使用
各级政府要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的办公经费予以保障。对中央资金和涉农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分别制订新增项目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分配、拨付、管理、监督等各环节工作。由县领导小组按审批后的实施方案、到位配套资金、上资金使用情况审计报告等材料,向省财政和国土资源部门申请资金,经省财政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后,由省财政拨付至县财政,由县财政按进度拨付至工程指
挥部。
工程指挥部要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做到专户存储、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严格按预算支出范围使用,严格财务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挤占、挪用和截留土地整治工程专项资金。
示范建设工程款的拨付,应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经过审核后,由工程指挥部负责批准和拨付。如果由村民直接参与施工的,要共同签字确认完成工程量,最后由工程指挥部签付工程款。
县领导小组应加强对示范建设资金统计监测,派专人负责全面跟踪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按月度或季度逐级上报。最后,省财政厅和国土资源厅要及时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及项目预拨前期工作经费具体管理办法,规范工作程序,落实监督措施,保障项目资金安全、高效使用,确保完成项目建设各项目标任务。
项目资金的中央财政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分三次拔付。首次,在项目立项批复后,将省级配套资金拔付给各项目实施县(市、区);第二次在项目实施时,待中央财政投资资金到位后,拔付中央财政资金的60%给各项目实施县(市、区);第三次,在项目竣工前,将中央财政资金剩余未拔付部分金额拔付给各项目实施县(市、区)。各项目实施县(市、区)的配套资金根据中央投资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拔付比例同期拔付。
项目实行质保制度,项目管理单位要将中央财政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的10%作为质保金。
八、严格要求
创新发展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营造开展土地整治的浓烈氛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高度重视。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利于充分挖掘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潜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破解建设用地保障难题;有利于扩大农村投资,激活农村市场,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摆到突出位置,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2、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认真落实各项土地整治的具体措施。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省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领导小组及相关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综合协调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各设区市、县(市、区)要按照省里要求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落实以县级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统筹协调,确保项目实施统一步调,整体推进。乡镇要抓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宣传发动、工
作协调、矛盾调处等工作。
3、突出重点,创新特色,大力扶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各地要明确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工作通盘考虑,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地要根据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的侧重点,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加强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创特色、出亮点,各设区市树立1-2个项目典型,起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示范效果。
4、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在土地整治中的作用。
必须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争取群众支持放在首位。对运作模式、规划设计、耕地整理、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全程吸收群众代表参与,通过公告、听证、公示、票决等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组织和农民对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每个项目必须得到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才能实施。要创造条件,让当地农民参与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扩大农民在当地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市国土局课题组
实施“金土地工程”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重大举措,是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已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和“民生工程”之一。为进一步加大我市“金土地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今年我局专门组织力量对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通过调研全面总结回顾了近年来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土地工程”如何进一步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建议意见。
一、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土地工程”。特别是2005年底省政府《关于实施四川省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工作的通知》下发后,2006年元月,市政府主要领导就专门主持召开了全市实施“金土地工程”工作会议。之后,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市政府党组关于全市实施“金土地工程”的情况汇报,通过了《宜宾市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同意成立了宜宾市“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市政府于2006年2月印发了《宜宾市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宜宾市2006—2015年计划实施土地整理面积105万亩,新增耕地不少于12万亩,建成60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去年4月份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召开后,市政府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传达贯彻。9月份,市政府结合贯彻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金土地工程”的通知》精神,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通知》。市政府对这个《通知》非常重视,从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后就开始起草,先后多次征求了各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的意见,修改期间市政府还专门组织各县(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领导到资阳和成都进行了实地考察,市“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也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研究。这个《通知》已成为目前指导全市“金土地工程”的纲领性文件。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市“金土地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2006年,全市实施了翠屏区宋家乡、江安县桐梓镇、筠连县沐爱镇等3个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3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38585亩,新增耕地5151.35亩,总投资4605万元。2007年,全市实施了珙县上罗镇、长宁县下长镇、宜宾县泥南乡、南溪县南溪镇、江安县四面山镇、铁清镇、翠屏区李端镇、筠连县武德乡、宜宾县蕨溪镇、高县嘉乐镇和屏山县锦屏镇等11个地方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这11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117608.25亩,新增耕地17026.81亩,总投资12597.04万元。2008年,全市实施了屏山县新发乡、中都镇、翠屏区李庄镇、宜宾县双龙镇、筠连县筠连镇、兴文县共乐镇、大河乡、麒麟乡、古宋镇、南溪县汪家镇、罗龙镇、高县月江镇等19个土地整理项目。这19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115571.87亩,新增耕地15591.76亩,总投资14643.94万元。
二、实施“金土地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搞好“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加强领导和落实责任是前提。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定义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全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从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中央关于土地管理工作严而又严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和“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市政府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市政府已将“金土地工程”纳入了对各县(区)政府的目标考核。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都能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形成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
(二)坚持规划为先,认真组织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金土地工程”实施必须以规划为先导。各县(区)都积极开展了“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工作,认真编制了“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在编制“金土地工程”规划过程中,专门组织各乡镇领导和国土资源所人员到村、到社现场逐片调查核实,确保有条件进行开发整理的村、社和区域能全部列入“金土地工程”规划。
(三)积极申报项目,严格项目立项审批。项目申报立项和入库工作是实施“金土地工程”的先决条件。没有项目作为支撑就谈不上“金土地工程”的实施。近年来,按照“项目有一批在可研报告编制阶段、有一批在申报阶段、有一批在实施阶段”的要求,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积极申报项目,做到了每个县(区)都有项目储备。我局对各县(不含扩权试点县,下同)局、分局申报的项目严格把关,明确要求县局、分局必须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核实,重大项目必须要有县(区)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我局组织人员对各县局、分局申报的项目,逐一进行现场踏勘、复核,对不符合立项条件的坚决不予上报。全市所有项目都是通过我局严格审核把关后再转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或直接批复同意立项的,有效地提高了全市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和确保了项目的完整、真实、可靠。
(四)集思广益,扎实做好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规划设计是“金土地工程”实施的基础,项目实施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为了确保项目达到科学、实用、经济的规划设计标准,全市每个项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国土资源部门都要同规划设计单位一道,专门组织县级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等部门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会同项目所在乡镇、村、社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认真勘察,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居民点等各项工程措施。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还设置了征求群众意见程序。规划设计方案形成后,国土资源部门主动将方案交由项目所在乡镇征求村、社干部群众的意见。省级占补平衡项目在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前,我局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评审。专家组由市政府在国土资源、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财政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市政府专门行文予以明确。专家组制定了专门的评审细则,确保了评审工作不走过场。
(五)多管齐下,狠抓工程施工质量。工程质量是”金土地工程”实施的关键。所有项目承担单位都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组建了专门的项目部,派专人在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对工程的质量负总责。项目部都设在了项目所在村。项目部通过狠抓项目现场管理,建立现场管理值班制度、日志制度、交接班制度、工程例会制度、情况汇报制度和隐蔽工程监管等制度,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驻项目现场监理人员充分发挥监理职责,独立履行监理职能,配合项目部把好施工质量关。项目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县级部门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查验质量,对不符合项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的事项,及时予以纠正。我局对全市所有在建项目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进度检查和现场指导督促,实行施工动态管理,确保项目最终实施效果。我局把今年明确作为“土地开发整理质量年”,并于5月份在屏山县中都镇召开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现场会。这次全市土地整理工作现场会是继2007年全市土地整理(长宁、江安)现场会后召开的又一次土地整理工作现场会。调研期间我局还要求各县(区)对全市2004年以来已竣工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开展了一次调查回访,对回访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
(六)建章建制,严格规范项目管理。要搞好“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健全制度是保障。2006年以来,市政府和我局先后印发了《关于规范社会投资土地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宜宾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全面加强“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标比选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市级占补平衡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金土地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加强了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的管理。这些文件现已汇报成册。各项目承担单位能严格遵守国家和省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各项规定。在项目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按规定该招标的一律实行了招标,该比选的一律实行了比选,同时邀请当地招监部门全程监督,尽可能避免了暗箱操作,确保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全市所有项目工程完工后,都按照规定认真进行了财务决算和审计,并将财务决算和审计结果作为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
三、“金土地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土地工程”规模偏小。近年来,全市“金土地工程”规模从纵向看逐年有所提高,而且提高幅度很大,但从横向看同成都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实现以工代农、城市反哺农村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前两年我市为了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施的“金土地工程”项目基本上都是地方投资,没有省投资项目,投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这也是我市“金土地工程”规模相对偏小的主要原因。
(二)“金土地工程”功能单一。目前,我市的“金土地工程”还仅仅停留在农地整理项目,“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项目”还没有切实开展起来。在“金土地工程”的指导思想上还停留在注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新增耕地方面,“金土地工程”内涵不丰富,功能较单一。从成都等地实施“金土地工程”的实践来看,“金土地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密切,“金土地工程”内涵相当丰富。如何围绕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进一步丰富“金土地工程”内涵,突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通过“金土地工程”实施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将是我市在今后“金土地工程”实施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项目规划设计标准偏低。由于“金土地工程”的功能单一,直接导致“金土地工程”的层次和项目规划设计标准比较低,项目实施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新型城镇化结合不够。项目工程措施主要集中在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三个方面,少有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居民点方面的工程内容,项目投资强度不够。项目规划设计都没有考虑土地整治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我市目前已实施的“金土地工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都还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土地整治。
(四)项目实施效果还不完全尽如人意。近年来我局虽然下大力气狠抓了项目施工质量,工程质量同前些年相比有明显提高,但项目实施效果仍然不完全尽如人意。项目实施效果不能完全等同于工程质量,项目实施效果不是
一、两个项目就能抓出成效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
一、两个部门就能完全解决的。项目从选址、可研、设计、施工到后期管护,每个环节都对实施效果有影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设计单位、项目区乡镇、村、社和群众都对实施效果有直接关系。严格来说,项目区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才是项目是否取得成效的主要标志,但从已经实施完工的“金土地工程”项目来看,要做到项目区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都满意还有一定距离。
(五)部门协调和资金统筹安排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涉及部门较多,部门协调工作必不可少。我市在部门协调方面虽然普遍都建立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但涉及到具体项目如何把工作做细做扎实,个别部门仍然主动性不够,办法不多,措施不力,部门分工负责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乡镇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基层干部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够。对乡镇和村、社来说,项目多数还是“要我干”而不是“我要干”。目前,我市在“金土地工程”资金投入方面,还没有建立长效资金保障机制。除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能全部安排用于“金土地工程”外,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耕地占用税和土地出让收益还没有安排进入“金土地工程”专项资金。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中低产田土改造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六小工程”资金、农村道路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也还没有打捆纳入“金土地工程”专项资金统筹安排。
四、下一步“金土地工程”实施思路
(一)要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金土地工程”实施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各地的大量实践已经证明,加快实施“金土地工程”,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并使之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相结合,的确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共荣的好平台。我市要尽快调整思路,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金土地工程”的主要目标。在规划设计理念上要彻底改变过去只注重新增耕地指标的做法。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要把有效推进项目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指导思想上要真正树立以“金土地工程”为抓手,以破解“三农”难题为突破口,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产业升级与城乡产业互动,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要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新的理念和思路立足长远抓紧制定“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和修编专项规划。目前全国、全省正在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会结合辖区内的土地后备资源和相关部门专项规划认真做好“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在规划理念上要做到锦上添花、好上加好。要搞好各项涉农规划的统筹协调工作,加强同规建、农业、水利、农机和交通等部门的衔接,做好相关规划的协调工作。
(三)在编制“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的同时,各县(区)要立足当前抓紧实施1到2个示范项目。示范项目要有典型意义,有示范效应,要出形象,上档次,要能对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起到带头作用。示范项目要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和城乡结合部集中。示范项目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分别制定不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山区地区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平坝地区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城乡结合部以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主,积极组织开展挂钩试点工作。
(四)要积极探索项目实施工作机制和项目区转移农民政策。项目实施和质量管理要充分调动乡镇和项目区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要把乡镇作为”金土地工程”实施的主体,尽快实现项目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项目按规定应进行招标的必须进行招标,但可由项目区农民承担的土地平整、水土保持等工程可探索采取交由村、社组织农民实施,让农民在项目实施时就得到收益。积极探索“金土地工程”项目区转移农民政策。对农民自愿“四放弃一转变”(放弃宅基地、放弃自留地、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放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转变农村农业户口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可以给予经济补偿和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相应待遇。同时,要千方百计解决好“金土地工程”项目区农民的就业问题。
见
填报时间: 2009-12-16责任单位: 大邑县晋原镇
签发单
文号:大晋委发[2009]59号
位:
生效时
签发时间:
间:晋原镇人民政府
镇属各村、社区:
今年以来,全镇深入开展了以治理“七乱”等专项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着整治不平衡的问题。按照省、市、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安排部署,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更深入开展,制定了我镇进一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具体如下: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深入开展治理“七乱”(垃圾乱扔、车辆乱停、摊位乱摆、广告乱贴、工地乱象、河道乱污、乱搭乱建)及强化宣传、督导问责、环境保护、志愿者行动等专项行动,抓好城市环境改造、村庄庭院美化和公民素质提升,使我镇基本达到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清洁化、秩序化、优美
化、制度化”标准。
二、工作重点
(一)重点区域
以大安路、大双路、大青路等公路沿线,斜江河、干溪河等河道沿线及农民集中居住区、社区居民院落和城中村
为重点区域,切实开展治理工作。
(二)重点内容
继续抓好“七乱”治理的回头看,查找问题,强化整治行动;突出抓好专项治理行动;结合灾后重建,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示范带动,抓好市级示范村、社区(新乐村、南苑社区)创建工作,并带动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抓好城乡风貌打造提升并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
三、工作安排
(一)抓好重点区域“七乱”治理的回头看行动 我镇重要公路沿线、城效结合部、农民集中居住区经前期整治,环境面貌已大为改善,但出摊占道、车辆乱停乱放易反弹,游散摊点比较多,过往车辆存在向车外抛废弃物的情况;社区居民院落、背街小巷垃圾乱扔情况还较严重。因此,还需按标准和要求继续加大对重点区域的“七乱”整治和实施“四清”“四改”(四清指清垃圾、清污水、清污泥、清杂物,四改指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并形成长效机制。
(二)、完成2009年社区居民院落环境卫生整治 我镇共有社区居民院落400多个,其中由我镇负责的纯居民院落、农民统建房院落有102个,以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卫生面貌,共建清洁美好家园为主题,统筹兼顾创建卫生院落、平安院落、文明院落、和谐院落。目前,全镇居民院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已按标准基本完成,下一步应逐步建
立长效机制,并按创文明县城的相关要求进一步进行整治。
(三)抓好“四清”“四改”,搞好村庄环境整治 在我镇规划区外的农村区域,应抓好“四清”“四改”,搞好村庄环境整治,为我镇农村区域的统筹规划、灾后联建、都市农业发展打下基础。
(四)示范带动,抓好城乡风貌的打造提升
以县上确定的“1231”安西走廊重点项目新乐山庄以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确定的市级示范村、社区(新乐村、南苑社区),县级示范村、社区(红光社区、芙蓉社区)为重点,结合土地整治,突出塑造样板、打造亮点、示范带动,切实抓好城乡风貌的打造提升工程。结合灾后重建,加快推进旅游沿线房屋的风貌打造和重要节点的打造工作,进一步完善乡规民约,形成风貌协调一致,人居环境优美,人人安
居乐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五)、强化宣传,抓好群众参与整治的主体作用 加大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各村、社区以组为单位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宣传会,每户发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明白书,村(居)委会与农户签定城乡环境整治承诺书,充分发挥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义务宣传队和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各种形式,深入宣传省、市、县领导有关批示和指示精神,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治理内容和治理成效,形成宣传工作新热潮;要深入开展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社、进家庭、进景区“七
进”活动,努力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发挥群众参与整治工作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宣传整治工作的先进典型,曝光存在的问题,营造更加浓厚的治理工作舆论氛围,推动城
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相关制度体系
着力实现城乡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要根据省、市、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相关要求、标准,结合我镇实际,制订和完善相应的实施办法、标准和
配套的规章制度。
建立 “2333”(两支宣传队、三个区域、三个层级、三重督查)的长效管理机制。即建立了两支宣传队伍,老年义务宣传队和青年志愿服务队,积极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宣传,确保义务宣传到户;划分三个区域,把公路干线、城效结合部划分为三个责任区域(即银屏、五龙、斜江三个区域);形成三个层级,每个区域确定了1名镇干部为市容环境执法人员、1名经验丰富的市容环境协管员、多名清洁员的三级人员;建立三重督查机制,镇整治办督查执法人员、执法人员督查协管员,协管员督查清洁员,督查情况进行通报,通报后未及时整改的,扣减责任人员工资并进行行政效能追究。通过以上措施,形成了两支队伍,三个区域、三个层级、三
重督查的“2333” 长效宣传管理机制。
建立领导干部包片挂村制度。各村(社区)书记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人,全面负责本村(社区)的城乡环境
综合整治,同时实行镇领导包片挂村制度,切实指导督促所
挂的村(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进一步建立起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各项治理工程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带动社
会资金的投入,建立和完善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
(三)完善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刘奇葆书记“要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和保洁等专业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专群结合、广泛动员、形成合力”的原则,切实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队伍和日常保洁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城乡清扫
保洁率,逐步建立起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完善督查考核机制,严格实行行政问责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考核力度。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列入党委政府对村(社区)考核目标,建立由纪委、目督办、整治办组成的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考核组,每月对全镇村(社区)统一排名,实行效能考核。党委、政府对排名前三位的村、社区予以全镇通报表扬,同时分别奖励目标分:2分、1分、0.5分,对排名最后三位的村(社区),由支部书记向党委政府检讨;对连续二次排名后三位的村(社区)支部书记做组织处理,同时分别扣减目标分:1分、2分、3分。对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受到上级批评、媒体曝光的,按年初目标责任书内所确定的减分原则减分,对产生负面影响的,镇党委政府将按照《大邑县城
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对包片领导和村
一、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方式已不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农民由此产生了新的困惑与无奈。在此背景下,“合作化”运动悄然归来,实际上,这是新一代农民对新的市场环境新的生产形式的一种积极探索。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农村专业合作扭炽的发展提供了机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的机遇。
(三)科学发展观为农村专业合作姐炽提供了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定了原则。
二、成都市双流县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效
(一)数量较多,类型多样,成效显著
目前,全县共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2个,共有成员11412人,带动农产154577户,其中协会78个、股份合作组织3个、专业合作社31个;种植业51个、养殖25个、营销业14个、社区业1个、沼气服务业21个。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5个,专合组织成员户均收入18238元,带动农民户均收入16038元,县扶持资金250万元。
(二)模式创新
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三引一抓”(引资金、引项目、引人才、抓示范),积极探索“协会+公司+农户”、“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产”、“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合社+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大力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了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速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
(三)特色鲜明
双流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兴办主体多元化。在现有112个专合组织中,由农民牵头发起成立的有76个,占68%;由企业发起成立的有20个,占18%;由事业服务组织及农技人员发起成立的有8个,占7%;其他8个,占7%。二是合作形式多样性。近年来,专业合作社实行以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与劳动合作,突破了过去单一劳动合作形式,主要形成了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的关系比较松散的社团性专业协会,以交易和劳动联合为主的关系比较紧密的专业合作社和以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联合的股份合作社。三是合作内容综合性。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广大农户间的合作内容已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环节,合作领域从个别产品拓展到种植、养殖、加工、仓储、运销、技术、信息服务等全领域。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城乡统筹的启示和建议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水平,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和加人世贸组织后新的市场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是农民群众在农村经营体制和组织制度方面的创新,是农民群众在农村经营体制和组织制度方面的创新。目前,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促进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结合双流县的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首先让农民意识到它在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和农村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仅靠少数几个积极分子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教育引导和大力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宣传、引导、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将其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指导、典型示范、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让农民看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激励农民自觉加入对口的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完善制度,促进农村专业合作姐炽规范性和稳定性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性和稳定性的获得需要建立相关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处理好与内部主体和外部主体的关系。
就外部制度来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应处理好与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实行自我合作、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组织形式,它虽然接受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但仍应具有独立自主性。政府应始终坚持“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于预”的原则来处理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关系。在与企业的关系方面,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应根据组织内部经营的需要,吸纳各种类型的企业参与加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市场为导向,在组织内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就内部制度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健全机构设置。除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代表大会外,还应设立监事会,建立合作组织内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三是建立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内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加人科技创新力度,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力度,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一是以大专院校为依托,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二是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实施品牌战略;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立体化经营。
(四)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职能,强化农民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同
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的职能来看,主要是向成员提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各类服务。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可通过语音服务平台、短信平台、网站、现场指导等无偿提供各种便民咨询服务,切实加强组织与农产的联系,赢得农民的普遍认同,吸引更多农民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题,对探索农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转;保护耕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广大群众合法利益大有裨益。
一、存在问题
(一)土地纠纷颇多
“七种八养九行当,种粮是个亏行当。”这是前几年农民种田难以挣钱甚至赔本的真实写照。在粮价低迷,土地效益低下,税费过高情形下,许多农民忍痛放弃土地。如今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逐年减轻,国家惠农政策出台使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与此同时,以土地上利益纠纷引发诸多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管理上缺位。主要情形有
⑴昔日撂荒失地农民如今要地。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农民纷纷走南闯北,抛妻别子涌入都市“淘金”寻求致富路。举家外出打工农民或他因无力耕种,农田被撂荒未流入他人。这样撂荒农田被一些农民“拾田”耕种。如今种田划算。失地农民为要地三番五次向镇村反映,而占地农民也不愿意出田。同时,乡村干部认为,以前土地效益低下时农民选择打工不愿意种田,苦口婆心劝说耕种也无济于事,最终不得不找人耕种。现如今,眼见粮价上涨要地,哪有这样便宜的事呢?
(2)昔日外出打工农民返乡要地。外出务工农民将无力耕种的农田交给亲朋友邻代耕代种,也未办理任何手续,这为日后因土地的权、责、利而发生纠葛埋下“伏笔”。在种田效益低下,土地效益排徊不前情况下,农田多数是无偿流转,此前,农村土地流转往往不规范。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或因家庭缺乏劳动力致使农田弃耕,从而请人代耕,往往只是口头约定的“口头协议”、“君子协议”,未签订正式的土地流转合同。农民在农田收益低的情形下,将农田交给种粮大户及其它农户代耕,耕种双方权、责、利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无偿的,用农民自己的话来说是“两不找”,转让方农民无须向代耕户付费用,而代耕户也不付任何报酬给转让方,而农业税由代耕户交纳。另一种情形是转让方农民倒贴一点钱给代耕方。在粮价低迷情况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即使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也未经司法部门公证,合同往往失范。而如今,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对农业许多优惠政策,譬如减免农业税费、降低农业税率、发放粮补、早稻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感受到现在种粮很划算,弃耕农民要求讨要农田复耕,取得农田意愿与日俱增,因而事后往往因土地流转合同失范发生纠葛。
(3)农村人多地少户口要地。前几年,由于种田效益不明显,甚至赔本。农民不愿意多种田。这样农村形成了“有田无人种”的窘境。现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对农业反哺的政策出台,粮价上涨,让农民喜上眉梢,一些农民深感还是种田划算。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后,土地承包政策是30年不变,村组人均耕地不均衡,加上前几年农村计划生育管理落后,超生人口在地改时未分到田。这样一些家庭就形成人多地少。人多地少少户要求调整农田和弃耕户要求复耕,取得农田意愿与日俱增,往往因土地利益与村委会及其它农户发生纠葛。
2、管理上越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管理、经营,可由村集体组织的承包经营。”同时《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农业收益低下及农民对土地关爱程度偏听偏低情况下,一些企业和农民利用自己的优势,如资金、技术,租赁外出务工农民土地进行集中成片开发,发展规模经济,而村委会往往越俎代疱,将外出务工农民弃耕承包田全部或部分收回调整重新对外发包,在农民不知情下越位代替农民谈判、签订合同。农民要地,而企业和种田大户则认为,自己在税改前签订合同,是“合法”的。在越位土地流转过程中,农田大量向企业集中,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占用农田进行种花植草,使基本农田保护面临严峻考验;同时加剧了要地农民与其之间矛盾。在农村,当农田向种粮大户集中时,就产生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越俎代疱代替农民签订合同,履行发包方权利和义务时,必须尊重农民个人意愿。而在操作规程中,未经农民同意越位代签合同,很难保证农民自身利益。
3、管理上错位
刘小龙
湖南省冷水江市市域面积439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城镇化率达到74%,其中农业户籍人口17.6万。辖16个乡镇(办)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有153个村、57个社区居委会,1514个村民小组、51611个农户,连续六年进入全省经济十强县市。近年来,冷水江市积极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有力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发展,走出了一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路径。
一、冷水江市的实践与探索
(一)以“新村庄”为目标,完善农村规划修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健全村庄规划体系。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按“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原则,高标准完成全市210个村(居委会)的规划修编工作,与城市规划一起,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二是规范农村房屋建设。规定农村建房一律须经规划、国土审批,建房选址、朝向、建筑风格、色彩等必须符合村镇规划要求,对已建成房屋进行风貌改造,统一屋面、墙面、墙裙、门窗、装饰线条。目前,全市已完成房屋风貌改造1000栋,彻底改变了“有新房没新村”的状况。三是鼓励村民集中居住。因地制宜,引导村民集中连片建房,打破“户户界限”和“村组界限”,允许跨村跨镇建房。四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通村公路53594米,公路拓宽硬化16465米,通组公路硬化83480米,人行道硬化128000米,基本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和通乡(镇)公路“双向四车道”,通村公路“双向两车道”。
(二)以“新机制”为目标,推进农村配套改革,破除城乡发展体制壁垒一是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每年筹措两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建设,采取“项目争一点,财政补一点,部门帮一点,乡镇拿一点,村里筹一点”的办法妥善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二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三是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四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城,进城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鼓励市民下乡,规划论证环湴泥湖别墅群建设。对经批准的试点村,可以提出申请,经批准可改为“农村社区”,社区居民可以转为“涉农居民”。
(三)以“新产业”为目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壮大瑞生源、响莲实业、富康油茶林等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推动农业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农村兴建了中药材、油茶林、水产养殖、无公害蔬菜等基地,涌现出渣渡镇15000亩富康油茶林,矿山乡万亩金银花,铎山镇大坪村3000亩杨梅、眉山村千亩葡萄,三尖禾青片万亩粮油等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庭院经济、庄园经济。
(四)以“新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农民 一是提高农民思想文化水平。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农民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农村读书活动等,每个村建一个村级图书室或阅览室,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二是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一方面在冷水江的各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给合格农民发放绿色证书,另一方面邀请专家下乡入村开展实用技术讲座并进行实地指导,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三是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鼓励农民成立生产、经营合作社和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同时组织农民外出考察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开阔农民视野,引导农民自主创业。
(五)以“新面貌”为目标,打造整洁秀美新村庄,建设和谐乡风新文明一是开展村容环境整治。在35个先行推进村强力推进“三清四改五化九建二处理”工
程,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栏;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建村级医疗室、社区警务室、社区环卫室、文化体育室、计划生育室、综合服务室、幼儿园、农村超市、村民活动中心;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严格农村卫生制度,设立专职卫生管理人员和专职保洁员,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四级处理模式。今年全市共发放垃圾桶11469个,建垃圾池504个,配备卫生管理员129人、卫生保洁员120人;规划建设10个垃圾中转站和3个垃圾填埋场。二是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成立村腰鼓队、舞蹈队、篮球队、管弦乐队和龙狮表演队等民间娱乐组织,共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18个。同时,组织开展“十星级农户”、“好婆婆好媳妇”等文明评比活动,营造了和谐文明的农村新风气。
二、几点启示和建议
1. 科学编制规划,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在政府宏观规划中统一编制城乡建设规划,与新型城市化结合、与推进环境整治结合、与实施重大项目结合,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绝不能城乡规划分离。
2. 加快建设步伐,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通过以城带乡的模式,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3. 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要把农村文化设施、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劳动力培训、资源环境保护等都纳入统筹的范畴,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同享社会公共服务。
4.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要统筹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积极推进城乡产业的融合和结构调整,有效解决城乡产业分割,关联性不强的矛盾,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坚持用工业化、城镇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用市场机制构
建充满活力的内生发展机制,使民众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激发起民营经济的巨大创造活力。
5. 改善农村环境,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 要合理布局乡村工业,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水、禽畜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工业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环保治理,加强对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建立城乡统一的垃圾处理制度。要实施房屋风貌改造和绿化,实施住房安全加固工程,正确引导、鼓励农村住房集中连片建设,改变农村住房脏乱无序的状况,实现环境美化、生态修复。
6. 建立统一制度,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 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按居住地登记的新型户籍制度,并依法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要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和住房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行增减挂钩,让土地和房产成为农民的真正财富。要建立财税金融制度,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各级财政负担的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财政新增的相当一部分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开支用于农村;创新农村金融制度,调整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探索解决农民贷款担保抵押新模式;创新融资渠道,开展机关单位、社会组织、企业与农村结对帮扶机制,鼓励村民自筹资金。
【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推荐阅读: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的意见06-12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07-02
关于加强初步设计管理的意见10-28
《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12-18
关于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07-21
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意见07-27
关于加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12-20
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加强校友工作的若干意见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