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原文及赏析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赏析(通用9篇)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赏析 篇1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③。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⑦?葛天氏之民欤⑧?

◇注释

①甚:非常,过分,深。

②造:赴。辄(zhé):总,常常。曾不:从不。吝情:留意,顾惜,挂念。

③堵:墙。萧然:冷落空荡的样子。穿:破洞。结:缝补。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瓢:饮器。晏如:平静安然的样子。

④黔娄:战国时齐国隐士,家贫,不求仕进。齐鲁之君聘赐俱不受,著有《黔娄子》四篇。

⑤戚戚:悲伤忧怨的样子。汲汲:急切忙碌的样子。

⑥俦(chóu):同类。

⑦衔觞(shāng):把酒,手持酒杯。无怀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⑧葛天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鉴赏

梁代萧统为陶渊明作传,曾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本篇不长,寥寥170余字,却颇有值得玩味之处。陶渊明本无意为自己立传,却在文中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其卓尔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美。

文章以极质朴平实的语言,漫不经意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志行高洁、卓然而立、呼之欲出的五柳先生的形象。大凡立传皆须署名,本文却以“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导入,风致潇洒;又以好读书不求甚解、嗜酒辄醉、安贫却以文章自娱显志三者见其性情,可谓脱略形迹,胸怀超然澹逸;末赞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点明全篇主旨,凝结了五柳先生的精神特征,是其高洁人格的真实写照。结尾两句提问回应开头的.“不知”“不详”,摇曳跌宕,文外有意,令读者回味无穷。

全文无一处涉及时世,而又处处影射时世。作者在文中隐去了自我的对立面——社会,隐去了“真’的对立面——伪,通过对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的否定,通过对自我价值及对“真”的肯定,体现了对“伪”的鄙弃,对现实社会含蓄而又鲜明的批判。这种虚中寓实、以抒情叙志代记载事迹的传记文手法,真是匠心独具,别开生面,隽永无穷,前人称之为“一片神行之文”,不谓无见。

◇妙评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瓶无储粟;其寒则短褐穿结,缔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

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宋·朱熹《朱子语录》

不矜张,不露圭角,淡淡写去,身份自见,亦与其诗相似,非养深者不能。此在文中,乃逸品也。

《五柳先生传》教学过程描述 篇2

师:咱们先回顾一下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从“_______”(课文原句)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性格特征)的人。

生:我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为贫困所扰、追求精神高尚的人。

生:我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喜欢读书、寻求精神安慰的人。

生:我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爱说话、淡泊名利的人。

生:我从“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以看出五梆先生是一个率真放达、不拘小节的人。

生:我从“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颇有文采且能自得其乐的人。

看着同学们从各种资料上照搬答案。我打断了他们,抛出了第一个探讨的话题。

师:大家对五柳先生的性格分析得不错。总之,五柳先生是一个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特立独行的人。当然,这是我们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待五柳先生也就是陶渊明的。可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他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吗?或者说,你的身边有一个像陶渊明那样生活的人,你会怎么看待他呢?再或者说,你是陶渊明身边的一位亲近的人,比如说家人、朋友、邻居等,你又会怎么看待他呢?

果然,此言一出,如同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石头,学生兴趣大增,纷纷讨论。一段时间后,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说实在话,我并不怎么喜欢五柳先生。您看,他“性嗜疆”,并且到了“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的地步,完全就是一个“酒麻木”(方言,指喜好喝酒毫无节制且经常醉酒误事的人)嘛!再说,像他所写的那样“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不向主人告别,一点礼貌也不懂,我才不欢迎这样的人来我家喝酒呢!

生:五柳先生是一个很不会过日子的人,“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说明他住的、穿的、吃的、喝的都成问题。一个人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不能保证,又怎么能保持其高尚的情操呢?

生:五柳先生还是一个对家人不负责任的人。他如果只是一个人。他可以安贫乐道,可他应该有妻子有儿女,难道他的妻子儿女也应该和他一块儿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日子吗?我要是他的妻子。早就和他过不下去了。

生: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陶渊明还是一个虚伪的人。文章中说他“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既然是“自娱”,他的文章又怎么能流传下来直到今天呢?这不明摆着给别人看了吗?这与他说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陶渊明还是一个缺少抱负、不敢作为的人。既然他有满腹的才华,为什么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救民众于水火中呢?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辞官回家,说好听点是洁身自好,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说不好听点就是明哲保身,缺乏斗争精神。

眼看着学生对陶渊明的批判越来越浓,我在心中暗喜,这说明他们评价人物已经不拘限于资料上固有的看法了。于是,我又抛出了下面的问题。

师:如果陶渊明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很不成功的男人。可事实上。历代以来,人们对陶渊明的评价是极高的。北宋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甚至有人评价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的诗人”,对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人们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那么,是不是人们的眼光出现了偏差而不如同学们呢?

此问一出,学生纷纷陷入深思之中。在同学们兴趣愈来愈浓之际,我又不失时机地向他们点拨介绍陶渊明时代的社会情况,继续讨论。

师: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我们能根据以往所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文章来说说吗?

生:我们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里面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景象,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战争不断、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黑暗社会。

生:我们还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首诗,作者宁可“种豆南山下”,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去做官,反映了他看不惯官场现象而追求精神自由的品质,实际上也反映出当时官场黑暗的社会现象。

师:同学们能很好地从所学过的文章中进行归纳分析。实际上,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发的时代,老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而在官场上,也充满了尔虞我诈,要想在官场上混下去,就得学会溜须拍马,逢场作戏。瞒上欺下。可陶渊明却选择了退隐。真正的退隐——要知道,和他同时代的许多人也选择了隐居,却不过是沽名钓誉,为了更好地走向官场而已。那么,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再来看陶渊明,我们是不是有了新的发现呢?

果然,学生们的讨论激烈起来。不一会儿,新的观点纷纷呈现。

生:我认为,陶渊明退隐是明智的,也是迫于无奈的。当整个社会都处于黑暗中的时候,以陶渊明的地位和能力,他根本改变不了这个社会,而他又不想被这个社会改变,于是,退隐田园就成了他最好的方式。

生:我想到了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俄罗斯的文学巨匠,他和陶渊明一样,能清醒地认识社会的黑暗,也一样不愿被社会改变,可他没有退隐,而是尽自己的能力去改变社会——虽然他改变不了社会。和陶渊明相比,列夫·托尔斯泰更值得人们尊敬。

生:我们不否认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正因为他伟大。所以生活得才更加痛苦,以至于到了晚年还要离家出走。客死异乡。我们不能要求陶渊明也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陶渊明能够退隐田园,不与社会同流合污,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生: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陶渊明能做到独善其身,我认为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生:我认为陶渊明其实也是很痛苦的。他有才华,却无法施展。他有个性,却为社会不容。内心的抑郁和苦闷无处排遣。就只有以喝酒来发泄,这应该是他“性嗜酒”甚至“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的真正原因吧。至于他“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应该是他个性率真的表现,理解他的人应该是不会怪罪于他的。

看到同学们的发言逐渐回归理性,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小结和指导。

师:正如同大家所述,从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陶渊明,得出的结论会大不相同。如何看待陶渊明,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经过这场讨论,同学们也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

美,即使是列夫·托尔斯泰,也饱受人们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他的伟大,陶渊明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一个人。如果我们能不拘泥于别人的思想而有我们自己的看法,我们就具备了做一个文学评论家的气质,那也是我们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随后,我又针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抛出了下一个探讨的话题。

师:编者将这篇短文分成了两个段落,你们说这样分段有道理吗?

生:这样分段有道理,前面叙述,后面议论。

师:眼光挺准的。能否概括一下前一段叙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叙述了五柳先生的得名由来、志趣爱好、生活状况、思想性格等内容。

师:不错。能把这段话的每个句子按内容归一下类吗?归类之后再看,这段话在结构上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由于有了前一个问题的探讨,学生们的兴趣正浓。听说这段话在结构上有问题,大家纷纷开始归类并探讨。终于,有学生兴奋地举起了手。

生:这段话在结构上好像真有问题。您看,文章写五柳先生有三大爱好:“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可这三大爱好并不是连在一块儿来写的,在中间还插入了其它内容的叙述,这样使文章内容不集中,也不太连贯。

生:我还发现有这样两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和“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两句都是写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的,也没有放在一起。

师:那么依同学们的意见来看,在既不增添也不删减文章内容的情况下,这段话的结构该如何调整才好呢?请说说理由。

因为有了前面的内容归类,学生们调整语序的过程也就相当轻松了。

生: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应该这样调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样调整,是按得名由来、志趣爱好、生活状况、思想性格分类叙述,既符合人物介绍的逻辑,又使得内容相对集中。至于把“好读书”和“常著文章自娱”放在一起。也是出于逻辑性的考虑,我们认为这两者联系得更紧密一些。

师:同学们的调整不无道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曾经“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文章是需要不断修改的。如果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和发现问题,那一定会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会让我们更好地做一个文学评论家。

讨论结束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请以“我眼中的五柳先生”或“读《五柳先生传》有感”为题,写一篇随笔。几天后收上随笔检查,发现这次的随笔比以往的质量都要高。由于经过了充分的讨论,同学们都有话可写,许多没有胆量或没来得及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都在随笔中大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虽然距离“做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要求还很远,但可喜的是,同学们都已经有了自己比较独立的思想和语言。

五柳先生原文及翻译 篇3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不详(2)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6)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7)知其如此,或(8)置酒而招之;造(9)饮辄(zhé)尽(10),期在必醉(11)。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12)。环堵萧然(13),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14),箪(dān)瓢(piáo)屡(lǚ)空(15),晏(yàn)如(16)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17)示己志。忘怀得失(18),以此自终(19)。

赞(20)曰:黔娄(21)(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22)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23)?衔(xián)觞(shāng)赋诗(24),以乐(25)其志(26)。无怀氏(27).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注音

嗜 shì 辄 zhé 吝 lìn 褐 hè 箪 dān 黔 qián 俦 chóu 赋 fù

瓢 piáo 蔽bì 屡 lǚ 晏yàn 戚 qī 兹 zī 欤 yú 觞 shāng 汲 jí

颇 pō

注释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⒉【不详】不知道。 详,详细地知道

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就。以,把,用。为,作为。焉,语气助词

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甚,深入,过分。

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⒍【嗜】喜好。

⒎【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⒏【或】有时。

⒐【造】往,到。

10.【辄(zhé)尽】就喝个尽兴。辄,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2.【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3.【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14.【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5.【箪(dān)瓢(piáo)屡空】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安然 如:……的样子

17.【颇】”稍微“,或“十分”

18.【忘怀】忘记。

19.【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0.【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

21.【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2.【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23.【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4.【衔(xián)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 衔,含着

25.【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26.【志】:心志。

27.【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喜欢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或葛天氏的时候的百姓吧?

点评

这篇传的写法很特别。正式给人立传,总要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地方人。但陶渊明笔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来历,这就使人觉得高深莫测,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富于传奇色彩。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于是他也便把这作为自己的雅号。

本文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谓大概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也就是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下面“衔觞赋诗”几句,用记述与抒情再补一笔,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画面上真的活动起来。虽然贫困,并不妨碍他心境的悠闲,饮酒赋诗,自有不可多得的乐趣。这几句也和前面“传”的部分相呼应。赞语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结束,说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两句话用或然语气表示肯定,尤为妙绝,使全篇神韵飘然而远。

扩展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 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并且有5棵。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qián)娄

战国时齐国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到,往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 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一词多义

1.以: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1、或置酒而招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3.言:1、闲静少言 【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语,话】

4.如: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5.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左右】

6.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7.志:1、以乐其志 【志趣,志向】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通文言文。

难点:领会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真谛,把握课文的主旨。

本文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和作用。

关键: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三、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2、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回忆。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3、本文文体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体会朴素凝练的语言风格及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多形式的反复诵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感情。

三)、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检查预习效果,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

汲(jí)戚(chóu)欤(yú)觞(shāng)俦(chóu)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领会书中的意思)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于是,就)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空荡,空寂)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高兴的样子)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3、一词多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

曾不吝情去留(离开)

杂然相许(赞同)

日始出时去人远(距离)

高可二黍许(左右、上下)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

寻向所志(标志)

其亲旧知其如此(他,代五柳先生)

以乐其志(志向)

其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中的)

颇示己志(志趣)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4、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因以为号焉(古以:把……作为,今义:认为)每有会意(古义:领会书中的意思,今义: 相互明白,心灵相通)造饮辄醉(古义:到、往,今义:制造)

5、特殊句式的理解:

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

省略句:闲静少言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4、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讨论明确:

明确:

1、文章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2.、“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生活态度

3、文中含义:读书只求领会意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今义: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读书目的,不是追求名利,是求得精神享受和安慰,寄托感思。

4、五柳先生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隐者风范)

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的志趣主要表现在: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好读书,不求甚解

(书中求乐)

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率真放达)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五、思考讨论:

1、何为“赞”?赞语中的那一句话和“传”中的语句照应?对作者的这种性格,该怎样看待?

2、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不戚戚于贫贱

照应: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不汲汲于富贵

照应:“不慕荣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六、课堂练习:

请用课文原句答题:

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____________。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明确:

1、宅边有五柳树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不汲汲于富贵

七、品评鉴赏:

讨论: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小组讨论明确: “不”字为一篇眼目

课文中共出现九处否定句

表现其思想性格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

胸襟开阔,意存高远

“家贫不能常得”

开朗乐观

“不蔽风日”

“曾不吝情去留

” 耿直率真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请用自赏自嘲的语言介绍一下自己,可以是个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安贫乐道

九、教后反思

1、为学生迅速领悟文本内容及作者志趣,导入新课时,作者所处在社会背景要做必要的交代。

2、强调或点拨作者的读书方法及目的与当今学生求知目的之异同。该环节应放在总结全文时进行,若学生课上提出则要趁热打铁及时指导点拨,它是理解作者志趣及情感的前提,力争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五柳先生传》 设计 篇5

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大意,以及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2、熟练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人的方法。

3、分析陶渊明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4、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人格。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本文的写人的方法,学习通过分析人物遭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志向。

教学难点:体会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读文,谈话入课,析题。

1、质疑。

2、为谁作传,他为什么称为“五柳先生”?

3、我们学过五柳先生写过的诗文吗?

二、新授:

1学生背诵《归园田居》,指出作者抒发的志向。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抒发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高尚的节操,表现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由此进入时代背景的介绍: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社会上充满了虚伪和欺诈,这就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3、引入到对写人手法以及人物性格等特点的分析。提问: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生活和志趣的。请读课文,完成下表: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 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

生活 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短褐穿结吃:箪瓢屡空

人物态度 自娱,颇以示志 忘怀得失 晏如也

精神风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四、难点的`突破。1、谈话引入难点句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陶渊明的爱读书的喜好,还可以从中得到启

发,学习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师生共同分析。

2评价分析陶渊明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首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次,这句话原本是谁评价谁的?第三,作者

在这里使用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精神面貌的深入理解。【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五、根据表格.总结全课:

1、 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3、 他生活过得怎样?

4、 他耐得住这样的贫穷?

学生齐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仿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板书】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六、思维延伸:

读了本文,你现在懂得陶渊明为什么在自己的传记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不点明自己的住址了吗?

七、布置作业:学习了本文对于人物的写法,依照本文,为自己或你熟悉的人作一个小传。

从《五柳先生传》看陶渊明 篇6

就如钱锺书所认为的,在《五柳先生传》中,“不”字为一篇眼目。从那九个以活泼灵巧的文字贯穿起来的“不”字,我看到了陶渊明和他轻灵飘逸的个性。“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他不用“我”交代姓名籍贯和一生事迹的无限风光,而托名于屋旁的五棵柳树,显示了他一反“门阀制度”的脱俗。他总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因为他心静气闲,对名利毫无追求。他喜好读书,而且是随性的,所以“好读书,不求甚解”。他“性嗜酒”,但“家贫不能常得”,一旦有机会痛饮,他便率真豪放地“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不因贫夺志,所以尽管“环堵萧然,不敝风日”,他还“常著文章自娱”,进而培养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种卓尔不群的性格。

读了《五柳先生传》,我扪心叩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声势显赫的官位?是功名利禄的荣耀?还是花花绿绿的钞票?如果把人生比喻为一张白纸,你会用思维的笔画上什么呢?是用粗肥瘦短的线条堆砌成七零八乱、不带任何意义的自定义式抽象画?还是什么也不画,把笔搁在一旁坦坦荡荡地说:“让它空白吧!”

好一句率直的“让它空白吧”!

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陶渊明自小就怀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门阀士族早就垄断了官场,他的祖父和父亲也只做得个小官,到他的时代家世早就没落了。29岁出仕的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并对纷纷扰扰的官场以及钻营取巧和逢迎世俗的小人感到厌倦。尽管“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却生在那“八表同昏,平陆成江”的乱世,只能自叹“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有人说陶渊明虽然出世,心却入世。然而,这并不能完全怪他,毕竟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怀才不遇,拥有远大抱负却被逼归隐,只能对现实进行无声的抗议。义愤填膺的他只好“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心有不快不便直说,于是就用了“五柳”以表心声。

话说回来,我觉得五柳先生的归隐确实需要勇气。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种坦然面对世间一切的态度。荣华利禄就好比一个窄瓶口里的豆子,一把手如果抓太多的豆儿,又不舍得松手的话,就永远无法把手伸出瓶口。《菜根谭》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只有像陶渊明那样淡泊金钱与名利,才能从容不迫地跟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坦荡地生活。

从《五柳先生传》一文里,我看到的不是一个苦闷彷徨、自怨自艾的陶渊明,而是一个穿越了近两千年时光还仍然素面朝天、坦然生活的陶渊明,默默地召唤我们卸下心灵的负担,走入那素珍淳朴、和谐美好的五柳之地。

五柳先生传反思总结 篇7

五柳先生传反思总结篇1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 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对平平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五柳先生传反思总结篇2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风貌,我想到了多媒体,在这课的资源中,有一段视频,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适的情形,我让同学们观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话并告诉同学们:是真名世自风流,作者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活得自然,活得洒脱。

本课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文本身理解人物,也体会到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是赞是否,同学看法不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想到当今社会,我不知不觉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着一些渗透。

学生需要开扩的视野,需要有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我在教学本课的一点粗浅认识。

五柳先生传反思总结篇3

《五柳先生传》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 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篇8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相关试题及答案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5.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

6、从第一段中“曾不吝情去留”的句子,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性情 率真、洒脱的人。

7、从第-一段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特征、生活条件、志趣爱好的语句。【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章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性格特征: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生活条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志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 性嗜酒,期在必醉。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8、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溺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作者 “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9、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好读书”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这是他不追求名利的体现。

(2)饮酒。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

(3)著文章。其目的“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他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

10、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1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表现了作者宁静淡泊,不慕荣利的性格特点。

12、《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

13.作者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结合本文或作者的其它作品,谈谈作者所示之“志”?

如:《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表现了作者厌恶官场,厌恶世俗,热爱田园的生活情怀。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吧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13.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的“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案:

10.(2分)①好:爱好。(1分)②或:有的人(1分)

11.(2分)C(A介词,因为。B连词,表示目的。C 介词,用,D介词,凭借)

12.(4分)①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2分,“会意”翻译正确1分,其他意思基本对且通顺1分)②房屋简陋,里面空空荡荡的,不能遮挡风吹日晒。(2分,一句1分)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赏析 篇9

关键词:《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退隐归耕

陶渊明经过十多年的游宦生活后,于中年绝意仕进,成为“隐逸诗人之宗”。其实,他的高隐情怀早就存在着。《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但可从中推究出陶渊明最终选择退隐归耕的缘由。

一.生性淡泊,为人质朴

1.随性率真,卓尔不群

且看:“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几句生动再现了陶渊明的率真品性。渊明生性嗜酒,却因其家境不好,而不能常常得到满足。当亲友以酒款待他时,他只要一去便将酒一饮而尽,并与亲友约定一醉方休,喝醉了之后便回家。陶渊明欲去则去,欲留则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由此可见,陶渊明拥有孩童般率真的性格,不文饰自己的喜好。他与人交往时亦不寒暄、不客套,均是随性而为之。

这种行为在世俗人眼中至少是很不适宜的。东晋社会本就动乱不已,官场则更为黑暗。名士们虚伪自私,同流合污者甚多。陶渊明随性率真,他的简单朴实的与官场之中的各种规则格格不入。显然这位“五柳先生”天生无法立足于官场。陶渊明无法违背自己的本心,无法与官场中人一同狼狈为奸。如此,最终的退隐归耕即为必然结局。

2.不慕虚荣,缺乏社交

陶渊明仅用“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八字,概括出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他以自身的高尚品格暗讽门阀名士以玄学清谈博取声名荣利的不良行径。言简意赅,意味无穷。东晋社会,附庸风雅之士良多,而“闲静少言”正是当时那些为求得荣利而清谈不休的门阀名士所匮乏的可贵品格。“闲静”暗讽玄学之士争相奔走于声利之区,浮华交游。为在名士场中谋取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连高僧慧远亦欲结莲社而扬名;“少言”则暗讽名士们喋喋不休的清谈。名士们谈玄论道,外示高尚,实则将玄学清谈作为博取声名荣利的一种手段。

此八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既刻画了渊明自身不慕虚荣的性格特征,又有力地讽刺了清谈家们追名逐利、趋之若鹜的卑劣丑态。渊明拒绝与世俗交往,而他这种清高的性格不融于俗。卓尔不群的性格特点注定了他是一个孤独体,自然注定了他最终的退隐归耕。

二.“读书”、“治经”、“著文”与“俗”相异

1.“读书”、“治经”以求儒道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清谈盛行,儒家经学严重衰落时期。研读经典是可笑的不与时俱进的行为。但是从《五柳先生传》中我们看到一个爱好儒家经典的与时俗相违的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虽然此处陶渊明并未明言喜读儒学经典,但是结合其他诗文中屡屡出现的“少好《六经》”之类的自述,可见一斑。

陶渊明爱好读书,自小就受儒家教育,并接受儒家的价值观念。因此,他认为读书与治经都是以求儒道为目的,这与当时的“名士”们读书清谈有着本质区别。他读书的方式和态度亦与当时的经生们截然相反。“好读书,不求甚解”表明渊明因好读书而读书——他读《六经》纯粹是因为喜爱,并非为考取功名和博得声名。同时,其读书方式为游观,而不是逐字解经,死记硬背。“甚解”,即繁琐的解经方式。渊明借此句委婉地展现了自己的治学态度。自两汉以来,便有繁琐经学之道。当时的南方高门士族,主要凭借繁琐治经来博取荣利。世俗之人将繁琐解经作为走向荣华富贵的垫脚石,这是深为渊明所耻的。对于那些大力提倡繁琐解经的做法,他亦深表怀疑。治学严谨的他从不迷信官方经学,他深信“求儒道”方为治经之本。结合陶诗《饮酒(其二十)》更可略知一二:“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汉初诸儒辛苦整理传承五经六籍,却不得时人爱好。固然有人读经书,但甚少有人真正为求儒道而读经,讽刺意味油然而生。

“好读书”,是好读经书而求儒道;“不求甚解”,是不求繁琐治经。他不欲以儒学博世誉,不欲以繁琐治经为手段而驰骋于名士场。在渊明看来,读书本就应当愉悦身心,心无旁骛。“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更可见渊明对于书籍爱不释手。他并非不仔细领悟参透书中的儒道真谛——在读到契合心意之处,他欣喜不已,甚至忘记吃饭。若非经过反复地研读、仔细地思考,他又怎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心理共鸣呢?

为求闲适自得、愉悦身心、参透儒道真谛而读书的人本就不适宜为官。加之渊明坚决不走繁琐治经的道路,这更使他难于立足在东晋官场之中。因而,退隐归耕,或许便是陶渊明最终的最佳选择。

2.著文章以自娱

陶渊明认为:著文是为娱乐自我,表达志趣,并抒发真实的内心情感,从而真正释然,忘记得失。因此,他写道:“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然而,当时的名士无不以文章博声名,甚至把它当作世俗交际的一个工具,抑或是有悖本心而著文,将其作为一种政治宣传工具。这完全与陶渊明的著文初心相悖。天生随性的陶渊明不愿去做任何违背自己初心的事。他无所谓虚名,不与人争锋,不愿亦无需违背自我初心著文。

“著文章以自娱”,此处的“文章”大抵是指《感士不遇赋》、《闲情赋》之类。所谓“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古人辞赋,常为早年博学习文之作。而渊明的赋以抒情为主,与汉赋铺陈繁复的作风截然不同。他后期的五言诗与散文则更显自然风格。

此外,由《五柳先生传》清新朴素的文辞特点亦可以推及,渊明崇尚简淡朴实的文风,甚少使用华丽的辞藻,不喜过分文饰。这种清新朴素的文字最有利于陶渊明真实生动地展现自己的人生志趣,抒发内心真实情感。而在那个黑暗动乱的东晋社会中,为官著文必然不可随性而为。一旦不慎,重则招惹杀身之祸。渊明若入世,著文必将受到极大限制,毋庸说表达本心。“酣畅赋诗,以乐其志”则进一步印证了陶渊明的文学创作理念。畅饮、作诗均为愉悦心志。酣畅之作表达心志最为淋漓尽致,无需隐藏,无需介怀。试问,此类“著文”又怎符合东晋统治阶级的意志?但在渊明看来:饮酒,赋诗,自娱自乐,朴素闲适自好,又何必随波逐流,放弃这种潇洒悠然的生活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文学理念与“俗”相背,其秉性亦使他无法适应黑暗的东晋社会,故其最终的退隐归耕是必然结果。

三.高士情怀,安贫乐道

1.蔑视权贵,崇尚高士

《五柳先生传》语意平和,但不可否认,其中确有傲骨。首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便可见渊明誓与世俗相斗争的信念。

东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实则重出身门第。渊明首句则以“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姓字”表现出对当时讲究出身门第、社会名望的不良社会风气的不屑之情。渊明观点如是:衡量一个人的高低贵贱,应在于其本人品格的高下,而不在于其出身门第与社会虚名。诚如黔娄之妻所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黔娄虽为寒微之士,却凭借自己的高尚品行自立于世,其清节更是流芳百世,故深为渊明所称赞。渊明在此处引用黔娄妻之语,深表对黔娄的赞许。陶家先祖亦为陶渊明所敬仰的高士之一,先祖轶事更是渊明秉持古代高士气节的精神源泉。“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看到宅边的五棵柳树时,就想到了先祖陶侃的轶事:陶侃“尝课诸营种柳”,他在经过都尉夏施的家门前时,立即认出其门前之柳是武昌西门的官柳,证实了夏施的假公济私。此事反映出陶侃的明敏、励精与治军之严。此处,渊明以“五柳”为号,足可见其对先祖高尚气节的崇敬之心与效仿之意。

古代高士气节凛然,自不会向恶势力低头。于是,在陶渊明眼中,权贵、权势即为“浮云”。蔑视权贵,崇尚高士。为秉持气节,退隐归耕是必然趋向。

2.固穷守节,安贫乐道

且看“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二句。

陶渊明的住房条件简陋无比,堪称“家徒四壁”。破旧的房屋既不挡风也不挡雨,亦遮挡不了日照;其衣着也十分破旧:粗布麻衣,短且破,其上缝缀补绽甚多;“箪”与“瓢”内经常空空如也,他甚至经常无吃无喝。但最终的三字却令人出乎意料——“晏如也”。“晏如也”恰到好处地揭示了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内涵。他沉稳笃定、清心寡欲,无心于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拥有与世无争的高洁品格。若换作常人,必定抱怨此种贫乏困窘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渊明未曾若常人般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而是沉醉在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里,故他依然安乐平静。如此固穷守节之人,又怎会爱慕荣利呢?《五柳先生传》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为结句,意蕴深远。无怀氏、葛天氏均为上古帝王。在他们的治理之下,民风淳朴,其乐融融。而渊明此处以上古贤君之民自比,体现其不追求功名利禄之心。由此可见,他向往和谐淳朴的人际关系,渴望恬静自由、简单闲适的平淡生活。

显然,与世沉浮的东晋社会无法给予陶渊明这种心灵的归属感。既不可得,则不如归去,到田园中寻觅那份宁静祥和。

综上所述,陶渊明最终退隐归耕在其早期的其自叙传《五柳先生传》中就有非常明显的表露,其个性特征、价值观念和高士情怀等就是其归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志熙.《陶渊明传》.中华书局  2012年8月.北京.第1版

[2]王青.《陶渊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上一篇:对集团化企业工会维权工作的几点思考下一篇: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团日活动总结